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通货膨胀的治理措施范文

通货膨胀的治理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通货膨胀的治理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通货膨胀的治理措施

第1篇:通货膨胀的治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通货膨胀 宏观调控 对策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及由来

通货膨胀是指所有社会商品和劳务的一般价格水平或平均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在通货膨胀时期, 单位货币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呈持续下降局面。因此, 通货膨胀的发生必然伴随着通货紧缩的存在。根据通货膨胀的程度不同,人们把通货膨胀划分为以下三种:(1)温和的通货膨胀;(2)急剧的通货膨胀;(3)恶性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21世纪初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形成以后的产物。在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条件下, 货币本身没有价值, 可以无限发行, 从而为通货膨胀的产生打开了大门。只要货币供应量超过了社会商品量, 通货膨胀就发生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教授认为通货膨胀无论在何时何地发生, 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二、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

1.从根本上说中国式的通货膨胀同样是一种货币现象,它先由两大资产价格上涨(楼市与股市),然后传导到食品价格上涨并引致全面通货膨胀。中国式的通货膨胀是由货币过多引起的,但并非过多的货币会平均式地同时流向各个行业导致各种商品的物价同时等幅度地全面上涨,而是过多的货币先流入强势部门或行业(比如房地产),然后由这些行业去投资或消费来推高商品或服务的物价水平。于是,关联行业价格上涨,收入增加,从而使这些关联行业又增加投资或消费,再对这些行业需要的产品价格产生影响。最后价格上涨才传到整个经济薄弱的环节农产品及食品的价格上。正如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罗斯巴德所说的,一旦这些最弱势部门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也就标志着全面的通货膨胀开始形成。

2.对外贸易顺差连年大幅增长,年平均增长率近50%,对外贸易的不平衡不断加剧,不断增长的对外贸易顺差在我国现行外汇政策下最终以人民币的形式进入了国内流通领域,不断加剧的对外贸易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当前我国货币供应过剩,导致了当前我国流动领域中的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实际需求,货币供给过多,必然产生需求拉动型通胀。2008年上半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均超过经济增速,虽然是好事,但在当前CPI涨幅加速的情况下,居民收入增长超过经济增长,也会成为形成需求拉动型通胀的因素,引发了通货膨胀的发生。

3.从成本推动层面看,国际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带动消费价格上涨。近年来,国际能源价格猛增, 导致商品的生产成本增高。国际石油价格等其他能源价格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并通过进出口贸易传导到国内市场。我国约40%的国际石油依存度必然导致石油类产品价格到国内商品价格传导的速度更快。但是,到目前为止,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压力还不是非常明显。一方面,我国对能源和部分初级产品的价格管制,使得能源进口价格的增长不会立刻反映到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对过剩产品进行消化,这使得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增长不会立刻反映到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上来。

三、应对当前通货膨胀的对策

1.控制货币供应量。由于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因此,治理通货膨胀一个最基本的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稳定币值以稳定物价。而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必须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投放,保持适度的信贷规模,由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有效地调控货币信用总量,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在与客观需求量相适应的水平上。

2.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治理通货膨胀仅仅控制货币供应量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各次通货膨胀深层原因对症下药。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关键。各国对于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和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压缩财政支出,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坚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财政。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采取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总量的措施。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两条很重要的途径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过快增长,以此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3.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在控制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一般来说,增加有效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人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

4.对外经济政策。一般来说,我国的国内的通货膨胀与其国际收支状况具有相互推拉的作用。在各国都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我国必须采取适当的对外经济政策,以减轻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物价的不利影响,并阻止国外通货膨胀的输入。这方面的措施主要有:(1)实行浮动汇率。由于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我国货币对外汇汇率的升降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2)与各国在贸易和金融领域采取协调措施,如与各国加强协作,共同采取控制各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改善国际金融制度,以及其他反通货膨胀的措施,以制止世界性通货膨胀的蔓延,等等。

四、结论

总之,通货膨胀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根据原因采取不同的治理对策,对症下药。这种对症下药,并不是简单地根据原因分析一一对应,也不能机械僵化地照搬别人或自己以往的经验。而且对症下药也要以某一方案为主或优先,同时结合其他治理方案综合进行。也就是说,治理通货膨胀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治理方案相互配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谢平廖强:当代货币政策理论的新进展中国金融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第2篇:通货膨胀的治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通货膨胀 原因分析 经验与教训

通货膨胀是影响一国(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经济学界长期以来重点研究的经济现象之一。对于通货膨胀(inflation),经济学界始终没有统一的定义。比较权威的说法是英国经济学家莱德勒(D. Laidler)和帕金(M.Parkin)提出的,他们认为“同伙膨胀是价格持续上涨的一种过程,或者从同等意义上说,是货币不断贬值的一种过程”。

从2007年以来,我国市场物价呈现上涨的态势。特别是2008年1至7月,CPI同比上涨7.7%,创下了1997年以来的最高涨幅。通货膨胀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经济中的突出矛盾。

一、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表现

对于通货膨胀的度量,主要有GDP平减指数(又称缩减指数)、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简称CPI)等指标。我国较多的采用CPI来衡量通胀水平。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价格疲软后,2007年以来CPI显著上涨,自7月份突破5%大关后,出现节节攀升的态势,7月至11月CPI分别上涨5.6%、6.5%和6.9%。预计年全年CPI上涨幅度将超过4.5%。

本轮价格总水平上涨最直接的原因是粮食、猪肉、住房和能源等商品价格上涨。并且前期粮食和肉禽蛋价格上涨已逐步传导到下游。在食品的CPI指标体系中,总共包含粮食、肉禽及其制品等16类。食品的这些类别具有 一定的替代性,因此价格上涨相互影响、相互传递,没有明显的高低大小区别。但是,总的来说,猪肉、粮食和食用植物油、肉禽蛋鸡其加工制品价格上涨幅度要高于其他食品价格上涨幅度。

目前,我国出现的物价水平持续上涨、货币供应量持续增加、经济特别是投资过快增长等,说明我国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剖析此次通货膨胀出现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明显、全面通货膨胀的爆发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

关于通货膨胀的原因,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主要有四种类型:需求上拉型、成本推动型、混合推动型、结构性通货膨胀。另外,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中,通货膨胀的国际间传递也是一国(地区)出现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一)热钱流入,致使外汇占款增加,基础货币投放

1、进入的原因和途径。利差、人民币升值因素以及我国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等资产价格快速上涨带来的利润诱惑,是海外热钱快速进入的重要原因。2008年7月21日银行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的中间价为一美元对6.8271元人民币。以此计算,汇改几年来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已超过21%。仅套利和套汇就可以让热钱收入超过10%。

2、流入使人民币外汇储备增加,人民币货币投放。人民币目前还不是完全自由兑换货币,更不同于美元是世界主要货币,所以短期内外部资金只进不出使得我国只能在外汇市场上净买入美元,外汇储备不断攀升,意味着外汇占款形式投放了大量基础货币。从2003年开始,央行发行央行票据吸收流动资本,随着票据规模发行的增大,意味着对冲成本不断上升,央行对外汇占款并未进行彻底、全部对冲,只对冲60%,所以仍产生过剩的流动性,结果推高了国内物价水平。可以说,国际热钱的加速流入,是我国通货膨胀的最大根源。

