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旅游的定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生态经济;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
生态旅游是发展生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协调旅游业发展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必然选择。在实现生态发展的过程中,各国、各地区因为不同的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对什么是生态、如何实现生态发展有不同的要求。正确认识生态旅游概念是开展旅游规划,实现旅游行业生态发展的前提。
1生态旅游的概念
很多人从不同的理解和角度.给出了生态旅游定义。总的来看各方对生态旅游的定义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观点,第一种是生态旅游就是节能减排旅游,这种观点强调在旅游的各个要素、环节实施节能减排,从而实现旅游全过程的生态化;第二种观点认为生态旅游就是要通过控制旅游活动中的奢侈消费行为,实现生态发展,比如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少做长距离飞行等等;第三种观点认为生态旅游是对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的延伸和实践。也有一些定义也提到了生态技术、碳交易机制的应用。推动生态旅游的发展。这些观点对普及和全面认识生态旅游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具有一些局限性。其中,第一种观点将生态旅游的概念定义太狭窄,把生态旅游片面的认为是“节能减排”旅游,要求旅游者尽降低CO2排放量,实现低能耗、低污染。生态旅游的实现途径可以是多样化的,不仅仅是减排、降低能耗,如果把生态旅游局限于“节能减排”,旅游发展与节能减排的矛盾必将凸显,可能成为约束旅游行业生态发展的障碍。第二种观点主要提倡约束消费以控制旅游活动中碳排放。在人们生态发展意识提高的情况下,自觉做出的更加节能、低排放的消费选择无可非议,但如果仅仅为了降低生态的排放,而使原有的服务打折,改变或降低旅游者的消费体验,有违生态旅游的原则。有消费就会有排放,没有旅游发展当然也不会有排放增加,但单纯抑制消费来减少排放的做法,不符合发展规律,也不是旅游行业所需要追求的生态。第三种观点,关于生态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关系,不能简单说生态旅游是对生态旅游的继承发展,也能以生态旅游涵盖生态旅游的概念,二者应该都有相对独立的定义,在实践过程中可能有重叠的部分,但简单认为二者雷同或者相互涵盖和替代的认识都是不合适的。
2生态旅游衡量
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发展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增加排放,即便是有钱有技术的发达国家,也没有在减少排放的过程中实现。旅游的发展与减少能源使用与排放是存在矛盾的。第一,舒适、尊贵体验与减排的矛盾。旅游是一种体验,包括对舒适生活、尊贵生活的体验,但是舒适往往意味着过多的能源消耗以及碳排放。尊贵生活体验需要付出更大的能源与社会成本。第二,创新产品减排的矛盾。旅游过程中要不断推出新产品,景区景点也不断地开发旅游区域、旅游项目的基础上开发新的景区、新的旅游项目以满足旅游需求。然而,景区范围的扩大、旅游项目的增加都意味着增加排放。创新旅游项目与气体减排存在矛盾。第三,远距离文化体验与减排的矛盾。离开惯常环境,距离远,自然人文环境差异大,给游客的新奇体验越多,随着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人们更愿意到离正常环境更远的地方进行旅游。但事实表明,更远距离的旅游和更长时间的过夜旅游住宿将形成更多的能源消耗和排放。第四,提升旅游体验与减排的矛盾。发展旅游需要提高游客的消费体验,花同样的钱买到更多的服务。这都客观上需要景区付出一定的增量成本,也会导致排放量的增加。这些矛盾,不仅存在旅游行业,而是发展与减排之间存在的普遍矛盾。我国是正处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期的发展中国家,旅游业也以高于GDP增幅的速度快速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是否就没能力实现生态呢?从生态旅游的定义来看,生态是要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但是多低、怎么低才能算生态,生态是一个数值、一个比例还是一套标准。虽然“生态旅游”这个词在我国出现的时间不长。但是生态旅游的发展速度是非常惊人的。随着媒体的传播、旅游行业的推广和各级政府的宣传,各个景点的旅游者都在用自己的行动为生态旅游做出贡献。从政府的角度上讲,不论是国家还是各地的旅游局,都为了实行生态旅游制定出各种方针制度或者相关的法律法规提供保障。从旅行社的角度来说,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实行生态旅游。旅行社将生态旅游组成一系列的产品,推出多条“生态旅游”的路线。这些路线也受到了广大旅游者的好评。在这些生态旅游的路线中,旅行社从旅游项目的活动安排、旅行居住地和旅行方式等方面都做了相应的调整,来体现“生态旅游”的活动。使旅行者能够体验到与以往不同的旅游活动,充分感受到“生态旅游”的乐趣和特色。从旅游者的角度上讲,由此可见,人们对生态旅游还是充满着好奇和向往的。实现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型。在生态文明时代,随着生态技术的日益成熟及其在社会经济领域的广泛渗透,碳汇机制在全球范围内的普遍推进,以及生态生活方式在全社会的广泛倡导,碳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发展方式。必将展示其强大的示范效应和指导价值。发展生态旅游必须依托有效的空间载体,建设生态旅游目的地是旅游发展方式转型战略的重要选择。生态旅游目的地涉及不同的空间尺度,既包括生态旅游国家、生态旅游城市,也包括生态旅游景区景点。未来20年或更长的时间尺度内,生态发展方式成为重要的战略竞争高地。谁在生态旅游发展方式转型、在构建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战略层面拥有主动权,谁就能在全球化旅游竞争格局中拥有自己的发展机会和立足之地,拥有发展的话语权。因此,倡导生态旅游发展方式。优先在一些条件适宜地区建构生态旅游发展示范区,应该是实现旅游发展方式转型的一种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一、生态旅游者的概念
