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健康旅游;中医药资源;政策
一、中医药健康旅游相关概念
(一)健康旅游的概念[1]。健康旅游的概念起源于西方,提出距今已有二十多年的时间,指的是以追求健康为目标而进行的度假活动,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提供相关健康服务、保健设施和保健场所使人们在观光之余,还能提高健康水平,健康旅游可分为保健旅游、美容旅游和医疗旅游,保健旅游又被称作健康养生旅游,具体形式包括中医药膳、温泉药浴、气功教室, SPA瑜伽会所等以维护和增进旅游者健康为目的而展开的旅游形式。医疗旅游(含美容旅游):指人们为了治疗自身相关疾病而有目的选择旅游地点进行的旅游活动。随着当前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也不断增长,健康旅游作为三项旅游资源中的一个,以提供健康咨询、药膳调养、养生会所等服务来满足人们对长寿的渴望,依托中医药资源优势来提高地区旅游产业竞争力。
(二)中医药健康旅游的概念[2]。中医药是华夏五千年传承和不断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在其广阔的疆域上,中医药依托历代名医大家,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国家政策的扶持已经成为养生保健的一种特色资源,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中医药健康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概念,在我国旅游行业才处于起步阶段,众所周知我国地域广阔,物种繁多,资源丰富,尤其是中药材资源和特殊地区的地理环境为我国中医药健康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中医药健康旅游是将中医药这种名族特色资源跟健康旅游这种新兴概念相结合,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创新,同时也是发展产业经济和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一)《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合作协议》。2014年2月21日,国家旅游局、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签署了《协议》,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突出各自领域优势,建立协调合作机制,推动中医药领域和全国各级旅游机构的全面合作,齐心协力促进我国中医药健康旅游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二)《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2015年4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了2015年到2020年这五年的中医药服务发展规划,在《规划》中提出要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依托中国中医药传统文化元素突出的中医医院、中药公司企业、老字号药店以及中药材种植基地、药膳食疗养生馆等资源,自主开发出中医药特色旅游专线。建设出一批具有中医药特色影响力的度假休闲区、文化广场、主题餐厅、旅游城镇等旅游景点,建立一批和中医药科技、中药材种植、中医养生休闲旅游结合的养生体验基地,开发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旅游商品,打造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规划》同时提出要加强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建设,要发挥我国特有的中药资源优势,整合区域内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医疗机构、养生产品生产企业等资源,鼓励社会力量的加入,打造以中医健康养生保健服务为核心,融中药材种植、中医医疗服务、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为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
(三)《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2015年8月份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为了促进我国中医药健康旅游行业的稳步发展,必须加强各地区的中医药文化交流,推出一系列以中医药健康理疗服务、中医药保健养生、中医药文化体验为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特色产品。《意见》还指出,根据不同地域的中医药文化特点,在恰当的地域建立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示范区,促进中医药服务产业和旅游市场相结合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加强中医药健康旅游市场的规范化,制定中医药健康旅游的标准,加强行业服务质量的监督和管理。积极向国外宣传中医药健康旅游,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走向国际,让更多的西方国家接受中国的传统中医药文化。
三、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一)中医药健康养生与旅游业尚未完全融合。中医药健康旅游是一种新兴产业,目前其发展才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产业链,也并未形成独特的旅游品牌特色。旅游行业与中医药管理部门联动不够紧密, 目前已经开发出的中医药旅游资源太少,还有大部分有价值的中医药资源亟待发掘形成新的旅游点。中医健康旅游服务项目太过单一,目前的服务项目只是发挥中医、中药的基本功能,未将中医药文化进行创新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健康旅游产业缺乏掌握中医药知识的旅游服务人员,规范的中医健康旅游服务需要专业的服务人员,游客很难获得良好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体验
(二)缺乏标准化的行业准则。中医药健康旅游是发展中医药的一个契机国家在宏观政策上促进中医健康旅游发展,但在这些政策实施过程中相关具体的标准和细则,或是基层地区为了发展经济而忽视卫生问题,这些都是中医健康旅游业向前发展的绊脚石。作为一种新兴旅游产业,中医健康旅游在行业服务人员资格准入和旅游景点认定上没有较为系统的判定标准,这就使得部分地区出现不规范的健康旅游服务,如以提供养生保健服务为噱头进行不合理收费,劣质或无效的保健品堂而皇之的在这些地方销售,以温泉为例,温泉作为中医健康旅游产业中的一项特色资源,近年来温泉地数量不断增长,然而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矿物质污染问题,在当前情况下部分地区为经济利益而盲目开设新的温泉地,这是对人们健康的不负责,也必将一起连锁反应,严重影响中医健康旅游的信誉和发展。
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中医药管理部门和旅游管理部门的深层次联动。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旅游局为发展中医药旅游事业于2014年联合《协议》,双方部门需在该政策的基础上,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加大力度推动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的发展,根据双方的部门优势,中医药管理部门积极探索新型中医药旅游服务形式,培养专业的健康旅游服务中医药卫生人才。旅游管理部门加大中医健康旅游项目的宣传推广,鼓励新的健康旅游产业景点的建设,以多项政策优惠推动新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制定健康旅游行业的发展规划和行业准则。中医药健康旅游作为新兴旅游产业,应制定严格的行业准入和安全监测机制,严格筛选健康服务从业人员,加强旅游景点的安全监测,杜绝以谋求经济利益而任意开设健康旅游景点,相关部门应建立系统的监测机制,定期对各旅游景点的环境进行测评并将监测报告及时向社会公布,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
参考文献:
[1] 白鸥. 健康旅游研究综述[J]. 旅游研究,2010,03:44-49
SWOT分析法对产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产业可在SWOT分析法下得出自身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从而进行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同时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加以改进完善,从而促进产业更快更好发展。下面笔者就对重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进行SWOT分析。
1.1重庆中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内部优势重庆处在高原地区,地势较不平坦,同时气候利于多种中药植物资源的生长种植。重庆所含的中医药资源品种丰富,中医药品牌在市场经济上也占有一定份额。重庆中医药产业的地道性还体现在特色中医药材料上。多种特色中药材都生长在重庆。
1.2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内部劣势重庆的中医药产业发展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重庆对中医药的研究方面还做的不是太精,这就是资金不足所带来的劣势。同时重庆中医药资源质量参差不齐,所产出中药材料质量不稳定。因此部分质量较差的中医药资源材料流入市场,造成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不均衡的情况。同时重庆没有将中医药的生产制作产业化、规模化,对中医药的生产管理水平较低,没有将新型科技运用于中医药的生产上,中医药生产的技术工艺较为落后,没有开创出一套摆脱传统的创新型中医药产业发展模式。
