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药文化概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内容多,学时少
中医学概论教学内容多,医学专业性强,涉及面广,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零碎、抽象,如望诊、问诊、切诊的相关内容。中医本科生300多学时的内容要在非医学专业80学时讲授完毕,并且这些专业的学生大多在一年级、二年级接触这门课程,没有经过西医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对人体的解剖结构、组织生理尚不熟悉,因此如何把握教学的深浅度,成为一个难题。
2、学习认识不足,方法欠缺
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及问卷调查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甚至对开设这门课程的必要时产生疑问,如计算机专业学生认为只要学习好计算机编程就可以,体育健康专业学生认为练好自己的体育专项就行,学习医学尤其是中医学对其专业并不重要,对今后的就业也无帮助,因此学习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一些学生虽然对中医学概论感兴趣,但认为需要记忆的内容繁多,也很抽象,不知从何学起,也不知道如何能在短时间内掌握中医的思想精华,并在本专业中得以应用。
3、实践性强,操作难度大
中医学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不断发展的医学科学,临床实践性很强。但由于中医学概论学时非常有限,培养目标与医学专业有所不同,没有临床见习和实习阶段,与临床病人相脱节,因此缺乏客观性、具体性和操作性。如脉诊中脉象的学习,问诊的内容及技巧,用药的规律及疗效。
二、教学改革思路和方法
1、结合文化背景,诠释中医理论
中医学孕育于中国传统人文土壤之中,与西方现代医学有明显的异质性。因此,在中医基础理论内容讲授时,要时时结合古代文化知识,如中医学的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等哲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病因学说中“风邪”与自然界中“风”的联系;兵法在治法中的运用等等。因此,我们在尽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学生进行中医多元文化背景的讨论与交流,从而让学生逐步领悟到中医学中阴阳、气血、藏象、正邪等基本概念的内涵,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科学性,中医临床疗效的特色优势,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兴趣。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从学生角度出发,换位思考,认真分析部分学生因内容多、学时少、医学知识面广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将教学内容安排合理化,尽可能“博览”,而不宜“精深”,以适应非医学专业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层次深浅恰当,如详讲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内容,而略讲中医诊断学、方剂学内容;并将相关重复的内容合并,如病机学中“气血失常”与辨证中“气血津液辨证”,病因与发病中“邪正与发病”与病机学中“邪正盛衰”、辨证中“八纲辨证-虚实辨证”。这样不仅节约学时,还可使内容有机整合。针对不同专业,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如体育健康专业由于大强度的训练容易引起损伤及疲劳,因此对祛风湿、活血化瘀、补益方药等重点讲授;医学英语专业由于需要对中医药知识进行英语翻译,因此对中医药文化背景、医理的疏通、名医名药介绍及现代研究进展有所侧重。计算机专业由于长期接触电脑,颈椎病及视力下降较普遍,因此对经络学说、按摩手法及养肝明目中药进行重点介绍。
3、教学方式多样化
制作大量的多媒体课件,并购置了成套的VCD光盘,在课堂上运用了各种有效的直观手段,如图片、影片、动画等,以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学生的理解力。整个教学活动都围绕着临床常见病和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展开,学以致用,并向学生灌输中医对老龄化社会“治未病”、养生保健、药膳、凉茶等所作的贡献。在讲授中医望诊、问诊、脉诊教学过程中,通过经过优化的情景演练,激发学习热情。通过临床模拟、病例分析学习辨证论治。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医学英语专业还留出1~2学时让学生自行制作PPT,并上台试讲;对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的计算机专业开展中医药文化知识网页制作小竞赛,并作为平时成绩纳入考核范围。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我校中医药文化节,撰写中医药在本专业中的应用构想等相关论文。
4、以导为教,发挥学习的自觉性
虽然中医学概论课时缩减,但内容仍然博大精深,运用“填鸭式”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课堂教学,而且忽略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给学生上课的第一节课时就给出具体参考书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医学,要求每周做两次读书笔记,并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相应解答。在讲授“阴阳”、“五行”、“藏象”学说时引导学生学习《内经讲义》;讲授“气血”功能时引导学生理解当归补血汤、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等方义;讲授“脏腑辨证”时不仅引导学生翻阅临床医案、医话,而且将医案提前拷贝给他们,以便节约课堂时间,加强辨证思维能力;讲授中药学时带领他们到我校药王山辨识中药性状、功能。始终引导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去“发现”知识,而不是简单的给他们“灌输”知识。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将中医学宏观、思辩的内容向直观、形象化方向转变。
5、加强沟通,服务就业
【关键词】乡土文化;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教育;高职高专
【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6-076-2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大地,每一方圣土都有着成千上百年的文化积淀,这些文化因素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医药文化作为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它自然而然地渗透于每一寸乡土。乡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将乡土文化融入到中医药高职高专教育之中,有助于培养热爱家乡、热爱中医的实用中医人才。
1中医药高专以培养“乡土中医药人才”为己任
中医药高专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当地城镇社区和农村基层培养专科层次的实用中医药人才[1]。中医药高专院校的多数学生从故乡来,学成后又回到故乡去反哺于故乡。所以,中医药高专教育主要是培养愿意到基层去,能为本土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乡土中医药人才”,简称“下得去、用得上的中医人才”。
2中医药高专应加强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教育
在高职高专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技能培养”的影响下,加上学制短,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交叉教学,生源素质较差等原因,中医药高专院校很少注重给学生喂养优秀传统文化的食粮,易使当代青少年学生错误地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产生功利主义思想。尤其是在“就业就是一切”指挥棒的指挥下,有些中医药院校更是舍弃了“人文”传统,“把大学降低到市场经济的附属地位,市场需要什么,大学便做什么,一种产销对路,短、平、快的人才培养模式悄然形成”[2]。
医学是对生命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和实践活动,医学科学发展的过程始终贯穿着人文精神[3],脱离人文关怀谈医学,学生就会成为医学匠人。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脱离传统文化谈中医,学生很难真正理解中医,也就学不好中医。乡土文化是一个特定地域内发端流行并长期积淀发酵,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4]。乡土文化的地域范围放大到全中国,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从学习乡土文化入手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易于接受。所以,不论课时有多么紧张,不论技能是多么的重要,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教育对中医药高专来说是必需的。
3中医药高专开展乡土文化教育的途径
乡土文化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将乡土文化教育列入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于教学之始终,分阶段实施是一条有效途径。由于中医药高专教育学制短、课时紧张,乡土文化教育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形式可以灵活安排,可通过开设课程,组建兴趣小组,建立专题网站进行辅导,举办学术讲座、文化节和知识竞赛等多种途径实现。如我校在中医药类各专人才培养方案中列入《三峡文化与三峡中医药》这门课程,纳入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之中,前4个学期均开设,每学期32学时,教师和教学时间不固定,灵活安排,重在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生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
3.1入学教育普及乡土文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开展乡情教育,强化学生热爱家乡之情。每个学生对家乡都有或多或少的认识,但由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对乡土文化教育的缺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多数是零碎的片断,不够系统全面;多数是直观的感受,缺少理性的思考。在新生入学前两周,学校结合军事训练的理论教学时间,用4―6个学时向学生讲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发展现状、未来规划等,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历史,强化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如我校地处长江三峡库区,学生入学时就对学生讲长江文化、三峡文化、讲三峡库区沿线城市未来的发展,顿时使学生开拓了视野,对家乡产生了自豪感、认同感。
(2)开展本地中医药历史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医之情。中医药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各个地方乡土文化中富含中医药文化。学校通过系统研究整理后,在新生入学时开展1次本地中医药历史与来来的讲座,安排1―2次参观,如参观学校中医药博物馆、中药园、中医药专业实训室等,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医药在治病救人方面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如我校每年均安排中医药类专业新生参观校内富有特色的中医药实训中心、中医文化陈列馆、中药科技馆、生命科学馆、药用植物园,并讲解长江三峡地区中医历史文化,学生一开始便对中医药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3.2深入探究乡土文化,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1)以典型乡土文化为例,引导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主要通过对本地的神话传说、民间习俗、知名人物、文化古迹等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学生去思考、发现其中的文化现象,引导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如以“长江三峡地区是亚洲人类的发源地”[5]等三峡考古发现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去探究中华民族繁衍昌盛的秘密是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巴文化、蜀文化、楚文化等。又如处于长江边,以“水文化”为切入点,从“大禹治水”、《易经》论水、五行之水、人体之水、自然之水等方面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去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去思考中医、去理解中医。
(2)扎实开展乡土中医药文化研究和教学,提高学生专业素质。中医药高专院校要发挥学校人力、物力优势,对本地区中医药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对老中医学术思想进行总结,并将这些成果应用于教学之中。如我校从2005年开展《三峡地区中医历史文化发掘与中医学术经验整理研究》,形成三峡地区中医历史文化发展概论、老中医学术经验集成等成果,2009年获得了重庆市万州区科技进步一等奖。我校利用这些成果开发了《三峡中医药》校本特色教材开展教学,并邀请三峡有名的中医药专家到校开展学术讲座,一方面通过介绍名老中医高尚的医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修身养性之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通过传授医家的学术经验,帮助学生提高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 苏绪林.浅论中医药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方向[J].卫生职业教育,2007,2(23):13.
[2] 仪垂杰.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反思与重建[N].光明日报,2006-11-07(6).
[3] 张宗明.高等中医教育应促进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106.
