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命起源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素质教育 生物教学 能力
郑州大学生物工程教研室面向全校非生物专业学生连续数年开设了《生命的起源与进化》校素质教育课,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该课程旨在通过观察地史的生命,审视过去35亿年以来主要生物类群的延续发展及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来探索它们的起源、分化与绝灭问题。学生选学这门课不仅热情高,而且课后还能饶有兴趣地向同学、家人、亲朋好友讲解生命的起源与进化方面的知识,达到了增强学生对现代生命科学的理解和认识,拓展广阔的知识视野,从而认识不同学科的理念和价值的预期目的。
作为一门校素质教育课,我们在《生命的起源与进化》教学中,自始至终努力渗透科学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精神为切入点,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其最大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其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如何把宏观的素质教育思想转化为微观的具体教学过程,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本文结合《生命的起源与进化》课程的教学实践,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教学方法与建议
(一)教学中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1.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教育。通过教材中物种的起源、进化的证据和学说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唯物主义的进化论观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批判唯心主义的神创论,事物是孤立、静止的观点;通过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生物具有多样性、适应性,以及生物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对立、统一的观点。
2.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通过学习我国拥有大量动植物的特有物种,以及我国在防治人类疾病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和一些生物科学方面的重大突破,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通过动物行为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互爱、爱护自己的群体、爱护自己的生存环境是低等动物都具有的天性,而作为最高等的生物――人类,热爱自己的家乡、民族、国家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3.法制教育。通过动物行为的学习,教育学生应自尊、自重、自爱,履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树立法制观念。
(二)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想方法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观察、分析、试验是生物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众多的知识都是前人在观察思考及反复试验的基础上获得的,其中有不少经典实例。在这些知识的教学中可以用精练的语言、简明的图表及一个精彩的小故事“探本溯源”,简述知识的获得过程,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循着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去接受、理解和掌握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等。例如,在学习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和人类进化发展内容时,可先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录像资料、参观动植物园,了解自然界生物之间的有趣联系,之后简要介绍达尔文的环球旅行及其通过旅途的所见所闻产生生物进化思想的过程。这样通过“活动-体验-评价”的教学模式,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判断能力,使学生掌握了学习和研究生物学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能丰富课本知识体系,将书本知识变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能提高教学质量。利用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视听结合、感染力强等优点,创设与教材相关的情景,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达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目的。例如,在讲述“减数分裂”这部分内容时,根据减数分裂知识微观抽象的特点,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法,将其直观、形象化。通过慢放、定格、特写等方法处理,真实、艺术地再现减数分裂的全过程,再加上教师的适时讲解,既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又使枯燥乏味的生命活动现象变得新颖有趣,从而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乐学情绪。总之,正确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把握好度,利用板书、讲述、多媒体演示相结合的方法,对于需要强调的内容可以给以板书,适当时候加上肢体语言,对于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可以运用多媒体演示,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切忌过分依赖多媒体。
(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只有生物教师自身素质提高了,才能为学生的提高做好前提条件。生命科学是一个发展迅猛的学科,随时都会有新的研究出现,如果生物教师数年重复讲述教案,只会使学生如井底之蛙,停滞不前,并且输在起跑线上。因此,教好这门课,需要生物类教师不断地学习本专业前沿知识,运用现在的网络技术不断地查阅资料,更新教案,要跟上学科的前沿,跟上时代的脚步。
二、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探讨
学生对探索生命的奥秘,了解人类本身和生命科学前沿领域充满着求知欲和好奇心,客观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提高自身素质的要求,说明了对大学生进行生命科学方面的教育不仅是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求,也是学生本身的需要。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本课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将生命科学研究前沿与现实生活如何更紧密的联系起来,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怎样更好的将学术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在措施上保障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都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生命科学是一门迅猛发展的学科,面向非生物类学生开设有关生命科学的通识课程,对于增加学生对本学科的了解,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在《生命的起源与进化》课程开设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加强课程建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素质服务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王志英.论素质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职业时空,2009,(2).
