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居家养老现状及问题范文

居家养老现状及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居家养老现状及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居家养老现状及问题

第1篇:居家养老现状及问题范文

>> 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齐齐哈尔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对策研究 南昌市小金台社区居家养老――“五全”养老模式实践探讨 构建机构、社区、居家养老全服务体系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探析 保定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论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发挥 分级照护医养结合社区服务养老服务体系的研究及建设 西安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 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 政府引导下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构建探析 关于宁夏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调查 保定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策略 人口老龄化视域下对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研究 秦皇岛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调研 浅谈居家养老社区支持体系建设 泉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简析 浅谈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呼和浩特市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4-07-11.

[2]余红举,许卓.南昌60岁以上老人已 逾总人口15% 建成 205个居家养老服务站点[EB/OL].http:///2014/1125/545784.shtml.2014-11-25.

[3]章国昌.需要为本视角下的养老供给问题研究――以南昌市西湖区为研究个案[D].南昌大学,2013.

[4]熊岚.南昌市社区养老服务现状及问题探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3,3,127-128.

[5]万谊娜.江西省人口老龄化与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思考――以南昌市东湖区为例[J].融与经济,2007,11:68-70.

第2篇:居家养老现状及问题范文

一、与当前经济发展水平相契合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养老设施建设及医疗设施建设也达到了一个空前的水平,但由于我国现阶段依然处于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为主要任务的发展中国家阶段,无论是养老设施还是以老保障体系都难以在短时间内达到较为完善的水平;同时由于国内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多数老年人的经济实力不足以支持其长期入住养老机构养老,尤其是我国庞大的农村老龄人口群体更是如此。因此为了满足多数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必须大力提倡和鼓励发展居家养老的养老模式。

二、与我国老龄化特点相关联

老龄人口基数大、老龄化增速快这是我国老龄化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而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我国政府提供大量的养老居住场所并快速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但这样的需求又是以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短时间内不能较快解决的问题。截至2009年底,全国各类老年福利机构共有38060个,床位266.2万张,仅占老龄人口数量的1.59%,与国际通常由4%-6%的可供老人入住的养老机构的情况相差较大。因此我们提出可以通过大力发展居家养老的居住模式来解决这一问题,利用老年人自有住宅的适老化改造来弥补养老机构的不足,这才是我国快速解决老龄人口基数大、老龄化增速快的正确途径。

三、与我国老年人的意愿相一致

第3篇:居家养老现状及问题范文

论文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同时,老龄人口正以年均3%的速度持续增长。在“未富先老”的社会经济背景之下,面对如此庞大的老龄人口、如此迅速的增长速度,如何解决好城市家庭照顾功能的弱化与社会养老负担的问题,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以满足城市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日常生活照顾需求,就成为当务之急。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概述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家中,以社区为中心,养老服务由社区为依托的各种社会力量来提供的一种养老模式。它是介于老人家庭照顾和老人社会机构照顾之间的一种运用社区资源开展的老人照顾方式;由正规服务、社区志愿者及社会支持网络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帮助和支援,使他们能在其熟悉的社区环境下维持自己的生活,避免不必要的住院或隔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象主要是那些日常生活能够自理或部分能够自理的老年人。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结构主要包括:(1)老人日间护理中心。主要是为白天缺乏家人照顾的体弱及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护理、生活照顾等方面的服务,如膳食、个人卫生、健康护理、护送看病等。(2)老人医疗保健中心。为老人提供送药、体检、心理咨询及疏导、康复护理、健康调查跟踪及养身保健知识教育等方面的服务。(3)老人家务服务中心。到老人家中提供各种家务服务,如做(送)饭、居家清洁、料理家务、帮助购物、维护维修等。(4)应急救援中心。主要是开通24小时老人服务热线,并建立事故预警系统,以便及时发现并紧急处理老人遭遇的各种意外生活事故,有效地进行危机的干预。(5)老人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是集文体、教育、社交与日常生活辅助于一体的服务场所,满足老年人对文体保健、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

二、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得到日益重视,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实现福利社会化的意见》,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还专门下发了《关于对老年服务机构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民政部门以社区服务为平台,致力于推广社区老年福利服务事业,鼓励社会承担部分养老责任,为社区养老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作体系,各地区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在管理、服务方面也已经具备了一套比较系统、规范的管理方法。各地正努力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在部分大中城市已初步形成了设施服务、定点服务和上门服务为主要服务形式,以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心理保健、文化娱乐、参与社会以及权益保护为主要服务内容的社区养老服务格局。截至2002年,我国的社区老年服务设施已达到23.8万个,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15.8万个,社区服务志愿人员900多万名,民办社会福利机构1600余家。根据2005年全国范围的城乡老年人口的抽样调查,71.9%老人希望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体系。

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还只是刚刚起步,处于初级阶段,各项职能还不完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

社区居家养老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和完善的服务体系支撑。比如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地位尚未得到承认(如在登记注册方面受到限制)、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扶持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相关政策不够完善。此外,为了促进民间资本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投入,政府应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二)社区居家观念落后,服务意识相对薄弱

一些职能部门和社区管理服务部门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观念落后。没有认识到我国城市养老职能已经由以家庭为主逐步转变为以社会为主;没有认识到社区居家养老是未富先老国情的需要;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认识不够,服务意识相对薄弱。

(三)政府职能不清,政社未能真正分开

由于我国的改革正在进行,社区服务发展在总体上仍属于政府推动型,社区养老服务还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同时,政府在社区养老服务中也出现职能缺位的现象。表现在:第一,基层社区组织责权不一致,街道办事处作为区一级政府的派出机构,承担了许多本不应该由它承担的职责,又把居委会当作政府部门的延伸,经常给居委会分配任务,致使居委会没有精力为居民办实事。第二,政府职能缺位。从目前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状况来看,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是不够的,主要表现在对非营利组织的培育不到位、投资社区养老服务的民间资本所应享有的相关优惠政策不完善等。

(四)资金短缺,资金来源方式单一

从目前的情况看,社区管理资金来源有限,主要是民政局投入,资金严重缺乏。这些经费对居家养老工作的启动,为一部分老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若要提供较为全面的居家养老服务,无疑是“杯水车薪”。

(五)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及设施不完善

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设施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老年服务设施设计不合理,适用性较差;其次,服务设施不够齐全,无法满足老年人需求;第三,基础设施较差,配备也比较单一。

(六)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低,服务内容过于简单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区管理及服务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乏社区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第二,社区工作的岗位培训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第三,专业化的服务项目较少,医疗护理、心理咨询、临终关怀等专业化服务迫切需要开展。

三、完善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议

针对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一)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应加快老年人权益和老年社区建设的立法,对其发展做出长期规划。同时,在我国的现实国情下,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的支持程度。政府应从宏观的角度制定各项支持社区养老的政策,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用房优惠政策、养老服务设施收费优惠政策、减征或免征社区兴办老年服务福利事业企业所得税、放宽注册条件、免交注册手续费等,政府应建立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项目的财政支持计划、城市公建配套法规、社区养老服务管理规章以及社区养老服务实施管理规章等。

