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形象分析范文

城市形象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形象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形象分析

第1篇:城市形象分析范文

引言

城市形象体现了城市的整体化精神风貌,展现出的不仅仅是城市的外观,更重要的是展现了城市自身的文明程度、开放程度以及经济实力。现代城市的形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包含多种要素。而城市景观则是最为基础的环节,主要包含城市的布局、环境卫生、绿化等。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广告进入中国,并迅速成为城市形象的构成要素。户外广告与城市间的和谐发展是提升城市形象的关键,但是目前的户外广告仍存在一些弊端,这就需要处理好户外广告与城市建设间的关系。

户外广告在城市的形象建设中的地位及作用

户外广告作为城市形象的特殊组成部分,体现了城市的文化特色,其对于城市的形象建设具有特殊的作用。户外广告包括霓虹灯、路灯、招牌、橱窗、电子显示牌等,其与其它的城市要素相比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迅速发展的科技成果为其注入了全新的动力。户外广告对于城市形象建设具有多方面的作用,第一,靓化作用。多姿多彩、风格各异的广告牌可以给人以视觉冲击与审美的享受。造型别致、色彩艳丽的广告与城市建筑形成较为统一的风格,为城市增添和谐的韵味;第二,净化作用,这是户外广告最为直接的作用。巨型的户外广告有助于抵挡尘土,保持城市的清洁,减少噪音的污染;第三,亮化作用,户外广告可以当作城市的照明主体,这有助于最大限度开发户外广告的应用价值。绚丽多姿的户外广告使得街道更加生动活泼,为城市增添了一分浪漫色彩。

户外广告在城市的形象建设中的缺陷

1.户外广告的分类混乱,难以区分城市的功能区

城市的功能区包含商业区、行政办公区、居住区、文教区等,每一区域都有着自身独特的功能,商业区是城市最为繁华的场所,就应展现商业的活跃气息,而居住区则应是宁静、优美的,行政办公区的广告应是稳重大气的。但是目前许多城市的广告分类较为混乱。

2.户外广告缺乏整体性规划

广告商为追求最大化的经济利益,希望自己的广告具有吸引力,往往忽视周围的环境,过分追求广告的“高”、“大”,而造成一种视觉上的污染,另外,一些广告的设计师缺乏对于建筑造型的语言理解,于是形成了一种全封闭性的做法,使得建筑物变为广告的附庸,使得城市的街道、建筑显得不协调。

3.户外广告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

户外广告具有周期性的特点,一般长期的要保持数年,短期的也要保持数月之久,因此,其具有更新性与长效性的特点。这就需要户外广告做经常性的维护,以保持清洁、良好的效果。

户外广告在城市的形象建设中新发展

1.户外广告和城市的形象建设整体统一

户外广告进行设计时,要考虑城市的形象建设,要注重整体的配置与科学的规划。户外广告占主体或是居于次要位置而构成的特定城市景观,应是完整有机的综合体,一旦景观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就会丧失审美的价值。因此,广告设计师要重视整体化、审美化的特点,以赋予城市精髓与灵魂。

2.户外广告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

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规划有助于户外广告的长足发展。除了科学规划其数量与位置以外,还需健全管理法规。一方面,政府要以规章的形式对其进行限制,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强化行业协会自身的管理能力。对于违反规定的行为,除给予没收非法盈利以外,还可以进行一定的资金处罚。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保障户外广告与其它市政建设一起展现城市独特的风采。

3.户外广告设计要重视创新性

创新要具有一定的现代精神,要具有思想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户外广告设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清洁、宜人、优美的环境既是现代城市的形象建设要求,也是满足群众生活质量的最基本条件。因此,户外广告就需要在精神、思想等方面进行创新性努力。另外,广告设计还需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在宣传的内容、风格以及造型等方面都要具有时代特征,符合时代的精神需要。同时,又要重视对于文化的保护,要在创新的同时,重视传统的文化。因此,城市形象的建设,只有在保持创新的同时,继承特色地域文化,才能真正体现出美感。

4.户外广告设计需要顾及周边环境

人们往往关注具有刺激性的新鲜事物,户外广告的设计也遵循这一特点,设计师往往注重抓住人们的好奇心,应用较为醒目的题目,较为简洁的标志,以及鲜亮的色彩等手段。无疑,这是户外广告设计的基本前提。但户外广告的放置必须依托一定的环境,作为一名广告的设计者应在设计之初就将环境因素纳入思考的范围之内,必须进行实地勘察,了解广告放置位置的周边环境、建筑物等,然后结合实际的勘测情况进行整体的构思。

结论

户外广告作为城市的门面,其迅猛的发展,成为城市形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视觉初印象的关键构成。户外广告的发展要以城市的规划为依托,不断的完善自身的形式,注重视觉的效果,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塑造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的城市形象。

(第一作者单位: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建筑工程系

第二作者单位:鹰潭职业技术学院 学前教育系)

作者简介:鞠晓玲(1979-),女,山东青州人,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建筑工程系,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平面设计;

第2篇:城市形象分析范文

一、色彩规划的内容

城市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貌。城市色彩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其形成发展与城市所处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历史文化积淀有密切关系,我们谈论的城市色彩的视觉表述,就是从城市设计学的角度对城市色彩视觉形象设计,其主要包括以下两大方面的内容;

1.局部与整体

这包含了两方面的意思;一指城市的整体功能与规模,从古到今,不同的城市因历史、地域、社会制度等因素的影响都会使其形成特有的城市色彩整体风格。所以,不同城市规模势必在城市色彩形象设计上不同。二指城市的分区,分区的原则是指根据城市不同地区的功能特点给予有针对性的色彩规划与设计。在这一方面,日本东京是国际上最早按照城市区域的功能有计划地实施色彩设计的城市。科学、艺术化的城市色彩设计,使得东京的城市色彩呈现出既丰富多彩又统一和谐的特点。这点对于我国内历史文化城市的色彩规划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功能分区,既可以保存旧城稳重、朴素的色彩视觉印象,还可以充分展现新城区色彩的活泼、时代感。形成强烈的城市社会视觉。

