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中医药的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绿腰带项目;中国休闲创意农业;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3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8-0144-05
休闲创意农业是集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创意四位一体的新型农业业态,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体验,创造性地把文化艺术活动、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和农耕活动以及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在经营上更是结合了农业产销、农产加工及游憩服务等三产业于一体。形成彼此良性互动的产业价值体系,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开辟全新的空间,并实现产业价值的最大化。
休闲创意农业的准则是农业生产、乡村居住环境、人与自然相处、文化创意。其特色是自然田野的生活、自然环境认识、自然保育认知教育、有别于声光娱乐,欣赏动态的生物生活、生态活动和静态的农村人文活动的娱乐性。中国作为农业大国,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必要结合国外先进的经验和作法,对这一新业态建设内容进行研究。
一、德国“绿腰带项目”概况
“绿腰带项目”是德国南部最重要的城市慕尼黑政府在郊区实施的休闲创意农业项目。该项目实施的目的是保持绿腰带地区的农业用地,并赋予该地区的农业以与未来相适应的形式,同时在该地区的农业、休闲、自然保护等功能之间建立一种均衡、和谐的发展关系。通过保护慕尼黑郊区的湖泊、森林、灌木区、草地和农田来保障慕尼黑未来的生活质量。“绿腰带项目”的内容主要有生态农业、环境保护和文化休闲三个方面。
(一)生态农业
慕尼黑位于德国南部,是德国最大的联邦州巴伐利亚的首府,面积310平方公里,人口126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277人,所辖25个区,是德国的第三大城市,仅次于柏林和汉堡。与其他世界级大城市相比,无论是从人口数量上看还是从土地面积上看,慕尼黑都像是一个小村庄,但是这丝毫也没有减弱慕尼黑作为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性,相反,被许多人称为“百万村庄”的慕尼黑不仅在战后迅速发展成为德国南部重要的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而且以其独特的人文景观和田园风格在国际大都市中独树一帜。20世纪90年代以来,慕尼黑市政府在郊区农村实施了“绿腰带项目”,在发展生态农业、加强环境保护的同时,大力发展创意农业,利用郊区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资源。发挥创意、创新构思,研发设计出具有独特性的创意农产品和活动,进而提升现代农业的价值与产值。创造出新的、优质的农产品和农村消费市场与旅游市场。“绿腰带项目”中的“绿腰带”,指的是慕尼黑城市外围没有覆盖建筑物的土地,也是连接慕尼黑城区和相邻乡镇的地带,慕尼黑市政府和郊区的农民们一起制定了一系列的行动方案。
1.干草方案。“干草方案”是保护性使用绿腰带地区土地的一个典型做法。市政府鼓励农民保留布满鲜花、但却正在不断减少的草地,农民们通过把草地上的干草分成小包装卖给城里的小动物饲养者,获得了更多的收入。而对于城里人来说,在干草包中包含着的不仅是宝贵的、天然的美味饲料,这里还融入了来自慕尼黑绿腰带地区的家乡的味道。由于草地不需要过多的养护,因此此项措施还大大保护了水源和土地。同时,草地上遍布的鲜花给人以视觉上美的享受,吸引了许多城里人来这里踏青、郊游。特别是对于那些城里的孩子们来说,在广阔的原野上自己采摘一束鲜花实在是个不同寻常的经历。
2.菜园方案。“菜园方案”是绿腰带地区的农民和市政府共同开辟的一条发展道路,旨在满足大城市居民迫切的回归自然的要求。长久以来,许多城市居民都梦想有一个自己的菜园,这些城里的园艺爱好
往往只能在自家的阳台上用小箱子来侍弄花草。“绿腰带项目”实施之后,他们可以在绿腰带上实现自己的梦想。绿腰带上的农民将自家的菜地分成60平方米的小块来出租给城里人,菜地的位置要尽可能地靠近城市聚居区,租费也非常便宜,每年只有110欧元。“菜园方案”从1999年开始实施,目前在绿腰带有10块这样的地方,提供超过500个小菜园。与其他城市郊区的菜园不同,绿腰带上的菜园每年只出租半年,即从5月中旬到11月中旬。在5月中旬之前,土地的翻耕、播种等前期工作都由专业人士来完成,籍此来保证正确的种植间距和最优化的种植安排。出租者于每年的5月中旬来接管菜园,每周需要投入2-3小时的工作。在蔬菜的种植过程中,矿物肥料和化学保护剂是绝对禁止的。
“菜园方案”除了为农民带来经济方面的收入,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亲历蔬菜的生长,包括种植和浇水,是一场难忘的经历。这些年轻的小园丁会突然间喜欢上某些蔬菜,而这些蔬菜在以前通常都是被搁置在盘子的边缘。对于成年人来说,和菜园的邻居们进行愉快的交谈,互相交流园艺和厨房的经验,也是一种幸福的享受。在喧嚣的大城市里获得一份自然、协作、安宁和悠闲,绿腰带上的菜园让这些都成为可能,正如“菜园方案”的广告语所说:“60平方米的维生素,60平方米的生活乐趣”。
3.森林方案。慕尼黑郊区拥有约5000公顷的森林。丰富的森林资源不仅带来了丰富的木材资源,而且还发挥着蓄水、防风、净化空气及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它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也是人们理想的休养之地。慕尼黑在保护森林的同时,还开发出森林的科普和环保教育功能。学校和幼儿园经常组织孩子们来到绿腰带上的森林里,在护林员的带领下接触森林、认识森林、了解森林。在这一过程中,护林员给孩子们富有情趣地讲解有关森林里的树木、木材的使用、森林的功能、森林的土地、食物链、森林与水、森林里的动植物以及在森林里正确的行为方式等话题。而对于成人来说,森林之旅也会让他们获益匪浅,护林员会耐心地告诉游客:森林是如何生病的?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要伐木?树木年轮上的数字代表什么?为什么森林里会有很多枯树?为什么要在森林里修建篱笆?绿腰带上的森林还是一些企业开展培训项目的好场所,如团队精神培训、创造性培训、灵活性培训等等。将这些培训项目从公司的会议室搬到郊外的森林里,不仅在形式上是新的创意,而且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培训效果。 绿腰带上另一个引人入胜的休闲项目是骑马,特别是在春天的时候,农民们将自己的马匹出租给骑马爱好者,他们可以在自由的天地里任意驰骋,而不是在骑马场里兜圈子。在马背上去重新认识森林和草原,总是会让人有新的收获,给人以新的感受,这种动物疗风靡欧洲,借助各种动物如马、狗、兔等,对各种身心不健全的病人进行治疗。骑术治疗不同于传统的治疗方法,也无需药物和医疗器械,而是将恐惧、枯燥的治疗寓于娱乐和休闲活动之中,往往可以达到一般治疗所达不到的神奇治疗效果。绿腰带上的农民在政府的帮助下,根据自身的优势,开辟了骑术治疗项目。接受治疗者在治疗教练的帮助下,在马背上(通常是不配备马鞍的)完成各种治疗项目。在心理治疗方面,骑马体疗可导致新条件反射的形成和旧的消失,导致新习惯的产生。在马背上可以转移对患病的固定念头和对自己缺陷的思想,从而这对人们的情绪和健康状况起到良好的作用,减弱或消除内心的紧张、束缚,产生勇敢、开朗、机敏和顽强。在外科中,骑马疗法可以用于发生不幸事故和重手术后恢复走动的能力,以及治疗手和脚的全部和局部的麻痹症、破坏运动协调性、肌肉痉挛性的缩短和萎缩、脊柱歪曲等等。对内科病来说,骑马疗法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可用于血液循环器官的补偿疾病、新陈代谢破环、支气管喘息和肺气肿、植物神经调节紊乱等。在神经学和精神病学实践中,骑马疗法的适应症是巩膜散光、各种抑郁症、神经痛、低能,嗜酒狂和嗜麻醉药者等等。
除此之外。绿腰带里的森林、草地和农庄对城市居民都有很大的吸引力,大大小小湖泊也是人们游泳的好去处,采蘑菇、慢跑、野餐、骑自行车漫游……慕尼黑的自然爱好者在绿腰带上可以经历很多,而且不分四季,因此,慕尼黑人常说:“慕尼黑绿腰带”永远都是旺季,永远都很热闹。在绿腰带这块33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可以找到许多机会,可以成就许多事情,
每个人都可以获得自己的位置,绿腰带是深受人们欢迎的休养地。
(二)环境保护
“绿腰带项目”的一项核心内容便是自然保护和环境保护。值得一提的是,对慕尼黑郊区的生态进行保护,这在“绿腰带项目”实施之前就早已开始了,“绿腰带项目”进一步推动了这项旷日持久的绿色环保运动。可以说,绿腰带上的农民们长期为保护和促进这块土地的生态功能作着贡献。
德国《联邦自然保护法》规定,要保护自然生态和风景面貌尽可能少地受建筑措施的影响。如果这种影响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就要采取相应的平衡措施。根据这项法律的规定,慕尼黑市政府在进行城市规划(特别是建筑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土地的平衡措施,但是往往却很难在规划区域的附近找到有意义的平衡面积。于是,慕尼黑市政府在1996年作出决定,在郊区的农村建立自然生态区。具体的方法是,在绿腰带地区选择合适的自然风景区,通过高强度的粗放型经营措施和重新自然化的手段来建立群落生境组合。以绿腰带上的第一个自然生态区“爱舍丽德苔藓区”为例,这里原来是慕尼黑西部的低地沼泽带,人们对这块区域实施了重新自然化,从风景保护和自然保护的专业角度来提升这一区域的价值。并且使之与市政府的物种保护和群落生境保护计划相吻合,发展重要的群落生境组合,从而使这块湿地的面貌得以保存,并重新获得了生命力。
很多年来,在与慕尼黑自然保护局的密切合作中,绿腰带地区的农民采取了很多措施来保护野生物种和保护群落生境,实施了一系列的“自然保护项目”。例如,在低地沼泽区移走与土地不适应的杉木。杉木作为沼泽区的“外来移民”严重影响了当地“土著”的生长,因为高大的杉木遮挡光线,沼泽地带上其它的低矮植物因此得不到阳光的照射。杉木的迁移终于使它们赢得了阳光下的位置。再如,农民们采取措施使池塘重新自然化。此外,农民们还改变了原来的经营方式,增大土地面积,对土地进行粗放式的经营。原先的密集型经营虽然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但是却导致农田里不再有供其它动植物生存的空间。直接受到危害的是山鸠。通过粗放型经营,不仅保护了山鸠,受益的还有鹌鹑和野兔。经过多年的努力,“自然保护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珍贵的沼泽灰蝶又回来了,消逝了多年的报春草也重新成为了绿腰带上的居民。
除了自然生态区,慕尼黑拥有的5000公顷的森林不仅带来了丰富的木材资源,而且还发挥着蓄水、防风、净化空气及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它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也是人们理想的休养之地。慕尼黑林业政策的直接目标就是保护林区的面积和功能免受破坏。“绿腰带”因此被称为慕尼黑的绿肺,为城市提供清新的空气。
(三)文化休闲
绿腰带首先是自行车旅游爱好者的天堂。在绿腰带上,有专门设计的自行车旅游线路。它们往往纵横交错,向不同的方向延伸。人们可以在这里尽情享受美丽的田园风光,经历各种各样多变的地貌。即使是在相对很小的范围内骑车旅游,多变的线路也不会让人们感到单调。
同骑车一样,绿腰带也是漫游的好场所。绿腰带上的森林、湖泊、沼泽、草原以及那里的动植物都会让漫游者心旷神怡。“贴近土地,走进空气”是漫游者的初衷,但是绿腰带总是会带给他们各种各样的惊喜。
绿腰带上另一个引人入胜的休闲项目是骑马,特别是在春天的时候,农民们将自己的马匹出租给骑马爱好者,他们可以在自由的天地里任意驰骋,而不是在骑马场里兜圈子。在马背上去重新认识森林和草原,总是会让人有新的收获。绿腰带地区还有很多由于人工开采砾石而形成的湖泊,它们是慕尼黑人进行水上运动的好场所。另外,采蘑菇,慢跑,郊游等等。
慕尼黑的自然爱好者在绿腰带上可以经历很多,而且不分四季。绿腰带上的森林还是学校郊游、社区开展活动和一些企业开展培训项目的好场所。慕尼黑人常说:“慕尼黑绿腰带水远都是旺季。永远都很热闹”。
二、我国休闲创意农业存在的问题和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我国休闲创意农业存在的问题
1.现状分析。自2008年民革中央首次在全国政协会议提出《关于发展创意农业的几点建议》以来,我国在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积极发展都市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多种形式的创意农业。农业已由单一提供农产品转变为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重要手段,涵盖以现代农业、农
村为代表的吃、用、玩、观赏以及其他活动形式等。形成以农业主题公园、特型农业产品、农业废弃品加工等为代表的极具特色和活力的农业新产业、新产品,成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城郊旅游的新亮点。 家创意农业机构——洛可可创意农业的成功实践标志着创意农业在中国的兴起,为提高农产品和农业附加值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自此开始,我国在创意农业方面的实践事例越来越多,为我国发展创意农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中国发展休闲创意农业的优势和基础很多,一是市场需求很大,人口基数大,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对新型的创意休闲农业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二是广褒并存资源丰富,有北国风光、有南方情趣,千差万别、多姿多彩,对市民的诱惑越来越大;三是政策支持力度大,近十年来,中央连续4次出台1号文件,支持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工作,为发展休闲创意农业奠定了很大的政策基础和保障;四是国际交流越来越多,像德国“绿腰带项目”,国内游客数百万人前来观光、考察和旅游,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必然带动我国休闲创意农业的发展。
