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动物学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研素质
药理学是高等医药院校的一门主干课程,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人文精神培养,如果只注重传授专业知识,则很难培养出道德高尚的高素质医药人才。实验是药理学的基本实践和药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因此实验教学是药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加深知识理解,提高操作技能和培养科学思维。[1]药理学实验的特点是活体动物实验,因此有必要在实验教学中贯穿并强化动物实验伦理学教育,培养学生的伦理观念,让学生了解和遵守动物实验的伦理学原则,善待实验动物,让学生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进一步加强医学生医德培养,使学生深刻领悟“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重要意义。[2]在教学实践中,教育学生尊重和珍惜实验动物,实验动物是生命科学各学科研究的基础,为科学研究和人类健康无私奉献,对动物的尊重实际上意味着对人的尊重。通过生命伦理观教育不断深化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伦理道德修养,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高尚的人格品质和良好的科研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1.2促进医药研究与生命伦理观的良性互动
随着动物实验在生命科学相关医药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实验动物的伦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在进行生物医药研究的临床试验前,必须首先要在动物体内完成临床前的试验研究,比如药理学研究中涉及新药研发过程中的临床前药效学研究、安全性评价及药代动力学研究等,都需要在实验动物的体内完成。对于动物实验,我们既要认识到实验研究本身有利于生命科学发展,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动物保护有利于生态平衡和社会发展,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体现。在动物实验过程中强化生命伦理观教育,创造良好的伦理环境和氛围,遵守特定的伦理准则,在获得研究成果的同时,改进实验方法,提高实验质量,避免不必要的动物实验和动物伤害,在不影响研究结果可靠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实验动物的数量,在实验过程中尽最大可能降低动物的痛苦。[3]通过早期深入实践生命伦理观教育,增强学生关爱、善待动物的人文情怀,促进医药科学研究与人文精神的良性互动。
2实验动物伦理学教育的基本内容
2.1动物福利
1976年,Hughs提出“动物福利”的概念,是指农场饲养中的动物与它的环境协调一致,精神和生理完全健康的状态。[4]目前国际上普遍承认的动物福利是1992年英国农场动物福利委员会提出的动物享有“五项自由”的基本福利,即动物应享有免受饥渴的自由;生活舒适的自由;免受疼痛、伤害和疾病的自由;表达行为天性的自由;免受恐惧和不安的自由。简言之,动物福利就是要让动物活的舒适,死的安乐。[5]动物福利的对象包括农场动物、实验动物、伴侣动物、工作动物、娱乐动物和野生动物。实验动物和其他动物一样,是有感觉和感情的生命实体,也具有感知快乐、悲伤、恐惧和痛苦的能力,和人类一样有着基本的生存需求和高层次的心理需求,但它们从出生之日就注定要贡献于人类,作为替身为人类健康而献身。虽然实验动物推动生命科学进步,但当人类将其用于科学研究中时,其前提是已经剥夺了动物的个体自由权利,它们在人类面前没有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因此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更应该尊重和善待实验动物,维护它们应享有的福利。维护实验动物福利并不是反对进行动物实验,而是要最大限度的保证实验动物享有生命的基本乐趣,而避免在痛苦和悲惨的遭遇中死亡。只有充分维护和保障实验动物福利,使它们免受各种额外的痛苦,保持身心健康,实验动物才能真正标准化,实验结果才能准确可靠。
2.2“3R”原则
1959年,Russell和Burch在研究动物实验人道主义的基础上撰写了《人道主义的实验技术原理》,首次系统地提出了科学研究中的“3R”原则:即减少(Re-duction)、替代(Replacement)和优化(Refinement)。减少(Reduction)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减少使用动物的数量,不应盲目增大动物样品数,而应着重提高实验的精确性;替代(Replacement)是指采用其他方法替代动物实验,如采用离体实验代替整体动物实验,用低等动物代替高等动物进行实验;优化(Refinement)是指通过改进实验技术和手段等方法优化实验过程,减少实验动物的痛苦,如合理使用麻醉剂、镇静剂或镇痛剂等,减轻动物在实验过程中的不安、不适和疼痛等。[6]为使动物权益得到保护,目前该原则已成为国际上广泛采用和遵循的动物实验指导原则,也是科学研究过程中使用实验动物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要求在实验动物使用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3R原则。
2.3AAALAC认证
1965年,在美国成立了国际实验动物评估和认证管理委员会(AssociationforAssessmentandAccreditati-onofLaboratoryAnimalCare,缩写为AAALAC),是一个非政府非营利性的组织机构,它通过自愿的评估和认证计划,促进在科学研究领域执行仁慈和负责的动物管理、动物使用和动物福利,以提高科研、教育和试验质量。AAALAC坚持有限目标原则,为善待实验动物提出了行为规范和行动参考,为实验动物饲养和使用提供了国际标准,在此基础上获得的实验数据可得到广泛认可,减少了实验重复的次数,增强了实验数据的共享。在新药研发过程中,为了确保动物实验的质量,增强实验数据的可信度,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欧盟药品审评局(EMEA)均推荐在有AAA-LAC认证的实验室中开展动物实验。[7]世界500强医药巨头也联合申明它们的医药产品的相关动物实验都必须在AAALAC认证的研究机构内完成,这表明AAALAC认证已经成为进军国际生物医药研究领域的基本要求。只有通过AAALAC认证,我国创新药物临床前研究及评价技术平台才有机会实现与国际接轨。
2.4实验动物福利立法状况
英国作为动物福利立法的“鼻祖”,率先建立了世界上最为完备的动物福利法律体系。美国在动物福利保护这方面也走在前沿,1966年,美国颁布了《动物福利法》,这是最早的一部与实验动物管理有关的法律,对猫、狗、兔、鱼类、猿类等动物实验方面的要求做出了规定,并在1970年、1976年、1985年和1990年先后进行了四次大规模修订,不断地完善,对于动物的保护范围是逐步扩大的,1985年又通过了《改善实验动物福利标准法》修订案,新法规增加了大量针对动物实验和实验动物管理中关于动物福利方面的内容。此外,德国、荷兰、加拿大等国家也相继出台相关法律,实验动物福利的保障在这些法规的实施中得以具体落实。在亚洲,日本、韩国等也先后制定了动物福利法和实验动物管理条例。我国在1988年颁布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是我国实验动物法规体系中最重要的文件,对实验动物的饲养、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并在2001年进行了修订,首次引入生物安全和动物福利的相关内容,鼓励开展替代方法研究。虽然我国引入动物福利的概念相对较晚,与国际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实验动物管理尚未在全国范围内立法,动物福利制度建设并不十分完善,但我们仍在继续努力。
3关于我校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动物伦理学教育的问题与思考
对于刚刚走进实验室的学生而言,由于自身的性格、家庭、环境等存在差异,导致他们对待实验动物的态度和方式良莠不齐。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部分学生忽视动物生命需要,不善待动物甚至虐待动物的行为,因此有必要在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强化动物伦理观教育,提高学生的动物保护意识,改变实验操作只为实验目的服务的传统观念。
3.1强化动物实验过程中的生命伦理观认知,使学生具有爱护实验动物的伦理意识
我校药理学实验教学的授课对象主要针对医学生,药学专业学生是在近两年新增了药理实验课。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除了讲解实验步骤及操作技术外,可根据不同的授课对象及教学内容适时融入实验动物伦理教育,向学生讲解动物福利的合理性及相关知识,教育学生树立尊重生命的理念;同时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遵循实验动物伦理原则,满足动物的福利需求,在实验过程中善待动物,尽可能操作仔细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伦理意识;实验结束时,要求学生对实验动物实施“安乐死”,尽可能减少动物的痛苦,并对动物尸体进行分类和统一处理,维护生命的基本尊严。此外,动物也是有感觉的生命体,在实验过程中还应注意维持课堂秩序,避免大声喧哗刺激动物;对于在实验中因操作不熟练而意外死亡的动物,一定要注意与存活动物的隔离,避免引起动物的恐惧和应激状态,进而影响实验结果。
3.2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遵循使用实验动物的“3R”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动物实验