2.人文印象

人文印象对城市整体色彩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自然对城市色彩的影响会逐渐的减弱,人文因素对城市色彩形象的影响则会更加的明显。而人文因素在不同地域空间的影响也各有不同。人文因素对城市视觉形象影响程度的强弱依次是;社会制度、民族传统、宗教观念。随着阶级的产生,等级差异开始对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产生影响,特别是在色彩的使用上有着严格的规定。在我国色彩作为政治工具的历史很长。自西周以来就以青、赤、黄、白、黑为正色和非正色淡赤、紫、缥、绀、硫磺来“明贵贱,辨等级”[2]。在等级制度的影响下,封建社会中色彩在城市中的使用有严格的等级规定。皇城顶采用黄色琉璃瓦,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皇城外墙采用红色,象征着中央政权;而民宅色彩多为材料本色,北方以灰色调为主,南方多白粉墙、青瓦,深棕色与褐色油漆的梁柱,就是绝对不能与统治阶级的颜色相同或相似。

二、色彩规划的原则

依据城市色彩视觉形象的主要内容加之现代人对城市多色彩元化、综合化的追求,要做出让人心仪的城市色彩的视觉形象就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视觉愉悦

在所有视觉的信息中,色彩影响最大。城市色彩既要特色鲜明更要符合市民的生理、心理和文化的需求,与普通公众的审美情趣一致。如果城市中的色彩过于杂乱无章、鲜艳刺激,则会引起人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不适,造成“视觉污染”。对于此,国外许多城市都颁布了色彩管理的法规,彻底杜绝这种现象的出现。实践证明城市中过多的使用高彩度色彩和色相过多的设计,不仅不会达到吸引人的效果还会让人们感觉到不安和反感。所有,城市色彩视觉形象一定要尊重人性、关怀人需,关注色彩对人的生理、心理作用,利用人对不同色彩的生理心理感受创造更适于人居住、工作、生活、娱乐的城市整体色彩视觉环境。

2.和谐搭配

和谐是城市色彩设计的核心。在城市色彩规划设计中,其整体性主要是通过城市中的建筑物、绿化、道路、公共设施等构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与彼此作用的反映。我们在开展一个城市的色彩规划时,不仅要结合城市性质考虑到该城市宏观色彩基调的设计问题,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对城市不同功能构成要素的色彩予以统一筹划,即规划好城市主色调、辅助色、背景色和点缀色,以形成整个城市和谐统一的色彩效果。城市要确定一个统一的风格,必须注重对城市主色调的选择,城市主色调是指能够决定城市整体色彩氛围与特征,并对视觉感知影响最大的城市色彩基调。而城市的辅助色应该与主体色相呼应,并起到衬托作用,在设计中可以用一个或几个适当的辅助色使城市色彩有所变化,体现城市色彩的过渡、协调一致。城市点缀色所占的面积较小,一般来说点缀色的比例应控制在百分之5~10之间,才不至于影响城市整体色彩的和谐。

三、色彩规划的方法

1.色样成型

把全部收集到的能够代表被调查地区色彩特征的资料以色样的形式表现出来。有时调查对象的色彩组成过于复杂则需对数据进行精减,将有代表性的色彩纳入到数据库中。把调查的色样按照调查类型要求编辑为色谱形式。对城市而言,其色谱形式可以由主辅色谱(墙面、屋顶等)和点缀色谱(门、窗等)构成。进而得到一个能够大致反映调研地区总体色彩面貌的色彩图谱。然后进行色样归纳,主要是统计该研究范围内城市色相、明度、明度、纯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以及分布情况。依据空间形态的对象不同,分析的重点也应不同。例如,在对城市街道空间进行分析时,可以绘制抽象的街道色彩现状图,分析相临近城市的调和关系,以及整体街道景观的调和关系.通过抽象的街道色彩现状图和相关照片,我们可以分析出街道景观的整体意象和色彩搭配关系。

第3篇:城市形象分析范文

关键词铁路工程;承包模式;特点;优劣势分析

一、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

1、政策及文件依据。1.2015年12月《关于进一步鼓励和扩大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铁路的实施意见》文件,要求进一步鼓励和扩大社会资本对铁路的投资,全面开放铁路投资与运营市场,提出推进投融资方式多样化、完善社会资本投资的实施机制、改善社会资本投资环境、加大对社会资本投资的政策支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五项措施。2.2015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社会资本投资铁路项目示范工作的通知》文件,公布了8个社会资本投资铁路示范项目。通过示范项目的先行先试,建设社会资本投资铁路的样板工程,力争再启动推出一批社会资本投资铁路示范项目。2、承包模式特点。政府采用竞争方式择优选择具有投资、运营管理能力的社会资本,双方按照平等协商原则订立合同,明确责权利关系,由社会资本提供公共服务,政府依据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结果向社会资本支付相应对价,保证社会资本获得合理收益。政府或企业与铁总按一定比例注资入股成立项目公司,通常由政府或企业资本控股,铁总参股。个别项目采用企业独资。项目公司再通过招标方式选择施工承包商承担施工任务。

二、工程总承包(EPC)模式

1、承包模式特点。工程总承包一般采用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或者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工程总承包单位要对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和造价等全面负责。工程总承包企业和项目经理基本条件、资质的使用、转包及违法分包界限、工程总承包企业义务和责任、工程总承包项目办理监管手续条件等关键环节明确了政策。有了明确的文件依据,模式落地就有章可循,再通过试点工程提供示范项目,会使工程总承包模式越来越具有可操作性,采用这种模式的项目也将会日益增多。

三、以股份公司为主体承包的总承包模式

一些业主选择了与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等股份公司层面进行对接,以股份公司为承包人,采用大标段、多专业施工承包的模式,再由股份公司分配给下属二级单位参与实施。承包模式特点。这种承包模式相对于要求各工程局来投标进行施工承包的项目,业主通常对投标人财务指标设置更高的门槛。要求只能由股份公司层级的企业才能独立投标或作为联合体牵头人;标段划分也比较大;在施工业绩、资质条件等方面也会有更加严格的要求。股份公司旗下的工程局可以作为联合体成员参与投标,也可以在股份公司中标后分配给各工程局负责施工,股份公司统一协调监管。

四、“四电”系统集成模式

1、政策及文件依据。系统集成模式近几年在铁路建设项目电力、牵引供电、通信、信号(简称“四电”)专业施工领域一直被广泛采用,尤其是高速铁路四电集成项目,自2007年国内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项目采用这种模式之后,铁总下发了文件对采用四电集成模式予以明确规定,后续高铁四电专业施工基本延续了这种模式。2、承包模式特点。四电专业系统集成模式是由建设单位将铁路四电设备系统整体打包,交给承包商实施,承包商负责项目的深化设计、设备采购、施工安装、联调联试与试运行配合等工作,负责各专业、设备与安装等之间的技术和管理接口协调。