关键词:外向型;国际中医;人才培养
一、国际中医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国内政策
2011年12月6日,袁贵仁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医学教育要更加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在一定意义上说医学无国界,因此,医学教育要实现在合作中发展,在发展中超越。2012年1月30日,卫生部印发的《2012年卫生工作要点》中强调,要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广泛开展卫生国际合作与交流,全面深入参与全球卫生事务,推动多边、双边卫生合作。
2.国际需求
随着人类回归自然和疾病谱的转变,中医药在国际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2007年2月27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新了一项与中医药密切相关的指导性文件草案——《补充和替代医学产品及FDA管理指南》。该草案表明了FDA对中医药理念及治疗功能的接受程度有所提高,草案的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中医整体思想和辨证施治原则。
二、国际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学制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本科中医学的学制是借鉴自英国,一般学制5年。在大学5年的时间里,学生只是了解中医的理论外壳,不可能全面的理解中医学的精髓,更不用说要把中医理论运用于实践。国内与国外中医学院合作办学主要采用4+1模式,在国内5年都不可能学到的东西,更不用说花4年时间在国外。同时,国外中医学院办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内容千差万别,缺乏统一的标准。
2.课程的问题
高等中医院校的中医课程体系主要是参照西医学,基础课和临床实践脱节现象和重复现象严重。在本科短短的5年中,既要学习中医课程又要学习西医课程,主次不分。中西医各自有庞大的理论体系,学好其中一种尚且很难,何况是两种,更不要说参加临床实践了,最后使学生“中不通,西不精”。
英语是中医药走向国际的桥梁,要面向国际市场必须要学好、学精公共英语和专业。现在的高等中医院校,前两年主要是学习公共英语,后面2~3年没有学习英语,也没有学习专业英语,英语学习缺乏连贯性成为中医药人才走向国际的瓶颈。
三、外向型国际中医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建立
1.外向型国际中医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目标
外向型中医药人才应该具备这样的素质:充分接受中医文化的熏陶;能运用所学的中医药理论应付各种疾病;了解西方文化背景,具有较强外语的交际能力,能用英语准确的表达中医药理论知识;另外,还应该具备较高的思想水平、使命感和责任感。
2.外向型国际中医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实施方案
(1)国内中医国际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中医国际实验班其人才培养模式关键是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改革主要体现在知识结构和英语课程方面(如图1),知识结构包括基础课程、主体课程、补充课程和拓展课程。图1基础课程即中医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主体课程即中医课程,读古代医学家的经典名著,培养中医思维。补充课程即西医课程,中西医互为补充,相互渗透。高等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必须要以中医为主体,西医为补充,才能让中医更快与世界接轨。拓展课程主要体现与国际接轨,例如,在课程中加入国际内容、开展跨区域文化研究和中西医比较研究等,通过开设这样的课程培养中医药国际化人才。
<E:\ZCM\理论版\12上\TP\t22.tif>
图1 国内中医国际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结构图
针对中医的特点,把中医英语分成了四部分,分别是公共英语、专业知识、专业英语和特色课程,第一年专门强化学习公共英语,以后四年是不间断学习;到第二学年,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根据专业知识的特点,可分别采用汉语教学和双语教学;专业英语主要开到第三学年,包括中医英语和西医英语,中医英语可以对第二学年不适合双语教学的专业课程进行补充,西医英语在第三学年起到强化的作用;从第三学年开始可以加入一部分特色课程,例如,国外中医药概论、医学英语词汇等,为以后的国外中医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国外中医国际实验班人才培养方案(如图2)。中医国际实验班学生在国内完成五年制本科课程,向本学校提交去国外读中医硕士或中医博士的申请,并通过相关英语水平考试和学分认证后,可直接读国外一些学校(经过国际认证)中医硕士(5+2)或中医博士学位(5+3)。
<E:\ZCM\理论版\12上\TP\t23.tif>
图2 国外中医国际实验班人才培养方案
在国外学校读中医硕士或博士的学生,第一年在学校主要学习当地的民族文化、国医开业术、专业知识等,经过评测合格以后,到当地医院实习,硕士实习一年,博士实习两年。实习期结束以后,医院把实习结果反馈给学校,学校根据反馈结果不断调整课程设置,并判定学生是否可以毕业。
中医药起源于中国,但中医药属于世界。在世界中医药教育体系中,我国的高等中医药教育是坐标原点,是世界中医药教育发展的领航者。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但是随着社会发展,高等中医药教育已与国际脱轨,不能与时俱进。我们不能故步自封,需要不断地改变自己,不断地培养适合国际需求的外向型中医药人才,以此来使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与世界同步,适应世界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曹博,程志,曹德品等.PBL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7):1-2.
[2]裘索.中医药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探讨[J].中医药学刊,2005,23(3):529-531.
[关键词] 模块式教学;案例教学法;中医药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2-154-03
本研究主要针对现代高等医学教育背景下中医药学教育的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医科院校中医药学教学中应大力实行模块式教学下的案例教学法的改革实践与探索尝试。
1 现状与背景分析
1.1 医科院校中医药教学的现状
纵观我国中医药学学科教学现状,也集中存在一些问题。中医和西医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有着各自的思维方式[1]。医科大学学生入学后首先接受的是西医理论系统的教育,形成了较稳定的现代医学思维模式,学习中医时常常是西医“先入为主”;另外中医课程概念比较抽象,理论玄妙深奥、枯燥难记,学生听得费劲,学习的兴趣淡薄,课堂上
看英语等其他书籍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均造成了目前中医课在医科院校效果不佳,学生毕业后对中医没有认同感,严重影响了医学工作者个人就业与职业发展及国家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因此,中医药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愈来愈突出,能力需求、学生素质、灵活教学等诸多因素迫切要求中医药学教学要尝试新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在医科院校进行中医学教材与教法的改革显得尤为必要。
1.2 模块教学
“模块”理论是由美国迈克尔・加扎尼加教授提出的,他认为脑是由在神经系统的各个水平上进行活动的子系统以模块的形式组织在一起的。加拿大荷兰学院将模块理论引入教育教学领域。将模块理论引入教育教学领域,其基本含义是:将一门学科中或各门学科中具有同类功能的知识点或能力项组合成知识模块或能力模块,使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2]。
模块式教学模式是指以就业为导向,以从业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为中心,按能力培养的需要设置课程,组织教材,构建实验实习基地,以生产和工作实施理论为基础,强调实践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3]。它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分析,明确劳动力市场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以及劳动力需求的种类和数量,然后依据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明确综合职业能力,确定对应的专业操作技能,根据岗位职业操作技能的需求,进行教学分析和教学设计,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块。再根据各教学模块的实际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采用相应的考核方式组织教学[4]。
1.3 案例教学法[5]
案例教学是美国哈佛大学在20年代首创的一种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教学方法。此教学法以案例为教材,让受教育者通过阅读、分析和思考以及相互间进行讨论和争辩,以提高思维推理和处理问题能力的教学过程。其特点是侧重实践、师生交互,可全面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案例教学的意义在于案例教学的最大受益者是学生。实施案例教学的各个环节,可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不断提升其综合素质。案例教学着眼于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采用“做中学”的形式,在经验和活动中获取知识,并可使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通过案例,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其表达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自信心;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体现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案例教学大大地缩短了教学与实际工作的差距。
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是医学教育的灵魂和目标。案例教学在医学教育中,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和实用型医学人才的有效途径。
2 医科院校基于模块式教学下的中医药案例教学法改革探索
2.1 明了模块式教学特点[6],转变教师教学理念
模块式教学模式是针对学生所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构建相应的理论教学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突破了学科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化了针对性。它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学生为主体,以模块为教学单位,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我国学者经过研究发现国外模块式教学呈现的主要特点是:采用非学科式、以实践能力为基础的活动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组织形式;教师成为教育活动的监督者和辅导者;采用目标学习法,重视学习过程的质量控制和评估。
2.2 明晰中医药的特色,优化案例设计
2.2.1 明晰中医药的特色[7] 首先,把握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思维方式、基本特性,使医科学生克服掉“先入为主”的惯性,不仅走进中医课堂,而且能走进中医思维,把以往同学感觉玄妙深奥、枯燥难记的中医理论明晰化。其次,把握中医药与中华文化的相关性。中医药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中药方剂的命名如大小青龙汤、白虎汤、真武汤等的命名与古代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星宿的命名达到统一;中药剂量的确定来源于度、量、衡的制定依据:史书,班固《汉书・律历志》“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中医的知识与传统文化糅合是课题研究注重的内容之一。
2.2.2 案例的设计和撰写[8] 设计案例时基于模块教学的模式,明确将案例教学法与中医学特色有机结合起来这些基本的原则,精心设计选取案例,如对中医的阴阳概念、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等放入自然中就有了更好的理解;辨证论治、治未病等思想用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来组织临床案例,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明确案例设计的基本要求,如:案例要紧密围绕本学科知识点,不能偏离本学科的内容;案例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性、目标性,设计案例时要明确通过案例学习应达到的目的、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提升的能力等;案例的内含知识要考虑学生的条件,已掌握知识基础等;案例要来自实际生活中,要有现实性;案例还要考虑对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有指导意义。其次,要明确案例的特点,所设计的案例应具有以下特点:知识性;典型性;对学生的启发性;趣味性等。第三,设计案例的类型,并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可以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一般来说案例类型主要有信息式案例、问题式案例、实录式案例、决策式案例和条例式案例等。每设计一案例时都要首先明确这些基本的原则,然后根据理论知识内容精心设计选取案例,如对中医的阴阳概念、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等放入自然中就有了更好的理解;辨证论治、治未病等思想用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来组织临床案例,最好是自己的临床案例,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9]。所设计的案例要有以点带面的指导意义;能使学生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上有提高;更要具有可理解性。
2.3 明确教学改革方法,完善评估体系
为确保模块式教学模式下中医药学案例教学法收到良好效果,应配套开展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探索,构建合理、实用的教学方法、手段。案例的实施过程中应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2.3.1 案例的实施[10] 课堂案例的导入采取多种方式,既可按传统模式讲授,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以案例作为补充,供学生阅读使用;也以案例为先导在一节课开始的时候即进行,从而引导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了学习效率;有时在相类似的疾病讲授完后导入。通过病例的引入可使学生兴趣提高,积极思考问题。在引入案例时注意到教师只需要提供原始材料,不需要提供分析观点。课堂集体讨论病例,分析,总结。
2.3.2 案例的导入 可采取多种方式,既可以按传统模式讲授,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以案例作为补充,供学生阅读使用;也可以以案例为先导在一节课开始的时候即进行,从而引导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在相类似的疾病讲授完后导入。通过病例的引入可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表现出很大的学习兴趣,从而进入讨论阶段。在引入案例时教师只需要提供原始材料,不需要提供分析观点。
课堂集体讨论病例,可以允许同学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先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再进行个别学生的提问,同学之间互相补充,教师引导让所有学生的思维都调动起来,活跃课堂气氛,积极地回答问题,在分析讨论阶段学生做一些简单笔记,把不同见解、合理建议记录下来,可以允许意见、见解有冲突、纷争。
通过病案讨论引申出一定的结论,可以先让学生总结,老师再作补充,也可老师总结,讲出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讨论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对学生理解的难点疑点进行再一次的详细讲解,帮助他们更清晰地认识病案中的疑难问题,使案例中的问题更加明朗化或想法更具体化。课后学生上交学习报告,对自己在案例阅读、分析、讨论中取得了哪些收获、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尚待释疑等作一总结,并通过反思进一步加深对案例的认识。
2.3.3 案例教学方法效果评估 对于案例教学方法效果评估可采取多样化[11]。积极尝试以学生为主体、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创设情景等案例教学方法。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一种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创设模拟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手段,使用图文并茂、声情相生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或光盘,可通过制造全方位的案例教学环境,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提高教学效果。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考察、写作、进行专题讨论、主题辩论等,激发学生兴趣。此外,还可以结合传统方法命题,进行期末闭卷考试的考试评估法和以发放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的调查评估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效评估。
3 结束语
本研究主要针对现代高等医学教育背景下中医药学教育的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医科院校中医药学大力实行模块式教学下的案例教学法的改革实践与探索尝试。在该模式下将案例教学法与中医学特色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相对比较抽象、玄妙深奥的中医理论有一个较为深刻的理解,中医知识得以扎实掌握。教学中加强理论知识向岗位实践过渡的内容,为学生实习、走上岗位打下基础。此方法侧重实践、师生交互,全面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中国文化底蕴,提高中医学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
笔者参加了案例版教材[12]编写及修编,并在教学中应用。教材已经在2009年12月出版且在10余所高校(参编单位为主)的中药、药学、资源、营销、医学等多个开设中医药学概论的专业中进行了应用,反应很好。2010年12月即进行了第2次印刷。教材除案例外,还融入了学习目标、知识窗、知识拓展、英文小结、课后阅读指导、思考题目等内容,以其新颖、全面、实用、生动获得好评,2011年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基于模块式教学模式下的中医药学案例教学法值得进一步推广普及。
[参考文献]
[1] 曲震理.胡清茹.提高药理学教学质量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4):1742-1743.
