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城市生态范文

智慧城市生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城市生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慧城市生态

第1篇:智慧城市生态范文

[关键词]智慧生态城市;内涵;规划建设;制约因素

自十二五以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与规划工作已全面展开,而对于智慧城市的概念及内涵,却未能形成统一认识。智慧生态城市是在智慧城市基础上,突出智慧城市的生态水平。如何界定智慧城市与生态城市之间的关联性,必然需要从“智慧生态城市”视角来全面审视其内涵、特征。结合对智慧生态城市的各个定义的归纳与提炼,所谓智慧生态城市,是建立智慧城市核心特征基础上,实现与生态核心特征的融合,促进人与自然、城市与生态环境的多元交互,并通过系统学、结构学、关系学、心理学、环境学、美学等理念来营造人居、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发展模式。

一、智慧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理论

任何一种城市类型与城市规划,都需要建立在相应城市建设理论基础上,同样,对于智慧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其理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智慧理论从生命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来看,生态智慧是延续环境的适应性、生存理念及生存策略基础上,对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生态智慧强调对人的生态观及生态规律的认识,强调正确理解生态问题,结合生物体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中来营造生态群落。如从气候、地理、人文等生态关系上来运用生态和谐理念,处理人居环境的协调性;从改造城市规划与布局上,结合技术、经济手段来充分发挥环境要素的作用。2.自律理论从“律”的解释来看与哲学上的“理性”具有相似性,自律理论是基于个体的理性,自律与道德关系紧密,也是道德对个人行为的规范与体现。从一般意义来看,个体的自律与其道德准则相一致,不受外在力量的强制。智慧生态城市的自律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城市以其自身的行为方式、行为强度来遵循智慧生态城市的发展格局,来调控城市生态性,促进城市的自组织、自抑制、自调节、自发展,实现人与城市、自然的和谐共生。3.公共利益理论对于智慧生态城市中的“智慧”,不仅表现在技术上,更多的体现在利益壁垒上。真正的智慧是超越自身利益,努力实现多方利益平衡的智慧行为。如个人与集体、国家利益在平衡中,牺牲自我利益来维护民族、国家利益属于智慧行为。同时,在智慧生态城市的公共利益实现上,要通过智力、知识、创造力来实现长期利益、短期利益的平衡,要实现个人与个人之外利益的相互平衡。事实上,公共利益是智慧生态城市的重要目标,也是彰显智慧性、生态性,实现城市各主体之间协调有序的基础。4.集体智慧理论集体智慧是通过众多个体的相互协作来实现的智慧共享,也可以归结为智慧融合的结果。从概念上来看,集体智慧将松散的个人、企业、组织集合在一起,以集体成员间的相互融合来实现对某一事物或问题的解决。其产生必然具备个体数量、密度与智慧所形成的关系。王殿华通过对信息效用的分析,指出由多个生物个体所形成的从无序到有序的自,可以实现“1+1”大于2的整体效用,将集体智慧理论应用到智慧生态城市的构建,可以实现集思广益、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建设宗旨,更能够从挖掘多元化智慧元素中来体现生态城市的人本性,如通过借鉴和引入多个层面、多个集体组织的协作来强调智慧城市的集体智慧。

二、智慧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制约因素

智慧生态城市作为优化公共物品供应与协调的总任务,在立足城市空间资源布局上,其核心不在于加快城市进程的发展速度,更不是在于对某些具体建设项目的评价,而是对城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协调。对于制约智慧生态城市建设的影响因素,多是偏离城市公共性的发展轨道。1.城市决策者意志对城市建设的影响较大智慧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是由政府主导下实施的,对于政府决策者来说,由于受政绩观、晋升诉求的影响,在智慧生态城市规划中易受决策者主观意志的干扰,偏离应有的价值趋向。如地方政府决策者会围绕GDP增长来强行推进智慧生态城市建设进度,对智慧生态城市的构建目标与政府在其中的职能产生扭曲,严重制约智慧生态城市的发展轨迹,甚至带来重大社会发展难题。城市规划本身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阶段性特征,尤其是在重要规划节点上,如公路、机场、商业圈等公共设施上,一旦陷入政府决策意志范畴,将带来项目建设重复、同质化竞争加剧,导致“换一届政府换一张规划图”的恶性循环。2.对智慧生态城市规划缺乏经济化、效率化综合评价城市规划的总体目标是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尤其是推进公共服务、保障社会秩序的协同发展。从城市规划与建设效率上来看,公正、效率是两个极点,而城市规划终极目标不是效率而是公正。弗里德曼提出,城市公共领域的规划与市场理性观念无关,而应该基于社会理性来展开。对于智慧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不是为了满足城市市场效率最大化。事实上,我国城市规划与建设多遵循效率性目标,利用城市规划工具性特点,冠以“规划跟着项目走”“根据投资需求来调整和修编”思路,以致对城市规划陷入了对效率与技术的不懈追求,而忽视了城市社会效益的整体性与综合性。当前,城镇化、工业化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主题,对于多数城市在规划与建设上,一味地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数量,忽视了城市自身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将城市规划作为促进城市经济增速的工具。很多不切实际的城市规划与扩张,高新区、房产热、CBD热、旧城改造等不仅破坏了城市原来的人文环境,也背离了城市规划发展的公共性目标。3.对城市公平性的缺失严重智慧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首先要强调对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公共服务是城市规划发展的重点内容,如城市医疗、必需住房、交通、教育等公共设施,既是保障个体生活的基本条件,也是促进城市整体化发展的基础。然而,在多数城市规划中,将高端的文化艺术中心、CBD、高精尖技术示范基地作为城市发展的新标准,而忽视了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淡化了城市社区公共建设及公共环境的营造。以住房为例,在政府决策导向下,住房建设空间存在不平等,住房阶层化现象严重,公共政府空间被商品房所挤占,广大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得不到满足,而高价住房空间却大量闲置,由此带来的城市空间阶层不平等问题,制约了智慧生态城市的发展。4.城市规划主体的单极化和利益错置问题突出智慧生态城市规划的主体以政府为主,专家、社会公众参与形同虚设,尤其是广大社会公众监督缺乏制度化,导致城市规划陷入政府决策者的主观倾向中。随着土地资源的减少,对城市规划经济指标的要求更高,在利益驱动下城市规划缺乏应有的合理性。对于旧城改造与规划,缺乏规范与制约,项目审批草率,随意变更规划,如对于原来城市规划内容进行重大变更,无法兼顾公共利益的应然要求。我国《城市规划法》在保障城市主体利益上也给予了规定,如“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充分考虑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并在报送审批的材料中附具意见采纳情况及理由,并规定采取听证会、论证会和其他方式听取公众意见作为规划的必要程序”。但对于社会公众的参与听证来说,操作性不强,公众参与程序性较强,无法通过社会公众监督来防范强权主体的利益偏置。

三、结语

通过对智慧生态城市“智慧”的全面分析,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还停留在智能城市或信息城市阶段。围绕智慧城市的建设理论,从制约因素探析中来梳理“智慧”城市的构建思路,明确“智慧”城市的生态要素,并从智慧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研究中,挖掘其内涵和价值,以促进我国智慧生态城市的发展。当然,在推进智慧生态城市建设中,还需要结合我国城市发展背景实际,从当前存在的因素入手,全面理解和正确解读其内涵,坚持城市智慧性、生态性的融合,促进城市居住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清基.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基本理论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13(5):21-24.

