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量经济学报告范文

计量经济学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量经济学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量经济学报告

第1篇:计量经济学报告范文

7月31日下午,我院举办了第9讲粮科大讲堂活动。本次活动邀请我院退休干部、原国内贸易部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研究员樊铁先生作了主题为“弘扬科学家精神,推动粮食科技创新发展”的专题报告。局总工程师、院长兼党委书记翟江临同志出席会议。

樊铁先生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为主线,介绍了粮科院发展历程回顾、粮食科研往事的体会和感受、实验室安全经验,及对年轻科研人员的寄语等内容,讲述了亲身经历的“磷化铝应用”“残留溶剂的**”“粮油品质测报”等七个典型案例,深刻阐释了对科学家精神的认识和实践,特别强调粮食科研是综合性学科,不能关门做科研,要抓根本,实验方案要严密,注重细节,生产实践要以基础理论为指导,团队要统一思想,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科术带头人,科研条件要物尽其用等。殷切希望年轻科研人员要从专业导向,快速适应并融入粮食行业,努力坚持不懈,勇于创新,多做实验,强化基础理论知识等。报告内容深入浅出、生动活泼。表达了我院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关心粮科院创新发展,关怀青年人才成长的深情厚谊。

樊铁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从事粮食科研工作近50年,曾担任商业部谷物油脂化学研究所长、中国粮油学会学术咨询委主任,以扎实的科研作风和突出的科研能力为粮食科技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我们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认真践行“求真、进取、协作、包容”院训树立了榜样。

报告会由谭本刚副院长主持,会后代表院希望全体科研人员要认真学习传承发扬我院“粮科”精神,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聚焦真需求,潜心实科研,产出硬成果,努力为科技兴粮事业增光添彩,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成果应用在成千上万个厂库中。

报告会以现场会议和视频会议结合的方式进行。我院院长助理孙长坡及处级干部、党支部书记以及一线科研人员共5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

第2篇:计量经济学报告范文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实验类课程;现存问题;解决路径

计量经济学自20世纪30年代诞生后,经过7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应用经济学科。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克莱茵所说:“计量经济学已在经济学科中居最重要地位,在大多数大学和学院中,计量经济学的讲授已成为经济学课程中具有权威的一部分”。虽然经济计量学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只有不到30年的历史,但其发展速度和影响却是惊人的。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要求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后,在掌握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相应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和问题,并具备一定的利用相应理论和方法探索新的经济现象的能力。计量经济学作为经管类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核心基础课在财经类高校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虽然计量经济学理论性强,具有严谨的数理逻辑体系,但其本质属性是一门实证性的经济学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经管类教学环节中实验部分较为突出的专业课程。

一、计量经济学实验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重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量经济学基本原理与方法,并能运用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分析与解决实际经济问题。近年来,笔者所在高校在面向经管类专业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开设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中开始逐步增加讲授相关软件操作等实验内容或开设应用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建模与EViews应用或计量经济建模与STATA应用等独立的计量经济学实验类课程,对提升学生计量经济学的应用创新能力起到了明显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面向经管类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开设的计量经济学必修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受限于课时,相关课程仍以讲授理论方法为主,对如何应用模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讨论较少,计量经济学软件的使用仍然是薄弱的环节,存在明显的“重理论轻实验”的特征,即使在有限的实验课时内,教师也只是加以简单的软件演示,学生在课堂上少有机会进行实验操作,从而使得学生学习完各种模型的理论方法之后,仍然不知如何应用,对相关软件的计算结果不能做出准确合理的解释,准确运用计量模型进行分析的实际应用能力有限,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层次不明确,教学内容重数学推导,与经济理论结合不紧密。目前,笔者所在学校面向经管类各专业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开设的初级计量经济学在教学内容及讲授方式上基本一致,教学层次不明确。此外,由于计量经济学与其他以定性分析为主的经济学科相比,具有更为严谨的数理逻辑体系,其理论方法中涉及许多数学公式和数学推导,因此,多数计量经济教课书偏重与相关数学方法介绍而经济案例应用较少,教学内容重数学推导弱经济理论将使数学基础并不深厚的经管类专业学生对计量经济理论方法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提升大打折扣。

(三)教学方式以老师单向讲授为主,教与学互动性差,且多为验证式实验为教学重点。目前计量经济学实验类课程仍然采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单项讲授方式。并且,已有的计量经济学课堂实验教学多数以验证式实验为教学重点,实验内容是教材中的习题和案例,教与学的主要精力集中在“验证课堂教学内容”方面。直观的验证式实验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所学的抽象的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处理经济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等基本实验操作能力。但从本质上来说这种验证式实验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而非深化,部分学生只要“照猫画虎”重复老师演示的软件操作过程,便可得到相应的实验案例结果,进而使其在实验课学习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況,从而大大制约了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

二、计量经济学实验类课程现存问题的解决路径

针对笔者多年来在计量经济学实验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文章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计量经济学实验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过程加以改进和完善,以进一步提高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实现培养经管类卓越应用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一)科学组织实验教学,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精心选择实验内容,科学组织实验教学,注意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在时间上的合理衔接,是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提高计量经济学实验类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针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实践性强、训练内容多的特点,在有限的学时内只有精选内容、科学组织、合理安排,才能达到有效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目的。实验选题应遵循加强基础、突出综合、注重能力等基本原则。加强基础内容的学习训练,有助于实验本质的理解和把握,为培养学生接受新事物的应变能力和创新意识打下基础,案例实验内容设计注重计量理论内与经济理论的密切融合,使学生准确把握相应计量模型理论的适用条件,确保通过案例实验的学习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应用模型理论的能力。同时,实验教学在时间安排上应注意与理论教学合理衔接,应在理论内容讲授之后及时地配以相应的实验教学,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应用学过的经济计量理论,有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相互促进,从而进一步提高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明确教学层次,优化教学内容,注重模型理论与经济案例的结合

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应明确教学层次,注重课程定位,优化相应教学内容。总体上看,本科经济计量学的定位应该是应用型经济计量人才的培养,而非学术性或研究型,因此,作为本科阶段的教学,应以传统经典经济计量学模型为主,主要向学生介绍经济计量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而且讲授内容应该适当精选和优化,切忌贪多求全,课堂教学中只讲常用方法,尽量简少或简化繁琐的数学推导,将一些较繁琐的数学推导和更多的方法介绍安排到研究生阶段的“中级经济计量学”教学中去。而对以学术型、科研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博士生经济计量学课程应该提升讲授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课堂讲授应弱化技术细节,侧重前沿理论方法的系统性介绍,提升课堂有限时间内的信息量,并适当增加理论前沿应用的课堂专题讨论。

同时,在各层次教学中,对不同专业要区别对待,根据学生的专业特色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要求。例如对统计、金融等专业学生的教学要求可适当高些,本科生的讲授内容可在经典计量经济学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常用的时间序列方面的内容,如平稳性检验、协整、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而在硕士或博士研究生的中级或高级经济计量学中可适当多些关于多元统计方法或ARCH、GARCH模型的应用案例讨论。而对国际贸易、产业经济等存在文理混合招生专业学生的教学要求可适当降低,特别是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应更强调经济计量学的应用性,在讲授理论内容时应注重与经济理论和具体经济问题的结合,避免学生感觉经济计量学是一门数学课。

(三)引入“探索式案例教学模式”,侧重启发、引导,增强教学互动

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性将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是促进经济计量学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的主要途径。因此,在经济计量学课程在讲授中应该侧重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改单向讲授式教学为双向互动式、启发式。

首先,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善于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得到结论。例如在讲解异方差这一概念之前,可以先请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不同收入阶层的人群储蓄额的波动程度是否相同?”多数同学都可以得到不相同的答案。此时,再在“建立储蓄函数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的基础上引出异方差的概念,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异方差的概念。

其次,在课堂讲授中淡化繁琐的数学推导,放弃数学过程的系统性,强调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强化定性的理论分析,突出分析思路与分析方法。对于每一个重要概念,在介绍其严格定义后,将讲授的重心放在对概念直观的或经济学背景的解释上,尽量使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背后的经济学意义。在数学推导前要注重思路和方法的介绍,使学生懂得“问题是什么?”“问题的性质是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而具体的推导过程应尽可能简洁。例如,在讲解最小二乘估计方法时应侧重讲解方法的原理和求解思路,而对最终最小二乘估计量具体形式的推导过程可适当简化。