(二)加强社区居家养老的理论研究,改善居家养老的观念

养老方式的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应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加强养老方式,尤其是新型居家养老方式的研究,从科学的角度和发展的眼光去审视分析其内在的发展规律,提供预测和规划的工具。同时要转换思维,改变居家养老的观念,增强对社区的主体感和责任感,使社区内的居民对自己所居住的社区产生一定的感情和归属感,自觉将自己融人到社区的集体中,并对自己居住的社区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这种社区服务的思维模式的培养和转变将更有利于社区居家养老的健康发展。

(三)明确政府在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的定位,政社分开

政府应退出社会福利服务生产领域,其角色转换为社会福利的推动者、提供者和监管者。政府要明确自身在开展社区养老中的职责,充分发挥其主导功能。同时,政府应摆正自己和社区的关系,政府只能是参与,并且其参与行为应该是启发式、动员式的政策引导,而不是替代。政府应当从不该管的职能中退出来,并将这些职能还给社区组织。政府要把社区养老服务所划拨的资金真接交给社区自己管理,政府只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社区要积极协调社区中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负责管理社区养老服务的总体事务,自主地开展各种活动,调动社区中的财力、物力、人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而非单纯地完成政府指派的任务。

(四)拓宽养老资金筹措渠道,形成多元化和多渠道投入的发展机制

要建立以社会筹集为主、政府资助为辅的多层次、多途径、多渠道的投资发展体制。继续扩大宣传力度,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关注养老事业,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向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捐资、捐物或提供无偿服务。同时政府应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中适当加大对社区养老的资金投入比例,兴建养老服务机构的设施,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可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承受能力,形成不同档次的服务标准,实行有偿服务、抵偿服务。这样既实现了政府购买服务,又满足了社区不同层次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同时也能吸引私人投资,拓宽资金来源。

(五)完善社区养老机构的设施建设,尤其是医疗康复设施

完善社区养老机构的设施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改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使用功能;其次,要完善医疗保健康复设施,开展保健康复、常见病预防等知识讲座;再次,完善社区老年文化体育设施。

第4篇:居家养老现状及问题范文

关键词:老龄化;居家养老;服务

一、居家养老服务相关概念

第一,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是指由民政部门牵头,通过街道安排社会内的大龄下岗女职工以家庭养护员的身份实现再就业,进入生活有困难的孤老家庭,照顾老人的日常生活起居,以“家庭养老院”的形式帮助老人度过健康安乐的晚年生活。它最大的特点是解决了目前社会养老机构不足的困难,将大龄下岗女职工和缺乏生活照顾、需要居家看护的孤老这两个困难群体的需要相结合,调动社会和企业力量出资建立家庭养老院,成为老人、养护员、政府和多方受益的良好模式。

第二,居家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在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它不仅解决了某个家庭的困难,也解决了社会的困难。

二、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背景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中国于1999年达到老龄化社会的标准,1999年年末,60岁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例是总人口的10%以上,更为严峻的是老龄人口以每年800万至900万的速度增长。21世纪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速度加快。资料显示,2005年末,60岁以上老年人口接近1.44亿,占总人口的11%,截至2040年,中国老龄人口数字将急速上升至4亿。2009年年末,老龄人口达1.67亿,80岁以上的老人占1899万,其中多数人逐步成为失能或半失能老人。银龄浪潮的汹涌而至,以及计划生育的实施,中国传统家庭养老的力量呈现出比较薄弱的局势。此外,伴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成人后在异地工作、结婚生子、安家落户,致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垂暮之年变成了空巢老人、独居老人,还有一类老人,他们牵着子女的衣襟来到异地生活,成为寄居老人。对于寄居老人而言,融入陌生的环境,他们的生活状况、内心世界以及情感世界都需要社会各界予以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这就需要中国养老服务体系发挥重大作用,尤其需要作为其基础的并且和传统文化最具切合性的居家养老发挥重大作用,但目前,这一养老模式一直处于基本停滞状态。

三、全面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重大意义

(一)居家养老是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的人性化选择

调查显示,急需帮扶的老年人口日益增多,需求范围日益扩大,大部分老年人都不愿意跟随子女异地迁徙养老,也不愿意与子女合居养老。2007年中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所占比例已达49.7%,比2000年提高了7.7%。2010年,民政部部长李立国于11月7日指出,城乡老人家庭中,空巢家庭所占比例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70%。而发达国家老年人空巢家庭所占比例为70%-80%,与发达国家这一比例相比,中国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持续增加的现实将是不可避免的。为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政府投入了相当人力物力构建适应老龄化社会的为老服务体系,以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社会服务体系。这是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举措。在这一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有学者指出社会机构养老应发挥重要职能。不容乐观的是,在社会养老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幸福指数并不高。对于所占比例越来越高的老龄人口,他们有着物质和情感上的需求,而功能弱化了的家庭养老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多样化需求。具体来讲,这些需求包括精神需求,医疗需求,社会需求,住房需求以及其他需求。社会养老机构无法满足老年人这些需求的具体表现:

首先,中国大部分社会养老机构的设施不完备,服务不周到,致使住在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活动少,生活单调,与同伴相处困难,进而影响到老人的心情和幸福感。由于面积和周围环境的限制,大部份养老机构娱乐设施不完善,能提供的娱乐方式很有限;为数不少的养老机构房屋有限,必须几个老人合住一间房,而老人的个性、认知大多已经固化,适应能力不强,在再一次“社会化”的过程中需要学习、适应以及接受新环境对于老年人而言都具有相当的困难,这就导致了他们无法适应新环境,很难与周围的人处好关系。此外,对于那些实行差异化管理和服务办法的养老机构,老年人之间的攀比使经济状况不好的老年人很难保持平和心态。

其次,在设施相对完善,服务基本周到的养老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很难享受到来自于家庭的天伦之乐。针对老人入驻养老机构的问题,《东南快报》的调查结果显示,90%的老年人不愿意住进养老机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老人们要在家里享受天伦之乐,而所占比例为70%的愿意进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表示,只有家庭不和才会考虑进养老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特别邀请的研究员伊密也发表过类似观点,她曾经指出“家的感觉是任何一个养老机构都不能给予的,很多老年人因为不能照顾自己同时又不愿意给子女添麻烦,无奈之下才做出去养老机构的决定”,“但是离开家并不代表对家没有了牵挂,他们的心仍旧留在了家里”。虽然设施相对完善,服务基本周到,但对家的思念和对子女的挂念始终困扰着很多老人。

