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药理学的理解和看法范文

对药理学的理解和看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药理学的理解和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药理学的理解和看法

第1篇:对药理学的理解和看法范文

【关键词】 药理学 实验兴趣 培养

药理学是一门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医学基础科学,也是我校药学、护理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而实验课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药理学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药理学实验教学是提高药理学教学质量的基本环节。通过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最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观察记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如何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学生的兴趣是不用忽视的。笔者针对学生对药理学实验态度谈谈培养学生药理学实验兴趣的几点体会。

1 学生对待药理学实验的态度

1.1 对动物及其气味产生恐惧厌烦心理

药理学实验大部分以活体动物为实验对象,如小白鼠、家兔、青蛙等。学生往往第一次见还比较感兴趣,一旦叫他们亲自去操作时,就有些害怕了。一怕伤着自己,二怕动物大小便及其气味,总觉得又脏又臭,多数不愿动手。

1.2 轻视实验教学,产生敷衍心理

对实验教学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动机,认为实验教学仅仅是验证理论,只要学好理论即可,因而在实验操作中马马虎虎,敷衍了事,遇本组结果不理想就抄别组的,或根据理论填写。

1.3 独立操作意识差,产生依赖心理

有的同学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动脑,给机会也不好好练习,结果独立操作能力差,进一步发展就会对实验产生消极逃避的态度。

2 兴趣的培养

学习兴趣是学生的内部动机在学习上的体现,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在学习活动中的选择[1]。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才能让他们自己愿意做,愿意探讨,才能真正达到我们开设实验课的目的要求。笔者就多年来的实验教学经验谈谈对学生药理学实验兴趣培养的几点粗略看法。

2.1 使学生明确实验的重要性和地位

首先,让学生明白药理学实验是将理论知识形象的一种手段,是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掌握进行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及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和严密的科学逻辑思维方法,以及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找出药理学实验与其他相关科目和今后工作的联系,向学生分析其所处的地位。

譬如,我校开设此门课的专业有药学、护理、临床医学等专业。针对护理专业的学生需着重要求掌握好各种给药途径的操作技术,如动物静脉注射是临床静脉穿刺的基础,同时要求学生学会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临床对患者护理的基本知识。对药学专业的学生同样除掌握一些基本操作、基本知识的用处外,还可以要求其学会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如中药的开发前景较广,有的偏方、秘方或单位药,可通过相关科目如应用《天然药物化学》知识对其有效成分的提取,经《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化学》等知识,再利用《药剂学》等知识制成相应剂型,最后用《药理学》等知识在动物体上作初步研究、探讨,让学生觉得掌握好药理学实验技能,自己也能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从而对实验产生浓厚兴趣。

2.2 创造良好的实验教学条件和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良好的教学条件和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的主要基地,为了保证实验时有一个较好的环境,这就要求实验环境清洁干净,一切室内设备及实验用品的摆放井然有序,整齐规范,并尽可能地使实验药品、仪器齐全,数量足够,光线充足。同时应注意改善实验室的通风条件,如安装换气扇等,以增加实验室的空气流通,使空气自然清新。

2.3 采用互动式教学法

近几年我们通过互动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我们认为互动式教学法立足于素质教育,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开拓学生思路,挖掘其潜能,使他们的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同时对教师也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2]。

.4 运用多媒体教学,使操作更直观、清晰、易懂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将视听结合、形象生动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学生很快了解实验全过程,掌握关键技术,且扩大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节省了实验经费。

2.5 综合设计性实验

近两年来,我们有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由想象,利用多门专业课实验知识,在学习完某章节理论知识后,自行设计本章节实验方案、操作步骤等,交指导教师审阅可行后,即可进行。这样学生之间有了竞争,有成就感,显著地增强了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上好实验课的主动性,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验技能的掌握。

2.6 将实验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譬如做“给药速度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时,问:危重病人静脉注射药物时,是否速度越快越好?实验结果表明:快速静脉注射某些药物时,动物立即死亡,限速给同等剂量相同的药和同样的给药途径动物却无任何不良反应。从而让学生明白临床上为什么对某些药物需严格控制给药速度的必要性,让他们走出病情越重给药速度越快越好的误区。又比如,问:你们见过有机磷农药(如敌敌畏、敌百虫等)中毒的吗?有何表现?如何解救?向这样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完成实验并能亲自找到答案,学生记忆深刻,又提高了他们对实验的兴趣。

总之,我们可以从以上几方面来提高学生对药理学实验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药理学知识,为进一步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第2篇:对药理学的理解和看法范文

[关键词] 《药理学》;病例讨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8(c)-114-02

《药理学》是高等医学教育的一门主干课程,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学科。由于《药理学》涉及内容广泛,且学生尚未接触到临床医学课程,对疾病缺乏客观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使学生感到《药理学》是一门难学难记的枯燥课程,学习积极性不高。如何加强《药理学》课程建设,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积极进行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以适应《药理学》的发展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如何提高《药理学》教学质量,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记得牢、用得活,成为高等医学院校《药理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病例讨论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病例为引导,启发学生讨论、解决有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该种教学法属于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在教学领域中的典型运用,PBL是1969年由加拿大Mc Master大学医学院的Barrows教授首创,现已成为一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医学教学模式[1]。我们将病例讨论式教学法应用于《药理学》的教学中,经过近年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病例讨论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1 典型病例的准备

根据讨论内容,配合理论课教学内容,从文献、相关参考书或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附属医院精心收集与各章节内容相关的典型病例,如与抗高血压药、降血糖药、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等重要理论课内容相关的病例。根据病例结合理论教学内容,有目的地设计一些问题,经主讲教师集体讨论后将精选的病例充实到本教研室自编的习题集和实验指导等教辅材料中,最终形成文字或制作成光盘等多媒体载体,用于理论或实验教学。

1.2 病例讨论应用于教学的具体形式

典型病例应用于教学主要有以下3种形式:引导新理论大课的开始,如讲解平喘药物时,首先列举1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病例,介绍其缓解期和急性发作期的病情表现,启发学生思考平喘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等;用于阶段性的复习,如学习过了抗生素,可以列举1例儿童支气管肺炎患儿的病例,回顾不同种类抗生素的抗菌谱、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儿童用药的注意事项;实验课上分组讨论,这种形式更能充分体现病例讨论式教学法的意义。具体方法为:病例讨论前1周将病例资料和问题交给学生,课堂讨论时以学生为主体,针对所提供的病例资料和问题,每个小组推荐1名中心发言人,详尽表达本组的分析、治疗方案和根据,同时其他小组可以补充和质疑。教师在讨论过程中需给予适当的启发和引导,在讨论结束后进行总结和评价。

