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药发展报告范文

中医药发展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药发展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医药发展报告

第1篇:中医药发展报告范文

一、 阳江市个体私营经济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XX年,阳江市个体私营企业达36171户,全市个体私营企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8.2亿元,比上年增长12.49%;工业产值112亿元,增长21.70%;出****货值42.62亿元,增长9.60%;入库税收6.64亿元,增长61.40%;新增投资11.54亿元。

阳江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1、 发展越来越快。XX年,全市个体私营企业的户数比1997年增加7178户,增长24。8%;当年实现的国内总产值、工业产值和税收收入,分别比1996年增长102.06%,173.17%和309.24%;比同期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和税收总额的增幅高出44.23%,91.35%和203.24%。

2、 地位越来越高。XX年,全市个体私营企业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值、工业产值和税收入,分别占当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和税收收入总额的52.95%,67.50%和61.50%。个体私营经济已经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3、 规模越来越大。经过几年的发展,规模以上私营企业增加较多,私营企业的发展状况已由过去单纯的总体数量扩张向个体规模扩张的方向转变,一些企业不断增资扩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在现有7574户工业企业中,年产值500—1000万元的有86户、1001—5000万元的有145户、5001—1000万元以上的有19户、亿元以上的有9户。

4、 层次越来越高。私营企业家不但投资兴办工业,而且投资家业和其它产业,进一步拓宽经营领域,构筑了以第二产业为主,一、二、三产业全方位发展的私营企业体系。

5、 外向型企业越来越多。一是企业出****货值增加。XX年,全市私营企业出****货值42.62亿元,占私营企业工业总产值的38.05%,比1998年增长64.87%。二是享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增加。XX年,有24户私营企业享有自营进出口权。产值亿元以上的9户私营企业中,有6户是进出口生产企业。

6、 品牌越来越响。一些发展基础较好、产品质量稳定的企业越来越重视树立自己的品牌和企业形象,开始投入大量资金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门策划,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和企业文化。目前,“喜之郎”获得全国驰名商标,“乔士”、“十八子”、“银鹰”、“盛达”等品牌在全国知名度较高,颇受欢迎。去年,阳江市在获得“中国菜刀中心”、“中国剪刀中心”的基础上,又获得“中国刀剪之都”的称誉,品牌效应正在形成。

7、 从业人员越来越多。全市在私营企业中从业的人员,XX年达到20.97万人,比1996年增加了42.27%。

我们认为,阳江市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主要得益于他们敢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和创新,建立了 “五个互动”机制。

一是政策拉动。阳江市委、市政府于1997年11月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决定》,对个体私营经济实行“六个放宽”、“六个优惠”的“蜜糖”政策:放宽从业对象,放宽经营范围,放宽注册资金标准,放宽出国(境)从事商务的限制,放宽内资、外资经营审批手续和给予用地价格、税收(地方留成部份)、规费减免、信贷、用人、入户优惠。

第2篇:中医药发展报告范文

2016年2月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确定了进一步促进中医药发展的五大措施,以促进发挥传统医学优势造福人民。

促进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继承保护与挖掘,抢救濒临失传的珍稀与珍贵古籍文献,强化师承教育,大力培养中医药人才,提高中医药应急救治、防病治病能力。

促进中西医结合,探索运用现代技术和产业模式加快中医药发展。加强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等中医药防治和新药研发。完善中医药标准体系,强化中药材资源保护利用和规范种养。

放宽中医药服务准入,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医服务网络,保证社会办和政府办中医医疗机构在执业等方面享有同等权利。

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促进中医药与健康养老、旅游文化等融合发展,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

加大中医药投入和政策扶持。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增加中成药品种数量,更好发挥“保基本”作用。加强中医理念研究推广,扩大中医药国际贸易和传播普及。

会议指出,中医药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医学科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在为维护民众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中医药发展,传承中医药优势,发挥其独特作用,有利于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

据统计,2014年,中药工业总产值超过7300亿元,进出口额达46.3亿美元。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与外国政府及国际组织签订的中医药合作协议达86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已有9个国家建立了中医中心。

地方采风

甘肃 明确医师下基层补偿办法

目前,甘肃省卫生计生委、发改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甘肃省多点执业医师下基层服务考核及补偿实施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医师在签约机构多点执业,新农合基金按其实际工作量以及职称等级,支付10~30元不等的门诊诊疗费、300~1000元不等的手术指导费,以及麻醉、查房、讲课、业务指导及技术等各项费用。其中,妇产、儿科、病理专业医师劳务费在其他医师各项相应费用基础上提高40%:受援单位负责考核多点执业医师开展诊疗活动、业务指导、会诊查房、学科帮扶、人才带教等工作业绩以及考勤记录、目标任务完成等情况,考核结果作为确定医师本人年度考核等次和服务补偿的重要依据,记入医师定期考核档案。