1.3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外部机遇国家政策对于重庆的中医药发挥着较大力度的扶持是有利于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一大因素。国家加大了对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鼓励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医药产业发展体系。同时国家政策对中医药的发展进行了统筹规划,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以刺激重庆中医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从国际角度来看,中国的中医药产业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一定影响力。因此中医药产品的进口贸易总额得到了增长,为重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环境条件。国际合作项目增多,为重庆中医药产业迈向国际化的脚步奠定了基础。
1.4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外部威胁重庆的中医药产业发展面对着其他省市的竞争,如辽宁、广东等省市,这些省市的中医药产业发展也较为先进,在国内市场上一定程度下挤压了重庆的中医药产业发展,威胁着重庆中药产业的市场份额。同时除了国内的中医药企业的威胁,国际上也出现了一批极具竞争力的中医药生产制造企业,给重庆市的中医药产业带来了较大的竞争压力。
2对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几点决策建议
2.1对重庆内部中医药产业发展建议重庆还有国内中医药研究基地,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重庆的分段式地理环境更为多种多样的中医药植物资源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不同习性的中医药植物资源可以满足于不同的分层日照、分层气候,从而使重庆的中医药资源种类丰富、分布较广泛。不同的海拔高度有不同的著名药材生长,比如中低山区域的黄连、党参、杜仲、天麻、金银花、八角莲等职务中医药资源。再往海拔低处,则有丹皮、青蒿、木瓜等中医药资源生长。而浅秋地带则生长着使君子、花椒等中医药材。优良的自身发展优势,再进一步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发挥自身发展优势,从而进一步促进重庆市中医药产业发展。
2.2重庆中医药产业面对外部机遇相关建议政府部门应鼓励重庆相关中医药企业应建立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使中医药产业文化氛围浓厚。相关企业应积极促进市场消费能力提高,鼓励重庆市民经常性选择中医药来进行治病、预防等,从而促进了中医药产业形成良性循环。相关企业应当注重中药的质量建设,树立良好的中医药企业形象,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产业链的扩大。
2.3针对外部威胁的发展决策建议对于外部的发展优势,重庆的中医药产业企业应当把握住市场拓宽的大好机遇,提高中医药制作质量,将中医药贸易推向更深远的国际市场,提高中医药企业的利润率,进一步积极向国际市场寻求对口企业,从而实现中医药产品的对接。针对目前国际以及省外的中医药发展威胁,重庆中医药产业更应该建立起完备的中医药发展模式,积极应对相关挑战。
3结语
【关键词】 医院中药制剂; 面临困难;建议办法
医院中药制剂是医院根据本单位需要及批准而配制,自用的固定处方制剂,长期以来,医院中药制剂在满足临床需要,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但是为了加强医疗机构制剂的监督管理,国家先后出台了多项法规,提高了医院制剂的门槛和审批难度,使大量以“简便效廉”为特点的中药制剂达不到生产的规模与条件,只得停产,严重影响了医院中药制剂的发展,随后虽然在《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的意见》中提出要促进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发展,但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对相关规定做适当的微调,并没有放松对中药制剂生产的监管,如何支持发展医院中药制剂,仍需我们做进一步的探讨。
1 发展医院中药制剂的重要意义
1.1 传统中药制剂的宝贵经验需要继承 历代中医药学家和当代名老中医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中药制剂方面的经验技术需要传承,这些堪称“国粹”“瑰宝”的珍品决不能弃之不用,只能够将其发扬广大,造福于人民。
1.2 医院很多中药制剂制作工艺简单、不需大型设备,生产出来的药品价格低廉,深受老百姓欢迎。
1.3 医院中药制剂是开发新药的摇篮 院内制剂来自于临床,服务于临床,因而也更具有观察临床疗效,进行临床验证,以及临床实验的条件,从而成为新药研发的重要前沿基地。
1.4 医院中药制剂能够突出专科病治疗上的特色优势 每家医院都有自己的传统制剂,这些传统制剂都是多年积累经验的总结,因其独特的疗效而经久不衰。开展专科专病专药,不仅能增加医院综合实力,还可在本市、本省乃至全国增加医院的知名度,给医院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
2 目前发展医院中药制剂面临的困难
2.1 政策门槛过高,审批难度大 目前审批研发一个院内中药制剂几乎与审批一个西药新药的过程相同,研制周期太长,开发难度颇大。
2.2 投入成本高,产生效益小 按《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的标准,要达到规定的规模条件,医院在硬件投入成本很大,一般规模的医院难以负担。
2.3 销售范围窄,难以进入医保目录 一方面按国家规定院内中药制剂只能在本院使用,不能对外销售;另一方面,医院中药制剂不能纳入医保目录,只能属于自费项目,限制了中药制剂的销量。
2.4 质量控制难以过关,不良反应较多 由于医院中药制剂毕竟不同于大型药企,生产设备、技术力量比较薄弱,对一些质量要求较高的剂型如中药注射剂,很难保证其安全性与稳定性,易产生药物不良反应。
3 支持发展医院中药制剂的建议
3.1 政策制订上要考虑到中药制剂的特殊性,可以对院内中药制剂进行分类管理,对于中药传统的膏、丸、丹、散和一些设备工艺完善质量易于达标的片剂、胶囊剂、合剂等剂型可以采用比较宽松的审批、注册手续和验收标准;对于质量要求严格,易于发生不良反应的剂型如中药针剂,可以沿用西药标准,严加监管。
3.2 加强不同医院中药制剂同行的交流合作 对于临床需要量大,生产条件要求较高的品种,可以集中条件较好的医院制剂室生产,进行委托加工,既节省资源,保证质量,又通过交流了解了医药行业市场的最新信息,为医院发展新制剂提供了依据。
3.3 要发挥中药治疗的特色 开发针对单个患者中药制剂服务 《关于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意见》中规定,受患者委托,按医师处方(一人一方)应用中药传统工艺加工制成的制品,不纳入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意味对于专人使用的中长期制剂是合法的,应加重视和推广[3]。
3.4 医院中药制剂要转变观念 从生产供应型向技术开发型发展,适时进行药方筛查,疗效验证的工作,配合临床进行新品种、新剂型的研发,改变医院中药制剂工作重点的单一性,促进其向纵深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王凤霞,林岳寿,李冀湘.发展院内制剂保持中医特色.北京中医药,2009,(6).
关键词:合川区 市民 中医药 认知度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0(c)-0186-02
Abstract:To learn about the public awaren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improve it in HeChuan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We used methods,like randomsampling,questionnaire,collectingstatisticsby investigating.The citizens have a certain understanding of the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daily life but not sufficient on the concept,they may have the confidence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while it is too poor.The paradoxical realization for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till exists with the highly interest though limited access to acquire the knowledge related,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Medicine is influenced by the regional factors, especially teenagers know little about the common sense of Chinese medicine.We can see from the conclusion that Chinese medicine has a huge space for development and it can not be taken apart from the government's strong support and social recognition.