我校医学生的药理学实验目前整合在基础医学综合实验中,这种课程设计就是在符合科学原则的情况下,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的相关动物实验进行整合后设计实施,这种模式也是遵循“减少、替代和优化”3R原则的产物。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现有动物资源,注重了不同实验课之间的相互关联和衔接,使得在不影响实验结果的前提下将操作利益最大化;此外,还通过PPT动态演示、模拟示范教学、微课教学等多种模式尽可能减少活体动物实验。对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核心技术和重要环节进行现场示教,将实验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分解,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尽可能减少实验动物用量、减轻实验动物的痛苦,比如麻醉意外所导致的动物死亡。尽可能避免因实验而造成动物不安,减少因操作失误而对实验动物造成的痛苦和伤害,比如动脉插管过程中的操作失误导致动物失血过多等,进而避免因实验失败而增加受试动物的数量。
3.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教导学生践行动物伦理学原则
实验教学是药理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作为授课者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身作则,自觉在实验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遵循动物伦理学原则,注重言传身教,强化并提高学生在动物实验过程中的责任意识。这种责任心不仅体现在对动物福利的保护方面,也体现在对动物实验过程中实验计划的执行力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在实验教学中处处体现出负责的实验态度是对学生最好的言传身教。在授课前对每一批实验药品进行认真核对和检查,同时观察并了解每一只受试动物的状态。由于实验教学是小班教学,每一位学生都需要参与实践,因此教师要对实验全过程进行跟踪和观察,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纠正,既避免对实验动物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也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一定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感,领悟到责任心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保障,任何一个简单的动物实验都需要参与其中的实验者具有很强的责任心。
3.4加强动物实验的实施管理,尽可能避免学生因实验失败浪费动物
关键词:高中物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
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深化改革中,非常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应该在强化学生认识物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充分凸显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互动与能动关系,激发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水平.
一、理论教学为开展实验教学作铺垫
在高中阶段,物理学科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高中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所以高中学生应全面掌握物理理论知识,以便更好地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物理概念的规律,从而为开展实验教学作好铺垫.虽然高中物理理论教学过程较为沉闷,缺乏生气,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理论教学却是高中物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物理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而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实验教学,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入灵活地掌握理论知识,有效提高高中物理的教学质量.为了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应转变传统物理教学中忽视实验教学的观念,充分认识到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开展实验教学,从而有效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水平.
二、实验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由于环境和自身条件等因素,从而导致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同,在人生道路上的追求也就不尽相同.一般情况下,当一个人对某一件事物产生强烈的兴趣之后,都会竭尽全力将这件事做好.尤其是在当前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强化学生认识物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凸显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互动与能动关系,激发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然而,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物理实验逐渐探究出物理规律和物理概念原理,感受到高中物理知识学习的乐趣,从而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此外,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探究发现物理学习的问题,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
三、实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
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由于物理知识存在一定难度,如果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理论知识,不但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而且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针对高中物理的学习,强化实验教学,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通常情况下,对物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学习方法较多,其较为普遍的就是针对理论知识的实验学习,通过开展实验教学将教材中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根本上掌握物理知识的概念和定律,强化学生对物理定律和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从而加深对物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由于高中物理知识教学涉及生活中各方面的问题,如电学、力学和测量工具等,通过开展实验教学,有利于将教材中的概念和定律合理地与实际生活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物理知识,逐渐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实际操作的能力.
四、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辅相成
在学期初,将本学期要开设的实验内容以“实验教学进度表”的形式告知学生。让学生了解实验的内容、实验时间安排及进度,要求学生每个实验在上课前都要预习实验指导手册,并撰写预习报告;实验前要求对本次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做到心中有数。生理学实验平台中现有一台教师用计算机和30台学生用计算机组成的网络互动实验室,可以把学生用机和教师用机组成一个局域网,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索下载高水平的实验录像片和模拟实验,或者是教研室根据自身条件制作多媒体课件或录像,一起储存于实验用计算机内。录像内容可包括手术器械和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手术操作过程、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等。在正式实验课前应组织学生观看相关主要操作的视频,学生能看到每一步实验的正确操作方法,这样使学生对实验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和把握,也能够直观了解整个实验的流程,帮助学生克服对未知实验的恐惧心理,在正式实验的时候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负责强调容易出错的地方,让学生针对关键步骤、主要环节进行讨论。另外,生理学实验中采用的多功能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进行的动脉血压的直接测定及影响因素、胸内负压的测定及呼吸运动的调节、尿生成的调节等实验过程中的各项信息和数据可以自动、客观记录保存在电脑中,以便学生在实验前后随时调出进行观看和分析。
二、学生实验前准备