北京 7400多名医师注册多点执业

日前,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召开北京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成果回顾会。会上,北京市卫生计生委新闻发言人高小俊介绍,截至去年11月底,北京市医师多点执业注册数累计达7415人,其中注册的第二执业地点40%为民营医院、20%为基层医疗机构,为群众就医提供了更多选择。北京市今年将继续推进医师电子化注册。据了解,北京市今年将进一步推进医师注册的信息公开,强化社会监督。今后,医生只要凭北京地区的执业资格证,就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执业地点。医生电子注册将完善个人职业信息档案,将分散在各个部门的信息,例如医德医风、规范化培训、奖惩情况、定期考核情况等,集中在医生个人电子档案中。

抗癌药蓓萨罗丁或有助降低痴呆风险

学术新闻

一项国际研究结果显示,抗癌药物蓓萨罗丁在动物实验中成功降低了阿尔茨海默症(早老性痴呆症)患病风险。

据发表在新一期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的研究报告介绍,英国剑桥大学研究人员与瑞典、荷兰的同行利用基因技术,在实验中使线虫具有患上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然后给它们喂食一定剂量的蓓萨罗丁。结果显示,在线虫出现相关症状后服用这种药物并不会产生任何作用,但在线虫患病前喂服,它们就不会再出现阿尔茨海默症症状。

英国阿尔茨海默症研究所的研究总监罗莎・桑乔评价说,此前的一项临床试验中,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服用蓓萨罗丁后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而这项研究则提供了新思路,即在症状出现前服药或许有不错的预防效果,但这还需要更多研究来验证。

室内禁烟可降低吸二手烟者的心脏病风险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评估报告称,室内禁烟可降低吸烟者以及吸二手烟者的心脏病风险。

第3篇:中医药发展报告范文

中医药文化已成为“国家品牌”

据吕爱平、杨金生两位委员介绍,中医药已逐步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和认可,越来越多的各国民众选择中医药作为医疗保健手段。中医药的医疗保健方法与手段,已成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有资料统计,来华留学生除学习语言者以外,在所有自然科学科目中,学习中医药学的人数位居前茅。目前,全球华人已组建数百家中医药团体,团聚了大批中医药爱好者和维护者,全欧洲中药协会联合会由18个国家的61个协会组成,集中了近2万名中医药工作者、中医药文化爱好者和市场销售员。可以说,世界上凡是有华人聚居的地方就有中药店和中医师。中医药的文化特征同“孔子”一样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国家品牌”。 继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对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国际影响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挥孔子学院作用

制定海外传播发展规划

两位委员认为,要扩大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首先应制定合适的、能有效促进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的发展规划,注重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内容研究,准确定位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明确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打造中医药国际传播的主题文化,及时推出中医针灸文化品牌,充分利用中国文化优势,提高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国家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文化部、外交部、国务院侨务部门等单位应发挥优势,加强合作与联系,联合打造中医药海外传播的平台。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编制中医药海外发展规划,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准确定位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统一规划和编著各种教材,积极开展期刊出版、对外宣传、国际教育和学术交流等活动,规范中医药文化的海外传播,提升中医药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的软实力。

此外,由于孔子学院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给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提供最正规、最主要的汉语教学渠道。因此,建议在国外孔子学院的教学中增加中医药内容,尤其是中医药行业制定的国际标准和WHO认可的中医针灸适宜病种介绍,甚至开设“中医学院”。

两位委员表示,在中医药学体系中,中医文化是基础,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中庸和谐”等观点,已成为人类认识世界、解决文明冲突的借鉴,这有利于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

拓展中医药教育、交流传播新途径

两位委员建议:应积极开展迎进来、送出去和走出去相结合教育模式,进行不同层次的中医药教育,包括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外国医生来华继续教育等,开展联合办学,培养“蓝眼睛、黄头发”的“铁杆儿”中医,让他们成为中医药海外传播的名片和健康使者。还要加强国内外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学术交流,进一步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积极利用网络平台等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共享性、便捷性和高效性等优点,实施网络教学等。

第4篇:中医药发展报告范文

[关键词] “一带一路”;中医药产业;国际发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1072

1“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

2013年在外出访问中首先提出要重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提议,同年总理提出要抓住中国―东盟合作“钻石十年”的重大机遇,打造海上丝绸之路,以带动内地经济发展。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顺应了全球化、一体化的时代趋势,契合了包容共赢、合作发展的时代主题,不仅有利于沿线国家跨区域经济合作,提高资源流动和配置效率,为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民生就业提供便利,也让中医药产业的国际发展迎来了契机。

201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对中医药产业如何借力“一带一路”战略,以及具体的发展部署及目标原则进行了详尽阐述。由此可见,借力“一带一路”战略推动辽宁省中医药产业国际发展,既是响应党和国家政策的现实要求,也是顺应时展、国际形势的必然选择。

2“一带一路”战略对辽宁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影响

21推动中医药国际贸易的发展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口众多,为中医药产业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数据显示,我国中医药产品贸易出口额的一半以上是销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20亿美元。除此之外,作为“一带一路”沿线省份,辽宁省与沿线其他国家在中医药领域也签订了众多合作f议,这些协议将极大地推动辽宁省中医药领域科学研究、医疗服务等方面的发展。