[2] 沈晓蓉.语文教学中的模块单元式教学研究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41(6):27-28.
[3] 冯晓玲,李莹.模块式教学法在中医妇科教学中应用优势[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8):182-183.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4] 张启森.模块式现场教学的探索与实践[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
[5] 张骞,王娜娜,吕增华.浅谈案例式教学在病理学实验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2,2(20):109-110.
[6] 焦轶,庞刚.模块式教学法在临床专业研究生断层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0,18(3):58-59.
[7] 张翠玲.医科院校的中医教与学[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22(8):88-103.
[8] 罗臻.案例教学法在药事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药事,2005,19(11):697-698.
[9] 周英,罗颂平.病案教学法在中医妇科教学中的应用[J].中医教育,2006,25(1):38.
[10] 祁秀玲,陈俊荣,,等.案例教学法在药事管理与法规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2,9(9):144-145.
[11] 陈毓,李锋涛,卢军锋.引案施教 以案导学――案例教学法在药事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浅谈[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4):68-69.
关键词:台湾 中医药 概况
一、台湾中医药发展沿革
台湾中医药的发展经历了从巫医到民间医药,再到中医药,及至今日的中、西医药共同发展的历程。明代以前,台湾被称为 “瘴疫之区”。当时,生产力水准低下,加之受到“万物有灵”思想的影响,人们常把治病救人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特别是当传染病大规模流行之际。然而,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原住民也初步掌握了一些医疗保健知识,但总体上是水准较低,巫医并存。
中医药从大陆传入台湾,文献记载最早是明末清初年间。随着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发展,明清以后,台湾有了越来越多的大陆移民,他们带去了中原文化,办学堂兼习医施药,还发掘了不少当地的中草药。
20世纪50年代,台湾出现了第一所也是目前全台湾唯一一所中医药专科院校―私立台湾“中国医药学院”,但那时中医药受到西医的冲击,处于相对被动,发展滞后的局面。伴随70年代开始全球的“中医热”,天然药物、自然疗法、中医针灸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台湾中医药选择了中西医一元化的发展道路,融汇中西医药,培养兼通中西医学的优秀医师,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创造世界最新医学。中医药事业进入了稳定发展的阶段,一直持续到今日。
二、台湾中医药现状
2008年,台湾中医药专业管理部门―“台湾中医药委员会”对台湾中医药科技和产业的发展制定了中长期规划,内容包括:1、 持续推动构建中医整体临床教学体系计划;2、成立专业管理机构负责中医师的任职资格评选和管理;3、制定中医师短期及长期培训计划;4、建立安全的中药用药环境,推动中药产业的提升;5、建立健全中药临床试验标准;6、积极促进中医药成果的推广和应用;7、推进中医药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一)中医医政管理
1、中医师执业资格的获得
台湾中医师的产生有两条途径:一是私立台湾“中国医药学院”培养的正规本科毕业生,二是通过中医师特种考试合格而获得行医执照的。目前,基本形成了老、中、青三代,中西医一元化的格局。老一代的中医师多是迁台前后赴台的行医人员,中青代中医师是目前中医舞台的主要力量,多受到良好的中西医教育,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毕业后赴美国、日本留学,带回了许多新思路。
台湾的中医师执业考试分三类。一是“中医师检定考试”(简称“检考”),第二种是“特种考试中医师考试”(简称“特考”),第三种是“中医检核考试”。检考是特考的前期,参考人员基本不受条件限制,只要年满22岁,按照公布的必读书籍自修即可参加(不限学历,男女均可)。通过检考者即可在台湾参加中医业务,但没有行医执照,检考核格者可进一步参加特考笔试,特考非常严格,近两年通过率不足2%。特考笔试合格后,还要经过1年半的临床医学训练,成绩优良方可领到中医师考试及合格证书。检核考试的报考资格是医学院中医学系毕业并取得学士学位,或医学系毕业并修习中医一定学分,或华侨在侨居地执行中医师业务达到一定年限、声望卓著者,考试通过即发给中医师执业证书。伴随这三类考试,产生了一系列中医辅考机构,遍及全台湾,它们定期出版刊物,提供相关信息及各考试科目准备要领。辅导形式有面授、书面函授、录音函授等。
近年来,台湾与大陆的中医药文化交流不断深入,有越来越多的台湾留学生在大陆获得中医药硕士甚至博士学位后回台从事中医药工作,他们为台湾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也为海峡两岸在中医药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中医药从业人员的在职教育
中医师在职教育始于1977年,由当时的台湾“卫生署”与私立台湾“中国医药学院”及“中国文化大学”合办“中医师现代医学进修班”,截至2012年底共举办了36期,受训人员近万名。主要是通过3~5个月的学习,接受现代基础医学教育,了解现代医药的新观念、新知识、新技能,使用现代医学仪器提高医疗技术。1987年颁布的“中医师进修法案”对在职中医师的培训进行了规定,要求60岁以下的执业中医师需利用双休日进修,累计430学时,其中,现代基础医学课程220学时,中医药课程210学时。
药师在职培训始于1981年,目前台湾领有执照的中药商已有7000多人,他们的进修课程有中药概论、本草、中药方剂学、中药炮制、生药学等。
3、台湾“中国医药学院”
作为台湾历史最悠久并且也是目前唯一一所培养中医药专业人才的高等院校,“中国医药学院”是一所中西医合璧的学院,坐落于台中市北区,1988年建立第二校区(云林县北港妈祖纪念医院毗连30公顷土地)。设有日间部10个系,夜间部1个系。分别是医学系、药学系、公共卫生学系、牙医学系、医事技术学系、学士后中医学系、营养学系、护理学系、复健学系、药学系(夜间部)。拥有硕士点5个(1975年开办硕士班),博士点4个(1988年开办博士班)。大学师生比例1:17。该院创办最早的系是中医系,1972年起,学制由原来的6年改为7年,必修学分359分,其特点是中西医教育并重,注重基础。在校学习5年后,还要临床训练2年,除学习相当数量的中医科目外,还要学习全部西医课程。学生毕业后获取中医师执照后还可参加西医检核考试。目前,75%的毕业生取得双执照。中医学系本科学制5年,毕业后只能报考中医师执照。药学系学制5年,必修学分184分。研究所硕士班学制2~4年,博士班2年。 学院附属医院2所。
(二)中药药政管理
1、成立“食品药物管理局”。2008年11月20日,台湾当局设立“食品药物管理局”,作为对包括中医药在内的食品和药品的行业行政主管部门,该局由原“卫生署”的“食品卫生处”、“药政处”、“药物食品检验局”及“管制药品管理局”等几个部门合并而成。该局的成立进一步强化了对中医药特别是新药研发的管理,有益于促进台湾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2、进一步完善中药法律法规。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比如:“药品查验登记审查准则”、“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基准”等,从法制上对中药,特别是新药,在包括草药、饮片、成药的功效、安全性(包括微生物、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方面做了严格的规定和要求。
3、健全中药临床试验环境。在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方面全面建立“优良临床实验规范(GCP)”。
4、落实中药材外包装标识。台湾中医药主管部门对于中药的外包装标识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5、提升外销原料药审查效率
6、建立首座药物资料库。台湾“农林委员会”林业所建立了台湾本土首座药用植物资料库,有1000多种药用植物入库,并利用GPS技术对植物的原产地进行定位。
7、建立药品上市后不良反应监测体系。
三、海峡两岸中医药合作与交流
从中医药贸易的角度,在ECFA框架下,两岸多家企业已经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台湾市场的很多中药材来自大陆,对于药材的供给和质控,两岸建立了合作机制,中药贸易方兴未艾。在中医药教育领域,两岸每年都有不少数量的中医药专业的学生到对方学习,进修,将当地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带回本地为本土服务。两岸就中医药不定期召开研讨会,从学术层面促进了交流与合作。当前,两岸已经形成“一年交流、二年洽商、三年合作”的合作模式和效率。
[关键词]传统医学;现代医学;中西医并存;医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R2-0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5-0084-02
不仅中国有自己的传统医学,世界各国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孕育并发展了各具特色的传统医学。而传统医学与西方医学两种医学模式该如何共存一直受争议。2014年5月24日,世卫组织第67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并通过了传统医学决议。该决议由我国提出,马来西亚、韩国等国联署。决议敦促各成员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调整、采纳和制定本国传统医学规划或工作计划,确保传统医学服务的安全性、质量和有效性。2015年12月20日,总理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做出的重要批示中强调: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勇担中医药振兴发展重任,适应群众健康需求日益增长的趋势,坚持中西医并重。撷英拾萃,下面,笔者将分析日本、韩国、马来西亚传统医学现状,并与读者一起深思中医与西医并存的医学模式。
一、医疗
在日本,汉方医学是融合了其本国历史发展起来的医学模式。当西医进入日本成为主流医学时,日本基本废除了传统医学,而如今,日本有多家医院及医学院附属医院开设了以“汉方医学”、“补充替代医学”或“东洋医学”为名的传统医学门诊。日本各地都有多种日本传统医学诊疗模式存在,如私立医院、诊所、针推、理疗治疗院。2003年日本医生的汉方制剂使用情况统计发现,越来越多的日本民众使用汉方制剂。日本批准的处方药中有148种汉方药,均纳入健康保险;非处方药中有210种汉方药,总使用率达到90%以上。由此可见传统医学仍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同样,中国也处在中医和西医并存的时代,中西医都能服务于人民。
而韩国从事传统医学诊疗的医师被称为韩医师。在韩国,传统医学和西医的分界非常严格。韩医师在接受韩国传统医学教育同时,需要完成各种西医内容的学习,但仍无权给病人使用西药。西医师同样无权使用传统治疗方法治疗病人。虽然韩国的国策和法规并不完全支持传统医学,但韩国人民普遍愿意接受韩医师的治疗。
与中国、日本、韩国相比,马来西亚传统医学类别较多,分为中医学、马来医学、印度传统医学,并已成立传统医学的自我管理组织。这有助于对其从业成员的组织、注册、建立其行业活动的管理标准。
据此可见,邻国的传统医学在医疗服务当中具有一席之地,与西医一起承担着为人民健康服务使命。但传统医学和西医该如何合理有效地并存?什么情况应选择传统医学方法治疗,什么情况应选择西t治疗,什么情况又应选择传统医学和西医结合治疗?如何规范多种医疗模式并存下的医疗市场?这些问题一直值得深刻探讨。
二、教育
