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药理学研究方法范文

药理学研究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药理学研究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药理学研究方法

第1篇:药理学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方法;兽医药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087-03

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为目标的研究性教学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然而,目前动物医学专业的大学生面对繁多的理论课程,多数是被动地应付,缺少主动学习意识。如何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并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后能快速适应新形势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要求,是困扰教学的主要问题之一。围绕这个问题,有许多解决方法,其中研究性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辅以教师的指导,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既能使学生系统掌握本学科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1]。因此,特别适于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的教学过程。本文以“兽医药理学”这样一门有代表性的专业基础课程为例,探讨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以期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一、建立研究性教学的理念

兽医药理学是动物医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在临床上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具有教学内容多、教学时数少,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特点。教师上课“满堂灌”,学生下课背课本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学生不但无法深刻理解和掌握兽医药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而且不会灵活运用和创新,收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开展研究性教学,有利于教会学生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因此,开展研究性教学,首先要从三个方面建立研究性教学的理念。

1.教师应转变传统理念。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体,对学生的关注较少。教师自己也习惯于认为自己应该知识渊博,所谓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但研究性教学是借助于问题或案例进行的一种开放性学习,不仅问题和案例对教师来说是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途径也不是唯一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成为一个学习者。因此,教师在开展研究性教学时,应转变自己的心态,深刻理解教师的主要作用不是回答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而是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

2.教师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动物医学类课程,研究性教学的主要目的应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不同教师讲授同一门兽医药理学课程,即使采用相同的教材,其效果也不会完全相同。有些教师讲授的内容,学生考完试也就忘记得差不多了,到临床应用时仍然要去翻书,但有些教师讲授的内容,学生在临床上遇到相关的病例就会联想起来。根本原因在于授课教师的临床经验、对课程的研究程度、授课方法与理念的不同。教师在进行兽医药理学课程教学时应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强调不要死记硬背课本上的内容,而要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研究性教学通过教师指导学生选择和确定与课程相关的专题或病例进行研究,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实践的研究和学习过程中,学习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1],因此,尤其适合运用于兽医药理学课程教学中。

3.学生改变学习心理与学习习惯。任何的教学过程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研究性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心理提出了挑战。研究性教学的顺利进行,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学生学习心理与学习习惯的改变。兽医药理学研究性教学过程从临床病例或相关的专题开始,学生的作业没有现成的标准答案,需要去进行调查研究,并查阅一定数量的专业文献。对于习惯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学生来说,参与教学、积极思考、大胆存疑、完成没有标准答案的作业是他们面临的新的挑战,而且从被动听讲到主动参与对话,学生也需要跨越心理界限。所以,在开展研究性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白,课程学习本身不仅在于学习知识,还在于掌握学习并运用知识的能力,应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充分了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角色,激发学习热情,真正发挥研究性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3]。

二、在兽医药理学课程中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探索

1.病例分析教学。病例分析是一种将兽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的有效方法,具有以案释法、教学相长、注重分析、培养能力的特点,可以让学生把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病例中,培养兽医专业学生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病例的选择与组织是病例分析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我们尝试的病例分析教学方法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本课程实际教学活动中可以要求每一位学生到动物医院寻找某一个或某一类典型病例,通过观察动物医院医生在这些病例诊疗过程中的药物使用情况,结合理论教学内容,仔细分析所用药物的种类、应用方法、原因、效果等。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文献,了解目前针对该疾病的药物治疗原则、影响因素、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然后提出应用药物控制疾病的有效措施。根据以上资料,让每一位学生撰写完成一份某疾病治疗中的药物应用分析报告。

第二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的分析报告,按不同病例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研究小组,小组成员在一起分析、讨论后,将同类分析报告综合,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整理,最后研究小组共同或指定专人撰写病例分析报告。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各研究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强调了各研究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

第三阶段:汇报研究成果阶段,由各小组推荐汇报人,向全班汇报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回答来自同学和教师的提问,并尽可能让研究小组成员都有发表自己见解和意见的机会,同时允许小组之外的学生提问并展开讨论。最后由教师对研究情况进行归纳总结。这个环节重在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应变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对研究病例涉及的主要问题进行总结,对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并可联系实际,对当前知识点进行深化与迁移。

第四阶段:考核评定阶段。由教师根据病例分析报告、汇报表现、答辩情况进行评分,各部分均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最终对学生在本环节学习中的表现给出评价。

在这样的病例分析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做出决策和选择,解决特定病例中药物选择使用的问题,进而从中获得某种经历和感悟,而且要引导学生探寻特定病例的复杂过程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4]。使学生通过对这些病例用药的分析,把所学兽药知识与真实病例系统地联系起来,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研究兴趣,还使学生认识到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药物选择、应用的灵活性与多变性,并初步掌握一般疾病治疗的原则,为他们今后合理应用兽药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

2.专题研究教学。专题研究教学模式是以研究组织教学,将科学研究方法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融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从事课题研究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4]。

培养学生的动态思维,动态地学习并运用兽医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各种临床实际问题是兽医专业大学生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专题研究就是直接服务于这一素质培养的重要教学方法。通过提出课题、进行准备、开展研究、汇报评价等教学过程,可以收到很好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的热情、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等教学效果。

在专题研究教学中,教师提供的课题应当富有启发性,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例如,我们在针对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开展的专题研究教学中,设计了“我校动物医院中常用药物应用主要不良反应调查?实际应用中如何避免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结合前一时期发生的“速生鸡”事件,阐述我国现阶段是否应禁止在饲料中应用抗生素作为促生长添加剂?并分析利与弊”“分析兽医临床用药中联合用药的利与弊”“当前我国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种类、残留的原因?如何有效控制”等多个课题供学生选择。专题研究教学始终诱导和鼓励学生发现更复杂、更深层次的问题,而问题的解决是基于已学知识的综合运用[4]。

与病例分析教学相似,专题研究教学环节也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学生从教师提供的若干个课题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进行调查、分析、查阅并研究相关资料,撰写完成专题报告。

第二至第四阶段与病例分析教学相同,依然是教师根据选题的不同,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研究小组,各组学生在各自研究报告基础上组织讨论,最后形成书面报告,并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完成工作任务。在完成调查分析、组织讨论、讨论纪要写作、项目报告的写作与宣讲等过程中,学生亦能很好地锻炼组织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三、研究性教学方法实施中的难点

1.问题的设计。无论是病例分析教学还是专题研究教学,研究的主题均应围绕本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学生未来工作实践所需进行设计。它们必须难度适中,不能太难或太大,否则在规定时间内难以完成;也不能太小或不具备足够的挑战性,否则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要适当联系本专业领域的难点和社会热点问题,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4]。

2.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掌控。教师对研究性教学过程有效性的把握亦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影响着教学过程的质量与效率,尤其是在学生刚开始尝试运用这种新方式进行学习时,因缺乏经验与训练,不知道该怎么去做,这时候教师的指导作用就显得举足轻重。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支持作用,而非主导作用,重点是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的主要任务应当是精心准备,布置好研究任务,明确学习和研究的基本要求,及时解决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对研究内容涉及的主要问题进行回答与总结,对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并联系实际,对当前知识点进行深化与迁移[5]。

3.教学的评价。由于没有标准答案,解决问题的答案完全有可能超出教师的原有知识积累,教师在评价方案上也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同时,由于课题最后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对每个组员的评价也是一个难题。因此,最后学习结束时如何评价学生工作的优劣,对教师提出了比传统教学方法更高的要求[4]。

4.不利于知识的系统性学习。病例分析教学或专题研究教学这类方式的学习是基于问题的解决,因此,所有的知识因围绕该问题,而使知识的学习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对于理论性强的基础知识,如兽药的作用机理、体内过程等部分内容,并不适用于研究性教学。

5.教师的投入不足。由于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课题筛选、报告审阅、分组指导、组织讨论、总结汇报时,要花费几倍于常规课程的时间。同时,大学教师还面临着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冲突,目前的评价体系更关注教师的科研成果,再加上目前对这种教学方法工作量的计算、教学效果评价难等问题,导致教师对研究性教学的投入不足,最终可能敷衍了事、草草收场,不能真正实现研究性教学的目标。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大学管理模式的革新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2):71-75.

[2]夏锦文,程晓樵.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25-28.

[3]刘赞英,王岚,朱静然,张瑜,张艳红.国外大学研究性教学经验及其启示[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1):68-75.

[4]陈仕学,李宇阳.研究性教学方法在卫生法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49-51.

