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产业链的含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关键词:产业链;校企合作模式;特色产业;产业转型
“订单式”培养有许多优点:专业与职业岗位的对口度高,实践技能训练的针对性强,学生节省了就业联系环节,有更多时间精力投入学习;企业有稳定的新员工,且新员工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但不足之处也十分明显:由于学生学习内容过于偏重单一企业的职业技能和企业文化,当“订单企业”产业转型或学生更换就业岗位时,“订单学生”适应性相对较差,转岗能力相对较弱。这就给我们提出启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在强调精通一种职业技能的同时,应掌握同一产业链上其它节点企业的多种职业技能,使学生不会因“订单企业”的产业转型而影响就业;同时,还应让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学生对产业转型的适应性和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潜质。因此,在“订单式”培养的基础上有必要研究“产业链”校企合作模式。
一、构建“产业链”校企合作模式
“产业链”校企合作模式是指一所学校的一个专业引入地区特色产业中一条产业链上的多家企业开展合作培养的教育教学模式。这一模式要求合作的多家企业能构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合作专业较好对接特色产业,教师以企业人视角施教,实训内容有产业特色,就业中体现定向和双向选择优势。因而构建该模式应由以下若干要素组成。
(一)多家合作企业构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合作企业构成的产业链应是完整的。从学生就业能够满足和适应整条产业链上企业用工的需要出发,与学校合作的多家企业不但从事的业务应在一条产业链上,而且这多家企业还能构成一条相对完整的产业链。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精通一种职业技能的同时掌握节点产业上的多种职业技能,并为学生提高学习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提供完整的节点产业基础。
构成的产业链应是区域经济的特色产业。因为只有特色产业,才具备产业的集群优势、技术优势、工艺优势和市场优势,产业的规模才会足够大且具较好发展前景,使形成特色产业的企业群每年有稳定的毕业生需求,使校企合作得以稳定、持久,合作内容不断丰富。
(二)合作专业与产业链较好对接并具有较强培养实力。合作专业与产业链应能较好对接。这是职业教育定位决定的,是众多合作企业用工需求决定的,是学生就业目标决定的。因而对接后的专业在教学内容上应与产业链中各产业节点的生产环节相吻合,使专业教学内容覆盖产业链上所有节点。这就为高职教学的内容改革指明了方向:在传统的专业知识体系中动态地增加实际产业中用到的知识与技能。如在纺织创意设计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纺织品图案的创意设计,还要增加纺织材料和生产工艺,纺织品印染材料和印染工艺,服装设计和服装销售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并随着设计思路、使用材料、生产工艺的改进,不断刷新、完善教学内容,做到动态、即时,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专业与产业的对接,学生才能学到产业节点上多种职业技能。高职院校出现专业相同但教学内容有较大差异的现象,正是地域不同、特色产业不同所造成的,有时候这种差异还比较明显,进而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学校特色的专业教学内容。
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专业应具有较强实力。只有培养实力强,学校才会对企业有足够吸引力,也才能吸引足够多的企业开展合作培养,才能让合作培养的企业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因此,学校应在培养实力上下功夫,使更多的专业有实力与当地特色产业开展“产业链”校企合作。
(三)承担教学任务的主体应是既具有高等教育教学能力又具有企业人视角的学校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的主体应是具有企业人视角的学校教师。有二个理由:一是企业专家不宜作为承担教学任务的主体,因为企业专家往往从企业的需求出发,过于强调眼前的生产和效益,强调所在企业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规范,不太重视知识的衔接性和互为基础性,不太关注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需求,不利于学生的专业成长和职业成长,但是,他们可以通过示范操作,通过产品、市场、职业规范等方面的讲座,作为对专业教学的补充;二是学校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前首先应成为企业人,因为学校教师虽然懂得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但是,他们对生产、产品、企业、市场不熟悉,教学中容易脱离生产实际,失去校企合作的意义,因而必须对教师进行产业内容的培训、实践、实习,使他们站在产业第一线,并以企业人的视角对学生施教。
(四)实训教学应能更好地体现产业特色。实训基地应设在校内,因为与多家企业合作,让所有学生到各合作企业去轮流实训不现实。将实训基地设在校内至少有三个优点:一是不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这是许多企业愿意合作的重要原因;二是便于对学生在教学、生活上的统一管理,这对学生的安全和学习效果有保障;三是便于实施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但是,将实训基地设在校内也存在着一大缺陷:容易使实训教学与产业脱节或错位。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让学校教师成为企业人的同时使实训设备和实训内容充分体现产业特色。
应使实训设备产业化。所谓使实训设备产业化是指实训设备与企业生产所用的设备基本一致,并且当企业更新生产设备时,学校实训设备也同步更新。为了使毕业生能够较好地适应职业岗位,有的合作企业也愿意提供实训设备。通过合作协议的方式,学校可以要求合作企业在更新生产设备时及时告之,或向学校提供新设备,或由学校自行购置。
实训内容应依据产业节点展开。这是“产业链”校企合作模式的特征之一,它包括二层含义:一层含义是让学生完成产业链各节点企业所有工作过程,使学生掌握多种职业技能,了解多种职业岗位规范;另一层含义是当个别节点企业产业转型时,及时适应新的产业,了解新的生产过程,学会新的职业技能,使学生的实训内容能够动态地适应产业发展需要。
(五)就业方式应体现出定向优势和双向选择余地。体现定向就业优势。定向就业既是企业获得理想员工的重要保障,也是新生入学选择专业的关注要素,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的出发点之一。但是,“产业链”校企合作模式的定向就业有别于“订单式”培养的“一对一”模式,而是“一对多”模式,即学生面向整条产业链的多家合作企业就业,并以校企合作协议的形式予以保障,形成定向就业的必然性。
具有双向选择余地。由于毕业生定向的是整条产业链上的若干企业,因而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特长和爱好选择企业和职业岗位,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企业的特点和职业岗位要求选择更加适合的毕业生,企业与毕业生之间有一定的双向选择余地。
二、“产业链”校企合作模式价值分析
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企业对高技能员工的职业迁移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毕业生理想的就业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拥有一份工作,而是追求职业的可成长性:职业视野越来越开阔、职业能力越来越强、职业位置越来越重要、职业薪酬越来越高。这些新特点使高职院校探索“产业链”校企合作模式具有较高价值意义。
(一)能更好地防范就业风险
当本专业对接的节点产业发生转型或毕业生转变就业岗位时,毕业生能够依靠对产业链上其它节点产业的了解,对其它节点产业技能的掌握,以及在校期间培养的学习能力,可以从事其它产业节点上的职业岗位,实现正常就业,因而更好地防范了就业风险。
(二)使专业建设更加体现产业特色
在教学内容方面,不但依据节点产业增减教学内容,还能跟踪产业发展,实现动态对接,使专业更加切合产业实际;在师资培养方面,强调高职教师成为企业人,能站在产业一线,以企业人的视角施教,方向更加明晰,要求更加具体,更具产业特征;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更加强调实训设备的产业特性,确保实训设备与企业生产一致,并与企业设备同步更新。
(三)创新教育内容有拓展
高职院校创新教育存在两点不足:一是学生取得创新成果较难;二是创新成果难以产业化。主要原因是创新教育没有很好地与产业相结合。“产业链”校企合作模式,将创新教育与产业、专业、学生爱好、个性特长相结合,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创新的实践更加具体,因而容易形成创新成果,也容易将创新成果产业化。
(四)学生更易形成创业实体
至少有三条理由:一是通过对多家合作企业创业的案例分析(本地区企业的创业过程在地域环境、产业特色、经济要素等方面与学生创业有相似性),容易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创业途径;二是由于学生对产业链上各节点产业都有一定了解,为创业奠定了更多产业基础,容易找到创业切入点;三是在校内创业可以得到多家合作企业在业务、资金、技术、风险防范等方面的帮助。
(五)素质教育[2]内涵有丰富
主要是增加了职业素质教育内容。由于不同企业对职业素质的要求各有侧重,有的强调职业规范,有的强调职业操守,有的强调员工之间团结合作,有的强调工作认真细致。“产业链”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养成学生多种职业素质,有利于毕业生更好地适应职业岗位。
