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药发展前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中医药大学生 职业意识 状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On TCM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Awareness Features
YUE Hui[1], YUE Chun[2]
([1]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chun, Jilin 130175;
[2] Jilin Panshi Niuxin Central School, Panshi, Jilin 132315)
Abstract Career awareness is a mental process with the arrival of a job and gradually formed, with the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growth and formation. Career awareness vastly different people, the same person's career awareness will change with changes in the environment, but moving in a static, there will be a stable development trend factors, career awareness of students of Chinese medicine is also showing some common features. Through research,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 career awareness, facilitat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to master the status quo, and made targeted education.
Key words TCM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awareness; status
为了解中医药大学生的职业意识情况,我们进行了职业意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问卷736份,其中有效问卷675份,问卷的回收率为92%,问卷的有效率为91.7%。其中各年级所占比例分别为大一23.70%,大二22.67%,大三23.41%,大四24.30%,大五5.93%;男女生比例分别为男生29.48%,女生70.52%;生源地比重分别为大城市16.74%,中等城市28.15%,县城或小城镇25.78%,农村29.33%。经过调查结果统计,分析中医药大学生职业意识有如下特点。
1 自我认知清晰
自我认知伴随着人的成长,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里与职业相关的如个人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理想,能力、知识、技术等。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的高低决定其能否全面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能否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自我认知水平不仅能影响大学生学业目标的实现,而且会影响到大学生职业目标确立的科学合理与否,对其未来的职业生涯有决定性作用。
研究发现,中医药学生的自我认知是较清晰的。他们多数年龄上已是成人,又经历了十多年的教育,心理和生理均已成熟,有稳定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对自己适合职业的判断也达到一定程度。从调查数据来看,对自己适合于什么职业的认识达到一般了解以上的比率为88%,有12%的学生是不清楚的状态。而在我们的调查数据中包含大一到大五的学生,其中仅大一学生的比率就达到23.70%,所以随着年级的增长,阅历和社会见闻的增多,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将会更深刻,对自己适合的职业也将更明了。
2 职业自信心高
自信是健康人格的内在组成要素,我们的事业、我们的工作,不管是哪一个领域,自信都是无比重要的。在《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反思与对策》研究中,心理学专家对青年心理问题现状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表明:现在的孩子内心很自信,更容易看到自己的长处。他们对自己的相貌体型、健康、性格、学习等方面的满意程度都比较高。
我们的调查又一次印证了这一点,学生对自身的认可程度很高,大学生对自己胜任未来工作的肯定回答比率高达68.74%,持否定态度的仅占9.33%。这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对自我发展和自身力量都有充分的估计,在许多方面都能接受自己、赞许自己、肯定自己,这种成功者的心态对成长很重要,是良好职业意识形成的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3 职业忧患意识强
近年来,随着社会建设的需求,综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给众多高等院校培养人才方面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毕业生虽然在专业上有着其独特的优势,但这也只是针对中医药行业而言,当中医药行业就业机会逐渐饱和时,其给中医药院校大学毕业生带来的就业压力就更为严峻了。现在的中医药大学生基本上是90后,他们虽衣食无忧,但在就业、职业发展问题上却是压力山大,承(下转第239页)(上接第199页)受着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这种情况导致他们过早处于一种不安全的状态之中,忧患意识很强烈,入学开始就考虑到将来的就业问题,做着各种职业准备。
调查显示,“对未来就业和前途”持“不很乐观”态度的达46.07%;在“当前中医药职业的就业形势”的认知中,“认为就业形势不太好”、“很严峻”的人数分别所占比例分别为29.04%、24.74%。这些数据都说明很多学生处在高度紧张的就业压力之下,当然也影响到了他们的大学生活和心理健康。
4 追求个人价值,期望自我实现
当代大学生注重个性,拥有较为丰富系统的知识技能,胸怀理想抱负,希望有机会展现自我、实现自我。注重实现自我价值的倾向,是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显著特点。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希望自己未来的职业“以突出的职业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人数所占比例最高,为28.74% ;其次,希望“出人头地,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占25.48% 。在关于“选择职业首先考虑的因素”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选择职业首先考虑的因素是“发展前途、晋升机会”,所占比例为34.81%;在“好职业的标准”中排在第二位的是“有个人成就感”,占47.70%。调查结果反映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大学生的一个主导需要,对待职业更重视是否有利于个人的发展。
5 职业认可度高
中医药是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传统医学的治疗理念正逐渐为世界所接受,传统医药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世界范围内对中医药的需求日益增长,带来了中医药发展的广阔空间。中医药大学生对此也充分肯定,多数学生为从事中医药事业而自豪。调查显示,对于今后是否愿意当中医药工作者,很愿意与愿意的人数分别为37.04%、51.41%;在“社会对中医药职业的看法”调查中,认为接受认同的人所占比例最高,为45.04%,持有尊敬向往态度所占比例排在第二位,为32.44%。心理学研究得出人们普遍有一种投射心理,通俗讲即认为他人会有什么想法,通常反映的都是自己的真实想法,所以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两个问题的结论相仿,说明了中医药大学生对中医药职业是比较认同的。这种肯定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学业目标的实现,也是职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形成职业满意度、职业成就感都起到很大的作用。
本文章是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规划课题“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职业意识的调查和培养对策研究”系列论文
参考文献
[1] 胡治宇.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职业意识社会化模式研究.学术论坛,2011(8).总第247期.
合理的中西医结合和个体化治疗,是当前肿瘤治疗最好的选择。现代医学对癌症的治疗已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治疗指南。治疗效果较前有了提高,而我国传统的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深入报道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记者约访了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主任医师郝迎旭教授。
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国当代医药》:到目前为止,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哪些。中医药在肿瘤的治疗方面起到了哪些作用?
郝迎旭:肿瘤是全身病、多基因病、慢性病,现在已被人们所认识与接受。而在20世纪70年代,肿瘤学还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对肿瘤的认识还有很多未知数。近20年来,国内外对肿瘤的研究逐渐升温,对肿瘤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由此确立了独立的肿瘤学学科。很多医院都专门设立了肿瘤科,现在全世界都把肿瘤的基础及临床研究等作为热点、难点研究课题。
截至目前,肿瘤的现代医学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治疗、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业界一致认为,对实体瘤的治疗,能手术切除的。手术治疗作为首选;但术后是否化疗?用几个疗程化疗?选择何种化疗药?这就面临着种种挑战。化疗药的有效率不高,较大的毒性、耐药性和再致癌性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热点。其作为慢性病的长期用药显然不合适。放射治疗也有一定的适应证、局限性和毒副反应。肿瘤免疫学治疗的方法种类繁多,已与现代生物高科技技术相结合,发展成为继手术、化疗和放疗之后的第四种肿瘤治疗模式――肿瘤生物学治疗方法。但这些方法大多还处于探索阶段,对临床上已生长的肿瘤或实体瘤的消除能力十分有限,对大量的肿瘤细胞也难以奏效,临床效果不是很明显,因此不能作为主流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肿瘤靶向药的问世,人们似乎看到了一丝曙光,可随之而来的靶向治疗的单一性、相对毒性、耐药性及价格昂贵,又使很多病人面临尴尬。于是人们又转向更深层面的研究,把靶向治疗盯在了核酸水平,从理论上讲要优于目前的蛋白水平,可什么时候能变成临床用药,还是一个未知数。其疗效如何,最终还得通过临床检验。
总之,科学的进步使人们对肿瘤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但目前怎样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仍是一个棘手和需要探索的难题。
中医、中药是我国的特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至今世界上作为一个体系能够保留最完整、保存时间最长的传统医学系统。中医药治疗肿瘤有悠久的历史和长足的进步。近40年来中医不断发展,从单一的辨证论治,到现代的诊断手段和临床、实验研究的应用。近20年来,中西结合防治肿瘤工作的进展很快,取得了很多成绩。中医治疗肿瘤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速肿瘤手术后的康复,减轻术后并发症;二是放、化疗期间的减毒增效作用;三是手术后,放、化疗后稳定病情,提高远期效果,减少复发转移;四是预防和治疗癌前病变等;五是对于晚期不能手术及放化疗的患者,中医药能够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在中医药的治疗方法上包括:辨证论治汤药、中成药、针灸、食疗等。实际上,中医治疗是贯穿在整个肿瘤治疗的全过程的。现代医学治疗肿瘤的几大方法中,中医都可以与其有机配合。能够应用手术、放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的患者,中医药主要作为西医治疗的配合用药;而对晚期肿瘤患者,患者全身状况差,不能耐受手术及放化疗等西医治疗的,中药就可以单独应用,目的是减轻患者的痛苦,缓解症状,尽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中西医结合发挥“1+1>2”的作用
《中国当代医药》: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优势是什么,尚存在哪些不足?
郝迎旭:最近世界卫生组织又明确建议将肿瘤病定为慢性病,并且不以消灭肿瘤为唯一治疗目标。这作为一个明确的治疗方针,意味着带瘤生存与无瘤生存都一样重要。关键是怎样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这对改变人们的传统认识、重新修订治疗方案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肿瘤的根本原因目前还没有十分明确,真正的病因治疗目前还做不到。西医治疗只是把看得见的肿瘤切掉或“化掉”、“放掉”,肿瘤虽然肉眼看起来切除了或缩小了,但是不能从根源上预防复发转移。在术后、放化疗后,只能定期复查,应用免疫治疗。从中医理论上说,人不管得了什么病,一定是身体出现了某些不平衡,正邪相争,故治疗疾病重在调节其身体平衡。预防肿瘤的发生、再发。防止肿瘤的复发转移,减少邪气对人体正气的损害,中医在这方面能够发挥很好的辨证论治作用,这是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优势之一。
与西医抗肿瘤的作用相比。中医的作用不太明显,中药单纯的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还不到10%。但是中药作用的发挥是依靠其多部位、多靶点的联合作用,多方位治疗,综合作用比单一的治疗效果更好,这也是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优势。
中、晚期肿瘤患者有诸多的临床症状是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包括躯体的和精神的各种表现。中医药在对症处理方面有较好的疗效,例如养心、安神、疏肝的中药可以调节患者的精神状态、改善睡眠、减少抑郁症的发生:活血、通络、行气的中药具有止痛效果;益气健脾的中药可增进食欲,缓解消化道的症状;益气养血中药有保护骨髓,提高血细胞的功能,等等。通过各种中医治疗。可以减轻肿瘤患者的症状,稳定瘤体,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这也是中医药的优势。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虽然对肿瘤的总体治疗都不太理想,但中西医结合则可以发挥“1+1>2”的作用。
《中国当代医药》:您从医已经近27年了,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近年您在中医药对放化疗减毒增效、中药扶正培本治则防治肿瘤及中药外用止痛、外敷治疗癌性积液等方面进行了哪些研究?
