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工降雨方式范文

人工降雨方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工降雨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工降雨方式

第1篇:人工降雨方式范文

浙江省劳动厅:

你厅12月12日《关于人民保险公司系统职工参加地方退休费用统筹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1985年3月3日《国务院关于〈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的通知》(国发〔1985〕33号)明确规定:“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是在全国经营保险、再保险业务的国营企业”。今年6月26日《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33号)规定国营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统筹,“中央企业,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都要参加所在地区的统筹”。目前,国家没有规定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实行系统统筹。为了保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系统退休职工的生活,保险企业的职工应当根据国务院上述规定参加所在地区的退休费用社会统筹。请你们向有关单位讲清道理,积极认真地做好工作。

「失效日期1998.08.06

第2篇:人工降雨方式范文

澳洲关于水的神话及文化

古代澳洲土著人有许许多多关于水的神话。远古时期,澳洲土著人把他们的图腾――虹蛇看做是水的象征。从中部地区虹蛇神话中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生活在内陆沙漠山地、气候干旱、常年缺水的土著人是多么地渴望拥有和得到水。

雨神求雨 中部内陆土著部落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在远古创始时期,该部落的虹蛇图腾murunta、雨神及雨神的弟子居住在远离部落的西部海滩。为了求雨,雨神将它的一个弟子投入大海让虹蛇吞食。这样弟子浑身都沾上虹蛇那闪闪发光的白色鳞片。然后,在雨神的命令下,巨蛇吐出小雨神,使之变成一片乌云升腾至部落上空,于是雨水便顺着弟子的头发落到地上。雨停后,雨神便变成彩虹带着它的弟子回到西部海滩。澳中地区常年干旱,土著人生活艰难。据说干旱一般会持续到雨神和虹蛇的再次显灵,土著人才能等来又一次的甘霖。

众蛇争水 中部地区的虹蛇不像其他地方的虹蛇可常年栖居在同一个深潭。由于气候的原因,它们在雨季生活在山顶岩洞里,在旱季则把家移至峡谷,等到雨水充满岩洞,才回到原住地。不要说土著人了,看来那里的图腾也缺水,因此就引发了众蛇争水的传说。居住在马拉加拉(Maratjara)泉的虹蛇wanambi不愿让沙丘大蟒蛇和咸水丛林蛇分享泉水,于是大蟒蛇、丛林蛇决定杀掉wanambi虹蛇,以达到随时饮水的目的。但经过一番较量,它们没能赶走大虹蛇,最后达成协议:和平相处,共享甘泉。

偷蛇引水 在土著人看来,有虹蛇的地方就有水。中部库那(Conner)山地区的土著人认为,他们的虹蛇被邻近部落的巫医施了魔法偷到自己领地的水泉去了。据说巫医将自己变成小蝴蝶,诱惑wanambi出洞。紧接着又变成多只老鹰,吹着魔曲将wanambi制服后,硬是把wanambi偷到自己领地的欧威利纳(Owelinna)泉。看来现在仍是汩汩流淌的欧威利纳泉,还多亏了从前巫医的偷蛇引水之举。

裸舞乞雨 生活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的当代澳洲妇女受印度妇女“求雨”以及尼泊尔妇女裸舞乞雨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启迪,不惜采取极端的方式来求雨。据澳大利亚广播电台报道,维多利亚州西北部欧延镇的妇女曾举行声势浩大的裸舞乞雨的仪式。当地妇女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委员会,发起了一项宣传节水的公众运动,举行乡村音乐会,并由一位求雨舞蹈专家根据美国印第安人和其他土著民的仪式精心编排了一个传统的求雨仪式。之后,维州各地真的出现了降雨天气。久违的甘霖不仅滋润了干涸的土地,也为当年维州的山林灭火工作最终划上了一个句点。究竟是裸舞求雨灵验了,还是天气变化自有其规律,人们自有评说。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起码这场“裸舞求雨”鼓舞了当地人的士气、振奋了社区精神,增强了人们的节水意识。

绝望的现代求雨

澳大利亚的土屋巴城(Toowoomba)位于昆士兰州的东南部,这座城市曾被称为“花园之城”。然而今天,这里的居民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极端的缺水问题。他们荒废的花园的喷水头已经三年没有喷水了,并且2006年政府对居民用桶水浇草浇花的做法下了禁止令。

土屋巴城是如何变成今天这种缺水局面的呢?并且在过去的15年,这里的人们是如何与干旱做斗争的呢?

其实干涸的河床和褐黄色的足球场并不是这里的居民最担心的事情,他们最担心的是干旱无雨也许会剥夺人们在这块土地上的生存权,要知道这里是澳大利亚干旱最严重的地方,持续的时间已经超过一个世纪。尽管如此,土屋巴城还是周边农村居民看好的地方,包括邻近的达令县(DarlingCounty),因为这里曾是一片肥沃的土地,直到后来雨水才逐渐减少,到后来干脆就不再光临。Dianne Thorley任该市的市长已经8年了,他说:“我们从1992年就实行了城市限水政策,整个澳大利亚正在经受着干旱的炙烤,有点像一个逐渐变干的苹果。”

然而,幸运儿正在光临这个城市及周边地区,因为最近科学家要在这里做也许是世界上技术最为先进的科学实验,即人工降雨实验。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使用的是国外进口的物质,通常是碘化银、盐或者干冰。科学家通过向云层注入这些物质使水汽凝结成小的颗粒,进而形成雨滴,这种技术已经在地球的其他地方应用了60多年,有的地方成功,有的地方失败。但是人们还是以永不衰竭的兴趣对这项气象技术进行不断的改进,并且不断地在天空中做实验,科学家坚持在经费紧张和很多人持怀疑态度的情况下进行各种试验研究,积极探索干旱地区的现代求雨模式,现在土屋巴这个干旱的小城正在等待着这一先进技术的检验。

澳大利亚的土屋巴城(Toowoomba)位于昆士兰州的东南部,这座城市曾被称为“花园之城”。然而今天,这里的居民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极端的缺水问题。

如果不是急需用水,当地是不会轻易做这样大规模的实验的。昆士兰政府投资了76075-美元用于与此相关的4年期项目,这是一个多部门合作的实验研究,其根本任务和目标是应对各种干旱,包括盐碱化对树木的影响和循环再生水变成饮用水的研究,该国水资源部部长CraigWallace说:“这样的实验不能确保100%的成功,可能有些怀疑者还会对我们的实验皱眉头,但人人皆有家,为了昆士兰的人民,我们要尽一切努力”。

人工降雨由美国人Bernard Vonnegut在1946年在世界上做了第一次实验,他是著名小说家。他和他的兄弟,从那以后开创了一个有色彩的时代,他的技术和理念很快被很多国家所采纳。在随后的30多年里,美国每年花费大量的美元用于人工降雨研究,甚至在美国对越南作战时还使用人工降雨技术阻断了胡志明市(时称“西贡市”)的城市物资供应。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人类的人工降雨还需要使用蛇油,在随后的10年里,人们对于这种使用蛇油的人工降雨逐渐地失去了兴趣。