2.存在的问题。由于我国创意农业起步较晚,在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不够成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机制,仅仅靠少量的成功创意农业机构来支撑着创意农业的发展,大大阻碍我国在创意农业发展方面的前进脚步。同时。我国农业机构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土地资源缺乏、相关人才缺少等问题也制约着我国创意农业的发展。具体情况如下:(1)我国休闲创意农业还处于初级阶段。涉农的企业规模和实力较弱,产品质量和加工水平较低,农产品出口质量和效益不高等问题普遍存在。大部分创意农产品仍以农户生产经营为主,呈现出“小规模、大群体、小生产、大市场”的格局,创意农产品出口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农产品行业组织发展滞后。同时,由于我国农业基础本身薄弱,如生产规模小、产品总量小,产业链条短,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能够形成品牌和规模的产品不多;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不够,近几年,国家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推行农产品认证制度,然而,由于农产品市场不够规范,小摊小贩化的经营模式仍然为农产品市场的主导,使得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产品标准不统一;农业生产效率低,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农业投入低及规模经营落后;农产品价格竞争力不强,由于土地、水资源等条件的限制,农业经营规模、农业科技传播、财政支农力度、市场发育滞后等原因,我国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农产品价格竞争力仍有一定的差距,创意农产品的优质优价难以充分体现;土地质量差,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低。我国耕地抗灾能力差、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相对落后、农业生产水平相对低下,普遍存在劳动生产率低、土地产出率低、资源利用率低、比较效益低、农产品附加值低的“五低”情况。如此等等。这都使休闲创意农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2)创意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相关科研投入和技术储备严重不足,生产加工落后,不少农产品的品牌国际知名度和认可度不高。许多企业过分依赖他人的品牌,品牌意识薄弱,大多数企业仍以产品功能宣传为主体,没有进入更高层次的服务与行政竞争范畴。特色创意农产品生产水平比较低。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加工和营销服务滞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标准化、安全化生产意识不强,产品竞争能力和效益亟待提高。(3)创意农产品品牌运作方面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紧缺。我国农业劳动者的主体为农民,农民的素质较低下、技能较差、观念较落后,使之难以冲破传统农业和小农意识的束缚,成为创意农产品生产线上的高端人才。(4)没有建立起对休闲创意农业投资稳定的增长机制。目前,我国农业科研和农业经济脱节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农业科技投入增长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的要求不相适应。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不活、投入不足、渠道不畅、手段不一,没有建立起农业投资担保体系,没有建立健全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激励引导机制,制约了我国休闲创意农业的向上发展。
(二)可资借鉴的经验
德国慕尼黑“绿腰带项目”给我国休闲创意农业有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第一,高质量发展生态农业。慕尼黑郊区的农业主要以生态农业为主,这主要是由郊区的服务性功能来决定的,也符合现代国际大都市郊区的发展状况。由于我国城市的迅速发展,郊区的农业用地有限
因此郊区一般不具备大规模从事农业生产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就要优先发展生态农业,依托城市强大的农业科研力量,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区,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高质量的食品,而且探索未来农业的发展道路,形成城市郊区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农业特色。第二,和谐共处的环境保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郊区的环保功能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我国的大城市来说,郊区的环保功能对改善城市的居住质量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应大力加强郊区的环境保护,增强郊区农民的环保意识,为郊区同时也为城市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第三。多层次开发文化休闲。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手中可支配的资金和闲暇时间越来越多,因此,郊区的文化休闲旅游项目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又一个抓手。这种集文化、生态、休闲于一体的旅游不仅可以最大可能地保持郊区的自然风貌,从而保护环境,而且可以使城市居民获得更多的贴近自然的机会以满足自身的生理及心理的需求。
与公共设施和社会环境高度发达的慕尼黑郊区相比,我国更应该加强城市郊区的社区建设。由于我国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郊区人口众多,人员构成复杂,因此有必要采取更多的、更有力的措施来促进郊区的稳定、和谐发展。其中,加强郊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郊区农村人口提供有力的社会保障,加强郊区的社区合作等等,都是我国城市郊区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第四,政府注重引导和主导。在慕尼黑“绿腰带项目”实施过程中,市政府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措施,并和农民及农丁协会共同研究方案、措施,如在“菜园方案”中,当地政府的直接推动措施至关重要。长久以来,慕尼黑的市民们回归自然的愿望非常强烈,对郊区菜园的需求历来很大。但是,并不是每一个郊区的农民在春季的农忙时节都有时间和精力来照顾这些城里人的菜地,因此,对郊区菜园的需求一直远远大于供给。在当地政府的倡议和协调下,成立了慕尼黑菜园园丁协会,该协会收取会员们一定的费用,策划承担了大部分的组织工作。例如。规定有关的收费标准,管理会员,协调农民与城里人的联系,提供农用器具,出信息板报等等,协会有时还会根据具体情况雇用有经验的园丁来统一管理菜园。协会的工作大大减轻了绿腰带上农民的负担,为城里人提供了享受自然、享受劳动乐趣的好机会。 闲创意农业发展趋势
虽然说我国休闲创意农业还是刚刚起步。但发展的后劲很足,发展趋势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
(一)大力发展休闲农场和渔林牧场
主要发展的项目有:休闲农场:农业生产的同时,经营休闲、游憩相关之事业。如体验、童玩、自然教育、乡土风俗、民宿;休闲林场:森林利用的同时,经营休闲游憩相关之事业。如森林浴、森林游乐、生态教育、赏鸟;休闲渔场:经营渔获的同时,经营休闲、游憩之相关事业。如养殖参观、体验、生态,水上活动、渔业餐饮、民宿;休闲牧场:畜牧生产的同时,经营休闲、游憩相关之事业。如牧场风光之体验、亲近动物、生态教育、童玩、戏水、健行、民宿。
(二)引导发展乡村深度体验
由于时代的转变,近年来市场的发展,已经由差异化服务经济进入到体验经济。若以企业立场而言,所谓“体验”,就是以企业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环绕着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这其中商品是有形的,服务是无形的,而创造出的体验是令人难忘的。
乡村深度体验为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借助农业特有的三生(生产、生活、生态)、六觉f况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及感觉)及地方文化特色,即对农业生产技术、农村生活体验、农业生态景观及农村地方文化特色方面的自身所感受的情绪。且对于每位消费者而言,每种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经验。
(三)适度发展社区支持型农业(市民农园)
社区支持型农业(csa)的概念源于20世纪70年代瑞士,并在日本得到最初的发展。当时的消费者为了寻找安全的食物,与那些希望建立稳定客源的农民携手合作,建立经济合作关系。现在,csa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并与游憩元素结合,故又称为市民农园。
csa社区的每个人对农场运作作出承诺,让农场可以在法律上和精神上,成为该社区的农场,让农民与消费者互相支持以及承担粮食生产的风险和分享利益。这是一种城乡社区相互支持,发展本地生产、本地消费式的小区域经济合作方式。在这种合作的基础上,csa一方面
看重在保育生态及资源下共同承担、相互分享的社区关系,看重社区中情感及文化的传递,另一方面则往往会推行健康农作法、永续生活及包括身、心、灵在内的整合的健康观念。csa主要关心的是食物安全和农业土地的都市化问题,这是一种生产者与消费者共同承担风险与收获的永续的农业方式。若是用方程式来表示,则是“食物生产者+食物消费者+每年的互相承诺=社区支持型农业和无限永续的契机”。“产地直销”落实在“社区支持型农业(csa)”的做法上就是“在地生产,就地购买”,没有剥削与垄断,让小区居民成为养育这些自然农场的支持者,也让农耕者成为健康食材的供应者。
互助,认同。安全,永续一这些都是社区支持型农业(csa)的基础与回馈,相互循环,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近年来,社区支持型农业(csa)不仅在生态农法上,也在农粮危机、回农青年的议题上被广泛讨论着;试想,不用舍近求远,在我们的餐食中,这些无毒的食材都与我们比邻而居;也不用烦恼哪天食物不够了,要花好几倍的菜金才能吃饱一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幸福?!正因为不是以完全利益做为出发点,所以,更值得信任与扶持。
(四)大力发展乡村长宿休闲
乡村长宿休闲是一种参与者没有移民或永久居住的打算,而在异地以自有或租借的形式居住大约数个月份,以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互动。或参与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休闲活动、体验课程、医疗、养生、保健之相关设施与服务为主要活动,以接触当地的生活空间,体验当地居民的生活模式为主要目标,故参与者的性质倾向生活者而非旅行者;另外,乡村长宿休闲者亦非在当地置产、就业或从事其他有偿活动,基本生活需求或其它层次的需求,皆以居住地存放的退休金或其它管道的经济资源来满足。简言之,乡村长宿休闲是一种并非移居异乡,亦非永久居留的“居留型休闲”,亦即在异地进行半个月到数个月不等的旅居休闲模式。
乡村长宿休闲是一种居住时间比一般观光旅游长,参与者多在当地租屋居住或长期保有居住设施,而非观光饭店、民宿的短暂停留的模式,亦即,乡村长宿休闲者是以日常休闲活动为目的,而非单纯走访各处旅游景点,其身份是“生活者”而非“旅行者”,故乡村长宿休闲亦有基本生活需求。
乡村长宿休闲者以自己的退休金或其它储蓄为生活泉源,而不异地置产、工作,又与“迁移者”的性质不同,是一种具有旅游休闲和迁移居住部分特色的活动。
(五)因地制宜发展乡村型房车营地
房车营地就是可以满足房车的生活补给和供人休息的场所。房车作为一种休闲文化,房车营地自然也应当具备休闲的功能才能体现出房车露营文化来。因此,补给和休闲构成了房车营地最基本的特点。
房车营地突出的是休闲、文化及露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专为房车爱好者和自驾车者而建的。房车营地除了可以为房车和自驾车者提供餐饮娱乐、休息住宿外,突出一点是可以为房车提供全套的供给补给服务。房车营地大致可以分为山地型房车营地、海岛型房车营地、湖畔型房车营地、海滨型房车营地、森林型房车营地、乡村型房车营地。其景色风格、娱乐设施各有不同。乡村型房车营地是指选址在优美的乡村地区,与乡村环境(村落、田园)融为一体的房车营地。
关键词:中医现代化,中医现代化人才培养,中西医结合的探索
中医药学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科学中沿用至今的,具有民族特色,系统的理论,独特的诊疗方法和显著的临床疗效等特征,是我国医疗卫生保健体系中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1]。中医现代化,应是以发掘,完善中医学理论,全面引入现代病因病理学说,在保持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有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手段,丰富和发展中医理论,建立现代中医科学技术创新体系,使中医的学术理论体系和诊疗水平更加科学化,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1.中医现代化的现状
1.1现代中医教育对人才的培养
20世纪50年代以前,师承教育是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仅有很少数的私立中医学校, 经过50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有高等本专门科中医院校40余所,全国有120多所高等医学院校和综合性院校设置了中医药学院,系或专业,大批名中医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任教,建设了一批中医药精品课程,教育模式向多元化,规模化高等教育模式转变,从单一教育层次向多种教育层次转变,从单纯的医疗人才培养向中医药与理,工,文,管多学科复合人才培养转变。
1.2中医药逐步被世界接受