郝迎旭:我1984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在中日友好医院一直从事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的工作。我院是以中西医结合为特色的三级综合医院。医院设置了与西医内外妇儿骨科相对应并加上中医的独特科室共计15个,但是肿瘤科从开院伊始就是中西医结合。我于1997年至2000年跟随全国著名老中医张代钊教授进行跟师继承学术经验学习。
近几年,我做的最多的是提高免疫功能的研究。在减轻放化疗副反应,提高放化疗疗效,全身调节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研究。中药抗肿瘤治疗在20
世纪60年代就做过研究。但是中医单纯抗肿瘤还是不能发挥很好的作用。只有和西医治疗相配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张代钊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从事放化疗手术后预防其复发转移的研究,我们在继承他的学术思想研究的同时,还在继续进行中医药在放化疗、手术后预防其复发转移的研究。现在常用的肿瘤药有七八十种,各种化疗药对机体的损伤不同,伴随着新的化疗药的出现,我们也在不断地研究它的副作用。及用中医药减毒增效。
扶正培本是中医治疗疾病中的一条重要治疗法则,是祖国医学治疗法则的精髓。“扶正”即扶助正气,“培本”即培植本元。它是在中医学的阴阳五行、脏象学说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也是以中医的整体观念、天人合一观念及阴阳平衡观念为依据的。扶正培本治则治疗肿瘤于20世纪70年代引起全国医务界的普遍重视,并做了大量深入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近年来对扶正培本治则的研究,在肿瘤综合治疗中越来越显示出较大的作用和强大的生命力,并为国内外肿瘤学者所瞩目。手术前给予患者以中医药扶正调理,以改善患者的一般营养状况,增加手术的切除率,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治则大多为补气养血、健脾益气、滋补肝肾等。手术后针对后遗症和并发症的出现。选用益气养阴、补气养血、健脾和胃、滋补肝肾之扶正中药,能改善症状,增强体质,维护造血功能,提高巨噬细胞吞噬能力,促进术后恢复,并为下一步的放疗、化疗打好基础。扶正培本治则在防治化疗毒副反应并增加化疗疗效,提高生存期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扶正培本治则是中医防治肿瘤的基本法则,是其最大特色,也是最大优势;尤其是在辨证论治基础上的中药复方在肿瘤防治中,更应充分发挥其扶正培本的作用。当然,也不应该过早地期望复方中药在没有毒副作用、或副作用很低的状况下,达到化疗或放疗效果同样的疗效。中医药长于扶正固本,但其抑瘤作用较慢、较弱。所以,我们应在当前充分发挥扶正培本这一中医药特点。运用以往所取得的成果,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去防治肿瘤。
在中药外用止痛、外敷治疗癌性积液等方面,我跟随李佩文主任开展了十余年的研究,有些肿瘤患者口服用药很困难,我们采用中药外敷治疗。中药可通过皮肤和黏膜吸收,从而发挥中药的作用,效果很好。胸腔积液和腹腔积液在肿瘤患者中比较多见,直接将中药用在局部,可使积液减少或控制其增加,但是中药主要用于少量的胸腔积液和腹腔积液,大量积液时仍需要和西医治疗相配合。
老年肿瘤的治疗有其特殊性
《中国当代医药》: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患肿瘤的比例大大增加,对于老年肿瘤的治疗,中医药能够发挥哪些作用?
郝迎旭: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我国成立了中国老年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专门从事老年肿瘤的研究。老年肿瘤除了一般肿瘤的特点外,还有其自身特点。老年人易患多发性恶性肿瘤。即一个人同时或先后患不同组织、器官的原发癌。据统计。多发性恶性肿瘤约占老年人肿瘤的10%,年龄越大,多发性肿瘤的比例越高。老年人无症状的潜伏肿瘤较多,最常见的潜伏肿瘤有前列腺癌、肾癌、结肠癌、肺癌等。老年人出现无症状潜伏肿瘤的原因是老年人的肿瘤发展缓慢,往往症状暴露前就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或其他老年性疾病。有些老年人患肿瘤,表面上无症状,实际上是被其他老年病所掩盖而未能发现。老年肿瘤患者或是身体衰老虚弱。或是身患多种老年疾病。往往表现出非特异肿瘤症状,如浑身无力、全身疼痛等,容易当作老年常见病而被忽视。这也是老年肿瘤发现时已至中晚期的原因。
在治疗方面,老年肿瘤患者在用药上都比较特殊,西医治疗往往副作用较大。中医药治疗就有了更大的优势。在中医治疗上,扶正培本治疗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辨证治疗是中医药治疗的主要方法。在治疗上应注意只有辨证方法准确,用药合理才能奏效。中医中药也有多种方法的联合综合治疗,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药或方法的联合,但应当合理应用扶正与祛邪中药。体质虚弱应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体质较好应以祛邪为主,扶正为辅;体质一般应扶正祛邪相同用药。治疗老年肿瘤,还要从观念上人手,老年人因为年龄原因本身可能就不愿意做手术,家属也不想再给予相关治疗,认为手术或放化疗患者难以耐受,可能导致病情的恶化,生活质量下降。但是有些老年人身体状况是很好的,年龄并不是选择治疗方法的唯一标准。治疗时还是要结合患者的身体状况综合考虑。老年人治疗用药可考虑用成人量的2/3量。
中医亟需传承和发展
《中国当代医药》:一个不可否认的问题是,近年来,我国中医药人才有青黄不接的趋势,出现了传承危机。中医药从业人员数量逐年下降。请您谈谈对祖国中医的发展和传承的看法和见解。
郝迎旭:现代医学进入中国以前。一直都是中医在发挥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繁荣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医治疗肿瘤源于周朝,在宋朝正式以“癌”记载于医书。祖国医学博大精深,深受患者欢迎。中药脐疗。治疗恶性腹水;中药手浴足疗治疗化疗后所致手足麻木:肝外一号方外敷治疗癌性疼痛;中药雾化治疗放疗副反应;中医针灸,耳穴埋豆,气功,拔罐和理疗;肿瘤心理治疗等都是中医治疗肿瘤的特色。而现在,在我国西医是主流,中医相对处于弱势。年轻人学了中医以后,觉得中医赚钱少,发展前途渺茫,不愿意从事中医工作,这也可以理解。现在国家非常重视老中医专家的传承,国家提供经费鼓励我们做科研课题,传承老中医的学术经验。中医的传承以师承、家传为主要模式,这样就存在培养学生的数量少,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弊端。中医和西医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体系,学术理论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学西医的不能理解中医,西医能够量化,中医从辨证、症候,病机上考虑,有些人就觉得中医不科学,事实上中医有很多东西还需要后人去发掘,有些我们现在还不能理解,比如经络。用现代的仪器和方法并没有检测出来,但是用它可以治疗疾病。现代人没有发现,不能说没有,还需要后人继续研究。事实上,不管是西医或中医,只要给患者带来好处,减轻痛苦,延长生存时间,这就达到了医学治疗的目的。
《中国当代医药》:我国对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研究近年取得了哪些新进展,发展趋势是什么?
郝迎旭: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药物研发方面,研制开发了一大批防癌治癌中成药如康莱特、榄香烯、华蟾素、复方斑蝥制剂、金龙胶囊、鸦胆子、消癌平、复方苦参、紫龙金、肝复乐、益肺清化膏、金复康等等;在基础理论方面,丰富了中医肿瘤学的理论内涵,“内虚学说”、“创新病因学”等学说;在临床应用方面,经
过大量的临床研究,为治则的确定、模式的形成、地位的确立、疗效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已形成了中医、中西医结合的肿瘤的规范化诊疗;在科学研究方面,临床科研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机制研究逐渐深入、精确。
中医药防治肿瘤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客观化:引入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将会使中医肿瘤临床研究更加客观化、标准化,更能被广大患者及国际国内同仁认可;系统化:系统医学理论的提出,为中医药治疗肿瘤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国际化:国际同行对中医药抗肿瘤的关注,为中医药肿瘤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现代化:现代科技及现代医学的发展,将使中医药防治肿瘤机制研究更加便利、快捷、高效。
专家简介
关键词:人瘤病毒;HPV感染;慢性宫颈炎;中西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2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11-0089-02
人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简称HPV)是一种小分子量的DNA病毒,易侵犯黏膜、表皮上皮细胞产生包括良性病变(尖锐湿疣)、癌前病变、恶性肿瘤(尤其是宫颈癌)在内的多种疾病。2004年国际病毒分类会议将人瘤病毒单独列出来,命名为瘤病毒科。其能通过皮肤或黏膜的微小损伤,进入接触者的皮肤黏膜,HPV刺激表皮基底细胞,产生分裂,使表皮产生增殖性损伤。HPV是宫颈癌及上皮内瘤变的关键致病因素,随着新的HPV类型的确认和高敏感HPV检测系统的发展和应用,人们发现在接近100%的宫颈鳞状上皮癌和高于70%的宫颈腺癌与HPV感染有关。目前已发现和鉴定了200种以上不同类型HPV,有54种可感染生殖道黏膜,现已证实100%的宫颈癌患者的高危型HPV感染为阳性,高危型HPV分别为:16,18,26,31,33,35,45,51,52,55,56,58,59,66,67,68(ME180),82。
1HPV感染的表现
潜伏感染:无临床表现及病变,可检测到HPV-DNA。亚临床感染:肉眼不能发现病变,醋酸白试验阳性或在阴道镜下可见异常,有细胞学改变,无炎症,可检测到HPV-DNA。临床感染:肉眼可见的病变,有HPV-DNA检测阳性,HPV-DNA整合到宿主染色体脆弱区。高危型HPV感染30岁以下性活跃的年轻女性中颇为常见。
2HPV感染的治疗
一般认为,90%以上的HPV感染在无任何干预的情况下可自行清除,仅有5%~10%发展为持续性感染,只有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可使慢性宫颈炎发展为宫颈上皮内瘤变与宫颈癌,一般来讲,HPV感染若不被清除,在一两年内可以发展成为不同级别的CIN1、CIN2、CIN3,再过差不多10年,可能会发展成侵润癌。如果是HPV阳性的话,那么就有28%的机会发展成为一个CIN1或者CIN2;如果HPV阴性,几乎没有,只有3%;如果HPV感染继续持续的话,则可能会有1~2%的机会成为子宫颈癌。HPV感染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生殖道感染,CIN是很常见的病理过程,但发展成为癌只是一个偶然的事件。从HPV感染到宫颈癌的发生需10~20年的时间,通过有效干预措施,包括筛查,处理HPV感染和癌前病变,可以有效地阻止病情的发展,预防宫颈癌的发生。
HPV感染至今没有特效药,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治疗主要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所以从西医的治疗角度来讲,HPV没有专门的药物治疗,事实上,并没有针对病毒的治疗药物,也就是局部的物理治疗和增加局部抵抗力的药物治疗。中医是采用标本兼治,攻补兼施,扶正祛邪。
21HPV感染的西医治疗
211微波治疗微波是一种高频电磁波,是以生物组织本身作为热源,属于内部加热法。微波治疗可以使宫颈光滑,但不能彻底地去除HPV。目前文献报道的阴转率为7027%。
212奥平栓治疗奥平栓的主要成分为重组人干扰素a-2a,具有广谱抗病毒的作用,目前文献报道干扰素局部治疗宫颈糜烂HPV阴转率为690%,创面愈合的总有效率在850%以上。
213奥平栓联合微波治疗有资料显示奥平栓联合微波治疗HPV感染的宫颈糜烂效果显著,副作用小,一次性治愈率高,同时也利于子宫颈癌的预防,是目前较理想的治疗宫颈糜烂的方法。
214宫颈冷冻治疗通过超低温使病变的宫颈组织坏死、脱落,新的细胞再生,病变愈合。付晓瑛采用冷冻联合保妇康栓治疗CINI及HPV感染疗效观察显示:34例CINI患者伴HPV感染进行单纯冷冻治疗,治愈率为8529%,远远高于自然消退率(约为47%),HPV转阴率为6818%,与自然消退率(1年约为70%)相仿,液氮冷冻宫颈CINI疗效确切。
215高频电波刀电圈环却切术(LEEP)治疗LEEP术操作简单,该术的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切割快,同时具备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作用。夏小莉等应用LEEP术对26例HPV感染患者进行诊治取得很好的疗效,HPV转阴率达8077%。
22HPV感染的中医治疗祖国医学博大精深,有悠久的治“疣”(HPV感染)历史。HPV感染是现代医学的概念,结合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中医对宫颈病变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其治法从单纯的清热解毒化瘀,到清热养阴、解毒抗癌、健脾益肾多种治法兼用;从局部单纯的腐蚀治疗,到全身治疗与局部治疗相结合,对HPV感染采用标本兼治,攻补兼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扶正祛邪。
221单味中药治疗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大青叶、苦参、蛇床子等中含有大量鞣质、醇类、皂苷等物质,具有强效的抗菌、抗病毒作用,可干扰、阻止HPV的DNA合成,抑制病毒生长与繁殖,同时具有提高和激发皮肤免疫的作用;鱼腥草有好的抗病毒、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局部使用鱼腥草粉,可起到抗病毒、消炎及促进糜烂面愈合的作用,有助于局部组织对HPV的清除。鸦胆子具有抑制癌细胞多种酶的活性,抑制糖酵解和糖的有氧氧化,从而干扰癌细胞的能量代谢而具有抗癌作用;鸦胆子油乳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有促进作用,已广泛运用于临床抗病毒癌治疗。
222保妇康栓治疗保妇康栓的主要成分为莪术油和冰片。多年来的实验数据表明莪术油具有较好的抗病毒及抑制细菌作用,其制剂葡萄糖注射液作为抗病毒药已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近年的研究还表明保妇康栓对宫颈癌细胞系中HPV16E6E7基因片段有抑制作用,能有效抑制HPV病毒,从根本上阻断HPV对子宫颈移行带上皮细胞的局部长期刺激,从而降低了CIN患者向宫颈癌进展的危险性。黄志欣等对486例及120例HPV感染宫颈病变患者进行保妇康栓及a-干扰素栓治疗,治疗后HPV-DNA负荷量均明显下降,HPV-DNA总转阴率分别为496%、383%,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17%,保妇康栓对于宫颈糜烂面积小患者疗效尤为显著,由此得出中药保妇康栓可有效治疗HPV感染宫颈病变,使其HPV-DNA含量下降。其疗效优于a-干扰素栓。
223中药外洗治疗徐侠等应用中药清热解毒扶正方干预和治疗HPV感染患者,并观察用药前后变化。218例患者HPV16/18检出率分别为:CINI1667%(15/90例)、CINⅡ4843%(31/64例)、CINⅢ9111%、(41/45例)、SCC8421%(16/19例);实验组52例,对HPV感染者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方剂局部薰蒸外洗和益气温阳、清热扶正方剂水煎口服,显效率为4423%(23/52例);对照组显效率为1154%(6/51例),2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3结果