根据美国天气研究中心的RoelofBruintjes专家介绍,昆士兰州的人工降雨最大的优势在于一些云层似乎更加有利于形成降雨,从11月份起这种有利于降雨的云层会越来越多。项目研究人员约30个,他们使用CP2型多普勒雷达先行分析云层的物理性状和变化趋势,包括碘化银被撒播到云层后的变化,与地面雷达和预报设备联合工作,系统能够返回大气的3D立体图,就像对人体进行扫描一样,这种方式不仅能确定在何时和在什么情况下进行飞机投放,还能让科学家观察到云层中的水和冰块是如何被所播撒的化学物质所影响变化的。这种降雨方式还未曾在地球其他地方使用过,Roelof Bruintjes说,当我们知道适合降雨的云层在某个干旱的地方发展时,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系统进行降雨优化。

第3篇:人工降雨方式范文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农村初级中学学生学习心理障碍,有来自社会现实因素的影响,有来自家长认识上的偏见,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在当前形势下,教师应与时俱进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学有所得。文章紧扣教材就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几个比较切合生产生活实际的例子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物理教学;科学知识;激发;兴趣

当前国家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曲靖市委、政府要求师宗县在2010年要率先普及高中教育,这已成为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即将实现的目标。应该说初中毕业能否升学对大部分学生将不再是最大的问题,但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在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消极因素:网络时代的到来,加速了多元文化的涌入,各种思潮和社会现象的衍生,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学生的思想价值观逐渐呈现多元化的态势。我所执教的是乡镇初级中学,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有部分家长认为“读书无用”,他们是这样认为的:孩子从小学入学开始到大学毕业累计要花费上十万元的费用抚孩子读书。到头来大学毕业还是很难找到工作,倒不如让孩子识几个字就去打工挣钱。从客观上说:当前社会就业的形势确定非常严峻,另一方面农民工进城打工大多数从事的是建筑、餐饮、家政、环保等体力劳动,对文化素质的要求并不高。这些现实导致不少初中学生无远大的理想,在校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积极性差,对读书缺乏兴趣。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好逸恶劳,厌学情绪严重。这对中学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阻力,普遍教师感觉九零后的学生真是难教。教师要提高教学的效益,就不仅仅是让学生升学的问题,一个既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就是要想办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物理教师就要想办法,使学生爱学物理、愿学物理。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多获得一些对今后的生产、生活有价值、比较适用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广开思路,扩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更新自己,具有广泛而扎实的知识,跟上时代,找到适合和适应于当代学生的教学手段来教书育人。我们作为农村初级中学的教师应多深入农村了解生产、生活的实际,阅读百科全书,上网查询相关资料,随时将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相结合,让学生爱听、乐学。只要学生感受到老师所传授给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将来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就会使更多的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难教就会变成易教。我在农村初级中学从事物理学科的教学已有十余年的经历,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作了一些探索,下面就几个案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案例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物态变化,学生学习了物态变化的六种方式后,老师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人工降雨的基本原理,因为人工降雨对农业生产有很大的作用。

近两年的初春,我市出现了连续近两个月都没有降雨的干旱天气,严重威胁到我市的农业生产,农业和气象部门启动了应紧预案实施人工降雨,人工降雨的原理是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人工降雨是让积雨云中的水滴体积变大掉落下来。要让积雨云中的水滴体积变大,就要人工使用催化剂。我国人工降雨的催化剂主要有两种:一是干冰(固态CO2)二是碘化银(AgI)。用飞机在空中喷洒干冰,干冰遇到水蒸气升华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量,使周围的水蒸气温度降低液化凝结成水滴降落到地面;或者部分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熔化形成降雨。用高炮将含有碘化银的炮弹打入含有大量积雨云的高空,碘化银在空中扩散使云中的小水滴迅速凝集达到一定的体积后降落。

教师通过人工降雨的分析,复习巩固了相关的物态变化知识,如:升华、凝华、液化、熔化等物态变化又切合生产生活的实际,体现了学以致用的理念,培养了学生将科技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变枯燥为有趣,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案例2、九年级物理第十六章热和能第二节内能“STS”。

如果教师照本宣科的进行讲授,学生不易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球温室效应的关系,一知半解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兴趣,对这部分内容可以结合学生所学的知识这样分析:由于生产生活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汽车、炉灶、飞机、火力发电厂等排放的二氧化碳太多不能完全被绿色植物消耗,过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包围在整个地球的周围,使地球上产生的热量难于向宇宙中散发,致使地球的温度逐年升高。地球温度的升高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地球的温室效应,是造成厄尔尼诺现象的直接原因,使生态失去平衡农作物病虫害严重,增加了农药的用量。农药的大量使用,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同时使农民的生产成本提高;地球气候异常,导致一个半球暴雨成灾,另一个半球干旱少雨;地球南北两极冰雪融化,使海平面上升,浸没城市,企鹅和北极熊涉临灭绝。联合国正在推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来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达成一个新的国际气候变化框架协议,签署《京都预定书》,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教师通过这样的补充讲解,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认识到各种看似孤立的现象之间也存在联系,对经常在电视新闻中听到的“厄尔尼诺现象”、《京都预定书》有一个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冬季雪凌少的年份,夏季农作物和果树的病虫害会比有雪凌的年份严重。因为这些害虫卵没有被冻死,夏季将会大量繁殖。学生会把这些有趣的现象与生产生活中的实际相联想,破解困惑自己的难题,及时帮助家里做好庄稼的防虫减灾准备,这样他们就会感受到物理是有用的,从而产生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案例3:初三下学期进入复习课,复习课是很难上的,你老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他不一定在下面听,往往是事倍功半。如何将枯燥的复习课上成学生真正参与其中互动,并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这是我们毕业班的每位教师值得去探讨的现实问题。

我在复习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电磁波的相关知识时,在教材上科学世界介绍了微波炉的相关知识,在这里由于是复习课学生已有了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知识。将两部分的知识结合起来复习有新意,学生就会感兴趣,复习效果也会好一些。我是这样引导的:微波炉产生的电磁波能使食物的分子运动加剧,相当于是电磁波给食物内的分子补充能量,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分子的动能和势能都会增大,这样物体的内能就增加,温度迅速升高,因此易于把食物煮熟。同学们想:普通的炉具是热量是从外部通过热传递把热量逐步送到食物内部达到煮熟食物的目的,而微波炉的热量是直接深入食物内部加热,当然速度快、效率高。在这里将电磁波和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衔接起来,学生听起来就会有“新”的感觉,从而有了兴趣。

在这里我想到自己所面对的学生大多数是来自农村,在农村目前微波炉并不是很普及。但是电磁炉的普及程度高,学生有使用电磁炉的实践经验可结合介绍一下:电磁炉打破了传统的明火烹调方式,采用磁感应电流(又称涡流)的加热原理。电磁炉是通过其内部电子线路产生交变磁场,当把铁质锅具放置炉面时,锅具即切割交变磁感线而在锅具底部产生交变电流(涡流),涡流使锅具内铁分子高速无规则运动,分子相互碰撞,摩擦而产生热能。由于电磁炉的热源来自锅具底部而不是电磁炉本身发热传递给锅具,所以电磁炉升温快、效率高、无明火、无烟尘、无有害气体,对周围环境不产生热辐射、体积小、安全性能好等优点是一种绿色炊具。在此也可跟学生交流一下,怎样根据家庭的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购买合适的电磁炉。