众所周知,作为生态旅游活动的主体,生态旅游者对于实现生态旅游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能够起到极其重要的助推作用。因此,对于生态旅游者的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一方面能够有助于更好地识别已知的生态旅游者、挖掘潜在的生态旅游者;另一方面,对于目标客户的准确认定将会更好地推动生态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然而,截至目前,我们对于生态旅游者的概念还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各方对于生态旅游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而生态旅游者事实上是生态旅游这一活动的具体参与者与实施者,因此其概念依存于生态旅游的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们在对于生态旅游者这一概念进行认识时将面临许多困难;其次,生态旅游者之间的活动与经历多种多样,因此我们很难分析其所具备的共同特质;再次,目前的研究调查大多仅仅针对一个旅游目的地,因此导致取样困难。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生态旅游者被定义为“到生态旅游区旅游,且以大量消费生态旅游产品为其主要活动内容的旅游者”;而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其则被定义为“具备一定的生态学与环保知识的个体,且能在旅游活动中体现出其生态与环保精神的旅游者”。以上定义虽都具备一定的道理,但也大都有所偏颇,并不能全面而准确地表达出生态旅游者这一概念的内涵。从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来说,当一个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体现出了一定的环保特性时,我们就能称其为一个生态旅游者了。
二、生态旅游者的分类
目前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各个事务部门中对于生态旅游者的分类都还没有一个被普遍认同的共同标准。而各个相关部门及学者间基于种种不同的研究角度、研究方法及研究目的,对于生态旅游者之间的分类标准一般也各有不同。就目前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
(一) 按照国籍的不同来分类
依照这个标准,生态旅游者被分为国内生态旅游者与国外生态旅游者。
国内生态旅游者一般是指那些离开自己的居住地而前往位于本国的其他地区进行一些生态旅游活动的游客;而国外生态旅游者则是指暂时离开自己的长居国或者定居国,进入其他国家进行生态旅游的游客。但就我国而言,凡是那些由他国而来,在申办入境手续后手持的签证是“L”类型的游客都被认定为国外生态旅游者,包括外国友人、我国港澳台同胞以及具有其他国家国籍的同胞等。
(二) 按照旅游目的的不同来分类
当我们依照旅游目的的不同来对生态旅游者进行分类时,其一般被分为观光型生态旅游者、专题型生态旅游者、参与型生态旅游者与综合型生态旅游者四种。
观光型旅游者是指那些为了欣赏我国的生态自然的游客。因此其目的地一般都是那些有着优美自然风光与显著地域特点的地方,例如国家森林公园、“世界遗产”景区、特定地貌景区、自然保护区等;专题型生态旅游者则是指那些有着明确目的与特殊动机的生态旅游者。这部分人外出旅游的目的一般是进行科学考察活动,如特殊地貌考察、动植物生存状况考察等。在他们的旅游过程中,开阔眼界、增长见闻、提升知识等目的被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参与型生态旅游者则是指那些能够积极参与各类旅游活动的生态旅游者。所谓的旅游活动即包含那些能够寓教于乐的登山、观鸟、钓鱼、野营等活动,又包含植树造林、环保宣传、动植物保护之类的公益活动;综合型生态旅游者的目的则是兼而有之,他们出行的动机十分多样,即想要饱览自然风光又想增长见识,有些时候也愿意积极参与各项旅游活动。一般来说,这部分的生态旅游者是整个生态旅游者团体中最大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按照组织形式的不同来分类
按照这个标准,生态旅游者被分为两个部分,即个体生态旅游者与团体生态旅游者。一般而言,相对于团体生态旅游者,个体生态旅游者的时间安排上更为灵活,项目的选择上也更具自主性。但与团队生态旅游者相比较,由于其一切交通、住宿环节都需要自己来联系,因此不够方便快捷。
(四)Lawton和Weaver的分类观点
事实上,除却以上的三类方法之外,还存在着许多其他的分类方法,而知名学者Lawton和Weaver的观点值得我们关注。
在他们看来,生态旅游者应该被分为三类,即严格型生态旅游者、一般型生态旅游者与组织型生态旅游者。
所谓的严格型生态旅游者是指这部分旅游者的终极目的在于不断寻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手段。在这部分人看来,自然与人类都是平等无二的,因此我们理应以更加温和的手段来面对自然。正是由于他们心中的这份感慨使得他们在与自然相处时时刻充满着强烈的生态环保意识,并且真心实意地愿意为保护生态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在Lawton和Weaver看来,这部分人才真正体现了生态旅游的核心理念。然而遗憾的是,这部分人在整个生态旅游者团体中所占的比例也是最小的。
而一般型生态旅游者则是指那些具备中等或浅显生态意识的旅游者。这部分人对于获取生态知识并没有太大的兴趣,相关的知识录入大多依托于导游或旅游手册的帮助。相比较而言,他们更乐意关注于自身能否在旅游时获取更大的物质与感官享受。
在Lawton和Weaver的调查过程中,他们发现在严格型生态旅游者和一般生态旅游者之间还存在一种过渡型的团体,他们将其定义为组织型生态旅游者。这一类生态旅游者的特点在于他们的生态环保意识比一般型生态旅游者的环保意识更强,但在旅游过程中又体现出种种类似于一般生态旅游者的特征。
三、生态旅游者的识别方法
为了更好地衡量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生态旅游发展状况,就需要对众多生态旅游者有所关注与研究。然而相对于生态旅游者的分类,如何有效地将生态旅游者从众多一般旅游者的团体中区分出来似乎是一个更困难的问题。为此,国内外专家学者都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进行了很多不同的尝试。
在相对早期的阶段(大概是公元2000年之前),国外的学者一般主要采用的是行为学的方法。这个方法一般较易操作,然而也不无粗糙,在很大程度上将生态旅游者与自然旅游者混为一谈。伴随着生态旅游行业的蓬勃发展,众多学者对于生态旅游者概念的研究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于是新的识别方法也开始不断出现,例如行为识别法、专家判别法、自我识别法以及数学识别法等。
(一)行为识别法
这是众多学者在对于生态旅游者进行识别时所采用的最为普遍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指导思想是,一个在旅游目的地像生态旅游者一样活动的游客都将被定义为旅游活动者。这样,无论是那些自然或者环保组织的成员抑或是对生态旅游产品进行消费的旅游者都会被纳入到生态旅游者的范围之内。这种方法相对简易,但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当取样手法、途径有所不同时,其结果也将显示出巨大的差异。因此,为提高精度,这种方法应该和其他识别方法共同采用。
(二)专家判别法
这种方法的核心在于相关的专家学者积极运用自身的知识与经验来寻求出一些预定指标,并据此提出一些问题,并通过受访者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来判断出这些受访者是否是生态旅游者或者是哪一类的生态旅游者。要想使这种方法取得一个较好的效果,就必须使得这些指标的设定尽可能的趋于合理与完善。
