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身体素质的定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体育高考项目设置 运动技能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1-0111-02
高校体育专业术科考试作为选拔体育专业人才的重要手段,其考试的效度不仅影响招生的质量,而且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研究高校体育专业招生术科考试的项目设置与运动技能的关系对选拔优秀的体育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我国体育专业术科考试内容
2010年体育高考的实际考试内容共有13项,分别是代表速度素质的100m,代表耐力的800m和1500m,代表弹跳素质的立定跳远、二级蛙跳和立定三级跳,代表灵敏和协调的三角形障碍跑、5m三向折返跑和绕杆跑,代表力量素质的原地推铅球、连续挺举、原地双手头后掷实心球和后抛铅球。其中100m为各省的必测项目,可见各省都认为100m最能考察学生的速度素质,共有22个省、市把800m作为考察学生耐力素质的项目,测试立定跳远和立定三级跳的省、市分别为17和9,力量素质主要是以原地推铅球为考核项目,共23个省、市。各省在全国统一内容和标准的基础上有所选择,并且认为能代表各个素质的项目不尽相同。在何种项目能准确代表何种素质的问题上还有待于研究。
二、运动技能及影响因素
(一)运动技能的概念
根据1994年出版的《学校体育大辞典》将运动技能(motor learning)定义为“运动技能亦称动作技能。指表现在外部的,以完善合理方式组织起来并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复杂的肢体动作系统。它表现为身体的一种肌肉、骨骼运动和与之相应的神经系统的活动”。
(二)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因素
运动技能的学习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很多因素影响着运动技能的形成,归结起来为内因和外因。从统计可得知,在影响运动技能的诸多因素中,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内在因素为学习动机、自身身体素质、目标设立、个体特征、年龄性别、运动迁移。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外在因素是环境因素、教学方法、奖励惩处和技能的评估。
三、体育高考各项目与运动技能的关系
(一)现阶段我国体育高考的类型
现阶段我国体育高考的类型有四种形式,分别为身体素质、身体素质+基本技术、身体素质+专项测试和身体素质+基本技术+专项技术。以身体素质和身体素质+专项技术这两类被各省采用较多,占87%。现行的体育高考的考试的四种类型,无非是从身体素质和运动迁移(已经形成的运动技能对掌握另一种技能的影响称作运动迁移)两个方面影响着运动技能的形成。因此,我们在选择体育高考项目时,应尽可能考虑所选的项目应反映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迁移的状况。而当前体育高考项目设立分别是基本素质考核和专项考核。基本素质考试内容反映的是身体素质对运动技能的影响,专项考试反映了运动迁移对运动技能的影响。体育高考身体素质内容的考核,主要是从运动技能形成的身体素质因素出发分析,尽可能地选拔身体素质优秀的学生,这样更有利于其运动技能的形成。
(二)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关系
人的身体素质又可以分为十多种,但从技能形成的生理依据来看,杨锡让教授“认为协调素质、柔韧素质、力量素质、平衡素质、灵敏素质、准确素质与运动技能的关系比较密切”。这六种身体素质对于运动技能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体育高考时,我们尽可能选择一些最能反映这六项身体素质的项目,为以后运动技能的形成奠定基础。以下为我们对这六种与运动技能形成关系密切的身体素质进行分析。
1.协调素质与运动技能的关系。协调素质(coordinate)是指人体各个肌肉群同步活动的能力。协调素质与运动技能的关系最为密切,协调能力能反映出速度、准确、平衡、柔韧各种素质与高难运动技能的协同关系,只有具有良好协调素质,才能够出色地施展优美的运动技能。协调是运动员高质量完成动作技能的重要素质之一,是从事各项运动时与运动技巧有关的重要素质。因此,协调素质应作为体育高考内容的重中之重。
2.柔韧素质与运动技能的关系。柔韧素质(flexibility)是指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柔韧素质是完成大幅度运动技能和快速运动技能的先决条件,能否完成大幅度运动技能取决于关节活动范围的大小,而关节活动范围的大小又是决定柔韧的首要因素,它与动作技能的质量密切相关。
3.平衡素质与运动技能的关系。平衡素质(blalance)是指人体在相对静止状态或动态下维持姿势稳定的能力,是在完成各个动作或姿势中,能够维持稳定状态的能力。完成任何运动技术动作,无论从动作开始、动作过程到最后动作完成,保持身体平衡是基本的前提条件。平衡素质对运动技能的形成起着促进作用,它是运动技能形成的基本保障。
4.灵敏素质与运动技能的关系。灵敏素质是与肌肉力量、反应速度、位移速度、爆发力以及协调素质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讲它是基本运动能力的综合表现。没有良好的灵敏素质,运动技能也难以发挥到较高水平。
5.力量素质与运动技能的关系。力量素质(strength)是指人体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力量是运动之源,力量也是最基本的身体素质。所有的身体素质都是以力量素质为基础的,没有力量素质就没有灵敏、协调等素质,也就没有所谓的运动技能、力量运动技能的形成基础。
四、结论
我国现行的体育高考的项目设置基本反映运动技能形成所需的身体素质因素和运动迁移因素。但是也存在着不足,以下为论述存在的问题。
(一)身体素质考核方面的不足
体育高考项目设置没完全反映运动技能形成所需的五大素质。当前,国内外体育高考项目设置分别为力量、速度、耐力、弹跳、协调,从运动技能形成来看,运动技能与耐力素质的关系不大,从目前来看,耐力素质在体育专业学生大学里学习的贡献率不高。因此,应将耐力素质的考核取消。柔韧素质没有被重视,在体育高考的项目设置上,均没有体现柔韧素质,柔韧素质对于运动技能的形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柔韧素质考核内容应被设置。当前我国100m是体育高考的必测项目,共有17个省测试立定跳,9个省测立定三级跳。
(二)专项考核的不足
体育高考的专项考试一直存在较大争议,专项测试主观性较强,缺乏客观性。影响了体育高考的公平性。在专项项目的选择上,学生容易选择一些好拿分、难度不大的项目如武术、乒乓球等,专项的评分标准应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王联聪等.高等院校体育招生考试改革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3,4(7):81.