2 病例讨论在《药理学》教学中的意义

2.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病例讨论式教学法改变了“老师讲、同学听”的被动学习局面,调动了同学主动(带着问题)学习的积极性[2]。这种教学法是给定特殊情景,让学生自己在这种情景中根据自己以往的知识背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了寻求正确、可信的答案,多数学生会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认真复习教材,查阅相关资料,主动获悉知识,积极投入到小组讨论中。例如讨论高血压患者合并糖尿病时抗高血压药物的选择时,同学们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对各类抗高血压药物的作用、副作用、药物的协同作用等方面大胆交流自己的见解,各小组可以对其他小组的药物选择提出异议并要求对方阐述药物选择的理论基础。激励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由此,激发学生对《药理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3]。

2.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模式和临床思维能力

病例讨论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模式和临床思维能力有积极作用。由于涉及的病例与日常生活或与日后的工作密切相关,学生们由原来对疾病治疗的似是而非的模糊认识,转变为以科学的理论从本质上去了解它。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相比,学生们在积极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养成了创造性思维模式。在病例讨论过程中,学生们依据所学知识对病例进行分析、判断,进而提出药物治疗方案并阐明用药机制,这个过程有利于培养医学生学会如何思考,注意思维的逻辑性,开阔思维空间,把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于临床实际工作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

2.3 增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协作

在病例讨论的分组准备阶段,小组成员各抒己见、集思广益,达成共识。在病例讨论过程中,由于学生知识有限和思维局限,对疾病的认识、治疗方案的确定往往存在偏差。通过集体病例讨论,各小组交流各自的看法,在认识上取长补短,完善疾病的诊疗计划。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多,增进了同学间的交流与协作,有利于培养团队意识和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2.4 缩短了基础医学的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的距离

《药理学》本身就是一门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在《药理学》学习之前的课程设置,就已经安排了所有的基础医学课程,因此,进行《药理学》课程学习的学生已经具备了比较全面的基础医学知识,这为病例讨论式教学法的成功实施提供了基础。预设讨论病例将临床常见问题、重点问题引入课堂,旨在启发学生思考而避免直接呈现答案。这样学生通过课前准备、课中讨论和课后教师的归纳总结,不但能系统回顾和总结已学过的《药理学》及其他学科相关知识,还能帮助学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经过较长期的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相关临床实践问题的能力会相应增强,而临床技能的培养是医学生见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4]。另外,病例讨论也是临床各个专业领域经常进行的工作[5]。由此,缩短了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之间的距离,使药理课教学真正成为联系基础与临床医学的桥梁。

2.5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病例讨论式教学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准备典型病例时,必须要准确地掌握和熟悉病例中涉及的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刻苦钻研、精心备课,密切与临床医师的联系,扩大知识面。在病例讨论过程中,教师既要认真听取和及时分析学生的发言,全面了解、掌握讨论情况,引导学生围绕中心展开讨论,又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能驾驭和控制课堂气氛,把讨论不断引向深入。通过病例讨论,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提高了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拓宽了教师的知识面,尤其是对来自非医学院校的教师,更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

3 病例讨论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3.1 合理选择典型病例及恰当设计讨论问题

病例讨论的过程是围绕典型病例及其相关问题展开的,因此,病例的选择及问题的设计是病例讨论式教学成功开展的关键。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学任务进行典型病例的选择,避免病例过于复杂而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也要避免病例过于简单而使学生兴趣降低。对于根据病例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反复斟酌,问题安排要由浅入深、合乎逻辑,形成一个递进的导向过程。

3.2 重视讨论过程中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由于有少部分学生仍然习惯于灌输式教学,讨论时发言不踊跃,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常依赖于同组学生代表的发言和教师的总结。教师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教师要对学生的发言表示关注,在学生发言时与其有眼神的交流,详尽地记录每一位学生的表现,在进行评价反馈的时候,最好能引用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评价,并且尽量使用表扬和鼓励的词句。通过以上方式,让学生能够感觉到自己受到关注,自己的发言具有价值,从而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3.3 注重病例讨论后的总结和评价

教师对学生在病例讨论时的发言要进行整理、归纳与总结,明确讨论课上涉及的重点知识及其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可能应用的情况,指出学生各种观点的分歧并予以评价,对学生没有表述的或表述不准确的难点进行补充并表达教师本人对本病例的看法。从而通过总结和评价,使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并且能够举一反三,进而将理论知识用于临床医疗实践。

总之,高等医学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创新型医学人才的重任,推进素质教育更是迫在眉睫[6]。实践证明,病例讨论式教学法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改、推进素质教育有着重要意义,这是《药理学》教学的改革方向之一。但在进行教学改革的同时,必须有相应的配套措施,比如教学内容、学时分配、考试形式等的改革。病例讨论式教学法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尚需进一步探索。作为医学院校的教师,我们将继续深入地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结合学校实际,不断充实、完善、优化教学方法,使《药理学》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Neville AJ, Norman GR. PBL in the undergraduate MD program at Mc Master University: three iterations in three decades[J]. Acad Med,2007,82(4):370-374.

[2]叶晓芬,蔡映云,吕迁洲.通过病例讨论开展药物治疗学教学[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7,10(2):401-402.

[3]聂珍贵,高春艳,梁翠茵,等.药理教学中开展病例讨论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6,5(10):923-924.

[4]朱锡光.五年制医学生临床技能培养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的几点思考[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5,24(1):47-50.

[5]徐晤,夏勇,王志荣,等.病例讨论在临床教学中的作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6,9(2):136-138.

第3篇:对药理学的理解和看法范文

【关键词】“教学做”;生命科学馆;一体化;教学模式

高职高专职业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医学职业教育也逐渐转变为培养“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的模式,既要求有牢固的基础科学理论和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又要求有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职业能力,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单元教学时间里融为一体。我们提出了独特精深的病理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思想,以“做”为主的课程整合模式,课程能力目标是突出“先会做”这一实践能力培养,然后才是“后懂理”理论知识跟进。

一、研究对象

以学校2013级临床医学专业1~10班的53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学生来源于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录取入学,随机分班。学生年龄、性别及成绩经过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设计实验组为:临床医学1~5班,共计26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为临床医学6~10班,共计271名学生。

二、研究方法

学生学习病理学基础内容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模式,联系临床紧密的内容以问题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problem based leaning,PBL教学法)等多手段联合教学。预先对学生进行课前动员,向他们介绍联合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意义以及如何在病理学中应用。主要教学过程包括:

(1)教师采集典型临床病例进行整理,病例中包括患者主诉、症状、体征、临床检查、病理变化及尸体解剖等内容,并有针对性提出思考题,将整理好的临床资料精制成PPT;同时在每一个教学班培养个别学生成为简易标准化病人(Simple Standardized Patient,SSP)。