第2篇:药理学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 数理统计方法;配伍优化;配伍规律;配伍禁忌

[收稿日期] 2013-12-26

传统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和手段是方剂,而方剂的本质是各组分间的配伍。方剂配伍规律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依据中医药基础理论,为达到防治疾病目的,而将两味或两味以上具有一定协同或拮抗作用的中药配合应用的药物间联系或内在规律。方剂配伍规律内涵的揭示是中医药现代化的要求,同时也是中医药走向国际化的必备要素,可为我国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与专利保护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应用于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的研究,如复方配伍前后、不同配伍方法下药物化学成分[1-4]、药理作用[5-7]的变化规律和机制;采用血清药理学实验,揭示中药复方在体内发挥疗效的活性物质[8-10];复方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规律[11-13];中药复方谱效关系研究[14-15]等。而运用数理统计、数学模型等方法作为定量化分析与推断数据资料、探究事物内在规律的手段,从数学关系的角度对复方配伍规律进行阐述,既有助于科学认识复方配伍的实质,也有助于中药新药复方科学化组方,在揭示中药复方配伍规律内涵的研究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对中药方剂配伍规律的数理统计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数据处理和实验研究两方面。其中数据处理包括:数据挖掘、聚类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等;实验设计包括:全方研究、撤药研究、直接实验设计、单味研究、药对研究、正交设计法、均匀设计、析因设计法、正交与均匀联合设计法等。利用现代数理统计理论方法与技术研究中药方剂配伍规律和内涵,一方面可以促进处方配伍配比的优化筛选,充分提高中药材的药物疗效,另一方面还将促进我国中医药事业走向现代化国际化,使中药方剂更易于被国际医药界所接受。本文就数理统计方法在中药复方配伍研究中的应用,从方药配伍剂量优化、中药配伍作用规律、中药配伍禁忌规律等方面进行综述。

1 方药剂量配伍优化研究

方剂疗效是复方药物相互作用所表现的综合结果。其中,影响方剂疗效的两大因素是复方的药味组成与药量配比。复方剂量配比优化不仅可以对处方药物进行优化筛选,提高药物疗效,同时也是中药新药开发的重要任务之一。基于此需求,许多学者利用不同的数理统计方法对中药剂量配伍优化进行了较多的研究。

1.1 实验设计方法

1.1.1 正交设计法 正交试验设计是为寻求最优化水平组合的一种高效的多因素实验。其特点表现在不仅消除了各效应间的相关性,使得药物各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指标的影响大小和变化规律更易于估计,即正交性;而且可以通过部分试验的结果反映全面实验的情况,便于数据结果的分析,即代表性。基于这两方面的特点,正交设计试验已被广泛应用于中药复方的组分优化筛选等方面。赵学军等[16]采用正交设计法对温肾咳喘片各组分的最佳剂量配伍进行了研究,得出其提取物的最佳配比为厚朴-蛇床子-甘草提取物4∶3∶3,并且按此比例制成的制剂有明显的药理作用,说明该组方剂量合理。张万龙等[17]采用正交试验对泽泻汤加味方进行最佳组分配伍研究,结果得出了泽泻汤加味方最佳降压效果的最优药用剂量为泽泻 21 g,炒白术 9 g,泽兰、石菖蒲各15 g。姚干等[18]采用正交设计法配合多药效指标综合评价,筛选出具有保肝和免疫调节作用的二至丸有效部位群组方,其最佳剂量比为女贞子总皂苷-女贞子多糖-墨旱莲黄酮 58∶367∶18(质量单位以mg计)。汪珊珊等[19]基于正交试验对由麻黄、杏仁和甘草三味药组成的三拗汤进行了最优配比的研究,结果最佳配比为麻黄6 g,杏仁9 g,甘草3 g,其主次关系为麻黄>杏仁>甘草,表明优选配比三拗汤对哮喘模型各指标均表现出明显的改善作用。此外,许多学者[20-26]还采用正交设计试验对复方药物剂量配伍进行实验研究与数据处理,从而优化药味和药量的最佳配比,以一个新的角度为剂量配伍优选从饮片配伍研究过渡到组分配伍研究提供了数据依据和方法参考。然而,相比于复方剂量配比优化的特殊要求,目前的正交设计试验还未能实现多目标优化,并同时具备良好的非线性拟合能力以及完善的试验设计方法,仅限于研究药味组成较为简单的处方,这对复方优化的效果及其优势的发挥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1.2 均匀设计法 相比于为了实现整齐可比性而导致每个因素的各水平必须重复,从而使得试验点相应增多的正交设计法而言,同样作为一种筛选研究手段的均匀设计方法,在实验过程中仅考虑实验点的均匀分散性,因而不会受因素数、因素水平的限制,实验次数可明显减少,而不导致试验所反映的信息量减少,适用于多因素多水平的试验研究。均匀设计法近年来被学者广泛应用于复方剂量配伍优化实验研究。兴等[27]采用均匀设计法对降尿酸方主效应中药的最佳配伍进行研究探讨,实验结果显示黄柏、秦皮及桑寄生三味中药组合是降尿酸的最佳配伍组合,而且实验明确了其最佳的剂量配伍分别为50,260,50 mg・kg-1。唐亚军等[28]通过均匀设计法对防治脂肪肝的复方中药“祛湿化瘀方”有效组分或单体(绿原酸、栀子苷、姜黄素、虎杖苷、白术多糖)进行筛选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运用均匀设计筛选获得的组分方(栀子苷、绿原酸)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肝脏脂肪沉积及肝损伤具有显著的防治作用。贺燕等[29]采用均匀设计法探讨三七及山楂组合物中有效部位的最佳剂量配伍,实验结果得出山楂叶总黄酮与三七叶总皂苷的最佳组合比例为20∶15,并且在此条件下药效作用明显,说明运用均匀设计与药理学动物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中药复方进行研究是可行的。曾晓会等[30]采用均匀设计法寻找姜黄素与胡椒碱的最佳配比,结果显示在姜黄素为13 mg・kg-1和胡椒碱为5.81 mg・kg-1时可使姜黄素和胡椒碱有最大的降三酰甘油效应。高鹏等[31]应用均匀设计处理方法对丹心痛各味药所占比例进行筛选,从而确定川芎、香附、冰片、丹皮酚4种成分在复方中的最佳配比为5∶1.7∶1.4∶4.4(原提取物的质量比),剂量为138 mg・kg-1(折生药2.78 g・kg-1),证明均匀设计作为有效优化复方最佳剂量方法的可行性。基于均匀设计法可以更全面更充分地优化复方中剂量配伍的关系,许多学者都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研究[32-37],这为我国现代中医药优化剂量配伍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筛选手段与技术支持。虽然均匀设计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早期试验设计的诸多弊端,明显减少了试验次数,提高了实验效率,但其仅考虑了均匀分散性,并没有以正交性与代表性为基础,因此可能造成试验结果不稳定及导致分析误差增大。

1.2 优化方法

响应面方法作为优化的常用工具[38],是研究实验结果与实验因素关系的方法,包括实验、建模、数据分析和最优化过程。目前响应面设计多与正交设计、均匀设计、星点设计、Doehlert设计、Box-Behnken 实验设计等联合应用在方药剂量配伍优化方面的实验研究中。谢臻等[39]应用Doehlert设计-渴求函数-响应曲面优化法,研究枳实、厚朴和芒硝的剂量配伍变化对大黄蒽醌类成分在大承气汤中溶出的影响,结果显示方中各味药剂量配比为大黄-枳实-厚朴-芒硝1∶4∶2.31∶2时,蒽醌类成分有较好的溶出率。这是Doehlert数学模型运用到中药复方配伍研究的初步探讨,为数学模型在中药复方配伍的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黄美艳等[40]应用响应曲面分析法对不同制法与配比的药对当归-川芎的抗氧化活性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先水提后醇提其清除自由基的活性最好。邱玲玲等[41]以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活性抑制率为指标,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法预测双黄连注射液组合成分的最佳配比。结果表明其最优配比为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黄芩苷107∶279∶7.99∶92。黄美艳等[42]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不同浓度当归-川芎药对配伍养血补血效应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当归与川芎的比例从4∶1到2∶1,从小剂量到大剂量,均表现为相加作用。而其他比例则表现出小剂量相加,大剂量协同的作用。陈海燕等[43]采用响应面法对丹参葛根的最佳组合比例进行了研究探讨,结果显示丹参葛根的最佳组合比例为6∶4。王睿等[44]采用实验设计(ED)-非线性建模(NM)-多目标优化(MO)的三联法,简称ED-NM-MO三联法,对经基线等比增减设计的丹参、三七不同配比的药效学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和多目标优化,从而实现方剂剂量配比的非线性多目标优化。结果表明,可以根据实验目的对药效指标的不同要求设定不同的权重,获得各自药物相应的最优比例。这种适合复方特点的优化方法可用于多饮片多组分多成分复方药物的剂量配比优化。

此外,鉴于星点设计-响应面优化法有着操作简单、试验精度高、实验次数少等优点,其在工艺优化提取[45-48]以及制剂、食品、生化等[49-56]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在药学领域有着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1.3 数据处理方法