中西医在HPV感染的防治中各有其优缺点。中西医结合才最具有发展前途和应用价值。利用西医高科技检测早诊断,对高危人群选用价格昂贵的HPV疫苗,对普通人群选用价廉、副作用小的中药;用物理方法或手术清除宫颈局部病灶后或HPV感染的潜伏期和亚临床感染期用中药清除HPV。中西医结合早查早治早预防,对HPV所致的宫颈癌的预防及预后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MMURVAIAA,BORBELY,JKONYA,LEffectofhumanpapiliomavirustype16E6andE7oncogenesoiltheactivityofthetransforminggrowthfactor-B2(TGF-B2)promoter[J]ArchVirol,2004,149:2379
[2]DEVILLIERSEM,FAUQUETC,BRKERTR,etalClassificationofpapillomaviruses[J]ArchVirology,2004,324:17~27
[3]SCHIFFMANMH,BAUERHMHOOVERRN,etalEpidemiologyofcervicalcarcinOgenesis[J]Cancer,1995,76:1888~901
[4]KARINMILDE-LANGOSCH,SABINERIETHDORFAssociationofhumanpapillomavirusinfectionwithcarci-nomaofthecervixuterianditsprecursorlesions:theo-reticalandpracticalimplications[J]VirchowsArchiv2000,437:227~233
[5]刘新琼,卢海明慢性宫颈炎合并人瘤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J]咸宁医学院学报,2001,15(2):110~112
[6]atreboffAM,CymetTRoleofthehumanpapillomavirusinthedevelopmentofcervic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andm alignancy[J]PostgradMedJ,2002,78(918):225~228
[7]姚坤,陈伟丽用PCR研究干扰素对宫颈糜烂患者人瘤病毒感染的疗效[J]中国免疫学杂志,1997,13(3):175~176
[8]赵小迎药物结合物理疗法治疗宫颈HPV感染临床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9(12)737~739
[9]付晓瑛冷冻联合保妇康栓治疗CINI及HPV感染疗效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9,16(1)32~33
[10]夏小莉,韩芳26例LEEP治疗HPV感染疗效分析[J]江苏卫生保健,2010,12(2):38~39
[11]姚森,周玖瑶鱼腥草的药理与临床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237~239
[12]李校坤,姚崇瞬等现代技术在莪术研究中的应用[J]药物生物技术,2005,12(2):134~137
[13]商字红,白丽霞等中药保妇康栓对宫颈癌细胞抑制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3,9(4):336~338
[14]李隆玉,乔志强宫颈癌前病变患者治疗前后HPV病毒负荷量变化的临床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6,13(4):298~300
[15]黄志欣,吴秀霞中药保妇康栓在HPV感染宫颈病变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07,9(8):84~86
[16]徐侠,张培影中药清热方干预治疗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对比研究[J]中国中医药远程教育,2008,6(10):1167~1169
[17]孙丽珍清热凉血中药宫颈糜烂合并HPV感染16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8,15(1):71~72
关键词:胃肠病;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展望
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0)01-0031-05
The Status Quo and Future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on Gastroenterology
WEI Muxin,WANG Ping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29,Jiangsu,China)
Abstract:Digestive system diseases,including the organic and functional diseases of esophageal,stomach,intestines,liver,gall bladder,pancreas and other organs,particularly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are very common in clinical.The features of these diseases are longer course,difficult therapy and even carcinogenesis.It is difficult to achieve satisfactory results just rely on Western Medicine 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refore,gastroenterolog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In recent years,gastroenterology has get a remarkable development in this field.The present paper summarizes the status quo of gastroenterology in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including establishment of common gastroenterology therapeutic standards in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research progress of common gastroenterology,the research of common Chinese herbs used on the digestive,as well as the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s based on gastroenterology.The present paper prospect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taking immedicable digestive diseases in clinical as breakthrough point,concerning the import of high-tech in life sciences,paying attention to nurture outstanding talent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bin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gastroenterology can strength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gastroenterology,and benefit to the mankind.
Key words:digestive diseases;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advanced research;prospect
消化系统疾病包括食管、胃、肠、肝、胆、胰等器官的器质性和功能性疾病,尤其是胃肠病,临床十分常见,患病人数众多,且病程较长,治疗困难,病情反复,甚至还会发生癌变,单纯依靠西医或传统医学往往不能达到满意效果。因此,胃肠病学是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该领域的中西医结合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西医结合胃肠病学的发展可以融合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长处,促进消化病学的发展,造福于人类。
1 中西医结合胃肠病学发展的现状
1.1常见胃肠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的建立[1]
随着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建立国家级常见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或诊疗方案越显重要。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经过5年的努力相继建立了溃疡病、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等的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这些标准的建立,对“九五”和“十五”期间中西医结合科研工作的开展起到了较大的指导作用。十多年来,许多专家对上述标准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使其进一步完善。尤其是2001年贵阳会议,由危北海等教授牵头,对其进行了反复的讨论、修改,增加了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两个疾病的诊治方案和胃肠疾病中医证侯评分表。这些诊治方案与20世纪90年代制定的草案相比,内容更加丰富,标准更加科学严谨,必将对今后中西医结合消化领域学术研究起到更好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1.2常见胃肠病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1.2.1慢性胃炎的研究
慢性胃炎居胃病发病率的首位,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CSG)和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后者可出现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IM)或异型增生(Dys),具有一定癌变倾向,所以国内外对此病都很重视,而腺体萎缩、IM和Dys的逆转则成为医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现代医学对胃酸分泌的调节、胆汁反流的控制、胃蛋白酶抑制、幽门螺杆菌(Hp)的清除和炎细胞浸润的减轻都有较好治疗方法,对腺体萎缩、IM和Dys的逆转却没有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笔者在临床诊疗中,运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施治,口服中药3个疗程后,33%的患者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得到逆转[2]。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和实验探索,将治疗方法总结为:①清热解毒、活血凉血药物抑制Hp、促进胃黏膜急性炎症消退或恢复;②健脾益气、理气化瘀解毒法促使黏膜萎缩、IM和Dys的逆转;③采用健脾益气、酸甘化阴或甘寒养阴法促进胃酸分泌和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
1.2.2胃 十二指肠溃疡病
20世纪70年代H2受体拮抗剂的问世,80年代质子泵抑制剂的临床应用,使消化性溃疡(PU)的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983年幽门螺杆菌(Hp)的发现,开辟了PU治疗的新方法,使理论认识和临床治疗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近年来,广大中西医结合消化专业工作者已总结出了一套治疗PU 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 ①抑制胃酸、胃蛋白酶、促胃液素,现已发现部分中药有上述药理作用;②控制Hp感染,目前有标准三联或四联方法,丹参、川连、乌梅等单味中药和复方制剂对Hp均有较好的杀灭作用;③活血化瘀、改善胃黏膜血液循环;④保护胃黏膜功能。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危北海、姚希贤、李家邦等教授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研制的四黄调胃汤、健胃愈疡颗粒等在临床上均取得满意疗效[3-4]。目前PU的近期治愈率可达90%左右,近期复发率降至5%以下。
1.2.3功能性胃肠病
功能性胃肠病是指一组具有消化道系统症状,而应用生化、影像学和内镜等检查并未发现有器质性病因的疾病,囊括常见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D)、胃食管反流病( GERD)、肠易激综合征(IBS)等20多种疾病。其研究涉及到胃肠生理学、神经生理学、行为医学、心理医学和社会医学等多种学科,但其病理生理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尚无生物学诊断标准,临床治疗也只是经验性或对症治疗。近年来,中西医结合专家对此类疾病进行了积极的探讨,根据对胃肠功能的影响,将中药分为3类:促进胃肠运动中药、抑制胃肠运动和双向调节胃肠运动中药。通过在体、离体及在体结合离体实验研究显示,活血理气中药多具有促胃动力作用[5],润肠通便和消食导滞中药有促进肠道运动作用,通腑攻下药物有增强胃肠道收缩和蠕动的功能,理气行滞药可降低消化道平滑肌的紧缩性并能解痉止痛,健脾益气药对胃肠平滑肌活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还有研究表明[6-8],中药对胃肠运动的作用机制包括胃肠神经调节和脑肠肽调节,神经调节包括兴奋胆碱能受体和抑制肾上腺素能受体;脑肠肽调节包括对胃动素、血管活性肽、P物质、生长抑素及前列腺素的作用。目前,六君子汤、半夏泻心汤、旋覆代赭汤、藿香正气散等著名古方的胃肠动力机制研究均进入到分子免疫、胃肠激素和神经网络调节水平。魏睦新运用疏肝理脾法,以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症,获得了很好的临床治愈率[9]。
1.2.4 炎症性肠病的研究
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目前研究比较深入的是UC。该病是易感基因、环境因素和免疫系统之间复杂的交互反应所致,最终导致非特异性炎症细胞激活,炎性细胞因子及炎性递质产生造成结肠黏膜损伤。西医药治疗首选氨基水杨酸药,其次是皮质激素或配合免疫抑制剂,但其复发率甚高。近年来,中西医结合专家对该病治疗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陈治水[10]等提出“脾胃虚弱、免疫功能失调”是UC主要发病机制的观点,在治疗上提出了“健脾益气”治本,“涩肠止泻、缓急止痛、清肠解毒”治标,标本兼治的法则,临床采用口服与保留灌肠相结合的方案,经临床多中心、大样本、平行对照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治愈率比单纯西药组高30%以上,复发率降低40%以上,并从分子免疫、分子药理水平和病理组织微观变化等方面阐明了中医药治疗UC的部分机制。王新月[11]教授等观察了溃结饮对UC模型大鼠前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发现清热利湿、解毒化瘀中药能降低模型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8(IL-8)的水平,也能降低结肠黏膜中TNF-α表达阳性颗粒的密度,进一步从分子免疫水平探讨了中药治疗UC的作用原理。
1.2.5 消化道肿瘤的研究