22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播

“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广,打开了各国文化交流的通道,而中医药作为文化交流的新载体,受益匪浅。沿线中亚国家本身具有较好的中医文化基础,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下,中医诊疗的方式、作用、疗效、价值得到了更深程度的认可,而中医药文化和治疗理念本身也与全球老年化趋势和亚健康状态相吻合,这进一步加速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根据调查报告显示,目前中医药已经替代武术成为中国文化元素的代表。

23中医药产业投融资环境的变更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加快了各地之间互通有无,为辽宁省中医药进出口贸易和投融资领域带来了更多的商机,也相应消化了省内过剩产能,推动了辽宁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促进实现经济结构再平衡。《辽宁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要放宽市场准入,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要广泛向社会资本开放。中医药行业金融环境的良性变更将大大推进中医药产业化进程。

24推动中医药产业国际化合作机制的建立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辽宁段的建设,辽宁省中医药产业迎来了全方位对外开放、“走出去”发展的重大机遇。“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加快了人才、技术等各资源要素的跨区域流动,提高了资源活跃度和配置效率,而活跃的资源流动性恰恰是国际化合作机制的必要条件。目前,辽宁省政府已经组织开展国际医疗机构合作,通过组建中医药服务贸易跨国公司,为中医药产业国际化合作机制提供便利,加快中医药产业国际化进程。

3“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辽宁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31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

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医药文化、中医药理念的推广和认可。辽宁省可利用当地特色旅游资源,借“一带一路”战略与各国加强文化交流之机,结合中医药开展中医药特色旅游服务贸易,创办中医药养生文化馆和中医药养生保健基地,提供药膳、药浴、针灸、推拿等服务项目,以此带动省内服务贸易的发展,同时可以举办中医药文化节,向各国宣传中医药文化知识,打造中医药品牌。

32加强国际合作

“一带一路”战略是联合周边国家互通有无、互相帮助的伟大举措,辽宁省政府可借此机会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互动,通过签订相关协议,加强文化交流,联合创办医院,共同完善中医药国际标准体系,同时鼓励人才交流,推动智库建设和项目合作,加快中医药领域的研发步伐。除此之外,还可以与各国民间中医药机构加强交流与合作,通过借助论坛、会议等形式,加强中医药理论信息的沟通与探讨,构建信息交流平台,全方位推广中医药理念文化,丰富中医药国际数据系统。

33构建中医药国际标准体系

中医药文化在国际不受认可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医药从种植到生产很难实现标准化,因此辽宁省政府可借“一带一路”战略之机,明确中医药标准化原则,规范中医药产业管理,健全中医药标准相关法律体系,重视中医药质量安全,全面构建中医药国际标准体系,接轨国际标准,推动中医药产业的国际化。

34创建区域性协同创新中心

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医院构建协同创新平台,通过多学科交叉互补、人才互通、资源共享,提高技术创新和资源配置效率,加强产业孵化器建设,引导官方“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构建,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顺利转化,也同时重视中药资源的项目对接,加强各方合作,突出专业优势,加深研究深度,凝练专业方向,形成完善的中药研究系统。建立开放的中药资源数据库和决策系统,药材基地数据库和网络系统,通过数据化管理提高中药研究和收集整合效率,以此为辽宁省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助力。

4结论

“一带一路”战略是新时期我国做出的迎合国际新形势的伟大决策,是迎合了沿线各国提高本国经济、政治、文化水平需求的重大举措,它符合我国构建和平开放型经济体制的诉求,对于提高中医药产业地位、推广和传播中医药理念文化也具有重要作用。辽宁省应借“一带一路”战略的东风,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努力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完善丰富中医药国际标准体系,推动创办区域性协同创新中心,以此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助力,也为省内经济结构的良性调整、经济整体跃增奠定基石。

参考文献:

[1]李玫姬“ 一带一路 ” 战略背景下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学术论坛,2016(4).

第5篇:中医药发展报告范文

本文首先对中医现代化的概念进行界定,分析我国中医现代化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中医现代化的策略。

【关键词】 中医现代化 对策 国际化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的进步导致人们对医药卫生需求的提高。从当代自然科学发展趋势看,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已不再源于有限的、历史的、单纯的经验性总结和已有文献的整理,而必须进行系统的综合研究。中医现代化以中医学的自身发展为中心线索,要求运用包括现代西医学在内的现代科学技术、方法阐明中医理论的实质,用现代科学继承、发展中医理论,寻求一条在现代使中医学自身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道路。

1 中医现代化的含义

中医药现代化是中医药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医是重视内因,强调个体差异和辨证论治的医学;是重视整体、循人以治病,强调局部与整体相统一、局部与局部相协调的医学;是重视天(自然)人相应、心身合一,融生物、自然、社会、心理的防病治病思想与方法于一体的医学;是完整运用自然疗法,以中药为主体,融针灸、推拿、按摩、导引等综合性疗法于一体的医疗体系。所谓的中医现代化就是以现代科学和技术为工具,以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医学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张伯礼院士的定义,中医现代化按照中医自身的发展规律,满足时展的需求,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使中医药学从理论到实践,都产生新的变革与升华,成为具有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

