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身体素质的优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新形势 职业学院 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3-0076-0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强调了科学技术对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提高的重要性,而人又是推动科技水平进步的主体。所以,促进高职教育,培养更多专业技术型人才,是目前我国加快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职业学院体育教学体制改革便是我们的首要任务,这样职业院校才可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改革目前的体育教学,增强学生的体质”这样的理念始终贯彻在我国目前的高等职业院校中。体育教学的重点就是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但据最近的资料分析表明,我国的职业学院在体育教学上仍存在非常大的不足,限制着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改变现状,必须及时分析原因所在,解决现存问题,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本文结合学生的特点对职业学院的体育教学做了一个完整的分析,并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措施。
一 职业学院学生的基本情况
要从根本上改变职业学院在体育教育上的缺陷,对学生进行基本情况的调查非常有必要,对职业学生基本情况的了解有助于体育的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专业情况及身体素质作分析,因材施教。只有找到了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才能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并对目前的体育教学做一个全面的了解,制订出合理的方案,以促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职业学院学生的身体素质概况
大多数职业学院学生基本的文化课基础都较差,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对学习的兴趣不浓,不良习惯也较多,不仅如此,他们都有很强的叛逆心理,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学习成绩的进步,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现实。但是他们个性突出,精力旺盛,对新事物比较有兴趣等这些都是职业学院学生的优点。由于家庭的溺爱,学生很少自己动手做某事,养成了懒惰的习惯,更别说进行体育运动,所以学生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职业学院的学生也是如此。调查数据显示: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许多学生身体的体重两极分化现象极为严重,有的学生超标,有的学生却是极度营养不良,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另外,许多学生在学校进行的体能测试中表现结果不尽如人意,大多数学生的肺活量、台阶测试、身体素质以及耐力检测的数字都不断在下降,或是没有达到健康值。除此之外,还有立定跳远、仰卧起坐也远远不能达标。
2.工作之后对身体素质的要求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工作。目前,许多招聘单位在招聘广告上都要求应聘者具有比较好的体能和身体素质。根据职业学院学生的身体健康情况可以这样划分:(1)航天航空类。这样的职业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比较严格,通常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视觉、听觉和动手能力。(2)师范类。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语言沟通能力,逻辑清晰,谈吐清楚,适应能力和记忆能力。(3)经济学类。经济学类对学生的要求较多,除了思维敏捷、动作利索之外,还要求有清晰的头脑、细致的性格。(4)办公室类。办公室类的职业一般要求有比较灵活的思维、耐心以及手指灵活,因为要经常接触计算机。如果没有比较好的身体素质,长期加班的工作强度很快就会让他们屈服。
二 关于对职业学院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几点思考
目前,素质教育正大力提倡学生全面发展,所谓的全面地发展就是德、智、体、美样样优秀。所以在这种新形势下,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是考察的一个重点。因为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而且还可以成为学生在工作之后的一种减压方式。在职业院校中,可以采用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开展不同的体育教学,更有效地为社会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1.针对不同专业,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我们多年来的学校教育得来的经验,它及时地贯彻了党实事求是的教育思想。职业学院的体育教学目标一直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新形势下,应针对不同职业和性格特征的学生,制订实施相关的体育项目和教学,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如学校可以开设体操、跳水、荡秋千等提高心理素质的体育项目,这些项目不仅可以加强各个器官的感知能力,帮助克服学生的恐惧心理,还可以加强学生身体的活动能力,加强身体的锻炼,适用于航天航空类的学生;乒乓球、手指操、射击,可以在医学专业类的学生中开展,因为这些可以训练学生的耐心、注意力集中、提高手指的灵活性及感知能力;跑步、定向越野、游泳可以加强人的神经系统以及心血管系统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力、耐力以及信心,这些适合于工科类的学生;篮球、足球、排球、网球这些都要求学生具有比较好的耐力、追逐奔跑能力及反应能力,这些适合经济类的学生。虽然这些中间会出现交叉重复的情况出现,所以这些分类并不是绝对的。在职业学院的体育教学中,我们提倡的是按专业进行特定的训练,来培养专业所需的能力,但是在课余时间只要能锻炼到学生的能力,提高身体素质的体育项目都可以积极参加。
2.分层体育教学
每个学生的体育基础各不一样,所以可采用分层体育教学,开展社团活动,召集一些热爱体育或有体育天赋的学生,对他们进行专门化训练,挖掘他们的体育天赋。但是,职业学院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学生的身体素质各有异同,参差不齐,差别较大,因此,仅依靠专业分类进行体育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分层教学,以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适当强度的体育锻炼,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身体素质不断加强。如在面对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时,可以对身体素质强的学生适当加大训练的强度,对于身体素质比较差的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体育教学训练,这样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所有学生共同进步。身体素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浓厚了。