在这里将分子动理论:热量——内前——温度——电与磁:磁生电——电生磁等相关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复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培养他们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也让学生初步懂得了一些家用电器的常识。

物理学研究的是力、电、光、热、声等方面的现象,在教学中不论涉及到那块知识,都能将教材内容与生活、生产的实际相结合,如:光学中透镜知识涉及到眼睛的保护和视力的矫正;声学中声音的感知与助听器原理;力学中杠杆的应用与自行车都是很好的案例。

第4篇:人工降雨方式范文

关键词:泥石流;颗粒组分;降雨

中图分类号:P64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幅员辽阔,山川河流众多,地形地貌复杂,泥石流危害也就较为严重.泥石流能够携带大量泥砂和砾石,水土混合物携带着巨大能量汹涌而下,极具破坏性.特别是云贵川等地,山川众多,泥石流灾害频频发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失.泥石流研究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学者对泥石流进行了许多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Hungr O[1]对泥石流、碎屑崩、流滑3种自然现象进行了区分.陈晓清[2]把泥石流全过程划分为启动过程、流动过程和堆积过程:启动就是准泥石流体转化为泥石流体.Wang G和Sassa K[3]对不同粒径的两种硅砂(D50=0.13 mm和D50=0.05 mm)进行降雨诱发泥石流试验,分析滑动距离与土体内孔压的关系.Yang W M等[4]基于野外调查和室内测试分析,从坡面型泥石流形成的影响因素、运动学特征、动力条件、形成与演化过程等方面,探讨了降雨诱发坡面型泥石流的形成机理.

本文利用自主设计的小比例尺室内模型槽试验,用砂土制作模型,在降雨条件下研究颗粒组分对砂性土泥石流形成形态的影响.利用GeoDog程序分析数码相机拍摄的土体破坏过程图像,分析土移场、滑动带形成位置和演化规律.利用孔压计跟踪土体破坏过程孔隙水压力的变化,从水土相互作用角度分析土体不同破坏形态.通过测量启动过程单位时间启动量,分析了颗粒组分对单位时间启动量影响.通过小比例尺室内模型试验,探究了降雨条件下颗粒组分对泥石流形成形态影响机理.

1模型试验

1.1试验土样

模型试验采用1~2 mm和0.075~0.25 mm两种颗粒粒径砂土按不同质量比例配比制作模型.试验降雨量强度4 mL/min.参照高冰[5]等学者的研究,本次试验土体选用初始含水量5%、密实度0.43制作模型,土体自稳能力强、试样松散防止结块.模型试验进行细砂含量20%~100%共8组试验.土样级配曲线以及渗透系数见图1和图2.

1.2试验模型

根据《中国泥石流研究》[6],坡体坡度>45°多发生崩塌型破坏,坡度为25°~45°多发生滑坡型破坏.本文主要研究滑坡型泥石流,因此设定坡度25°.制作试验模型高度H=100 mm,宽度B=250 mm,长度L=300 mm+250 mm=550 mm.加工制作模型槽,尺寸为1 500 mm×400 mm×250 mm,模型槽两侧和后壁均采用光滑钢化玻璃,底部用木板模拟坡体基岩,并用聚氨酯在底部粘结砂土颗粒模拟边界.模型试验装置示意图如图3.降雨器通过空气压缩器加压,由流量计控制出水量,降雨喷头采用雾化喷头,雨滴细小、降雨均匀,减小了雨滴对表层土体的侵蚀.

Lourenco[7]认为在人工降雨作用下,土体破坏模式受到边界条件影响.本文重点研究浅层砂土在降雨条件下发生破坏并产生流动下滑的泥石流形态.为防止降雨直接冲刷坡脚,采用三角斜坡的方式固定上部浅层土体以阻止其下滑,达到简化研究对象的目的.试验中人工降雨只发生在上部土体表面,没有降落至三角斜坡坡面.

由模型试验现象可以发现随着细砂含量由20%增大至100%,模型土体破坏形态由分级块体滑落向整体流滑型破坏转变.分层块体滑落和整体流滑型破坏为泥石流两种典型破坏形态.以下章节将针对这两种典型破坏形态进行深入研究.

3颗粒组分对泥石流破坏形态影响

室内模型试验发现随着颗粒组分变化,泥石流有两种典型破坏形态:分层块体滑落和整体流滑型破坏.以下分别通过细砂30%和70%分析颗粒组分对泥石流典型破坏形态影响.

3.1试验过程土体典型破坏形态

图9细砂70%位移云图表明:土体破坏特征为整体瞬时滑动,后部土移大,推动前部土体滑动,与细砂30%位移场明显不同.开启降雨300 s时,试样处于雨水入渗阶段,土体主要发生竖向位移,最大位移达到2.3 mm,如图9(a).降雨350 s时雨水已经达到底部,并开始在水平方向的渗透如图9(b).降雨365 s时中部土体剪切变形不断扩大,最大9 mm,如图9(c).随着降雨继续,坡脚三角区域土体强度降低,后部矩形区域渗透力不断增大,土体产生大变形,呈流态状,推动前部土体快速向下滑动,从而发生流滑现象.整个位移场分析中,未见到明显的滑动面.

第5篇:人工降雨方式范文

【关键词】灌水与排水;施肥;苗木整形与修剪;病虫害防治;养护

0.引言

人们常说“三分栽,七分管”是不无道理的,就最直接的目的,一项工程完成后,要做到1~3年的养护才能交工。并且养护过程中要通过修剪做到植物造型的设计,最根本的就是要做到精细化管理,从而发挥园林工程更大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

1.灌水与排水

保活水、生长水、冬水是灌水的三个重要时期。其中保活水是指春季,新植株成长初期,为了养护根部,加快根系深入土壤速度,提高成活率而浇灌大量水分。生长水是指夏季,气温高植物蒸腾量大,而植株又进入生长旺季,在干旱的时候需要大量灌水。并根据夏天雨量多少来决定灌溉密度。而灌溉冬天的主要目的有三个,即水比热大,热容量高可使植物免受冻害;水量充足可保持较高低温保护根系以免植物枯梢;灌足冬水,为防止第二年春天干旱做准备。

园林植物的灌水、排水有四种方法:(1)盘灌法主要以干基为中心,在植物投影区域内以圆盘的形式筑埂围土堰,盘深为15~30厘米,在盘内灌水。在灌水前应将盘内松土,让水分充分渗透。盘灌法的范围有限,容易破坏土壤的结构;(2)穴灌法主要在植物投影区域内挖穴,在穴中灌水,并且穴的数量要根据植物的大小来定,一般保持在8~12个、直径为30厘米,在灌水后将土还原即可。还可以定距离,垂直埋置2~4个长为80~100厘米,直径为10~15厘米的瓦管或者毛蕊管等灌水设施,并以碳末或者碎石进行填充;(3)喷灌法中人工降雨可以及时为植物喷水,还能够节约大量的水。但是,人工降雨是机械化的灌溉,需要人工降雨机和输水管道,以及先进的技术;(4)滴灌法是比较智能化和机械化的灌溉技术,主要以小水流为植物根区进行灌水。它具有自动化、节约劳动力、节约用水等优点,但是它的投资大、管材多、管道的弯头容易发生堵塞。