[2]程大章.推进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J].建设科技,2015(17):39-42.

[3]辜胜阻,杨建武,刘江日.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软科学,2013(1):56-59.

第2篇:智慧城市生态范文

2009年1~5月,在扩大内需和灾后恢复重建等政策措施的推动下,全省经济呈现恢复回升的良好态势。“同时,我省在扩大内需和灾后重建两大主要因素的推动下,全省经济显露出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趋势。这一态势令人欣慰。”省统计局综合处处长熊建中说。

经济出现止滑回升态势

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还未见底,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较多,经济平稳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但前5个月,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全国经济表现好于预期,经济恢复的态势得到巩固,已经出现了一些积极向好的迹象,上半年全国经济可望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

“与全国的节奏保持一致,我省一季度GDP增长10.8%。进入二季度以后,工业生产逐月回升,消费市场持续趋旺,投资保持高速增长,经济发展呈现逐步回升的良好态势。”省发改委国民经济综合处处长彭小菊告诉记者。前5个月全省经济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为分析判断上半年全省经济走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见表1)

去年以来,全省各地、各部门把扩大投资放在突出位置,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和扩大内需项目建设,掀起了项目建设,全省投资出现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今年以来,新开工项目增多和灾后恢复重建进程加快是投资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前5个月,新开工项目个数增长1.1倍,计划总投资增长1.6倍。全省单月投资颉已连续3个月超过1000亿元。受去年6月投资基数较高的影响,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略有回落,但仍将超过60%。”熊建中分析说。

的确,从抑制经济下滑和“保增长”的角度看问题,固定投资的超常增长可以起到关键的作用。这意味着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可以创造更多的增加值。

进入二季度后,灾后恢复重建和投资增长对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同时,在去年地震后工业低基数的基础上,工业提速势头较强,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率从1月份的13.6%逐步提升到1~5月的20.7%,其中5月份在去年同月低基数下更是创下了同比增速的新高,达到了32.5%。预计,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可望在前5个月逐步回升的基础上保持21%左右的较快增长。(见图1)

投资增长和公业增长将带动物流运输、资金、信息等相关服务业加快发展,上半年第三产业将有所加快。

前5个月,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措施对消费品市场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在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政策的积极作用下,汽车、家电等消费热点明显扩大,同时房市也有回暖迹象。1~5月,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0%,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9.4%,实际增长率比一季度提高26个百分点。预计,上半年消费品市场仍将保持稳中趋旺的良好增长态势。

“综合分析,上半年四川经济将进一步保持回升态势,在去年地震导致经济增幅减缓、基数较低的基础上,经济增长速度将进一步提高。二季度经济增长率有望比一季度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熊建中对此很有信心。

加快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虽然1~5月全省经济发展情况较好,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宏观经济环境仍然十分严峻,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国际国内不确定因素较多,我省经济持续回升还面临较多困难和问题。”彭小菊分析说。1~5月,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猪肉价格持续大幅下跌、工业经济效益下滑、就业压力增大等问题。

1~5月,猪肉价格比去年同期下跌25.0%,这表明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5月份猪肉价格同比下跌37%,环比下跌8.2%。据测算,5月份猪粮比价低于5:1,已破6:1的生猪生产盈亏平衡临界点。猪肉价格持续大幅下挫,不仅对CPI产生下拉效应,更对生猪生产和农民增收产生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同时,受金融危机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持续下滑,工业企业利润不断下降,亏损额不断增加。1~5月全省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跌1.9%。其中,5月份下跌5.0%,比4月份降幅扩大1.9个百分点。受此影响,规模以上工业盈利能力趋弱。1~4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现亏损的有2046户,亏损面达16.2%。亏损额61.1亿元,增长111.7%:盈亏相抵后实现净利润220.9亿元,同比下降6.6%。

继4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出现1990年以来首次下降以来,5月降幅进一步加大。其中,5月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09.4亿元,同比下降20.3%。房地产开发投资占投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24.2%下降到11.5%。同时,商品房空置面积特别是住宅空置面积出现快速增长。5月末,商品房空置面积785.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5.7%。其中,住宅空置面积431.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2.9%。

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庞大的失业队伍短期内难以消化。据调查,一季度全省失业人员高达13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67万人,城镇残疾人失业人员在11万人以上。进入二季度后,今年需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近29万人,社会就业压力十分突出。从劳动力需求看,一季度劳动力需求指数为90.9点,虽比上季度提高了2.7点,但仍比去年周期回落19.7点,处于不景气区间。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对今年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和社会消费需求逐步扩大带来压力。

此外,全省经济运行中还需要密切关注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发展变化情况,关心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认真研究土地供需和节能降耗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找准着力点,努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目前,我国在连续两个季度的大力度投资拉动和信贷支持之后,经济下滑得到一定的控制。有关专家建议今后应当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调整比例关系和经济结构、扩大居民消费上下大力气,多做文章。只有这样,经济复苏才能建立在可靠的经济基础上。“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当前必须坚定信心,抢抓机遇,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把强化投资、振兴产业、扩大消费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主要着力点,努力稳固“止滑提速”势头,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彭小菊分析说。为促进全省经济进一步回升,省发改委对做好下一步我省的经济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保持投资强劲增长,增强发展后劲。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振兴产业的战略机遇,加快灾后恢复重建,积极争取新上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和重大民生项目,增强发展后劲,特别是重点推进西部交通枢纽项目、优势资源深度开发项目、农田水利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加快工业恢复振兴,提升产业竞争力。振兴产业既是当前推动企业走出困境的有效手段,更是增强四川长远发展后劲的战略性举措,尽快编制实施钒钛钢铁、汽车、石化、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物流等优势产业振兴行动计划,加快水电、天然气、钒钛等优势资源深度开发项目建设,加大农产品深加工、现代中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以及军民两用技术和军民结合产业的扶持,支持优势产业发展。

积极发展服务业,着力扩大消费需求。把推进服务业发展作为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扩大消费的着力点,积极启动市场消费,扩大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比如,大力支持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发展。加快旅游业发展,加快重点旅游区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旅游业吸纳就业和带动消费的作用。大力支持商贸、物流、金融、信息、文化、咨询、社区服务等服务业发展,支持企业稳定和增加就业岗位,发挥重大项目建设和服务业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3篇:智慧城市生态范文

关键词:GRAY法;综合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对策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15)02002506

Abstract: This study uses GRAY to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of Anhui province.By comparing and sifting evaluation index according to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constructing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urban cities, the paper determines the evaluation index weight via Delph method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2013 Statistical Yearbook data of Anhui province, conducts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it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and concludes the integrated sorting of urban ecological quality.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in the southern cities of Anhui province is better while that of the northern cities is poor, especially that of coal resource-based two cities of Huainan and Huaibei which ranks last.Moreover,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ent in those two cities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GRAY metho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