[2]闫前荣.浅谈在医学生物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8,25(3):81-82.
[3]党金鼎. 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科学素质教育. 中国科技信息,2007(23):244-245.
[4]王莉.运用多媒体辅助生物教学课件开发的基本思路及设计. 辽宁教育研究,2002,(3):92-94.
【关键词】赣剧;弋阳腔;《还魂记》;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028-02
赣剧是我国的多声腔戏曲剧种,其兼具高腔、乱弹等多种声腔,前身为弋阳腔。弋阳腔起源于江西弋阳,于1950年进入江西省南昌市,1953年正式更名为赣剧。
一、弋阳腔概述
(一)弋阳腔的地位。弋阳腔,简称“弋腔”,是宋元南戏流传至江西弋阳后与当地方言及民间音乐结合演变而来的,是活跃于我国古代民间的主要声腔。弋阳腔可以称作是中国戏曲史上的奇葩,自诞生以来就在中国戏曲界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弋阳腔产生至今的五百多年时间里,其逐渐形成高腔体系,影响了我国的京剧、秦腔、川剧等四十多个剧种,在我国的戏曲历史舞台上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
(二)弋阳腔剧目。在我国古代,弋阳腔的剧目有“十八本”之说,也就是《卖水记》《金貂记》《鹦鹉记》《三元记》《白蛇记》《珍珠记》《长城记》《八义记》《十义记》《乌盆记》《青梅会》《古城会》《风波亭》《定天山》《洛阳桥》《摇钱树》《龙凤剑》和《清凤亭》。然而到了1949年,这些剧目多不能继续演奏,只能上演四本正戏和部分单折,剧目被整理改编为了以下几种――《还魂记》《珍珠记》《张三借靴》《送衣哭城》《尉迟恭》《西域行》。本文在分析弋阳腔艺术特点时,主要是以《还魂记》为例。
二、弋阳腔的艺术特点――以《还魂记》为例
弋阳腔艺术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一唱众和,注重帮腔。民间的劳动号子通常是一人演唱,多人帮腔,这样容易使劳动节奏更为统一,更能鼓舞人心。弋阳腔来自民间,其多于乡间“山边水涯”、“禾场牧地”处流动,这样的流传方式使其独具特色――十分注重帮腔,也就是“一唱众和”的方式。对此,李调远在《雨村剧话》中有所记载:“弋腔始弋阳,即今高腔,……向无曲谱,只沿土俗,以一人唱而众和之。”所谓“一唱而众和之”,就是指一人唱时众人附和而唱,帮腔需要运用假嗓翻高八度来唱,在帮腔的过程中,只需以锣鼓铙钹来击打节拍,从而使弋阳腔更显粗狂与热烈。
劳动号子、民间小调等的帮腔多为句尾帮腔,而弋阳腔的帮腔以此为基础进行了创新,它并非简单的句尾处帮腔,而是需要根据演出需要来灵活帮腔,通过帮腔来烘托气氛、突出人物、铺陈情节,所以更为复杂,也更具艺术性。在弋阳腔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是众人接腔、一人帮腔,还有唢呐代替人声帮腔,而且帮腔也并非帮整句,也有帮半句、帮字、重句、无字帮声等多种形式,使弋阳腔的演唱形式复杂多变,更利于气氛渲染和人物塑造。可以说弋阳腔融入了弋阳人的性格,是他们顽强生命力的凸显,通过弋阳腔的帮腔,更是熔铸了弋阳人的粗犷与豪放。例如江西省古典戏曲演出团把《还魂记》谱入弋阳腔,在演出弋阳腔《还魂记》时,就曾多次出现帮腔。
(二)唱腔灵活,不受束缚。南戏具有顺口可歌的音乐特色,弋阳腔是由南戏发展而来,加之弋阳腔是起源于民间的唱腔,所以少了一分“阳春白雪”式的条条框框和严谨格律,其唱腔更为随意和灵活,甚至可以不断根据演出的需要作出改动。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凌鞒醯摹短非杂札》中找到对应:“江西弋阳土曲,句调长短,声音高下,可以随心入腔。”所以演员在表演过程中,灵活性较强,并不受太多的束缚,而且风格也是可以多变的,比如1959年弋阳腔新剧《还魂记》就受到了的高度赞誉,被称“美秀娇甜”。
(三)土腔土调,生命力强。1.土腔土调。弋阳腔起源于江西弋阳民间,无论是唱腔还是演员、观众都来自民间,为了贴合观众的审美需求,自然会带上民间的色彩,吸收土腔土调,具有一定的乡土气息。2.生命力强。据《南词叙录》所载,由于弋阳腔在声腔方面不断与各地民歌、山歌、小调及道教音乐相结合,在传播过程中也常常会与当地的方言土语及民间艺术相结合,并且会逐渐演变,发展为当地的声腔剧种,所以现在的青阳腔、乐平腔、四平腔、京腔、太平腔等都是由弋阳腔发展演变而来,因此它们被统称为弋阳腔系统。由此可见,弋阳腔来自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其生命力十分强大。
(四)大量武技场面,热烈粗犷。弋阳腔来自于民间,由于其初始阶段时常演出历史演义,常会有大量的武技场面,所以在武技表演中更胜一筹。弋阳腔的武技使其更具粗犷的生活气息,加之大鼓大锣的伴奏,艺术特点热烈粗犷。
(五)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弋阳腔以打击乐以及丝竹管弦进行配乐,一唱众和,唱腔灵活,所以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不仅可以演唱出北方热烈粗犷的个性,也可以凸显出南方柔情似水之气质。比如《还魂记》的演出就是兼具美秀娇甜、哀婉凄凉与悲愤热烈,可塑性与灵活性较强。
(六)擅用滚唱。清代王正祥记载,在弋阳腔的演出剧目中,“如系闺怨离情,死节悼亡,一切悲哀之事,必须畅滚一、二段,则情文接洽,排场愈觉可观矣。”如何解释这句话呢?弋阳腔灵活度高、可塑性强,艺人可以根据唱词的内容在曲前、曲中、曲尾插入通俗的韵文或惯用成语,以作为解释剧情、刻画人物、调剂声腔的手段,利于演员酣畅地抒感和表述剧情,改调歌之,这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滚唱”。由于弋阳腔中的很多剧目都是移植来的剧本,戏文令人费解,所以艺人会通过在曲文中加入滚唱和滚白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韵文对曲文进行解释,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剧中的人物和情节。而且“滚唱”的出现使弋阳腔突破原有曲牌格式的严格限制,音乐结构更趋灵活自由,为艺人们进行创腔实践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弋阳腔艺人在唱腔中进行“滚唱”,是通过三种方式来实现的。
1.表现人物内心,抒发任务情感。艺人对原有曲文进行一番解释、发挥、引伸和咏叹,作为一种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过程,以达到抒发人物情感和渲染戏剧气氛的目的。2.快速行腔,声情激越。傅芸子先生在《释滚调・滚调之组织》中说:“原曲之外所增滚调词句,多加于声情激越之处,想见歌时,必累累如贯珠然。”意思是,弋阳腔艺人运用流水急板来快速行腔,抒发人物的激越之情,表现情节的突变。3.注重叙事。“滚”直接导致语言的通俗性和板眼的灵活性。无论“滚唱”还是“滚白”,它必定运用人民群众口头的通俗明快的语汇来处理唱词,其节奏也不受曲牌音乐固定模式的限制,可随剧情的需要或长或短、或急或慢。
三、结语
弋阳腔是赣剧中不得不提的唱腔形式,也是我国戏曲界的一颗璀璨明珠。弋阳腔一唱众和,注重帮腔、唱腔灵活,不受束缚、土腔土调,生命力强,有大量的武技场面、热烈粗犷,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擅用滚唱,这些特点使弋阳腔独具特色,极受人民群众的欢迎。由于起源于民间,弋阳腔更接地气,也更能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更符合大众审美需求。本文简单介绍了赣剧弋阳腔的地位与剧目,重点介绍了赣剧弋阳腔的特点。弋阳腔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应该得到更好的传承、得到更好的宣扬。笔者希望本文能为弋阳腔演员与弋阳腔的爱好者提供更多的参考,为传承弋阳腔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王沥沥.赣剧两路高腔曲牌和腔调关系的研究[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7(04).
[2]曹晖.高腔溯源――也谈弋阳腔、青阳腔在高腔形成中的作用与地位[J].电影文学,2008(08).