五、施工承包模式

1、政策及文件依据。施工承包模式是一种传统的承包模式,在铁路项目建设中被广泛采用,运作比较成熟。铁总出台了施工承包资格预审、招标文件标准示范文本,对合同价款调整、变更设计、总承包风险费、双方权利义务等均有具体的规定,铁路项目实施基本可以按照铁总既定的招标模式、合同模式进行操作。2、承包模式特点。施工承包商只负责施工,大型设备和主材由业主采购,业主负责各专业之间的接口协调,设计、施工、设备安装、联调联试、试运行、运营等的组织管理。此种模式适合于业主建设管理人员充足、经验丰富,技术难度不大、市场竞争充分的项目。对施工承包商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要求相对较低。

六、各种承包模式优劣势分析

1、投融资(PPP)模式。投融资项目引进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有利于转换政府职能,减轻政府和建设单位的财政负担。有利于建立政府(建设单位)与PPP方之间的新型合作关系,双方在平等互利、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前提下,在项目建设中发充分挥各自的优势。2、工程总承包模式。由总承包企业对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和造价等全面负责,发挥总包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优势。通过设计、采购、施工等各阶段工作的深度融合,完善和优化设计,改进施工方案,合理调配设计、采购和施工力量;可有效解决管理接口多、效率低下等问题。3、以股份公司为主体的施工承包模式。这种模式是在施工承包的基础上,将工程项目进行大标段、多专业承包,由国内各大建筑承包商对旗下各工程局进行资源调配和整合,由其负责下属各工程局之间的接口协调,进行项目施工督导。这种模式避免了市场的无序竞争,简化了操作环节,充分发挥了各大建设集团的品牌、管理优势,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传统的施工承包模4、系统集成模式。系统集成模式中,集成商负责向业主提供完整的设备系统。从项目初设开始,直至运营期的售后服务和保驾护航,集成商会派驻技术团队,配合业主进行各阶段、多专业、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和服务,通过节节把关,优化设计,严控施工,减少缺陷,提高品质。集成商把自身的技术团队、设计院、装备制造商等不同的资源在项目实施的平台上充分地整合,通过在大量的项目建设中各相关利益方的长期合作,在不同的时期和平台上,把各自的能力和水平发挥到极致。5、施工承包模式。主要采用设计施工平行发包、分专业发包的传统模式,设计和施工承包商只对各自承担的部分负责,缺乏对项目整体实施的考虑,两者之间衔接缺乏协调,对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往往互相推诿,责任不清,影响了工程质量、安全、工期和造价。由于实施过程不可控因素多,对建设单位项目管理的要求高,建设单位必须有丰富的经验,配备足够的技术和管理人员。

七、结语

以上是对当前国内铁路项目常见承包模式的归纳总结,以及优劣势分析,以便于今后的项目建设中,业主和承建方更好的选择符合项目自身需求的承包模式,优质、高效的完成项目建设。

参考文献:

[1]关于开展铁路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试点工作的通知[J].中国铁路总公司,2016,07.

[2]关于进一步鼓励和扩大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铁路的实施意见[J].国家发展改革委,2015,07.

第4篇:城市形象分析范文

关键词: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建设;控制指标;编制体系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加深,城市建设迫切需要一个规划指导其建设与开发活动。控制性详细规划(简称控规)作为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依据和核心引导,能够满足城市规划的深度和广度。为了保证控规的指导作用得到有效地发挥,有必要对其实用性进行全面分析。进一步考察控规主要控制指标的落实情况,以便针对不合理之处提出卓有成效的建议,促使形成科学、合理的控规的控制指标体系。

一、控规的控制指标内容构成

(一)用地使用控制指标

用地使用控制,即对城市建设用地上的建设内容、位置、面积和边界范围等方面做出的规定。具体控制内容包括用地使用性质、用地使用相容性和用地边界、用地面积等。其中,用地性质和用地使用相容性是其重要控制内容。用地使用性质按用地分类标准规定去确定用地上的建设内容;用地使用相容性最大的功能就是通过土地使用性质的适建要求,保证了控规管理的灵活性。

(二)地块细分控制指标

地块作为规划区域的基本单元,在控规中具有十分重要地位。原因之一,因为它是未来土地买卖、批租、利用的基本单位,可以说初步界定了土地的责、权及利;原因之二,就是地块划分的规模、形状、大小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历史风貌和环境肌理的延续性。因此,地块细分应根据地区区位条件,综合考虑用地实际开发运作方式,对不同性质与权属的用地提出细分标准,且不允许无限细分。

(三)开发强度控制指标

确定用地的开发强度,应当通过成本―收益的关系去衡量建设用地的使用强度,兼顾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建设用地开发前,应当估算合理的容积率指标,因为它是评定建设用地使用强度的重要指标。容积率是规划地块内各类建筑总面积与地块面积之比。

(四)建筑建造控制指标

建筑建造控制是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良好环境条件,对建设用地上的建筑物布置和建筑物之间的群体关系作出的必要的技术规定。主要技术规定内容有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后退等,以及消防、抗震、卫生防疫、安全防护、防洪等。其中,建筑高度和建筑后退是建筑建造控制的主要控制内容。

(五)配套设施控制指标

设施配套控制是对居住、商业、工业、仓储等用地上的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建设提出定量配置要求,主要用来保证生产与生活活动的正常进行。通常情况下,公共设施配套包括文化、教育、体育、公共卫生等公共设施和商业、服务业等生活服务设施的配置要求;市政设施配套包括停车场和基础设施容量的规定。为了保证城市生产、生活活动的正常进行,应按照该地块发展目标,综合考虑地价、环境质量响等要素,明确相应的公共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的配置标准和用地布局。

二、影响控规实用性的主要因素

(一)不够重视产权因素

土地产权是指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的完全权利,是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开发权、租赁权、抵押权等多项权利组成的权利束。很多情况下,控规在实施过程中发生调整,都与无法改变土地产权有关。为了避免该种情况的发生,有必须重视产权因素对地块的影响。

(二)不可预见性因素

由于城市建设与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在不断发展与规划的过程中必然遇到瞬息万变的情况,产生很多事先不可预见的变化因素。从宏观角度讲,不断变化发展的经济与市场环境等;从微观角度角度讲,某个地块上的建筑物变迁改造引起的土地布局变化,都属于不可预见性因素。

(三)政府本身因招商而向投资方做出妥协让步。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一种政府行为,即是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建设项目的最直接依据,同样也受制于政府决策。由于政府在招商引资的影响下,经常为了“留住”投资商而对其做出妥协让步的事情。

(四)经济因素与市场因素

目前,城市建设已经进入市场化,多数用地使用的建设主体都是房地产开发商。投资企业的根本利益是追求经济利益最优化,由于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房地产开发商为了适应经济市场环境的变化,根据经济因素和市场因素对控规进行调整,以追求最大化的经济利益。