土壤中水分含量过多,氧气就会减少,植物根系只能进行无氧呼吸,长此下去,容易产生毒害根系的还原性物质,植株就会形成和积累过多的酒精,造成细胞内的蛋白质凝固,最后导致植株的死亡。同时,土壤中积水过多,透气性差,阻碍好气性细菌活动却加快嫌气性细菌大量活动,导致土壤中营养元素流失。以上就是为什么要及时排水的原因。

2.施肥

(1)环状沟施肥法:秋冬季树木休眠期,依树冠投影地面的外缘,挖30~40厘米 的环状沟,深度20~50厘米,将肥料均匀撒入沟内,然后填土平沟。放射状开沟施肥法:以根际为中心,向外缘顺水平根系生长方向开沟,由浅入深,每株树开5~6条分布均匀的放射状沟,施入肥料后填平。穴施法:以根系为中心,挖一圆形树盘,施入肥料后填写土。也有在整个圆盘内隔一定距离挖,一个大树盘挖5~6个,施入肥料后填平;(2)全面施肥法:即所有苗木翻地后普遍施肥。肥料除了施入土壤中可被根系吸收利用外,还可根外追肥,将事先配制好的营养元素,喷洒到植株枝叶上,被其吸收利用,制造有机物质,促使植株生长。根外追肥要严格掌握浓度。

众所周知,园林植物根系的分布特点决定了植物的土壤施肥方法,即为了植物根系得到更多的肥料更好的发展,在根系分布集中的地方要往土壤深处施肥,这样做的目的是促进植物吸收更多的营养物质。而植物的种类和土壤的性质决定了施肥的范围与深度。根系强大而又分布深的植物像银杏、胡桃、油松等,要往土壤深处施肥;而根系较浅的植物尤其是幼树像洋槐、悬铃木等,要注意往土壤浅出施肥。但是施肥量和施肥深度是随着树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加的,只有这样植物才能更好的生长。

3.草坪

草坪的养护技术是随着四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在春天,草坪正处于发芽生长的旺季,一定要有充足而又适当的水分,过多过少都不利于草坪的生长,尤其是北方地区雨水少、风沙大,水分蒸发又快,更要注意。除此之外,在园林养护过程中还要注意对草坪土壤松土,保证根部有充足的生长空间,从而促进春季草坪迅猛生长。在夏天,主要是需要对草坪喷洒农药,做好预防病虫害,保护草坪。因为夏季北方温度且雨水少,气候干燥,这时候草坪生长较缓慢,施肥也更加重要,但是要注意施肥量。在秋天,秋高气爽,天气干燥,且处于草坪的有一生长旺季,这时候要给草坪施肥的同时还需要提供充足的水分。足量的水分不但有利于还有利于根部的发育成长,还有利于根部吸收各种营养元素。

灌溉很重要但是在草坪生长旺季的秋天对其进行修剪会有利于草坪的生长。到了冬季尤其要注意养护草坪,防止有人践踏草坪,尤其是北方温度很低,土壤受冻板结,草坪根部生长力弱,如果再收到外部重压,草坪生长必然会收到威胁。此外,冬季要及时清除枯枝乱叶,因为落叶虽然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但是有病毒。害虫等。

4.苗木整形与修剪

园林树木的整形修剪常年可进行,但大规模修剪在休眠期进行为好,以免伤流过多,影响树势。根据各种苗木生长的自身的特点以及对预期达到的观赏要求不同,整形修剪的方式也不同,大体可分为人工式修剪、自然式修剪、自然和人工混合修剪三种方式。园林植物的整形、修剪通过艺术设计能够达到有型有款、有稀有密、座落有置的美感效果。(1)乔木类植物的整形、修剪要求树干笔直挺拔,不能过早撤掉固定拴护杆。要及时锯掉成年树木不规则的树枝和冠幅大的挡风枝,避免因大风雨而这段树枝;(2)灌木类植物要求整齐有序,对植物形状要不断的进行人工修剪,一般可以采用铁丝编制文字的方式让灌木通过编制修剪,生长成形;(3)对于定植年代比较久的灌木,要有计划地培养新枝,分批地疏除老枝;(4)短截突出灌木丛外的徒长枝,保证灌木丛的整齐均衡,对于具有拱形枝的树种要除外;(5)对于不作为留种所用的残花废果,要及时除去,以免消耗植物的养分。

5.病虫害防治

园林植物的虫害主要有:木虱、介壳虫、潜叶蛾、天牛、金龟子、潜叶虎等,而近年来较严重的是虫害是木虱,其次是介壳虫,一般采用介特灵、速扑杀、常规杀虫剂等都能达到防治效果;园林植物的病害主要有:炭疽病、白粉病、根腐病等,一般采用多菌灵、托布津等防治药物,药物浓控制在800~1000倍。园林植物的病害除了药物防治外,还要经常清理植物的残枝败叶,及时排除渍水,在枝叶修剪后及时喷药。在进行园林植物的病虫害防治中,要充分考虑防治效果和生态平衡,结合经济效益和社会安全,适当的放宽防治指标,合理控制有害生物指标,以植物的检疫为前提,植物的养护管理为基础,合理使用农药杀虫,积极开展物理防治。

加强园林植物的养护管理,对于生长势弱的园林植物要及时松土锄草、浇水、施肥,及时除去植物染病虫的枝条,充分结合秋冬季植物的修剪,有利于调节园林植物的养分,提高园林植物的抗病虫能力,还可以加大植物的通风、透光,减少植物的病虫来源,增强树势。 [科]

【参考文献】

[1]储旻.城市园林工程施工及养护管理初探[J].现代园艺,2012,23:64~66.

