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旅游发展的存在的问题范文

乡村旅游发展的存在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旅游发展的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旅游发展的存在的问题

第1篇:乡村旅游发展的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九江乡村旅游的供给现状分析

九江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得天独厚的田园风光和生态环境。近年来,在九江市政府的规划和支持下,九江乡村旅游地区的公共交通不断完善,旅游项目不断增加,众多便利条件吸引了众多去往九江乡村旅游的游客,因此九江乡村旅游具有广阔的市场。

(一)乡村旅游购物

橘子园山下大多是出售橘子,没有其他特色购物商店。而农家乐地区也没有特色购物商店,只有在较大的农家乐地点偶尔有出售当地土特产等商品,二者附近几乎都没有正规的购物门店。

(二)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实地走访,橘子园和农家乐地区的接待设施差强人意,忽略了许多细节问题:如停车场的规模和范围不合理;卫生间数量有限,又有些简陋。农家乐地区的卫生间则相对好一些,因为大多数农家乐农庄就是开在自己家里,因而其数量和质量上要比橘子园的好一些。垃圾桶数量也都明显不够。

(三)公共交通

易家河橘子园没有直达的旅游专线,散客都需要乘坐客运车以及出租车才能到达,而去往各个农家乐地点的交通则相对便利许多,因为大多数农家乐都建在大型旅游景区周边,交通设施以及路面都相对完善。

(四)餐饮

橘子园山下有许多餐饮店,在价位上高低不等,提供当地的特色或者传统餐饮;农家乐本身就是以餐饮为主,因此也分为两类,一类是游人亲自动手做,一类是直接享用。但无论哪一种,都能基本满足游人的需求。

(五)娱乐项目

易家河橘子园主要的旅游项目是上山摘橘子。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对于亲自体验摘橘子还是很感兴趣的,并且几乎老少皆宜;农家乐主要以小型的娱乐项目为主,大部分农家乐除了必有的厨房、餐厅以外,还配有卡拉OK、麻将桌、台球桌等。单纯的乡村农家乐还提供蔬菜、禽类等食材,但是近郊的农家乐地区例如五七二七厂附近则不提供食材,需要自己备好。

二、九江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在的问题分析

(一)乡村旅游地区交通有待完善

在九江乡村旅游地区中,多数采摘园的交通不是很便利,尽管有直达的公路,但是公共交通工具数量很少。加之路面稍窄,有些崎岖,通行存在一些安全隐患。而且交通拥堵现象经常出现,最终需要步行到达采摘园的小路也没有修建得十分完善。大部分乡村旅游景区的都有一些黑车,宰客现象时有发生。至于景区门口缺少足够的停车位,一些自驾游客的车无法就近停放,也存在安全隐患。

(二)乡村旅游地区缺乏品牌建设

品牌是乡村旅游乃至整个旅游业都非常关注的方面之一。九江乡村旅游资源很丰富,但是缺乏品牌经营意识。目前九江大部分农家乐及农庄都是自给自足,有的甚至连牌子都没有,许多人根本都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些农家乐农庄。没有自己的独特品牌和创意。

(三)乡村旅游项目缺乏创意和特色

调查发现,各个乡镇几乎都有不同规模的采摘园,农家乐山庄的数量也相当庞大。在环庐山的大型景区周边,不少乡村旅游景区都提供漂流项目,但在项目设计上缺乏创意,造成同质化竞争。九江大多数乡村旅游如采摘园、农家乐等只是为游客提供表层的参与和体验。每个乡镇的乡村旅游产品具有很强的相似度,没有与当地文化、经济等紧密结合起来,缺乏应有的特色。

(四)乡村旅游地区服务不到位

在旅游业中,服务至关重要。乡村旅游地区的服务在质量以及服务人员的素质、态度方面更应该有所重视。九江众多的乡村旅游项目,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服务缺失,如交通及信息服务不足;人员服务不专业;景区内的向导及安全服务缺失等。

(五)乡村旅游管理缺失

由于缺乏整体规范的管理,没有系统专业的管理模式,存在许多管理上的漏洞和死角。管理缺失造成了景区内环境被破坏、秩序混乱、资源浪费等,最终影响整个乡村旅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六)乡村旅游地区营销及宣传不到位

九江绝大多数乡村旅游地区都缺乏营销战略和广泛积极的宣传。在九江乡村旅游类别中,农家乐和果园占多数,但其中大多数为自家经营,几乎没有营销策略。

(七)乡村旅游地区对资源环境保护不力

第2篇:乡村旅游发展的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 本质特征 文化旅游

在中国,随着政局的稳定,改革与开放的进一步放宽,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赚钱的机会

也越来越多,旅游业在其他行业的带动下,也是得到了绝佳机会,获得了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更是利用自身优势,异军突起。当然,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因仍处于摸索阶段,故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前景还是可观的。

1乡村旅游的相关认识

1.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1.2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 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如以旅游城市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出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讲。

都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旧难敌新,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要发展就得接受新事物,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与乡村旅游大地上。 当然,要搞好乡村旅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前景还是广阔的。它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1]潘新华,刘平安.延安旅游业的发展途径.改革与战略,2005,(138):28.