Key Words:He chuan;People;Chinese medicine;Recognition
中医学是从实践中产生的, 是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过程中积累和沉淀下来的成功经验,并在历代医家的研究和临床应用中使之升华。我国是中医文化的发源地,几千年来,中医学在中华民族的祛疾治病、养生保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炎黄子孙的智慧结晶。而中医学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面临着新的挑战,它的传承与发扬问题关系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健康事业的发展。一千多年以来,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学、中药学等中医学科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断成长,有着及其鲜活与旺盛的生命力。该调查旨在了解合川区市民对中医药认知情况,希望可以为提高市民中医药认知度、促进中医药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地方
合川区各个医院,包括合川中医院、合川人民医院、合川保健医院、合川城关镇医院,主要地点为合川中医院。
1.2 对象
各随机抽取5所医院的市民100名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450份,有效425份,回收率90%,有效率85%。
1.3 调查内容
自行设置合川区市民对中医药认知度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合川区市民对中医药基本认识和兴趣、对中医药的态度及对中医药发展现状的建议。
1.4 调查方式
以5个医院的患者为单位,各随机抽取若干的100名市民,如实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目的、意义和填写注意事项,问卷当天收回。
1.5 分析工具
用Excel录入所有数据,采用SPSS20.0 statistics 进行统计分析。
2 调查结果
2.1 对中医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
92.31%的市民认为中医是一种治病方法,7.69%的市民认为中医辅助西医治疗,全部都认为中医可以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2.2 对中医药优缺点的认识
在对中医药优点的看法上(此题为多选),市民认为中医药的优点在于“副作用小”的比例最高,达到88.46%,其次是认为中医药“能根除”人数比例占73.08%,认为“价格比西药低”的人数比例占50.00%,认为“疗效好”的人数比例占34.62%。而在对中医药缺点的看法上(此题为多选),84.62%的被访者以“味道不好”为中医药的缺点之一,其次有73.08%的被访者认为其“煎服不方便”,另外有73.08%的被访者认为中医药“服用时间长”,65.38%的被访者认为中医药“不能治疗急诊”。
2.3 中西医对比下对中医的重视度
当自己或亲人生病时,73.08%的人选择中西医结合,15.38%的人选择西医,11.54%的人选择中医。对于中医和西医的发展前景,被访者中过半人(57.2%)认为未来中西医发展趋势是中西医结合。综上所述,大家最为看好的是“中西医结合占主导”这种医疗方式。
2.4 获取中医药知识的途径(此题为多选)
65.54%源自课本报纸,61.54%的人源自医生介绍,61.54%源自亲友介绍,42.31%源自电视广播,34.62%源自其他途径。
3 分析
(1)合川区市民对中医药的日常应用有一定了解,但对中医药理念认识不足。由于我国小学、中学、高中的基础教育主要是以西方现代知识体系为基准,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比例不足,特别是中医文化在基础教育中更为鲜见。市民对中医缺乏了解,同时在青少年卫生保健知识教育方面多侧重现代医学,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青少年与祖国传统医学文化的隔膜。
(2)合川区市民对中医药的信任度不够,但对中医药未来的发展有信心。调查中发现,被访者中选择生病时先看西医人数是先看中医的1.33倍,说明合川区市民对西医的信任度高过中医。然而在对中西医未来的发展前景的看法上,57.2%的被访者认为“中西医结合占主导”,说明大家对中医未来的发展有美好的憧憬与充足的信心。造成这种思维的可能原因有:①目前社会医疗环境大都以西医为主,客观上造成了中医的弱势状况。②近几年中医药行业的发展态势良好,政府开始加强关注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有助于提升人们对中医药发展前景的期望。
(3)合川区市民对中医药的兴趣较高, 但他们获取中医药知识的最主要途径依然是课本报纸、家人或朋友。造成这种现象可能因为:①中医在养生调理方面有较大的优势,且较容易被人们接受。②市民接触到中医药知识的方式较少,多为医生、家人或朋友。③中医古籍晦涩难懂,文言文功底浅显者不易明白其中道理,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4 讨论与建议
(1)对市民认为的中医药缺点进行改进,不仅要在中医药治疗急性病的应用和推广上加大力度,还应改进中药口味和整顿中医药市场,更多地投入到对中成药的开发中,更好地发挥中药简便廉验的优点,加大中药市场的管理力度,加强药品价格的监察力度,保证中医药健康发展,以此来提升人们选择中医药的心理趋向。
(2)增加中医药知识的基础教育和加大中医药知识的宣传,政府应对充分认识当代教育不可忽视古代文化的重要性,提高普通市民的语言文字功底,尤其是文言文水平。在教科书的编写上引入正确的中医观念,在语文课本中适当添加一些中医故事,如“神农尝百草、钱乙一味黄土救太子、扁鹊见齐桓公洞察入微的中医望诊”等,它具有故事性与文学性,使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趣味的方式来了解我国灿烂的传统中医文化,提高学习传统中国文化的兴趣。也可通过接受度较好的电视广播进行与中医药有关的电视节目(如:拍摄纪录片、电视剧、综艺节目“养生堂”)等形式的宣传。同时,随着网络的普及,通过互联网宣传中医药也是一个很有前景的方式之一,比如开设相关的官方微博,宣传一些中医药知识,向大众普及简单易懂的中医基础知识。
(3)医生在患者就医时应多向患者宣传中医,向患者普及一些中医知识,诸如:养生、保健之类的;多组织义诊活动,面向所有市民,利用外用宣传橱窗等载体深入社区及周边地区,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政府应倡导出版社严格审核,发行最接近原文意义的医古文翻译本(即白话文版本),使其不失其义。同时引入正确的中医观念,揭开中医的神秘面纱,使中医药文化平民化、大众化,纠正大家对中医的偏见、更快更好地将中医药推向合川区市民。
5 结语
从该次调查来看,中医药的发展前景是很可观的。但其需要政府加大对中医的投入和重视,大力倡导,建立强有力的政策和方针,让中医得到足够的经济支持,增设中医研究机构。同时也需要对市民加大宣传力度,将中医药文化投入到青少年的教育中,使中医药的发展后继有人。
参考文献
[1] 陈少仕,邱晓堂,谢小曼,等.海南省社会公民对中医的认知和需求现状调查[J].新中医,2010,42(8):147-148.
[2] 符美玲.重庆市社区中医健康管理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D]. 重庆医科大学,2012.