(三) 自我识别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指由问题回答者自己来认定自己是否为生态旅游者的一种方法。一般来说,这种方法大多会与行为识别法共同使用。在使用这种方法时一般会首先询问受访者是否了解生态旅游的概念。而只有当受访者对这个概念有所了解的时候,才能进入其他步骤,即通过对其他问题的追问来使受访者确认他们自己是否是生态旅游者。这种方法在单独使用的时候也具有较大的缺陷:一方面,这种方法在运用时对于受访者本身的素质要求较高,故而使得符合要求的调查样本量相对较小;而另一方面,一些旅游者可能会由于某些特别的原因而选择撒谎,这就会对调查结果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
(四) 数学识别法
目前用到的数学识别法主要有两种,即logit模型与聚类分析。由于对这两种方法的运用相对较少,因此在此不做详细讨论。
四、结语
由于研究者的专业背景以及研究角度与目的之间的差异,导致对生态旅游的理解也各不相同,从而在学术界和实业界使用这一概念时出现了严重的泛化现象。至今生态旅游概念和内涵依然模糊不清,使得在学术研究上其逻辑体系无法建立,在实践应用中就成了万能的标签。
一、生态旅游定义的分析
对生态旅游的定义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环境保护与责任说,回归体验说,客体原生态说与居民利益中心说。
大部分的定义都是从生态旅游所需要实现的目标来界定的,有些同时提及了实现目标的手段,也就是说,人们将旅游可持续的要求都综合表现在生态旅游身上,这样不可避免的结果就是随着人们对可持续性认识的逐步加深,也反映在生态旅游概念的表述变化上,从而导致了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之间界限的模糊与使用的混乱,并且生态旅游的概念所包含的内容也越来越多,逐步超过了一个概念的内涵,实质上成为描述一种完整的模式了。
生态旅游是优质生态人文环境与旅游的结合,强调的是旅游者在面对良好的生态旅游资源时获得的特殊的深层次的生态人文体验。同时,生态旅游体验就是旅游者通过与优质生态人文环境取得联系从而改变其心理水平并调整其心理结构的过程。
二、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性
可持续旅游需要一个整体性的方法,需要所有参与者在所有层次上的高度合作、协同与一体化。但是在现实中,有关旅游发展的很多重大决策都是相互排他地做出的,很少有合作或协商。同时,旅游业的不同利益相关者在旅游发展中有着各自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利益,他们带着不同的动机、态度和价值观进入旅游这个体系,以至于“可持续旅游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我们能够希望的最好的结果是发展更加可持续的旅游形式”。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具体的旅游形式(产品),带着这样的期望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以至于在概念中也镶嵌入了可持续的要求。
对于生态旅游概念的可持续限定,我们需要区分到底是生态旅游的可持续还是可持续背景下的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归根结底是一种旅游形式,是人们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选择了将资源利用于旅游活动而放弃了其它的利用形式。如果在生态旅游概念内加入了可持续的要求,就意味着需要一个潜在的前提就是资源的利用方式不能发生变化,而这是违背了基本的市场经济规律的。如未来的某一天人们利用相关资源开发的生物制药方面的综合收益超过了开展旅游活动,可能就会将资源的利用方式从旅游转变为制药了。当然,除非资源的产权本身就是残缺的,而且资源还附加有其它的目的(如保护生物多样性),不允许资源以其它方式利用。
如果认为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开展的旅游,也就是说,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开展的旅游活动,“它不会将其存在于其中的环境(人类和物质)降低或改变到阻止其它活动的程度,而且从长期来说,对经济、社会、文化或环境的完整性不构成威胁”。那么,在生态旅游概念内就不适合加入可持续性的直接表述。而且由于可持续发展本身的含义、现实可行性、原则的导向以及实现方式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争议和未决之处,导致“生态旅游的概念就像是画在沙滩上的一条线,其边界是模糊的,而且被不断地冲刷、修改”。如果在生态旅游概念内加上可持续的要求,将不可避免的引起概念的争论。
对于开发区域的不同,需要区分普通区生态旅游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也就是说,对于在自然保护区开展的生态旅游,由于附加了一个保护的特殊要求,导致了对于整个生态旅游要求的提高。现在的问题在于,开展生态旅游的区域大部分处于受保护地区,从而使两者混淆不清。对于大部分的研究者而言,生态旅游开展的一个潜在前提就是在自然保护区。
生态旅游归根结底是一种旅游活动,是人们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选择了将资源利用于旅游活动而放弃了其它的利用形式。如果对生态旅游提出了过高的要求,期望其成为一种完美的状态,导致能符合生态旅游要求的实际旅游开展活动规模过小,那么生态旅游研究的意义也就只是停留在理论研究上了,当生态旅游和大众旅游之间的差距过大时,甚至都缺少对于大众旅游生态化的实际引导意义。
在国家目前大力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旅游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随着旅游规模的快速增长而日益突出,因此,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一种发展形式,有着极其重要的示范作用。旅游活动是人类消费活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对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的直接或间接不利的影响是明显的,只是旅游活动相比于其他的人类活动形式来说,对资源的损耗程度可能要小一些。但是,当旅游活动成为人类的主要活动形式之一后,生态旅游对旅游资源的消费最小,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最小,从而成为引导旅游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形式。
【关键词】湿地公园 生态 旅游 对策
一、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及开发
(一)湿地公园生态旅游。
湿地就是海洋和绿地二者相互作用积累形成的一种生态交错带,这类地区具有比较高级的净初级生产力,并且在生物多样性方面也更加能够保持生态系统平衡,拥有较强的调解气候、涵养水源,以及净化污染物质等等不同的生态功能。湿地公园是指纳入绿地系统规划的适宜作为公园的天然湿地类型,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形成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湿地公园兼具自然生态保护和人工游憩开发两方面的基本功能,是自然与人工的结合体,是人们理想的自然生态旅游地之一。正是因为湿地公园具有这方面的生态环境优势,其旅游价值也逐渐得到体现。