现代医学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和生物治疗等。很多肿瘤发现时已是晚期失去了最佳手术机会,放、化疗过程中出现多种不良反应以及治疗过程中出现耐药性仍是世界性的难题。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在降低放、化疗的不良反应,增加抗肿瘤药物的抗癌效应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江苏省中医院沈洪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运用中药黄芪莪术防治胃癌,从基因调控和诱导细胞凋亡层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很大进展[12]。周阿高[13]探讨了应用扶正祛邪法解决胃癌患者胃动力低下的的中医中药对策。吴孟超院士认为:中医药可以参与肝癌防治的全过程,中医药的积极参与是提高肝癌综合疗效的主要途径。王冠庭[14]教授应用扶正抗癌冲剂与化疗方案结合治疗249例Ⅲ~Ⅳ期胃癌,治疗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3.3%、53.3%及23.3%,中位生存期延长13.44个月;而单纯化疗组1、2、3年生存率仅为40.6%、23.3%、3.3%,中位生存期为6.12个月,中西医结合组明显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显著延长了生存期。魏品康[15]教授用金龙蛇口服液合华蟾素注射液、黄芪注射液治疗Ⅳ期胃癌30例,结果患者生存质量及NK细胞活性升高,CD3、CD4亦升高,CD8下降,且治疗前后白细胞无明显下降。
1.3 消化病常用中药的研究
1.3.1 胃肠动力中药
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中医辨证多属“痞证”的范畴,病位在脾胃,多由脾胃升降失常,气郁壅塞,胃气上逆所致,故理气法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16]。近年来,促胃肠动力中药已受到重视并进行了一些研究,但成分中药的研究较少,未筛选分离出有确切促胃肠运动的中药成分,而从中药探寻并开发促胃肠动力药物是当前医学界的研究热点和今后的发展趋势之一。西医药中的胃肠动力药种类多样,按其作用机制有多巴胺受体阻断剂、5-HT4受体激动剂、胃动素受体激动剂、生长抑素及类似物、GABA-b受体激动剂、CCK受体阻断剂、阿片肽κ受体阻断剂、NO活酶抑制剂等,但多年的临床应用表明,这些药物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副反应,目前尚缺乏能全面调节临床症状且副作用小的动力药。本课题组的动物实验研究发现[17-19]:槟榔可通过促进胃平滑肌收缩幅度而增强胃运动,加快运动频率,是一种较强的胃肠动力中药,可用于FD及其他胃肠动力障碍性病证的治疗。祛风药防风也具有类似作用。同时,笔者对脑肠肽的消化运动调节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对具有胃肠动力活性的中药进行了筛选,对槟榔、莪术、白芍等胃肠动力中药及其相关成分白芍总苷、槟榔碱的胃肠动力作用进行了药理研究。首先在器官水平筛选中药,选择相关中药及其成分,进一步对在体胃运动、胃电活动、离体胃肠平滑肌条进行了效应观察。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探讨了槟榔碱对结肠平滑肌细胞的钙离子通道的调节效应,并应用免疫组化、神经及离子通道阻断剂的手段进行了部分机制的探讨[20]。首次建立起胃肠平滑肌活性中药的筛选研究实验体系,为筛选中药的活性成分建立了多层面的高效、科学、可靠的实验方法。同时,研究发现包括理气、破气、消导和清热在内的多种中药都能够促进胃肠道平滑肌收缩,其中槟榔的活性最强,具有促进平滑肌收缩与激活细胞内钙释放和胞外钙内流。但是进一步的调节机制研究尚缺乏。研究还发现,促进胃肠动力中药不仅对胃肠动力障碍疾病本身,而且对于急性胰腺炎等消化道重症也有重要意义[21]。
1.3.2 抗肿瘤中药
目前,肿瘤治疗方法以手术治疗、放化疗为主,副作用大,毒性高。从中草药中提取有效成分,寻找毒副作用小,疗效独特的防癌抗癌药物成为当今肿瘤研究的热点之一。从天花粉中提取的核糖体失活蛋白天花粉蛋白(EFG),主要作用于细胞G期,具有抑制胃癌细胞MKN-45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可以指导对胃癌的治疗。黄芪、莪术等益气活血中药对cox-2及其上下游基因有明显调控作用,并通过基因间的信号通路扩大其作用。白首乌总苷对人大肠癌细胞 (Hce-8693)、人前列腺癌细胞(PC3)、人宫颈癌细胞(Hela)和人肺癌细胞(PAA)4 种实体瘤细胞均有较强的体外细胞毒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人参总皂苷能够使肝癌细株Hep-G2细胞的胞浆中某些表型逆转,向正常细胞的方向诱导分化。川芎嗪对人胃癌低分化腺癌( MKN-45)有直接杀伤作用,与化疗药物合用时有明显增效作用。另外,还有许多抗癌中草药已被提纯并在临床广泛应用,如从紫杉树皮中提取的紫杉醇,长春花中提出了长春新碱,薏苡仁中提取的薏苡仁油,斑蝥中提取的斑蝥素,蟾酥中提取的华蟾素等。中药复方犀黄丸含药血清对肝癌细胞株Bel 7402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血清浓度与抑制率呈直线相关。还有研究表明,健脾理气中药对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端粒酶活性有抑制作用,H22肝癌荷瘤小鼠在服用健脾理气中药后,肿瘤端粒酶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益气活血清热方可以通过调节胃癌细胞株P53、VEGF的表达,促进细胞凋亡,减少肿瘤的增殖和转移,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清热消积方含药血清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低、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的抑制率分别为7.4%、8.6%和16.3%,与对照组比较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且其抑制作用随剂量增加而递增[22]。
1.4 胃肠病中医证候基础的研究
中医临床治疗理论的核心是辨证论治,而辨证论治首先要从证的研究着手,证的研究可以说是中医迈向现代化的起点或切入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大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人员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肾虚证、脾虚证、血瘀证以及阴虚和阳虚证的研究,应用现代科学的各种技术方法,从多学科、多途径和多层次着手,已在整体水平、器官水平和细胞水平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初步复制了模拟中医证型的多种实验动物模型,观察了各种反映机体内在变化的微观的实验指标,验证了一系列证效结合的方药疗效。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刘平教授领导的团队,在肝病病理模型研究方面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创造性的运用了“中西医病-证(方)-效结合的研究模式,部分解决了长期以来动物模型难于判断中医证型的问题,对其他病证的动物模型的建立也有启迪作用[23]。在中医症候客观病理改变方面[24-26],魏睦新等对脾阴虚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了脾阴虚证的诊断标准,发现脾阴虚证患者存在消化功能低下,免疫调节异常和细胞内第二信使环核苷酸异常等一些列病理改变。在临床研究的基础上,该课题组还探索了大鼠脾阴虚证病理模型的建立。汤一新等对脾阴虚证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一系列临床成果,并且出版专著。现在,很多教科书开始把脾阴虚证纳入脾虚章节,这对继承和发展中医脏腑理论,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 中西医结合胃肠病学的展望
创新是学术发展的灵魂。科学的发展,归根结底有赖于创新能力和思维观念的不断提高。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开放性、多态性、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体系。在时代的延续与变迁中,不断进行学术体系重构、蜕变和新生,才能具有充沛的生命力。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要取得突破性进展,要特别重视抓好以下几个问题。
2.1以难治性消化系疾病为切入点 进行临床治疗领域的中西医结合
疗效是生命,疗效是基础。中医如果失去疗效,所有的研究都将失去光辉。尤其是西医难治性疾病,如果中医能够一一攻克,将有力地证实中医的价值。对于CAG的治疗,虽然目前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有一定疗效,但其确切效果仍需进一步扩大验证,其重点应放在癌前病变防治上。对于PU的临床诊疗,西医的各种抗酸、解痉、抑菌药物与H2受体阻滞剂的疗效大致相似,但复发率很高。因此,提高和巩固疗效,防止复发是中西医结合治疗PU的发展方向。对Hp相关疾病的治疗,应提高中药或中西药结合对Hp的根除率,并阐明其作用机制,如能总结出一套简便、高效的措施,则具有更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胃肠动力疾病(DGIM)和功能性胃肠病( FGIDs)临床治疗非常棘手,尤其是FGIDs,不仅临床发病率很高,症状繁多,反复迁延,给患者带来痛苦,而且一般西药治疗效果并不满意,从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可能通过发挥辨证论治的长处,也就是结合患者的社会心理、体质、生物和环境等诸多影响因素,加强针对性、个体化和综合性治疗,每每取得突出效果,这正反映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和特色,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也较容易收到明显的效果。加强对消化系统癌症,尤其是胃肠道的癌前病变、出血性坏死性肠炎以及伪膜性肠炎等难治性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研究,亦应作为重点研究的内容。要千方百计地提高临床疗效,并争取在理论创新上有所突破。
2.2生命科学的高新技术的导入
当代生命科学的高新技术,是以信息系统和分子生物学为代表方向,而两者又是紧密结合和相互联系的。中医药学侧重于从整体宏观上认识人体的生命现象和疾病状态,主张提高和调整人体的自控和潜在的能力,从而维护健康水平和修复疾病状态。现代医学则侧重于从微观上揭示生命的真谛,尤其以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X射线衍射蛋白空间结构的测定,奠定了分子生物学的基础。分子生物学全面地改变了生物学,包括现代医学的面貌,并涉及生命和疾病的最本质的内涵。要实现中医现代化和在深层次上进行中西医结合,就要把中医药学和生命科学中最先进和现代化的分子生物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系统理论来探讨消化病证候的发病机制,这才是最捷径和最有发展前途的研究途径和思维方法。
2.3创造中西医结合新消化病学
创新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大趋势,传统医学也不能例外,只有顺应这一发展方向,才能激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中西医结合医学既蕴含和保存着自远古至近代的传统医学的精华,又融汇了现代科学的内涵,根据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两者必然会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在临床诊治实践和学术领域里达到融会贯通,这是大势所趋。在世界医学之林中,中西医结合医学具有代表中华民族医学独创的优势和特色,正在不断产生和形成新的多元动态的医学体系,我们不仅要继承它,更重要的是去发扬和创新它,使之随着时代的潮流走向新的里程,这就是中两医结合的目标和历史任务。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胃肠内窥镜检查的广泛应用,胃肠道免疫学、胃肠道动力学、胃肠道激素、胃肠道屏障以及胃肠道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等理论研究日益深入,胃肠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祖国医药方面,从 《内经》至明清,历代著名医家对胃肠疾病多有系统而全面的阐述和极其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形成了一个系统的理论联系实践的完整的理论学说―脾胃学说。因此,历史发展到今天,作为现阶段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研究防治工作的医务工作人员,应当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把现代医学与祖国医学的理论知识和诊治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各取所长,融会贯通,逐步发展成为中西医结合新消化病学。
2.4 培养优秀中西医结合人才
21世纪最重要的就是人才。一个学科要保持长久的领先地位,关键是要有强大且有后劲的人才队伍。培养优秀的中西医结合人才,是中西医结合事业不断进步的重要保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陈可冀认为,中西医结合人才是多模式、多学科的高级人才。
中西医结合人才应该如何培养,一直存在争议。目前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主要包括科研型和临床型两种。科研型人才主要是用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按照国际标准对中医药进行分析研究,使之能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临床型人才主要凭借积累中医、西医知识,根据病人临床上的具体病情需要,选择中药或者西药的处方。但这主要是针对研究生教育的。笔者认为[27],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应从本科阶段抓起,尤其应注意以下两点。首先,合理安排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时间。理论的学习最终要在实践中检验并得到升华,因此建议将见习与理论穿行,从而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同时,可适当延长学生的实习时间,增加临床积累。理论课程设置也应安排好中医、西医的比例,不可偏废任何一方,真正做到全面掌握中医、西医知识。其次,要加强科研创新课程的设置,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中西医结合高等教育目前的市场有高低两端。低端面向医院以及社会未来发展的各种健康产业。高端是为学生今后的深造打下基础。因此,除了完善优化必修课程的设置外,还可开设《中医科研设计与统计方法》以及《中医机能实验学》等创新性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的是以开拓学生创新思维为目的,以新的科学思路启迪学生,为其将来能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中西医结合研究奠定基础。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展示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的新思路、新进展、新方法,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宗旨。
参考文献
[1] 陈治水,危北海,张万岱,等.“十五”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发展概况与“十一五”学科发展的展望[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5(1):67-68.