实验前准备工作主要包括:材料准备、试剂配制和仪器调试等。这些过程是实验室的基础科目,看似简单,稍不注意就会导致实验的不顺利或失败。但在实验课教学中,往往容易忽视这个环节,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下,实验前的准备工作通常是由实验指导老师在实验开始前完成。改革后的实验课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下,实验前对学生进行分组,推选小组负责人,说明实验要求、实验注意事项等;让学生按照预习过的实验流程自主做好实验前各项准备工作。这个环节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实验准备工作主要有哪些,同时让学生了解各种知识,最主要的是能让学生逐渐克服对实验的恐惧心理。如,“家禽血液样品的采集”这个实验要防止血液凝固,所以要用到抗凝剂,例如,选用3.8%的柠檬酸钠或者是1%的肝素。很多学生对抗凝剂的配制不了解,因此在配制前让学生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抗凝剂的配置方法。配制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像天平的正确使用,量筒以及容量瓶的正确使用等。另外,做复杂的实验前,要考虑到实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情况,准备好应急或者急救措施。还要利用实验室物品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例如,自制静脉留置针、气管插管、动脉插管以及导尿管等。学生通过参与实验前准备工作,不仅能逐步培养严谨的学风,还能培养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开放式实验教学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学习动机理论是他的教育理论的核心之一,在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对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动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布鲁纳内部学习动机理论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之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引发学习动机的因素,按其来源与学习者自身的关系,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
外部动机是由学习者学习活动以外的外在诱因激发的学习动力,是由外部环境中一些人为的影响引起的,如老师、家长的物质性或精神性的奖惩。布鲁纳认为,“凡是用等地来代替理解奖励的地方,很可能一旦不再用等地来奖励时,学习便告结束”。虽然外部动机对学习活动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是由外部刺激引发的学习缺乏累积性和持久性,学生一旦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学习活动便会停滞下来。
内部动机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兴趣而激发的一种学习动力,是由学习者好奇心的满足和胜任力的获得等内部奖赏引发的。布鲁纳认为,“内在动机就是一种不依赖于外在的报偿,便能促成某种行动的东西。报偿本来就存在于学习活动结束时的成功之中,或者,甚至存在于学习活动本身之中”。从学习中得到的报偿便能推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无须施加外在的奖赏激励。
与外部动机相比,布鲁纳更重视内部动机的作用,他认为外部动机对学习的影响没有内部动机长久,外在的奖励是多余的,至于用赏罚等外部刺激引诱学生学习的方法,效果非常有限,且不能保持长久。能够满足儿童好奇心的内部报偿才是学习的真正动力。
布鲁纳认为,内部动机主要由四个方面构成,即好奇心、胜任的内驱力、自居作用和互易性内驱力。
(一)好奇心
当学生接触不明确的事物或新奇的现象时就会引起好奇心。好奇心能够驱使学生积极探索未知,以获得满足。激发并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方法。
(二)胜任的内驱力
胜任的内驱力亦称获得胜任力的愿望。任何学生都有渴望取得成功的愿望,学生在通过努力,成功达到学习目标后,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使他们自信、自强,对将来的学习活动更加有信心。
(三)自居作用
自居作用即学习模范人物的意向。模范人物具有激励作用,学生在学习模范人物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成功的快乐。布鲁纳特别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模范和榜样。
(四)互易性内驱力
互易性内驱力即同伴的相互作用。学生是在班级集体里学习和生活的,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学习能力能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同,都不希望别人看不起自己。这种外在需求一旦转化为学生的内部需要,就会驱使学生努力学习。
二、布鲁纳内部学习动机理论对物理教学的启示
怎样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内部动机?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布鲁纳有关内部动机的论述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一)精心选择教学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主张通过“增加教材本身的趣味性,使学生有新发现的感觉”来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具体到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入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材料,如介绍一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物理学史及物理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具体应用的实例,也可以适当介绍物理学最新发展成果等,增进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感觉到物理知识不是那么枯燥乏味,而是富有趣味性,值得学习。如在学习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一节时,可引领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材料、观看相关视频等途径共同重温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艰辛过程,体会伽利略精妙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知识结构或期望不一致、相分歧或矛盾时,就会产生好奇心。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引入一些能够激发学生认知好奇心的刺激物,如一些新奇的、出乎学生意料的物理问题和物理现象,创设能够使学生产生疑问、迷惑的物理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列举一些学生熟悉的但又与他们已有观念相矛盾的物理现象,引发他们的认知冲突,使他们产生“为什么是这样”的好奇心和进一步弄清问题的欲望。比如,在学生看来,质量大的物体比质量小的物体下落得快,教师可以做自由落体演示实验。当学生看到质量大的和质量小的物体同时落地时,感到非常奇怪,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现象完全不一样,从而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急于弄清楚问题的缘由。这时候产生的是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是一种强烈的内部动机。
引发学生好奇心的关键在于,提出的问题是与学生已有观念相冲突的,是出于学生意料之外的,否则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和思维习惯的基础上,把物理知识以新奇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并估计新的刺激出现时学生会产生怎样的反应,做好应对准备。
(二)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布鲁纳认为激发内部动机的一个关键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去完成对本身具有浓厚学习兴趣的材料的学习。通过学生的发现能够获得对自我能力的认同,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心,从中获得自我奖励。
在物理教学中,为使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发现方式学习物理知识,首要的是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只有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被突出出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内在学习动机才能被最大限度地激发,才能通过发现去学习物理知识。