3.正确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职业学院的教学内容发生改变之后,评价系统也要有所改变。要勇于摒弃原有传统的评价模式,评价中不仅要提出相应的建议,还要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让他们在学习中不失信心。在评价中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评价的系统可以包括职业素质的需求以及考核。首先,职业素质的要求:一方面体育教师要了解各行各业的发展情况,掌握专业的状态,结合职业岗位的身体素质要求,对学生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关的课程;另一方面,还要体现体育项目的创新,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其次,考核是每门课程的关键和核心,也是检查学生基本学习情况的重要体现,除了最终的考核之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课堂学习积极度及学习成果做出相应的评价,适当对学生做出增减分。这是促进职业学院的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身体素质的良好途径。
三 职业学院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开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是实现科教兴国的必经之路,也是促进我国经济走向现代化的必要手段。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中主要培育具有现代化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能力的应用性技术人才。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基础,体育运动的主要作用就是提高人的身体素质,这是体育学科特有的能力,其他学科是无法达到的。所以,各个职业学院在进行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要切实保证这一功能在学生教育中得到发挥。体育运动不仅有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作用,也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因此,如果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进步,就要让他们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为了学生的健康,为了国家的兴旺,体育教育必不可少。
四 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进步,使高等职业院校已经渐渐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进步速度仍在加快。但毋庸置疑的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职业学院的体育教学就是其中一部分。职业学院的体育教学理念是培养身体素质强的人才,只有这样,才可以满足社会和时展的需求,进而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在新形势下,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激发职业学院学生运动的热情,养成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才能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余标武.探讨梧州职业学院体育教学管理改革[J].成功(教育),2013(8)
关键词:体育游戏;游戏内容;身体素质
体育游戏,就是预先设计好活动内容与形式,以身体运动形式进行的一种新式体育活动。体育游戏可以使学生在体验趣味游戏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同时体育游戏也是在一定的规则下完成的,可以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而游戏又是集体完成的,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让学生互相团结,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所以体育游戏是体育课中必不可少的教学
手段。
一、体育游戏在体育课实践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1.游戏内容的选定
体育游戏重要的就是游戏内容的选定。而游戏的内容也很多,例如,跑“独木桥”“闯三关”“长江”“黄河”等训练速度的游戏;又如,发展力量的游戏,像“夺红旗”“跳书包”等或者发展耐力或者训练灵敏度的游戏等等。
2.游戏活动量的设定
游戏种类很多,活动量也有大有小。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体状况进行设定,低年级的学生心脏和血管发育得都比较迟缓,不能做剧烈的运动,我们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接力跑游戏。可以分成8组,每组
5人,相距15米,听到老师的命令开始奔跑。这个游戏活动量大,但是时间短,中间还有休息时间,很适合一二年级的学生。
3.根据学校的环境探讨游戏的可行性
每个学校的硬件设施不一样,我们要因地制宜,根据环境筛选适合自己场地的游戏
二、体育游戏在体育课中的实践
1.如何在准备活动中运用体育游戏
以往的准备活动除了慢跑就是徒手操,反复地使用会让学生感到无比的乏味和枯燥。我们可以在“老鹰抓小鸡”“捕鱼”等一系类游戏中活动学生的肢体,提高学生的兴奋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体育游戏作为准备活动,使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做好准备,把学生的兴奋度调节到一个适宜的状态。
2.在游戏中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
以往的体育技能训练都是枯燥的乏味的单一训练。体育游戏的加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篮球的学习中,可以进行“传球比赛”“投篮比准”,在游戏中增强技能的培训,加强练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这样更有利于技能的掌握。
3.在游戏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的训练,难度小,但是负荷大,而且比较单调。采用游戏的方法,既增加了趣味性,还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如:“丢沙包”可以增强孩子的灵敏度,“蛙跳接力”有利于腿部力量的锻炼,使学生在玩乐中完成了身体素质训练。
4.在游戏中完成整理活动
在轻松幽默的小游戏中完成整理活动,消除疲劳,促进身体的机能尽快恢复。例如,在欣赏音乐中,跟随音乐翩翩起舞,或者做一些小运动,在大脑皮层引起兴奋从而抑制运动中枢神经,加快恢复。
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中不可替代的活动。体育游戏结合了趣味性、情节性,并且符合小学生爱玩的天性等一系列优点,既受到学生的喜爱,又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让学生在快乐的、健康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并且扎实地学到技术技能,让小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刘保华.浅谈体育游戏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J].运动,2012(15).