关键词:进化生物学;教学实践;选修课
进化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对动物学、植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行为生态学等学科都有所涉及。迈尔认为,进化论是生物学中最大的统一理论;杜布赞斯基认为,如果不借助于进化的观点,生物学上的事情就变得情理不通。由此可见,学习进化生物学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认识,对学生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大有裨益。
一、进化生物学课程的特点
进化生物学的目的主要是推断生物过去的发展历史并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机制。该课程特点包括:1)涉及学科门类多。该学科广泛吸收生物学各分支学科的成就,特别是将进化与生态学、分类学(系统生物学)、行为学、分子生物学等结合起来,研究有关的生命现象,涉及生物类群的范围和结构层次也十分广泛;除生物学方面的知识之外,还广泛涉及地质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的内容;除自然科学之外,还涉及到社会科学的许多内容[1];2)内容比较抽象、讲述的故事古老,在现实中难以再现;3)不重视基本概念的阐述。进化生物学的学习需要以多个学科知识为基础,以进化的观点把各学科的知识串联起来,侧重生物学现象的起源和进化,也正因为这样,对有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阐述稍显简略。4)理论性较强、学派众多。进化生物学叙述的是生物学中的一般规律性问题,学习时要注意把握其精神实质,不要过多涉及功能生物学(包括形态学、生理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实验性学科)方面的内容,从而忽略了从理论观点上的提高进化生物学;各个学派有不同的观点,学习时需分析比较各个学派的特点,取长补短[1]。
二、进化生物学课程在农学专业学生中开设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一)遇到的问题
在本次教学实践,是在农学专业本科生中讲授进化生物学,并且该门课程作为选修课。教学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1)授课对象的知识结构不完善。本次授课面向的学生专业为农学专业,该专业在专业设置上侧重对宏观生物学知识的学习,而对微观生物学知识了解得比较少,对微观生物学知识理解困难。农学专业学生学习的课程主要集中在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生理学,行为学以及作为选修课的分子遗传学,所以在讲授微观知识时学生会感到抽象难懂,甚至完全听不进去。2)作为选修课,学生不重视。进化生物学这门课程只是作为一门基础选修课来开设,而基础选修课考核相对轻松,一般采取课程论文考核或开卷考试的方式。没有闭卷考试的压力,学生在心理上会比较放松,容易轻视对该课程的学习。甚至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做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比如在课堂上写别的课程的作业。
(二)解决的办法
针对以上的问题,提出并实践了如下的办法:1.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材本次教学实践选用的教材是由沈银柱、黄占景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进化生物学》(第3版),该教材分成十二章,内容分别是:进化生物学的由来及现状,生命及其在地球上的起源,细胞的起源与进化,生物发展史,生物表型进化,生物的微观进化,物种的形成,生物的宏观进化,生物遗传系统的进化,分子进化与分子系统学,人类的起源与进化,生态系统的进化[2]。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即对生物的过去发展历史进行推断和对进化原因、机制的解释。该教材系统性、理论性和条理性较强,对问题的阐述简明扼要,系统地介绍了进化的知识,总体上侧重对宏观知识的讲述,对应授课对象的知识结构。2.合适教学内容的选择、正确教学手段的使用进化生物学的知识包括推断生物进化的历史,涉及到的知识比较古老,学生仅凭想象很难再现当时的情形,比如生命及其在地球上的起源、细胞的起源与进化、生物发展史等章节的内容,对于此类知识的讲授,可以选择增加一些与课程相关的纪录片、探索片等。这就需要教师课前收集有关生命起源与进化,生物发展史的读物与网络资源,借鉴国内外大型探索、科幻和纪录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活泼的形式、图文并茂的内容,制作《进化生物学》系列多媒体课件[3]。这部分内容还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外学习,通过网络和教材自己去获取知识,在课堂上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探讨。而在阐述进化机制时需要介绍微观进化、遗传系统的进化、分子进化与分子系统学的知识,这部分内容因为学生的基础较薄弱,可以考虑对这三个章节的内容做适当压缩,侧重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对教材中阐述得不够详细的概念进行补充与扩展,同时通过播放一些小视频来对基本概念和普遍现象进行讲授,比如可以用视频、动画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遗传物质,以及DNA的复制、转录和蛋白质翻译过程,以此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3.设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有趣的问题进化生物学因其理论性较强而容易让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对此,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的形式把一些理论知识跟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结合起来,让学生进行探讨,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设置的问题比如,从进化生物学的角度解释“爱国是文化使然还是生物本能”“为什么优雅、风趣的人更吸引异性”“从进化角度讨论人为什么要谈恋爱”。另外,还可以深入了解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参加过哪些野外实习,接触到什么动物和植物,把进化知识与学生的野外实践经历联系起来。4.结合科研实例进行讲授教师可以选取当前进化生物学研究中比较有趣的研究论文来给学生进行讲授,或者结合教师自身的研究来举例,比如曾经做过哪些与进化有关的研究,想法如何产生,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思路,得出什么研究结果,对结果如何解释,研究过程中遇到哪些有趣的故事,实践证明,通过将科研故事与进化生物学研究实例结合起来穿插在课堂教学中讲授,能对学生的兴趣提升起到比较好的效果,学生还会积极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整个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此外,通过带领学生参观进化生物学研究实验室,让学生对进化生物学的研究氛围有所体会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5.鼓励学生阅读文献,了解最新科研动态要学好一门课程,光靠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是不够的。学生还应该在课外积极主动阅读相关的书籍或者是科研论文。关于阅读课外文献,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与本次课内容相关的一些经典文献,也就是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定义、来龙去脉阐述较为清楚的文献,在课堂上向学生推荐,也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去查阅。另外,鼓励学生了解最新科研动态,让学生知道目前所学的知识在科研上有哪些研究方向,研究进展如何,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物学的研究发展较快,需要经常关注研究前沿,更新知识储备。所以,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介绍本学科领域的权威刊物,并且要求学生网上订阅并浏览这些刊物,以便随时了解与本课程相关的研究领域最新发表的论文和最新的科研动态。总之,进化生物学作为选修课来开设,应体现出选修课灵活的特点,以学生现有的知识为基础,对一些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较为困难的知识可以大胆取舍和压缩[4],着重对学生整个知识框架的构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在知识框架搭建完成后,学生对自己特别感兴趣的知识可以在课外进行深入学习。
[参考文献]
[1]李晓晨.进化生物学课程特点及学习方法指导[J].当代教师教育,2002,1:116-117.