目前,我国与超过60个国家签订了有关中医药领域的合作协议。随着西方国家对中医,针灸的兴起,西方教育界对中医高级格专业人才的培养也重视起来,许多国家开始和国内高等中医院校合作办学, 自1992年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开创了西方正规大学第一个中医专业本科教育,澳大利亚又先后有4所公立大学开设了中医学教育。1996年英国的Middesex University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开设了全英,乃至全欧洲第一个中医学士课程,现在英国已经有11所正规大学在其卫生学院开设了中医,针灸本科或硕士课程,占全英开设卫生学院大学的22%。[2]
1.3中医技术在中医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
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的主要诊断技术,代表传统中医诊断技术水平,历经数千年的积累与发展,中医学临床诊疗技术日益成熟并形成了自成一体的理法方药辨证体系。近50年来,在政府主管部门领导下,中医行业和相关领域的科学技术人员开展了中医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中医药事业“十五”计划进一步重视了中医药诊疗疾病的新技术探索,在广大中医中药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我国已自主开发出了一批具有知识产权,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医药技术成果,中医在防治艾滋病、肝炎、风湿性疾病、糖尿病等现代难治性疾病、亚健康状态调节等方面已经显示出巨大发展前景。
2.目前存在的问题
2.1缺少优秀的中医人才
当前我国中医缺少的是具有扎实的临床基础的优秀中医理论人才,也缺少具有良好的中医理论素养的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从医学教育来看
,专业思想不稳固的现象普遍地存在于中医院校,同时中医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脉象、病证都只有在临床中去体会,其治疗也只有在病人病情及变化中去进行,离开了临床、离开了病人很难体会中医的精髓。
2.2不相信中医,盲目崇拜西医
不相信中医独立的学术地位,盲目崇拜西医学方法,对中医自身传统的冷漠,导致中医学术界目前的现状,中医的发展本身是在一个非常成熟的、完善的、符合客观规律的理论框架之内的,这种发展可以是无限的,如果任意想突破这个框架,必然导致违背客观规律。
3. 中医现代化今后的发展
3.1提高中医教育水平,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中医现代化要求中医专业的学生不但要有渊博的中医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有较好的现代医学基本功。还要对药学、心理学、人文科学、现代技术等都要有所了解。要提高中医教育水平,关键在于中医的精髓部分要讲深、讲透,西医的人体解剖学和生理病理学也要讲透,即西医重基础,中医重临床。遇到疾病既知道其病理变化,又知道辨证的核心,从而掌握要领,药到病除。
加快中医药基层人才和技术骨干的培养。制订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培养计划,造就新一代中医药领军人才和一大批中青年名中医。完善中医药人才考核评价制度。建立政府表彰和社会褒奖相结合的中医药人才激励机制。完善中医药师承和继续教育制度。落实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培养与专业学位授予相衔接的政策。
3.2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及多学科研究中医药
中西医结合是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必须在遵循中医学本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在深刻理解中医中药的基础上,吸纳现代先进技术,完善中医理论,走出单纯用西医模式的理论研究方法或标准来解释中医的误区。[3]
加强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加强中西医结合理论与方法学的创新研究和学术发展研究等,促进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与发展。把握和利用好中西医相互融合、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优势互补这一世界性发展趋势。
同时近年来多学科,跨学科研究中医学也成为中医现代化进程中不忽视的力量。中医诊疗技术的现代化发展,要从其诊疗原理出发,保持和发扬其优势和特色,满足现代人类社会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要达到这个需求,就要赋予传统技术的现代性,必须融合现代多学科技术,如:信息技术,传感技术,图像识别技术,生物技术等,因此,融合现代多学科技术将是中医现代化技术的发展方向[4]。
结束语
中医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发展渐进过程,需要中医界花很大的精力和相当长的时间对祖国医学进行系统挖掘和完整的继承,在保持和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的同时,有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开拓创新支撑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不断提高中医药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巩固和加强中国在传统医药领域的优势地位,吸取中西医认识生命活动规律及防治疾病之长,优势互补,相互融合,重点突破中医药传承和医学及生命科学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应用全球科技资源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人类卫生保健事业做出贡献。 [1]张立平,从国际化发展趋势探讨中医现代化2007.3
[2]韩亚男,澳大利亚和中国中医药教育比较,中国中医药,2005,1(1):50-51
关键词:中医药 国际化 政策措施
长期以来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缺乏长远规划,无论是在研究开发、种植及生产过程。还是在销售和临床应用中,都存在较大的无秩序和盲目性。中医理论和中药产品缺少创新,过度开发和低水平生产现象严重,市场供求关系极不正常。这不仅直接影响和危及有关厂商、药农及中医药从业者的切身利益。而且严重影响了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为我国的中医药产业发展建立一套比较科学的发展战略。
一、国内市场
在国内中医药市场的培育和开发方面,应由政府主导积极支持和扶助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培育和市场发展。就现实情况而言。中医药的广泛应用可以部分解决国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同时可以部分减少国外医疗器械和药品的进口,相对解决医疗资源配置失衡的矛盾。
(一)由国家立法将中医药治疗、保健正式纳入国家医疗保健范畴。由政府主导形成与西医、西药平等的国内市场环境
我国广大农村、牧区医疗卫生条件有限,国家高成本投资引入的医疗设备、材料等资源相对有限,而农村作为我国人口结构的主体。较难享受到该部分医疗资源的服务。即便有条件也很难承受高昂的医疗费用支出。同时,广大农村对中医药的接受和普及程度又相对较高。随着我国将农村人口逐步纳入国家医疗保健统筹的实施,全面采用中医药医保方式的可操作性更强。
(二)为了鼓励中医药学防病治病,降低医疗费用,缓解“看病贵”问题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将考虑把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将省级药品监管部门批准的治疗性制剂纳入基本医疗药品目录。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年至少有一次专题会议研究本行政区域内中医药工作。以解决实际问题。
(三)国家对中医药产业给予必要的补贴等倾斜政策
对于各医疗卫生机构积极采用中医药进行医疗救助的,政府应适当给予财政补贴;对中医药生产企业。国家应给予必要的减免税优惠;专门从事中医药教学及科研等部门,国家应加大投资和扶持力度。
(四)从国家长远利益考虑。应对我国中医药人才技术服务出口给予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继续鼓励走出去。广泛学习和交流,有条件的可长期扎根生活和进一步深造
(五)资金和技术方面。由国家进一步加大教育培训的投入
引入国际先进的医疗服务理念,运用先进的网络及各种信息技术,为世界各地的医患方面提供诊疗服务。强化同世界各国医界、学界的交流与合作。使中医药的服务和输出能够适应国际规范。
(六)建立一套适合中药技术和产品的专利保护规则和法律
由国家组织的专门机构负责起草和建立一整套冠之以“中医、中药技术”项下的专有技术。该专利条件完全区隔与西方医药技术理论和条件。应自成体系。能真正适合中医药产业技术规范要求。
(七)积极开展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成立专门的标准化工作组织,以提高竞争力为核心。把标准化作为国家科技发展重要战略之一,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
(八)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一批国有的各种中医药产业实施基地
如中国中医研究院正进行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了一个现代化的中医药研究中心。四川省政府提出了建立“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香港政府已提出要把香港建成中药国际化中心等。
(九)联合有一定基础的医、产、学、研、科、工、贸单位组成以开发外向型产品为主的联合体,迅速形成经营规模,发展成为中国民族医药产业的跨国集团
(十)组织相关专业队伍,对中医药关键性重点课题开展攻关性研究,如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药复方的研究等
二、国际市场
在中医药技术、产品和服务的输出过程中,不仅输出了技术、产品和服务,也推广中医理论和中华文化,增进技术交流,扩大了贸易出口等。在中医药与西方医学的互动、结合和应用过程中,通过更加宽广的市场平台。推动专有技术的输出和获取知识产权的收益等。
(一)政府应在政策导向、资源配置、技术培训、财政支持等方面制定一套完整的实施方案,首先选择对我国经济、文化比较了解,意识形态相近,国家和民众历史感情较深。社会经济水平发展相对较弱,而未来市场发展潜力较大的国家。来积极推动我国中医药的普及和推广
(二)总结在德国下萨克森州立布拉姆萨市约翰尼特设立中医示范医院的成功经验。集中力量,在世界主要国家建立大型中医示范医院和诊疗咨询中心,改变分散的中医药劳务出口状况
选择一些中医药临床治疗优势领域的相关技术并结合世界各国流行病学发病特点,针对性地开展医疗科研攻关和临床诊疗服务,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兴趣和关注。
(三)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和辅助企业进行专利、品牌商标等的国际申请。加快完善国家对中医药的专利权保护立法。维护企业的合法权利。切实保障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为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保驾护航
(四)大力推广中医网络诊疗技术的同时。建立健全国际植物药商贸信息网络。扩大中医药成果的对外翻译出版工作。强化中医药科普宣传、学术交流和应用示范等。开辟国际中医药产业的信息交流,积极开展“中医、中药文化和产品博览会”,促进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
(五)建立多种基金,增加中医药开发的资金来源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开发需要建立新的投资机制,而风险投资正是这样一种符合市经济运行规律。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高新技术发展的投资机制。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发展应该尽快在政府的帮助下建立风险基金和基础研究基金。
(六)从国家长远利益考虑。应对我国人才技术服务出口给予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继续鼓励走出去。广泛地学习和交流,引入国际先进的医疗服务理念。使中医药的服务和输出能够适应国际规范
鼓励和扶持达到专业水准的中医药人才到国外积极从事和参与国际合作事业,吸引国外学者来中国进行中医药学习和交流。在国外与各国政府及大学合办各类的中医药教育。为世界各国和地区培养本土化的高层次中医药人才。
(七)推行中医药国际化
根据医药管理要求和具体条件,采用现代医学术语来指导用药,促进中药在国际医疗市场的推广应用,逐渐使中医药融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扩大中药的国际市场份额。
(八)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实现多方位、多渠道的资金筹措,积极利用外资,对有条件的中药企业支持其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利用产业结构调整,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利用效率
三、中医药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措施
目前国际医药产业形式有利于加快中医药融入世界医学科技主流的进程。为中医药的发展带来生机,中医药行业应抓住机遇。积极应对。实现中医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一)加强对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与措施。加强对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的引进。加快中医药科技和学术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通过制定、完善法律法规和利用多边协议。协调和保护知识产权。充分利用我国对医药行业的产业政策。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促进中医药的国际化、产业化、现代化进程。