[2]马彦琳.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旅游学刊,2005,20(1):63.

[3]阳芳.国内会展旅游的发展形势与战略选择.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40(40).

第3篇:乡村旅游发展的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吉安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管理的不当,没有进行协调统一的管理吉安市旅游个人平均的花费较低,旅游收入增长大都依靠旅客人数的增长,旅游购物和娱乐本来属于旅游收入的无极限增长,但仅占旅游总收入的20%左右,旅游业整体上还处于粗放经营阶段。吉安市旅游局于1993年成立,吉州区和青原区旅游局也成立不久,专业人员非常缺乏,管理机构也不够健全,管理体制还未理顺,行业管理难以深入进行,宏观调控也相当的乏力。其次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进行盲目建设。目前吉安市政府还没有一个系统的管理机构承担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统一的协调与管理,只有一个部门———市旅游局管理乡村旅游事务,没有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宏观管理力度差,导致许多乡村旅游地在利益方面出现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在问题方面无人管理、互相推诿,政府职能部门无力解决经营者的利益和游客的问题。

2.经济实力不强,旅游发展所需资金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吉安市旅游资源大多数仍处于原始状态或维护状态,资源优势没有从根本上转化为旅游产品优势及经济优势。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但经济实力不强,旅游发展所需资金不足,存在较大的开发潜力。然而就目前来说,除了青原山景区有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外,大多数景点仍处于原始自然状态,如市内真君山、神岗山、焦岗岭、天华岭、方山等景点急等资金去开发。即使已经开发了的螺子山和白鹭洲等也显粗糙,缺乏开发资金。基础设施薄弱,产品种类单一,深度化、特色化还很不够。停车场、洗手间、电话亭和道路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大部分乡村旅游景点甚至根本就没有这些设施;茶楼、餐厅、客房等主要食宿设施条件都不太好,卫生状况和设施设备条件不太容易让人接受,很难留住游客。

3.吉安市的乡村旅游发展人才问题吉安市的乡村旅游发展存在人才严重缺乏,服务质量不规范,也难以提高。乡村旅游在农村进行,专业旅游人员缺乏,导致服务质量不规范,缺少必要的教育培训。旅游部门缺乏专家型管理人才,常常凭经验办事,缺乏发展乡村旅游理论方面知识,实践中研究不足,培训工作也不到位,服务技能和服务水平普遍较低。吉安市忽视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致使旅游从业人员缺乏扎实的专业基础,对我市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认识不够,这个方面集中表现在没有很好的落实制定的培训计划上,只是应付了事。吉安市的旅游从业人员对本地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认识不充分,理解不到位。

4.可持续发展观,得不到很好的实施旅游资源要合理开发,要有全新的观念,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和观念,已成为了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但是吉安市可持续发展观,得不到很好的实施。吉安一些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存在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滥取山石造成山体滑坡;大多数农村地区包括风景名胜区周围的村庄的生猪生产,造成溪流、河流的污染,有许多地方已经造成严重的污染。

二、吉安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1.健全相应管理体制,实施规范化管理我们要制定相关的法令法规,使乡村旅游的行政管理和经营运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使乡村旅游地向法制化和规范化健康发展的关键,要健全相应管理体制,实施规范化管理。早期的法规要点包括“乡村旅游开展申请条例”、“乡村环境保护条例”、“乡村旅游规划纲要”、“乡村旅游地规划与建设管理条例”、“乡村旅游经营者上岗管理条例”和“乡村旅游质量投诉与责任事故处理条例”等。乡村旅游有关管理办法或条例,对乡村旅游的安全管理、规划审批、经营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规范与监督,使其逐步走向自律管理。吉安市政府必须做好这步工作,否则管理制度跟不上,会造成管理混乱,最后将导致乡村旅游无序和不健康发展。