[2]沈银柱,黄占景.进化生物学[M].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范宏英,龙北国.开设《生命起源与进化之谜》选修课的教学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08,6:1162.
忽略细节全盘旨输"细节能够左右整体与全局,美术教学注意细节的益处多多佃各举数例"
1.借疑解意
学贵疑问疑问能出善境;故美术教学要知机识变,巧妙置疑,让学生疑云片片妙趣重重使得学习空间生动活泼胫松愉快;解疑之后水澄珠莹云散月明能够解粘而释缚,可以去昏暗达光明;让所有学生都能掌握美术学习的精要牌内容洞彻,义理昭融"
2.学需自然
让学生自主交流肠所欲言朋辨慎思开物成务;学习即是欣赏,也是模仿也是娱乐最为主要者,就是进行创造;学生相互沟通,师生一起交流赴美术学习成为文化的创造,成为生活的演绎,成为生命的描摹,成为J清感的铺陈掌生讲授净相表演其乐融融"
3.教学相长
师生之间互动取消专制,提倡民主课堂"大家一起交流,互通有无去粗取精分享体验"
4.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课堂上关于原始美术的起源问题众说纷纭肩的同学说起源于巫术有的同学说起源于劳动肩的同学说起源于游戏,莫衷一是"经过讨论后来大家总结说池有可能起源于这几点的综合,因为万事万物都是相辅相成的这几点彼此促进相互连带洪同创造出来了原始美术"大家讨论得你来我往热火朝天掌习气氛浓烈芬芳掌习效果之好难以言说"
二、拓展美术教学的范围
教学美术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根据未来教育具有终身化大众化民主化与社会化等基本特点根据人才成长的规律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发展定位是/开发地方课程资源,发展双翼美术教育,即双手双足同时进行美术实践与创作"在此基础之上本着美术与写字不分家的特点我将-字.纳入美术学习范畴,以期获得汉字艺术的发扬光大和辉煌所谓书画同源"以美术校本教研为载体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形成以美术多元发展的艺体教育特色发展格局焙养一批有道德有品位有创新能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好苗子,通过创新培养模式,实现课程设置的多样化使课程具有选择性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推动美术事业又快又好的发展"
三、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
根据未来教育具有终身化大众化民主化与社会化等基本特点根据人才成长的规律和小学生的实际状况,提出美术校本课程的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的思路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美术教学教育活动为载体,以校园文化为依托多元育人和谐发展"发展定位是/改革美术教学焙养美术特长发挥美育特色"发展目标是分层推进,分步发,培养一批有道德有品位有创新能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小学生"
1.己女革美术教学
逐步构建以基础性课程为主干,以美术模块选修课与校本课程为两翼的适合佳木斯中小学校的合理的有效的课程体系"
2.培养美术特长
关键词:实践思维方式;人学理论;构建
实践思维方式与人学研究的关系
运用实践思维方式,是走出人学研究困境的有效途径。社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哲学在不断的变革,这种变革从表面上看是哲学理论与哲学观点的变革,但实质上其实是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
马克思运用实践思维方式重新认识了人的本质,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旧哲学思维方式的局限性。
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揭示“人”的本质
1 用社会性理解人的本质,是对马克思的误解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认识到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特性”,生产劳动是人作为类存在的本质,继而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又进一步阐发了这一思想,明确提出和阐明了“社会实践”这一科学概念,强调必须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关系中把握人的本质,确立了从人的活动本性理解人的存在本性的实践思维方式的总体性方法论原则。
2 以实践思维方式理解人的自然性,人是自然人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开始就一再反对把人抽象化,强调他们所说的人是现实的人,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象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只存在于口头上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象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
3 以实践思维方式理解人的意识性,人是理性人
人是“自然人”和“社会人”决定了人总是要受制于一定的生产力条件和社会关系,决定了每一个个体的人一生下来就必然呗框定在一定的客观条件、社会环境之中,人毕竟不同于动物,“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结语
笔者阅读了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部著作,对人学的总体性方法论进行了研究,还对马克思提出的实践思维方式的特点进行了介绍,运用实践思维方式研究人学理论,可以科学的理解人的本质。
参考文献
[1]常守柱.实践思维方式及其影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语境解读 [J].宿州师专学报。2002(4)
一 由生命的起源而知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七年级《生物学》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中界定生物除植物和动物外,还有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由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同时也能影响环境,生物与环境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关爱生物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关爱生物就是关爱我们自己!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可能普普通通,并不起眼,但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应该得到我们的关爱。人类不能用现有对生物的粗浅认识来评价各种生物的生存价值。也许今天路边的一种无名小草,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挽救人类生命的“灵丹妙药”。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倔强地从墙角犄缝中冒出的小幼苗具有不屈的生命力。通过对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以及对近几年频繁肆虐的沙尘暴等自然现象产生原因的了解,进一步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八年级《生物学》下册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中涉及生命起源和生命进化:46亿年前地球诞生后,地球开始了生命起源和生命进化的过程,地球上现存的生物是经过大约35亿年的漫长时间进化而来的。达尔文提出了较为完善的生物进化学说,其核心是自然选择,这一学说被恩格斯赞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人类也是生物类群中的一个种,和其他生物一样也有起源和进化的问题。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生命的原有类群一个接一个地灭绝,新的类群又不断出现。现存的生物种类还不到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的生物种类的1%,所以人们称现存的生物为“历经沧桑的幸存者”。
