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碳减排现状范文

碳减排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碳减排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碳减排现状

第1篇:碳减排现状范文

【关键词】建筑给水排水;给排水系统的现状;发展趋势

一、建筑给水排水的发展史

我国建筑给排水自建国以来,经历了三个不平凡的阶段:

1、从一边“学苏”到顺势调整

这一阶段为建立我国建筑给排水专业体系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奠定了我国建筑给排水专业体系的初步基础。

2、从调整提高到逐渐完善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代从事建筑给水排水设计的广大技术人员的摸索、探讨、研究、总结,适合我国国情的建筑给水排水技术体系已完整地建立起来了,并开始进入全面发展时期。

3、从推崇节水理念到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从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从事建筑给水排水事业的工程设计人员,与时俱进,从推崇节水理念到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大胆创新,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是我国建筑给水排水行业进入全面繁荣发展的阶段。

二、建筑给排水系统的现状

1、建筑给水系统

目前,我国一些城市存在供水能力不足的问题,对于施压设备:目前我国常用的增压设施有水泵、气压给水设备和变频调速给水设备,气压给水设备已形成补气式、隔膜式两大系列,变频调速给水设备和水泵的技术的运用已日趋成熟。

而且不同的建筑给予不同的给水方式。多层建筑和高层建筑的给水一般都采用分区进行的。用于分区给水的减压阀一般都采用比例式减压阀。其结构简单,减压比例稳定,工作平稳,使用可靠。其他减压限流的场合,薄膜式减压阀也有相当广泛的应用,其特点是减压值可以调节。

2、建筑排水系统

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卫生洁具提出了新的要求,卫生器具直接反映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它伴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其发展更注重舒适、可靠、安静、节能。特制排水系统可减少立管数量、改善排水系统通气条件、增加排水横管连接数量。在排水系统中,排水管道材料一般包括塑料管、复合塑料管、钢铁排水管等。塑料排水塑料管是化学建材的主力军。复合型塑料管可以减少排水水流噪声。铸铁排水管在不少场合还是首选的排水管材之一。

3、建筑消防系统

消防给水是建筑灭火的主要手段。我国已逐步采用自动喷水喷头灭火。自动喷水喷头除了设置在容易起火部位、疏散通道和人员密集场所外,还扩大设置在水灾蔓延通道,不易发现火灾、不易扑救火灾部位和需淋水降温保护等场所,使火灾扑救更及时、更迅速,这也是我国消防给水系统设置标准和发达国家。此外针对建筑物上部消防水压不足和下部水压过高,消火栓型式中增加增压消火栓和减压消火栓、稳压消火栓等新品种。

三、建筑给排水的发展趋势

随着城市大体量、多功能、超高层建筑的出现,将出现越来越多的系统及功能要求,建筑给水排水界将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中国的小城镇及新农村建设使得建筑给水排水活动空间更为广阔。但无论建筑给水排水怎样发展,在发展过程中都必须推出更多的地方规范,作为国家规范的完善及补充。建筑给水排水行业的发展也要考虑文化的影响。

建筑给水排水的发展趋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1、节约水资源

现代社会,水的问题日趋严重,使得水问题经常占据媒体的头版头条,在建筑给水排水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推广国民使用节水型卫生器具与配水管件。虽然这样的节水设备价格较为昂贵,但是一套质优的节水设备可对节约水资源产生巨大的作用。例如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淋浴喷头、节水水箱、自动控水系统等。我们还可以收集屋面雨水来加以利用。

2、科技的应用

在建筑给水排水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例如在热水系统中可以利用太阳能和热泵热水系统,这样不仅可以为居民提供热水,关键还是利用了自然能源。随着科技的进步,也促进了新系统、新设备和新材料的诞生,高端产品的市场份额将越来越大。我们应充分利用科技,使建筑给水排水行业更好的发展。

3、注重人才培养

技术的发展,科研的发展,关键在于人才,人才在于培养。建筑给排水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依托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学因此应加大大学高等教育的投资,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从而推动建筑业的发展,以及人类建筑史的革命性进展。一本合适的建筑给排水教材应有理论、应有特色、应有时代气息,应有工程建设标准化的基本知识。而教师应肩负起历史的使命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名发展的十字形人才。

【参考文献】

[1]赵锂.五十九年风雨路,一段创新发展史――建国以来我国建筑给水排水技术发展历程回顾[N].中国建设报,2008-10-29.

[2]王增长.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第六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林启忠.建筑给排水技术发展综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3).

[4]王峰.建筑给水排水现状及发展趋势[J].给水排水,2006(07).

第2篇:碳减排现状范文

[关键字]:建筑给排水 现状 发展趋向

以来,我国的建筑给排水系统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初始创立阶段。我国给排水专业的出现是其初始创立的标志性事件。2、反省总结阶段。传统的给排水技术体系主要特点是机械照搬外来经验,在此背景下给排水体系最终出现了失误的现象,于是我们通过一系列技术事件对此失误进行了反思总结,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给排水体系。3、前进阶段。在我国建筑给排水体系发展时期,建筑供水系统的技术和设备快速平稳发展,在很多层面上都有所更新,并且一步步走向完善。全国范围内的建筑给排水单位纷纷建成,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比过去更先进更完善更成熟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特点。

当前建筑给排水体系由五个方面组成,其主干是建筑内部给排水系统,建筑内部给排水系统主要包括建筑给水、建筑排水和建筑热水供应这三个方面,卫生设备是建筑内部给排水系统的基础,和其他时期相比,建筑给排水系统展现了广阔的前景。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市场经济的稳步更新、大量高层建筑的建成和国民整体生活质量的提高,建筑给排水行业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局面。笔者将通过对建筑给排水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来研究其发展趋向。

一、建筑给排水体系的当前状况

1、 建筑给排水体系的给水环节

我国的很多地区存在供水不足现象,很多城区水厂发展缓慢,建筑给排水管道年久失修,功能退化,导致其承受水压的能力减弱,所供应的压力不能满足高层建筑较高层的需求,于是给水增压设备就成了建筑给水过程中使用量最大的基础设施。传统的建筑储水装置主要是用水箱储水,这一储水方式具有二次污染的缺陷,很难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改进材质是一种基本的应对方法。新型水箱对材质要求较高,在使用过程中有着不容易生锈,低污染,易清洁的特点。我国的多层和高层建筑给水系统目前有多种给水方式,如单一水箱给水、单一水泵给水、水塔给水、气压给水等。传统的建筑给水主要采用减压水箱给水和分区水箱给水,近年来新兴的建筑给水方式是减压阀分区给水,减压阀分区给水不仅大大弥补了传统给水方式所带来的水箱占用面积多,成本高,建造周期长,噪音污染严重,浮球阀不紧,水资源流失严重等缺陷,还具有基础设备使用量少、运行结构简单的优势。传统的建筑给水配件使用截止阀式结构,新型的给水配件使用瓷片式结构。瓷片式水龙头具有开启度小、启闭时间短、不易溅水、使用方便、橡胶密封垫不易磨损、耐高温、使用时间长的特点。之后又逐渐出现了轴筒式和球阀式结构的水龙头,它们在建筑给水功能上更加完善,可以大大简化水龙头的管道连接。给水管道容易被锈蚀,这是让给排水工作人员很头疼的问题。各种新材料工艺的出现让这种管道易锈蚀问题得到改善,例如热浸锌工艺,这种工艺的钢管锌层较厚,不容易被锈蚀,能使用较长时间。除此之外还有硬聚氯乙烯管、铝塑复合管、聚丁烯管等管型,硬聚氯乙烯管具有质量轻,耐压能力强,运水阻力小,安装简便,节材省能的特点,铝塑复合管具有污染小,可塑性和耐压性好的优点。水资源缺乏和水污染问题是全球关注的问题,也是我国缺乏可利用水资源的主要原因,可见淡水资源缺乏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问题。节约用水,人人有责,节水应该成为我国全体人民时刻牢记在心的任务。在实际过程中可以将缺水地区污废水有效资源化,使水资源可以多次利用,不仅能起到节水作用,还能有效保护环境,减弱水污染严重的现象,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潜在的推进作用。建筑给水所用的水泵会产生一定的振动和噪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所以给排水过程中的减震减噪工作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操作中可以通过改变水流方向、改变管径、增加减震设备等措施来达到减震减噪的作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观光成为一种时尚,于是游泳和喷泉的给水也成为建筑给水的一部分。

