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统计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互联网+;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思考
生物统计学是以数理统计学来研究、揭示生物现象的学科,是生物学的方法论和生物专业的工具性专业基础课,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该课程对生物专业学生的科研素质培养及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也为大学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笔者针对生物统计学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互联网+”背景下,对该课程的思政教育、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教学模式改革和过程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1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
生物统计学传统教学成果调查评价显示,学生普遍对该课程存在畏惧心理,对相关的数学原理、公式、方法等掌握不够,统计分析应用不合理或分析不准确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首先,课程设置和教学形式单一。生物统计学课程具有内容多、概念多、计算多的“三多”现象,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懂、难记、难用的“四难”局面[1]。该课程教学课时一般为32~48学时,为了在较少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传统教育多采用以教师课堂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相对单一,被动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降低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抽象的概念和繁多的公式极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其次,由于课程概念和公式内容较多,教师的授课过于注重对原理、公式的讲授和推导,而对统计方法的实践训练和案例分析不够,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再次,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短路的现象比较普遍,课堂上往往教师讲得激情四射,学生却听得头晕目眩。最后,现代信息技术没有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对统计软件相关内容的介绍较少,学生全面掌握理论知识和灵活运用统计方法的能力不足,对学生统计学思维的培养不够。
2“互联网+”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在同年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中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2-3]。“互联网+教育”充分发挥了互联网在教育各环节上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云计算、5G、AR/VR等信息通信新技术和雨课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SPOC等新教学平台和方法应用于教学各环节,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课堂中的师生地位以及教与学的时空限制,使学生能在课堂之外随时复习课堂内容并与教师在线交流与讨论,优化了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培养了适应信息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4-5]。
3“互联网+”背景下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
据CNNIC中国互联网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本文结合生物统计学课程的特点和传统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以下方面展开探讨:
3.1加强课程思政教育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6]思想是行动的统帅,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7]。教师在讲解生物统计学理论知识时,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掘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结合时展及社会热点,及时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帮助学生在面对浩瀚的网络资源,能够“披沙拣金、激浊扬清”,面对网络上的负面信息和消极思想保持清醒的认知,能利用统计思维客观、正确地看待世界[8]。
3.2完善课程教学内容
生物统计学是多学科交叉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涉及理论、实践和统计软件等多方面内容,需要学生具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高等数学等先修课程的基础。科学的课前规划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3.2.1优选规划教材
教材对于课程的教和学都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生物专业学生的学科设计和科学研究特点,选择一本规划教材。同时,筛选其他统计学教材中优秀的统计分析方法和内容并整合到教学中,这不但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掌握生物统计分析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还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统计的知识海洋中遨游[9]。
3.2.2加强案例教学
20世纪初,哈佛大学创造了案例教学法。该方法对真实事件予以典型化处理,形成可供学员思考、分析、讨论、决断的案例,从而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生物统计学理论知识较抽象、不易理解,教师授课时可通过科研中的实际案例,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将抽象的概念表达出来。同时,在案例教学中,师生角色发生了转变,学生是主角、执行者,积极参与案例分析、讨论,而教师是旁听者、激励者、指导者。案例教学实现了学生主动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实现了教学目标。
3.2.3优化实验教学
生物统计学计算机实验教学是生物统计学课程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计算机实验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专业要求配备一套合适的统计学分析软件,常用的统计分析软件有Excel、SAS、BMDP、SPSS、EPINFO、Statistica、Origin、SPLM和Minitab等,这些软件各有优缺点[10]。如Excel可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转换与简单计算,操作简单,但统计分析的功能不够强大。如需要更为专业系统的分析,可使用SAS和SPSS等专业分析软件[11]。
3.2.4构建模块教学
该课程包括概率、抽样分布、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相关分析、实验设计等内容,内容多且分散。在教学中,可根据课程知识结构和教学目标,将学习内容分成几大模块,如概率基础模块、实验设计模块、统计检验与分析模块、计算机统计软件应用模块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模块之间的逻辑关系,又要强化它们之间的联系。如概率基础模块是学习统计检验与分析模块的理论基础。又如科学的实验设计是获得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的基础,而统计检验与分析的结果对实验设计有反馈作用,有助于进一步优化实验设计方法,提高实验效率,获得更加有科学价值的数据。
3.3深化“互联网+”教学模式变革
鉴于“互联网+”发展的新形势,结合生物统计学传统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建议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尝试:
3.3.1互联网+教师
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教育资源实现了互通共享。通过网络,学生可以轻松获取各种图文并茂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这也成为学生摄取知识的一种新途径。在此背景下,教师应适时转变观念,准确定位自身角色,及时完善个人知识储备,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将学科前沿知识融入相关教学内容[12]。同时,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教学资源,教师应做好指导者和引领者角色,培养学生形成科学合理地甄别和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以及掌控知识与信息的能力[13]。
3.3.2互联网+教学
在“互联网+”时代,教学活动不仅局限于课堂。虽然生物统计学主要的教学活动依然是在课堂上完成,但师生间的知识交流应远超课堂的45分钟。教师应及时修正教学计划,依据课程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课堂上,通过将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讲解理论性、抽象性较强的知识内容。课后,将实操性强的技能教学安排在线下进行,形成线上线下优势互补的教学方案。同时,教师利用微信、QQ、E-mail、腾讯课堂、钉钉课堂等在线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实现个性化指导和因材施教。
3.3.3互联网+资源
针对生物统计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课前,教师可利用网络资源平台,如中国大学MOOC,结合本校资源,根据教学重点、难点进行组课,并导入学校网络教学平台,要求学生预习。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学习会更具有针对性[14]。课后,通过微课等碎片化、目标知识点明确的学习方式,促进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深入研究知识点。
3.3.4注重过程考核
教学评价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合理的评价不仅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水平,而且还能够考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在传统教学中,考试、测验等终结性评价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这种评价方式容易使学生过于重视卷面成绩,忽视了学习过程的重要性,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15]。近年来,过程性评价作为一种改革传统课程考核方式的教学评价方法,逐渐被应用于大学课程之中。过程性考核旨在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实践活动参与情况、平时行为、个性能力发挥等,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和评价,能够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内进行创新和探索[16-17]。生物统计学课程的过程性考核,应依据课程标准,结合“互联网+教育”构建过程性评价测评策略。一部分过程性考核要通过平时成绩来体现。可以借助雨课堂等网络平台记录课堂上发生的提问与回答、讨论等互动环节,教师可参考网络平台记录给出学生的平时成绩。另一部分过程性评测可根据学生课外实践的参与度和应用统计分析软件的能力评定。如软件上机考核要求学生至少掌握一种统计软件的操作技能。此外,借助微信、QQ等建立信息反馈机制,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方式,对学生的课外学习态度进行实时监督和考核[18]。
4结语
【关键词】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儿童抽动障碍
【中图分类号】R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549-01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electromyography biofeedback treatment to child tic disorder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Heilongjiang Province Hospital, Zhao Pu. 150036,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discuss the curative effect of EMG biofeedback treatment to child tic disorder.Methods:40 EMG biofeedback treatments were applied to children with tic disorder received by pediatrics departments from October 2009 to December 2011 and therapeutic evaluation with TSGS was made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s. Result:Among children with EMG biofeedback treatment, 17cases were effective, 4 cases got better, 2 cases were of no effec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1.3%. Conclusion:EMG biofeedback treatment is an egective method to cure child tic disorder.