(2)教师导课,在前次课程活动结束或利用自习时间,并将导课内容分配到每一个学生,也可通过学校网络教学中的病理学讨论专区进行导课,督促学生积极和自主地进行学习和交流。

(3)学生自学收集相关资料、分析问题,带着问题去图书馆和上网查阅资料等预习、准备,也可请教学校教师和校外专家,并整理好个人发言讨论稿。

(4)小组讨论与学习,学生原则上以寝室为一个小组(6-8人/组),组长主持小组讨论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每一个学生在讨论会上发言,围绕问题提出进一步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小组讨论结束时,提交一份小组讨论意见与结果。

(5)全班集中临床病理讨论(clinical pathological conference,CPC),将学生SSP引入到简易模拟病房,教师组织CPC教学。各小组学生代表汇报本小组讨论结果,其它小组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进行辩论,每一个学生积极踊跃发言。教师辅导学生总结,并对学习情况做出评价,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及下一步学习要求。学生问卷调查,对本次课程单元教学的满意情况,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还处于政府强势推进阶段,在这个特定时期,任何政府管理的缺失或弱化,都会使职业教育受到很大影响。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病理学“教学做”的过程中,作者首次提出“五个场景”教学模式:①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药理学实验;②把设计性实验引入药理学实验教学中;③在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引入改良PBL教学方法;④将双盲法引入药理学实验课教学中;⑤优化药理学实验考核方式和内容。这是一套重自主、重交流、重实践、重创新的教学模式,每一模块的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让学生走进生命科学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性认识,改变了传统的病理学教学模式,给教学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面貌,有利于其对枯燥的病理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

“教学做”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符合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要求,是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手段。教学以“双证书”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实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为宗旨,要求学生毕业后具有执业证和职业能力,而“教、学、做”的一体化模式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执业考试和职业能力的训练不仅依赖于临床专业课程,而且对专业基础课也有同样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罗玉琳,张乐星,封玉玲等.医学高职院校病理学教学中引入CPC的实践探索[J].重庆医学,2011(24).

[2] Schneider S,Bazarian J,Spillane L,el a1.Educational PrescriptiOILS:Prd,iem based learning in the ED[J].Acad K-nerg Med,2002(10).

[3] 韩仪.以多元化教学形式引导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建构[J].继续教育研究,2006(4).

[4] 宋亦芳,汪国新,金德琅.热点・焦点:社区教育发展三人谈[J].中国成人教育,2013(1).

[5] 王洋,朱焱,陶立阳等.计算机辅助技术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论坛,2010(1).

[6] 吴晓岚.PBL联合多媒体技术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5).

[7] 胡玲,封玉玲,唐静.改良PBL和LBL教学法在高职高专病理学教学中的比较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3年(17).

第4篇:对药理学的理解和看法范文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2(b)-149-02

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基础知识牢固、知识面广泛、综合能力强、整体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专业性人才的问题已十分严峻地摆在我们的面前。尤其在深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学思想、教育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关[1]。医学科学迅猛发展,临床药物品种繁多,新药层出不穷,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也日益增高。教师如何适应形势发展,既要讲授传统的基础知识,又不断地将最新的相关信息和学科的动态发展源源不断地传授给学生,还要对其独立钻研、拓宽知识的方法与途径等进行传授和点拨,以期培养及增强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适应时展的要求。现谈如下几点看法:

1 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全面、深入并正确发现和认识事物特点的能力。通过观察可获得大量感性材料,为进一步思考奠定基础。不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复杂的现象中就难以观察事物细微变化及其本质特点,就不能有效、充分地感知事物,获得真正的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1 理论教学

在理论教学中,为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便于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判断、加深印象,有利于理解和记忆,首先将所授内容编制成提纲,绘制成图表、活灵活现的动画或配以模型、实物,充分展示给学生,培养观察能力[2]。如在学习心血管系统药物时,制作了心肌供氧和耗氧之间动态平衡图,形象展示了心绞痛的发作和缓解。设计灵活多样、条理清晰、布局合理的板书可进一步增强直观教学的效果。讲授过程中教师抑扬顿挫的声调,快慢适中的语速,丰富的面部表情及生动形象的肢体语言,都特别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在学习呼吸系统药物时,首先让同学们共同说出呼吸系统的常见症状咳、痰、喘,演示喘息状态及咳嗽动作,也可根据咳嗽是否伴有咳痰和痰液性质等引出本类药物,列出平喘药的种类,出示各类代表药,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后再讲解,便于眼脑手并用,从而使所学内容印象深刻。

1.2 实践教学

在实验课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又要提倡学生勇于发问、善于思考,把掌握研究思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作为实验课教学的重点[3]。根据理论课学习内容,精心设计出形式科学合理、内容丰富多彩的实验课题。在实验教学中,大胆压缩验证性实验,启发学生创新性思维。有些课题则应鼓励学生创新,自行设计、自行操作、自行观察并如实记录操作方法步骤和结果。特别重要的是对结果的判断和分析,对出现的与理论不相符合的结果,应能找出可能的原因。总之,实践教学中学生亲自动手,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的重要方法,亦是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书本知识的手段,更是获得新知识、新信息的重要来源。如在做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对瞳孔的影响实验时,给学生不加标签的药液,根据动物用药前后瞳孔的变化,进一步找出扩瞳药和缩瞳药,再进一步推出最可能是哪个药等。从而提高了大家的参与意识和动手的积极性,更提高了分析认识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电化教学

由于多媒体网络教学的迅速发展,更多信息来自网络和电化教学,这就更突出了观察能力的重要性。在学习相关内容前可先提出电化教学中的问题,带着问题看电教,当然也可先看电教再让学生提出问题和自己总结,组织观后讨论重点发言,时间充足可每人发言。将电教中所见、所闻、所想介绍给大家,老师可再做总结性发言。此方法使学生观察更加认真细心,提出的问题也更加深刻和尖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进一步增强。

2 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是人类智力发展的核心,是认知能力中最主要的能力。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把感性材料通过加工改造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关键是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注意创造问题的情境;要丰富表象和语言;要发展思维的形式;要遵循思维的规律;要参加实践活动等,启发学生思维[3]。药物学教学中常用的思维方式有:

2.1 逻辑思维

药物种类繁多,内容庞杂,枯燥无味,但其药物作用、用途与不良反应之间又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因而把握药物作用这一中心环节并由此推导出适应证、禁忌证和不良反应。可以点带面、由表及里,也可以面寻点、深入浅出。如学习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时,可根据α、β、M、N等不同受体的分布及生理效应,分析推导出这些受体的激动药、拮抗药的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哪些病人不适合应用及使用时需注意的问题。同理可解释组织胺受体、多巴胺受体 激动药和拮抗药的作用应用特点和规律。这样不仅减少了枯燥无味的说教,而且保持了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同时又启发诱导了其学习思路。