前不久,网上掀起了一股“取消中医”的浪潮,签名者达上万人,主要意见是要让中医在五年内全部退出国家医疗体制,回归民间,使西医成为国家唯一的医疗技术。对此,卫生部新闻发言人表示,中医药既是我们的国粹,也是目前我国医药卫生领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在现实生活中中医仍是我们解除病痛的一个重要选择。如果有这样的签名行为,是对历史的无知,也是对现实中中医药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无知,卫生部坚决反对这样的言论和做法。
对于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遗产,如长城、故宫、黄鹤楼等,国人因了解它们的价值而一再呼吁保护,甚至不惜以重金修复或从国外赎回。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曾对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过卓越贡献、拯救了无数生命的中医中药,国人则难以认识到其价值,动辄贬之为“不科学”、“迷信”、“落后”而大加鞭挞,甚至不断提出“废止旧医案”、“告别中医中药”等主张,致使中华民族的瑰宝近百年来惨遭厄运,不断萎缩而竟至陷入难以生存的境地。
我国中医药泰斗邓铁涛老先生不久前发出了洪钟般的警告――照此下去,用不了10年,中医药将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
近百年来,随着西学东渐,西医西药逐渐主导我国医疗市场,已薪火相传五千年的中医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劫难。据资料显示,我国的著名中医人数已从1980年代的5000余名骤减至现在的不足500名,这说明我国中医药正陷入传承危机。时至今日,学术界竟然仍有人公然“以科学的名义”提出“废除中医中药,告别中医中药”的观点,更是动摇和搞乱了中医药的发展思路,严重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和振兴。
中医药在中国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在国外却得到了高度关注和蓬勃发展。以美国、日本、德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对中医药的神奇功效认知日深,为规避西药的毒副作用,他们已开始大力倡导以中医药为基础的自然医学,并高薪聘请我国的中医从业人员走出国门,到国外行医。据统计,目前我国国内中医从业人员不到30万人,而国际上中医药从业人员大约已有30万-50万人。
虽然宪法第21条写明中西医并重,但长期以来,中央的方针和宪法的精神并未得到认真执行,普遍重西医而轻中医,中医地位日益下降,作用日益衰微。
20世纪以来,中国学界在相当大程度上将“西学”与“东方传统文化”当作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并不否定中医之疗效,但都认为中医不科学,“中医尽可愈病,但无人能以愈病之理愈人”是其中心论点。只有到20世纪后半期,人们才认识到中医的科学性,才认识到中医是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但20世纪民族精英的一些错误认识造成中医和中医学一直处于被审视、被验证、被质疑、被改造的地位。德国慕尼黑大学波克特教授早在1980年代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医药在中国至今没有受到文化上的虔诚对待,没有确定其科学传统地位而进行认识论的研究和合理的科学探讨,所受到的是教条式的轻视和文化摧残。这样做的不是外人,而是中国的医务人员。他们不承认在中国本土上的宝藏,为了追求时髦,用西方的术语胡乱消灭和模糊中医的信息,是中国的医生自己消灭了中医。”
拯救和振兴中医药,是一项具有极高要求的复杂系统工程,但我们别无选择,只能知难而上,迎难而进。根据我调研所获,特提出如下几大建议(于篇幅,此处只选发十条建言中的四条――编者注)
一、加速中医药立法,修订执业医师法
虽然,在中国的宪法及相关的卫生法律中,早已确定了中医药在科学领域的地位,但仍然缺少一部独立的中医药法。据了解,在国外,韩国、泰国颁布了有关传统医药和中医药的法律法规,就连曾抵制中医药的发达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也都颁布了有关中医药、针灸的地方法规。因此,加快完善我国中医药立法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当前,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在全国范围正逐步推进,但是陈旧的管理方式和立法已经与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特别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的修订更是刻不容缓。建议一是要政府放权,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二是要完善执业医师考试、注册的程序;三是要规范“医生走穴”行为,建立有序的“兼职执业”制度;四是要建立“执业医师终身禁业机制”,增加医师职业责任感;五是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执业医师基本信息披露制度”。考中医执业医师要顺应中医的内在规则,按中医的规律办事,不要按西医思路去考。
二、抢救名老中医与民间秘方
建议国家拨出专项资金,对散落在民间和流失在国外的中医药秘方进行抢救性的发掘和回收。同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中青年中医拜健在的名老中医为师,让这些老中医的精湛医术得以传承下来。当年我们曾花大力气去抢救京剧,如今抢救中医中药其意义更为重大而深远。
三、建设中医药研发基地和中药产业基地
根据普查,我国的中药资源共有12807种,中成药品种5000种以上,还有具有特色的民族药上千种,以及众多的中药滋补品,说明我国中药物种之多,资源之丰富,开发利用前途之广阔,是任何国家所不及的。因此,中药的开发利用不仅是我国新药开发的高品位金矿,也是中药工业发展的保证,是我国医药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帮助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举措,理应打造成我国“十一五”规划的支柱产业之一。
在开发与利用药材资源上,既不能建立在破坏野生资源上,又不能等靠国家来发展和提供资源,要鼓励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根据自身和市场需求,在道地药材产区建立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且相对稳定的中药材原料和货源基地,做有米之炊,开有源之水,将药厂的第一车间建立在原料产区,实施公司加农户的种植经营模式,从源头上保证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的质量,促进中药产业的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