邻国是如何对待传统医学教育呢?日本政府曾经废除过传统医学,同时废除传统医学教育。但近年来,传统医学课程,如中医学概论,重新进入大学成为必修课程,但仍未有专门从事传统医学的医师资格批准制度。尽管如此,仍然有爱好中医药的西医医师、药剂师、护理人员通过日本东洋医学会的专科医生的资格考试和认定,参与传统医学的推广。
此外,日本的传统医学科普知识在民间的宣传做得非常好,神户中医学研究会编辑出版的《黄帝内经》、《中医学入门》、《中医学概论》、《中医临床中药学》等书籍图文并茂,而且浅显易懂,已有漫画形式出版物,很受民众欢迎,极大地促进了传统中医的推广。相比日本,中国更重视传统医学的发展。在专业设置上,我们不仅有中医专业,且在中医专业中开展了西医课程,我们有西医专业,并且成立了中西医结合专业,致力于中医和西医的差异及如何并存的研究。但向国民推广传统医学理论这一方法可以借鉴日本。
韩国传统医学高等教育在学制和课程设置方面体现出如下几个特点:1.学制长。韩国传统医学高等教育学制为六年。2.课程任务繁重。3.升级制度。即每年均设准入考试制度,未合格者不能进入下学年的学习。4.修炼医制度。在课程的设置中,仅安排了临床见习并未安排实习,学生如想提高实践能力,可选择做修炼医,将临床实践能力和经验的培养纳入继续医学教育中。这种传统医学培养模式充分表现出选拔教育的特点,正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中载岐伯语:“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传统医学的接班人,必须能够忍耐学习过程的艰辛,有强烈的学习志愿,热爱所学专业。我国中医院校的本科学制基本为五年,本硕连读一般为七年,学生在学时间较短,无法解决与现代科学文化环境冲突的问题。传统医学的传承需有适合传统文化学习的氛围,大学责无旁贷地要担当起这个责任,应该通过合理的学制设置,帮助学生适应传统医学的学习。
相比韩国,马来西亚在传统医学教育方面较为落后,国内还没有正规、系统的传统医学教育机构,但国家教育部下属的高等教育认可委员会正在制定传统医学相关课程的学历和学位标准规范的计划。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新视野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165-02
一、前言
随着教育的进步与改革,我国的党和政府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给予了高度重视,不断加大指导力度。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的《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中指出“各高校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实践育人工作全过程,把‘实践育人’的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近年来,随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创新,社会实践活动已由单纯地“接受教育、增长才干”向“作出贡献”转变,部分高校也将社会实践列入培养计划的必修环节,为社会实践制定了学分,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新视野下社会实践的内涵及体系结构
1.新视野下社会实践的内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属于广义上的社会实践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高等学校根据其培养目标的需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于创新的活动,是在成长成才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活动,是在走向社会过程中与生产劳动和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适应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活动。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必然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人类实践活动的普遍性。只有从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视野下出发,才能准确地把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本质,并以普遍性要求和特殊性要求的满足作为根本标准来确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类型,即是只要是满足人类实践活动普遍性和大学生社会实践特殊性的大学生活动都应纳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范畴,并依托学校情况构建适用的体系,这就是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体系的新视野。因此,本论文将以广西中医药大学为例,通过调查工、理、医、管等门类的专业指导性教学进程中明确规定的属于新视野范畴的社会实践实施情况,分析广西中医药大学基于新视角下社会实践的普及程度。2.新视野下社会实践的体系结构。
三、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
1.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利于培育全面发展人才。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现在的大学生,就是祖国最重要的人才储备。因此,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系着个人的综合素质能力,还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息息相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先,通过参加实践活动,大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其中,通过社会实践加深对国家社会基层的全方位了解,同时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培育情感、磨炼意志、锻炼行为,激发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能将课堂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2.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助于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大学生的学习性实践、成长性实践和社会化实践。社会实践是高校提高教书育人质量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高校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可以根据实践中得到的反馈信息检验和反思现行教学中的问题与不足,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以推动高校教学向现代化发展,与社会更好地接轨。3.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一是可以弘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宣传党和国家的思想、政策、方针;二是深入基层,运用自身所学,为广大群众带去知识普及和科学技术。
四、广西中医药大学社会实践培养计划分析
通过收集广西中医药大学各年级专业的本科指导性教学进程及学生访谈中得出以下分析。1.除小部分课程没有安排“实验见习讨论”或“实践”学时外,其他课程均单独列出相应的学时。《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课主要是以制作课件讲课、拍摄微电影、上网络课堂自我学习等形式进行课程的实践部分,而其他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则主要是以实验室实验或实训操作的形式作为该课程的课堂实践内容。2.本科指导性教学进程表中单独列出了“实践技能课程”部分,其中“军事理论与技能”、“临床技能培训(周)”、“毕业实习(周)”3个方面是各个年级的进程表均规定为必修课程,对实践的学分、学时、开展的学期做了明确规定。3.2011级~2013级的本科指导性教学进程表“实践技能课程”中单独列出了“社会调查”的规定学时及次数。但是在2014级的本科指导性教学进程表则将“社会调查”必修项从“实践技能”部分删去,而是加到了独立成项的“第二课堂”里面做成详细的规定。4.从2014级开始,本科指导性教学进程表中增加了“第二课堂”单项的必修学分要求,并在《学生手册》中独立成章详细列出第二课堂学分实施办法,其中包括“第二课堂学分”的含义、要求及积分折算学分的标准,同时就第二课堂的七个方面分项目做了详细的积分执行标准,以鼓励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5.广西中医药大学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让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如传统保健运动会、校园十大歌手比赛、礼仪大赛、急救技能大赛、PPT讲课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心理健康月等等多类别的系列活动充实学生在校园内的社会实践经历,让学生在学校里也能得到身心锻炼。6.广西中医药大学每年均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校园内广泛宣传,积极组织学生暑期参加“1+1”基层培养计划、广西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结合时事热点,运用专业之长走进社会、走进基层、走进群众,在实践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广见闻。
五、问题与思考
1.目前大学生的校内社会实践活动更趋于是一种“精英实践”,积极参与活动的大多是一些思想积极的同学或是学生干部,大部分学生则会选择一些耗时短、易完成的活动以达到修够学分的目的,如讲座、报告会等。因此校内社会实践活动虽丰富多彩,但是仍未形成“全员实践”的模式,如何激发大部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是新视角下社会实践体系实施的难点之一。2.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均与学分挂钩,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不得不参加活动,但是由此引发的一个问题是学生在接到活动通知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参与这个活动能不能获得积分”,能则参加,不能则无人问津,这导致了学生的功利性价值取向,需要学校及老师提前做好价值引导。3.社会实践的主要实现途径“第二课堂”缺乏完善的统计系统与制度。目前,统计每个同学参加实践活动的情况主要是依靠“个人报名—班干现场点名核实—上报学校逐人统计积分”的形式进行统计考核,过程中难免存在易发生错漏、重复统计、工作量巨大等问题。4.现行的社会实践注重于对学生的育人功能,但是却弱化了社会实践的“为社会做贡献”的本质目标。5.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目标、促进教学教育改革、提升办学治学质量、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力的长期工程,这并不是团委、学工处、教务处等几个部门能独立完成的,因此需学校全体教师全体参与,大力支持和帮助学生完成社会实践,实现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做出贡献的需要。
六、结语
基于新视野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可以极大地拓展高校学生对社会实践本质的认识,可以让学生在多层次的社会实践中获取更多提升自我、回报社会、接触基层的机会,为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逄锦聚,陶德麟,王展飞.基本原理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35-44.