(二)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
对于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方面的内容定义可以分为广义定义以及狭义定义。其中,狭义的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指的是对于湿地生态旅游产品以及资源进行开发,而广义的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则指的是由规划、建设、管理以及检测这主要的四个部分组成,不仅仅需要通过对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方面具有的吸引物实施开发,并且还应该促使所有的旅游者都能够进入到湿地公园进行生态旅游以及观光游览,并且还应该根据所拥有的旅游资源以及市场,还有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具有的特点以及发展需要,开展对旅游产品开发以及旅游市场开发,还有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态保护等等方面的内容。
二、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一)生态旅游开发一般模式。
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和一般的传统旅游开发在开发理念以及开发目标,还有开发措施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区别。生态旅游开发需要在保证能够实现社会以及环境等相关目标的基本前提之下进一步实现经济目标,使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能够使开发商以及游客,还有社区居民都能够共同获益。在开发理念方面,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比较注重加强对生态保护,并且在对旅游资源以及产品进行开发的过程中,还应该做到实现最大的利润追求,尤其是应该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能够始终做到坚持保护湿地生态自然环境为最重要的目标,重视保护以及维持自然,还有文化生态系统方面的完整相关以及真实性,在这基础之上进行有效合理的开发利用。最后,在开发措施方面,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能够更加合理地控制正常发展规模,尤其是能够做到限制旅游人数以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并且能够做到有选择性地能够尽量贴合所有旅游人员的基本需求,可以采取必要的广告宣传。
(二)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1.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以及产出的旅游产品
开展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应该坚持以保护湿地为基本前提,并且还应该依托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方面的资源以及市场需求,能够做到有选择性地开发湿地生态旅游产品,并且还应该构建起更加合理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不同的开发模式,始终做到坚持科学规划以及适度开发,还有保护第一的基本原则,要做到实现对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方面的最优开发以及可持续开发。能够通过对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以及产品进行合理开发,获得更加贴近真实生态环境的生态观光、生态休闲、生态度假以及生态养生等等不同的旅游产品。
2.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运作模式
对于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生态旅游安全,并且还应该在湿地公园生态旅游人数方面做好控制,尤其是应该保证生态方面的安全评估,以保障所有旅游人员的生命安全。可以通过比较科学的规划设计、开发建设、经营管理、生态监测以及生态补偿等不同办法来实现。完善对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开发,并且还应该做到在对湿地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应该保护好湿地较为脆弱的稳定性差的生态环境,尤其需要对湿地生态旅游容量以及生态安全两个最为重要的方面做好保障。
三、总结
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是以湿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基础,原有社区参与和寓教于游的旅游活动。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活动包括旅游资源与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生态旅游建设、生态旅游配套系统开发、湿地生态保护与退化湿地生态恢复、生态技术开发应用等内容。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要在保证社会和环境目标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目标。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要坚持保护第一,生态为基,适度开发,综合治理等原则,开发出生态观光、生态休闲、生态度假、生态养生、生态探险、生态科普、生态文化体验、环保教育等湿地公园生态旅游产品。综上所述,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开发运作一定要保证生态安全,要在旅游容量和生态安全评估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地规划设计,开发建设,经营管理,生态监测和环境补偿来实现开发目标。
参考文献:
[1]David Weaver,杨桂华,王跃华,肖朝霞.生态旅游[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2.
[2]张建萍.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生态旅游[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4.
[3]陈玲玲,严伟,潘鸿雷.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9.