(二)进一步推广现代化生产管理。积极采用国际先进的生产技术。如低温萃取、真空浓缩、冷冻干燥及我国发明的二氧化碳临界萃取等技术,全面实施三G(GMP、GCP、GLP)标准,以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占领国际市场。减少初级产品的出口,缩小与国际制药工业和国际市场差距
(三)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这是振兴我国中医药产业的重大举措,也是我国中药企业最终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四)将中药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应用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现代技术手段加快中药产业现代化和国际化步伐。实施重点突破的策略。针对国际市场,将一些基础研究资料可靠,使用安全。疗效好,易被国际医学界和患者接受的中医药制剂。优先推向国际市场
(五)积极拓宽资本渠道,充分运用国际资本市场各种资本运作手段。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充裕的资金,采用联合、兼并等手段使企业快速形成竞争条件和能力
(六)树立国际营销意识。积极吸收国内外成熟和先进的市场营销手段和理念,选择部分成熟中医药产品。借助既有的规模大、条件好的市场销售网络平台。快速占有国际市场
(七)增强企业的CI战略意识
CI是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西方发达国家CI已成为一种成熟的、流行的,规范化和系统化的企业形象设计方法及传播工具。Cl战略可以起到加快企业目标、经营方针及产品服务等信息传递的作用。迅速提升企业形象,扩张企业无形资产,提高企业产品的非品质竞争力。
(八)充分运用我国目前在世卫组织的有利条件和影响。广泛宣传和积极营销,争取国际社会对我国中医药文化和产品更加广泛的接受和认同
并采取积极的中医药对外援助政策等,努力实现我国中医药产业本质的突破。
国务院扶持中医药发展
5月7日,国务院出台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表明了国家对中医药发展态度明确定位清晰。《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是中医药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又一次明确了中医药是我国重点扶持和发展的领域,并且强调了中西医并重的原则,明确了中药同西药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主要内容包括以下10个方面:
1 充分认识挟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 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中西医并重重的原则;
3 发展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
4 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
5 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6 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
7 加快民族医药发展;
8 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
9 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10 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保障措施。
业内人士认为,《意见》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中医药的重视,对中药企业的发展有利,此政策性文件的公布对中药类上市公司构成利好。周五,相关医药公司股票纷纷以上涨热烈响应利好政策的出台。
解读扶持政策
下发《意见》是医改的组成部分
国务院日前下发《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耍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业内人士认为,此次公布的是医改配套细则之一,扶持中医药发展是医改重要内容,中医药地位将得到大幅提高,我国-医药卫生将走中西药并重道路,意见将直接拉动中医药需求,推动行业整合,我国将逐步产生有综合竞争力的大型中药企业。
由国务院直接下发《意见》,表明国家对大力发展中医药态度坚决,从政策和舆论上为中医药的发展保驾护航。
强调了目前中医药发展存在的问题
《意见》指出:随着经济垒球化、科技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我国中医药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渐淡化,服务领域趋于萎缩;老中医药专家很多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不到传承,一些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中医中药发展不协调,野生中药资源破坏严重冲医药发展基础条件差,人才匮乏。
我们在分析中药行业处境时多次提出:中医实践的萎缩是传统中药企业处境困难的根源。国务院的《意见》清晰地指出了制约中医药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我们认为给解决问题打下了理论基础。
确立中医药的合理地位
“中西并重”原则,确立中医、中药在国家基本医疗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和合理地位,通过强调“中医”在医疗体系中的地位,从而保证了中药需求增长。涉及中药产业的三个方面:基本药物中鼓励中药使用、中药材种植、中药研发。
中药获得巨大的发展机遇
我们认为对于基本药物中强调中药使用是对中药企业的利好,尤其是目前基本药物目录迟迟未出,该政策的出台对于中药品种入选有利。基本药物将使中药获得巨大的发展机遇。中药研发和中药种植相对目前看,并没具体的政策和量化的数据,因此只能是政策层面的强调。
部分措施是实质利好
《意见》提出要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在区域卫生规划中合理规划和配置中医医疗机构。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将中医药服务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和技术;加大对中医药事业投入、医疗保障政策和基本药物政策要鼓励中医药服务的提供和使用。这些措施对中医药的发展影响是直接的。
另外,《意见》提出要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中医高等教育坚持以中医药专业为主体,完善中医药师承和继续教育制度;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允许符合条件的药品零售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完善中药注册管理,充分体现中药特点;落实政府对公立中医医院投入倾斜政策等。这些原则和政策方向强调创新,给中医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希望能有更进一步措施
国务院《意见》对中药行业构成长期利好,但中短期不易见到成效。我们认为制约中药行业发展的除了投入、地位等问题以外,中医实践萎缩是根源。中医实践萎缩的根源又在于:中医理论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现代科学理论存在系统性差别,但我们长期以来是以现代科学标准衡量中医的,这对传统中医来说显然不合适。因此,我们期待对中医药的全新评价标准。看好保健,化妆品和现代中药
根据我们的分析,传统中药企业的处境改变还需要一段时间,目前中药企业走中药保健品和化妆品路线已成趋势,建议关注江中药业;另外,按照现代科学标准改造传统中药的前景也十分可观,建议关注先行者天士力。
三类企业受益
从《意见》的表述看,我们认为这些措施如果推行,将主要利好三类企业:
(1)中药饮片企业:加强中医医疗机构的建设,包括鼓励零售药店举办中医坐诊的政策,最直接刺激的是中药饮片的需求。我们继续看好中药饮片行业的龙头企业康美药业,公司已经通过异地收购,实现跨地域扩张,进入北京医院市场,同时也通过和一致药房合作介入零售药店的“店中店”饮片业务;加上中医药管理局逐步开始推广小包装饮片,我们看好公司长期发展。
(2)中药品牌普药:按照我们对政策的解读,基层医疗机构(尤其是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和社区医疗机构)将为中医药市场发展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看好中药品牌普药未来在基层医疗机构的销售和使用,尤其是前期已经开始建设基层医疗机构网络的企业,将逐步享受到这一市场增量。代表公司包括同仁堂、天士力、中新药业、三九医药、千金药业、云南白药、东阿阿胶、康恩贝、九芝堂、金陵药业等。
(3)中药创新药;《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支持中医药科技创新,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诊疗技术、疗效评价等系统研究,推动中药新药和中医诊疗仪器、设备的研制开发,加强重大疾病的联合攻关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我们预计国家未来将通过税收、财政补贴等多种形式,推动中药创新药的研发和销售。代表公司是康缘药业。
相关个股点评
祖国医学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项伟大创作。她向世界昭示着炎黄子孙的智慧和灵感。时至今日,伴随着现代化气息的建筑思维的大量涌入,多数高等学府摒弃了以往陈旧的建筑模式,在满是现代化建筑群的校区,高等院校,尤其是专科类高校对历史的祭奠却越来越少。高校图书馆是高校信息资源的存储和分消地,其建筑理念更应注重对文化氛围、人文情操和历史情怀的体现。中医药高校图书馆在文化建设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将中医药学本质和特色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融入到现代化建设理念,推动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自身的繁荣发展,是中医药高校图书馆的文后建设中必要思考的问题。
2中医药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重在对历史的尊重和传承
中医药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重在体现祖国医学文化底蕴。文化是学府建设的引擎,祖国医学文化是中医药学的灵魂和根基。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实践表明,深化对祖国医学文化的认识,从文化环境和文化人物等方面着眼开展中医药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是带动中医药师生启古纳今、厚德精术的有效路径。
2.1中医药高校图书馆建筑的设计理念
中医药高校图书馆的建筑设计,应在汲取现代化建筑元素的基础上,融合中医药学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建筑设计以四方形宏伟形象为主,整体建筑大气恢弘,取“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1]之意,故取名“四象城图书馆”。其设计理念以建筑形象传达近古文明的结合,表现建筑所折射出的办馆理念、道德观念、传统精神等鼻祖哲学思想;体了现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底蕴,使整个图书馆成为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融合一的生动教科书。
2.2中医药高校图书馆辅助建筑的设计理念
在中医药类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流通和文化交流的场所,其建筑本身与周边建筑在设计理念上做到有机的结合,才会使中医药浓厚的文化氛围尽显无余。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布局规划,遵循“启古纳今”、“天人合一”的建设理念,深挖祖国医学文化精髓,努力体现天人相应、阴阳五行等中医景点学术思想,同时注重吸纳现代文明和时代元素。在图书馆的楼前两侧,分别坐落了河图广场和洛书广场。其取意均来自《周易》[2]的灵感;沿图书馆前楼梯两侧筑建“参络灯”,灯身设计以镂空雕刻为主,以人参造型为要,以长白山石为底座,以人参花和祥云图案为顶。每侧设参络灯5组,夜晚分呈青、赤、黄、白、兰五种灯光以应中医五行之五色。对中医药文化氛围的诠释和理解,通过建筑群的体现,是完美的表达方式。
2.3中医药高校图书馆室内设计的理念
对中医药高校图书馆的室内设计规划,美丽、现代元素不是中医学类学府的设计主流。相反,内敛、大气、简约的风格会带给图书馆独特深厚的严谨学风和逆流而上的求学意志。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内从一楼伸展到五楼坐落着长24米,宽24米的大型医史壁画,名曰“壁魂”。壁魂内容浓缩了祖国医学2500余年的发展历程:从《黄帝内经》到《神农尝百草》,再到《本草纲目》;从炎黄二帝到华佗李时珍,用灵活再现的画作激励学子上下求索、风雨兼程。从人文角度讲,壁魂的筑建繁荣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战略地位与作用,形成了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实现了民族医学伟大复兴的需要。与壁魂相互辉映的,是图书馆顶楼修建的“继学书屋”和大师殿堂。继学书屋以长春中医药大学首位国医大师任继学命名,在纪念之余,更启迪学子乘风破浪、风雨兼程。大师殿堂则是中医药界榜样的圣地。图书馆的室内设计寓教于景,使之成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传承优良的医德医风、培育和展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场所,是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建设文化建设的成功案例。
3思考和结语