[2]李海中.小学体育游戏的研究与实践[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4).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育;优化
小学体育教育是新时期下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还是综合能力的提高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若作具体分析,小学体育教学优点可归纳如下:①小学体育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②小学体育教育可以缓解身体疲劳;③小学体育教育可以促进体育开展;④小学体育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⑤小学体育教育可以丰富教育教学体系。小学体育教育不仅对学生有着极大地影响作用,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对小学体育教育予以充分的重视,全面优化体育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注重集体化
如今的小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所谓“独生子女不可独处”,独生子女本来与同龄人接触交流的机会就较少,加之小学生年龄尚小,心理尚未成熟,很容易就会产生孤独感与冷落感。他们在内心向往能够融入集体中,有着强烈的交际渴望。而体育教学恰好能为集体活动提供条件,因此,教师应适当的提高集体教学与集体训练的比重,并注意要以学生为主体,这样会提高学生参与体育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热情。实践证明,采用小组练习的方式效果明显,小组练习的方式能以最大程度的使课堂活动集体化,并增进了同学们相互的交流。小组成员之间要共同进步,就一定要和睦相处,相互协作,小组之间为获得领先或优胜,就一定要相互比较,激烈竞争。同学们在相互协作与比较竞争的过程中,增强了自身的体质并培养了顽强进取、团结协作的精神。而教师在小组分配的时候,要注意小组实力分配均匀,也要注意控制课堂的气氛与节奏,保证竞争积极向上。人的本性是渴望被表扬的,因此,教师对表现好的同学要鼓励表扬,可以让他们为同学们做示范,而对于表现欠佳的同学,要进行鼓励与辅导,做到细心与耐心,提高他们的信心和斗志。体育课本身形式就很丰富,采用集体化的方式,使得课程更为生动有趣,同学的主体作用更为明显。对培养学生顽强进取,团结协作的精神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二、注重游戏教学
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游戏教学的应用,小学生正处于贪玩好玩的阶段,采用游戏教学更符合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体育游戏的条件和环境经常变换,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身体发育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体育游戏规则的原则性,对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体育游戏的竞技性,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同时,体育游戏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因此,体育游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体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在体育课堂中注重游戏教学,合理的应用体育游戏达到教学目标。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仅仅以跑步、做广播体操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学生无法完全融入教学中,而游戏的趣味性与竞技性正符合学生的胃口。教师在体育游戏的设置时要注意避免过度的自由放纵,要做到逐步提高学生机体的运动技能与器官的功能,逐步提高运动强度,切忌过分激烈。如可以组织同学们进行小球场的球赛,由于小学生身体较小,运动能力也比较弱,不适合在成人的大场地进行比赛,所以尽量避免由于场地不适合而产生的过度疲劳。老师也可以组织一些简单的体育游戏,比如跳绳等。游戏教学要注意儿童化,要符合儿童们的兴趣爱好。另如在小学的武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同学们与生俱来的天真烂漫的想象力,教同学们的武术动作可以想象成各种武侠片中的“绝技”,如“凌波微步”、“如来神掌”等等。比起没有任何情境的单纯学习,这种仿佛置身于武侠小说中,自己担当着武林大侠的学习方式会令同学们乐在其中,更感兴趣,更有学习的动力。
三、注重德育教育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无可厚非的,社会的需求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德”则是排在第一位。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其教育方式主要是通过身体的运动来实现的,因此,其德育教育也主要体现在各种身体活动表现上。比如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难以避免的会有些同学故意使小性子,不和自己讨厌的同学接触,或表现出不礼貌的态度,这时候老师可以设计一些集体游戏教学的方法,比如丢手绢等,特地让这两个闹别扭的学生进行近距离的接触,而实际上,小学生的心灵纯净心思简单,通过游戏的方式,小学生便学习到了逐渐解决矛盾的方法。教师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了小学生的情感问题,教会他们形成正确的为人处事的态度。同时,教师的言行与仪表,热情与态度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观念,体育教师除了要有一般教师具有的端庄的态度之外,还应该具有其特有的特征——健康和阳光。体育教师通过自己端庄并富有朝气的仪表,感染到学生,让他们意识到体育活动对养成良好形象、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性,体育教师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的处事态度,语言要不失幽默风趣,切忌低级庸俗,让同学们体会到体育运动对形成一个人良好素质的重要性。小学生天生具有模仿的天性,他们喜欢体育教师,自然就会学习模仿体育教师的言行举止,进而起到良好的德育效果。德育教育的渗透还可以体现在体育竞技项目中,教师可以为同学们讲述奥运健儿的故事,分享他们的奥林匹克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不屈不挠的精神,为国奉献的无私精神等等,让同学们体会到体育中的伟大精神力量。
总之,小学体育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素质提高,全面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身为小学体育教师,应对体育教育有着充分的重视,并努力事先教育方式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杨卫国.浅议小学体育教学的作用.中国校外教育,2010.20
优势之一:囊括了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最大不同在于,它不是以追求升学率为目的,而是为了让学生的各个方面均得到全面的发展。由于学科自身的局限性和教材的相对陈旧落后,因此,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中,大多数学科可能只涉及到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而生物学科却囊括了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具有“全面”性。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1)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教育。通过生物教材中物种的起源、进化的证据和学说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唯物主义的进化论观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批判唯心主义的神创论,事物是孤立、静止的观点;通过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生物具有多样性、适应性,以及生物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对立、统一的观点。
(2)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通过学习我国拥有大量动植物的特有种,以及我国在防治人类疾病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和一些生物科学方面的重大突破,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通过动物行为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互爱、爱护自己的群体、爱护自己的生存环境是低等动物都具有的天性,而作为最高等的生物――人类,热爱自己的家乡、民族、国家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3)法制教育。通过动物行为的学习,教育学生应自尊、自重、自爱,履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通过《森林法》《环境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学习,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树立法制观念。