2、 建筑给排水体系的排水现状

居民卫生设备。居民卫生设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生活水平的高低。新兴的卫生器具具有噪音小,冲洗效果好,节省水量、自动化的优点,有的还能起到按摩和休闲的功用。单立管排水系统。这种特制的单立管排水系统通水能力强,在使用上减少了单立管数量,有效改善了排水系统原有通气不良的状况。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是通气阀,这种阀件材质优良,能够减少伸顶透气。排水设备及其配件。我国建筑排水所用的主要管材是排水塑料管,它是我国发展很快的排水管材,耐腐蚀性强,质轻、生产耗能小、安装过程简单、耐用时间长。复合型塑料管可以减弱排水过程中的噪音污染。除此之外还有铸铁排水管等管件。为了保护环境,减轻排水管道压力,小型生活污水处理是一种常用的污水处理方式。另外,排水管道阻塞是建筑排水体系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大流道排污泵可以把大块物质撕裂成小块物质,它的碾磨装置可以粉碎固体颗粒,这就大大减少了排水管道阻塞的可能性,它所具有的优势使大流道排污泵广受欢迎。[1]

二、建筑给排水技术的发展趋向

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我国建筑给排水技术的现状,分析建筑给排水技术的各个方面,可以总结出我国建筑给排水技术的发展趋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卫生设备。在保证建筑给排水系统运行要求的条件下,节水型卫生设备是关注的重点。特别是在公共建筑中,用水量大,浪费现象严重,所以公共建筑的卫生设备更应该具有节水的特点,可以采用光控、电控、或者是感应式卫生设备,这样能够大大减少公共建筑水资源的浪费。基于排水系统的以上特点,开发多功能卫生设备就成为建筑给排水系统节约用水的发展趋向。[2]

2.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生活用水的质量就成为大众关注的对象。为了保证居民生活用水的质量,防止饮用水污染成了提高生活用水质量的首要环节,这就需要防回流污染装置的密切配合。保证居民饮用水质量还要注意避免饮用水在水箱储存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二次污染,所以应该逐步研究出耗能少,效率高,操作简单,易于管理的二次消毒设施。

3.排水设施。组成排水设施的基本结构之一排水塑料管,其防火技术有待提高。这对排水系统的功能增强有推进作用。

4.热水供应环节。加热设施是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基础,所以开发多用的加热设备能够保证居民生活热水的基本供应,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新型的加热设备,它环保节能,加热效果好,但是存在热效率低,不耐严寒,不耐强风,受季节影响较大,所以开发加热效率高、受季节影响小、安全稳定的太阳能热水器成为万众期待的目标,建筑的给排水热水供应系统应该努力向这一方向发展。同时,准确度高,性能好,安全耐用的温控装置和仪表也是热水供应系统应该努力的目标。[3]

综上所述,针对我国建筑给排水技术的现状,我们应该控制好各个环节尽可能节水,同时应该把提高给排水设备质量,开发高效率、低能耗、简便易控、安全稳定的加热设备作为建筑给排水技术的发展趋向。

【参考文献】

[1]宮明月,吴刚.小议我国建筑给排水技术的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2011(1)

第3篇:碳减排现状范文

关键词:健身俱乐部 品牌发展 创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81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8-0043-02

近年来,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大中城市,但是总体来说,我国体育健身俱乐部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完整的健身市场体系尚未形成,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加之国际著名的健身公司纷纷抢占国内市场,对我国的健身俱乐部市场产生了强大的冲击。竞争的不二法则是优胜劣汰,健身俱乐部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不但要突出自身健身服务的竞争优势,还要在社会上有自己的形象和地位,因而创建品牌是商业健身俱乐部面临竞争的必然选择。

1 我国健身俱乐部品牌发展现状

1.1健身俱乐部缺乏专业的品牌管理人才和品牌营销意识

大部分健身俱乐部的管理人员和销售人员,没有受过专门营销管理知识的培养、训练,尤其缺乏品牌管理方面的理论与经验,对于俱乐部品牌的发展缺乏长期科学的规划。另外,我国的大多数健身俱乐部缺乏现代品牌营销意识,品牌推广方式单一,俱乐部的营销人员都只在乎眼前的销售成绩、企业利益,不重视健身俱乐部品牌的创建与开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容易被淘汰。

1.2 健身俱乐部提供的健身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

健身俱乐部在健身项目设置方面大多以常规项目为主,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各个俱乐部活动的形式也基本上相同,缺乏独具特色的健身课程安排,只能满足消费者的基本健身需求。这与人们对体育健身消费日趋多元化、个性化不相符,不能满足健身消费者的娱乐、休闲、消遣、社交的需求。另外,俱乐部配套的经营项目也极为相似,主要包括医疗保健、休闲KTV、运动饮料、桑拿洗浴等,这样使得俱乐部之间的差异很小,缺乏较强竞争力。

1.3 健身俱乐部品牌的市场定位不明确

健身俱乐部的市场定位不明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大多数体育健身俱乐部,把市场定位与市场定价二者的概念等同起来,认为俱乐部的投资大、定价高就是健身市场的定位高;投资的规模小、定价低就是健身市场的定位低。这种市场定位仅仅依据投资规模的大小来划分,显然是带有很大片面性。(2)有相当的一部分健身俱乐部在投资前没有经过大量的市场调研,认为健身俱乐部就是房屋、装修、设备和教练的简单组合。由于缺乏市场细分,使得体育健身俱乐部目标市场的确定缺乏针对性,不清楚为什么人提供健身场所和提供什么样的健身服务。看到市场出现了新的健身项目就盲目引进,却没有真正的调查自己的会员究竟最为重视的是俱乐部可以提供的什么服务。

1.4健身俱乐部的服务质量有瑕疵

健身俱乐部作为服务性的行业,经营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俱乐部服务的质量。而健身俱乐部的健身环境和健身设施是服务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譬如,时常有会员抱怨自己去俱乐部健身时经常人满为患,从而导致器械不够用、室内空气的污浊、饮用水供应紧张、休息空间狭小、洗浴设施缺乏等种种问题,让原本轻松的健身变成了一场争夺战,一心想着抢夺位置、抢夺空间,此外健身环境方面还存在室内灯光不协调、配套服务跟不上等问题,这些服务细节方面的瑕疵都将有损俱乐部的整体形象,需要俱乐部进一步去完善。