[2]邵民和等.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招生体育测试项目设置的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8(3):65.
[3]陶景飏,李晋裕.学校体育大辞典[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218.
【关键词】身体素质 力量 耐力 柔韧 速度
一、身体素质的定义
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各器官机能在肌肉中的综合反映。
二、身体素质的组成
身体素质包括速度、柔韧、耐力、体力等方面。身体素质的好坏一般有两个方面所决定,分别是先天遗传与后天的适当锻炼。
三、身体素质的测试方法
自测心率:进行一千米匀速跑,在对自己的心率进行测量。评价的标准:如果能够轻松的匀速跑步一千米米,没有过于气喘的现象,说明这个人的身体素质还行。如果心率每分钟在一百至一百三十之间,说明体质非常好。在一百三十至一百四十次之间,说明体质一般。每分钟在一百五十次以上就说明体质非常差劲,必须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测试耐力的方法:首先让两条腿在同一高度的台阶上,让右腿先向上迈两级台阶,左腿跟上持平,然后右腿在向下退两级台阶,保持两至三秒一个来回,如此循环运动三分钟在对自己的脉搏进行测量。评价标准:由于男女在生理上有很大不同,从客观上讲,耐力的评价标准也不一样。男性要求:脉搏次数六十三至七十六为好;七十七至九十为良好;九十一至一百零六为一般;一百零七至一百二十及格;一百二十一至一百三十四为差。女性要求:脉搏次数在七十三至八十六为优秀;八十七至一百为良好;一百零一至一百一十七为一般;一百一十八至一百三十为及格;一百三十一至一百四十四为差。自测体力的方法:做俯卧撑或仰卧起坐。评价标准:俯卧撑:男子十八个,女子十个。仰卧起坐:男子三十个,女子二十个。马步坚持一分钟及格,两分钟良好,三分钟优秀。自测柔韧性方法:两腿伸直分开坐在凳子上,两脚相距四十厘米左右,脚后跟着地,手臂伸直,上体向前倾,用手摸脚尖,如果无法摸到就把两脚之间的距离加大,直到双手能够摸到脚尖,此刻记下双脚距离。对于男性,相距二十至三十厘米为良好,四十至五十三厘米为一般;六十厘米以上为差。对于女性,三十五至四十厘米为良好,五十至五十八厘米为一般,七十厘米以上为差。
四、提高身体素质的方法
(1)发展力量素质的方法:力量素质是人的一种重要基本素质之一,是进行任何体育运动所无法获取的。力量素质是指肌肉收缩克服阻力和对抗阻力的能力。发展力量素质,可以让身体变得结实、强壮,提高肌肉收缩能力,看上去更加和谐、美观,在学习和掌握各项运动技术和技能的时候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意外损伤的发生。
(2)发展耐力素质的方法:耐力素质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和心理素质的综合反映,通常是指一个人在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时抵抗疲劳的能力,如果耐力时间越长,证明这个人的体质越强。发展耐力素质主要能够给人体带来两方面的好处,分别是身体和心理方面。从身体将,可以提高人体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功能,增加免疫力,增强抗疲劳能力,促进新陈代谢,强化身体。从心理方面讲,可以锻炼人的顽强奋斗精神,培养坚忍不拔等优质品格。
(3)发展速度素质的方法:速度素质通常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其中,影响速度素质的主要因素包括:身体协调能力、反应能力、动作频率和幅度等。发展速度素质,对于提高大脑皮层的反应能力和对身体快速指挥和协调能力,使身体更加灵活,做动作更加迅速,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发展速度素质的时候,要尽量避免在疲劳或注意力不集中期间进行。发展速度素质练习一般要求运动时间短、强度大,因此,要在体力旺盛或运动欲望强烈的时候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练习,才能取得很好的成绩。
反应速度。主要通过声、光等信号让练习人员作出最快的反应,简单来说,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作出最快反应的能力。动作速度。表示人体在快速完成某个动作的能力。练习的方法包括:A.减小练习难度,加助理法。如顺风跑、顺水游等;B.加大练习难度,发挥后效应作用法。如负重跳后接着做跳跃练习等。位移速度。提高位移速度和提高动作速度以及四肢肌肉的爆发力具有紧密联系。位移速度是指在做周期性动作中,单位时间内人体快速移动的能力。
(4)发展灵敏素质的方法:灵敏素质是指人在遇到各种突发条件的情况下身体能够快速做出协调、准确的运动能力。要发展灵敏素质,培养良好地观察力和判断力是基础。灵敏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传因素,它是人体综合能力的体现。为了发展灵敏素质,教练员在训练的时候应该从简单开始,等到学员适应以后逐渐增加复杂困难的练习方式。为了更好的发展灵敏素质,还要注重培养学员的反应能力、观察能力、平衡能力等。以下是练习的主要方法:
在跑、跳中做迅速改变方向的各种跑、躲闪、突然起动以及各种快速急停和迅速转体练习等。做各种调整身体方位的练习。做专门设计的各种复杂多变的练习。如用"之字跑"、"躲闪跑"、"穿梭跑"和"立卧撑"四项组成的综合性练习。以非常规姿势完成的练习。如侧向或倒退跳远、跳深等。限制完成动作的空间练习。如在缩小的球类运动场地进行练习。改变完成动作的速度或速率的练习。如变换动作频率或逐步增加动作的频率。做各种变换方向的追逐性游戏和对各种信号作出应答反应的游戏等。
(5)发展柔韧素质的方法:柔韧素质是指关节活动的幅度及相关肌肉和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性和弹性。如果具有良好地柔韧素质,不但能够快速掌握运动技术,还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在运动时造成韧带等软组织的损伤。在发展柔韧素质时,主要通过大幅度的动作对自身肌肉和韧带等软组织进行拉长,在练习时每个动作要反复做五至十个,并且动作难度要由小到大,在困难增加的每个阶段都会感觉到肌肉的酸胀或疼痛,但至少要坚持八至十秒,并且要持之以恒。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急于求成,练习的时间和次数不要过长,以免给肌肉或软组织造成损伤。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医药制造业;问题;竞争;机遇
一、行业概况
医药制造行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行业,与其他主干行业相比,其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其一,刚性需求。因为医药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部分,而我国高端医药产品供给缺乏,大部分依赖进口,所以面临着刚性需求。其二,公益性质强。由于我国农村和城市基本实现医保,所以医药制造行业具有很强的公益性质,这一点是其他主干行业所无法比拟的。
具体来看,医药制造行业包含范围极广,其主要门类包括: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抗生素、生物制品、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医疗器械、卫生材料、制药机械、药用包装材料及医药商业。而医药行业对于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意义重大,而且其对于社会稳定重要性尤其突出。
二、行业发展现状