(五)控规编制时机和过程的影响

倘若超前进行城市建设规划,控规就会缺少规划对象而无法发挥指导作用;倘若控规制定的内容不能包括全部控制内容,即落后于城市建设,也会发挥不了指导作用。可见,控规是否能够发挥实用性,与编制的时机有着密切的关联。除此之外,控规编制内容和审批过程太过繁琐,也影响了自身对市场变化的反映能力,导致降低了实用性。

(六)编制组织方式太过机械

事实上,控规编制的方式、内容及控制指标基本上没有更改过。这样的城市规划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的需求。尽管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却没有发挥出计划中的想象效果。

三、提高控规实用性的创造性建议

(一)深化对控规实用性的认识

在当前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的环境下,控规的实用性逐渐降低,其主要控制指标也应该适当地被修改与创新。面对控制指标被修改的问题,社会各界人士应该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它。当然,我们也不能一看到控规实施过程中发生调整现象,就片面地认为它失去了实用性。因此,强调控规一成不变与片面地评定它失去实用性,这都是不科学、不合理的观点。

(二)引入产权因素,完善地块细分控制指标体系

明确的产权界定会促进土地资源分配的效益最大化,推动经济发展。反之,模糊的产权界定会使人们无序追逐产权中定义不清的部分的收益,引起资源的浪费。因此,为了保证地块细分体系的科学合理,有必要引入产权因素,做到兼顾经济利益。避免因为地块产权不清,引起土地资源与经济的浪费。

(三)加强控规的法制化,形成动态的编制体系

现行控规在编制方面过于重视技术的合理化,忽略了法律程序而导致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为了保证控规的权威性,强化规划的严肃性,必须加强法制建设。由于控制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过程,控规编制也应该与其相适应,建立一个动态的控规编制体系,避免在控规实施过程中遇到不可预见性因素而产生严重后果。

(四)重视控规编制空间单元划分的科学与合理

编制单元作为组织编制的基本单位,为了使控规编制更加科学化与合理化,必须深化、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的意图,形成系统有序的城市规划控制引导体系,合理划分控规编制的空间单元。

(五)建立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控规指标体系

控规的控制内容可分为规定性和引导性两部分。规定性内容一般为刚性内容,主要规定“不许做什么”、“必须做什么”、“至少应该做什么”等;引导性内容一般为弹性内容,主要规定“可以做什么”、“最好做什么”、“怎么做更好”等。为了保证控规内容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与灵活性,应积极建立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控规指标体系,以应对实施过程中外界因素对自身的影响。

四、总结

事实上,影响控规实用性的因素有很多。除了上述论述过的主要内容,还包括控规的法律地位、城市开发建设机制等因素。为了保证控规的实用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不仅需要采取以上建设性措施,还有很多其他工作要做。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但经过无数人的努力,一定能够扫清影响控规实用性的因素。

第5篇:城市形象分析范文

关键词:形象定位;旅游;双城市;主题口号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6-0073-02

今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旅游者消费心理的不断成熟,潜在旅游者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往往更加重视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只有那些能形成生动、鲜明而强烈的感知形象的旅游目的地,才能对旅游者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使他们不远千里到此游览和观光。双城市是隶属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县级市,现已把旅游业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但目前其旅游知名度很低,形象定位模糊,这已经成为制约其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双城市旅游形象进行准确定位,明确其旅游发展方向,有利于提高双城市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效拓展客源市场,促进双城市的旅游业乃至整个城市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旅游形象定位的概念及原则

形象定位是进行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的前提,它为形象设计指出方向。形象定位是建立在地方性分析和市场分析两方面基础之上的。地方性分析提示地方的资源特色、文化背景;市场分析提示公众对旅游地的认知和预期,两方面的综合构成旅游形象定位的前提。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区域旅游发展全面的形象化表述,提出旅游形象的核心内容,即总体形象[1]。

对旅游地的形象进行定位时要突出独特性原则。在当今如此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旅游目的地要想吸引更多游客的眼球,要想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在旅游形象定位时就必须要显示出其鲜明、独特、深刻的个性,只有新颖独特的旅游形象才能扣人心弦,让人浮想联翩,从而使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出游兴趣、对目的地的好奇心和想到目的地旅游的冲动感。旅游地的形象定位还应该遵循市场导向原则。因为我们对城市的旅游形象定位最终是为市场服务的,因此,我们在定位时就必须先对市场和潜在客源进行调查与预测,准确掌握市场需求和竞争状况,然后站在旅游者的角度,结合市场发展趋势和当地资源特色,对城市进行整体的旅游形象定位与设计。旅游地的形象定位还应体现动态性原则。我们对于城市旅游形象的定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要根据旅游地旅游资源开发的逐步加深和旅游业发展水平的日益提高而需要对其进行重新设计。另外,由于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和价值观念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因此对城市旅游形象的定位也应该具有动态性。

二、双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基础分析

(一)地方性分析

1.地理区位及交通

双城,又称双城堡,是隶属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县级市。它是黑龙江省的南大门,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处在省会哈尔滨市区西南30公里的松嫩平原上。其交通十分便捷,距哈尔滨国际机场仅30公里,另有京哈、拉滨两条铁路和同三、京哈、哈前、哈大四条公路,松花江主航道还通过本市永胜、临江两个乡,并且在临江乡的三家村设有船站。可以说双城市的水、陆、空交通条件都十分便利。

2.历史文化

双城市是东北历史名城,满族发祥地之一,曾流传有“南有辽阳府,北有双城堡”之说。八百年前,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曾在拉林河畔煮酒谈兵,境内至今仍保存有金代达禾、布达两座古城遗址。

双城市的主要人文景观有承旭门、观音寺、魁星楼、双城堡火车站、民俗文化步行街。时期,中国人民第四野战军前线指挥部设在双城,它是中外驰名的纪念地之一,也是东北地区仅有的一座保存完好的地主庄园。它不仅是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现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双城市有满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达斡尔族及锡伯族等15个少数民族,其中以满族人口最多,可利用各民族的奇风异俗,积极开展民俗风情体验游。

3.生态农业及新兴食品工业

双城市属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是全国闻名的粮食生产大县,曾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省农村经济工作综合先进县、畜牧业生产先进县、农业产业化工作先进县。双城市结合自身农业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游,并试图将双城市的农业与全省的农业特色相结合,进一步微缩、整合,最终达到使游客游双城就能游全省现代生态农业的目的。双城市现已开发的生态农业旅游度假村有农丰镇花果山度假村和兰棱镇休闲旅游度假区,游客们在度假村里可以亲身体验农民的生活,欣赏田园风光,采摘蔬菜瓜果。