1.5健身俱乐部之间存在不良竞争

我国体育健身行业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才逐渐起步,发展较晚,因此,整个健身市场的运行尚不规范和成熟。由于体育俱乐部行业进入门槛很低,使得一些规模较小、服务较差、投机性的俱乐部进入市场。这些俱乐部营销手段单一,为了吸引消费者,竞相压低市场价格,导致不良的价格竞争,最终使得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经济效益受到严重的影响,给品牌健身俱乐部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而低劣的服务,也破坏了健身行业的整体形象。

2 健身俱乐部品牌创建策略

2.1实施服务差异化策略,形成品牌竞争优势

我国健身娱乐业的经营项目比较集中,目前主要集中在器械健身和各类健身操上。其实获取健康体魄、健美身姿的方式有许多,因此需要培养健身俱乐部的个性与创新能力,拓展新型的健身娱乐项目,尽量避免“同质化过剩”的现象,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消费者对健身俱乐部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例如,除了器械之外,健身俱乐部应该提供尽可能丰富多样的健身课程:充分燃烧脂肪的有氧健身操、街舞、拉丁等;对锻炼肌肉、修塑体形很有益处的搏击操、杠铃操等;针对体形进行训练的健身球操、普拉提等;培养气质的瑜伽、芭蕾等课程,健身俱乐部还可以结合会员需求开设特色课程,比如肚皮舞、竞技跳绳等,运用服务差异化策略,增强竞争优势。

2.2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巩固品牌优势

作为俱乐部的经营管理层,对整个体育健身俱乐部品牌的创建具有统筹规划的责任,引领着健身俱乐部的发展方向。体育健身俱乐部可以通过引进或培养高级的管理和健身人才,提高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改进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此外,一所成功的健身俱乐部必须能够长期不懈的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因此,俱乐部要建立强有力的营销力量和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强化服务意识,及时反馈消费者的需求,把高质量的健身产品和人性化的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巩固品牌优势。

2.3拓宽宣传渠道,提高健身俱乐部品牌知名度

提高健身俱乐部的知名度是健身俱乐部创建品牌的关键,俱乐部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形象。例如可以通过电视广告、网站介绍、平面媒体、优惠促销等多种方式宣传健身俱乐部的健身项目、环境设施、知名教练、顾客反馈、特色服务等,给公众强烈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刺激,提高健身俱乐部的知名度。

2.4通过连锁经营,提升健身俱乐部品牌价值

进行连锁经营或特许经营,是今后健身俱乐部发展的一大方向。在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一些知名健身俱乐部都采用了连锁经营的方式,少则十几家,多则上百家。通过连锁经营,能够优化俱乐部资源的配置,降低经营费用。同时优秀的管理制度、先进的方法和成功经验也能增强连锁俱乐部的竞争实力。连锁规模经营是提升俱乐部品牌价值的有效途径。

2.5树立公关意识,强化健身俱乐部品牌美誉度

所谓健身俱乐部公共关系是指健身俱乐部通过公关活动,为自身树立良好形象,从而得到公众的理解、信任、支持与合作而进行的一种健身俱乐部管理职能活动。健身俱乐部要塑造自身良好的形象,创建品牌,就必须树立公关意识,重视公关活动。如召开新闻会、展示各种名誉称号等更能促进受众心理接受度;参与社会公益性体育活动或者向部分弱势群体免费提供健身指导等,可以增加健身俱乐部品牌的社会影响力,提升俱乐部品牌美誉度;定期为会员举办联谊活动,拓展健身俱乐部的休闲和社交的功能,使会员在身体上得到锻炼的同时,在精神和心理上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从而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引发消费者对俱乐部品牌的偏好。

参考文献:

[1]马春林.我国中部城市体育健身俱乐部品牌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J]. 体育科学,2011,(2).

[2]唐鹏,等.商业性健身俱乐部的品牌创建环境及其发展策略[J].河海大学学报,2010,(4).

[3]全粤华.基于SWOT分析的南宁市商业健身俱乐部发展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硕士论文,2010.

第4篇:碳减排现状范文

【关键词】兰溪地区;传统小吃;自主品牌;建立

建立传统小吃品牌有利于传统小吃及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品牌意味着产品的品质,企业的信誉以及企业对社会的责任等诸多信息。我们以兰溪传统小吃为例,进行了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旨在通过此次实践活动为兰溪传统小吃品牌建立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建议,为兰溪当地政府与企业对于传统小吃品牌建立提供有利的发展思路。

一、调查方法及内容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方法主要采取不记名形式的问卷调查,队员们不定期的到兰溪人口流量较大的地方,随机发放问卷,同时在问卷发放回收的过程中针对一些问题进行口头采访。总发放问卷1050份,回收了1050份,其中有效问卷102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7.14%,其中男性占44.61%,女性占55.39%;年龄在20岁以下占34.80%,20-30占42.16%,30-40占13.24%,40-50占5.89%,50以上占3.92%。

(二)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问卷设计合理,调查内容丰富详实。问卷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1)城乡居民对传统小吃的了解程度及态度的调查。(2)传统小吃传承方法的调查。(3)当前兰溪传统小吃品牌建立的现状及其局限性,并从中分析解决办法。(4)居民对目前传统小吃品牌建立的满意程度调查。(5)居民对于传统小吃品牌建立对当地小吃产业发展意义认识的调查。(6)样本的构成调查。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兰溪居民对传统小吃的了解以及对待小吃的态度

1、兰溪居民对11种传统小吃的了解调查

由图5可知,共有940位居民对传统小吃自主品牌建立现状较为满意。通过进一步的访谈,得知现在的一些商家在自主品牌建立过程中加入了当地的文化因素,并更注重食品安全。

(四)传统小吃品牌建立的意义

由表3可知加强传统小吃自主品牌的建立具有极大的意义。包括继承了传统小吃文化,推进了兰溪当地饮食文化的发展,甚至带动兰溪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目前传统小吃品牌建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商家在传统小吃品牌建立中所存在的问题

如今一些商家对传统小吃进行盲目的创新,传统小吃的原始风味走样。由于资金短缺,经营规模小,导致一些商家忽略了食品安全与卫生。同时一些商家对品牌的理解存在着极大的误区。品牌不是一个商标或包装,也不是一个产品的普通概念,品牌带给消费者的是一种心灵需求的情感价值,这个价值也是利益。[3]

(二)政府在传统小吃的品牌建立过程中存在缺陷

政府缺少对传统小吃品牌建立这一方面的投入。并且在对于自主品牌的建立过程中,对一些名不副实的品牌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因此也就不能很好的维护其它商家的自主品牌建立的合法权益。

四、对兰溪传统小吃品牌建立的建议

商家不能忽视食品安全问题。同时宣传促销也是必要的手段。“品牌集聚”是中小企业可选择的经营模式,通过品牌营销以获取集聚规模和经济效益。[1]在品牌建设中不仅要审时度势,更要准确找出缝隙点,这样,既不向市场挑战,也不白费精力追随其后,而是选择能引起大企业兴趣的市场空白点发展自己。[2]

政府可以对各传统小吃进行一定的资金扶助。此外,政府应制定严格的管理机制,进行统一管理,每年由行业协会专家进行数次考评,对不达标者有机制的退市。

五、总结

本文就当前兰溪传统小吃的品牌建立状况进行采写,所有数据是由实践队成员共同收集整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尽管当前传统小吃的发展情况不尽人意,但目前仍存可以借鉴的自主品牌。我们相信,只要在品牌建立的过程中,各方各界能够共同努力,那么传统小吃行业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1]刘梅康.中小企业经营模式创新: 品牌集聚经营――"沙县小吃"例证[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7).