医药制造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正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而面临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过去单纯地国有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现在已经发展到“百花齐放”。而且民族地区医药也有了长足发展,新疆、、青海等少数民族医药结合当地发展的特殊性,已经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质。具体来看,医药制造行业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医药制造行业整体发展迅速
2014年我国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23325.61亿元,同比增长13.3%。2010-2014年,我国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整体上升,2012-2014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稳定。2014年医药制造业利润总额2322.20亿元,同比增长12.1%。2010-2014年利润总额持续增长。
图1 2010-2014年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情况
图2 2010-2014年医药制造业利润
(2)医药制造行业所有制结构调整
建国初期,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缓慢,基本上医药制造行业都以国有企业为主。随着经济快速增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医药制造行业体系,一跃成为世界制药大国。这其中离不开民营医药公司的发展壮大,所以基本形成了以国有医药公司为主,民营公司齐头并进的所有制结构。
(3)区域发展趋于平衡
民族地区医药也有了长足发展,新疆、、青海等少数民族医药结合当地发展的特殊性,已经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质。不再是过去发达地区医药的天下,而是医药制造行业发展趋于平衡。
三、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医药企业多而乱,缺乏主体性
结合我国医药企业的数目来看,全国共有医药企业3821家,其中大型企业432家,只占总数的11.31%。而且绝对大部分企业医药品种基本相当,缺乏自身的特殊性。总的说来,整个医药行业缺乏自身的主体性,没有明确自身的定位。医药行业应致力于为病人的健康着想,立足于病人的需要。医药制造行业的主体是病人,而并非资本家,这恐怕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缺乏以企业为中心的核心技术
我国虽然医药制造行业发展迅速,但是核心技术依然缺乏,医药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而核心技术是关系到我国能否成为医药强国的关键因素,核心技术的关键还是在于提高我国劳动者素质技能。劳动者素质可以细分为身体素质、技能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其中,身体素质是基础,它包括生理构成的各项指标、健康状况、寿命、体能等;技能素质是主体,包括技术应用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科学文化素质是主导,包括受教育程度、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思想道德素质是灵魂,包括价值观、思想、道德、意志、精神状态等。身体素质是技能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发挥的前提和载体,任何技能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在生产中的发挥必须与劳动者的身体素质相结合。技能素质是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在生产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是与生产活动最为密切相关的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是技能素质的源泉,又是生产活动中技能素质的结晶。思想道德素质的作用则是潜移默化的,它对身体素质、技能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形成和运用起着积极地引导作用,是身体素质、技能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升华。因此我国医药行业必须着眼于医药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高,发现并掌握核心技术。
(3)医药改革势在必行
我国医药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出口附加值较低、污染较重的化学原料药及常规手术器械、卫生材料、中药材,而进口价格昂贵的制剂及大型、高档医疗设备的进出口模式,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较低。国际市场开发力度不够,信息渠道不畅,对国际市场信息反应迟缓。特别是缺乏联合开拓国际市场的意识与机制。必须要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建立科学补偿机制。对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通过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加大政府投入、改革医保支付方式、降低医院运行成本等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对医院的药品贮藏、保管、损耗等费用列入医院运行成本予以补偿。
四、行业发展展望
(1)研发创新性药物
人们对什么是创新性药物研发的最佳途径及创新的根本源泉引起了很大争论。对创新性药物这一概念缺乏共识,阻碍了对未来药物研发期望的设定。为了搞清楚到底具有什么特性的药物才被认为是创新性药物,对美国的专家医生及医学领导者怎样理解创新性药物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探寻过去25年内批准上市的药物中,哪些被认为是真正的创新性药物。
医生对创新性药物所做出的一致性选择显着基于药物的有效性、相对于现存替代药物的优越性这一特性;受访人员也频繁地提到新的作用机制、引起护理方式转变、对卫生保健产生实质性影响这些特性;其它的一些特性,如成本效应、改善安全性、适用范围扩大等并没有被普遍认为是高度创新性药物应具有的。
医学领域为定义创新性药物的特征也作出过努力,一般认为创新性药物代表着一个改善治疗结果的组合、具有科学优势、产生广泛影响的药物。例如Aronson等人把高度创新性药物定义为:可治疗一个新的目标疾病或具有新型作用机制的药物、提高对可能受益或受害患者识别的药物、对现有疗法进行改善的药物。
(2)加速医药行业与互联网行业的整合
关键词:体能训练;瑜伽教学;运用研究
1.概述
体能训练是 20世纪 80年代以来运动训练界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汇,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和训练方法与手段的不断完善,体能训练已经成为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最为有效的训练方法,已经被体育界所接受并推广。瑜伽是一项以体式为载体,调整呼吸为媒介,以意念控制为手段,以消除疲劳和烦恼、调节情绪为目的,促进人身、心、灵和谐统一的新型运动项目。由于它自身的魅力以及快速推广,也促使瑜伽健身市场的火热化,随着人们对瑜伽认识的提高,瑜伽作为选项课程逐渐引入到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并且深受学生喜爱。瑜伽中的动作主要展现身体形态、力量、柔韧、耐力、伸展等能力,每一个精妙的体式中无不体现出强大的体能。