双城又是全国食品工业百强县之一,曾被国家评为食品工业强县之星、县域食品经济发展示范县。世界五百强企业瑞士雀巢公司、杭州娃哈哈、台湾旺旺等一大批工业企业先后在本市投资建厂,使其逐渐形成了粮食、肉制品、乳制品、禽蛋四大产业链条和大农业―大畜牧业―大加工业―大市场的产业化格局。现如今,双城市正利用这些新兴的工业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工业旅游,开发工业旅游产品。由于这是周边地区所没有的,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所以在旅游市场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二)市场分析

双城市不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还有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和新兴食品工业等旅游资源,但由于双城市的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到目前为止,双城市的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还有部分仍处于未开发的原始状态。现已开发的旅游景点由于缺乏对资源的有效整合,造成旅游景区规模小,形象不突出、不鲜明,缺乏吸引力、感召力、诱惑力、刺激力,基本上没有进行过有计划的宣传促销活动,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及市场影响力都不高。因此,双城市缺乏鲜明独特的旅游形象及有招徕力的旅游口号或旅游标志。

双城市的主要客源市场来自于市内及哈尔滨市、阿城区、五常市、肇源县等周边地区,以“周末游”为主要旅游方式,对短途游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另外,由于双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特别是中国人民第四野战军前线指挥部就设在双城,它是中外驰名的纪念地之一。因此,双城市的省外及国际客源市场主要来自于那些对中国近代史,尤其是中国史感兴趣的人和那些现已侨居国外的当时诞生的将领的家属及其子女。

三、双城市旅游形象定位

(一)双城市整体旅游形象定位

根据以上对双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的地方性分析和市场分析以及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依据的原则,将双城市整体旅游形象定位为:体验“绿色”生态农业,追寻“红色”历史文化。

定位双城市整体旅游形象的基本依据有两点:一是双城市所拥有的浓厚的历史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这是旅游形象形成的基础。由于双城市属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又处在松嫩平原上,其所拥有的土地均是全省最标准的黑土地,而且耕地面积大,所以适宜开展现代化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和高科技农业。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双城市所拥有的这些特色资源,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更好地结合起来,发展双城市的生态农业旅游。另外,由于双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革命历史遗迹,这就构成了双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的基础。二是旅游者心理和行为特征,这是旅游形象定位的市场需求。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及长期的城市生活所带来的高压生活状态,使人们迫切地想要回归生态本原,到那种空气中充满着田园气息和鸟语花香的恬静安逸的地方好好地休养生息。而这种市场需求正好给双城市的生态农业旅游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因此,双城市的旅游形象主题应以生态农业游和历史文化游为主要内容,辅之以新兴工业游、宗教文化游和民俗风情游等其它旅游形式。

(二)双城市旅游形象口号设计

旅游地形象定位的最终表述往往由一句精辟而富有创意和感染力的主题口号加以概括和表现,它是游客了解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而旅游形象的口号设计又能反映出旅游地形象定位的内容,将旅游地最具优势的特征加以提炼,概括成一句口号,最终达到打动旅游者,激发其出游的意愿。一个恰如其分、通俗易懂、真实诱人的宣传口号对旅游形象的定位宣传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根据对双城市旅游资源的分析和旅游形象的定位可看出,双城市可以建立以生态农业和历史文化为主,以现代工业、民族风情和宗教文化为辅的旅游形象。因此,双城市的旅游形象口号可拟定为如下: “游生态农业,品双城文化”;“探寻双城历史,感受民族风情,体验现代工业,回归生态本原”;“生态农业民族情,新兴工业双城行”等。

四、结语

旅游形象是城市的灵魂,旅游形象的塑造是发展城市旅游业的关键。而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研究又是城市旅游形象设计的重要前提,对于指导城市旅游开发、产品设计和影响旅游者旅游决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双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的地方性分析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将双城市整体旅游形象定位为:体验“绿色”生态农业,追寻“红色”历史文化。但是,旅游形象定位并不是一经确立就一成不变的,它是具有动态性的,应该随着旅游业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和当地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而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完善和予以更新。

参考文献:

[1] 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第6篇:城市形象分析范文

经营承揽是建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项目进入建筑市场的第一要素。企业要想发展首先要承揽到足够多的项目,而要想承揽项目就要组织投标工作,在现代企业激烈竞争的大潮中,投标需要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为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就要有选择的进行投标,而项目的选择就要运用统计学的有关知识广泛搜集企业以前所承揽的类似工程项目资料,找出影响中标概率和盈利的因素和规律性,再对目标项目进行客观分析,进而做出是否投标的正确决策。项目能否中标关键的一环就是报价,报价过程中不管采用预算定额下浮报价,还是企业定额报价,要想承揽到能够盈利的项目,都要用到以往类似项目的统计资料。利用预算定额报价,需要在充分大量历史数据的基础上,考虑投标时当地市场因素,建立本次投标的人、材、机数据库。而建立企业定额就更需要从企业在建项目利用统计学方法取得最基本的原始数据,经过整理汇总,综合分析,最终取得有用的数据。总之,建筑企业经营承揽中不仅要用到统计分析,而且对统计分析提出更高的要求,统计在确定价格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市场价格趋势,从而尽量规避投标过程的价格风险,为投标报价服务。同时,每次投标也是一次经验的积累,通过统计的手段积累原始资料,经过分析加工为以后类似工程的投标提供依据。

2统计分析在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项目中标后首先有建立一个完善、高效的管理机构,对工程项目实施有效的管理。管理机构的职能、组织、结构及制度等一系列的选择、筹划和确定,均需要根据本项目统计信息资料和以往类似项目的组织管理统计资料,在全面掌握工程项目情况的基础上,进行资源配置。而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也要进行详细的统计设计,并建立关键检查节点,方便管理者进行检查、监督,从而快速、有效的发现偏差,并及时纠正。即以统计信息为基础,建立项目工程管理基准线,进一步分配各级工作细目,最后建立项目工程的管理沟通网络,从而实施有效的管理。同时在管理过程中积累足够的统计资料为下一个类似项目提供基础数据。