第三,应在课程理论内容讲授的过程中引入适当的应用案例与学生进行讨论与分析,增强课程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性,活跃课堂气氛,结合相应案例讲授理论方法,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经济计量学的理论知识。教学案例可选择计量经济研究工作的实例模型,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接触和感受经济计量学的研究成果,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淡化学生对数学内容的畏难情绪,增加他们对理论概念的直观理解,有助于经济计量学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第四,虽然验证式实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掌握抽象的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并具备一定得基本实验操作能力,但由于本质上其仅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效果相对有限。而探索式实验是基于验证式实验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确定实验选题、收集并整理数据、文献、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检验结论、解释实验结果等,最后把实验结果转化为实验报告或论文提交的过程。探索式实验案例教學方法的主要特色在于可以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及能动性,充分引发学生分析与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积极性,进而有效提升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探索性实验案例的讲解和软件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经管类学生跳出计量经济学的纯理论学习,通过对案例的剖析和软件实现过程的学习,准确有效地理解和掌握计量方法的原理、适用条件和实践操作,顺利地从计量理论过渡到计量方法的准确熟练应用和实现,进而有效提升其学术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聂红隆,沈友华.计量经济学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5(12). 

[2] 罗知.应用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的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9). 

[3] 窦祥胜.计量经济学深层次教学中“形”和“神”的内在统一性问题[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10). 

[4] 贺书平.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下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J].梧州学院学报,2017(08). 

[5] 王新华,杜江,王锐.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建设研究[J].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18(02). 

[6] 李芝倩.经管专业研究生实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研究[J].高教学刊,2018(04). 

第3篇:计量经济学报告范文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课程特点;对策

计量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必修的三门经济学核心理论课程。近年来,计量经济学的应用与教学受到国内众多学者、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基于笔者的教学经验以及对其他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工作的调研,发现现有的计量经济学在其教学开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对于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学科理论基础、学科性质等问题未能形成清楚的认识。此外,在课时安排上仍存在不足现象,而学生的统计学、数理经济学乃至宏微观经济学的先修知识不足。这些问题对于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教学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如若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对于计量经济学的教育教学目标、学生的培养目标将事倍功半。为此,本文对计量经济学的学科特点以及结合本人在教学及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梳理,基于此,提出本人对于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解决方案。

一计量经济学的界定与学科特点

Frisch(1933)对计量经济学的定义给出了一个较为明确的界定,他认为将统计学、经济理论与数学结合起来构成了计量经济学的研究理论体系。进一步说,基于现有经济数据、构建经济理论回归模型、估计模型参数、参数检验以及对相关实证结果的具体应用构成了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框架。而时间序列分析、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非参数计量经济学以及微观计量经济学构成了现代计量经济学的四大分支(李子奈,刘亚清,2010)。此外,学者们基于对计量经济学理论基础的研究或者将计量经济学模型应用于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的角度,将计量经济学划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对于大部分本科院校,其对学生的培养定位或者理念就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注重计量经济学在现实经济问题分析中的应用,而对其诸如模型构建、参数估计、参数检验等理论基础未作深入探讨。整体而言,计量经济学具有综合性、数据依赖性以及理论与应用结合的特点。首先,对于其综合性,正如Frisch(1933)指出的那样,计量经济学融合了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的研究体系或方法。这也对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不仅要掌握经济理论以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理论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编程基础。其次,计量经济学对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据的质量,以及数据的可获取性。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各种统计资料、数据库、互联网采集大量的数据,而且对于数据的处理、特征提取、缺失数据等诸多工作也有较为严格的要求。数据的质量以及数据的数量对于计量模型估计结果的稳健性、准确性影响较大,这就是所谓的计量经济学的数据依赖性。最后,计量经济学理论与应用的紧密结合特点,经典的计量经济学研究体系,其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就是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通过模型的建立,数据的采集,参数的估计、检验等一系列计量经济学理论,最终达到分析经济问题间的数量关系的目的。即进一步将计量经济学应用于解决、服务实际问题,完成经济问题定量关系的探究、经济预测等目标,而这也是经济学学科研究本身的最终目标。因此,计量经济学的综合性、数据依赖性、理论与应用结合的特性决定了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或者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一门较为综合的学科。但也充分反映了计量经济学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对学生理论、应用研究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基于笔者计量经济学的授课经验以及相关调研,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列举了较为突出的几项问题。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问题分析

(一)先修课程有待完善

计量经济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不仅要求学生对经典的经济理论体系具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对于学生的统计学与概率论基础,以及计算机编程等内容要求也较为严格。然而,部分高校在大学二年级就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学生对于经济学内容、数学内容未能形成深刻的认识,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较大难度。同时,由于本科生注重计量经济学的应用,学生对于采用诸如Eviews、Stata、Matlab等工具进行计量经济学模型的估计甚至模拟过程中对于缺乏一定的计算机编程知识,导致其入门难度大。这些问题不仅会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计量经济学,也会导致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学习兴趣的缺失。此外,姚福寿等(2010)指出,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尤其是文科生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方法等了解较为困难。因此,在整个课程的设置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例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以及概率论等课程应成为经济学专业学生较为重视的先修课程。

(二)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方式

随着计算机、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教学在高等院校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多媒体教学可以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对授课内容的兴趣,提高了教师的授课效率。但是,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模型的估计、参数的检验等需要较为复杂的数学推导过程,而将这些内容仍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现,无疑会出现较多的问题。例如,学生对于公式的推导过程未能形成深刻印象,教学内容展示过快。这些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效率以及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因此,多媒体教学在表面上看来提升了教师的授课效率,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因此,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应注重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的结合,以达到最高效的授课方式。

(三)计量经济学软件掌握较差

现在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注重对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的讲解。王少平、司书耀(2012)指出,计算机已成为计量经济学课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知识的仿真实现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学习兴趣。然而,教师大都通过计算机实验室对案例演示操作,使得学生不能熟悉的掌握操作,影响了计量经济学实验的效果(郑兵云,2010)。

三改进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该学校在计量经济学的师资条件、硬件设施等是提高计量经济学授课效果的重要保障。例如,对于以理科为主的学生要注重其对经济学理论相关知识的强化,否则,计量经济只是作为数学与统计学的结合,学生对现实经济问题不能形成很好的分析能力。而对于文科背景的学生,应注重其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数学知识的强化。否则,学生对于其模型的设定、参数估计问题一知半解,更无法将其应用于经济问题分析与预测中。综合而言,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必须以经济学、统计学、数学结合的特点为前提展开。否则,会导致学生不能真正把握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与应用分析。

(二)优化课程设置

在某种程度上说,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这就要求学生的经济学理论知识、数学基础,计算机基础都应较为扎实。因此,在教学方案以及培养方案的设定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对于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笔者认为将计量经济学和经济学、高等数学及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的设置综合规划、考虑,优化教学课程体系;其次,将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开设置于经济学、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计量经济学支撑课程学习之后;再次,在以初等计量经济学为教学重点的同时,以专题模块的方式适度开设高等计量经济学相关内容的介绍,引导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前沿理论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这门课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认知。

(三)注重学生基础课程的学习

高等数学以及宏微观经济学等内容是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是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的要求,对于学生知识的把握以及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都至关重要。因此,必须注重、强化学生对于这些基础课程的学习。同时,注重学生对于基础课程应该的训练。尤其对于计算机软件的熟悉,例如最为容易掌握的EXCEL、SPSS、EViews等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基础训练,这也为计量经济学等应用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注重计量经济分析软件的学习

学生熟练掌握计量经济分析软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提高其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计量经济软件在整个课程设置中具有重要地位,不应忽略。鉴于此,每个学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我们分配了三分之一的课时给实验教学,就是在锻炼学生对软件的学习运用能力的同时加强对计量经济学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做完每个模型的模拟,我们在课堂上都会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成果进行展示,通过做报告,学生的反馈是学到了很多有用的,课本上没有的软件应用知识。这对于掌握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五)因材施教,学以致用

计量经济学课程融合了经济学理论、数学知识以及计算机的相关内容,学生在这三方面的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计量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讲解,对其应用分析以及在现实经济问题上的应用也该给予充分重视。同时,根据笔者教学的经验,应该针对不同的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将计量经济学模型和实际的经济活动相结合,并且应用模型去分析探索相关问题的解决,同时请学生将分析的结果在课堂上展示,通过笔者的尝试,这样的教学活动效果较好,学生反映可以做到“学以致用”,同时这也符合我们“应用型人才”高校办学的基本宗旨。

参考文献

[1]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王少平,司书耀.论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能力培养[J].教育研究,2012,(07):110-114.