目前,我国对体能训练在瑜伽教学中的运用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因此本文以体能训练在瑜伽教学中的运用为研究对象,试图探讨瑜伽运动中体能训练的概念和构成要素,结合瑜伽运动的特点,在瑜伽的课堂里增加体能训练的内容,目的是为能更好的掌握瑜伽动作技术,达到强心健体的效果,培养学生学习瑜伽的兴趣,提高瑜伽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体能训练的概念
国内外学者对体能的概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于“体能”这个概念定义也是大同小异。归纳来说可将体能定义为,体能是人体对环境适应过程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体能发展水平是由其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运动素质发展状况所决定的。身体形态是指机体内外部的形状,身体机能是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运动素质是指机体在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基本运动能力,其中运动素质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身体形态、身体机能是形成良好运动素质的基础。
体能训练的内涵应是对人体系统的训练,以骨、关节、肌肉为载体,结合运动项目特点,进行科学的体能训练,优化人体系统,旨在产生体能和心理适应,以达到挖掘机能潜力,提高整体运动能力和培养顽强拼搏精神的目的。体能训练分为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一般体能指采用多种多样的非专项的身体练习,改造学生身体形态、增进身体健康、提高身体机能和全面发展运动素质。专项体能训练是指根据专项的需要采用与专项有密切联系的专门性的身体练习,发展和改善与专项运动成绩有直接关系的专项运动素质和专项所需的身体形态、机能。而在瑜伽运动中,因其竞技性不高,主要是为提高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能力,因此,主要以改造其身体形态、增进身体健康、提高身体机能和全面发展身体素质为目的。
3.瑜伽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瑜伽通过法的展现,给人们带来身体形态、力量、柔韧、耐力、伸展等方面的视觉享受。通过动作的练习,不仅可以达到调节心肺、提高柔韧性和平衡感,塑造健康、美丽的形体,对身心进行有效调控的目的外,同时,也能促进人体血液循环,舒展筋骨,畅通经脉,从而消除人体的身心疲劳。特别是瑜伽以意念引导动作,注重身、心、灵的协调发展,可提高练习者的个人境界和促进意识对身体的支配能力,有助于探索自我、认识自我,提升自信心,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品格。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方面,选修瑜伽课程的学生来源广泛,其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大不相同。由于瑜伽的独特性,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相对较高,而大部分学生的身体姿态、柔韧性、力量、耐力、平衡、身体协调等都比较差,练习起来动作不够舒展、大方,离“标准”动作有很大的距离。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往往会有急于求成的心态,希望通过练习能立马达到健身与塑形的效果,从而忽视了瑜伽练习的基础练习,容易造成运动损伤。另一方面,教师只注重动作的教学,一味追求动作的标准度和幅度和新内容的传授,忽视了基本功的训练。依笔者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学生在后半堂瑜伽课中,呼吸与动作的配合、动作的幅度、身体力量、肌肉耐力、注意力等明显下降,难度动作完成的质量与流畅性明显下降,不仅影响了学习积极性,而且导致了学习效果不佳,这些现象都是体能不足的表现。
4.瑜伽运动中体能训练的主要构成因素
在瑜伽运动中,瑜伽法由易到难,动作花样百出,精巧的动作中透出过人的体能,拥有良好的体能是完成瑜伽技术动作的前提和保证,是进行瑜伽练习体能训练的基础。学生拥有良好的身体形态、柔韧、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是完美展现瑜伽技术的必然需求。瑜伽体能训练主要针对瑜伽项目的特点和提高瑜伽运动技术能力的需要,对人体各器官以及机体系统的超负荷的综合性训练,克服疲劳,以调整身体机能和心理适应能力,达到提高整体身体机能的效果,其体能特征有着自身独特的个性。
4.1身体形态
不同的项目对身体形态的要求各不相同。身体形态主要是指通过后天的训练达到符合现代审美标准和瑜伽项目特点的形态,是体现瑜伽“美”的特点最突出的要素。瑜伽通过缓慢而又深长的调息、轻松而又柔和的调身、放松而又专注的调心将瑜伽的魅力展现出来,能唤起人们心灵中美好的情感,令整个精神状态变得平和积极,它所表现的形态美不仅体态匀称,更重要的是线条优美,动作姿态柔美,动作幅度舒展有度,面容宁静、祥和,这些都是影响瑜伽之美的重要因素,作为体能训练的重要环节,在瑜伽课堂上增加适量的形态训练可提高动作质量,使学生更有成就感,也使动作更有观赏性,从而达到在学校开设瑜伽课程的教育目的。
4.2柔韧
柔韧性是指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柔韧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瑜伽法的质量与欣赏价值。在瑜伽项目中,学生主要是练习一些具有技巧性的、要求柔韧素质的姿势来展现瑜伽的魅力。良好的柔韧性不仅可以使动作更加流畅、大方,还可以防止运动损伤的发生。对于没有学习基础、身体素质较差、平常缺乏锻炼的学生来说,柔韧素质的练习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课堂学习中,应注重提高关节的活动幅度,以慢张力方法提高肌肉与韧带组织的柔韧能力,有意识的放松对抗肌,有效发展柔韧素质,有助于提高学习质量,达到健身塑形的效果。
4.3整体力量
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是各运动环节协调一致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力量,它是学生体能建设的保证,是完美完成瑜伽成套动作的基础。在瑜伽中级及以上的法姿势中,由于大部分体式与力量相关,力量较好的学生能获得学习法的优势,并且在成套动作的学习中,为保证学生能出色的完成姿势,学生应具备高度发展的全面力量训练水平,瑜伽运动之美主要体现在的姿势花样百出,锻炼部位更是精细全面,因此力量素质的锻炼不仅局限于大肌肉群和主要肌肉群,更应有意识的训练和发展薄弱的、平常难以锻炼得到的小肌肉群,旨在全面发展各运动环节的肌肉力量,达到提高整体力量的目的,力量素质应作为瑜伽课堂学习中体能训练的重点加以训练。
4.4耐力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不降低工作效率而长时间进行运动的能力,也是机体抵抗工作时产生疲劳的能力。在瑜伽姿势的练习中,通过单个法的保持与控制和逐渐变换的动作,全程中有意识的呼吸的配合,完成瑜伽法的练习,主要是以有氧耐力为基础的运动项目。在练习中,呼吸与姿势融为一体,可提高氧气量的输送与利用,有效缓解运动疲劳。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持续的身体刺激很容易使得肌肉酸痛,从而导致学生练习力不从心,消极懈怠。因此,有必要在平时的体能训练过程中增加有氧运动,进行适当超负荷训练,使机体能积极适应肌肉长时间工作的能力,从而提高肌肉的抗疲劳能力,增加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
4.5平衡
平衡,在体操中是指用脚、手和脚或身体其他部位支撑在地面上,保持的预定静止姿势。瑜伽中重要的一项是平衡,当人的身体、精神、心理都达到平衡状态时,才会获得真正的健康、快乐。身体上的平衡体现在动作中,主要通过力量、协调与柔韧展现出来。精神上与心理上的平衡,不仅在于良好的心理状态,更重要的是身、心的平衡,而身与心的平衡主要在于专注力。专注力的稳定依赖于放松、稳定的呼吸。在瑜伽里,呼吸是瑜伽的精髓及关键,呼吸乱了,心就乱了,心乱使大脑不稳定,直接导致神经不能很好的支配身体的协调,协调能力在于全身各部位有机配合,肌肉紧张与放松的协调,情绪与表现力的协调,使得动作不稳定,完成质量明显下降。因此,在平衡当中,我们最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的专注力,即稳定、专注的呼吸练习,本质既是心理素质的练习,使我们通过外在的姿势帮助身体达到身体、呼吸和意识的平衡。