第6篇:人工降雨方式范文

河海大学的河流泥沙运动力学属于江苏省重点学科,拥有一大批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专门人才,建有大型试验厅4座,玻璃水槽20余条,可以观测记录水位、流速流向、含沙量、颗粒级配、淤积地形以及具有先进的多边界潮汐非恒定流数据采集、控制、监视系统和ADV三维流速测量系统。多年来,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对水库、河道、流域、水利枢纽、工矿企业、河口海岸等方面的泥沙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先后承担了“七五”、“八五”国家攻关及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取得了一批成果,获得各类科技进步奖十余项,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30多名。

随着河海大学首批进入“211工程”,给本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自1996年以来,学校逐步投入200多万元进行学科和实验室建设,至2000年,将建成一批较先进的实验设备,为本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2.1降雨特性及雨蚀模拟

通过分析雨滴降落过程中的力学规律,从理论上导出了雨滴降落在任一高度时的速度计算公式,进而导出了雨滴的终速公式。该公式由陈国祥、姚文艺研究完成,提出了雨滴变形的概念,用于描述直径大于0.3mm的雨滴在降落过程中形状因子对落速的影响。得到的终速公式与国内外同类公式比较,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形式简单,与实测资料吻合好,计算精度高。可用于计算雨滴终速,确定雨滴动能和设计人工模拟降雨装置。

汤立群在分析雨滴溅蚀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牛顿第二运动定律推导出雨滴对土粒的撞击力表达式和雨滴溅蚀量计算公式。该研究与以往成果相比,具有力学概念清楚,理论性强,又能反映影响雨蚀主要影响因素等特点,可用来计算天然降雨的溅蚀量。

因“211工程”建设,目前正在改造大型人工降雨水槽试验装置,使其成为能够模拟降雨溅蚀、坡面径流侵蚀和重力侵蚀的室内人工降雨装置,并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2.2坡面流水力学

陈国祥等通过理论分析和室内人工降雨水槽试验,研究了坡面浅层均匀流和降雨产生的沿程变量流的流态和阻力规律,研究表明,坡面浅层流与通常的明渠流不同,降雨、坡度及床面糙度对水流阻力都有一定影响。降雨条件下的沿程变量流不存在通常意义的层流,而是“伪层流”。坡面浅层水流无论是均匀流还是沿程变量流的“层流”,其临界雷诺数均比天然河道水流的大。

在室内人工降雨水槽试验基础上,得到了降雨作用下坡面流的Darcy-Weisbach阻力系数关系式,成果具有坡度大,糙度高和雨强大等特点,公式的适用范围更广;李杰友等采用一维浅水波方程描述坡面流运动,并用运动波近似,通过四点隐式差分求其数值解,较好地解决了坡面流的模拟问题。

2.3流域侵蚀产沙模型

汤立群、陈国祥运用泥沙运动力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结合地理学、地貌学、土力学及水文学等学科知识,建立了具有物理过程基础的小流域产流产沙数学模型。该模型可模拟流域上任意时空分布的水流泥沙过程,为小流域开展综合治理规划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针对黄河中游复杂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径流泥沙过程,通过力学分析和数学推导,建立了适用于大中流域长系列径流泥沙模拟的物理概念模型,突破了物理概念模型难以在大中流域上应用的难点。该模型在“八五”攻关研究中被用来模拟大理河流域长系列的产流产沙过程,在水保效益计算的基础上,进行了水沙变化原因分析。

另外,包为民提出了简单的概念性坡面汇沙、沟道汇沙模式,与坡面、沟道产沙公式一起构成了流域产汇流、产输沙的耦合模拟物理概念模型。该模型已在黄河中游地区十多个流域上得到应用。

2.4水土保持减水减沙计算方法研究

传统的水保效益计算方法有水文法和水保法两种,在指导我国水土保持规划与效益评价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不足。在“八五”攻关项目的研究中,我校汤立群等建立并提出了用模型法计算水土保持减水减沙效益,分析水沙变化之原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模型法属于总量评价,不能区分各项水保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今后的研究是如何应用模型法对水保效益进行分离评估,以便切实有效地指导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规划设计。

3泥沙基本理论研究

3.1推移质对流速分布和阻力的影响研究

陈国祥在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的资助下,开展了推移质对流速分布和阻力的影响试验研究。研究表明:动床输送推移质水流的流速分布受床面粗糙程度、床沙中孔隙流、推移质运动及推移质运动后床面边界条件变化的综合影响。推移质的存在使水流流速分布在整个水深范围内卡门常数减小,水流底部流速偏小于对数规律;而床沙中孔隙流及推移质运动后床面边界条件的变化则使底部流速偏大于对数规律。通过试验和一定理论推导,提出了可反映推移质运动影响的定床输沙水流、动床输沙水流的流速分布和阻力公式。

3.2明渠紊流结构及其对泥沙输运的作用研究

卞华等在水利水电基金的资助下,分别采用不同单元断面如方形、半圆柱形和三角形的人工加糙,对明渠二维加糙水流的阻力特性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得到随着加糙间距的增大阻力增大,至λ/Ks=8时,阻力达最大值,其后,随λ/Ks的增大而减小,并总结出水流阻力因子的表达式。

毛野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开展了明渠紊流拟序结构对泥沙输运的作用研究,该课题尚属泥沙研究的前沿,以试验研究为主,将定床和动床相结合,采用图象显示技术与计算机图象处理技术相结合的全流场测试系统,研究床面形态不同时紊流拟序结构的特点和对泥沙输运的作用,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4泥沙数学模拟

我校泥沙数学模型包括一维、二维和三维,研究对象主要有河流、航道、水库、港口、码头、河口海岸等,求解方法主要有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有限分析法等,其中有限差分解法有ADI法、控制体积法、破开算子法等几种。

一维泥沙数学模型用来解决长河段长时段的泥沙运动和河床演变问题,应用比较广泛,也比较成熟,可以取代实体模型试验,大大节省人力物力。汤立群、陈界仁运用一维模型对白沙水库泥沙淤积和取水方案进行了计算,在长河段的赣江航道整治工程一维计算中,也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二维泥沙数学模型发展迅速,在生产上得到了广泛应用,能较好地模拟水流结构和泥沙运动在平面上的分布规律,经常与实体模型耦合运用,相互印证,相互提供边界,在某些场合下,部分地取代了实体模型,取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也促进了泥沙基本理论的研究。比如,汤立群、金忠青等用拟合坐标生成了正交曲线网格,运用“露滩冻结”技术解决动边界问题,考虑了床沙级配的分层记忆和床沙质与冲泻质的划分,通过分组解决非均匀沙的挟沙能力表达式,在水流输运及分组含沙量输运方程的离散过程中,采用守衡性较好的控制体积法和SIMPLEC计算程式,建立了k-ε双方程紊流泥沙数学模型,较好地模拟了内河恒定流和潮汐河口非恒定流过程以及河床的冲淤变化,特别在航道整治工程方案优化计算中取得良好效果。张长宽、张东生等基于长期波浪序列的沙质海岸,建立了河床演变数学模型,对海区波浪、潮流和海岸演变进行了模拟计算。

三维泥沙数模中,要以水流数值模拟研究为多,成果也相对成熟些,同时,三维泥沙数值模拟也取得了初步成果。比如,刘子龙、王船海等利用破开算子法对长江口三维水流过程进行了有效的模拟。严恺、周华君对长江口浑浊带特性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三维拟合坐标下的水流泥沙数学模型。陈国祥、陈界仁对国内外三维泥沙数模研究进行了分析比较和综述,提出三维泥沙数模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5河工模型试验研究

5.1水利枢纽泥沙

我校70年代以来,一直坚持本课题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近十年的研究主要包括:库区淤积对防洪、发电和航运的影响;坝前淤积与枢纽布置的关系;引航道和取水口淤积及防淤措施;坝下游河道冲刷演变及对航道的影响;水工枢纽如引水枢纽、地涵泥沙问题等,代表性的课题有“新疆乌鲁瓦提水库泥沙模型试验研究”、“废黄河地涵整体泥沙模型试验”等近十项。

