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镇建设规划范文

城镇建设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镇建设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镇建设规划

第1篇:城镇建设规划范文

关键字:小城镇规划建设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economic development,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the historical task of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While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is an important task of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mprove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 changing the appearance of rural village, highlighting small cities and towns plann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Scientific planning guidan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to promote the small town to build a healthy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Keywords: small towns, planning,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54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引言

小城镇建设是发展的需要,因此小城镇建设规划很重要,合理的规划,制定新的城镇建设规划标准,因地制宜,结合地域实际情况建立规划项目和标准,实现小城镇建设目标。

1新农村建设要先有建设规划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充分发展建设部门在村庄整治中的作用,强化规划的龙头地位,立足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在现有基础上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做到规划到村、到屯,并与乡(镇)、场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衔接。编制规划要坚持专业人员和群众相结合,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内容要全面,重点要突出,注重体现民俗风情,展示民族特色。在规划的基础上科学研究项目和有效载体,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推进。根据不同的特点和要求,我们把重点放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上,使农村各项功能更加完善,才能更体现农村建设的新。在规划中我们坚持了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原则,突出了先导性、基础性和综合性。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新农村建设要改善人居环境

农村人居环境现状仍然较差,住房砖瓦化率不足40%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农村住房呈现建设布局乱的局面。一些农村随意建房,建新屋不拆旧宅,有新房无新村,造成用地浪费。近几年来,加强了村镇规划编制工作,在优惠政策的引导下,农村按规划建设砖瓦化住房和节能房,住房条件有了较大改观,但农村环境卫生还很差,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新农村建设首要问题是改善人居环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分类指导、体全机制、稳步推进。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要为改善人居环境提供依据,建设部门要引导推广适用的新技术,加强对农房建设的指导和管理。要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力度,整治村容村貌。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是个渐进的过程,一家要以生产发展为本以农民持续增收为基础,一切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走低成本、低资源消耗、不加重农民负担、以农民为主的村镇整治路子,为我县新村建设全面进步服务。

3 新农村建设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现在,农村普遍存在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于整体建设的现象道路不畅通,没有排水设施,没有科技文化场所和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这此问题,严重制约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着手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村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建设规划坚持以加快村镇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工作为重点、政府投入为主、农民积极参与、社会广泛支持的原则,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根据村镇原有基础设施的特点,突出不同村镇的不同特色,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超前、一步到位的原则,科学规划、分步建设、逐步完善。其次,要高标准改造并完善镇内供水、排水、电力、电信、交通、农贸市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环保、消防等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加强镇内小街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乡镇的龙头带动作用。第三,要建立制度、完善机制,积极寻求并探索重点中心镇生态环境、交通秩序、社会治安、镇容镇貌等方面的综合治理的新途径、新举措,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格局

4 突出建筑物的重要性

建筑风格是一个地区的建设特点。要根据民族地区突出其建筑风格使之与本地区的民族文化、人土风情、自然风光、地域环境相衬托、相映辉、相结合。规划是龙头,建筑是实施,要遵守规划,创造性地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每一幢建筑,是我们建设者的一项伟大而光荣的任务。

5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个重要节

为使小城镇建设持续发展,要进一步完善小城镇发展规划,符合区域功能定位要求。将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纳入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重新审视和修订小城镇发展规划,使之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相协调、相统一,避免条块分割,避免重视局部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小城镇发展战略要凸显区域功能定位要求。小城镇建设主要分布于城市核心区以外的区域,集中在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城市发展新区耕地60%以上,已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或具备主导产业雏形,需进一步增强实力与持续发展能力。生态涵养发展区山多耕地少,是未利用土地集中分布区域,同时也多是城市的水源地。水源地与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是在生态环境保护基础上发展区域经济,严禁高耗与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可进行有机农业与产品开发及原生态乡镇特色休闲、度假疗养、健康旅游产业培育,走环境友好的持续发展之路。

发挥城镇建设的多种功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小城镇建设的目标是统筹首都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乡村城镇化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核心问题还是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特别是产业可持续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重头戏”。重点小城镇在全市“三化”体系中处于重要“节点”位置,即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因此,应立足自身资源条件、环境优势、人文历史、传统民俗、

地方文化等特色,积极发展二、三产业,特别拓展农业的生态涵养、旅游观光、教育展示、民俗传承、吸纳就业等多种功能,调整与优化

产业结构,接力传递城市辐射与服务功能,带动乡镇经济的发展。

彰显镇域特色与优势。小城镇建设是区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互为动力。由于小城镇发展过程和区域条件千差万别,小城镇持续发展道路也必然是多种模式类型。小城镇建设必须根据自身资源条件与镇域社会经济基础或已经形成的产业结构,因地制宜,突出镇域特色与比较优势,发展区域优势产业,使主导产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互相推动。促使小城镇成为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进一步完善促进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目前,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往往是以项目促发展,形成以争取项目为核心的“短平快”式的发展思路。因此必须在政策的长期性、稳定性、前瞻性和科学性上下工夫,形成促进小城镇发展的长效机制。同时加大法制建设,对竭泽而渔式的“快速”发展必须坚决遏制,通过制度建设、政策引导、法律保障等综合手段来营造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结语

世界各国的城市发展经验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对中国而言,在发展模式、城乡差距、收入水平的悬殊、形成城乡分离、"城乡二元化"结构。加之城乡发展在完成产业结构转变时,却未完成就业结构、空间结构和生存方式的转变。因此,加强我国小城镇建设是一个重要的发展任务,我们要实现空间结构的转变,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翟宁,王圣学,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城镇规划方法探讨,城市管理.2007

第2篇:城镇建设规划范文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规划;问题;对策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ryside way,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is very backward, this is caused by many factors,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small town construction planning must solve the problems concerning peasants, agriculture,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so a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urban construction planning, outstanding planning features.

Keywords: small towns; Construction planning;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城市规划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发达城市的城市规划已经走上了集约发展的道理,提升了档次,优化了城市空间的结构,完善了城市的功能。我国社会的战略发展就包括小城镇的建设,小城镇要能够进行科学和合理的规划,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保护小城镇的环境;而且,小城镇的规划已经引起了政府的关注,并且从不同的程度上要实现现代化。加快小城镇的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一些传统的工业产业会转移到小城镇当中。农村产业的生产效率在不断提高,土地管理也更加严格,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都涌入小城镇,这些人的流入会影响企业的发展,所以需要扩大小城镇的住房和其它的基础设施的建设。