为了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首先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由过去的“牵着学生的鼻子学习”变为 “引导着学生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树立学生是课堂主人的意识,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例如可以把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物理规律的推导过程、探讨物理问题不同解法及动手做实验的权利还给学生;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包办代替式的教学方式,做到少讲、精讲,留给学生一定的讨论、合作、思考、练习等主动学习必备的时间和空间,激励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去探究知识,去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其次是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优化师生关系。积极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的真诚情感打动学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渲染热烈的课堂气氛。通过各种表情符号表达对学生的关怀,如会心的微笑、赞许的点头、亲切的注视、赞美的目光等,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从而激起学生尊敬老师的情感,和谐的师生关系就会慢慢建立起来。比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可引领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分析力、质量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经历这样的探究过程,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加深他们对规律的理解。
(三)引导学生制定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认识努力——结果联结
布鲁纳内部学习动机理论告诉我们,任何学生都有获得胜任力的愿望,亦即都有追求成功的意向。学生在成功实现学习目标后,能够体验到较强的学习能力感,从而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较强的信心,这种自信心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在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所以在引导学生制订学习目标时,指导他们结合自身实际,为自己制定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确定努力的方向。明确、适当,是指学习目标是具体的,是符合自身实际且具有适当挑战性的,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的。对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引导他们制定挑战性稍高的学习目标,使他们能够“吃得饱”;而对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引导他们制定挑战性较低的学习目标,使他们能够“吃得好、消化得好”。总之,学习目标的制定要尽量与学生的学习能力相一致,只有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且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才能有最佳的动机激发作用。 比如在学习了动能定理以后,可指引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去做一些难度稍高的题目,如多过程问题。对于那些接受能力稍差的学生,可指引他们尝试解决一些单过程问题,比较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此类问题的异同。
除引导学生为自己制定学习目标以外,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对于那些难度较高的内容,不要搞一步到位,要注意把教学目标分成难度稍低的几个子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这些子目标时,通过努力,每一步都能取得成功。进而使学生认识到只要投入适当的努力,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从而帮助他们认识努力——结果联结。
(四)引导学生组建学习共同体,激发学生的互易性内驱力
布鲁纳内部动机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具有社会性,为了得到社会的认同,必须掌握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这种外在的需求,一旦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要求。J·布罗菲的研究表明:在拥有积极的人际氛围和倡导合作的学习共同体规范的课堂中,学生在参与允许他们与同学互动的学习活动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小组合作学习是激发学生互易性内驱力的有效途径。小组合作学习具有规模小、形式灵活等特点,可以是几个学生围绕某个问题进行探讨的活动,也可是几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结成的学习小组。小组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基础上的合作,小组成员围绕共同关心的话题,通过争论、互帮互助等各种形式的合作,最终解决问题,实现自己和小组共同的学习目标。其优点之一是能够督促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各个小组成员为了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同伴的认同,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督促自己努力学习。另一个优点是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与学生个人相比,小组合作能够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而成功体验正是促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内部动力。
在物理教学中,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尤其可以在实验教学、习题教学及复习归纳知识点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在做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时,就应充分调动学生相互合作的积极性,共同探究得出结论。为了更加有效地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在激发学生内部动机上的作用,需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必要的指导。除指导学生选取合适的、值得进行合作学习的内容及确定适当的合作学习目标外,还要引导学生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关系、表达自己的见解与听取别人意见的关系。
三、结束语
1.1需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
建构主义的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进行的意义建构。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时,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基础。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能对学过的知识、技能进行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进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因此,适合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内科护理内容,必须包含学生已学过的知识、技能。例如,各系统常见病的护理。首先,这些内容能够实现专业课程间的融会贯通。护理评估的过程要用到健康评估课程中学到的评估技能,护理诊断要运用护理学基础中学过的护理诊断相关知识,护理措施要运用护理学基础中学过的各项护理基本操作技能。如学习“糖尿病病人的护理”这一节时,学生要掌握的一项护理技能是使用胰岛素注射笔进行胰岛素注射。胰岛素注射属于皮下注射,学生已经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学过这项技能,具备学习新技能的经验,可以此为基础进行新知识和技能的主动建构。其次,这些内容是基于工作过程进行编排的,与临床护理岗位更贴近,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要求,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协作、沟通能力。
1.2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常见病的护理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教学,学生需要掌握内科常见病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与护理措施等内容。实践教学则要求学生具备对病人进行整体护理的能力,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对具体病例进行护理评估、提出护理诊断并制订护理措施。例如“,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这一节,教学大纲在理论方面的要求是掌握护理评估和护理措施,熟悉护理诊断;在实践技能方面的要求是能独立、规范地按照护理程序解决病人的护理问题。祁云嵩等提出,任务驱动教学适用于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吴静也认为,任务驱动教学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因此,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目标。
1.3教师要有适合学生的、与临床贴近的驱动资源