3统计分析在项目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项目中标后建立好管理机构,就要组织施工生产,施工生产是工程项目的重要环节,也是建筑企业的利润来源。工程项目施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且每个项目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逆转的,有时候还会出现各工序的交叉施工,这就要求管理决策者能够统筹安排人、材、机等生产要素的投入,而这些决策地做出都要以统计数据为依据。施工过程中不管是安全管理、质量控制、进度控制,还是成本控制,都可以通过经济管理和技术控制来实现,而不管经济管理还是技术控制都要建立在对项目翔实的了解的基础上,对项目最直观的了解就是查看每天最原始的统计资料。

1)统计分析在项目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经济管理可以说贯穿工程项目的全过程,从中标后的施工图预算到施工过程中的成本管理、计量计价到竣工结算等,所有这些经济行为第一步就是要做好原始资料的统计。从物资的采购到材料的控制管理再到节超分析,从预算的编制到工程的计量计价再到工程的结算,从班组核算到人员配置,从施工计划到进度分析等,原始统计是施工活动中最直接和真实的记录,是反映施工生产活动的原始凭证。在施工过程中不但要做好人、材、机消耗记录,还要记录好费用开支、变更索赔,甚至地质、水文、天气变化等情况,而且所有的记录必须及时、完整、准确,才能为成本分析、索赔、结算和项目管理者决策提供基础支持和依据。

2)统计分析在项目技术控制中的应用

“百年大计,质量为本”,施工质量是建筑企业得以立足的根本,质量管理是通过技术控制来实现的。技术控制可以说从项目投标的总体施工组织设计到开工前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到分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到施工过程中的纠偏控制等都在发挥作用,这所有的控制活动都是在对项目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当然对工程最直观、真实的了解就要透过最原始的统计数据来分析。根据项目管理的不同阶段,技术控制可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事前控制就是预先制定一个质量目标,分析目标偏离的可能性,并拟定和采取各项预防性措施,以尽量减少偏差。由此可见要做好事前控制不仅要对本工程有较好的把握,还要依赖于以往类似工程的管理经验。不管是对既有项目把握,还是以往工程项目的经验积累都是建立在对统计数据的把握上的。

事中控制就是在施工过程中,项目管理人员为实现质量目标,在施工过程中采取计划、监督、检查、指导、纠正等措施。而各种措施的实施归根结底是要依赖于对施工过程中的原始统计数据的加工、整理、汇总和分析,然后传递给技术控制人员,使其从中发现问题,找出偏差,寻求并确定解决问题和纠正偏差的方案,然后再反馈给现场管理人员付诸实施,使得质量目标一旦出现偏差就能得以纠正,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事后控制主要指工程完工后,施工单位进行的自验收,监理单位进行的分项工程和分部工程验收,建设单位组织有关单位进行的竣工验收,所有这些检查不仅要对实体工程进行质量检验,原始统计记录和凭证也是验收的主要内容。

由此可见技术控制是对项目全过程的控制,但所有控制阶段都是以统计数据为基础的,可以说没有了统计数据就谈不上技术控制。技术控制是对整个项目的全过程和全要素的管理,也就是说技术控制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一定要连续,并且要覆盖人、材、机等全部施工要素,这些连续和要素往往表现在一组组有一定规律的繁杂的统计数据中,要想从这些原始统计数据中得到反映工程质量问题的实质的翔实、可靠的信息,就必须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同时这些统计数据也可以作为以后类似工程技术控制的依据。

由此可见,想要做好一个项目,不管是技术管理还是经济管理,不管是基层技术人员还是项目最高决策人员都要以统计数据为基础。可以说统计分析,既是项目管理的一种手段,也是行之有效的项目管理方法。统计学和统计分析不仅在项目管理中广泛应用,还可以以统计数字、统计指标为基础来核算银行贷款利率、投标保函、保险费率等有关的因素;同时各项法规,如企业法、合同法、劳动法、税收、工程管理条例以及技术规范、竞争对手情况等也可以与统计学相融合,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得到很好体现。

4总结

第7篇:城市形象分析范文

【关键词】档案服务市场;影响因素;分析

引言

档案服务市场是档案服务供需双方之间的交换活动及其场所的总和。由于档案对社会公众越来越开放及社会公众档案意识的不断增强,作为信息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档案信息以及档案服务逐渐被社会公众所理解和使用。

档案服务市场的形成有以下优点:一是有利于充分发挥档案资源和档案服务的经济效用和社会效用;二是有利于将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并使档案资源得以优化,使档案服务者的劳动成果得以补偿;三是有利于档案信息服务体系走向职业化、规范化和社会化,将会极大地提高档案工作的效率,扩大了档案服务工作的社会影响。

尽管档案信息和档案服务市场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社会对于档案服务市场是否已具备形成和发展条件的问题并没有明确的认识。所以,本文对档案服务市场形成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建立档案服务市场提供一些参考。

1 社会经济体制对档案服务市场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档案服务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利益主体独立化、社会化,社会劳动分工已扩展到服务领域,致使社会需求结构不断提高;在价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等运行机制的作用下,使得具有经济效用的稀缺资源以产品或要素的形态进入市场,由市场进行调节和配置,逐渐形成了各种专业市场。

档案是人类从事社会活动所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和利用价值的各种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档案是一种稀缺性的信息资源,是一种无形的知识性商品,有很强的时效性、后验性和多次性,具有经济效用和社会效用。因此,档案将必然作为一种独立的资源要素进入市场。由于档案信息资源和档案服务具有互补的性质,社会公众对档案信息资源需求的增加,必然会带动对档案服务的需求增加,从而促进了档案服务市场的形成。

目前,我国的档案管理体制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而制约了档案服务市场的形成。一方面,在传统的档案管理体制下,档案工作从属于各种主体的工作,缺乏本身的独立性。现在的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属于非社会化的内部服务。另一方面,由于档案属于国家或集体所有,国家对档案实行统一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据为已有、转让和买卖档案进行牟利,致使人们对档案提供有偿服务还存在顾虑。

2 确立档案产品形态对档案服务市场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服务市场的交换对象是指服务产品。服务市场具有不同于商品市场的特点:一是服务产品采取非实物形式;二是服务产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同时并存;三是服务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发生买卖关系。在实际工作中,档案服务的提供和档案服务的享受是同时进行,这导致档案服务产品和提供的服务劳动融为一体,因此人们很容易把档案服务产品误认为是提供服务劳动,只看到了档案工作人员劳动意义上提供的档案服务,而忽视了档案服务产品意义上的档案服务。

社会需求结构向服务需求增大及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分工的方向发展,这使得实物生产的某些阶段独立化,必然使档案服务劳动成果纳入社会产品的范畴。档案信息服务社会化,就是要以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为基础,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为目的,面向社会,强化档案信息的各项服务功能和环境,建立规范的档案信息服务体系,创造档案信息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由此可见,正是由于档案服务具有经济效用和社会效用,凝结了人们的劳动,属于无形的知识性商品,所以,档案服务是可以进行交换,形成自己的专业市场的。当然,只有能提供令人满意的优质服务,才能使有偿档案服务得到社会的认可。