(二)粮食、猪肉、能源等商品价格上涨过快产生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本轮价格上涨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粮食、猪肉、能源等商品价格大幅上涨。这些商品既与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又是工业生产的上游产品。由于这些产品的产业关联度强,其价格会导致诸多产品价格上涨。

我国国内粮食价格在2006年10月以来开始走高,这主要与粮食生产成本增加、消费和加工需求增加、国家市场粮价上涨及国家按最低收购价“托市收购”有直接关系。

国际能源价格上升主要是由国际市场能源价格的上涨、国内需求旺盛等引起的。近几年来国际市场上原油、粮食、铁矿石等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屡创新高,成倍上涨。同时我国对石油、铁矿石等初级产品需求大幅增加,对外依存度很高。因此,国内成品油、食用植物油、化肥、钢材等涨价主要是受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影响,输入型通胀的特征明显。

三、当前我国治理通货膨胀应有的对策

经济学中存在所谓“有多少目标就应该有多少手段”的说法,即在面临多重目标的情况下,为实现目标,必须使用多重政策手段,而且要掌握好度。因此面临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笔者认为为缓和当前的通胀局面应采取“一揽子”措施。

(一)明确控制通货膨胀的首位目标,正确处理经济发展、改革推进和物价稳定三者之间之关系。

在目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治理通货膨胀、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应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因此,在宏观经济不稳定性增加的情况下,对引起需求扩张和价格上升的改革要积极稳妥地进行;而对于有利于抑制需求和完善宏观调控机制的改革则应加快。

(二)压缩不合理需求和增加有效供给相结合的货币政策。

对于任何通货膨胀而言,货币扩张都是其发生的必要条件。同样,治理通货膨胀,紧缩的货币政策也是必要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的变化表明,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双膨胀是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因此,抑制投资和消费需求的膨胀应是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基本政策,其具体对策就是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一是对引起投资需求膨胀的预算外资金实行严格的控制,确保投资总规模适度增长;二是坚持平衡财政收支,减轻财政赤字对货币供给量增长的压力;三是调整政府支出结构,严格压缩和控制消费性支出比例,削减社会集团购买力,抑制消费需求的膨胀;四是建立、健全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等制度,从再分配环节压缩消费需求的膨胀。

(三)逐步调整外贸政策

国际收支顺差是导致我国基础货币供给增加,减少贸易顺差自然成为解决货币供给过度的强有力手段,也即要控制出口,扩大进口,并适时适度地促进人民币升值。

在出口方面,加大出口退税的调整力度,在现行税率调整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大取消出口退税率的资源性、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的数量,并相应上调资源税。在进口方面,重点是扩大国内短缺资源、原材料和高精尖设备,因此对这类产品的进口关税可作适当下调。

另外,对我国某些外汇管理制度进行适当改革,逐步放松强制结售汇制度,增加企业与居民外汇持有量,降低因国家外汇储备增加而导致的货币发行量

参考文献:

[1]樊彩跃,中长期保持“高增长,低通胀”面临的主要问题[J].宏观经济管理,2007(7)

第3篇:通货膨胀的治理措施范文

对新时期通货膨胀对策的见解是重在通货膨胀压力的预警和缓解。调控部门必须随时跟踪调查、及时预警提示和适时缓解防范。这也是中央银行的预见性和前瞻性之所在。

随着通货紧缩的逐步淡出,加强对通货膨胀压力的关注和缓解,应当是今后一段时期中央银行稳健货币政策的侧重点。

当前针对我国经济中出现的某些过热现象和各类物价指数的走势,各方面对通货膨胀的认识众说纷纭。我认为当前正处于由通货紧缩趋势缩小向通货膨胀压力增强转换的特殊时期。在此时期中,要密切关注、重视缓解通货膨胀压力,防范通货膨胀的出现,并正确引导通货膨胀预期,认清当前通货膨胀压力的存在和通货膨胀压力的来源。

一、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通货膨胀压力的现实存在

从日前公布的统计数字可以看到,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总体态势很好,2003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9.1%,今年第一季度有可能继续达到9.3%的较高增长水平。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处于重要关口,一些行业和部门投资过度和重复建设十分明显,物价上涨趋势也鲜明可见。

为了便于讨论,我们有必要区分“通货膨胀压力”和“通货膨胀实现”两个概念。这里所说的通货膨胀压力是指通货膨胀能量的积聚和蓄势待发,物价水平在可承受范围内部分或整体上升;而通货膨胀实现则是指各类物价指数大幅攀升,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且加速势头难以抑制。但我国通货膨胀指标表现相对温和,分类物价指数正在持续上升,但还不是全面大幅度上涨,尚不能视为通货膨胀已经出现。

当前通货膨胀压力的显著性表现既有经济自身重复建设、盲目投资的原因,也有货币快速投放的因素以及世界经济复苏、国际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

二、对新时期通货膨胀对策的见解:重在通货膨胀压力的预警和缓解

按照古典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可以划分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和成本拉动型通货膨胀,前者是指由于总需求的过度增长带来的物价水平的变动,后者又分为工资推进和利润推进两种情况。无论是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或成本拉动型通货膨胀,其中必然有货币信贷因素,至于信贷总量的大小,取决于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总量和货币流通速度。然而,古典通货膨胀理论不能完全解释我国当前通货紧缩趋势尚未完结,通货膨胀压力有所加大的特殊时期的物价变动情况,新时期通货膨胀形成不会像在短缺经济那么直接,在市场供大于求、自主性增强的条件下,要有一个磨合过程,一个传导过程,一个能量积聚过程,从宏观经济调控部门来说还有一个观察判断的过程。

在此,我提出个人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时期的通货膨胀压力观,它特指物价水平由负增长走向正增长,进而走向温和上涨,最终走向物价全面大幅上涨的三级增压过程。它包括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企业商品生产价格上涨,最终推动消费物价上涨的三级传导过程。它涵盖通货膨胀压力苗头、通货膨胀压力积聚和通货膨胀爆发的三级扩展程序。该理论不是简单地将通货膨胀与消费物价上涨直接相联系,而是与潜在通货膨胀变为现实通货膨胀可能的随机实现过程相联系。它与传统通货膨胀理论的明显区别是:从出现通货膨胀苗头到通货膨胀实现有一个压力积聚的中间过程。在压力苗头时期,虽可见微知著,但人们对压力的认识不易统一,调控部门难下决心;而把握压力积聚时期,重在事前预警和风险缓解,将使通货膨胀实际发生概率最小化。对通货膨胀或通货膨胀压力进行预警和调控的效果远胜于通货膨胀压力转化为事实通货膨胀后大张旗鼓的调控治理。

这个通货膨胀压力观的立足点,不是对业已形成通货膨胀态势严重程度进行,而是发现经济运行中可能积聚通货膨胀压力的因素及其早期缓解措施。必须密切关注通货膨胀压力形成的因素,在消费需求不足情况下要关注投资和生产价格的上升压力,在投资领域应该关注重复建设、盲目投资对物价上升的压力,在生产流通领域应关注企业商品价格的波动压力。调控部门必须秉持随时跟踪调查、及时预警提示和适时缓解防范的态度。这也正是作为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者的中央银行的科学预见性和前瞻性之所在,也是中央银行对通货膨胀防范关口提前的理论基础。