[2]作者不详.品牌建设:中小企业难解的情结中国新技术新产品[J].2008(07).

[3]林阳.将中小企业品牌建设落实到实处[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6(03).

作者简介:

张(1990―),女,四川巴中人,现就读于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2009级科学教育专业。

第5篇:碳减排现状范文

关键词:船舶 生活污水 MARPOL73/78 接收设施 监管 建议

船舶生活污水是船舶营运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船舶污染物,是水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其中含有大量有机物、致病菌、寄生虫卵,含氮、含硫和含磷高,容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国际间采取的统一生活污水控制标准和管理规则是IMO(国际海事组织)制定的MARPOL73/78防污公约附则IV《防止船舶生活污水污染规则》,该规则已于2007年2月2日对我国正式生效[1]。我国立法中,《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防治船舶污染内河水域环境管理规定》等对船舶生活污水的排放也有明确规定。广州辖区河海交界,水网密集,船舶密度大,数量众多,防止船舶生活污水污染十分重要。本文结合广州辖区实际来阐述有关监管要求,提出加强防止生活污水污染的有关措施建议。型式的厕所以及厕所排水口的排出物和其他废物;医务室的面盆、洗澡盆和这些处所排水孔的排出物;装有活的动物处所的排出物;或者混有上述排出物的其它废水。

可以看出,国际公约和国内内河法规,对船舶生活污水的定义是一致的。

(3)一般而言,按照排水水质不同,船舶生活污水可分为“黑水”和“灰水”两种。“黑水”是指污染物含量较高的厕所排水;“灰水”是指污染较轻的来自厨房、洗澡间、洗衣等废水。从上述公约和内河法规来看,一般来说限定排放的船舶生活污水仅为“黑水”,只有当“灰水”混有粪便排水时才需要处理。[2]

2.船舶生活污水的排放要求2.1国际公约的排放要求

2008年9月27日以后,所有400总吨及以上和小于400总吨但核定许可载客量15人以上国际航行船舶,应执行附则IV第9条关于设备与排放控制要求。

上述船舶应配备下列生活污水系统之一:

(1)生活污水处理装置。该装置应为主管机关任何的型号,并考虑了IMO制定的《国际排放标准建议和生活污水处理装置性能试验导则》。

(2)经主管机关认可的污水粉碎和消毒系统。该系统应装有主管机关认为合格的设施,当船舶距最近陆地不足3海里时用于临时储存生活污水。

(3)集污舱。该集污舱应按照主管机关的要求制造并取得认可,应考虑到船舶操作、船上人员数目和其他相关因素来确定其容积,其容积应足够储存所有生活污水。该集污舱还应设有能够指示集存数量的目视装置。

上述船舶除附则IV第3条规定的不适用情况外,仅在满足下列情况下可将生活污水排放入海:

(1)在距最近陆地3海里以外可使用经主管机关认可的前述设备排放经过粉碎和消毒的生活污水;在距最近陆地12海里以外可排放未经粉碎或消毒的生活污水。不得将集污舱顷刻排光,只能在不低于4节航速航行时,以适当的经主管机关认可的速率排放。

(2)船舶正运行的生活污水处理装置经过主管机关检验,实验结果已记载在该船的《国际防止生活污水污染证书》,且其排出物应满足一定要求。

2.2我国管辖下水域航行的国内船舶应执

5.广州港口生活污水排放接收的现状和问题

5.1地方立法现状和问题

广州市自2006年11月1日起实施《关于加强珠江广州河段船舶生活污水排放管理的通告》(简称“《公告》”)。公告中划分了珠江广州河段的生活污水禁排区,规定了船舶应设置处理装置或储存容器;不符合排放标准的船舶生活污水应接收处理;港口、装卸站应具有相应接收能力,管路应与市政管网并联,实现船舶生活污水到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

《公告》有效期为五年,实际上2011年11月1日已经到期失效。目前尚未有关于船舶生活污水排放管理的新公告和地方性法规出台。

5.2生活污水排放接收现状和问题5.2.1禁排区

珠江广州河段东河道人民桥至华南大桥河段以及广州市饮用水源保护区为《公告》规定的禁排区。禁排区的排放要求严于法规,将“任何形式的厨房、厨房排水口的排出物和其他废物”(即“灰水”)也纳入禁止排放范围。该段河道同时是交通管制区,除了珠江游船、客船、和公务船外,其他船舶和设施未经许可不得进入。在交通管制基础上进行禁排管理,使东河道的生活污水排放管理具有相对较好基础环境。河道内所有的旅游船、客船改装设置了符合产生数量的接收储存装置,生活污水统一排放到市客轮公司“白云”号生活污水接收船,经芳村码头上岸后接入污水处理厂处理。禁排区内基本实现船舶生活污水统一接收处理。

随着广州市市容市貌的改善、旅游业的发展,珠江游船的数量目前正在逐年增加,水上巴士、客渡轮的数量和载客量也在上涨,东河道单靠“白云”号一艘接收船舶进行生活污水接收,其运行压力日益增加。5.2.1港口区域

广州港分为内河港和海港,海港分为内港、黄埔、新沙、新港四个港区,整个港口水域直到珠江口广阔水域。港口区域生活污水排放接收现状有其显著特点,问题也较为突出。

(1)估算在港船舶生活污水产生量巨大。按有关数据,2011年进出广州港大小船舶超过60万艘次。过去已有文献对单船生活污水产生量进行过研究,也有学者根据实船调查提出货轮日污水量为250L/ d[2]。生活污水产生量与多种因素相关,而生活污水总量与船舶艘次应成正比关系,可初步估算在港船舶生活污水产生量是相当巨大的。对于执行附则IV的船舶而言,可以在离最近陆地3海里以外以达到公约要求的船速和标准排放;但对大量港内作

船舶作为流动源,其生活污水排放处理问题与城市居民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集中处理一样,应得到地方政府更多的重视和资源投入。建议地方政府尽快研究加强船舶生活污水的排放管理,研究制定有关地方法规,继续巩固前一个五年在东河道禁排区生活污水管理工作中所获得的成果。

6.2建立统一船舶生活污水排放记录簿制度

MARPOL73/78公约附则IV没有提出《生活污水记录簿》的统一强制要求。一些大型航运公司从公司质量管理和控制的需要出发,提出公司内部的管理制度,规定本公司船舶使用同一格式和记录要求的《生活污水记录簿》,记录其生活污水产生量、处理量、达标排放量等信息。这种做法值得借鉴。建议主管机关应考虑合适时机推广这种做法,建立统一的船舶生活污水排放记录簿制度。

6.3完善港口码头接收设施和市政管网建设

《港口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中对港口、码头建设生活污水接收设施已有规范要求,在码头建设、验收时应考虑接收设施配置是否符合规范。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在建设市政管网、污水处理厂时,也应该将船舶产生的生活污水数量和处置纳入综合部署和规划,完善码头前沿、污水处理厂、市政管网之间的管系互通,实现广州港口生活污水接收设施的不断完善,这也是切实履行我国作为MARPOL73/78公约缔约国义务的要求。6.4扶持建设港口码头接收单位

港口码头生活污水接收单位接收作为船舶达标排放、港口接收设施接收之外的第三种生活污水去向,应该得到大力扶持建设,尤其当港口基础接收设施建设不足时,更应考虑用接收单位来补充。由于生活污水接收处理涉及卫生、防疫等问题,往往接收成本高、处理费用高、产出效益低,是一项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的行为,故鲜有港口经营企业问津。建议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港口接收设施建设不足的情况下,应该考虑如采取政府补贴、适当减免税收等政策措施扶持引导港口生活污水接收单位建设发展,使其成为港口接收设施的有益补充。