[2] 吴燕敏,马国花,魏睦新.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肠上皮化生5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2):246
[3] 危北海,王芳,刘晋生,等.四黄调胃汤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及实验研究[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二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0:31-33.
[4] 凌江红,李家邦,申定珠,等.健胃愈疡颗粒对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2006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2006:133-136.
[5] 田琳,魏睦新.调气中药对豚鼠体外胃平滑肌运动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7,15(5):301-303.
[6] 魏睦新,魏兰福,邹百仓.莪术对大鼠胃动力及脑肠肽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8,16(5):292-298.
[7] 杨小军,李建军,魏睦新,等.白芍总苷对豚鼠结肠平滑肌M受体作用的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2,22 (1):22-24.
[8] 杨颖丽,郑天珍,瞿颂义,等.青皮和陈皮对大鼠小肠纵行肌条运动的影响[J].兰州大学学报,2001,37(5):94-97.
[9] 黄沁,许尊贤,魏睦新.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症50例[J].江苏中医药,2008,40(1):47-48.
[10] 李春雷,陈治水.陈治水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8,16(2)112-1130
[11] 王新月,杨莉莉,王雪茜,等.溃结饮不同给药途径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前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6,14(6):351-354.
[12] 骆殊,沈洪,朱学军,等.黄芪、莪术配伍对胃癌MKN- 45细胞COX-1、COX-2、NF-κB、VEGF、MMP-2表达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4):351-353.
[13] 周阿高.胃癌与胃动力障碍[J].江苏中医药,2007,39(3):3.
[14] 王冠庭,朱金水,徐文玉,等.扶正抗癌冲剂结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华人消化杂志,1998,6(3):214-218.
[15] 许玲,陈亚琳,魏品康,等.金龙蛇口服液合华蟾素注射液、黄芪注射液治疗 Ⅳ胃癌的临床观察[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1):7-9.
[16] 田琳,衣兰娟,魏睦新.大腹皮等七味中药对豚鼠离体胃纵行肌条的作用影响[J].江苏医药,2006,32(11):1063-1065.
[17] 邹百仓,魏兰福,魏睦新.槟榔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大鼠胃运动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3,11(1):6-8.
[18] 刘振清,魏睦新.防风对大鼠结肠平滑肌收缩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16(26):2946-2951.
[19] 魏睦新, 魏兰福,邹百仓.莪术对大鼠胃动力及脑肠肽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8,16(5):292-298.
[20] 梁宁霞,衣兰娟,田琳,等.槟榔碱促结肠平滑肌细胞收缩及对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14(7):676-681.
[21] 魏睦新,李建军,汪幼学,等.急性胰腺炎大鼠清胰汤治疗的肠动力作用机制[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4,12(6):1369-1372.
[22] 陈培丰,丁志山,黄仁宝.清热消积方含药血清对人胃癌细胞SGC2-7901及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9-11.
[23] 慕永平,刘平,龙爱华,等.CCl4大鼠肝硬化成型阶段中医方证病机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4):344-347.
[24] 管学忠,魏睦新,贝叔英.脾阴虚证治的临床探讨[J].广西中医药,1989,12(1):18-19.
[25] 陈德珍, 魏睦新.大鼠脾阴虚证病理模型的建立[J].新消化病学杂志,1997,5 (1):8-10.
【摘要】 目的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荆芥中提取挥发油。方法用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结果共鉴定了58个成分,占挥发油的86.23%以上。结论 通过对荆芥挥发油的分析,为其进一步开发作为药食两用植物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荆芥; 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
Abstract:ObjectiveThe essential oils from Nepeta cataria L. were extracted by steam distillation.Methods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were analyzed by GCMS. Then the percentage content of composition of essential oil was determined by GC normalization method. ResultsThe constituents were identified by GCMS. 58 components were separated , identified and accounted for over 86.23%. Conclusion By analyzing the essential oil of Nepeta cataria L., the scientific foundations were provided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plant not only as a kind of food but also a kind of medicine.
Key words:Nepeta cataria L.; Essential oil; GCMS
荆芥Nepeta cataria L.为唇形科荆芥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产于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新疆、山东、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阿富汗、印度、日本、美洲南部也有分布[1]。荆芥在河南主要以鲜嫩的茎叶供作蔬菜食用,也可作佐料,具有特殊的香味,富含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是重要的药食两用蔬菜。荆芥在整个生长期间几乎不会受病虫危害,是一种经济效益高、很有发展前途的无公害、保健型辛香蔬菜,多为人工栽培,在伏牛山区和太行山区也有野生。在我国东北地区多以多裂叶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ia Brig的地上干燥部分作为荆芥入药,广西各地以同科的荠苎属(Mosla)及香薷属(Elsholtzia)多种植物的干燥地上部分“土荆芥”为名代替荆芥[2]。
在对同科裂叶荆芥属植物荆芥(Schizonepeta temuifolia Brig.)挥发油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发现,化学成分主要是薄荷酮(30.8%)和2甲基6异丙基2环己烯1酮(38.98%),另外还有香芹酮、月桂烯和柠檬烯等含量较少成分。药理作用具有镇痛、抗炎、扩张支气管和抗过敏等功效[3~6]。笔者用GCMS首次分析了河南省开封市产荆芥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将所得质谱图与标准图谱对照鉴定化合物,并用GC测定了各化合物在其挥发油中的相对百分含量。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材料 GC/MSQP500联用仪(日本岛津)。荆芥样品200512采集于河南省开封市,经鉴定为唇形科荆芥属植物荆芥(Nepeta cataria L.)。
1.2 挥发油提取 将切碎后的荆芥地上部分鲜重380 g用挥发油提取器提取2 h,取油待检测。
1.3 挥发油成分分析 荆芥挥发油的分析在GC/MSQP500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上进行。
气相色谱条件:色谱柱为OV17(30 m×0.25 mm);升温程度为60℃(保留2 min),以速率6℃/min至260℃(保留8 min)。进样口温度280℃,界面温度250℃。进样量为1.0 μl,分流比为35∶1;载气为高纯He(φ=99.999%),载气流量为1.0 ml/min。质谱条件是:离子源EI源;离子温度250℃;电子能量70 eV;倍增器电压1.35 kV;接口温度280℃;扫描质量范围33~440 amu。
2 结果与分析
2.1 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新鲜荆芥挥发油,挥发油占鲜重0.05%。应用GCMS法对荆芥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经NIST数据库与标准质谱图库对照,并经过有关文献人工图谱鉴定,从中鉴定出58种成分(表 1),已鉴定成分的总含量约占全油的86.23%。
表1 荆芥挥发油成分及相对百分含量(略)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河南产荆芥挥发油成分主要是萜类、萜醇类、醛类、酯类及烷烃类化合物等,其中含量较高的成分为反-柠檬醛(17.80%)、顺-柠檬醛(15.39%)和对烯丙基茴香醚(14.76%),这与文献报道同科不同属植物药用荆芥主要成分为右旋薄荷酮和消旋薄荷酮有很大的差别,与相同功效的薄荷主要的成分为薄荷酮区别也较大。
2.2 萜类是存在于植物界具有多方面生物活性的一类化合物,是某些中药的有效成分,如在荆芥挥发油中的主要萜类顺-柠檬醛和反-柠檬醛具有杀虫、抗曲霉菌和真菌活性,对烯丙基茴香醚有抗真菌活性。柠檬醛是一种广谱性的杀虫剂,它可杀灭蚊子、苍蝇、蟑螂和臭虫等传染疾病的害虫,以及危害粮食、蔬菜的常见害虫,包括幼虫、蛹等在内,而对人、动物和植物均无毒性,且杀虫效果好。因此荆芥挥发油可望开发为环保型杀虫剂,对人、动物和植物均无毒副作用,从而有助于生产真正无污染的绿色果品。
2.3 含柠檬醛的挥发油别具调味风味,制成粉剂后使用方便,易溶于水。在汤粉、粉末饮料中添加这种油性调味粉,则柠檬清香四溢。在脱水奶、香料、香料和着色剂中添加这种油性调味粉能显著增加香味,提高质量。通过对荆芥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分析及含量的测定,对开发和综合利用荆芥食用药用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丁宝章, 王遂义. 河南植物志[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348.
[2] 周丽娜. 荆芥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J].中医药学刊, 2004, 22 (10):1935.
[3] 袁久荣,袁 浩,周方敏,等. 山东荆芥挥发油的GCMS分析[J].中国药学杂志, 1996, 31 (10):618.
[4] 张 丽, 冯有龙, 丁安伟,等. 荆芥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药材, 2001, 24 (3):183.
[5] 樊 娟, 毛学文. 野生芳香植物裂叶荆芥挥发油的研究[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2, 22 (2):26.