人类的一生与浩瀚的历史长河相比,可谓短暂的一瞬。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所以一定要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二 由人的生命孕育发展过程而知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在学习七年级《生物学》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时,通过播放动画课件,并讲述“在生殖过程中,每次参加受精作用的数有1亿左右,最后只有一个最健康、最具生命活力的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然后在母体的子宫中孕育成熟,通过分娩一个小生命才来到世界……”,同时介绍母亲怀孕的辛苦、分娩的风险,使学生明白生命的来之不易,正如孙思邈的著作《千金要方》中“千金”的含义为:人的生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比千两黄金还要珍贵。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花样年华——青春期发育阶段,而青春期的人体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因而又被称为“心理断乳期”。在这个重要阶段,可采取让学生查找资料、讨论探究、与父母沟通交流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到进入青春期时,由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影响,人体的形态和功能都出现显著的变化。这一时期,毫不夸张地说,它是决定一个人一生的体格、性格、智力等因素的关键时期。到青春期时,脑的结构与成人已几乎无差异,记忆力好,理解力强。处于青春期发育的青少年,有很多的长处和优秀品质,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感情丰富、富于理想、积极进取等。此时应集中精力学习,不要沉迷于网络游戏,应加强品德修养,促进身心健康,为把自己培养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由于生理的变化优于心理变化,性意识萌动与道德法制观念淡薄等矛盾,使青少年的心理经常处于不稳定与多变之中。因而与异往要掌握分寸,慎重对待异性之间的深度交往:生殖器官尚未发育完全,不能孕育健康、优质的新生命;流产等通过外力终止孕育生命的过程,常常还会对生育能力造成严重的影响,导致不孕不育的遗憾。通过这些教育使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懂得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关键词 进化;动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0-0330-02
动物学是研究动物的种类组成、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繁殖、发育与遗传、分类、分布和发展以及有关生命活动特征和规律的学科,包括动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等生命现象,随着科学的发展,动物学也在不断发展,新的理论和新的研究方法不断出现,动物学的内容也在不断改变和更新完善,目前动物学已经衍生出许多分支学科,同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应从动物的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水平上了解动物的发生和演化,树立生物体形态、结构、功能与环境相适应及其进化的观点。
1 动物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动物学教学中,许多学生反映动物学是一门比较难学的课程,由于以前所用教材是面向广大读者,所涉及的内容面广,知识点多,信息量大,动物学名词及概念繁多,形态解剖特征描述偏多,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另外教学安排实验课时数较少,教学重点不突出,缺乏系统性。如果过于注重教学中章节内容的完整性,在规定课时内则很难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必须合理调整课程内容体系,克服各教学环节求全的弊端[1],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当调整教材内容,以系统进化树为主线,将形态与机能、代谢与适应相结合,重点对进化发展史上出现重大转折性的关键门类剖析比较,在讲解形态、生理、生态、分类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注重生物学原理的分析,适当减少叙述性和描述性的内容,将大量对动物形态结构、解剖以及分类的描述作为野外实习的部分内容。
2 以新视角重新组织动物学理论教学
哈佛大学在讲授鸟类进化时,其主要特点如下:一是将教学与科研密切结合,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题组成小组讨论,教师讲授每个章节后,让学生讲解最近发表的相关文献,同时请校内外专家做专题报告。例如在讲完鸟的羽毛后,学生就羽毛的结构及进化结合文献做了分析和讨论,另外还请研究羽毛色素的博士生做报告,让学生全面了解羽毛的结构、形态和颜色在鸟类进化中发挥的作用;在讲到神经系统时,请研究鸟类神经系统的博士生介绍相关的研究成果,从结构到蛋白水平剖析神经系统;在讲授协同进化后,先后请校外专家以巢寄生和合作繁殖的两、染色体特点、线粒体及核基因的差异等研究结果生动说明协同进化;课程结束做总结时,请专家就鸟类进化方面的研究成果概况,列举了近期的大量文献,内容丰富,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鸟类进化。二是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学生时常提出问题,教师详细解答。学生的问题是建立在对学科浓厚的兴趣和自学的基础上,因此提出的许多问题都很有价值。三是将课题讲授与野外观察紧密相联,使课程生动有趣,在情人节,教师以粉红色的PPT背景展示鸟的求偶、繁殖和育雏过程,等到繁殖期4月底和5月初带学生晚上去野外观察。在讲到鸟的生境及生活习性时,带学生去海边及各种生境观察鸟的习性。考试通过大量标本让学生说明其结构、功能以及生境等。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加深学生对鸟类进化的理解,融会贯通,知识结构全面系统[2]。