2.吸引多方投资,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吉安市发展农家乐旅游的严重障碍是资金投入不足,要多方引资,加大资金的投入。农家乐旅游经营者需要一些资金而有困难的时候,政府应该推行具有扶贫性质的小额贷款;或是在某些方面执行涉农优惠的政策,有选择地实行税费减免;还要鼓励民间资金向农家乐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经营领域投入,要拓宽融资渠道,通过多种渠道来解决农家乐旅游点的资金来源问题。吸引农民投资和社会资金,需要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必须完善我市现有的相关政策法规。积极鼓励农民来投资,引导农民投资建家庭旅馆、餐饮、娱乐、购物设施以及自办农家乐旅游项目等等,以此来提高农民参与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

3.抓好培训工作,提高服务水平从业人员自身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还要积极地学习相关的业务知识。农家乐旅游地所在政府可以考虑与井冈山大学合作,通过定期举办一些专门的管理培训及业务培训,在实务技能方面提高从业人员的水平,从而全面提高服务质量。认真挖掘和总结吉安市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并使乡村旅游与民俗风情和乡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旅游知识的培训,加强这方面的培训,有利于从业人员更好的了解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形式和趋势,进一步抓好日常管理工作和积累经验,要提高旅游文化品味和服务档次。

第4篇:乡村旅游发展的存在的问题范文

    也越来越多,旅游业在其他行业的带动下,也是得到了绝佳机会,获得了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更是利用自身优势,异军突起。当然,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因仍处于摸索阶段,故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前景还是可观的。

    1乡村旅游的相关认识

    1.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1.2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 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如以旅游城市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出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讲。

    都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旧难敌新,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要发展就得接受新事物,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与乡村旅游大地上。 当然,要搞好乡村旅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前景还是广阔的。它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第5篇:乡村旅游发展的存在的问题范文

[摘要]近年来,青岛市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对其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但由于起步较晚、资金和人才匮乏等原因,青岛市乡村旅游的发展仍存在很多不足。因此,对青岛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从实际出发,探索青岛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制定相应的发展对策,不仅具有明显现实意义的,也具有极强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青岛;乡村旅游;发展方向;对策

2005年青岛全市旅游总收入达256.58亿元,增长23.6%,占全市GDP的9.5%,占第三产业的22.89%,如果考虑到旅游业所带动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则其对第三产业及全市产业结构的贡献更大。在这种大的良好发展环境和趋势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居民出游需求结构的转变,近年来青岛市乡村旅游发展迅猛,成为青岛旅游业整体发展格局中一个新的亮点和增长点。

一、青岛市乡村旅游项目及发展现状

凭借良好的资源禀赋,青岛市形成了空间布局合理、时序连接良好、产品互补性强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根据与市区的距离远近,将其划分为近区、中区和远区三部分,如表1所示。

在上述这些乡村旅游项目中,大泽山葡萄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现已形成育苗、栽植、农业观光以及产品深加工等多形式多层次的产业体系,资源利用比较充分;崂山北宅的樱桃成熟于每年的五月初,樱桃成熟时红绿相间、郁郁葱葱,景色十分秀丽,观园赏景、品尝鲜果,对青岛市民具有很大吸引力,从1996年发展至今已初具规模。胶州市铺集镇有大片人造森林,适于休闲游憩,正在开发规划之中;沙子口的渔家文化和红岛的蛤蜊节迎合了家庭休闲的需要,近几年有了较快发展。另外,竹岔岛、灵山岛等海岛旅游市场前景也很好。这些乡村旅游项目地处不同县市,与市区距离适中,其中崂山北宅地处市区与崂山风景区之间,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胶州、平度虽然距离市区较远一些,车程在一小时到两小时之间,但与潍坊等地联系比较方便,辐射范围更加广阔。同时,这些旅游项目在季节分布上没有冲突,时序连接良好,时空分布上也不存在竞争。

这些旅游项目的开展既丰富了旅游产品的类型,为青岛市及周边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多短途出游的选择,又从多方面促进了青岛市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如2004年青岛北宅樱桃节不仅拉动相关经济收入2700万元,同时在节日期间签约内外资项目5个,吸引合同外资110万美元、合同内资500万元人民币,较好地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2004年青岛北宅樱桃节期间参节农户达到6000户,户均收入达到2000元,受樱桃节直接带动的300余家“农家宴”业户平均收入超过2万元,“农副产品及山货展销会”实现成交额100余万元。此外,在促进就业方面,2005年末青岛市全市单位从业人员224.3万人,旅游直接、间接就业36万余人,占全市总就业的16.1%,高于GDP比重6.6%,其中乡村旅游功不可没。