2.2 比较鉴别

比较鉴别是确定事物异同点的思维过程,是把握事物特征的重要手段。如药名的比较鉴别,氯丙嗪、异丙嗪;他巴唑、地巴唑;可拉明、阿拉明等。它们虽然只有一字之差,而它们却非同类药物,更非同一药物,作用应用差别很大。比较鉴别有以下两个方面:①在作用特点和应用方面的比较鉴别。强心苷类、肾上腺素虽然都可增强心肌收缩力,但由于对心肌耗氧的影响不同,临床应用有本质的区别。②不良反应的比较鉴别。同类药物有不同的不良反应,不同药物有相同不良反应,如抗癌药、抗菌药、解热镇痛药等。经过纵横联系、区别对比,可达到同中求异,异中存同之效。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较快掌握各类药物特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并能灵活运用于临床实践。

3 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

想象能力是对已知事物形象进行重塑,并在头脑中构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因而是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是智力发展的基石[3]。在学习药物学过程中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展开理想的翅膀充分想象。如学习药物跨膜转运的内容时,将主动转运形象比喻为引水上山,需要动力泵,被动转运喻为下坡运动,不消耗能量。再如讲叶酸和维生素B12的关系时,将叶酸比喻为拉货车,而维生素B12则作为卸货工人等。

4 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一种多层次的综合能力。具备自学能力,才能独立驾驭学习活动,学会学习,享受学习乐趣,才能轻松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在教学中对某些难度不大的内容,鼓励学生自学,并提出问题,让他们自己通过大量阅读,不断探索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因为老师的教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而自学能力可使学生终生受益。如讲解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药物,先提出问题,乳酶生是如何促进消化的?应用时应注意哪些?咳必清为什么用于干咳病人而多痰病人禁用?这时,教师可适时给予指导,让其参阅医学基础课的生理学、病理学内容及临床课的呼吸和消化系统相关疾病,使学生既提高了自学能力又掌握了药物的作用,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鼓励学生课里课外多读书、多留心、多思考、多提出问题,还可让学生通过自学、互学、收集积累,写出读书笔记,编写教案走上讲台,将自己的学习体会讲给同学们听。通过实践,使学生尝到了自学的无尽甜头。

总之,在实施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采用教学方法一方面必须能达到启迪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达到理解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觉悟的目的;另一方面,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能力、实践能力等的培养。同时各学科应相互配合,有机渗透。教师应遵循教学规律,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对形态学科侧重于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机能学科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临床各科则侧重于综合分析与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多环节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敏锐的反应能力、科学发展能力、实践能力,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使其成为适应现代多元化发展的实用型人才[4]。

[参考文献]

[1]黄正明,杨新波,曹文斌,等.深化药理教学改革,加强学员能力和素质培养[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1,3(2):163-164.

[2]植新培.药理学强化训练的实施与探索[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4):138-139.

[3]曾菊绒,任丽君. 药理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医学教育探索, 2007,6(8):702-703.

第5篇:对药理学的理解和看法范文

【关键词】生理学教学方法学习兴趣

生理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重要学科,其中许多理论都具有特有的复杂性和抽象性,课程开设在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而且其内容与学生未来的工作有一定的差距,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够清楚地意识到今日的学习对未来的工作有何意义,因此,容易变成被动学习。常言道:兴趣是爱好的先导,更是学习的动力。要提高生理学教学质量,使学生掌握好这门重要课程,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动力着手,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现就这一方面谈谈粗浅的看法。

1如何展开兴趣教学

1.1让学生明确每章节的具体目的和知识的具体意义

在讲授每章节前,将该章节的主要知识内容清楚、生动、准确地告诉学生,讲明其在生活中的具体意义,使学生明确具体的学习目的和要求,以引起学生对知识的重视和求知欲。例如在讲解/尿的生成和排出一章时,开场白就告诉学生肾脏的主要功能是生成尿液以排出毒副产物,如果其功能发生障碍,严重者会产生尿毒症,而尿毒症、透析、换肾等词在生活中都听说过。另外,还告诉学生每次考试都有一个问答题在这个重点章节,这样一来,学生自然就重视起来,增加了学习的主动性,就很容易掌握有关肾脏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了。

1.2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教育手段也日益先进起来,从传统的粉笔加黑板到幻灯机、从投影仪到闭路电视、从计算机多媒体到计算机网络。现在,在各高校应用较为普遍的是计算机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因为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兼具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效果,具有清晰、美观、活泼生动和信息量大的优势。特别是计算机教学的多媒体动画更具特色。因为许多生理过程是微观的、动态的、抽象的,例如:物质的跨膜转运、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尿液的浓缩与稀释、眼的调节过程、耳蜗基底膜的振动与行波理论等等,这些理论用语言文字解释,往往费劲大,学生还不易理解,而用动画的形式表现,则变得简单明了、容易接受。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特别是其动画演示功能,不仅使课堂教学从内容教学向过程教学转变,使学生从强迫记忆转向理解记忆,还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从而大大地提高生理学教学质量。

1.3创设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性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不断生疑、思疑、解疑的过程。设疑是一个思维过程的始动环节,是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一种教学艺术,它能点燃学生的思维火焰,调动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并引起学习的兴趣。例如,眼的调节过程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内容,如果平铺直叙地讲,学生不感兴趣也不易理解,在讲解之前,我们设了这样一个疑问:在眼不调节的时候,正常眼前6m以内的物体,根据光学原理成像在视网膜之后,人眼此时是看不清物体的。为了看清物体,是不是随着物体的移近,我们要像老鼠见了猫似的远离之呢?伴随着幽默的后退动作,学生们大笑起来,显然不是!那么在生活中我们是如何看清近处(眼前6 m以内)的物体的呢?眼的调节过程是怎样的呢?带着问题,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在计算机多媒体动画演示的协助下,同学们轻松愉快地接受了这段知识。

1.4师生情感交流的必要性

医学专科生常自认为毕业就是失业,丧失学习动力,缺乏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关心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信任感。年轻教师的成长经历告诉他们,认真学好生理学,在专升本、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就占了先机。为学生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学好生理学就成了好的学习动机。

1.5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多媒体课件具有直观生动、图文并茂、信息量大等优点,直接刺激学生的感观,在有效的时间里提供大量的图文信息,立体地多层次地展现人体的奥妙,动态地反映机体生命活动过程,开拓了学生的视野。生理学中一些纯理论、抽象的内容以动画、图表形式解决,简洁明了,不显枯燥,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加深对理论的认识,提高理解和记忆能力。