【Key words】EMG biofeedback; child tic disorder
抽动障碍又称为Tourette综合征(Tourette’s Syndrome, TS)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神经精神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的综合征,并可伴诸多行为问题,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障碍、睡眠障碍和情绪障碍等[1]。现将我院门诊2009年-2011年临床检查和治疗的 例病例进行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0月至2011年12月在我可门诊就诊的45例患儿,诊断均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4版(DSM-Ⅳ)[2]TS的诊断标准。患儿年龄6-14岁,病程2-8个月;主要临床表现为眼、头颈、四肢不自主、无目的、反复快速的肌肉抽动及反复清嗓等。所用病例神经系统查体均无异常。所有患儿入组检查血常规、血沉、抗链“O” 、常规心电图、头CT结果均正常。
1.2 治疗方法 将患儿应用随机数字表按入组先后分为对照组22例及治疗组23例。对照组采用泰必利口服,疗程12周,剂量50-100mg/次,3次/天;治疗组采用生物反馈治疗仪治疗2个疗程,共40次。
1.3 研究用量表 采用耶鲁抽动症严重程度评分量表(Yale global ticseverity scale, YGTSS)[3]对每个患儿进行治疗前的评分。运动抽动和发音抽动的评估范围由抽动障碍的数量、频度、强度、复合型、受干扰情况5要素组成,每要素评分:0分表示无影响,5分表示严重影响;运动抽动和发音抽动总分各为25分。两组患儿治疗前的评分无统计学差异。
1.4 疗效评估 经过12周的治疗,对两组患儿再次进行YGTSS量表的重新评分,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儿评分变化情况,进行疗效评价。根据评分的减分率作为疗效的评价标准,减分率≥75%为显著有效;减分率为≥50%并且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P
2 结果
2.1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与泰必利治疗抽动障碍对抽动症儿童抽动总评分的影响。治疗组治疗前后评分分别为35.66±11.56,12.23±10.75;对照组治疗前后评分分别为35.45±12.46,18.96±15.67。两组治疗前YGTSS量表总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两组患儿的YGTSS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t=4.35,P
2.2 两组有效率比较 治疗组显著有效17例,有效4例,无效2例,有效率91.3%;对照组显著有效12例,有效6例,无效4例,有效率81.82%。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X2=11.92,P
2.3 治疗中的不良反应 治疗组在治疗中未发现不良反应。对照组11例发生不良反应,其中胃肠道反应8例,头晕5例,乏力4例,嗜睡9例,锥体外系反应3例。
3 讨论
抽动障碍是儿童期常见的运动,其发病率近年有逐渐上升趋势,并且半数以上的抽动障碍伴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心理行为障碍,常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强迫障碍、学习困难等发生共病[4],部分病例病情迁延反复,并且难治性病例增多[5]。本病是在运动功能正常的背景下发生的固定或游走性的肌肉群不自主抽动,确切病因不清,临床发现当紧张、焦虑时抽动加重,当处于放松状态时抽动减轻。传统的治疗常用精神病类药物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如泰必利、氟哌啶醇等,对抽动症状控制有一定的疗效,但该类药物容易引起锥体外系副作用,且停药复发率高,对药物疗效欠佳的患儿和难治性病例也无好对策,因此探讨新的治疗方法有重要意义。
生物反馈治疗基于条件反射原理,收集人体的身体生理信号并将这些信号反馈给受训者,反馈给受训者的生理信号既是条件刺激,也是经过大脑有意识调控的结果。肌电的高低与肌肉紧张度密切相关,当肌肉紧张时,肌电升高,肌肉松弛时肌电降低。肌电反馈通过控制肌肉松弛和收缩来进行训练,通过显示出来的反馈信号使患者体验到什么情况下肌肉松弛了,肌电降低了,通过反复的体验训练掌握调节肌肉紧张程度的方法,并通过主动放松来消除紧张焦虑。其治疗过程其实也就是一种学习过程。通过学习正确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对病态性条件联系进行对抗、纠正或逆转。因此应用生物反馈技术可以矫正不良行为和习惯,经过不断的训练,使这一操作性条件反射加强并固定下来,疗效持久[6],不易复发。
通过本次观察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疗效可以看出,经过反馈治疗,抽动障碍明显好转,评分降低,有效率达到 %,泰必利虽也获得类似的疗效,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而且既往研究其有较高的复发率,因此肌电生物反馈疗效确切,无不良反应,疗效持久稳定,是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安全有效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智胜.小儿多发性抽动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08-209.
[2] Dooley, M. Tic disorders in childhood [J]. Sem in Pediatric Neurology, 2006, 13(4):231-242.
[3] 钟佑泉,吴惧,谢晓丽,等.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度量表对抽动障碍患儿的临床评估.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3):214-216.
[4] 华青,魏鹏,魏书珍,等.抽动障碍患儿的临床共病研究.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0(5):469-471.
【关键词】 氟哇诺酮;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61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32-02
氟喹诺酮类药物是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因其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性强、不易产生耐药性、毒副反应轻、给药方便、生物利用度高、口服吸收好等特点,尤其对革兰阴性菌和阳性菌的抗菌效果较为理想,已成为临床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重要药物,得到临床广泛应用[1]。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及临床药物应用的增多,其不良反应问题也日益凸显,个别不良反应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本文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68例应用氟哇诺酮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规律及特点,以探讨临床如何提高此类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我院68例应用氟哇诺酮类药品引起不良反应的报告。原发病:呼吸道感染33例、泌尿生殖系感染16例、骨科及皮肤软组织感染11例、消化系感染8例。
1.2 方法 数据均采用卫生部ADR监测中心的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进行评价:按患者年龄、性别及引起不良反应药物类型、涉及器官和系统、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ADR患者年龄与性别分布 本组68例患者中男45例、女23例;年龄20-79岁,平均年龄59.5岁。应用氟哇诺酮类药致ADR患者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2.2 氟哇诺酮类药致ADR涉及的药物及给药途径的分布 见表2。
2.3 氟哇诺酮类药致ADR累及器官或系统的主要临床表现 皮肤及附件损害29例(占42.6%),主要表现为皮疹、荨麻疹、瘙痒、水肿、皮肤红斑;消化系统18例(占26.5%),主要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肝功能异常;神经系统7例(占10.3%),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失眠、昏迷、烦躁、局部麻木、视觉异常;循环系统5例(占7.4%),主要临床表现为全身乏力、心慌气短、血压低;泌尿系统3例(占4.4%),主要表现为急性尿潴留;其他6例(占8.8%),主要临床表现为耳鸣、静脉炎、视物模糊。
3 讨 论
从表1可看出氟哇诺酮类药致ADR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以31-60岁发生率较高,共占61.7%;可能因为该年龄段患者多,用药机会也随之增大。由表2可知静脉给药致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口服给药,占70.6%;因静脉给药是目前医院给药的主要途径,可使药物直接进入人体体循环,故临床应规范用药,在保证注射剂质量的同时,医护人员要严格按照静脉药物的配置和操作;静脉给药时避免空腹,密切观察患者反应,以避免因输液速度过快、配置时间过长、配伍药物间相互作用等引起的ADR[2]。另外,氟哇诺酮类致ADR可涉及全身多系统和器官的损伤,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以皮肤及附件为多见;患者用药期间应询问是否有过敏史,若ADR一旦发生,应立即停药并给予对症治疗。
氟哇诺酮类药物因抗菌谱广、杀菌力强而广泛用于各个系统的感染性疾病;临床用药在考虑治疗范围时应充分认识其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及特点,在严格掌握药物适应症及禁忌症同时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密切观察及早发现不良反应并给予及时处理,以最大限度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污染;控制方法
Abstract: through the origin and harm of urban traffic noise and so on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from the aspects of noise source, noise transmission and receiver three, put forward the relevant measures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raffic noise pollution, the damage to reduce the urban road traffic noise pollution.
Key words: urban road traffic; Noise pollution; Control method.