2.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1)文化知识教育。通过生物学的学习,了解病毒、菌类、植物、动物和人类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分类、遗传、进化和生态学的基本知识,从而认识到学好生物学与学习农、林、医、化学、地理等学科的关系以及对人类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重要作用。
(2)科学素质教育。通过对生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理以及实验的认知、观察、思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操作、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3.身体素质教育
通过人体生理卫生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组成成分、生理功能和发育规律,正确认识到科学饮食的好处,酗酒、吸烟的危害;注意坐、立、行、走的正确姿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身体的健康和发育;提高预防疾病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和减少传染病的发生。通过遗传、生殖、发育和生态学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真正理解“计划生育”“禁止近亲结婚”“优生优育”的意义,促进基本国策的实施,推动全民族身体素质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体育落后生 原因分析 教育转化方法
体育落后生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往往是最容易忽视的特殊群体。其形成原因很多,如独生子女家庭的娇生惯养、重智轻体思想的影响、先天遗传等等。由于他们从小缺乏锻炼,在体育活动方面与同龄人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种现象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呈上升趋势。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落后生就成了一种普遍现象。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课堂教学,采取适合的转化教育的方法,促进这类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一、体育落后生的含义及类型
1.体育落后生的含义
体育成绩是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中所取得效绩的总称。内容包括:学生在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中的行为表现,身体素质和运动项目的测验成绩,学习掌握运动与健康知识、技能的水平,群体活动取得的成绩等。体育落后生则指体育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2.体育落后生的类型
(1)基础性体育落后生。这类学生体育基础较差,包括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
(2)项目性体育落后生。指大学生在不同体育项目上有较大的差异性,例如有的同学立定跳远很好,但引体向上很差。
(3)心理性体育落后生。这类落后生主要是有一定的心理方面障碍,表现在教学实际中为怕对抗、怕困难、怕难度等等。
(4)生理性体育落后生。主要是指由于生理缺陷(如眼残、手残、腿残等)而形成体育落后生。
二、体育落后生的形成原因分折
造成体育落后生的形成原因很多,如智力因素、生理因素、情绪、环境因素,还有教育思想、教育体制等等,下面从5个方面分析。
1.思想观念落后,认识偏差。受重智力轻体育思想的影响,对体育课的学习、锻炼目的性和意义认识模糊,部分学生参加体育课只是为了混学分。
2.身体素质差。这部分学生缺乏掌握运动技能和提高运动成绩必要的身体素质,到大学后对体育存在不适应和陌生感,产生害怕情绪,从而造成体育成绩落后。
3.体育教育不公正待遇所致。如对体育落后生的冷遇、偏见等等消极教学因素。
4.教师的素质不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工作态度及工作作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体育能力的开发。
5.意志品质薄弱,不能吃苦耐劳。在上课过程中怕脏怕累,遇到困难就退缩,不能坚持。
三、教育转化体育落后生的方法
笔者在长期的体育教育与教学中发现,提高体育落后生的方法很多,作为体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
1.明确学习目的和意义,克服重智轻体思想
重智轻体的体育落后生,由于对体育锻炼的目的和意义不明确,从而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淡薄。思想上严重地存在着重视专业文化课的学习、轻视体育锻炼的倾向。经常利用体育课做其它事情;课堂练习消极怠慢,该类体育落后生性格比较内向,女生多于男生。
针对该类体育落后生存在的问题,体育教师必须谆谆引导,使他们明确学习体育的目的和意义。并且,进一步了解到体育锻炼具有塑造健康体魄、促进心理健康、锻炼敏锐知觉等独特功能,还可以增强个人自信心、培养责任感、加强团队精神。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克服消极逆反心理
在体育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体育落后生对上课不感兴趣,消极应付,甚至根本不做动作练习,有对立逆反心理,这种情况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制止,将会产生学习逆反情绪,就会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教学实践表明,体育落后生的逆反心理的产生主要原因有:(1)教学难度太大,不符合教学对象的实际水平;(2)运动负荷太大,学生身体难以适应;(3)教学方法、手段不合理,不能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4)教师的语言生硬、简单,学生难以接受等等。因此,教师要善于因材施教,适当调整教学方法、手段、练习强度,以增强体育落后生的练习信心;体育教师还应激励、指导和鼓励体育落后生积极参加练习,以克服他们的逆反心理和消极情绪;培养他们积极向上,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3.赏识体育落后生的优点,激发学习积极性
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曾多次论证过表扬激励法对于转化落后生的重要作用。体育落后生虽然存在着体育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差异。但是,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给予表扬,激发他们的兴趣并鼓励他们:只要积极科学地参加锻炼,动作技术和技能一定能掌握,身体素质一定会提高。
4.重视学生集体影响在体育教育中的作用
在教育实践中,如何教育转化体育落后生,是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比较棘手的问题。在实践中人们往往从教师角度着手寻找出路,而忽视了学生集体影响的力量。学生集体影响的合作学习就是:在一个班级内的教学中,使不同性别、不同水平的学生围绕具体目标进行实质性的交往和学习活动。它能让体育落后生平等地参与集体的学习活动,通过集体成员鼓励和帮助,增强了体育落后生自尊心和自信心,这也是转化体育落后生的一条重要途径。
5.合理调整体育成绩评价比例,鼓励他们的学习和进步
对体育落后生的学习成绩评价,应重视学习效果,把学生学习进步、积极参与纳入评价内容;并把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乐观的生活态度,体验运动乐趣和成功感觉作为课程基本目标的心理健康指标;同时,要适当降低考试项目的难度和标准,使体育落后生在体育课中感到:课有所练,练有所获。所以,教师在制定考核内容的标准时,要根据体育落后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制定出针对体育落后生的考核标准,以鼓励他们的学习和进步,提高他们学习和锻炼的兴趣。
普通高校体育落后生正呈上升趋势。如何转化体育落后生,使之健康的成长,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只要我们正确分析体育落后生的形成原因,采取有效的教育和教学手段,调动他们练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参与运动的自觉性,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才能有效地转化体育落后生。
参考文献
[1]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何玉芳.差生教育探索[J]. 职教论坛,2004(2):50.