2 中医现代化面临的问题

2.1 认识方面模糊不清 有人把中医看成是一个古老封闭的体系,不敢变革创新,认为重新就要走样,走样就不是中医。思想僵化,以偏概全,讲特色必言辨证论治,而忽略疾病的特异,讲处方必言君臣佐使,而忽略病有专治,其思维定式和理论框架使新的研究成果难以吸纳。研究思路不清。对如何着眼于中医基础理论自身的发展提高,如何处理好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保持中医特色的关系等缺乏清晰的研究思路。

2.2 缺少对中医基础理论内在固有规律的深入探索 缺少哲学层次的理性提炼与概括,理论内涵出现萎缩,诸如病机学只剩几条筋,病因学不外七情与六,有些历代丰满的论述,未能系统准确而被割裂肢解,或压缩异变。

2.3 缺乏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统一规划 一方面投入不足,难以集中力量攻关,另一方面自发分散,出现低水平重复,形成资源浪费。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的基础差,底子薄,经费短缺,设备落后,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医院,处境十分艰难。据统计,我国卫生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2.23%,而在这么少的经费分配中,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仅占8.7%(相当国家财政支出的0.2%),却承担着1/3的农村医疗和1/4城市住院病人的医疗任务。一个中医院的经费仅是综合医院的18%[1]。经费严重不足,可以举两个例子来说明:(1)国外研制新药投入经费3~5亿美元,而我国研制一个中药新药仅用几十万元到百余万元人民币。(2)科研费的比较:国内一个中医药课题,研究费一般几十万元,而同样课题在香港是1500~4000万元港币,在经济发达国家则更多。事实上经费不足,严重制约了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影响了医疗和科研水平的提高[2]。

2.4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不足 由于基础研究难度大、周期长,以致应用开发性研究大大多于基础理论研究,“一片”有所放开,“一头”稳住不够。以上有些是思想认识的原因,有些是学术自身的原因,有些是管理方面的原因,应从不同方面加以克服。值得重视的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3 实现中医现代化的对策

3.1 加强创新 发展创新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中医学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优秀遗产,伟大宝库,应该努力发掘,认真继承;而另一方面,中医学又是治病救人的应用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部分,因此,需要不断发展、创新,跟上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3.2 加大投入,改善基础条件 加大投入,改善基础条件,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因此,希望加大投入,以保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3.3 加速立法,健全管理体制 中医立法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是不言而喻的,中医界热切希望加速立法进程。目前已有 16个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颁布了地方的中医法;泰国和澳大利亚有的州也颁布了中医法,而我国的中医法至今尚未出台[2]。2001年全国政协曾组织专题调研,到三省六市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条例》,应该说立法的条件已经成熟,希望早日颁布执行,对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健康发展将有重大影响。此外,加强中医药管理工作,健全管理体制,理顺关系,规范行业行为,维护中医药及民族医药的合法权益,打击假医、假药,打击伪科学,也是十分重要的[4]。

3.4 加强中医队伍的建设 近年中医队伍人才流失,素质下降,特别是学科带头人和骨干力量不足,影响了医疗水平与科研水平的提高。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中医队伍的素质,鼓励西医学习中医,在高等医学院校中设立中西医结合学系,加强中、西、医、药及各方面的团结合作,加强老中青三结合的队伍建设,也是十分重要的。

3.5 实现中医国际化 在中医国际化的进程中,应增强国际意识,注意加强文化宣传及国际合作交流,使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在文化上能接受传统的中医药文化,培养亲中医药派,争取中医药在西方国家合法化。

参考文献

1 中国报告大厅市场研究报告网.2005年中国医药经济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一),2006-07-18.

2 李习平,邹开军.浅议加强营销渠道成员合作的策略.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5,7(1) :69-70.

第6篇:中医药发展报告范文

络病大会促进络病学科发展

国际络病学大会自2005年举办以来,至今已经召开了9届,搭建起了络病理论指导基础与临床研究国际学术交流的平台,促进了中医络病学科的发展和中西医协作的创新,弘扬了中药文化,扩大了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在国内外凝聚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生物学等一大批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群体,共同致力于络病研究。

目前,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都设立了相应的专业委员会;20多个省市建立了络病专业委员会;国内40多个高校开设了中医络病学的课程;美国德州大学、哈佛医学院、贝勒医学院、英国卡迪夫大学,都开展了通络方药的实验研究;新加坡中医学院开设了《络病学》英文课程。

中国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局局长王国强在会上强调,络病学说是新时期中医药继承和创新的典型代表之一。他指出,近年来络病学科始终坚持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以创新理论为指导、以治疗方药为依托、以临床疗效为标准的发展思路,走出了一条理论、临床、科研、教学、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道路,取得了可喜成果,为推动中医药发展的体系建设、产业建设提供了有效借鉴,根据中医络病学研发的一批创新中药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王部长表示,络病学科这一多学科、多领域、中西医共同参与、海内外共同关注和参与的发展路径和方法,将成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的一条有效途径。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凯先院士则在开幕式上表示,中医络病系统的构建,在防治心脑血管、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以及应对重大呼吸系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血管病变防治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他透露,201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将建立中西医结合学会血管脉络病专业委员会。

