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植物学的意义范文

植物学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植物学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植物学的意义

第1篇:植物学的意义范文

【摘要】

目的在药用植物学验证性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方法利用和改变单纯的“讲解-接受”的教学模式;实验中掌握合适的实验时机,多向启发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验中反复培养、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方法。并简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列入实验教学计划,从基础课阶段开始多门课程共同实施,早期培养的观点。结果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和强化。 结论 药用植物学中验证性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 验证性实验;培养;创新意识;探索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培养大量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1]。探索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改革实验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之一。改革实验教学的方向之一是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重,这方面人们探讨的较多。但创新精神,并非只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中才能培养。赵媛等[2]曾通过“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实践了不同教学阶段均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观点,其关系见图 1 。作者通过探索认为,在专业基础课教学阶段可以培养创新意识。并且还认为,只要方法得当,在药用植物学验证性实验中,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通过药用植物学的实践教学,探索总结了在验证性实验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

1 探索与实践

1.1 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专业基础课药用植物学实验中,多为验证性、描述性实验内容。按一般的教学实验方法,单纯的应用“讲解-接受”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4]。从图 1 可见,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专业基础课阶段有很大关系。为了充分利用专业基础课药用植物学中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我们将“讲解-接受”教学模式,改变为如下方法。(见图2)。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实际操作。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1.2 实验中掌握合适时机,多向引导,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实验中,作者在学生基本掌握了实验原理、操作方法等理论和技能,达到该项实验的实验目的时,开始逆向引导学生对该项实验的方法、原理等进行复习、回顾、归纳,理清实验原理、方法、注意事项等,然后纵向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技能对该实验的新方法、操作步骤等,设计构思,并把这种构思活动向纵深处继续引导,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出新的、具体的实验方法。在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实际操作,以验证新方法。既培养了学生实验创新的能力和意识,又提高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

如:在做中药桔皮的油室观察实验时,学生按实验内容、操作方法,切制显微观察片。在显微镜下观察了油室的大小、形状、分布、数量等。绘制显微特征图,写出实验报告。达到了预定的实验目的,实验完成。按一般情况,实验即为结束。此刻学生已具备创新的技能,思想基础和外部环境,为引导学生创新的有利时机。作者便采用“设疑法”,迅速向学生提出:结合学过的知识,自己能否设计出新的实验方法,观察桔皮的油室大小、数量等?接着,我们进一步具体引导:可否改变桔皮的切片方向,切片部位制片观察油室?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灵感。此时,学生探索实验的兴趣、积极性、成功欲就调动起来了,思维活跃了。有的学生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改变了桔皮的切制片方向,由纵切法改为横切制片;有的学生改变了切制片部位,由纵切断面制片,改为侧平面部位切制片等,不一而足。实验观察发现,有的切制片所显油室,不仅数量多易观察,且更完整。

在学生完成了自己的构思、设计,获得成功之后,探索实验的积极性、信心增强。引导学生创新意识的有利时机又一次到来。作者顺势横向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设计观察果实、种子或其他类药材中的油室。学生较为顺利地设计出生姜、橙子、柚子皮、花生、核桃仁等,切制片于显微镜下观察所含油室或油细胞的情况。学生的创新意识再一次受到培养。

还有的同学思路大开,思考更为广泛,认为桔皮香味较浓,可能含有挥发性成分。此问题已超出切制片观察油室的内容。表明学生的纵向思维活跃,创新意识的产生。适时引导,可萌发创新内容。作者感到很高兴,告诉学生桔皮中含有挥发油。作者又顺势纵向引导,向学生提出:能否检验和提取桔皮中的挥发油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后,提出了用“蒸馏法”检验测定和提取得到中药桔皮中挥发油的设想。

1.3 在实验中反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性、创新性意识的产生、强化、发展、形成,需要经过长期反复的培养。在用显微镜观察松针叶树脂道的实验中,作者有意识的培养、巩固和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性思维。当学生按实验内容,操作方法切制显微观察片,完成了观察松针叶树脂道时。作者先逆向引导学生复习回顾已做的实验内容。然后纵向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设计实验方法进行观察。向学生提出:根据本人已掌握的知识和实验技能,对本实验你有何新的实验方法或改进,改变实验方法及设想等等问题。

学生经过思考,很快设计出由横切松针叶制片改为纵切制片法观察树脂道的方法。作者继续引导学生纵、横向的思维后,有的同学提出了检验不同季节、不同地域、不同部位的松针叶树脂道有何不同。有些同学提出了松树脂和松针叶中所含树脂化学成分是否相同、是如何形成的、与环境有无关系、有什么药用、医疗效果、经济价值等问题。多种问题的提出,意味着学生创新意识、思维的产生和开拓。

2 讨论

2.1 各教学阶段与创新人才培养均有关系,应早期培养学生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源头,图1中表明了,专业课 3 大教学阶段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未谈及基础课阶段实验。张志洁等[5],在“验证性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意识培养”一文中,实践了本科一年级学生的化学实验中验证性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作者认为,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阶段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各教学阶段也有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关系。(见图3)。故应从基础课阶段开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2.2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应列入实验计划实施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内容列入实验教学计划从基础课阶段开始,多门课程有组织的共同早期实施,并建立考核办法,评定标准,奖励机制。使之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既使师生双方有所遵循,便于操作。又是“法律”意义的教学文件,必须执行和执行的保障。

3 结语

经过药用植物学中验证性实验教学的探索。培养、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提出设想,思考问题的思路,范围有所拓展。从一种实验内容,逐步多向拓展实验项目和范围。涉及到了植物生长环境、化学成分、经济价值、药用、医疗和实验方法的设计等方面。尽管有些内容是初步的设想和一般的方法改变等,较为肤浅。但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性思维、实验操作能力均受到了培养。如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内容,列入教学大纲、实验计划,多门课程有组织的实施,早期培养。定会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等方面,有更好的作为。

参考文献

[1]马庆水.突出创新 强化管理 全面推进实验室教学示范中心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25(1):1.

[2]赵媛,韩雪珍.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模式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2):238.

[3]陈艾华,李 岚,傅戈雁,等.创新教育与实验教学并行培养模式的探索[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3):4.