(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产业链”校企合作模式能够更好地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由于合作企业数量相对较多,实习岗位的数量也相对较多、种类较全,因而有条件让学生依据爱好或特长自行选择实习岗位,学生只有在自行选择的岗位上实习,才能更好地发挥个性特长,更好地培养个性特长。同时,在岗位上实习也是验证学生个性特长的过程,通过实习,能弄清楚特长达到什么程度,目前的实习岗位是否有利于自己特长的发挥,是否还有更加适合特长发挥的职业岗位。
需要注意的是不应将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局限于本专业的应用领域上。许多学生的爱好、特长不在本专业应用领域,而在其它领域,如对于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如果合作的是节能灯产业链,学生的特长可能不是节能灯的研制与生产,而是市场拓展、产品销售、生产管理等,由于有专业做基础,有兴趣和特长为前提,他们从事这些职业可能比从事本专业的职业领域更合适。
(七)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对于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又没有形成良好思辨习惯但却长于动手的高职学生,应重点养成他们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学做结合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动手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特别是提高学习新技能的能力。“产业链”校企合作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一是产业链中多个产业节点、多种职业技能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供了多个锻炼平台;二是让学生始终在相对真实的产业环境中学习、实训、实习,做与学的结合贯彻高职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八)有利于学生的职业成长
对于产业链金融,国际与国内金融机构在概念和实践的重点存在差异。国际金融机构着重解决核心企业的问题,而国内金融机构前期突破口是众多的上下游企业,核心企业只是市场营销的中介手段。当前,关于产业链金融,只是实践中的经验总结,还没有具体定义,理论的发展仍有待深入。为较准确地剖析产业链金融,需要对相关定义进行厘定。
一、基础概念框架
(一)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
产业链是由产业分工形成,分工越细,产业链条就越长,增值环节就越多,技术越进步可以延伸的环节就越多。上游产业的产出或副产品成为下游产业的投入,产业之间的产出和投入之间的关联形成纵向的产业链条,这就是本文给出的定义。因此,产业链是分工形成、技术进步与产业细分的结果。
一个地区要形成产业竞争力,应占据产业链上的相对有利位置或关键节点,在合理的限度范围内适当延伸产业链。一个地区的比较优势综合体现在特色产品,由特色产品形成支柱产业,支柱产业向原材料延伸,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行业延伸,形成有机产业链。重视产业链的形成与延伸,重点发展产业链上的关键节点,发展在产业链上起关键作用,且对产业链的上下游有控制力和较大影响力的环节,或者是产业链上增值能力较强、增值幅度较大的环节。发展产业链,首先要着眼于产业链的形成和拓展,同样也要注重关键节点的发展。
因此,产业链是产业部门依据特定逻辑和时空布局客观形成的一种链条式关联形态,用来分析产业发展的宏观走势。价值链是把企业生产创造价值的过程分解为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增值活动,是用来分析产业链的方法和工具。供应链是指商品传递到消费者前的各种业务活动的连接,侧重从供给角度考察上、下游企业间的关系。所以产业链是客观的,没有供应关系就没有供应链。
(二)产业链金融与供应链金融
产业链金融就是金融支持产业链的形成和延伸。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首先是选准特色产品和支柱产业,其次是支持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链,然后形成复合产业集群。金融支持有机产业链的形成和延伸,要找准并重点支持产业链上的关键节点和产业链延伸中的瓶颈节点,支持关键节点上的骨干企业,使骨干企业融资有保障,其上下游企业资金充足,从而带动金融服务领域和增值链条的延伸。
由上可知,产业链金融与供应链金融是有根本区别的。产业链金融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为整条产业链条上的企业提供一切金融服务,而供应链金融以金融机构为中心来看待供应链中的资金融通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规范的产业链金融概念,本文认为产业链金融就是以实力强大的企业为核心,用合理的资本运作手段,把产业链企业融资成本最小化、产业竞争能力最大化为目的的企业集群的资金融资活动。
(三)产业链金融的涵义
产业链金融不仅为核心企业的各种资金需求提供融资,还为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产业链金融通常具有几个明显的特征:一是产业链金融围绕核心企业把原料采购、产品生产和产品销售连成一体,把上游的供应商、制造商与下游的分销商、零售商与最终消费者有机连成一片,给整条产业链条上的企业提供资金融通。二是突破了传统的融资风险承担模式。该模式将单个企业独立承担风险的模式,优化为产业链整条企业共同分担风险,可以有效分散系统性风险。三是促进整个产业链共同发展。通过核心企业的信用对上下游企业进行融资,可以有效解决产业链企业的资金需求问题,提供生产效率和推动整条产业链企业共同发展。
从产业链金融角度看,产业链金融的最终目标是通过金融服务达到“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供应链优化”的目的。同时,产业链内包含着“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单概括为:物流按照供应关系正向流动;资金流按照供应关系逆向流动;信息流在供应关系中双向流动。
因此,本文把产业链金融的涵义总结为:产业链金融是指金融机构为产业链条上的所有企业提供与生产、销售相关的一揽子金融服务的安排,为产业链各个关键环节、各个节点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以此促进整条产业链健康发展的融资模式。
二、产业链金融模型
(一)模型概述
根据基础概念,产业链金融一般包括融资对象、参与者和杠杆率,融资对象主要是固定资产、营运资金,参与者是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和金融中介机构,杠杆的融资维度是融资期限、融资成本、融资规模。在产业链金融中,得益于产业链金融的内部信息,产业链内部的投资收益率相对比外部投资风险低,因此,产业链金融存在内部(知情者)与外部(局外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些信息不能传达到外部或者与外部的沟通成本较高。
模型主要包括两大参与者,产业链内部和(外部)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提供给产业链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的利率不同,因为它们的风险状况不同。在产业链中,投资一个项目可以选择两家公司之一进行投资,也可以通过金融市场融资。在投资时必须考虑相关的融资机构、能够获取的融资率和参与者之间的信息可得情况。
假设有一个借贷公司B(上下游企业)投资一个项目P,具有充分的项目信息,清楚项目将来的发展情况和回报率rproject,而且假设公司B自己没有资金,只有完全从外来投资者K(金融市场)或产业链内部A(核心企业)融资。
该产业链金融模型中存在着道德风险,因为外部投资者与产业链内部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产业链内部企业A拥有投资该项目的信息(至少部分)关于项目P的将来信息。因此A(核心企业)可以计算出项目的成功概率p(0
为项目P融资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大致可以概括为:对于项目P,A比K拥有更多的信息,但少于B拥有的信息,或者说,对于项目P,K是产业链的局外人,B是内部人,A是部分内部人。
基本的模型仅是单期静态融资模型,时间从t0到t1,项目收益是确定的,所有的债务需要还清。这里还需要研究,在决定投资时,在什么条件下产业链金融融资会发生,即B投资项目P时不会向金融市场K融资,而是向核心企业A进行融资。同时,还需要解决在什么样的投资回报率下核心企业A愿意为产业链金融进行融资。
(二)无信息成本的单期静态模型
三、产业链金融的扩展模型
图1所述的产业链金融简要模型表明,上下游企业B投资项目P时,只有通过产业链融资对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同时都有利时,上下游企业B才向核心企业A进行融资而不通过金融市场K进行融资。在产业链金融简要模型中,金融市场K只对核心企业进行融资,核心企业再对上下游企业进行融资,核心企业起到关键作用。这与现代产业链金融“是为产业链上的上中下游企业提供的有关联的一揽子金融服务安排”的含义有所偏差。为此,本课题对产业链金融的简要模型进行了拓展,如图2所示。
图2中的扩展模型表明,金融市场K通过产业链金融的融资功能,将处于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的企业A和上下游企业B连成一个整体,把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实行信用捆绑,以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的资信为出发点,为各节点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服务,为提高整条产业链的价值创造能力。
四、对产业链金融模型的进一步阐释
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dustry chain, the importance of a compete industry chain to an enterprise in the mature market has been discussed. The enterprise can grow into the quick responder by high efficiently integrating the supply chain to cut down the operation cost and consequently improve profit.