3 确立档案资产属性对档案服务市场的影响

在我们的传统上,“档案载体论”一直是思想认识的主流,很少人承认档案是一种资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经济实体的市场主体拥有独立的产权,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和竞争主体。

近些年来,在档案学的刊物中,“档案资产”这一概念已受到越来越多人关注。主要看法有两种:一是认为“企业档案具有独立的资产性质,应作为企业的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二是认为“企业档案不具有独立的资产性质,而是与所记载的对象共同构成资产”。因此档案可作为一种可用货币衡量的资产,具有资源属性和权利属性。

在资产业务中涉及到档案服务,但是档案资产不同于档案服务产品。一方面,档案资产是信息本身,可以储存;档案服务产品是档案信息资源通过工作人员而提供的服务,不能储存。档案是档案服务的基础,没有档案,档案服务也就不可能成为产品。另一方面,对档案服务的需求是对档案信息需求的隐性需求,档案资产业务的开展必然要求档案服务与之相适应,所以,档案资产属性的确立,客观上导致了档案服务范围的扩展。可见,档案资产业务的开展必然促进档案服务市场的形成。

4 档案服务业形成对档案服务市场的影响

随着市场中经济实体多元化发展趋势的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实体对本单位的档案规范要求提高;企业之间资产业务不断扩大,导致企业对相互间的档案信息需求扩大;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社会生产部门的生产中某些阶段将分离出来并逐步社会化,从而扩展了档案的服务领域,档案服务的要求必然提高。任何的经济实体靠自身的档案工作人员,是不可能完全满足本单位对档案信息的需求的。另外,随着专业化分工的发展,档案自我服务、义务服务中越来越大的部分将由专业的劳动者来承担,并逐渐向职业性的服务转化。档案服务需求的扩大,将必然促进档案服务的职业化与社会化。

当档案服务生产过程从实物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专业化,档案服务劳动成果以区别于实物劳动成果的形式独立存在时,档案服务业也就作为一个独立化的经济部门而形成了。档案服务业的形成,就必然促进档案服务量的扩大,带来档案服务的供给增加,从而带动档案服务市场的发展。当然,档案服务市场必须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运行,档案服务必须依法经营,这是建立档案服务市场的基本要求。

5 结束语

从上述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档案服务市场的形成具有必然性,并且其形成受众多因素的影响。档案是档案服务的基础,没有档案,档案服务也就不可能成为产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向前发展,建立档案服务市场已逐渐成为档案事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随着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为适应和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更好地为知识时代、经济时代、信息时代服务,档案服务市场必须健全和完善档案相关制度,树立和形成适应知识经济运作的新观念,探索档案服务工作的新模式和新方法,为社会提供更优质更专业的档案服务。

参考文献:

[1]黄瑞平,缪国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论.广东经济出版社,1986.6.

[2]钟生坦,黄瑞平.《政治经济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7.

第8篇:城市形象分析范文

关键词:住宅房价;影响因子;相关度;分类;决策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01

房地产是关系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对金融稳定以及众多行业发展的作用举足轻重。由于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匀,房地产发展的地域性很强,“一刀切”房地产政策在抑制一线城市房价以及去三四线城市库存方面的效果不容乐观。因此实施进一步精细化、差别化的政策才能更好地对房价进行调控。基于此,笔者根据城市差异来研究商品住房价格变化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程度,并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将各城市分类归纳,为国家制定地区差别化房产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一、房价的影响因素

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因素众多,房地产兼具消费品和投资品的属性。当作为消费品时,其价格受供给与需求的影响;当作为投资品时,其价格主要受收入和利率的影响。[1]同时房地产的价格也会受到国家宏观经济与政策的影响。因此,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将影响房价的因素分为供给方、需求方,以及宏观经济三方面。

1.供给方面

(1)房地产开发住宅投资额。从理论上看,房地产投资增加,将导致房地产市场供给的增加,在需求不变或者房地产需求弹性小于供给弹性的情况下,房价将下降。因此预期房地产投资的增长和房价的增长呈反方向变动。

(2)住宅竣工面积。反映了对房屋数量的供给,同样适用于微观经济中供需理论。

2.需求方面

(1)总人口。一定区域内人口数量越多,对住房的刚性需求越大,这种需求体现在购房上与房屋租赁上,房屋租赁市场的活跃会进一步影响住宅销售市场。

(2)非农业人口比例。非农业人口多居住于城市,一般而言经济越发达的地区非农业人口比重越高。考虑到一个地区城市和农村住房价格相差往往较大,从而预期非农业人口比重越高,该地区房价越高。

(3)人均可支配收入。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因此人们要求改善目前居住条件的要求也在提高,从而对新建住房的需求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将推动房价的上涨。

3.宏观经济

GDP是反映整个宏观经济发展水平和房地产业发展经济背景的指标之一。经济形势的看好,会吸引更多投资,同时经济形势的走好会激励人们的预期,增加住宅的购置。通常认为经济增长形势越好,房价上涨的可能性就越大。

二、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通过对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房地产年鉴中数据的整理,笔者对数据较为齐全的29个省会城市2000-2014年间的数据进行了处理,通过SPSS软件进行皮尔森系数相关性回归,得出了影响不同城市商品住宅房价的因素中c房价相关性最高的因素,如下表。

分析表一可得,29个城市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广州等13个城市的商品住房价格与GDP相关性最高;另一类是天津等8个城市的商品住房价格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关性最高。

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指家庭总收入扣除一切必要开支外可以任意支配的部分,直接反应了居民对住宅的购买能力。可支配收入对住宅价格的影响度由收入水平和消费支出结构决定。如果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增加,由于物质生活比较匮乏,则增加的收入主要用于衣食等基本生活物质的改善;如果中等收入家庭的收入增加,由于其物质生活有了较好的基础,他们更愿意将增加的收入大部分用于居住条件的改善;对于高收入家庭,他们的衣食住行都得到较充分满足,其收入增加的部分主要用来投资,若这部分资金不流入住宅市场,则不会对住宅价格造成直接影响。[2]

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整个宏观经济发展水平和房地产业发展经济背景的指标之一。当经济繁荣时,表现为国民生产总值迅速增长,反映为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即住宅购买力相应提升,使得住宅的有效需求相应增加;同时,经济的繁荣也会促使开发商扩大投资规模,增加住宅供给。因此,经济增长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影响住宅价格,使住宅市场行情上涨。