(二)拓展居家养老服务是扩大就业渠道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随着老龄人口规模的扩大,需要社会提供服务的老年人口数量逐年上升;同时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需求范围日益扩大、需求水平日益提高,老年人需要社会提供的服务在种类、形式、质量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并且朝着更加具体化的方向发展。这对于居家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而言是个良好的契机。另外,近年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就业问题,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和热情来解决这一困扰中国的难题,但这一问题仍然凸显。若能把两者有机对接,将会实现养老与就业双赢的局面。“养老产业是一个很庞大的产业链,涉及到老年护理服务和设施行业,老年教育、老年旅游、老年金融等各个领域。仅仅培育专业的老年护理人才就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这是作为日本养老研究者的鞠川阳子曾经指出的有关国外养老服务蕴含的对于就业的良好机遇,对于中国而言,他指出“中国对此类人才的需求将会更加庞大,如果加上相应的培训、考核机构所需要的人才,对于解决目前中国大学生失业严重的问题会大有帮助”。此外,根据权威机构测算的数据,中国城市居家养老、家政和护理服务,2010年潜在的市场规模是1300亿元人民币,到2020年这一数值将超过5000亿。这足以说明老年服务的市场化和社会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且规模不容小觑,是扩大就业渠道、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四、中国居家养老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2007年伊始,中国部分大中城市开展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试点活动,各地服务规范细则上不尽相同,本文将最具有代表性的规定整理,如表1所示。

第二,现行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服务对象太少,范围过于狭窄,社会化程度低。从养老服务业起步至今,居家养老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在某社区开展的调查结果显示,95%的老年人不知道居家养老的存在,他们对居家养老的理解与真正意义上的居家养老相去甚远,而知道居家养老的5%的老年人认为居家养老服务仅包含家政服务及陪聊天。

其次,投资主体和服务主体单一,资源整合性差,相应的优惠政策激励效果不明显。

再次,居家养老服务业人才奇缺。中国居家养老服务业从业人员专业水平低,从业人员就业层次低,待遇不高,致使高校相关专业招生困难,已经在相关岗位工作的人才流失严重。拿云南省来说,目前所需要的养老护理人员近80万名,但实际的情况却是:全省养老护理人员不到5万,其中持有护理人员资格证的不到2万人次,与需求相比,所缺人才达70余万。在云南省省会的昆明市常住人口中,老龄人口约80万,是总人口的14.4%,而养老护理人员仅1万人左右。

五、全面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议

第一,政策层面的建议。政府要承担重要责任,政府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这一战略计划中,应该扮演设计者、推动者和建设者的重要角色。在政策制定方面,应该进一步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提供更多的支持和空间,以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参与,解决投资主体单一化的问题,从而达到较好的整合资源、提升服务质量的目的;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应该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把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同时应当加大财政投入,推进政府购买服务、为居家养老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在市场管理过程中,应加强监管体系的建设、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人才培养层面的建议。先行试点的经验表明人才的稀缺是居家养老服务发展面临的瓶颈,若能在未来的居家养老服务业中融入更多的专业化元素,居家养老服务必将所有突破。

首先,当前家居养老服务业服务员大多是4050下岗失业人员,他们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职业的使命感和归属感有所欠缺,因而他们认为做这份工作是“生活所迫”,加之对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不了解,在具体工作时不懂得如何甚至不愿意与老人沟通,导致与长者关系僵硬,长此以往,老年人容易对服务员产生不满情绪。针对此问题,相关培训机构对服务员的培训内容必须具有针对性,如让服务员对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有一定了解并让他们知晓怎样与老年人沟通。也就是说,培训的内容要源自于服务员在服务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其次,培训的形式应简单,生动形象,便于服务员理解和应用。笔者认为可以采用简单角色扮演等培训形式,让服务员很快理解并且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第5篇:居家养老现状及问题范文

关键词: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养老模式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1-0088-03

所谓空巢老人,指身边无子女或他人照料及共同生活,只剩下自己或老俩口独自生活的老人。从常州市2012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中发现:常州市常住人口468.68万,户籍人口364.77万。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1.3万,占户籍总人口的21.17%,其中空巢老人占全市总人口的近9%。从这些数据即可看出常州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据我们的走访调查发现,大多数的老人都为空巢老人,从一些数据也可以看出,城市的快速发展伴随着空巢化的加速,空巢老人的数目在逐年上升,他们急切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全面的社会关爱支持系统。

一、城市空巢老人调查样本及生活状况分析

(一)城市空巢老人调查样本分析

此次调查,选取常州市工人新村社区和河海社区两个典型社区,随机抽取20户(总共)空巢家庭。调查对象为60岁以上独居或与配偶居住的空巢老人,每一户空巢家庭采访一人,以防止数据混乱。以入户访谈结合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空巢老人的相关情况。

1.性别组成:男性8人,占40%;女性12人,占60%。

2.婚姻状况:已婚且有配偶7人,占35%;已婚且丧偶10人,占50%;未婚3人,占15%。

3.年龄结构:60~69岁老人3人,占15%;70~79岁老人4人,占20%;80~89岁老人12人,占60%;90岁以上老人1人,占5%。

(二)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

空巢老人平日生活中依靠自己一个人或者是配偶,因此稳定的生活保障极为重要。通过调查发现,空巢的老人的生活状况大致受经济来源、医疗保障、生活照料、精神状况等因素影响。

1.经济来源。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市区的空巢老人每月养老金在1 500元~2 000元左右,地处城乡结合处的空巢老人每月退休金只有400元~500元,区域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老人们表示退休金足以维持日常生活,不需要子女的接济和照料,但是遇上重大疾病等突况,经济方面就无法负担了。

2.医疗保障。80%左右的空巢老人都患有各种各样的慢性病症,需要长期的休养和药物治疗,这对于老人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一般来说,城市空巢老人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但是重大疾病带来的高额费用还是令人担心。截至“十一五”时期,常州市城市社区的老人基本纳入医疗保险,对于城镇中未覆盖医保的区域以及未参保职工医疗保险的老人,目前也参与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尽管如此,但对于有重大疾病的空巢老人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3.生活照料。大约60%的老人是可以生活自理或者是夫妻互相照料,其他大多数由子女照料,极少数会请他人照料或是生活照料缺乏。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机能的不断衰退,许多老人的行动逐渐迟缓,同时由于缺乏安全意识,家中和外出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比如在家中忘记关煤气、出行时摔跤、被车撞等,由此可见,笔者认为子女应当给予空巢老人更多的生活照料。

4.精神状况。通过对数据分析可知,65%空巢老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内心孤独,而并非照料问题。子女因求学、工作离开家,老人缺少依靠的对象,孤独折磨着空巢老人们年迈的身心。子女和父母居住在同一城市的空巢老人,相对来说,心理能得到更多的关爱,解决问题也更为积极;少数空巢老人与子女分居在不同城市,他们往往只能向老伴倾诉烦恼和忧虑或者默默承受,长此以往,他们更加感到孤独无助,在生病时会更加落寞孤单;部分空巢老人较为乐观洒脱,对家庭具有奉献精神,他们通常会自我排解,增强同社会的交流,如参加一些社区活动等,在各种活动中发挥余热;孤寡空巢老人往往心态较差,没有子女可以依靠,经济也没有支持,面对紧急情况时,应急能力较差。