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形式,被认为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的,我们必须真正理解生态旅游,看清当前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沿着生态旅游正确的道路前行,才能使旅游业真正走向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是适应人们旅游新需求、反思传统旅游活动弊端而产生的可替代性旅游。多数人认为生态旅游的概念最早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 IUCN )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提出,并在1986年墨西哥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会议上得到公认。进入21世纪,生态旅游已成为新的旅游主题。生态旅游活动获得世界性的蓬勃发展,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目前,生态旅游一词虽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对其概念的定义仍存在很大争议。有的定义仍延续绿色旅游和自然旅游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一种旅游产品。而新的观点则认为生态旅游是在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达到可持续旅游目标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二、开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
旅游业是一个资源产业,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现代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发展观长期受到旅游业是高产出低投入产业错误观念的影响,导致“掠夺式、粗放式”的开发实践,造成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破坏。而要改变这一现状,关键在于人们观念的改变以及相关制度、措施的有力实施。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同时还强调了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是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为未来各代人创造一个良好的、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的新型文化形态。生态旅游一方面关注自然保护及环境生态,另一方面又自觉地接受知识和文化的洗礼,使生态旅游成为环境友好型旅游。
三、湖州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
湖州市地处“长三角”中心,东邻上海,北濒太湖,西接安徽,南连杭州,是太湖南岸的一座美丽的山水园林城市。它是中国环太湖地区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是江、浙、皖、沪三省一市毗邻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水陆运输要冲,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物之邦”之称。自战国时期(公元前333年)楚春申君筑菰城至今,湖州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市内名胜众多,古迹遍布。湖州是世界丝绸文化发祥地之一。在市郊钱山漾遗址出土的蚕丝织物,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悠久的蚕丝织物之一,有4700多年历史。湖州丝绸不仅早已“冠绝海内”,而且经丝绸之路获“湖丝衣天下”的美誉。历代被列为“文房四宝”之首的湖笔也产于湖州。湖州山水清丽、景色秀美,正在向经济更繁荣、社会更文明、功能更齐全、环境更优美的现代化中等城市的目标迈进。湖州作为作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陆羽的诞生地,有许多文化资源堪称国内外精品,如世界最早的丝绸文物遗址——钱山漾遗址、名出天下的湖笔、大书画家赵孟
与吴昌硕故居、千年古镇南浔及南浔的嘉业堂藏书楼等人文资源,纳凉胜地莫干山、黄浦江之源安吉龙王山自然保护区、城内河网密布、北靠碧波三千顷的太湖、名茶—安吉白片、安吉竹博园、江南小巧别致的城郭匀称错落的格局,为湖州打造出一道道美丽风景区内旅游资源丰富,已形成以“山、水、湖、竹”等为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以“古镇、园林、丝绸、湖笔”等为特色的人文景观。
四、目前湖州生态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态旅游意识淡薄
生态旅游刚走进人们的视野,很多旅游者对生态旅游还知之甚少,甚至在旅游管理组织者的意识中生态旅游也还没有占据中心位置。当我们跟着一些旅游团去游玩的时候,很难听到对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宣传。导游团队过于商业化,生态保护意识薄弱,有的旅游者片面地认为旅游是一种完全无污染的活动,而忽视了生态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旅游者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还有待提高。
2.缺乏统一规划,盲目开发
受传统经济学发展观影响,许多开发商将生态旅游当成是一种时髦的旅游产品,不顾生态旅游的质量及其基本原则而盲目开发。在开生态旅游的开发过程中,由于开发商的急功近利,以及生态旅游地人民渴望通过发展生态旅游而改善生活而盲目开发,普遍缺乏科学的规划与管理,没有考虑长远利益,为了最大限度地接待游客,追求收入利润最大化而强化开发力度、对生态旅游地环境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因此造成了生态旅游的负外部性。造成生态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最终影响了生态旅游的整体发展进程。有的虽然实施了规划开发,但在规划中缺乏科学有效的论证,一些地区的规划由投资者自己制定,他们往往从本部门或本企业的利益出发,以能获取批准权为出发点,没有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通盘规划,这些开发是以环境的损坏和景区发展后劲的丧失为代价的,如景区的城市化倾向,将使自然区和区中居民的观赏价值大大降低,最终失去对游客的吸引力。
3.生态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管理体制还不健全
在政策和体制管理上没有形成系统、成型的体系。在安吉县下的一个镇新开发一个叫仙人洞的景区,便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在根本不了解什么是生态旅游,怎样去开发和管理的情况下,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开发,这样的结果导致最后该景点无法开发下去,却造成许多珍贵的动植物资源被损害和浪费。因此,全面理解和正确认识“生态旅游”十分重要。
关键词:农业生态旅游;鄂州蒲团;SWOT分析
一、农业生态旅游的内涵