指导心脑血管病防治取得突破

据悉,历届国际络病学大会都把推动中医络病学发展,指导心脑血管病的治疗作为重点,将中医络病理论研究通过“传承、开放、创新、融合”起到指导心脑血管病临床治疗,达到提高疗效的目标。几年来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其中以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苠苈强心胶囊治疗心脑血管病为研究内容的20余篇研究论文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发表,引起了重大国际影响。

美国贝勒医学院完成的通心络保护血管内皮研究、哈佛大学医学院开展的通心络对动脉粥样硬化转基因动物作用研究以及美国德克萨斯州心脏病研究中心进行的通心络对动脉粥样硬化调控基因PPARr表达研究均取得了科研突破,络病学研究成为探索心脑微血管病变的指导。

吴以岭院士带领他的研究团队两次承担国家973计划项目,围绕“脉络一血管系统病”以及“孙络一微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等深入研究,揭示了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糖尿病肾病异病同治的共性发病机制,阐明易损斑块、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这一心血管事件链级联反应的微血管内在机制,发现了防治微血管病变可以阻抑心血管事件链的新途径。

重视微血管损伤是会议焦点

本届国际络病学大会上,重视微血管损伤在心脑血管病防治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与会专家的聚焦热点。专家们指出,微血管损伤是心脑血管病高发的主要原因,需引起重视,并提出防治方案。

第7篇:中医药发展报告范文

1建造现代化的图书馆馆舍,营造良好文化环境

大学名校无不十分重视图书馆馆舍和设备技术建设。湖北中医药大学于2007年建成了一座新型的、多功能的、造型结构及环境俱佳的图书馆。馆舍为南北两座高大的主楼,中间采用玻璃幕墙做大厅,覆以圆形顶楼相衔接,圆形顶楼与方形楼基,寓意古人对天地“天圆地方”的认识,其九层结构为尊奉古人以九为尊,蕴含着对知识的尊崇,体现了深厚的传统文化韵味,造型美观典雅。馆内雅致大气的装修布置,多功能的学术报告厅、展览厅、声像视听室、休息厅等设置,为大学生的学习、娱乐休闲生活提供了一个舒适、高雅、宽敞、宁静、方便的空间。尤其是现代技术环境如电子阅览室、视听室,为读者创建了一个现代化的网络学习娱乐场所。一种充满生机、整洁和谐、健康向上的读书环境,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激发读者更强的求知欲。除此之外,中医药高校图书馆还应对馆内及周围环境进行文化营造。即对馆内及周边进行中医药文化宣传内容的布置,丰富和拓展各空间的中医药文化功能。让中医药文化“上墙”,如在走廊及电梯口悬挂名医画像及生平简介或名家名言,中医药名篇、名著简介,中医药主题字画等;让中医药文化“上道”,如在图书馆周边道旁镌刻或书写中医药名篇、格言等;让中医药文化“上场”,如在图书馆前后广场或开阔地面设立中医药励志石、历代名医雕塑等。寓教于景,并使之成为展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场所。

2建设合理馆藏资源,突出中医药特色

中医药高校除中医药专业外,还有其他非医药类专业,图书馆读者具有各种各样不同程度的情报信息需求。图书馆应树立读者至上的原则,以读者的需求为引导,收集文献资源并提供良好的服务。如经常将全国书市收集到的书目订单集中向读者开放、陈展,邀请广大师生直接参与选书活动,使采购工作更有针对性、目的性。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学与其他学科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因此,在建立有中医药特色的藏书体系的同时,应根据需要对馆藏进行补充调整。我馆以本校主干学科藏书建设为主,以医药卫生及相关生物科学为重点,兼收其他各类书籍,努力保证中医药图书种类齐全。除纸质文献外,还要注意收集录音带、录像带、光盘和数据库等形式的文献载体。选择与开发利用有价值的网络虚拟信息资源,不断完善馆藏结构,保持信息载体的多样化。合理构建纸质文献、电子文献和网络资源相结合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3提供优质学术文献,支持校园文化的学术性活动

校园文化的学术性活动是指结合学科专业或现实问题而展开的研究性、探讨性活动,带有明显的学术争鸣和学术创新意味。这种活动的开展,需要图书馆为其提供保障。首先是利用文献信息和文献资源,帮助确定校园文化的研究课题,看有无重复,难点在哪里,突破口在哪里;其次是及时提供文献检索。图书馆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数字化、电子化数字资源以及网上的一切信息资源,发挥图书馆员的知识导航和学科导航作用,分析读者的信息需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向其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保证其研究的顺利进行。在中医药高校图书馆,要构建有中医药特色的信息共享空间,将传统的印刷型图书馆资源与计算机技术和数字资源整合在一个平台上,形成一个相对无缝的服务环境,为用户的信息需求和知识学习提供一站式服务。