我认为,在目前形势下这种观察通货膨胀形势的需要。首先,在新时期消费物价指数已经不是考核通货膨胀的唯一指标。现在由于经济规模扩大,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投资、生产链不断扩展,已成为一个具有一定自我循环功能的“生态”,这就使得价格的传导机制发生了变化。这从另一方面证明: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时期,企业商品价格和资产市场价格的波动,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其持续性上涨将成为新形势和新条件下通货膨胀压力的突出表现,或许可以将其概括为投资型通货膨胀压力。

其次,缓解投资型通货膨胀压力是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急刹车”和“一刀切”都不可取的前提下,投资需求扩张、结构性过热和商品价格的总体上涨将会有一定的持续性,无论是否会迅速传导到消费价格领域,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既然当前主要是生产型通货膨胀压力较大,就需要控制某些行业的过度投资,以免其逐步向消费物价传导,促成物价的全面持续上涨。我们既不能因当前的消费物价的温和水平而忽略在投资和生产领域的物价上升压力,也不能因核心物价较低而忽略非核心通胀的衍射效应。

第三,通货膨胀预期已经成为加大通货膨胀压力的重要因素。在完善主义市场体制进程中,通货膨胀预期对经济生活的将越来越大,有时比实际物价上涨的作用还大,即不用等到通货膨胀实际显现,通货膨胀压力就已存在,通货膨胀预期就已开始影响经济运行;而当公众普遍存在价格上涨预期时,经济行为主体自发调节经济活动,潜在通胀压力随即就会变成现实通胀。它已成为一种敏感性指标,是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的。在信息披露不充分情况下,我国经济主体的预期行为与完全的理性预期是有差距的,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在公众对宏观调控政策和手段尚不能充分理解时,更容易形成通货膨胀预期。

三、对缓解通货膨胀压力的政策评估:防范性与协调性并举

今后一段时期中央银行稳健货币政策的侧重点,应是着力加强对通货膨胀压力的关注和缓解。

中央银行对于通货膨胀压力的关注始于去年第一季度,防范于去年年中,随之出台许多应对措施。去年第一季度GDP增长9.9%,比上年同期加快2.3个百分点,成为自1996年一季度以来同期增长最快的季度。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就此指出,“2003年初物价连续三个月正增长引起有关各界的关注”。可以看出央行开始觉察到通货膨胀压力苗头出现。同期在央行内部的一份关于稳定运行的报告中指出,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某些行业“存在结构不合理和重复建设的,……从长远角度看,这部分的贷款风险较大。”非典过后,央行第三季度的货币政策报告又指出,“,生产价格、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房地产价格快速回升,要防止出现资产价格过快上升,形成资产‘泡沫’的危险”,并提出适度控制货币信贷增长的政策意向,“适度控制货币信贷的增长,既可以防止通货膨胀,又可以防止通货紧缩”。而央行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更是直言不讳地提出,“在经济快速增长中也存在一些影响经济、金融持续健康的矛盾和问题,部分行业盲目重复建设,能源、出现了多年少有的瓶颈制约,通货膨胀压力加大”。至此,人民银行对通货膨胀压力的判断已经形成。

针对部分行业的通货膨胀压力苗头,央行率先采取引导措施。2003年6月,人民银行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对商业银行的房地产信贷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此外,央行还运用窗口指导,要求商业银行控制信贷流向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行业。

为了防止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控制形成通货膨胀压力的货币因素,从2003年9月21日起,人民银行决定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即存款准备金率由6%调高至7%,减少商业银行可贷资金。

同时,央行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回笼资金,适时收回市场过多的流动性。去年人民银行共发行63期央行票据,发行总量为7226.8亿元,发行余额为3376.8亿元,净回笼基础货币2694亿元。今年初到3月10日,共发行央行票据20期,3000多亿元,若加上债券回购业务,今年以来共回笼货币资金5000多亿,力度持续加大。

就目前状况而言,央行去年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对通货膨胀压力进行预调和微调,其作用和效果都是十分明显的。

除了要关注当前的通胀压力外,中央银行还要关注未来可能出现的通胀压力。这是因为,从货币供应量过度增长到出现通胀,至少有半年时滞;生产资料价格的增长传递到消费价格上也需要一定的时滞,而通胀压力转移到诸如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中形成资产“泡沫”的时滞可能更长,但如果等通货膨胀明显出现和资产“泡沫”形成,对经济的破坏程度和治理的难度就更大了。从这一点上来说,关注未来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压力,显得更加重要。

可喜的是,相关部门和行业也采取了一些应对举措,抑制地区、行业的投资过热和结构不均衡状况。可以说,当前宏观管理部门已经初步形成了缓解通胀压力的协调、合作机制。这显然会提高各方对通货膨胀压力风险的认识。

第4篇:通货膨胀的治理措施范文

摘 要 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经济现象,研究通货膨胀的理论也由来已久。研究2007 年以来,我国市场物价呈现明显上涨的态势,通货膨胀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本文从分析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出发,进而提出具体对策,以应对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 我国 通货膨胀 原因及对策

一、对通货膨胀的认识

通货膨胀的定义:通货膨胀一般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通货膨胀的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关于通货膨胀的成因,国外的经济学家一般将其分为四类:需求拉动型。当一国的经济处于持续增长阶段,国内投资热情高涨,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处在上升阶段,容易造成商品供不应求的状态,这样就会导致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因此称此类通货膨胀为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由于生产资料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造成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从而导致商品的价格上涨,这样物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因此称此类通货膨胀为成本推动型。结构变动型。这是由于一个经济体社会经济结构方面的因素变动,导致商品物价的上升,引发通货膨胀。因此称此类通货膨胀为结构变动型。货币供给型。当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时就会造成纸币贬值,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因此称此类通货膨胀为货币供给型。

二、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

根据我国目前各项指标显示物价在普遍上涨,有通货膨胀的趋势,逼着认为,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造成经济过热。投资、消费、出口时拉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给世界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中国当然也位列其中。金融危机的发生,我国出口的数量要和受到了影响,而政府为了保持8%的经济增长目标,不得不将目光投向了国内市场的消费。我国政府“四万亿”的投资使国内的投资市场进一步扩大,再加上近年来“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措施的实施也都扩大了国内市场,拉动了国内需求。此外,中国人民银行采取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国内投资环境良好,进一步刺激了国内市场。以上措施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缓解经济增长的压力,但同时,这些措施也是造成经济过热、导致国内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

2.国际市场生产成本的提高导致我国国内市场物价上涨。近几年来,国际市场上原油、粮食、铁矿石等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屡创新高,上涨幅度较大。而我国对石油、铁矿石等初级产品的需求大幅增长,对外依存度很高。国际市场中生产资料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导致我国国内市场企业的生产成本也有所增加,这样导致商品物价上涨,造成通货膨胀。