著名遗传学家和进化生物学家Theodosius Dobzhansky提出:“如果没有进化之光,生物学的一切将变得无法理解”[2],可见进化生物学的思想和方法已经融入了动物学的各个方面,生物进化是生物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对于学生理解生命世界非常关键。生物进化的历程和机制,都是生物进化研究的主要内容,进化思想应贯穿于课程的始终,例如在讲授原腔动物和扁形动物门时以寄生虫更换宿主为例说明协同进化以及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一些主要结构出现的意义,如两侧对称、三胚层、假体腔、真体腔、羊膜卵、恒温、胎生及哺乳的出现;在上节肢动物门一章时首先提出为什么节肢动物门是地球上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门类;通过两栖纲和爬行纲的对比,说明水生环境和陆生环境的结构及适应特征;在讲到鸟纲时结合鸟的形态结构强调3个双重(双重呼吸、双重调节、完全双循环)[3],说明机体与环境的适应关系;在讲授完鱼纲和鸟纲后,组织学生野外观赏,并结合仿生学加深对其结构和功能的认识,类似的实例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生物重演率为例加深对动物进化的理解,生物重演律对了解各动物类群的亲缘关系及其发展线索极为重要,生物重演律是一条客观规律,它不仅适用于动物界,而且适用于包括人类的整个生物界。通过对生物重演律的反复讲解,学生融会贯通,触类旁通,能够灵活用于解释各种生命现象。
将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相结合,在讲授脊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和动物进化基本原理2章后,播放国内外有代表性的视频节目如动物世界、进化及生命的起源,使学生加深对动物进化的理解;有些内容结合图片教师由“点”到“面”归纳总结,如鸭嘴兽被称为生物进化途中的杰作,它具有“鸟、兽”两面性:有鸭子(鸟类)般的扁嘴,身体后面只有1个孔即泄殖腔孔,这个孔“一孔三用”,粪便、尿液、生殖细胞都从这个孔排出[4],以此延伸到动物的生殖和排泄、心脏结构、呼吸和消化、神经及体温等特点的进化,在讲述进化线索时结合国内外的最新科研成果报道,通过化石资料、形态特征、遗传信息以及蛋白质水平来理解进化。
3 动物学实验课及实习的改进
在实验教学中,以现有的实验教材为基础[5],将实验教材归为解剖和分类2个部分,通过解剖和标本制作加深对动物形态结构进化的理解,亲眼目睹各器官的进化特征;动物分类要求学生不仅会使用检索表,而且会根据形态特征编制检索表,明确进化特征。以前的实验课有大量的解剖内容,我们将减少解剖动物尤其是脊椎动物,杀死大量动物成本高、代价大,效果并不是很好,例如青蛙、鸟和兔子的解剖,都改为野外观察形态特征,结合生境了解其与环境的适应性关系[6]。在峨眉山实习中,改变以前野外实习只定位在动物的辨认、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的层次上,把加强技能训练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作为实习的指导思想,通过介绍达尔文的比格尔航海之行及采集标本考察后,完成了巨著物种起源,创立了进化论的事例,使学生明确实习目的,引导学生更多的关注动物的起源、进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实习前将峨眉山博物馆的动物照片制作成图片,待野外实习结束,再回到博物馆参观标本,结合地质年代、环境演变来探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同时在博物馆结合系统进化树对所学知识归纳总结,既使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知识,还开阔了视野,培养了他们的科研能力。昆虫纲在自然界分布最广,种类最多,在学习该章节时,带领学生野外观察,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理解生态学中的一些概念及意义,使学生了解其适应机制,同时捕捉昆虫制作标本,解释它们的适应性特征以及广泛分布的原因,深刻理解机体与环境的关系。进化思想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领悟生命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进化在动物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4 结语
总之,动物学不仅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而且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乐山师范学院地处峨眉山,四川特有的地理环境尤其是峨眉山丰富的动物资源,是生物教学及研究的宝库,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地利之宜,将课堂、标本馆、博物馆及野外生境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研讨式教学,将被动的满堂灌变为学生主动的提问,教师讲授的同时穿插学生讨论,让学生组成小组对感兴趣的课题做专题演讲,如通过鸟的羽毛结构来探究鸟的进化历程,羊膜卵的结构和功能认识卵生、胎生以及卵胎生的意义,这样既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尽量采用多媒体使图文并茂、生动直观,结合最新科研动态讲授相关知识,在讲到动物与环境的关系时,可通过插播相关视频,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拓展了学生视野。在课程的设计上应该是纵横交错的一个知识构架,始终贯穿进化这条主线,结合各种方法使动物学这门课程变得生动鲜活,同时体现该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5 参考文献
[1] 温茹淑,方展强.新课标下高师《动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尝试[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25(4):492-496.
[2] DOBZHANSKY T.Nothing in biology makes sense except in the light of evolution[J].The American Biology Teacher,1973,35(3):125-129.
[3] 刘凌云,郑光美.普通动物学[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4] 李文增.生物学教学中关于生物的进化例说[J].生物学教学,2007,32(10):55-56.
地球人造起源说有以下三种:
1.黑球是带有内含体的黑曜岩,它是按照前述第一种假说中阐释的机理自然形成的。原始人出于某种宗教祭礼的目的,赋予黑球光滑的表面。原始人将黑球深埋也可解释为出于某种宗教的目的。然而,石器时代的人是怎样在黑球外壳体不透明的情况下加工黑球的呢?
假如黑球是在石器时代被磨光加工而成,那么,其年龄不可能超过8000年,因为对石制工具的磨削加工技术只是在公元前6000年才出现在欧洲的。这与黑球表面出现的脱碱层极不相符。
2.黑球是所谓的“熨球”,即20世纪,乌克兰流传使用的一种生活熨烫工具,用于熨烫衬衫的衣袖。根据基辅生活博物馆中陈列的熨球展品的直径判断,其尺寸为50毫米一80毫米,接近黑球的尺寸。然而,从黑球的黑色玻璃和黑球中含有内核的情况来看,与该假说很不吻合,故此假说又不能成立。
3.黑球是一种燃烧瓶。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专门生产一种装有燃烧剂的厚壁球形玻璃瓶,用于打坦克。然而,同该假说相抵触的是,黑球不具备规则的球形,略扁,这与燃烧瓶是不相符的。因此,该假说也不能成立。
黑球的外星自然起源说
外星自然起源说有以下二种情况:
1.黑球是外星人考察地球时带来的一种外星植物的种子。这种来自外星的生命具有有机硅的性质,从而能形成石英外壳。
然而,我们很难找到充分的证据对该假说加以证实。要知道,我们根本无法知晓,另一种生命形式的植物种子应该是什么样。
2.黑球是外星人丢在地球上的外星生物的蛋或孢囊,它们在地球条件下不可能成长发育。然而,为什么在适合生存的其他行星上,蛋壳不是由钙盐构成的,而是由石英构成的?