4利用声像设备,支持校园文化的审美娱乐活动

图书馆设有电子阅览窒、多媒体阅览室和视听室等支持声像阅览的空间,应通过这些媒介主动介入读者的娱乐文化中,通过多样而丰富的艺术活动、游戏活动、体育活动,例如放映经典奥斯卡影片、组织晚会、转播体育比赛等,使校园娱乐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有品位,达到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目的。声像阅览具有极大的冲击力,通过对人体感官的强烈刺激,扩展人们的文化视野,增大了知识输入量,其逼真的画面和悦耳动听的音乐及语言所产生的文化亲和力,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文化的熏陶和心灵的净化。不仅可以帮助读者丰富审美知识,陶冶艺术情操,而且可以发展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声像阅览已成为开展校园文化审美娱乐活动的主要信息资源。在我馆,《黄帝内经》电视片,百家讲坛古代著名医家介绍,《中华药膳》,各种养生功等视听资料,都是校园文化活动中寓教于乐的极好材料。

5围绕中医药人才培养,组织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

近年来,我校每年利用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开展“濒湖论坛”学术活动,图书馆积极与各方互动,配合做好宣传组织工作,成为校园文化活动中一道亮丽风景。为了充分地利用图书馆资源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图书馆还有许多工作可做。

(1)设置中医药历史文化展厅:图书馆可以文字、图片、视频、实物等丰富多彩的方式,全方位、立体式地展示中医药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我国中医医疗的服务能力、规模和服务特色、中医药科技支撑能力和创新水平、中医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中医药产业和现代化发展状况等,以开拓学生视野,增加学生对中医药防治疾病宝贵价值的信心。

(2)开展中国传统文化导读与阅览服务:从中医理论到中医实践,无不凝聚着中华哲学思维,从《易经》、《道德经》到《黄帝内经》,无不渗透着天道与人道的统一认识。如果离开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发展,优秀中医人才势必难以脱颖而出。目前中医药专业教育中,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偏少,图书馆要通过开展导读与读书活动,向读者推荐具有浓郁传统文化特色的书籍,如中国古代名画、碑帖、金石、民俗、饮食、武术、地理、天文、地方志等,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中医药学的文化形态,提高学生的中医药文化素养[5]。

(3)充分利用中医药古籍:浩如烟海的中医药古籍,是中华民族极为宝贵的文化财富,是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核心所在。然而现在许多学生读不懂中医药古籍,也难以接触到古籍。假如中医药古籍因完全失去基本读者而成为一堆故纸,那么前人大量的思想精华和宝贵经验也将随之湮没。这将使优秀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传承遭受巨大损失。图书馆除了开设文献检索课,讲解中医药古籍文献的知识外,还应培养学生鉴别版本、整理文献、阅读中医药古籍原文的能力。这里关键是降低古籍室门坎,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古籍。同时也应将古籍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不仅使其得到妥善保护,还可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利用率。

第8篇:中医药发展报告范文

【摘要】 通过对循证医学特点的论述,分析其在中医疗效评价的应用意义,探讨循证医学应用于中医学理论发展的契入点,实现中西医理论深层次的沟通与融合。

【关键词】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 循证医学

中医学历史源远流长,其诊疗理论在具体的医药实践中已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验证,是中国社会医药卫生保健的主导力量,伴随着现代西医学的产生和发展壮大,并成为现代医药体系的主导诊疗模式,传统的中医诊疗模式的改进也就成为一种与时俱进的必然趋势,以使其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发展潜力。中医学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就是中医诊疗体系评价的客观化,其本质也就是顺应并借鉴现代医学模式,使中医诊疗体系具有更适宜的现代性,为人类的健康服务。由于中医学属复杂性科学,当前适合于评价中医治疗疾病,能反映出特色和优势的疗效评价体系并不多,如晚期肿瘤、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研究中,如完全套用西医的标准则显示不出中医药的优势,反而得到中医无效或效果不理想的结论。

中医药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临床疗效,而现存的中医学体系的临床疗效的评价没有公认的标准,其评价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进行中医临床疗效的综合评价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中医学经历数千年,在现代具体疾病谱改观及诊治方式的改进中,虽面临着挑战但仍具有生命力,关键的核心是其临床疗效的存在,这一基本点是中医学存在的前提,也是中医学面向未来,向前发展的最基本要素之一。基于此,探讨适合中医药诊疗的疗效评价体系,使其凸现出紧迫性和必要性,如此一方面容易在医学界达成共识,从而被人们普遍接受,另一方面以此为纲,为逐步解决一些中医本身所存在的问题提供可行的方法和途径。

中医临床疗效的综合评价是目前中医临床研究的前沿领域,现今存在的各种疗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以西医学体系为基本点,所以探寻能体现中医的特色,反映中医防治疾病所具有的真正效能的疗效评价系统是现代中医药研究的重中之重,如果这种评价体系能够构建,那么制定疾病的可行有效的中医药防治措施和策略,客观地判定药物或治疗措施具有改变某一个体或人群的特定病证的自然进程、结局或预后的能力等各种疗效评价的问题就有了可行通用的的依据。而循证医学为中医学疗效评价提供了这种可能。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是近年来国际上临床医学领域迅速发展起来的学科, 创始人为英国著名的流行病学专家Archic Cochrane。 循证医学是根据临床遇到的具体诊疗情况,提出问题,然后进行系统地查寻文献,做出综合评价,将所得结果用于临床实践,作为临床决策依据,解决临床难题的一种研究方法[1]。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为医学界广泛接受,已成为国际上医学研究中的热点之一,成为解决临床问题的一种良好方法。循证医学从文字的表述上可以认为是“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具体是指谨慎地、清晰地、明智地使用当前最好的证据来为个体病人的保健服务作决定,它通过大规模、随机、有对照的研究来评价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对病人长期预后的影响。