[2]张玲.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道德情感的培养[D].河北师范大学,2002.
[关键词] 番泻叶; 外来药; 性能理论; 本草考证
Preliminary study of history of senna be used in China――On
phenomenon about "reign medicine localized"
JIN Yuzhi1, YU Yue2, FU Lu3, MA Yandong4
(1. Department of Minzu Medicine, Beijing Moslem Hospital, Beijing 100054, China;
2. Institut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ine Science, Beijing 100070, China;
3.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s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4. Institute of Basic Theroy for Chinese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ine Science, Beijing 100700, China)
[Abstract] Senna is one of the commonly us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t present. After the preliminary research that the drug medication history in China is not long, in our country ancient times, only "Hui prescription" in the records, other all kin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terature rarely mentioned. Since modern times, the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medicine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time and the modern western medicine books in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time generally close, may be related to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medicine. At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Chinese literature about the drug property theory of herbal medicine is seldom discussed, and had been seen as "western medicine" (foreign medicine), with the medication experience continue to accumulate, widespread popularity and other factors, the drug gradually Chinese scholars have constructed a relatively complete theory of the resistance, so as to realize the "localization".
[Key words] senna; herbal history;foreign drugs; localized
doi:10.4268/cjcmm20161232
番泻叶是目前中药常用药之一,又名旃那、泻叶、番杏叶、地熏草、泡竹叶、兄弟叶、辛拿等[1]。根据现行《中药学》教材记载,其最早见于文献记载为《饮片新参》(王一仁著,1935年成书,1936年上海千顷堂书局出版),属“攻下药”,其味甘、苦,性寒,归大肠经,功效为泻下通便,主要应用于热结便秘、腹水肿胀等[2]。根据现有资料,笔者认为该药在出现我国医学文献中的时间早于1935年。该药原为外来药,其能成为现代中药常用药,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外来药本土化”的案例,这一过程值得探讨。
1 古代――在我国“回回”民族的经验用药
番泻叶原产地为印度、埃及等,在现代常用中药中属于应用较晚的药物。依照目前较为公认的历史时期划分,在我国古代(主要指1840年之前),番泻叶罕见记载于医药文献,目前仅在《回回药方》中发现有相关内容。
《回回药方》是一部记载外来医学经验为主的医书,原书36卷,现仅存4卷,难以准确判定《回回药方》的成书年代、作者等信息,目前学术界倾向认为该书大体成书于元明之际。通过对《回回药方》残本的研究,可以认为该书有着鲜明的“回回”民族医学特色,具有与传统中医学不同的理论体系和用药经验,被学者视作阿拉伯伊斯兰医学传入我国的历史见证[3]。在《回回药方》中,出现了多次“撒那亦麦乞”、“撒那麦乞”、“撒纳亦麦乞”、“撒那亦马其”等名词,根据宋岘先生考据,上述名词均为“旃那”之义[4],旃那即番泻叶的别名之一。因此,可以认为番泻叶在我国文献中的记载应不晚于《回回药方》的成书时间。
《回回药方》中番泻叶并非作为单味药使用,而是与其他多种药物共同组方,治疗疾病包括中风、抽搐、紫白癜风等,给药途径包括了内服、外用等[5]。由于《回回药方》的文本残缺严重,因此难以得知在《回回药方》医学体系中如何界定番泻叶的药性和作用,只能推断这一时期的番泻叶曾用于上述疾病的治疗,而其背后是否有成熟的用药理论暂时还难以判断。
与《回回药方》的记载相比,我国古代医药、本草类文献其他关于“番泻叶”相关的记载难得一见,例如本草著作中,无论是《神农本草经》[6]、《本草经集注》[7]、唐《新修本草》[8]、宋《证类本草》[9]、明《本草纲目》[10]、清《本草纲目拾遗》[11]等大型综合性本草著作,还是五代李《海药本草》[12],清代墨西哥来华传教士石铎f《本草补》[13]等记载较多外来医药的本草书中均未见记载。其他的各类医书,例如历代方书、医论、医案、医话中同样未见番泻叶相关记载。此外,检索范行准《明季西洋传入之医学》中,未见有番泻叶的记录[14]。
需要说明的,1848年吴其F《植物名实图考》刊行,该书收录植物1 700余种,与传统的本草著作相比,更侧重植物的生物学特性,从刊行时间看,已属于“近代”,但也未见到番泻叶的记录[15]。据此,番泻叶在我国流传开来并广泛应用,很可能要在近代以后了。
2 近代――番泻叶逐步在我国流传并纳入中药体系
21 清末――散见于医案医话记载 清末,随着的爆发,西方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对我国造成巨大冲击,一些西医书籍进入我国,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笔者对这一时期的番泻叶用药史将通过中西医书两条线索加以分析。
清末的一些中医著作中可以找到有关番泻叶的记载。如成书于1881年坐啸山人《诊验医方歌括》中在治疗痔疮的条文下有一条关于泻叶的记载,即“形尖而长,状如柳叶,用数十片沸水冲服,专利大便,下三焦之火,泻诸热湿邪积垢,并去烟毒,轻者服一二次,重至三次,有利无弊,通畅即止,用代茶饮,极稳极便,附记于此”[16]。又如柳宝诒《温热逢源》(成书年代不详,医案应发生在1898年)[17]、过铸《过氏医案》(1901)[18]、沈祖复《医验随笔》(1908)[19]、何廉臣《重订广温热论》(1911)[20]中,均提及“泻叶”。此外,番泻叶又名“泡竹叶”,清末民初时期医案中也确有少数医家以“泡竹叶”入药,如金子久《和缓遗风》[21]。
上述文献关于番泻叶的记载有如下特点:①作用明确,即用于通便;②治疗疾病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如温病、烟毒等;③属于“经验用药”,如《过氏医案》中提及“钤医”的经验等;④药性理论较少,如上述几处记载中,除坐啸山人《诊验医方歌括》有简单论述外,其余几书均未见对泻叶进行药性、功效理论的讨论。
据此可以认为,这一时期泻叶在我国中医诊疗活动中已有所应用,其性能理论的建构尚不完整。不过,从这一时期的医案中,似可以看出一些对此后进行番泻叶中药理论建构的素材。如上述记载中以治疗温病、烟毒的频率较高,后来学者认为其“性寒凉”或即源于此。
清末我国编译出版的西医书籍也可以找到番泻叶的记载。如《西药略释》(首次刊于1871年)被认为是目前发现的记载西药传入中国的较早文献之一[22]。书中记载了“新拿”(原书注释:俗名洋泻叶),列举了新拿的形状、色味、功用、服法等,并附图片说明。这可能是我国近代以来最早记载番泻叶自身性质、药理作用等内容的医学文献[23]。
此外,《西药大成》(首次刊行于1887年)中收录了“辛拿”,对其产地、种属、性质、作用、制剂、植物图、不同种属分型树叶图等内容均详细说明,值得注意的是,书中有“泻性最稳,其功力最可恃”的说法[24]。
再如《万国药方》(首次刊行于1890年)中也收录了“辛拿”(原书注释:又名新拿),介绍了其的产地、性质、作用、制剂等内容[25]。
综合清末时期中西医书的时间,中医书中最早见到泻叶记载出现在19世纪80年代,与西医书中出现“新拿”或“辛拿”的时间大致相符,此时我国已处于两次后“国门”大开的背景之下,因此,中医书中对番泻叶用药经验的记载,可能与西方医药的传入有关。
22 民国时期――进一步普及并开始纳入“中药”体系 1911年中华民国建立以来,番泻叶在各类中医著作中出现的频次进一步增加。如张拯滋《通俗内科学》(1916)[26]、何廉臣《全国名医验案类编》(1927)[27]、华国振《留香馆医话》(1930)[28]、何廉臣《增订通俗伤寒论》(1932)[29]、刘裁吾《痉病与脑膜炎全书》(1935)[30]等曾提及泻叶,许多医家将番泻叶用于治疗具温病性质的各类疾病(部分为西医感染性质疾病),取其通下作用。
民国时期对番泻叶的性能理论建构也在逐步进行着。如严鸿志《感证辑要》(1920)引何廉臣观点,将泻叶与炒蒌皮、郁李仁等共同定为“滑降”,为攻下法的药物[31]。谢v《本草新义》(1923)收录了泻叶,并介绍了功效等内容,不过,该书涉及到传统中药时,大多会包括了该药的寒热性质,泻叶则并未提及[32]。何廉臣《实验药物学》(1924)对泻叶的药性论述相对较为完备。如概括其性味为“味苦而淡,性凉质滑”,提出其“入大小肠二经”。除此以外,还引丁福保《药物学大成》的观点――“泻叶之泻下功力颇为确实,且无肠充血及肠炎、过度泄下等之副作用,故凡可促肠排泄之诸病,皆可应用”[33]。陈仁山《药物出产辨》(1930)中,有关于番泻叶的记载,即:“产自架喇吉打。八九月新。苦,微寒。去积聚热结,通大便闭塞”[34]。王一仁《饮片新参》(1935)中论述了性味为“苦香凉”[35],与陈仁山、何廉臣等观点颇为接近。陈存仁主编《中国药学大辞典》(1935)对番泻叶“性质”论述为“甘苦大寒,兼有恶臭”[36]。
从上述几种著作对番泻叶性能理论的论述虽然趋向上大致相同,但在“寒凉程度”等细节上还存在着明显差异。其中,何廉臣《实验药物学》中的说法值得关注,即“感动小肠,较蓖麻油速而且猛”,这种说法颇为接近西药药理的解释,其对泻叶归经的论述“入小肠经”或许正是来源于此。
番泻叶在民国时期的普及和理论建构并不表明在此时泻叶已完成“中药”体系的纳入。在清末,中医学与外来医学的对立、论争、融合已经初见端倪,在这种情况下,番泻叶的“归属”问题就值得关注了。例如朱梦梅《家庭药物学》(1919)中介绍甘草膏时,提到了甘草膏配伍“辛拿”以通便,此处使用的是西药音译名[37]。谢v《本草新义》中称泻叶“西名辛拿,药出印度埃及等处”,并且明言其“中医亦用之”,即该药曾经“非中医所用”。
更明显的例子出自于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该书第4期第5卷(西药部分,初版于1924年),旃那叶(即番泻叶)位列其中。此外,张锡纯的医案中,也有“但用西药旃那叶一钱”的记载,即将旃那叶视作“西药”[38]。再如曹炳章《增订伪药条辨》(1930)称“泻叶,产自外洋……为西药通便妙品”,即将泻叶看成“西药”。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提出泻叶“性味和平,不伤中气”这种类似药物性能的论断[39]。