1.1突出重点,创建特色,做优专科医院坚持以专病专科特色建设为主线的中医药发展战略,始终以周围血管病的临床研究为重点,以中医科专科建设为主导,促进中医药学科全面发展。通过坚持中西医结合、内外科结合、治疗和保健相结合,不断拓宽诊疗思路;通过加大专科投入,完善设备配置,提高专科现代化辅助诊断水平;通过自主创新,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专科治疗、护理体系,提升了专科医疗水平。例如,创新推广了治疗糖尿病坏疽的“三期分法”,攻克了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易复发的难题,建立了相关病种、合并症和并发症的系统治疗规范,研制了系列专科中药制剂等,在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吸引了全国各地患者慕名就医。医院通过建设特色专科,创出了品牌,确立了中医药学科在综合医院中的优势地位。
1.2系统建设,深化功能,全面发展医院在坚持发展专科优势的同时,注重中医药学科的系统建设,鼓励非中医临床科室、康复理疗科和药剂科的中医药研究与应用。目前,非中医临床科室主要通过中医科医师会诊、科室间中西医医师协作、临床科室内及特色中医门诊中医师诊疗的形式,广泛开展中医药临床医疗工作。中医药在肿瘤、肾脏病、感染性疾病、不孕不育、白癜风、骨病及诸多疑难杂症的治疗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康复理疗科则通过针灸、推拿、小针刀、熏洗等中医疗法,在疼痛、关节和椎间盘疾病的治疗,以及伤病、瘥后康复上取得很好的疗效。药剂科通过中医药支撑功能建设,不仅设置了有400余种中药饮片和免煎颗粒的中药房、配套的中药煎药室、30万净化级别的中药制剂室,还通过自主研发和科间合作,研制了涉及多专业数十种中药制剂,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并在多次感染性疾病预防中为武警部队做出了贡献。系统建设使中医药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科学研究不断深入,10年中获军地医疗成果奖7项,进一步提升了医院中医药学科综合水平。
2加强医院中医药学科建设体会
2.1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是加快医院中医药学科建设的前提武警部队综合医院的中医药建设已经迎来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原因一是中医药在保障人类健康,特别是在多次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防控治疗作用凸显,已被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各界人士重视;二是面对沉重的医疗成本支出、面对滥用抗生素带来的弊端与警示,人们开始反思并已经重新重视中医药的作用;三是党和国家、军队多次强调加强中医药建设在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上的重大意义,提出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和效、便、廉、验的优势,在医药创新、深化医改中发挥作用,为全民及部队的预防保健和医疗做贡献的要求。面对新形势,我们应该提高认识,这样给中医药学科建设有力的支持,才能以学科建设的标准要求(甚至更高的标准)去投入,并认真组织,坚决落实,也才能使中医药学科建设抓住机遇,加速发展。
2.2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团队,是中医药学科做大做强的基础一个学科的建设,特别是在以西医为主的综合医院的中医药学科,选拔好带头人至关重要。其一,不仅应具备一般学科带头人的素质,还要有很强的科间协作能力,这样才能促进科间协作和中西医结合,在更广泛的专业范围应用和研究中医药;其二,不仅具有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和高超的中医技能,还要有较好的现代医学功底,这样才能带出一支拥有现代医学理论和技能的中医药专业技术队伍,满足现代医疗市场和卫勤保障任务的需求。有了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团队,中医药学科做大做强就有了基础。
2.3正确的发展方向及不懈的开拓创新,是提升竞争实力的关键综合医院的中医药工作,应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理论和实践优势,全面提高人类健康素质,有效防治常见病、多发病与现代难治疾病[2],其重点是预防医学和临床医疗,研究方向不仅要宽泛,更要有专长,要有特色并形成优势。专科主攻方向的选择,要基于客观分析医院现有中医人才的专业特长,取医疗市场所需、现代医学所短、中医药学所长的专业。有了科学的选择,就有了学科发展的良好开端和正确方向,而在此道路上,坚持不懈的研究,不断开拓创新,建成特色,走出优势,创出品牌,才能具备强大的竞争力,才能生存和发展。
2.4系统化全面建设,是充分发挥中医药学科优势的支撑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学、中药学,三者相辅相成,在临床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理疗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特别是在血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消化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优生优育等学科,从预防到治疗,从急性期到恢复期,从一般治疗到危重症抢救,作用凸显。然而中医药学科要实现在综合医院的相应功能,只有得到系统化规范建设,并高标准全面发展,才能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综合医院的优势提供有力支撑,才能使中医药学在保障部队战斗力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下一步中医药学科建设的思考
3.1研究方向应更加适应武警部队的任务需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强军梦,对军队卫生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应该从提高国家特色医疗优势和武警后勤遂行多样化保障能力着眼,充分发挥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治未病”,以及简、便、廉、验的优势,针对武警部队的任务需要,积极推进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等技术在部队预防保健、训练伤防治及常见病诊疗中的广泛应用和科学研究,打造我军有别于外军的医疗保障优势,切实提高我们在各种复杂艰苦条件下的卫勤保障能力。
3.2建设内涵应注重中医药学科的标准化要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和总后勤部卫生部联合印发《关于切实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的意见》(国中医药发[2008]14号),体现了国家和部队对中医药学科建设的高度重视,其对人员编制、机构设置、硬件配备、人才培养、规章制度、服务质量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标准,对加强部队中医药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并坚决贯彻执行,按纲施建,以标准化建设促进武警综合医院中医药专业化建设水平的提高。
〔论文摘要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既是经济全球化大潮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推行中医药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基础。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关键在于推动中医药教育的标准化,促进中医药教育与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相结合,推动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高等中医药院校担负着培养国际化复合型高级中医药专门人才的重任,必须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办学,积极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促进中医药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加速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同疾病斗争的经验结晶,在世界医药学宝库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近年来,随着人类回归自然、重视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热潮的兴起,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再度引起世人瞩目,推进中医药国际化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高等中医药教育是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的基础,在推动中医药国际化中其自身也不可避免地踏上了国际化之路。了解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把握其特点与规律,化解其矛盾与问题,提出其办法与思路,对于加快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有机部分。中医药教育,尤其是中医药高等教育是我国的传统优势学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本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在内,层次、科类齐全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目前,全国拥有独立设置的高等中医药院校44所,另有设置中医药专业的西医药院校75所,非医药院校、研究院所126所,在校生达30余万人。因为高等中医药教育地位的特殊性,国家有关部门在制订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时,总是把中医药连同中国传统文化一起作为最有条件首先走出国门的两个领域来规划。高等学校也完全有能力、有责任率先走上世界,实现与国际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对话与交流,并利用国际教育资源丰富和发展自己。实际上,我国中医药院校从1957年起就开始招受外国留学生,此后中医药留学生教育规模和范围持续、稳定扩大,目前已有10多所中医药院校设立了承担留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国际教育学院,招收的留学生遍及世界各地。留学生教育层次也有了很大提高,学历教育包括博士、硕士、本科等层次,非学历教育包括高级进修生、普通进修生和短期进修生等多种形式。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影响的日益扩大,中医药学成为来华留学最热门的专业,其规模已牢牢占据我国自然科学留学生教育人数之冠。同时,在走出国门方面,经过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和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取得了重要进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显著标志之一。
(二)中医药国际化
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和中医药国际化是同一进程的两种力量。它们互为基础、互相推动,将祖国传统医学成功推向了世界。实际上,尽管经济全球化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潮流,但中医药学的对外交流与传播,却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有史可查的范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9年,即秦始皇二十八年徐福东渡扶桑,首次将中医药带出国门。从公元6世纪起,针灸学开始传向国外,先是朝鲜、日本,17世纪后传人欧洲,长期领先于世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直到进人近代,现代医学兴起之后,传统医学的地位迅速衰落,中医药学也逐渐沦落为“民间医学”甚至被讥为“伪科学”。近年来,“回归自然”、“绿色消费”成为时尚,天然药物在世界各国开始成为医疗保健的首要选择,中医中药在世界医药市场中重新受到重视。特别是在预防、保健、治疗人类疑难病症方面,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中医药正以其科学价值和确切疗效,不仅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视和各国政府的关注。在机遇面前,我国政府积极推行中医药国际化战略,努力使中医药重新走向世界、融人各国的主流社会,并在国际医药保健领域取得了较大的市场份额,正在实现从传统医药大国向现代中医药强国的跨越。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科技支撑、文化渗透、医疗服务、产业开发和人才培养是其五大支柱,而人才培养更是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的重要基石。在中医药国际化战略布局中,高等中医药院校承担着重要的任务。一方面,他们要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将其输送到国外从事中医药国际化工作,同时吸引更多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中医药学;另一方面,还要在各国政府推动下与国外高校合作举办各级各类中医药教育,为世界各国和地区培养本土化的高级中医药专门人才。通过这些有效工作,最终在世界高等中医药教育中取得主导地位、发挥更大作用。
二、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关键环节
(一)推动中医药教育的标准化建设