循证医学是遵循证据的医学,对现代医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让临床医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最佳临床研究证据,医疗决策者掌握最新医疗动态,制定相应的医疗决策。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研究过程是在大量掌握证据的前提下,运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对其证据进行严格评价,评价内容包括科研设计方案、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实用性等,然后运用统计学处理方法进行统计分析进而形成有关疾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诊断、治疗和预后等各方面的评价结果,目前所进行的系统评价多以治疗性研究为主,如果满足分析条件则可进行定量分析。这一过程可以认为是对已有文献的继承,其结果能够使临床医师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新的学术动态,为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

循证医学方法可用于中医证候诊断的客观化研究、中药和中医疗法的疗效、安全性和成本费用的评价,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能够以客观的证据取得国际上的认同,从而在更大范围上发展中医药学[2]。

循证医学应用于中医药将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3]:①促使中医药临床研究的水平不断提高,并最终与国际接轨;②制定循证的中医药临床评价指标体系,客观、科学地对中医药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作出评价;③通过在临床医疗实践中应用循证医学评价的证据,促进中医的临床实践,提高诊疗的效率;④成为中医临床医师自我学习、不断提高的终身继续教育模式;⑤开展循证的中医药学教学,科学地设置课程,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以及学生参与教学的方式,科学地评价教学效果,开展循证中医药学教学的研究,培养懂得现代医学科学方法、具有创新思维的新一代中医名师;⑥借助相关的国际组织,开展中医药国际协作研究,学习并引进先进的研究方法和组织管理机制。

近些年,国内的中医药临床研究人员及方法学研究人员利用循证医学的方法从中医药临床疗效的科学评价入手,从国内外最常用的疗效评价指标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分析中医常用的复合指标(综合症状、体征、证候、功能与实验室指标改善等多个指标后,将疗效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与国外认可的主要结局指标(如病死率、生活能力、复发率等)的相关性,正确理解与应用终点指标、替代指标(包括复合指标),重视病人自我报告结局的应用,改善中医界常用的复合指标,最终达到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科学性,实现其客观化和标准化。

在中医药领域进行循证医学的研究工作是一项艰巨但意义重大的系统工程。其近期可望实现的目标是提高中医药临床研究的证据质量,而远期目标则是建立与发展循证的中医药学,提高中医药理论更新的能力。

中医循证医学是指利用循证医学的原理和方法来指导中医中药的研究和临床诊疗,科学严谨地设计临床试验方案和在临床上依据最新最佳的证据来选择干预措施。中医循证医学要求中医学的科研当中注重证据的产生,临床上注重证据的运用。对于中医学的科研,不论是动物实验还是临床试验,严格按照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 进行设计, 而文献报告按照CONSORT声明(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CONSORT) 进行[4]。中医循证医学的目的是对中医中药进行系统的考察和研究,针对临床的治疗和诊断进行系统评价,从而制定出更为客观准确的治疗指南。

循证医学和中医学的结合,最基本的结合就是在证据的产生层面。中医药研究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用实验的方法弄清某种中医治疗手段的病理生理基础,虽然耗资巨大但收效甚微,中医循证医学在不排斥基础研究证据的同时,更强调以人为主的临床研究证据,特别是以病人为中心的诊断、治疗、预后、预防及康复等方面的高质量临床研究证据,并较好地提供了快速获取所需科学证据的途径。

循证医学系统评价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尽管循证医学不是为中医产生的,但是其对文献进行二次评价的思想和方法确实值得中医借鉴和学习,纵观几千年中医发展史,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继承与创新的历史,在科学技术日新月益发展的今天,如果能够利用现代先进的方法和思想,建立适合中医特色系统评价理论体系,必将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国内的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者已按系统评价的方法,对中草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中草药治疗脂肪肝[6]、中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7]、中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8]、中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9]、三七制剂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10]的中医药治疗上述疾病的疗效进行了评价,提供中医药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为临床医生了解上述疾病的中医药治疗效果提供了客观依据。为使临床医师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新的学术动态,改进或完善中医药治疗上述疾病的方案,为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医疗实践与智慧的结晶,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条件的局限性,其诊疗体系内涵的阐释和外延的拓展在现代社会模式中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只要现代的中医药研究者以诚实、踏实的态度认认真真地开展各种临床研究、分析临床诊疗实践所积累的数据,那么,随着研究的深入和高质量证据的不断积累,便能促进中医药学理论的自我更新,使中医药汇通于现代的技术和方法中,具有更宽泛的适应性和生命力,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鸣明,李幼平,刘 鸣.循证医学的起源和概念.首届亚太地区循证医学研讨会文献集[C].成都:中国循证医学中心,2000:1.