4.6表现力
表现力是指身体动作与音乐伴奏下综合反映内在的情感,借助于身体姿态、动作以及面部表情持续的表达出来,用以吸引和感染观众的一种能力,是运动员内在精神气质和外在动作表现的统一。瑜伽之美不仅是展示身体姿态的美,更重要的是内心情绪的表达。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能否最佳展现瑜伽的魅力,则取决于学生的表现力,其主要表现在动作舒展、优美、有力量,内心宁静、温暖,很祥和,能完美的将柔和的音乐带来舒畅的感觉通过肢体与面部表现出来,这就是常说的瑜伽能修身养性的独特之处。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动作的展现而忽略了瑜伽本身的内在感受。因此,在体能训练中加入表现力的训练不仅有利于瑜伽美的展现,更有利于学生对内心的控制与精神气质的提升。
5.在瑜伽课程教学中融入体能训练的重要作用
5.1在瑜伽课程教学中融入体能训练能发展身体素质,提高学习质量
选修瑜伽课程的学生身体素质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瑜伽运动,致使有部分学生不能顺利完成瑜伽的姿势。在瑜伽课程教学中,不仅注重身体形态的练习,也强调动作的正确性、完整性和标准性。将体能训练融入到瑜伽教学中,加强身体素质的练习,可以增加身体的柔韧程度,提高协调性,增加身体力量,促进骨骼、肌肉充分发展,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大动作的标准程度,提高动作的稳定性、可行性,使学生身体充满活力,学习起来更有成就感,也使动作更有观赏性,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更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5.2在瑜伽课程教学中融入体能训练能塑造身体形态,提升气质。
气质是一个人谈吐举止的精神面貌的综合表现,是一个人的个性之一,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结合。在瑜伽课程教学中,不仅强调动作的正确性、完整性和标准性,更重要的是塑造优美的身体形态、良好的精神面貌。在体能训练中,加强身体姿态的练习,使体态匀称、线条优美、动作姿态柔美、动作幅度舒展有度,这样才能展现练习者的外在美。与此同时,瑜伽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情绪的稳定,增强自我控制能力,提高自我反省能力,能够驾御心意,通过激发人体潜在能量来促进思考、学习,培养大学生专注、平和、好学、冷静客观的良好心态,使人修身养性,获得身心统一的精神面貌,提升内在气质。
5.3在瑜伽课程教学中融入体能训练能培养自信心,完善人格。
当代大学生由于成长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存在自我约束与控制力不强、缺乏自我反省能力、性格孤僻、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凡事以自己为中心、承受不了挫折等现象。大部分学生初次接触瑜伽,往往很难准确表达各个体式及身体的美感,学习效果不明显,动作笨拙,不协调、不到位,而导致自尊心受挫,出现厌学等问题。为了调节他们的心理,老师应当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基础的体能训练,让他们有一定的素质基础,学习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在教学中,教师积极用语言激励他们,能促使学生积极感受瑜伽所带来的那种洒脱与奔放,释放他们的激情与活力,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树立自信、陶冶情操,在一定程度上对勇气、品格、正直等都有渗透作用,既调节了心理又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6.结语
瑜伽练习不仅仅在于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平和与安宁。随着瑜伽健身市场的火热化,瑜伽作为发展身体素质,提升气质魅力的一种手段已引入课堂教学。体能训练能够很好的提高瑜伽所需要的力量、柔韧、身体姿态的控制以及对动作美的感受和表现力, 培养学生专注、平和、好学、冷静、自信的气质,增强他们的艺术修养,既有利于瑜伽技能知识的掌握,也有助于学生思想、情感、人文教育的提升。因此,在瑜伽教学过程中,融入体能训练的因素,能有效的发展大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习质量;塑造身体形态,提升气质;培养自信心,完善人格;更能够大力推广这项运动在高校的开展,吸引学生终身参与这项体育运动,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湖南体育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艾扬格.瑜伽之光[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25
[2]诺娃贝琳.瑜伽手册[M].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
[3]纪晓楠,曾超,肖德龙.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方法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研究生论文专刊,2011,26
2、速度:速度并不仅指身体移动的快慢,它由队员对刺激的反应,作出快速爆发式动作和身体保持快速移动的能力组成。其中加速度是非常重要的,而作用力效果和预期结果等因素也不应忽视。
3、力量:力量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最大力量的能力。在足球比赛中,队员身体必须强壮,这样在身体接触的瞬间,或在一般性跑动以及完成单个技术动作,如踢球和掷球中就占有优势。在比赛中,队员很少出现使用最大力量或纯粹依靠力量的情况。
4、柔韧性:柔韧性是身体素质的另外一个方面,它经常被队员和教练员所忽视和误解
关键词:身体素质;成功体验;教学目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038-01
一、学生身体素质的原因
有的学生由于身体特别胖,因为身体素质不好,导致在上体育课时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和标准完成标准的锻炼任务,在学生中受到其他学生的讽刺、嘲笑等原因,是他们渐渐失去了学体育的信心,导致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了上体育课的兴趣。
由于学生对各种运动项目有不同的兴趣和选择,男生多喜欢运动量大,竞赛性强的运动项目,像球类,而女生则喜欢动作强度不大,姿势优美,像艺术体操、舞蹈、跳绳等。心里学家认为,学习动机是由学生受外部刺激而引起的一种行为的冲动力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适度的表扬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学生做得好的一方面,在第一时间给予首肯,会激起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二、利用竞赛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中经常有意识的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生动的具体场面,迎合学生以心理爱好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构,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在欢快的气氛中完成练习,在乐趣中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逐渐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志向和习惯。另外,通过竞赛的方法特别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应竞赛的方法要使各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应注意竞赛的方式要使各类学生都有获胜的机会,不然会使不善于此项目的学生常因失败而丧失信心。