标准化是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前提,也是推动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迫切要求。目前,世界上约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中医药教育,中医药院校达数百所,为各国培养中医药人才做出了贡献。仅在美国,就有60余所中医学校通过了美国教育部教育评审委员会的认定,拥有在校学生上万名;在欧盟诸国,有全日制中医学校11所、非全日制中医药培训机构近200所,每年培养中医药专业人才达4万人。即使在遥远的非洲,在我国援非医疗队及华人中医的努力下,也已开始接受东方传统医学,并不断派出留学生到中国留学,这些国家包括利比里亚、坦桑尼亚、贝宁、利比亚等。但总体看,中医药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极不平衡,尤其标准化程度低下更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除港台及少数东南亚、欧美国家外,各国多数中医药培训机构办学层次混乱,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体系互通性不强,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缺乏对学生中医药辨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医药学术交流不足,中医药术语翻译标准极不统一。因此,制定一套包括中医药名词术语标准、中医药教育机构设置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在内的中医药教育标准体系,并逐渐实现与现代医学教育的接轨,已经成为推进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当务之急。实际上,医学教育标准化早已成为国际惯例。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就已经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证指南》(GUMEWPR) ; 2002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颁布《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 GMER),对指导和规范世界医学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已经出台《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也了《中医学专业(本科)中医药理论知识与技能基本标准》。借鉴这些经验,制定出通用性的世界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是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奠基之作。2008年11月,在天津召开的首届世界中医药教育大会上,我国学者公布了《世界中医学本科(CMD)教育标准(草案)》,标志着世界中医本科教育标准化工作迈出了重要一步。今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将依照这一标准进行中医药教育的行业约束,规范中医药教育市场,保证中医药本科教育的基本质量和办学水平。当前的任务,是加快“标准”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工作,并积极开展中医药教育标准的系列化工作,开展国际通用、符合中医药教育需求的教学大纲和基本教材编写工作,开展各种类型、各个层次中医教育资格认证体系的建设和教育质量评估工作,促进中医药教育在世界范围的规范、健康发展。
(二)中医药教育与文化传播相结合
从形态上看,中医药学虽然具有自然科学的一般属性,但同时也表现出深刻的人文学科特征。中医药学以其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坚持个体化辨证论治、求衡性防治原则、多样化的干预手段、天然化的用药取向,从整体联系的角度、功能的角度、运动变化的角度把握生命规律,已成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医学体系。但由于文化背景和理论体系的差异,中医药学与西方医药理论在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而且限于目前科技水平,对于中医的治疗效果、物质基础、作用机理,还不能完全做出科学说明,尤其不能按照西方科学主义的观点来解释中医药概念体系及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加上以古汉语为基础构成的中医药术语表述古朴深奥,国外的普通学生一般很难理解和领会其中蕴含的博大文化精髓。因此,要实现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有必要将中医药知识纳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推广的大系统之中,逐渐推进世界各国和地区民众对中医药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认同。当前,随着我国的迅速和平崛起,东方文化正在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重视,孔子学院等文化机构在世界遍地开花,与中医药一起成为盛开在世界文化园地的两朵奇葩。中医药教育要与中国传统文化汉语言教育互相造势、互相推动,使世界各国人民在接触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了解中国古代的自然观、认识论与方法论,进而理解中西医学的差异,信任中医药诊治疗效,让更多有志青年自觉自愿地选择接受中医药教育、从事中医药推广工作。
(三)加速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中医药是我国对外开放中有望取得原始性创新突破、对世界医学乃至科学技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学科。为此,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把“加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作为重要内容,把“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列为“优先主题”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中药的新药研发能力已基本形成,中药产业已初具规模。据2006年公布的数据,我国中医药制造企业1 384家,产值1 234. 64亿元,中医药企业的发明专利迅速增加,其数量已与化学药品制造业大体相当。但总体看,我国中医药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期,制药技术落后,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薄弱,与我国几千年的中医传统和中医药资源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符。尽管我国目前拥有各类中成药6 000余种,每年还推出不少新药品种,但其中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很少。在国际草药市场中,我国中药出口额仅占世界的3%左右,且主要以中药材和饮片为主,中成药出口仅占中药出口总额的15.400。即便如此,对欧美国家,我国的中成药只能以食物补充剂的身份上市。目前,在这一领域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是欧洲、日本、韩国,他们在国际市场上占有90%的份额。中药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和均一性是进人国际市场的必要条件。要想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不但要选择适销对路的产品,更要加强产品药材的可控化、制剂的现代化、工艺的工程化、质量控制的科学化、安全评价的规范化、疗效标准的严格化和产品包装的国际化等方面的研究,使中药产品符合国际标准,达到出口国食品及药品管理部门的基本要求。同时,中医药的研发工作还要加强与现代生命科学、生物技术、西方医学的结合,尤其要加强中医药科学原理和机理的研究,加强中医药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推动中医药科研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为此,要积极推进国内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医院、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共建双边甚至多边的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诊所等,全面提升我国企业在中医药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能力,取得我国在世界高等中医药教育和科学研究领域应有的权威地位。
三、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
(一)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中医药人才
要解决高等中医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培养一大批胜任高等中医药国际化推广的高水平人才,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教育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是相伴相生的。那些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无不重视国际化通用人才的培养。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要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美国在其90年代制定的《美国200。年教育目标法》提出要通过国际交流,努力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国际化观念”。在韩国,其“21世纪委员会”提出的教育国际化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国际化的意识,包括提高外国语言能力,增强自主的世界公民意识,加深学生对各国多种多样的社会、文化知识的理解,等等。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起步较晚,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把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中医药高级专门人才作为推进中医药国际化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各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努力贯彻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要求,努力培养中医药学生的国际观念、国际意识,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树立向全球服务、向全球开放的观点;培养中医药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使其能与外国人和谐相处,尊重外国的风俗和宗教信仰,维护中国的民族尊严和法律权威;培养熟练的外语交际能力及对异域文化和国际知识的理解能力,使其在充分了解外国的历史、政治、地理、风土人情等前提下将祖国传统医学成功推向世界。
(二)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办学
合作办学是教育国际化重要形式之一。近年来,教育 部先后批准上海中医药大学与英国伦敦都市大学合作举办药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批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与英国利兹大学合作举办护理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生物技术等专业的本科教育项目,与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医学院合作举办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200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按教育、医疗、科研三个类别在全国遴选首批 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等11所高校被首批命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合作交流基地”,使其成为承担国际合作任务,开展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产业和技术服务等国际合作交流的骨干机构,政府间开展高水平项目合作的平台,以及中医药国际化高层次人才的孵化源地。各高等中医药院校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加强与各国高校在多层面的合作,不断拓展中医药教育的合作空间,不仅与亚洲中医药发展成熟的国家和地区高校开展合作,也面向欧美地区和澳洲国家,甚至面向非洲国家开展中医药教育合作。其形式也从传统的以民间、小规模的个体或团体性质的伙伴性合作为主,转向以各国高层次的教育机构和高校为主。当前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高校自身的努力和国务院主管部门的推动,促使世界相关国家政府的教育和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开放中医药教育市场,帮助这些国家建设中医药教育、考试、注册和认证机构,通过这些具体工作促进中医药及中医药教育事业在各国的兴起。
(三)推进高校的中医药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一所高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犷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要紧紧围绕中医药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建立健全我国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一方面,要重视中医药理论与基础研究,在自主创新与原始创新领域寻求新突破;另一方面,要以临床重大疑难疾病研究为切人点,推进中医药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同时,要努力弘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重视健康产业的发展需求,多学科集成创新推进新药创制。为此,要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学术大师和科技领军人才,积极营造科技创新文化,着力推进科教经、产学研结合,力争在解决中医药关键问题、实现理论与技术创新、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更大成绩。