[3]陈东,吴浩.高校“体育落后生”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0(3):190-120.
新课程标准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说这是给我们的体育工作及时的注入了新鲜的教育活力,它在教学的灵活性,机动性、教法上的多样性以及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强化学生的技能操作方面、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方面、教学内容的创设方面做的确实旧课程标准是无法比拟的;然而也正是因为新课程标准在教学方面、在组织管理与发展学生的个性方面有着以上的这些诸多的优点,而使我们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忽视了新课程标准中尚存有的一些我们平时所没有看到问题。
一、先进的测试仪器,多样的测试方法并不能阻止学生身体素质上明显的下降趋势
先进的测试仪器的引用,多样的测试方法在体育课教学考评中的界入,虽然使学生更加喜欢体育,热爱体育,培养了他们的体育兴趣,但是我们从体育课教学的实质和体育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去看待和评价现行的体育新课程标准时却让我们看到一个不争的事实:学生的身体素质正在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据近年来学生的体育考核测试成绩显示,学生的体育运动成绩呈逐年下滑的趋势。例如:学生的速度、耐力、柔韧性、爆发力和力量等素质近年均出现全面的下降。(这些方面在1995年比1985年下降的基础上,又继续进一步大幅度下降;而速度素质、爆发力素质格力量素质则是在1995年比1985年略有提高的基础上重新开始下降。)反映学生肺功能的肺活量也继续呈现下降趋势。而据教学工作中实测学生体育成绩的数据也不难发现学生的体育成绩正在呈下降的势头。肥胖学生增多,体型扁瘦学生增多。
当然,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造成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特别是耐力、柔韧性、力量素质及肺活量等身体素质持续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体育锻炼不足。
这里我们可以拿学生的肺活量这项考核做一探讨。肺活量是指在不限定时间的情况下,一次最大吸气后所呼出的气体量。是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的重要机能指标之一。肺活量因性别年龄而异,男性明显高于女性,20岁前,肺活量因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大,20岁后,增长量就不明显了。体育锻炼可以明显的提高肺活量,如中长跑运动员的肺活量可达6000毫升以上。然而,现行教学中,由于教学场地的原因,教学设制的原因以及学生对中长跑没兴趣,不认真锻炼的原因,使体育工作在对学生的中长跑方面的整体教学显的尤为的薄弱,再加上学生缺乏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所以学生在肺活量指标这一项的成绩就明显的滞后于学生的身体生长发育。通过肺活量测试,学生的肺活量成绩77%在及格水平之上波动,而剩下的23%也多在良好级的乙等级别之上,测试成绩真是令人担忧!试想,如果我们就此下去,只求顾及学生的兴趣爱好而抹去学生发展机体、锻炼机体的机会,只求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而一味的去减化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手段,只求提高学生的体育测试成绩而不顾学生的身体全面发展,这样的教育还有意义吗?那么我们还可以试想,如果我们不去锻炼学生,让学生去提高自己的提高学生的机体承受能力,学生的肺活量成绩再过几年后能有提高吗?如果不能,学生的兴趣低落,那是否我们还会再去改变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测量方法呢?!我想这样体育教育发展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和问题将会是很多的!但如果这样只是通过改变一两种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考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我想那样是必会使对学生的体育教育和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考评工作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的境地,而实质上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否提高了呢?