三、体育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体育 教育
引言
近年来,小学生身体素质下降严重。针对这个状况,国务院召开了体育工作专题会议,这是我国历史上国务院唯一一次单独为体育工作召开的会议,也说明了我国小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已十分严重。相当一部分学校的体育课都面临一个“生存”问题,尤其是毕业班,在升学的压力下,体育课经常性地给其他学科让路,甚至压根儿就取消了,为的是多背几个单词,多做几道题;同样还有“大班”问题――一个班八九十人,多者一百多人,甚至超过二百人,体育课不易组织,几乎无法上课,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也不能不说是目前小学体育工作的一个十分头痛而又不易解决的问题。[1]
一、综术小学体育的教育现状,并提出建义
笔者是一名体育教师,多年从事小学体育教学工作,对相当普遍存在的小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事实感触尤深,颇为忧虑,且有力不从心之感,在尽自己绵薄之力的同时,愿为现实小学体育教育现状提出自己的认识和建议:
1.正确定义健康,摆正体育活动的地位,让学生明白“为何动”。体育首先能提高我们的生活的质量,缓解现代生活的压力,使我们的身心都尽可能地维持在健康状态。适度的体育锻炼能使人身体强健,精神愉悦,性格开朗,精力充沛,工作学习效率高,身心良性发展,利于形成健康完整的性格。这就是我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最直接的目的。理解了这些,也就理解了体育和健康的关系,知道想要健康就必须参加体育锻炼的道理,就会改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一些错误认识,增强体育参与意识。[2]
2.明白了“为何动”,有了活动的积极性,还要面临“如何动”的问题。我们平时要求学生“动起来就好”,显然缺乏导向性。想要提高运动的效率,取得更好的效果,就必须有教师的引导。学生固然是体育教育的主体,但对运动缺乏明确的整体概念,面对场地可能无所适从。老师的主导作用这时应该凸显出来,讲解、示范、引导等多种方法都应派上用场,让学生知道怎样运用器材,怎样运动,合理利用老师的身份,科学地组织好学生的活动,尽可能地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器材的条件下,取得尽可能好的锻炼效果,这就需要老师多动脑筋多花费精力去分析学生的客观情况,对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内容,尽量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都能参加活动,并从中得到乐趣,渐生兴趣。如此一来,下一步的工作更易开展。
3.理解了“为何动”,学会了“如何动”,还需要对学生“允许动”。以相关法规、政策的形式,改变一些学校领导的思想意识,更新“学校体育单纯培养个别体育特长生为校争光”的错误思想。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势在必行,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体育教育的权利,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充足的活动空间和时间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在体育设施上,尽可能地设置不同的健身器材,让各个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为;在活动时间上,除保证“两课两操”外,更应注意课外活动的锻炼;在教育引导上,体育教师应发挥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锻炼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体育项目设置上,要面向全体学生,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尤其是注意对女生项目的开设上,更应考虑周详。可因地制宜设置一些简单项目。
4.树立终身体育观念也是不可缺少的。终身体育观念源于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的终身教育观点。按其本质含义理解,学校体育只是人生体育中的一个阶段,并不是最后环节,更应该是一个起点。人的一生都应该而且必须致力于体育活动,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锻炼终身化又受多种因素影响,倾向因素如知识、信念、态度及个人需要、经济状况、年龄、性别、家庭等,都可以左右一个人对体育参与的倾向意识。而场地设施、教师、个人所掌握的锻炼方法和技术水平、体育相关法规政策等又形成实现终身体育的促成因素。具备了倾向因素和促成因素条件,还需要社会的支持,朋友的影响、亲属、教师的劝告等多种因素都能制约、决定或影响终身体育实现的程度和效果。
二、加强体育教育的有效方法
1.体育锻炼终身化是一个复杂、发展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协调和培养。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应把终身体育和自我实现联系起来,培养积极的态度,使其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设法提供充足的场地设施,努力营造浓厚的锻炼氛围,还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手段使其能够健康地发展。
2.在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实际运作上,也有不少的成功经验,像陕西省体育局的一些做法,就值得我们学习。他们主张以青少年俱乐部为支撑,在扩张俱乐部上下工夫,组织动员更多的青少年投入到校外体育锻炼队伍中去;并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基础,在培养青少年体育兴趣上下工夫;同时创办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基地,在创新校外活动形式上下工夫,重视和加强校外体育工作,努力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
3.总结出搞好校外体育工作领导重视校长重视是关键,培养热爱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教练队伍和基层体育师资队伍是基础,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允许适当收费,保证俱乐部良性运转的一系列成功经验,都有我们学习借鉴的价值。
4.体育活动多多益善的观点也是不科学的。笔者认为,体育锻炼应适度,既不能少也不能过。很显然,运动量太小,“蜻蜓点水”式的活动,达不到运动锻炼的预期效果,而运动量过大,超出学生身体所能承受的限度,肯定有损于身体健康。只有适度的锻炼,才能有效地增强身体器官、系统的适应性,提高机体的功能。
5.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是我们小学体育教育的最核心的目的,也是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任务。再好的政策扶持,再好的场地和器材,如果最终没有让学生走上运动场,得到应得到的锻炼,延续了当前小学生身体素质下滑的状况,那将是我们体育工作者最大的失职,甚至是耻辱!