关键词:中医药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同疾病斗争的经验结晶,在世界医药学宝库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近年来,随着人类回归自然、重视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热潮的兴起,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再度引起世人瞩目,推进中医药国际化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高等中医药教育是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的基础,在推动中医药国际化中其自身也不可避免地踏上了国际化之路。了解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把握其特点与规律,化解其矛盾与问题,提出其办法与思路,对于加快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有机部分。中医药教育,尤其是中医药高等教育是我国的传统优势学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本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在内,层次、科类齐全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目前,全国拥有独立设置的高等中医药院校44所,另有设置中医药专业的西医药院校75所,非医药院校、研究院所126所,在校生达30余万人。因为高等中医药教育地位的特殊性,国家有关部门在制订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时,总是把中医药连同中国传统文化一起作为最有条件首先走出国门的两个领域来规划。高等学校也完全有能力、有责任率先走上世界,实现与国际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对话与交流,并利用国际教育资源丰富和发展自己。实际上,我国中医药院校从1957年起就开始招受外国留学生,此后中医药留学生教育规模和范围持续、稳定扩大,目前已有10多所中医药院校设立了承担留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国际教育学院,招收的留学生遍及世界各地。留学生教育层次也有了很大提高,学历教育包括博士、硕士、本科等层次,非学历教育包括高级进修生、普通进修生和短期进修生等多种形式。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影响的日益扩大,中医药学成为来华留学最热门的专业,其规模已牢牢占据我国自然科学留学生教育人数之冠。同时,在走出国门方面,经过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和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取得了重要进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显著标志之一。
(二)中医药国际化
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和中医药国际化是同一进程的两种力量。它们互为基础、互相推动,将祖国传统医学成功推向了世界。实际上,尽管经济全球化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潮流,但中医药学的对外交流与传播,却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有史可查的范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9年,即秦始皇二十八年徐福东渡扶桑,首次将中医药带出国门。从公元6世纪起,针灸学开始传向国外,先是朝鲜、日本,17世纪后传人欧洲,长期领先于世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直到进人近代,现代医学兴起之后,传统医学的地位迅速衰落,中医药学也逐渐沦落为“民间医学”甚至被讥为“伪科学”。近年来,“回归自然”、“绿色消费”成为时尚,天然药物在世界各国开始成为医疗保健的首要选择,中医中药在世界医药市场中重新受到重视。特别是在预防、保健、治疗人类疑难病症方面,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中医药正以其科学价值和确切疗效,不仅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视和各国政府的关注。在机遇面前,我国政府积极推行中医药国际化战略,努力使中医药重新走向世界、融人各国的主流社会,并在国际医药保健领域取得了较大的市场份额,正在实现从传统医药大国向现代中医药强国的跨越。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科技支撑、文化渗透、医疗服务、产业开发和人才培养是其五大支柱,而人才培养更是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的重要基石。在中医药国际化战略布局中,高等中医药院校承担着重要的任务。一方面,他们要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将其输送到国外从事中医药国际化工作,同时吸引更多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中医药学;另一方面,还要在各国政府推动下与国外高校合作举办各级各类中医药教育,为世界各国和地区培养本土化的高级中医药专门人才。通过这些有效工作,最终在世界高等中医药教育中取得主导地位、发挥更大作用。
二、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关键环节
(一)推动中医药教育的标准化建设
标准化是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前提,也是推动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迫切要求。目前,世界上约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中医药教育,中医药院校达数百所,为各国培养中医药人才做出了贡献。仅在美国,就有60余所中医学校通过了美国教育部教育评审委员会的认定,拥有在校学生上万名;在欧盟诸国,有全日制中医学校11所、非全日制中医药培训机构近200所,每年培养中医药专业人才达4万人。即使在遥远的非洲,在我国援非医疗队及华人中医的努力下,也已开始接受东方传统医学,并不断派出留学生到中国留学,这些国家包括利比里亚、坦桑尼亚、贝宁、利比亚等。但总体看,中医药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极不平衡,尤其标准化程度低下更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除港台及少数东南亚、欧美国家外,各国多数中医药培训机构办学层次混乱,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体系互通性不强,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缺乏对学生中医药辨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医药学术交流不足,中医药术语翻译标准极不统一。因此,制定一套包括中医药名词术语标准、中医药教育机构设置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在内的中医药教育标准体系,并逐渐实现与现代医学教育的接轨,已经成为推进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当务之急。实际上,医学教育标准化早已成为国际惯例。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就已经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证指南》(GUMEWPR);2002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颁布《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对指导和规范世界医学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已经出台《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也了《中医学专业(本科)中医药理论知识与技能基本标准》。借鉴这些经验,制定出通用性的世界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是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奠基之作。2008年11月,在天津召开的首届世界中医药教育大会上,我国学者公布了《世界中医学本科(CMD)教育标准(草案)》,标志着世界中医本科教育标准化工作迈出了重要一步。今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将依照这一标准进行中医药教育的行业约束,规范中医药教育市场,保证中医药本科教育的基本质量和办学水平。当前的任务,是加快“标准”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工作,并积极开展中医药教育标准的系列化工作,开展国际通用、符合中医药教育需求的教学大纲和基本教材编写工作,开展各种类型、各个层次中医教育资格认证体系的建设和教育质量评估工作,促进中医药教育在世界范围的规范、健康发展。
(二)中医药教育与文化传播相结合
从形态上看,中医药学虽然具有自然科学的一般属性,但同时也表现出深刻的人文学科特征。中医药学以其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坚持个体化辨证论治、求衡性防治原则、多样化的干预手段、天然化的用药取向,从整体联系的角度、功能的角度、运动变化的角度把握生命规律,已成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医学体系。但由于文化背景和理论体系的差异,中医药学与西方医药理论在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而且限于目前科技水平,对于中医的治疗效果、物质基础、作用机理,还不能完全做出科学说明,尤其不能按照西方科学主义的观点来解释中医药概念体系及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加上以古汉语为基础构成的中医药术语表述古朴深奥,国外的普通学生一般很难理解和领会其中蕴含的博大文化精髓。因此,要实现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有必要将中医药知识纳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推广的大系统之中,逐渐推进世界各国和地区民众对中医药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认同。当前,随着我国的迅速和平崛起,东方文化正在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重视,孔子学院等文化机构在世界遍地开花,与中医药一起成为盛开在世界文化园地的两朵奇葩。中医药教育要与中国传统文化汉语言教育互相造势、互相推动,使世界各国人民在接触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了解中国古代的自然观、认识论与方法论,进而理解中西医学的差异,信任中医药诊治疗效,让更多有志青年自觉自愿地选择接受中医药教育、从事中医药推广工作。
(三)加速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中医药是我国对外开放中有望取得原始性创新突破、对世界医学乃至科学技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学科。为此,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把“加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作为重要内容,把“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列为“优先主题”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中药的新药研发能力已基本形成,中药产业已初具规模。据2006年公布的数据,我国中医药制造企业1384家,产值1234.64亿元,中医药企业的发明专利迅速增加,其数量已与化学药品制造业大体相当。但总体看,我国中医药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期,制药技术落后,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薄弱,与我国几千年的中医传统和中医药资源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符。尽管我国目前拥有各类中成药6000余种,每年还推出不少新药品种,但其中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很少。在国际草药市场中,我国中药出口额仅占世界的3%左右,且主要以中药材和饮片为主,中成药出口仅占中药出口总额的15.400。即便如此,对欧美国家,我国的中成药只能以食物补充剂的身份上市。目前,在这一领域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是欧洲、日本、韩国,他们在国际市场上占有90%的份额。中药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和均一性是进人国际市场的必要条件。要想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不但要选择适销对路的产品,更要加强产品药材的可控化、制剂的现代化、工艺的工程化、质量控制的科学化、安全评价的规范化、疗效标准的严格化和产品包装的国际化等方面的研究,使中药产品符合国际标准,达到出口国食品及药品管理部门的基本要求。同时,中医药的研发工作还要加强与现代生命科学、生物技术、西方医学的结合,尤其要加强中医药科学原理和机理的研究,加强中医药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推动中医药科研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为此,要积极推进国内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医院、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共建双边甚至多边的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诊所等,全面提升我国企业在中医药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能力,取得我国在世界高等中医药教育和科学研究领域应有的权威地位。