【摘要】 目的 观察超滤膜提取当归补血汤对荷瘤小鼠脾细胞白细胞介素-2(IL-2)和γ-干扰素(IFN-γ)的诱生作用,探讨其对荷瘤小鼠免疫系统的调节机制。方法 采用超滤膜分离技术提取当归补血汤,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培养脾淋巴细胞上清液中IL-2和IFN-γ的含量,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测定脾淋巴细胞IL-2和IFN-γ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超滤膜提取当归补血汤各剂量组小鼠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2和IFN-γ的含量均较模型组增高,大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 超滤膜;当归补血汤;白细胞介素-2;γ-干扰素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ultra-filtration extract from Danggui Buxue Decoction (DBD) on immune function of H22 bearing mouse and explore the mechanism through observing the effect of ultra-filtration extract from DBD on the secretion of the cytokines (IL-2, IFN-γ). Methods We used membrane separation technique to extract DBD. The content of IL-2 and IFN-γ in splenocyte culture supernatant was detected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and the mRNA expression of cytokines (IL-2, IFN-γ) in splenocytes was assayed by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 RT-PCR). Results The content of IL-2 and IFN-γ in splenocyte culture supernatant was increased in ultra-filtration extract from DBD groups, significantly in high-dose group (P
KEY WORDS: ultra-filter; Danggui Buxue decoction; interleukin-2 (IL-2); interferon-γ (IFN-γ)
膜分离技术(membrane separation technique)是一项新兴的高效分离技术,已被国际公认为21世纪最具发展前途的重大高新生产技术[1]。超滤膜分离技术是膜分离技术的重要分支,其基本原理是在外界压力作用下,利用膜孔径选择性筛分功能,以达到分离、提纯和浓缩物质的作用[2]。由于它是一种简单的物理分离过程,操作中无相应化学变化,不添加任何化学药物,因此在中药产业中的应用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较大的开发潜力。目前,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将超滤膜分离技术应用于中药的提取过程,以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药品质量和稳定性的目的[3]。
超滤膜提取当归补血汤为经典方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5∶1)的膜提取物,此方出自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是一首补气生血名方,其临床应用非常广泛,但研究所用制剂多为粗制水煎剂,且对免疫系统影响的机制研究也不够深入。作者采用超滤膜分离技术提取当归补血汤获得了分子质量相对稳定的膜提取物,并观察其对荷瘤小鼠脾淋巴细胞IL-2和IFN-γ的诱生作用,以进一步探讨其免疫调节的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与瘤株
健康BALB/c小鼠50只,雌雄各半,体重(20±2)g,由甘肃中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动物合格证号:SCXK(甘)2004-0006-0000012。H22(肝癌)瘤株,由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药理毒理研究中心提供。
1.2 药品与试剂
超滤膜提取当归补血汤,其制备依照文献[4]提供的方法进行,以生药煎煮粗滤浓缩微滤超滤浓缩包装、备用的流程制成每毫升含1g生药的超滤膜提取药液(分子质量
1.3 实验方法
1.3.1 动物分组及处理
将小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超滤膜提取当归补血汤大剂量组(10 g/kg,相当于成人用量的20倍)、中剂量组(5 g/kg)、小剂量组(2.5 g/kg),每组各10只。模型对照组和3个当归补血汤组小鼠腋下接种H22肝癌瘤株细胞悬液(2×107/mL)0.2 mL[5]。接种24 h后,3个当归补血汤组给予等容积(2 mL/100 g)的相应浓度药液灌胃,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每日一次,连续15 d。
1.3.2 ELISA法测定荷瘤小鼠脾淋巴细胞上清液中IL-2和IFN-γ的含量
常规制备小鼠脾淋巴细胞悬液,加入24孔板中,每孔0.9 mL,同时加入含ConA的1640培养液100 μL,置37 ℃、50 mL/L CO2培养箱中培养36 h,收集上清液,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测定IL-2和IFN-γ的含量。
1.3.3 RT-PCR法测定荷瘤小鼠脾淋巴细胞IL-2和IFN-γ mRNA的表达
总RNA的提取:按说明用Trizol试剂提取细胞总RNA,溶于适量DEPC处理过的双蒸水,紫外分光光度计定量和纯度检验,-20 ℃保存备用。一步法RT-PCR:反应体系总体积为50 μL,内含0.1 u/μL AMV RTase,5 mmol/LMgCl2,0.8 u/μL RNase inhibitor,0.1 u/μL Taq酶,10 μmol/L 3′及5′引物,RNA样品100 ng。逆转录反应条件:45 ℃ 30 min;然后85 ℃ 7 min灭活逆转录酶。
PCR反应循环参数设置为:变性温度85 ℃ 1 min;退火温度55 ℃ 1 min;延伸温度72 ℃ 2 min;共35个循环。72 ℃保温7 min;4 ℃保存。PCR产物的定量:取RT-PCR产物5 μL,20 g/L的琼脂糖凝胶电泳,以β-actin为内参同时扩增并电泳。凝胶成像仪记录图像并对凝胶上每一条带进行吸光度扫描定量,结果用各组的吸光度与β-actin的吸光度之比表示。实验重复3次。
1.3.4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方差齐时选用LSD(least-significant difference)法,方差不齐时选用Dunnett’s法,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 果
2.1 超滤膜提取当归补血汤对荷瘤小鼠脾淋巴细胞上清液中IL-2和IFN-γ含量的影响
超滤膜提取当归补血汤各剂量组小鼠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2和IFN-γ的含量均高于模型对照组,其中当归补血汤大剂量组的含量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P
2.2 超滤膜提取当归补血汤对荷瘤小鼠脾淋巴细胞IL-2和IFN-γ mRNA的表达的影响
电泳图显示,内参β-actin的mRNA表达恒定;超滤膜提取当归补血汤各剂量组IL-2和IFN-γ mRNA的条带亮度均较模型对照型增强,其中大、中剂量组小鼠脾淋巴细胞IL-2和IFN-γ mRNA的条带亮度明显增强(图1)。各标本mRNA条带的吸光度参数与内参基因(β-actin)mRNA条带的吸光度的比值结果显示:超滤膜提取当归补血汤各剂量组小鼠脾淋巴细胞IL-2和IFN-γ mRNA的表达均高于模型对照组,其中大、中剂量组表达明显增高(P
3 讨论
当归补血汤的有效成分为当归多糖及阿魏酸、黄芪异黄酮、黄芪异黄烷、黄芪甲苷、黄芪皂苷等非多糖成分,其有效成分的分子质量大多小于5万[6]。本实验采用孔径为10万分子质量的超滤膜分离提取当归补血汤,可有效去除杂质,保留其有效成分,提高其质量与稳定性,为研究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奠定了一定实验基础。
研究结果表明,超滤膜提取当归补血汤能够促进荷瘤小鼠脾淋巴细胞细胞因子IL-2和IFN-γ的分泌及其mRNA的表达,从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IL-2和IFN-γ是细胞因子网络中重要的调节因子,在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及免疫调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也是超滤膜提取当归补血汤抗肿瘤及调节免疫的途径之一。IFN-γ是重要的抗肿瘤细胞因子,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巨噬细胞ADCC效应,同时又能激活NK细胞以杀伤肿瘤细胞,还能协同其他细胞因子加强抗肿瘤作用。T细胞产生IFN-γ和集落刺激因子(CSF)等多种细胞因子能诱导T细胞IL-2受体的表达。因此,IL-2和IFN-γ是诱导CTL增殖和分化必不可少的细胞因子,在机体免疫监视及肿瘤免疫方面发挥重要协同作用。IL-2和IFN-γ的分泌增多可能是增强CTL细胞毒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也进一步说明抗原处理相关转运蛋白(TAP)主要通过激活T细胞功能和CTL的杀伤作用从而抑制肿瘤生长。促进荷瘤小鼠脾淋巴细胞细胞因子IL-2和IFN-γ的分泌可能是超滤膜提取当归补血汤免疫调节、抗肿瘤的直接作用,也可能是通过其他细胞因子而发挥的间接作用,其确切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谢宇梅,濮德林,欧阳庆. 超滤技术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 [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1, 24(2):50-53.
[2]李淑莉,刘振丽,宋志前. 超滤法在中药制剂纯化工艺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J]. 中药材, 2003, 26(12):898-900.
[3]潘晓鸥,李健,宋毅,等. 超滤法在中药分离、纯化工艺中的应用进展 [J]. 华西医学, 2004, 19(2):351-352.
[4]陈舜华. 应用超滤膜精制中药制剂的实验研究 [J]. 净水技术, 2004, 23(2):16-18.
中药滴丸剂是在中药丸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剂型,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汲取现代剂型之所长,并与其它制剂技术相结合,符合现代制剂“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毒性小、反应小、用量小)和“五方便”(生产、运输、使用、携带、保管方便)的方向,故发展非常迅速,成为一种很有前途的中药新剂型。近年来,随着滴丸相关辅料和制备工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滴丸剂这一剂型已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就近年来中药滴丸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作一综述。
1 中药滴丸剂及其历史沿革
1.1 中药滴丸剂
系指中药经过加工提取后,与固体基质加热熔融成溶液混悬液或乳浊液,再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剂中,借助表面张力作用使液滴收缩并冷凝成固态而制成的制剂。
1.2 历史沿苹
滴丸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1968年,我国芸香油滴丸的试制成功揭开了中药滴丸临床应用的序幕。1977年,我国药典开始收载滴丸剂型(咳必清滴丸、氯霉素滴丸和度米分滴丸),使中国药典成为国际上首个收载滴丸剂的国家药典。自1998年复方丹参滴丸通过美国FDA临床研究用药申请后,滴丸剂倍受国内瞩目,2004~2005年间作为新剂型研究开发的滴丸剂就有香草醛滴丸、盐酸普萘洛尔滴丸、丹皮酚滴丸、阿魏酸钠滴丸和水飞蓟素滴丸等。有关研究显示,中药滴丸是一种较理想、有发展前途的剂型。
2 中药滴丸剂原料药物的类型
2.1 原生药材