二、青岛市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青岛市乡村旅游的开发和运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产品开发、市场推广、经营管理和旅游服务等各环节都有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具体表现为:

第一,囿于农村基础设施、资金瓶颈等的限制,各地在开发过程中,只是对现有的田地、果园、民居和林场等稍加组合和开发,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农家宴、渔家宴等表面繁荣上,没有因地制宜地整合特色资源,融入青岛山海旅游的大格局中。

第二,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由于资金、技术等的匮乏,农村居民只能从事初级农产品的兜售或者出租劳动力,所得利益甚少,但却要承担发展乡村旅游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没有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真正受益者。

第三,为获取短期经济利益,青岛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暴露出急功近利的弊端,忽视市场、无视可行性、不顾及长远的开发行为越来越多。如将小珠山植被很好的山体破环,沿山坡开通盘山大道;在有了一定知名度后,崂山樱桃节中欺诈、坑害旅游者的现象时有发生。

第四,乡村居民在长期的农事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散漫、自由和不受约束的习惯,与乡村旅游接待服务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再加上乡村专业旅游管理人才的缺乏,景区景点的管理人员多由村干部兼任或当地农民担任,经营方式单一落后,管理水平与乡村旅游发展要求差距较大。

第五,在当前青岛乡村旅游的开发中,经营者们往往忽视了对旅游者来说,乡村旅游的最大吸引力就是其乡村性。在开发经营过程中,他们挖空心思建设乡村,使其具有大量的城市旅游接待设施并具备了部分城市功能;为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在商业动机的驱使下,乡村旅游成了为乡村商业吸引客源的手段和商业繁荣的推动器,本末倒置。

三、青岛市乡村旅游发展方向及对策

针对青岛市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协调发展,融入青岛大旅游和区域旅游发展体系

青岛的城乡现状决定了当前仍要以城市旅游为主,乡村旅游为辅。在发展过程中要协调好两者的关系,从资源整合、产品开发、市场开拓等方面将青岛市乡村旅游融入青岛大旅游和区域旅游发展中。如在市场开拓方面,不仅要开发好青岛市区居民这一市场,而且要充分利用青岛大旅游的优势,吸引周边城市居民和其他。

(二)注重乡村旅游产品创新,以特色创品牌

青岛市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要借鉴各国及各地的发展经验,深入挖掘乡村旅游产品的资源特色和文化内涵,以特色提升产品吸引力和竞争力,以品牌提高游客重游率。如崂山区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就充分整合北宅区的资源特色,将樱桃节作为该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切入点,注重农户和游客共同参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较好地解决了三农问题。

(三)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搭建乡村旅游发展平台

政府职能的发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缺乏资金又具有开发可行性的地区,初期可由政府出资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甚至参与部分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等发展到一定程度,慢慢过渡到政府协调、社区主导。如北宅的樱桃节,在办节初期,就完全由政府组织,农民只是提供简单的产品。第二,发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合理规划。从青岛市情况来看,乡村旅游景点不宜过多过滥,应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项目重点发展。第三,在政府工作计划中,制定一些倾斜性政策,鼓励乡村社区和农户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如提供专项贴息甚至是无息贷款、在发展初期给予减免税等。

(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逐步推行规范化管理

针对乡村人才匮乏、经营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市政府可借鉴北京、成都、江苏等地区成功的做法,在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的基础上,在农村引入先进的管理体制,如对农户实行“旅游接待许可证制度”,定期评定考核;对接待服务人员推行“上岗证”制度;借鉴星级宾馆评定办法,建立乡村旅游景点等级评定指标体系,挂“星级牌”等推动乡村旅游的规范化发展,从而使其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面旗帜。

(五)正确分析各参与方的职能与利益,探索乡村旅游合理开发模式

由于尚处在探索发展阶段,青岛市乡村旅游还没有形成职能定位和利益分配体系,各方矛盾时有发生。在下一步的发展中,需要正确分析各参与方职能,探索合理的开发模式。如为防止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的“返贫”现象,必须注重乡村社区和农户的参与,使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旅游开发的受益者。为解决资金瓶颈及乡村旅游开发后的经营管理问题,可以允许并鼓励企业、旅游管理公司等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经营管理,并按照约定比例分配利益。

[参考文献]

[1]徐福英,马波.基于城乡统筹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

[2]郑群生,钟林生.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旅游学刊,2004,(4).

[3]文军,唐代剑.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农村经济,2003,(10).