四、我国应主导中医药标准的制定,引领世界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关于《迎接21世纪的挑战》报告中认为: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应当以人类的健康为医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从这个方向出发,中医学的辩证不只用于诊断疾病,也可用于评价亚健康甚至健康状态。可以认为,中医药的理论体系代表世界医学发展的方向。因此,我们要主导中医药标准的制定,引领世界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英国大哲学家培根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真理因为像黄金一样重,总是沉于河底而很难被人发现。中医药是真理,也是黄金。有些人难以一下子发现它,情有可原。但是如果中医药在我们这代人手中失去传承,我们则将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因为我们的后人将以高昂的代价,从外国人那里去赎回原本由中华民族发明的中医中药,他们会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我们的先辈如此愚昧,竟把国宝当垃圾一样扔掉呢?
(全文7000余字,此文是本刊编辑赵继才根据原文编写整理后发表的。详阅全文请点击
[关键词] 药店;中医药坐堂;分析
[中图分类号]R95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1(b)-116-02
“中医坐堂”起源于起始于东汉名医张仲景,其后历经风雨,最终形成一种固有模式,广布于全国各地的城镇乡间,长期在我国基层医疗体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有无法撼动的历史地位。但在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受利益驱动等因素影响,一些零售药店的经营者开始通过中医坐堂开“大处方”,误导、诱骗就诊者购买高价高利润的药品。以至于在2001年,有关部门对药店中医坐堂采取了“一刀切”的无奈举措。“中医坐堂”从此进入业界的广泛争议之中。2007年,在构建符合中医药特色的中医药服务体系的背景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卫生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药品零售企业设置中医坐堂医诊所试点工作的通知》[1],宣布“中医坐堂”重出江湖。但其试点工作开始两年多来,药品零售业内从刚开始对其的新奇和兴奋的态度,到如今的平静和观望的心态,这前后巨大变化真实地反映了“中医坐堂”的发展现状。难道“中医坐堂”真成为药店的“鸡肋”,落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下场?本文对“中医坐堂”的前景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1对“中医坐堂”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1.1“中医坐堂”符合国家新医改中要大力发挥中医药作用的要求
中医药作为我国原创的医药科学,是我国具有自主创新潜力的领域,它对建设创新型医学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医药作为有效防治疾病的手段,其对疾病的认知方法和治疗理念,与当今健康观念的深刻变化和医学模式的深刻变革趋势是一致的,顺应了21世纪医学发展的新趋势和世界医药市场的新需求,展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发展前景。
2009年年初国务院公布的“医改意见”中指出,我国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其中要大力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特色优势。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更加注重“防重于治”的原则,要让老百姓懂得健康和保健知识。而“中医坐堂”则会有利地促进中医在全社会中的应用,从而达到“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的目标[1-3]。
1.2 “中医坐堂”符合人们追求中医健康保健的需求
目前,我国医药体系存在中医药和西医药体系两大体系,其中,中医药在人类历史上曾经辉煌,只是近代以来,在西医药的冲击下,使得传统中医实践不断萎缩。尤其在现代,受“科学”观念影响,人们更加难以理解中医药的博大精深,中药现代化在理念和实践上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相比之下,西医药凭借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在医疗体系中占据了上风,并成为世界医疗体系的主流。但随着世界疾病谱的迅速发展,西医注重局部的治疗理念和过于借助器具和手术的治疗方法,不仅易造患者的损伤,同时也极大地推动治疗费用的上升,给各国医疗保障体系带去沉重的压力。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人们对健康保健的需求必将越来越高,而中医药追求整体治疗和简易的治疗方法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中医坐堂”这种模式,通过聘请合格的中医师在药店坐堂,利用他们丰富的临床诊断经验为患者开出的中医处方,这种治疗模式既符合中医的行医模式,同时也为药店带来顾客,增加零售药店的品牌形象和经济效益,为中医药和药店零售模式联合提供了完美结合点。
1.3 “中医坐堂”提高了药店跟医疗机构竞争的技术含量
在新的医改方案中,我国药店在国家医疗保健体系中的地位并没有得到实质的增强,这跟药店没有储备高技术含量的医疗技术人才存在一定的关联。虽然国家逐步推行执业药师制,这将会增强药店技术人员的层次,但是由于在短时间我国医药无法实现真正的分业,而且药师法律定位的不明确,药店的发展空间仍然没有得到真正的改变。
但如果“中医坐堂”能够真正在药店迅速开展起来,把中医药的特色跟药店的经营模式相结合,使之构成我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重要组或部分,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基层中治疗保健作用。这不仅解决了中医药的出路问题,同时,也提高了药店人员的技术含量,从而提高了其竞争力。
2推动“中医坐堂”发展的几点建议
2.1政府加强政策支持和监管力度
本次医改方案提到,“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充分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作用”,并指出要充分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服务中的作用;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建议国家将“中医坐堂”纳入到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的作用中。同时,制定相应的政策,严格规范并监管药店中医药坐堂的行为。
2.2社会媒体加大宣传力度
利用社会媒体,广泛宣传中医药的作用[4],让大众正确了解、认识中医药,为“中医坐堂”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2.3药店提高经营服务水平
尽快提高药店的服务水平,如增加中药煎熬等服务项目,以方便顾客服药。同时,为“中医坐堂”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树立正确的经营观念,勿借诊所之名,实施非法行医或推销药品的经营行为。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Z].国中医药办发(2007)51号.