第2篇:植物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自主质疑 中学物理教学 学习特征 学科特征

一、自主质疑的概念

1.自主质疑分析

“自主”,在这里指的是“学生主动地”,质疑,是一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习方法。“自主质疑”的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质疑,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自主质疑是自主学习的一个方面,学习是自主的学习,自主是学习的本质,自主性是学习的本质属性[1]。

2.自主质疑的特性

自主质疑教学法具有四个方面的特性:一是教学活动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它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科学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就是质疑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开始。二是教学活动要体现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也就是要求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一定的创造性。三是教学活动要强调学习的活动性,即通过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四是教学活动要注重学习的策略性。

二、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自主质疑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1.中学物理学习的特征分析

中学生学习物理的目的和动机表现在:为了升学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学习物理;为探索自然现象和满足好奇心而努力学习物理;喜欢听物理教师讲课;由于“读书无用论”和家庭社会的影响不想学习物理,因而学不好物理;由于基础差,上课不专心听讲,考试成绩差,常遭老师批评而与老师对立,上课不想听,不想学导致厌学物理等方面。中学生学习物理的特征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体现出来,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强,学习兴趣浓厚。物理学科的实验性,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强烈的心理需求,同时,新奇、神秘而有趣的物理实验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其次,学生心理定势积极。目前,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定势较为积极,都愿意把物理学好,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物理难学,对此,中学物理教师应科学合理地解决这个问题,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定势。

再次,学习活动中学生比较好动。好动是大多数中学生的天性,他们厌倦教师死板的教学,希望教师多进行实验教学[2]。中学物理教学可以利用学生好动的心理,多设计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通过实验学习物理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促进教学的发展。

最后,学习活动中学生依赖性强,缺乏主动、自觉学习精神。中学物理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依赖性主要表现为教师讲讲学生就听听、观察实验抱有看看热闹情绪、对待作业不认真等方面,这种消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应科学分析,合理解决。

2.中学物理本身的学科特点

物理不是工具学科而是一门科学学科,它以感知为基础,需要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过程,物理学科从开始阶段就扎根于活生生的认识过程中。物理有概念系统、定性规律、定量规律,有完整的从表象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有丰富的模型。因此,物理学习很讲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其他学科的要求,则没有物理学科这样层次丰富、形式多样[3]。中学物理遵循了物理科学的一般规律,同样是观察、实验、思维的产物。

3.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自主质疑教学是可行的

基于以上分析,中学物理教学中自主质疑教学是可行的。第一,自主质疑教学适应中学物理学习特征,第二,自主质疑教学是适应中学物理学科特点的教学需要。

三、物理教学中自主质疑的意义

自主质疑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意义重大,是九年义务教育下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教学方法,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总体来说,体现在对学生的意义和对教师的意义两个方面。

对学生的意义表现为:第一,能有效激发全体学生求新的欲望;第二,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善问的习惯,自主质疑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动脑动嘴,敢想敢问,对培养学生善问的习惯有很好的效果;第三,提供让全体学生参与的时间和空间,自主要求学生人人参与,都是学习的主体,提高学习的效能和学习的深度,给以全体学生成功的机会;第四,能有效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对一些物理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自主质疑能很好地调动他们参与到学习中来;第五,自主质疑课堂教学能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教师的意义表现为:第一,自主质疑课堂教学促使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中学物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教师问、教师讲,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和主宰。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教育的发展。自主质疑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是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的有效途径之一。第二,自主质疑课堂教学能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增强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要实行自主质疑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就要不断学习,通过学量的教育理论充实自己并用于指导教学实践。第三,自主质疑课堂教学使教师的业务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促使教师熟练运用课堂教学模式,逐步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高建华.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意义[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08).

第3篇:植物学的意义范文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教师应善于应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利用自己的情感,带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沸点”时,教师可播放一段视频:有位男子自称是神的化身,他可以将自己的手放进油锅里,而且他真的这样做了,并且没有任何损伤,围观的人都惊叹不已.此时,教师将视频暂停,提问:你们相信这些吗?学生有的说相信,有的说不相信.教师指出,今天我们就来揭穿这一骗局.在教师的感染下,学生带着高涨的热情参与学习活动.

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介绍一些有趣的物理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我国古代有人利用金属丝来引导闪电,最终发生了电死人的事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用金属丝,而不是棉线与毛线?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三、注重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教学语言富有艺术性可以增加教师的魅力,并且巧妙地运用语言也是教师的基本要求.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运用语言,可以把深刻的物理道理和规律生动地再现为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语速过慢,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调动;语速过快,会让学生应接不暇;语调太低,学生会走神;语调过高,学生容易产生精神疲劳.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语速和语调,在讲解基础知识的时候可以适当加快语速,在讲解重要的定理和规律时要放慢语速.另外,教学中教师语言要温和、风趣,使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让学生不会对教师产生畏惧感,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教学语言是一门要求很高的艺术.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教师运用恰当的语言艺术,不仅可以起到促进学生吸收和消化知识的效果,而且可以起到对难点的缓冲和软化作用.在物理教学中,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能使一些原本抽象的概念简单化;教师的语言幽默,可以缓解紧张的课堂气氛;教师的语言简练,能够促使学生打开思维.因而,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使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幽默、简练.

四、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物理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密切、实用性很强的学科,许多物理知识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很多重大发现和规律都是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如万有引力定律、单摆等,都是从生活小事中发现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从而使用物理知识解释这些现象.例如,在干燥的冬季,我们脱衣服时会出现火花.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脱哪类衣服时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又如,如果我们不小心掉进了沼泽地,身体下沉而且旁边无人救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这些现象进行解释,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4篇:植物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五知”;五年制高职数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5)05-0022-03

五年制高职数学教学就是要依据该课程的特征,以学生的“五知”――已知、未知、能知、想知、怎知五方面为导向读懂学生的学习需要,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具体而言,“已知”指学生已经具备的相关知识基础和学习新知的生活经验等;“未知”指本节课学生将要学习的知识与技能,以及各种学习能力;“能知”指学生凭借已有知识、能力和经验,可以自主获取的知识;“想知”指学生希望了解的知识及获取过程。“怎知”指学生用怎样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实现学习目标。

一、以“五知”为导向的教学理念

五年制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形象直观思维较强,逻辑抽象思维较弱,通过“五知”学情分析可知:关于偶函数概念的学习,他们已知轴对称图形定义,未知偶函数定义及判断方法,能知生活中丰富多样的轴对称图形,想知什么样的函数是偶函数、偶函数有何特征、如何判断偶函数。如何引导学生从“已知”迈向“未知”成为本节课设计的关键。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而且每个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数学现实”[1]。由此说明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生活,教学过程就是要帮助学生把现实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理念为“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二、以“五知”为导向的教学环节确定

教学环节是指学习活动内容各部分之间的排列次序,是对“先教什么”、“后教什么”作出合理、科学的安排。为了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依据学生的“五知”学情与本节课知识内容的特征,笔者确立了“演讲、温故、探索、判断、思考、运用、评价”七个环节(如图1)。