2009年中国全年出口总额达 12 016 亿美元,首次赶超德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国,更有预计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将取代日本升至全球第二位。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从历史上来看,美、德、日都曾在全球国际贸易份额中占到过极大的比例,比如美国曾占到 1/3,德国也曾超过 12%,而中国现在只有 8% 左右。美、德、日这些贸易大国已经完成了制造业走向服务业的转型,现在都是以服务出口见长,更多的是在当地投资。不能单纯以排名看问题,我国的产业结构无疑还需要继续调整升级,而核心问题之一就是产业链的调整、完善、升级。2009年12月7日,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会议召开,这一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将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也预示着以低碳能源为特征的生态经济新时代的到来。
通常任何行业的产业链都有六大环节,即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加工制造、渠道经营、终端零售,这六大环节就是整条产业链里面最有价值的部分,而其中产品设计与终端零售又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但是在目前的全球纺织服装行业竞争格局下,这些环节中最关键的核心环节,几乎都不是我国企业所控制的,我国只不过拥有国际纺织服装产业链里利润最薄的一环 ―― 加工制造。现今及未来的行业国际竞争既不是企业间的竞争,也不是产品的竞争,而是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的产业链的战场。
一、服装产业链的发展及现状
1. 我国服装产业的发展
产业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产业的发展是在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中实现并形成。社会生产力包括了生产者、生产的物质和社会条件,产业是物化了的社会生产力,或是社会生产力的感性现实,产业即是实现社会生产的方式。
服装产业常是各国产业发展进程中的先导产业,因为服装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广阔的市场为该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同时,服装产业属于活动密集型产业,在产业发展初期,周转快、技术门槛低,可以快速实现盈利,服装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其他行业也有很强的带动作用。
纵观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的历史,世界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手工纺织服装阶段(农业社会 ― 18世纪产业革命前)、机械纺织服装阶段(18世纪产业革命 ― 19世纪上半叶)、电力纺织服装阶段(19世纪下半叶 ― 20世纪初)、现代纺织服装阶段(20世纪初 ― 20世纪70年代)、新经济纺织服装阶段(20世纪 70年代 ― 21世纪初)、生态经济纺织服装阶段(2009年 12月至今)。
2. 我国服装产业链的现状
产业链是同一产业或不同产业的企业,以产品为对象,以投入产出为纽带,以价值增值为导向,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依据特定的逻辑联系和时空布局形成的上下关联的、动态的链式中间组织。它包含四层含义:一是产业链是产业层次的表达;二是产业链是产业关联程度的表达,产业关联性越强,链条越紧密,资源的配置效率也越高;三是产业链是资源加工深度的表达,产业链越长,表明加工可以达到的深度越深;四是产业链是满足需求程度的表达,产业链始于自然资源、止于消费市场,但起点和终点并非固定不变。
从我国服装业分布情况看,地区间行业发展呈不平衡态势,形成“工农商学兵,大家办服装”和“东盛南旺西北淡”的局面。东部沿海地区是最集中、最活跃的地区,其中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集中了我国纺织服装工业近2/3 的产能,是最重要的产业基地,并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环渤海地区凭借着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优越的投资条件、逐渐畅通的市场环境,成为承接东部纺织服装产业向中东北部地区梯度转移的侧重过渡区域,已成为继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之后的第三大纺织服装产业经济带。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与人力资源,但其纺织服装产业链不完整,更缺乏协调匹配性,发展极不平衡,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国家开发西部政策的引导下,更可作为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方向。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出口国。但我国服装产业整体发展很不平衡。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福建、上海等东南沿海省份所生产的产品占据了全国 80% 以上的市场份额,而中西部地区的服装产业则还非常的落后。近年来,服装企业的品牌意识虽不断加强,但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服装品牌,主要还是通过低成本优势在与国际品牌进行竞争。总体来说,盈利能力还是太低,品牌缺乏规模效益。国内许多大规模的服装企业,实际上是典型的“加工型企业”,其生产能力较强,设计能力和营销能力相对较弱。这类企业对生产管理和成本核算比较重视,但由于市场营销能力薄弱,难以承受较大的市场波动。同时,由于设计能力不足,也限制了这类企业的市场发展战略。
目前,我国服装业基本处于完全竞争状态,行业内中小公司较多,很少有公司拥有产业全链产品定价权,现有相对上规模的公司中大多也是纺织和服装各自为阵、多元经营、动荡不安。我国纺织服装业的起伏不定或难以持久高效发展,在一定情况下是由于其产业链的割裂而造成的,在原料、设计、加工、物流、销售、服务、品牌(成品)链中,大部分公司往往只拥有其中一个到两个节点。单一的原料或中间生产加工企业无法在经济危机面前继续良好地生存下去,这些都源于企业缺乏核心资源及核心竞争力。
我国服装产业链同时存在横向及纵向结构不合理现象。横向不合理表现在初加工产品增长过快、染整行业水平不高影响高档纺织品生产、三大类最终纺织品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纵向表现在产业链各部分发展不平衡,整体架构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格局,即在中间的生产加工环节优势较为明显,而在两端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能力相对薄弱,不利于产业效益提高。
二、服装产业链的高效整合
1. 服装产业链的结构整合
产业链种类很多,可分成不同类型的产业链。但基本结构如图 1 所示。
服装产业链可从一种或几种资源通过若干产业层次不断向上游的如纺、织、染整一条龙式整合,也可向下游的物流、渠道、卖场、服务式整合。做深纺织产业链的供给,加强服装产业关联合作(产业关联性越强,链条越紧密,资源的配置效率也越高),强化资源加工深度的渗透。产业链越长,加工度越深,更能适应消费者需求。
首先,服装产业链形式上是一个由上、中、下游各分支产业相互联系形成的关系链,这一链条因产品不同,其具体形式、复杂度等都不同,但产业链应尽可能细分与延伸,使产业链完整的同时提高产品的加工深度从而促进产业链增值。
其次,服装产业链本质上体现为链上各节点产业之间以及各分支产业内部的关联性,产业链中的关联性包括实物形态的产品、技术、价值、供需,也包括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服装产业链的竞争力取决于产业链中的产业关联效应,产业关联效应越强,对各产业的促进越大,产业之间和企业之间的竞合关系就越趋于平衡,产业链发展的合力就越大,就越具竞争力和吸引力。
最后,服装产业链的结构规划本身是一种战略,这种战略在现代经济背景条件下表现为一种集群战略,以链核吸引企业集聚,带动产业链整体发展。链核的竞争力和其他产业、企业的集聚性共同决定服装产业链的竞争力,从而决定产业竞争力。通过实施服装产业链结构整合,会在不同程度上改善产业现状。
2.服装产业链的特性整合
服装产业链不仅反映了服装产业内的纵向关联,也反映了服装产业拓展的横向关联。服装产业关联性越强,纵横网络关系越紧密,资源的配置效率也越高。服装产业链特性表现在其长度、宽度、关联性和聚集度。
服装产业链的长度整合,表现在产业链中起点到终点环节的多少,服装产业链的长度是对产品加工深度的刻画。服装产业链的宽度整合,表现在产业链各节点的生产规模大小,服装产业链各环节的宽度应尽可能达到平衡,否则会造成服装产业链内部的恶性竞争。服装产业链的关联性整合,表现在产业链中各环节之间的匹配关系,包括供给与需求、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等,服装产业链各环节应保持尽可能紧密的关联关系,否则会影响服装产业链的协作发展。服装产业链的聚集度整合,表现在产业链内各环节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聚集程度,聚集度越高越容易形成规模效益,越容易实现技术创新,提高产业链聚集度也是服装产业链发展的重要思路之一。
3. 服装产业链效益整合
服装产业链效益整合,就是以更高的效率走完整服装产业链条的产品设计、仓储运输、原料采购、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和售后服务,从而在市场适应和消费者互动上取得主动和领先地位,达到高效整合的目的。服装产业链高效整合是现代成本控制的新思维,它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在运费和劳动力上节约成本的思想,而是从高效出发,加快资金和商品的周转率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做市场的快速反应者。
4.服装产业链架构整合
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构成服装产业内所有具有连续追加价值关系的经济活动的集合,它是以服装企业为链核,以服装产品为联系,以技术和资本为纽带,以相关及辅助产业为支撑,上下连接与延伸,前后衔接所形成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关系链。
根据产业链理论,服装产业链是由上、中、下游各分支产业相互联系形成的关系链,是服装产品从开始直至到达消费者的整个过程。
服装产业链的架构中,如图 2 所示,勾画了 5 个核心环节,即纺织技术研发、面辅料生产、服装设计、加工与商贸,核心环节各自细分为若干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各环节以产品技术为联系,以资本为纽带,向上连接向下延伸,前后联系形成链条。
5.服装产业链战略整合
我国服装产业链结构现状是产业链不完善,产业链短小,产业链断环、孤环较多,产业链中核心企业作用不突出等问题,是影响我国产业竞争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根据木桶理论,木桶的容水多少是由木桶最短的一块木板决定的,一个企业成功的概率也是由这个企业的最薄弱的环节决定的,即所谓“短板效应”。当然,在无法回避“短板”情况下。可以把木桶倾斜,让最短板居上以增加木桶容水量,即所谓“协调平衡”。服装产业链发展的基本战略就是协调平衡发展战略,协调平衡发展战略包括产业链各环节系统整合战略。
服装产业链的协调发展整合战略,首先须对服装产业链各环节进行系统整合,以实现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匹配,从而确保各环节协作发展。系统整合战略就是对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数量比例、层次结构、品质定位三方面进行合理化整合。首先,整体规划合理搭配服装产业链各环节的比例。服装产业内部各相关环节在数量、规模上应该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如面辅料生产的产品数量应与服装设计、加工的需求量相匹配,过多会造成产品积压,过少则造成供给不足。其次,要合理服装产业链各环节发展的层次结构。不同区域的居民收入水平的层次结构决定了服装商贸、加工、设计、面辅料生产、纺织技术研发的层次结构,因此,各环节都须注意高、中、低档次产品或技术上的合理配置。最后,要合理化服装产业链各环节发展的品质结构。各环节所提供的品牌、产品、劳务、技术等的最低质量水平,决定满足顾客需求的品质程度,因此,各环节之间的品质水平也要相匹配。总之,服装产业链各环节的协调发展,可提高其整体服务水平和各环节之间的协作能力。
服装产业链各环节内部整合战略,就是在各环节内部的企业之间建立良性的、高效的竞争合作模式。通过对各环节产业资源的整合,对产业做出有效的细分,企业在细分产业中,根据自身优势进行差异化定位,通过市场竞争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通过内部合作实现产品与技术的不断创新,形成与其上、下游环节相匹配的层次结构、质量结构、数量比例结构等,从而实现服装产业链上基础环节产业的快速提升,最终促进产业链的整体提升。如面辅料生产环节,在目前面辅料研发与生产无法很快发展从而适应产业链其他环节的高速发展的条件下,可对面辅料环节进行细分,分为新型面辅料的研发、面辅料的生产加工、面辅料的后整理、面辅料的全球采购、面辅料交易平台等部分。企业根据自身优势,在这些细分市场中选择适合自身的定位进行发展,不同企业定位不同,使每个细分市场都有一定比例的企业,由于企业在某一市场的集中度较高,因此,该环节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在协作而非竞争上,这也可以有效地保障各环节结构的合理性。
总之,成功的服装产业链能够有效推动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增长。服装产业链的构建及其内容的细化与明晰,有助于推动服装产业的协调发展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针对服装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有所为有所不为,以产业关联效应带动整个服装产业的发展。
三、结语
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说,我国服装产业链是最长的,它包括面料、辅料、设备、人才与培训、终端、企业信息化、服务等在内的诸多行业。我国服装是以制造为主的实体经济产业,不仅要以“更高的效率”走完整产业链的产品设计、仓储运输、原料采购、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之路,还要从市场适应和消费互动上取得主动和领先的地位。
就我国服装产业来说,在传统的战略思维下,谁控制产业链,谁就能获得竞争优势。只从我国服装企业的产业链整合而言,企业要直接操控自己所生产产品的上游供给单位,让他们保证物料交期时间,缩减物料供给成本。另外,企业要优化销售体系,通过扁平化销售,努力缩减产品销售的中间机构,保证产品在第一时间内快速到达终端消费者手中,这样就能掌握市场的主动权。
通过服装产业链整合进而带动链条上各个环节的飞速发展,为相关产业制造发展机会,这样才会增强服装企业的影响力。同时,产业链的整合是确保服装产业经济稳固增长的重要保证,也使得服装产业发展更加细分化,更加规范化。
参考文献
[1] 吴伟霞,朱友干. 北京服装产业链的整合探究[J]. 北京服装学院学报,2006(6):2 3.