[3]李子奈,刘亚清.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体系解析[J].经济学动态,2010,(05):22-31.

[4]黄犚,张台秋.论计量经济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J].统计与咨询,2008(3):52-53.

[5]方雯.提高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3):159-160.

[6]姚福寿,刘泽仁,袁春梅.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0(2):45-48.

第4篇:计量经济学报告范文

关键词:任务驱动;实验;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7)21-0117-03

一、计量经济学“任务驱动型”教学体系

任务驱动型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是基于一些实际任务,在明确的学习目标下,启发和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从而使学生学习到隐含于任务背后的知识与理论,并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二、计量经济学“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实施方式

学习计量经济学的最终目标是应用,使其掌握模型构建与应用的全过程,其最终实现方式是创新性实验,但创新性实验要求掌握系统的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学生操作难度较大,在进行创新性实验教学前必须掌握建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这就需要以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为基础,在完成这两者以后才可以实施。所以,结合计量经济学的知识体系和理论特点及建模要求,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必须分别采取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三种实验方式,如图2所示。

三、计量经济学“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最关键的问题是解释变量的选取,要保证解释变量间相对独立,即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因此,本教学模式首先采取验证性实验讲解检验与修正多重共线性的基本理论;然后,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经典案例引出综合性实验,重点突出对“数据诊断、模型设定与应用”等计量经济学建模过程和方法论的讲解和实际操作;最后,以创新性实验让学生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构建与应用的全过程操作,对经济社会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进行分析。

(一)通过验证性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多重共线性基本理论知识和软件基本操作

验证性实验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巧和基本软件。主要是先由教师提出与要讲授的基础理论知识相关的“小型”任务;然后由学生思考为完成该任务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便是要讲授的理论知识;接着,教师讲授基本理论知识和软件操作方法;最后由学生模拟教师练习软件操作,并验证基本理论知识。比如在多重共线性的检验与修正中,首先给出一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并提出“小型”任务——让学生观察估计结果存在的问题,并考虑如何解决。

已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估计结果如下:

(-1.50)(3.83)(0.16)(-0.49)(3.64)

R2=0.9261,F=100.25,DW=0.47,T=37(1978-2014),t0.025(32)=2.04

其中,各变量的含义如下:

Y——粮食产量(万吨)

X1——播种面积(千公顷)

X2——农业劳动力(万人)

X3——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

X4——化肥施用量(万吨)

1.提出任务。对于这一任务,引导学生根据建模步骤得到模型结果后,要对其进行经济意义检验和统计检验,在检验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学生在完成检验任务后会发现模型存在的问题:R2和F值都很大,说明模型的线性拟合程度很好和总体线性关系显著成立;而检验自变量X2和X3显著性的t统计量却没有通过检验,X3的系数不符合经济意义。接着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总体线性关系成立说明各个自变量联合起来对因变量的解释能力强,而又有某个自变量的解释能力不强,说明很难区分每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能力,这应该是由于自变量间的相关性很强,才使得它们的作用难以区分,并容易导致回归系数不符合经济意义。那么这种现象就叫做多重共线性,而我们发现问题的这一过程就是检验多重共线性的方法。

2.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下一步就是要引导学生考虑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既然自变量之间相关性较强,那么就可以只保留一部分自变量,关键问题是保留哪些?剔除哪些自变量呢?总体思路肯定是要保留解释能力强的自变量,那么就要对各个自变量的解释能力进行排序。因此,用因变量与每个自变量进行回归,按照回归方程R2的大小进行排序,就是按照自变量的解释能力由大到小排序,先用R2最大的自变量对因变量进行回归,在此基础上引入R2其次大的自变量,引入后如果R2变大,且两个自变量的t统计量都通过检验,则两个自变量都保留,如果R2变小,则不引入R2其次大的自變量,直接引入R2排第3的自变量,依据R2和t值的变化判断是否保留第3个自变量;以此类推,逐个引入其余自变量,最后可以确定最终需要保留的自变量,从而避免多重共线性。这一方法就是解决多重共线性问题的逐步回归法。以上述例题为例,逐步回归法的具体过程如表1所示,最终结果是保留X4和X1。

(二)通过综合性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构建模型的方法论

综合性实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拓展能力,重点在于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献和经典案例,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分析范式,掌握构建与分析计量经济模型的能力。仍然是先由教师提出一个能贯穿整个理论知识体系的“中型”任务;然后由学生思考如何去完成该任务;接着,教师分步骤讲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最后由学生模拟教师练习计量经济学建模的全过程。

在本套实验教学体系中,该模式仍采用教师操作、学生模仿的教学形式,重点突出对“理论模型构建、模型应用”等计量经济学建模全过程的讲解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对理论知识体系融会贯通,并掌握实验软件的系统操作。

比如,由教师提出一个“中型”任务:分析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影响因素,让学生思考如何完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依据生产函数理论选择“第二产业增加值”作为因变量,选择“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作为自变量,为了练习多重共线性还可以加入“第二产业R&D投入”作为自变量;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利用这些变量建立模型、估计模型并分析和解决模型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三)通过创新性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模型构建与应用的全过程

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操作的教学形式。首先由教师提出一个“大型”任务——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经济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然后由学生结合专业背景,自行选择要研究的问题,自行设计研究方案、收集数据、撰写报告;最后由教师组织答辩、反馈意见,让学生熟练掌握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建模全过程与实验软件的操作。比如,老师让学生自选一个现实问题,结合经济学理论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分析和解决模型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作者:田翠杰

参考文献: 

[1]谢家泉.基于科教融合理念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块设计与应用[J].高教学刊,2016(22):79-80. 

[2]支小军,刘永萍.计量经济学“三位一体”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5):27-28. 

[3]刘晓平.《计量经济学》探索性实验教学模式研究——以青海大学为例[J].科教导刊,2011(11):114-115. 

第5篇:计量经济学报告范文

【关键词】 计量经济学 能源问题 文献综述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得以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其不仅直接影响社会文明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已成为了影响世界政治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对能源的重视和关心程度已超出能源本身原来所应具有的价值。由于能源分布的特点,煤炭成为我国能源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在进行相关文献综述研究时发现,人们通常把煤炭归纳为能源的一部分来分析能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而直接研究煤炭消费与经济之间关系并不是很多。所以,本文以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研究为切入点,首先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整理及评价,然后简单介绍我国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方面的文献研究状况,为以后所要进行的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0世纪70年代,由于石油危机的进一步恶化而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使得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们在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时,开始将注意力从原来只考虑劳动和资本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转移到了能源消费、劳动和资本与经济之间关系的系统研究上。从原来将能源看作为资本的一个构成部分,转变成将能源从资本中脱离出来,并将其看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第三个因素,可以看出西方经济学家对能源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视程度增加了很多。研究初期,在能源方面的研究较为成功的当属Donella、Dennis和Jorgen等人于1972年通过深入的分析能源消费对世界人口和经济发展的严重影响后,发表的较为著名的能源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该报告指出了世界人口与经济的无限制增长,将导致能源资源的消费量逐年加大,在未来由于资源的过度消费将严重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并最终会给人类自身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国外学者在研究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时主要运用各种经济数据,从实际出发,集中在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量之间的“量―量”研究及影响能源强度因素分析这两大方面上。而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方法也在逐渐完善,总体来说西方学者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研究时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经历了三个研究阶段:线性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以及面板数据分析(包括空间面板数据分析)。