灰色系统综合评价就是从信息的非完备性出发研究处理复杂系统的理论,适合客观社会经济系统的比较评价,是根据被评价对象的评价指标之间发展态势的相似性或差异程度来评价衡量因素间关联程度的方法[1],灰色系统综合评价应用于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研究较少。本文将GRAY法应用于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进行一些探索。研究安徽省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与最理想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关联系数和关联度,关联系数反映的信息较全面,可根据关联系数找出该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某些方面的不足,以便采取措施加大城市生态建设投入力度。再根据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加权灰色综合关联度,可对安徽省内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排序评价,比较城市之间生态环境质量方面的差异。本文利用2013年安徽省统计年鉴数据,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平、公正,具有可信度,为安徽省政府及当地市政府进行城市生态建设时制定政策和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一、基于GRAY法的安徽省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一)指标选取及权重的确定

评价指标的选取既要能突出说明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又能搜集到相应的数据资料,本文参考相关研究文献资料,结合安徽省2013年统计年鉴,筛选能综合考察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三类指标,一类是城市环境质量,包括大气总悬浮微粒日平均值可吸入物(PM10)(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流日平均值(SO2)(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日平均值(NO2)(毫克/立方米)、城市市区噪声均值(分贝)、人均拥有公交车数量(标台)、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吨标煤/万元)、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天)。二类是生态环境:包括森林覆盖率(%)、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M2)。三是污染物控制:包括城市污水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率(%)。反映城市环境质量、生态环境、污染物

控制共11个指标,从不同角度说明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标权重的确定,利用Delph法通过问卷调查咨询相关专家,确定出11个指标的权重如表1所示。

(三)计算安徽省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灰色综合关联系数

计算安徽省16个城市与虚拟理想化城市的关联系数:

ξi(k)=miniminkΔi(k)+ρmaximaxkΔi(k)Δi(k)+ρmaximaxjΔi(k)(i=1,2,3,…,n;K=1,2,3…,P)

分辨率ρ取0.5 ,计算安徽省各城市与虚拟理想化城市的关联系数,如表3所示。

(四)计算安徽省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加权灰色综合关联度

进行加权计算灰色综合关联度,如合肥市的加权灰色综合关联度为:

R合肥=∑pk=1ξi(k)Wk=0.868 3×0.04+0.855 5×0.03+0.869 3×0.02+0.607 1×0.1+0.849 0×0.08+0.864 7×0.25+0.913 4×0.08+0.348 5×0.12+0.431 3×0.08+0.840 6×0.12+0.788 3×0.08=0.735 9

同理可计算其他城市的加权关联度,最终评价排序得出综合评价结果,如表4。

三、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从安徽省16个城市环境质量加权灰色综合关联度排序来看,最好的城市是依次黄山市、池州市、宣城市、蚌埠市、安庆市、马安山市、芜湖市、六安市、宿州市、铜陵市、合肥市、滁州市、阜阳市、亳州市、淮南市、淮北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好的城市主要是皖南的旅游城市黄山市和池州市,这些城市地处皖南山区,森林资源丰富,植被较好,水资源也丰富,加上这些城市没有污染严重的重工业,空气质量好,如黄山市、池州市大气总悬浮微粒(PM10)日平均值较低分别为0.055毫克/立方米和0.053毫克/立方米,空气质量好于或大于二级的天数都是365天,森林覆盖率较高分别是79.63%和57.54%。从安徽省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排序来看,安徽南部城市基本上以服务业和轻工业为主,城市环境污染小,并且青山绿水环抱,森林覆盖率高,城市自身净化能力强,城市空气质量优良,是安徽省南部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好的原因。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皖南的城市较皖北的城市好,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最差的两个城市是皖北的淮南市和淮北市。

淮南市和淮北市同是以煤炭开采为主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由于长期采煤造成地表沉陷,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脆弱。两淮煤炭资源型城市都是以依托煤为主的火电业、化工业、水泥建材业等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产业集群城市,集聚的产业都是环境污染大户,排放大量烟尘(CO2,SO2、NO2)等,大气总悬浮微粒(PM10)日平均值较高分别为0.093毫克/立方米和0.089毫克/立方米,固体废物处置率较低分别为9.66%和 0.78%,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也较高分别为0.897吨标煤/万元和1.028吨标煤/万元。城市噪声均值较高分别为68dB和67.2dB,空气质量好于或大于二级的天数也较全省其他城市低,分别为346天和352天,森林覆盖率较低分别是18.77%和16.95%,城市自身净化能力弱,两淮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日趋脆弱。

从安徽省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来看,皖北尤其两淮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最差,两淮城市是重工产业集群城市,来自这些产业的污染源多,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差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煤炭开采造成的植被破坏,环境自洁能力差。煤炭资源长期开采形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大量土地塌陷,植被破坏,生态环境脆弱。二是环境污染。煤矿开采采出煤矸石堆积占用土地,其中有害物质污染环境;煤炭洗选深加工造成的污水对环境的污染;以煤为依托的产业,如火电产业规模巨大,造成粉煤灰堆积污染环境,电厂烟尘排放(CO2,SO2、NO2)污染空气;煤化工业、水泥建材等产业排放的烟尘对城市大气的污染。总之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日趋脆弱,加强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建设尤为迫切,任务更为艰巨。

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针对地方政府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建议

1.加大政府对城市环境治理投入,履行政府职能

安徽省各城市都要以“十”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为契机建设生态城市,生态城市的建设要以政府为主导,政府要持续加大对城市生态建设投入,加大城市治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城市绿化美化的投入,加大城市及周边植树造林,增加城市“绿肺”,提高城市的自洁功能,打造山水宜居城市和花园式城市。

2.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循环经济,实施产业低碳生态化发展道路

重点是对传统产业结构升级,坚持走以循环经济为主的低碳生态化发展道路。特别是两淮煤炭资源型城市,依托煤的产业较多,并都是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严重的产业,更要实施产业转型升级。两淮煤炭资源城市以煤炭为主业,在原煤为主导的产业链上尽量延伸,形成以“资源利用清洁生产资源再生”接近封闭型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反馈式链条,使循环产业链各环节做到“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低碳生态产业[3],构建以煤为主业的循环产业链:煤电粉煤灰建材产业链、煤开采煤矸石建材产业链、 煤矸石发电产业链、煤化焦产业链、煤炭开采洗选加工矸石综合利用产业链、煤化油产业链、煤煤化工甲醇-烯烃产业链、煤甲醇-碳化工产业链、煤合成氨精细化工产业链,煤煤制天然气产业链等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动煤炭产业向低碳化、清洁化发展。

3.以政府为主导,进行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

由于两淮煤炭资源型城市长期高强度开采,地表踏陷严重,生态修复治理难度大,需要巨资投入,仅仅依靠当地政府无法全额承担的,在争取国家煤矿塌陷区修复治理资金的同时,地方政府可制定灵活优惠的政策,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共同出资治理环境,采煤塌陷区生态治理修复采取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大力引入民间资本投资,加大激励措施,在投资配套、信贷、税收、财政补贴等政策方面给予倾斜,调动民间资本投资治理采煤沉陷区的积极性,可实行多方以不同出资方式设立环境治理股份有限公司,在环境治理上共同出资,共同受益。

4.建立市场化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对破坏城市生态环境和污染的企业提取生态补偿基金,由财政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于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补偿,建立依托市场法则开展生态补偿的机制,可由政府公开招标委托第三方进行生态治理和修复。还可探索城市境内碳排放权、节能减排权市内交易机制,使节能减排量超额完成的企业可出售超额部份给完不成节能减排的企业,或由政府购买。对完不成节能减排定额的企业政府要加大经济处罚力度,罚款上交财政生态补偿基金,用于城市生态修复、治理和建设。