1、小城镇建设规划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小城镇的规划和管理当中存在很多问题,市政的公共设施不够完善,而且欠账比较多,小城镇没有比较系统和完善的公路体系,公共设施也不够完善,环境不好,绿化水平不高,几乎是没有公共的绿地。我国关于小城镇的法律还不够健全,法律的执行也做的不到位,导致在小城镇建设当中有很多违法或者是违章的情况出现。当前,小城镇体系建设的观念还不能深入人心,缺乏系统的考虑,小城镇各个部门都是只管自己的布局,不能优化配置有限的资源。小城镇的工业布局比较分散,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能统一。小城镇的生产活动多数还是手工,缺乏多样化的产业结构,企业的空间分布比较分散,企业的规模也都是比较小的,这种工厂没有良好的处理工业污染的能力,会对环境带来很大的污染,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农村的生产离不开土地,这种情况不利于小城镇扩大生产的规模。小城镇的经济效益很难提高,农业所释放出来的剩余劳动力不利于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城镇的建设。

2、小城镇建设规划的对策

城乡规划要发挥出城乡的调节作用,按照科学、合理规划和有效实施的原则来进行,要把规划的重点转移到县城,提高城镇的规划水平,带动乡镇的发展,建立具有规模和秩序的网络体系,推动小城镇的建设。

2.1因地制宜

我国的发展有地域性,各个城市的发展有很大的差异,这使得小城镇在发展过程当中有了各种不同的功能,所以,在进行小城镇建设规划的时候要能够把区域条件作为考虑的前提条件,要能够突出特色,还要对小城镇的分类指导不断加强,这样才能符合小城镇的发展。从小城镇的布局来看,可以在大城市的周边来发展房地产业,或者是生活的服务区,用优雅的环境和便利的交通来吸引顾客。远郊的区域,可以发展专业市场,有效加快小城镇的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的小城镇可以发展农业经济,构建农产品的流通市场,推动农业的发展。

2.2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建设工业小区

在小城镇应该根据居住的地点来划分农村和城镇人口,用职业的标准来划分务农和非务农的户籍管理方法。农民如果在小城镇有稳定的收入以及固定的住房,就可以划分为小城镇户口。对于小城镇的居民,应该在医疗以及保险等方面都享有同等的权利,这样来吸引更多的人来到小城镇落户,加大城镇的人口规模。要建设工业小区,乡镇企业不断涌现能够推进小城镇的建设,也能促进企业的发展。要使用合理的经济受到,在合适的位置来建设比较集中的工业小区。很多企业都有自己的小区,但是却没有很好地规划和建设,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政府要制定相关的制度来保障投资者的利益,加强小城镇企业的集中化。

2.3优化经济结构

当前,发展小城镇要适应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重点抓好四个结合:一是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小城镇建设要依据本区域市场、资源特点,选准主导产业,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促进当地产业结构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二是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围绕重点龙头企业,积极培育主导产业链和主导产业集群,带动农业及其他关联产业的发展。三是与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相结合。早期模式的乡镇企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并普遍存在着吸引力与辐射力弱、滥占耕地、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随着市场机制趋于健全,早期模式的乡镇企业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乡镇企业转型与集群已是新时期乡镇企业和城镇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中国的乡镇企业正处在第二次创业、农业生产急待产业化的转型时期,充分发挥小城镇集聚功能,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四是与大力发民个体私营经济相结合。个体私营经济资金来源广泛,投入成本低,吸纳劳动力多,是小城镇经济中潜力巨大的增长点,小城镇要从优化环境和运行机制入手,吸引广大农民和社会各方面进镇投资兴业。

2.4实行多种形式的建房购房制度

应制定有利于农民迁住小城镇的房地产政策。如城镇居民建房购房的抵押贷款制度、住房按揭制度,支持农民进入小城镇后顺利解决住房问题。应鼓励商业银行,尤其是农业银行,对离开农村迁往城镇的农民,提供购买住宅或商业铺面、厂房设施的按揭式贷款。还可考虑集中使用宅基地指标,在小城镇附近,按规划统一建设农民新村,将原有村落整体搬迁,复垦还田。

参考文献:

[1] 吴松涛,贾梦宇,郭磊,曹丽辉. 小城镇总体城市设计初探――迁西县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体会[J]. 城市规划. 2002(04)

[2] 范纯增,汤建中. 小城镇特色的培育及其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常州市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1(02)

[3] 赵彬,丁志刚,尤勇. 新时期城乡统筹下的小城镇规划初探――以常熟市沙家浜镇为例[J]. 江苏城市规划. 2007(02)

[4] 顾京涛,尹强. 大都市周边小城镇规划的实践与思考――以南海市南庄镇城乡协调发展规划为例[J]. 城市规划. 2004(03)

[5] 杨丽,孙亚飞,徐振明. 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小城镇规划浅析――以南阳市石桥镇规划为例[J]. 小城镇建设. 2007(10)

第3篇:城镇建设规划范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镇规划;小城镇建设;发展策略

1.引言

十对城乡发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小城镇是我国最基层的城区,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小城镇的建设发展也是当前高速城市化进程的主力军。因此,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健全有利于城镇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太平镇经济发展在新常态下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产业的构成也将面对由资源消耗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太平镇面临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镇域发展需要进一步理顺城乡用地、产业布局、生态保护、管理机制的关系,均需要规划加以协调、科学布局,为城镇发展提供支撑。

2.太平镇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太平镇现状

太平镇位于邹城市西部,泗河东岸、白马河西岸,济宁、邹城、兖州、微山四地交界处。岚济路、新济邹路、临菏路贯通境内,交通十分便利。太平镇经济发达,工业基础实力雄厚,社会和谐,先后获得 “山东省环境优美乡镇”、“山东省特色产业镇”、“济宁市经济发展强镇”等荣誉称号,位居山东省百强镇第9名。全镇辖92个行政村,总面积130.6平方公里。

2.2 存在主要问题

(1)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太平镇属于传统的工业强镇,镇发展初期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生态建设落后于经济建设,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发展较为迟缓,存在相当部分具有污染性工业企业,如荣信煤化、里彦电厂等,所排放的污染性气体、固体废弃物等,造成各种污染物排放量也急剧,增加对城镇的居住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2)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

由于省级工业园区的有利条件,带动了太平镇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工业化发展迅速并未能带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同时由于城镇化的相对滞后,导致了道路、市政等基础配套设施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工业的发展,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以重工业为主,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太平镇工业内部结构,对煤炭资源依赖过大,煤炭、化工和电力为主的资源型产业占主导地位,产业链较短,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加大了其经济的整体脆弱性,一旦矿产资源枯竭,相关的制造业也将遭受打击,面临产业的转型升级。

(4)塌陷区治理工作迫在眉睫

由于煤矿的大量开采,导致了地下塌陷区面积日益扩大,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5)规划法制意识淡薄

城镇居民和不少投资者的法规意识较为淡薄,一些执法人员的法律水平和法制观念也有待于提高。规划执法人员不足,执法力量薄弱,无为无位,容易受到权力的干扰。

3.规划定位

在快速城市化发展的背景下,小城镇发展逐渐成为城市化进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做好小城镇规划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小城镇建设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一方面由于小城镇处于建设用地投资成本――用地收益的关系使土地性质不断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小城镇有着更丰富的生态资源、文化历史承载的重要作用。太平镇应充分利用优越的区位优势,对接济宁与邹城,衔接各种功能,融入济宁―曲阜都市圈,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各要素在区域中的集聚,形成整体化效应。探索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有机联动、各方参与的新型行政管理体制,努力实现镇区合一,协调发展,构建宜居宜工的绿色生态环境。