第一阶段,基于线性回归的研究。国外学者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所采用的实证研究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在不同的时间段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也不尽相同。20世纪90年代以前,经济学家们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由于技术限制,基本上以线性回归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在此方面进行相关研究的学者有:Kraft(1978)、Akarca(1980)和Yu(1984、1985)等。

第二阶段,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研究。西方经济学家们对于该种方法的应用主要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随着西方经济学家们对计量经济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和革新以及计算机软件的快速发展,他们逐渐将计算方法从手工计算过渡到用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阶段,这就大大降低了计算的误差,同时也提高了计算的效率,这一时段是人们对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研究的成长阶段。在这段时间内,人们研究能源消费与经济之间关系所选取的方法主要以基于时间序列为主,当研究一个国家的能源消费与经济之间关系时,为使研究结果更加接近实际经济运行本质,他们往往选取被研究对象多年的经济数据,此种方法称为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在此方面进行过相关研究的学者有:Yu(1992)、Hwang(1992)、Stern(1993)、Glasure(1997)、Asafudiaye(2000)、Ghali(2004)、Salvador(2008)和Mehrzad(2007)等。

第三阶段,基于面板数据分析研究。考虑到利用时间序列方法分析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问题时所得出的分析结果并不能使人满意。从20世纪90年中后期开始,人们逐渐对分析方法进行改进,将分析方法由时间序列发展成为兼顾时间和地区的面板数据分析,以分析不同经济体在同一段时间内以及同一经济体在不同时间阶段的经济问题。在此方面进行过相关研究的学者有:Masih(1997)、Asafu-Adjaye(2000)、Soytas(2003)、Fisher(2004)、Chien(2005)、Lee(2007)、Lee(2007)和Huang(2008)等。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对能源消费与经济之间关系的研究虽然起步相对较晚,但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吸收了国外在能源消费与经济领域的研究方法和经验后,我国学者结合我国实际经济情况,开始了对能源消费与经济之间关系的探索。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因能源消费而产生的各种环境、社会问题日益严重化,进行能源消费与经济及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处理能源与经济、环境之间关系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或方向深入研究问题,并针对如何实现我国能源、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出许多具有建设性的建议。总体来说,国内学者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从最初的两者之间宏观的数据分析,到后来的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微观结构分析”,再到现在的兼顾结构变化和技术进步的针对我国能源强度的“综合分析”,这都表明了我国学者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正在不断地加深。研究方法也在不断改变,从线性回归分析,到时间序列分析,再考兼顾时间和区域特殊性的面板数据分析,最后到最近较为流行的空间计量分析方法的应用,无一不说明我国学者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研究越来越成熟,所研究的问题也越来越深入。

1、协整关系研究

国内学者在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研究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整性分析以及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也有部分学者是用其他的计量方法进行分析。在此方面进行研究的学者主要有:赵丽霞(1998)、陈燕武(2003)、韩智勇(2004)和汪旭晖(2007)等。

2、因果关系研究

在借鉴了国外学者在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方法和经验后,国内学者们在运用协整分析与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我国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时,为使分析结果更加接近我国实际情况,有的学者对一些分析方法进行了优化,如灰度关联分析、综合面板数据模型等分析方法,这是对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分析的补充和完善。由于各学者选取的样本和数学模型的不一样,得到的分析结果也有所不同,有些研究显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而另外一些则认为两者之间只存在单向因果关系,但是大部分学者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有很大的关联。在此方面进行过相关研究的国内学者有:王海建(2000)、刘红玫(2002)、张明慧(2004)、杨文培(2005)、马宏伟(2005)、黄敏(2006)、刘朝明(2006)、徐小斌(2008)、王火根(2008)、王会青(2009)等。

3、运用空间计量方法研究

在研究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问题时,大多数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是时间序列分析,使用面板数据分析的研究相对较少,使用空间面板计量分析方法的更少,时间序列分析仅从整体上分析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没有考虑到区域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而面板回归分析主要是研究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区域化差异性。目前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研究的文章较少,关于区域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空间相似性或差异性的研究也相对较少。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学者有:邹艳芬(2005)、吴明玉(2008)、于全辉(2008)和张可云(2012)等。

4、煤炭消费与经济研究

我国是世界上煤炭消费量最大的国家,煤炭消费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较之其他国家要大很多。因此,研究我国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就有了非凡的意义。国内学者对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多,他们所选取的研究方法主要集中于时间序列分析和面板数据分析。

张学达(2008)研究了我国煤炭消费对能源效率以及国民经济产出的影响情况。张兆响(2008)运用结构突变理论,对我国煤炭消费和经济增长的数据进行了平稳性检验分析。张兴平(2008)等运用1980―2005年间我国的相关数据,对我国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能源消费结构变化与能源效率之间关系进行了协整分析。李金克(2009)等对世界主要煤炭消费国家(我国、美国、印度、俄罗斯、日本和南非)的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章贵军(2009)通过对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和煤炭消费之间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协整性分析,研究发现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并且它们之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李金克(2011)搜集整理了1960―2008年间我国的CO2排放量、煤炭消费量及经济增长的数据,建立了基于EKC曲线的协整关系检验模型,并利用ARDL的方法分析了这一时期内我国CO2排放量、煤炭消费量及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张全权(2011)搜集整理1978―2008年间我国的GDP总量和能源消费量、煤炭消费量、电力和石油消费量的数据,对这一时期内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及其构成部分(煤炭、电和石油消费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因果关系分析。

5、基于面板数据分析

张兆响(2009)对我国1986―2004年间东、中及西部三个地区的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进行了面板协整性检验和因果关系检验。腾飞(2009)对贵州省地区的煤炭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刘顺艳(2009)搜集整理了1997―2006年间我国30个省区的人均GDP与煤炭消费数据,运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了人均GDP与人均煤炭消费量之间的关系,通过构建人均GDP与煤炭消费二维组合矩阵,将我国30个省区的经济增长与煤炭消费划分为四种类型:高经济增长―高煤炭消费增长、高经济增长―低煤炭消费增长、低经济增长―高煤炭消费增长、低经济增长―低煤炭消费增长。并从这四种类型中选取七个典型省区,分析了这些省区的人均能源消费与GDP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对经济增长过程中人均煤炭消费可能产生的拐点进行了分析预测,为构建节能型社会提供了科学依据。陈军(2011)对1978―2008年间我国煤炭消耗与污染排放情况进行了面板数据分析。赵文(2011)应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山西省的煤炭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三、综述评价

在进行文献综述分析时发现,由于各国研究重点不同,在研究能源与经济问题时,人们并没有将研究的重点放在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分析上,而是将煤炭消费作为能源消费的一部分,整体考虑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因此,本文介绍了国外学者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所进行的研究,发现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们在分析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问题时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也在逐渐的完善和系统化,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大类:线性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许和面板数据分析,并对每一阶段所采用的分析方法进行了分析。

随后,本文分析了国内学者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较晚,其通过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经验和方法后,主要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协整性分析和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方面进行了分析,并考虑了区域空间因素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影响,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虽然所采取的研究方法有所不同,但是大多数研究结果均得到了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而且能源消费是引起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的结论。

从国内外近几年的研究内容可以看出,人们对煤炭消费的研究虽然在深入,但是研究的方向却仅限于宏观经济方面,使用的研究方法也主要是运用计量经济方法,通过建立煤炭消费与经济之间的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出它们之间的长、短期关系。将我国煤炭消费按照区域特征分开进行研究的相对不足。因此,笔者认为研究我国区域间煤炭消费问题能够弥补国内外学者在此方面的研究空缺,进而使得煤炭消费问题研究更加全面、具体。

【参考文献】

[1] Kraft,J.,Kraft,A..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J].Journal of Energy and Development,1978(3).

[2] Akarca,Ali T.,Long, Thomas Veach,II. Notes and Comments: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A Reexamination[J].Journal of Energy & Development,1980(5).

[3] Yu,E.S.H.,Hwang,B.K..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Further Result[J].Energy economies,1984,6(3).

[4] Yu,E.S.H.,Choi,J.Y..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 Journal of Energy and Development,1985,10(2).