[2] 宁俊. 服装产业经济学[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4:112 137.
[关键词] 电子商务 移动商务 移动支付
随着移动通信从话音业务转向数字业务,各种移动增值业务层出不穷,而移动支付就成为其中的一个亮点。那么如何定义移动支付呢?根据移动支付论坛(mobile payment forum)的定义:移动支付是指交易双方为了某种货物或者业务,通过移动设备进行商业交易。移动支付所使用的移动终端可以是手机、PDA、移动PC等。在其中,以手机作为支付方式的终端占了绝大部分的份额,也是我们这篇文章讨论的重点。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解释一下相关的概念,何谓“产业链”?产业链简单来说就是由几个具有互补性的企业联合起来向客户提供服务的商业模式。如果从价值的角度来看待产业链,我们就可以得出“价值链”这个概念,这是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MichaeIE.Porter)教授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提出的,并对其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其含义是:从价值形成过程来看,企业从创建到投产经营所经历的一系列环节和活动中,既有各项投入,同时又显示价值的增加,从而使这一系列环节连接成一条活动成本链。价值链理论认为,企业的发展不只是增加价值,而是要重新创造价值。在价值链系统中,不同的经济活动单元通过协作共同创造价值,价值的定义也由传统的产品本身的物质转换扩展为产品与服务之间的动态转换。在这之后,彼得・海恩斯(Peter.Hines)从价值实现的最终目标出发对价值链进行了重新定义。他认为价值链是“集成物资价值的运输线”。与传统的价值链相比的主要差别是,海恩斯的价值链作用方向相反。海恩斯教授把顾客对产品的需求作为生产过程的终点,把利润作为满足这一目标的副产品。从这些概念我们可以看出产业链运行的有效性是以产业内部的分工和合作为前提的,专业化的分工可以大大提高效率,扩大价值增值流量;而合作是产业价值链中各个价值增值环节得以“链接”和连续的必要条件。
增值性是产业价值链的一个主要特征。后面的价值增值环节在前面价值产品的基础上,进一步面向新的客户,生产出新的价值产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前面环节投入的价值量在后面都能够实现,如果存在价值增值瓶颈,价值链上一部分投入的价值将会损失掉,无法实现增值。正如我们在电子商务这一新的产业链中所看到的一样,当网上支付手段的简便性和安全性以及购物发生后的配送体系等一系列的问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之前,它们将永远是阻碍产业链增值的瓶颈。而类似的问题也发生在移动支付产业链中,在移动支付中,所用传输技术根据方式不同可以分为空中交易和WAN(广域网)交易两种。空中交易是指支付需要通过终端浏览器或者基于SMS/MMS等移动网络系统;WAN交易则主要是指移动终端在近距离内交换信息,而不通过移动网络,例如使用手机上的红外线装置在自动贩售机上购买可乐。这两种方式所涉及的技术都不能算做很成熟,这也导致潜在的使用者在把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新的支付方式时有较多顾虑,如果不能或是不能很快解决,同样也会是移动支付产业链上的价值增值瓶颈。
产业价值链中的价值投入受最终用户需求的价值总量约束,这也决定着价值投入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得到实现。参与价值链运行的企业需要充分认识这一点,以避免盲目扩大投资和生产。在对移动支付市场的需求的预测上我们可以稍微保持乐观,因为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使用手机作为语音交流、短消息服务(SMS)及其它应用的工具,他们对移动装置的使用和熟悉会自然而然地延伸到财务交易阶段。中国的移动支付还具有欧洲北美市场不具备的优势。作为移动支付的主体,消费者钟情移动支付的原因首先是便利,而这一便利,在中国还有特定的含义――移动支付成功卡位现金与信用卡之间支付空白的优势。在欧洲北美市场,金融衍生工具相对丰富,消费者的支付手段多样,尤其是信用卡功能稳定安全,具有多年的发展基础,虽然深入人心的移动平台概念能够减少推广成本,但那里的人们对移动支付的有效需求未必高于中国。中国的金融工具种类多但普及差,个人信用体系缺位。这种情况决定了中国个人在交易过程中只能以现金为主的局面。同时人们的小额生活支出却数量激增,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是愿意尝试一下不用支付现金的移动支付这种新的支付方式的。同时,对移动支付需求市场的预测也不应过于乐观,因为在大额支付上,人们会倾向于更为安全可靠的传统银行交易方式,因为相比于小额支付,在大额支付中,人们更看重的是安全性而不是方便性。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移动支付产业链具体是有哪些成员构成,他们又在这条产业价值链中占据着什么样的位置呢?就移动支付而言,产业链由移动运营商、设备制造商、内容提供商、系统集成商,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以及客户等构成。这些成员紧密合作、优势互补,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链条关系。在其中,又以移动运营商,银行和内容提供商所起作用最大,所以下面的分析也就以它们为主。
移动运营商正在寻找可以推动非语音服务的普及性应用,sms(短信)的异常火爆给移动运营商(特别是亚洲)带来了巨额的利润,同时也给他们极大的信心去积极寻找下一个非语音服务,而移动支付很可能就是他们所要寻找的机会,也即下一个利润增长点。所以他们对此是非常重视的,很多国家的运营商都开始了这项服务,如前文所提,我国最大的两家移动运营商移动和联通都开展了类似服务。因为他们几乎控制着移动网络这项稀缺资源,所以他们在移动支付这条产业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现阶段也通常由移动运营商来主导移动付费业务,作为移动支付平台的运营主体,以就是用户的手机话费账户或专门的小额账户作为移动支付的账户,用户所发生的移动支付交易费用全部从话费账户或小额帐户中扣减。在这种情况下用户每月的手机话费和移动支付费用很难区分,无法对非话费类业务出具发票,税务处理复杂。在当前移动支付所使用的领域单一,交易额不大的情况下尚可应付,而当使用范围及所涉交易额都进一步扩大时,一方面可能会与国家金融政策发生抵触,另一方面他也缺乏足够的能力抵御金融风险。
就目前的移动支付现状来看,银行是起着辅助运营商的作用,但银行拥有以现金、信用卡及支票为基础的支付系统,且有较强的抗金融风险能力,在重要的相关服务中占据着垄断性地位。如果移动付费业务能够获得更大的成功,银行应该会起关键的作用。当前对银行而言,其机会与挑战就在于如何将其现有的服务连接到移动装置上去。如果各银行只能为本行用户提供本行的手机银行服务,移动支付在银行之间不能互连互通,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移动支付业务在行业间的推广,所以如何整合行内资源为客户创造更大的方便也是银行所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可以推测类似银联的组织将在将来的移动支付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另一个重要角色是内容供应商。它的范围很广,从网上机构(如提供网络游戏,电子邮箱从而向消费者收取少量费用的电子商务)到网下企业(如大众运输系统,它们可以提供终端,使乘客能够通过移动电话支付车费,并以此降低成本)都可以成为其中一员。他们的用户群是一种不稳定的非长期资源。这种资源的不稳定性决定了供应商很难独立成为移动业务的主导者。但如果只有移动支付这种形式而没有东西可以支付,那么移动支付将永远停留在概念上。所以运营商与内容提供商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在运营商开放的前提下,内容才能丰富,用户才会跟进,整个行业的蛋糕才能做大。日本的NTT DoCoMo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先锋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的崇拜。很多崇拜者甚至说,是天才创造了i-mode,然而事实是DoCoMo最早领悟到要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为内容付费。在中国移动推出的移动梦网也正是由于有众多的ICP(内容提供商)所提供的众多丰富内容而获得成功的。
关键词:港口;物流价值链;整合
中图分类号:F252.5 文献标识码:B
进入21世纪,中国外贸持续高速增长,沿海港口特别是大型枢纽港对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的促进带动作用越来越强。港口作为重要的物流企业,强化自身的竞争力对于提升地区乃至国家竞争力都有一定的意义。港口保税区、临港工业区以及自由港的发展,使港口日益成为具有涵盖供应链物流所有环节特点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港口业务仅仅是企业外部物流链的一个环节,却往往是关键一环。以港口物流为中心的产业链,包括广义的港口周边及腹地范围的产业集群及产业链和狭义的港口物流产业集群及产业链。围绕港口物流服务于这一特定需求或进行特定产品生产(服务)所涉及到的一系列互为基础、相互依存的上下游链条关系构成了产业链,它们共同构成了涵盖制造生产加工、信息服务、物流服务、技术服务等产业个体所形成的产业价值链。众多港口都热衷于建设枢纽港、航运中心,各大船运公司纷纷打造巨轮、扩建船队、铺设全球运输网络的根本原因都是为了在产业链上争取更强势的地位,以取得更大利益。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和黄港口的扩张战略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思路。和黄多年前早己开始港口产业整合的谋篇布局。和黄港口先后在大陆投资了深圳盐田港集装箱码头、上海SCT集装箱码头、宁波NBCT码头和洋山港二期和锦州港。在墨西哥太平洋港口恩塞纳达附近,和黄计划投资120亿美元兴建一个全新大型港口,以替代美国洛杉矶、长滩港成为北美洲西岸亚太贸易枢纽之一。作为航运港口产业的巨头,和黄对扩张时机的把握,全球布点的战略考虑及执行都显得极为老道,它拥有一整套领先的港口运营管理模式。和黄不是简单地投资港口,而是根据整体战略需要有选择地进行,在重要国际航线上的关键节点投资,是其重要出发点,对物流产业链的整合控制使其拥有其它单一港口所不具备的强大竞争合力。和黄港口业务遍布亚洲、中东、非洲、欧洲及美洲二十个国家,目前经营着42个港口,共247个泊位。2005年,和黄港口的集装箱总吞吐量达5180万标箱,是世界最大的港口公司。作为港口业横向整合的代表,它对全球航运物流业的影响力不可估量。
世界最大集装箱班轮公司的马士基集团也是通过上下游物流价值链的整合强化了其竞争优势。经过多年来不断的兼并,除了集装箱船队规模己经高居世界榜首外,期下专门负责港口营运的马士基码头公司也已是仅次于和黄港口的全球第三大码头公司,在全球共拥有36个码头。目前,马士基集团的主要5个业务单元是集装箱运输、油轮运输、超级市场、航空公司以及石油和天然气开发,2004年集装箱运输提供了净利润84亿丹麦马克,占整个集团净利润的46%。马士基集装箱运输业务包括三个战略单元:马士基海陆从事集装箱班轮运输,马士基物流提供门到门供应链管理,ATM码头整合集装箱码头管理。毫无疑问,集装箱班轮运输单元是物流、码头管理业务扩张的基础,通过收购首先增强集装箱班轮规模,进而以庞大的运力规模对物流和码头业务发展扩张提供基础和保障,三个单元相辅相成,从而提高了马士基整个集装箱运输的核心竞争能力。产业链整合的初步完成也使得马士基在业界完全居于高端,无论对于货主或码头服务商或其他物流分包商,都有很强的话语权。除了确保自身庞大船队的靠泊优先权和追求码头投资的稳定回报率外,马士基更深远的含义应在于逐渐打通集装箱物流的整条产业链,从干线网络延伸至关键节点:重要的枢纽港和干线港,再扩展到支线网和支线港。马士基凭借自己在班轮业的强势地位谋取了超额的利润。