实施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创设贴近工作岗位的临床情境,在分析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讲解、展示图片、播放录像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指导,以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要有适合学生的、与临床工作贴近的资源,在教学过程中供学生学习、借鉴,促进其顺利完成任务。例如,“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这一节,教师现有的驱动资源有心力衰竭病人的典型病例、心力衰竭病人不同症状的图片及心功能分级的教学录像等,能够满足开展任务驱动教学的需要。
2高职内科护理适合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内容分类
根据上述条件,笔者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确定了内科护理适合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24节内容。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将这24节内容划分为3类。第一类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内科疾病护理。学生对此类疾病有一定了解,并且在其他课程中学过相关的知识技能。这一类包括8节内容,分别是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人的护理、肺炎病人的护理、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护理、冠心病病人的护理、胃炎病人的护理、消化性溃疡病人的护理、糖尿病病人的护理和流行性感冒病人的护理。第二类为医院内科常见但日常生活中较少见的内科疾病护理。学生对此类疾病了解较少,但这些疾病是医院内科的常见病,这部分内容是今后工作中必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这一类包括12节内容,分别是支气管哮喘病人的护理、支气管扩张病人的护理、肺结核病人的护理、心脏瓣膜病病人的护理、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肝硬化病人的护理、急性胰腺炎病人的护理、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人的护理、贫血病人的护理、急性脑血管疾病病人的护理、癫痫病人的护理和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第三类为医院内科重症疾病的护理。此类疾病症状较复杂,学生需要在学习相关系统的常见病之后学习这类疾病的护理。这一类包括4节内容,分别是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肝性脑病病人的护理和慢性肾衰竭病人的护理。
3高职内科护理课程任务驱动教学设计
适合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分为3类,根据各类型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任务驱动教学。针对内科护理课程特点与学情,在遵循任务驱动教学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按照“五部曲”教学流程进行教学设计,增加课前自学环节,促进自立学习型教育的转变。教师、学生、任务三者互动,体现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3.1基于经验型任务驱动教学
基于经验型任务驱动教学是指提出任务后,借用来自生活中的知识和已学过课程中的相关知识来完成任务。适用基于经验型任务驱动教学的内容特点:首先,适用于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内科疾病护理,学生对这些疾病有一定了解。其次,在其他课程中学过相关知识和技能。适用教学内容类别: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内科疾病护理。适用教学内容: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人的护理、肺炎病人的护理、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护理、冠心病病人的护理、胃炎病人的护理、消化性溃疡病人的护理、糖尿病病人的护理和流行性感冒病人的护理。例如,儿科护理课程学过肺炎患儿的护理,其与成年肺炎病人的护理有共同之处;糖尿病病人的护理中,需要皮下注射胰岛素,护理学基础学过皮下注射的技能。因此,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学生可以借用已有的经验来完成任务。
3.2学做结合型任务驱动教学
学做结合型任务驱动教学是指:提出任务后,教师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护理评估和护理措施要点,学生根据学到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完成任务。适用学做结合型任务驱动教学的内容特点:适用于内科常见但日常生活中较少见的疾病护理,对学生而言是新内容,需要教师讲解,学生应用学到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完成任务。适用教学内容类别:医院内科常见但日常生活中较少见的疾病护理。适用教学内容:支气管哮喘病人的护理、支气管扩张病人的护理、肺结核病人的护理、心脏瓣膜病病人的护理、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肝硬化病人的护理、急性胰腺炎病人的护理、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人的护理、贫血病人的护理、急性脑血管疾病病人的护理、癫痫病人的护理和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例如,教师讲解癫痫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要点后,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典型病例,收集健康史、身体状况等方面的资料,完成护理评估任务。学做结合型任务驱动教学设计见图2。
3.3迁移升华型任务驱动教学
迁移升华型任务驱动教学是指:提出任务后,需要将之前学过的常见病相关知识进行学习迁移,然后针对目前病情进展补充护理计划,以完成任务。适用迁移升华型任务驱动教学的内容特点:适用于由各系统疾病导致的严重综合征,病人病情重,护理评估、护理措施也较多。学习这些内容前,需要具备该系统常见病的相关知识,进而根据病人新出现的症状、体征,制订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适用教学内容类别:医院内科重症疾病的护理。适用教学内容: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肝性脑病病人的护理、慢性肾衰竭病人的护理。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1.1环境安全知识缺乏大学生对实验室安全的认知率较低,调查表明物理性安全认知率为28.9%、化学性安全认知率为47.6%,对生物性安全认知率仅为13.6%,而全部都知道仅为0.9%[5]。50%以上的学生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概念、动物实验的生物危害因素、职业暴露后的处理等问题不了解[6]。对急救常识和用电常识知之甚少,对实验室配备的灭火器不会使用。
1.2实验过程中个人防护不到位学生到实验室后,书包到处乱放,不穿工作服,甚至于吃东西、喝水。有一些学生不注意实验动物操作技术,觉得实验动物好玩,对实验动物进行抚摸;或在实验中抓持实验动物方法不规范,出现被动物抓伤、咬伤的现象;对动物产生的分泌物、排泄物,如尿液、粪便等,不能及时、规范处理,增加受感染的机会。
1.3化学试剂及其废弃物管理不善在管理过程中对有毒有害、危险化学品、易制毒化学品存放和管理不当,容易引发事故。由于动物医学实验室化学品数量众多、品种繁杂、性质各异,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潜在着极大危险性,稍有疏忽,就容易造成失火、爆炸、中毒、环境污染等事故,危及师生的生命及财产安全[7]。在试验后化学试剂类废弃物没有分类储存,存在随意丢弃或倒入下水道或扔到垃圾箱的现象,可能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1.4实验动物、组织以及受感染物品处理不规范动物医学实验室与其他普通实验室很大的区别就是要经常、大量使用动物、动物尸体和组织,甚至于是含有病原菌的动物和组织,而这些动物尸体和组织可能使与它接触的一次性手套、注射器、针头等物品受到污染。这些废弃物处理不当,会给周围环境以及师生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
2实验室环境安全管理措施
2.1规范实验室管理制度为了保证实验室工作质量和环境安全,使实验室管理管理有章可循,实验室安全规章制度的建立是安全管理实施过程必不可少的。我校教学实验室环境管理体系于2006年11月30日取得了ISO14001环境质量体系认证证书,2012年12月我院教学实验室现通过了国家级动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验收。学院以ISO14001环境质量体系为标准,以国家级动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验收为契机,根据自身学科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适合运行管理记录和文件[9]。日常管理方面建立健全实验室各种记录和日志制度;仪器方面包括核查登记表、仪器的维修、使用借还等记录;试剂使用方面包括有毒有害化学品、易致毒化学品、麻醉品等的保管、领用记录,废弃物处理方面,包括危险化学废弃物的回收处置记录、动物尸体组织的储存和处理记录、一次性实验用品的处置记录等。并将一部分制度上墙或上台明示,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更有利于加强日常管理。