[5] Yu.E.S.h.,Jin,J.C..Co-integation tests of energy consumption,income,and employment[J].Resources and Energy,1992,14(3).

[6] Hwang,D.B.K,Gum,B..The caus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The case of Taiwan[J]. Journal of Energy and Development,1992(16).

[7] Stern D.I.. Energy us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SA:a multivariate approaeh[J].Energy Eeonomies,1993,15(2).

[8] GLASURE Y U,LEE A R?Cointegration error-correc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DP and ease of South Korea and Singapore[J].Resource and Electricity Economics,1997(20).

[9] ASAFUADJAYE J.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electricity prices and economic growth:time series evidence from Asian developing countries[J].EnergyEconomics,2000(22).

[10] Ghali,K.H.,EI-Sakka,M.I.T. Energy use and output growth in Canada:a multivariate cointegration analysis[J]. Energy Eeonomices,2004(26).

[11] Salvador Enrique Puliafito,JoséLuisPuliafito,Mariana Conte Grand. Modeling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economic growth as competing species:An application to CO2 global emissions[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8(65).

[12] Michael Dalton,Brian O’Neill,Alexia Prskawetz,Leiwen Jiang, John Pitkin. Population aging and future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J]. Energy Economics,2008(30).

[13] MehrzadZamani.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in Iran[J].Energy Economics,2007,29(6).

[14] A.M.M.Masih and R.Masih.on the temporal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real income and Priecs:some new evidence from Asian―energy dependent NICs based on a multivariate cointegration/vector error-correction approaeh[J].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1997,19(4).

[15] Asafu-Adjaye,J.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energy prices and economic growth:time series evidence from Asian developing countries[J]. Energy Economies,2000(22).

[16] Soytas,U.,Sari,R..Energy consumption and GDP:causality relationship in G-7 countries and emerging market[J].Energy economies,2003,25(l).

[17] Fisher-Vanden K.,Jefferson G?H.,Liu H. and Tao Q. What Is Driving China s Decline Energy Intensity[J].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2004(26).

[18] Chien-chiang Le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DP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 cointegrated panel analysis[J]. Energy Economics,2005(27).

[19] Lee,Chien-Chiang;Chang,Chun-Ping.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DP revisited:A panel analysis of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J]. Energy Economics,2007(29).

[20] Lee,Chien-Chiang; Chang, Chun-Ping.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Asian economies:A mor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using panel data[J]. Resource&Energy Economics,2008(30).

[21] Huang,Bwo-Nung; Hwang,M.J.;Yang,C.W..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DP growth revisited:A dynamic panel data approach[J].Ecological Economics,2008(67).

[22] 赵丽霞、魏巍贤:能源与经济增长模型研究[J].预测,1998(6).

[23] 韩智勇、魏一鸣、焦建玲、范英、张九天: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分析[J].系统工程,2004(12).

[24] 汪旭晖、刘勇: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基于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J].资源科学,2007(5).

[25] 王海建:耗竭性资源管理与人力资本积累内生经济增长[J].管理程学报,2000(3).

[26] 刘红玫、陶全:大中型工业企业能源密度下降的动因探析[J].统计研究,2002(9).

[27] 张明慧、李永峰:论我国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J].工业技术经济,2004(4).

[28] 杨文培:能源发展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探讨[J].煤炭经济研究,2005(1).

[29] 马宏伟、张兆同: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灰关联分析[J].管理探索,2005(6).

[30] 黄敏、赫英: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模型与实证[J].统计与决策,2006(22).

[31] 刘朝明、曾胜、刘博: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模型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6(11).

[32] 徐小斌、李传昭、徐锦秀、徐小凤:中国东西部省份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关系比较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协整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5).

[33] 王火根、沈利生: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研究――基于中国30省市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08(3).

[34] 王会青、谷志红、牛东晓: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及预测[J].统计与决策,2009(5).

[35] 邹艳芬、陆宇海:基于空间自回归模型的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区域特征分析[J].统计研究,2005(10).

[36] 吴玉明、李建霞:中国省域能源消费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37] 于全辉、孟卫东:基于面板数据的中国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J].系统工程,2008(6).

[38] 张可云、项目:安徽省各地区GDP增长的空间计量研究[J].江淮论坛,2012(1).

[39] 张学达:中国煤炭消费和经济增长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S2).

[40] 张兆响、廖先玲、王晓松:中国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变结构协整分析[J].资源科学,2008(9).

[41] 张兴平、赵旭、顾蕊:我国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多变量协整分析[J].煤炭学报,2008(6).

[42] 李金克、宋华岭、王风华:基于计量经济模型的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以世界主要煤炭消费国为例[J]. 数理统计与管理,2009(2).

[43] 王鉴雪、宁云才:能源消费、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2).

[44] 李金克、王风华、耿殿明:中国CO2排放、煤炭消费及经济增长的协整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1(19).

[45] 张全权、陈涛、姜鹏: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

[46] 张兆响、廖先玲、王晓松等:基于协整关系的中国区域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比较研究[J].资源科学,2009(6).

[47] 腾飞:煤炭开发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对“资源诅咒”的再考察[J].浙江社会科学,2009(7).

[48] 刘顺艳、孙根年:中国省际煤炭消费与GDP增长关系及拐点预测[J].资源科学,2009(11).

[49] 陈军、李世祥:中国煤炭消耗与污染排放的区域差异实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8).

第6篇:计量经济学报告范文

>> 基于文献计量的国内外Web2.0研究态势分析 国内Moodle平台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国内h指数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国内区域创新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的国内外信息与文献国家标准对比研究 国内信息共享空间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国内地方文献研究领域的文献计量分析 播客教学应用的国内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国内关于心理契约违背的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国内创新网络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基于作者角度的国内开放存取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近十年国内开放实验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国内会计准则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分析 国内农业信息化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国内外图书馆数字资源评价的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 中国生态金融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金线莲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中国梦”思想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国内计量经济学的文献计量分析 国内文献计量研究的特征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6]祝智庭,管珏琪,邱慧娴.翻转课堂国内应用实践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5(6):66-72.

[3][美]NMC 地平线项目.新媒体联盟2015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J].龚志武,吴迪,陈阳键,等译.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2):3-22,42.

[4]L.Maureen,G.Platt,M.Treglia.Inverting the Classroom:A Gateway to Creating An Inclu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J].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2000,31(1):30-43.

[5][9]J.Wesley Baker.The “Classroom Flip”:Using Web Course Management Tools to Become the Guide by the Side[C]//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llege Teaching and Learning,Jacksonville: Florida Comm Coll Jacksonvillectr Adv Teaching & Learning,2000:9-17.

[7]汪晓东,张晨婧仔.“翻转课堂”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8):11-16.

[8]刘记飞,刘兰杰,葛秋萍.国内知识转移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情报科学,2013,31(9):108-112,121.

[10]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2):58-63.

[11]庞景安.科学计量研究方法论[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299-300.

[12][13][22][24]范少萍,李迎迎,张志强.国内外共词分析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情报杂志,2013,32(9):104-109.

[14]邱均平.信息计量学(七) 第七讲 文献信息分布的集中与离散规律――布齐洛分布系及理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1(2):77-80.

[15][17]邱均平.信息计量学(四) 第四讲 文献信息离散分布规律――布拉德福定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23(4):315-320.

[16]王崇德.布拉德福定律两种形式的一致性[J].情报杂志.1985,4(14):31-35.

[18]马费成,张勤.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热点――基于词频的统计分析[J].情报学报,2006,(2):163-171.

[19]D.普赖斯.小科学,大科学[M].宋剑耕,戴振飞,译.世界科学社,1982.

[20]冯琳.国外信息用户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0(7):4.

[21]HIRSCH JE.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5,102(46):16569-16572.

[23]廖胜姣,肖仙桃.基于文献计量的共词分析研究进展[J].情报科学,2008,26( 6):855-859.

[25]R.Pierce,J.Fox.Vodcasts and Active-Learning Exercises in a Flipped Classroom Model of a Renal Pharmacotherapy Module[J].Americ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Education,2012,76(10).