1.6基础为临床服务,基础教学要紧密联系临床

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学科,是病理学、药理学等基础学科及内科、外科等临床学科学习的基础。学生普遍对临床知识感兴趣,教学中不妨引用临床病例,讲解一些基本的临床知识,联系疾病与正常机体活动的关系,进一步说明机体稳态调节的重要生理意义。既说明了机理,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为今后的学习作了铺垫。

1.7重视生理学实验课,提高学生操作技能

生理学实验不仅巩固和加深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实际的动手能力和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生理学动物实验中,放手让学生操作,诱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培养他们团体协作、合理分工的工作能力,这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途径。

1.8介绍医学发展史上重要的人和事

模范的作用是无穷的,教学中介绍生理发展史,介绍重要的一些人和事,一方面丰富并解释教学内容,一方面又给学生提供了榜样。介绍各种现代科研技术的创立及创造者们因此而获得的成功和荣誉,介绍他们的奋斗历程及其对未来世界的影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鼓励他们向科学家们学习,弘扬科学精神,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2总结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们学习的内在动力。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是提高生理学教学效果的关键,我们在总结各位前辈及同仁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生理教学进行了积极探索,通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合理应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了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卢建中.有关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几点看法[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2,(7)

第6篇:对药理学的理解和看法范文

【关键词】

中药生物分析;课程设置;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广东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项目编号:LYM10095)

作者单位:510006广东药学院中药学院(陈磊 王淑美 粱生旺);南方医科大学中药学院(刘怡)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学科交叉已成为其发展的主流之一,而探索生命的奥秘可以说是这一发展趋势的一个典型代表。生命科学发展日新月异,近年来对我国传统中药的分析化学研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人们开始逐渐从分子水平去描述生物学现象,从而揭示生命本质;另一方面化学、生物学和医学发展突飞猛进,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术和方法,这些新方法、新技术促进并加速了“传统”药学与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的渗透和融合,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的大药学背景[1]。分析化学是探讨研究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和形态等化学信息的分析方法和理论的一门科学,是跨化学、生物学和医学的综合性应用学科,面对新的变化,探讨如何与时俱进的改革中药分析课程教学内容及模式,适应社会发展对中药分析人才的新要求,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2]。

对此,我们在中药学分析与鉴定方向本科生教学中尝试开设了中药生物分析课程,经过近几年的摸索并结合自身科研活动实践,基本确定了本科生中药生物分析课程时间安排和教学内容设置情况,教学内容,同时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进行了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以下就具体情况和举措做以介绍。

1 中药生物分析课程设置

1.1 课程内容设置

完善课程体系,保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是一门课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分析化学学科发展的特点,结合当今中药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从分析对象和分析方法两个方面考虑了中药生物分析课程内容设置。即按我们的理解中药生物分析应该包括:中药中生命活性物质的分析和利用生物化学技术(如:酶法分析、兔疫分析及核酸分子杂交分析等)对中药所进行的分析两个主要部分的内容。

目前,大多数的中药学专业相关化学、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主要都关注中药所含各类化学成分和中药各剂型分析,较少关注生物样品处理和生物大分子分析,即以往的教学内容设计与生物学、生命科学等内容相分离,造成知识脱节,导致学生只知道药物“外在”情况,而忽视对药物进入人体后“内涵”变化的探究。同时,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过去中药分析及相关课程都很少对构成生物体的多肽和蛋白质、核酸、糖、脂类给与关注,而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些生物大分子对于生命科学显的越来越重要。基于以上原因,关注分析对象,紧密联系生物学、生命科学发展现状,我们从分析对象角度考虑,在中药生物分析课程中设置了生物样品内中药制剂化学成分和生物大分子分析相关内容,要求学生掌握体内药物分析的流程,掌握生物大分子的特点及常规分析方法。结合分析对象,从分析方法方面考虑,选取了电泳法、生物质谱法、酶法分析、免疫分析、生物检定法等较新、目前应用较多,并在中药分析中已有一定应用的技术方法。同时在讲授体内药物、生物大分子分析时,注意选取采用电泳法、生物质谱法、酶法分析、免疫分析、生物检定法的实例,结合应用,让学生能够综合体会、便于掌握。

1.2 课程时间安排

在本科哪个年级开设本课程?在课程学习时间上,我们遵循了中药学整个学科体系的设置规律,由基础到深入、由基本理论到整体实践。分析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医学、生物学和药学的发展[2],因此中药生物分析相关内容应当在学生学习完分析化学、中药化学、生物化学、中药药剂学及药代动力学后介绍,这样学生在学习体内药物分析、生物大分子的特点、生物质谱法等内容时就很容易接受,并方便联想以前学过的知识;医学、生物学和药学的发展又对分析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应当在中药制剂分析、生物药剂学、中药药理学开课之前补充相关中药生物分析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将所学到中药生物分析的知识方法应用到具体实践中去,如免疫分析、生物检定法等内容很容易与生物药剂学、中药药理学结合起来。基于此,我们在中药生物分析课程时间安排上选择了本科三年级的下学期开课。

经过几年来的试验,学生普遍反映该课时间安排比较合适,对某些基础课起到了回顾复习加深的作用,同时与其他专业课(如中药制剂分析、生物药剂学等)可以前后呼应、相互链接。同时该课程开设在本科生实习前,课程中又引入了大量实际工作中常用,而以往本科教学却未涉及的知识,还可以为本科学生即将面临的实习提供了知识层面的补充。比较出乎我们意料的是,有学生反映,这门课的开设在其实习单位选择以及攻读研究生学科方向选择上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2 教学方式、方法探索

大药学背景无疑对中药生物分析课程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多个学科的融合使研究范围越来越广,目前的中药分析已经从理化分析、仪器分析扩展到生物活性分析、药理药效分析等;研究内涵不断延伸,从体外质控到体内代谢、与体内酶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分析;学科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化学、生物学和医学的融合,这些都使得的学生在理解掌握中药生物分析相关知识时有一定难度,也要求我们在教学方式上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据我们几年来的探索,总结出以下方法:

2.1 引人入胜的引言

第一印象在大学生课堂上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每一个章节有没有一个好的开篇引言,吸引学生深入进来是关键。根据笔者自身的体会,这个引言的切入点必须是学生日常可以遇到的、自身或者身边的人经常谈起的、电视媒体使之耳熟能详的;既要贴近教学内容,又要寻找学生的兴趣点,以自然而然的方式来导入;最好是以问题的形式甚至是多个问题连问的形式提出,便于学生层层参与深入思考。比如笔者在该课程第一节课时就采用了连问的形式开篇,如:为什么一般不能用果汁、茶叶水服用药物?为什么有些药物(甚至是同一种药物的不同生产商产品之间)要求饭前服用、有些要求饭后服用?原研药与仿制药成份相同药效为什么会有差别?通过连续的提问吸引学生后,留给学生思考时间,通过互动,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述自己的看法,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再由教师进行释疑,这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兴趣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2.2 层层推进,与实例及已学课程紧密联系的互动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无知接触未知显然不如从其已知过渡到未知。学生面对完全未知的知识自然会产生畏惧抵抗心理,而如果能层层推进,从实际的例子和已经学过的知识过渡到新的知识则要容易的多。同时,改革传统单向知识传授的灌输型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并大胆尝试问题导向式、课堂讨论式等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方法,也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激起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笔者在中药生物分析教学中,特别注意实例教学方法的应用。尤其是从其他学生已经学过的课程中寻找例子,然后从中药生物分析的知识角度来作出解释。同时也特别注意从学生已经完结的课程中寻找仅是提及而未深入的问题,结合中药生物分析的相关知识给出进一步的答案。比如在讲到血液样品分析时,就和学生一起探讨了血浆、全血样品在临床药物检测上的区别应用情况。采用实例教学方法,好处还在于可以让学生随时参与进来,在课堂上,经常出现了“学生当老师”的情况,学生们用自己的所学的知识或是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课堂交流,而此时老师则充当了听众和主持人的角色,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3 多结合现代中药的相关研究

目前中药学研究滞后于生命科学研究,或者换言为采用中药生物分析技术研究中药目前还不十分普遍。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中药学科的本科生,引入与中药相关的研究内容时更能得到学生的认同的关注。例如,在讲述酶反应动力学中米氏常数及其应用时,之前我们选用了青霉素酶对苄基青霉素作用的较经典的例子,学生的反应平平。而米氏常数及其应用又是酶法分析方法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掌握应用酶法分析的关键,经过总结调整,我们结合自身科研实践,引入了中药五味子中五味子醇甲在大鼠肝微粒中的动力学研究结果,就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并在课后,有多名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与老师探讨了该研究的具体方法和过程。因此近年来我们在教学准备时,非常注意收集整理相关技术对于中药研究的实例,我们理解只有多结合中药的研究,才能使这门课达到其开设的目的,实现其意义。

3 总结

经过几年不断的教改举措实践,可以明显发现学生们学习中药生物分析的兴趣显著加强,很多学生反映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扩展了视野,提高了对中药学整体上的认识,有学生反映这门课的开设在其攻读研究生学科方向选择上产生了一定影响,也有学生反应在其实习中用到了该课程讲述的相关知识。总的来说,通过几年的努力和探索,该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逐步成熟,并取得了预期效果。

中药学专业立足于中医传统理论,同时是跨化学、生物学和医学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开展中药生物分析教学,争取与时代同步补充相关信息,对增进中药学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中药学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适应我国中药学事业和高等中药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有积极意义。

参 考 文 献

第7篇:对药理学的理解和看法范文

【摘要】为了提高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效果,确保教学质量,通过探讨《医学微生物学》课程讲授过程中以及中采取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技术等内容,对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和新颖的教学手段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44-01

《医学微生物学》作为临床、护理、预防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之一,以其广度的多交叉性和深度的多层次性,成为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无可替代的桥梁学科。现代医学微生物学已经广泛地渗透到医学、药学、生物学各领域,其发展速度相当快,特别是分子水平的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开拓和深入发展,使人们对于所致疾病的病原生物学性状、致病性、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等环节,正在形成一个全新的认识过程。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围绕医学微生物学知识体系的特点有效地提高其教学质量,充实和完善学生对这一学科的知识积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教学的关键。

1课程特点

1.1课程内容多、课时少。

在医学教育中,各院校为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而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压缩教学学时是我院教学改革的一部分,我院的医学微生物学学时也在一再缩减;然而,随着医学微生物学深入研究,以及新病原微生物不断出现,如SARS病毒、H5N1禽流感病毒、人偏肺病毒等,该课程内容正不断增加,使得教学压力日渐增大。

1.2学科交叉多。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内容涉及很多学科,既有基础学科,又有临床学科。众所周知,微生物学的发展派生出免疫学课程;微生物学与病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等也密不可分,同时该课程与临床多学科内容相互渗透,如传染病学、皮肤性病学、外科学、内科学等。

2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教与学探讨

2.1优化教学模式。

在目前我国教育的大环境下并根据我院实际情况,逐步引入了PBL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减少死记硬背,旨在调动学生主动、自觉、自主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明性,训练学生科学思维、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提供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病例,然后提出相应的思考题。如该疾病可能由哪些病原微生物引起?临床上需进一步检查哪些指标?如何进行相关的防治包括必要的鉴别诊断等。学生分组搜索相关文献资料并讨论,最后老师总结与答疑。通过PBL教学法的部分课时实践,可明显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在学习中也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2.2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占总教学课时一半比重,重视实验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增加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对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进行了如下改革。首先,根据现代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我院教学的条件,重新编写了实验教学指导,将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重组并增加了部分设计性实验内容;其次,通过课前提问来促使学生养成实验课之前应该预习的习惯,对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有很好的效果;再次,采取有效手段,加强实验教学质量控制,包括老师实验课之前的预实验、实验集体备课、实验报告的阅改及实验考核办法等。

2.3多媒体课件教学与常规教学相结合,变抽象为形象,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医学微生物学所涉及的常为一些抽象的、微观的、描述性的内容,按传统方式进行授课学生不易直观理解和接受。为此,我们将许多优秀的国外原版微生物学教材中与医学微生物学相关的精美的照片、示意图等扫描到计算机中,制成色彩鲜艳、高分辨率的微生物学图库。此外,还利用数码相机、数字摄录机等对平时教学的实验操作及其结果进行记录,或利用视频采集系统将保存的微生物学教学录像进行剪辑后转换,制成内容丰富的数码影像资料。在平时我们非常注意收集报刊、电视、因特网等现代传媒中涉及医学微生物的科技报道。例如我们在讲课中有关疯牛病、埃博拉病毒的肆虐、防治的最新进展、人间禽流感的防治、国内外艾滋病疫苗研究进展等内容都是在科技新闻报道的基础上进一步查阅相关文献后整理的。这样拉近了医学基础课课堂与学科前沿的距离,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十分注意利用因特网上与微生物学相关的网站资源,因为这些网站上有大量精美的医学微生物图片、有医学微生物学发展历史及最新进展等内容。所有这些都可供制作课堂讲授内容时随时调用。

2.4推荐适宜的学习方法和易记的口诀

2.4.1三性两法。

学习医学微生物各论时,将致病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预防与治疗方法归纳为“三性两法”。通过总结与梳理,建立每种致病微生物的个人名片。学生们常常感到致病微生物太多,容易弄混,不好记。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建立名片的方式,认识病原体。俗话说得好“一回生,二回熟,三次见面成朋友”。在课余、在休息时,都可以把名片拿出来,帮助记忆。

2.4.2横向比较法。

在总结了“三性两法”的基础上,建议学生们按照某种相同特性,将所有学过的病原微生物知识分类记忆。比如,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感染而不入血的细菌,两次入血的细菌等。在总结的过程中,学生既对以前学过的内容进行了复习,又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4.3纵向比较法。

对于相同种类的病原微生物,在排除共同特性外,比较不同微生物的特点。在肝炎病毒一章中,可以按照感染途径的不同,将5种主要的肝炎病毒分成两类,一类是经过粪-口途径传播,另一类是主要通过血液传播;还可以根据核酸的类型,将5种主要的肝炎病毒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这样做的好处是重点突出,容易让学生抓住重点,还可以减少学习负担,减轻学生的精神负担。

总之,在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也要重视对学生正确学习方法的传授,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我们应全面地认识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关系,只有两者“双管齐下”,才能达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金红,张晓梅,邓伟江,等.多样化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4):60-61.