5.2河道泥沙

主要针对河道治理、河床演变、港口航道、河口泥沙、码头抗冲防淤措施等方面的工作进行研究。在航道整治中,多年来结合生产需要对丁、顺坝等整治建筑物作用下的水力学问题进行了系统试验研究,包括实体丁坝及网坝的不同坝长、坝高、坝间距、坝与水流交角等情况下的水面形态和平面流场的研究,取得的成果为我国东南各省的水利工程及航道整治作出了贡献,受到工程单位的好评,代表性的课题有“珠江莲沙容水道八塘尾航道整治模型试检研究”,“赣江南昌河段航道整治动床模型试验研究”,“闽江围垦航道整治”等十余项。

5.3工业取排水口泥沙防治

近10年来,我校与华东、西北等多家电力设计院合作,通过现场调查与模型试验相结合等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曲线河床式取水口,充分利用山区河流上常见的卡口、矶头附近的深潭河段,准确地确定取水口位置。与此同时,对下游河口段也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提出掌握主流变化规律,根据河势避开暗沙运动范围,利用深水区,配合合理的进出水口平面布置等措施取得成功。由于在河口、海湾等取水口的选址和防沙问题上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从而能在大亚湾核电站取水口研究中作出重大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如“上海石洞口电厂排水口动床物模研究”,“漳平电厂扩建工程取水口局部动床模型试验研究”和“黄埔电厂浪沙回淤试验研究”等。

6量测技术及测控系统研究

近10年来,我校不仅在泥沙基础理论及生产问题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通过多年泥沙研究工作的实践,还开发研制成功诸多用于泥沙研究的仪器设备,如:NSY-1型光电颗分仪;NSY-2型宽域粒度分析仪;光电反射式地形仪;自动往复推移质加沙机;大型实体模型试验计算机全流场图象测速分析系统;多边界潮汐非恒定流数据自动采集、控制、监视系统。这些仪器及系统的研制为研究课题成果质量提供了保证,部分仪器设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6.1光电反射式地形仪

针对已有地形仪(光电对射式、电阻式、超声波式、测针或钢尺)会破坏测点地形,产生的误差大等问题,唐洪武、李瑾等研制出光电反射式地形仪,该仪器在测量过程中探头不必插入泥沙界面,也能对1mm厚度以下的淤积层进行测量,光电反射式传感器自身理论控制精度可达0.01mm,不受外界光的干扰,还可进一步推广应用于测压管水位的测量,尤其在微压变化情况下使用,更显其优越性。

6.2大型实体模型计算机全流场图象测速分析系统

近10年来,先后开发出CCD氢泡低流速测量系统、粒子图象测量系统和用于大型实体模型研究的图象测速分析系统。CCD氢泡低流速测量系统是在传统的氢泡测量的基础上,引入CCD面阵摄象技术,通过计算机进行氢泡图象自动采集、处理与分析,做到准实时,减少了人工工作量;粒子图象测量系统的特点是操作方便,设备成本低,约为国外进口设备的1/10,工作环境要求不高,独创之处是将微光象增强技术和声光调制技术引用至该系统,使该系统实现在低功率连续激光照明条件下,满足高清晰度、测速变化范围大的要求,已用于多项国家基金、纵向、横向科研课题中,取得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工程实体模型图象测速分析系统,则是针对工程模型的特点,特别是浑水泥沙模型中流速场的测量困难而提出的,其特点是可实现记录整个模型现场,不需要录象机参与就可以实现多幅画面的拼接,流速测量精度高(5‰级),系统的分析软件功能强。代表性成果有唐洪武等完成的“数字图象技术在双射流混合流场中的应用”和“数字图象测速技术及在进水口漩涡流场中的应用研究”等。

6.3多边界潮汐非恒定流数据自动采集、控制、监视系统

多年来通过河工模型工作实践,在学校“211工程”建设资助下,徐夕荣,周汝盛等完成了多边界潮汐非恒定流数据自动采集、控制、监视系统。该系统运用PID原理自动调节尾门,能准确模拟各边界的水位和流量过程,同时检测64个测量流速,32个测站水位和32路模拟量输入(如含沙量等)。各测量数据可随时从计算机显示器上观看,并打印输出。为配合自动控制系统的运行,还在该系统上配上监视系统,工作人员可在与模型现场隔离的控制室内对模型的运行过程进行监视、录象,遇有紧急情况还可随时通过话筒通知模型现场工作人员,因此该系统的成功应用,不仅提高模型试验成果的质量,还节省了大量人力和物力。

6.4河流泥沙颗分仪

卢永生等自1977年开始研究河流泥沙颗分仪,先后研制出(1)GDY-1型光电颗分仪;(2)NSY-1型光电颗分仪;(3)NSY-2型宽域粒度分析仪。三种仪器共推广约150台。NSY-2型宽域粒度分析仪于1990年通过水利部鉴定,创新之处在于:(1)使用长管浑匀沉降原理进行颗粒分选,使仪器和传统的水沉法具有可比性;(3)用IBM计算机完成采样、绘图任务,实现量测自动化。

7水流泥沙运动的多媒体动态演示

水流泥沙运动和河床演变过程贯穿于一个动字,特别适合于用多媒体进行动态和过程的描述。但如何把水流泥沙模拟过程中大量枯燥的数据、图表以生动、活泼、直观、友好的方式表现出来,并不是一件易事,这是泥沙研究工作者为之努力的方向之一。

7.1水流泥沙运动过程动态演示系统

该系统就是把水流泥沙运动状况或河床边界的变化过程,在计算机屏幕上逼真地表现出来。近年来,我校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纪元、张东生研制完成了南中国海潮波传播的动态变化,污染物质扩散过程的动态变化,热污染温度场的动态变化;金忠青、王玲玲等研制出三峡库区三维地形俯视动态系统,汤立群、王加虎等完成了潮汐河口潮位动态变化和潮流仿真动态演示系统等。

第7篇:人工降雨方式范文

除霾车: 加强版洒水车

最近在网络上走红的一辆能喷射出120米远、80米高水雾的霸气除霾车学名叫雾炮,可将空气中的PM2.5浓度降低15%到20%。

这种“除霾神器”的运行原理并不复杂:风机将大量的水喷洒到空气中后,水会产生雾化,并和空气中的扬尘发生反应,一起落到地面。

雾炮虽然对降低部分地区的扬尘有效,如在矿山、煤场和港口等粉尘较多的地方,但对于大范围、长时间的雾霾治理,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尤其像PM2.5这样的小颗粒污染物,气象条件不好时,可能会在近地两三百米处形成污染层,即使进行喷雾,也只能在几十米内对大颗粒的扬尘起到短期抑制作用。

飞机除霾: 需特定气象条件

“除霾神器”中不只有地面部队,还有空中力量。

飞机除霾的原理类似人工降雨。2013年1月,武汉连续11天雾霾,创下近13年来的最长纪录。为此气象部门进行了一架次的飞机人工增雨作业,但由于天气条件有限,云团中水分不足,雨水迟迟不肯落下,人工增雨除霾没能成功。当年11月9日,南京市也实施了人工增雨除霾作业,成功增加了30%左右的雨水。