三、以“五知”为导向的教学媒体运用

所谓教学媒体,就是教学过程中传递和存储知识信息的载体或工具。由于学生是依靠感官来接受知识信息的,媒体运用是否恰当势必影响到教学质量,所以恰当运用教学媒体也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问题。教学媒体种类丰富,但可归纳为视觉媒体,如图书、图片、黑板报等;听觉媒体,如音乐、音频等;视听媒体,如视频、带解说的动画、活动影像等。

如在“演讲”环节,笔者依据学生的“已知”、“能知”的情况,首先指导学生课前搜集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图片――具有轴对称性的建筑图片、汽车标志图案,传统工艺品如剪纸作品等,然后编写主题为《体验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美》的演讲稿,在课堂的前三分钟开展演讲,采用视觉媒体“图片”与听觉媒体“学生代表演讲”相结合的视听媒体方式展示。如此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验证了教师预设的学生“能知”对于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的重要意义,为学生的“已知”与“未知”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

又如在“判断”环节,设计一组例题:请判断f(x)=2x2、h(x)=x、g(x)=x4+1三个函数中哪些是偶函数?笔者考虑到学生的“想知”,即想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获取函数的图像,引导学生在几何画板软件中画出三个函数的图像,采用视听媒体让学生观察函数生成的动画,感官获得三个函数的信息:函数f(x)=2x2与g(x)=x4+1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而函数h(x)=x图像不关于y轴对称,这样的认知过程更直观,更全面、生动。

四、以“五知”为导向的教学形式选用

教学形式就是关于教学活动应该怎样组织,教学时间和空间应该怎样加以控制和利用所采用的形式。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能提高课堂教学与学习的效率。教学形式具有多样化,主要有班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个别”学习等形式。

数学课堂学习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练习,让学生在“做”中“学”,收获“做”的体验,如在运用环节,依据学生“已知”判断偶函数的方法,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设计分组分层练习内容:判断下列函数是不是偶函数?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A组:(1)f(x)=2x+1,(2)f(x)=x4+2x2;B组:(1)f(x)=x3+x2,(2)f(x)=■;C组:(1)f(x)=■,(2)f(x)=x2+x+1。学生在分组学习、合作交流、竞争解题中互帮互助,在练习中逐步掌握了判断偶函数的两种方法,形成了“心中有图就有解”的数学学习意识。

五、以“五知”为导向的教学活动组织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一般包括复习引导、讲解新课、巩固新知、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这样的数学教学方式最大的不足就是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实际上成了“做数学”的过程。弗赖登塔尔在《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一书中提出了“教学法的颠倒”,即“你不应该把你的数学成果按照你发现它的那种过程去向别人讲解,而要采取另一种方式,即设想你当时已经有了现在的知识,你将是怎样发现那些成果的;或者设想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得到指导时,他是应该怎样发现它的。”[2]据此,在偶函数教与学的过程中,笔者在每个环节都关注学生的思维实验,即帮助学生把他要学的知识“再创造”出来。

如在“探索”环节,由于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已经有了充分的感性与理性认识,他们“想知”什么是偶函数,于是在预设好的学习情境中,学生开始主动观察二次函数的图像y=x2,并积极思考以下问题:(1)这条抛物线的对称轴是哪条直线?(2)(1,1),(2,4),(3,9),(4,16)四个点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分别是什么?(3)这是具体的特殊的点,那么对于任意的点A(x0,f(x0))在函数y=x2的图象上,其关于y轴对称的点A(-x0,f(x0))也在函数y=x2的图象上吗?(4)用垂直于y轴的直线截抛物线,你有什么发现?(5)被截取的函数图像,被y轴分为对等的两段,那么构成这两段图像的点是否成对出现?⑹对称轴两侧对应点的坐标有什么关系?

学生在上述6个具有关联性的问题引导下自主探究理解偶函数。抽象的函数概念让学生很有陌生感,而具体的函数实例让学生具有亲切感。掌握抽象数学概念的最佳办法就是从具有代表性的实例出发,所以笔者从学生的“想知”和“能知”入手,以具体特殊函数为脚手架,逐步引导学生投入观察、思考、探索、互动的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偶函数的概念,指导学生寻找到掌握理解偶函数概念的最佳途径。再者,从学生持续学习能力增长的角度着眼,引导学生在有关函数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铭记“心中有图就有解”这一理念的战略意义。

六、以“五知”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选择

由于教学方法的设计与使用效果受到教学内容、学生水平以及教师本人经验等影响与制约,并不存在某种所有教师可以直接套用的教学方法,即“教无定法”。然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谈话法、发现法等。

如果说“演讲”环节是从感性的一面帮助学生回忆初中时所学的轴对称图形,即从视觉与听觉效果上引导学生感知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解决了学生的“怎知”困惑,那么“温故”这个环节正是在了解学生“已知”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前提下,师生共同经历着类似于苏格拉底式的教学互动,引导学生理性重温轴对称图形概念,为下一环节学习偶函数的概念做好预设。在这两个环节中,笔者均采用了谈话法,即将教学内容设计成系列问题,然后在课堂上据此问题与学生开展对话,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己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的方法。

七、以“五知”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建构

对于偶函数的教与学,笔者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模式”。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的主张。杜威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记忆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也是一种过程和方法。本节课,笔者在“演讲”环节营造了《体验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美》的演讲这一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与思考,为学生探究偶函数的概念预设了生活实例;在“探索”环节设计了具有一定难度坡度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发现解决;在“思考”环节设计了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同时,注意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时时刻刻处于探究中学习,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写文章时需要有一条清晰的思路,如果把每个环节看成“珠子”的话,那么这些“珠子”需要用一根线将它们串连起来。五年制高职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也需要一根清晰的线,即以学生的“五知”――已知、未知、能知、想知、怎知为导向,安排教学环节,选用教学媒体,开展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2]【荷】弗赖登塔尔.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M].陈昌平,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The Teaching Design of Five-year Higher Vocational Math

Guided by the "Five Knows": A Case Study

LU Jing

(Jiangsu Yangzhou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of Business, Yangzhou 225127, Jiangsu Province)

第5篇:植物学的意义范文

政治经济学是讲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辩证发展关系的,企业财务管理也需要处理好企业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企业的财务关系与财务活动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关系的具体体现。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是用来处理生产关系、财务关系的,但一定要与企业的生产力、财务活动相适应。 