中图分类号:[TU9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交通噪声污染对道路沿线居民正常生活、工作、学习、休息环境的干扰程度和范围也随之加剧和扩大。交通噪声污染已经逐渐变成道路沿线特别是交通主干道沿线居民最为关注的环境污染问题。据调查:噪声会对人的心理和机体同时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对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造成危害; 噪声能损害儿童的大脑, 长期处在噪声环境里的儿童,其智力发育要比在安静环境里的儿童大约低20%;对妇女来说, 噪声会对排卵机能有不良影响, 还可能使胎儿产生畸形发育。因此,为了适应交通的快速发展,控制和减少交通噪声真的是当务之急。
一、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的来源
1、机动车辆。机动车辆在道路上行驶,产生的噪声主要由动力噪声和轮胎噪声两部分组成。非机动车辆。
2、非机动车的噪声主要来源于电动自行车在行驶过程中的刹车声,据监测,它能使声值提高至少5dB(A)以上。
二、 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的危害
噪音对人体的危害是很大的,孕妇长期处在超过50分贝的噪音环境中,会使内分泌腺体功能紊乱,并出现精神紧张和内分泌系统失调。严重的会使血压升高、胎儿缺氧缺血、 导致胎儿畸形甚至流产。而高分贝噪音能损坏, 胎儿的听觉器官,致使部分区域受到影响。影响大脑的发育,导致儿童智力低下。噪音的恶性刺激,影响我们的睡眠质量,并会导致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衰弱症状和恶心、欲吐、胃痛、腹胀、食欲呆滞等消化道症状。营养学家研究发现,噪音还能使人体中的维生素、微量元素氮基酸、谷氮酸、赖氮酸等必须的营养物质的消耗量增加,影响健康;噪音令人肾上腺分泌增多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容易导致心脏病发;同时噪音可使人唾液、胃液分泌减少,胃酸降低,从而患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三、城市交通噪声源的控制
1、改进汽车动力机械设计
产生汽车车辆噪声的主要因素是空气动力、械传动、电磁三方面。从结构上可分为发动机(燃噪声)、底盘噪声(传动系噪声、各部件的连接配合起的噪声)、电器设备噪声(冷却风扇噪声、汽车发机噪声)、车身噪声(车身结构、造型及附件的安装合理引起的噪声)的母国。其中发动机噪声占汽车声的112以上,包括进气噪声和本体噪声(如发动振动,配气轴的转动,进、排气门开关等引起的噪声等。因此发动机的减振、降噪成为汽车噪声控制关键。1)降低发动机本体噪声
,降低进气噪声,进气噪声是发动机的主要噪声源之一,系发动机的空气动力噪声,随发动机转速的提高而增强。2)降低底盘噪声,即排气系噪声和传动系噪声3)降低电器设备噪声,即冷却风扇噪声和汽车电动机噪声4)降低车身噪声,车身噪声主要是空气动力噪声,随着车速的提高会越来越大。因此,改善车身噪声的措施主要是:对车身进行流线型设计,实现光滑过渡;在车身与车架之间采用弹性元件连接;进行室内软化,如在顶棚及车身内蒙皮间使用吸声材料等。
2、修建降噪路面
所谓降噪路面,也称多空隙沥青路面,又称透水或沥青面。它是在普通的沥青路面或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上铺筑一层具有很高空隙率的沥青混合料,其空隙率常在15%~25%间,有的甚至高达30%。一般来说,汽车行驶在沥青混凝土路面
比行驶在水泥混凝土路面噪声要低1dB~3dB。目前,德国科学家发明了两种混凝土,第一种可称为空隙型混凝土,第二种可称为细槽型混凝土。空隙型混凝土利用的原理和开孔型沥青相似,也是利用微小的孔隙。混凝土表面之所以能生成孔隙,是因为在生产混凝土时去掉了一定的成分,没有使用颗粒大小在0 mm~4 mm之间的砂子和粉尘,而是由小石子组成,而石子和石子之有许多空隙。沥青里含有的强胶粘剂,用来粘结石子,但也会使灰尘和脏物被牢牢地粘在上面。而空隙型混凝土没有胶粘剂的问题,也许它的使用期限会比开孔型沥青更长。另一种是经过特殊处理的水泥混凝土―细槽型混凝土。
3、运用交通管制措施
大中城市要建设环城道路 ,减少穿越市中心的车辆 ,可以减少城市闹区的车流密度。对需要安静的区域应限制通行车辆的类型 如大中型载货车 ,也可采用限制通行时间 ,允许在不影响学习或生活的时间通行。为了减少交通密度 ,还可控制在用车的总数量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减少小型机动车的使用。用控制交通流密度的方法来降低交通噪声的效果有时是有限的,当车流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再增加车流量 ,交通噪声的峰值基本不变。因此 ,限速和限制超车是很必要的。在需要安静的地区设置限速或者禁止超车标志,可以有效地降低交通噪声。设置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间的隔离设施 ,通过减少混合交通可以减少由于车辆频繁停车、加速、制动所产生的噪声。在平面交叉路 口实行环行交叉或采用最佳的交通信号 自动控制 ,保证车辆匀速行驶 ,减少机动车的停车、启动、加速的次数 ,对降低交通噪声能产生一定的作用。
四、控制噪声的传播途径
1种植降噪绿化林带 在道路两侧植树绿化, 是防治交通噪声的有效措施之一。选择合适树种、 植株的密度、 植被的宽度, 可以达到吸纳声波, 降低噪声的作用。根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 当绿化林带宽度大于 10m时, 可降低交通噪声 4~ 5dB。这是因为投射到植物叶片上的声能74%被反射到各个方向, 26%被叶片的微震所消耗。该方法的优点是: 生态效益明显。局限性是: 占地较多, 早期降噪效果不显著。
2 声屏障技术 采用构筑声屏障的方式来降低公路交通噪声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降噪方式。声屏障降噪主要是通过声屏障材料对声波进行吸收、 反射等一系列物理反应来降低噪音, 据测试采用声屏障降噪效果可达 10dB 以上。声屏障按其降噪方式可分为: 吸收型、 反射型、 吸收 - 反射复合型。由于声屏障的类型各异, 所以在降噪效果、 造价、 景观方面各有特点。因此, 在选用声屏障时, 应根据受声点的敏感程度、 当地的经济状况、 自然环境来合理选择适用的声屏障类型。
该方法的优点是节约土地, 降噪效果比较明显。局限性是:长距离的声屏障使行车有压抑及单调的感觉, 造价较高, 如使用透明材料, 又易发生眩目和反光现象, 同时还要经常清洗。
五、 结束语
由于交通噪声对环境的影响愈来愈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噪声污染这一世界性四大环境公害之一,必须得到有效的控制。从国外公路建设发展的规律来看,当路网建设形成规模后,投入于环保治理的资金将逐渐增大。后期治理的费用是
巨大的, 因此, 防治交通噪声污染不能仅仅只靠亡羊补牢, 我们必须在初始建设时,就应该把噪声污染放在一个较高的位置去审视。我们应该看到目前的任何一种降噪方式在技术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使用中也各有各的特点, 所以应该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 在公路建设的同时加强环保建设, 根据工程实际, 对降噪措施进行技术和经济论证, 在多方案比选之后采用最佳降噪方案。安静的生活环境, 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随着政府对交通噪声的不断重视,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 我们会重新找回 “静谧” 的城市。
参考文献
汤文倩.浅谈道路交通噪声污染问题.科教导刊.2011.11
赵延保.汽车车辆噪声污染的危害与控制.论文集粹.2012.1
【关键词】 喹诺酮类药物;遗传;分子机制
现阶段,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广谱抗生素便是氟喹诺酮类药物,氟喹诺酮类药物不仅能够迅速的杀菌, 同时还有一个规模较大的衍生物库, 为药物的换代更新创造了有利条件。
1 喹诺酮类的药物的主要靶点
对喹诺酮类的药物而言,其主要靶点就在于细菌的两种Ⅱ型拓扑异构酶。就原核生物来说, Ⅱ型拓扑异构酶能够通过引入负超螺旋来实现调节 DNA 拓扑结构的功能[1]。除古菌拓扑异构酶Ⅳ以外, Ⅱ型拓扑异构酶的其他类型都属于ⅡA型的拓扑异构酶的范畴,具有一级结构和蛋白结构上的同源性, 然而作用却各异。topoisomerase Ⅳ(拓扑异构酶Ⅳ)与DNA gyrase(DNA 解旋酶)是细菌基因组一般编码的ⅡA 型拓扑异构酶的两种类型。喹诺酮类药物主要靶向细菌的两种Ⅱ型拓扑异构酶, 借助于对酶催化反应的干扰来达到杀菌的目的。
2 各代喹诺酮类药物和细胞致死的不同途径
喹诺酮类药物有一个庞大的衍生物库 [2],各喹诺酮类药物在杀菌方面的特点各异,杀伤效果因厌氧条件与氯霉素等条件的不同而不同,且不同的喹诺酮类药物有不同的杀菌途径。
3 断裂复合体和喹诺酮类药物的杀菌功能
3.1 DNA的双链锻炼是由DNA解旋酶或者是由拓扑异构酶Ⅳ造成的,而且共价结合是一直到断裂的 DNA 5 端的,由此产生了酶-DNA复合物。喹诺酮类的药物能够和酶-DNA 复合物快速结合, 在结合之后, DNA缓慢的断裂。我们也能够理解为喹诺酮类药物把Ⅱ型拓扑异构酶牢牢的套在了DNA 上,断裂复合体得以形成。
3.2 断裂复合体的形成过程会对合成 DNA 的过程产生抑制。在喹诺酮靶点给 DNA 解旋酶的情况下, 当药物和靶点结合之后便能迅速的抑制DNA 的合成。断裂复合体与复制叉间的冲突是抑制DNA 合成的主要原因。然而,喹诺酮类药物在快速抑制合成 DNA的方面存在可逆性。
4 染色体的片段化和细菌的快速死亡
4.1 在整个染色体上散布着断裂复合体, DNA 片段因其在断裂复合体里的释放会产生出染色体的片段,同时引发细菌的死亡。关于染色体超螺旋做的研究是这一假设的起初证据。所以染色体的片段化和细胞的死亡存在一种极为直接的关系。
4.2 染色体片段化是通过“自杀因子”对断裂复合体进行攻击的,断裂 DNA在被释放之后, 引发了细菌染色体的片段化,也就随之消灭了细菌。就喹诺酮类的药物来说,其快速杀伤体制主要有两种: 一种在合成时是不需要蛋白质的;另外的一种则是需要蛋白质合成的。