5.最佳养老方式。从问卷调查中可以得出,老人大多数愿意独居,只有极少数的老人愿意和子女居住或住养老机构。在生活能够自理的情况下,老人都愿意独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老人和子女的观念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有着不同生活习惯和不同观念的人生活一定会产生摩擦,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幸福感。而且一般城市里的老人没有农村“养儿防老”的思想,相反老人的思想比较开明,他们理解并支持子女为了理想、事业外出打拼,如河海社区河海街道的一对夫妇:爷爷82岁,奶奶70多岁,他们心态非常好,理解子女,更倾向于独居。他们强调:“老人要多为子女着想,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而且国家要快速发展就离不开年轻一代,他们身上肩负着更重要的重任。”

二、城市空巢老人养老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口快速老龄化,老人家庭空巢化,中国的政治、经济、医疗、文化等方面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为了满足不同阶层空巢老人的需求,多种养老模式应运而生。加快对养老模式的进一步探索,找到适合老人的最佳养老模式,让他们安度晚年已是解决城市空巢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的关键。经实地调查显示:目前常州空巢老人养老模式以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

养老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

1.常州市最近十几年一直在大力发展养老事业,最终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目前,常州在两个县级市和五个区已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点,如新北区燕兴社区的助餐点、送餐点较为成熟。由此可见,社区能够提供家庭力所不能及的照顾、帮助以及种种服务,同时能够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如新北区的晋陵互助社、一加爱心社等。自古以来,人对家有种特殊的感情,如同幼婴对母亲的依赖,对老人也不例外,特别是空巢老人。通常情况下,只要有自理能力,他们就不愿离开家,都会选择居家养老而不愿去养老机构去养老。居家养老根据老年人需求和自身条件,积极开展短期供养、日间照料以及助餐、助医等生活服务,同时兼顾老年人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精神关爱等多种需求。2012年,常州市创建23个省级示范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05个,城市社区小型托老所床位500张,农村老年关爱之家床位500张。

2.由于观念的影响,很多老人不愿居住养老机构,心理无法适应养老机构的生活,虽说大多数老人不愿居住养老机构,但也有老人说在不能自理的情况下会选择居住养老机构。常州一直在推进公办养老机构的建设,重点扶持社会投资兴办的护理型养老服务机构,2012年末,常州市各类养老机构110家,拥有各类养老床位24 678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32张。

(二)存在的问题

1.资金短缺:在一定程度上资金短缺限制了养老模式的发展,没有充足的资金意味着不能提供更好的设施。如有了足够的资金,就可以提供更好的设施,同时给服务人员提供培训的机会,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充足的资金来源是稳定的养老服务系统正常运转的保障,大到政府正常运营养老服务事业,小到可保障社区空巢老人每月有固定的资金援助。

2.社工人员短缺:每1 000户家庭才有4位社工,对于老社区来说,社工数量远远不足,社区主任希望能够有更多的社工帮助他们,来满足空巢老人的需要,像陪他们聊聊天等。社工人员工资低、学历要求高、工作量大等原因是造成社工人员的流失及匮乏的主要原因。据我们调查发现现在的社工一般都是大学生,若非大学生,必须是大专学位且有二年工作经验,他们的工资一般在1 000元左右,微薄的薪水,除了不能保障基本的生活外,心理也会产生巨大的落差。

3.养老机构设施不完善,生活环境比较差:与居家养老存在着同样的问题,服务人员短缺以及服务人员的不专业等因素无法给予老人更好的生活照料及精神慰藉。此外,饮食方面与居家养老相比也存在着不足,无法满足老人味觉上的需求。由此可见,无论是从精神上还是生活照料上都无法完全满足空巢老人的需求,当然,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毕竟众口难调。

三、完善城市空巢老人养老模式措施及建议

(一)完善养老体系

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信息服务为辅的养老服务系统。在一个完善的系统下发挥社区、养老机构的作用,重点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加强养老服务专业队伍建设,为老人提供优质的服务,为老人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经我们调查常州养老服务中心的覆盖面比较狭小,因此扩大其覆盖面至关重要,让更多的老人享受居家养老带来的幸福感。为了提高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全市应积极开展其星级评定工作,使常州居家养老服务达到更高层面。

(二)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力量

资金是发展老人事业的灵魂,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以及养老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如果要更好地解决老人的养老问题就需要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力量,吸引更多的资金,在养老方面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为了把市场作用发挥到最大,常州市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积极鼓励养老机构和养老事业的发展。这样做也可以让更多的人关注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因为养老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家庭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它的发展状况会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政府应该根据中国的国情,督促企业制定完善的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做到员工在位时应保尽保,为员工的养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调查显示,大多数城市社区空巢老人的经济来源都是退休金,它足够维持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开支。然而,如果遇到重大疾病时,他们的退休金就显得捉襟见肘,大多数空巢老人面临着“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因此,完善和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我们解决养老问题中的关键所在。

(四)关注空巢老人的精神需要

根据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把人类的需要按其重要性和产生次序分为五个层次,也就是五个等级,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理需要对城市空巢老人已不再是问题,当生理需要有了一定的保障,空巢老人就会关注和追求精神方面的需要,如安全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由此可见,养老问题最终回归到精神养老上。可以尝试在社区建立专门的心理顾问团队,定期对空巢老人进行心理疏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积极的心态,幸福地度过晚年。

参考文献:

[1] 常州市2012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Z].2012-07 .

[2] 刘晗.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与养老模式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0,(11).

[3] 谢金楼.常州市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以常州市天宁区为研究样本[Z].

[4] 常州市人民政府文件[Z].2012-05.

[5] 陈建兰.空巢老人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苏州的实证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0,(3):29.

[6] 花月圆.社区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和社会支持初探——以江苏省A市B社区为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1-6.

[7] 刘晓霞.城镇空巢老人的社区照顾研究[J].价值工程,2010,(2):8.

[8] 梁馨月.中国社区养老方式的新探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1):28.