三、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
(一)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中医药人才
要解决高等中医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培养一大批胜任高等中医药国际化推广的高水平人才,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教育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是相伴相生的。那些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无不重视国际化通用人才的培养。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要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美国在其90年代制定的《美国200。年教育目标法》提出要通过国际交流,努力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国际化观念”。在韩国,其“21世纪委员会”提出的教育国际化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国际化的意识,包括提高外国语言能力,增强自主的世界公民意识,加深学生对各国多种多样的社会、文化知识的理解,等等。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起步较晚,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把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中医药高级专门人才作为推进中医药国际化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各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努力贯彻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要求,努力培养中医药学生的国际观念、国际意识,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树立向全球服务、向全球开放的观点;培养中医药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使其能与外国人和谐相处,尊重外国的风俗和,维护中国的民族尊严和法律权威;培养熟练的外语交际能力及对异域文化和国际知识的理解能力,使其在充分了解外国的历史、政治、地理、风土人情等前提下将祖国传统医学成功推向世界。
(二)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办学
合作办学是教育国际化重要形式之一。近年来,教育部先后批准上海中医药大学与英国伦敦都市大学合作举办药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批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与英国利兹大学合作举办护理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生物技术等专业的本科教育项目,与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医学院合作举办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200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按教育、医疗、科研三个类别在全国遴选首批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等11所高校被首批命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合作交流基地”,使其成为承担国际合作任务,开展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产业和技术服务等国际合作交流的骨干机构,政府间开展高水平项目合作的平台,以及中医药国际化高层次人才的孵化源地。各高等中医药院校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加强与各国高校在多层面的合作,不断拓展中医药教育的合作空间,不仅与亚洲中医药发展成熟的国家和地区高校开展合作,也面向欧美地区和澳洲国家,甚至面向非洲国家开展中医药教育合作。其形式也从传统的以民间、小规模的个体或团体性质的伙伴性合作为主,转向以各国高层次的教育机构和高校为主。当前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高校自身的努力和国务院主管部门的推动,促使世界相关国家政府的教育和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开放中医药教育市场,帮助这些国家建设中医药教育、考试、注册和认证机构,通过这些具体工作促进中医药及中医药教育事业在各国的兴起。
(三)推进高校的中医药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一所高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犷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要紧紧围绕中医药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建立健全我国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一方面,要重视中医药理论与基础研究,在自主创新与原始创新领域寻求新突破;另一方面,要以临床重大疑难疾病研究为切人点,推进中医药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同时,要努力弘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重视健康产业的发展需求,多学科集成创新推进新药创制。为此,要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学术大师和科技领军人才,积极营造科技创新文化,着力推进科教经、产学研结合,力争在解决中医药关键问题、实现理论与技术创新、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更大成绩。
从去年开始刮起的“养生风”,让传统的中医药又重新被大家认识。虽然张悟本、李一之流,假借养生之名,大敛不义之财,但反过来看,它也促使公众重新重视和了解中医,为中医药院校和专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我国的传统医学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医、中药、针灸等技术在反复应用中不断改善。在近代以前,传统中医药教育基本上都是师承制,徒弟从小就跟随师傅,白天抓药、看病、抄处方,晚上在师傅的指导下背诵中医基础知识,然后师傅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传授自己的思想和诊病心得。就这样跟师学艺几年甚至十几年后,才可以出师,独立诊治,自立门户。中医按照这样的模式传承了几千年。清代后期,西方教育模式进入中国,中医教育也尝试着做出一些改变,统一标准、教材,编写课本、讲义,由专人进行授课。这时出现的一些中医学校已经初具现代医学教育体系雏形。这些中医学校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中医学院或中医药大学。
我国目前独立建制的中医药院校有二十多所,基本上每个省都有一所中医药院校,它们以“医”和“药”为主攻方向。在这二十多所中医药院校中,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是我国建立最早的中医药高等教育院校,也是我国现代中医药教育的“老四校”,在整个中医药教育领域内,教学和科研实力都高出一截,师资力量雄厚,就业理想。其余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首先立足于本地区行业需求,虽然实力不如这四所行业翘楚,但同样也具有自己的特色。
特色模式培养纯正中医
中医作为中华国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中医院校利用科技做出一些尝试,但任何尝试和创新都不能颠覆中医的内涵和精神。至今,仍有中医院校采用传统的培养模式,培养纯正的中医。成都中医药大学的“李斯帜”班从2010级开始招生。新生入校后经过专家层层笔试、面试,选拔出在中医研究方面具有一定潜质的学生,进行纯中医的理论教育。学校配备专门的专家进行培养,训练特有的中医思维模式和方法。学校还在专业课程中增设了中国古代医学史、古代思想史、古代哲学史、四库全书总目、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课程,并开设《易经》、《说文解字》等15门公选课程。
山东中医药大学自2005年起,在中医学专业(七年制)设置了传统型中医方向(传统中医班),启动了中医人才培养的“基因工程”,课程设置上淡化英语、计算机、西医等课程,强化中医课程,增加了《本草经》、《难经》各科中医文献选读以及历代医案、医话等系列课程;在中医课程上以中医典籍和中医理论为主体,突出传统中医特色。
地域和流派决定的院校特色
提到中医,大家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中草药。的确,中医的发展离不开中药。正因为这样,中医的发展必然会烙上地域的特色。同时,中医跟中国戏曲类似,流派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地域和流派,使得中医药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同样特色鲜明。
四川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川黄连、川贝母、川附子等很多地道药材均产于此,因此位于此的成都中医药大学得尽天时地利,在中药学领域一骑绝尘。成都中医药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办中药学专业,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2008年,中药学专业和针灸推拿学专业一起入选全国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名单。凭借天府之国得天独厚的中药资源,学校在中药炮制、中药化学、药植鉴定等方面成果斐然,还开辟了峨眉山、卧龙和青城山后山等多处野外实习基地。
在中医界有着“北华佗,南新安”的说法。活跃于亳州的华佗和鼎盛于新安江流域的新安学派,是安徽中医药史上最为宝贵的财富。华佗发明麻沸散并用于外科手术,新安学派长于喉科和骨伤科。安徽中医学院凭借地理优势和文化传统,在新安医学研究、针灸经络和经脉脏腑相关研究、中医临床等领域有独特的优势。
民族医药也是我国中医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藏医学院、内蒙古医学院从校名就凸显出其特色领域分别在于藏医和蒙医,而广西中医学院则在壮医的继承和发扬上独树一帜。
合作办学,推动中医走向世界
中医在我国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但如何使这一文明走向世界,则是众多中医院校和中医药从业人员的梦想。随着世界崇尚天然,回顾自然的趋势,中医药以副作用小的特点越来越受到青睐。据统计,德国将近有5万人在从事中医针灸的事业,美国大约有5000个中医诊所。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中医院校除了在国内以“定向培养”和“中医药+外语”模式培养外向型中医药人才外,近几年,更多的培养模式为直接海外办学,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2008年3月31日成都中医药大学葡萄牙宝德分校揭牌,成为我国教育部批准的中国高校在海外的第一所分校,为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又奠定一块基石。荷兰有一所“清白中医学院”(音译),招收了800多名欧洲各国学生。山东中医药大学与这所学校达成协议,每年都会选派老师或学生去讲学。北京中医药大学跟德国合办了一座示范中医院,虽然只有72张病床,但是疗效显著,口碑很好。
专业设置,万变不离中医药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在盲目追求建设综合性高校,似乎大就意味着强,实则不然,这种不顾实际地在并不擅长的领域增设专业,使得原本就不乐观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中医药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做大做强的问题,同样增设专业,完善专业结构,但从学校招生页面上我们可以看到,基本上所有中医药院校开设的非中医药类的专业,都设有中医或中药方向。
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中医药院校的市场营销和财经院校的市场营销就有所不同,除了学习市场管理等基本知识外,还要学习药品经营和销售,必须对药物生产、制作和临床使用有更多的了解和研究。成都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一位中医药翻译方向的同学在介绍自己的专业课程时特意提到了中医基础、中药学、内科学、诊断学等几门必修课程,课时竟然也和临床医学专业一样。就连中医药院校的体育专业,在进行常规的学习外,还要学习中医解剖学、骨伤科学等。
【报考点拨】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和蕴含着悠久的中国文化精髓。因此,选择中医药专业,首先要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