[2]新浪网.卫生部”全国十市(区县)试行药店中医坐堂制[EB/OL].] news.省略,2007-11-07.
[3]吴晶.我国将开展药店中医坐堂医诊所试点[EB/OL].省略,2007-11-07.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07.001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7-0001-02
关于开展城市社区卫生的中医药服务,早在2006年国务院就强调要“发挥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与作用”。随后,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关于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意见》中把“坚持中西医并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与作用”作为实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原则之一。然而,人才作为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的实施主体,建设符合社区发展需要的中医药人才队伍是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笔者通过调查合肥市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药人才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为城市社区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建设提供决策依据,也为中医院校人才培养的层次定位及专业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研对象
以合肥市4个直辖区2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社区卫生服务站的210名社区卫生机构工作人员为调研对象。
1.2 调研方法与内容
对2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随机抽样调查,利用《合肥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调查表Ⅰ》(问卷Ⅰ)、《合肥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调查表Ⅱ》(问卷Ⅱ)分别对社区卫生机构的管理人员和一线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Ⅰ从中医科室的设置和总体服务情况,各科从业人员的资质、职称、学历层次及未来的中医药人才需求等方面,对社区卫生机构的管理人员进行调查;问卷Ⅱ主要针对一线医护人员的性别、年龄、专业、岗位、业务培训及薪资满意度,以及“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社区服务现状及制约因素”等设置相关问题。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调查表经过复核后,采用Excel2007建立数据库,进行同步双份录入。数据录入和核查工作完毕后,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问卷回收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10份,收回有效问卷162份,有效率77.1%;其中问卷Ⅰ为26份(16.0%),问卷Ⅱ为136份(84.0%)。
基金项目:教育部针灸推拿学特色专业建设项目(TS10890)
通讯作者:唐巍,E-mail:
2.2 中医药人才配置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2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均开设中医类相关科室,配备中医药人员,中医药普及率100%。26个社区卫生机构中卫生技术人员398名,其中中医药类88名;一线医护人员136名,其中中医类74名;每社区卫生机构平均服务人数为4.20万人,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平均每人服务1.24万人。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机构要求新进人员具有或3年内获得(助理)执业医师资格,对专业从业人员素质的门槛要求既严格又客观灵活。卫生技术人员配置情况详见表1、表2。
表1 26个社区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配置情况
技术类型 总人数(名) 中医类 各社区中医人员
均数(名)
人数(名) 构成比(%)
执业医师 207 63 30.43 2.42
执业助理医师 96 11 11.46 0.42
其他卫生技术人员 95 14 14.74 0.54
合计 398 88 22.11 3.38
表2 26个社区卫生机构执业医师职称情况(名)
职称 人数 社区均数
西医 144 5.54
高级 12 0.46
中级 68 2.62
初级 64 2.46
中医(中西医结合) 63 2.42
高级 17 0.65
中级 25 0.96
初级 21 0.81
200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指南》指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聘任的中医类别医师数应占医师总数的20%以上,保证每个中医诊室(含针灸室、推拿室等)配备至少1名中医类别医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有1名中级以上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1]。从表1、表2可见,中医药类人员占社区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22.11%,中医类别医师数占医师总数的30.43%,平均社区卫生机构中中医类中级以上职称人数达1.61人,这些指标均高于国家标准。
在国外,一个合格称职的全科医师可负责约500个家庭的医疗保健服务,覆盖人口数约1500~2000人[2],但如参照这样的服务标准,从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平均每人服务1.24万人的调查结果来看,则人均享受中医药服务水平低,显示出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相当不足,难以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
2.3 中医药从业人员性别、年龄情况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一线医护人员136名,女性65名,男性71名;中医药从业人员74名,女性29名,男性45名。中医药类从业人员20~29岁者占43.85%(25/57),30~39岁者占58.49%(31/53),40~49岁者占63.16%(12/19),50~59岁者占80%(4/5),≥60岁者占100%(2/2)。结果显示,40岁以下所占比例较大,随年龄增加所占比例逐渐减少。
2.4 社区卫生机构中医药从业人员的满意度(见表3)
表3 26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从业人员的满意度[名(%)]
满意度 目前的工资水平 单位提供的专业培训
及继续教育
非常满意 2( 2.7) 15(20.3)
满意 16(21.6) 44(59.5)
一般 40(54.1) 10(13.6)
不满意 16(21.6) 5( 6.8)
从表3可见,社区卫生机构中医药从业人员对目前的工资水平有21.6%的人不满意。在社区卫生机构提供的专业培训及继续教育上,80%以上的人比较满意,不满意者占6.8%。
2.5 社区卫生机构与中医药从业人员专业方向的相互关系
通过对136份一线医护人员的调查问卷中从业人员在校所学专业及受调查的26个社区对各专业的青睐情况进行分析,中医学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及全科医学专业毕业生在社区医疗机构的比例较高。全科医学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及针灸推拿学专业的毕业生更受社区卫生机构青睐。详见表4。
表4 社区卫生机构与中医药从业人员专业相互关系
专业名称 从业人员所学专业 社区青睐专业
人数(名) 百分比(%) 社区数(个) 百分比(%)
中医学 19 13.97 8 30.77
针灸推拿学 10 7.35 13 50.00
中西医结合 18 13.24 14 53.85
全科医学 15 11.03 16 61.54
中药学 2 1.47 5 19.23
中医康复学 10 7.35 0 0
2.6 社区卫生机构中医药从业人员素质需求情况
本研究从社区中医师需要掌握技能、中医院校学生急需加强的教育及求职中用人单位最看重的素质等几方面,对136名医护人员展开了调查,结果见表5。
从表5可见,社区中医药从业人员需要掌握的技能较为重要的是疾病治疗、诊断及康复;中医药在校学生急需加强专业技能、实践教学、职业道德教育;在求职中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经验和综合素质。
2.7 面向社区型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
在“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培养模式”上,47.79%的人认为要在高校进行学历教育,30.15%的人认为是师带徒的教育,认为在职非学历教育及缺什么补什么的教育分别占20.59%和18.38%;在“针对社区医疗服务学校应侧重开设的课程”上,依次为康复治疗、急救知识、人文知识、护理知识以及中医经典课程;对“学校安排的实习实践”上,90%的人认为实习对毕业生就业很有帮助。
表5 社区卫生机构中医药从业人员素质需求情况
项目 选择人数(名) 百分比(%)
社区中医师需要掌握技能
疾病诊断 96 70.59
疾病治疗 100 73.53
预防知识 85 62.50
心理治疗 54 39.71
法律知识 27 19.85
疾病康复 91 66.91
日常保健 75 55.15
中医院校学生急需加强的教育
专业技能 101 74.26
职业道德 69 50.74
职业指导 48 35.29
计算机、英语 19 13.97
实践教学 95 69.85
求职中用人单位最看重的素质
学历 40 29.41
专业技能 103 75.74
实践经验 78 57.35
人品 36 26.47
吃苦耐劳 50 36.76
综合素质 75 55.15
2.8 社区中医药发展面临的问题
本研究对“社区中医药发展的相关制约因素及比例”展开调查,通过26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人员反馈的信息分析(见表6),中医药相关人才缺乏是制约社区中医药发展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基本硬件设施不完善、缺少政策引导等因素。
表6 社区卫生机构中医药发展的制约因素
制约因素 卫生机构数(个) 百分比(%)
相关专业人员缺乏 19 73.08
基本硬件设施不完善 14 53.85
缺少政策引导 12 46.15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14 53.85
经济效益相对较差 7 26.92
居民需求较少 5 19.23
3 讨论与建议
本次调研发现,现阶段合肥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人才数量和职称等条件高于国家标准,中医药从业人员的年龄结构合理,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医药人才最受欢迎,经其他途径培养的中医药人才在社区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药人才的专业方向和素质需求也比较符合现阶段基层医疗的特点。然而,社区卫生机构中医药的发展仍存在人才不足而致社区人均中医药服务水平较低、社区工作人员的待遇不高、缺乏政策引导等制约因素,从而影响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为此提出几点建议。
3.1 抓住中医药发展机遇,吸引大量中医药人才进社区
在新的历史时期,尤其是近年中医药发展机遇前所未有,国家和地方发展中医药的相关政策相继出台,中医药的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拓展,中医药的优势进一步凸显,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是顺应当今世界医流[3]。当前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为吸引高素质中医药人才进入社区创造有利条件,提高现有社区卫生机构从业人员的福利待遇,改善工作环境,消除个人发展及生活中的顾虑,充分调动中医药人才的工作热情,挖掘个人潜能。
3.2 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特点,实行多种模式培养中医药人才
社区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应依据现行的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培养模式[4]进行探索与改造。在中医药高等院校教育中,应积极探索提高社区卫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熟悉社区医疗环境,增强学生的预防医学观念,提高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和分析、解决问题等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对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疾病的诊治能力,为医学生毕业后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奠定基础;在职教育中,应改善社区医疗机构的培训条件,规范化培训、考核模式;在继续教育中,鼓励与支持社区中医药从业人员提高学历,改进和推广现代中医师承教育模式,继承和发扬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
3.3 构建社区中医服务体系,全方位建设中医药人才队伍
一方面,要构建社区中医服务网络,调整、优化卫生资源,为中医药人才队伍提供完善的工作环境。如严格社区中医药服务机构准入标准,通过一级综合医院转型、综合门诊部改造等来吸纳优质中医药资源参与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另一方面,要完善“六位一体”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全方位锻炼中医药人才。通过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加强重点人群和慢性病人员的健康管理和中医药康复工作,开展中医药保健知识宣传教育,提倡以中医药技术进行优生优育、生殖保健指导,更新中医药服务理念,以综合全面地提高中医药人才队伍的服务水平,使中医药人才更好的融入社区卫生工作。
3.4 加强社区卫生机构与中医院校联系,促进社区中医药人才快速成长
加强中医药院校与社区的联系、促进中医药教学及科研进社区,是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的有效措施。就社区中医药人才建设而言,一方面,要依托中医药高等院校,以定向培养的方式实施城市社区中医药人才对口培养。另一方面,要加强中医药临床及科研型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促进中医药教学科研进社区。通过对“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治未病”等中医理念的社区研究,对中医药预防、诊疗、康复等中医药临床教学一手资料的收集分析,提高中医药人才队伍的科研水平,实现社区中医药人才的快速成长与提高。
参考文献:
[1] 施永兴,季伟苹,王光荣,等.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指南2009年版(试行)编写过程的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9):804-807.
[2] 杨秉辉.全科医学概论[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64.
[3] 陈璐,鲁静,陈磊.中医药进社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10):3-4.