二、一、二年级学生的体育成绩、教学考评与本人的实际身体素质的发展状况呈不一至现象突出、严重
新课程标准中一、二年级的考核项目同别的年级有所不同。在本学段内学生的考核项目只设有身高体重和坐位体前屈两项。而这两项测试的成绩却并不能真正的反映学生在速度、耐力、柔韧性、爆发力和力量等素质方面所能体现出的机体运动状态。因为一、二年级的学生正处在一个机体快速的生长发育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身体形态与学生的身高体重发展并不是很好的呈比例分部形式,而学生的这一时期的身体运动能力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别,所以学生在身高体重和坐位体前屈这两项只能测试学生的身体发育形态和机体的柔韧性的前提下并不能很好的反映学生的速度、耐力、爆发力和力量等素质,使得好多学生在这一评价标准之下不仅没能真实的反映其机体的发展状态,而且也没能真实而全面的反映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所以我认为就一、二年级学生身体健康的测试标准还是有待于能更进一步的修整、修定的,以求能更为真实客观的反映学生真正的身体发展状况。
三、由于长期以来的积极引导,良性刺激,以及教学中的情景创设,表扬教学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吃苦精神、对抗挫折能力下降,任性增强
由于长期以来,学生都生活在积极引导,良性刺激和表扬教学之中,所以多数学生在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已开始出现行为变形和心理憔悴的现象。表现在实际生活中就是多数学生不愿吃苦,也不想吃苦,丧失了吃苦精神;在对待失败和挫折时明显的表现为对抗挫折能力下降;相反他们的脾气却变的越来越大,思想变的越来越自己说了算,任性增强。这样就使得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遇到具体的事物时就很难以正确的态度和良好的心态去处理和解决。长此以往,他们就会只能生活在教学授课时老师所创设情景之中得到享受与安慰,而难以在现实生活中有所发展。
四、广大体育教师难以尽快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以新的教育理念更好的去服务体育教学
由于长期的在旧课程的影响下工作,多数教师已经习惯于旧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程标准的推出,教学思想的转变,使广大的体育教师在短时间内很难一下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不敢也不懂得“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发展,只是在一步一个脚印的让学生在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中被动学习,这样即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激情,教师以难以在新的教学环境中取得发展,即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不利于教师本身在环境中的适应。
另一方面还要求体育教师要有更为高深的文化知识和道德修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做到教学中知识面上学科间的整合,教学技巧多学科之间融通。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本身就得有一桶水,而且教师的这桶水还必须是流动的活水,因为学生的这一杯水已经成为不停变化流动的水了。这要求我们教师们要在一个短时期内能够提高也是一个难题。
再有,教师要放宽思想,放远眼光。只要你的思想有多远,教育的发展就会有多远。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关健问题还是老师如何去发现看待教育中的问题,如何去处理对待教育中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却都不是一时半时所能够解决的问题。
摘要:在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都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本文浅析了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和消除心理障碍的措施,以利于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益。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教学 学生心理障碍 消除
前言: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内容多,各项内容技术难易程度不同,且大部分项目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胆怯、害怕和不敢练习等心理障碍,特别是对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差的学生来说,更易产生恐惧心理,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严重时甚至出现伤害事故。因此,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防止和消除学生对体育与健康学习的心理障碍,应引起体育与健康课教师的足够重视,只有明确了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才能采取相应消除心理障碍的措施,以便提高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在教学中的一些体验,在此略作探讨。
一、心理障碍的形成因素
1、外部原因
(1)教材性质:在体育与健康教材中,内容较多,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有一定的要求,当教材内容有一定难度和危险时,部分学生往往产生恐惧心理。
(2)教学方面: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教学方法、手段单调,对学生态度粗暴,讲解枯燥,动作示范不规范、不正确,没有吸引力,易使学生感到乏昧,而产生厌倦,恐惧心理。
2内部因素
(1)缺乏兴趣和主动性、积极性
每个学生虽都存在兴趣、志趣、身体素质等个体差异,但学生的恐惧心理却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即对自己的弱项缺乏热情和兴趣,一遇到练此项目时,便寻找各种借口逃避。
(2)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