政治经济学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统一的:他认为我们平时所说的“人性”、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是由人所处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因此,我们企业财务管理必须在历史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的整体制约中来分析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我们必须对脱离社会关系的个人的所谓“理性经济人”假设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出发点保持清醒认识。这一假设是不符合政治经济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是建立在企业生产力、企业财务关系这一基础之上的,我们必须根据企业生产力、企业财务关系来理解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不能取决于人的意志,而是取决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力与财务关系。 

企业财务管理必然涉及财务利益分配问题,必须对企业中日益严重的财务利益分配两极分化现象保持警惕。财务利益分配两极分化的严重性和危害性有目共睹。私营企业还难以摆脱资本家对工人的无情剥削,财务利益两极分化还将长期存在。但作为社会主义环境下的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还是有义务提醒企业所有者、经营者,要尽量避免财务利益两极分化扩大化,资本家要履行社会责任。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财务管理要对财务利益分配两极分化严格加以控制,在制定企业财务政策方面要有清醒认识,要限制那些容易导致财务利益两极分化的财务政策在企业合法化。要注重劳动者权益保护工作,对强化资本收益的财务政策要敢于说“不”,比如不容许资本参与税前收益分配,不容许资本所有者拿高额年薪等把更多利润装入自己口袋的行为在企业存在,不容许利用资本特权大搞财务利益输送等。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应该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财务价值观,树立劳动创造价值理念而不是资本创造价值理念。我们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要鼓励人们诚实劳动,而不是鼓励人们惟利是图、投机取巧;要鼓励人们精诚合作,而不是尔虞我诈;要鼓励人们树立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意识,而不是个人主义、资本主义意识;要鼓励人们诚实守信,反对弄虚作假,坚决抵制做假账行为。过去批判企業“利润挂帅”固然不对,但把利润当成企业的唯一目标,形成利润崇拜、利润拜物教也不正确。在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不能忽视资本利得,但也不能无原则放大资本利得,要让资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而不是让资本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基。 

第6篇:植物学的意义范文

【摘要】 野外实习是《植物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主要针对《植物生物学》野外实习中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在实习的教学内容上,将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识别植物的基本技能;在实习的教学方法上,由"有问即答"向"诱导启发"转化;在考核方式上,重点考核学生利用植物分类检索表对未知植物进行鉴定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识别未知植物的能力等建议, 进而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综合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 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质量

Some Experience of Improving Quality of field practice Teaching in Plant Biology

WANG Yong-fei,MA San-mei, FANG Kun

(Department of Biotechnology,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2, China)

[Abstract]Field practice is very important for plant biology teaching.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field practice teaching in plant biology. Three suggestion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field practice have been proposed. Firstly, the basic methods used in plant taxonomy should be taught to the students. Secondly, teacher should turn from answering the question quickly to inducing the students finding answer by themselves. Lastly, the ability of distinguishing the plant using the key should be tested. Such suggestions will be helpful to the education reform of plant biology field practice. They can trainstudents recognizing the unknown plant independently.

[Key words] plant biology, field practice, quality of teaching

植物生物学野外实习是植物生物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必要手段。通过野外实习能使学生增长知识、提高技能。本文主要从植物生物学实习的传统模式入手,对提高植物生物学实习的教学质量进行了初步探讨。

1植物生物学实习的传统模式

在植物生物学实习教学中,传统的模式大多是老师带领学生到达实习地,沿几条固定路线采集、识别标本,回到驻地整理标本,最后考核学生认识植物的种类。简单的说就是“老师领、学生走,学生问、老师答”[1]。这样的野外实习教学,内容偏重于野外植物的识别,成了单纯的认识物种竞赛。只要学生从植物分类学角度出发,识别一、二百种常见植物,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它的主要特点让学生认识实习地的物种,其本质是注重记忆的学习方式在实习中的应用。

这种传统的实习方式,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在实习地认识一定数量的植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生学到的知识逐渐淡忘;另外,由于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具有区域性,再加上学生毕业后工作的单位并不局限于实习地,容易造成学生一旦离开实习地,对没有到过的地方的植物往往不认识[2]。这种注重记忆的实习方法,完全不能培养出有独立工作能力的人,不能够适应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3]。

2 提高植物生物学野外实习教学质量的体会

如何提高植物生物学野外实习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呢?个人认为,根本的办法是针对传统野外实习的缺点,提高野外实习的教学质量。它的基本原则有三条:①在教学内容上,将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识别植物的基本技能。②在教学方法手段上,由“有问即答”向“诱导启发”转化。③在考核方式上,重点考核学生利用植物分类检索表对未知植物进行鉴定的能力。

2.1重点让学生掌握识别植物的基本技能。以往的实习是只要教师带领学生认识了若干种植物,就算完成了任务,而忽略了让学生自己熟练掌握检索表的查阅。检索表是从事野外工作必备的工具,如果学生在实习中能熟练掌握运用检索表来查阅未知的植物。即使在一定时期搁置不用,以后稍加回忆便可运用自如。所以在野外实习中,不宜片面地追求认识多少植物,而应重点训练学生使用检索表鉴定未知植物,强调学生自己动手查阅植物检索表、植物图鉴等工具书,鉴定不认识的植物[4]。

在识别新物种的时候,应先学会确定它在植物分类系统中的位置,是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苔藓植物中的哪一个类群,然后在各个类群中查找分科检索表,确定哪一个科,然后再根据科内的检索表,确定哪一个属,再根据属内的检索表,确定哪一个种。就是按照从门、科、属、种的顺序,逐级检索,最后确定植物的名称。如果学生能够根据植物的外部特征确定植物所属的科,直接查找科内的检索表确定植物的属和种。总之,教师不能直接给出植物的名称,应该让学生学会查阅和使用检索表。在野外实习时,学生通过反复查阅检索表,使学生熟练掌握植物分类检索表的使用。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自己查阅的过程。

2.2由“有问即答”向“诱导启发”转化 。在野外识别植物时,教师一般首先讲出植物的名称,然后将植物的特征作详尽的讲解。这种“老师领、学生走,学生问、老师答”的方式,印象往往不深,实习结束后,学生马上会遗忘所学的内容,不利于启发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5]。在野外实习的过程中,发现某一植物,首先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己去辩识植物的种类,然后将结果反馈给带队教师,若结果正确,则说明学生能独立正确使用检索表,则可进行下一个植物的鉴定;若结果不正确,则说明学生在独立使用检索表时,对其中的某些内容理解发生错误,此时带队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寻找差错之处,并向其解释出差错的原因。这种指导实习的工作方法的优点是:加强训练了学生独立辩识植物种类的能力,同时训练了学生独立、正确地使用相关资料的能力;其缺点是学生辩识植物种类需较长时间,可能会影响在实习中辩识植物种类的数量。