2.2加强安全教育安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的讲解、安全政策的宣传、安全案例的警示、安全措施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从思想上予以重视,提高执行政策的自觉性,提高安全防范的主动性,防患于未然的过程[10]。中心每年分别对全体教工、研究生和本科生举办为期3d的安全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动物生物安全知识、实验室化学品安全使用及防护、实验室安全防火等内容。取得培训合格证后,凭合格证进入实验室。
2.3规范实验室操作规范实验室管理会大大提高实验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实验过程的可控性,保障实验操作人员的健康安全,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精神、娴熟的实验操作和良好的实验室安全意识非常必要,同时这也是实验室质量控制的保障[12-13]。第一次试验时首先对学生进行课程规范操作和注意事项培训,在实验过程中将产生的化学废弃物按要求分类倒入不同的废液桶,杜绝顺手倒进水池;对产生的感染性动物废料分别放入不同的特制塑料袋,在塑料袋外面贴上标签,标明组织名称,实验名称等信息,由实验室管理处回收处理。给每个学生配备口罩、一次性乳胶手套等防护用品。规范动物实验操作技术,动物实验操作时尽量做到动作轻柔,小心操作,避免因抓取不当被动物抓伤、咬伤、挠伤,掌握常用实验器械的使用方法,避免被实验器械损伤等现象发生。
2.4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力度动物医学实验中心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加强岗位责任制。理顺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职能、落实安全责任制。中心建立了院系一级的安全管理体制,行政副院长为第一责任人。中心主任、副主任、实验技术人员逐级签订“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书”,并结合ISO14001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做到“谁主管、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责任到人,每个实验员有自己的安全管理责任区,直接管理本区域的安全工作”使环境管理从部分参与逐步转向全员参与。
2.5改善实验室安全硬件设施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需要要掌握动物的内脏器官、肌肉、骨骼等解剖结构,会用福尔马林处理动物标本,由于福尔马林易挥发,常常使实验场所充满有毒和异味废气,根据需要已配备了大功率通风系统,并保证通风换气设备的正常运转。对大功率用电的设备配备专用电线,定期组织后勤部门对线路进行维护。将传染病实验室、感染实验室以及解剖实验室从教学实验室分离出去,分别建立了单独的解剖楼和感染楼。专门配备高压灭菌柜对实验用品及生物废弃品进行消毒。以消除实验室之间的交叉污染和污染传播,杜绝生物安全问题的发生。
2.6建立应急机制应急预案准备及演练。ISO14001体系要求对不同的灾害和应急事件要有切实可行的预防方案,并保证方案的执行。实验中心成立了事故应急小组,每个实验室配备4~6个灭火器,对实验人员和学生培训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并对紧急情况下的逃生路线进行了模拟演练,对灾害发生时的应对常识、简单救护知识进行普及性培训,尽量减少灾害、突发事件的发生,在发生突发事件中,能够正确处理,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3结语
本文利用美国Ventana公司编制的系统动力学软件VensimPLE软件,建立了一个电子商务退货基本模型。产品先有制造商供应给零售商开始,经零售商出售给最终客户,然后消费者将不满意的有缺陷产品直接退回给供应商,供应商对有缺陷产品重新进行加工再制造;消费者将无缺陷产品退回给网络零售商,零售商对无缺陷退货进行简单处理如清洗、外观的修复、更换商标、包装后重新进行销售。倘若产品在物流运输中遭到严重的破损已无法返修,或者返修带来的收益低于修复产品耗费的成本,那么产品也就失去了修复的价值,这个时候就可考虑完全分拆产品,找出其中还可利用的零部件进入零部件仓库。为了简化模型,将被分拆的产品归为废弃产品。
1基本假设
①系统中只涉及一个供应商,一个零售商及不同消费群体,且是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进行的;②假设供应商的供应能力、再制造能力和库存能力都没有限制;③消费者需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对购买的不满意产品进行退货,超过这个时间期限,退货失败;④仅考虑单个不具有质量缺陷的产品,同时不考虑缺货损失;⑤不考虑消费者恶意购买、恶性退货等少数情形。
2电子商务退货物流动态行为模型构建
在系统动力学模型中,含有三种基本变量:状态变量、速率变量和辅助变量,而且这三种变量分别由相对应的方程表示,同时它们与其他一些变量方程、数学函数、逻辑函数、延迟函数和常数一起描述了各类系统的变化。下面根据系统动力学模型的这些特点建立了电子商务退货系统的存流量图。存量图基本方程式:存流量图能清楚地描述不同性质的变量,如速率变量与状态变量。这类方程不同于一般的代数方程,其大致分为以下两种:一种是通过对流率进行时间积分来确定的系统内积累方程,另一种是作为积累的时间函数的速率方程。模型中状态变量的单位为件,速率变量的单位为件/周。模型中基本方程式如下:订单积压=INTEG(订单增加率-减少率,0);需求积压=INTEG(需求增加率-需求减少率,0);供应商(S)库存=INTEG(有缺陷修复率-发货率,1×100000000);零售商(R)库存=INTEG(发货率-销售率,0);退回产品=退货率-有缺陷修复率-无缺陷再利用率;发货率=MIN(S库存,订单积压)/运输时间;销售率=MIN(需求积压,R库存)/交货时间;需求减少率=销售率;订单增加率=MIN(预期需求,需求库存调节)/需求调整时间;减少率=发货率;需求增加率=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时间;无缺陷再利用率=无缺陷产品比例×退回产品/检测时间;有缺陷修复率=(1-无缺陷产品比例)×退回产品/检测时间;预期需求=SMOOTH(需求增加率,常数DI)。
二电子商务退货物流动态行为模拟分析
网络购物者通过将购买的不满意无缺陷产品和有缺陷产品分别退回给零售商和供应商,从而形成了电子商务退货物流。退货量是零售商销售率的物质延迟函数,延迟时间是产品的退货期限。零售商的退货率是退货量与退货比例乘积的物质延迟函数。在产品无质量问题的情况下,文中电子商务的退货行为主要受到退货政策宽松度的影响,而退货行为决定了退货比例,因此面对业内不差上下的退货比例,零售商能否通过改善其退货政策宽松度而增强竞争实力,这就是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电子商务退货系统中,零售商的退货率由消费者的退货比例决定,假定零售商具有不受退货政策影响的基本退货比例,消费者进行退货后,零售商开始根据消费者的退货率预测下一次可能的订单增加率,进一步预测消费者的退货比例,订单增加率越高,退货比例越高,即退货比例是订单增加率的线性增函数。随着我国于2014年3月15日起实施的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其规定除特殊商品外,网购商品从到货之日起七日内无理由退货,这一政策的实施将更进一步的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基于此,对于退货比例的计算,进一步引入退货政策宽松度,即电子商务企业提供的退货期限的长短。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所设定的退货比例如下:退货比例=(基本退货比例+α×订单增加率)×退货政策宽松度在系统仿真过程中取基本退货比例=0.01,并分别构造了退货政策宽松度=1、1.6、1.8,主要研究零售商A在退货政策宽松度=1,即提供退货期限为1周的基础上,能否通过提高退货政策宽松度而不超过业内退货比例来提高其在业内的竞争力,因此又对退货政策宽松度=1.6、1.8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分析了这三种退货政策下的电子商务退货行为对零售商销售率和退货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经过多次仿真实验,最后设定α=0.001,即退货比例=(0.01+0.001×订单增加率)×退货政策宽松度。电子商务退货物流的系统模型模拟开始时,积累变量的初始值都设置为零。假设市场需求遵循随机正态分布,市场需求=RANDOMNORMAL(100,1000,700,1000,500)。将仿真时间长度设置为INITIALTIME=0,FINALTIME=100周,TIMESTEP=1假设出售某一产品的所有网络零售商的退货比例都在10%左右,且退货期限都是1周。若零售商A要使其退货比例不超过10%,而又想提高其在业内的竞争力,可以通过改变退货政策宽松度来提高。退货政策宽松度=1、1.6、1.8时销售率、退货率和退货比例的变化。随着退货政策宽松度的提高,销售率也在上升,同时可以看出随着退货政策宽松度的提高退货率也在上升,这与现实是一致的。可以看出,零售商A在保证其退货比例不超过10%的情况下,退货政策宽松度还可以提高0.6,也就是退货期限还可以延长大约4天,这样零售商A就可以放宽退货政策,即从7天增到11天以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从而获得更大的需求,在这激烈的竞争市场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为其创造更多的利润。因此,当网络零售商采取有时间限制的退货策略时,如果其退货比例和业内基本一致,其可以通过提供较宽松的退货政策来提高销售量,以此增强其竞争能力。这也表明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退货政策的完善性不仅有利于零售商的库存管理还有利于其对客户的管理,使回头客不断增加,信誉度不断升高,从而提升整个链上的效益。
三结语
关键词:《动物凶猛》 拉康 想象界 象征界 实在界
《动物凶猛》是王朔“顽主”系列的青春篇,写的是“”时期发生在北京“军队大院”的孩子们身上的故事。王朔称这部小说是:写给同龄人看的。但感受更深的恐怕是成年人,因为王朔把他们在童年时代所经历的隐私、冲动、性幻想、潜意识全曝光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我”、米兰、高洋、于北蓓这群人的青春期的躁动狂热恰恰与秩序解体的时代相关,使得青春期的冲动、叛逆、自负、自卑、幻想、暴力被置于一个特殊情境下而被夸张放大。“我”面对着特殊的时代下空前自由,以及自我过渡期的生理和心理的巨大变化,重新认识自我与世界,重整想象、象征与实在。这同拉康关于主体心理结构三个级别的理论不谋而合,故借助这一理论从主体心理发生的角度解读“我”的成长。