5 活性氧簇和喹诺酮致死作用的放大
诺氟沙星所具有的致死功能是极其的复杂的。部分研究人员在分析活性氧簇的作用时借助了有着单一的致死途径的奥索利酸。奥索利酸的致死活性受到了来自硫脲或者是 2, 2-联吡啶的强烈影响, 但是染色体的片段化是无法被其影响的,通过对染色体的片段化的制约只是能够完成氯霉素对喹诺酮类的药物的杀菌功能的抑制。同时,喹诺酮类的药物所拥有的杀菌的过程是包含两种不同的途径的,这种由活性氧簇的出现而获得的杀菌活性和通过解旋酶亚基解离引发的致死活性之间是互相独立的。
6 小结
根据对相关研究的分析,喹诺酮类药物其致死功能主要涉及到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断裂复合体的形成阶段, 它能够抑制复制细菌 DNA 的工作, 会造成SOS的反应,通过某些次级损伤使细菌细胞被杀灭。通过使用去垢剂可以使那些已经产生的断裂复合体慢慢的恢复到正常的状态。第二个阶段是断裂的 DNA 通过某一方式从断裂复合体中释放出来,相当一部分的染色体片段是由此产生的,它能够达到消灭细菌的目的。笔者所在的实验室将对断裂复合体稳定的蛋白破坏问题的研究作为工作的重点。这极大的推动了关于断裂复合体释放它所包含的断裂 DNA 片段问题的分析研究, 为改良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工作创造了条件。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微生物发酵 试验设计 统计优化
对于微生物发酵过程来说,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化反应过程,因此其能否顺利进行,不仅在于生产菌种自身的性能,还在于所使用的发酵培养基的配方、发酵条件等外界条件。为了能够寻求到最佳的发酵工艺,则需要运用到统计优化技术,其不仅能降低成本,而且还能实现微生物发酵的高产、高效。
一、均匀设计法
在微生物发酵过程中均匀设计法是我国中科院的教授方开泰于1978年创建的一种统计方法,通常来讲,在使用这种方法时都会配备一套较为均匀的设计表Un(q8),在这其中U代表的就是均匀设计,而n代表是便是试验的次数,q则代表影响其结果的因素的水平数。对于均匀设计表来说,一般来讲其最多可以安排(s/2+1)个因数,其中s代表的是列数,而U右上角的则可以分为“*”和不带“*”两种,对于带“*”的因数来说其均匀设计更加具有均匀性,因此在进行微生物发酵统计工作时,通常会优先考虑带有“*”类型的。对于均匀设计法来说,为了能够获得较为准确和真实的数据,其常常会进行大量的试验来获得充足的信息,也就是因其更加侧重于试验以及试验范围内的均匀分布,反而促进了试验次数的降低。一般来讲,试验的次数应当是试验因素数量的3倍左右,而这样的选择就是为了能够促进试试验的建模与优化。
现阶段,部分均匀设计软件已经能够比较完美解决过去设计时规模小、结果难等分析问题,例如,现在有一款软件叫DPS,在这个软件中其均匀设计的规模已经达到了100个因数,且一共有255个水平,能进行5000个处理。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均与设计法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地发展,其已经在工、农、化学、国防、医学、生物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丰硕的成果。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均与设计对工作量的要求比较大,因此要对其进行合理分析是一件比较繁杂、琐碎的事情,加之其对每一个处理至少都要重复进行两次,因此这就要求在进行均匀设计时,通常要求这因数个数在4以内,各因素选取的水平也不能有过细的划分。此外,在均匀设计中,由于各个因数中的每一个水平仅仅只能做一次试验,因此其对于微生物发酵试验来说具有较大的波动性,故而这种方法并不宜使用。
二、最陡爬坡法
一般来说,人们又将最陡爬坡法称之为最速上升法,运用这种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寻找到各种变量的最优区域。在微生物发酵的过程中人们往往需要通过利用回归方程的方式来寻找其中最佳的工艺条件,而一旦其所建立的回归方程并不在最优区域,那么就不能用来寻找最佳工艺条件,但是利用最陡爬坡法便能够将这种问题很好的解决掉。利用最陡爬坡法时,首先,需要根据前期的工作拟合出一定量的方程来确定其中各个变量的爬坡方向及其变化的步长,若其中系数为正,那么这种因素的水平就会递增;反之,这种因数的水平便会递减。在进行最陡爬坡法试验设计之前,应当以其系数最大的变量为基准,进而确定出基本的步长,并以其它变量与基准变量系数的比值来确定其它变量的步长,也就是说要进行试验设计前必须要确定爬坡方向和变化步长后再选取中心点进行。
假如在试验设计的前期工作中已经找到了最优区域,那么就可以直接将这种方法省略掉进而进行下一步的优化。要这样进行的依据则是,在前期工作中不断比较前期试验中心点水平的平均响应值与试验点处的平均响应值间的差异显著性。因此如果中心点平均值与试验平均值间有着很大的差异,那么这就说明试验的最优点已经包含在了实验所选的最优范围内,这时便可以直接进行下一步的优化;而假如中心点的平均值与试验点处的平均值间的差异并不显著,这就说明试验最优点并不在试验所选的范围之内,这时则需要通过最陡爬坡试验的方式来确定试验最优点的所在范围。例如,著名生物学Chang等人利用最陡爬坡法进行试验及田口设计对液体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试验结果充分表明利用最陡爬坡试验确实能够最大程度上的接近有效区域,且通过优化后的菌体菌丝还由原来的1.70g/L提高到了18.70g/L。此外,多聚糖的产量还由原来的0.140g/L递增至0.420g/L。
三、中心组合设计法
近年来,利用响应面法进行微生物的发酵也得到广泛的应用,而其中中心组合设计法又是应用得较多的响应面设计方法。与其他统计优化技术相比,中心组合设计法具有精度高、预测性好等诸多优良的特点。该方法具体为在2析因设计或部分析因设计的基础上添加2K个轴向点和中心点而组成,在这一设计中K个因子的2k中心组合设计需要进行的试验总数为N=2k+2k+n0,在这里2k表示的是全因子试验次数,2k表示的是轴点的试验次数,n0表示的是中心点的重复试验次数。而这种方法只适合只有2―5个因素、5水平的优化试验。
这种将因素设计与星形设计组合并具有旋转性的中心组合设计一般都会与响应面优化法相结合,并最终应用于对结果进行的非线性数学模型的拟合中,而在此其基本思路为,发酵试验的进行必须要在试验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接着再对数据进行二次回归拟合,并从中得到相应的带一次项、交互项和平方项的二次方程。并最终根据模型所确定的因素的最佳工艺条件,对其进行验证性的评估。例如,国外著名的zhang教授等人通过Plackett―Burman设计实验,进而确定了可能影响丙酮酸发酵的主要影响因子,如葡糖糖、硫酸铵等,接着再通过中心组合设计法及响应面法来确定各个因子的最佳浓度,通过这种方法的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能够使统计得到优化,且优化后的丙酮酸产量由原来的31.8g/L提高到了42.4g/L,提高率高达33.3%。
四、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不难看出,当前不断优化微生物发酵统计的方法对微生物发酵培养基在微生物代谢产物中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专业性的可以投入实际使用的统计优化软件也得到了不断开发,如SPSS、SAS等,这些专业软件的出现,能够帮助科研工作者迅速、可靠的进行优化试验设计及进行数据的分析,从而促进微生物发酵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楠,夏尚远,刘训理.统计优化技术在微生物发酵中的应用[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关键词:农业生产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方法;物质减量分解模型;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5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5)12012507
一、引言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进入工业时代以来,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更是需要动用越来越大的物质量,而人类造成的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物质消费引起的,对自然资源的采掘、加工、使用和废弃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物质流分析通过研究自然环境系统与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物质流动,为解决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之间的两难,衡量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效率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定量分析工具。
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分析肇始于1969年,20世纪90年代之后得到广泛关注并应用于实践,奥地利、日本、美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相继建立了国家物质流账户。从研究的经济系统范围大小划分,物质流分析的研究通常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分别代表国家级、区域级和企业级的物质流核算;从研究对象和领域划分,物质流分析的应用层次可分为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产业部门物质流分析和特定元素物质流分析[4]-[6]。目前国内外的产业部门物质流分析呈现出侧重于钢铁等工业部门的特点,例如Dahlstrm和Ekins结合物质流和价值链分析对英国钢铁产业和铝产业的物质流动、生态效率等进行了研究,Michaelis 和Jackson[8-9]对英国钢铁部门的物质流和能量流进行了核算,Park等运用动态物质流方法对韩国钢铁资源流进行了估算,Hashimoto 等对日本林木资源的六个物质流指标进行了精确估算,考察了林木资源的物质循环状况,Hong等对韩国纸和纸浆的生产和使用过程进行了物质流分析,Woodward和 Duffy[13]计算了爱尔兰混凝土生产、使用和废弃过程中的物质流动。我国对产业部门的物质流分析尚处于起步阶段,如徐明和张天柱[14]对我国化石燃料的输入输出量进行计算,温宗国等[15]对我国2001―2005年公路交通系统的物质输入和输出进行了估算。这些研究多数没有将某个行业作为整体进行物质流分析,而是对钢、铁、铝、木材纸等某种或某类物质在经济系统中的流动过程进行分析。