收稿日期:2013-07-23

第6篇:居家养老现状及问题范文

[关键词] 财政资金;社区养老;财税政策;对策

[中图分类号] F81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2-0022-03

社区养老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推崇的新型养老方式,开展社区居家养老不仅有利于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而且还有助于减少家庭的养老负担。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要,但是随着社区养老需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养老人数的增加,导致我国社区养老保障体系面临巨大的压力,尤其是财政资金投入的不足,使我国社区养老服务质量低下。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必须依赖于财政资金的支持,而财政资金必须要依靠完善的财税政策引导。

一、财政资金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投入现状

以辽宁省为例,近些年辽宁省加大了对社区养老的资金投入力度。2014年,国家、省两级财政投入1.1亿元对省内42家老年养护院等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和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进行新建和维修改造。省、市彩票公益金50%以上用于支持发展养老服务业,国家福彩公益金2673万元补助891个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2015年,辽宁投入1亿元专项资金,加强全省城乡重点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然而政府的资金投入与当前社区养老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充分表明财政资金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投入还不够。

(一)财政资金支持社区养老服务的资金总量较小

根据辽宁省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信息显示,辽宁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得到快速的发展,尤其是社区惠普型社区服务社数量的增加,大大提高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并且被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所接受,并且参与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但是政府对社区养老的投入却没有相应的提高,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10.3%,该数值远远低于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可见财政资金对社区养老服务投入总量的不足,会影响到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

(二)财政资金对社区养老服务的补贴水平较低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扶持,因此强化财政资金补贴制度是促进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关键因素,然而当前财政资金对社区养老服务的补贴水平比较低,其主要表现为:一是人均补贴水平不稳定。财政资金对社会民生项目的补贴存在一定的波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随着近些年辽宁省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尤其是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辽宁省经济出现了快速下滑的趋势,虽然政府也在不断地提高民生保障支出,但是由于老龄人口基数的不断增加,导致人均补贴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由此可见财政资金在投入方面缺乏统筹考虑;二是人均社区养老服务补贴水平不高。通过对比美、德国家社区居家照料服务资金的标准,我国的标准要远远落后于这些国家的平均水平。以德国为例,德国根据养老服务对象的身体状况确定的照料费用在590美元/人到2000美元/人,而辽宁省的社区居家养老照料标准却不足200美元/人;三是对民营养老机构的运营补贴不到位。虽然辽宁省出台了关于针对民营养老机构的运营补贴制度,但是由于补贴审批制度不合理,导致民营养老机构很难获得财政的支持。

(三)财政资金对社区养老投入结构不合理

通过表1,我们可以清晰的了解到辽宁省财政资金在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资金的补贴结构上,存在过分重视运营的现象,一般财政资金的一半以上应用于支持社区养老机构的运营,而且这部分主要是应用于支付社区养老工作人员薪酬。

二、财税政策对社区养老支持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财税政策对社区养老扶持的现状

总体来看我国对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财税政策主要包括:一是针对社区养老机构的税费减免政策;二是对养老机构或者赡养人义务人赠予的减免政策;三是直接对老年人所得的减免税政策。具体见表2。

当然具体到辽宁省也制定了系列关于促进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优惠财税政策:一是制定了完善的融资政策。积极利用财政贴息、小额贷款等方式,加大对养老服务业的有效信贷投入。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鼓励保险公司开发和完善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险种等;二是完善税费优惠政策。落实好国家现行支持养老服务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养老机构提供的养护服务免征营业税,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自用房产和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对符合条件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按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三是完善人才培训和就业政策。省市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加大养老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四是完善财政支出政策。加快建立养老服务评估机制,探索建立城乡低保户、低保边缘户家庭中60周岁以上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和重度老年残疾人生活补贴及护理补贴制度。公办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维护资金、所需工作人员人头费和日常工作经费应列入同级财政预算等。

(二)社区养老财税政策所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都建立了针对社区养老服务的财税政策,但是结合财税政策的实施效果看,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财税政策的覆盖面相对比较窄。目前我国制定的各项优惠财税政策主要是针对福利性、非营利性的社区养老机构,而针对营利性、民办养老机构的优惠财税政策比较少。虽然《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辽政法(2014)4号提出了针对民营养老机构的优惠财税政策,但是其在具体的实施中却存在细则不明确,导致实施不到位的现象,进而影响民营养老机构参与到社区养老的积极性;二是优惠环节单一。从表1可以到看财政对社区养老机构的投入支持主要集中在运营阶段,而对于养老机构的融资、投资等环节则缺乏相应的优惠财税政策,进而导致社区养老的后续资金问题比较匮乏,影响服务质量;三是优惠力度不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属于民生项目,但是目前看财税政策对社区养老的优惠力度还不够,例如关于民营养老机构参与社区养老的扶持力度不够,导致公办养老出现“供不应求”,而民办养老机构则出现“高空置率、高收费、高支出”的现象。

三、提高财政资金投入,完善财税政策的对策

提高财政资金的投入必须要依赖于完善的财税政策,因此在当前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的环境下,我国政府部门要正视财税政策制定、实施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积极地对策进一步完善财税政策,以此提高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

(一)提高财政资金对社区养老的直接投入力度

社区养老具有惠普性质,因此在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中,中央和地方要积极发挥财政优势:一是要提高中央对社区养老的支持力度,中央要建立专项预算制定,将养老纳入到一般性财政专项预算中,提高社区养老资金投入的稳定性;二是协调资金投入数量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财政投入数量取决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目前辽宁省处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促进消费,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是辽宁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然而经济发展是当前工作的核心,因此要求政府部门要合理处理资金投入数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不能为了发展经济而降低社区养老投入资金。而是要根据我国未来财政能力做好养老服务中长期规划,以此做到合理应用财政资金。

(二)建立社区养老财政补贴长效机制

一是要完善社区养老的补贴制度。由于社区养老补贴主要是面向高龄老人、贫困老人以及“三无”老人,因此使补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国要进一步提高社区养老补贴制度的完善性,由个人补贴向社会保险过渡,例如改变以往针对某个老人的补贴模式,而是将其纳入到保险体系中,以此提高财政补贴资金的效益;二是改变政府对养老机构财政补贴的帅选机制。政府对社区养老机构的补贴筛选要由过去的所有制转变为以项目为主的模式,由于我国养老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因此只有养老机构的规模、数量等达到一定要求,财政就给予补贴,而考虑其所有制的类型。当然政府在补贴中要充分认识到补贴的性质,如果属于建设型的补贴则要适时退出,而属于公益型的补贴则要制定长期的规划;三是加大对社区养老机构的补贴力度。一般公益性的养老机构由于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单一,因此要加强对非营利机构的补贴力度;四是给予社区志愿者一定的补贴。对于社区志愿者而言,虽然其行为属于自愿,但是政府也要给予其一定的补贴,以此激发全社会人员投入到社区志愿服务的行列中。

(三)完善财税绩效考评机制

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建立完善的财税政策执行绩效考评机制:一是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财政资金来自于财政,因此对于社区投入资金的考评也要有民政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组成考核小组,并且制定具有操作性强、细化的指标参数,以此达到科学考核专项资金的目的;二是重视审计制度在绩效评价中的作用。审计制度是约束政府行为的重要制度,在社区养老财政投入中,虽然通过财政部门和民政部门的绩效考核能够有效地规避资金使用舞弊行为,但是由于存在利益关系,导致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存在某些问题,因此需要将审计制度引入到政府财政投入的监督与审查中,以此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三是重视绩效考核的结果。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我国养老服务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通过绩效考核结果可以准确的反馈出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所存在的问题,进而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四)拓展社区养老资金来源,发展养老服务市场化融资渠道