第6篇:碳减排现状范文

关键词:节能减排;碳排放权交易;温室气体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2

一、湖北省实行碳排放权交易的历史背景

自1750年以来,人类逐步进入了工业社会,随着工业活动的开展,大量化石能源被使用,全球温室气体浓度显著上升,并由此引发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这其中CO2对全球升温的贡献所占比例最大,急需世界各国一起来控制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997年的通过的《京都议定书》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它提出的排放交易、联合履约机制、清洁发展机制为解决以CO2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它把CO2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碳交易市场,为促进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上,签署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该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排行动作出了安排,并就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等焦点问题达成了共识。

除了国际组织为节能减排的发展做出积极的动作以外,国外区域性的国家组织或者各个国家也正在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政策措施,并建立了若干区域性的碳排放权交易所。欧盟的碳排放交易体系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权市场。为建立起一个全球性的排放权交易体系,欧盟还允许EUETS系统内的成员使用CDM和JI项目的减排量指标来抵消其减排量。此外,欧盟排放体系还积极与其他排放交易制度,扩大交易范围,帮助企业进一步降低减排成本。其较为成熟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可以给我国建立相应机制带来启示和借鉴。

2012年1月国务院在《“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中要求大幅度降低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同时,国家发展委会也通知,同意包括湖北在内的七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能够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减低企业减排的成本,促使资源流向节能减排空间最大、机会成本最低的地区和企业,一方面可以分担发达地区的减排责任,另一方面可以发挥欠发达地区的减排优势,推动各种减排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整体经济效率的提高。与此同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还可以调动起地区和企业开展节能减排的积极性,鼓励企业进行相关的技术创新和投资,形成相应的低碳产业,使得节能减排成为各地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二、湖北省经济发展、能源利用现状

1.湖北省经济发展现状

2011年湖北GDP总量为19594.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8%,在全国的排名由2010年的第11位上升至第10位。从GDP增速看,受国际国内经济减速以及省内产业结构调整等原因的叠加影响,2011年湖北13.8%的增速较之于上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但仍比全国(9.2%)高出4.6个百分点。增速排名居全国各省市区第7位、中部六省第1位。由此表明湖北整体经济仍然处在相对高位且比较健康的平稳较快增长区间,且经济总量及人均GDP排名均处于国内中等水平,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具有代表性和发展潜力。

2.湖北省产业结构现状

2010年,全省完成生产总值15806.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8%,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147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7764.65亿元,增长21.1%;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894.44亿元,增长10.1%。三次产业结构由2009年的13.8∶46.6∶39.6调整为13.4∶48.7∶37.9。由湖北省人均GDP以及产业结构,结合钱纳里产业阶段标准可以判断湖北省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从湖北省的产业结构特征分析,湖北省结构现状具有以下弊端:

1.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总值偏向第二产业。根据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可以看出,湖北省的产业构成正在逐渐优化,但第二产业比重过大,挤占了第一产业的份额,同时也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2.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轻重工业比例失调。湖北省正处在由重工业发展以原材料工业为中心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中心发展演进阶段,表现为轻重工业比例不合理,工业内部比例失衡,以传统工业和重工业为主,加工组装制造业比重偏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尚需进一步优化调整。

3.湖北省能源结构现状

湖北省能源资源的特点是“缺煤、乏气、少油、多水”,能源一直保持供不应求的状态,对外依存度非常高,自给率较低。82%的煤炭,92%的石油以及76%的天然气需要从外省输入。一旦能源供应紧张,湖北能源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

自2000年以后能源消费总量在逐年增长,但与此同时能源生产总量自2008年以后保持稳定,能源自给率逐步下降,并呈现加速下降的趋势。

三、湖北省实行碳排放权交易的必要性

现阶段,我国经济向低碳节能方向发展具有很多困难。首先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阶段,目前对能源的需求非常大,并且在不断增加,碳排放量也在增加。其次,在国际产业分工上,中国是国际制造中心,且是比较低端的制造业,国际分工也决定了中国的排放居高不下。再次,我国在发展过程中能源效率低下,很多地方是粗放式发展。

作为中部地区的湖北省具有典型的我国经济特征,同样面临巨大的资源环境约束,传统发展道路行不通,经济发展不可持续。因此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低碳经济道路,但发展低碳经济面临很多困难,而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有效手段。

1.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抉择

被誉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谁率先在低碳经济领域布局,谁就能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抢占“制高点”。因此是各个国家、地区之间相互竞争与合作的焦点。低碳经济是中国应该抓住的机遇。同时,我国碳资源丰富,碳市场前景可期。但由于我国目前处于国际碳市场及碳价值链的低端,没有定价权,不得不接受外国碳交易机构设定的较低的碳价格,沦为全球低价的“卖炭翁”,要摆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剥削,极大限度发挥我国丰富的碳资源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迫在眉睫。

2.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湖北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的有力手段。

限制碳排放的手段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碳税、碳排放权交易以及行政手段。碳税、碳排放权交易属于经济手段,与传统的行政手段相比,运用经济手段控制碳排放可以降低社会总成本,同时经济手段能使公司在决定如何满足碳排放目标上拥有较大的自,并实现成本最小化。湖北省地处中部,经济并不发达,如果采取征收碳税的方式,首先政府无法准确的确定碳税的税率和征收起点,要随时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其次政府无法预测各行业减排成本的大小,进而无法为经济发展及节能减排提供资金和政策帮助。最后,征收碳税无法确保达到既定的减排目标。而碳排放权交易使企业能够以较小的成本满足排放量约束,并且碳排放权交易可以在碳排放源头进行约束,降低了管理费用,节约执行成本。在世界范围来看,欧盟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多采取碳排放权交易。因此从可操作性、成本效益、减排目标等角度来看,碳排放权交易是目前较好的减排手段。

3.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

(1)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现阶段湖北经济发展的要求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湖北已建成门类齐全、种类众多的工业体系。2011年湖北GDP总量达到19594.19亿元,在国内位居第10位。增速排名居全国各省市区第7位,居中部六省第1位。由此表明湖北整体经济仍然处在相对高位且比较健康的平稳较快增长区间,经济总量及人均GDP排名均处于国内中等水平,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具有代表性和发展潜力,是湖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

(2)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调整湖北省产业结构的要求

湖北省处于工业化中期,产业结构不合理,表现为第二产业占全省GDP的48.7%,轻重工业比例不合理,工业内部比例失衡,以传统工业和重工业为主。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而要真正实现低碳经济,最根本的还是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湖北省要从重工业经济转向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期间如果没有外部推力,实现结构转型旷日持久。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高耗能、高排放的行业纳入碳市场,可以促进湖北省经济结构的转型。

(3)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调整湖北能源结构的要求

湖北省能源资源的特点是“缺煤、乏气、少油、多水”,能源一直保持供不应求的状态,对外依存度非常高,自给率较低。一旦能源供应紧张,湖北能源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因此湖北省必须在保持整体经济稳定的条件下,发展节能环保的低碳经济,抑制高耗能行业发展,鼓励发展新能源。

(4)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湖北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的要求

中国没有形成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节能减排仍然由中央政府主导,依靠行政命令和减排指标约束各地方政府和企业。因此必须建立一个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让企业在减排的过程中得到收益,引导企业自主、自愿、自动去减排,在碳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中,建立各方利益最大化的长效机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目前最有效的市场化手段。

参考文献:

[1]刘奕均.低碳经济背景下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7):29-30.