农业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一种,是以自然风光与独特地域的农业特色、乡土民情和优美的环境吸引游客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一种特殊的旅游活动。1988年,贝洛斯给出生态旅游定义为:“生态旅游是一种常规的旅游形式,游客在欣赏和游览古今文化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自然区域,尽情考究和享乐旖旎的风光和野生动物”,可以看出这一概念更强调其自然性;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福利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即生态旅游要对生物多样性、当地经济和社会效益做出某种贡献”。
二、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概述
农业生态旅游是迎合城市居民摆脱城市喧嚣和污染的环境、紧张的工作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压力而希望到农村放松精神、舒展身心的要求产生的。一方面它可以满足进入工业时期特别是后工业时期城市居民渴望回归自然的需求,另一方面为乡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加速城镇化进程和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现实而有效的途径。
三、湖北鄂州蒲团农业生态旅游项目设计分析
蒲团位于鄂州北部华容区,北接华容区中心,东北接临江乡,西北由武黄高速公路连接武汉洪山关山地区,西连庙岭镇,东接杜山乡,南达梁子湖风景区,东南达鄂州市中心。庙岭镇开发了红莲湖旅游区,目前主要开发了乡村高尔夫俱乐部,成为湖北省唯一乡村高尔夫球场。以三国吴文化为主要吸引力,优美的湖光山色和吴文化底蕴使之成为鄂州旅游业的传统景点。
四、湖北鄂州蒲团农业生态旅游SWOT分析
(一)SWOT分析理论
所谓SWOT分析,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经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
(二)蒲团农业生态旅游SWOT分析
1.优势
地理优越:蒲团乡所在的鄂州市位于鄂东南咸宁、黄冈、黄石等旅游城市的中心,鄂州市位于“长江旅游线”和“三国旅游线”的交叉口。蒲团乡位于鄂州市的腹地,位于红莲湖、五四湖、长港之间,属于丘陵地带的小平原地区,地势平坦。
2.劣势
差异性不够强:各地在开发建设“农家乐”旅游项目时,要结合实际,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突出特色,用“特色”这块招牌树立起本地“农家乐”旅游的良好形象。如在一些湖泊较多、水域较广的地区,可开展“水乡农家乐”旅游活动,吸引游客前来欣赏水生植物、野营、野餐和四季垂钓等。
3.机遇
“农家乐”旅游前景:“农家乐”旅游的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1)“农家乐”旅游顺应了现代旅游业发展潮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环境旅游将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2)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都市人已开始逐渐厌倦城市中的生活氛围,渴望去感受大自然的真山真水,寻求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感受,能有更多新奇的见闻和感受,能了解到当地特色民俗风土人情。而“农家乐”旅游则正好能满足游客的这些需求。
4.挑战
周边几大景区取得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已经发展得很成熟。如梁子岛生态旅游区,它距蒲团乡的距离很短,它推出了湖光山色“渔家乐”旅游,举行湖上泛舟,环岛游,野营以及“农家乐”、“大家乐”等旅游项目。还有西山风景区、红莲湖度假区、莲花山旅游区、杜山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
五、总结
运用 SWOT系统分析法,来分析蒲团农业生态旅游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使蒲团农业生态旅游在其发展中能发挥自身的优势因素,克服劣势因素,利用在其发展中所拥有的机会,化解威胁因素, 进而分析出蒲团农业生态旅游今后发展的战略选择。把蒲团农业生态旅游SWOT分析图划分为四个象限,根据其所有的不同位置,应采取不同的旅游战略。
参考文献:
[01]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02]Edward Inskeep 著.张凌云译.旅游规划—— 一种综合性的可持续的开发方法[M].2004.
[03]邹统钎.旅游开发与规划[M].旅游教育出版社,1993.
[04]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05]王建军.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规划研究—景观与环境可持续利用的理论与实践[D]: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地质大学,2006.
[06]谢雨萍.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的研究进展[J] . 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2).
一种价值取向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迟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才出现。一种说法认为,“生态旅游”一词系由墨西哥学者谢贝洛斯・拉斯克瑞于1983年首先提出。它的定义迄今仍处于人言言殊的状况。但生态旅游的行为却早已有之;即使是作为现代旅游的一种方式,在这个概念出现之前也已被游客广为接受。在1986年召开的国际环境会议上,生态旅游被定义为“一种常规的旅游形式”。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代人们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我国在1995年为生态旅游做了这样的定义:生态旅游是在生态学的观点、理论指导下,享受、认识和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带有生态科教和科普的一种专项旅游活动。
虽然人们对生态旅游的看法并未取得共识,却不妨碍人们对这一旅游形态原则和标准的认可:“生态旅游是以自然为核心的旅游产品,积极的管理措施和较小的环境影响,具有环境教育功能,直接或间接地实现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对其的共识有以下几点: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的、可持续的旅游活动,有利于增强人们生态保护的意识,旅游对当地社会所形成的负面影响和作用降至最小,保留和保存地方传统文化和遗产,充分考虑旅游给当地社会和民众所带来的好处和利益等,旅游决策部门和经营管理部门在旅游决策和管理方面将生态保护作为重要内容加以考虑。从旅游发展来看,“生态旅游”无论是从理念抑或是形式,都是值得提倡的一种旅游,“生态”与否已成为一种价值取向,这是对于从五、六十年代开始流行起来的大众旅游行为及其对目的地影响进行反思的结果。
从“天人合一”到“返回自然”