关键词: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方式
《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作为中华民族瑰宝和文化软实力的代表,中医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哲学思想。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培养中医药国际人才,强化中医药文化和知识的对外宣传,可辅助促动中医药事业的国际化发展[1]。然而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亟待专业型、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辅助,但培养中医药国际人才的双语课和英语课却不能满足社会、专业、学生的学习转型需要,基于此,如何在国际化转型及教改要求下,有效培养中医药国际型人才问题,也日渐得到中医药高等院校及社会各界的关注。
1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中医药国际人才首先需要考虑何种标准为国际型,从哪里入手培养合格的国际中医药人才,并以此来明确中医药国际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方向[2]。在日常培养过程中,以遵从市场规律为前提,遵守临床技能、中医药学知识、强调学生的分析解决能力、临床能力、创新能力,继而按照中医药学科国际交流的需求,从中医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出发,制定全面详细、清晰明了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培养中医药国际人才要将传统文化与人文科学教育有效结合。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科特点决定了人文科学在高等中医药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加强综合素质教育与中医专业教育的并进发展。现代社会需求的不仅是有一技之长的中医专业人才,更需要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培养中医国际人才的目标就要将中医高等教育从单一的专业知识教育转向全面的素质教育中来,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职业需求。第三,培养中医药国际人才就要加强学生医学道德教育学习。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社会不仅重视人的基本属性,更尊重人的社会属性。高等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对患者个体的疾病进行诊疗,更应关注整个人类的健康和社会利益。因此,高等中医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医德医风和职业道德教育。在明确培养目标之后,中医药教学过程中所覆盖的教学管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各个方面,同样需要将中医药学国际化运作的要求和人才诉求标准[3]。全面建立具有可执行性的中医药人才培养计划,优化培养方案和模式,树立典型进行示范,选择试点进行实验,进而逐步推广。
2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
2.1制度保障不健全,英语教学未被引起足够重视
培养目标的达成需要中医药学行业及教育等多重因素予以配合。中国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战略的运作,同样属于缺乏案例和经验的“摸着石头过河”。国家未明确下达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教育法案,未界定和阐述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的要求、标准、评估模式。综合考虑影响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和教育质量的各方面要素时,需要仔细研究各个要素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对人才培养成效的影响程度。中医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在史无前例的大背景下,并没有对英语学习产生新的认知。建设中医药国际型人才的培养,也仅仅是学习西方科学文化和英语,导致中医药学专业长期存在的优势就无法被真正发挥出来。因此,加强英语学习是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
2.2课程设置与结构相对单一
中医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属于一条缺乏经验和实际案例的尚未走过的路。双语课和专业英语课无法满足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的问题,目前中医药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课程相对单一未能与国际接轨,知识面窄,必修科目过多,选修机会少,从某种程度讲意味着中医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很难找到可以借鉴的模式。走符合中国国情,并以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为前提,培养中医药学国际化发展所需的人才团队,就需要以实际教学为前提,尝试进行课程设置改革。
2.3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中医药双语课和专业英语课教学中存在专业教师英语不过关,英语教师不懂中医药专业知识等问题。因此加大教师的双向性培养也是具有必要性的。最为重要的是此类课程需要在课程设置时重视语言是需要输出的,而并非单项输入,即英语学习是为中医药人才的国际化发展和国际化临床操作而服务的,并非传统英语教学仅仅设置虚拟的业务沟通场景而能决定的[4]。此外,考虑到日常教学的统管便利性及当前各大中医药院校的实际师资情况,立刻完成国际型教师的转型显然是不可行的。但是,中医药国际型人才的培养却是不容耽搁的。
3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的建议
3.1健全保障制度,加强英语学习学校按照办学
自,尝试使用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为达到国际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产学研合作时,还需考虑能否与中医药外资企业、与中医药学相关的其他行业外商建立合作关系,以便共同培养学生,从实践角度提升学生的应对能力和自我反思、自我培养能力,使之明确认识到国际市场对中医药学的冲击和辅助,进而依托当前的管理和教学方式,尝试增加学生参与到中医药市场竞争中的机会,与中医药学培养机构和学校合作的外商企业同样可以作为培养国际型中医药学人才的介点[5-7]。基于此,建议在弘扬中医药文化的过程中,将其与英语学习有效融合起来,以前者为基础尝试增加中医药英语学习的中医药专业内容,将中医药学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所涉及到的各类要素,作为英语学习和练习的教材和依据,对培养中医药学生兼容并蓄的心理和中西合并的情操,同样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8]。
3.2优化课程结构,以国际化临床接诊为中心为
有临床实习经验的学生提供国际化临床接诊技能教学,课程教学以中医师如何对外国患者临床接诊治疗为主题,课程内容包含国外医疗接诊模式和步骤,英语表达的规范、标准和程度,接诊过程中的中西文化差异,医患交流指导原则和思想等[9-11]。此类课程充分考虑到英语语言技能学习和中医专业技能学习的融合要求,并将其纳入课堂内容的教改中。除此之外,还考虑到了中医药各类专业当前教学改革需求和未来国际化接诊可能性的结合要求,将学校对学生的期待、就业和发展的增值扶助与学生实际学习和工作尝试糅合,此种设计下课程设置更符合职业特征,具有文化和实用特点,同样更能体现出培养中医专业复合型、临床型、国际型、高技能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和目标[12]。
3.3强化师资建设,建立双导师机制针对师资建
1 中医美容发展历史回顾
中医美容的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年前, 其发展轨迹大致如下[1-2]:第一阶段为远古至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前),是中医美容起源时期;第二阶段为秦汉三国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64年),中医美容的萌芽时期;第三阶段为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公元265年至960年),此期是中医美容理论体系逐渐成形时期;第四阶段为宋金元明清时期(公元960年至1911 年),中医美容的拓展时期,在理论及技术方面都有了较大发展;第五阶段为20世纪初(1911年起) 至20世纪80年代前,中医美容被冷落,停滞不前;第六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此期中医美容如沐春风,发展壮大。各级医院相继开展中医美容服务项目,学术论文、著作纷纷发表,各级学会、学术团体相继成立,学术水平逐级提高,科研院所积极进行中医美容方面的实验及临床研究,中医美容人才培养方兴未艾。
2 中医美容理论基础及技术运用