5.加大科技创新,发展城市战略新兴低碳产业

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优化创新创业发展环境,大力发展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IT产业、汽车及零配件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和带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4]。

6.大力发展服务业,优化和提升产业层次

以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优先发展生产业,做大做强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和现代商务贸易等行业[4]。

(二)针对政府职能部门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建议

1.政府职能部门加强城市环境保护执法力度

城市环保执法部门要加大巡视检查和突击检查频次密度,持续保持环境执法的高压态势,对于污染大户要采取严厉措施,加强监管,杜绝非法排放,加大处罚力度,提高企业违法成本,让违法企业负出沉重代价。

2.城市垃圾实施分检和无害化处理

在城市垃圾分检和无害化处理方面国内外都有诸多大城市经验可供借鉴,安徽省内城市要借鉴这些大城市成功经验,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清洁美化城市。城管加大城市脏、乱、差的治理,制止占道经营,乱摆乱放,随地乱丢垃圾。

3.城市宣传部门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市民文明意识

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经常举办企业主要负责人的生态城市建设教育培训,提高企业负责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和执行力。举办专题讲座,讲解企业生态循环生产成功的案例和经验,组织企业负责人到生态城市建设好的模范城市和企业考察观摩学习取经。

城市宣传部门要通过各种媒体和发放宣传册,加大市民生态环保宣传教育,动员市民积极参与城市生态建设,普遍提高公众生态环保意识,参与日常的监督等,提高市民城市生态文明意识。

(二)针对生产企业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建议

1.生产企业要转变观念,绿色生产

城市境内的生产企业,要转变生产观念,引进先进技术及设备,实施循环生产,清洁生产,绿色生产,变废为宝。在绿色生产方面加大投入,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进行无害化处理,达标排放。加大节能减排的投入和技术创新,真正实现绿色生产,安全生产,文明生产。

2.企业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主动开展治理修复和生态环境保护

针对安徽省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不同,企业要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从销售收入中提取专项治理资金,争取政府配套资金,对企业由于生产过程中对城市生态造成的破坏进行进行治理修复,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近年来淮南矿业集团争取中央财政资金和企业出资,投入巨资进行生态环境修复,已取得相当可观的成效,现已在报废矿区上进行回填、平整、绿化和生态修复,建成大通湿地公园。在谢家集区采煤沉陷区上建立起集办公、仓储、物流配送、信息服务等为一体的淮南市鑫森物流园。对已报废的洞山小煤井、人防工程的建设形成的取土坑、采石场、弃土场等,造成的区域内的局部山体、植被及地貌等受到严重破坏,对洞山井沉陷区及舜耕山部分山体进行修复,修复面积约32公顷,现成为淮南城市中心的“绿肺” 。从淮南矿业集团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进行城市生态修复来看,已取得成功经验,供其他企业借鉴。为其他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树立了榜样。只有各企业行动起来,共同修复治理城市生态环境,一定能建成美好、清洁的宜居城市、生态城市、花园式城市,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参考文献:

[1]杜栋,庞庆华,吴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1―21;111―119.

[2]安徽统计年鉴编辑委员会.2013年安徽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3]罗开莎,束龙仓,谭炳卿.基于循环经济的淮南采煤沉陷区水、土地、煤炭资源同步利用模式研究[J].水利经济,2011,29(4):16.

第4篇:智慧城市生态范文

《经济》:随着城市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智慧城市已成为各国争相发展的新方向。在您看来,智慧城市的内涵是什么?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有哪些特点?

李伯虎:就目前而言,智慧城市尚没有统一的定义。在我们看来,智慧城市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创新为驱动,以人为本,以新一代的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通信、自动控制、建模仿真、智能科学、大数据、标准、安全等先进的信息技术,系统工程技术与城市的经营、管理、运行技术的深度融合为手段,对城市基础支撑、资源环境、社会民生、产业经济以及市政管理领域活动中的人、物、环境,进行智慧化地感知、互联、协同运行和处理,从而为市民、企业、政府构建“和谐、安全、高效、幸福、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创新型城市生态系统。

纵观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多类建设模式。华南师范大学许晶华教授总结了3种建设模式,即成都、上海、重庆、南京、扬州等主导的信息基础设施先导模式;以无锡、天津、杭州、广州、西安等为代表的智能产业驱动模式;北京、沈阳、宁波、武汉、深圳等进行的以发展城市智能服务为突破口的建设模式。第二,发展不平衡。《首届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对全国96个城市的官方数据、第三方数据与申请公开数据进行统计、量化处理后,其结果显示:我国处于智慧城市规划布局阶段的城市有17个,启动准备阶段26个,建设推进阶段46个,部署应用阶段7个,初具规模阶段0个。第三,具有极强的中国特色。例如,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起点较低,观念、队伍、技术、产业、设备、投资等方面相对薄弱;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础差异较大;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涉及规模空前(数亿人)的农村人口迁移、就业、社会保障、资源利用等问题。此外,智慧城市建设还涉及中国特色的城市、城镇嵌套结构,户籍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并兼有政府推动型和市场推动型的两种发展模式及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推动两种机制等。

《经济》: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智慧城市建设在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道路上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李伯虎:智慧城市是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建设智慧城市,能够有效缓解诸如交通拥挤、资源能源紧张、环境污染、食品卫生差、住房不足、就医难、管理滞后等“城市病”, 提高城镇化质量,使城市生态从单个、部门式的社会管理模式,向互联、协同、智慧的全社会和谐发展,向人与自然共生共赢的高质量新模式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将对城市的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智慧城市建设将促进新信息技术与装备的发展,进而带动一大批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资源消耗低、产业带动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新兴产业发展。同时,智慧城市还将与新型城镇化形成互动发展。一方面,新型城镇化的需求引领智慧城市的发展,包括丰富智慧城市的内涵,扩展智慧城市产业,带动智慧城市落地,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智慧城市的这些新发展又将反过来促使城镇化产生新的需求和变化,如此良性循环,逐步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经济》:智慧城市建设与信息技术密不可分,请您谈一下,信息技术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性。

李伯虎:可以说,包括物联网、云计算、网络与通信、高性能计算、建模仿真等在内的新兴信息技术,为实现智慧城市的全面感知、泛在互联、协同运作、智能处理提供了先进的核心使能技术与手段。

具体地讲,物联网技术可为智慧城市实现“人―物―环境”三元融合一体提供最重要的基础使能技术与新运行模式;云计算技术为城市中海量信息的存取、资源共享和协同、智能计算等提供使能技术与服务;网络通信技术则为信息传输搭建高速的网络通信环境,为市民提供无处不在的公共服务,为政府公共管理提供网络通信基础支撑,构建随处可用、高速互联、终端多样化的网络化城市;高性能计算技术将在智慧城市求解复杂问题和开展海量信息处理及计算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通过对智慧城市各功能领域和运营活动的建模、分析,建模仿真技术能够高效指导智慧城市进行论证、设计、分析、试验、运行和评估,尤其是现代建模仿真系统,可以成为智慧城市智能处理系统的组成部分,参与城市实时运行中的各类处理、分析与决策。作为支持智慧城市各领域进行决策和预测的基础技术,大数据技术能够实现对智慧城市中庞大的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快速存取、挖掘、管理、处理;而系统工程技术将会有效解决智慧城市这一复杂系统在体系结构、支撑平台、系统集成和实施方法等方面的重大难题,从而支持智慧城市的构建、集成和运营。

值得一提的是,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由人(组织)、经营管理、技术构成的复杂系统工程,因此,我们必须要将先进的信息技术、系统工程技术及城市运行管理技术三者进行深度有机融合,并将其应用于城市的全系统及建设的全生命周期中,这样才能高质量、低成本、快速、智慧地为市民、企业、政府构建“和谐、安全、高效、幸福、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创新型城市生态系统。

《经济》:目前,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现状如何?我国应如何规划智慧城市建设?