人工增雨对清除雾霾虽然有效果,但难度很大,需要依赖一定的气象条件,雾霾天一般空气流动性差,没有合适的云层,雨很难落下。此外,人工降雨以前主要是增加水资源或对抗干旱,没有针对净化空气操作过,究竟多大雨才能消除雾霾,仍有待试验评估。

静电除霾: 仅在实验室可行

还有一些除霾设想类似天马行空的科幻小说。荷兰发明家达恩・罗塞加德发明了一项技术,利用铜线圈通电制造静电场,以吸附空气中的颗粒物,实现局部除霾。

具体来说,就是将铜线圈埋在地下,在其上空形成静电场,吸附空气中的雾霾微粒,从而形成干净的空气洞。在与荷兰代尔夫特工业大学的科学家合作开展的实验中,研究人员在一个5米×5米、充满雾霾的房间里通过该技术创造出了一个1立方米不含雾霾的空间。

看上去,实验室的成功仿佛意味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不遥远了。但城市雾霾所存在的面积和高度要远远大于实验室,想用静电来吸附悬浮于几百米高度的、有几十平方公里面积的雾霾颗粒,必然要加强静电的电场强度,形成高压静电区域,由此会带来巨大的危险性,使得人无法在这个区域及附近随意活动。另外,想要维持这样一个巨大的静电场区域,需要极大的能量支持,因此在效能、费用比上,静电除霾即使成功,也不经济。

人造龙卷风: 造风、捕风难度大

有专家指出,比起静电场,人造龙卷风除霾可能更靠谱。这种方法利用温差和压力差打造一个“龙卷风制造装置”,一旦城市出现雾霾就开启该设备,造风发电的同时,设备的空气流动会带动城市空气流动,含有雾霾的空气被输运到高空被稀释扩散,并被大气环流带走,取而代之的是交换来的干净空气。

第8篇:人工降雨方式范文

Abstract: Soil and water erosion directly leads to deterior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slope cropland erosion problem is increasingly serious in China.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tatus of slope cropland erosion problem in Longdong loess plateau and the causes, introduces a variety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tillage measures in detail, finally, studies th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function of different cultivation measures and the effective use of different farming methods under different rainfall intensit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xperimental data, hoping to work for sustainability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Longdong loess plateau, and provide decision support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关键词:水土流失;耕作措施;应用研究

Key words: soil and water erosion;cultivation measures;application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S1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4-0174-04

0 引言

陇东黄土高原位于甘肃省东部,庆阳和平凉地区是这一地区的主体组成部分,大面积地表被各类黄土覆盖,特别是马兰黄土,极易受到水的冲刷和潜蚀。随着人们对林木的滥砍滥伐、对耕地的过渡开垦的日益加剧,在集中降雨时期,导致大量的水土流失,也是导致黄河泥沙量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陇东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呈现如下特征:一是水土流失的范围逐步扩大,总面积不断增加,目前已有近百分之三十的土地水土流失严重;二是多种因素导致水土流失现象日益严重,其中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水土流失是水力侵蚀造成的;三是坡耕地水土流失尤为严重,导致作物减产,甚至是无法再进行耕作。

不可避免的自然因素是导致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而人类的无意之为更加剧了水土流失现象。导致陇东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首先是每年7-9月的集中降水,特别是暴雨,极易对土壤造成侵蚀。其次是地形多属于丘陵沟壑区,坡度越陡,地表径流越快,冲刷侵蚀力越强;坡面越长,地表径流量越大,冲刷力越强。再次,受地形地势以及农民耕作习惯的影响,直接导致耕地积水严重和雨水冲刷力强,从而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最后是,黄土本身抗腐蚀性差,土壤疏松,透水性差,另外缺少植被覆盖保护,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人们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如过度开荒农耕造成植被锐减,失去了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护的天然屏障,加重了雨水和地表水对土壤的侵蚀。二是耕作制度不科学,造成土地的使用和养护严重失调,土壤的有机物质流失严重,土壤生产力难以恢复,产能严重下降;另外由于大型机械使用受限,土壤翻耕次数越来越少,导致土壤透水性和蓄水能力明显降低。三是土地资源利用率有所提高,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但是产能仍未充分发挥,目前耕地面积减少较快,林地面积有所减少,牧草地呈下降趋势。

本文通过对陇东黄土高原坡耕地水土流失现状及其成因的分析,详细介绍了多种不同的水土保持耕作措施,最后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对不同耕作措施在不同降雨强度影响下对水土的保持作用以及不同耕作方式的有效运用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陇东黄土高原持续性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依据,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1 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主要类型

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陇东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除了采取修筑梯田等工程措施和增加植被等措施,还广泛采取水土保持耕作措施来防止水土流失,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横坡耕作,即等高耕作,在平行于等高线的方向上形成众多蓄水沟,有效涵养水源,增加透水性,既可以增加农作物产量也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坡耕地如果采用传统的顺坡耕作,势必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而采取横坡耕作更利于水土保持的。

二是秸秆覆盖,目前已被广泛推广的一种集节水、生态、有机、环保于一体耕作方式,可以起到增肥、改善土质的作用,并有效改善微生物循环,在冬季还可以起到保温的效果,有效改善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三是等高种植,即按照一定的间距种植灌木等作物,既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又有很好的生态效益。灌木等作物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生产力,有效保护土地资源。目前,该种耕作方式已被广泛运用于多个国家,与工程措施相比,等高种植投入少,对生态的破坏小,还可以作为天然的隔离屏障,有效减少病虫害的传播。

四是水平梯田,是一种较为传统的保持水土的有效措施,起作用原理主要是通过延长地表径流的滞留时间,使其充分渗透至土壤下层;另外长缓坡改成水平梯田后,其坡度减缓,可以使地表径流的流速降低,减弱水的冲刷力,有效保持水土。

2 不同耕作措施在水土保持中的有效应用

2.1 不同耕作方式的水土保持效果

本文通过选择一定坡度的天然降雨和人工降雨小区,通过观察、实验和数据统计分析等方法,分别对等高种植、秸秆覆盖、横坡耕作裸地、顺坡耕作裸地、裸地、垄向区田、深松地等不同耕作方式下产流产沙过程进行分析,并结合对降雨强度和侵蚀性的研究,综合评价不同水土保持耕作方式的效果。

一是第1次天然降雨情况下的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对不同水土保持耕作方式的产流产沙实验数据(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可知裸地的产流量最大,其次是顺垄,然后是横坡耕作,最后是等高种植和秸秆覆盖。因为裸地土壤疏松,在降雨过程中,土壤结构容易遭到破坏;植被和秸秆可以缓和降雨对土壤的直接冲击力,起到防护作用,同时也能够延长雨水渗入地表的时间,另外植被的根系可以使土壤空隙增大,更利于雨水的渗透。

二是第2次天然降雨情况下的实验数据分析。据统计数据(如图4、图5和图6所示),可知裸地的径流量依然是最大,其余的依次为顺坡裸地、横坡裸地、等高种植、秸秆覆盖、和深松地及垄向区田。地表越粗糙,其径流量越少,滞留时间越长。