2.3在考核方式上,重点考核学生利用植物分类检索表对未知植物进行鉴定的能力。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植物生物学的野外实习也有所体现。过去对野外实习成绩的评定上,往往单纯以识别多少植物种类为标准的做法,主要学生记忆植物种类的多少来评价实习成绩。本质是考核记忆能力,没有把它和利用检索表查找未知植物的能力结合起来[6]。为了提高野外实习的效果,可以让学生自己到野外去采集教师没讲过、学生原来也不认识的几种植物,根据植物分类检索表、查阅图鉴,确定其植物名称。这种考核方法基本上抛弃了让学生记忆分科分种名称,取而代之以要求学生应用工具书独立进行分类学上分科、分种的检索。

通过这样的实习,学生识别的植物种类可能不多,但他们能够运用分类学、形态学知识,掌握各种工具的使用,如检索表、各种植物志及其他资料的查阅,能够借助植物分类检索表对未知植物进行鉴定。

3 小结

在提高植物生物学野外实习教学质量的过程中,需要提高教师及教辅人员知识水平与业务能力,让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共同能力,逐渐提高野外实习的教学质量,并且按照“将重点放在让学生能够掌握识别植物的基本技能;由‘有问即答’向‘诱导启发’转化;重点考核学生利用植物分类检索表对未知植物进行鉴定的能力”的原则,编写相对应的实习教材,利于学生参考。通过这三方面的能力,就可以把植物学中“注重记忆”实习方式变为“注重让学生掌握识别植物的基本技能”的实习方式,使学生掌握未知植物鉴定的过程,锻炼学生应用植物学知识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程霞英. 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新模式探究[J]. 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4(1): 36-37

[2] 陈模舜,李钧敏. 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J]. 生物学杂志, 2003, 20 (3): 43-45

[3] 冯富娟,张明. 关于"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的几点体会[J]. 中国林业教育, 2003, 2: 55-56

[4] 秦民坚,余国奠,王旭红. 加强直观教学,提高药用植物学教学质量[J]. 药学实践杂志, 2003, 21(4): 310-311

[5] 徐爱东(2005). 植物学野外实习的三点体会[J]. 生物学教学, 30(2): 18-19

第7篇:植物学的意义范文

生物化学是一门基础医学的必修课程,讲述正常人体的生物化学以及疾病过程中的生物化学相关问题,与医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学习和掌握生物化学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掌握基础医学其他课程和临床医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生物化学研究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节和基因信息传递及其调控等。物质代谢这部分内容化学反应式多、受到多种酶的精细调节,并涉及能量计算的问题,是生物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历届学生反映生物化学本身是一门难学的课程,而物质代谢的知识点分散庞杂,要记忆的内容太多,学起来更加抽象难懂、枯燥无味。从历年考试试卷分析来看,笔者发现这部分题目的得分率相对较低。作为一名医学院校的生物化学教师,如何抓好物质代谢章节内容的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笔者就医学生物化学物质代谢部分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 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的获得有赖于教师认真备好每一堂课。教师授课前必须熟悉教材,吃透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制订教学计划,突出重点难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我们可以针对所授内容备好相应的例子,恰当的例子不仅可以使抽象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如讲授脂肪酸的分解代谢,脂酰coa经肉碱载体转运进入线粒体时,就可以“减肥”这个学生都较关注的话题为例,提出为什么女性专用牛奶中添加肉碱就能减肥?对于某些非必须掌握的教学内容,如鞘磷脂代谢、不生成atp的氧化体系等,可不在课堂讲授,作为学生自学内容。只有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同时,教师应要求学生预习,熟悉上课内容,找出疑难问题,这样学生在听课时才能做到全神贯注、有的放矢,才能大大提高听课效率。因此,只有将教师的充分备课和学生的充分预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从而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 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

物质代谢途径错综复杂,所覆盖的知识点多,且大部分都是必须掌握的重点内容。如果运用传统板书教学,平铺直叙地讲解,难以展现代谢途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学生势必会觉得枯燥乏味,思维松懈,课上完后头脑可能还是一片空白。而多媒体教学节省了板书的时间,能将抽象、生涩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如我们讲三大营养物质代谢,其反应过程步骤多,就把具体过程在ppt上展示,并采用动画效果,将重要内容(关键酶、耗能数目)用颜色标示出来加以区别,给学生以感官上的刺激。这样,一方面给学生以整体感,理解代谢是一个连锁反应,另一方面可有选择地个别讲解其中的重点步骤。通过多媒体教学,使难以理解的生化反应机理通过图像、图表、文字、数据与动画演示结合融为一体,直观地表现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学习成绩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三 联系生活实践,结合临床知识

物质代谢涉及很多生物分子、生化反应和众多的代谢途径,它们之间又可以相互转化和联系,形成一个复杂网络。通过来自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可以把所学的知识和学生的亲身体会联系在一起,枯燥的知识变得更易理解接受,也更易记住。例如,在讲肌肉收缩的能量供应时,可以举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为什么进行长跑、跳远等剧烈运动后肌肉会酸痛,过段时间便可恢复正常?”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能回答出肌肉酸痛是因为在无氧运动时,葡萄糖通过糖酵解生成乳酸的结果。为什么过段时间酸痛会消失?很多学生马上会想到是因为乳酸消失的缘故。这时我们应接着提问“那么乳酸是如何消失的呢?”问题的提出立刻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再讲乳酸循环,就是乳酸经血液运输进入到肝脏,在肝内异生为葡萄糖,葡萄糖再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到肌肉参与氧化功能。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感到了学习的喜悦,做到了寓教于乐。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将临床知识与理论联系起来,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知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更使学生在以后从事医疗工作的过程中养成时时将基础知识与临床应用紧密结合起来的良好习惯。如讲授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时,首先给学生看张痛风症患者的图片,使学生对痛风症有了直观的认识,接着引导学生讨论临床上痛风的发病机制与治疗原则;白化病是常见的疾病,学生知道其病症但不了解其病因。教师就可以将白化病的病症与酪氨酸酶缺乏而导致不能合成黑色素的知识联系起来讲解。通过这样的联系,使学生感觉到所学的知识不纯粹是抽象的知识,而是与临床密切相关。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使学生由被动记忆转变为主动摄取,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四 运用列表对比法