三、结束语
只有政策上的扶持、有关领导思想上重视和各个环节的落实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每个小学生都能享受到他们应该享受到的体育教育权利,让体育活动真正成为他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才是解决当前小学生身体素质问题的最有效、最根本的途径。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体能与技术;二元结构训练理论;身体素质;协调能力
前言
长期以来,我国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主要集中在技术主导类,而体能主导类项目长期处于落后的劣势。因此,人们便产生一种错误的定势思维,认为中国运动员的技术基本不存在问题,影响专项竞技运动水平的主要问题是体能。诚然,尽管中国选手在许多项目比赛中的确存在体能问题,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技术问题,否则会对训练理论与实践产生误导。体能与技术是决定竞技运动水平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忽视哪一个都不利于竞技运动水平的发展。然而,以体能与技术构建的二元结构训练理论却认为,运动成绩(能力)是由体能与技术两个“元因素”构成,是分别存在的,只有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打好素质基础,才能进行专项技术训练,前者是基础,后者只能在前者的基础之上发展,只有这样,运动成绩才会提高[1]。这种定性的结构模式,对训练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运动现象难以给出合理的解释。因此,有必要对二元结构训练理论中体能与技术的定义以及相互关系进行重新定位与分析,便于理清思路,抓住规律,更好地服务于运动实践。
1.体能与技术释义
有关体能的概念、定义、内涵以及外延的准确性问题,一直都受到训练学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体能作为竞技运动能力的主要构成部分,因其所处位置的不同而解释各异。从体能的涵义上理解,它包括身体能力、人体机能、身体索质和身体适应能力等;在广义上,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运动索质三个方面;在狭义上,包括力量、耐力、速度、柔韧和灵敏等身体素质[2]。体能概念的多义性造成了学术观点的多样化。在训练学中,项群理论把运动项目分为体能类、技能类等,这里的体能类是以机能和身体素质为主的训练项目;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素质要求的项群,如速度力量型和耐力型等,显然,这里所说的体能的涵义要比体能训练狭窄,它接近于运动素质[3]。因此,运动训练学认为,体能是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由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运动素质三个因素构成。它们密切联系,彼此制约、相互影响,其中运动素质是“体能”的外在表现,通常包括力量、耐力、速度、柔韧和灵敏等。所以,在运动训练中多以发展各种运动素质为身体训练的基本内容。
运动技术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单纯的运动技术是运动项目力学特点的集中表现,是客观和稳定的,是项目运动特点和规律的反映。技能则是不同运动器官、系统在空间、时间上的协作配合下所展示的运动技术过程,具有很强的个体性并且是动态变化的[4]。因此,运动技术只是运动技能的外在表现形式,是运动员从事专项运动时神经对肌肉支配能力的外显,多指体育动作基本结构。运动员掌握动作的全面性与合理性,只是具备了为比赛服务的手段,并不等同于能够在比赛中有效地发挥,这就要求教练员和运动员不断增强对技术以及技术运用能力的理性认识,达到训练积累和比赛需要的最大吻合[5]。
2.二元结构训练理论体能与技术的关系理解
运动训练学认为,运动成绩应包括竞技水平、竞赛的胜负或名次,其中竞技水平(或竞技能力)应由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构成。从专项竞技过程中理解,竞技能力是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的综合表现,同时还受身体状况、年龄状况、训练经历以及比赛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可见,运动成绩是一个多元结构,而非二元结构。
但在现实运动训练工作的内容上,全面发展身体素质与专项技术训练是整个运动训练的主要内容,是推动运动成绩(能力)进步的两个主要矛盾(二元结构);在训练周期上,以全面身体素质训练为基础,然后向专项训练过渡,前者是所有运动项目的共性(体能),后者是该运动项目的个性(技术)。因此,二元结构训练理论的体能与技术是针对影响运动成绩(能力)构成的主要因素,是从提高运动成绩的主要矛盾方面考虑的;但在具体的训练工作中,体能训练的主要手段是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技术训练是以体能为基础的、模仿专项技术动作的基本结构或结构组合。
很显然,二元结构训练理论中体能与技术两者之间的关系定位,是影响运动成绩(能力)提高的关键因素。
3.体能(素质)是否是技术之基础
我国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技能类(如跳水、体操、等)与劣势项目体能类(如田径、自行车)相对集中分布的现状,引发人们对体能与技术训练以及相互之间关系的讨论。体能(素质)是运动技术之基础的观点就是其中之一,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例如,在中国足球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的12min跑,其目的在于发展运动员“体能”,对于中国足球运动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甲A球员从1992年的联赛中每场平均跑动距离不足6000m到1998年已超过9000m),运动员的耐力、速度水平都大幅度提高,但是看看中国队在各种赛事中的体能表现,也无须再多说。在大多数人眼中,足球运动的体能就是“耐力”加“速度”,所以当前的体能训练也多以这两方面为主,而足球运动中的体能是指符合足球专项运动特点的运动员机体基本能力,它应当包括冲刺跑、加速跑、垂直起跳、爆发力、起动、变向加速、灵敏以及全身控制力等内容[6]。而非12min跑所带来的耐力和速度。
在专项竞技过程中,身体素质的“专项化”程度是决定专项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其核心就是体能(素质)与技术的有机结合。造成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抛开足球专项技术而练所谓的体能(素质)基础,从而割裂了体能(素质)与技术的统一性。
4.早期专项化、专门化训练过程中的体能与技术
关于早期训练过程中体能与技术的问题,我国的专家、学者有不同的研究观点。其焦点都在于体能与技术的认识问题上。例如:陈小平博士认为,“我国许多项目运动水平的发展受到‘技术’的制约,大量一线运动员不是在体能上,而是在技术上,特别是在技术细节上与世界优秀选手存在较大的差距,技不如人的状况也导致了不能将体能的优势运用于专项比赛。因此,我国许多运动员在进入国家队之后反而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改进技术,但由于己经错过了学习技术的最佳时机,这种训练很难收到效果,而只能获得事倍功半的结果”[8]。可以看到,从不同的研究视角看其观点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5.结语