少数中药由于本身成分较为单一,可直接加入到基质中进行成型。如中药中的冰片主要含左旋龙脑,可以和苏合香脂一起直接加入到聚乙二醇6000中熔融制成苏冰滴丸。
2.2 中药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
为了克服滴丸载药量小的缺陷,可采取先将中药经过提取、分离、纯化、浓缩和干燥,获得提取物(包括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再用该提取物进行滴丸成型工艺研究的方法,如益心酮滴丸中的总黄酮组分。许多中药材中都含有挥发油,且大多数起治疗作用。对此也可采取先提取挥发油,再进行滴丸制备,如冠心丹参滴丸中的降香油。
2.3 中药浸膏
目前,大多数滴丸都是由中药浸膏加适量的基质来制备的。中药浸膏主要采用干浸膏和稠浸膏两种形态,如复方黄芩耳用滴丸和黄连解毒滴丸中分别使用了复方稠浸膏和干浸膏。
3 滴丸剂的种类
3.1 速效、高效滴丸
滴丸是利用熔融法制成固体分散体技术进行制备的。滴丸进入体内后,基质溶解,药物以微细结晶、无定型微粒或分子形式释出,具有溶解快、吸收快、作用快、生物利用度高和疗效好的特点。
3.2 缓释、控释滴丸
缓释是使滴丸中的药物在较长时间内缓慢溶出而达长效;控释是使药物在滴丸中以恒定速度溶出药物,其作用可达数日以上。
3.3 溶液滴丸
片剂所使用的剂、崩解剂多为水不溶性,故通常不能用片剂来配制澄明溶液。而滴丸可用水溶性基质来配制,在水中可崩解为澄明溶液,如洗必泰滴丸可用于饮水消毒。
3.4 包衣滴丸
滴丸剂同片剂、丸剂一样,在需要时可包糖衣、薄膜衣等,如联苯双酯滴丸。
3.5 硬胶囊滴丸
硬胶囊中可装入不同溶出度的滴丸,以组成所需溶出度的缓释滴丸胶囊,如联苯双酯的硬胶囊滴丸。
3.6 栓剂滴丸
同水溶性栓剂一样,滴丸也可使用聚乙二醇等水溶性基质,在腔道中由体液溶解产生作用。滴丸可经直肠吸收而作用于全身,具有生物利用度高、作用快的特点。
3.7 肠溶滴丸
使用在胃液中不溶而在肠液中溶解的基质,如酒石酸锑钾滴丸是用明胶溶液作基质成丸后,再用甲醛溶液处理,使明胶的氨基在胃液中不溶而在肠液中溶解。
3.8 脂质体滴丸
脂质体为混悬液体,经研究用聚乙二醇可制成固体剂型,方法是将十环的脂质体在不断搅拌下加入到熔融的聚乙二醇4000中形成混悬液后冷凝成型。
3.9 干压包衣滴丸
以滴丸为片心,压上其它药物组成的衣层,可融合两种剂型的优点,如:镇咳祛痰的咳必清氯化钾干压包衣片。
4 中药滴丸剂的特点
目前,常用的中药滴丸制剂是将中药的提取物(包括部分难溶性成分)加入到特定的载体(基质或辅料)中,通过熔融法或溶剂一溶融法等固体分散技术制成的一种使药物呈高度分散状态的固体分散物。这种特殊的制备方法和工艺,不仅能增加某些难溶性中药有效成分的溶解度、溶出速度和吸收速率,还能提高有效成分的生物利用度。因此,中药滴丸与传统的中药制剂相比有如下优点。
1)速效、高效作用。以水溶性基质制备的滴丸,溶散时限大多在5~15min,不超过30 min。舌下含服能经口腔黏膜直接吸收人血,起效迅速。以固体分散技术制备的滴丸,符合Noyes-Whitney溶出速度方程de/dt=K・s・c,溶出速度随表面积的增加而增加,能改善药物的溶解性能,加快溶出速度,从而提高机体对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使药物发挥高效作用。
2)缓释、长效作用。以脂溶性载体制成的固体分散体的滴丸剂,具有缓释、长效作用。此分散系可以看作溶散扩散或骨架分散系,释放理论与相应的缓释制剂和控释制剂相同,有一级过程、Higuehi过程和零级过程。此种滴丸药物从载体中缓慢释放,维持药物所需浓度,呈长效作用。如雷公藤滴丸用虫蜡和硬脂酸为载体,以固体分散技术制备而成,具肠溶和长效作用。
3)降低毒、副作用。传统中药一般体积较大、服用量大、口味不佳,有些药物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以固体分散技术制成滴丸后,可增加药物有效成分的溶解度、提高吸收率,从而减少剂量,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性。与注射剂比较,滴丸剂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起效较快、生物利用度高的特点,又可避免注射剂直接人血可能引起的急性毒性和过敏反应。
4)性质稳定、损耗率低。滴丸剂主药在基质中分散均匀,所以溶散时限、含量、外观、重量稳定,药物损耗率低,且制备时间短、温度变化范围小,药物稳定性提高,适用于贵重药、易氧化、易水解和挥发性药品的制备。
5)服用剂量小,贮存、运输、携带、使用方便。中药滴丸剂与其它口服剂型比较,体积小、重量轻,携带、使用更加方便。可口服,也可舌下含服;不受饭前或饭后影响;分剂量使用更为方便,克服了某些药物一次口服半片的不便;也可根据需要制成耳用滴丸、跟用滴丸等供临床选择。临床应用表明,局部应用滴丸药物具有浓度高、不易流失、药效长、用药次数少等特点。
5 中药滴丸的工艺研究及质量评价方法
工艺对中药滴丸的影响较大,如配方、滴制温度及速度、滴管口径、冷凝液的赫度、比重及温度均可影响到滴丸的圆整度、硬度、溶散时间、丸重差异等。因中药滴丸往往
不是单一成分,在工艺研究中多借助正交试验、均匀设计等方法优选最佳工艺,如葛月宾等就用正交试验法进行了银杏叶滴丸的处方和滴制工艺条件的筛选。
药物成分的分散状态(分子、微晶或微粉态)评价是滴丸形成固体分散体质量评价的重要项目。主要方法有:平衡相图法、x射线衍射法、差示扫描量热法、红外光谱测定法、显微镜法或电镜扫描等。此外,也可用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试验结果来评价中药滴丸的质量。
6 中药滴丸剂存在的问题
滴丸剂的研究和产业化面临许多问题,如滴丸载药量小;研制品种多为改剂型或单味药,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基质和冷凝剂品种较少;制备工艺和审评标准没有规范;缺乏具有批量生产能力并符合GMP标准的试验基地;生产设备不成熟、运行不稳定等。
中药要制备滴丸必须精制,富集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这虽然使滴丸成分明确,质量易于控制,但因目前中药有效成分研究,特别是复方配伍变化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全面,给滴丸的研究与生产带来很大的难度。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中药滴丸制剂的研发和生产。
7 发展前景及展望
7.1 在中药滴丸剂中应用新辅料、新技术、新设备
滴丸的研究和发展是与基质和冷凝剂的发展分不开的,并与之相互促进。近年来,随着滴丸品种和数量的增多,基质和冷凝剂的品种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常用基质有聚乙二醇、甘油明胶、硬脂酸、虫蜡、氢化油和植物油等,聚氧乙烯单硬脂酸酯(S-40)为聚乙二醇类基质酯化而成,是一独具液面活性的水溶性基质,能够增加水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利于药物的吸收。冷凝剂常用液体石蜡、水、乙醇等,但自从苏冰滴丸的改进成形(首次采用甲基硅油作为冷凝剂)获得成功,甲基硅油以其特有的表面张力低、黏度较大、利于滴丸成形和改善滴丸的圆整度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中药滴丸的研究与生产。新型固体分散体载体泊洛沙姆(Poloxamer)在滴丸中的应用也有报道。另外,异型滴丸机的出现提示,可以通过设备工艺研究,避免采用冷凝剂,从而扩大复方中药滴丸的适用范围,解决目前困扰中药滴丸剂研究和发展的基质与冷凝剂问题。
中药滴丸作为一种新型制剂,其产生与发展是和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分不开的。固体分散技术、包衣技术、包合技术、乳化技术、纳米技术等最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必将为滴丸剂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新辅料、聚合物、新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拓宽滴丸剂的应用范围。
一、高职教育的发展和结构调整、专业设置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趋势是在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三个层面上展开的。因而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发展高职教育规划和指导其结构调整时,一定要分析研究经济结构的变化,包括各产业的技术创新情况、劳动力的素质结构、就业人数、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生产设备等。这些都是确定高职教育的层次结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学校布局等的依据。
关于人才需求的变化,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入世后,对我国企业竞争有利的行业,如纺织业及与其相关的服装制造业、制鞋业、玩具制造业、房地产业以及物业管理产业、建筑业等,对人才的需求将有所增加。对我国企业竞争不利的行业,如农业、汽车制造、机械及仪表、电子、金融、保险、电信等,则要分两种情况来分析,如果这一行业的产品还是在中国制造或实现,如:金融、保险、电信等,那么对人才的需求大部分仍将增加,如果这一行业的产品不是在中国制造或实现,那么高级人才将会流失,一般人才将会过剩。对我国特有的行业(如丝绸业、中医药业、陶瓷石刻业等),则人才的需求将大大增加。对于一些入世后可能被淘汰的行业,如部分手工制造业,人才的过剩将不可避免。
关于专业设置,要“宽办窄用”,提高灵活性、预见性。正是由于入世后的岗位多变性,职教专业设置也应该提高灵活性、预见性,体现宽窄并举,且以拓宽为主的原则。职业技术教育不可能针对每一个岗位设置相应的专业,而只能对应不同的职业岗位群设置“广谱”专业。为了增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对多变社会需求的适应性,真正体现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职业学校应当统筹规划并合理设置长线主干专业和短线普通专业。学校应当把“长短结合,以短补长”作为走向市场的有效途径,对需求变化小的长线主干专业,要加强教学基础建设。对需求数量少、变化快的短线专业,尽可能采用在相近大专业下开设的办法解决,既稳定主干专业,也兼顾其他专业。
针对教师需求的变化,应实行教师外聘为主的管理方式。入世后,为了能快速反映国际最新的技术、工艺、标准等,高职院校应率先从企业中聘请有实践经验和先进专业知识的教师,以及从各部门各行业中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专题或兼职教师进行教学,使学生能真正学到当今社会所需的最新知识,以补充从专职教师那里学不到的知识。同时他们还可以对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提出独到的看法,有利于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二、做到高职教育数量、质量、结构和效益协调发展
1.拓展专科以上层次的技术教育
加入WTO后,国际竞争必将进一步要求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迅速提升。因而,提高技术应用型人才教育层次的迫切性会不断增加。但河北省的高职教育目前仍被限制在大学专科层次,这不是一种正常现象。西方国家如美国本科大学承担了技术本科、研究生的培养任务,英国的继续教育学院、多科技术学院也设置学位课程,法国设在大学的高级技术学院培养的也有技术本科毕业生。
从现实分析,当前河北省确已存在着对大学本科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技术本科的专业设置将对应于当前经济活动中最活跃、贡献率较高的产业,如软件业、信息服务业和技术管理业等,并进行适时调整。
总之,为了适应入世后应用型岗位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的趋势,也为技术型人才提供继续学习与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河北省的高职教育应该积极进行试点、规划和发展从专科到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同时也要谨防操之过急、一哄而上现象的发生。
2.高职教育的规模与质量的协调发展
加入WTO后,我省高职院校的数量和在校生人数将有大幅度的增长。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做到逐年扩大招生规模,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应按照地域相近、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快中职布局结构调整的步伐,通过撤并、调整,强强联合,组建规模大、标准高,有特色的高职院校,提升职业教育的发展层次。对暂时不符合条件但有发展前途的中职学校,政府可适当降低门槛,在政策上倾斜,积极主动扶持他们申办高职。