对于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部门,Risku-Norja和Menp[16]对芬兰的各种食物生产和消费状况进行了物质流分析,Kytzia 等[17]结合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瑞士的食物物质流进行估计,但是Risku-Norja和Menp以及Kytzia等的研究将农业作为食物生产的部门考虑,没有将农业本身作为一个产业部门进行物质流的全景分析。国内关于农业物质流的研究如朱瑶[18]通过建立我国30个省的农业物质流账户指标,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各指标进行分析,李刚[19]应用物质流分析方法研究了1991―2010年我国农业部门的物质消耗总量和物质消耗效率。但是李刚的研究只考虑农业生产的输入端,没有考虑农业内部物质循环和物质输出,朱瑶的研究选择1990年、2000年和2008年各省的截面数据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没有从整体考察我国农业生产的物质输入输出,同样没有估算内部物质循环量。本文将农业生产看做一个整体,建立科学合理的物质流分析框架,对我国农业生产经济系统的物质输入量、输出量和内部循环量进行初步核算,选取和估算切合实际的生态包袱系数,对农业生产中的隐藏流进行估计,得到我国农业生产的物质消耗强度、生态效率等相关的物质流分析指标,同时进行物质减量化分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估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二、农业生产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方法
1物质流核算框架
本文的农业指的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中的农林牧渔业,在农业生产经济环境系统中,输入端包括系统外物质输入及其隐藏流、系统内直接物质输入及其隐藏流。系统外物质输入包括能源(电力和各种化石能源)、农用生产资料(化肥、农药和农用塑料薄膜)、农业机械(拖拉机、渔用机动船等)和农业工程设施设备(温室大棚、水利灌溉设施及其所需的设备等)。系统外物质输入的隐藏流指这些物质在产品生产过程所有的物质移动,这里主要指产品生产的生态包袱 [20]。农业生产系统内的直接物质输入主要包括种子、饲料和有机肥,这些物质同时参与农业生产的物质循环利用。输入的水和空气是指农业用水、燃烧与呼吸所需的气体。由于水流通常被排除在物质代谢系统之外,而且农业生产用水直接进入土壤和水体,参与水的自然循环,因此,在物质流分析中通常不考虑输入和输出的水[21],本文将其单列一项。农业生产经济环境系统的输出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输出到系统外的物质和系统内物质输出,前者主要指输出到行业之外的农林畜牧产品和水产品,后者分为输出到农业生产中的物质和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废弃物两部分。本文建立的农业生产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2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
行业外物质输入包括化肥、农药、农用塑料薄膜和化石能源。农业机械输入量由于各种机械重量差异较大,这里不进行估算,而是将其生产需要的物质投入按照隐藏流处理,根据数据可得性,新进入系统的农渔业机械主要考虑大中型拖拉机、小型拖拉机和渔用机动船,总的农用机械隐藏流按照拖拉机动力占农用机械总动力的比重近似推算。农业工程建设所需的物质类别比较庞杂,难以得到合理的质量估计数据和隐流系数,本文不予考虑。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煤炭、焦炭等的生态包袱系数参见吴开亚和毕军等[20],磷矿的生态包袱系数参见沈晓莹[22],水泥的生态包袱系数参见陈效逑和乔立佳[23],钢制品和铁制品的生态包袱系数按照铁精矿的生态包袱系数计算。氮肥、磷肥、钾肥、农药、塑料薄膜、大中型拖拉机、小型拖拉机和渔用机动船的生态包袱系数按照实物型物质投入产出表,根据生态包袱系数=∑i(对第i种投入物质的直接消耗系数×第i种投入物质的生态包袱系数)得到。
农业生产经济环境系统内
直接物质输入包括种子、饲料(饲草、部分作物秸秆和精饲料)和有机肥(部分作物秸秆和动物粪便)。输入的气体主要包括O2和CO2。前者主要消耗于化石
燃料燃烧和动物呼吸方面,后者主要消耗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输出分为两部分:可用于农业生产的物质输出(循环物质)和废弃物输出。前者主要包括种子、饲料(不包括精饲料)和有机肥,后者主要包括废弃的农用塑料薄膜、废弃焚烧的秸秆、废弃的粪便以及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输出到农业生产系统外的物质主要包括农林牧渔业产品、用作工业原料的秸秆以及输出到生活消费领域用作燃料的秸秆和粪便,将秸秆分类到农产品,粪便归属于畜牧产品。
3物质减量分解模型
物质减量指的是经济系统物质投入量的绝对或相对减少。绝对物质减量指物质投入总量绝对值的下降,是实现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的基本条件之一。相对物质减量指创造单位产出所需的物质投入量减少,即物质消耗强度的下降。绝对物质减量在经济增长的前提下意味着物质消耗强度的下降,但是物质消耗强度的下降并不一定导致物质绝对减量。以MCI表示物质消耗强度,物质输入量DMI可以表示为DMI=MCI×GDP,则物质输入增量ΔDMI=GDPt×ΔMCI+MCIt+1×ΔGDP。等式左侧是物质投入的增长效应,等式右侧第一项表示降低物质消耗强度带来的物质减量效应,这是由于技术进步形成的直接物质输入绝对量减少,右侧第二项表示经济增长带来的反弹效应,这是GDP总量增长驱使物质投入总量增加。当反弹效应小于减量效应时,增长效应为负值,此时经济增长实现了物质投入的绝对减量。
三、农业生产经济系统物质流核算结果
1物质流趋势分析
本文中物质需求总量=直接物质输入+系统外物质隐藏流,直接物质输入=系统外物质输入+系统内直接物质输入。物质输出总量=系统内直接物质输出+输出到系统外的物质。我国农业生产经济系统1990―2012年物质流总量如表1所示。
根据表1期内物质流的变化趋势,可分为三个阶段:(1)稳步上升阶段,1990―1995年。物质输入和输出总量均稳步上升,直接物质输入年均增长469%;物质需求总量年均增长499%;物质输出总量年均增长425%。这一阶段农业增加值以年均469%的速度增长,伴随着农业物质代谢的稳步增加。(2)波动阶段,1996―2007年。直接物质输入基本没有变化,年均小幅增长045%,呈现“升―降―升―降”的波动趋势;物质需求总量年均增长129%,除2000年和2005年之外均呈现增长趋势;物质输出总量年均增长088%,呈现与直接物质输入相同的波动态势。这一阶段由于退耕还林、建设占地和抛荒等原因,在2000―2003年我国耕地面积和农作物种植面积持续降低,同时,1997年以及2000年左右的严重干旱也对农业生产产生直接影响,减缓了需要的物质投入,降低了农产品的产出。这一阶段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70%,占GDP的比重迅速下降,由于强调结构调整,农作物种植面积压缩,种植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下降,林牧渔业产值比例上升,因此,造成农业增加值的增长在这种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或技术较大进步的情况下与农业生产的物质输入、输出变化情况并不同步。(3)缓慢上升阶段,2008―2012年。直接物质输入年均增长188%;物质需求总量年均增长233%;物质输出总量年均增长200%,这一阶段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30%,占GDP的比重降到1000%以下。由于我国农业物质投入成本较高,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的使用产生生态污染,依靠高投入促进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农业生产的物质输出增加缓慢与物质投入的报酬递减,与资源约束与环境压力增大,技术进步缺乏新突破,小规模经营的比较效益差等因素息息有关。
2物质流结构分析