部分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认为只要把文化课程学好,体育与健康成绩无所谓,形式上表现出厌烦或无所谓的样子,对体育与健康课学习冷漠,这也是造成心理障碍的重要因素。
(3)意志不够坚强
完成动作失败或受伤的条件反射,即“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过于爱“面子”而怕在同学面前失败被同学讥笑:遇到难度较大或有危险的教材内容。没有用顽强意志去克服战胜困难,而是产生怕苦、怕累、躲避的消极思想。
二、心理障碍的生理表现
在心理障碍的刺激下,人体工作机能明显下降。表现出心跳加快、神情紧张、感知模糊、反应迟钝、注意力难以集中、自我控制力下降,致使肌肉僵硬,协调性下降,多余动作增多等。
三、消除心理障碍的策略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以动机作为动力的。要使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教师应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使学生明白健康是最重要的,认识到不光要有丰富的知识,更需要有强建的体魄,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尊心。提高自尊心的一个有效方法是不知不觉地让学生参加这样一种活动,即在这种活动中他能表现出自己的优点,并从而证明自己作人的价值。提供这种机会的场所,就是让学生参加集体项目,使学生在集体中通过意志努力去克服困难,表现出优点,获得自信,消除心理障碍。
2、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
应结合项目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教育。如:学习跳山羊时,由于担心碰羊或跌倒,而导致起跳前减速、不敢跳。此时教师应针对这样害怕、恐惧心理,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意志品质教育,要学生勇敢、顽强、树立必胜信心,同时结合适宜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的紧张恐惧心理逐渐消除。
3、讲解清晰、示范准确、富有鼓动性
教师要力求用形象、简洁的语言讲明要领,使学生听得懂、记得住、易掌握。示范准确、清晰、轻松、优美,既能使学生感知动作全貌,又能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完成动作的信心。同时,有意识安排身体素质好、胆大勇敢的学生进行示范,这样可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使一些有畏难情绪的学生为同伴的勇敢行为飞成功示范所激励和感染,自觉地加入到“我来试试”的行列中来。
4、选择适宜的练习手段
进行扬长教育,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应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教学中遵循“小步子”和由易到难的原则,充分挖掘学生的运动潜力并为学生制定适宜的行为目标,然后把一个大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让学生逐步完成,并给予鼓励性评价与表扬,以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自信必,从而消除心理障碍。
5、正确运用区别对待教学原则。
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身体素质好、基础好的同学,可难度高一点、要求高一点;素质稍差、基础薄弱的同学,难度低一点、要求低一点。这样,让所有同学都能体验完成目标的快乐,从而更有信心去完成更高要求的任务。
6、正确运用保护和帮助,创造安全良好的教学条件。
保护和帮助是消除学生在练习时心理障碍的直接手段。正确熟练掌握保护与帮助,不仅能有效地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对那些存在有一定心理障碍的学生也是一种无声的启发。从心理学讲,学生对教师既信任又信赖,同时抱以热情的期待。在有一定难度的项目教学中,一旦有几个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保护下完成,对练习者和其它学生都会增加完成动作和信心。
7、适当的心理训练能有效克服心理障碍
教师可向学生传授有关运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并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心理训练,能有效地克服心理障碍。如自我暗示,当学生面临完成动作信心不足时,可利用其思维和语言自我暗示与鼓励,调整自己的心情和情绪,逐步消除不良心理障碍。又如采用表象训练,在练习技术动作前后,让学生进行正确的表象训练,要求学生对良好运动技术表象进行回忆,提高大脑对肌肉的控制力,使身体各器官协调一致,有利于完成技术动作并增强学习信心。
1、静力拉伸法。静力拉伸法是指通过缓慢的动作将肌肉、韧带等软组织拉长,当拉伸到一定程度时要暂时静止不动。一般来说,运用静力拉伸法拉伸力量的大小(也可以借助一定的外力拉伸),应以练习者感到酸、胀、痛为界限,当肌肉、韧带等软组织拉伸到酸、胀、痛时,需保持一段时间,适宜时间一般10―30秒钟。要结合主动踢控腿练习,两者交换练习2―3组。练习方式可采用主动柔韧性和被动柔韧性两种方式。主动柔韧性是指以自身的力量拉仲肌肉、韧带等软组织,被动柔韧性是在外力帮助下拉伸肌内、韧带等软组织。运用静力拉伸法的优点:第一,减少体力的消耗;第二,减少或消除超过关节伸展能力的危险性。防止肌肉、韧带、肌腱等软组织的损伤:第三,不会引起牵张反射。
2、动力拉伸法。动力拉伸法是指一种伴随有节奏的速度,较快的、多次重复同一动作的拉伸练习,一般多在口令的引导下练习。运用动力拉伸法最重要的是要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练习时不可用力过猛。它的优点有缩短训练时间,有效快速地提高柔韧素质。
3、动、静结合训练法。这是有效的将动力与静力结合起来的一种较好的训练方法,对运动训练有着实效、提高与预防运动损伤的作用。
二、力量素质的训练方法
1、负重阻力训练方法。这是依靠负荷重量训练的重复次数刺激机体来发展力量素质,如:借助杠铃、哑铃等器械。
2、力量训练器的训练方法。充分利用力量综合训练器,是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它可以使身体在不同姿势下(或坐、或卧、或仰、或站)进行训练。通过训练器的各种训练可以发展运动员所需要的肌肉群,即安全、又有效,减轻了运动员训练时的心理负担,避免伤害事故的产生。
3、克服自身体重的方法。主要指运动员由四肢运端支撑完成的训练,如:引体、推倒立、俯卧撑等,以达到局部部位来承受自身体重,使局部部位的力量得到发展。
4、核心力量素质的训练方法。根据体操项目的发展特点,完成每一个技术动作,都是通过身体肌群的协调发力,而协助完成肌肉群体的关键就是腰腹及躯干部分,也就是我们认识的核心力量,通过实践介绍两种核心力量训练方法:
(1)在阻力下完成躯干屈伸练习(对抗训练)。这种训练是在教练员给予一定下压阻力下,运动员向相反方向(以对抗用力)来完成躯干屈伸训练,躯干伸直后,下落时也在教练阻力下完成(叫退让训练)。
(2)移动倒立架。两脚支撑在相对不固定的物体上(如轻体球,悬挂小桶等),成腹撑、双臂屈伸或直臂水平十字压起。这种练习在训练时是相对不固定,需要肌肉群协调用力,达到腰腹的高度控制,是提高核心力量的一种有效的基本方法。
三、协调与灵敏素质的训练方法
1、配合训练法。有目的地专门训练培养运动员某个系统或某个部位,或两个及几个肌群之间的协同功能的训练方法。
2、变换练习法。训练中经常变化练习的方式、方向、节奏、速率、力量以及其他要求,可以有效发展运动员的协调与灵敏素质。
四、表现力的训练方法:
1、神态训练。主要指表情和身体姿态的完美统一,需要在教练员的启发、引导运动员自身感情的投入,并经过艺术加工,使举止有情、动作有意。
2、气质训练。气质是内在的品质,其外部表现应该是刚强与柔韧的有机结合,在体操项目动作中有很多具有“刚”与“柔”的双重性。
五、心理素质的训练方法:
1、放松与表象训练法。放松训练法是指采用多种手段,通过外部或内部语言信息和意念活动,引起脑的反射控制运动负的心理状态和神经,使人的身体处于放松的一种训练方法。表象训练是指运动员在意识的支配下,按程序在脑中重复再现原有的动作表象,引起相应动作部位产生肌肉活动,从而达到建立和巩固正确动作的动力定型,从而加深动作记忆的一种训练方法。
2、意志训练法。意志训练法是体操运动员心理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克服困难、挫折、失败紧密联系在一起,采用的方法又与技术动作、身体训练、内容紧密结合,贯穿于训练与比赛的整个过程之中。
关键词:终身体育;小学体育;教学设计;创新实践]
经济社会的高度运行对现代人的身体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而这种情况在青少年中表现的尤为突出。目前,青少年身体素质整体水平不高,甚至连年下降的趋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针对此,新课程改革从基础教育入手,依托体育学科,着重夯实学生的运动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塑造学生的体育品德,引导学生的运动习惯,进而对学生的终身体育发展奠定基础。
一、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概述
法国教育家Paul·Lengrand曾在《终身教育引论》中写道:“如果将学校体育看作无足轻重的事,不重视学校体育,那么学生进入成年以后,体育活动就不存在了。如果把体育看成学校这一段的事,那么体育在教育中就变成了‘插曲’”。保持强健的体魄不仅是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前提,更是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基于此,现代教育必须要重视体育的价值,并促使体育锻炼贯穿在一个人成长的始终,为个人发展乃至国家建设夯实基础。
终身体育教育思想是指导当前小学体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它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体育锻炼贯穿在一个人生命的开始与终结的全过程,体育是个人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二是个体在不同阶段,能够利用不同的环境条件实现运动锻炼的思想意识以及行动能力。
二、终身体育教育思想关照下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实践
在终身体育教育思想关照下小学体育教学实践改革也不断推进,教师从理论知识、运动技能以及思想价值观念等角度构建创新实践策略,为学生终身参与体育锻炼做好准备。
(一)夯实理论教学,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由于体育课程的实践性较强,许多教师在课程设计中侧重于对学生的运动技能培养,忽视对学生的体育理论指导。这样的教学设计局限了学生对体育价值的认知,影响了学生自主开展运动锻炼的能力,影响了终身体育意识的发展。针对此,在小学体育教学设计中,教师应从学生的意识培养层面出发,安排一定的运动理论内容,并结合有效的教学技术,配合运动实践,引导学生丰富体育知识积累,进而对运动参与、运动技能以及身体健康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丰富体育项目,适应不同阶段学生发展
终身体育教育思想强调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的自主运动能力培养。由于学生身体素质、思想认识、兴趣偏好等方面的差异,其在运动项目选择上自然有所不同。在小学阶段,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关注学生对不同运动项目的需求,并最大限度提供运动项目,例如丰富球类运动项目,设计健美操、瑜伽、轮滑等时尚新颖的运动项目,进而丰富学生的运动选择,让学生在自己喜欢并擅长的项目中获得运动的乐趣,并产生长期坚持,甚至贯穿终身的意愿。
(三)建立健康档案,完善学生体育锻炼计划
在小学體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终身发展,制作健康档案。健康档案中需要记录学生的基本信息,例如在不同阶段的身高、体重、心率、血压,以及基础疾病等;结合学生参与运动的过程,记录身体素质的变化,发现学生在运动锻炼中的优点与不足,进而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的锻炼计划,提高运动方案的实施效果,保证学生的健康安全,进而为学生未来自主参与运动提供参考依据。
(四)完善教学评价,强调终身体育素养构建
科学系统的教学评价,能够全面体现学生参与运动的过程,并结合学生体育发展的需要形成激励机制,激发学生主动锻炼的强烈愿望。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终身发展要求,对各个环节做出针对性评价。例如在篮球运动技能的训练中,教师针对学生运动的熟练程度,动作完成的质量进行分析评价,肯定学生在运动中体现出的意志品质,奠定终身体育发展的精神基础;注重学生对自我运动过程的评价,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完善终身体育评价过程。
(五)协调多元主体,创造终身体育培养环境
在终身体育教育理念指导下,学生的体育素养发展需要在多主体协调合作下构建。学校在体育课程设计中,应积极协调家庭、社区在学生运动锻炼中的主导作用,例如学校可以组织亲子运动会,引导家长参与到与学生的共同运动中来,在运动中转变家长观念,进而支持学生自主运动;利用社区运动器材,组织学生展开课后体育锻炼,利用环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