第6篇:乡村旅游发展的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乡村旅游;美好乡村;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笔者和团队于2016年暑期在淮南市李桥村开展了“乡村旅游发展与美好乡村建设”为主题的实地调研活动。主要在淮南市李桥村的村民家里发放问卷,并与村民进行交流,现场回收问卷。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00分,收回有效问卷256份,回收率达到85.3%,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淮南市李桥村概况

李桥村位于田家庵区曹庵镇西北部,全村总户数580户,总人口2520人,劳动力1326人。全村土地总面积2690亩,其中耕地面积2200亩,水面面积90亩。

李桥村内有206国道通过,合淮阜高速公路进道口位于村境内,地理位置优越。李桥村利用交通便利和距离市区较近的特点,积极发展蔬菜水果种植业和乡村旅游观光农业。2006年上半年,李桥村村被淮南市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13年,又被确定为安徽省首批美好乡村建设示范村。

二、乡村旅游发展与美好乡村建设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1.乡村旅游开发对乡村经济贡献巨大

李桥村充分利用自身交通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更好的推动了乡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据统计,2014年,李桥村从事乡村旅游开发的农户有近200户,农家乐经营户82家(其中省级6户,市级25户)。1500名农民直接或间接从事乡村旅游业。2015年,李桥村累计接待乡村旅游者10.6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782万元。占全镇接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的百分之47%和56.6%。2015年,李桥村人均旅游收入达3万元,是淮南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7倍。目前,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升级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成为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突出亮点和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领域。

2.乡村旅游开发对美好乡村建设的社会文化贡献效益显著

提高农村就业人数。就业是民生之本,李桥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创造了大量的非农就业机会。据统计,2009年,李桥村从事旅游业的村民只有362人,占全村人口的15%,到2015年,直接或间接从事乡村旅游业的村民达到1500多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60%,短短五年时间,李桥村乡村旅游发展带动了全村千余人的就业问题。

拓宽了农民的就业渠道。在发展乡村旅游之前,李桥村的农民只能通过种地或者外出打工获得相应的收入。而在李桥村乡村旅游业发展起来以后,大量的在外务工人员回村创业致富,办起了农家乐和旅游观光农业。到2015年,全村只有18%的青年人在外务工求学。其余绝大多数都在村里从事乡村旅游服务业。

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民生活福利。李桥新村在乡村旅游发展获得成功以后,十分重视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工作,每年都会投入数十万元对考取优秀重点高中和大学的学生M行奖励。在医疗卫生方面,村民组每月都会邀请医院来新村老年公寓进行医疗检查,这有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民。乡村旅游实际上是城乡居民的互动,这种互动必然会带来城乡居民的生活习惯,生活观念,消费观念等意识形态领域的相互影响,李桥村许多农民学起了普通话、计算机和外语,并结合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在村里建起了图书室、文化室,加强了文化传播,经常举办各种技能培训班,农民的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3.乡村旅游开发对美好乡村建设的生态贡献不容忽视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李桥村乡村旅游的发展拉动了全村的基础设施投资,加快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美好乡村建设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淮南市曹庵镇李桥村自开发乡村旅游以来,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完成了村庄内部主干道和街道的亮化工程,解决了村民夜间出行难的问题。2012年,李桥村筹资10万余元,修建了25个垃圾池和排水设施,修复了李桥村古井、古祠堂等古建筑,修复了村内明暗渠道及石护栏,实现了村内活水循环,完成了前后街主干道青石板路铺设工程。2014年,淮南市李桥村结合绿色质量提升工程,村里陆续投入50万元对新村进行绿化补栽。在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不断强力推进村庄整体风貌治理,拆除了20余处与村容村貌不协调的违法建筑,完成了3处古民居和2处古祠堂的修缮工程。

(二)存在的问题

1.乡村旅游发展相对薄弱

李桥村当地虽然有农家乐以及农业产业园等乡村旅游文化相关的产业,但是由于当地村民的思想意识的局限性,对于乡村旅游开发始终停留在开办农家乐这些浅显层面,不敢尝试延长产业链,丰富旅游产品线。对于发展旅游经济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加之政府部门对于李桥村的乡村旅游缺少对外宣传,旅游文化的发展也相对比较滞后。

2.要素制约十分突出

首先是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缺乏。2010年以来,曹庵镇人民政府为李桥村配备了一名大学生村官,在过去的五年中,村里的大学生选择回村创业或者从事乡村旅游事业的只有区区3人,仅占李桥村近五年考取大学人数的10%不到。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选择了留在城市工作,人才的流失,极大制约了李桥村美好乡村建设的进一步开展。其次是资金投入不足,由于镇级财政困难,投入到新农村建设项目的资金量小,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李桥村一半以上的建设资金来自村民自筹和村办企业的捐助。