[2]汤小明.发达国家碳金融发展现状[J].企业导报,2009(11):173-174.

[3]张艳林,孙永广,刘德顺.碳减排量定价理论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4).

第7篇:碳减排现状范文

[关键词]过渡期 碳交易 发展路径

一、过度期的界定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越来越突出。由于人口的大量增加,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过度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产生大量温室气体(GHG)。GHG大量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单靠一个国家和地区是不可能解决的。国际间已经开始在这个方向上寻求解决途径,从1992年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到每年举行的公约缔约方大会,国际气候谈判已经推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在政治、经济、环境等多个层面向纵深发展。

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附件一所列缔约方规定了有法律约束力的量化温室气体减排指标,即在2008到2012年的第一个减排期内,发达国家六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平均减少5.2%,其中欧盟国家减少8%,日本减少6%,俄罗斯维持在1990年排放水平。

2008-2012年是《京都议定书》规定的第一个减排期,无论2012年中国是否强制减排,这个时期对于中国都是碳交易市场制度构建与完善的难得的缓冲期。南京林业大学的付玉在《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建立》(2007年6月)中将2008-2012年这个阶段作为中国碳交易市场成熟之前的过渡期来研究,初步讨论了过渡期的一些政策安排与企业策略。本文采用这一说法,将2008-2012年作为一个过渡期,初步地研究过渡期内中国碳交易市场建立路径。

二、中国碳交易市场现状

为了帮助发达国家完成减排任务,降低减排成本,《京都议定书》规定了三种机制: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联合履行机制(Joint Implementation, JI)和排放权贸易机制(Emission Trade, ET),其中CDM与发展中国家联系最为紧密。 中国目前的碳交易主要局限于CDM碳交易领域。

从2005年中国开始CDM项目以来,数据显示,截止到2008年2月,我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获得联合国“核证减排量(CERs)”达3600多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居世界第一位,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基于清洁发展机制的碳市场发展过程中,通过对数据的深入分析与研究,发现目前市场存在的很多问题。

第一,CDM项目结构严重不合理,没有达到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CDM Bazaar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CERs绝大部分来自非二氧化碳、非甲烷气体减排项目占项目总数的57%,大大高于印度的34%;而来自提高能源效率、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及回收利用甲烷和煤层气项目的CERs相当少。实施非二氧化碳、非甲烷气体减排项目只能带来减排量上的收益,很难引入先进的技术,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不明显。CDM碳市场的急功近利行为阻碍了一些资金密集型、减排量较少的能效项目、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发展。

第二,从涉及的部门来看,目前的项目主要集中在大型企业。针对家庭终端用能、交通用能和建筑用能等对象的CDM项目,尽管其总体减排潜力巨大,但因为其活动高度分散,单项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有限,在正规的CDM制度框架下项目交易费用较高,导致此类项目难以开发。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交易成本问题,目前平均一个CDM项目的前期费用都在10万美元以上,CDM项目主要集中在城市或者较发达地区,而真正惠及贫穷地区的项目较少,对就业的促进也不是很大。

第三,从交易方式来看,按现行规定,发展中国家不能直接将配额出售到西方市场,这些企业卖出的减排额主要由一些国际碳基金和公司,或通过世界银行等机构参与后才能进入国际市场,这些投资于“减排权”转让的公司或基金可以从中赚取利润差价。我们没有定价权。碳交易价格一直是由发达国家的中间商和购买减排份额的企业所主导。国际市场上碳排放交易价格一般在每吨17欧元左右,而国内的交易价格在8至10欧元左右。市场混乱,主体分散,议价能力弱,中国碳交易市场与国际市场相比差距不小。而建中国的碳交易市场平台,整合各种资源与信息,形成合理价格,则被认为是一个更有利参与国际市场的途径。因为,建立碳交易市场,不仅有利于减少买卖双方寻找项目的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还将增强中国在国际碳交易定价方面的话语权。

以上这些问题,实际上最根本之处就在于目前没有一套合适的碳交易制度安排,碳排放权交易渠道比较单一,没有通过市场去配置碳排放权。通过建立碳排放权的交易市场, 将有利于碳排放权交易的规模化发展, 同时也将促进碳排放配额的出让方以更加低的处理成本和更成熟的污染处理技术来满足市场的需求, 有利于环境容量资源使用的最大化。根据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的经验, 在发展以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为代表的基于项目的碳排放权交易的同时,应积极准备成立基于配额交易的主体市场的建设, 利用市场化的手段配置环境容量资源的使用。

三、过渡期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路径选择--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数据,到2020年左右,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到达顶峰。在202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之前,做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承诺是非常困难的。哥本哈根会议上,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和77国集团认为减排应该是发达国家的历史责任与现实义务,坚决反对发展中国家过早地强制减排。这就决定了要解决中国碳交易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中国必须走自愿减排之路,力争在2012年之前建立起自己的自愿减排碳交易市场体系,促使政府和企业积极参与碳排放市场中,逐步增强国际市场中中国的声音,为以后中国减排期到来做好细致周到的准备。我国企业没有强制减排的义务,所以类似欧盟的ETS体系很难建立,但是这却有利于我国自愿减排市场的形成。

笔者认为要采取如下措施促进碳交易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建立全国统一的环境能源交易所。

全国范围内交易市场的形成对于目前还处在启蒙阶段的碳交易最直接的意义是,提高中国作为卖方信息披露的能力,使得中国的卖方企业更多的了解国际市场的规则和国际买方。同时,也告诉国际买方中国的项目的位置和价值。从而降低交易双发信息不对称以及所带来的成本。尽早建立国内统一的碳交易市场,为全面参与到全球市场做好准备,避免重蹈我国由于没有石油期货市场从而丧失国际石油定价权的覆辙。

第二,建立与完善与碳交易相适应的制度安排,保障交易的顺利实施。

在《京都议定书》框架内,我国并没有明确的减排义务。这意味着,国内企业在理论上并不需要通过购买排放权指标来补偿自身的碳排放。在我国减排目标确定后,如何将数量极其庞大的所有企业囊括在一个统一的减排指标内,其操作难度不言而喻。此外,即便有部分企业愿意以自愿的方式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减排联盟”,确定自愿的减排指标,并在此约束上进行排放额度的交易,但这其中谁来监督企业的实际减排效果,以及企业减排量的起始标准,还需要明确的制度安排。政府应尽快推动碳交易机制的设计,完善交易场所、交易平台和交易产品等,理顺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的关系,并且针对未来碳交易形势的发展,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机制的安排。

参考文献:

[1]《京都议定书》全文. 省略

[2]十七大报告.省略

[3]碳交易催建市场平台.上海国资,2008年07月16日省略

[4]魏一鸣. 中国能源报告(2008):碳排放研究 :P165-167

[5]苏伟.规划方案下的清洁发展机制. 2008年5月: P2-3

[6] 碳交易催建市场平台.上海国资. 2008年07月16日省略

第8篇:碳减排现状范文

关键词:制造业;减排潜力;最优减排路径

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先后提出了一系列碳减排目标和措施。2009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2014年11月,中国政府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宣布,计划于2030年左右达到碳排放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为将低碳发展的理念落到实处,深圳市在一系列重要文件中对相关目标要求做了部署。《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21%。2015年9月,深圳市政府在《中美气候领导宣言》中宣布,力争于2022年达到碳排放峰值。