3.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固定投资过热。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通过固定投资的高速增长实现的。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一直存在局部过热现象,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在经济高速增长、固定投资过热的同时,投资与消费的比例结构和“三次产业”结构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改善,而且日趋严重。在这样的状态下,过高的经济增长和过快的投资增长会成为出现通货膨胀的动因。

4.人民币升值预期使得国际游资来华投资,加剧了国内经济过热。由于我国近年来一直处于贸易顺差,国际上普遍要求我国人民币升值,在人民币较小范围的升值的影响下,导致国际游资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产生了误差,他们以为人民币会大幅度的升值,这一点加大了他们来华投资的信心。大量国际游资涌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它也同样加剧了国内经济过热,造成需求过剩,供不应求,物价上涨,通货膨胀。

三、解决我国通货膨胀的对策

1.控制货币供应量。由于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因此,解决通货膨胀一个最基本的对策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中国人民银行应该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量,保持适度的信贷规模,从而减少投资热情,缓解经济需求的高涨。

2.增加自身供给,隔绝外部输入性通货膨胀。首先、调整经济结构。作为石油等能源消费大国,我国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落实节能减排的有关措施,加快建立节能型的经济结构来应对油价等能源产品价格上涨。其次、石油、天然气市场民营资本准入。我国在不少竞争性领域已经实行市场开放,但在部分重要领域(如石油、天然气、电力、电信、公用事业等)仍然实行较为严重的市场限制,民营资本难以进入市场。这就人为降低了供给。

3.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通过利率市场的制度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让市场寻求合理的利率水平。把游离于银行体系之外的资金回流到银行体系之中,降低过剩的流动性对物价和资产价格的冲击。适当的提高利率,不仅可以增加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减少货币的创造,而且利率的提高将造成投资成本的加大,从而减少私人部门的投资,减低需求。此外,利率的提高会使居民减少消费,将货币存人银行为获得高利率,此途径也可以减少需求。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

4.人民币升值,缓解国内物价水平。人民币升值有两方面的原因来平抑物价。首先、人民币升值会调节国际收支平衡,调整我国一直以来的顺差状态,减少外汇储备,平抑物价。其次、人民币升值会使进口商品的价格下降,从而对国内市场物价祈祷平抑的作用。

四、结束语

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鸿沟,任何国家、任何经济体都不可避免地经历它的阻碍。但是以什么样的态度,以什么样的反应机制来进行合理的解决及调控这一常见的经济现象,显得尤为重要。在如今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金融管理机构必须居安思危,充分考虑通货膨胀可能带来的影响,力图将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让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少一份阻碍,多一份助力。

参考文献:

[1]赵晓威,郭宁.关于我国当前通货膨胀问题的思考.经济师.2010.

[2]王曼舒.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与治理对策.经济问题探索.2009.

第5篇:通货膨胀的治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810.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1-0157-03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的效应如何,是宏观经济学的热点问题之一。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只是一个货币现象,有研究证实价格变动与货币供应密切相关,片面地认为只有货币政策有效。罗伯特•狄夫纳,汤马斯•斯达克与赫伯特•泰勒(1996)实证研究和估计了货币政策如何影响通货膨胀和收入增长的长期关系。但是货币主义通货膨胀决定理论存在局限性(龚六堂,2002),财政支出与通货膨胀存在联系,财政政策治理通货膨胀也是有效的。

经济学家们一般都认为,赤字财政政策是通货膨胀特别是高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通过创造过度总需求,不断发生的财政赤字导致了通货膨胀,如Thomas Sargent。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认为,央行不将赤字货币化的条件下,赤字仍然可能引发通货膨胀。米勒(1983)的实证研究发现,财政政策实行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弱联系。

但在实际运用中,更多的结论是关于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同时对通货膨胀的有效性,达雷特(1985)发现货币供给和赤字都显著影响通货膨胀,但财政政策中赤字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比货币供给更可靠;哈姆雷特(1981)等发现一些证据证实赤字与通货膨胀和货币供给存在联系。Sadananda Prusty协整分析的结果表明,1960―1961年与1990―1991年期间印度各州政府的财政货币政策有效影响价格水平。多年来由于缺乏资金和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需要,印度中央政府一直实行赤字财政的政策。由此导致居民需求加大,而供给的增长比例小于需求的增长幅度,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印度在1991年改革之后,开始控制财政赤字,同时实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通货膨胀有了明显好转,1993―2000年均通货膨胀率是7.1%,2000―2004年均通货膨胀率为4.32%,成为一个亮点。通过研究印度通货膨胀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因素之间的协整关系,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检验1994年到2004年印度财政货币政策应对通货膨胀的有效性,同时进一步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以具体分析通货膨胀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具体因子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为具有相同国情的中国实施恰当的财政货币政策有效治理通货膨胀问题提供借鉴支持。

二、模型分析

英国经济学家克莱夫•格兰杰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协整(co-integration)理论发现,把两个或两个以上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进行特殊组合后可能呈现出平稳性。大多数经济总量的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协整理论是处理非平稳时间序列间协整关系的有效方法。

格兰杰在协整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格兰杰协整定理,解决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个定理证明了协整概念与误差修正模型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协整关系的一种必然的等价表达形式就是误差修正模型(ECM)。如果非平稳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那么必然可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而如果非平稳变量可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那么该变量之间必然存在着协整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则是直接对两个变量的因果关系做出判断的重要方法。

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选取财政赤字(FD)分析财政政策效应。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应量的三个层次流通中现金M0、狭义货币M1、广义货币M2、更广义货币M3为货币政策的代表衡量货币政策效应。通货膨胀水平使用批发物价指数(WPI)来衡量。

三、数据与实证结果

1.样本数据的选取

选取印度物价消费指数(WPI)、流通中现金(M0)、狭义货币(M1)、广义货币(M2)、更广义货币(M3)、财政赤字(FD)时间序列,取自然对数变换数列为LNCPI、LNGE、LNM0、LNM1、LNM2、LNM2。采用月度时间序列,样本期间从1994年4月至2004年3月,共132个样本。数据来源于印度储备银行:Handbook of Statistics on Indian Economy。

2.ADF单位根检验

进行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要求时间序列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首先对这些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可知,LNCPI、LNM0、LNM1、LNM2、LNM3选择含有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的模型中,均为I(1),而LNFD在不含有常数项和都含有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的模型中为I(1)。总体而言,6个变量均含有单根,必须差分之后才能平稳。因此,所列的6个变量在水平值上都是非平稳的。如果继续对这6个序列的1阶差分进行单位根检验,可以发现这6个变量都是差分平稳的。

3.协整检验、协整分析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

通过单位根检验得知指数序列都是I(1)过程,可以对指数序列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选择4阶滞后就能很好地满足检验要求,同时建立了ECM模型。

轨迹检定(trace test)中,在R=0时,轨迹统计量123.9478、大于5%显著水平,拒绝5%水平下虚无假设。而后在R≤1的情况下,轨迹统计量小于5%显著水平,所以在轨迹检定下变量之间存在1个共整合向量。

接下来得到标准化协整系数的协整关系估计:

LNICPI=0.32LNFD-2.31LNM0+0.54LNM1+2.73LNM2-0.9LNM3+vecm(1)