数据处理是对数据的采集、存储、检索、加工、变换和传输。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有数据挖掘[57]、回归分析[58]等。数据处理方法可以从大量的、杂乱无章的数据中抽取并推导出特定的有意义的数据。基于此功能,许多学者都将数据处理方法应用于方药剂量配伍优化试验研究中。蔡文选等[59]应用化学计量学分辨方法-交互移动窗口因子分析法,对桂枝-茯苓配伍后挥发油成分中的共有成分、差异成分及各成分溶出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少数组分配伍后溶出率显著增加,但大部分溶出率明显下降,甚至个别组分消失。这表明药对配伍后会改变其剂量。李伟霞等[60]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法对当归-川芎药对中主要效应物质含量与其整合效应值进行拟合和分析,结果表明当归-川芎药对1.5∶1水提物的整体补血效应最好,1∶1醇提物的总活血化瘀效应最好,1.5∶1醇提物的总调经止血效应最好。蒋海强等[61]以钩藤总碱和莱菔子总碱有效组分的降血压效应为研究对象,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探讨钩藤总碱和莱菔子总碱的最佳配比,结果显示钩藤总碱25 μg・g-1和莱菔子总碱30 μg・g-1时得到最佳配比。表明采用正交设计结合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的方法,能够消除各因素的交互作用,可用于中药的组分配伍及优化设计。施旭光等[62]采用非线性回归法分析不同剂量配伍所导致的乌头汤化学成分变化的内涵。显示不同剂量配伍的乌头汤各药味间主要存在非线性的关系,各因素间存在交互效应,不同的优化目标有不同的最优化配伍组合。商洪才等[63]应用多目标模糊优化法对丹参、三七不同剂量配比组合治疗实验性急性心肌缺血犬的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观察到丹参、三七在最优配比10∶1和10∶3时可明显改善模型犬的病变,同时,丹参、三七适宜的配比效果在整体调节功能上优于2种药的单独应用(10∶0,0∶10)。

虽然目前应用数学方法对方药剂量配伍优化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试验研究方法中还没有能够充分利用数理统计方法的优势对中药复方药味组成与药量配比优化给予中肯的评价,同时数理统计方法本身存在的不足也未能很好的揭示方剂配伍内涵。因此,无论从试验方法上或是对数学方法本身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2 中药配伍作用规律研究

中药方剂并不是几种或几十种药物的简单堆砌,而是依据药物各有所长的功用,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药配伍而成并发挥整体增效减毒调节作用,使各具特性的群药组合成一个新的有机整体。方剂经过配伍必然使得复方成分变得更加复杂。为了更全面、深入地研究与数学特征相适应的中药复方配伍药理作用和化学变化之间的相关规律,许多学者在研究复方配伍作用规律的实验中引入了数理统计方法。

2.1 药理作用变化规律研究

药理实验是检验药物配伍药效的途径之一,其中中药药理包括整体、器官、细胞和分子4个水平。应用药理学的方法结合数学模型去探讨中药配伍的变化规律已有较多文献报道。余林中等[64]通过运用正交设计法对葛根芩连汤各配伍与解热药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探讨其配伍规律。结果显示对于解热指标最佳的配伍是葛根黄芩。任均国等[65]构建以中药为节点,中药配伍关系为边的网络理论,将网络效能与不同配伍方剂的药效进行直线相关分析,采用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研究加味生脉散中两两药物配伍规律,结果优化出药效最强、药味数最佳的方剂为4味方最高的是人参+麦冬+丹参+延胡索,三味方最高的是人参+丹参+延胡索。马秉亮等[66]应用正交设计法对泻心汤不同配伍抗炎作用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抗炎方面,大黄是方中的第一要药,黄芩次之,且两者有协同作用,而黄连没有明显作用和影响。万海同等[67]通过由麻黄、桂枝、杏仁和甘草组成的麻黄汤对16种诱导的SD大鼠,出汗,缓解痉挛的豚鼠气管平滑肌,减轻疼痛与ICR小鼠动物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对中草药的路径图的绘制,用阿摩司(Amos)软件和4个中药和治疗效果的关系进行了测定,分析了结构方程模型的相关关系。根据测量的标准通径系数结果确定了麻黄汤中的君药为麻黄,臣药为桂枝,佐药为杏仁,使药为甘草。说明结构方程模型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用于定量分析中药复方方剂组成原理。

以中医药传统理论为基点,将数理统计方法理论与技术结合药理学实验对方剂配伍规律进行研究,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与综合评价,探讨复方中药味配伍与药理效应变化的相关性规律,有助于对方剂配伍规律进入更深层次的研究。

2.2 化学成分变化规律研究

中药数学模型的研究对象除了中药药理,还包括中药化学。方剂中各药味具有多部位、多组分、多成分的特征,是一种特殊的化学混合体,中药的配伍使化学成分变得更加复杂。如何全面揭示复方中药化学在全方、有效部位、有效组分和有效成分4个层次上的配伍规律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许多学者利用数学方法对此难题进行了较多的研究。李姝臻等[68]采用均匀设计法对黄芪桂枝五物汤中黄芪、桂枝、大枣、生姜与白芍不同剂量配比中白芍总苷含量变化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复方配伍使白芍中白芍总苷的含量下降24.5%,生姜对其影响最大,占10.2% 。徐培平等[69]采用均匀设计-偏最小二乘回归建模的方法,以小承气汤和厚朴大黄汤配伍组分为研究实例,分析了复方药物配伍规律和组方中各组分的相对关系。结果表明小承气汤和厚朴大黄汤虽然都由大黄、厚朴、枳实三味药组成,但两方的药味配伍比例不同,小承气汤中大黄和厚朴效应最大,而厚朴大黄汤以厚朴为君,大黄、枳实为臣使。陶静等[70]应用数据挖掘算法的频繁模式增长(FP-Growth)方法分析四物汤类方和药对、药组内部的组成关系,探讨四物汤的配伍规律。结果显示获得大于0.15置信度的四物汤配伍常用药有甘草、人参、肉桂和茯苓。王伟光等[71]采用正交设计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对麻杏甘石汤不同配伍煎液主要化学成分含量进行分析研究,并探讨配伍对各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麻黄碱、伪麻黄碱及苦杏仁苷的含量于全方去甘草组中含量显著降低,甘草次酸的含量于全方去杏仁组中也显著下降,其余各组含量变化不显著。周文俊等[72]应用偏最小二乘法对麻丸仁的2种剂型进行化学成分变化比较研究,结果发现2种剂型之间有差别的化学成分,最重要的主要来自枳实。还有部分学者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法分析中药药对和方剂合煎液与分煎液中化学成分的差别,结果发现配伍合煎后化学成分的变化较大,应该是导致中药减毒增效原因[73-75]。

中药复方虽然疗效确切但组分成分相当复杂,借助于数学方法对方药配伍规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进行试验研究不仅为复杂的配伍系统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方法支持,同时也对方药配伍规律内涵的揭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 中药配伍禁忌研究

中药理论中的“十八反十九畏”是目前中医药界共同认可的配伍禁忌之一。虽然历代医药学家多遵信十八反十九畏作为配伍禁忌,但亦有医药学家认为相反药同用,能相反相成,倘若运用得当,可产生较强的功效。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十八反药对配伍进行了较多实验研究,尤其是结合了现代数理统计方法,观察逐渐深入,对十八反配伍规律的认识也趋于客观、准确。卢丹丹等[76]用定量药理学方法评价甘遂与甘草不同比例组合对肠运动的影响,采用均匀设计法以小鼠肠推进率和肠质量为指标,观察合并液和合煎液对肠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并液可促进肠推进率,存在协同作用,两药合用大大增加肠推进功能。该研究为甘遂-甘草反药组合的毒效表征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础。由此可看出,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阐释中药十八反药物毒效与配比及剂量的关系。刘春芳等[77]分别以制川乌与生半夏的药理作用为观察指标,采用均匀设计法对制川乌与生半夏的配伍药效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制川乌与生半夏配伍比例为10∶1时,拮抗作用接近最大,能降低制川乌的镇痛、抗炎作用。制川乌与生半夏为1∶1时合煎液对气管酚红分泌量的增加作用最明显,能增强生半夏的祛痰作用,且其作用强度随配比和剂量的不同而改变。王艳丽等[78]采用均匀设计法结合动物急性毒性实验,探讨藜芦与细辛配伍的毒性规律。结果发现配伍后毒性并未随藜芦用量的增加呈严格的上升趋势,毒性由藜芦和细辛共同作用,且藜芦对毒性的贡献权重更大。当藜芦用量是细辛用量3~6倍时,毒性明显。当藜芦给药剂量低于临床安全最高限时,藜芦与细辛合用可视为安全的。当藜芦与细辛合煎,藜芦用量为5 g・kg-1时所产生的毒性大致与藜芦单煎所产生的毒性一致。表明藜芦和细辛配伍后毒性大小取决于两者的比例和各自用量大小。朱冠秀等[79]采用均匀设计法对南沙参、北沙参与藜芦不同比例配伍是否都产生相反毒性作用进行了研究,并考察了煎煮因素与毒性是否相关。结果显示南沙参、北沙参与藜芦配伍共同煎煮会使毒性增强,存在配伍相反的可能性。且在藜芦给药剂量相同的情况下,南、北沙参合并液毒性明显低于合煎组,提示共同煎煮过程是影响配伍毒性的重要因素。这为南、北沙参反藜芦之说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此外,还有许多学者[80-85]在这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对中药十八反配伍药效的变化及配伍禁忌的组成特点进行了探讨,为相关的研究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同样作为配伍禁忌的十九畏,虽然现代对其进行了较多较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应用数学方法对十九畏配伍特点进行研究的报道几乎没有。总的来说,目前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对中药十八反十九畏的配伍特点进行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揭示十八反十九畏药对配伍规律的内涵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4 基于临床处方配伍规律的研究