第7篇:乡村旅游发展的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黟县 乡村旅游 思考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296-01

近年来,黟县深厚的徽文化和优美的田园风光,诗意绵绵、风光旖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由此,我们应认识到,乡村景观,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具有自然与人文并蓄的特色。乡村旅游资源堪称旅游大千世界中的一朵奇葩,其潜在的优势不容忽视。

一、黟县乡村旅游资源特色

黟县乡村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各具特色的乡村自然风光。由于乡村所处地理位置及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黟县的乡村具有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如五里桃花、深冲茶香、柯村油采花、塔川秋色、木坑竹海等。二是丰富多彩的乡村民俗民情。主要表现为各地节庆、民俗等方面:雉山凤舞、打食桃、赛鸟、碧山丰年祭等。三是富有特色的乡村传统劳作。乡村传统劳作是乡村人文景观中精彩的一笔,尤其是黟县一些较边远的乡村,仍保留有传统的耕作、劳动方式,正因为如此,它们会使当今现代文明影响下的旅游者产生新奇感,并为之吸引。

二、黟县开发乡村旅游的现实意义

1.丰富了黟县旅游资源。乡村有着丰富的、天然的旅游资源,如五溪山自然保护区、奇墅湖水库、田园风光,乡村民俗和历史名胜古迹,地方性土特产品和美术工艺品寓于民间。

2.发展乡村旅游可以疏散游客。乡村的游客容量比较大,如能巧妙利用当地独特的旅游环境,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势必能吸引城市游客,减缓黟县西递宏村等热点景区的管理压力。

3.为振兴农村经济开辟了新途径。旅游业号称“无烟工业”。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开发一处景区,致富一方人民。它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加速农民致富的步伐。

4.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旅游业本身属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它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强,发展乡村旅游业需要有“一条龙”的服务设施。不但需要有诸如导游、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外,还需要有宾馆、旅社、饮食服务、商场、旅游交通、文化设施等与之配套,这就为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乡村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1.乡村旅游目前还停留在初层次的发展阶段,巨大潜力远未开发出来。

2.乡村旅游资源与当地乡村经济建设的关系,仍有待进一步解决。如发展乡村旅游业必需同时发展旅游交通,农家乐以及解决水、电供应等。

3.乡村旅游业政策配套还不够。如投资开发政策、信贷政策、经济扶持政策、税收政策等。

4.目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整体不够高,如何提高服务质量,优化旅游服务环境,也是一个要解决的问题。

四、关于下一步发展黟县乡村旅游业的思考

乡村旅游业是一项新的产业,发展乡村旅游,首先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发展乡村旅游绝不能东施效颦,与城市攀比,好大喜洋,“土”才是乡村旅游魅力所在,坚持以乡村为依托,突出民俗民情生态优势和农家特色;其次要在政府引导下,让农民唱主角,成为自主经营者,增强竞争意识,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整合资源,打造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是乡村旅游的核心资源,都是乡村旅游的魅力和优势所在,应将乡村旅游与休闲产业、农业观光、生态旅游相结合,延伸产业链,形成以农家乐、农业旅游示范点、农业产业基地、旅游小城镇、森林公园为主要要素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可打造以下不同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1)五里、深冲、塔川、木坑为核心的休闲、观光、度假旅游;(2)西递、宏村、屏山、南屏等历史文化名村为核心的乡村民俗文化旅游;(3)碧山、碧阳城郊为区域的农业体验旅游;(4)黟西北为区域的生态及户外运动乡村旅游。

2.挖掘文化,培育品牌,提升品位

文化是核心,旅游是载体,以文兴旅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乡村旅游亦然。因此,应在深度挖掘民俗风情、民俗文化、民间绝活,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不能搞“人有我有”、“千人一面”,而应扬长避短,充分表现和突出自我特色,这是旅游活动能否吸引游客的保证,也是旅游经济的生命所在。

3.因地制宜,重点开发有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目前,黟县乡村旅游仍处于初级阶段,全面开发是不可能的,应该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在旅游资源质量高,交通运输条件好、经济基础比较好、旅游热点附近的乡村应加速旅游业的发展,重点开发有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建设风格独具的乡村旅游。