此外,许多民国时期较为有影响力的中药专著,并未将番泻叶收录,例如初成于1914年并于1932年修订刊行的张山雷《本草正义》[40]、1929年刊行的秦伯未《实用中医学・药物学》[41]、初稿于1932年并于1940年首次刊行的孟仲三《药物学》[42]、1940年刊行的杨叔澄《中国药物学》[43]、编写多年并于1949年首次刊行的章次公《药物学》[44]等,甚至曾经编写过《药物学大成》的丁福保,在他于1930年出版的《中药浅说》中也并未收录番泻叶[45]。据此,或可以认为在上述学者看来,番泻叶并非“中药”或“常用中药”。
3 建国以后――纳入中药体系并完成其理论建构
1949年建国以后,番泻叶真正融入“中药”体系,并逐步完成其性能理论的结构。建国初期,我国政府鼓励中西医团结,希望中医药逐步走向科学化,一些带有中西医汇通特色的中药书籍在建国初期刊行。
叶橘泉曾在1938年编写过《临证实用药物学》,1951年完成将该书的修订,命名为《现代实用中药》,该书于1953年再次修订,以期达到编写“全国性的合乎现时的中药药典”的目的。该书中收录了番泻叶,提出番泻叶“性寒、味甘苦、无毒”的药性。值得一提的是叶氏在书中提出该药产地为“我国南部各省区”[46]。
朱颜《中药的药理与应用》(1954)一书中也将番泻叶收录,书中以陈存仁《中国药学大辞典》中相关内容为主要依据论述番泻叶的药理作用,在论述其产地时,则与叶橘泉的观点类似,提及番泻叶的产地包括了中国南部[47]。
此时番泻叶已经基本纳入我国中药理论体系了,但其药性理论仍未建构完成,如1958年南京中医学院主编《中医学概论》虽然收入了番泻叶,但在论述番泻叶时并未提及其“归经”(同为泻下药的大黄、朴硝均包含归经)[48]。
1960年我国出现了中医高等院校统编教材,由成都中医学院负责《中药学讲义》的编写(即学界通称的“一版教材”),该书提出番泻叶“苦甘大寒,兼有恶臭,归大肠经”。值得一提的是,一版教材中还明确提出该药“古书未见记载,近代开始应用”[49]。此后的统编教材也多将其收录。据统计,自统编教材出现以来,有200余种“核心药物”,这些药物基本被各版教材收录,其名称、分类、功效、主治等亦相对稳定,番泻叶位列其中[50]
至此,可以认为番泻叶已经完成“本土化”的过程,成为了中药性能理论,并以统编教材的形式得到了较为广泛认可的“中药”了。
4 讨论
通过对上述材料的梳理,可以看到尽管番泻叶在我国元明之际的古籍中已见记载,但并未真正在此时成为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的药物。近代以来的番泻叶被我国使用,则属于“再传入”。如今,番泻叶已经依靠统编教材等形式成为“中药”,即完成了其“本土化”的过程。
如果探讨这一过程得以顺利实现的因素,可概括为以下2点:①有效便捷,相对安全:番泻叶主要的药效在于通便,属于临床常用治法之一,就其效果来看,自《西药大成》主张番泻叶“泻性平稳可恃”以来,不少医家认可其效果,并衍生出可以治疗多种感染、发热相关疾病;②易于购买,广泛种植:番泻叶在我国近现代具有其易于销售和种植的便利的特点,民国时期不少文献中都提到该药便于购买,已经有不法商贩造假牟利(《增订伪药条辨》),其滥用已成“流弊”(曹颖甫《经方实验录》,1937)[51],建国初期叶橘泉等的著作中提出番泻叶在我国南方省区已经得到了种植。
与番泻叶情况类似的还有部分药物,以南瓜子为例。该药在《中药学》教材中为“驱虫药”,属教材“核心药物”之一。回顾历代文献,虽然南瓜引入我国已有数百年历史,但南瓜子并未明确记载其功用。至民国时期朱梦梅《家庭药物学》称“本草未言其功用,而欧美各国以为驱除绦虫通用之品”,谢v《本草新义》云“西人用为驱虫绦虫之通剂”。建国后,叶橘泉《现代实用中药》将其性味、作用等提及,一版教材列举了其性味功效,五版教材又论述其归经[52],此后,其药性理论基本趋于稳定。对比番泻叶,南瓜子的性能理论建构时间更短,但因其同样具有药效明确、普及度高、作用平和等特点,所以被纳入中药体系。相反,另有一些植物药也曾传入我国,但如今并未真正本土化成为“中药”。例如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就曾经记载,并且据传因为曾经给康熙皇帝治病而名噪一时的“金鸡纳”(金鸡勒);命名方式与泻叶颇为相似的催吐药“吐根”等。上述药物因为其普及程度、适应症、安全性等因素,最终还是没有被成功的纳入到中药体系内。
此外,在番泻叶本土化的进程中,一些主张“中西医汇通”或“中医科学化”的学者起到了重要作用,如谢v、张锡纯、何廉臣、曹炳章、陈存仁、叶橘泉、朱颜等。他们积极学习西医药知识,将番泻叶作为“中药”使用,并以西药药理、临床经验等作为素材,建构其性能理论。冉雪峰在其1949年修订的《大同药物学》中提出了“中药西药化”、“西药中药化”、“打破中西牢笼”等观点[53],这可以视作为对这类医家思路的一种概括。
5 小结
近代以来,中医最重要的科研方向之一是“中医科学化”。学者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以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中药与人体组织器官的关系,中药提纯加工等作为研究方向,已经取得了不少丰硕的成果。通过番泻叶“本土化”的案例,可以认为传统的中药理论对外来药物的“同化作用”并没有消失。近些年来有学者尝试着对西药(化学药)物提出类似“中药药性”的解读,并提出一些观点,如抗生素类药物药性属寒[54],激素类药物属“温燥”,抗肿瘤药物也应辨其寒热[55]等。尽管这些观点的临床价值还有待进一步的检验,但均体现出了中药性能理论及其思维方式的生命力,值得作进一步的关注和探索。
[致谢] 本文在构思和撰写的过程中,曾得到中国中医科学院伊广谦老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程超寰本草释名考订[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447
[2] 钟赣生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3] 单于德回族医药简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68
[4] 宋岘古代波斯医学与中国[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73
[5] 佚名回回药方原文[M]//宋岘回回药方考释.下册残本影印北京:中华书局,2001
[6] 马继兴神农本草经辑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7]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 [M]辑校本尚志钧,尚元胜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
[8] 苏颂新修本草[M]胡方林整理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
[9] 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
[10] 李时珍新校注本本草纲目[M]刘衡如,刘山永校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1
[11] 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M]闫志安,肖培新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
[12] 李海药本草[M]辑校本尚志钧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
[13] 石铎f本草补[M]//海外回归中医善本丛书第十册郑金生,甄雪燕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45
[14] 范行准明季西洋传入之医学[M]牛亚华校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1
[15] 吴其F植物名实图考校释[M]张瑞贤等校注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8:1
[16] 坐啸山人诊验医方歌括[M]//段逸山,吉文辉主审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四范欣生点校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87
[17] 柳宝诒温热逢源[M]//裘庆元辑胡国臣,陈家旭、吴少桢主校三三医书第一集北京:中国中医药报社,1998:35
[18] 过铸过氏医案[M]无锡:过氏家刻本,1901:19
[19] 沈祖复撰医验随笔[M]//裘庆元辑,盛维忠,廖果,胡晓峰主校三三医书:第三集北京:中国中医药报社,1998:127
[20] 戴天章重订广温热论[M]何廉臣重订张家玮点校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51
[21] 金子久和缓遗风[M]//裘庆元辑张年顺,樊正伦,芮立新主校三三医书第二集北京:中国中医药报社,1998:578
[22] 李彦昌,张大庆华夷之辨与中西之别:中国近代早期药物称谓的分化与演变[J]中国科技史杂志,2015(3):336
[23] 孔继良西药略释:卷一[M]嘉约翰校正广州:博济书局,1886:67
[24] 来拉,海德兰西药大成卷五[M]傅兰雅笔译赵元益笔述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1887:45
[25] 万国药方卷第六[M]洪氏提反译上海:美华书馆,1915:64
[26] 张拯滋通俗内科学[M]//裘庆元辑吴少桢,韩秀荣主校珍本医书集成第二册(通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类)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76
[27] 何廉臣全国名医验案类编[M]王德敏,崔京艳点校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8] 华国振留香馆医话[M]//计楠等撰辑邢玉瑞,唐雪梅,尤姗姗注释客尘医话(附:对山医话,留香馆医话)上海: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2011
[29] 何廉臣连智华点校增订通俗伤寒论[M]福州:福建中医药出版社,2004:284
[30] 刘裁吾痉病与脑膜炎全书[M]//刘炳凡,周绍明湖湘名医典籍精华・内科卷周慎点校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625
[31] 严鸿志感证辑要[M]李玉清,黄娟,孔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32] 谢v本草新义[M]//谢v(中西)医学速成法第四编上海:上海会文堂书局,1935:19
[33] 何廉臣实验药物学[M]黄燕点校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08
[34] 陈仁山药物出产辨(十五)[J]中药与临床,2013(1):64
[35] 王一仁饮片新参[M]上海:千顷堂书局,1936:175
[36] 陈存仁中国药学大辞典[M]上海:世界书局,1935:1333
[37] 朱梦梅家庭药物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39
[38]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鲁瑛等校注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62
[39] 曹炳章增订伪药条辨[M]刘德荣点校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69
[40] 张山雷张山雷医集上[M]浙江省中医管理局张山雷医集编委会编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66
[41] 秦伯未实用中医学[M]吴大真,王凤岐,王雷,范志霞等辑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51
[42] 孟仲三药物学[M] //张如青,黄瑛近代国医名家珍藏传薪讲稿:中药类谭春雨校注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43] 杨叔澄编述肖红艳整理中药大义:中国药物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