中药方剂配伍研究的内容还包括基于临床处方配伍规律的挖掘。通过将数学方法应用于临床处方分析中,挖掘处方用药的配伍规律,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宋观礼等[86]应用频数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点式互分析等方法对中医诊断冠心病发病规律、症状规律、辨析规律、治法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其中对于冠心病治法用药规律的研究结果显示,临床治疗冠心病的核心处方用药为黄芪、党参、丹参、当归、川芎、茯苓、赤芍、瓜蒌、法半夏、麦冬、桃仁、红花、陈皮、甘草。其中,桃仁-红花的互信息积分最大(67.996 99),远远高于其他2个药物间的互信息积分,是目前治疗冠心病最常用的药对。妮等[87]应用复杂网络分析对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用药规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核心药物为黄芩、甘草、红花、车前子、全瓜蒌、当归、龙胆草。核心处方为龙胆泻肝汤加减和瓜蒌红花甘草汤加减。杜斌等[88]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对溃疡性结肠炎方剂用药及配伍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方中白术、茯苓药对应用的频率最高,频数112次。而甘草、白术、黄连、茯苓、白芍、木香、党参、当归、黄芪、陈皮是出现频率最高的10味药。这些研究工作不但对深入探讨临床用药配伍规律及指导临床用药有重要的实用意义,且对于解放依赖传统中医主观性较强的辨证论治和经验水平的思维模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5 小结与展望

中药方剂多组分、多成分、多药效的特点使得中药复方配伍成为一个复杂的组方系统。从方药配伍的剂量优化、中药复方配伍的药理效应、化学成分变化以及中药配伍禁忌这几方面进行实验研究与探讨,有助于对中药复方进行更好的优化筛选和对组方药物整体疗效进行综合评价,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中医药整体观与系统论的思维模式。近年来,随着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以及中医药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中,要求用精确的方式及准确的语言表达和描述中医药学,尤其对于如何全面、客观、准确地揭示中药复方的配伍规律显得更为重要。如何找到更好的实验设计方法和更好的数学拟合模型,如何更好的挖掘和发现复方中蕴含的丰富的配伍规律内涵,是值得深入探讨研究的课题。

数理统计方法和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是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以及中药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数理统计方法通过对数据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推断,探讨设计试验研究从而掌握事物内在客观规律,具有数学化、定量化且准确简捷的特点。将数理统计方法应用于中药方剂配伍规律研究中,不仅可以将中药方剂配伍定性与定量结合起来,用数学语言定性定量分析中药复方配伍的相互作用规律,而且能够做到客观准确,更有利于药物之间的优化筛选和进行药效的评价。然而,数理统计方法在中药方剂配伍规律的应用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一方面,中药复方配伍在宏观上涉及药味的组合、剂量大小的变化以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微观上牵涉到各化学成分的相互作用可能发生物理化学反应从而导致组分的改变,使得方剂配伍在多个环节上变得更复杂,这给全面准确地揭示方剂配伍规律的工作带来了更高的难度。另一方面,相对而言,虽然数理统计方法能更好的辅助研究中药方剂配伍规律,但目前的数学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足之处:首先,无论是方法上还是设计上都未能更好更完善的彰显出数理统计方法的优势从而导致无法更全面准确的揭示方剂配伍规律的内涵。比如析因设计法在因素增加的情况下,不但计算复杂而且难以解释众多的交互作用;正交设计法在多水平多因素的情况下试验次数较多,工作量亦大;均匀设计法须回归出与实际相符的定量方程式进行数据处理;响应面设计法得到的回归方程要求自变量必须是连续的而且需要被试验者自由控制;数据挖掘法要求试验者能深刻理解其所应用的领域,以便正确选择合适的模式进行试验;模糊数学方法的设计更多的是依靠试验者或专业人员的经验和知识,当缺乏这样的经验与知识时,很难获得满意的实验结果;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的解释矩阵中含有大量与响应向量无关的信息,可影响整个回归的效果;等等;其次,只是简单地套用数理方法和数学模型,还没有能够充分吸收和利用数理统计方法的理论成果和科技发展技术对中药复方的剂量配伍优化给予全面、客观、准确评价的试验研究方法,没有针对具体情况作改进,以适用于不同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的研究。此外,将数理统计方法应用于临床的研究较少[89-90],为了深入地阐明临床用药机制以及更好的为临床医师根据病理诊断提供用药参考,在数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特点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还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因此,在未来的方剂配伍研究发展中,如何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同时引入数学模型,在现有的基础上突破传统思维进行技术改进和方法创新,是当前建立客观科学技术研究中药方剂配伍规律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张振巍,张娜娜,李月梅,等. 黄芩、黄连配伍前后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变化[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24):58.

[2] 许妍妍,程丽丽,李遇伯,等. RRLC-QTOF/MS研究不同比例制川乌与瓜蒌配伍前后化学成分变化[J]. 中草药,2013,44(17):2372.

[3] 陈婷,宿树兰,钱叶飞,等. 乳香-没药配伍前后汤液理化参数变化与化学成分的关联分析[J]. 中成药,2012,34(8):1529.

[4] 陈婷,宿树兰,段金廒,等. 乳香-没药配伍前后化学成分溶出变化及其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产生NO的影响[J].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2):179.

[5] 王茜,钟赣生,王宏蕾,等. 甘遂半夏汤中甘遂与甘草不同比例配伍对癌性腹水模型大鼠生物效应影响的研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4):177.

[6] 谢臻. 大承气汤方药物质基础及其配伍规律研究[D].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

[7] 王红梅,赵怀舟,张玲. 丁香配伍郁金对胃肠运动影响的药理实验研究(I)――丁香与不同品种不同比例郁金配伍[J]. 时珍国医国药,2003,14(9):513.

[8] 张建永,晏仁义,王岚,等. 丹参山楂有效组分配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2):1987.

[9] 向阳,陈楠楠,张德杰,等. 复方黄黛片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的建立[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26(17):1594.

[10] 李静. 基于均匀设计的三首补肾阳类的配伍优化研究[D]. 广州:广东药学院,2011.

[11] 成龙,王岚,王彦礼,等. 金铃子散不同配比方对大鼠肝药酶CYP450 3A4活性的影响[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22):117.

[12] 吴艳萍. 葛根芩连汤配伍主要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D]. 广州:第一军医大学,2006.

[13] 汪玉梅. 肾气丸有效成分的药代动力学及组分优化研究[D].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14] 谢臻,王术玲,高峰,等. 大承气汤配伍变化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1,22(1):57.

[15] 成龙,王岚,王彦礼,等. 基于吸收-代谢模型的金铃子散复方配伍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20):3130.

[16] 赵学军,李卫民,熊天琴,等. 温肾咳喘片组分的正交法优选及其主要药效学实验研究[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1):56.

[17] 张万龙,张树峰,范洪亮,等. 泽泻汤加味方治疗高血压最佳组方配伍的正交试验研究[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8(2):128.

[18] 边洪荣,赵河山,王宇黄. 芪桂枝五物汤中不同剂量配伍对白芍总苷煎出量的影响[J].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14(6): 779.

[19] 汪珊珊,范欣生,徐立,等. 基于正交试验的三拗汤配伍关系研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20):149.

[20] 戴开金,罗佳波,谭晓梅,等. 葛根芩连汤不同配伍对葛根素含量的影响[J]. 中草药,2003,34(6):506.

[21] 谭晓梅,戴开金,罗佳波,等. 葛根芩连汤不同配伍对黄芩苷含量的影响[J]. 中草药,2003,34(7):598.

[22] 陈金月,王力宁,刘倩,等. 麻杏二陈煮散汤剂质量优化影响因素的正交试验研究[J]. 中国药师,2013,16(3):342.

[23] 戴开金,罗佳波,吴昭晖,等. 配伍对葛根芩连汤中甘草酸含量的影响[J]. 中草药,2003,34(12):1084.

[24] 吴昭晖,奚林明,戴开金,等. 配伍对葛根芩连汤中小檗碱含量的影响[J]. 中草药,2004,35(1):33.

[25] 姚干,何宗玉,闫光凡,等. 正交设计法配合多药效指标综合评价筛选二至丸有效部位群组方的最佳配比[J]. 中成药,2009,31(9):1444.

[26] 胡金芳,刘静,冯,等. 正交设计筛选独一味和高乌甲素抗炎镇痛作用的最佳配比[J].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2,28(5):53.

[27] 兴,李晓刚,段君毅,等. 基于均匀设计的降尿酸方最佳配伍及其抗小鼠高尿酸血症效应研究[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7(3):87.

[28] 唐亚军,孟胜喜,冯琴,等. 基于均匀设计的防治脂肪肝中药有效组分复方筛选与验证[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7(4):53.

[29] 贺燕,温富春,纪凤兰,等. 均匀设计法筛选三七、山楂有效部位组合物剂量配比[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9):248.

[30] 曾晓会,赵自明,陈玉兴,等. 采用均匀设计法研究姜黄素与胡椒碱降脂作用的最佳配比[J]. 吉林医学,2009,30(9):772.