上海港也看到了这点,它所实行的“长江战略”实际上就是产业链的纵向一体化,这是深具战略眼光的一步好棋。打造自己独有的、具有隐性排他性的、完善的喂给港体系,除了具有巩固大后方、确保自身箱源、在与其他港口竞争枢纽港地位时占尽先机的基本作用外,更深远的意义是在与马士基等强势航运巨头博弈时拥有最佳砝码,极大增强谈判地位,可以防止其打“宁波牌”或“釜山牌”等,而不至重蹈新加坡港的覆辙。在一个面临上游或下游产业垄断性倾向不断增大的行业中,企业如果要取得长久而稳固的强势地位,必须在发展强有力核心竞争力的同时,拓展其产业战略空间,实行纵向或横向的产业链整合战略,或者兼而有之。
在港口业日益开放、替代服务产品竞争压力加大的形势下,港口的发展需要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而价值链的整合对于提升港口竞争力是大有好处的。大型港口企业有足够的实力将其服务延伸到顾客身边,而中小港口也可以通过由不同功能的多地点的战略联盟伙伴企业共同整合价值链。如中小港口可以与仓储、航运、公路等企业合作,形成模拟物流服务组织,共同构成物流服务网络。这种模拟物流企业趋势不仅有利于企业对市场做出更敏捷的反应,而且又有可能达到大型企业规模效益所带来的好处。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高洁.上海港集装箱运输竞争力评价[J].上海海运学院学报,2005,4:23-25.
2009烟雾弥漫
嘉宾们对2009年的预期都比较保守。“2009年的市场,不可预知因素太多了。”赖裕文的这句话道出了所有参加对话的嘉宾的心声。
不过,嘉宾们也表示,从2008年年底到2009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之前大家对2009的预期有些过度悲观,因而在2009年出现了供应跟不上市场需求的状况。
对此,杨建初认为:“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灵活性并降低库存的压力,是我们应该去努力的方向。”卢博彦表示,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显得非常重要:“如果我们与客户之间建立了更好的联系,我们之间就会保持一定的平稳度。上游厂商达到一个平稳度,整个供应链跑起来也会比较平稳。不要像去年那样来一个急刹车,那种状况大家都受不了。”
除了通过上下游的及时沟通来控制库存管理和销售节奏之外,佘晖给出了另一个答案,那就是创新。“我们这个行业的发展是靠创新来推动的,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所以我觉得现在我们应该不断地投入,不断地提升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极大地提高创新能力,那在产业形势好转的时候,我们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提升产业链效率成共识
在未来的产业形势还不明朗的状态下,如何提升自身的实力,成为与会嘉宾最为关心的问题。参与对话的嘉宾的关注点不约而同地聚焦到了提升产业链的效率这一问题上。
虽然四位嘉宾给出的答案各不相同,但是他们的答案都围绕一个词――“沟通”来展开。这个沟通既有建立上下游客户的信任这层含义,也指通过沟通深入准确地把握市场的需求,从而建立新的创新的意义。
卢博彦提出,2009年市场透明度不好,因此,他建议将订单提交等环节的时间尽量压缩。卢博彦认为,这样有利于厂商提高市场反应灵活度以及对整个市场的把握。
杨建初同样提到了沟通问题,但他更多地将沟通的内容聚焦在成本和客户需求的层面上。他认为,将两个月的交货期压缩成6个星期,甚至4个星期,是以提高成本作为代价的。这时候就要考虑市场是否接受如此带来的成本增加,厂商是否愿意付出代价来获得灵活度。他建议,在产业的各个环节中,将原来“背靠背的沟通”转变成“面对面的沟通”,也就是需要建立一个对需求的变化能够“更加及时地沟通并做出反应”的机制。他指出,“对客户的需求,没有人能够100%地把握,但是通过建立一个合适的沟通机制,更加畅通地进行沟通,对客户需求变化的灵敏度就能够有所提高,从而提高整个产业链价值实现的效率。”
佘晖提出,部件厂商和整机厂商都应当更多地沟通终端用户的需求。“除了提高自身的效率之外,我们要更多地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看问题。比如说,如果用户需要一个更轻薄的产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更快地提供这样的设计并且快速生产就是一个问题。所以,我对整个产业链的一个建议是,要把目光更多地聚焦到消费者的需求上来。”
作为整机厂商的代表,赖裕文更关注自身以及和经销商之间的沟通。“按照基本概念来做事”是他开出的一剂药方。他举例说:“如果我们能够看到所有经销商的库存、销售结构以及库存周转率,就能了解哪个企业做得最好。”
上网本有新动向
在市场相对比较低迷的2008年下半年,上网本却成为一个产业亮点。围绕上网本这一产品,产业链究竟应当如何合作?对此,赖裕文表示,华硕在板卡方面的设计研发能力对上网本的领头羊EPC的推出功不可没。他介绍说,目前华硕整机、板卡的研发队伍已经整合在一起,在整体设计方面已具有很大的优势,这也是华硕能在上网本这样一个新产品领域有所建树的原因。
那么,上网本究竟给市场带来了哪些影响?佘晖表示,3G上网本的出现、运营商的加入给整个产业链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杨建初和卢彦博则更多地从自身产品的角度来关注上网本市场。杨建初表示,上网本的出现对硬盘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在现有基础上将产品做得更加轻薄,另一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节能和散热要求。卢博彦透露,龙腾光电对10英寸的上网本屏幕进行了重点设计。
对行业充满信心
事实上,IT行业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行业。不过,在提到对IT行业的期望时,对话嘉宾都表示,即使重新选择,他们也会加入这个行业,对行业前景都保持乐观态度。对IT行业“不抛弃,不放弃”成为对话嘉宾的共识。
产业有高峰,也有低谷,这是产业发展的规律。对此,入行十几年的卢博彦深有感触。他说:“从1995年到现在,我在IT行业十几年的职业生涯中,已经起起落落经历了四个轮回。我记得在非常痛苦的时候,每天早上醒来还能发现有六七万美元的收入进入公司账上。那是非常令人兴奋的事情,所以我觉得这个产业还是值得做的。尤其是中国,我们拥有巨大的市场,只要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好好做,就一定能做好。”
液晶面板企业代表、龙腾光电总经理卢博彦表示,能投身TFT这个对中国来说意义重大的产业是“一种幸运”,他号召“大家一起来打拼,把它做好。”
“无论是好的和坏的,都随时和客户沟通”是希捷中国区总经理杨建初的原则。他希望产业链上下游能够增强沟通,将“背靠背的沟通”转变成“面对面的沟通”,提升产业链价值实现的效率。
[基金项目]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0GXS5B157)
[通信作者] *刘盈,Tel:(010)64032656, E-mail:
[摘要] 中药产业链的产业链条很长且行业跨度大,在一个链条上同时存在靠天吃饭的中药农业与科技含量高的中药工业、中药知识业及快速发展的中药流通业,各产业环节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大量瓶颈现象产生,使整条产业链运行不够顺畅。作者从国民经济行业划分、三次产业分类、要素密集度产业划分等角度分析,认为跨国民经济行业、跨三次产业、跨不同要素密集度产业导致中药产业链结构复杂,其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产业主体复杂、产品形式多样、各产业环节分工协作程度不一、各产业环节技术进步速度不同等方面。作者指出结构复杂是中药产业链的天然特性,是导致各产业环节发展不平衡及产业链运行不协调的主要原因。该研究将为今后探讨中药产业链资源配置效率及协调发展等问题奠定基础。
[关键词] 中药产业;产业链;结构;复杂性;国民经济行业;三次产业;要素密集度
中药产业作为我国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但中药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有必要从经济学角度加以审视和研究。对中药产业来说,产业链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视角,从这个中观层面出发,能够客观形象地把握中药产业整体发展的平衡性与协调性。产业链是一个中国化的名词,国外学者多研究价值链、供应链等微观层面的链条,对中观层面的产业链鲜有涉足,国内学术界也尚未达成理论共识[1]。尽管如此,产业链依然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理论分析工具。产业链的含义不同于产业,产业是指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产品用途相同的企业的集合[2];而产业链是一个跨产业的概念,不是仅指最终产品所在的产业。中药产业链的结构比较复杂,这种复杂性与它涉及多个产业部门有关。本文从国民经济行业划分、三次产业分类、要素密集度产业划分等角度出发,分析中药产业链结构的复杂性及其影响,希望为今后探讨中药产业链的协调性及资源配置效率等问题奠定基础。
1 中药产业链基本架构
中药产业链是指在中药产品(中药饮片、中成药、功能性食品、保健品等)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从中药材种植到中药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所包含的各个环节所构成的产业链条[3]。它包括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流通业和中药知识业4个主体环节,其中,中药农业、中药工业和中药流通业分别是上、中、下游产业环节,中药知识业作为非生产环节位于中药产业链的高端部位,贯穿整条产业链的始终。
中药农业是中药产业链的基础环节,核心内容是中药材生产,即持续、稳定地以种植、养殖或生物工程方式生产中药材或其有效成分,同时实现紧缺或濒危资源的人工生产、野生抚育或半野生生产[4]。中药农业是广义的农业概念,包括农、林、牧、渔四大行业中所有与中药材生产有关的活动,中药材种植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生产活动。
中药工业是中药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包括中药饮片加工和中成药生产活动。工业有轻工业和重工业之分,中药工业属于以农产品(中药材)为原材料的轻工业。中药工业早已摆脱传统工业的束缚,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很高,已具备现代工业的特征。与中药饮片加工相比,中成药生产的工业化程度更高,国家对中成药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监管也更为严格。