方程(1)表明,协整关系检验说明在5个变量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这意味着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的相互作用和共同趋势。M1、M2序列和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序列有相同的变动趋势。LNCPI与M2成正方向变动,协整系数较大;而LNCPI和M1协整系数比较小,但M0和M3成反方向变动的协整系数较大。

为了进一步分析各变量间的相互作用,使用误差修正模型检验变量之间长期均衡关系对各自短期波动的影响。将方程(1)代入误差修正模型,得到方程(2)为, *表示在5%的水平下显著,()表示标准误,[]表示t-统计量,下同,

分析上述ECM方程我们发现,首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调整与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统计上的关系显著((2)方程中协整误差et的系数显著),表明受长期均衡关系的影响较强;其次,在短期调整当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量对财政赤字的作用显著,这是财政政策短期有效的体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于各个层次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影响微弱,这说明货币政策短期对于抑制通货膨胀作用微弱。

4.因果关系检验

我们检验变量之间的格兰杰影响关系(Granger,1969)。选择影响关系最为显著的滞后阶数得到附表的估计结果。

5%的水平下,*表示拒绝原假设,结果显示财政赤字FD对CPI产生显著作用,对CPI存在显著格兰杰影响;其次,各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对CPI没有显著的格兰杰影响,也验证了协整分析中协整关系不显著,说明货币供应量不是物价的主要决定因素,这说明货币政策作用对于抑制通货膨胀作用微弱。

四、结论分析

以上对印度通货膨胀下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了分析,由实证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印度财政赤字与物价水平长期呈正相关的关系,短期对物价水平的影响显著,印度控制赤字财政政策对治理通货膨胀有效,表明印度财政政策的效应较强。印度的政策执行者认为,通货膨胀率控制在5%左右,财政赤字对经济发展就会有利。印度政府从增收和节支两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控制财政赤字控制通货膨胀。第一,简化税制、调整税率、扩大税基,增加财政收人;第二,改变财政赤字弥补方式,控制印度储备银行的信贷发行;第三,加强国债管理,减少补贴支出,征税筹集的资金用于政府经常性支出,债务资金则主要用于生产性投资,促进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增加;第四,减少政府开支,合理调整支出结构,重点发展公共财政;第五,抑制货币供给总量的增长。印度储备银行通过采取反通货膨胀措施,降低实际货币供给增长速度,上调现金储备率(GRR)实施公开市场业务销售政府证券。

第二,各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对物价水平短期影响程度较小,作用不显著。但长期存在均衡关系。长期M1、M2、M3和物价水平通向变动,符合经济学假设。

第三,综合以上,可以看出印度财政政策短期与长期控制物价水平的效应大于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短期调节物价水平的作用不明显。由于印度的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长期的赤字财政,治理通货膨胀总量调节运用的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只成为辅工具,通过货币供应量总量调整的作用并不明显,货币供应量中介的宏观调控能力较弱。印度主要运用选择性信贷控制,传统的货币政策三大调控工具的作用不明显。

五、对我国的启示

由于我国1998年至2004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型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起了巨大作用,尽管目前通货膨胀率较低,但考虑积极财政政策带来的大量赤字,财政政策应当转型,淡出宏观调控,主要用于供给结构性调整,总量调整以货币政策为主。

第一,谨慎运用赤字财政,转向中性偏紧的财政政策。赤字财政政策的不合理容易导致财政风险,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财政政策必须考虑削减赤字规模,转向对经济结构调整,淡出总量调整,转向公共性财政。财政政策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作用就大于货币政策。货币总量调控只能调节需求总量而不能调节供给总量,更不能调节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降低国债发行规模,逐步降低赤字率,缩减隐性债务,调整支出结构,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防止局部性通货膨胀。

第二,建立综合观测指标的货币政策,拓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实证部分的分析表明,我国现阶段以货币供应量(M1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M2、M0为观测目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具有不稳定性,无法及时敏感应对通货膨胀,存在着缺陷,因此考虑新的中介控制目标。货币政策应直接盯住通货膨胀率、GDP增长率,同时将货币供应量、利率、经济景气指数等经济变量作为观测指标,加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

第6篇:通货膨胀的治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凯恩斯;弗里德曼;通胀理论比较

凯恩斯被誉为西方宏观经济学之父,主张政府是经济的领航者,采用干预的手段治理通货膨胀、经济萧条最为有效;弗里德曼是美国现代著名经济学家,主张自由资本主义。两位经济学界的泰斗人物在理论上的争论,主要集中在菲利普斯曲线、货币与财政政策上,形成了新干预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理论两个派系,对全球通货膨胀、经济萧条等问题具有指导和实践意义。两者之间在治理通胀的理论上,既有分歧,也有共识,各有高下。尤其是在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之后,二者的争论与应用成为了经济学界以及政府的热点。

一、凯恩斯的通货膨胀理论概述

1.凯恩斯的通货膨胀理论认为,货币数量的变化与利息率、流动性、成本的变化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但都是与有效需求不足有关,从而产生了通货膨胀。政府在采用紧缩和膨胀政策的选择问题上,应选择温和的通胀政策,刺激企业家投入资金,实现利润的增长,以利于经济繁荣和就业增长。

2.在如何治理通货膨胀的主张上,凯恩斯认为,政府使用补偿性的政策可以扩大需求、增加经济发展动力,解决财政赤字和低失业率。

二、弗里德曼的通货膨胀理论概述

1.弗里德曼治理通货膨胀的理论设计最深的是对通货膨胀理论的创新治理的思考,他对于财政政策的观点包括:货币和财政政策以前者为主导;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作用不到位时,物价无法衡量高低,应配合财政政策以维护稳定;政府不应对货币政策做过多干预,只需通过法律或者行政规定提供稳定环境即可,一切由市场本身按照规律进行。

(1)弗里德曼认为,单一的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原则,具有公开宣布和稳定人心的效果,而且采用单一货币政策是提高货币政策稳定性的不二首选,可以避免其他因素,如政府的择机政策等对货币政策长期固定实施的干扰,使之长期在稳定物价、控制通胀中发挥预期的效果。

(2)在《货币政策的作用》一书中,弗里德曼认为,正确的货币政策具有4个特征:首先,能够有效防止货币引发的经济波动,避免严重的经济危机;其次,降低货币政策发生故障的可能性,保持经济良好稳定运行;第三,为经济运行提供稳定的环境,尤其是稳定公众信心;第四,使现行经济体系免受其他因素干扰,保证经济稳定运行。

2.弗里德曼治理通货膨胀的理论产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英美等国家的政府背负了巨额的财政赤字,经济陷入停滞、通货膨胀达到了滞胀阶段的背景下,他的经济理论给出了合理的治理方法,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控制了通货膨胀,保护和鼓励自由市场经济,通过市场规律进行自我恢复,政府干预力度较弱[1]。

三、凯恩斯和弗里德曼治理通货膨胀理论之比较分析

1.凯恩斯和弗里德曼治理通货膨胀理论相同之处

(1)二者的理论皆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需要应对经济危机,研究如何通过货币供应等政策来解决生产和就业问题的时期。凯恩斯生活的时代,经济萧条、高失业率和低产出是主要矛盾,弗里德曼生活的时代,政府由于过分使用凯恩斯的政府干预手段导致了滞胀。因此时代背景的不同使得他们的理论侧重点不同,但是在未达到充分就业的理论分析上,二者的观点基本一致。