[31] 高鹏,安宁飞,赵明宏,等. 均匀设计在丹心痛最佳配比筛选中的应用[J]. 中草药,2003,34(2):123.

[32] 陈明珠,陈崇宏,卢惠萍. 均匀设计法在筛选丹参与黄芪最佳配比中的应用[J]. 海峡药学,2010,22(11):28.

[33] 胡占嵩,乔卫,金桂红,等. 均匀设计法优选酸枣仁合欢方抗抑郁作用的最佳配伍[J]. 中药材,2010,33(4):603.

[34] 李雪梅,甘雨,尤献民,等. 均匀设计法优化月安煎处方最佳配伍研究[J]. 西北药学杂志,2012,27(3):197.

[35] 杨东亮,马桂芝,滕亮,等. 均匀设计法优化杜麻方最佳配伍研究[J]. 西北药学杂志,2013,28(1):46.

[36] 傅琪琳,胡义扬,冯琴,等. 基于均匀设计的健脾活血方改善酒精性肠渗漏的主效应中药分析[J]. 中西医结合学报,2011,9(11):1234.

[37] 王秀凤,邓树泳,张磊,等. 基于粗糙集理论及均匀设计拆方的右归饮配伍规律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2013,24(5):1263.

[38] Bezerra M A, Santelli R E, Oliveiraa E P, et al.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as a tool for optimization in analytical chemistry[J]. Talanta, 2008, 76: 965.

[39] 谢臻,曹骋,曾元儿,等. 基于Doehlert设计法的大承气汤配伍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09,34(9):1090.

[40] 黄美艳,唐于平,尚尔鑫,等. 当归-川芎药对不同制法与配比抗氧化活性相互作用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2):234.

[41] 邱玲玲,陈龙虎,鄢丹,等. 基于响应曲面设计的抑制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活性的组分中药筛选――以双黄连注射液为例[J]. 药学学报,2012,47(4):466.

[42] 黄美艳,尚尔鑫,唐于平,等. 基于药物相互作用对当归-川芎配伍养血补血效应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4):516.

[43] Chan H Y. Development of the quantified relationship between chemical compositions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Radix et Rhizoma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Puerariae Lobatae and the herbal formula of Danshengegen Tang(DGT)using liquid chromatography and chemometric techniques[D]. Hong Kong: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2010.

[44] 王睿,商洪才,王永炎,等. ED-NM-MO三联法对丹参三七配比的多目标优化研究[J]. 天津中医药,2006,23(3):242.

[45] 谢臻,曹骋,曾元儿,等. 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化大承气汤中和厚朴酚与厚朴酚的提取工艺[J]. 中成药,2011,33(5):889.

[46] 谢臻,陈勇,曾海生,等. 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选地桃花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2):27.

[47] 施俊辉,杨军宣,赵成城,等.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栀子的提取工艺[J]. 时珍国医国药,2011,22(3):667.

[48] 蔡恩博,张崇禧,朱启光,等.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暴马丁香树皮中紫丁香苷的提取工艺[J]. 药物分析杂志,2011,31(9):1808.

[49] 杨勇,奉建芳,张慧,等.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蟾酥固体脂质纳米粒制备工艺[J]. 中国中药杂志,2006,31(8):650.

[50] 汤秀珍,王承潇,张皓,等.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关节止痛膏贴剂处方[J]. 中草药,2012,43(1):86.

[51] 周绚,傅超美,黄逸维,等.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三七总皂苷生物黏附型缓释片处方[J]. 华西药学杂志,2010,25(4):406.

[52] 白艳杰,孙国祥,王平.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小檗碱环糊精包合物制备工艺[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4):63.

[53] Moreira N, Meireles S, Brando T, et al. Optimization of the HS-SPME-GC-IT/MS method using a central composite design for volatile carbonyl compounds determination in beers[J]. Talanta, 2013,117:523.

[54] Hasana S H, Srivastavaa P, Talat M. Biosorption of Pb(II)from water using biomass of Aeromonas hydrophila:central composite design for optimization of process variables[J]. J Hazard Mater,2009,168:1155.

[55] Firlbeck D, Faulstich M, Urmann C, et al. Central composite design for optimal technology of concentrating vanillic acid using foam fractionation[J]. Sep Purif Technol, 2013,119:28.

[56] 赵应征,鲁翠涛,梅兴国. 星点设计结合效应面法优化红豆杉细胞同步化条件[J].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4,25(5):291.

[57] 尚尔鑫,李文林,叶亮,等. 药对研究(Ⅱ)――药对的数据挖掘[J].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24):4191.

[58] 田茸,陈丽,杨延婷,等. 近20年心病中药用药规律研究及Logistic回归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4):541.

[59] 蔡文选,王贤亲,于晓敏,等. 交互移动窗口因子方法在桂枝-茯苓配伍前后挥发油组分及溶出率变化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8):2056.

[60] 李伟霞,唐于平,尚尔鑫,等.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当归-川芎药对整体功效与化学物质关联性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9):2935.

[61] 蒋海强,聂磊,周洪雷,等. 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的钩藤总碱和莱菔子总碱组分配伍优化研究[J]. 中草药,2013,44(18):2531.

[62] 施旭光,王沛坚. 非线性回归分析不同剂量配伍对乌头汤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9,20(1):55.

[63] 商洪才,李梢,高秀梅,等. 丹参、三七不同配比的多目标模糊优化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4):28.

[64] 余林中,伍杰勇,罗佳波,等. 葛根芩连汤配伍与解热药效关系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04,29(7):663.

[65] 任钧国,马晓斌,林成仁,等. 基于网络方法的中药方剂药理作用配伍规律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2010,35(18):2469.

[66] 马秉亮,马越鸣,严东明,等. 泻心汤不同配伍抗炎作用比较研究[J]. 中草药,2007,38(11):1690.

[67] He Y, Gai Y Q, Wu X B, et al. Quantitatively analyze composition principle of Ma Huang tang by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J]. J Ethnopharmacol, 2012,143(3):851.

[68] 李姝臻,边洪荣,刘晓龙,等. 均匀设计黄芪桂枝五物汤中不同剂量配伍白芍总苷含量变化比较的研究[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4):297.

[69] 徐培平,张奉学,符林春,等. 基于均匀设计-偏最小二乘回归建模的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方法[J]. 中草药,2011,42(4):819.

[70] 陶静,范欣生,张欢,等. 基于FP-Growth算法的四物汤类方配伍规律及应用研究[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0,12(6):909.

[71] 王伟光,施旭光,翟理祥,等. 不同配伍对麻杏甘石汤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J]. 中药材,2007,30(5):602.

[72] Zhou W J, Song J Z, Fu W W, et al. Chemical comparison of two dosage forms of Hemp seed pills by UHPLC-Q-ToF-MS/MS and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techniques[J]. J Pharmaceut Biomed,2013,84:59.

[73] 马增春,周思思,梁乾德,等. 基于UPLC-TOF/MS分析人参附子配伍减毒的物质基础[J]. 药学学报, 2011, 46(12):1488.

[74] Li S L , Song J Z , Qiao C F, et al. UPLC-PDA-TOF MS based chemical profiling approach to rapidly evaluate chemical consistency between traditional and dispensing granule decoctions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combinatorial formulae[J]. J Pharm Biomed Anal, 2010,52:468.

[75] Wan J B, Bai X, Cai X J, et al. Chemical differentiation of Da-Cheng-Qi-Tang, a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 prepared by traditional and modern decoction methods using UPLC/Q-TOFMS-based metabolomics approach[J]. J Pharm Biomed Anal, 2013,83: 34.

[76] 卢丹丹,卞勇,李,等. 基于均匀设计法评价甘遂与甘草反药组合对小鼠肠功能的影响[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2):143.

[77] 刘春芳,谭淑芳,华,等. 基于均匀设计法的制川乌与生半夏配伍药效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3):2169.

[78] 王艳丽,王宇光,梁乾德,等. 基于均匀设计的藜芦与细辛配伍毒性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4):2139.

[79] 朱冠秀,王宇光,李飞,等. 采用均匀设计研究南沙参、北沙参配伍藜芦相反的毒性作用规律[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5):686.

[80] 张玉华,华浩明,范欣生,等. 基于关联规则方法探讨胸痹心痛方中十八反药对的应用规律[J].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24):3544.

[81] 李怡文,钟赣生,柳海艳,等. 基于均匀设计的海藻玉壶汤中海藻与甘草不同比例配伍对甲状腺肿大大鼠模型肝脏功能及病理形态的影响[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5):1295.

[82] 尚尔鑫,范欣生,段金廒,等. 基于关联规则的中药配伍禁忌配伍特点的分析[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6):421.

[83] 孟莉,向绍杰,乔敏,等. 均匀设计法考察藜芦对人参的耐缺氧及抗疲劳作用的影响[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24(2):20.

[84] 李芸,范欣生,尚尔鑫,等. 基于关联规则等方法的十八反藜芦类反药配伍方剂特点分析[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8):332.

[85] 杨亮,王宇光,梁乾德,等. 藜芦与人参配比毒性与生物碱类成分变化的相关性研究[J]. 中草药,2012,43(8):1574.