综合来看,我国对于住宅市场的研究还不够成熟和深入,但伴随着对住宅市场深入系统的研究,在了解各地区房地产市场的特点之后,精细化、差别化的房地产政策的实施将不再遥远。

参考文献:

第9篇:城市形象分析范文

关键词:公路工程;经济;可行性研究

经济评价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系统分析和定量分析为手段,综合运用工程技术和经济学原理,使投入工程项目的资金发挥最大的经济效果。其目的在揭示工程项目的经济特征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项目决策,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作用,确保资源得到合理的使用并取得满意的经济效果。投资体制的改革以及第三版《方法与参数》的出台对公路投资项目的评价工作会产生哪些影响,如何调整和完善公路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及评价方法,值得作深入的研究。

一、《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范围和内容方面的调整

《方法与参数》(第二版)计划经济的特点比较明显,无法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新版的《方法与参数》符合市场经济的法则,主要变化如下:

(一)投资管理模式和服务范围的变化

2004年以前,各级政府主要按投资规模管理审批投资项目。而在2004年国家投资体制改革以后,各级政府按职能分工和投资主体以及对国民经济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程度实施不同的管理方式,实行审批、核准以及备案制度。第三版《方法与参数》对于实行审批制的政府投资项目,应根据政府投资主管部门的要求,按照《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执行;对于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的企业投资项目,可根据核准机关或备案机关以及投资者的要求,选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方法和参数。

(二)内容的变化

新版《方法与参数》的适用范围扩大了,适用于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投资主体的项目经济评价(包括中外合资项目)。与公路项目相关的主要调整内容如下:调整了经济分析与财务分析的侧重点;修正了项目可行的评判原则;增设了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资金来源与融资方案、费用效果分析、区域经济与宏观经济影响分析等内容;对财务分析、经济分析、不确定性分析与风险分析、方案经济比选等内容也进行了调整和扩充;增加了经济风险分析内容;方案经济比选增加了不确定性因素和风险因素下的方案比选方法;简化了改扩建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建立了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参数体系;明确评价参数的测算方法、测定与选取的原则、动态适时调整的要求和使用条件;修改了部分财务分析参数和经济分析参数等。

(三)参数的变化

新版《方法与参数》给出测算财务评价判据参数和其他参数的测算依据、原则、主要方法。在经济分析(国民经济评价)参数中,新版的《方法与参数》修改了社会折现率的取值。本次修订经过专题研究和测算,根据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发展优先顺序、发展水平、宏观调控意图、社会投资收益水平、资金供应状况、资金机会成本等因素综合分析,规定社会折现率为8%。但对远期收益率较大的项目,允许采用较低的折现率,但不应低于6%。同时规定影子工资换算系数非熟练劳动力为0.25~0.8,其余按市场价格。土地影子价格给出测定原则与方法,非正式给出全国29个有代表性城市2000年不同级别土地的商业、住宅、工业等用途的土地影子价格。

(四)评价方法的变化

新版《方法与参数》首先对项目可行的评判原则做了重要修改,即不能仅以单一指标判断项目是否可行,项目是否可行应是各项分析结论综合权衡的结果。项目经济评价是为项目决策者提供经济方面的决策依据,而不是为项目决策者去作决策。项目的融资方式和成本与项目的效益高度相关,因此方法部分新设了对融资主体和融资方式的选择、项目资金来源的合理划分、资金成本分析及方法、融资方案对项目的效益与生存能力的影响、优化融资方案应当注意的方面等内容进行了深化、补充和完善。财务分析内容相对于第二版有较大的调整,根据项目资金筹措方式,财务分析划分为融资前分析与融资后分析。

二、从区域或国家的层面考虑项目对区域经济或宏观经济的影响

使项目评价结论回归其应有的地位。偿债能力指标不再使用借款偿还期而使用利息备付率和偿债备付率,更符合当前债务融资的实际情况。调整后的非折现的盈利指标也与国际通行的指标和财政部考核企业的指标保持一致。

在经济分析方面,新版的《方法与参数》明确了需要进行经济分析的项目类型,确定了经济费用与经济效益计算的原则,同时提倡将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定量化、货币化,以促进项目保障社会与环境保持协调发展。新版的《方法与参数》增设了费用效果分析,一方面能使项目评价的方法更完整;另一方面是为效果不易货币化的项目,特别是一些公共投资项目,提供了分析的手段,其结论可为这些项目决策提供依据。在不确定性分析与风险分析的有关章节,新版的《方法与参数》增加了敏感度和临界值两个指标,使敏感性分析结果量化,操作性更强。新版的《方法与参数》总结国内外近年来一些特大型项目经济评价的实践,新增设了区域经济与宏观经济影响分析一章。重大战略投资项目一般不是由项目业主决策,往往是由中央政府决策。因此,不仅要从项目的层面考虑项目本身的财务生存能力,更重要的是还要从区域或国家的层面考虑项目对区域经济或宏观经济的影响,尤其是对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影响。

三、从经济视角出发,公路项目评价存在的问题

目前,公路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主要依据1996年版《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讨论稿),但一直没有正式出台。目前公路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及评价方法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编制和评估工作依据的权威性不强。由于1988年版编制办法及评价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工作需要,对可行性报告的编制、评估工作缺乏权威性的指导文件。

(二)《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对投资体作做出了重大改革后,对企业投资项目实行核准、备案制,缺乏规范和指导这两类项目的前期论证工作文件。

(三)可行性研究论证工作质量有待于深入提高。目前,部分地区仅把可行性研究当作争项目、争投资的手段。可行性研究经常出现偏高的交通量、偏低的投资,用固定的公式进行机械地计算、分析,造成实际结果失真,项目建成后重新调整概算,编制经济评价以延长收费年限。

(四)可行性研究工作偏重于考察项目提出的技术指标的可行性,缺少分析项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特别是缺少项目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等方面的重要性分析。

四、对改进经济评价方法的建议

结合当前可行性研究中经济评价方法存在的一些问题,对评价方法提出几点建议:

(一)对进行核准制投资项目,要“从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方面进行核准”,需要明确进行国民经济评价和社会评价。

(二)目前的经济评价方法只计算公路降低营运成本的效益、旅客时间节约效益、减少交通事故的效益的三部分直接效益采用了一定的数学模型进行量化。但由于公路项目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对国民经济评价而言,应研究补充减少货物周转时间所产生的效益、减少仓储和中间环节形成的效益、减少货损差和提高运输质量形成的效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