第7篇:计量经济学报告范文

摘 要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山西省在经济发展方面也去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却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着必然联系?如果有,这种联系有多大?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和Eviews统计软件对环境指数和人均GDP进行了分析。我们发现在很大程度上环境污染要归因于经济发展,在文章的最后给出了一些关于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建议。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环境污染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Eviews

一、问题提出

山西省是我国最重要的资源基地之一,特别是有丰富的煤矿资源。山西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煤矿冶金,机械,化工等行业。但是长期以来对煤矿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已经导致了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据报道,太原居于世界污染最严重30个城市之首.在中国污染最严重的前30个城市中,山西几乎占据了一半。所以怎样去改善并逐渐扭转这种现状并逐渐实现山西经济和环境同时协调快速发展,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

下面我们对这一问题建立计量模型并运用Eview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二、模型建立

(一)变量选择

我们用人均GDP作为因变量来代表经济发展水平。用工业“三废”指标作为自变量来代表环境污染指数。

工业“三废”指标分别是:

- 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

-工业废气排放量;

-工业粉尘排放量.

分别用x1 x2 x3来代表.

(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1.回归方程:

其中gdp 代表人均GDP;x1是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x2 是工业废气排放量;x3 是工业粉尘排放量.

我们用简单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这个问题。

2.最小二乘法

首先我们用Eviews做OLS回归,结果如下:

gdp = -14887.16707 + 395.4810303*X1 - 118.7909638*X2 - 101.5593747*X3

可以看出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X1对人均GDP有显著影响。而且它与人均正向相关。在10% 的显著水平下X2和x3对人均GDP并没有显著影响。

我们可以从残差图看出来这个模型是非球形正态分布的。所以我们需要检验它是否存在异方差和自相关。

通过White检验和 LM 检验,我们发现该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性但是存在自相关性,通过用MR(2)修正这个模型,自相关性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三)模型检验

1.经济意义检验:

模型估计结果说明,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当年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每增长1吨,人均GDP就会增长293.3216百万;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当年工业废气排放量每增长1吨,人均GDP反而会下降110.5133百万;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当工业粉尘排放量每增长1吨,人均GDP就会增长4.36416百万。

2.统计检验:

拟合优度:R^2=0.953235 这说明模型对样本拟合的比较好。

T检验:分别针对H0:βj=0(j=1,2),给定的显著水平α=0.05。x1和x2的相关概率分别为0.08%和3.27%,都小于5%。这说明都应当拒绝H0。也就是说在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情况下,X1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和x2工业废气排放量分别对被解释变量人均GDP都有显著的影响。而H0:β3=0 X3的相关概率为96.29%,这说明不能拒绝H0:β3=0,也就是说x3工业粉尘排放量对人均GDP并没有显著影响。

三、结论

除了工业粉尘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工业废气排放量跟经济增长之间都有相当显著的关联性。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工业粉尘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正向相关。拟合优度:R^2=0.953235,说明该模型对样本拟合很好,造成山西省环境污染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可以归咎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虽然带给人们很多的利益,但是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

丰富的自然资源对山西省来说是优点也是缺点,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了环境的大量破坏,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不合理的资源开采,经济结构的不平衡,缺乏监管以及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不足等等。

政府治理环境污染的手段有很多种,有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等。但是政府的强制性和非强制性政策只能解决眼前的部分问题,只有通过深入的经济体制改革,加快科技发展提高劳动力素质才能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希望,山西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早日还山西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Colin Cameron A,Pravin K Trivedi. Microeconometrics:Methods and Application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2]Kuznets S.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5.45:1-28.

[3]谢贤政,万静,高亳洲.经济增长与工业环境污染之间关系计量分析.安徽大学学报.2003(05).

第8篇:计量经济学报告范文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一、引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的充分应用能够极大地推动一个国家的生产和就业,有效地促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质量。然而,发展中国家用于高科技科研开发的支出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很大的差距,由此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乃至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使企业整体的技术进步的途径之一是充分和有效利用跨国公司的FDI。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加大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力度,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水平通过技术溢出效应,推动经济的增长,提高经济的效益和质量。

四川省由于受地理位置和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影响,在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方面,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起步较晚。四川省最早开始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是在1985年,此后无论在引进规模,还是在合作领域、方式和内容上都有很大的发展(鲁、周慧英,2007)。根据“四川工业经济发展60年辉煌成就”新闻会所的信息,外资企业总产值在1998年为112.81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2.95%。而到2008年,全省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8 628户,世界500强企业已在川落户142家,外资企业产值增加到942.84亿元,是十年前近9倍,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8.53%,提高了近6个百分点(sc.省略)。2008年,四川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为30.8842亿美元,比2007年提高了207%①。

虽然四川省外商直接投资逐年增大,经济也在不断增长。但针对外商直接投资对四川省的技术溢出效应问题,客观的、实证的研究还不多。本文将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四川省的产出的影响,力求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问题给出一个客观的评价。

二、文献综述

FDI的技术溢出效应是存在的,但这种溢出不是FDI本身带来的,而是FDI造成的竞争加剧迫使东道国企业提高了效率(刘志铭、申建博,2006)。随着我国引入FDI的规模逐渐增加,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于是,我国学者在国外关于FDI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逐渐把研究重点集中于FDI对我国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沈坤荣、耿强(2001),王海云、史本山(2007),何洁(2000),汤勇(2005)等学者经过研究认为,FDI对我国企业具有较为明显的正技术溢出效应,而包群、赖明勇(2002)认为,FDI虽然促进了我国的技术进步,但外资企业对国内企业的技术溢出效果并不明显。祖强、梁俊伟(2005)对FDI在各个行业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制造业、建筑业接受FDI的技术辐射效应比其他各个行业都要显著;采掘业、交通运输、教育、文化等行业的技术溢出指数呈中性;农、林、牧、渔业、社会服务等八个行业的技术溢出指数为负值。

三、模型设定和数据来源

国内学者关于FDI对我国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本文试图以四川省工业部门为例,实证研究FDI对四川省工业部门的技术溢出效应。

(一)建立模型

由于数据的限制,本文将整个工业部门作为研究对象,借鉴许多学者的研究思路(赖明勇、包群,2003;张薇、于丽先,2009),利用传统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将影响FDI技术溢出效应的要素内生到生产函数中。假设产出受到资本和劳动力的影响,而资本可以分解为自身所拥有的资本和外来资本,于是,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把生产函数可以写为

Y=f(K,L,Kf)=AKαLβKfγ(1)

其中:Y表示产出,用工业增加值表示;A代表技术水平,短期内不会发生变化;K表示资本投入,为直接和间接构成生产能力的资本存量,用工业总资产估算;L表示劳动投入,用工业从业人数估算;Kf表示外商资本投入,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实际利用额估算。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指外商直接投资,包括外国企业的投资和来自港、澳、台企业的投资;α、β分别表示自有资本与劳动的边际生产弹性,γ表示FDI的边际生产弹性。

本文假设FDI对于四川省的技术溢出效应主要来自于外资企业对资本的运用后是否对工业部门产值的增长起到了影响。如果FDI对工业部门产值的增加的资本运作促进了,那么,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为正;如果FDI的资本运作抑制了工业部门产值的增加,则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表现为负。

为了反映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对公式(1)进行全微分,并进行变换,得到公式

可见,产出的增长率除了受自身拥有的资本和劳动力的影响外,也取决于外商直接投资的产出弹性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率。显然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就体现在γ上,γ的正负反映了FDI技术溢出效应方向,如果大于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否则,将对促进发展产生消极的作用, γ的数值大小反映了FDI技术溢出效应的程度。

根据模型(1)和(2)的理论,本文将计量经济学模型设定为

lnY=c+αlnK+βlnL+γlnKf+μ(3)

其中,c为常数项,μ为残差。

由于资本存量和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效果都有一定的时滞,本文假定滞后期为1期。因此,模型(3)改写为

lnYt=c+αlnKt-1+βlnLt+γlnKf(t-1)+μ(4)

本文关注的重点是外商直接投资系数 的正负和绝对值大小。如果γ>0,而且在统计意义上是显著的,则说明FDI对四川省工业部门的经济增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能推动四川省的经济发展,具有技术溢出效应。如果γ