[44] 章次公药物学[M]//张如青,黄瑛近代国医名家珍藏传薪讲稿中药类谭春雨校注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45] 丁福保中药浅说[M]黄燕点校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46] 叶橘泉叶橘泉现代实用中药[M]叶加南等整理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298
[47] 朱颜中药的药理与应用[M]北京:健康书店,1954:173
[48] 南京中医学院中医学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231
[49] 成都中医学院本草教研组中药学讲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55
[50] 蒋淼统编中药学教材沿革考[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
[51] 曹颖甫经方实验录[M]姜佐景整理李玉清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96
[52] 凌一揆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34
[53] 冉雪峰冉雪峰本草讲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4
[关键词]蓝刺头属;传统医药;民族医药
菊科蓝刺头属Echinops植物在全世界约有120种,分布在欧洲东部和南部,北非及亚洲。在我国蓝刺头属植物有17种,主要分布于东北、内蒙古、新疆、甘肃东部、宁夏、河北、山西及陕西等[1]。研究文献主要集中于蓝刺头Echinops latifolius Tausch[2]、砂蓝刺头E.gmelini Turcz[3]、华东蓝刺头E.grijisii Hance[4]、新疆蓝刺头E.ritro L[5]的部分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国外研究者主要对其本土具有代表性的蓝刺头属的一些植物进行了生物活性研究工作。
传统医药学是传统中医药学、印度医药学及阿拉伯医药学等传统医药学系统以及多种形式的民间疗法的统称。中国的传统医药学包括中医药学、民族医药学和民间医药学3部分构成[6],民族医药与该民族所居住区域的气候、地理、动植物系和自然资源密切相关。蓝刺头属药用植物在我国在中医药或者少数民族医药中均有所应用,在我国,蓝刺头属禹州漏芦作为一种传统中药,至1995年一直与祁州漏芦混用,直至《中国药典》1995年版首次将禹州漏芦和漏芦分列为2个中药品种收载。近年来随着对蓝刺头属植物研究的深入开展已证明上述二者化学成分及疗效各不相同,故《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禹州漏芦的名称统一为Echinopsis Radix,其来源为菊科蓝刺头属植物蓝刺头E. latifolius或华东蓝刺头E. grijisii的干燥根。因各民族居住地域、文化传统、历史背景等不同的原因,常形成不同民族医药所用的同一属植物药用药习俗和治疗方法的不同,本文在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重点展示了蓝刺头属植物在我国传统中医药及一些少数民族医药中的应用,以深度开发该植物资源的药用价值以便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对我国传统医药的发展和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医疗价值。
1 蓝刺头属植物在我国传统医药中应用
1.1 蓝刺头属植物在中医药中应用 漏芦始见于《神农本草》,并列为上品。其收载于各中医药古籍及现代药的基本情况见表1。由表1可知,很多中医药古籍和地方相关的药志都记载了有关“漏芦”的各种性味、药效、制剂及应用特点及疗法[7-9]等,其功效与应用基本相同。按上述古籍记载和各家论述可以推断出漏芦是古今往来常用的中药材之一,其性寒,味苦,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排通,下乳,通肌脉等多种作用。以前的古籍和药志上漏芦指的是一般为菊科植物漏芦属祁州漏芦Rhaponticum uniflorum(L.)D.和蓝刺头属禹州漏芦E. latifolius的根。功用主治方面2种药材几乎都混用,同时也存在另一些混淆品一起混用现象。因此有必要对蓝刺头属植物曾做为“漏芦”药材来源植物的运用沿革或称混淆情况做一说明。
“漏芦”混淆品介绍如下。历代本草中所述的漏芦品种不尽相同,民间存在误用、混用的现象。现将漏芦及其混淆品的鉴别概述于表2。由表2可知,在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及国内研究者报道了漏芦混淆品,漏芦的混淆品涉及到8个科约30种植物[10-11],各地习用混用现象较多,这些混淆品包括同科属植物及不同科属的植物,还有一些形态特征与蓝刺头属植物相似的,大多数是以根入药为主,这一点可以明确反映出漏芦主要是根类药材。综上所述,实际应用中仍有混用现象,混用现象比较严重及频繁,这会影响疗效,甚至会导致治疗用药的差错[12]。对2种漏芦进行植物来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上的应用对比研究及文献观察,可知漏芦名下的祁州漏芦和禹州漏芦为同科不同属的2种植物,已证明其所含化学成分不同,疗效亦不尽相同,因此《中国药典》1995年版将祁州漏芦称漏芦,禹州漏芦另列作为独立品种[13],以漏芦的正品名义加入了药典。
研究报道,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毛莨科升麻Cimicifuga heracleifolia Kom.d的根茎饮片与祁州漏芦混用,为了保证临床用药的准确,采用层析和紫外光谱方法进行定性鉴别研究,发现薄层色谱的斑点数目、斑点荧光颜色及紫外光谱等方面存在明显不同[14]。所以临床上要鉴别及分开应用,不可混用[15]。随着医疗事业,中药资源普查及相关科研课题的日益发展,对中药资源鉴定、疗效与活性成分方面取得了不少可喜的进展。《中国药典》2010年版继续收录蓝刺头及同属植物华东蓝刺头E.grijisii作为“禹州漏芦”入药。
1.2 蓝刺头属植物在蒙医药中的应用 在蒙医药中,供药用的蓝刺头属植物是驴欺口E.latifolius的头状花序,本品载于《智慧之鉴》。是蒙医常用药材之一,近代蒙医学文献均以阿札格――刺日敖恩作为乌日格斯图――呼和(蓝刺头)收载。蒙药名为:扎日阿――乌拉(蓝刺头)收载[16]。蒙药标准上起草的蓝刺头是菊科植物驴欺口E.latifolius 的头状花序,与蒙医所用的蓝刺头一致[17]。中华本草蒙医卷中记载其味苦,性凉。效稀、轻、柔、纯。具有固骨质,接骨愈伤,清热止痛作用。主治骨折,骨热,刺痛,疮疡。一般常做成治骨热的散剂,主成分含有杜仲、蓝刺头各等量,支撑煮散剂。蒙药拟上卫生部部颁标准上记载其复方制剂,如清肺十三味散,具有解表作用复方散剂;风湿止痛二十五味丸,“协日乌素”等丸剂,具有散瘀等作用;肝炎喜(丸),具有舒肝清热,健胃消食等作用;清感九味丸,具有消“黏”,解热,止咳等作用。清瘟十二味丸,具有清瘟,解热,止痛等作用。主要剂型以丸剂和散剂为主。其中代表性制剂是二味杜仲汤,从骨密度、骨生物力学及骨代谢无机元素方面探讨“二味杜仲汤”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机制,为传统医药临床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用药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18]。
蒙药文献记载中药漏芦与蒙药漏芦花为同一植物不同药用部位,但其功效不同。蒙药漏芦花(蒙古语: 洪古尔―珠尔) 是祁州漏芦Rh. unitflorum的干燥花。其性味苦、凉、糙、稀、钝、柔,具有杀“黏”、止刺痛、清热、解毒、抗病毒、解表的功能,主治感冒、心热痢疾、血热及传染性热症。漏芦和漏芦花为同一植物的不同药用部位,在中药和蒙药中都是常用药,功效也不尽相同[19]。
本文所介绍的“蒙药蓝刺头”收载于《内蒙古蒙药材标准》(1986年版)和《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1998年版),并于《中国药典》2005年版收录的蓝刺头及同属植物华东蓝刺头E.grijisii作为禹州漏芦入药[20]。蒙医药中漏芦及蓝刺头混用情况一直存在,虽为同科植物,但不同属,尤其是现代研究发现两属植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方面有所不同等原因[21],建议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两者分开及准确地应用,为该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及确保准确疗效提供可靠的依据。
蒙药蓝刺头相关专利查见2项,分别为一种治疗骨伤的蒙药,经动物试验和临床实验证明,该药具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续筋接骨等功效,对于软组织挫伤、挤压伤、关节扭伤、外伤和手术所致的开放性创伤、肢体骨折等多种骨伤均具有显著的疗效[22]。另一项是其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通过该方法对蓝刺头有效成分的提取,使得蓝刺头的药效得以充分发挥[23]。
1.3 蓝刺头属植物在维医药中的应用 维吾尔医药临床上应用的蓝刺头属植物是新疆植物志记载的硬叶蓝刺头-新疆蓝刺头E.ritro 的根(维药名:“扎格扎格哦提”)。其性湿寒,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生肌下乳的功效,用于治疗流行性腮腺炎、乳腺炎、痈疮肿痛、乳汁不通、骨节疼痛、热毒血痢和痔疮出血等,一般用法是与其他药材调配水煎服为主[24-25]。新疆药用植物志记载新疆蓝刺头E.ritro 又名硬叶蓝刺头,其根,花序,果实和种子皆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排脓止血,消痈下乳的功效[26]。新疆植物志记载新疆地产12种蓝刺头属植物中E.ritro 及E.gmelini等具有药用活性[27]。据文献记载蓝刺头属植物全缘叶蓝刺头E. integrifolius Kar. Kir. (Asteraceae)在维吾尔传统医药中常用于治疗高血压[28]。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E.ritro 和E. integrifolius 的化学成分分离鉴定及初步药理活性的探索方面[29-30]。
1.4 蓝刺头属植物在哈萨克医药中的应用 在我国哈萨克医药中应用的蓝刺属植物常见品种有蓝刺头E.sphaerocephalus 等同属主要药用植物的全草(含根)入药(哈萨克语药名:“皇额绕巴斯”或“拉合撒”)。哈萨克药志中记载该种性寒,味苦。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生肌,舒筋通脉,下乳等作用。主治乳腺炎,痛疮,肿痛,腮腺炎。该书还记载其治疗流行性腮腺炎,乳腺炎初期,乳汁不下,不孕症,体虚及痛疮肿痛等各种方剂[31]。研究报道对哈萨克药用E.sphaerocephalus L.做了蓝刺头碱结构鉴定研究,采集的果实,根及全部草做了全面预试,发现种子的醇浸出液生物碱检出明显[32]。
据前苏联《哈萨克斯坦植物志》记载其分布于18种1变种,另有文献报道哈萨克民族世代聚居地区分布近25种蓝刺头属植物,可见在哈萨克民族医药中具有广泛的资源基础。其中E. ritro L.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东部大草原,其用来增加脊髓的反射性兴奋,作为骨骼肌强壮剂,还可以用于外周面部神经麻痹、多发性动脉粥样硬化、关节疼痛、脊髓炎及治疗脊髓灰质炎[33]。还有文献介绍了用该属植物来治疗发烧和皮肤疾病[34],研究发现果实中脂肪油含量高达27%,生物碱含量高达20%,蓝刺头生物碱具有多种用途。
1.5 蓝刺头属植物在朝鲜族医药中的应用 朝药志记载蓝刺头E.latifolius作为漏芦入药,管状花及根用于身上热毒恶疮、瘙痒、瘾疹、乳痈、瘰疬、疮疹。《民族药志二》记载其洪高日召勒:根主治身上热毒、恶疮、瘙痒、瘾疹、乳痈、瘰疬、疮疹。
2 结论与展望