可见。上述的各种假说都不足以证明黑球的真正起源。
黑球的外星人造起源说
黑球的外星人造起源说有以下四种:
1.早在地球上出现智能生物和文明之前,外星人在考察时留下的装有“密函”的密封容器。在这种情况下,为确保“收信人”能收到这封“密函”,地球上应该有许多这样的“密函”。果然,人们在拉丁美洲也发现了类似的神秘黑球。
但是,如果外星人写给我们的“密函”是被密封在黑球的内核中,那么,内核看上去应该是均质的,而且在内核的X光片上不应该有任何结构。看来,这一假说也与黑球的实际特征不符。
2.黑球是外星人考察地球时,它们飞船的动力装置排放的放射性和其他有毒废弃物的储罐,后来被遗弃到大海里。这些含有巨大辐射能量的放射性同位素,实际上被分散地埋藏在地球各处纵深的地层中长达1000万年之久。
但该假说也遇到一项考验:放射性废弃物在具有衰变的指数性质时还存在部分辐射,而黑球的辐射水平应高于背景辐射。
在上面所列举的各种假说中,并没有注意到根据黑球内核的重心位置对内核密度的评估结果。因此,根据黑球内核的负密度值,可提出以下二个假说。
3.黑球是反重力装置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处于“空行”工作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反重力小于黑球的重量。
该假说也令人置疑,因为这种反重力装置未必具有黑球那种形状和发脆的玻璃外壳。要知道,只有把反重力传输给装置才能被利用,为此,需要平坦的、锥面的或圆柱形的支撑面。要操纵反重力,不仅需要反重力的释放,而且需要输入能量的装置。
4.黑球是一部含有反物质的储能器,它很可能是外星飞船考察地球发生空难悲剧后留下的。黑球内核在既没有获得外部能量,又无内部能源和无热能释放的情况下,在长达1000万的时间里一直产生反重力作用。
该假说能合乎逻辑和自圆其说地论证,为什么要选择黑玻璃做外壳。要知道,这种黑玻璃同金属相比不易被氢穿透,而且相当结实耐久,不锈蚀,并且较轻较硬,必要时,可有意将其轻而易举地击碎。在这种情况下专门求证这一反物质的反重力假说,实际上是相当具有创造性的,因为应用该假说能解决现代宇宙学中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
根据俄罗斯著名宇宙学家诺维阔夫创立的“总星系发展的现代宇宙学理论”,在宇宙大爆炸的最初阶段,所有星系仍然按照大爆炸当初的惯性向各个方面远离,直径不到30千米的大爆炸火球中心的温度为10K。在这种情况下,物质和能量都表现为核子、反核子、介子、电子、反电子、中微子、光子和引力子的形式,它们融为一体共同构成双极性等离子体。如果从对称的角度考虑,双极性等离子体中的粒子和反粒子的数量应该相同。
当宇宙大爆炸的火球膨胀时,火球的温度会不断下降,一直降至109K以下。光子的能量要产生一对粒子和反粒子便显得匮乏,全部现存的核子和反核子,然后是电子和反电子都应全部发生湮灭而几乎荡然无存。如果在此之后,我们的总星系仍残留有足够数量的物质,那么,从物质湮灭中残留下来的光子数量是被观察到的光子数量的10倍~10倍。因此,应当存在某种机理,在宇宙大爆炸火球膨胀的最初阶段,把物质从湮灭中分离出来。
我们在此提出一种假说,宇宙大爆炸火球中发生物质和反物质的分化过程,是凭借反物质的性质来实现的。为了解释黑球内核具有反重力,我们假设这种反物质的性质存在:物质和反物质会发生引力相斥。在具有这种性质的情况下,在宇宙大爆炸火球膨胀的最初阶段,火球中的双极性等离子体将不可避免地失去稳定性,分化出物质和反物质,而且在这种湮灭和能量释放上没有大的能量损耗。确切地说,在发生光子辐射或“残留”辐射的能耗水平上,这二种辐射的总能量约为总星系中所有恒星在其存在的整个时期里所释放能量的100倍。
可以这样认为,让反物质具有反重力的性质,这样才能推断是什么破坏了对称原理和“费米子守恒定律”。然而,宇宙学理论正在朝着这一方向发展。宇宙学理论推断,在宇宙大爆炸的火球中,出现物质对反物质的某些过剩。
关于物质和反物质引力相斥的假说同时能解决宇宙学上目前尚未解决的最复杂而重要的颠倒现象――怪异性问题。要知道,假如把总星系中的几百亿个星系的总质量集中到发生宇宙大爆炸的初始点,便会形成一个引力半径为1000万光年的黑洞。在这一引力半径内,重力将是无限的。
如果质量相等的物质和反物质以这样一种力或更大的力相斥,即重力常数和反重力常数如果相等的话,那么,重力相斥的力就会使引力平衡。届时,双极性等离子体或物质和反物质原子核的混合物不可能形成特异性,也不会出现带有各种问题的总星系黑洞。
此外,当大质量恒星发生引力坍缩或相互吸积物质和能量而融合为一个巨大恒星时,可能通常不会形成黑洞,因为在黑洞形成时,在恒星物质坍缩过程中,急剧达到10克/厘米,的高致密程度,就会发生向各个方向连续远离的双极性等离子态的过渡。早在怪异性
出现之前,宇宙空间的天体或宇宙物质连续向各个方向的远离过程就已开始,发生引力坍缩的恒星以星系核爆炸的形式向各个方向远离。
从上面的阐释中不难看出,关于“反物质的反重力假说”相当引人入胜,从而可以把该假说作为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工作理论。由此可见,许多迹象证明,黑球的制造者所采用的丁艺技术对我们来说是合理的。
证明黑球内核具有反重力的实验,是从科学上论证黑球外星人造起源无可辩驳的物证,从而可以毫无疑义地解决一系列宇宙观问题,这些问题对我们地球文明的未来具有极其重要的原则性意义。
如果黑球是外星人对地球进行宇宙考察时带到我们这里的,那么,这就意味着:
1.地球不是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行星系是在恒星形成时有规律出现的;生命的出现是一种普遍现象:生命的出现是行星系发展的规律性阶段;生命的演化以及智能生物和文明的出现都是有规律的。
2.在涉及宇宙智能生命独一无二可能性的“德雷克公式”中,智能生物I、智能生物Ⅱ、智能生物Ⅲ、智能生物Ⅳ的几率接近1。
3.文明不会招致我们目前所处技术时代危机中的注定毁灭的命运,这些危机是能被克服和战胜的。
4.文明的发展不会停滞在人类尚未实现恒星际飞行的水平上。
5.由于复杂而艰难的星际飞行需要凝聚整个行星文明的努力,而这一星际飞行的壮举会由诸多宇宙邻居――各类文明来实现。这充分证明,任何一个文明发展史上不可避免的民族的、国家的和大陆的孤独和与外隔绝,都是能被克服和战胜的。
6.和平利用反物质并用于考察其他星球的现实证明,文明不仅能够突破发现的局限性并利用核能,而且在用于军事目的时应用更加残酷的反物质能源。这意味着战争可能被彻底根除。
7.今天看来,外星人访问地球是完全可能的,应把对不明飞行物的研究任务作为科学基础。
8.同外星文明的接触是完全可能和现实的,它们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地球文明的面貌。这方面的工作是十分迫切的。
这一切为把未来学建筑在乐观主义的基石上提供了新的论据基础。
结论与建议
1.通过x射线研究可以确认,黑球中确有一个内核,内核占黑球总体积的1/4,内核的高为黑球轴心的1/2,其直径为内核高的3/4。内核呈规则的自旋体形状,具有光滑的表面。黑球是由一个双抛物面体与圆柱体对接的自旋体组成,其末端呈碗状。内核的平面一端能朝黑球的大头转动。内核中充满物质,同外壳相比,其吸收x射线的能力约是外壳的1/4。在黑球表面朝其内核的端面发现有一个小盖的边缘,小盖同黑球外壳熔焊在一起。黑球及其内核的对称轴几乎吻合。
2.在中腰圆截面上,黑球的圆面是由三条圆弧组成,这三条弧的接点位于圆周1/24部分的弧度夹角。所有的直线尺寸――半径、各中心距、内核的直径和高、黑球面小盖的直径都是3.65毫米的倍数,或是黑球对称轴长度的1/24,即87.5毫米。这从而使我们有充分依据认为,黑球是人造起源,而且黑球的“设计者”运用了24进制进行计算,并对角度和直线尺寸进行划定。