[86] 宋观礼,刘保延,王映辉,等. 基于中医临床科研信息一体化技术平台的冠心病诊治规律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5):1247.

[87] 妮,李真,徐立然,等. 李发枝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配伍精要[J].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5):2497.

[88] 杜斌,沈洪,王军,等.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对溃疡性结肠炎方剂用药及配伍规律分析[J]. 时珍国医国药,2013,24(10):2554.

[89] 方朝晖,罗云,陆瑞敏,等.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用药规律探析[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25(8):670.

[90] 杨小波,张钢,梁兆晖,等.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主症分析[J].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5):687.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360524);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211140);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2GXNSFBA053093);广西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201102ZD022)

第3篇:药理学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 初中物理 探究式实验教学 主要环节

一、引言

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初中物理教学工作者必须竭尽全力、想方设法,使得物理课堂更加生动有趣,积极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法是一种很好的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教师在课堂教学和管理中要善于分析、研究学生的需要层次和结构,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增强学生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完善的能力,让学生体验责任感和成就感,在愉快中完成学习任务。探究式实验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的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它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探究性。比课本上的实验难度高,得到什么结果,都是有价值的。它的价值在于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更能充分展现出学生各方面的智力特长,有利于进行多元评估。

二、探究式实验教学

物理教学的探究性是物理新课标的主要特征。传统的实验教学的设计过于强调实验对物理知识的验证。教师要改变实验教学“照方抓药”式的现状,加强物理实验的探究性设计。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现学习和生产生活中的有意义的物理问题,根据具体情况设计解决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案,并予以评价和优化;通过实验收集有关数据,并加以科学的处理;通过交流讨论,分析综合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得出科学的结论;初步认识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定量处理、模型和假说等科学方法在物理教学研究中的应用。

三、八年级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的主要环节

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八年级物理教师在实验探究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程序上的“工作单”,让学生学习探究。结合八年级课堂实验教学实际,比较好的形式有以下主要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和论证―评估与交流。探究式实验教学的主要环节,为教师设计教学策略提供参考的框架,为教师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帮助。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涉及全部,也可涉及部分,要根据实际适当安排突出不同环节的探究活动。现在引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四章第三节(人民教育出版社)加以说明。

提出问题: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

猜想与假设:可能的答案。

水在沸腾时有水泡,有热气,还有滋滋的响声。

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温度会升高/降低/不变。

设计实验:

用酒精灯给水加热直到沸腾。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在图上作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

分析和论证:

可以从这个实验中得到什么结论?跟你猜想或假设有何差异?

评估与交流:

在实验过程中是否有误差?某些仪器(如烧杯,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是否正确?若验证结果与自己设想的不同,原因在哪里?在实验过程中是否发现了新问题?是否有继续研究的兴趣?

通过这个贴近生活的实验,学生可以培养发现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习惯,了解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结语

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这就要求八年级物理实验课堂教学也要与时俱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物理探究能力为目标。教师通过有效启发,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八年级物理教师平时要注意及时捕捉当地、当前的热点问题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背景材料,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知识,了解前沿,更好地提高师生之间的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当然,八年级物理教师,也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由于学生学习能力有差异,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方法时,教师要能因材施教,依据不同学生得出的不同的实验结果给出学生能接受的讲解。总之,在八年级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实验教学,师生双方受益,但对于实验难度的把握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这种度的把握也要和学生的掌握能力相一致,这是值得深思的又一个难题。

参考文献:

[1]张义仁.物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

[2]张宪魁,王欣.物理学方法论[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3.

[3]张立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09:74.

第4篇:药理学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 中学英语听力教学 听力素材 教学方法 自主性学习

听说读写是英语学习中必备的四项语言基本要素,其中,“听”在这四则要素中冠居首位,因为语言的最初功能就是口头交际。在日常交际过程中,人们主要通过“听”和“读”获取信息,通过“说”和“写”传递信息。从某种程度上说,听力水平直接决定了表达和交流的质量。显然,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提高“听”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中学教师如何在英语教学的启蒙甚至中级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习惯和技巧,对于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1.听力教学素材的选择与扩充

教师需要针对中学生的能力特点和自身的专业素养,合理、准确地选择课外补充材料。具体而言,优质的听力补充材料应具有针对性强、难度适中及内容多样化等特征。另外,教师还需要控制听力补充材料的数量,力求精而简,一是学生的英语学习课时有限,二是过重的学习负担会引起学生对听力学习的厌倦情绪,适得其反。

1.1语音素材的选择

听力练习的第一步是要正确地识别和把握音素。音素教学是教师听力教学的重中之重,使学生养成正确的读音规范将保证学生以后少走弯路,少犯低级错误。相反,如果教师不重视学生对单词的读音规范,那么一旦学生养成了错误的学习习惯,将很难纠正过来。

1.2语调素材的选择

做到单词发音准确只是听力训练的第一步。要想提高听力水平,必须让学生了解掌握语音在人们日常运用时发生的各种变化。在平时的听力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不同语调说出来的话表达了说话者何种意图、感彩、态度或言外之意,以正确理解说话人的真实意图。以简单的日常问候语“Good morning”为例,这句话不同的语调反映出来的感彩是不同的:高降调:正常的问候,热情而富有感情;低降调:漫不经心的问候,感情冷淡;高调冠+低升调:高兴而亲切的问候。

1.3场景素材的选择

让学生熟悉原汁原味的英文社会交际场景对其听力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就中学生的英语水平而言,笔者认为符合其听力水平的训练素材有美国之声(Voice of America,VOA)网站每天更新的VOA Special English音频和文本及经典听力教材《听见英国——英式英语实境听力练习》。虽然内容对于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而言难度稍大,但教师通过少量多次的渗透教学,能让基础较弱的初中生逐渐接受,并获得进步。

2.听力教学模式的选择

在我国,早期传统的听力教学模式(Bottom-Up模式)无法避免课堂枯燥、乏味的本质,长期如此,必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语言输入量受限,学生学习语言的状态是被动和消极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即使想尽办法进行课外听力素材的延伸工作,也无法改善这一局面。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做的是根据课文内容涉及的场景帮助学生构建出一个知识框架,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推导出新的知识,沉淀出自己能够接受的表达法。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教师在课堂上构建的知识框架具有延展性,即他们完全可以通过“点—线—面”不断深入,进一步延伸扩展该框架中的词汇、短语和句子内容,为下一步更高级的听力训练做积淀工作。这种方法避免了所有的学生以同一种方式同时听同一种材料,教师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这样就会出现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如此,在新型教学模式下,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长处得到发展,困难得到解决。

3.结语

虽然英语听力教学一直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点、难点,但是长久以来并没有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教师想要提高这方面的教学质量,就应对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责任心提出更高要求,即教师应充分注意听力教学的阶段性,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布置不同等级的教学任务,采取相对灵活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此外,教师还应加强学生听力微技能的培养,注意将听力教学与其他技能教学相结合,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潜力,做到既能“授人以鱼”,又能“授人以渔”,如此教学相长,对教师的教学反思和学生的学结都将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刘悦明.听力教学中的语用推理模式[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5):46-49.

[2]劳允栋.英语语音学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2.

[3]许天福,虞小梅,孙万彪.现代英语语音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220.

第5篇:药理学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关键能力;教学模式;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168-02

一、关键能力内涵与界定

关键能力即通用能力,是指撇开具体职业特性的、现代职业人都需要具备的、在各种职业都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能力。通用职业能力在国际职业教育界已是被普遍接受的概念,在德国和澳大利亚称之为“Key Competencies”(关键技能),英国称之为“Common skills”(通用技能)或“Core skills”(核心技能),美国称之为“Foundational skills”(基本技能)。加强对学生通用职业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20世纪70年代,德国劳动和社会学家梅尔腾斯提出了“关键能力”的概念,并强调这一能力是个体进入日益复杂和不可预测的世界的工具,是促进社会变革的一种策略。德国学者从能力性质角度把职业能力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基本职业能力是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能力,强调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关键能力又称综合职业能力,它是一种不受时间及专业限制的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所必需的核心本领。关键能力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专业关键能力,指从事各种专业都必须具有的基础能力;二是方法关键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三是社会关键能力,指个体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动能力。

我国劳动保障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课题组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职业技能开发的需要,结合国际上的先进经验,设计我国核心技能包括以下八个大类:(1)交流表达:通过口头或者书面语言形式以及其他适当形式,准确清晰表达主体意图,和他人进行双向信息传递,以达到相互了解、沟通和影响的能力。(2)数字运算:运用数学工具,获取、采集、理解和运算数字符号信息,以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的能力。(3)革新创新:在前人发现或者发明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努力,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发明或者改进革新方案的能力。(4)自我提高:在学习和工作中自我归纳、总结,找出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扬长避短,不断自我加以调整改进的能力。(5)与人合作:在实际工作中,充分理解团队目标、组织机构、个人职责,在此基础上与他人相互协调配合、互相帮助的能力。(6)解决问题:它是指能够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有效地利用资源,通过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制定并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适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能力。(7)信息处理:运用计算机技术处理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的能力。(8)外语应用:在工作和交往活动中实际运用外国语言的能力。