在小城镇规划定位中,我们对太平镇的定位为:

(1)城市西部的门户城镇和重要节点城镇;

太平镇位于城市东西向发展的主轴线上,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地处邹城市、济宁市任城区、微山县、兖州市四地交界处,同时接受多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是邹城市向西对接济宁的桥头堡,打造成为城市发展的西大门。

(2)区域都市圈内配套与服务的区域性产业基地;

作为济曲都市圈内部的城镇,积极对接济宁市,成为承接周边城市产业转移、配套服务的区域性产业基地。

(3)城市副中心;

太平镇面临众多机遇,在良好的政策推动下,产业经济将快速增长,发展成为邹城市域次中心,带动县域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建设成为全省率先发展的示范镇,向全国强镇目标迈进。

(4)城市工业园,三大产业板块之一;

太平镇属于城市三大产业板块中的邹西平原综合经济板块,利用邹城工业园的带动,以煤炭资源为基础,发挥太平港区优势,集聚城市大部分的工业企业,重点发展煤电等产业。

(5)以生活居住和旅游休闲为主的重要旅游节点

利用北部压煤塌陷地治理的契机,积极发展建设生态湿地公园,将其打造成为重要旅游的资源要素,推动休闲、观光旅游业的发展。

4.太平镇发展策略

4.1产业发展

突出特色,依托城市工业园区,扩大产业规模、推进产业转型,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1)以荣信煤化为依托,借园区丰富的煤电资源优势,搞好煤化工基地建设的统筹规划,不断拉长产业链,以循环经济为模式,逐步形成精细煤化工产业链;(2)以泰山玻纤邹城公司和凯伦光伏材料公司为龙头,扩大规模,鼓励支持研发中下游产品,引进新型环保项目,实现产品多元化,建成一批实力雄厚的专业化生产企业;(3)加大对塌陷区的治理力度,促进塌陷地生态恢复,利用塌陷地水面发展渔业及旅游观光产业,建造环境优美的生态湿地公园。(4)以白马河港口为依托,建设物流中心,打造园区货物集散地,提供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手段。

4.2 生态保护

(1)污染控制。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健全监测体系,加强对监测点的监测,取缔一切不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对城镇废水、固体废弃物和危险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处理和安全处置;(2)生态产业。工业园区全面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的开发,在重点开发旅游的区域实行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同步的方针,保护区内的生物资源;保护区内的地形地貌景观。

4.3 管理机制

(1)加强城镇规划管理,完善城镇规划法制建设,严格城镇规划审批管理,建立健全城镇规划监督检查制度,确保城镇各项建设活动严格按照规划执行。健全管理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规划决策机制。(2)建立有效的公众参与制度,加强宣传,全面提高市民的规划意识,增强城镇规划的民主性。推进政务公开,实施阳光规划,增加规划的透明度,使各社会主体都能自觉参与规划、遵守规划、执行规划。

4.4 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

(1)思想建设主要是培养小城镇居民的民主意识和法治观念,树立正确的“三观”认识,提高小城镇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2)文化建设主要是通过教育、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等文化事业的发展来提高小城镇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5.结语

小城镇是城市建设与乡村发展之间的重要沟通渠道,在我国社会经济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属于城市化进程中必不可少且相当重要的一环,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是由于小城镇发展受到自身传统限制,与城市共同发展建设过程中在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管理机制以及社会文明等众多方面暴露出诸多问题。本文以邹城市太平镇发展建设为例,通过城镇规划管理的手段,针对其现状存在的问题,有选择性提出城镇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发展目标,城镇定位――城市发展的次中心,以精细化工、新材料制造为主导的产业新区,生态文明的示范镇;对城镇发展策略提出了几条建议:产业发展的专业化、多元化,生态建设的严格化、可持续化,管理机制的合理化、人性化,文明建设的科学化、公众化,构筑有效的发展道路、相互协同的管理机制,建立以人为本的规划,以此促进小城镇发展的活力,维系城镇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欧振敏、刘兰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传统小城镇发展策略研究――以武汉黄陂长轩岭街为例[J].城市地理,2015,22:10-11.

[2]祝奇峰.昆山陆家镇小城镇建设规划[J].城市地理,2015,22:14.

[3]刘克海.乡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2,06:4+8.

第4篇:城镇建设规划范文

关键词:规划设计;城市建设;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一、城镇规划体系的概念

城镇体系,是指不同规模、相互联系等城镇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城镇体系是空间的规划,规划思想要具有区域的基本观念,增强总体规划的衔接力度,城镇规划将区域的产业结构发展与空间结构重组紧密结合,为城镇体系规划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城镇体系规划重视资源的区域流动与配置,要实现城镇体系发展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的综合平衡。改传统城镇体系中单方案为多方案的“弹性规划”,建立以价值手段为主的计划与市场兼容型规划,体现出多方案的特征。

二、当前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小城镇规划重视程度偏低

从近年来我国发展起来的城镇模式来看,大都存在摸着石头过河盲目开发,盲目投资的行为。在发展的途径、发展的目标、发展的措施等方面都存在跟风现象,尤其是当今房地产发展处于鼎盛时期,各地掀起了房地产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当地财政收入,促进部分当地人就业问题,从长远来看,此类盲目建设、发展规划不明确、不从实际出发的行为必然会自食其果。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小城镇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整体素质不高、档次低,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规模小,缺乏聚集力。近年来,许多小城镇产业发展中都没有充分考虑和发挥小城镇的中心功能和特色优势,盲目模仿城市的产业布局,但是企业规模、技术装备、产品质量、人才素质、政策环境等方面均普遍低于城市工业企业,在对资源和市场的竞争中小城镇的工业明显处于不利地位。

(三)工程项目多规模小

在我国小城镇建设中,尤其是在南方乡镇中,因风俗以及地域环境因素的限制,城镇规模大都比较小,居住相对不是特别集中。因此,在小城镇建设中工程建设规模较小,如校舍的改建,村道的修整等,大都是下规模性质的工程,投入小,工期短。在工程的建设标准和验收标准上不统一,在规划、设计、施工、选料、管理等环节上的标准不一,不仅增加了工程管理的难度,也对施工单位提出了高要求。

(四)资金短缺限制当地经济发展

由于资金短缺等客观原因的限制,当前我国诸多小城镇在各类基础设施上投入不足,且在缺乏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基础设施分布不均衡,功能不完善。如城市道路质量差、城区排水布局不科学、绿化面积偏少等问题是制约着小城镇快速发展的重要阻碍。其一,难以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需求,另一方面难以满足社会经济之需,一定程度更损害了当地的形象。这些因素综合之下,必然阻碍这当地社会经济的的快速发展,更加阻碍了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与发展。