农业生产经济系统外的四类输入物质中,化肥和能源占总输入量的9600%以上,二者比重在5000%左右波动,农药和农用塑料薄膜的输入量只占总输入量的200%―400%。整体来看,化肥输入所占比重逐渐上升,能源输入所占比重缓慢降低,农药输入比重基本没有变化,农膜输入比重上升约一个百分点。这说明农业生产中化肥和能源的使用占据最重要的位置,提高物质利用效率主要从这两方面入手,用有机肥料替代工业化肥的使用,不但能够减少人工合成化肥的用量,而且对改良土壤性质、提高作物品质有积极作用。农业生产中的能源消耗主要用于农业机械和农业工程运行,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耗量将缓步上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业生产系统外物质输入隐藏流中,能源隐藏流占总隐藏流的比重最高,在5300%―6400%之间波动,化肥隐藏流平均占比2756%,农机隐藏流平均占比1215%,农药隐藏流平均占比095%,农膜隐藏流占比最低,平均044%。对比直接物质输入结构可以看出,能源生产的隐藏流远高于其他物质,能源隐藏流是能源直接输入量的163500倍,而化肥隐藏流与直接输入量的比平均为63200,农药的这一比值为72100,农膜只有31300。因此,节约能源消耗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能够有效地减少农业生产的生态包袱。从1990―2012年,农机中渔用机动船的隐藏流从04145亿吨增加到07549亿吨,大中型拖拉机隐藏流从00276亿吨增加到03248亿吨,小型拖拉机的隐藏流从00345亿吨增加到01101亿吨,农用机械的隐藏流从01986亿吨增加到13979亿吨。机动船虽然隐藏流系数较高,但是由于数量增加很少,因此,隐藏流增加并不多。虽然大中型拖拉机的生态包袱系数远高于小型拖拉机,但是后者的数量增长速度远低于前者。,大中型拖拉机1990年有813521万台,2012年有8452400万台,增长了103900倍,小型拖拉机1990年有6981000万台,2012年增加到17972300万台,只增长了25700倍,小型拖拉机隐藏流的增量低于大中型拖拉机隐藏流的增量。由于近十几年来农用收割机和其他耕作、排灌、加工机械迅速增加,农用机械隐藏流的增长幅度远高于渔用机动船隐藏流的增长幅度。
农业生产经济系统内的直接物质输入以有机肥和饲料为主,其中有机肥所占的比重最高,平均为7106%,其次是饲料,平均占比2796%,种子和菌类基料只占098%。氧气输入以畜禽呼吸需氧为主,平均占总输入的8956%,这一比重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从1990年的9115%下降到2012年的8798%,这主要是由于大牲畜存栏量经历1990―1999年的缓慢上升后逐年下降,导致需氧量所占比例减少,但是由于家禽等小型畜禽的饲养量不断攀升,因此,畜禽呼吸需氧量的绝对值以平均147%的增长率缓慢上升。化石燃料燃烧需氧量虽然所占比重小,但是这一比重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燃烧需氧量的绝对值也以平均340%的增长率不断增加。这说明随着农业总产值的增加,化石燃烧和畜禽呼吸需氧量都在不断增加,但是化石燃料增长速度高于畜禽饲养规模扩大速度,因此,燃烧需氧量占总量比重增加的同时畜禽呼吸所占的比重减小。
农业生产经济系统内物质输出量中循环利用量占总输出量的比重平均为7439%,波动幅度很小,不超过05000个百分点,这说明在农业生产中,系统内部的循环占很大比重并且变化很小,种子、饲料和部分肥料、燃料都是由农业生产的产出作为投入循环使用的,实现秸秆还田,施加有机肥料,提高循环利用率是建设生态农业的必然选择。农业生产系统内部物质输出的另一部分是废弃物,废弃物输出以牲畜排放的温室气体为主,平均占废弃物总输出的6401%,固体废弃物占2605%,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温室气体只占994%,因此,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在于畜牧业、牲畜规模化养殖、调整畜牧业养殖结构、改进饲养技术。
3物质流效率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分析
将物质流指标与经济指标相结合,以单位物质需求总量产生的第一产业实际GDP代表总的物质资源投入的生产力,即总物质效率=农业实际GDP/物质需求总量,是生态效率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物质需求总量包含了巨大的隐藏流,掩盖了直接物质输入的真实性,因此,以单位直接物质输入所产生的农业实际GDP代表直接物质资源投入的生产力,即直接物质效率=农业实际GDP/直接物质投入量,是生态效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计算得到的1990―2012年我国农业生产系统直接物质效率和总物质效率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呈现平稳上升的趋势,在1995年之后二者之间的距离逐年扩大,说明直接物质生产力的增长速度高于总物质生产力的增长速度,投入农业生产的物质蕴含的生态包袱远高于直接物质投入,减少物质消耗的隐藏流是提高物质生产力的关键。
为衡量农业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的协同效应,本文利用分离指数测度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分异程度。分离指数=经济增长速度-环境压力增长速度,分离指数越大,经济增长相对于资源消费的效率越高,实现了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的脱钩。在大多数年份里,农业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分离指数都大于零,并且波动幅度越来越小,而且这些分离指数逐渐靠拢并接近于零,这意味着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同步,逐渐趋于稳定的脱钩状态,并且脱钩程度逐渐趋同。
当GDP增速、物质投入增速和物质消耗强度增速大于零时,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处于扩张性复钩状态;当GDP增速和物质投入增速大于零,物质消耗强度增速小于零时,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处于相对脱钩状态;当GDP增速大于零,物质投入增速和物质消耗强度增速小于零时,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处于绝对脱钩状态。样本期内,1996年、2000年、2001年、2006年和2007年农业经济增长和直接物质投入处于绝对脱钩状态,这种状态占统计年限总数的2273%,1991―1993年、1997年、1999年、2002―2005年、2008―2012年二者处于相对脱钩状态,这种状态占统计年限总数的6364%,只有1994年、1995年、1998年二者处于扩张性复钩状态。暂时忽略特殊的年份,经济增长与物质消耗的关系从相对脱钩,到扩张性复钩,绝对脱钩,最后又恢复到相对脱钩。这说明高速的物质消耗增长带来更高速的农业经济增长,但是资源效率提高并不理想,因此,停留在相对脱钩状态。
4物质投入减量分析
根据物质减量分解模型,得到1991―2012年我国农业生产直接物质投入的增长效应、反弹效应和减量效应如图2所示。1996年、2000―2001年、2006年和2007年物质投入出现绝对减量,呈现一种“强可持续性状态”。其他年份增长效应呈现正值,说明农业经济增长对应的直接物质投入的反弹效应超过了由于技术进步带来的减量效应,但是减量效应基本在零线以下,说明农业生产实现了物质投入的相对减量化,经济系统处于“弱可持续”状态。1994年、1995年和1998年减量效应高于零线,这是由于物质消耗强度突然上升所致。1991―2012年间,经济发展引起的反弹效应使得直接物质投入量平均每年增加03925亿吨,总计反弹效应为236103亿吨,而同期由物质消耗强度下降引起的减量效应年均为06807亿吨,总计149752亿吨,减量效应未能完全抵消反弹效应,导致直接物质投入实际增加86351亿吨。整体上看,2000年以后农业经济增长带来的直接物质投入的反弹效应变化趋势与降低资源消耗强度的减量效应变化趋势基本吻合,呈现平缓波动。
1991―2012年我国农业生产经济系统并未达到资源消耗的绝对减量化。尽管通过提高物质利用效率实现了物质投入的相对减量化,但是GDP增长带来的物质投入增加对资源消耗的冲击远大于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带来的物质利用量的降低,经济发展最终对资源的压力仍不断增大。基于这种弱可持续的状况,在假定一个变量保持实际变化的情况下,可以分析达到强可持续的临界点,即物质投入零增长的另一变量变化趋势。
图2农业生产物质投入的增长效应、减量效应和反弹效应
为实现物质投入零增长而降低农业经济发展速度,显然不符合我国实际,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物质投入零增长。假定农业GDP增长按照实际增长速度发展,同时物质投入零增长,这样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需要物质利用效率从1990年的2288076元/吨提高到2012年的5476434元/吨,即在22年间实现物质利用效率的倍数革命,年均需要提高405%;而实际物质投入效率只提高到3938991元/吨,年均提高25400%。要达到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物质投入效率还处于较低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物质投入效率是今后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四、结论
本文计算了1990―2012年我国农业生产经济系统的物质投入和输出量,并根据物质投入效率,检验了物质减量化的效果,主要结论如下:
首先,农业生产经济系统物质流总体呈现增长的态势,但是由于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下降,从2008年开始物质投入和输出量均处于缓慢上升时期,之前由于种植面积的下降、自然灾害和农业结构调整等主客观原因,农业发展和物质流的变化趋势并不同步。物质直接输入中化肥和能源所占比例最高,而且这两类物质的隐藏流占比最大,因此,提高化肥和能源利用效率是降低物质消耗,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废弃物输出中温室气体排放以牲畜排放为主,但是与此同时畜牧业在农林牧渔中单位物质重量产值最高,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业增加值的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农业减排的关键,根据本文的计算结果,牲畜排放的增长速度低于能源排放温室气体的增长速度,在这二者同时增加的现状下,我国农业温室气体减排任重道远。