三是人工降雨下实验结果分析。如表1所示,顺坡裸地的产流量最大,其次是横坡裸地、等高种植、深松地和秸秆覆盖及垄向区田;顺坡裸地的产沙量也是最大的,然后依次是横坡裸地、等高种植、深松地、秸秆覆盖和垄向区田。降雨强度是影响土壤侵蚀程度的最直接动力,从表1中可以看出,等高种植耕作方式在大雨时,所产生的流量和泥沙量大于中雨时,远大于小雨时,即降雨强度与土壤侵蚀程度成正比,值得注意的是,产流量和产沙量并不是成正比关系。

不同的耕作方式造成的水土流失差异很大,与此同时还需注意不同强度降雨下不同耕作方式的水土流失情况,研究结果标明,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不同耕作方式造成的水土流失均呈现增长趋势。但是不同的耕作方式产流产沙的过程各不相同,顺垄和横垄的受侵蚀程度均较强烈,而等高种植和秸秆覆盖变化相对较小。其主要原因在于,不同的耕作措施对于不同程度的降水的蓄水作用有所不同,而产流量和产沙量又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在降雨初期,各种耕作方式下的土壤都具有一定的渗透性,如果下降量没有超出渗透力,则不会产生流量和沙量。只有在持续降雨过程中,降雨量超出渗透能力时,才开始产沙产流;当然降雨强度越大,产流的时间越早,在降雨停止后,产流产沙仍会持续一段时间。

如图7、图8、图9、图10所示,秸秆覆盖相比于等高种植,植被覆盖较好,不管是在何种强度的降雨情况下,造成的水土流失均较少,不到裸地的五分之一;秸秆覆盖耕作方式在整个降雨过程中,由于秸秆覆盖,是地表的粗糙程度增加,缓和了降雨的直接冲击力,因而其产流和产沙的趋势均较缓慢,这对于土壤的蓄水、保水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2 不同耕作方式的有效应用

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5°以下的坡耕地应采取横坡耕作的方式,5°至8°的坡耕地应采取等高种植的方式,8°至15°的坡耕地应采取修筑水平梯田的方式,15°以上的坡耕地应采取退耕还林的方式。为了更好的防治陇东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应因地制宜,结合不同坡度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耕作组合方式,以起到最佳的水土保持效果。

首先,5°以下的坡耕地宜采用横坡耕作方式,因为在不同的坡度上,地表径流量随着坡度的增加逐渐接近顺坡耕作的值,横坡耕作方式的保水功能会有所下降,只有在较缓的坡度下,横坡耕作的水土保持效果才能达到最优,其临界坡度值为5°,长度应控制在100米以内,进行改垄措施的效果最显著。

其次,5°至8°的坡耕地,实验数据显示,3°坡耕地的灌木篱10年可以淤积14cm的土层,5°坡耕地的灌木篱10年可以淤积16cm的土层,从而逐渐形成坡式梯田。据统计资料显示,梯田的水土保持率与灌木篱的相近,且灌木篱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枯叶等可以分解成改善土壤的有机物质,促进作物成长,形成有机良性循环;与此同时,灌木篱相比梯田工程,操作简便,易于推广。因而5°以上的坡耕地采用等高种植灌木篱的方式,既可以起到良好的保持水土的作用,又可以节约大量的成本,而且还具有重大的生态效益,便于进行广泛推广。

再次,8°至15°坡耕地,此类坡耕地较少,但是受侵蚀最为严重,急需有效、快速的措施进行水土流失防治。研究数据显示,水平梯田在坡度较陡的情况下,其水土保持效果也较好,能够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而横垄耕作仅适用于5°以下的缓坡,等高种植耕作方式的适用范围较广,但是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尽管修筑水平梯田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但是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对于防治较陡坡耕地水土流失,其不失为最佳选择。

最后,15°以上坡耕地,黄土丘陵区地面坡度大部分在15°以上,目前各地方已出台相应的政策文件督促25°以上的坡耕地退耕还林工作的落实,而对于15°至25°的坡耕地退耕还林工作还有待加强。

3 小结

陇东黄土高原受水力风力重力等自然因素以及过度耕作和滥砍滥伐等人为因素影响,水土流失范围广、面积大,特别是坡耕地尤为突出,横垄耕作、水平梯田、等高种植等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但是各种耕作方式各有利弊,应因地制宜,结合地形地势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耕作措施,以实现最佳的效果。通过因地制宜的治理水土流失问题,结合不同坡度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耕作组合方式,起到了最佳的水土保持效果,通过实验分析,采用各种方式水土保护措施都能够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水土保持效果。

参考文献:

[1]成六三.陇东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以及防治策略[J].甘肃林业科技,2008(05).

[2]刘玉兰.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区划探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06).

第9篇:人工降雨方式范文

一、受灾的基本情况

初步统计,到目前为止,此次高温干旱给农作物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7643万元,其中水稻3765万元,蔬菜1980万元,其他农作物800万元,水果800万元。

二、救灾措施

2、开展督查。成立了区农业抗旱督导组,一方面做好全区旱情的调查摸底,另一方面对全区的抗旱救灾工作进行检查、督导。

3、开展生产自救。抽调区乡干部400余人组成抗旱服务队深入灾区村寨、农户、田头地角,指导、帮扶农民进行抗旱保苗、抗旱抢墒,解决抗旱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组织农技干部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及时把科学种植、科学管理、科学保墒节水等技术传播给农民。并动员、指导农民有水走水路,无水走旱路,将缺水田块及时改种秋玉米、秋大豆、秋红薯等旱粮或经济作物,想方设法弥补旱灾损失。

4、做好灾情统计汇报工作。灾情发生后,农业局高度重视灾情的调度和统计工作,每天向乡镇调度旱情和抗旱救灾的进展情况以及在救灾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并及时向上级领导和主管部门汇报,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对我区救灾工作的支持。

5、落实六项措施。区委、区政府规明确规定,首先确保人畜饮水,其次确保生产用水。一是高度重视旱情的发展。客观分析水库现有抗旱能力,向灌区群众通报旱情,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树立节约用水,科学用水观;二是积极开展渠道疏通。组织乡、村、组劳力开展渠道清淤,提高水的利用系数,真正做到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三是坚决实行一把锄头放水,杜绝串灌、漫灌,浪费水源现象;四是推行提前介入制。对易发争水纠纷区域采取提前介入方式,及时做好调解工作,确保社会稳定。五是制定严格的供水管理制度。明确了供水管理员渠道分段管理的范围和职责,要求各自管理的渠段做到一有三无,即一有是各渠段放水时有人值守;三无是各渠段管理范围无无辜浪费水的现象,无各渠段杂草物堵塞,无人为造成的水田受旱和群众反映。六是搞好服务。积极做好防灾物资调配和灾后物资准备工作。对具有水源条件的田块,要及时组织调运抽水机具,并及时做好机具维修;确因灾无法恢复的田块,要及时帮助引导农民种植豆类、秋玉米等秋旱作物,并积极协助做好种子等物资的调运工作。

三、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