制造业既是深圳的工业支柱,也是深圳碳排放的重要来源。2013年,深圳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为2.31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制造业产值占比为94.4%。深圳市2013年社会总能耗为6 206万吨标准煤,单位GDP能耗为0.428吨标准煤/万元(2010年可比价)。其中,制造业能耗约占总能耗的三分之一,故研究深圳市制造业节能减排潜力及成本对深圳市实现碳排放峰值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对于节能减排技术的减排潜力的研究则多集中于发电行业、水泥行业、钢铁行业等子行业,在研究制造业减排潜力时多以结构减排为主。本文将以深圳市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分析制造业节能减排技术的减排潜力和投资成本,并探索深圳市制造业节能减排路径。

一、 深圳市制造业碳排放现状与节能减排技术

1. 深圳市制造业碳排放现状。根据《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发改办气候〔2011〕1041号)以及《深圳市统计年鉴2011》计算,2010年深圳市制造业碳排放总量为3 102.8万tCO2。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下简称“通信电子行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以下简称“电气机械业”)和塑料制品业的碳排放占比较大,三者合计超过制造业排放总量的50%(见表1)。各行业的间接排放(因使用电力而引起的碳排放)占制造业总排放的76%以上,化石能源直接排放占比较少。由于上述三个行业约占制造业2010年增加值总量的70%,因此本研究对通信电子行业、电气机械业、塑料制品业进行了专门的调研,以便摸清主要行业的用能和碳排放设施。

本研究对深圳市500家制造业企业进行了调研,掌握了这些企业2010年主要耗能设施、用能结构、节能减排工作以及近期的减排计划等信息。调研样本企业的碳排放量分别占通信电子行业、电气机械业和塑料制品业排放量的9.5%、9.6%和17.0%。由于调研结果表明,电力间接碳排放约占这三个行业碳排放量的90%,各行业的主要耗电设施中生产设施占60%以上,照明设施和温控设施也占一定的比例,故对这三类设施的节能改造是深圳市制造业企业碳减排工作的重点。生产设施因为子行业工艺流程的不同,生产设施差异较大,且各企业采用的设备型号也不尽相同,对于这类特殊设施的减排主要以企业自主更换设备和生产线为主,本研究只对部分通用生产设施(如注塑机、各类机床等)的技术改造进行研究。

2. 深圳市制造业主要节能减排技术。由于传统高耗能行业(如钢铁行业、建材行业和化工行业等)占深圳碳排放总量的比重较小,而通信电子行业、电气机械业、塑料制品业等行业的排放占一半以上,故本文主要筛选出这三个行业的节能减排技术57项。这57项技术主要来源于两个渠道。一是《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推广目录》、《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工业领域节能减排电子信息应用技术导向目录》及《国家重点推广的电机节能先进技术目录》等国家部委的减排技术目录。

二、 深圳市制造业碳减排路径研究

1. 研究方法。在进行区域行业节能减排潜力分析时,会面临几十种或更多节能减排技术的选择。本文利用搜集的技术数据和企业信息,计算技术的最大减排潜力和投资额,在此基础上采用最优化的方法对节能减排技术进行优化求解,探究深圳市制造业节能减排的最优路径。

(1)节能减排技术的减排潜力和投资额的计算方法。在某一特定年份,假设某项技术在其对应的设施基础上达到最大推广程度时,较基准情景(即技术推广水平维持2010年水平的情景)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节能减排技术的减排潜力计算公式如式1所示。

式1中,ei为第i 项技术在全部待改造设施上的最大减排量,eei为第i 项技术对应的待改造设施的碳排放量,ai 为采用第 项技术时的减排率或节能率,常用百分数表示,表示采用某技术进行改造时较基准情景能够获得的节能或减排比例。设施的碳排放量的计算如式2所示,fuelij为第i 项技术对应的待改造设施消耗的第j 种能源量,yj为第j 种能源的碳排放因子。依据2020年和2030年的制造业的发展情况分别计算2020年和2030年各项技术的最大减排潜力。

对应的投资额以各项技术典型项目规模的投资额为基础,扩大到目标年的设备规模即得目标年份深圳市制造业各项技术的投资额ci。

(2)最优化节能减排路径模型的建立。根据技术对应设施的不同将所有技术分为温控技术、照明技术、通用机械技术、控制管理技术、注塑机技术、数控机床技术、燃烧加热技术、锅炉技术、运输技术、专用技术等10类技术,研究将以这十类技术为研究对象,假定各类技术推广率一致,构建最优化线性规划模型。研究将各类技术在未来生产过程中进行改造的推广率作为决策变量,以达到一定的减排潜力为主要约束条件,并以约束条件下能够达到的最小投资额为目标函数进行建模,以此得到各类技术选择的最优化办法,见式3。

式中,Ek代表第k类技术的最大减排潜力值,Ck代表第k类技术的达到最大减排时对应的投资额,Xk代表第k类技术的推广率。

2. 数据来源与参数设定。本研究采用企业调研和资料收集的方法搜集研究所需数据。深圳市节能减排技术投资额、维护成本、减排率或节能率、节能收益、产值收益、节省原料收益、技术设备的使用年限等信息主要来自《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推广目录》等资料信息,各项技术当年推广程度、对应待改造设备的能耗和碳排放量数据则来源于深圳市制造业的调研数据。

文中所用能源碳排放因子根据公式:碳排放因子=平均低位发热量×单位热值含碳量×碳氧化率×106×44/12进行计算,平均低位发热量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0》,单位热值含碳量和碳氧化率分别来源于《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表1.5和表1.7。电力排放因子依据深圳2010年耗电情况实算,取0.627 5tCO2/MWh。

《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21%的目标。本研究假设“十三五”时期深圳市制造业单位增加值碳排放下降目标仍为21%,并假设在2021年~2025年和2026年~2030年间制造业增加值碳排放量下降目标均为20%,此情景下,2020年深圳市制造业单位增加值碳排放量较2010年下降37.6%,2030年深圳市制造业单位增加值碳排放量较2010年下降60.1%。结合对深圳市经济和能源的预测,可以得出目标情景下深圳市制造业2020年和2030年的碳排放量分别为3 415万吨CO2和3 289万吨CO2。

3. 数据结果分析。

(1)节能减排技术2020年和2030年最大减排潜力及投资额。经计算,2020年深圳市制造业57项节能减排技术的最大减排潜力2 267.3万吨CO2,其对应投资额为459.7亿元;2030年深圳市制造业57项节能减排技术的最大减排潜力共计2 891.3万吨CO2,其对应投资额为582.6亿元。依据各项技术对应的设施将各项技术进行划分,各类技术的最大减排潜力和投资额如表2所示。

控制管理类技术的减排潜力最大,占总减排潜力的30%;注塑机技术、温控技术和通用机械技术的2030年最大减排潜力其次,分半占总减排潜力的17%、16%和16%;燃烧加热技术的减排潜力、专用技术、照明设施、锅炉技术、数控机床技术和运输技术的减排潜力占比相对较小。