运用对比法在物质代谢教学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不仅使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掌握知识,更教会了学生一种非常有益的学习方法,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为了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清晰的认识,可以采用列表对比的方法,首先列出需要比较的项目,再引导学生填充其内容,最后进行讲解。糖酵解和有氧氧化是糖代谢这一章的重点内容,可以从反应部位、对o2的需求、终产物、atp的生成方式、生成数目、关键酶及生理意义七个方面列表总结,比较糖酵解和有氧氧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讲授核苷酸代谢时,嘌呤核苷酸代谢和嘧啶核苷酸代谢的合成途径都包括从头合成和补救合成两个过程,可以从原料、合成部位、合成过程、限速酶四个方面来比较嘌呤和嘧啶核苷酸的两种合成途径。另外,两条氧化呼吸链、糖原的合成与分解、四种血浆脂蛋白的合成部位与功能等都可以采用此种方法。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能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和条理化,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重点内容,把容易混淆的概念区分开来;另一方面不仅体现了教学的巩固性原则,而且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激励学生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

转贴于

五 巧用趣味记忆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应物质代谢的内容特别零乱,概念容易混淆,记不清或记错概念,经常张冠李戴。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可以教学生用一些趣味记忆法,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三羧酸循环”是生物化学课程各种类型考试的重点,如果靠死记硬背,那是件非常枯燥的事情。因此,我们可以用顺口溜的形式教大家记住:“乙酰草酰成柠檬,柠檬又成α-酮,琥酰琥酸延胡索,苹果落在草丛中。”如讲酮体的生成和利用时,编制歌诀“酮体一家兄弟三,丙酮还有乙乙酸,再加β-羟丁酸,生成部位是在肝,肝脏生酮肝不用,体小易溶往外送,容易摄入组织中,氧化分解把能供。”这样简短的语言就把酮体的成分和意义概括出来。记忆八种必需氨基酸可以利用谐音进行联想,编成一句话“一两色素本来淡些”分别代表异亮氨酸、亮氨酸、色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蛋氨酸、缬氨酸;三种必需脂肪酸亚麻酸、亚油酸和花生四烯酸可谐音为“麻油花生”来记住。这样一来既使“死记硬背”变得轻松有趣,又能让同学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会到一种成就感,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六 知识巩固

第8篇:植物学的意义范文

    the clinical value of direct thrombin inhibitors testing

    yang yan,zhu li,yang  rui,wei wenning

    (the union hospital,tongji medical college,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2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tect specific thrombin inhibitors with a plasma diluted thrombin time and find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laboratory monitor of anticoagulant and thrombolytic therapy.methods  patient samples were 1∶4 dilutions with normal plasma and the diluted thrombin time was examined by acl9000.results  the direct thrombin inhibitors (dtis)detected by diluted thrombin time were associate with the thrombin time(r=0.9569),the lowest density of dtis was 8.0×10-3μg/ml,the dtis density of patients spiked with argatroban was (118.2±20.78)10-3μg/ml,the dtis were also detected in patients with unknown bleeding and acute leukemia.conclusion  detecting dtis with a plasma diluted thrombin time is with high specificity and sensitivity,and it is a valuable index for laboratory monitor of anticoagulant and antithrombotic treatment.

    key words:  thrombin inhibitor;  diluted thrombin time;  antithrombotic treatment

    凝血酶的形成是凝血、纤溶系统启动的核心,在出血和血栓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抗凝血酶活性的检测有着较重要的临床价值。既往研究显示,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凝固时间(tt)方法检测抗凝血酶活性受到较多因素影响;如狼疮抗凝物、类肝素类物质以及纤维蛋白原含量等[1]。本文介绍用稀释血浆凝血酶时间法(稀释纠正法)测定直接凝血酶抑制物(dtis),并对应用抗凝血酶药物阿加曲班(argatroban)肝素治疗、aptt延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dd)增高、纤维蛋白原含量异常等临床病例进行了dtis检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健康正常人混合血浆,取凝血相关检测正常者22份乏血小板血浆(ppp)混合,8只家兔混合ppp分装-40℃保存待测。实验室检查凝血酶时间(tt)延长受检者86例,中位年龄48.8(20~76)岁,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未明原因出血患者24例(临床多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血尿、牙龈出血),急性白血病(al)42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tv)抗栓治疗组患者20例。

    1.2  试剂  阿加曲班(argatroban,达贝)天津药物研究院药业有限公司产品,no:07.10.05。凝血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试剂由dade behring公司提供。

    1.3  仪器   ca7000(日本sysmex)全自动血凝仪。

    1.4  方法  取凝血酶凝固时间(tt)延长之ppp用正常混合ppp做1∶4稀释,取稀释后血浆上机检测tt、aptt、蕲蛇酶时间、纤维蛋白原(fbg)、    d二聚体(dd)、抗凝血酶活性(at:a)。

    1.5  统计学处理  spss 16.0软件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    果

    2.1  dtis 标准曲线制备  将阿加曲班用正常混合血浆稀释成终浓度为8.0、16.0、31.25、62.5、125、250×10-3μg/ml血浆,同时以生理盐水为零点对照,并将凝血酶时间调整至使0浓度样本凝固时间为10.0±1.0 s,上机检测tt、aptt。结果显示tt与aptt与阿加曲班浓度有良好的相关性,且tt较aptt反应敏感。见图1

    2.2  家兔混合血浆dtis试验   tt延长家兔ppp与正  常人ppp按不同比例稀释,上机检测dtis。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比例正常人ppp对tt延长家兔ppp纠正结果 表1显示不同比例纠正结果虽有tt缩短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提示家兔血浆存在dtis。

    2.3  将临床病例分为未明原因出血组、急性白血病组、血栓病治疗组延长的tt、aptt按上述方法进行纠正检测。结果见表2。表2  临床各组病例tt延长纠正结果*由dtis标准曲线查得凝血酶抑制物含量。表2结果显示,受检86例tt延长者51.2%未被正常人ppp纠正,48.8%被纠正,提示血浆中有凝血抑制物存在,其中dtv治疗组未被纠正者占90.0%,未明原因出血组占45.8%,al组占35.7%提示血浆中有dtis存在。表3  临床各组病例tt延长未被纠正组其他实验指标异常情况*由dtis标准曲线查得凝血酶抑制物含量。表3结果提示未被纠正组tt延长与aptt异常有较高的一致性。

    2.4  tt延长纠正和未纠正其他实验指标异常的比较结果  见表4、图2。 表4  tt延长纠正和未纠正其他实验指标异常的比较系列1 纠正组,系列2 未纠正组    图2显示所测未被正常人血浆纠正的占51.2%,有4.76%可由蕲蛇酶纠正(提示肝素类物质增多),fbg降低占9.52%,dd增高占14.3%;被纠正的占48.8%,其中fbg降低占65.9%,dd增高占56.8%,at:a降低占43.2%。由此可看出,因dd增高、肝素类物质增多引起的tt延长多能由正常人血浆纠正;未纠正组由上述原因引起的tt延长能正常人血浆纠正的比例明显减少,提示对dtis测定有较高的敏感性。