(2)在对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的分析步骤上,二者的理论是一致的,认为通货膨胀致因问题应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货币供应增加,政府支出增加;第二步是需求扩大;第三步是通货膨胀。凯恩斯在这三步的分析中,认为通货膨胀原因虽然多样,但货币增加是主因;弗里德曼认为货币增长是导致通胀的过渡桥梁,是总需求的变化推高了货币增长,最后提高了通胀产生过程中的动力。

(3)二者的理论中对财政和货币政策的配合作用都是认可的。凯恩斯认为货币政策在政府扩张性财政政策中起到辅助作用,例如当需求被刺激扩大时,货币流动的需要将增大,因此要有宽松的货币政策作准备;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为王,在市场失控的时候通过财政政策可以快速有效地调整经济,但在政府使用财政政策时,应该对财政政策的使用掌控好度。

2.凯恩斯和弗里德曼治理通货膨胀理论的差异

(1)由于两位经济学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差异,因此他们各自的理论必然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凯恩斯生活的年代,英国正处于衰落阶段,失业人口剧增,因此他更多考虑的是财政政策的效果。通过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消除生产过剩和失业,实现充分就业,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因此凯恩斯理论在当时必然被接受并肯定。弗里德曼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是高失业和高通胀并存的年代,经济危机始于石油危机,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位于前所未有的高度,失业率和通胀率居高不下,工业生产总值一落千丈。凯恩斯理论的政府干预措施对这一问题收效甚微,因此新自由主义就成为当时的崭新经济理论走入主流社会的视野。主张自由的经济哲学,通过自由贸易和关税的减少促进社会产出,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解决矛盾。这一理论满足了当时国际垄断资本全球扩张的理论需求。

(2)在流动性偏好陷阱上,两位经济学家的观点是不同的。凯恩斯认为,流动性偏好陷阱会导致货币政策失效,人们以现金为王的理念主导着投资和消费,货币政策无论如何干预都不会起到任何作用。而弗里德曼认为市场利率的下降是有限的,不可能通过利率无限降低来刺激公众将持有货币抛出,因此也就不存在无限下降利率的可能。因此二者在货币政策的主张上,弗里德曼认为货币应保持重要的稳定市场的作用,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预期的额外通胀加速,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应是独立的,他只肯定公开市场业务工具的有效性。而凯恩斯认为公开市场业务、自由准备金等工具都有作用,货币供给应在政府的主导下对经济起刺激作用。因此二者在货币供给量控制和政府干预力度上,存在分歧。

(3)弗里德曼对通货膨胀的原因,认为只有货币性一种,他认为,价格水平的短期变化各有原因,只有货币增长总量超过了经济总量而导致货币量发生改变之后,才会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凯恩斯对通胀的看法则集中在固定汇率发生变动等上。

(4)在对待通货膨胀的态度上,弗里德曼认为任何形式的通货膨胀都是应被制止和反对的。凯恩斯认为温和的通货膨胀是合理有益的,能够刺激经济增长。而凯恩斯曾将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就业水平三者联系,力导政府不要实行通缩政策,而是通过引起温和的通货膨胀来刺激企业家加大资金投入,刺激经济利润空间的增长,扩大就业,实现经济繁荣。从上述观点看来,二者在通货膨胀理论上的萧条与通胀之间的选择存在差异,凯恩斯选择的是温和通胀之路,弗里德曼采用的是忍受萧条的痛苦,耐心等待的观点。

四、对比分析之后的反思

无论是弗里德曼还是凯恩斯的追随者,都曾经对我国的经济和改革充满了兴趣和期待。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辉煌经济成果,曾经被西方媒体誉为奇迹。如今,全球经济变化也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复杂的影响,针对我国经济现状,结合两位经济学家的治理通胀理论,笔者认为,我国治理通货膨胀必须先要优化生产结构,通过合适的货币政策推进经济结构的改革和技术创新,忍受经济结构改革带来的阵痛,让经济自我调整,根据菲利普斯曲线的分析,一定会恢复到之前的水平。同时,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使用,减轻税负,变政府干预为政府服务,不仅可以减少经济波动,还能刺激经济发展,给市场以广泛的发展空间。

五、结语

通过对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经济理论的差异性的分析,笔者有如下结论,由历史数据证明,弗里德曼的理论在菲利普斯曲线上的表现更为完整和准确,但短期通胀的作用又刺激了产出,说明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也有道理。因此,要有效控制和处理通货膨胀,二者的理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当今政府采用的处理方法实际都是将二者结合的方法,经过这一轮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和经济萧条、复苏的周期后,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 朱成全.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J].财经问题研究,2015,(4):10-16.

[2] 阮加.货币内生的需求、供给与分工收入[J].管理世界,2015,(7):8-16.

第7篇:通货膨胀的治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通货膨胀 价格指数

在近日的中国经济第一季度报告显示,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与此同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继续上涨,工业生产者价格上涨较快。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0%。其中,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4%。一方面,受前期货币回收过慢、力度过低的影响,国内通货膨胀预期不幸形成,并通过自反馈机制对物价走势产生影响。当前中国的通货膨胀处于全年的高位运行期,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仍有可能继续上升,CPI也难以有效下降。通货膨胀高企的压力,并不来自需求的真实扩张,而是过量货币推动的结果。

1 通货膨胀的概况

通货膨胀,这个在纸币流通条件下时常困扰人们的经济现象并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确切的定义。在我国一般表述为: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超过流通中对货币的客观需要量,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导致货币贬值,从而引起物价水平普遍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西方经济学界在通货膨胀的定义方面大致有两种倾向:一种是用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升来定义通货膨胀。另一种观点认为只有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引起的物价上涨才是真正的通货膨胀。但多数人认为通货膨胀是货币流通失常的表现,一般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货币发行过多,超过了商品流通对货币的客观需求;二是,货币贬值为根本标志;三是,物价总水平普遍的、持续的上涨。

2 通货膨胀的形成因素分析

2.1 需求因素 ①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1991-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为10.47%,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一国经济增长率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CPI随着RGDP的增长有上升的趋势。②投资与消费需求。我国目前的需求过度情况明显可以从投资过多表现出来。在中央积极的财政政策指导下,由于预期的投资回报率较高,社会主体的投资热情高涨,投资需求迅速大幅增长。中央和地方政府聚集了大量资金,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大量投资,包括交通、能源、灾区重建等;与此同时,这些资金带动了大量民间投资,包括房地产在内的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增加,整个方式呈现一个泡沫状,物价上涨压力巨大。

2.2 成本因素 ①农产品价格。世界粮食减产和国内粮食价格稳中趋升是最近两年影响我国物价变动的重要因素,也正因为如此我国CPI的快速上涨具有食品类消费品价格大幅上涨的结构性特点,农产品价格对CPI贡献率具有绝对的比重。而农产品涨价也存在其不可克服的促成因素:一方面是政府应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要求对农村经济实施的扶持政策;另一方面是市场规律作用的结果,粮食生产成本增加,而市场的消费需求和生产需求旺盛,使得供求不平衡,价格也就被推高了。②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以及工业化的不断深入,我国对能源和原材料的进口需求量相当大,而国际市场上以石油为代表的能源、原材料价格走高,必然会带动我国国内上游企业生产的原材料价格上升,国内外原材料和能源价格提高会推动下游生产企业成本增加,进而这些企业生产的消费品的出厂价格上升,导致CPI加速增长。