社区养老需要的资金比较大,单独依靠财政支持很难满足社区发展的需要,因此我国要建立完善的社区养老资金融资制度:一是要扩大社区养老资金融资渠道,政府要进一步加强与民间资本的合理关系,提高养老服务质量。例如政府在向社会组织购买养老服务时,需要合理预算社会组织所需要的人力、资金等成本,以此提高政府购买服务的质量。当热政府也要加强对社会养老机构的监督力度,避免出现“只拿钱、不办事”的现象出现;二是完善PP模式。PP模式为社区养老服务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通过该模式可以将民间资本有效的应用到社区养老体系中,缓解财政资金紧张的局面,促进了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

(五)细化财税政策,推动政策落实

一是要细化财税的优惠条件,加强财税在社区养老产业中的引导作用。目前国家对社区养老的财税政策比较多,因此在具体的财税政策执行的过程中一定要对享受主体进行审查,明确其所享有的具体项目;二是加强对“医养”项目的支持力度,“医养”是当前社区养老建设的重要形式,因此要发挥财政优惠政策,重点支持该养老产业。

[参 考 文 献]

[1]王磊.我国城镇社区养老现状及困境分析[J].魅力中国,2014(21)

[2]周玉萍,杜润楠.政府购买社区养老服务方法与策略[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5(5)

第7篇:居家养老现状及问题范文

关键词:保定市;居家养老;策略

基金项目:2013年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201302053)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保定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构建:路径与策略

收录日期:2013年9月16日

一、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点

21世纪必将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全球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国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更是严峻。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作为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不仅老龄化的速度快,而且呈现出“未富先老”的特征。 “未富先老”必然使中国社会的养老面临巨大压力。

保定市是河北省人口第一大市。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到2010年底,全市人口共计1,119万,60岁以上老年人有146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3.07%,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

二、居家养老服务的意义

目前,社区养老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照料和医疗需求,机构养老成本昂贵,“未富先老”的国情和相对较高的住养成本,也使多数老年人对机构养老望而却步。再加上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影响,以及居家养老的亲近性、自由性和经济性等优势,使居家养老方式成为社会养老的主体。

居家养老是一种利民、便民、亲民的养老模式,具有成本低、覆盖面广、服务方式灵活等诸多优点,而且能够缓解政府财政压力,提供适应老年人生活习惯和心理特征便捷服务,也大大减轻了家庭照料压力,从而对稳固家庭、稳定社会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据调查,选择居家养老方式的老年人超过90%,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这一群体还将日益壮大。发展居家养老,不仅有利于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和完善,更有利于形成积极的社会风尚,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三、居家养老面临的难题

虽然在居家养老方面做了很多开拓式的尝试,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在调查中我们仍然发现面对如何养老的这一世纪难题仍然面临诸多的难题。

(一)居家养老资金来源单一,且严重不足。居家养老一开始就是由政府主导的,政府不仅在居家养老的机构设置、运作方式等方面处于主导地位,在资金的投入方面也是主力军。目前,社区各种养老服务都是依靠政府资助才发展起来的。但是由于中国人口的基数大,老年人口是一个庞大的绝对数目,仅靠政府投入的单一模式无法满足社区养老服务日益壮大的需求,致使社区养老处于资金短缺的困境。而且现在60岁以上的老人,大多数都没有从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模式中跳出来,仍然觉得国家和企业应该为他们退休后提供一切的保障,还没有形成自己规划老年生活,购买养老服务的意识。再加上,我国的居家养老模式一开始就是由政府来主导的,更加强化了“养老是政府的事情,老了就靠政府”的这一观念和意识。

社区三无老人(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无法定赡养或扶养人)、低保老人、特困残疾老人、生活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且经济较困难的老人可享受无偿服务。由于资金紧张,政府买单,为这五类老人提供的服务也仅仅是日常生活照料方面的,例如烧饭、买菜、打扫卫生、日常护理等等。不在这五类老人中的广大的老人并不能享受到这些服务,他们如果有需要,必须自己购买服务。

(二)服务内容单一,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各种现实需要。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衣食住行的获得和满足是我们作为一个人的最低层次需要。日常生活照料需求仅是我们最低层次的需求的一小部分。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到,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安全需求、理财投资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更高层次的需求不断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其中,最凸显的是情感需求。由于老龄化的加速、剧烈的经济改革、严格的独生子女政策、大规模国内移民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传统的孝道在今天的中国受到了很多现实的限制和侵蚀。

(三)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低,志愿者严重不足。由于居家养老目前由政府买单的部分主要是为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顾,所以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较低。一般除了对服务人员进行一些必要的家政服务培训之外,很少进行其他的专业培训。当然,从业人员的年龄、学历、素养等本身也没有达到进行更高层次、更专业化层次培训的可能。陪护和家政都是属于流动性很强的行业,在很多人眼里,那都是“伺候人”的活,好像低人一等似的。如果能进企业或工厂,就没人愿意去干这种工作。一般能招到的员工都是50岁左右的家庭妇女,而且很多都是外来打工人员,她们本身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没有一技之长。家政和护理工作对她们来说比较容易上手,培训内容也能接受。目前,我国仅家政服务这一块的服务人员,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更不要说对老人居家养老所需的专业人才培养了。为解决当前的巨大需求,很多社区都动员居民加入志愿者行列,为身边的老人提供爱心和帮助。

四、保定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构建路径与策略

保定作为人口大市,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全市目前共有60岁以上老年人149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2.9%,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总数全省第一。在保定市当前“未富先老”的大背景下,为了应对老龄化趋势,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模式。着眼为97%的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依托市社区服务中心网络平台,免费为老年人提供紧急救助、生活帮助(家政信息服务)以及主动关怀(为老服务)等服务,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居家养老服务道路。

为了加快推进保定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保定市提出“十二五”期间按照“五有(有机构、有场地、有网络、有服务、有高龄津贴)”、“三统一(统一名称、统一标准、统一标识)”建设标准,建立具备老年人临时托养、日间照料等功能的居家养老服务站(中心)。

(一)政府主导,依托社区服务中心网络平台为居民提供服务。在社区养老服务上,保定市在城市街道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社区建立不少于30平方米的居家养老服务站,通“12349”便民服务热线和老年人紧急救助服务系统,建立覆盖城乡的居家养老呼叫服务网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居家老人提供就近、方便、快捷的紧急救援、家政服务、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文化娱乐和精神慰藉等为主要内容的居家养老服务。

为满足社区居民服务需求,2009年11月,保定市民政局对社区服务中心进行改制,联合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由民营企业投资建立了新的民办非企业――保定市社区服务中心,实现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根本转变:由政府投资、管理变成政府主管、社会组织投资、运营。市社区服务中心探索建立的老人救助系统与120急救中心联动,形成了市、区、街、居四位一体的综合救助服务体系。中心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相结合的技术手段,无偿为老年人提供紧急救助终端(用于家庭救助的无线固定电话和陪护老年人所有活动范围的移动终端),针对所有有需要的人群免费提供服务,不收百姓一分钱,而且在通讯方面给予比市场更优惠的资费政策(无月租赠来电,月最低消费10元);并且使用科学的紧急救助方式:一是老人及其亲属、救助指挥中心和急救中心120的多方通话,紧急现场救助,监听老人状况,同时讨论确定急救方案,多渠道保障老年人急救信息通畅;二是老人健康档案在第一时间发送到指定的医疗机构,缩短急救时间,挽救生命;三是精准的卫星定位确定老年人所在位置;四是贴心的生活帮助和特色的主动关怀服务,多渠道、多角度助力老年人生活。