生态旅游这一形式早就有了。我国古代的许多旅行都可视为广义的生态旅游。比如我国古代的许多文人雅士悠游于天地之间,留下了众多不朽的美丽篇章。游山、游水、游景、游天地之间;有史、有诗、有词、有美丽华章;有情、有义,有理、有道于其中。庄子的《逍遥游》、苏轼的《石钟山记》、屈原的赋,李白的诗等不少皆属上乘之作。
游于自然,体于休闲。生态游传递着我国“天人合一”的精神。人是万物之一种,为自然之造化,顺应于自然规律。生态游无疑是休闲自然的一种极佳方式。在我国,“休”、“闲”都从木,“休”的象形是人靠着木而憩;“闲”为会意,指空闲。休闲暗含着生命如木,需遵循四季变化,静动相宜,修身养性。我国古代的畅游自然,还包含着不同的“自然观”,大致有三种:游自然(置身自然之境),识自然(体验自然之道),表自然(传达自然之美)。旅游首先是身体力行的活动,其次是体验自然的道理,再次是艺术表达的魅力。
西方的前生态旅游可追溯到古代希腊,古希腊时期的亚里斯多德在雅典建立了一所学校,建筑师根据亚里斯多德的设想,把校园里的柱廊之间留下了大量空间,以便于老师和学生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和接触自然的机会。甚至老师在讲课和讨论也是在行走中进行的。因此,该校的哲学家后来被称为“逍遥派”,英文中的“逍遥”(peripatetic)指“一个习惯走路、行游于自然的人。”
在西方,游于自然还有一个重要的主题:人生的“考验-苦行”。几乎古希腊每一个神祗、英雄都必须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旅行,以经受大自然的洗礼和考验。比如酒神狄俄尼索斯,他的旅行脚步几乎遍及整个可及的欧、亚、非的许多地方,并带回了葡萄种植的技术和酒文化。奥德修斯(即尤里西斯)的整体文化价值就是在旅行中经受各种考验和诱惑,最后终于返回故里的故事。
在欧洲文化史上,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既是一个大自然的歌颂者,也是“返回自然”的实践者。他在《忏悔录》中说:“我只有在走路时才能够思考。一旦停下脚步,我便停止思考;我的心灵只能跟随两腿移动而思考。”他把自己描绘成行者――思想的行者。卢梭把一个孤独旅行、独立思考、接近自然的人视为独立自主的自然人。他的独特思想源于自然的精华。在后来的欧洲发展史上,“返回自然”一直成为反思工业文明的重要口号。
生态即将不可持续
生态旅游的兴起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它与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世界环境保护事业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密不可分。
“生态”这个词是由德国生物学家黑克尔首创,原指动物的谋生方式与环境的关系。而在人类与生态的关系上,人类学学科里生态人类学的分支值得特别介绍。生态人类学属于“新进化论”范畴,主张人类社会发展与“进化”的关系机制,主要表现在人类与环境间“能量”平衡的情况,即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能量”和人类对“能量”的消耗之间是否可持续性,这成为评估社会发展的根本依据。
生态人类学的“能量”评估体系属于可持续性的,生态环境中的食物链就是一个形象的说明。以此来衡量生态旅游,健康的生态旅游,或者说够得上称之为生态旅游的,必须是游客与旅游地生态资源之间的关系是永续性的;而非破坏性的,毁灭性的。
进入工业化时代后,面对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自然资源匮乏的压力,面对大众旅游对生态的严重耗损,学者们,特别是生态学家、人类学家们在多方面提出了警告。为了保证旅游的健康发展,必须提倡旅游“可持续性发展”。在近十几年里,它一直是热点;上至联合国,国家和政府,决策目标,下到人民群众,都不厌其烦地重复这一词汇。它甚至成为一个新的缩写符号“SD”。我国也把“可持续性发展”提高到国家政策的高度来制定和实行。
可持续是核心
顾名思义,“可持续性发展”指可以维持长时间的发展;即“使事情长久延续”。这里的关键在于“可持续性”。套用旅游,即所谓“可持续性旅游”,它包含着两个相互关系的概念:首先,这是一个文化构想,或一组理念,它来自于环境或像所谓的“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的概念所激发。其次,它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将环境保护融在了生态发展与变化之中。换言之,理念与行为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被视作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包括了几个主要的因素:对资源需要作合理的安排;经济发展对地方群体的利益;履行社会义务;创建优美形象,确定环境参数机制,维护生物的多样性,重新确认旅游的工业产业的角色等。
作为一种可持续性发展的旅游形式,生态旅游必须遵循以下几个部分:持续性应该包含“环境”、“社会”、“文化”和“经济”几个相互关联的事业;将教育的因素融入旅游活动之中,这里的“教育”包括“游客一东道主”双方通过旅游活动获得教育:生态旅游能否成立,与地方性参与关系密切,“地方性参与”的一个最重要指标就是看地方民众对待生态旅游的态度和参与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那些曾经有过长期专制传统的社会,不少社会活动主要由政治性、政府性、行政性的权力主导,老百姓大多只是被动地参与,这显然有悖于“可持续性”追求的目标;任何社会活动都属于历史形态中的延续过程,是在传统基础上支撑和支持起来的社会行为,生态旅游的核心价值在于生态保护,必须与传统社会的相关价值、方式、习俗等吻合。
没有好环境,生态旅游就是空话
虽说生态旅游是一项看上去在保护生态方面有着正面效益的旅游活动,可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也会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些隐忧,这种隐忧并非直接针对生态旅游本身,而是促成生态旅游的其他因素。换句话说,生态旅游需要有一个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没有好的生态环境,生态旅游只是一句空话。
如何
成为生态旅游者?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生态旅游者是指对生态旅游区的环境保护经济发展负有责任的游客。与传统大众旅游者相比,生态旅游者具有自然性、责任性和特定性。为了达到旅游区域和对象不受损害,生态旅游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道德素质、环保知识及文化修养,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环境保护的规范等。滇西北生态旅游协会曾为丽江市拉市海湿地保护区制定了旅游相关行为规范:
自然环境保护方面:不乱扔垃圾;不采集野生动植物标本作纪念品;不砍伐或采挖树木花草;不在保护区内用火;不惊扰野生动物或毁坏它们的栖息地,到达保护区后请关闭汽车引擎;购买当地特产可帮助当地小区改善生活水平,但不要购买濒危动物的皮毛和羽毛等动物制品;观鸟的游客不要穿着色彩艳丽的服装,不要高声喧哗、惊吓或喂食鸟类,并保持至少100米距离。
民族文化保护:请尊重当地小区居民的习俗和。未经许可不得乱动居民个人物品,也不得高声喧哗或有失礼行为;在村里拍照前应先征得村民同意,尤其是拍摄村民人像;尊重当地的圣地,不要触摸或搬动宗教物品;给小孩物品会诱导他们向游客伸手要东西,如游客有意资助保护与小区发展项目请直接将捐款交给项目管理人员;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对当地民族文化传统的珍视,可以激发当地居民的自豪感,鼓励他们保存和传承这些文化。
如何成为生态旅游公司?