[2]薛惠平,陈佩,张艳萍,等.诊断学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6,5(10):907-908.

第8篇:对药理学的理解和看法范文

关键词:鱼骨图 药事管理 教学质量

一、鱼骨图

鱼骨图又名特性因素图,因形如鱼骨而得名,是日本石川馨教授设计的一种发现事物问题“根本原因”的方法,它能够清晰明了地显示造成问题的各种原因,并指出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使决策者对问题有整体的把握。鱼骨图分为整理问题型鱼骨图、原因型鱼骨图和对策型鱼骨图,本文使用的是原因型鱼骨图。它可以针对事物的问题找出产生该问题的主要原因,并通过现场调查的数据,计算出每种原因或相关因素在产生问题过程中所占的比重。决策者可以根据问题因素所占比重不同,有所侧重的采取相应对策来解决问题。

二、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药学类专业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形式、专业种类、教学方式亦呈现多样化发展,我国高等药学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为跟上时展步伐,适应新时期我国高等药学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培养合格的药学专门人才,以满足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全国各大高校纷纷开设《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药事管理学是研究有关药品管理活动的内容、方法、原理及其规律的学科,是药学与管理科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互相交叉渗透而形成的边缘学科[1]。由于该学科覆盖面广、社会需求背景复杂多变,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还处于发展完善阶段,仍需不断在摸索中前进。笔者在对该门课程的讲授期间,发现学生对于课程的内容理解、理论知识的掌握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本文就如何改善学生学习《药事管理学》课程的困境方面提出一些建议,与同仁探讨研究。

三、影响因素

(一)课程

1.课程内容

药事管理学是指对药学事业的综合管理,是运用管理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对药事活动进行研究,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但在国内的相关专业教育中,《药事管理学》包含了对药事活动管理的基本介绍,内容以宽泛介绍为主。与此同时,学校在根据专业不同,设置学时有所侧重,但由于经济和技术水平的发展,药事活动有了更多的变化,在有限的学时内无法将《药事管理学》讲解清楚,教师在授课时只能对重点章节有所侧重,致使学生对于《药事管理学》的学科前沿和药事实事缺乏了解。

2.课程设置

根据调查显示,各院校开设的药事管理学科课程,除《药事管理学》或《药事管理与法规》、《药事法规》设置较普遍外,各院校其他课程设置的差异较大,多至10余门,少则1门甚至没有[2]。学校在开设《药事管理学》课程时,各专业学时、考试性质均不相同,使得学生对于该门课程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再者学校在开设《药事管理学》时,相关课程如《药物经济学》、《医药商品学》等开设或先或后,课程间的关联和层次不清,不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相关知识。

3.教材有待完善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药事活动也在发生变化,其中药事组织机构设置及其职能,药品管理立法,药品注册、生产、经营、使用、信息等方面的监督管理,药学技术人员管理等内容都有相关的改变,笔者所在学校采用的教材为《药事管理学》(第5版)在相应的章节并未与时事接轨,纸质教材的时限性和不足无法跟上药事活动的变化,需要不断补充和更新,致使学生在了解药事活动相关动态时存在困难。

(二)教师

1.教学能力

近三年的调查显示,学科教师占药学全部教师的比例一直不足5%,明显低于国际10%的平均水平[3]。在现有的教师队伍中,兼职教师数量较大,约占30%~40%[4]。而从师资来源看,药事管理学可由于其特殊性,很多学校往往由院系行政领导或其他人员兼任;一些院校甚至由药剂学、药理学等教师兼任,没有专门的教研室甚至教学组。这样不利于教学的计划,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2.教学计划

在我国一些二本医药院校,《药事管理学》只作为一些专业的基础课,如药学、药剂学、临药、医药营销等,药事管理学并不是一门单独学科,学科比较弱小,并未引起足够重视,这就使得教师在进行《药事管理学》的教学计划时,仅作为一门常规课程讲授,这将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不能得到足够的信息和知识。

3.教学模式

在授课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学生互动才更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同的学科要求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当教师的教学模式不利于课程的讲授时,会使得学生无法提起学习的兴趣。在《药事管理学》的授课过程中,一味的讲解理论知识,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更无法提起学习的兴趣。

(三)学生

1.学习方法不当

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但一些学生并未掌握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一些学生学习很用功,但效率很低,缺乏独立思考和逻辑思考的能力,只是一味的死记硬背,无法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就《药事管理学》而言,在理解了药品、药品监督管理和药品管理法等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并未将实际生活中的事件联系于理论知识,如近年频发的假劣药事件、《药事管理法》相应的变化等。

2.学习动机

药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主要包括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和相关药事组织等。因此,在大学四年期间,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尽相同,他们会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选择不同的就业目标或学习目标。由此,选择提早就业的学生会较早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会更多的投入到专业课的学习中,也有一些学生缺乏明确持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

四、对策

(一)策略教学

针对《药事管理学》课程的特点,有意识地实施策略教学手段的集合。策略教学手段包括有活跃课程教学气氛,针对每一章的教学内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以此来提升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如在药事组织的章节中,通过登录CFDA网站,查询CFDA的机构职能,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对于CFDA相关机构职能了解,并进行PPT讲解,发表个人看法,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掌握。策略教学还可以通过强化实践教学,探索多种教学方法,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有利于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接轨,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中发挥力量。通过多种策略教学方式的组合,可以有效的改善学生的学习困难,加深他们对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理解,并更好的掌握。