2.1中医美容的含义:关于中医美容含义的界定,杨智荣[1]五年前提出,目前根据中医美容的目的和方式,可以将中医美容分为广义和狭义两大类。广义的中医美容,研究的内容广博,其以整体观念、形神合一、天人相应、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等中医学说为理论体系的核心,不局限于颜面局部的美化,突出与防疾治病,养生健美、抗老防衰、延年益寿紧密结合,运用中药、针灸、按摩、气功、食物、养生等手段补益脏腑、通调气血、扶正祛邪、综合调理,从而改善人体机能、形态与容貌,达到形体美和容颜美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容悦形美、延缓衰老、健康长寿的目的;狭义的中医美容,重在研究美化、养护容颜及损美性皮肤病的预防和治疗,同时以中医医术与方药为手段,消除个体容貌上的某种缺陷或改善容貌现状,达到中医所言之“驻颜”、“美颜”、“留颜”、“益容”的目的。杨素清[3]指出中医美容是在人体审美的理论原则指导下,运用诸如辨证论治、中药方剂、针灸、按摩、中药护肤品等中医药手段所进行的美容。中医美容四种服务方式,即“维护”(美容保健)、“修复”(损容性疾病诊治)、“改善”(修饰、掩饰容貌缺陷或暇疵)、“塑造”(美容整形术)。中医形神美的定义用语反映了中医学特色,“形”即指人的形体及其形象,“神”即指人的神机、神明、神志、神色,也就是西医说的人的生理、心理现象或谓生命活力,形神美即指形体、容貌和生命活力之美。刘宁[4]对中医美容学给予了定义即中医美容学是一门在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美学,运用以自然疗法为主的方法,研究健康美丽容颜、形体的养护,损美性疾病的防治和损美性生理缺陷的掩饰和矫正,以达到防病健身、延衰驻颜、维护人体形神美为目的的学科。从以上我们可以对中医美容的含义有较清晰的理解。
2.2 中医美容的特点:关于中医美容的特点,许多专家、学者有很深刻的理解和阐释。例如杨素清[3]提出中医美容的基本特点,一是以整体观为指导原则,二是以辨证论治为施术方法,其作用安全长效,措施防治并举;杨智荣[1]在2006年出版的规划教材中提出,对中医美容的特点进行高度概括,即:整体调养,标本兼治,辨质施调,因人而异;历史悠久,方法多样。可以归纳出中医美容所具有的优势及特点,其核心突出整体观念,标本兼治,辨质施调。
2.3 中医美容理论基础
2.3.1 中医学基本理论是中医美容的理论核心: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理论、藏象理论、气血津液理论、经络理论等与美容、人体养生保健有着密切关系,这些理论是中医美容基本理论形成的基础,对中医美容技术的运用起到指导作用。
2.3.2 人体体质学理论应用于美容保健实践:1996年,匡调元编写了《人体体质学》。2007年,杨智荣编著了《美容保健技术》,将体质学理论发挥和运用,对人体体质保健理论及技术进行了高度概括和阐述,丰富了中医美容理论体系,对中医美容理论创新起到重要作用。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5],使体质分类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对体质辨识及在中医美容保健方面的应用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3.3 中医人体美学理论促进中医美容学科发展: 李红阳提出构建中医人体美学理论体系,促进中医美容学科发展。中医整体审美思想为“形神统一”、“天人相应”。“大医精诚”是中医美学理论的精髓,即强调善是美的前提,不善不美的美学思想[6]。
2.4目前常用中医美容保健技术与方法
2.4.1 中药美容保健:美容保健中药及方剂在内在体质调养及外在容貌美化上有着独特优势。中药美容保健法是指在中医中药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中草药提高或恢复机体的生理功能,美化人体,保持青春健美的一种方法[1]。一般选用补益气血、活血化瘀、祛风清热、凉血解毒、消肿散结等类药物,以内服或外用,平衡脏腑阴阳,调和经络气血,提高生理功能,达到整体美容保健目的[7-8]。本法的最大特点是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因人而调,辨质施调,充分发挥中药美容作用,它是临床上运用非常广泛的一种中医美容方法。中药内服即是依据辨证论治、辨质施调原则,以内养外,达到美容保健目的,体现中医治病求本的思想;外用则是以不同剂型采取不同外用方法针对不同病症施治,达到局部治疗效果,体现治标;两种方法常同时使用,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常用美容的中草药有补气驻颜的黄芪,抗衰美容的人参,驻颜去皱、悦泽润肤的茯苓、麦冬,延缓皮肤老化、减少色素沉着、养血悦容的地黄,另有黄精、桃仁、杏仁、柏子仁、川芎、芦荟、、冬瓜仁、白芷、防风、辛夷、 五味子、苍耳、桃花等,不胜枚举。
2.4.2 经络美容保健:经络美容保健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经络、腧穴刺激,疏通经络、调理脏腑、平衡阴阳、滋养皮肤,达到美颜润肤,防病保健目的的一种中医美容技术。其技术方法多样,效果显著。包括针灸、推拿、刮痧、拔罐、耳穴疗法、经皮给药等[10]。
2.4.3 中医膳食调养:膳食调养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采用食物或药食同源的中药通过日常饮食而达到防病治病、美容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1]。其特点是简便易行,经济实惠,易于坚持,适用范围广。
2.4.4 体质调养技术:体质调养是依据中医体质学理论,以辨质施调为原则,运用中医综合美容调理技术内外结合,标本兼治,改善偏颇体质,对亚健康状态进行美容保健及皮肤养护,达到美容延年目的。在预防、调理亚健康状态方面突出中医药优势,体现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思想[1]。现代体质学将人的体质分为九种[5],并科学建立了体质评判标准和方法,经过体质评定后,辨质施调,运用药物、膳食、经络、情志等综合调理,达到全身阴阳的平衡,健身延年,驻颜防衰。
2.4.5 其他中医美容相关技术:音乐调养及情志调节也是中医范畴的美容技术。中医尤其重视情志对美容的影响,根据五脏配五音、五志,以中医五行生克制化理论为指导,即能发挥音乐和情志的美容保健作用[9]。
2.5 运用中医美容技术防治调理的常见损容性疾病及亚健康:常见的损容性皮肤疾病有黄褐斑、雀斑、痤疮、白癜风、皮肤角化病、皮肤衰老症、营养不良症、日晒伤、皮炎、湿疹、斑秃、白发、甲病等,全身疾病有失眠、头痛、月经不调、肥胖症、妇女脏躁等。
关于亚健康,孙涛在《亚健康学》中进行了系统阐述,结合多学者理论,提出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是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能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11]。世界卫生组织将亚健康定义为反映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环境等方面表现出不适应,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以下 3~4个征兆可诊断为“亚健康”:浑身乏力、易疲倦、头脑不清爽、思想涣散、头痛头重、面部疼痛、眼睛疲劳、眩晕、立起时眼发黑、耳鸣、声音有异常、郁闷不快、早晨起床不适、失眠、早醒、手足发凉、便秘、心悸 、坐立不安 、肩颈僵硬。亚健康状态调理就是以中医基础理论及体质学理论为指导,辨质施调[1,12]。
3 在科学研究及技术开发方面的建议
3.1应加强中医美容学、中医美容理论、中医传统美学理论的研究。
3.2注重专科专项的深入研究。在专科专病的防治、调理技术、方法、手段方面推陈出新,临床实践中确有疗效的美容中药、方剂、手段等积极立项、借助学术会议宣传,扩大影响,促进中医药优势的发挥。
3.3学术研究水平避免低层次,应在分子、基因层面上加大研究力度。
3.4善于吸纳经方验方,挖掘古方效方,并利用现代科研手段,通过基础实验研究或临床疗效研究,开发中医美容药方及技术,为中医美容可持续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古为今用。
3.5注重现代美容技术与传统中医美容技术相结合,将成熟有效的美容技术应用于美容实践,西为中用,中医美容才得以长青不衰。
3.6中医美容要国际化[13],中医美容理论要现代化、国家化,中医美容诊断手段现代化,中医药研发和运用现代化,中草药美容制品现代化。
4 展望
未来人们对中医药美容保健会有极大的需求和渴望,中医美容的临床研究与实践会更加深入、系统、规范,达到更高层次的学术水平;随着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中医美容技术将推陈出新,最大发挥中医药美容保健的特色及优势,给我们提出严峻的挑战;中医美容高等教育将得到良性发展,专业人才培养体现校企联合培养的优势,共同培育中医美容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美容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将得到提升,人们美容保健的需求会得到专业技术人才的优质服务和科学保证。
[参考文献]
[1]杨智荣.美容保健技术[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5.
[2]吴慧金,何智健. 中医美容的历史、现状及未来思考[J].亚太传统医药,2009,5(8):1-2.
[3]杨素清.浅淡中医美容学的特点[J].中医药高教研究,2008,36(3):112-113.
[4]刘 宁.中银美容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11.
[5]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制定[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6]李红阳.构建中医人体美学理论体系.促进中医美容学科发展[J].辽宁中医杂志,2007, 94(1):103-105.
[7]金宏柱.中医美容临床研究近况[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1(2):131-133.
[8]吴 宁.中药外用法在治疗美容上的历史与现状研究概况[J].江西中医药,2007, (11):79-81.
[9]陈景华.美容保健技术[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6.
[10]黄藜珊.论皮肤针在针灸美容治疗中的作用[J].福建中医药,2008, 39(3:25-27.
[11]孙涛,王天芳, 武留信.亚健康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6.
[12]许明辉.论中医美容与亚健康状态的诊疗[J]. 临床进展中国社区医师,2009,23(11):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