(二)创新模式,实现多方共赢、群众受益。社区服务中心网络平台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相结合,服务千家万户的德政工程。政府实行监督管理,企业投资,社会组织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实现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多方共赢,百姓受益。

1、政府不用投入任何费用,全部依靠中国移动与运营企业投资,只需要提供政策指导、业务监督和市场监管,即可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建立起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既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又为群众办了实事。

2、中国移动公司虽然在此项目中投入大量资金,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老年人使用的无线固定电话、移动救助终端和与老年人绑定的亲情号码,都必须使用移动号码才能享受服务,这对于中国移动公司来说可以扩大用户、占领市场、稳定客户群,能够保证其长期效益。

3、社区服务中心作为民办非企业,承担着政府、企业、居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为群众服务、为企业服务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树立企业公益形象;另一方面可以从中国移动通讯功能费中获得一部分佣金,得到相应的利益回报,为自身持续发展增添动力。

4、对于居民来说,一方面对于“三无”老人等采取政府埋单和社区志愿者上门服务等方式为其提供无偿服务,为经济比较困难的提供低偿服务,对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提供有偿服务。无论哪种服务,只要拨打12349服务热线或者登录社区服务网站下单,即可得到便捷、高效、贴心的信息服务;另一方面老年用户可免费得到老年人救助终端,享受无偿的紧急救援和生活帮助信息服务,而且可以享受比市场更优惠的通讯资费政策。

5、对于中心加盟企业,中心免费为其介绍客户,不但扩大企业的影响,同时增加企业的收入。企业还可利用平台宣传其企业形象,接受社会公众监督,让居民享受更好的服务。

(三)市场运作,保证了社区服务中心持续发展的能力。保定市社区服务中心采取政府主导、社会组织承办、企业投资、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利用先进的信息、通讯技术手段,整合社会资源,为群众提供便民和老年救助服务,实现了群众、企业、政府多方受益的目的。

政府规划服务项目,确立服务标准,中心为全市居民提供便民服务和老年救助服务的同时,也可以从中国移动通讯功能费和增值服务中获得收益,为通讯运营企业业务拓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另外,中心拥有便民服务和为老服务软件开发的专利权,为与其他地市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社区中心以网络平台为依托,依靠功能强大的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络,凭借自身造血功能(通过获取通话功能费用佣金、开发各种增值服务,如用药提醒、生日祝福等),拥有了稳定长效的自我生存发展能力。同时,中心还可对加盟的服务企业通过资格审核、服务回访、信用评估淘汰等管理制度,帮助市场规范服务企业,真正使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享受到更规范、更优质的服务,使老年人晚年生活无忧。

主要参考文献:

[1]刘颂.解析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终极目标及运作路径[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

第8篇:居家养老现状及问题范文

摘 要 离退休职工是企业职工队伍的组成部分。加强退管工作关乎职工利益、企业和社会稳定,要切实加强,观念更新、体制机制方式方法创新,努力开创退管工作新局面。

关键词 观念更新 举措创新 方法求新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凸显,企业离退休职工逐年增多,加强创新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服务工作,愈益成为企业一项不可推诿的重要任务而应高度重视。

一、观念更新,着力构建企业、政府、社区同抓共管体系

当下,某些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与新形势要求不适应。主要表现是领导思想守旧。只求过得去,不想有大作为。新时代新形势对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退管工作,一是企业主抓。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围绕大局,统筹兼顾,以创新推动发展。观念的转变是根本的转变,观念一变地阔天宽。要变因循守旧为求新求变,变满足现状为创优争先,变表面文章为真抓实干,变退管中心单打独斗为党政领导和各部门各负其责,密切协作,同抓共管。二是企政合作。老龄化日益严峻,养老问题已成整个社会牵涉政治、经济多方面的重要问题。如何养老,如何破解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压力,如何做好离退休职工管理服务工作,不仅关乎企业离退休职工利益,更是关乎社会稳定和谐的现实问题。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日益淡化,新型的多元养老模式急需构建。当下子女面对4:2:1,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的家庭结构,无疑向传统家庭养老服务模式提出了挑战。因而,离退休职工“终端问题”绝不是仅靠企业自身一般化工作能解决,而必须企业和政府通力合作,着力构建企业、政府、社区“三联退管”新模式,真正把离退休职工管理服务工作落到实处。唯此才能开创退管工作新局面,更好地担当企业政治经济社会责任。

二、举措创新,着力拓展离退休职工管理服务渠道

根据大庆油田企业和各地经验,当下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服务工作应着力抓好以下几点: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涵盖企业退管工作在内的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关心职工、尊重职工、理解职工。针对离退休职工中存在的理想信念淡化、失落感强、悲观情绪、不平衡心理,采取组织形势报告会、发放宣传品等方式,宣传系列讲话和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通报企业任务目标发展现状及趋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振奋精神。深入细致做好个别职工思想工作,加强心理疏导,解惑释疑,化解纠结问题,坚定理想信念。例如,大庆油田企业在老年节和“9.26”大庆开发建设纪念日,分批组织离退休职工参观大庆历史陈列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重温大庆创业史,传承大庆光荣传统,深入进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再教育,收到了良好效果。2、积极主动排难解忧。使他们真正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安度晚年。要认真落实离退休干部政治待遇。离退休职工不同程度存在看病就医难、居家养老难等难题。重患伤残、空巢、失能老人更需要企业关心照顾。企业要认真倾听他们的诉求,积极创造条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主动为他们排难解忧。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兴建修缮职工活动室,开展读书看报文体活动,与政府社区合作,举办老年大学、职工夜大,满足职工精神文化需求。与医院合作,确保患病老人及时就医。大力开展志愿者服务,及时帮扶救助,把党的温暖、企业的关爱送到离退休职工家庭、老年人心坎上。与政府合作,积极解决离退休职工子女升学、就业问题。大力弘扬孝心文化。与政府合作,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兴办养老产业,帮助子女解决养老难题。积极探索、推广居家养老新模式。2014年,有的城市试验推广“一键通”智能养老系统。就是通过现代通讯、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打造智能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建立老年人信息数据库,提供“一键求救、电子定位、主动关怀事件提醒、健康连线”服务。着力解决居家养老工作中信息不对称、服务不及时、需求难满足等难题。“一键通”助老呼叫终端由红色和绿色两个按键组成,“红键”是紧急援救键,当老人生命受到威胁时,按下红键,“一键通”的信息平台便会向110、119、120等部门和其家人联系,社区服务站也会及时反应,登门开展紧急救助;“绿键”是服务键,老人有需求时,平台会安排义工、志愿者或其他社会力量,为其提供及时服务。老年居民依托这一平台,享受到智能、便捷、高效的居家养老服务,值得大力推广。3、着力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时下针对老年人的电信诈骗、购物价格欺诈、侵占老人房产、虐待老人等大量案件告诫我们:对老年人维权问题不可等闲视之。企业要和公安、社区合作,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律意识、老人依法维权意识。做到依法行政,执法必严、违反必纠,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4、发挥老年智囊作用。对企业生产经营的难题,可聘请经验丰富的离退休干部工人当顾问“把脉问诊”,或现身说法进行传统教育。让他们老有所为,奉献才智,助推企业健康发展,实现人生梦想。