但是在扩大办学和招生规模时,不能简单化,一定要做到质量、结构和效益协调发展,并且要从高职教育发展的起步阶段做起。惟有如此,高职教育规模才能继续扩大。如果不能保证高职教育质量,不仅会影响到社会效益,而且这些高职院校也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3.高职体系中非学历教育进一步发展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在职培训和转岗培训规模会不断扩大,一方面,各高职院校应纳入高职教育的规划之中,做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另一方面,非学历教育要为经济结构调整服务,与当今国际潮流同步。入世后,专业技术证书的作用必将提高,而证书教育的重要性也必将充分显示出来。因此,入世后,非学历教育的规模必将迅速扩大,水平必将大大提高。高职院校应发挥理论知识相对较高、实践能力较强的优势,在这方面为我省工业的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4.正确处理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与面向市场办学的关系
在发展高职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面向国内外市场办学,把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人才与向发达地区或中、西部地区输送人才(这对调整社会人才构成和促进人才合理流动起着积极的作用)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仍然要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既是高职教育的经济功能,也是其政治功能。除此之外,河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业基础差,人们不愿意从事农业工作,也不愿意将子女送去学农,如果我们的高职学校只考虑生源和经济效益,放弃农业类专业,就会不利于我省农业发展和农村的稳定。为了让高职院校坚持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省政府把发展职业教育,转移农业人口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工程,并为其毕业生回乡创业创造条件。
三、突出高职特色,明确就业方向,注重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应确定“应需而建”的思路,做到“常需专业相对稳定,常需人才保证供给;急需专业随时增加,急需人才加速培养”。高职教育要与社会、经济发展建立紧密联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高职教育要突出“职业性”和“高等性”,从而使高职教育办出特色。应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包括收集和选择信息、知识的能力,在规划和决策中运用这些信息和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业、创新、合作、适应和实践操作能力等。
世界上许许多多的科研工作者在美白剂的研究中不断进取,研究成果卓然有效,不仅在个人修饰产品同时在医学上的应用也广泛得到了生活和临床的印证。目前普遍配伍在化妆品配方中的常用美白剂中以改变黑色素生成途径为目的的物质较为传统,如曲酸、维生素c类、熊果苷等;以调节酪氨酸酶活性为目的的物质,如胎盘水解物、肝脏水解物、脐带水解物、卯黄提取物等;还有用生物工程技术开发研制促黑素细胞激素类物质。近年来,在药食同源和以内养外的消费心理驱使下,一些可食用植物药用原料大量地进入科研工作中,国内外学者日渐关注亚洲消费者需求。中国5000多年的中医药史为药食同源宗旨下开发出的产品提供了独一无二的物质和理论基础。北京同仁堂旗下的两大公司开发出的两种美白产品颇具代表意义,一种是麦尔海公司出品的口服美白胶囊――复方中药美白干粉,由茯苓、当归、益母草等复配而成,以内养外、淡斑美白、润泽肌肤;另一种是孙思邈的美白祛斑霜,在药店有售,其市场公信很高,价格一再攀升,畅销18年不衰。
氢醌
氢醌是一种有效且广泛使用的皮肤美白剂,以治疗黑斑病,炎症后过度色素沉着(POStlnfIammatoryHyperpigmentation)以及其它过度色素沉着等症状著称。它通过抑制酪氨酸转化黑色素产生美白肌肤效果。
在美国,2%以下浓度氢醌按照非处方药出售,3%-4%氢醌必需按照处方药对待。一般地,单一疗法4-6周后可见色素减轻的效果。市场上有氢醌结合维甲酸。乙醇酸、维生素c,维生素A以及氟化甾类化合物的各种药剂出售,它们的起效时间各不相同。
氢醌引发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皮肤刺激和接触性皮炎,可作局部用激素治疗。罕见的副作用有外源性褐黄病,即一种黑过度色素沉着,极难治愈。
北京日化研究所所长、教授高级工程师徐良先生认为,由于酚羟基的存在,氢醌性质极不稳定,很容易在空气中氧化,使其色泽加深,颜色可达深棕色,因此,产品需要避光,密封、保存。在配方中必须考虑添加稳定剂。考虑到它的潜在毒性,我国2007版化妆品卫生规范已经将其列入护肤品的禁用物质中。在一般的祛斑药物中,用量可达2-5%,超过5%,从早到晚它有可能引起“白斑”现象,并可致敏。
芦荟苦素(Aloesin)
芦荟苦素是芦荟中的活性化合物,它在非细胞毒的浓度下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芦荟苦素发挥多巴氧化反应的竞争性抑制剂的作用,而且还非竞争性抑制酪氨酸羟化酶活性。芦荟苦素仍处在试验阶段,尚未有商品进入临床应用。
熊果苷
熊果苷(氢醌-β-D-吡喃葡萄糖苷)和甲基熊果苷均是存在于熊果(Arctostaphylos uva ursi)中具有美白肌肤功效的葡糖苷类化合物。熊果是一种熊喜食而人类不食用的水果。熊果苷还存在于某些药草和梨树中,它抑制黑色体酪氨酸酶活性产生美白作用。有证据表明,黑素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和黑色素含量呈剂量依赖式减少。熊果苷制造商例证含1%熊果苷的产品可有效脱色素。虽然如此,有研究表明熊果苷比曲酸的美白功效低。1%熊果昔的产品虽然有市售,但是美国尚未对此进行临床对照试验。
徐良教授认为,熊果苷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美白成分,其对黑色素的抑制作用已经得到证实。现在天然熊果苷产品主要有越橘科植物――熊果叶中提取得到。但由于提取工艺复杂,因此天然熊果苷十分昂贵。采用人工合成的方法,以葡萄糖为起始原料,也可得到纯度较高的熊果苷产品。九十年代后,人们又开始研究酶法制取熊果苷,即采用对苯二酚和葡萄糖在β-糖苷酶催化下获得熊果苷。
壬二酸
(AzelaicAcid)
壬二酸是一种天然存在于瓶形酵母(Pityrosporum ovale)中的天然二羧酸。它抑制线粒体氧化还原酶活性和酪氨酸酶活性以及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合成。壬二酸对正常色素影响极低、影响最小,对着色过度的黑色素细胞作用最强。壬二酸已经成功用于治疗与烧伤和疱疹有关的面部恶性雀斑样痣、酒糟鼻、日光性角化病以及过度色素沉着。一些研究报告了壬二酸治疗黑斑病疗效远远优于氢醌的疗效,而另外一些研究却没有发现这两种物质治疗黑斑病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
美国有含壬二酸的局部皮肤制剂处方药出售,浓度为15%-20%。每日两次,疗程为3-12个月。一般地,人体对壬二酸的耐受性良好,可以长期使用。壬二酸对黑色皮肤有效。其最常见不良反应有短暂性红斑和皮肤刺激,一般在使用2-4周之后消褪。
乙醇酸
乙醇酸是源于甘蔗的一种a-羟基酸。低浓度时,乙醇酸可使着色的角化细胞快速剥落。高浓度时,乙醇酸使表皮松解。当使用乙醇酸换肤术除去肌肤表皮层时,浓度在30%-70%时可增强氢醌等其它皮肤美白剂的透皮作用。含氢醌制剂中加入乙醇酸会产生协同增效作用。当用于治疗炎症后过度色素沉着时,为了避免引起皮肤刺激,宜以低浓度乙醇酸开始治疗。在乙醇酸换肤术之前和之后使用氢醌制剂可极大地减轻过度色素沉着症状的说法很危险。
曲酸
(Kojic Acid)
曲酸是一种源于真菌的酪氨酸酶抑制剂,在亚洲应用非常广泛,使用浓度为1%-4%。曲酸同局部用皮质甾类联合用药可减少皮肤刺激。皮肤刺激是一种很常见的不良反应。含曲酸的皮肤美白产品要每天使用两次,连续使用时间1-2个月。
在一项治疗表皮黑斑病的临床研究中,人们发现含0.05%氢醌,10%乙醇酸和2%曲酸制剂的疗效优于含2%氢醌和10%乙醇酸以及不含曲酸制剂的疗效。在另一项临床研究中,4%曲酸结合0.05%维甲酸和戊酸倍他米松治疗表皮黑斑病,1 2%疗效栖佳,48%疗效满意,27%有效,13%无效。有1%的患者面部出现轻度红斑。
徐良教授说,由于曲酸的稳定性较差,对光,热较敏感,易与金属离子(如Fe3+)鳌合,容易氧化,变色。因此在此基础上已开发出不少曲酸的衍生物。这些衍生物克服了曲酸的以上缺点,有不少品种显示出较好的美白效果。但是,应该指出的是,近两年在日本有关曲酸安全性
问题引起了一些讨论,曲酸使用剂量过大会使人皮肤产生白斑并伴有刺激感,而且曲酸本身化学性质也不稳定。有观点认为:曲酸分子式中的吡喃是与苯一样的方向性化合物,从理论上讲是和苯一样有致癌性的:曲酸中的羟基也可使人体内积累游离基,这也是有潜在致癌性的。
甘草提取物(光甘草定)
甘草根提取物的主要活性成分是光甘草定(GIabridin),在皮肤美白剂中使用的浓度为10%-40%。已经证明光甘草定脱色素作用是氢醌的16倍。在一项美白作用起效时间的研究中还发现,光甘草定起效快速,七天后美白效果非常明显。在泰国完成的0.4%甘草提取物同0.05%倍他米松和0.05%视黄酸美白肌肤临床对比试验表明,70%的患者认为前者效果“极佳”。
徐良教授说,人们从甘草中不断提出新的有效成分,如甘草黄酮,研究表明它是一种很好的美白成分,其美白作用主要来自对酪氨基酶的抑制及对多巴色素互变异构酶(TRP-2)活性的抑制和对5.6一二羟基吲哚(DH)聚合的阻碍。目前日本和中国都有甘草提取物,但价格差距很大。
对甲氧酚
(Mequinol,4-羟基茴香醚)
对甲氧酚在欧洲应用广泛,使用浓度为5%-20%。美国和加拿大已经批准用于治疗日光着色斑。对甲氧酚是酪氨酸酶的底物,充当黑素生成竞争抑制剂的作用。其确切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4-羟基茴香醚和酪氨酸的结构同类物是其发挥治疗作用的基础。
临床试验已经证明了2%对甲氧酚和0.01%视黄酸可有效治疗日光着色斑。使用色素专属激光联合对甲氧酚具有脱色素作用,并减少激光治疗次数,还能预防病情反复。对于深黑色素患者,对甲氧酚还能预防炎症后过度色素沉着的再处理。
褪黑激素(Melatonin)
褪黑激素是松果体受日光刺激分泌的一种激素,它抑制黑素生成,且成剂量依赖关系。但至今尚未研究出褪黑激素在人体肌肤内脱色素所需浓度。0.6mg/cm2剂量具有抗炎活性,有公司还销售褪黑激素软膏,治疗作用机理为抗氧化。
烟酰胺(NiaclRamide)
烟酰胺是维生素B3的酰胺形式,抑制黑色素小体向表皮角化细胞转移。早期研究证实了3.5%烟酰胺加棕榈酸视黄酯治疗过度色素沉着症。
枸树(Paper Mulberry)
枸树提取物是从枸树(Broussonetlapapyrifera)树根提取得到的,在欧洲和南美是非常流行的美白剂。韩国完成了一项枸树同氢醌和曲酸美白疗效的临床对比试验。枸树、氢醌和曲酸50%抑制浓度分别为为0.396%,5.5%和10%。使用含1%枸树提取物的贴斑试验,24h和48h未观察到皮肤刺激反应。
维生素A酸类和维生素A酸类联合疗法
维生素A酸类是维生素A衍生物,这类化合物成功地用于治疗黑斑病、炎症后过度色素沉着以及其它色素沉着异常疾病。视黄醇存在于各种润肤剂和抗衰老化妆品中,作为非处方药出售。视黄醇比维A酸疗效低,但刺激性也低。含0.3%视黄醇以及4%氢醌和防晒剂的一种处方药已经显示能有效治疗过度色素沉着病症。至今仍未确定视黄醇脱色素的确切作用机制。动物实验表明,视黄醇已经显示出抑制酪氨酸酶作用。维生素A酸类还可干扰色素转移进角蛋白细胞,避免由于表皮快速脱落造成色素加速丢失。皮质类固醇,氢醌和维A酸三者结合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多项临床试验证明能治疗黑斑病的有效率达79%。
大豆
天然黄豆含有包曼一毕尔克抑制剂(Bowman-Birk Inhibitor)和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即两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它们干扰蛋白酶激活受体2(Protease-Activated Receptor 2)的途径,从而降低黑色素转移并诱发色素脱失。仅有未经灭菌的豆奶才具有此种功效。大豆业已证明既有效还安全。市场上出售的几款含大豆成分的护肤品能改善斑状过度色素沉着和日光着色斑,每天使用2次,12周后显现美白效果。
维生素C
维生素c(抗坏血酸)通过同酪氨酸酶活性靶位的铜离子作用减少多巴醌进而干扰色素产生。从水果和蔬菜中提取出的维生素c制成的皮肤药不稳定,其活性也令人质疑。L-抗坏血酸-2-磷酸镁(MAP)是一种稳定的维生素c衍生物,已经证明具有减少色素的作用。另一项临床研究中,34位黑斑病和日光着色斑患者使用含10%MAP膏霜后,有19位产生显著皮肤美白疗效。电离子透入疗法会增强维生素c透皮吸收。
徐良教授说,维生素c溶于水,皮肤吸收性差,在空气中极不稳定,易氧化变色。因此,近年来其衍生物应运而生,常用的有磷酸酯镁、维生素c棕榈酸酯等,大大改善了维生素c的稳定性,不过衍生物的美白效果比起维生素c本身来说要差一些。
美白剂的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