2.3 国际输入 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同时随着外汇储备的增加,央行为对冲外汇占款投入基础货币也增加,可以诱发通货膨胀的产生,外汇储备的增加对增强国家对外支付能力有着正面效应,对外贸易连续多年出现顺差,这项举措可以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另一方面,汇率是联系本国与外国物价的纽带,是一国物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汇率的变动会导致一国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进而会影响一国物价水平的变动。

3 缓解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压力的政策建议

3.1 重点调整货币政策,利用货币和汇率政策控制物价水平 针对2010年国际国内因素导致的物价全面上涨的通胀形式,需要以国际视野治理通货膨胀,坚决执行国内控制物价相关政策,引导国际热钱撤离中国。①加大对热钱的防控力度。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两个方面严格规制,以央行为主题、其他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为补充热钱防控体系得以组建,防止外商投资项目一次性或短期流入,在国外投资资金审批上应该注意采取必要措施,从而增强我国的通胀风险。②审慎控制升息节奏,防止利差导致热钱涌入。欧美日等主要发达国家目前都处在低利率区间,央行加息对利率加强流动性管理只能产生一定积极影响,为对冲掉加息对物价的平抑作用,防止境内外利差过大导致国际热钱加速涌入,我国货币政策调整需更加审慎。③适当减少货币供给,控制贷款规模。信贷与投资通常存在6~7个月的时滞,因此,应有前瞻性的构建通胀风险预警机制,将政策时滞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动态调整货币和信贷政策,控制贷款规模,减少新增贷款并控制地方政府融资规模的扩大。贷款规模控制要从调节总量转向调整结构,特别要扶持流动资金困难的民族企业。④人民币双向浮动及汇率利率优化组合的选择。取决于中央政府确定的宏观调控优先目标,在人民币双向浮动汇率下,利率-汇率优化组合具体选择为:一是选择人民币双向浮动与利率下降的组合,考虑治理通货膨胀同时要防止宏观经济较大幅度下滑的目标;选择人民币双向浮动与人民币利率不变的组合,将治理通货膨胀目标至于优先地位。

3.2 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 治理通货膨胀的核心问题在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它包括对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的一系列调整。在总量严格而适度的情况下,结构调整需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一是投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与相互制约的关系;二是各产业之间、各行业之间的协调发展的关系;三是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关系;四是企业结构与产品结构相互促进与相互制约的关系。要实现结构优化,增加有效供给,采取以下措施是必要的。第一,通过财政信贷集中更多的社会资金支持农业、基础产业、基础设施、支柱产业的建设和发展。第二,发挥财政贴息、专项资金、投资方向调节税、差别利率对投资的导向作用。第三,鼓励企业低成本并购进行资产重组,优化资本结构,促使存量资产向优势产业流动,同时建立科学、完善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其有效扩张与约束机制。第四,充分发挥各地区优势,协调区际经济结构,打破地域分割,鼓励各地区经济发展优势互补的均衡发展,要推动主体功能区行政体制和财税体制,加快农村城市化建设。

3.3 深化改革,健全市场机制 通货膨胀是改革不可避免的“阵痛”,为了减少并早日结束这种“阵痛”,必须深化改革。具体来说,深化改革是所有制多元化、法治的健全、政府职能的转变、宏观间接调控机制的形成、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等一揽子工程,其基本走向是培育市场竞争机制、市场风险机制与市场制衡机制。为此,我们必须做出以下努力:第一,加速国有商业银行企业化进程。引入竞争机制,加大对经营不善银行的兼并与收购力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银行良性经营。同时,严格实施资本充足率要求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加强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力量,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第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失业救济与再就业工程,推进住房商品化与医疗保险进程,减轻政府财政补贴负担。第三,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消除垄断行为。具体包括建立健全的劳动力市场,消除收入攀比,抑制工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同时,建立和完善生产要素市场,提高国家宏观调控的效力。第四,建立和完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要强化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积极发展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引入竞争机制,从根本上消除通货膨胀的实现条件。

参考文献:

[1]杜蓓.影响我国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09

[2]张红伟.货币银行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3]臧日宏.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第8篇:通货膨胀的治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通货膨胀;产生原因;措施

对于通货膨胀的定义,经济学界未能给出完全一致的解释。一般来说是指在信用货币制度下,由于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对货币的客观需要量,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这里我们要注意的一点是,物价水平是全面而持续的上涨,而并非是个例短暂的现象就能称之为通货膨胀。一般物价水平是指所有商品和劳务交易价格总额的加权平均数,也称为价格指数。而衡量通货膨胀率的价格指数一般有三种: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和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但是由于三项指数在计量时会产生差异,每项指数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各国所采用的标准也会不同。为了更全面的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一些国家采取三项指数并用的形式,我国在此基础上还增加编制了居民生活费用指数、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指数等。

一、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分析

西方国家经济学者对通货膨胀的成因理论形成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论调,分别为需求拉上说、成本推动说和结构失调说。而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其形成因素也不断演变,由单一到多样,由简单到复杂。但致使我国通货膨胀形成的最根本原因还是社会需求的膨胀。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引起社会需求膨胀的原因不同。在建国初期,由内战拉动需求膨胀。在经济建设期,由投资拉动需求膨胀。在经济体制改革后,引起社会需求膨胀的因素就更加复杂了。将各个阶段的因素总结起来,我国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大致可分为投资膨胀、消费膨胀、成本推动和结构失调。

投资膨胀不仅仅可能导致通货膨胀,也同时映射出我国投资机制的不健全。许多单位、个人随着投资浪潮盲目进行投资,未考虑成本效益以及风险的大小,使投资变相成为一味的资金供给。政府财政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于投资往往持支持的态度,政府财政赤字、银行加大贷款额度,所以使得货币的供给量过多,造成通货膨胀。消费膨胀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后,工资增长幅度远远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个人消费欲望强烈,加之集体消费也不断增长,通货膨胀由此产生。成本推动是指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一方面工资薪酬等人工成本的提高,另一方面原材料价格的增长,促使供给方成本的上涨。并且需求膨胀与成本推动之间又会产生相互刺激的作用。结构失调在我国主要表现在社会供给与社会需求的不对称发展。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需求日益增多,而社会供给受限于生产技术等各方面的原因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各类产业之间不均衡的发展,也导致供需不均衡。

二、治理我国通货膨胀的措施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多次较大的通货膨胀。首次通货膨胀开始于1983年,于1985年达到最高峰。1988~1989年由于多年投资膨胀、消费膨胀和结构失调等问题的积累,我国再度进入通货膨胀时期。1993年开始,我国进入第3个通货膨胀时期。紧接着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连续3年的物价持续上涨、货币贬值。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于2010开始,我国又进入新的通货膨胀时期。据研究,一些专家认为2014年我国也将面临通货膨胀压力。