[2] 刘建平.循证医学与中医疗效评价[J].中医杂志,2007,48(1):26.

[3] 赖世隆.临床流行病学在中医药研究的应用[A].王家良.临床流行病学—临床科研设计、衡量与评价,第2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34.

[4] MoherD, Schulz KF, Alinan DG. The CONSORT statement revised recrmmendations for inproving the quality of reports of parallel-group randomized trials. Lancet, 2001, 357 (9263): 1191.

[5] 刘建平, Heather Mclntosh,林 辉.中草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2001,1(1):16.

[6] 刘云霞,工洁贞,庞春坤,等.中草药治疗脂肪肝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J].循证医学,2005,5(1):29.

[7] 庾 慧,韩 云,许 坚,等. 中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6,17(6):468.

[8] 刘 宇 ,莫胜丹,李 瑛.中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系统评价[J].海南医学,2005,16(2):136.

第9篇:中医药发展报告范文

1 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战略

基于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五年规划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特点,再结合我国长期教育改革发展战略,可明确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主要方向为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的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及全局性理论与现实问题,同时还需注重研究高等中医药教育新兴学科、传统学科及交叉学科,创新高等中医药教育研究方法、学科体系及学术观点,将时代特征准确把握住,提升预见性,研究出科学教学成果,使其能够代表国家水平。该教学中基础研究要注重开拓性与原创性,将高等中医药教育规律及本质揭示; 注重研究学理问题,建设学科,将精品课程优势充分发挥,同时注重现有基础研究; 在开展应用研究时需注重实效性与针对性,将教学实践及政策问题有效解决; 对于开发研究则需注重其使用价值与社会效益。由上述发展战略可确定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

2 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

2. 1 补充教育资源,解决短缺问题高等

中医药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解决生源问题特别是优势学生资源问题,此为医学院主要面临问题。当前医学院校吸引学生资源的方法主要为补贴、奖学金及学费免除,而多数医学院校在教育优势学生时采取的教学方式大致与普通学生相同,此时又出现一个问题: 如何确保优势学生资源后期的充分、高效利用。为此,需改革优势学生资源教育,吸引其入学后采取与普通学生不一样的教学方式,要求相对更高,可实施一生多师或一师三生制,不仅学生间可相互促进,学生亦可跟随不同老师,获取全面发展。目前,中医药教学也面临中药资源短缺问题,在日常教学中应与教师临床经验及实际用药效果相结合,同时与经典理论描述相结合讲解,比如药品质量降低导致用药效果差如何补拟,是联用药物还是增加剂量,这对教师临床实践水平要求较高。为此,基于实践与经典应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同时提升教学师资水平,将教学思路拓展,给教师优良待遇,争取更多国家政策; 尽量小班授课,改善教学质量。

2. 2 改革学分制体制,与人才市场需求相适应

课程体系主要由专业课程间配合与分工构成,要实现教学目标单靠几门课程是不行的,需依靠所有开设课程的补充与协调。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对人才培养质量存在直接影响,目前医学院多实行学分制,计算学生学习进程,学生可跨系或跨专业选修感兴趣课程,可多样化学生知识结构,促进边缘学科发展,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学生一门学科学完后便可获得学分,毕业与否需考虑学分是否足够。当前国内高等教育竞争较激烈,高等中医药教育应开展创造与革新,需快速反应以满足社会所需,包括政府、社会及学生自身,由此与市场竞争所需相适应。科技逐渐发展,各个学科领域尤其是技术与科学领域新东西层出不穷,高等中医药教育与时展步伐相适应,需开设大量新型课程,向学生传授最新科研成果。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具有灵活性,除需保持专业基础课程与部分基础课程稳定外,教师可结合人才市场需求及科研成果设置选修课程,使学生学习最紧缺知识解决工作难题,还可掌握新型科研成果; 同时,实行学分制是新学科进入高校的最佳方式。

2. 3 理清思路,注重创新发展办学理念

基于实践产生,出路由思路决定,为此中医药院校需对教学过程中经验予以总结,并充分结合社会发展形势与国家政策,将时代精神体现,思考办学理念。需基于优良传统并继承,再求发展; 与兄弟院校沟通交流,汲取经验教学,将办学者思路开阔,强化执行力; 将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坚持科研与教学、创新与继承并重; 注重基地建设,包括国家临床研究基地、对外交流与合作基地、科技创学与产学研合作基地及农村中医药技术培训与人才培养基地,提升学生研究与实践能力。同时,高等医学院还需适当扩张,不仅要表现为量的扩张,还需注重内涵发展,用实力说话,实现质的飞跃。由于高等中医药教育自身较为滞后,短时间内有必要大量扩张,但需实施调整发展方针,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注重内在品质,做大的同时还需做强,由此才能提升教学质量。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全面开展教学改革工程。此外,中医药院校还需彰显特色,科学定位,将优势充分发挥,多样化教学模式,基于自身实际与市场多元化需求,找准自身生存空间及发展定位,并积极探求与其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及办学模式,彰显基于文化底蕴、历史传统深厚及学术氛围浓厚的办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