其次,物质投入效率缓慢增长。整体上看,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的关系经历了扩张性复钩阶段之后,出现了相对脱钩―绝对脱钩―相对脱钩的反复过程,最后处于相对脱钩状态。绝对脱钩的出现说明经济增长和物质消耗减少的理想状态是能够出现的,但是如果仅仅依靠经济增长自动调控物质代谢水平,需要消耗更多的资源,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延缓绝对脱钩的进程,并在这一进程中出现反复,落入相对脱钩状态。高速的物质消耗增长带来更高速的农业经济增长,但是资源效率提高的速度过低,最终经济增长和物质消耗的关系停留在相对脱钩状态,依然存在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因此,要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要在消耗更少资源的前提下尽早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压力的绝对脱钩。
最后,物质减量分解结果表明多数年份农业生产实现了物质投入的相对减量化,农业经济系统处于“弱可持续”状态。由于物质投入的减量效应未能完全抵消反弹效应,导致我国农业生产经济系统未达到资源消耗的绝对减量化。实现物质投入的零增长需要在过去的22年间实现物质利用效率的倍数革命,要达到这一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现今的物质投入效率需要快速提高。
参考文献:
[1]Kovanda,J,van de Sand,I,Schütz,H,Bringezu,SEconomy-Wide Material Flow Indicators: Overall Framework,Purposes and Uses and Comparison of Material Use and Resource Intensity of the Czech Republic,Germany and the EU-15 [J]Ecological Indicators,2012,17(6): 88-98
[2]Ayres,R U,Kneese,A V Production,Consumption and Externalities [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9,59(3): 282-297
[3]王青,刘敬智,顾晓薇,等 中国经济系统的物质消耗分析[J]资源科学,2005,27(5):2-7
[4]钟若愚 基于物质流分析的中国资源生产率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5]王亚菲 经济系统物质流核算与中国经济增长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6]吴开亚 物质流分析:可持续发展的测量工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7]Dahlstrm,K,Ekins,P Combining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Dimensions: Value Chain Analysis of UK Iron and Steel Flows [J]Ecological Economics,2006,58(3): 507-519
[8]Michaelis,P,Jackson,T Material and Energy Flow through the UK Iron and Steel Sector Part 1: 1954-1994 [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00,29(1-2): 131-156
[9]Michaelis,P,Jackson,T Material and Energy Flow through the UK Iron and Steel Sector Part 2: 1994-2019 [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00,29(3): 209-230
[10]Park,J,Hong,SJ,Kim,IK,Lee,JY,Hur,T Dynamic Material Flow Analysis of Steel Resources in Korea [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11,55(4): 456-462
[11]Hashimoto,S,Moriguchi,Y,Saito,A,Ono,T Six Indicators of Material Cycles for Describing Society’s Metabolism: Application to Wood Resources in Japan [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04,40(3): 201-223
[12]Hong,SJ,Choi,YS,Kim,KP,et al Material Flow Analysis of Paper in Korea Part I:Data Calculation Model from the Flow Relationships between Paper Products [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11,55(12): 1206-1213
[13]Woodward,R,Duffy,N Cement and Concrete Flow Analysis in a Rapidly Expanding Economy: Ireland as a Case Study [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11,55(4): 448-455
[14]徐明,张天柱 中国经济系统中化石燃料的物质流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4(9):1166-1170
[15]温宗国,李瑞娟,黄丽雅,等 中国公路交通系统的物质代谢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9(9):1516-1519
[16]Risku-Norja,H ,Menp,I MFA Model to Assess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of Food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J]Ecological Economics,2007,60(4):700-711
[17]Kytzia,S,Faist,M,Baccini,P Economically Extended―MFA: A Material Flow Approach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Food Production Chain [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4,12(8): 877-889
[18]朱瑶 中国农业物质流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9]李刚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流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4):55-60
[20]毕军,黄和平,袁增伟,等 物质流分析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1]Matthews,E,Amann ,C,Bringezu,S,et al The Weight of Nations:Material Outflows from Industrial Economics [R] Washington D C: World Resource Institute,2000
[22]沈晓莹 湖北省磷矿资源开发中的生态包袱研究[D] 武汉:武汉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3]陈效逑,乔立佳 中国经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0,15(1):17-23
A Dynamic Economy-wide Material Flow Analysis on Chines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关键词:音视频记录;同步;回放;同步误差
中图分类号:TN94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0-0000-01
Synchronization Error Resulting Theory and Index Analysis of Audio and Video Playback
Liu Jun1,2,Wang Hongyuan1
(1.Shenyang LiGong University,Shenyang110168,China;2.Xi'an SICONG Group,Xi'an710043,China)
Abstract:The audio and video playback synchronization error are widespread in the FenLiShi audio and video recording system.In this paper,the record audio and video playback of equipment synchronization difference generation principle is analyzed.And the scope of the index to choose the instructions.Hope that through this paper reading,audio and video recording equipment for related developers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to provide help solve synchronization difference problem.