第5篇:智慧城市生态范文

作为本届大会唯一受邀的中国互联网企业,腾讯公司展现了中国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构建智慧城市领域的经验和成绩,技术给城市服务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如何将“互联网+”的国家战略全面落地。

实施“互联网+”构建“智慧城市”

本届大会所关注的主题是全球化、数字化城市以及未来城市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未来如何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前沿科技,来构建智慧城市的生活方式、治理体系以及居住环境等命题。

腾讯是最早倡导和践行“互联网+”概念的互联网企业。腾讯已将移动互联网技术渗透到城市发展中的每个领域,激活城市生态的每个细胞,提高城市服务的效率、优化城市资源的配置、加强城市发展的动力,逐步构建未来的智慧城市。

截至目前,腾讯已与海南、河南、上海、重庆、天津、四川、贵州、湖北共8个省市以及31个城市(包括深圳、长沙、大连等),就城市创新与IT服务升级等方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通过微信,即可随时享受医疗、户政、教育、票务等各种城市服务。

为了揭示出“互联网+城市”的潜在发展空间,腾讯在今年年初了第一本《互联网+政务微信白皮书》,深度剖析了微信政务民生的发展全景。

腾讯让城市更加智慧

腾讯“互联网+”智慧城市已全面铺开,微信“城市服务”、腾讯新闻民生页卡、手Q城市生活三大平台,把城市服务聚合在手机,让每个人享受智慧城市发展的红利。

腾讯网络媒体事业群总裁、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刘胜义表示:“中国已经有几十个城市正在使用腾讯搭建的‘互联网+’解决方案平台。越来越多的中国市民使用手机在线上解决生活琐事。”

第6篇:智慧城市生态范文

关键词:生态环境;投资软环境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联合会2015年度咨政建言课题“关于建设具有辽宁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加快完善创新环境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lslzz-70;本文系沈阳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关于进一步改善沈阳生态环境的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YSK2015-14-10。

一、关于进一步改善沈阳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着力强调改善生态环境既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也明确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和主要内涵。大力推进沈阳市生态环境建设是面对新时代机遇与挑战积极响应,是夯实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基础。进一步改善沈阳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改善民众的生存环境、节约资源、优化投资软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实力,提升沈阳市的综合竞争实力,加快沈阳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步伐。

二、关于进一步改善沈阳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

(一)实现指导思想的转变。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意义,把创建工作作为重大任务来抓,增强贡任感、紧迫感,力争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创建工作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二个关系:一是数据指标与群众感受之间的关系,大力解决群众关注的突出环境问题,以环境的明显改善赢得群众的环境感受。二是生态建设决策与群众支持之间的关系,创新生态决策形成机制,探索生态建设补偿与利益分享机制,使生态决策能获得群众的普遍支持。三是政府主导与群众参与之间的关系,注重吸引群众参与,促成全民生态建设氛围。

(二)大力加强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沈阳市应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强节能减排,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努力实现绿色发展。加快发展旅游、会展、房地产、金融、商贸和新兴服务业。推动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特别是按照大调整、大开放、大实干的思路,全力推进产业结构由偏重调到轻重协调发展、产品结构由初级调到精深、工业布局结构由分散调到集中、所有制结构由国有经济占大头调到民价经济占大头。争取构建循环经济产业、城市基础设施循环利用、生态保障核心系统、生态农业、建筑与城市基础设施产业、旅游和循环经济服务产业等各大循环产业。建立严格的项目环评市批制度,加大节能减排力度,逐步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三)发展生态环保产业。自然生态是大自然对城市的赐予,必须得到充分保护。充分利用城市所在区域的自然因子,保护好这些自然要素,包括水、土壤、大气、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和城市自然生态系统。改变目前简单脆弱的城市生态结构,规划、重建和维护适宜的生物种群或群落结构,恢复健康的生态过程,提高城市生态系统自我维持、自我更新、抗干扰的能力;加快恢复自然生态。实施创新型环保产业强市战略,围绕国家环境保护目标、节能减排目标以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以生态环保装备与技术、生态环保产品、生态环保服务、智慧环保为重点,以关键领域、骨干企业、特色产品和核心技术为突破口,以打造国家级生态环保产业园区、打造基木完善的生态环保产业链为核心,快环保科技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全而提升我市生态环保产业集群发展水平。

第7篇:智慧城市生态范文

智慧城市不仅会改变居民的生活方式,也会改变城市的生产方式,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推进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有利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和经济增长点;有利于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社会节能减排,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有利于我国抢抓新一轮产业革命机遇,抢占未来国际竞争制高点。因此,城镇化进程中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其必然选择。

2智慧城市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结合国际及国内近年来在该领域的观察和实践,总结现有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如下:

(1)缺乏有效发展规划,造成资源浪费,为未来留下隐患

在城镇化进程中,缺乏完善的城市发展规划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不利的。例如,美国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分散性城市化模式,引发了一系列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经济低效、更多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区文化丧失等问题。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应汲取有用的经验和教训,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城市的特色及其规划,促进城市健康协调的快速发展。并且能够有效节约城市用地,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制止和降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由于没有长远规划,为未来的扩展性和稳定性留下隐患。因此,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建设者具有远见,从底层架构的整合做起,稳扎稳打,将顶层应用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之上。

(2)发展过程中忽视生态的平衡与和谐,造成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目前,全球面临着严峻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能源危机、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紧缺、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数据显示,尽管城市只占地球表面面积的2%,却要消耗其75%以上的资源。城镇化及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能源用量以及用水量急剧增加,土地资源短缺,交通拥堵且环境恶化,造成了人类与环境、城市与生态之间关系的更加紧张。在城镇化进程中,要着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使智慧城市的建设具有内在动力。

(3)经济形式单一,城市功能定位模糊,经济聚集和辐射带动能力低下

城镇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经济的规模效益和集约效益,促使了生活方式向现代、文明方式的转变,在成长期和成熟期阶段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口与就业问题。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对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众多的资源型城市,缺乏城市的特色经济,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并且没有考虑到进行工业产品的深加工。长此以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薄弱,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也有限。

(4)未形成良好的产业链布局,导致关键技术缺乏突破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工程,涉及从元器件生产、信息通讯技术、大数据分析、安全和标准、产业发展规划、城市管理等组成的庞大产业链,需要有良好分工布局。而目前的现状是厂商、企业、政府、研究机构等都蜂拥而上,没有良好的产业链分工和布局,导致关键技术缺乏突破,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国外厂商手里。所谓“信息孤岛”即指相互之间在功能上不关联,信息不共享、不交换,以及存在信息资源与业务流程和应用相脱节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又称为烟囱式系统。在城镇化建设的初期,各领域习惯各自为政,自行开发升级自己的系统,导致这些系统由于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和兼容性,信息资源和设备难以共用共享。烟囱式开发一方面带来了重复建设,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各个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隔离和信息孤岛。