在整个旅游业发展中,生态旅游是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旅游市场。虽然很多旅游公司都声称提供生态旅游服务,却无法确保游客所参加的旅游是否真正对环境有益。选择满足以下生态旅游设计要求的生态旅游服务公司或机构时,游客就可能为保护环境起到积极作用。
对自然保护的积极影响:
替代创收:当地村民可通过为小区生态旅游公司工作而获得收入,而不用以烧炭、打猎、非法伐木及捕鱼等破坏性生产方式获取收入,小区参与为保护提供动力。
替代能源和垃圾粪便处理:沼气、太阳能、风力和水力发电的利用可减少旅游开发可能给小区带来的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压力。废弃物管理措施是各生态旅游公司运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资金支持:所有的生态旅游公司应将一定比例的旅游经济收入捐给小区发展基金,用于当地小区的发展和保护项目。基金管理委员会由非政府组织、政府和小区代表共同组成,负责监督和审批利用基金实施小区发展与保护项目活动。此外,景点门票收入、保护专项税费收入及游客捐款也是游客参加生态旅游可为当地提供的资金支持管道。
对小区发展的积极影响:
就地聘用及培训:小区生态旅游公司的管理者及其它员工都是当地人,他们通过接受生态导游、接待服务、经营管理及英语等培训而直接受益,使其有能力能自主管理,持续发展。
小区所有并经营旅游公司:我们的生态旅游公司为小区所有,并由当地村民自己管理,让当地居民来引导和影响当地的旅游开发,使他们的经济收益最大化。
小区发展的资金筹集:通过向游客提供旅游服务所获得的一部分利润将用于小区的发展项目,如微型水电、灌溉、教育和医疗服务。小区成员享有对计划实施的小区发展项目的决定权。
对自然和文化保护的积极影响:
文化价值的增加:当村民们看到游客表现出的对了解当地文化风情和民族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热情后,他们对文化传统的价值认同和信心就会得到增强。
小区前瞻性指标要求以及影响监测:旅游公司经营涉及村社的村民已讨论了小区保护与发展的构想,由村民自己确定他们愿意让哪些文化传统项目得到保护。相关指标要求制定完成后,一旦确认旅游开发项目对当地传统文化具有负面影响,小区就可对这些影响进行评估,从而使其得到控制。旅游经营单位应重视旅游景点的承载能力或游客数量限额,在不超出承载能力的前提下开展旅游活动。旅游经营单位应将游客人数和行为限制,确保旅游专用产品和服务的使用不会给当地自然资源带来额外承载。
以“三江并流”为例
“三江并流”是大自然保护协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共同开展的生态旅游项目中唯一一个入选的亚洲世界自然遗产地。在连手国内外保护和旅游界专业人士完成“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可持续旅游规划的同时,在丽江地区、迪庆州和怒江贡山进行小区选点,联合国家公园、替代能源、小额信贷、绿色建筑、入侵物种项目群策群力,为当地经营者提供培训机会,促进旅游产品发展和服务水平,提高经营和竞争实力。我们的目标不仅要创建以小区为基础的可持续旅游管理模式和多渠道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机制的典范,培育更多有意识,更有行动的生态旅游者,并建立合作网络共同解决旅游发展给世界遗产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生态旅游并不仅仅是一种宣传主题、产品品牌,或者是时尚新名词,生态旅游与传统大众旅游的最大差别是“保护”,为了实现此目的,无论开发者、决策者、旅游者、管理者,还是当地小区居民都应具有保护的意识。这样,才是真正的生态旅游,才能长期成功的发展。
Tips
生态旅游的功能性
自1983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 Lascurain)首次提出生态旅游(Eco-tourism)概念,在短短25年的时间里,世界生态旅游发展迅速。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目前生态旅游收入已占世界旅游业总收入的15%―20%。国际生态旅游协会(TIES)对此做出了广泛的,更易为人接受的生态旅游定义,其核心原则有:
影响最小化
建立尊重、保护环境和文化的意识
为游客和当地人提供积极正面的影响和经历
使资金直接受益于环境保护
让当地人受益,并获得更多权益
增加旅游国政治,环境和社会的支持
简单说,生态旅游具备四大功能,三大检验标准:旅游功能、保护功能、扶贫功能、环境教育功能。
TNC简介
1引言
大邑县是四川省林业大县、四川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和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县,在全域成都规划中位于“龙门山龙泉山两带生态及旅游发展区”。县委在其第十二届四中全会上,立足区位优势和生态资源禀赋,提出了“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发展战略,以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现代山水田园城镇示范区”为发展目标,为大邑县生态经济描绘了发展蓝图。
2生态旅游的概念和发展概况
2.1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一词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首次提出,之后,世界上很多组织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界定[1]。我国于1995年为生态旅游做了以下定义:在生态学观点和理论指导下,享受、认识保护自然及文化遗产,拓展旅游区人们就业空间,兼有生态科普功能的一种专项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有4个基本特点。
(1)普及性。生态旅游是在传统旅游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旅游产品,只要以欣赏自然景观、了解生态旅游地的文化和自然历史知识为旅游目的,并能够自觉地保护和珍视生态旅游资源及生态环境,都属生态旅游范畴。
(2)专业性。生态旅游具有比较高的科学文化内涵,其旅游取向多集中于不同生态学性的自然景观资源上,这就要求旅游的项目、路线、设施、服务的设计和管理均要体现出很强的专业性。
(3)保护性。在进行生态旅游规划建设时,充分尊重自然,将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培育措施纳入规划中。正确评估生态资源经济效益,将资源的生态景观效益按评估价值计入成本核算,维系环境资源的永续利用。
(4)原始性。生态旅游是以自然生态或自然生态和原生性地域特色文化为主要吸引物,基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具有相当强的原生态特征。
2.2生态旅游发展概况
2.2.1世界生态旅游发展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