一.想象界的自我认同
拉康认为“主体心理结构”由三个界别构成:想象界、象征界和实在界。“镜像阶段”是想象界的重要概念,指“婴儿6到18个月大的时候, 它尚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 协调四肢的运动。但当它第一次站在镜子前, 镜中的影像能给它提供一种同一性和完整性。婴儿识辨出镜像和自己身体间的一种关联性。通过和镜像认同, 它第一次将自己构想成一个内在协调并且具有自我主宰力的实体。”(Lacan 365)婴儿从镜子中认出“自己”时,他会感到欣喜和发笑,这是自我形成的第一次认证,镜像是“通过成像或自恋认同建立起来的”,是主体的“理想自我”、“完美的自我”。想象界产生于镜像阶段,但并不随镜像阶段的消失而消失,而是继续发展进入主体成长与他人的关系之中。在小说中,青春期出现的生理变化使得“我”产生了性冲动和攻击性冲动。这时出现两个重要任务,对自身形象社会认同和自身形象性别认同。
首先是自我形象的社会认同。“惟一可称得上是幻想的,便是中苏开战。我热切地盼望卷入一场世界大战,我毫不怀疑人民的铁拳会把苏美两国的战争机器砸得粉碎,而我将会出落为一名举世瞩目的战争英雄。”“我”将成为“战争英雄”作为“理想自我”,然而由于现实的不允许,“我”的攻击性冲动转化为参加群体暴力和“低级趣味”――开锁。锁舌跳开“嗒”的一声,带给“我”极大的欢欣和刺激。同时,开锁这一行为具有性的暗示,展现了“我”对尚不明晰的性冲动和性焦虑的一种外露化宣泄。“我”认为这样的快乐“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攻克柏林战役的苏军老战士也很熟悉”。“儿童在看到自己在镜子中的形象或者在模仿他人的同时也就发现了其自身的形象。”“我”通过吵架斗殴、开锁等方式来模仿自己想象中的形象,并且通过与那一群大院的孩子形成的“社会”进行交往获得形象认同。然而,“我”不断地模仿却始终不是真正经历,使得自我的意识永远也无法获得统一性、一贯性和整体性。“想象本质上是自恋的,对自我来说也是一种异化,因此也就饱含了一种侵凌的成分。”主人公和大院的那群孩子在街上“拍婆子”被带进了派出所,他一下就哭了,警察认为他还是一个不懂事的毛孩子就把他给放了,这对他刚刚觉醒的自我意识是一个强烈的打击。“我”认为的接近“理想自我”的行为却遭到了成人世界的否定。第一次接触到社会便遭受到了心理落差使得他感觉到自己的怯弱和渺小,强大的自尊心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使得其心理开始产生了变化。
无形的欲望在人的意识中涌动,这种欲望只有通过外部世界的不断刺激加上在自我认同感上的强化,才能够使得欲望变成一种正面能量,付之于生活中的一些方面。在一个缺乏正常秩序的社会环境中,欲望无法转化到正确的方向,造成了日后可怕的后果。拉康认为,婴儿从外部世界的反射中看到的“我”(实际上他者)误认为是“自我”的行为是一种异化的表现。“我”的认识是感性的且难以描述的,同时他执着追求的战争世界是虚幻成像,他误将两者融合,导致了他的自我认知上的错误,使其进一步异化,落入自我异化的状态。
大院的孩子和六条胡同的孩子打群架,胡同的一个孩子已经被打趴下了,正当大院的孩子准备撤退的时候,主人公突然冲出来拿起砖头朝那个孩子的头上一阵乱拍。同伴说他手够黑的时候,他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我”的形象在手中的血迹和他人的痛苦中获得了建立。
而自身形象的性别认同则需要通过异性来实现。通过异性来实现定位和认同。青少年发现自身的不完美和缺失性,从而产生对异性理想构造的好奇,即“彼性理想”。“我”缺乏父母管教,也逐渐认识到母亲并没有像童年时候那样完美,因此“我”希望有一个不一样的他者能够帮助自己实现性别认同。一次入室偷窥使他被挂在墙上的彩色照片吸引了,一位身着泳装的少女。“我”久久地凝视她,被她深深地打动了,他渴望见到她。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见到了这位叫米兰的女孩,这位类似于父母般的他者让“我”有了能够倾诉心事和虚构英雄事迹的对象。这时的米兰在“我”心中是圣洁、伟大、美丽的。这位完美的暗恋对象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我”的自恋表现。
二.象征界的和转移
想象界的主人公在小伙伴和米兰之间获得了认同,却在象征界受到了“父亲之名”的冲击。拉康认为:“象征界的标志是主体对俄狄浦斯法则内化这一忍着上发生的变化。”这一变化在“俄狄浦斯阶段”在产生,即“当婴儿18个月到4岁大的时候。这时想象界中婴儿和母亲(原初他者)间和谐的二元关系由父亲的介入被打破,形成一种三元关系。俄狄浦斯阶段的父亲更确切说的是社会法规的代表而不是生理意义上的父亲,即婴儿争夺母爱的对象。”拉康称其为“父亲之名”。“父亲之名”的法则打破了主体想象性的和母亲(原初他者)的同一关系。因为原初他者的缺失而造成主体被象征性地,产生了烦恼与空虚。
“自我的作用只是为了用对话语来说最根本的抗拒来掩盖主体的位移。”主人公通过向米兰诉说自己的光荣事迹和独特思想,希望证明自己是“男人”而非“男孩”。然而米兰仅仅是静静地听着,并没有产生什么兴趣。主人公展现自己的对成年女性的独特的爱,然而米兰只是将他当做一个男孩而非男性,这种急切的表达反而暴露了“我”的孱弱与怯懦,加重了烦恼和焦虑。
当“我”处于象征界这一言谈情境中时,他将米兰作为想法和欲望的倾注对象,成为结构性意象。由于叙述者――进行回忆的中年的“我”与在回忆中的少年的“我”言语出现了偏差,我们也很难想象真正的米兰究竟是什么样子。当“我”将米兰介绍给自己的伙伴时,希望获得一种来自同伴的认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可是米兰与这群孩子中最年长成熟的高晋产生了感情。这让主人公感到自己被嘲弄了。这场“横刀夺爱”中,高晋成为“父亲之名”的代言人,他侵犯了主人公的隐秘世界,亵渎了他对米兰所代表的的异性的美好想象。米兰是“我”自我镜像的投射,而高晋夺取对象造成“我”的镜像破灭,使得“我”无法坚持自己想象的自恋对象,这是“父亲之名”的最初威胁。高晋夺取了米兰的爱使得主人公陷入了苦闷、嫉妒和焦虑,“彪哥”这位黑社会大哥以米兰昔日恋人的身份出现则将主人公已经产生裂缝的镜像击的粉碎。作为“我”心中圣洁、美好的象征的米兰却有那样不堪的历史,更令“我”感到吃惊的是,米兰那“遇辱不羞的坦然面容”和高晋的“不卑不亢”。“我”发现自己离他们好远。当“我”看着米兰在泳池里与高晋大闹时的肆意,和她那副“水淋淋、皱巴巴的嘴脸”时,他开始感到无尽的厌恶。
“当主体在言谈情境中(象征界)只以其自恋的想象(想象界)来构想主体间的关系时,出现的就是爱的情感,欲望从对方身上获取自己所欠缺的,并假定对方能填补他的欠缺;而当对方装死(实在界),不以同样的爱(想象界)回应主体的要求时,主体就会产生恨的情感。”(吴琼 468)“我”希望从米兰那里获得爱,来弥补自己的缺失,可是却没有想过米兰同样也存在着欠缺,“我”不知道自己的欲望是什么,也不知道米兰需要从“我”这里获得什么,这种无知和不知导致他在象征界出现了记忆的错乱和无知的言说。
“我对米兰说话的措辞愈来愈尖刻,常常搞得她很难堪。”“我”的脑子里装不下其他东西,除了满满的辱骂米兰的“猥亵形容和凶狠詈骂”,“更多的闻所未闻和骇人听闻的词秽语还在源源不断络绎不绝地昼夜涌入我的脑海”。所有的矛头全部对向米兰,这些辱骂甚至是“我”无意识下的产物,他不想但是控制不住,因为他要借此缓解自己内心的空虚和焦虑。文章中对于“我”受到挫折之后,并没有描写他内心真正的感受,或者说这个回忆中的少年的“我”刻意回避自己的真实感受,包括被警察吓哭后的感受,被爸爸发现自己带米兰回家后教育了一顿后,以及发现米兰和高晋的确立关系后,小说都是轻描淡写“我”的实际情感。被爸爸教育之后,没有过多的愤怒和反抗,但是通过他不断地想“怎么在平原地带统率大军与苏军的机械化兵团交战,怎么打坦克,怎么打飞机”等等可以看出他的内心同样是混乱复杂的。同样地,他通过对米兰的诋毁和中伤来极力克制自己不去想米兰,但是这个作用往往是相反的。
背叛、压抑和愤怒,终于在“老莫”的生日宴会上爆发了,他生气地将瓷烟缸扔向他们,米兰因此受伤流血,“我”希望能够用刀子扎高晋,哪怕出一点儿血也可以,这都象征着纯洁和童贞的失去。可是这场架始终没有打成,和解的拥抱实际上是加重了主人公的被意识。“人的欲望是他者的欲望”,即对他者的欲望。他者作为完整的、无法企及象征界的中心,主体无法满足自我的欲望填补缺失,只能选择在欲望链选择欲望对象的转移,而进入象征界。“理想自我和他者间的二元关系会阻碍辩证自我在象征界的形成。”主人公在想象界形成的自我认同不愿意屈从于象征界的父亲法规。与米兰高晋和解后,虽然仍然与高晋是好哥们却无法与米兰再做朋友,这让主人公感到焦虑和无所适从,他只有选择情感的转移来获得心理安慰。他开始和于北蓓混在一起,“我、卫宁、汪若海和于北蓓脱离了以高家为中心的那伙人,另成了一个小圈子。”主人公选择于北蓓作为维护自己镜像的欲望链条上替代对象。主人公开始和于北蓓动手动脚,却无法动真格,他选择的这个对象来维护自己心中的美好和童贞,但是“连其貌不扬、胆小怯懦的卫宁都把她动了”,这个对象作为维护自我意识镜像本身就存在悖论。“欲望源于存在的缺失,而语言在构造了存在的同时,也构造了缺失,所以存在的缺失,而语言在构造了存在的同时,也构造了缺失,所以存在的缺失就是语言的缺失。”欲望成为了存在意义的欲望。主人公最终还是没有与于北蓓发生关系,反而上了一堂思想政治工作课。这让主人公企图从于北蓓身上填补缺失的想法最终失败了。在欲望链上寻找的“我”得到的更多是懊悔和沮丧。
三.实在界的兽性冲动
在想象界和象征界相互作用下,使得主人公内心压抑程度不断加重,在与于北蓓共度那一夜起,“我”便开始“用看待畜生的眼光看待女人”。于是他压制不了的兽性冲动,选择对米兰进行具有庄严仪式性的来企图达到实在界。实在界是所有欲望之源,看不见摸不着,无法企及,是“缺场的在场”。实在界并不是单纯的第三个阶段,而是置于想象界和象征界阶段之上,是一种永远“已在此地”的混沌状态而又不在人的思维和语言之外的东西,一旦言说和想象就跌入想象界或者象征界。拉康所提及的实在界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其就是依靠其悖论性存在的。叙述者承认自己在虚构,却没有停止自己说谎,似乎违背了作家“讲真话”的共识。但是小说本身就是虚构的题材,又何谈讲不讲真话?实在界本身不存在,是依循主体命运设定出来的。它呈现了一种回溯性的效果。就像进行回忆的中年的“我”为了填补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空白和裂缝,解释一些自己莫名其妙的行为而虚构了自己回忆中的少年的“我”。回忆的中年的“我”之所以陷入记忆的混乱,而少年的“我”始终对米兰念念不忘是来自一种对欲望的排斥和压抑,因为实在界是难以抵达。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极力的克制和压制,反而造成内心对欲望的极度渴求,强迫性的辱骂、寻找新的对象都难以填补内心的缺失,而米兰也是如此,使用这样最拙劣最卑鄙的手段实际上也将自己的精神世界的最后的美丽幻想给摧毁了。米兰放弃挣扎,问“我”说这样有劲吗?我只在办完事后,回了她一句:“你活该!”他明白米兰会恨他,但是这样的方式却可以让她永远地记住自己。