(二)研究对象与数据选取

本文选用四川省全省的工业部门作为研究对象,以工业部门的经济发展水平代表四川的经济发展水平。选取的样本区间是1999-2008年,全部数据来源于《四川省统计年鉴》各年版中的“各地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指标”、“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

在数据选取中,产出Y用工业增加值测算。因为工业总产值中,各企业之间存在产值重复计算的问题,而工业增加值所反映的是工业部门生产的最终成果,所以,采用工业增加值代表产出。同时,工业增加值也可以作为技术进步的指标,工业增加值不仅能体现企业的技术进步率,而且还包含了企业在经营管理上的改进所带来的效率的提高,这种效率的提高与外商直接投资所带来的扩散溢出效应密不可分。因此,为了与本文考察的FDI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目的相一致,采用了工业增加值作为产出的观测值。

对于资本存量K,本文采用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资产(当年价)进行测算。由于资本存量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因此,把资本存量的观测值滞后一期。劳动投入L采用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测算。Kf 用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测算,为统一货币单位,采用人民币汇率年平均价把美元转换成人民币,考虑到直接投资对经济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滞后效果,因此,对Kf 也取滞后一期的数据。这些数据由表1所示。

四、FDI对四川省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

为了研究FDI在四川省的技术溢出效应,本文运用四川省工业部门1999-2008年的样本观测数据,利用Eviews软件,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计量经济学模型(4)进行了估计,得到的估计方程为

lnYt=-10.839+2.987lnKt-1-1.080lnLt-0.520lnKf(t-1)

(7.53)(-2.07) (-2.10)

(0.0003) (0.0826)(0.0805)

R2=0.9875 R2=0.9813 F=158.6063D.W.=1.9317

其中,第2行和第3行括号中的数值分别表示对应参数估计量的t统计量和t检验的相伴概率。由回归方程给出的估计结果可知,调整后R2=0.9875,接近于1,表明该模型的整体拟合度较好。统计量F=158.6063,F检验的相伴概率为0.000,说明该模型中的变量之间线性关系显著,回归方程总体效果显著。从参数的显著性检验来看,资本存量Kt-1 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置信度达到了99.97%。劳动投入 置信度达到91.74%,实际利用外资额Kf(t-1) ,置信度为91.95%。对此,本文认为回归模型的置信度是相当高的。

由于资本存量lnKt-1的系数为2.987,大于零,显示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来自四川自身的滞后1期资本每增加1%,会导致四川的产出提高2.982%,表明四川自身资本的产出弹性很高,四川省的资本存量依然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回归方程中的劳动力lnLt的系数-1.08,为负值,这似乎与经济理论相违背,但本文认为在所研究问题的期间内,由于四川省国有企业居多,尽管对这些企业进行了改制,裁减了大量冗余人员,但企业的效益逐年上升,表现为劳动力数量与产出的产值呈现负相关关系。这一负的系数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国有企业改革中大量精简员工的举措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总产值是显著有效的,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应当继续坚持下去。

外商直接投资lnKf(t-1) 的系数γ为-0.52,为负值,说明了外商直接投资没有对四川省工业部门的产值的增加起到积极作用,反而对四川省工业部门的产值的增加起到了阻碍作用。四川省的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个百分点,四川省工业增加值就减少0.52个百分点,说明在四川省的工业部门,外商直接投资没有产生正的技术溢出效应,反而有负面效应。

对于导致外商直接投资对四川省的技术溢出是负向的这种结果,本文认为主要的原因是:①尽管对四川的外商直接投资在逐年增加,但规模和数量都比较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9)中的数据计算得到,在2008年,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在四川的投资额只占到全国的1.27%,显示外商直接投资的“聚集效应”不明显,因此,可以认为外商直接投资作为投资在推动四川经济发展中作用不太明显;②四川处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技术基础也比较差,使得技术吸收能力相对东部而言还有很大差距,影响了外商直接投资在四川省的技术溢出效应的发挥,这也验证了刘和东(2009)认为的因技术吸收能力弱而影响技术溢出效应发挥的结论;③政府没有制定出很强的对技术溢出具有导向性的产业政策,加之四川省合资企业比较少,竞争不明显,使得企业缺乏促成技术溢出的利益推动,没有促成技术溢出和吸收技术的内在动力。

尽管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外商直接投资对四川的经济发展没有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并不是意味着四川省就不去下力气积极地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而是要积极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这是因为外商直接投资可以促进本地企业的投资,扩大消费,推动出口,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杜江,2002)。

五、结论

本文通过计量实证分析的研究结果认为:四川省自身所拥有的资本对工业部门的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四川省的外商直接投资对四川省工业部门不存在正的技术溢出效应,其主要原因是四川省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数量比较少。

因此,通过增加固定资产的投入来增加产出依然是促进四川省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四川省不应该去积极的吸引外国外商直接投资,反而要学习东部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经验,加大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力度和强度,形成“聚集效应”,促进四川省的经济发展。只有这样,根据“市场规模假说”,外商直接投资就会主动的来四川投资,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水平通过技术扩散效应,带动本地企业主动进行技术创新,提高技术吸收能力,并且使企业间形成竞争态势,实现技术溢出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积极效果,使经济发展的效益和质量变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包群,赖明勇.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进步的实证研究[J].经济评论, 2002(6): 63-66.

[2] 杜江.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 2002(8):27-30.

[3] 何洁.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外溢效应的进一步精确量化[J].世界经济, 2001(12): 29-36.

[4] 赖明勇,包群.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效应的实证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2003(4):94-98.

[5] 刘和东. FDI技术溢出的渠道、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6):347-348.

[6] 刘志铭,申建博.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影响因素与我国的政策选择[J].经济纵横,2006 (12):31-34.

[7] 鲁,周慧英.外商直接投资对四川省的技术外溢效应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2): 210-210.

[8] 沈坤荣,耿强.外国直接投资、技术外溢与内生经济增长[J].中国社会科学, 2001(5): 82-93.

[9] 汤勇.国际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和吸收效应在中国的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 2005(8): 69-71.

[10] 王海云,史本山.我国FDI 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 2007(4): 27-28.

[11] 张薇,于丽先.FDI对河南省工业部门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29):55-57.

[12] 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四川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第9篇:计量经济学报告范文

关键词:包容性增长 产业结构调整 计量经济学 多元统计学

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一)我国三大产业劳动力供给需求不平衡

劳动力供给需求不平衡主要是指三大产业的增加值对GDP的贡献与各行业的劳动力供给不平衡。依据三种产业的性质,由于我国第一产业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农村,而第二三产业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城镇,所以可以使用城市化比例来分析劳动力在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中占有的比例。在美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GDP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5%,20.8%,77.7%,而我国对应为10.34%,46.3%,46.36%。并且美国的劳动人数占总劳动人数的比例在三种产业中分别为1.47%,35.03%,63.5%。城市化比例为81.7%,城市人口所占比重与产业结构状况吻合,即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力。而我国城市化人口为43.1%大量劳动力留在了农村,使得第一产业出现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现象。而第二、三产业劳动人数比例过小,出现严重的劳动力缺口,总的来讲,我国三大产业之间的劳动力配置十分不合理,需要进行调整。

(二)三大产业的经济拉动作用开始出现巨大差距

首先通过计量模型分析第一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现状。设x为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y为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占总从业人数比重,GDP为被解释变量。选取1978年到2009年的数据为样本,建立计量模型为:

从模型结果可以看出x每增加1%,GDP平均会相应减少3.66%;y每增加1%,GDP平均会相应减少5.46%。这表明第一产业投入的增加对经济发展出现了负推动作用,说明我国第一产业的发展已经饱和,提高第一产业比重反而会降低我国经济整体发展速度。

从上面的分析看到第一产业对经济拉动已出现负作用,而第二三产业的拉动作用虽然都为正,但它们对经济拉动作用的差距也日趋明显。这里可以通过弹性来分析,由公式:

(Ω取1,2,3分别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分别计算我国第二、第三产业指标,可以看到第二产业对应弹性在2000年之后保持在2至3.5,即就业人数每增加1%,第二产业产值增加2%-3.5%,而第三产业指标保持在4至5,即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每增加1%,第三产业产值增加4%-5%。而且从这几年的趋势看,第三产业弹性和第二产业弹性的差距不断扩大,第二产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弱,而第三产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显著。