三、促进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建议

(一)立足现实科学规划发展

求真务实,立足从实际出发是发展的重要前提,亦是我党一贯坚持的原则。在小城镇发展的道途中,首先,要认真分析与总结本地的主要资源或优劣势,根据当地的现有经济条件结合当地的交通、设施、产业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制定发展的蓝图;其次,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在发展规划上不能局限于一朝一夕之功,而应具有超前意识和战略眼光为小城镇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发展当地经济建立特色产业

小城镇建设的目的在于促进小康社会的发展,提升当地经济的发展,简而言之在于提升当地人均收入,改善生活环境与质量。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发展当地的企业,通过促进企业的发展来增加当地人的就业。①政府相关机构应当增加对乡镇企业的扶持力度,帮助企业发展壮大;②乡镇企业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特色经济,不断扩大就业与当地紧密结合,互相发展。

(三)拓宽融资渠道推进小城镇经济发展

小城镇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任何工程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城市改造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这正是阻碍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加快融资发展,拓宽融资渠道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方法,首先,要扭转依赖财政拨款的思想,不能停留在这一管理与发展的理念;其次,充分市场经济的开放性,政府提供信息与政策上便利,鼓励民间资本的投入,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开拓小城镇资本融资的快捷之道。但是,在发展多方融资的道路上,一定要控制了市场规则,禁止违法操作,地下操作的行为,保障社会经济的正常的发展以及人们合法利益。

(四)健全管理体系提升发展质量

小城镇建设工程质量是保障国家和百姓利益的重要基础,在对建筑质量管理上首先可以建立以政府机构为主的组织,成立一个由建筑学方面的专家为主体的专门的考察机构,同时设立质量检查小组,制定质量验收标准。对设计的环节以及后续的施工环节进行监督考察评定,发现错误及时纠正,以保证设计的质量化;其次在成立监督机构和考察小组时,更要制定和完善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此规章制度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到细化细节、量化环节、具体化以及可操性,以保证制度运行的可用性和可信度。同时要规范设计人员的行为、职业道德、职业原则,跟踪服务、反馈信息及时更正与处理,更要做到事前计划具体到位,事中控制措施有力,事后总结有效。

(五)加强工程建设监督管理工作

由于小城镇建设工程对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在未来工作政府和建筑企业以及社会都要进行通力的合作。首先政府要加强对工程的监督管理;其次企业更要提高对质量的重视度,提高自身的认识;再次群众也要积极参与其中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因为这项工程最终是人们来享受的,如果有质量问题也必将对自身造成危险。及时对工程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发现问题就及时解决,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影响,就一定能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持续、健康、有序地发展。

(六)提高工程建设人员的技术和技能

在小城镇工程建设中,建设人员、设计人员、工程管理人员等综合素质相对较低,不仅影响着工程的进度,更不利于提升工程的整体质量。保障小城镇工程真正利于民,应不断鼓励高素质、高学历、高技术人才加入到小城镇工程建设当中。同时鼓励有实力的施工单位参与招标,为小城镇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四、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中起到的作用

城市是人口较稠密的地区,城市规划建设主要是在规划的指导下,加强乡镇规划管理促进小城镇建设,能引领城镇的建设和发展,起到调控作用。乡镇规划管理要加快发展步伐,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有效地优化布局规划,强化规划管理力度,提高调控力和执行力,完善和创新规划管理运行机制,充分发挥规划在城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乡镇规划管理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规划,规划要体现超前性、科学性、历史性等。小城镇有效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利于实现富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业人口转为城镇人口,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小城镇建设可拉动建材、建筑、等行业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城乡生产生活方式的一体化。向农民传播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积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结束语

城镇规划是国民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稳健实施城镇化建设事业的前提和保证。小城镇规划包括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小城镇建设规划,小城镇体系规划决定一个地区的小城镇布局、结构和基本数量,应符合一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需要。所以,小城镇建设必须有科学、高质量的规划,且要做到规划目标明确,规划审批一支笔,规划管理一个口,只有这样才能塑造不同的小城镇风格。

参考文献

第5篇:城镇建设规划范文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城市规划;设计;基本原则

引言

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可以大规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促进乡镇企业聚集,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节约用地和环境保护。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都将发挥重要作用。小城镇建设是国家城市化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新时期城市发展方针。大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合理发展小城镇是推进我国城市化的重要途径。小城镇规划的内容在目前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框架下,形成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阶段并不截然分开且带有城市规划和乡村规划双重特色的小城镇规划模式,一般称为小城镇建设规划,其内容通常分为3个部分:1)镇域总体规划;2)镇区建设规划;3)重要地段的详细规划或意向设计。

1目前小城镇建设及规划存在的几个问题

1.1 城镇规划滞后

城镇发展规划是城镇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在目前我国小城镇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而轻发展规划的状况。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先建设、后规划或边建设、边规划,建设牵着规划走的不科学现象,导致城镇布局不合理,功能定位不清,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环境恶化。

1.2小城镇规模偏小,城镇功能不完善,吸引和带动能力不强

首先,小城镇的规模小必然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使得城镇经济难以繁荣起来,城镇功能的发挥也受到极大影响,导致小城镇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并且不利于集中有限的财力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小城镇规模小,对资源的集聚能力小,不仅难以把周边的资源吸引过来,对镇域经济也无法起到辐射作用。其次,镇域规模小,但行政人员并少不了多少,必然加剧农民负担屡减不轻等现象,与镇域规模过小、行政人员相对过多直接的关系。再次,这种规划比较僵化,缺乏弹性。各乡镇由于受到行政区划的制约,这些经济区域的基础设施不能共享,造成资源浪费,各镇各自为政,在同一经济区域争市场、争资源,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在低水平上重复建设,其结果是都形成不了规模,造成很大的浪费,并阻碍了人口和其他资源的进一步集聚。

1.3 小城镇生态环境的恶化

①城镇发展建设不当对一些重要生态功能用地造成新的破坏;②城镇发展环境管理跟不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污染加剧:③城镇周边农村生产和生活污染依然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镇环境质量的改善;④一部分乡镇企业,科技含量不高,很少考虑“三废”治理和环境保护,甚至把在大城市无法立足的污染企业转移到小城镇,使小城镇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1.4 没有形成科学完整的城镇规划理论体系

目前城镇规划技术理论难以适应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重要,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城镇规划理论与技术管理体系。应用的主要是城镇建设规划,可是城镇在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不同内容的规划指导是远远超出现行规划成果所涉及的内容的。