米兰是“我”的想象彼者,矛盾却是真实的生活。“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与实在界相遇,但是失败了,也就导致了主体的分裂。他被一次次踹入水中,在水中哭泣,像梦魇一样,其中混合了真实和想象。这个不清楚具体时间甚至真实性事件是回忆的中年的“我“掩饰自己记忆的错乱和分裂,以及背后的焦虑和涣散。
拉康认为,死亡是接近实在界的一种方式,只有通过死亡才能够填补缺失的欲望,其他的方式都是徒劳。在结尾处,主人公想起了在那个夏天的跳水的事,从来没有从高台跳水的“我”选择从十米跳台跳下来,然而无意识流露出来的死亡冲动被站在高空出现的恐惧和眩晕击退了,最后他选择从五米跳台跳下来。在水中他感到无尽的虚无,他希望融入天空消失掉,又想到没有人会为自己的死亡而伤心而更加忧伤。经历了徒劳无功的欲望满足之后,“我”的自我统一性之镜像早已支离破碎,在被一次又一次的踹入水中,无法回到岸边的“我”成了彻底的孤寂。盲目无助的“我”在池中无声饮泣。人,真的是孤零零的人,最终陷落在现实世界中,迎来永无归期的流放。
曾经凶猛过的荷尔蒙早已被岁月稀释得寡然无味,他们和他们生活的城市都在迅速变化,和青春有关的房屋、街道、容貌、个性都被剥夺的干干净净。小说在刚开始就告诉读者,我在三十岁之后过上了体面的生活,而他的朋友也大都名利双收。他们和回忆这件事的中年的“我”站在一个成功人士的角度回忆当初那段肆意狂妄的青春岁月,可最要记住的的人最先模糊了记忆。故事揭示了一种成长的“结构的重复”,即是拥有、失去、再拥有。中年的“我”叙述少年的“我”一段往事,使我们有机会触及到那个时代的掠影,没有强烈的批判和严厉的说教,却感受到是理性和逻辑的陷落滑行,充满黑色幽默的反讽力量延伸到当下社会,“我”成为我们的症候,成为一个时代的症候。
参考文献:
[1]王朔:《动物凶猛》[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2][英]伊丽莎白?赖特:《拉康与后女性主义》[M],王文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James Mellard. Using Lacan, Reading Fiction[M].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91.
[4]Dylan Evans. An Introductory Dictionary of Lacanian Psychoanalysis[M]. London: Routledge, 1996.
[5][法]雅克・拉康:《拉康选集》[M],褚孝泉译,上海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
[6] Jacques Lacan. Ecrits: A Selection[M]. trans. Bruce Fink.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7]黄汉平:《拉康与后现代主义批评》[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8]周宇宾:《从青少年精神分析角度解读》[J],经营管理者2009年第22期。
【关键词】实践活动 物流专业 理论教学
通过对我院学生的课堂调查和教师听课、评课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在理论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在精心准备教学内容的同时,应用丰富、有效的实践教学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把握及灵活运用物流专业理论知识,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下面结合实际情况,谈谈实践活动在物流专业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一、理论课堂教学中实践活动的特点
1.实践活动的民主性和参与性。在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民主性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在这种活动中,学生和教师的地位是平等的,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起引导与启发的作用。更多时候,教师如同主持人,要有效地控制好主题和节奏,既要体现自身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新的思维方式,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通过动手参与物流实践操作和实例分析与讨论,不仅充分发挥了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大大提高了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物流专业知识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实践活动的经常性与灵活性。在物流专业教学中,实践活动必须经常开展并贯穿于理论课堂中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要尽可能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物流操作训练,有更多的时间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实践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活动时间和环节可灵活把握。
二、理论课堂教学中实践活动的方法
1.实践操作法。物流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其操作方式很多,如观察法、试验法、鉴定法、制作法、应用法等。
(1)现代化教学手段。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教学改革,不仅仅是专业教学的改革,其中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进课堂。推进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定期让学生在网上跟踪国内和国际上物流产业的最新发展信息。拓展实践性教学手段,经常组织学生到物流公司、大型仓储基地、货物集配中心、港口码头、超市连锁店、仓库等处实习,亲身感受物流系统各个结点的感性知识。强调对学生发散性思维、动手能力的开发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师在讲授货架设计课时,可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物流业内使用的货架模型,使学生及学到了知识,又得到能力的培养。
(2)教学设施的建设。建立现代化“多媒体教室”和模拟“第三方”物流实验室;配置电脑联机系统,配置“物流管理”软件系统,以满足物流专业教学的需要。如果条件允许,应建成配备有“条形码识别机”“标准化集配车”“各类货架、托盘”等设备的物流管理模拟配送实验室,来用于物流配送各环节的实践性教学。
2.实例分析法。实例分析法是我们在物流理论课中常用的一种实践手段,也是一种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即应用现实中的物流实例,让学生和教师一起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要求教师精心选择物流实例后,课前事先布置给学生,由学生阅读,查阅有关资料,并互相讨论。然后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和学生对实的共同分析,最后总结、归纳出最合理的方案。例如,在讲解配送中心时,教师可以课前将“东莞时捷物流公司的配送中心”这个实例布置给学生,让学生理解、消化实例内容,并讨论、分析、总结出时捷物流公司配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再通过教师的分析、讲解及与学生一起讨论,将理论知识与实例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知识体系。最后,可以让学生课后根据所学知识和实例内容,自己再设计一个配送中心,并在班上评出最合理的设计。
在运用上述两种实践活动方法时,还应该采用电教化教学,搜集各种视听、录像资料,利用多媒体教室展示,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直观,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还可以让学生多听、多看有关物流公司操作实例和成功人士的成功经验,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让学生动手操作物流专业各种应用软件,如物流软件、ERP的操作等,为将来实习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理论课堂教学中实践活动的现实意义
实践活动贯穿于物流理论教学的全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分析、讨论,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求知识,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有效地培养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的探索精神。实践活动能增加教学容量,拓宽知识面,这势必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应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经验,并能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探索,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不断地从社会实践中寻找适宜教学的实例,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