(三)资源使用触及资源禀赋并使环境压力加大

由于我国第二产业比重过高,能耗过大,使得资源利用严重超过环境负荷,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例如,世界平均每万元美元消耗标准煤油的吨数为3.03,中等收入国家为6.85,而我国是8.89,处于低收入国家与中等收入国家之间。森林资源中,世界森林平均消失率为0.2%,我国为2.2%,世界平均森林覆盖率30.4%,我国为21.2%,低于低等收入国家的25.1%。淡水资源中,我国人均淡水资源是2132立方米,只是低等收入国家的一半左右,而为了满足工业,农业,生活用水,我国淡水抽取量占资源总量的比例不断上升,世界平均水平为9%而我国高达22.4%。煤炭石油等资源存量也是不断下降,近几年已经开始大量转为对外进口。

(四)产品供给需求不平衡且高科技产业、服务型产业发展落后

从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以及国内居民社会消费品构成情况可以看出我国第二产业产品,特别以制造业制成品为主,占到了我国出口产品的90%以上,这说明产品供过于求,国内需求严重不足,过分依靠出口消化过剩产品。而我国居民近几年的服务性、高科技产业产品需求不断上升,有些年份的需求增长甚至超过收入增长,而这些产业在我国的发展相对落后,不能及时满足人们的需求,造成供不应求的局面。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策略

依据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为了摆脱GDP崇拜,实现经济的包容性增长,我国目前对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应定位于如何把握好三大产业的发展方向。这里主要方向应该为:“转移农村中大量滞留在第一产业的富余劳动力进入第二、第三产业;适当减少第二产业比重,增大第三产业比重,特别是促进第二产业中高科技和第三产业服务性行业发展,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减少资源环境压力,促进对环境影响大的产业向新兴对环境友好技术型产业发展;提升城市化质量,加快城市化速度,为劳动力转移,产业比重调整奠定基础”。

(一)减少第二产业比例,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从边际消费倾向的角度分析,根据1978年至2009年数据对消费支出的不同种类和消费者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计量回归分析,考察各种消费相对应于人均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如下:

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住房支出消费模型为:

Y = 16.53281553 + 0.005292571383*X

人均可支配收入与耐用消费品支出模型为:

Y = -3.130567222 + 0.02228469293*X

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其它杂项和服务性消费支出模型为:

Y = -4.842819657 + 0.03189721296*X

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家庭设备用品与服务性消费支出模型为:

Y = -3.828859971 + 0.04795804648*X

比较第二产业中的住房支出,耐用消费品支出和第三产业中服务性支出,可以看出第三产业边际消费倾向更大,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更能推动经济发展。

从弹性角度看,当弹性在0到1时,消费支出增加的幅度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需求弹性大于1的行业是需求旺盛的行业,小于1的行业是需求萎缩的行业。增大弹性大的行业比例可以提高我国整体内需,优化我国经济结构。

从已有数据看,2005年开始我国能源弹性消费系数变为0.93,并且逐年下降,2009年为0.57;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从2008年开始小于1,2009年为0.79,第二产业主要行业的弹性小于1。而金融业,旅游业弹性系数都维持在2.1左右,交通运输,餐饮业的弹性业也大于1,第三产业主要行业的弹性大于1。

根据上述分析,逐步降低第二产业中的建筑业,制造业,重工业等的比例,增大需求弹性更高的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业,旅游业,交通,餐饮业之类的行业比例,以此来扩大内需,是促进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合理方式。

(二)加强农区工业化,转移富余劳动力进入第二三产业

目前,农村主要是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第三产业相对薄弱。加强农区工业化,主要是指从经济结构上、思维观念上、社会结构上促进农村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重点的问题在于转移劳动力。

为了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哪些因素相关并且可能具有怎样的相关性,可以通过计量模型来实现。

首先是变量的选择。被解释变量Y代表第一产业向其他产业转移的人数,用以衡量第一产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情况。解释变量则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其他部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二是城市化率,三是第二三产业总和占国民经济的比例。其他部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主要通过非国有部门就业率,即非国有部门就业人数与城镇总就业人数的比例来衡量,因为非国有部门是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城市化率则通过三个方面来反映。一是城市化率,因为我国目前第一产业几乎集中在农村,用城市化率可以很好地考察劳动力转移数量和速度。二是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表示平均每个从业人员的产值,这个可以侧面反映我国城市化进程。三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纯收入越高,则越容易进入城市,支付进城成本的能力就越强。最后是第二三产业总和占国民经济的比例,这个比例越高,Y的值应该越大。将以上五个因素依次设为X1、X2、X3、X4、X5、建立计量模型。

由于解释变量之间相关性都在0.9以上,模型中存在多重共线性,有进行因子分析的必要。先对X1至X5取对数,然后利用SPSS进行因子分析,巴莱特检验中KMO为0.716,接近1,说明因子分析效果好。根据贡献度表说明第一个因子贡献度为95.615%,因此只需要取一个因子,由SPSS输出结果中可以得出因子得分矩阵为

F1=0.204LNX1+0.205LNX2+0.204 LNX3+0.206LNX4+0.204LNX5

然后对Y取对数,用LNY对F1进行回归,得到

LNY=-7.861303024+ 2.9576384*F,可决系数为0.9014,t值为13.525.F值为182.93,模型拟合程度好,变量显著。代入上式即得到:

LNY =0.6034LNX1+0.6063LNX2+

0.6034LNX3+0.6093LNX4+0.6034LNX5

可以看出非国有部门就业率,城市化率,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农民人均纯收入,第二三产业总和所占比例每增长1%,会使得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增加0.6%左右。所以在加强农区工业化,转移富余劳动力时应该从以上方面入手。

(三)解除开发无序机制,促进城市化进程并提高城市化质量

土地制度改革。城市化建设一般通过两种方式吸纳农村富余人口,一是以城市为核心创造第二或第三产业岗位,吸纳富余劳动力进城;二是将农村发展为城镇,促进富余劳动力聚集地的农区向城市形态转换,自身发展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是以农村劳动力的“自主型”转移为典型特征,和许多西方国家与农村失去土地关系的“无产者”的“受迫性转移”不同。土地资源赋予的经济价值决定了他们不是将转移抑或留守农村视为二者选其一的单一选择,而只能将城市打工和生活视为“暂时性”的,很多人将外出务工作为家庭收入的一种额外补充,并非替代。也就是说现行农地制度的限制,特别是在土地使用权均等化和不可交易性,从观念上限制了我国模仿西方快速进行城市化的可能。因此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要适当改革土地制度。

减少城市化拉力,增大城市化推力。城市化拉力主要是限制农民工入城的因素,包括农村收入拉力、家庭结构和社会关系拉力、生理和心理压力、政策制度压力、进城就业成本压力、就业门槛压力。城市化推力主要是指促进农民工入城的因素,包括家庭生产、生活推力,家庭结构和社会关系推力,发展机会和生活环境推力,相对经济地位推力。在促进城市化建设中,应该着重分析考虑推理拉力模型,制定能减少拉力,增大推力的政策,吸引农民工进城,扩大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规模。

提高城市化质量。参照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的思想,目前将城市化程度的指标不能仅仅定义为城镇人口比重,而是应该从城乡发展动力系统,城乡发展质量系统和城乡发展公平系统三大方面对新型城市化程度进行分析,在城市化进程中,应该十分注重城市化的质量。具体的内容有:注重城市发展质量,降低单位GDP水耗和能耗,加强环境治理,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增强城市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保护好城市周边及城市中的生态环境,提高人均绿地面积和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注重城市化中的人文建设,不断提高职工平均工资和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扩大教育医疗文化事业的建设,提高居民的福利。转变传统的城市化参考观念,应该从更广的范围考察城市化,制定更全面的城市化草案,有效地提高城市化质量。

参考文献:

1.牛文元.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2010[M].科学出版社,2010

2.耿明斋,李燕燕.中国农区工业化路径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朱建平.应用多元统计分析[M].科学出版社,2010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