(2)深圳市制造业最优减排路径。利用Matlab软件进行最优化求解,解得各类节能减排技术在减排量目标约束下,达到投资成本最小的最优解,分别解得2020年和2030年各类节能减排技术的最优推广率如图3所示。2020年将注塑机技术、锅炉技术、燃烧加热技术、专用技术、数控机床技术、照明技术等六项技术推广至100%,并将控制管理技术推广到12.6%时,即可达到2020年深圳市制造业碳减排目标,且此时投资成本最小。此时,上述节能减排技术2020年的碳减排量为941.3万吨CO2,对应投资额为145.7亿元。2030年需将注塑机技术、锅炉技术、燃烧加热技术、专用技术、数控机床技术、照明技术和控制管理技术等七项技术推广至100%,并将通用机械技术推广到52.5%时,即可达到2030年深圳市制造业碳减排目标,且此时投资成本最小。此时,上述节能减排技术2020年的碳减排量为2 207.1万吨CO2,对应投资额为400.5亿元。

三、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从深圳市制造业企业入手,选取了能够落实到具体企业的重点节能减排技术为企业碳减排提供参考,从技术的角度分析深圳市制造业的碳减排潜力。研究给出的节能减排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有巨大的碳减排潜力,累计得出所选57项节能减排技术2030年最大减排潜力将达2 891.3万吨二氧化碳。从制造业节能减排技术的单位减排成本来看,许多节能减排技术不但能减少企业碳排放量,同时还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深圳市制造业企业可结合企业自身设备特点筛选节能减排技术手段,并结合技术所需成本和单位减排成本等因素考虑节能减排技术的确定,以实现企业自身的碳减排。由深圳市制造业碳减排优化路径来看,制造业企业可优先选择注塑机技术、锅炉技术、燃烧加热技术、专用技术、数控机床技术、照明技术等,此类技术一般减排量相对大,投资成本相对较低,适合企业在资金不充裕的情况下使用较少的资金进行碳减排。此外,企业在采用既有节能减排技术进行改造的同时,还可以自发探索新的节能减排技术,并予以推广。

在企业自愿减排的同时,政府也应当采取相关政策手段,促进各生产单位积极自主的减排。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于2013年6月18日启动,对深圳市部分制造业企业和大型公共建筑碳排放进行约束,这即是政府的一项重大举措。政府在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手段中也可以通过企业座谈交流或者政策发文的形式,促进企业学习相关节能减排技术手段,强化节能减排意识。同时,政府还可以采取一定的激励政策,对于深圳市制造业优化路径中需要优先推广的节能减排技术,政府应予以宣传和激励,并对于企业自愿减排取得良好效果的给与奖励;对于某些成本投入较大的技术手段,如控制管理技术,这类技术一般需要的前期投资较大,在企业中不容易较快推广,政府需要给与一定的补贴,促进企业顺利的完成节能减排技术改造。

参考文献:

[1] 深圳市统计局.深圳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年鉴,2015.

[2] 张颖,王灿,王克,等.基于LEAP的中国电力行业CO2排放情景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7(3):365-368.

[3] 王克,王灿,吕学都等.基于LEAP 的中国钢铁行业CO2减排潜力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46(12):1982-1986.

[4] 林玲,张艾莉,王虹.北京制造业结构节能减排潜力分析[J].数据,2013,(12): 92-95.

[5] 赵阳.山东省制造业节能减排潜力及实现路径[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13.

[6] 叶斌.基于资源优化配置的我国电力行业碳减排成本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位论文,2013.

重点项目:深圳市环境科研项目(项目号:4403012012000227)。

第9篇:碳减排现状范文

关键词:交通运输业;碳减排;情景预测

引言:经济发展以及环境保护是当前世界各国都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而经济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的同时离不开碳排放这一过程,交通领域是所有碳排放领域中CO2 排放量增长最快的一个领域。美国研究已证实,汽车、轮船以及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所使用的燃料释放出的气体应当是当前情况下,给全球变暖带来最大影响的一个主要原因,然而,对于交通运输业来说,在所有需要利用能源并排放气体的活动中,交通部门应当是较难依靠政策来控制环境污染问题的部门。中国的交通运输业正处于转型期的飞速发展阶段,因此,对中国的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所具有的时许规律进行分析,并对未来情景进行预测是具有较为重要的研究价值以及现实意义的。

二、情景设定以及参数预测

2.1 情境设定

分别参考了中国的经济社会现状、交通业的能源消费的现状以及其发展规划、国外的经济发展,构造出基准情境、节能情景以及低碳情景,并对交通业的碳排放趋势进行预测。

基准情景:这一情景是根据中国的经济发展所遵循的经济学的普遍规律进行建立的,一定程度的延续了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的历程,在这一假设基础上,认为中国的宏观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形势对于交通运输业的总体发展是有利的且能够呈现出一个平稳的向好的发展态势。当前的能源环境的政策以及人口政策继续按照规定来执行。

节能情景:这一情景重在对交通业的能源结构进行优化并有效提高能源效率,关于国家所指定的一些相关的对于交通运输业进一步的发展也是有利的,但并不影响居民出行的选择以及产业结构发生改变。

低碳情景:这一情景针对交通运输对于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充分的考虑,政府方面也积极的采取相关的政策来对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进行约束并积极寻求碳减排途径。同时通过科技创新、调整产业结构以及优化能源结构这些方式来尽力的争取低碳情景得以实现。交通业的发展迅速,节能并使用绿色能源的交通运输工具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2.2 参数预测

上述的情景预测模型中所采用的汉族要的参数预测应当通过对国家政策、相关的学术研究及报告以及国家的发展规划等,最重要史要根据测算来进行数据的确定。总人口的自然增长速率p在三种情景下分别为:7.2%、6.5%、5.8%;人均GDP在三种情景下的增长率f分别为:9.0%、8.5%、8.3%;交通业的发展变化率d分别为:-3.0%、-3.0%、-3.0%;交通业的节能变化率e分别为:0.65%、0.40%、0.40%;交通业的减排变化率v分别为:-0.2%、-0.25%、-0.3%。

三、结果分析

根据情景预测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三种情境下的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在10年的时间内都呈现出较快的上升趋势,且中短期内,交通运输行业的能源需求以及碳排放量等都会出现明显的升高趋势,因此,交通运输业承担着较大的减排压力,同时表明了这一行业具有较大的减排潜力。

我国学者曾经依照“十五”使其的工业化速度进行推测,只要中国保持“十五”时期的工业化速度,到达2020年左右中国就能够基本上实现工业化进程。进入后期之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脚步就将逐渐的放缓,若在大体上能够维持现有的发展速度及发展态势,其中经济发展的速度不应当低与上一年的80%,这样,预计直到2025年到2030年之间我国将初步的实现工业化。我国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会逐渐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完成放缓脚步,预计到2025年之后,我国的交通运输业将放缓碳排放的总量。

四、结束语

交通运输行业的碳减排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碳减排工作的一大核心重点,对中国交通运输行业的碳排放其时序规律进行分析探究,并通过未来情景的假设来对其进行预测,对于拟定相关的碳减排政策以及实现碳减排的伟大目标都具有较为重要的积极作用及现实意义,避免仅根据经验之谈来制定相关的额碳减排政策和措施,导致决策失误,严重阻碍和制约了碳减排工作的顺利开展,碳排放量不能得到良好的控制。

参考文献

[1] 杨琦,朱容辉,赵小强. 中国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情景预测模型[J].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5:77-83.

[2] 徐雅楠,杜志平. 我国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测度及因素分解[J]. 物流技术,2011,11:16-18+45.

[3] 朱. 基于协整分析的我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J]. 公路交通科技,2015,01:153-158.

[4] 纪建悦,孔胶胶. 基于STIRFDT模型的海洋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预测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2,06:79-81.

[5] 关海波,金良. 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测度及未来减排情景模拟[J]. 未来与发展,2012,07: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