蓝刺头属植物是我国传统医药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以及地方特色的植物药,是各民族医药中广泛应用的药用资源。蓝刺头属植物多数能够对应治疗不同病症,如清热解毒、排脓止血、消痈下乳,利尿,神经滋补和止咳,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续筋接骨,堕胎和壮阳等。能治疗骨质疏松、肺结核病、麻风病、胃病、肾病、疟疾、障碍、脊髓炎、大脑疾病、哮喘、腹泻、腮腺炎等。综上所述,蓝刺头属植物是我国传统医药中的重要药用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较大,具有深远药用价值和意义。
目前,医药产业更加关注自然界新颖的具有生物活性的资源[35]。蓝刺头属植物在菊科属于具有较高药用价值的宝贵资源,也在我国传统医药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历史和价值[36-37]。现有科研工作对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尚不够充分,同时还存在着资源混用等现象。本课题组通过对蓝刺头属多种植物进行系统研究发现其具有抗肿瘤活性成分噻吩类化合物以及黄酮、多酚、三萜、生物碱等众多化合物,取得了一系列成果[5,28,30,37]。因此对蓝刺头属植物资源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作用的深入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蓝刺头属植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对于蓝刺头属植物治疗不同病症起主要作用的活性化合物及相关药理作用之间的追踪研究尚待继续开展。总之,今后仍需加强药理学、分子生物学与植化相关研究,并在相关研究基础上对其生物活性进行拓展和分析,发现更多有效成分并阐明其作用机制。为综合准确的利用这一丰富植物资源,寻找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并对临床应用、新药研制及扩大药源提供参考和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2]刘月,果德安,赵玉英.蓝刺头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1999,14(1):9.
[3]李华民,何蓝.砂蓝刺头化学成分研究[J].质谱学报,2005,26(1):64.
[4]金文荣.华东蓝刺头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杭州: 浙江大学,2008.
[5]李媛,波拉提・马卡比力,贾晓光,等.蓝刺头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概况[J].中国现代中药,2013,15(7):563.
[6]崔箭,唐丽.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社,2007:1.
[7]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下册[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628.
[8]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社,2004:2576.
[9]李喜凤,余云辉,邱天宝,等. 禹州漏芦的本草考证[J].时珍国医国,2011,22(11):2750.
[10]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92.
[11]朱婕好,郑继明.漏芦及其混淆品的简要鉴别[J].中国药业,2007,16(4):57.
[12]王学光,任九凌,王松柏.中药漏芦过量中毒一列[J].中原医刊,1988(5):12.
[13]滕吉岭,蔡学文.祁州漏芦与禹州漏芦应分用[J].山东中医杂志,1999,18(3):131.
[14]陈永林,霍德兰,赵华英,等.两种漏芦及一种伪品的鉴别[J].山东医药工业,1998,17(1):30.
[15]赵建波.中药漏芦临床宜鉴别应用[J].黑龙江中医药,1988(4):47.
[16]药品检验所.拟上卫生部蒙药部颁布标准[S]. 1996:120.
[1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蒙药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41.
[18]董重阳. 蒙药二味杜仲汤对去卵巢大鼠骨代谢无机元素影响的实验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医学院,2010.
[19]娜荷芽,王小虎,图雅,等.漏芦与漏芦花研究进展[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3,35(3):241.
[20]红霞,旭红,林燕,等.蒙药蓝刺头的生药鉴定[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0(2):55.
[21]王宏伟.蓝刺头研究进展[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11,5(12):734.
[22]奥・乌力吉.一种治疗骨伤的蒙药:中国,101116674[P]. 2008-02-06.
[23]毕力夫. 蒙药蓝刺头有效成份的提取方法:中国,101780129A[P]. 2010-07-21.
[24]阿巴拜克热・热合曼.维吾尔医常用生药[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00.
[25]李良波,任洁,赖仞,等. 新疆蓝刺头中一个新的过氧环状化合物[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1,32(4): 891.
[26]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新疆药用植物志.第3册[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176.
[27]安争夕.新疆植物志.第5卷[M].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9,237.
[28]Franois S, Céline D ,Ulugbek K,et al.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Echinops integrifolius[J].Biochem Syst Ecol,2013,47: 42.
[29]周容,波拉提・马卡比力,贾晓光,等.新疆蓝刺头化学成分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11,31(3):616.
[30]周容,许晶晶,波拉提・马卡比力,等.新疆蓝刺头特征化学成分初步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11,48(1):45.
[31]王仁.哈萨克药志.第1册[M].乌鲁木齐: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08.
[32]陈跃坤,刘金荣,钟守明.兰刺头碱的结构鉴定[J].石河子医学院学报,1988(1):46.
[33]К В Доброхотова,А А Писарев. ЦЕЛЕБНЫЕ РАСТЕНИЯ ВОКРУГ НАС[M]. Алма. Ата: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Казахстан》,1980:77.
[34]А А Иващенкоредакторредактор. РастительныймирКазах стана[M]. АлматыНаучно-популярное издание,2009:51.
[35]Yang Y, Qiang L X, Ping C T. Natural products chemistry research 2009′s progress in China[J].Chin J Nat Med,2009,6(1):7.
[36]Hymetea A,Iversena T H,Rohloff J.Screening of Echinops ellenbeckii and Echinops longisetus for biologicalactivities and chemical constituents[J]. Phytomedicine,2005(12):675.
[37]李媛,波拉提・马卡比力,贾晓光,等.蓝刺头属植物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新疆农业科学,2013,50(3):530.
Overview of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of Echinops genus in Chinese medicine
PARHAT Rozi1,3, Bolat MAKABEL2,3*, Ugulhan NURHABEK3, Amangul TOHONRBEK3, Hayni4,
SONG Fei-fan4, Asiya BAYSANBEK3, YANG Hai-yan1, DING Gang2, ZOU Zhong-mei2*
(1.College of Food and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52, China;
2.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Institute of Medicinal Plant Development,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
Beijing 100193, China; 3.Xinjiang I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 Xinjiang Institute of Kazak Medicine, Urumqi 830004, China;
4.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njing University, Urumqi 830046, China)
[Abstract] Asteraceae Echionopos (Echinops genus) is one of the world′s plants commonly us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rbs. In this paper, a lot of literature on the basi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and modern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medicinal plants in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in our country Echionopos made a brief presentation and evaluation, and its in Chinese Han, Mongolian, Uygur, Kazak, Korean and other ethnic groups in the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and related research conducted profiles. To further comprehensive and accurate use of the abundant plant resources and research, in order to find biologically active natural products, provide reference basis for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new drugs developed and expanded drug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