4.加强乡村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业的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本的吃、住、行等问题,从吃来说主要是发展有地方特色的饮食业;从住来说最好是兴建一些具有地方特色、造价低廉的庄园式的规模旅舍,为游客提供比较干净、卫生的住宿。

5.加强旅游产品的开发,重视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旅游产品的开发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旅游产品大多是一些无污染的轻工产品和手工艺品以及土特产品。因此大力发展旅游产品能把发展旅游业有机结合在一起,互相促进,尤其要在旅游产品包装上下功夫。

旅游业是改革开放以后全面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乡村旅游业则是广大农民群众以旅游业为依托,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个好办法。同时对黟县扶贫工作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黟县乡村旅游,潜力是巨大的,意义是深远的。

参考文献

第8篇:乡村旅游发展的存在的问题范文

达坂城区是乌鲁木齐市的东大门,沃野广袤、资源丰富,独特鲜有的优势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空间。本文契合“生态立区、产业强区、宜居兴区、旅游活区”的发展战略和“天山绿谷、文化达坂”的发展定位,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分析达坂城区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拟定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的规划路线,以期为其建设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生态型小城镇提供导向、参考和借鉴。

一、问卷设计及调查

调查对象主要选取游客、经营者和政府官员,时间2015年7月至2016年5月,分别在东沟徒步道、达坂城古镇、柴窝堡辣子一条街、春兰农家乐、鹰舞庄园巴提拉西牧家乐、西沟雪菊基地六处发放问卷1000份(其中游客700份、经营者150份、政府官员150份)。回收923份,缺失的77份全部是游客问卷,回收率92.30%。通过甄别共获得有效问卷836份(游客569份、经营者142份、政府官员125份),有效率90.57%。在将有效问卷中个别无效回答剔除后,对问卷数据和总数采用Excel软件和SPSS19.0软件建立数据库,分别进行了分类、统计、汇总、归纳和分析。

二、基于问卷调查的乡村旅游存在问题分析

(一)人才管理的问题

负责具体事务的职能部门文体旅游局只有3个人具体负责旅游业,其中还有1个人长期驻村;没有1家具有旅行社经营资质的旅游综合运营机构,旅游饭店协会、旅游景区协会、商品经营者协会等行业组织还没有起步。而作为乡村旅游形象窗口的从业人员,大多数是当地的农牧民,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直接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状态撸下裤角挽起袖管转行为乡村旅游服务的经营管理者,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服务水平参差不齐,致使管理水平先天不足、混乱无序、“土味”尽显,乡村旅游发展的“人才、管理”两个“短腿”急需弥补。

(二)基础设施差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达坂城区出台的乡村旅游优惠政策,招商引资收效甚微,作用发挥不明显。原因与达坂城区先天投入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资金不足大有关系,自然条件恶劣、水电暖不完善、通信覆盖不全面,行的路、住的店、食的餐都严重供给不足。截止目前,全区也只有可住宿的规模宾馆8家,还有4家尚未营业;娱乐设施更是匮乏,三产的服务业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乡村旅游首要条件可达性,长期以来由于投入制约,交通道路系统存在“外通里不通”的现象。总体来说,达坂城区支撑乡村旅游发展需要做的功课还有很多,需要迎头追赶的工作千头万绪,服务设施需要建设、公交线路需要开通、金融机构需要入驻、旅游线路需要整合,等等这些历史欠帐都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逐一解决。

(三)市场营销不足的问题

达坂城虽因《达坂城的姑娘》而蜚声中外,但其乡村旅游却迟迟待嫁闺中、发展乏力。政府因财政资金的匮乏,投入不足,往往采取在某些媒体报刊小块广告、举办几场诸如达坂城雪菊节、达坂城美食文化节等节庆活动或向来旅游的游客点对点的直接宣传方式,宣传力度明显不够;而众多中小乡村旅游经营者面对信息化的大爆炸,显得有些手足无措,缺乏利用“互联网+”宣传的能力,运用现代化传播媒介宣传的意识还不强,舍不得投入、没钱投入的窘境导致了达坂城乡村旅游客源不足的真实现状。

三、基于问卷调查的达坂城区乡村旅游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人才发展平台,有序开展从业人员培训

通过内引外联,借助政府就业再就业专项培训资金,与达坂城职业培训学校平台合作,根据乡村旅游产业链的不同从业者,分门别类开展行政管理、经营管理、旅游专业技术和服务的专项培训,争取在十三五期间建成涵盖整个乡村旅游产业环节的人才储备库和体系人才。要通过不限渠道、不限身份来扩充达坂城的乡村旅游智力资源,要通过聘任国内著名专家、学者组成顾问团队等形式来强化本区乡村旅游的基础研究工作,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二)创新投融资模式,以旅游项目投入弥补基础设施差短板