3.黑球由黑玻璃,也可能由石英玻璃构成,表面覆盖着约1.5毫米厚的软质脱碱层。对这种脱碱玻璃层形成期的评估发现,它的形成同发现黑球的泥层地质年龄吻合,大约都是1000万年。
4.通过测量确定的黑球的这些特征,根据x光片,对黑球内核的密度、外形轮廓坐标及黑球的重心位置进行了计算,最终得出怪诞的结果:黑球内核具有反重力和负密度值,即4.58克/厘米。在这种情况下,黑球外壳的重量为980克,内核重量为-365克,黑球重量为617克,黑球体积为320厘米3,其平均密度为1.93克,厘米3。
5.有关黑球的自然起源、人造起源、地球起源和外星起源共提出了12种假说和推论,研究者对它们进行了全面综合分析。
6.最可信并得到公认的假说是,黑球是以反物质形式存在的蓄能器,它很可能是早在大约1000万年前,外星人的宇宙飞船发生空难悲剧后留在地球上的。
7.关于“反物质具有跟普通物质发生引力相斥的性质的假说”看起来相当可信,因为对该研究的这一突破性发现,是对宇宙学创造性的锦上添花,能解决宇宙学上迄今尚未解决的这样一些问题。如:总星系发生大爆炸时,征服怪异性的途径;在总星系向不同方向远离时的初始阶段,将物质和反物质分离的机理;当各个星系向不同方向远离时,总星系保持各向同质性和均质性的特点;当物质被吸入引力无限大的黑洞中时,物质不会变成引力子。
8.为提高上述结论的可信度,还必须用各种不同方法对黑球及其内核重心的位置进行再次精确测定。
9.建议采取紧急措施,尽快从个人手中回收类似的黑球,并组织对其深入的科学研究,掌握研究中可能获得的结果的重要意义。
10.建议把对黑球研究结果中已证明其外星人造起源部分通报给科学界。
竞赛命题的主要依据
1.国际生物学竞赛(IBO)的理论纲要(《生物学通报》,1994.10)。
2.《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生物学》(高信曾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和《中学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辅导》(吴相钰、刘恩山等编译,湖南教育出版社)《高中生物学大纲》供试验用(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编订,人民教育出版)。
范围和要求
理论部分
第一部分
植物解剖、生理(重点是种子植物)和分类(20%)
一、种子植物形态解剖
(一)植物组织1.植物组织的概念和类型2.分生组织3.成熟组织4.组织系统5.维管组织和维管束
(二)种子和幼苗1.种子的结构和类型2.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形成
(三)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1.根的结构(内皮层)2.茎的结构(维管束)3.叶的结构与气孔功能4.根、茎、叶的变态
(四)种子植物的繁殖器官1.花的结构2.种子和果实的形成
二、植物生理
(一)植物的水分代谢1.植物吸水的部位及方式2.植物细胞渗透吸水原理(水势)3.植物体内水分的散失4.外界条件对蒸腾作用的影响5.蒸腾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二)植物的矿质代谢1.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及其主要生理作用2.根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3.植物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特点4.植物体内无机养料的同化5.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利用
(三)植物的光合作用1.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重大意义2.光合作用的场所和光合色素3.光合作用的全过程(光系统Ⅰ和光系统Ⅱ)4.C[,3]和C[,4]植物的比较(光呼吸)5.绿色植物与光合细菌的光合作用的比较6.外界条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饱和点、补偿点)7.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四)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
(五)抗逆生理(抗旱、抗寒等)
(六)植物的呼吸作用1.呼吸作用的类型和过程2.植物体各部分的呼吸强度比较3.外界条件对呼吸作用的影响4.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5.呼吸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6.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七)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生长素类2.赤霉素类3.细胞分裂素类4.脱落酸5.乙烯
(八)植物开花的机理及其应用1.植物的花前成熟2.低温和花诱导3.光周期和花诱导4.春化和光周期理论在生产中的应用5.其他条件对植物开花的影响
(九)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殖1.顶端分生组织和形成层2.无性生殖、有性生殖3.双受精作用、胚的发育和胚乳的发育4.种子植物、蕨类植物和苔藓的世代交替(生活史)
三、植物系统分类(了解到科、目、纲、亚门和门)
(一)藻类植物1.蓝藻门2.绿藻门3.红藻门4.褐藻门
(二)菌类植物1.细菌门2.粘菌门3.真菌门
(三)地衣植物
(四)苔藓植物1.概述2.苔纲3.藓纲
(五)蕨类植物1.概述2.石松亚门3.木贼亚门4.真蕨亚门5.蕨类植物的起源与演化6.蕨类植物的经济价值
(六)种子植物——裸子植物1.概述2.裸子植物分类3.苏铁纲4.银杏纲5.松柏纲6.裸子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七)种子植物——被子植物1.概述2.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的10个重点科(十字花科、豆料、菊科、蔷薇科、锦葵科、茄科、葫芦科、芸香科、禾本科、百合科等的特征及花程式、花图式)3.被子植物的起源与系统发育
第二部分
动物分类、形态、解剖和生理(20%
)
一、动物分类、形态与解剖(重点是无脊椎动物)
(一)原生动物门1.主要特征2.草履虫3.分类(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纤毛纲)
(二)多孔动物门1.主要特征2.海绵
(三)腔肠动物门1.主要特征2.水螅3.分类(水螅纲、钵水母纲、珊瑚纲)
(四)扁形动物门1.主要特征2.分类(涡虫纲、吸虫纲、绦虫纲)
(五)线形动物门1.主要特征2.分类(线虫纲、轮虫纲)
(六)环节动物门1.主要特征2.环毛蚓3.分类(多毛纲、寡毛纲、蛭纲)
(七)软体动物门1.主要特征2.无齿蚌3.分类(双神经纲、腹足纲、瓣鳃纲、头足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