二、高职学生培养关键能力的必要性与实施途径

教育(包括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发展,职业教育不是仅仅将人训练成专业工具,而是要使受教育者能在职业和社会中不断成长。《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具有终身学习理念,具有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学习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职业教育要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仅要培养学生适应职业的良好职业能力,而且还要为适应今后自我学习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甚至应有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现今社会,知识与技术的更新加快,岗位转换加速,如果职业关键能力缺失或不强,则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甚至危及生存。

职业学校培养高职学生关键能力,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进行课程改革,建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职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建立一支高效精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建立一批长期合作培养学生的实习基地;搭建创业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创业等。

三、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专业基础课是专业教育过程中设置的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是一类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课。其内容、知识范围介于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在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起桥梁与纽带作用。职业教育中的专业基础课程既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强调实践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专业基础课既有其学科的特殊性,又有很强的与专业课紧密相连的基础性。对专业基础课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及从事专业工作的能力。刚刚接触专业基础课的学生,由于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很少,加上专业基础课内容比较枯燥、抽象,系统性差,比较琐碎,学习有一定的难度。这就使部分学生产生了“不知道怎么学”、“这些知识学了没用”的想法,从而对该课程失去了学习兴趣。这些情况就要求专业基础课的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基础课的知识,更要让学生了解和懂得其与专业课的联系和在专业上的应用。

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学方法不同其教学效果也会有所不同。专业基础课目前多采用以教师为主的讲授式方法,授课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基本处于被动位置,学生在课堂上很少主动提问或敢于就不同见解与教师商榷。实践表明,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也不利于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因此,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成为学生关键能力的迫切需要。

四、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1.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内涵。行动导向型教学法是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在1999年制定《框架教学计划》所确定的一种新型的职业培训教学课程体系和先进的职业技术培训教学法,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以人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尊重学生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且联系实际问题学习,代表了当今世界上的一种先进的职业教学理念。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可分为资讯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检查阶段和评价阶段,在整个教学中,学生始终占据主体地位,教学质量最终通过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反映和体现。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教学,学生在获取真知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素质的变化。

行动导教学法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行为能力为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多种活动形式,使学生主动地使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是以能力为本的教学方法的统称,包括“大脑风暴法”、“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张贴版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七种常用教学方法。

2.以《生物化学》教学为例,演示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关键能力的培养。

3.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评价标准,专业基础知识与关键能力相结合。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评价,既要考虑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更要考虑是否加强了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学以致用,以用促学,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主进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以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基于职业情境的学习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独立计划、独立实施与独立评估即自我调节的行动为方法,特别强调学习中学生自我构建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职业能力为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徐朔.论“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和原则[J].职教论坛,2007,(10).

[2]樊萱.试探职业教育中不同课程对行动导向教学法的选择[J].职教论坛,2011,(11).

第6篇:药理学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生物技术 药理学 教学改革 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2-0058-02

生物工程专业是工科专业,主要培养掌握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药理学是生物工程专业的选修课程,主要研究药物与机体或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原理,它是现代生物工程中应用极其广泛的一门知识,涉及医药工业、食品卫生、营养健康等诸多领域。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药理学知识点多、难理解、难记忆、很难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为了提高药理学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对药理学的学习兴趣,我们在生物技术专业药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尝试,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药理学的特点以及研究方法。

一、药理学教学现状与分析

药理学是医学类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它是以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为基础,为防治疾病、合理用药提供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的一门科学。目前,生物工程专业学生主要通过药理学课程掌握药物治疗的基本理论和知识。[1]我院生物工程专业的药理学课程为专业选修课程,课时为36个学时。我院开设的与药理学密切相关的课程为药物分离纯化、分析检测等选修课程。而生物工程专业本科四年的培养计划中未涉及生理病理等相关医学课程,且授课学时不足医学类专业此门课程学时的一半,因此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在学习药理学时容易存在难理解、难记忆的现象。如何使学生在现有知识背景的基础上,掌握药理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现状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前景,是成功教授此课程的一个关键。因此,我们根据生物工程专业特点和发展的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革新教学方法,从学科和专业整体角度去认识课程的作用及相关课程间的相互联系,既体现基础性与前沿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又保证讲授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相结合。在生物技术专业药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制定新的教学大纲,建立适用于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药理学教学新框架,使学生在学习药理学的同时,既培养了科研思维与主动学习的能力,又与以前所掌握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对生物工程专业有更深层次的认知。

二、教材与课程内容的选择

药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崭新的学科,一方面它有着悠久的研究历史,另一方面,新的药物层出不穷,新的药物作用机理不断获得阐释,新的药理学研究方法不断出现。老师在教学中,在重视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更应注重知识的更新,在教学内容上力求把世界上最新的成果吸收进来。因此,在教材选择上,我们选用了颜光美教授主编的2009年6月第1版《药理学》,这本最新的教材不仅包括了基本的药理学理论,还增加了基因治疗和抗癌药物以及新药研究等最新的研究进展,这些新内容与生物工程专业密切相关,能够促进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对生物技术在药理学研究中应用的理解,同时也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教学大纲是教师教学程序与教学工作的指南,在制定药理学教学大纲时根据该课程的综合性及授课对象是生物工程专业本科学生而非医学类学生的特点,对药理学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的安排与调整。在课程体系结构上,把药理学课程分为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部分,是进行药理学研究与应用的人员必须具备的基础理论知识,重点包括绪论、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效应学、新药研发的基本过程等,属于总论部分。

第二部分则分别阐述了各类药物的作用机理,属于分论部分,主要包括抗菌类药物、抗肿瘤药物、基因治疗药物、神经系统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消化泌尿系统药物等。生物工程专业更注重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新药研究、基因药物与基因治疗等章节的学习,在常规各类药物授课中,每类药物重点例举两三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进行介绍,这样既具实用价值又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荷。此外,为加强双语教学的需要和促进专业英语的学习,涉及的药名及专业术语在首次讲授时用中英文表述,之后尽量以英文表达,轻松增加学生的专业词汇量。

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1.多媒体教学法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课件是一种综合应用影视、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文字等多媒体信息制作的教学软件,可以使精细的结构宏观化,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整体的过程动态化。根据药理学教学需要将多媒体技术与课程整合,使学习内容图文并茂、有声有色、栩栩如生,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主动获取相关信息,从而克服以往课堂呆板的授课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药理学的教学效果。[2]但是,在多媒体教学中也应注重方法,切忌将所有书本内容都制成幻灯片,造成教学信息量太大,内容繁琐,使本已复杂难懂的内容变得更加乏味,并直接导致学生厌学情绪产生;在讲课过程中注意语速及适当停顿,给学生时间理解和消化,跟上老师的进度和思路;配合适当的板书,便于学生对授课纲要的掌握。

2.重视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教学模式的应用

PBL是指基于问题的学习(也称作问题式学习),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始终处于领导地位,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极大限制。[3]PBL与传统的教学法有很大不同,PBL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PBL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于问题中;它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4]

针对我校创建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宗旨、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药理学教学应当紧密跟踪前沿科学,诱导学生研究的兴趣,注重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拓展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创新意识。讲授药理学课程时,须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必须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认知学习技巧的教练,培训学生通过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其自学及实际工作能力。可根据课程大纲给定各种题目,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学各类药物的研究进展,并制作幻灯片课件,完成后由学生毛遂自荐,经教师审核后安排两到三名学生在课堂上讲解自己制作的幻灯片课件,老师可以在原本安排讲授该类药物时留出部分时间由这些学生来讲解,并做好补充讲解和点评。在讲授合理用药原则时,教师可设计些临床病例情况作为作业布置下去,让学生自发运用药理学知识,设计合理用药方案,在下一次课前利用5~10分钟进行讨论。在讲授新药研发时,适当介绍国际先进水平的药理学研究技术、设备、研究团队及其研究历程,还可以在教学中介绍著名科学家突破一些重大课题的思路和实验,以启迪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开拓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对药理学研究领域的整体把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将一些研究性的课题介绍给学生,指导他们查阅文献,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案并加以讨论,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授基因治疗药物时,教师会联系基因工程相关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提问,调动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从专业整体角度去把握药理学的作用及相关课程间的联系。实际结果表明,PBL教学模式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3.其它教学方式在药理学教学中的综合应用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学校督导团听课专家们的建议,充分注重与学生间的互动,在教学中进行提问式教学,“简单问答”、“自问自答”或“问而不答”可以引起学生注意和促使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注意章节内及章节间的归纳、总结,利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如在讲完抗菌药时,可应用比较法来比较各种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机理、不良反应等异同。

实践证明,药理学的教学改革的实施,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今后还需把该课程努力建设成一门结构合理、内容充实、特色鲜明的生物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为我国生物工程领域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红胜.生物技术专业药理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09(1):95~96

2 赵 晋.药理学多媒体教学使用体会[J].科技信息,2008(2):230

3 王伟霞、李福后、王淑军.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教文汇,2007(7):91~92

第7篇:药理学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药理学 综合设计性 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034