中药流通业是连接中药农业和中药工业的桥梁。流通是媒介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中药农业和中药工业的产出(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等)都必须通过中药流通业才能被消费和使用。现代的流通是大市场、大商业、大贸易的概念,是传统商业与现代商业的统一,是商品流通与服务贸易的统一,流通业(包括批发零售、餐饮服务和生活服务业)通过自身的商业活动在全社会范围内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商品和各种服务[5]。近年来随着流通经济学的发展,商业的概念已较少使用,因此研究者认为,相对于“中药商业”的概念,“中药流通业”更能准确地表达中药产业所涵盖的第三产业范围。
中药知识产业是中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知识产权是其主要的产品形式,产业活动主要表现为,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产业主体为中药生产经营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咨询、合作、转让等方面的支持。中药知识业具备了对其他产业环节通过分配而不是生产来获得利润的特权,产业主体的竞争力不表现在对物质资源的追求上,而体现在对科技资源的占有上。
此外,中药产业链的运行还需要其他行业的支持,这些行业组成了支持产业体系。4个主体产业环节与支持产业相互间通过广泛的技术经济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中药产业链条,在这个链条中存在着产品、知识、资本、信息等要素的单向或双向流动。
2 中药产业链结构的多角度分析
2.1 跨国民经济行业导致结构复杂
依照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划分中药产业活动,能够明确中药产业链上的行业分布情况及其子产业所属的行业层次,见图1。中药产业链涉及的国民经济行业比较广泛,有些行业与中药产业活动直接相关,有些行业则是间接相关。在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GB/T 4754-2011)中,直接标明“中药”的行业有4项:①中药材种植(代码017),在农业项下,指主要用于中药配制以及中成药加工的药材作物的种植;②中药饮片加工(代码273),在医药制造业项下,指对采集的天然或人工种植、养殖的动物和植物的药材部位进行加工、炮制,使其符合中药处方调剂或中成药生产使用的活动;③中成药生产(代码274),在医药制造业项下,指直接用于人体疾病防治的传统药的加工生产活动;④中药批发(代码5152),在批发业项下,指中成药、中药材的批发和进出动。
有些行业在名称上没有“中药”二字,实际上包含了很多中药产业活动。①农、林、牧、渔四大行业中的很多活动与中药材生产相关,如林产品采集(代码025)、药用动物饲养、矿物药采选等;②食品制造业项下的保健食品制造(代码1492),其生产原料有很多是来自药食两用中药材;③药品零售(代码5251)包含中药饮片零售和中成药零售,医院(代码831)、社区医疗和卫生院(代码832)是目前国内最主要的药品销售终端;④中药知识业与研究与试验发展(代码73)、专业技术服务业(代码74)、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代码75)三大行业密切相关。支持产业涉及的行业范围也很广泛,如农林牧渔服务业、制药专用设备制造、医药用品制造、生态保护、交通运输仓储业、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
由于中药产业链涵盖农林牧渔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分别是GB/T4754-2011中A,C,F,G,I,M类)等诸多行业,这些行业具有各自的特点且遵循不同的产业运行规律,各行业之间也不断进行着技术、信息、资金、需求等交换活动,因此导致中药产业链的构成比较复杂。此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消费结构的调整,中药产业活动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中药相关行业的范围拓展及横向或纵向一体化整合已成为必然,这就增加了中药产业链结构的复杂性,并对其协调运行提出更高要求。
2.2 跨三次产业导致结构复杂
三次产业分类法是世界上较为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方法,各国的划分标准不尽一致。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范围是: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6]。依据这个划分标准,中药农业属于第一产业,中药工业属于第二产业,中药流通业和中药知识业属于第三产业,支持产业中的各行业分别属于第一、二、三产业。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生产的物质产品都有2种,即最终产品(以消费或投资为目的而生产和出售的产品)和中间产品(用于生产其他产品的产品)。中药材属于中间产品;中成药属于最终产品;中药饮片既是中间产品也是最终产品,因为它既可用作生产中成药的原材料,也可直接为消费者使用。中间产品(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质量决定了最终产品(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质量。在物质产品的生产与消费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服务产品的生产,服务产品不同于物质产品,它不能储存和流动[7]。中药产业链上的服务产品主要由中药流通业和中药知识业提供。
在我国,大部分产业链一般只涉及三次产业中的2个,横跨三次产业的产业链比较少见,中药产业链就是其中之一。横跨三次产业说明产业链条很长,这是中药产业链最具特点之处。中药产业链的各产业环节分别属于三次产业,而三次产业的发展和演变有其自身规律。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1940年)认为,产业部门间的效率差别是产业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产业存在不同的生产效率,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差不多总是比同一个经济系统中其他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以更大比例增长。中药产业链作为一个跨三次产业的经济系统,情况亦是如此。近十几年来,中药工业的经济增长率和现代化程度远高于中药农业和中药流通业,劳动生产率的差别使中药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极不平衡。较长的产业链条及其中每一小段链条间的不均衡发展,导致中药产业链结构变得错综复杂,也给其协调运行带来困难。
2.3 跨不同要素密集度产业导致结构复杂
在西方经济学中,生产要素一般划分为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4种类型。事实上,每一种生产要素的组合都代表一定的技术,一般来说,较多劳动和较少资本的组合意味着水平较低的技术,而较少的劳动和较多的资本则代表比较先进的技术[8]。在中药产业链中,每个产业环节的生产要素组合不尽相同,因而形成劳动密集、技术密集或资本密集的不同产业特征。
2.3.1 中药农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 中药农业高度依赖自然资源,包括野生中药材采集、中药材栽培、产地初加工等活动。目前中药材生产仍以农户分散种植为主,也有部分种植企业进行专业化种植,近年还出现“公司+基地(中介组织、经纪人等)+农户”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模式,但从整体上看,中药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很低。中药材生产过程主要消耗的是体力劳动,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较低。由于劳动的投入比例高于其他生产要素,所以中药农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按照配第-克拉克(1691,1940)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这个历史规律提示,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中药农业生产所依赖的劳动力未来不一定能得到充分供给,分散种植模式将不可持续。目前,以农户为主体的中药农业生产模式已显现很多问题,例如缺少内部分工与协作、没有规模经济性、资本积累不足、市场风险大等。产业化和现代化是中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农业整体的现代化发展将推动中药农业的产业升级。
2.3.2 中药工业属资本技术双密集型产业 中药工业属于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制造业)是指国民经济行业中 R&D 投入强度(即 R&D 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相对较高的制造业行业,医药制造业是其所界定的6大行业之一,“中药饮片加工”和“中成药生产”就列在医药制造业项下[9]。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密集度明显高于其他行业的产业,一般具有很高的技术领先性和技术复杂性。国家十分关注中药工业科技含量的提升,《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优先发展现代中药,鼓励技术含量高、具有显著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的中药新药产业化[10];《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指出中药关键技术、中药研发共性技术平台等领域的发展方向[11]。2012年12月,国家统计局将“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和“中成药生产”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12]。对企业来说,生产工艺改进和新药开发等科技创新活动依赖于先进的科技手段,而不断的创新才能为企业带来更高的产品附加值。中药工业对资本的要求很高,厂房建设、设备购置及研究开发等活动均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近些年,中药工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都较强,因而资本积累速度很快,产业升级速度也较快,越来越带有资本密集、技术先进的特征。