1.5城镇规划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由于小城镇大多经济基础薄弱,能按照现行的规范和程序组织编制出城镇总体规划很不容易,至于控规、城镇建设规划等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编制。城镇规划的一个实践周期为15~2O年,每3~5年修编一次,一个镇总体规划的编制、评审、批准最少需半年左右,单凭批准的总体规划只能宏观调控城镇建设,不能具体指导城镇建设,从而使精心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大多成为墙上挂着的宏伟蓝图。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规划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蓝图,为更好发展小城镇,须做好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小城镇个体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这3个层次的规划。

1.6不注重地方特色,盲目套用大城市的模式,小城镇结构形态环境雷同。

1)小城镇规划中“技术乌托邦”的思想与文化的趋同性带来小城镇规划色的缺失。

2)小城镇规划对特色的认识有待全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a.仅注重规划中的物质特色,忽视了小城镇特色中的非物质要素。b.小城镇特色应是一个整体,从结构形态规划,用地总体布局到详细规划、单体设计的各个步骤,从小城镇总体景观到 理念提出了挑战。

3)对图形、建筑单体特色的过分追求造成小城镇整体特色的减弱。

4)小城镇规划设计中套用大中城市的规划模式,造成小城镇原有特色的消失。

2 要从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入手

城镇体系规划是以城镇(居民点)为主体的综合性区域规划,在市域和县城范围内,通盘把握小城镇的发展规模和方向,突出重点,带动一般。从区域发展的整体出发,全面规划小城镇发展的方向、布局、规模、结构,使小城镇的发展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融为一体。现在,把小城镇建设纳入区域性的发展战略规划的还不是很多,通常情况下多是规划小城镇自身的建设与发展。这种做法,必然导致小城镇在区域空间分布上缺乏合理的定位,梯次分布上缺乏发展的层次,城镇功能、经济功能、带动功能、辐射功能、不能有效发挥。开展城镇体系规划要注意的问题:

2.1 要适应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

政府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的中心职能就是强化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城镇体系规划要为区域城镇发展提供宏观调控的依据和手段。

2.2 建立整体规划的观念,不能就体系论体系

城镇体系规划以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为基础,但绝不仅仅是规划城镇体系。要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化和城镇发展机制的研究。

2.3 注重强化协调的手段和措施

资本多元化导致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规划不仅要维护投资者的利益,更重要的是要维护公众利益、区域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因此,必须要强调协调。不同的地域层次、不同的功能空间协调的问题手段不同。

要把区域城镇发展布局与区域土地利用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要对开发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作出合理的安排,而且要从维护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目的出发,综合考虑长远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在空间和时间上对不合理的开发活动进行限制。要把对区域土地开发利用活动的控制,作为间接调控区域开发和产业布局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城镇体系规划具有可操作性。

2.4 要加强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

进行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的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既不能局限于行政区域,更不能应区域论区域。

2.5 要注重规划的可依据性

要开展多目标、多方案研究。这里所说的多方案,是指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相结合的多重发展目标引导下的多方案。这些方案应并行地纳入规划成果,以利于政府实施对区域发展与建设的动态管理。

2.6 要特别重视城市规划政策研究,建立健全区域规划的实施管理机制

区域规划要针对政府权力有限性的特点,把握住各级规划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规划不仅要研究规划方案,而且要研究调控的标准和政策。规划的成果也要趋向系统化,既有规定性的,也有指导性的;既有约束公众的,也有约束政府部门的。

3 科学发展地制定小城镇的总体规划

(1)合理确定城镇性质和发展规模。小城镇建设,不仅是一项部门性的业务工作,而且是一项关系全局的经济、社会工程。我国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小城镇建设一定要从本地实际出发,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着眼长远。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状况、人口分布等条件,认真编制小城镇建设规划。通过规划,确定不同的城镇化模式和重点,围绕特色产业,以点带面,长期坚持。特别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科学布局的原则,对用地范围进行全面规划,努力把握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脉搏,给未来发展留有余地。

(2)优化土地布局,节约用地。小城镇的发展的总体布局必须集中,合理紧凑。切不可盲目搬用大城市的一套结构模式。要珍惜土地,合理用地,保护耕地。每个小城镇都要规划好6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工业区、商贸区、住宅区、行政区、绿化区),并妥善安排各个功能区的协调发展。各个规划区的安排要合理,发展要留有余地,不同时期的建设任务要有衔接性,做到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

4小城镇规划设计中遵循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营造人性化的城镇新区。① 要使“人”成为小城镇发展的中心,为“人”服务成为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目的。② 让农民有归属感,不要有距离感。小城镇是农民的小城镇,要让农民真正感觉到小城镇的舒适和方便,真正感觉到是自己的小城镇。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广大农民建设小城镇的积极性。③ 要制止或控制那种沿交通要道两侧发展的“龙形”规划。

(2)突出文化内涵,塑造地方特色。历史文化传统是小城镇所特有的,它是城镇特色中最内在、最具有恒久力的东西。因此,小城镇新区规划设计应结合“本土文化”,塑造“地方特色”。小城镇文化的涵盖面很广,除了历史文化之外,还包括民族文化、经济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地域文化、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新一轮的小城镇新区规划应突出文化原则,塑造小城镇自己的特色。不要把小城镇新区规划仅仅当成规划去做,而要更深一层地去“做文化”,力求做出特色、做出品牌。规划设计人员在对小城镇新区进行规划设计之前,要全面地熟悉、掌握小城镇历史、地域、建筑、民族、产业等方面的特色,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3)强化生态理念,打造园林式景观。伴随着乡镇企业的繁荣和小城镇自身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的考验。小城镇生态环境的恶化表现在:企业、商业、居住等功能区划分不明显,乡镇企业沿路展开,分布分散,城镇内部绿化面积、绿地率、人均绿地面积均达不到国家标准,城镇缺少园林建设,景观设计更是匮乏;污水、雨水等地下管网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等等。新一轮的小城镇新区规划应按照建设生态园林小城镇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地进行生态规划和景观设计,提高小城镇的形象和品位,吸引农村人口进入小城镇,加速我国农村城镇化的进程。生态园林城镇是今后城镇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设计是小城镇趋向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结合生态建设进行景观设计使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协调统一,是建设生态园林城镇的必然选择。因此,强化生态理念、注重景观设计是新一轮的小城镇新区规划应该遵循的必不可少的原则。

(4)树立超前意识,构造灵活的格局。现今,城镇化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速度平均每年将增长1%,这10几年中,中国将有大约3亿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这就意味着今后几十年内,小城镇的规模还会持续地增长,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会逐步提高。在这种形势下进行小城镇新区规划,就要求规划师树立超前意识和发展观念,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建造节能型住宅和紧凑小城镇:要创造性地挖掘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充分利用当地建筑材料,建造处于山、水、天空、草木相协调的中国特色小城镇建筑。

第6篇:城镇建设规划范文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总体科学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级政府开始重视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小城镇的脱颖而出,成为农村城市化的前沿阵地。同时也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影响了我国城镇建设的进程。基于暴露的问题,笔者在下文中详细地对当前我国在小城镇建设规划工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措施,以促进小城镇的建设。