1 “药理学”课程群综合设计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的基础

“药理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为此我们“药理学教研室”开设了《药理学》(药学、医学、护理专业)、《临床药理学》(药学专业)和《中药药理学》(中药方向)课程。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在整个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教学中开设了《药理学实验》、《临床药理学实验》和《中药药理学实验》课程。

目前,我们“药理学教研室”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局面是: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为21,《药理学实验》、《临床药理学实验》和《中药药理学实验》三门课程各自独立的开设,各自有各自的任课教师;这种理论和实验21的教学方式在以往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教学效果,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初步科研能力、独立思考及实验操作能力。

但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对综合性素质人才的需求,以及学校扩大招生及其教育经费投入相对缓慢等原因,《药理学实验》、《临床药理学实验》和《中药药理学实验》随理论课单独开课这种模式使得实践教学环节分散,很难体现药理学学科内的连续性,各自为战的实验课程间,既不能使学生得到跨课程、多技能的综合训练的培养;也不能突出“药理学学科”系统教学及多课程交叉的特点;更会在设计、操作实验过程中浪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

例如以往的《药理学实验》和《中药药理学实验》只单一以健康正常动物为实验对象进行药物药效学研究,观察动物整体对药物的反应,或离体器官、细胞、微生物对药物的反应,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的实验内容又放在《临床药理学实验》课程中进行,这样既没有对同一药物做到药效学和药动学的整体统一的药理学实验,同时又在设计、操作实验过程中浪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更不能很好地将各门课程有机联系起来。因此,在保证原有实践教学的基础上,重新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探索构建“药理学”课程群综合设计性实践教学体系很有必要。

2 “药理学”课程群综合设计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实践的内容

科学合理地设计实验内容是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关键。在既定并已完善的教学目标指导下,充分吸纳先进的实验技术和手段,力求实验教学内容与大学生就业、社会需求密切联系,编写《“药理学”课程群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大纲》。而不能简单将《药理学实验》、《临床药理学实验》和《中药药理学实验》融合在一起而作为实验的项目及内容,而是在保证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重点突出“药理学学科”的特色,通过就业单位的实地调研,合理调整、安排实验项目,实现实践教学内容与大学生本科实习及未来职业的无缝衔接。

3 “药理学”课程群综合设计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实践的方法

首先根据《药理学》、《临床药理学》和《中药药理学》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药物药效学和药物动力学实验所涉及的动物、仪器、设备、试剂、实验方法、步骤、预期的实验结果及可能出现的误差等。

实验前带教教师应据实验教材简单介绍实验所涉及的理论内容和本次实验的基本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详细阅读实验指导中的本次实验内容,一个实验组的学生应据实验内容充分讨论并做出实验具体操作分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在实验室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及时指出和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

由于综合设计性实验时间较长,可采取分段分次完成,每次实验3~4小时。整个实验结束,应保管好每组实验原始记录,以一个实验班40人、10组实验数据为样本整理分析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告,并由指导教师和学生一起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和总结。

4 “药理学”课程群综合设计性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创新点

第一,“药理学”课程群综合设计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和相融性,能帮助学生理清“药理学学科”的专业脉络,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

第二,“药理学”课程群综合设计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实践内容与药品研制、使用的实际过程相符合,通过课题选择、文献检索、实验方案的设计、修改、执行、优化和实验结果分析等过程,可让学生对药品的科研和临床进行一次有意义的模拟演练。

5 “药理学”课程群综合设计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的意义

“药理学”课程群综合设计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教学实践,使学生对“药理学学科”知识有了更加系统、全面的了解;节约了教学资源,注重了在教学内容上各课程间的衔接,增强了整个学科的连贯性,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动手操作能力;降低了学生对未来职业的盲从性,使学生能够尽早适应就业环境和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l],尹雅玲,张玉林等.加快临床药理学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医药专业人才[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8,26(5):211.

[2]罗琳,徐济良.改革药理学教学模式培养服务型药学人才[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5):45-46.

[3]郑建新,田月红.大学课程考试方式及利弊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6):109-110.

[4]徐晓玉.关于《中药药理学》教材的思考[J].中医杂志,2006,(7):23.

[5]姜科声,徐晓红,高超颖.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中外医疗,2009,(32):112-113.

作者简介:张忠泉,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大学药学院,河南开封 475004

徐玫,河南大学药学院,河南开封 475004

第8篇:药理学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科研思维;教学模式

中药药理学学科的任务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结合中医临床疗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阐明中药防治疾病的作用和作用机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参与中药新药开发,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理论发展。[1]中药药理学属于中医药学范围,与中医药学各领域保持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同时又必须与现代医学及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2]中药药理教学包括理论和实验,其中实验教学是中药药理学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它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基本实验技能训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应与理论教学所学的知识相联系,逐渐培养学生形成科研思维习惯。我们在实验教学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1.加快实验教材的更新,与科研实际紧密联系

对实验课教材建设的忽略,会造成教材的实验内容和方法跟不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而且实验方法与现有的仪器条件也不符合,很多方法目前已少用或不用,而一些新的方法已在科研实践中广泛应用。

2.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硬件设施水平

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的重要基地,加快实验室建设的步伐,增添先进的仪器设备,尽可能采用现代实验手段,逐步增加实验内容,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和方法,加强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其适应和达到社会工作岗位的需要。

3.强化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适应时代要求

一般的实验课,是教师事先为学生准备好营养液及药液,装配好实验装置,学生则是按教师的操作示范和步骤,机械地重复一遍,很多学生甚至在完全不了解实验目的和原理的情况下,得出了完全不理解的实验结果。这样也就失去了实验课最基本的意义,不利于锻炼独立实践的能力。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以期加强学生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

(1) 预习与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进入实验室前,必须自己事先预习实验讲义,并结合理论课学习内容,弄懂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并用来指导及完成实验。同时要求学生自学相关背景知识,以了解该实验所研究的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有什么样的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实验设计与统筹安排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实验前进行系统的方案设计,包括实验用液的配制、实验具体的操作步骤等。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从营养液、药液的配制、动物用药的计算到实验仪器的调试和实验动物的麻醉等都必须能独立进行。

(3) 实验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中药药理实验基本规范操作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动物给药方法、常用手术操作等,提高动手能力,以期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很快独当一面地开展工作。

(4)实验报告的撰写与科研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科学实验的结果需要发表,需要将成果展示给同行,为自己和他人的继续研究提供积累和可能的思路,因此,科研论文的写作和表达是中药药理工作者必备的能力之一。

(5) 讨论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讨论在实验课中是非常重要的,以往学生的实验报告中,看到最多的是雷同的实验结果、简单的结论,没有自身想法和新意。使学生对实验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明确实验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4.增加多媒体教学的利用,拓宽视野

中药药理学的实验方法广泛,涉及内容多,实验周期较长,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实验的辅助教学,以拓宽学生视野,使其学会灵活运用药理实验方法及现代分析和检测技术。

总之,中药药理实验课的教学应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合理设置和安排课程内容,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促进理论与实验课教学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中药药理学实验的教学最终目的是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能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应侧重于综合与设计性实验,尤其是针对中医药多层次、多靶点的特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技能、方法。

参考文献:

[1]侯家玉,方泰惠主编.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第9篇:药理学研究方法范文

1教学内容

绪论的基本内容包括药理学的定义、药理学的研究内容、药理学的发展史及药理学学习方法。除了讲清以上4个问题,药物作为本学科研究对象之一,药物的定义及药物、毒物、食物三者的关系也有必要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对其有科学、完整、明确的认识;另外,本学科的任务和研究方法也是讲授内容之一,对于医学生来说,本学科任务可以重点介绍药理学在药物相互作用和作用机制方面的意义,引入临床不合理用药的病例,激发学生兴趣,使其充分理解并明确本学科的意义,同时采用学生熟悉的药品说明书,展示学科能够解决的问题,进一步针对专业特点,着重介绍跟学生专业有关的部分。对于研究方法方面的介绍,采用大量实验材料和实验操作的图片,从而使学生了解和重视药理学实验的学习。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在药理学教学中应首要解决的问题[5]。对药理学各章节的分布及各章中学生可能感兴趣或熟悉的药物也应作一些简单介绍,以使学生对教材有初步认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例如降压药的选择;为什么利尿药作为运动员的禁用药物,该类药物能否用于减肥;感冒药物的处方,各组成部分有何意义;的相关问题;影视剧中关于药物的使用实例;广告词跟药理学有关的内容,这样对教材有了进一步介绍,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熟悉,又能唤起学生思考活动。只有既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既按自己的理解和思路讲授又不完全脱离教材的方法才能取得教与学的双赢。

2教学方法

2.1提出问题师生互动充分调动课堂气氛教师在开篇时可以先提出问题,学生稍作思考并讨论,然后由学生回答。在没有学习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下他们对本学科的理解,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思考能力,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增加师生沟通的机会。课前让学生先预习,上课时进行讨论,使学生从比较和讨论中得到答案,这对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至关重要[6]。对药理学各章节的分布及各章中学生可能感兴趣或使用过的药物也应作一简单介绍,以使学生对教材有初步认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7]。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以“问题”为线索展开教学活动,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获取、探究知识和思考问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