(二)增加《药事管理学》学时,调整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

我国大多数院校对于药事管理学科建设尚处于起步状态,暂不具备将药事管理学科分化为药事法规、药品经营企业管理等专门化课程的能力,故可将《药事管理学》增加学时的基础上,将一些重点章节,如药品监督管理、药学技术人员管理、药品管理立法、特殊管理的药品等重点向学生讲述。一些章节如药事组织、药品知识产权保护、医疗机构药事管理等章节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药学专业其他课程如药剂、药分、药化等均有较多的实验课时,让学生能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然而《药事管理学》均为理论学时,并未开设实验学时,不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强化实践能力。设置《药事管理学》实践课程,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三)加强教材建设,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针对药事活动、药事组织相关职能、药事法规等信息的变化,《药事管理学》所使用的教材是无法跟上步伐的,因此在对于《药事管理学》教材的编写和建设,需在认真研究我国药事活动的基础上,弥补纸质教材存在的不足,将相关变化有效的体现在教材中。同时,加强与友校之间的联系,共同研究影响药事管理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学科前沿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教师教授心得以及药事活动的相关信息方面加强沟通与交流,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四)加强师资建设,注重专业队伍建设

建设和完善《药事管理学》课程体系,师资是关键。首先引进药事管理学相关专业高学历人才;其次加强对现有教职员工的知识培养,通过相关讲座培训、对外交流学习、内部研讨会等形式,弥补师资的不足,加强学术交流;最后可聘请一些国内外知名的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和国家药事组织的行政人员来开办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更好的让学生和教职员工了解药事活动主体的情况等。

(五)强化制度约束

针对当前大学生学习困难、学习能力差等特点,强化制度约束,开展学校、教师、家长联动机制,尽可能地采用有效引导的方式使得学生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逐渐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以及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制度的强化,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掌握,在面对未来困难的就业前景,能够更好的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发挥自己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付非,郭淑英,申蕾,冯波. 以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提高药事管理教学质量[J]. 亚太传统医药,2012(12):240-241.

[2] 胡明,蒲剑,蒋学华,吴蓬,周乃彤. 我国高等药学院校药事管理学科本科课程体系调查[J]. 中国药房,2008(22):1683-1687.

第9篇:对药理学的理解和看法范文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放射性既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益的一面。人们熟知的“放疗”就是利用辐射能杀灭癌细胞来治疗癌症的,它是目前治疗癌症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放射性药物注入人体,可通过放射性显像来诊断疾病,对此,知道的人可能不太多;至于说,低剂量辐射对人体有益,恐怕就更没有多少人清楚了。

一个令人惊诧的科学现象

80年代以来,许多实验证明,低剂量辐射可激发某些细胞的功能,如促进细胞增殖和修复,增强免疫能力和调节激素平衡等,从而使机体的自然防御能力得到提高。科学家称这种现象为低剂量辐射刺激效应,也称兴奋效应。

初看起来,这种现象似乎令人匪夷所思,但实际上低剂量刺激效应是许多物理和化学有害因子的一种共同现象。在医学领域,早就发现一些物质(包括毒物),如酒精、咖啡因、尼古丁、砒霜、蛇毒等,达到一定剂量时有害,甚至可致人于死命,但微量时却表现为有益的作用,可用于治病。一些微量元素如铁、锌、硒、氟等以及维生素也是这样,低剂量摄入时对人体有益,甚至是必需的,但高剂量时则有害。在药理学上,过去把这种现象称为“逆向作用”,近些年来称为“homles效应”,也即低剂量刺激效应。例如硒,每天摄入量小于50微克会引起硒缺乏症;摄入50~200微克时,对人体有益;超过200微克时,就会引起中毒;超过1000微克则可能致人死命。这又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典型例子。

实验的发现

早在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之初,就有人用x射线照射来促进种子的发芽生长和作物的增产。后来,人们用低剂量辐射处理蓝藻,发现蓝藻的生长加快、某些酶的活性增强和抗氧化作用提高。辐射还可以使苍蝇、黄蜂、蛀虫和甲虫的寿命延长。到50年代,已经有人用低剂量辐射对哺乳动物的作用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发现了低剂量刺激效应的存在,但由于当时认识的不一致,以及西方正鼓吹“核恐怖”,这一研究工作一度被冷落下来。

到80年代初,以美国Luckoy为代表的科学家对低剂量辐射效应重新作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例证和见解,引起了包括我国科学家在内的世界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很快成为放射生物学和医学的研究热点,并多次召开国际研讨会,其中1993年的国际研讨会就是在中国长春召开的。

从动物的实验结果来看,低剂量辐射对大多数机体的生物功能是有益的,可使生长率、记忆力、免疫功能、生殖功能、平均寿命等提高;可使癌症死亡率、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和不育症发病率等有所降低。这是因为,低剂量辐射可以激活细胞修复系统、提高免疫力以及增强机体其他一些生理功能所致。

实验研究还发现,低剂量辐射在引起刺激效应的同时,还会使随后的高剂量照射的损伤作用明显减轻,即有预防高剂量辐射损伤的作用。这是由于低剂量照射对高剂量辐射致DNA损伤、致突变和致染色体畸变产生了适应性反应。这一发现已被日本的医学家用于临床。他们在高剂量放疗恶性淋巴瘤时,先用低剂量照射一个星期,可明显减轻放疗时的副反应,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科学的证明

现在,从不同类型低剂量受照人群的辐射流行性病学的调查结果证明,确实存在低剂量辐射刺激效应。

有研究资料表明,美国从1944年至1984年这40年间,每年总癌症死亡率增加了149%,但在这同样的40年中,美国最早的核研究基地――树岭国家实验室的5868名受照剂量小于0.1希伏(sv)的核工作人员中,其癌症死亡率仅为非受照人群的50%。对美军中曾参加过大气原子弹爆炸试验的4.6万名军事观察人员作了调查,其中受照剂量为0.1~0.3希伏的6695名观察人员的癌症死亡率仅为对照人群的70%。还对美国3个核武器生产工厂的工作人员作了流行病学调查,低剂量受照人员的癌症死亡率只有对照人群的59.8%。这都证明低剂量辐照降低了癌症死亡率。

出乎人们意料的是,日本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幸存者却成了研究低剂量激刺效应的最佳人群。因为这8.6万名幸存者中90%的人属低剂量受照者(受照剂量小于0.5希伏)。调查结果表明,受照剂量在0.01~0.02希伏的幸存者,其癌症死亡率也低于对照人群。

我国科学家对广东天然辐射高之地区(其辐射剂量比一般高2~3倍)7万余人做了长达20多年的大规模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当地居民的癌症死亡率不仅不比一般地区高,相反还略低于对照人群。

另一个有趣的例证是大约有5000名台湾省某地的居民居住在使用被钴,60放射性污染的钢筋建造的1360幢房屋中,其受照剂量为0.023希伏,但他们的癌症死亡率仅为预计值的3%。

总之,这些调查结果都显示出低剂量辐射导致了癌症死亡率的降低,从而进一步支持了低剂量辐射具有刺激效应的科学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