在专项化训练下发展的竞技体育,是体能与专项技术的统一体,应贯穿于运动员的全部训练过程,既要发展符合专项技术所需要的体能,又要发展符合运动员个性特征的专项技术。二元结构训练理论在追求所谓体能(素质)基础共性的同时,却过早地运用在“早期专项化”训练过程中的“专门化”训练阶段,割裂了体能与技术的统一性;而运动实践表明,体能和技术二者之间,并非线性关系,体能作为运动技术之基础具有“个性”,而非“共性”, 每个运动项目的体能各不相同,要具体分析具体训练的相互关系。在体能与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技术的发展应优先于体能,是贯穿运动员整个运动一生的主线,在各个训练时期都不能忽视。体能与技术应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训练中必须给予同等的重视,过分的强调某一方面,对训练实践是不利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运动干预 贵阳城区 肥胖青少年 代谢指标
《2005年贵州省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报告》初稿目前面世,由省教育厅、省卫生厅、省体育局等五个部门共同组织的这次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得到各方的广泛关注。该报告提到: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检出率逐年猛增,随之而来的是青少年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的下降,以及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代谢综合征等代谢疾病发生的增加。因肥胖引起的这些指标的变化已成为影响城区青少年学生的重要健康问题,情况令人担忧。因此,寻找有效、安全的干预手段提高身体素质、降低代谢相关疾病的发生对肥胖青少年目前和未来的健康非常重要。采取适当的运动干预手段在增强体质的同时,针对肥胖青少年不同体质和代谢异常的情况,设计适合个体化的运动干预方案,降低贵州省城区肥胖青少年的比率,促进其身体健康,改善代谢异常现象对促进贵州省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贵州省城区65名肥胖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13.20±0.44岁(12―16岁)男47人,女18人,通过体质测试和运动负荷试验,了解其肥胖程度和运动能力,制定有氧运动干预的运动处方。
1.2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法对研究对象的饮食习惯、运动情况、疾病史、家族史、过敏史及肥胖发生过程等情况进行调查,了解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确定其为单纯性肥胖。通过体质测试和运动负荷试验,了解其肥胖程度和运动能力,排除研究对象心血管系统的机能障碍,保证运动的安全性。取研究对象空腹肘静脉血,测定甘油三酷(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脂蛋白脂酶(LPL)活性,根据体格检查、肥胖程度、运动负荷试验和血液生化指标测试结果,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处方。对研究对象进行9个月有氧运动干预,由专业的体育专家指导,统计学处理采SPSS14.0统计软件包进行。
2.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2.1青少年肥胖的定义及界定标准
2.1.1定义:儿童肥胖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两种。继发性肥胖是指有明确病因的肥胖。而单纯性肥胖则是一个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与过度进食、体力活动过少、行为偏差为特征,全身脂肪组织过度增生的一种慢性疾病。
2.1.2国内界定标准
表1 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分类标准
2.2运动干预前后肥胖青少年身体形态变化
最新研究表明:青少年肥胖程度和冠心病独立相关。青少年的体脂过度增加以向心性为主,腹部内脏脂肪直接或间接损害心血管系统,腰围是评价青少年腹部脂肪含量的实用指标,是青少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证明:利用BMI分类标准分层后,腰围值大的青少年儿童腹部内脏脂肪含量是正常体重青少年的两三倍,这种体型的青少年患高血压和血管形态的改变,早期心肌和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显著大于腰围值小者。本研究中男女青少年平均腰围分别达101.3cm和82.68cm,均显著高于中国7至18岁青少年腰围第90百分位数的界值点(男:78.6cm~83.0cm;女:74cm~76.1cm)。提示本研究受试对象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严重增加,经过运动干预后男女受试者腰围分别减小了6.2cm和5.8cm,说明小强度长时间的有氧运动能选择性地动员体内脂肪,优先动员腹部脂肪组织,臀部和大腿部皮下脂肪动员稍慢于腹部脂肪。因此,运动干预能有效减少肥胖青少年腹部脂肪,改善中心性体脂分布,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有氧运动干预后,肥胖青少年体重BMI均有非常显著性下降(P
表1 运动干预后肥胖青少年身体形态变化
2.3有氧运动干预期间,实验组和对照组肥胖青少年血脂、血糖、血清胰岛素、HOMA-IR和ISI的变化
表2 实验组和对照组肥胖青少年血脂、血糖、血清胰岛素、HOMA-IR和ISI的变化
表2显示:与运动干预前比较,运动组血清TG水平在3个月末和9个月末均显著下降(P
运动组空腹血糖在3个月末无显著性变化,9个月末显著下降(P
3.结语
腹部脂肪过度积聚的肥胖青少年血清hs―CRP水平升高,腰围与hs-CRP水平存在显著相关,血脂(TC、HDL―C、LDL-C)代谢紊乱和胰岛素抵抗等因素与hs-CRP水平升高存在密切关系,可能是肥胖患者发生心血管等病理变化的综合危险素。有氧运动干预能有效降低肥胖青少年的体脂率,改善腰围和臀围等身体形态,改善脂代谢,明显降低空腹胰岛素和hs-CRP水平,对预防和降低肥胖青少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基于学校的有组织的有氧运动量阶段式递减运动干预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延缓肥胖青少年肥胖的进一步发展,改善糖脂代谢,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高甘油三酯血症和空腹血糖受损发生率,预防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下降,增强体能。
参考文献:
[1]黄徐根,冯连世,徐建方,等.低氧训练过程中大鼠体重及能量代谢的变化[J].体育科学,2007,27(10):61-68.
[2]翁庆章.高原训练对优秀游泳运动员的生理效应[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0,9(3):15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