    3  讨    论

    3.1  直接凝血酶抑制物测定方法  该方法由love等[2]首先建立,并认为是抗血栓治疗监测的理想实验指标。本资料也显示稀释纠正法与特异性抗凝血酶治疗药物阿加曲班有良好的量效关系。由药物稀释曲线可知稀释纠正法tt与血浆中药物浓度有明显的相关性(r=0.987),可检查最低浓度为8.0×10-3μg/ml,提示该方法有很高的敏感性。tt延长未纠正组与被纠正组其他试验指标结果对比显示,当血浆中fbg、ata减低,dd、类肝素物质增高等引起tt延长因素存在时多数可由正常人血浆纠正,反之存在dtis时tt延长则多数不能被纠正。aptt对dtis也有一定的敏感性,但据love等报道,aptt明显受狼疮抗凝物、类肝素类物质增多的影响。本文结果也显示,aptt延长能为正常人血浆纠正的占36.4%,比未纠正组21.4%要高(表4),同时检出健康家兔有dtis存在可能是异种蛋白抗体所致。上述实验数据表明稀释纠正法对dtis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3.2  直接凝血酶抑制物测定的临床意义  抗凝血酶治疗的实验室监测对于保证治疗安全和效果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已收到广泛关注[3,4]。阿加曲班类药物是一种直接针对凝血酶的抑制剂,其可逆地与凝血酶活性位点结合,其抗血栓作用不需要抗凝血酶的参与,对凝血酶的抑制有很高的选择性,因此在抗血栓治疗中必须进行有效地监测才能保证其有效、安全性。aptt、tt是以往常用的实验室监测试验,但因上述提到的诸多影响因素,使其应用价值受到限制。临床不明原因轻度出血异常也是该领域备受关注的课题[5]。

【参考文献】

[1] 王振义,李家增,阮长耿.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与临床[m].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871941.

[2] love ej,chris ferrell,chandler lw. monitoring direct thrombin inhibitors with a plasma diluted thrombin time[j].thromb haemost,2007,98:234242.

[3] young g,tarantino md,wohrley j.pilot dosefinding and safety study of bivalirudin in infants <6 months of age with thrombosis[j].j thromb haemost,2007,5(8):16541659.

第9篇:植物学的意义范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4.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5.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概念的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和摩尔质量。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物质的量这个词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难以理解。容易和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因此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微粒数之间的关系。教师应注意不要随意拓宽和加深有关内容,加大学生学习的困难。

关于摩尔质量,教材是从一些数据的分析,总结出摩尔质量和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自然引出摩尔质量的定义。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本节还涉及了相关的计算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微粒个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计算。这类计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有关化学计算的能力,还可以通过计算进一步强化、巩固概念。

本节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本节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引入、形成。

教法建议

1.在引入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时,可以从学生学习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入手,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理解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桥梁,可以适当举例说明。

2.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不能拆分。它和物质的质量虽一字之差,但截然不同。教学中应该注意对比,加以区别。

3.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但是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讲很陌生也很抽象。再加上对高中化学的畏惧,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难点。因此教师应注意分散难点,多引入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引发学习兴趣。

4.应让学生准确把握物质的量、摩尔的定义,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明确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是以微观粒子为计量对象的。

(2)明确粒子的含义。它可以是分子、原子、粒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单一粒子,也可以是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

(3)每一个物理量都有它的标准。科学上把0.012kg12C所含的原子数定为1mol作为物质的量的基准。1mol的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因此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为6.02×1023mol-1,在叙述和定义时要用“阿伏加德罗常数”,在计算时取数值“6.02×1023mol-1”。

5.关于摩尔质量。由于相对原子质量是以12C原子质量的作为标准,把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即阿伏加德罗常数作为物质的量的基准,就能够把摩尔质量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联系起来。如一个氧原子质量是一个碳原子质量的倍,又1mol任何原子具有相同的原子数,所以1mol氧原子质量是1mol碳原子质量的倍,即。在数值上恰好等于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给物质的量的计算带来方便。

6.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需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使学生加深、巩固对概念的理解。理清物质的量与微粒个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方案一

课题:第一节物质的量

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调动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积极主动学习。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教学方法:设疑-探究-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方程式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思考:方程式的含义有:宏观上表示56份质量的铁和32份质量的硫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88份质量的硫化亚铁。微观上表示每一个铁原子与一个硫原子反应生成一个硫化亚铁分子。

导入:56g铁含有多少铁原子?20个铁原子质量是多少克?

讲述:看来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把宏观可称量的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提到物理量同学们不会感到陌生。你们学习过的物理量有哪些呢?

回答:质量、长度、温度、电流等,它们的单位分别是千克、米、开、安(培)

投影: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

物理量 单位名称

长度

质量

千克

时间

电流

安[培]

热力学温度

开[尔文]

发光强度

坎[德拉]

物质的量

摩尔

讲述:在定量地研究物质及其变化时,很需要把微粒(微观)跟可称量的物质(宏观)联系起来。怎样建立这个联系呢?科学上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物质的量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特别是在中学化学里,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是化学计算的核心和基础。这同初中化学计算以质量为基础不同,是认知水平提高的表现。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应注意这一变化。

板书:第一节物质的量

提问:通过观察和分析表格,你对物质的量的初步认识是什么?

回答: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摩尔是它的单位。

讲述:“物质的量”是不可拆分的,也不能增减字。初次接触说起来不顺口,通过多次练习就行了。

板书:一、物质的量

1.意义:表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多少的物理量。它表示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2.符号:n

引入:日常生活中用打表示12个。“打”就是一定数目的物品的集合体。宏观是这样,微观也是这样,用固定数目的集合体作为计量单位。科学上,物质的量用12g12C所含的碳原子这个粒子的集合体作为计量单位,它就是“摩尔”

阅读:教材45页

讲述: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阿伏加德罗。这个常数的符号是NA,通常用它的近似值6.02×1023mol-1。

板书:二、单位――摩尔

1.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符号:mol

2.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符号:NA,近似值6.02×1023mol-1。

1mol任何粒子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讲解:阿伏加德罗常数和6.02×1023是否可以划等号呢?

不能。已知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33×10-23g,可以求算出阿伏加德罗常数。

。因此注意近似值是6.02×1023mol-1。

提问:1mol小麦约含有6.02×1023个麦粒。这句话是否正确,为什么?