以建立投资运营机制为突破口,引导社会资本向乡村旅游业合理流动,坚持“景城一体、产业融合、集成创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的为达坂城区“X+乡村旅游”谋篇布局,精心设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大建设+乡村旅游的可行性项目、发展模式和实现途径,建立示点先行先试,以项目配套建设为抓手,适时出台关于《达坂城区经济与科技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乡村旅游实施细则》,明确扶持发展专项资金用途,促进社会资本在达坂城古镇等精品旅游景区、西部歌城“印象・达坂城”等旅游文化演艺和柴窝堡辣子一条街等旅游商(食)品领域的投资增长。力争设立达坂城区乡村旅游产业促进基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达坂城区乡村旅游产业建设。

(三)选择因地制宜的营销策略,精心谋划有效的营销行动

第9篇:乡村旅游发展的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动力机制;生态旅游;农村经济

1 引 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生活的人们对田园风光的向往,寻求对大自然的真实感受,开拓了乡村旅游市场。乡村生活牵引着城市居民走出城市,走进乡村,去体验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乡村旅游的这个过程,拉近城市与乡村的距离,缓解城市居民生活、工作压力,使人们回归自然,享受乡村绿色。同时,可持续的乡村旅游开发将会促进城乡资源的合理化利用与城乡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乡村旅游也可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乡村社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共建乡村人居和谐环境。

2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

通过大量对先行研究的文献考察,国内外学者和学术机构从不同的视角,对乡村旅游做了不同的界定。较有代表性的是欧洲联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其中“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营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

笔者综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将乡村旅游作如下定义:在乡村地域内,利用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林水牧业生产作业、农耕或游牧文化、民俗传统、历史古迹、农家民居等资源条件,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为到访者提供观光考察、休闲娱乐、健身疗养、交流结友等体验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大众旅游的新式旅游开发活动。乡村旅游包括农业观光旅游、乡土文化旅游、乡村度假旅游以及乡村生态旅游等多方面,是一项区别于城市旅游,具有地域性、乡土性和综合性的新型旅游形式。

3 乡村旅游开发动力系统分析

乡村旅游开发不是单纯的旅游资源及接待设施的开发,而是所在地域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乡村旅游开发既不能游离于国家经济实力和政治制度等宏观环境之外,同时在微观上又要受到开发者的思维和意识的影响。

3.1 乡村旅游开发的一般动力因素

1)经济发展。乡村经济基础的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收益下滑,迫切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具有高度的产业聚合效应,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经济振兴,寻求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

2)政府推动。为了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法国、日本等西方国家政府相继制订了“休假法”、“度假区法”等法律法规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并加大对乡村旅游开发的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我国政府不断推出的振兴农村经济的“三农”政策和兴起的“建设新农村”活动等都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的发展。

3)乡村活性化与平衡年龄结构。通过完善社会福利设施、创造舒适环境与大量就业机会等旅游开发项目,既满足老年人修养生息需求,又吸引大批年轻居民留守,改善当地人口年龄结构,永保乡村发展的“动力源泉”。

4)旅游需求多样化。旅游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供需求不平衡的矛盾,旅游业需要寻求进一步拓展市场,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5)环境保护。乡村地区特有的垄断性资源面临环境保护的压力,而乡村旅游规划开发从某种程度上促进当地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如图1所示。

3.2 乡村旅游开发动力系统模式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发现,乡村旅游开发涉及到众多宏观、微观因素,其发展的动力系统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多方主体共同驱使。众多学者对如何协调各关系主体而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其中,学者邹统钎从战略的角度提出乡村旅游地的社区主导开发CBD( Community-Based Development)模型。它包括3个方面的内涵:产业链本地化、经营者共生化和决策民主化。所涉及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有当地居民、外来投资企业以及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如图2所示。该模式作为一个理论框架模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在我国现阶段,农村的社区居民在涉及到国土资源整备和地区经济结构布局的旅游开发事业时候,涉及社区居民的主导权以及软实力(管理能力)和硬实力(经济实力)等问题需要协调解决。一般而言,当旅游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合理,景点和旅行社合作关系密切,景点和旅游产品信息宣介成本较低,投入的回收期较短。如何协调好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各方的权益,在现有的机制上建立一个操作性强的动力因素协调系统成为该类课题进一步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4大连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动力机制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