三、方法求新,着力提高退管领导方法科学化水平

第9篇:居家养老现状及问题范文

兴安盟地处内蒙古东部,辖一县两市三旗,71个苏木乡镇街道办事处,1001个嘎查村居委会,总人口164.56万。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兴安盟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正确认识兴安盟老龄事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采取有效对策,对加快老龄事业发展,应对人口结构老龄化,促进兴安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兴安盟社会化养老基本情况

(一)全盟老年人口基本情况

截至2016年底,全盟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23.8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4.4%,高龄化进一步加速。80岁以上的老年人17275人,100岁以上的83,共有空巢老人3848人。老龄化进程与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相伴随,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急剧增加。

(二)全盟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近年来,全盟立足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相适应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加强公办养老机构建设,推进民办养老机构发展,依托社区积极开展日间照料服务等便民为老服务,努力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使全盟养老服务事业得到不断发展。

1.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2013年开始续建新建了盟社会福利院、阿尔山市福利中心、科右前旗巴拉格歹区域性敬老院、扎赉特旗茂力格尔区域性敬老院,全盟现有公办和民办养老机构75家,其中公办社会福利院(养护院)6家,床位740张;区域性敬老院8家,床位1200张;旗县市中心敬老院4个,床位650张,乡域敬老院8家,床位430张;农村互助幸福院19处,床位1756张;民办养老机构30家,床位399张。全盟60岁以上老人231008人,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31张,基本满足了社会养老需求。

2.社区养老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2014年,根据《农村牧区养老幸福家园建设指导意见》,全盟现已开工建设农村牧区幸福家园13处,717户。盟社会福利中心养护楼已正式启用,全区五保供养现场会也在兴安盟召开,12349便民为老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营情况良好。

3.各项养老惠民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加快城镇居家养老服务建设、推进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加大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加强农牧区养老服务建设等任务。根据自治区民政厅的要求,兴安盟行政公署办公厅印发了《农村牧区养老幸福家园建设指导意见》。各旗县市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养老幸福家园建设总体规划和具体的年度实施方案或细则,部门联动,推动养老事业发展。

二、兴安盟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扶持服务企业发展的政策、项目少

虽然国家和自治区出台了一些关于养老方面的政策,但都是原则性的,具体操作性不强。兴安盟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但缺少有针对性和具体操作的政策和制度。

(二)服务机构形式单一,企业少、内容少、水平低

兴安盟现有养老机还是以政府提供公益为主,供养对象大部分是城市“三无”和农村“五保”老人,受益人数少,养老服务享受面较窄。社会养老机构规模小、环境差、配套功能弱,存在消防、食品安全隐患。

(三) 政府财政投入不足

目前兴安盟各级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资金,基本上来源于中央、自治区项目资助资金和盟级福利彩票公益资金,盟、旗(县、市)财政均未列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经费。一是各级政府投入力度不够,二是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的机制尚未形成,三是社区养老资源效率不高。

(四)?B老服务组织少,队伍建设滞后

我国目前尚无专门的养老服务技能培训、鉴定机构和统一的国家职业标准,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兴安盟尚未形成专业的养老服务队伍,缺少专业培训机构,服务组织数量少,养老护理人员普遍缺乏,养老服务水平不高。一些养老机构尤其是民办养老机构,护理员大部分为进城务工人员及城镇下岗职工,文化水平低、年龄偏大,只能从事生活照料等简单护理工作。

三、兴安盟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对策与建议

(一) 加大教育宣传,营造浓厚的养老氛围

积极引导老年群体树立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消费观念,使更多的老年人理解和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形成一定规模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市场奠定基础。为确保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及规划的顺利开展,各地应专门成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对各类政策法规和孝亲敬老模范的宣传,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养老的意识。

(二)大力推进养老机构改革

随着中国老龄化速度的加快,推广智能化养老正当其时,应从生理、心理、行为及生活环境四方面提供多方位养老管理服务,以智能化引领养老服务方式转变。这就需要政府从顶层设计上给予扶持政策,同时配套技术、产品、服务,突出智能管理服务,全面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改革公办养老机构,对其加强管理,提升服务质量。一是盘活现有福利设施,对全盟9个公办社会福利机构进行改造,实现综合福利院、临时救助站、养老院的功能;二是加快老年养护院建设,推进乌兰浩特市老年养护院建设,争取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三是协调和推进已开工的老年公寓建设,争取早日建成并投入使用,解决中高收入老年人的社会化养老问题。

(三) 加速“互联网+”进入养老产业

社区居家养老要超越社区的狭小空间,充分利用社区外的资源更好地服务老年群体,就必须真正让老年人融入到“互联网+”时代,让老年人感受到“互联网+”所带来的的改变与实惠。一是建立社区老人电子档案。社区要为“空巢”家庭、独居老人、病残老人、高龄老人建立信息库,把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健康状况、家庭情况、子女联系方式、希望得到的服务项目等相关资料输入电脑,传送到网上数据中心,便于为老人提供所需服务。二是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加盟机构档案。三是加速养老服务手段创新。通过大数据分析、物联网建设,向老年人提供性能稳定、方便易用、物美价廉的老人定位、健康数据监测、智能穿戴设备等在内的新型养老服务,探索“智慧养老”,实现老年人服务需求与各类服务实体之间的无缝对接,促进养老产业快速发展。

(四)增加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的财力投入

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多方争取资金,加快城乡公办养老院、老年公寓等福利机构建设,完善城乡敬老院配套设施,努力提高集中供养水平,实现农村五保户和城镇“三无”对象以集中供养为主、分散供养为辅的养老格局。养老服务业涉及长期照料、医疗康复、精神慰藉乃至饮食服装、营养保健、休闲旅游等方面。社区老年服务发展所需资金主要是来源于政府、各地街道、社区居民捐献、社会捐献等,但这些资金的数量是极为有限的。政府需要尽快确立公共财政支出社区养老的比例,不断拓展经费来源的渠道,形成长效机制,把政府的投入、政策的扶持、社会的支援、老人的支付和子女的赡养义务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对非营利性的社区养老服务项目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 这种补贴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实施。通过政府财政向各类社会服务机构直接购买,实现政府财政效力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