学生思考:各执己见。

结论:不正确。因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使用范围是微观粒子。因此在使用中应指明粒子的名称。6.02×1023是非常巨大的一个数值,所以宏观物体不便用物质的量和摩尔。例如,地球上的人口总和是109数量级,如果要用物质的量来描述,将是10-14数量级那样多摩尔,使用起来反而不方便。

板书:3.使用范围:微观粒子

投影:课堂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1mol氧

(2)0.25molCO2。

(3)摩尔是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4)1mol是6.02×1023个微粒的粒子集合体。

(5)0.5molH2含有3.01×1023个氢原子。

(6)3molNH3中含有3molN原子,9molH原子。

答案:

(1)错误。没有指明微粒的种类。改成1molO,1molO2,都是正确的。因此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粒子的种类用化学式表示。

(2)正确。

(3)错误。物质的量是基本物理量之一。摩尔只是它的单位,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4)错误。6.02×1023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二者不能简单等同。

(5)错误。0.5molH2含有0.5×2=1molH原子,6.02×1023×1=6.02×1023个。

(6)正确。3molNH3中含有3×1=3molN原子,3×3=9molH原子。

投影:课堂练习

2.填空

(1)1molO中约含有___________个O;

(2)3molH2SO4中约含有__________个H2SO4,可电离出_________molH+

(3)4molO2含有____________molO原子,___________mol质子

(4)10molNa+中约含有___________个Na+,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答案:(1)6.02×1023(2)3×6.02×1023,6mol(3)8mol,8×8=64mol(因为1molO原子中含有8mol质子)(4)10×6.02×1023(5)2mol

讨论:通过上述练习同学们可以自己总结出物质的量、微粒个数和阿伏加德罗常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4.物质的量(n)微粒个数(N)和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三者之间的关系。

小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约为6.02×1023。物质的量与粒子个数之间的关系:

作业:教材P48一、二

板书设计

第三章物质的量

第一节物质的量

一、物质的量

1.意义:表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多少的物理量。它表示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2.符号:n

二、单位――摩尔

1.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符号:mol

2.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符号:NA,近似值6.02×1023mol-1。

1mol任何粒子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3.使用范围:微观粒子

4.物质的量(n)微粒个数(N)和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三者之间的关系。

探究活动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测定与原理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符号是NA,单位是每摩(mol-1),数值是

NA=(6.0221376±0.0000036)×1023/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由实验测定。它的测定精确度随着实验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测定方法有电化学当量法、布朗运动法、油滴法、X射线衍射法、黑体辐射法、光散射法等。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不同,但测定结果几乎一样,可见阿伏加德罗常数是客观存在的重要常数。例如:用含Ag+的溶液电解析出1mol的银,需要通过96485.3C(库仑)的电量。已知每个电子的电荷是1.60217733×10-19C,则

NA=

下面着重介绍单分子膜法测定常数的操作方法。

实验目的

1.进一步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意义。

2.学习用单分子膜法测定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实验用品

胶头滴管、量筒(10mL)、圆形水槽(直径30cm)、直尺。

硬脂酸的苯溶液。

实验原理

硬脂酸能在水面上扩散而形成单分子层,由滴入硬脂酸刚好形成单分子膜的质量m及单分子膜面积s,每个硬脂酸的截面积A,求出每个硬脂酸分子质量m分子,再由硬脂酸分子的摩尔质量M,即可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N。

实验步骤

1.测定从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硬脂酸的苯溶液的体积

取一尖嘴拉得较细的胶头滴管,吸入硬脂酸的苯溶液,往小量筒中滴入1mL,然后记下它的滴数,并计算出1滴硬脂酸苯溶液的体积V1。

2.测定水槽中水的表面积

用直尺从三个不同方位准确量出水槽的内径,取其平均值。

3.硬脂酸单分子膜的形成

用胶头滴管(如滴管外有溶液,用滤纸擦去)吸取硬脂酸的苯溶液在距水面约5cm处,垂直往水面上滴一滴,待苯全部挥发,硬脂酸全部扩散至看不到油珠时,再滴第二滴。如此逐滴滴下,直到滴下一滴后,硬脂酸溶液不再扩散,而呈透镜状时为止。记下所滴硬脂酸溶液的滴数d。

4.把水槽中水倒掉,用清水将水槽洗刷干净后,注入半槽水,重复以上操作二次。重复操作时,先将滴管内剩余的溶液挤净,吸取新鲜溶液,以免由于滴管口的苯挥发引起溶液浓度的变化。取三次结果的平均值。

5.计算

(1)如称取硬脂酸的质量为m,配成硬脂酸的苯溶液的体积为V,那么每毫升硬脂酸的苯溶液中含硬脂酸的质量为m/V。

(2)测得每滴硬脂酸的苯溶液的体积为V1,形成单分子膜滴入硬脂酸溶液的滴数为(d—1)(详见注释),那么形成单分子膜需用硬脂酸的质量为:

(3)根据水槽直径,计算出水槽中水的表面积S。已知每个硬脂酸分子的截面积A=2.2×10-15cm2,在水面形成的硬脂酸的分子个数为:S/A。

(4)根据(2)和(3)的结果,可计算出每个硬脂酸分子的质量为:

(5)1mol硬脂酸的质量等于284g(即M=284g/mol),所以1mol硬脂酸中含有硬脂酸的分子个数,即阿伏加德罗常数N为:

注释:当最后一滴硬脂酸溶液滴下后,这滴溶液在水面呈透镜状,说这滴溶液没有扩散,即没有参与单分子膜的形成。这时单分子膜已经形成完毕,应停止滴入溶液,所以,在计算形成单分子膜所需硬脂酸溶液的滴数时,应将最后一滴减掉,即滴数计为d—1。

说明:

一、实验成功标志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的阿伏加德罗常数NA在(5-7)×1023范围内为成功。

二、失败征象

实验测定的阿伏加德罗常数数量级不等于1×1023。

三、原因分析

1.因为苯是易挥发的溶剂,故在配制、使用硬脂酸苯溶液的过程中因为苯的挥发,造成浓度的变化。

2.在测量每滴硬脂酸苯溶液体积时是连续滴液的,在形成单分子膜时的滴液是间歇的,同时,滴管内液体多少不同,手捏胶头的力不同这些因素,均可导致液滴的大小不均匀。

3.水槽洗涤不干净,将会造成很大的误差。

4.水槽水面直径测量不准确也会造成误差。

四、注意问题

1.苯中有少量的水,可用无水氯化钙或氧化钙除去。

2.配好待用的硬脂酸苯溶液一定要严加,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密封,防止苯的挥发。在使用过程中要随时加塞塞住。

3.在使用胶头滴管滴液时,均要采取垂直滴入法,以保持液滴大小均匀。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