2.3.3 中药流通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 中药流通业包括中药材流通、中药饮片流通和中成药流通,含批发和零售2类活动。①中成药和中药饮片属于药品,与化学药品、生物制品等在同一个药品流通体系下运行。医院是我国药品流通的主体,占市场份额的80%,1.3万家药品批发企业和几十万家零售药店占市场份额的20%[13]。药品经营企业普遍采用人员、仓库和车辆的堆积方式,管理效率不高,仅有少数大型企业采用现代仓储管理系统和物流技术。②中药材不是药品,具有农产品的属性,需加工成中药饮片或中成药之后才能进入消费终端。除了药材生产者与中药工业企业直接进行交易之外,中药材流通主要在专业市场上完成。我国现有17个中药材专业市场,农户或经销商在市场内分散设立药材摊位,经营模式类似集贸市场。总之,由于中药的批发和零售活动需要大量劳动力的支持,所以中药流通业目前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现代意义上的流通业不再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高新技术已成为推动流通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最主要动力[14],随着流通行业的整体进步,中药流通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为技术密集型产业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2.3.4 中药知识业属资本技术双密集型产业 中药知识业处于在中药产业价值链的高端位置,技术密集程度非常高,对资本密集度的要求也很高。高新技术可以提高生产力,但高新技术的研发也必须付出成本,科研场所、仪器设备、人才队伍等方面的建设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中药知识业的研发活动主要包括2类:一是由政府资金支持的科技活动,这类活动的产出可以进入市场进行交换,比如科研机构将新药开发项目转让给药品生产企业;二是中药工业企业的内部研发活动,如生产工艺改进、新药研发等,研发费用分摊计入产品成本。这两类科技活动在中药知识业中占有很高比例,其中政府资助了大部分的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在资本投入巨大的同时,研发活动的风险也很高,很多研发项目中只有极少数项目能够取得专利,而即使取得专利,市场价值也未可知。尽管如此,从全社会角度看,中药知识业的科技创新带来的社会收益是大于高投入带来的社会成本的,因而充分发挥知识的正外部性作用,对优化中药产业资源配置、理顺产业链条将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3 中药产业链结构的复杂性
中药产业链的产业环节较多且禀赋不同,既有依赖自然资源的中药农业,也有资本密集的中药工业和技术密集的中药知识业,还有劳动密集的中药流通业。这些产业环节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产品、技术、资金和信息的流动,内部要素相互间也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3.1 产业主体复杂
产业主体在市场上从事经济活动,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一般而言,企业是最主要的产业主体。由于没有哪个企业能够驾驭整条产业链,因而企业往往选择能使自己获得最大价值的产业环节作为活动领域,同时以处于其他产业环节或其他产业中的企业作为供应商或用户,以求在社会协作体系中形成对其他企业的支配力量,由此形成很多个产业链节点。
中药产业链横跨三次产业,所以产业主体类型较多,既有企业也有个体。中药农业包括农户、种植企业、种植基地和产地初加工企业;中药工业包括中药饮片加工企业、中成药生产企业;中药流通业包括中药材购销企业或经纪人、中药材专业市场、药品批发企业、药品零售企业和医疗机构;中药知识业包括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由于中药产业链各产业环节的要素密集度不同,产业主体依赖的主要资源和关注焦点也不尽相同,药材农户往往关注个体经济收入,中药工业企业比较重视技术和设备,科研机构一般将重心放在科技创新方面。从产业管理对象角度看,不同产业环节的管理重点也是不同的,中药农业和中药流通业重在管理劳动力,中药工业和中药知识业重在管理资本和技术,产业主体应根据管理重点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在中药产业链中,不同类型的产业主体分散在不同的国民经济行业中,而每个行业都有各自的特征和管理规范,分属不同的政府部门管理。农业部、商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分别或同时管理中药产业链上的某一段链条,中药企业或农户必须面对多头管理可能产生的不协调问题,并根据市场需求和来自不同部门的政府规制来调整经济活动。因此在中药产业链中,产业主体的行为也比较复杂。
3.2 产品形式多样
由于横跨三次产业,中药产业链上的产品形式比较多样,既有自然生长的种子种苗和药用动植物,也有初加工后形成的中药材,更多见的是可供消费的中药饮片、中成药、中药配方颗粒、保健食品及化妆品等产品,此外还有服务产品和知识产品。这些不同形式的产品,其附加值差别很大,从中药产业链上游到下游,产品价值也不断增加。一般情况下,一个产业主体往往从事多种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种植企业生产多种中药材,流通企业经营多种药品,而中药工业企业大都拥有多条产品线。目前,生产数百种饮片的饮片加工企业和生产数十种中成药的药品生产企业并不鲜见,而每种药品亦有不同的生产流程、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产品链与技术链、价值链、供应链相互交错,形成了复杂的网链结构,这种复杂结构既体现在企业内部,也呈现于中药产业链中。中药产业链产业主体与产品关系见图2。
3.3 各产业环节分工协作程度不一
经济活动中分工、协作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是产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中药产业链的中游和下游环节,近年来分工不断细化,整体协作程度也不断提高。产业主体为提高效率而专注于那些拥有独特资源的核心业务,倾向于将非核心业务或标准化工作模块外包给其他企业,例如中药工业的原料模块和研发模块、中药流通业的物流模块等,甚至在中药知识业内部的研发链条上,也在逐步形成一个个专精于某个领域的研究模块。但是,上游的中药农业依然缺少专业化分工,农户和种植企业所需要的技术、资金和信息等生产要素得不到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有效支撑。目前,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模式的出现和发展壮大,将深化中药农业的专业分工。由于专业化分工使产业链条上出现更多的节点,产业链的结构和联接方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随着中药产业链上专业化分工的深入,对产业链整体的社会协作体系和协作效率也提出更高要求。
3.4 各产业环节技术进步速度不同
一般来说,资本和劳动力是互为替代关系的要素,资本总是向能够实现最佳经济效率和技术效率的地方或产业环节转移。对中药产业链而言,资本的流向确实与技术进步速度相关。近年来中药工业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在医药工业总产值中占比越来越高,已具备相当的产业规模,应该说这与其较高的技术壁垒有关,药品生产企业必须通过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才能保持自身竞争力。中药知识业在与生物科技、信息技术、新材料等现代科学技术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对其他产业环节的技术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凸显。中药流通业(中药材流通除外)对现代仓储物流技术的吸收和应用,也大大提高了经济活动效率。科学技术的交叉渗透使中药产业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高。相比之下,中药农业的技术进步十分缓慢,依然停留在低附加值、低壁垒、低集中度的弱质产业发展阶段,靠天吃饭的产业特征无法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而资金的缺失又使技术进步成为泡影,由此形成两难的局面。总体上看,中药农业与中药产业链的其他产业环节相比,技术进步速度过于缓慢,制约了整条产业链的结构升级。
4 结语
从以上分析看出,中药产业链横跨三次产业,涉及的国民经济行业较为广泛,且各产业环节的要素密集度不同,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使中药产业链的链条很长很宽。从平面角度看,中药产业链是单链线式结构[3];从立体角度看,它是一个复杂的网链结构。中药产业链各产业环节在规模经济、技术水平、信息效率、资本积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由此带来产业链的不均衡发展,形成大量的散环与断环。可以说,结构复杂是中药产业链的天然特性。
结构复杂能够给中药产业链带来一定的优势,比如产业链不易被复制或替代、进入壁垒高及自生能力强等,但与此同时,由于中药产业链上的经济技术联系错综复杂,所以当任何一个节点发生变化时,都会引起整条产业链的波动。当复杂的静态结构与多变的动态运行交织在一起时,原本复杂的产业链条变得更加纠结,各产业环节之间协调不顺畅导致大量瓶颈现象产生。中药产业链结构复杂带来的产业链协调性与资源配置效率等问题,以及如何在理论和实践中解决这些问题,有待研究者今后继续关注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王云霞,李国平.产业链现状研究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2006,25(10):59.
[2] 杨公仆,夏大慰,龚仰军.产业经济学教程[M]. 3版.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3] 李祺,刘盈.我国中药产业链问题与成因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0,35(16):2214.
[4] 陈士林,魏建和,韩建萍,等.中药农业与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4):1.
[5] 黄国维.论流通产业是基础产业[J].财贸经济,2005 (4):61.
[6] 国家统计局设管司.三次产业划分规定[EB/OL]. 2013-01-14.http:// .
[7] 徐寿波.关于基础产业理论的几个问题[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1):1.
[8]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 [M].5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24.
[9] 国家统计局.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分类(2013) [EB/OL]. 2013-10-21. http://.
[10]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R].发改高技[2007]911号.
[11] 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通知[R].国科发计〔2011〕270号.
[12] 国家统计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2)(试行)[EB/OL]. 2013-01-14.http:// .