3现有智慧城市的需求

城市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经济危机,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中,城市的发展和迁移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压力,因此如何管理城市的基础设施和资源,以满足现有和未来的需求,并根据公民的收支预算提高公民生活质量。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化发展过程、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尤为突出。

(1)城市化发展过程

据2010年4月的《世界卫生组织简报》说全球首次城市居民占世界总人口的一半。由于目前城市人口的增长及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联合国预计到2050年这个数字将会增加至70%。其中的一些增长将发生在拥有1000万人口的27个特大城市,但至少超过一半的增长将发生在目前少于50万人口的城市。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将导致城市基础设施甚至无法提供正常的基本服务,而新兴的城市将面临绿地发展的挑战。

(2)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有证据表明,人类活动对于环境的变化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人口的快速增长对于资源压力的影响很大。其中明显的影响是土地退化、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人均可用淡水量减少、粮食短缺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因此,城市最优先考虑的因素包括循环用水、能源、食品供应、废物管理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3)经济增长

目前,排名前100的城市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5%。城市将人们聚集在一起,通过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业精神,从而进一步刺激城市的经济增长。发达国家仍然有基础建设不足的城市,到2030年估计将需要40万亿美元用以投入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机会。甚至有专家更是预计,未来10年,城镇化或将带动40万亿投资需求。

(4)技术进步

信息通信技术的进步已经彻底改变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BruceAnderson指出,现在全球约有20亿人使用互联网,超过50亿人拥有移动设备,约有10亿个晶体管和约300亿个RFID标签嵌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将传感器和无线网络功能集成在芯片之上,使其便于装在设备上或日常物品上,用于控制。处理器的速度没有小型化,便宜和节省能耗那样重要。

4未来城镇化进程中智慧城市发展的建议

(1)结合城市整体目标,规划先行,统筹规划,加强顶层设计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评价与研究报告(2012)》显示,在全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浪潮中,很多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建设压力与投资风险并存。某些城市对智慧城市建设期望过高,很多项目未经统一规划和可行性论证就仓促上马,城市基础设施条件与智慧城市发展规划严重脱节,导致项目难以实质落地,造成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报告认为,要基于城市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格局中的总体定位,对智慧城市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确保智慧城市项目的可落地和可实施。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全局性的规划和管理问题。从某种意义上看,技术支撑是智慧城市的实现手段,用于确保业务的正常开展,因此技术人员需要结合城市管理者的整体规划和目标来支撑城市愿景的实现。为了避免重复建设等情况的发生,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提高到决策者的高度上来,规划先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强顶层设计。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目标是明确正确的指导思想,建立保障运行质量的架构体系,生命期使用较低的资源成本,取得快速建设部署实现效果,构建人际和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以科学规划来确保运行的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可以有效避免各垂直领域隔离开发中出现的重复建设。

(2)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针对于大中型城镇,城市化向广阔的郊区城镇扩散发展,居住和产业开始向周边地区和城镇扩散。例如,纽约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城市居住功能郊区化,即将居民住宅迁移到城市郊区;然后,在郊区城镇建立大型购物中心等商业网点及将工厂企业搬到郊区;最后,在周边郊区基础上形成具备居住、购物、娱乐等城市功能的新城镇。而在郊区化的工程中,城镇化与农业并重发展,降低土地和开放空间的消耗并有偿地维持农业、林业用地和环境保护用地,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和城郊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进程。针对于小型城镇,培育中心节点城市,促进城镇集聚规模发展。集中有限的资源要素,重点培育若干发展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小城镇,使之成为能够辐射带动周边城镇发展的地区中心城市,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促进城镇集聚规模发展,引导人口向中心城镇集聚,增强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原动力。在采取严格保护耕地的措施下,通过改造旧镇区以及开发利用荒废地等方法,解决城镇建设用地,提高用地效率。在道路、能源、住房等方面,鼓励采用新技术。只有城市管理智能化跟上日益膨胀的人口增长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扩容带来的各种弊病。可见,城镇化进程带动了“智慧城市”的发展。

(3)城市经济向多元化方向转变,促进城市生态经济的发展

从经济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可以看到,规模工业的发展对人口的聚集起了极大的作用,促进了城镇化率的提高,在工业发展、人口聚集的同时第三产业及其它配套服务与建设并行发展,自然而然城镇化进程就加快了。因此,各地应努力寻找适合当地的工业发展方向,通过政策倾斜扶持建设工业项目,吸收农业人口,配套服务设施,促进城镇化进程。针对于资源型城镇,拓宽资源开发领域,通过利用高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提高经济效益;其次,对资源进行深加工,延长资源产业链条,增强产业间的关联度。积极培育替代产业,减少对主体资源的过分依赖,促进产业的接续和替代,为今后的转型创造条件;最后,重点发展方便、绿色、环保的无污染、无公害、高附加值农畜产品生产和加工产业发展壮大。对于民族地区型城镇,则要主力发挥旅游产业的独特优势,改善环境,保护旅游资源,提升旅游产业市场竞争力,加快建设旅游特色产业步伐。并根据资源条件形成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如旅游型小城镇、民俗型小城镇、加工型小城镇、集市型小城镇、药材小城镇等。对于中小城镇,如何未雨绸缪,预防房地产泡沫悲剧在中小城镇重演,是政府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4)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产业链条,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升级

各地具体情况各不相同,依据产业基础、外部资源条件及行业企业客户的需求,结合自身发展能力,选择自身适合发展的产业,有目的及有计划地对整个产业的功能进行划分,以满足目标客户的需求。并在合理布局产业链条的基础上,提高企业竞争力,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调整产品结构,降低产品成本,大力开发新产品,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要通过规划明确各城镇的功能定位和分工,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人口分散,逐步形成若干城市群为主体,其它城市和小城镇点状分布,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城市之间功能异构、协调机制健全,内部合作大于竞争,形成一体化的产业链条。以动漫产业为例,目前全国各地根据区域自身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和侧重点不同的动漫产业,目前从上海、江苏等长三角区域来看,全产业链发展比较成熟,其中上海三维制作和杭州的二维制作尤为突出;深圳、广州等珠三角区域依靠其游戏产业基地和腾讯等网络运营商的强大实力,积极推进动漫游戏等衍生产品的开发;华北区域可以依靠北京的软件实力和政治中心,大力发展动漫的动画设计和形象设计,并加速流通渠道的整合;华中区域主要以武汉、长沙为主,在科技创新、娱乐传媒等方面形成特色。特大城市或大城市是人才、资金、技术和信息等要素的聚集地,这些城市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并适时淘汰或向周边地区扩散传统行业。中小城市是地区经济的中心,因此必须加快中小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发展有自身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完善城市功能。小城镇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采取集中开发集中投资的方法,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工业化水平,实现产业凝聚,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

5结束语

第8篇:智慧城市生态范文

一、常州“智慧城市”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

(一)指标体系是智慧城市图景设计的“导航仪”