纵观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历次通货膨胀,其中既有经济体制改革的因素,也有市场机制内部的原因,还掺杂着国外输入等。可以看到我国通货膨胀引发因素比较复杂。结合我国的国情可知,仅仅通过利率与货币手段不能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那么,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应当采取下列措施。第一,财政金融紧缩政策。通货膨胀通常是与货币的过量供应、需求的过分膨胀相联系,所以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抑制需求是必要的。一方面政府财政部门削减支出、减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另一方面增加单位和个人的税收负担,以抑制社会总需求的膨胀。在运用财政政策的同时,也要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缩小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规模和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量。货币政策通常有三种惯用手段,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再贴现率和运用公开市场业务。第二,管制工资和物价水平,但是这种手法一般是用于紧急情况。第三,以新的币制代替旧的币制。由于在旧的币制下产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混乱局面,所以干脆就建立起一种新的币制。但仅仅改革币制是不够的,仍需配套采取相应的稳定措施。第四,加强对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会出现不定期的投资热潮,一旦投资膨胀,相应的各种原材料价格便会疯长。所以应当调整我国的投资机制,防止过度投资。第五,续完善市场定价机制。我国仍存在部分行业、企业的垄断现象,其掌握着行业的定价权,会给其下游各企业产生价格上的压力。所以,应当进一步开放市场,完善市场定价机制。

三、结束语

第9篇:通货膨胀的治理措施范文

中图分类号:F8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2-0151-01

摘要:选取投资、出口这两个经济变量,应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通货膨胀与这两个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发现通货膨胀和投资呈现负相关关系;而通货膨胀对出口的这种作用很微弱。

关键词:通货膨胀;宏观经济;投资;出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2003-2007 年GDP 更是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高增长。但随着全球经济下滑衰退,中国经济进入下行周期,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也适时转变取向,一年之内从最初的“双防”,转向年中的“一保一控”,再转为四季度的“保增长,扩内需”。2008 年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这种“大转向”引起了我们新的思考。因此,研究通货膨胀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是为了能更好地了解通货膨胀的成因,探讨如何避免通货膨胀给经济运行带来危害。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宏观经济运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所有经济变量都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用单一指标来衡量经济运行态势在许多年前就被证明是不可行的。因此,本文就选取这三个指标来分析通货膨胀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由于消费方面难以获得准确的统计数据,还没找到合适变量来表示,本文选取1986-2011年为样本区间,用投资增长率代表投资水平、用出口增长率代表出口水平、用CPI 涨幅代表通货膨胀水平,增长率均按可比价格计算。采用增长率而不是各指标当年的绝对数,可以更好地反映宏观经济和通货膨胀的波动情况。

二、理论分析

通货膨胀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十分广泛和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地说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是正相关关系或负相关关系,更不能说是简单的线性关系。通货膨胀的直接后果就是增加企业经营成本和提高市场的交易费用,从而抑制投资。同时,为缓解通货膨胀压力,政府往往会采取综合措施,制订从紧的调控政策,回收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规范投资的市场准入,运用税费措施加强土地和房地产市场的调控等,以抑制投资的过快增长。通货膨胀对出口也有影响,通货膨胀通过商品劳务贸易机制、国际资本流动机制和心理预期渠道等经济机制作用于汇率,而汇率则会影响到出口额。心理预期渠道作用于人们在汇率市场上的通货膨胀预期,进而对汇率产生影响。

三、实证分析

(一)定性分析。

在进行定量分析之前,为了先得到一个直观的印象,先进行定性分析,即观察采集到的数据,并运用Excel软件,我们可以发现,投资增长率、出口增长率及通货膨胀率的波动比较大。投资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呈反向变动关系,当通货膨胀率较高的时候,投资增长率则较低,如在1988-1989 年通货膨胀率出奇高时,投资增长率则在1989 年降至罕见的-11%;在1993-1995 年的高通货膨胀时期,投资虽然在增长,但增长幅度却连年下降。

(二)单位根检验。

进行协整分析的前提条件是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而且具有单位根。因此在建立模型之前首先要进行单位根检验,确定各时间序列的单整阶数。常用的单位根检验方法有ADF 法和PP 法,本文采用ADF 法。以CPI 代表CPI 涨幅(通货膨胀率),以I 代表投资增长率,X 代表出口增长率,表示一阶差分,检验结果可知,CPI、I、X序列在1%的显著性水平和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拒绝了原假设,接受了备选假设,说明它们都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序列。对它们进行一阶差分,并再次进行平稳性检验,发现所有一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的,不存在单位根。因此满足协整检验要求数据同阶单整的前提条件。

(三)协整检验。

为了检验CPI和投资增长率I、出口增长率X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这里用Engel和Granger于1987年提出的EG两步检验法来检验CPI和投资增长率、出口增长率的的协整关系。首先,根据最小二乘法构建CPI与出口增长率、与投资增长率的回归方程模型方程:

然后用OLS方法进行协整回归,构建CPI和投资增长率、出口增长率的估计方程,可以得到:

(-0.923789) (0.591549)

D.W.=0.628547

其次,对上式形成的残差项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详见表3。由表中可以看出,残差项也是稳定的。因此可以认为CPI和投资增长率I、出口增长率X有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投资系数为-0.151276,与通货膨胀成负相关关系。出口增长率的系数为正,则对通货膨胀有促进作用。投资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较大(-0.923789),出口增长率影响相对较小(0.591549)。

(三)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

通过Granger检验通货膨胀率与各经济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运用E-Views 软件,先后修正滞后期长度为1 和2,发现结论是一样的。根据检验结果可以看出,“通货膨胀不是投资增长的原因”和“投资增长不是通货膨胀的原因”这两个假设都被拒绝了,说明通货膨胀与投资增长的变动互为原因。判断经济是否过热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固定资产投资是否过热,如果经济过热,则将引起通货膨胀,而在高通货膨胀时,就会减少投资。另外,出口增长与通货膨胀互不为原因。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通货膨胀和投资呈现负相关关系。这在现实中的意义是:当出现通货膨胀时,投资的变化量是十分敏感的,只要通货膨胀率提高,投资者们往往会迅速地撤出投资资金。反过来,当通货膨胀率降低,投资就会增加,即今年的通货膨胀可能是往年的投资过热的结果。在长期中,出口对通货膨胀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而在短期内的推动作用非常微弱。

(二)政策建议。

当经济运行中出现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时,我们建议:

1.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主张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无论是提升存款准备金率或者加息,都会对企业利润、股市、房市形成打压,导致基金、热钱流出股市、房市,进入银行寻求固定收益,这样不但不能解决M2 持续高速增长和通货膨胀的问题,反而会引起需求下跌,加大经济下滑风险。因此,应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更有利有经济增长。

2.要增加总供给,调整经济结构,不主张控制总需求。因此,治理通胀时要采取各种措施增加供给。一般来说,增加有效供给的主要途径是降低成本,减少消耗,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提高经济的运行效率,提高投人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

3.应扩大进口,优化出口结构,不主张限制出口。限制出口会导致国内产能过剩,价格下跌,企业利润降低,就业减少,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所以,优化出口结构,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才是正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徐毓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