其一是终端。之所以没有从平台角度来评判二者的优劣,是因为它们的推动者在身份方面存在很大差别――苹果是手机终端厂商和移动互联网厂商,而中国移动是电信运营商。苹果凭借手机终端聚集了大量用户,然后推出针对终端下载的应用商店。坐拥庞大的用户群使苹果具备了跟运营商议价的实力。而中国移动则是希望依托现有用户,建立一个统一的增值业务推广平台,以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占据优势。从表面看,两者的切入点并不相同。但从终端角度看,中国移动也怀有和苹果同样的发展愿望,只不过在目前TD业务惨淡和研发受阻的情况下,建立一个支持多种手机操作系统的应用下载平台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移动MM平台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应用开发者的热情和积极性,但如何让习惯了免费下载软件的消费者,具有像苹果手机用户一样的高忠诚度,心甘情愿地为下载移动MM上的应用掏腰包?
其二是合作。在合作模式上,苹果90%以上的应用都被大型开发公司垄断,个人开发者和团队的生存空间非常小。相比之下,移动MM的开放性更强,有很多个人和中小开发团队。这虽然有利于鼓励创新,但能否出现像短信一样投入小、产出高的“明星业务”,进而聚集大量客户,结果尚不得而知。
众所周知,移动互联网时代和互联网时代一样,企业必须专注于某个细分领域并能够在该领域排名前两位,才会有用户和厂商愿意为其开发的应用付费。中国移动能否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角色转变,是否能把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角色诠释出新的含义,还有待检验。
其三是定位。苹果App Store模式在国内推广,还存在平台和分成模式等诸多局限。但App Store只是针对特有终端的一项增值服务,并不存在产业链地位一说。而移动MM不仅是一个软件商店,更担负着整合各省增值业务基地的艰巨任务。
关键词:创意产业;中国动漫衍生品;研究;开发
一、近几年,我国新兴创意产业这一名称。
创意产业又称创造性产业,指的是一些具有创意发展潜能的企业。创意产业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广义的创意产业实指文化创意产业,狭义的创意产业指运用创造性智慧进行研究、开发、生产、交易的各种行业和环节的总和。动漫产业作为创意产业中最具有潜力的朝阳产业之一,动漫产业已成为美日韩创意产业的重要支柱产业。在这种影响下中国的动漫产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动漫产业是产业链条的最后一环利用卡通动漫中的原创人物形象,经过专业的卡通动漫衍生品设计师的精心设计,所开发制造出的一系列可供售卖的服务或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衍生品在动漫开发环节也是动漫产业中获益最高的一环,同样动漫衍生品开发在创意产业下也能够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使其更好的发展。
二、国内动漫衍生产品开发现状及问题
自2004年以来,中国政府对动漫产业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动漫产业在市场需求和政府政策的双重合力推动下迎来了快速的发展,为大力发展国产动画片的制作、生产注入了强大动力。湖南、杭州、大连、苏州等动漫基地也雨后春笋般诞生,上海、北京、广州、杭州等地的动漫展、动漫节更是连绵不断,一批动漫企业和动漫品牌崭露头角,形成了中国动漫产业大发展的雏形。中国动漫产业的产业化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需要很高的行业发展度。动漫产业想要发展就要形成产业链,是产业链概念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个分支概念。动漫产业的成功运作,关键在于动漫产业链各环节合理布局、协同发展。
虽然中国动漫在发展,但动漫产业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动漫中的发展由于各种原因发展还是缓慢的,有量的积累但还没有质的飞跃。中国从很早就有非常优秀的动画片,但这些优秀的动画片并没有衍生出产品。这才使动漫原创和衍生品的设计和开发仍处于低端。动漫产业没有完整的反馈机制,投资收益的不可预测性,使得市场盈利模式具有模糊性,这些也令一些公司的投资者望而却步。而在中国有一大部分的动漫爱好者年龄在13-30岁之间,面对我国动漫产业缺乏完整产业链、原创形象开发缺失以及后期衍生产品的制作销售难以形成完整链条的现状,也使我们拥有优秀动漫形象无法进行对周边产品的开发。尽管目前动漫产品销售火爆,但品牌大多都是“洋货”充斥着美、日、韩三国的动漫形象。
三、国外动漫衍生产品开发对国内的影响及启示
在美国、日本等动画制作强国,漫画、动画、电影、图书、音像制品和特许经营产品等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产业链”。
国外的动漫衍生品开发在各方面都比中国发展要快。例如美国的动漫衍生品开况,1929年迪斯尼开始对其动画片角色衍生产品的开发之路。实际上不仅仅是变形金刚,米奇、加菲猫等在衍生品中的种类繁多。《海绵宝宝》定位在婴幼儿年龄群,情节简单,角色名字怪异,配套开发的衍生品数量也是惊人的。日本有着“全民动漫”之称,倘若把日本的成功归功于它对读者心理特征的准确把握。对每个年龄段都有相对应的动画片,3岁以下的有《铁甲小宝》等。针对于4岁以上至10岁以下男孩或也有的男孩子都十四五岁的,符合这时的男孩好动,智力大增,动手能力在不断增强的特点有非常火爆的《奥特曼》《四驱兄弟》《机器猫》《圣斗士星矢》《名侦探柯南》等适合此年龄段的动画片。
四、中国动漫衍生品发展策略
(一)抓住创意,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渠道
动漫形象是动漫产业链的核心。具有创意的动漫形象也决定了衍生品开发好与坏。从中可看出创意形象的重要性。而形象不是少而是缺乏创意。动画形象以及角色是否具有性格、是否招人喜爱,能否被人们所认可,将对相关的衍生品销售起到决定性作用。衍生品的开发围绕动漫形象展开,没有创意性的可爱人物、动物的造型与性格做基础,衍生品就只能是空谈。衍生品缺乏生命力要从产品本身找原因,要知道什么是灵魂,如果产品本身很优秀,具有持久魅力和高关注度,质量足够,生命力够强,可以借鉴传统艺术形式,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创意动漫形象。
随着一大批动漫基地的建立,一些动漫大赛与动漫会展也成为宣传动漫产业与动漫作品、衍生品的途径。令人应接不暇,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动漫文化在全社会的推广。动漫展览现状混杂、思想太散、内容重复,要想正能量的推动动漫文化推动动漫衍生品的发展就要提高动漫展的质量。除了动漫展的推动与宣传外,还可以在一些动漫杂志上进行宣传与推广。有一些影视片中加入了对动画片形象的玩偶,这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例如《杜拉拉升职记》里,还有把一些动漫片拍成的真人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等。要利用一切宣传途径把动漫文化推广宣传。
(二)走民族的道路,与国际接轨
全球化与本土化是当今艺术领域的两大潮流,全球化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地理和空间界限,渗透到每个角落。民族特色化就是本土化。动漫应提倡动画界走民族风格、时代特点相结合的原创之路。
而中国作为东方文明的发源地,五千年文化底蕴赋予了我们最丰富的动漫创作资源。从早期日本的《白蛇传》到现在美国的热播动画片《功夫熊猫》、《花木兰》可以看到,一些国外的动漫企业开始挖掘中国文化资源。要形成知名的本土动漫品牌,就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在这里可以走民族特色的道路。可以借助中国特有的元素增加动漫形象周边产品。如《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唐装、祥云碗带有中国传统花纹等具有民族特色的配件,还有传统的虎头帽与虎头鞋等。这种开发模式打破了制作动画片上映的单一形式,把动画片与动漫衍生品仅仅联系在一起,不但可以宣传动画片,另一方面加强动漫衍生品的开发,衍生品的热卖又推动了动画片的制作,并且还节省了衍生品开发再设计的时间,加快衍生品上市的速度。
(三)培养衍生品开发意识,完善产业链
动漫产业链有两条:一条以漫画创作的形象为主,一条以影视动画片创作为主。在影视动画片链条中分为三个分链条:第一个是分链条前期中重点是动漫角色的创意,角色形象直接关系到动画片的制作与最后的衍生产品的开发;第二个是分链条中期是动画片制作,好的角色能够让观众对动画片念念不忘,如《黑猫警长》《葫芦娃》等优秀动画片中的角色至今留在人们的头脑中;第三个是分链条后期片子相应的衍生品的开发与营销,前面基础打得扎实对后期的衍生产品开发有很大好处。
(四)积极开拓国外市场
在国际商业界,品牌授权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成熟的、具有广泛影响的品牌,通过品牌授权的方式能够为授权双方同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迪斯尼公司一直大力推广两个最重要的授权形象,一个是米老鼠,另一个是从华纳兄弟公司收购的小熊维尼。动画形象授权贯穿于整个动画产业链:现在对版权的要求与保护加强了,自动画片一经播出就有了播出权,有播出后效果好还可能出版一些读物,这又有了出版权,如果要衍生产品也要有相应的形象授权才可进行制作与开发。而后两者获得的利益是很丰厚的。动漫产业70%的利润是通过衍生产品实现的,而其中又以授权衍生产品为主。版权、形象授权衍生产品的开发,成为动漫产业成本回收的主要途径。
动漫产业作为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动漫产业的发展也受到了政府的极大关注和支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国内动漫产业的政策提高了中国动漫企业的积极性,也提升了动漫企业的竞争力;同时还引导和促进动漫出口政策的提出,让国内的动漫形象积极的走出国门,进军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中国动漫衍生产品的发展》北京印刷学院 作者:焦先贵.
[2]《本土动漫衍生品开发模式研究》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苏超.
[3]《电视动画形象对动漫衍生品开发的影响》长沙师范学校 作者:彭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