智慧城市的理念、布局、建设是“有规划的社会变迁”过程,刻写的是政府、企业、组织和公民“全面互联、充分整合、激励创新、协同运作”的新模式。智慧城市指标体系是智慧城市的“量化版”,它对城市的布局、重点、层次、结构、空间、流程、特色等都有导向性的意义。目前,全球应用层面的智慧城市评估体系主要有:欧盟中等规模城市智慧排名指标、IBM智慧城市评价标准、上海浦东新区智慧城市指标体系2.0、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南京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智慧台湾绩效指标等,这些指标对本城市以及其他智慧城市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先驱”角色和“导航”价值。

(二)指标体系是智慧城市发展样态的“度量衡”

智慧城市是由城市各个组成要件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反映的是一个城市体态结构与功能的运行质量和水平。基于不同的视角和层级,智慧城市呈现为不同的城市空间和城市意象,因而,测量的指标和维度不尽一致,如IBM认为“互联网+物联网=智慧的地球”,侧重于现代科学技术和通讯技术的感知和运用;欧洲中等规模智慧城市从“智慧人群、智慧经济、智慧治理、智慧流动、智慧环境、智慧生活”6个层面、31项二级指标来测量;国际智慧社区论坛(Intelligent Community Forun)把“宽带连接、知识型劳动力、创新、数字融合、社区营销与宣传”作为评价智慧城市的标尺;智慧南京走的是“智慧服务、智慧产业、智慧政府、智慧人文”的发展战略,因此,不管“智慧”邂逅“城市”耦合成怎样的面貌和样态,都需要指标体系来度量、细化和修正。

(三)指标体系是智慧城市纵横比较的“方位器”

目前,智慧城市的推进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市场主导型,即市场和企业对智慧资源的研发、推广和运用享有支配权,而政府只是协调者、协作者,这种模式主要存在于美国和西欧;二是政府主导型,即政府是智慧城市构建的主要推动力量,从规划、配置到实施都由政府主治,如上海、北京、深圳、常州等;三是市场+政府型,即把市场、企业的科技力量与政府的规制力量有机衔接起来,共同推进城市的智慧化治理,如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等。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各具千秋,这些根植于民族、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的特色和优势,更能反映城市治理变革和进步的个性,而与之相契合的指标体系就是智慧城市“胎动成型”的方位器,其理念与图景、机制与体制、路径与战略、规模与层次、重点与布局都洋溢着自身的特色、定格自身的方位。

二、常州“智慧城市”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这是智慧城市指标体系构建的最基本原则,要保证指标体系配置的科学性:首先,明确指标体系设计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既要论证理论预设的合理性、可行性,又要根据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发展和创新,对智慧城市的丰富内涵、框架构成、基本特征、目标愿景、层次结构、发展动态、规律趋向等有科学认知和全面测量;其次,指标的名称、内涵、口径、范围、适用要有精准的界定和目标导向,指标选择与层次划分要合乎自然逻辑和标准尺度,不能有内容重复、标准不一、越界划分、顺序混乱等错误。

(二)系统性原则

智慧城市是许多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因此,指标体系应遵循系统性构建原则,把相关领域纳入系统整体,正确调适和处理好局部与整体、基层与政府、行动与目标之间的关系,信息量得到充分反映,体现指标群的独立和完善,从各个角度、不同层次彰显被评价对象的特征和实态,而且还要体现对象的发展变化趋势。在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指标选取、分值赋权上,要抓住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要素,注重各个部分、要素的关联,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以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和可信度。

(三)导向性原则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将全面反映智慧基础设施、智慧规划、智慧人群、智慧政务、智慧治理、智慧民生、智慧产业、智慧家居、智慧意象、智慧生态等方面的内容,从发展的视角集中展示了智慧城市的最新理念、未来愿景、建设目标、内在逻辑、架框体系、感知能力等核心要素,必须具备强大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力量,能起到指导和牵引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预测智慧城市趋向、推动智慧城市提升的作用。

(四)可操作性原则

构建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是一项理论研究课题,而且是一个重要的实践工具,要充分利用其进行实践分析,对现有的智慧城市建设情况进行评价,这才是课题研究的目的所在。因此,指标体系的拟设计要充分考虑在经济和技术上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其一,数据获取的简易性和精确性;其二,数据的可综合性和可分解性;其三,经济成本的低廉性和可承受性;其四,测量手段和工具的明细化和量态化。

(五)可比性与发展性原则

可比性是构建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实际操作中的重要环节,它决定着评价结果的公信力。所以,选用指标时必须注重指标口径的一致性,保证指标体系在历时性和共时性上的比较优势和鉴别品质,同时在指标选取上注重把不可比要素转化成可比要素,并尽量与国际通用的指标相统一,以提高智慧城市评价的国际性。同时,适应区域和区段的特殊性,智慧城市的建设也有其特色和个性,指标体系的设置和赋权也应相应变动、修正和发展。

三、常州“智慧城市”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1.Smart模型理论。此模型由中国软件评测中心智慧城市评价咨询中心设计,通过以下五要素为内涵展开:Service(服务);Management(管理);Application(应用);Resource(资源);Technology(技术),依托公共信息平台,实现政务、企业、组织和个人之间的深度感知和高效协同。

2.城市演化理论。其代表人物主要为伊利尔・沙里宁和黑川纪章,此理论从城市生命体和城市生态学出发,认为城市的各要素、部分,如设施、物流、资金、信息、人群、服务等是共生关系[1],具有紧密的“功能性关联”,它们之间有机演化、互动协同、战略联接,共同推动城市从物理城市向空间城市的递升。

3.城市系统工程理论。该理论主要从系统工程论的视角,把城市大系统分解为若干高度联系的次系统,城市规划、景观、水电气资源、建筑、交通、排污、绿化等,以“时空观为理念,城市与发展为主题,城市系统、城市逻辑与城市制度为维度,发展阶段、发展规律、发展战略与发展调控为问题”[2]。

4.数字城市。数字城市是表征城市信息化的新形态,其代表人物有沃尔曼、卡斯泰尔、布互索等,他们从信息空间(I-space)的角度,构建和论证数字城市交互的海量性和虚拟性,认为人类的未来栖身之地不在“钢筋混凝土构造的现实城市中,而是在数字化组建的‘软城市’(Soft Urban)里”[3]。

5.网络拓扑理论。即城市空间中“人与人、人与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段落、距离”[4],构成网络拓扑的空间结构,其主要特性为定向性和路径连通性。

6.城市意象理论。该理论由凯文・林奇创立,他认为,城市意象由路径、边界、节点、地区和标志五个元素构成[5],意象是观察者的主观感知,具有很强的审美性。

(二)现实依据

常州市政府通过了一系列的规范性文件,如《常州“智慧城市”发展规划(2012-2016)》、《常州市“智慧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有力指导了智慧城市的发展。

第一,国民经济各领域信息化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建成了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常州名优农产品营销信息系统等一大批为农服务信息系统。互联网宽带实现了全市所有行政村的通达。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到工业经济各个领域,全市建成了省级两化融合示范(试验)区2 个、示范(试点)企业77 家,产业服务示范园3家。

第二,电子政务促进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三合一”网络平台,实现了行政权力运行、法制监督、行政监察三大功能的全覆盖。“金审”、“金财”、“金税”等“金”字工程的建设推进了政务系统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数据库等项目初步建成运行。

第三,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水平获得较大提升。社会保障市民卡已初步推广,逐步开始发挥服务公众的载体功能。社区管理信息系统全面运行。建成城乡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城市公共安全应急响应系统投入运行,实现110、119、120、122 的应急联动。