一、小城镇规划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对与高速发展的大城市,我们的城镇规划管理从理念到手法都相对落后了,严重制约了小城镇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长远的投资眼光。如尚未确立经营城镇的理念。由于没有意识到规划本身也是资源和财富,在规划编制实施和管理中缺乏经营意识,以往的许多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布点不合理,不能带动周边土地的滚动开发升值,造成大量城镇建设资金的流失。

2、规划体系不完善。常出现的现象是一哄而起,遍地开花搞建设,不顾小城镇的具体客观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及建设能力,盲目拉大城镇骨架,忽视实际的到处建设,既没有真正把城镇建好,又浪费大量人力,大面积的耕地,结果欲速则不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城市化进程的整体推进。

3、忽视城镇特色,面孔单一,城镇建设的品位、档次亟待提高。从而导致规划滞后于建设及规划执行不到位,建筑档次不高影响了城镇建设的整体形象。如城镇供水、排水、环卫、防洪、路灯、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明显滞后,出现了路上倒污水、处处放垃圾等不良现象。

4、管理手段亟待更新。由于技术手段落后,信息通道有限,不仅管理上相当困难,而且容易造成差错,使规划建设工作受到极大的影响,而技术标准不一致、信息资源不共享,也严重影响到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二、小城镇建设总体科学规划

上述分析说明,新形势下作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小城镇的规划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搞好其规划与建设是摆在广大规划建设者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笔者认为,搞好现代小城镇规划建设应“立足现在、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宜居发展”,具体思考如下:

1、小城镇建设的科学化规划。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灵魂,科学规划对小城镇的和谐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城镇规划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要求,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和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要做好科学规划,又要做好以下几点:

①制定城镇体系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是指通过区域、产业与城镇的合理布局,协调体系内各城镇之间、城镇与体系之间、体系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各种经济、社会方面的联系,运用现代系统理论与方法,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效益最优化,实现体系整体利益的不断增长。通过城镇体系规划,综合分析各小城镇所处的特定环境与其所具备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资源状况等,合理确定小城镇在区域中的功能、地位与作用,进一步确定小城镇的性质、发展方向与规模,从而合理规划小城镇产业布局和主导产业发展方向,使之更好地带动小城镇经济的发展。

②制定小城镇产业发展及环境生态规划。特色产业是小城镇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发展规划是小城镇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小城镇产业发展规划应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全面分析小城镇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明确小城镇的发展方向和主导产业,尽量做到准确定位、特色立镇、产业布局合理。同时,规划对策应全面具体,操作性强。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小城镇能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就可获得持续的发展空间。小城镇生态规划包括生态经济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规划应以区域经济为依托,充分体现安全性、生活便捷性、环境舒适性、经济性、生态持续发展的原则,根据区域生态系统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地域特点、自然环境,统筹规划,突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风貌特色,并与保护历史街区、传统建筑有机结合,坚持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

2、理顺体制,强化管理。加强管理是搞好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根本保证。因此,充分给予小城镇建设必要的行政和经济管理权限,使“块块”管理和“条条”管理有机结合,相互补充。小城镇政府职能部门应强化小城镇的综合管理,包括建筑、市政、绿化、环卫、市场、交通等,逐步消除“脏、乱、差”现象。建立科学的监督管理机制,提高公众参与程度和管理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支持和协作。认真落实国家、省颁布的城市规划建设、城镇绿化、环境保护、环境卫生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制定城镇管理的法规与制度,使城镇管理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3、提高人们的科学规划意识。提高认识,形成共识是小城镇规划与建设的基础。我国人口众多,耕地甚少,人口却大部分都居住在农村,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是当今改革与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小城镇规划与建设是农村改革和农业经济发展的生产点和突破口,在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促进农村的发展,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农村工业化、集镇城市化,实现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提高认识,形成共识,增强对规划建设好小城镇的决心和信心。

4、广辟融资渠道,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吸引企业和人口向小城镇集中。目前大多数小城镇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靠当地镇级财政投入,但镇级财政财力极有限,且有的政府投入方向不明确,对小城镇各种基础设施大包大揽,分散有限的财力,使一些最基本的公用设施没有建好。因此,在小城镇建设中,应建立国家、企业、个人、外资等多元投资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进一步深化城镇基础设施领域的改革。打破政府对公益事业的垄断,大力发展招商引资,鼓励集体、个人及社会各方面的人士参与小城镇住宅开发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小城镇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最大限度地为小城镇开辟资金渠道。

结束语

小城镇是连接城市与农村集镇的桥梁和纽带,是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中心。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小城镇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快小城镇建设已成为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问题。

参考文献

[1]龚勇.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小城镇规划与建设的思考[J].广东建材.2010(06)

第7篇:城镇建设规划范文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不同于新农村的规划建设,更不同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他既具有安静、休闲、宜居的特点,又有喧闹、繁华、现代的都市气息,所以,小城镇的规划建设更具可塑性。近年来,小城镇的建设如雨后春松笋般成长起来,但真正具有独特风格的却聊聊无几,很难从城镇特色上去识别这个镇与那个镇的区别。看来想要打造真正独具特色的小城镇,还真需费一些周折,下一番辛苦。

一、小城镇规划建设中为追求特色而出现的问题

一是一味追求整齐,统一而忽略了个性。在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中,这是很容易出现的问题。过去我们受尽了脏乱差的苦,现在新的规划建设尽量整齐划一,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这只是解决了最基本的问题,没有达到建设特色小城镇的高度要求。二是建筑风格的选择比较盲目。现在有些小城镇比较偏爱建设一些洋楼或者是欧式一条街,这不是本土文化,没有民族味、地方味。我们不是排斥外国建筑文化,只是我们的设计师一般都没有深入研究过外国式建筑,对于这些国外建筑风格的了解也只是停留在书本上,这样就很难从设计中体现这些建筑的精髓,只是表面的模仿。其实,中国建筑文化博大精深,各种建筑风格和流派很多,而且建筑的设计要综合考虑当地的人文历史、风俗民情、地域情况,不是简单套用任何一种建筑风格。三是对老旧建筑的保护力度不够。老旧建筑从外观上一般比较破败,但它是某种历史年代留下的建筑印记,我们对待他不能一拆了之。新建的建筑固然使人耳目一新,但老建筑更能使整座城市更有韵味,更具历史厚重感。