Keywords:Audio&Video records;Synchronous;Playback;Synchronization error
一、音视频回放同步误差的概念
音视频回放同步误差是指:理想状态下,记录设备同步记录的音视频文件,在回放时音视频文件应也是同步的。但如果音频与视频文件是分开记录的,回放时就存在音频与视频文件非完全同步的情况,此时音频与视频图像之间的时间差,就是音视频回放同步误差。此误差小于一定范围是可接受的。
二、音视频回放同步误差的产生原理分析
音视频同步误差产生的原因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
硬件方面的原因是由于音频和视频采集卡的采样频率是由各自采集卡上的晶体谐振电路分频后的时钟控制的,而晶体谐振电路的频率不会完全等于设计频率,造成采样的码率发生了误差。因回放设备回放时是按数据文件标准的设计码率回放的,如果采样频率大于设计频率,则真实采集的数据码率会大于设计码率,回放时间大于真实记录时间;如果采样频率小于设计频率,则真实采集的数据码率也会小于设计码率,回放时间小于真实记录时间。与真实记录时间的误差会随着记录时间的增加产生积累效果。
在记录软件的数据记录进程中,音频和视频采集卡采集到的数据是先进入数据缓冲,缓冲满后向各自记录线程发送缓冲满事件。记录线程收到缓冲满事件后,将缓冲内的数据写入载体。在这一系列的流程中缓冲写满的时间、事件响应的时间、文件调度时间和数据写入的时间,在微观上都是不同步的。所以记录软件在本身在记录时就存在了相对误差。
回放软件对记录数据文件的回放包括数据文件分析、启动播放器线程、播放位置定位和播放控制、文件连续切换几个步骤。其中数据文件分析、启动播放器线程可在播放前进行缓冲,完成后等待同步事件。播放位置定位和播放开始的过程会产生小量误差,此误差随着数据通道的增加增大。文件连续切换及播放位置重新定位时也会产生同步误差。
以上几个方面的误差组合导致了最终的音视频回放同步误差。此误差如果在小于人体对音视频同步的判断反应时间,则不会影响对数据的判断,是可以接受的。
三、音视频回放同步误差的最大许可范围指标
以一路视频,一路音频的记录系统为例,人体对于音视频同步的判断反应时间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一)视频显示反应时间
其中包括视觉反应时间0.188-0.206秒,神经传递时间0.02-0.14秒,神经中枢反应时间0.07-0.3秒。总时间T1=0.278-0.646秒。
(二)声频反应时间
其中包括听觉反应时间0.115-0.182秒,神经传递时间0.02-0.14秒,神经中枢反应时间0.07-0.3秒。总时间T2=0.205-0.622秒。
(三)选择性反应时间
判断音视频显示内容是否相同T3=0.133-0.2秒。
假设声光刺激是同时开始,感知差异影响为20%,则理想的人体对音视频回放同步判断反应总时间为T1*1.2+T3,即0.466-0.775秒。战机飞行员、车辆驾驶员等受过训练的人反应时间可缩短10%,即0.419-0.697秒。
随着视频通道增多或视频内容繁杂度的增加,人体对于音视频同步的判断反应时间会增加。考虑到也存在多路视频记录只关注一路视频与音频回放同步的情况,最终选取0.4秒作为音视频回放同步误差最大许可范围界限指标。
四、总结
本文对记录设备音视频回放同步误差的产生原理进行了分析。并对范围指标的选择进行了说明。希望通过本文的阅读,能为相关音视频记录设备开发者以及技术人员解决同步误差问题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周一鸣.车辆人机工程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12:1
[2]徐军,陶开山.人体工程学概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11:1
[3]欧阳文昭,廖可兵.安全人机工程学[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7:1
[4]王展,马云著.人体工学与环境设计[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11
关键词:农村及小城镇 污水处理 生态稳定塘系统 优缺点 应用前景
随着大中城市在污水处理上面取得的效果越来越广泛和显著,加强对农村及小城镇的污水处理问题也越来越紧迫和重要。近几十年来,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在对农村及小城镇生活污水的处理问题上就十分重视,且通过一系列先进的处理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农村及小城镇的污水处理不同于城市污水处理,而是属于“小型污水处理”的范畴。目前,国内对于小型污水处理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不断地加大投入以促进小型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及小城镇的面积也远远大于城市面积。所以在不久的将来,小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数目将远远超越大中型污水处理厂,成为一项新的备受关注的工程。
一、我国农村及小城镇污水处理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及小城镇的飞速发展,小城镇的规模不断扩大。一些企业也在小城镇建立了工厂。这些变化使得小城镇的污水排放量大量增加。虽然近些年来小城镇的污水处理问题逐步得到重视,但依旧无法适应小城镇迅速发展的需要。除了某些关键的水源保护区附近的农村及小城镇的污水处理得到一些根本的解决外,其他小城镇的污水排放依然威胁着居民生活质量,同时也严重制约了这些小城镇经济发展。目前,一些地方政府针对这些情况已经拟定了项目来解决人口较为集中、经济较为发达的重点乡镇的污水治理问题。
二、农村及小城镇污水处理与城市污水处理的区别
1.农村及小城镇的污水排放量较城市来说要小很多,但是波动却比城市的污水排放要大。且还具有很强的季节性,所以治理关键时期不同。
2.农村及小城镇的污水排放中的污染物的浓度比城市的要低。且多是有机农药等可以进行降解的有机污染物,比较好处理,且可以进行再利用。
3.农村及小城镇的排水管网没有城市的完善,而且和城市的排水管网的距离较远。由于污水管网系统的投资费用较高,所以对污水的收集和处理较为困难。
三、生态稳定塘系统的运行原理及优缺点分析
生态稳定塘系统的技术起源于美国,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又出现了一段时间的停滞状态。现在又重新开始发展和完善。生态稳定塘系统的运行原理是把最易得到的太阳能作为初始能源。然后在池塘中饲养一些水产和水禽,同时种植大量的水生植物。通过这样一个模式所形成的人工生态系统可以在太阳能的帮助下实现在这样一个生态塘里面的食物链进行转化和能量传递。这样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可以较为有效的降解和转化那些进入塘中的污水中的污染物。当然,光是降解和转化还不能算是生态稳定塘系统的关键作用所在。生态稳定塘系统可以将这些污染物进行回收,作为再生的水资源进行再利用。从而实现了污水处理的资源化。在这一点上,普通的生物稳定塘是不能比的,普通的生物稳定塘在处理污水时常常因为排放达不到要求导致藻类滋长,从而造成二次污染。
1.生态稳定塘系统的优点
1.1结构比较简单,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地形且建造费用低
生态稳定塘系统由于自身结构比较简单所以其建造对地形的要求不高,因此,在沼泽、峡谷、河道、废弃水库等地形较复杂的地方也可以建造。且因为大多采用土石为原材料,所以工程周期较短,建造的费用较低。可以降低投资的费用增加实际效益。
1.2可以实现污水的循环再利用,获得经济效益
生态稳定塘系统不但可以将污水进行处理,还能实现污水的循环再利用和资源化。具体就是将污水用于农业灌溉和对水生植物及水禽等生物的养殖。这样一来,本来可能危害无穷的废弃污水在生态稳定塘系统的处理下转化为了有利资源,为人们提供了新的食物和用品。做到了在节约水资源的过程中获取了经济利益。
1.3污泥产量少
生态稳定塘系统的污泥产量很少,通过专门的污泥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将污泥送至一些例如藕塘等需要污泥养殖的农田。这样一来,污泥被成功转化为有机肥。且还有一些系统可以把其余污泥通过一些方法来使其酸化、发酵和水解。这样到最后,污泥产量接近于零。
1.4成本及处理能耗低且便于运行和维护
生态稳定塘系统以风能为主要的辅助能源,由于风能的易于获取,稳定塘的能源消耗很低,达到了节电的效果。并且稳定塘的运作不需要高端复杂的机械设备,既便于运行操作和长期维护又降低了成本,且保障了稳定的处理效果。
1.5有很强的抗冲击能力
无论面对浓度多少的污水,生态稳定塘系统都能很快适应对其实施处理,尤其对于浓度较低、波动较大的农村及小城镇生活污水有着很好的适应和抗冲击能力。
2.生态稳定塘系统的缺点
2.1占地面积一般较大,有时需要很大的空地来建造,建设不恰当将会浪费土地。
2.2由于生态稳定塘系统是以太阳能为主风能为辅的生态系统,所以对气候的要求和依赖性很大,一旦气候无法达到标准就很难运作。
2.3由于稳定塘中水生植物和水产等较多,容易产生臭味和引来一些害虫。
2.4虽然生态稳定塘系统的设计和运作都较为简单方便,但一旦设计运作不到位,不但不能起到污水处理的作用,反而还会造成二次污染。
四、生态稳定塘系统处理农村及小城镇生活污水的应用前景
生态稳定塘系统在运作的过程当中为了在污水处理中实现对水资源的再利用必须确保水质的处理妥善。这样一来,就可以建立一个安全的食物链,从而使稳定塘本身既是污水处理单元又是水资源利用单元。生态系统的概念被充分的推广和应用。目前这种保护生态的概念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广泛推广。生态稳定塘系统也在那些国家被广泛运用。在德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更是出现了大量的生态稳定塘系统,总数量已经超过了几万。这些国家都是经济发达且十分重视农业的国家,他们普遍选择了生态稳定塘系统这样一个生态系统来帮助中小乡镇和农村的污水排放处理,充分体现了生态稳定塘系统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所以,以目前的情况来说应该是,生态稳定塘系统应该是最先进最环保且优势最大的污水处理系统。
五、结束语
生态稳定塘系统通过人为地建立一种稳固而安全的食物链来使污水在被处理之后转化为了有利的水资源,从而造福于人。这种先进的塘处理系统克服了许多传统的塘处理系统中存在的致命的缺点,将先进的生态系统概念引入其中,从而使系统内部的每个部分都能按部就班、合理分工。构建出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内部系统。生态稳定塘系统在将来会被改造成更正规、更高效的污水处理系统。
我国一直以来都把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工作作为各项战略任务的重中之重。没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就没有好的发展空间。尤其对于正在发展最关键时期的广大农村及小城镇,如何将他们的环境问题处理好考验了当地政府的能力和当地居民的接受水平。从目前的状况来说,我国大部分的农村及小城镇的污水处理技术还不高,甚至很多都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当然,也正是因为处于初级阶段因而更好进行新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农村里有大量的用地可以适应生态稳定塘系统对用地面积的需要,农民娴熟的农业技术也完全可以胜任对于生态稳定塘中水生植物的种植和水产的养殖。通过大家的一致努力,生态稳定塘系统在我国广大农村和小城镇的普及不会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很快就能实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