第四,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十一五”期末,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是“十五”期末的3.6倍,太阳能光伏、新型电子元器件等优势产品群的市场竞争力得到较大提高。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01.38 亿元,是“十五”期末的10.5倍。

第五,以集约化为特色的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信息通信网络基本实现了宽带化、数字化和广覆盖。信息通信应用水平显著提升,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数字电视、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服务基本实现按需接入,生活信息化主要指标在全省领先。

第六,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建成。市电子政务安全体系逐步完善,网络和信息安全协调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建立了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能力不断提高。信息安全产业有所发展,涌现出一批从事企业、机关、公共机构信息安全保障的专业企业。

四、常州“智慧城市”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从智慧城市的系统性出发,构建智慧城市“智慧资源”、“智慧动能”与“智慧精神”三维一体的指标体系,在一级指标之下创设二级指标,并赋予5%的权重,彰显智慧城市建设的一般性与特色性,蕴含智慧城市构建的物质性与人文性,催生智慧城市发展的丰富性与国际性,进而实现常州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化。

三个一级指标分别是:智慧资源、智慧动能和智慧精神,相对应的二级指标分别是:智慧法律政策制度体系、智慧化基础设施与资金保障、信息化网络化物联化覆盖率、智慧产业集聚与发展、智慧组织和智慧人群、智慧社区和智慧家居、智慧生态与可持续城市化;电子政务与高效政府、智慧治理与协同服务能力、智慧安全与智慧城管、智慧优质民生保障、智慧发展与推动能力、智慧生活便捷性、智慧救济与法治回应力;智慧城市安全感认同感和幸福感、智慧创新创意能力、智慧智力资源潜能、智慧人文底蕴与软项目发展、智慧城市意象与个性化、智慧城市品牌文化体育卫生等的国际化。

参考文献:

[1][日]黑川纪章.共生城市[J].建筑学报,2004(1):7-12.

[2]寇晓东,薛惠锋.城市系统工程的理论框架探讨[J].中国会议,2004(6):380-382

[3]徐静,陈秀万.基于信息空间理论的智慧城市模型构建[J].科技导报,2013(8):5.

第9篇:智慧城市生态范文

“做一个只比别人领先半步的企业。”黄孝斌如是总结自己的创业经验。 北京时代凌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黄孝斌

从央企辞职创业,做大“物联网”

回顾自己的创业往事,黄孝斌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做一个‘从0到1’的企业,不是一帆风顺的。”

从北京科技大学自动化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黄孝斌进入中国冶金设备总公司工作。1999年,该公司创办北京佰能电气。彼时,但任佰能电气市场总监的黄孝斌只有26岁。这成为他创业的“第一次尝试”。

“我们原来在央企,主要是从事工业控制领域。公司在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意识到工业控制逐渐成为夕阳产业,于是把工控理念向外扩展,希望将工控的技术和理念运用到社会管理其他领域。” 黄孝斌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在分析整个社会管理层面IT的时候就发现,企业非常关注实时数据。

“实时数据采集和有效传播恰恰是工业控制能力非常核心的一个环节,只有实时的数据才能对工业生产智能化控制,基于这一点,我们要选IT底层,所以就研发了无线传感和物联网的技术,将工业领域的控制技术和控制思想运用到城市管理领域,从而使城市管理由数字化变为智能化、智慧化。” 黄孝斌说。

带着这样的判断,2007年,黄孝斌辞职后创立了时代凌宇。他带领着几十个年轻人,主打物联网产品和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创业”。其实,公司成立之初,与其他公司一样面临同样的困难:没有知名度,没有资金,没有人才,没有市场,在经营过程中,同样也遭遇政府职能转变、原有市场萎缩、竞争更加激烈、新业务不能及时推出等情况。

“当时吸引风投、拿钱也很困难。所以我们尽量从有现金流的项目做起,从小事做起,实现滚动发展。”黄孝斌告诉记者,公司最早开发了一些楼宇控制系统以及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城市行业解决方案,以工控方面的技术优势屡屡打败那些纯软件商,并迎合数字城市、平安城市的建设,在城市综合管理领域大显身手。

与此同时,黄孝斌还通过一个模拟沙盘,立体地展示整体解决方案和实际场景应用的例子。他的目的在于:当物联网的概念刚刚兴起,别人都只是在PPT上展示概念的时候,让所有来过公司的人都有这样一个概念,“物联网,我在时代凌宇见过”。

很长一段时间里,时代凌宇作为行业先行者被城市管理者邀请去做发展规划、培训讲座,他们参与了北京市物联网的顶层设计,承建了多项物联网示范应用项目,如北京市电梯安全监测平台、北京市城市生命线物联网监测平台、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城管物联网平台建设工程项目、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管系统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等。

“比别人领先半步”中的商机

“公司这几年处于快速发展期。” 黄孝斌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8年多来,公司吸引了包括央企员工、外企职员、科研院所研究人员、知名高校硕士、博士等众多优秀人才加盟,逐渐从一个30人的小团队扩展到将近300人的团队。2015年,时代凌宇成功在新三板挂牌上市。

2012年后,智慧城市开始井喷式地发展。黄孝斌和公司由于取得了先机,率先为众多实现智慧过程的城市提供建设和营运服务。“无论是以前还是未来的发展,公司的核心定位都在于,如何让解决方案更好地满足需求,如何更好地运用好的技术降低成本。这是我们要做的事。”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解决方案是核心,它会把产品和技术跟人的需求结合起来,不单单只是产品或是技术。但解决方案并不容易,一方面它必须对需求非常清晰,因此就必须对一个行业的发展机制了解得非常透彻。另一方面,它要求对技术非常熟悉,有能力将客户抽象、模糊的需求落实到技术层面上来。” 黄孝斌表示。

据介绍,时代凌宇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商业模式,从最初提供系统集成服务获取盈利的商业模式转变至现在的“产品―平台―服务”创新型物联网商业模式。通过从产品到平台再到服务的商业模式,实现从物联网架构底层到上层应用的全覆盖,为智慧城市管理、安监、质监、环保、水务、交通等多领域提供服务。现在,黄孝斌正在思索从研发产品到研发平台,从供应商到服务商的转型。

“要比别人领先半步,对行业、对未来发展要有一个认识。”黄孝斌说,这是他的信念,“做任何事情,走错一步就会变成‘先烈’,而领先不够就无法前行。”

“智慧城市”领域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智慧城市”理念的不断推进,“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加强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化等新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运用”已经成为许多地方政府的顶层规划。

在黄孝斌看来,智慧城市是一个发展趋势,整个社会能提供的能源、资源和能力是有限的。以有限的资源去不断满足人不断提高的需求,必定会产生矛盾。因此,只有提高现有能源资源的使用效率,才能令这些需求不断满足。

“但是现阶段,智慧城市发展又是参差不齐的。一线城市,如北上广已经达到非常先进的程度。而二三线城市才刚刚起步。”黄孝斌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潜力是巨大的。许多人都看准了这个市场,因此你会看到许多公司说,我是做智慧城市的。”

与此同时,黄孝斌判断,如同电商一样,“智慧城市”一定会细分到交通、环境、教育、医疗等各个领域。每家公司都会在不同的细分领域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在5到10年内,我们的规模一定会超过百亿。”黄孝斌底气十足地表示,“我们的目标是,一定要成为行业真正的领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