二、如何打造真正有特色的小城镇

一是着力打造部分精品以提高城市整体品味。特色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不是将整座城镇建设的到处都是特色,也不是将整座城镇都建成一个特色,这样反而体现不出什么特色。特色的小城镇的规划建设追求的是亮点,而这个亮点也不需太多,但一定要是精品、独一无二,让人过目不忘,流连忘返。比如提到上海,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上海的东方明珠,外滩等等,上海的建筑多得数不清,人们能够说上来的也就几个,但是有这几个就足以让上海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特色城市。所以一个小城镇如果只因为几个亮点就可以被人们牢记,那么这个特色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就是成功的。二是注重打造建筑周围环境。建筑的造型与建筑周围的环境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实际的运用中,我们往往孤立的只看建筑的造型,而忽略整体效果。比如在天安门广场周围都建造百米高的高楼大厦,就体现不出天安门的雄伟壮丽了。所以建筑的造型再好,没有周围环境的衬托,凸显不出建筑的特色,同样,环境如何优美,没有了建筑的点缀,就缺少了人气。三是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过去人们对城市的印象就是工厂林立,烟囱冒着黑烟,各种车辆混杂在马路上,噪音严重,其实这些在现在看来都是严重的“城市病”,都是今后城镇建设规划中不能重蹈的覆辙。我们现在提倡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做长远、合理的规划。小城镇的用地不像大城市那样紧张,有条件打造更好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我们就要抓住这样的有利条件,把小城镇建设的更加宜居,休闲,空气清新,环境优美。

三、在规划建设中人的作用

第8篇:城镇建设规划范文

关键词:探索研究;新农村;城镇规划;规划理论;

随着新农村规划体系的形成,不仅改善了农村的生产和生活,而且还加强了城镇化进程。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规划为龙头,以稳步推进城镇化为依托,优化产业结构,努力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只有加快城镇发展、提高城镇的经济集聚能力,才能更好、更快地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从而也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1和平县规划特色简介

1.1现状城镇特色

和平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 和平县辖17个镇,239个村(居)委会,总面积2310平方公里,人口近50万。和平,是一个山好水好人好区位更好的宜居之城,也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老之城,更是一个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新兴创业之城。今天的和平,生态和工业并驾齐驱,古色和亮丽交相辉映。今天的和平,经济发展驶上快车道,社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和平县地理位置独特,南邻珠三角、北靠江西省赣州地区,辐射内陆;交通便利,粤赣高速公路、京九铁路纵贯全县;生态环境优美,客家风情浓郁,红、古、绿三色交相辉映,王阳明文化积淀深厚,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文化旅游开发潜力极大。全县温泉资源丰富,水量大、水温高、水质好。全县共有露天泉点40多处,泉眼达200多个,其中较大的温泉有11处,水温大都在45℃-95℃之间,含偏硅酸、氡等多种对人体有益成份,极具开发价值。

1.2规划基本思路

本次规划的基本思路由“背景研究――指导思想――技术措施――规划目标最终目的”五个方面贯穿而成。背景研究从“宏观发展条件”和“自身发展需要”两个方面着手。规划的指导思想主要包括“以县域副中心城镇为目标、以历史文化名镇为特色、以生态名镇为保障”三个方面,其中:以县域副中心为目标,采用“小城镇、大战略”指导思想,以历史文化名镇为特色,采用“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原则,挖掘并塑造历史文化名镇特色,带动旅游产业发展;以生态名镇为保障,采用“尊重并利用”的方针,梳理城镇肌理与生态环境要素,打造生态名镇基本框架。

本次规划除了运用常规的规划技术措施外,重点突出旅游发展规划、名镇保护规划、城市设计思维三方面的内容。从而实现“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文化发达、资源节约、生态持续、特色明显、设施齐全、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的规划目标。最终达到“指导城镇经济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目的。

2小城镇和新农村现行规划理论

2.1小城镇总体规划的理论框架

我国地域广阔,民俗差异、经济差别大,使小城镇规划的理论也注入了区域观点、动态观点和个性特色,加上小城镇形成的历史时段较短,使得规划工作开展相对较晚。目前的理论研究将小城镇规划体系划分为“2个阶段、3个层次”,如图1所示。

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内容层次按照新的《镇规划标准》可分为发展规划、建设规划、管理规划。主要内容包括:小城镇历史演变规律和发展机制分析;小城镇在上层次区域的地位分析;区域村镇体系规划;小城镇社会经济现状存在问题的解决及发展战略目标;确定城镇性质、规模,并进行城镇人口与用地规模论证,进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规划;进行用地综合评价,确定建设用地发展方向;确定城镇结构形态与功能,确定各类用地的综合布局安排;制定容量控制规划或控制性规划图则;制定对外交通及城镇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综合协调城镇给水、排水、供电、通信、燃气、热力、环卫等基础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综合协调城镇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游憩等社会服务设施的发展目标;确定城镇园林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提出人防、消防、防洪等综合防灾目标及总体布局;综合协调小城镇镇区与规划区的各项建设和用地布局,确保居民“菜篮子工程”所需的蔬菜等副食的供应;根据需要与可能,提出历史文物保护与风景名胜利用措施,编制旅游规划;提出旧城改造措施、城镇远景规划与近期建设规划以及项目建设时序等;提出创建城镇特色的规划措施;制定鼓励和吸引农民进城的措施、经营城镇的原则意见、城镇管治的原则设想等;进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提出实施规划的步骤、方法、措施的建议。

2.2新农村规划的理论框架

新农村规划是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落实以人为本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新要求,在认识上和理论研究上都还没有形成个完整的理论框架,现有的一些理论也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形成的。新农村规划理论框架如图2所示,从理论体系上大致可划分为村庄建设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2个层次。①村庄建设规划。依据乡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确定村庄的建设规模和建设用地界限,统筹安排村民建房以及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为村庄居民提供切合当地特点、与规划期内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居环境。②村庄整治规划。依据村庄建设规划,确定村庄具体整治项目,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重点解决饮水、行路、用电、垃圾、污水等问题,并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和古树名木、古村落、古民宅等历史文化遗迹,带动村庄整体环境建设,改变村容村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3小城镇和新农村规划理论存在的问题

3.1小城镇规划理论存在问题

目前小城镇规划理论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对小城镇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不够深。针对小城镇特色、现存问题以及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规模、创造特色、实施规划等一系列发展战略问题没有很好地研究。以至于规划几年一修编,设计做出来了,问题却未解决,导致规划前后一个样,对小城镇的发展没有实质性的指导作用。②跟上层规划缺少联系,又无法指导下层规划。一方面由于指导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再加上一些规划单位的编制成果也较粗糙,使得小城镇在编制总体规划时无法把上层规划作为依据,造成做出的规划在区域内部缺少有机的联系。另一方面由于管理水平和专业认识上存在局限性,使得大多数小城镇总体规划偏重于集镇建设规划,而对镇域镇村体系规划重视不够,无法指导村庄的规划建设,从而制约了各自然村落的发展。③总体规划缺乏弹性和特色。多数规划编制单位在编制规划时对影响小城镇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考虑较少,使得规划成果缺乏灵活性,规划设计在落实时成为城镇建设的机械地施工蓝图,阻碍了小城镇的发展。再加上目前普遍存在“千镇一面”的现象,使得小城镇更无法找准位置,不仅丧失了已有的特色,而且规划后在产业上也没能形成新的特色,在区域内未形成影响力,无法带动村庄的发展。

3.2新农村规划理论存在问题

虽然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可真正将新农村建设纳人国家计划应该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总体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以后。由于起步时间较晚,加上我国地域、历史文化、民族差异较大,到目前虽然对新农村规划理论做了一些研究,但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来指导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其现有规划理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对新农村规划理论体系研究较少。很多地方对新农村从认识水平到规划技术上都存在一定误解,将新农村规划简单地认为是多建几栋房、多修几条路、多建几个工厂等,所以作出的规划图纸在实践中落实起来难度较大,也无法扭转现有村庄的实际面貌。

②现有新农村规划理论根本无法指导各具特色的农村的规划建设。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各地差异较大,对新农村的理解和要求也各不相同,要想让各个地域的人都能接受新农村,至少在规划理论上要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不能拘泥于一种或几种常规模式。

③多数地方将新农村规划理论与小城镇规划理论混同起来。农村有其自身的特点,按小城镇的要求搞农村规划建设,不仅浪费成本、实施难度较大,最后还会搞得不城不乡,不利于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

④多数新农村规划缺少与上层次规划的衔接。新农村规划涉及到农村的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任何固步自封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要充分分析村庄在整个区域内的地位和优势,跳出“新农村规划来做新农村规划”的思维,真正引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真正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质量。

4协调小城镇和新农村的发展

4.1摆正新农村和小城镇规划的顺序

“城乡建设,规划先行”已成为所有理论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的共识,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和小城镇规划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城乡健康发展的有利保障。要防止规划工作、管理工作中搞一刀切,更要防止形式主义的作法,同时也要改变以往把新农村规划与小城镇规划混同的做法。从规划理论上理清新农村和小城镇的实施顺序,将以“发展规划”为主的观念转变到以“结构规划”为重的思路上来;将“由上而下”的规划顺序转变为“自下而上”的规划顺序;将就村论村、就城论城的观念转变到整体分析、统一规划的理念上来。

4.2 从规划理论体系上完善新农村和小城镇的关系

小城镇由于规模小,发展不稳定,必须加强区域分析与研究才能正确把握其发展方向。以往的小城镇总体规划虽然强调做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深度,而实际操作当中对规划的范围多是围绕抒镇建设用地一块展开讨论,对于区域内的村庄基本情况了解和把握不够,使得镇域村镇体系规划成为摆设,无任何科学性和实用性。区域内一旦引进企业或某个产业进行调整,都会使整个规划修改过甚至要重新做过,规划根本无法指导和促进乡村的发展,有时反而会成为制约城镇发展的教条主义。为此,必须将新农村规划纳人小城镇规划当中,并且要“自下而上”逐级汇总,分析把握好自身的优势,整合资源、合理布局,留出空间为新农村和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其理论体系和操作步骤如图3所示。

5结束语

第9篇:城镇建设规划范文

主题词:生态规划环境

我们洋口镇自98年以来,先后四次由四镇一场合并而成,随着洋口闸的下迁,洋口渔港的启动,洋口镇镇区和洋口开发区合二为一,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在积极发展小城镇建设中,我们认识到有否正确的指导思想很重要。过去,我们往往采取比较单纯的想法,只重视建筑的设计。随着人类对于人和自然关系认识的提高,如何以生态的方式进行城镇建设和发展,使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协调统—起来,保护自然环境并不断开拓城镇自然景观,已成为城镇建设规划中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我们从实践体会到:

一、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相互依赖,必须同步发展。

过去,我们国家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加上政策上的原因,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是管经济、抓生产,对小城镇的生活环境管理重视不够。党的以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稳定持续增长的时期,小城镇建设也相应起到了很大的发展。我们洋口镇是全县唯一的新兴城镇。新型的农业区沟、渠、路、闸、桥、站等工程配套,形成净增耕地6535亩;工厂化养殖区绿树成荫,形成养殖水面1295亩;一条宽48米的洋兴大道不久将建成通车;匡围800亩的生态食品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为群众提供了一个舒适、优美、整洁的生活、工作环境。同时,还规划发展了南黄海生态旅游区,配套和建设了水厂,改造了敬老院等,绿化、美化工作亦同步跟上。一个开放繁荣、设施齐全、环境优美、文明富庶的小城镇的雏形已在洋口港初步形成。

实践证明:如果不注意生态城镇的建设,就难以实现社会总产值的高速度增长,也不可能有客商来我镇投资兴业。如果我们只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城镇建设的综合规划和同步建设,势必削弱城镇功能,影响经济的发展,企业还得各自搞基础设施配套,出现重复建设,以致造成非生产性投资大量增加,必将严重影响经济效益的提高。这就说明: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是与发展生产力紧密联系着的。

二、创造最佳生活、生产环境,是我们规划建设的根本出发点。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小城镇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要本着这个宗旨,充分发挥小城镇多功能作用,从而使人们感受到城镇文明进步,环境优美舒适,服务周到热情,文化娱乐丰富健康,生活美满幸福。这些应是我们规划建设的根本出发点:也就是说规划的内容要全面协调,而现代的小城镇是联结城市和农村的纽带,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前哨阵地,示范之点。因此把小城镇规划好,建设好,是关系到子孙万代的千秋大业。

那么小城镇的社会综合发展,以什么为前提来进行规划呢?我们认为,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应当坚持围绕提高人的素质来考虑,而我们人类素质的提高,主要表现在理想、情操的提高和身体的健康。这两者都离不开环境条件的影响:而环境条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社会发展的标志之一。人体健康素质的提高,就要求我们考虑居住、工作、卫生、交通、食品等方面的需求: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坚持规划的起点应该高一些,目光远一些,建设一个生态型城镇。日前,美国一客商出巨资在我镇工业园区内新上“铝轮股”项目,但又舍不得在环保污染处理上花大钱,镇党委、政府考虑再三,还是放弃了合作。在生态城镇建设中,尤为重要的是城镇绿化,我们利用比较理想的模式“环状+楔状”绿地系统。在镇区各功能环状布置绿化,以利于改造城镇生态环境,而且对镇区有一定的装饰性;楔状绿地沿渔港两侧及洋口大道分布,这样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形成,保护镇区环境,为城镇造一个最佳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三、规划应在发展中逐步完善,进而继续指导发展。

规划是建设的依据,是一段时期发展的目标。过去我们搞规划是为了防止布局不合理、不科学和盲目建设、重复投资等情况的发生,强调严格按照规划建设的重要性,这是必要的,也是应该遵循的原则。但是,我们要看到,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广大农村的社会发展还很落后,要赶上和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需要较长时间。为此,我们的规划要适应较长时间的需要是困难的,但也不能随心所欲、朝令夕改,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必须切合实际在不违反科学合理的前提下,经过调查、总结,定期进行检查、修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