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教育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2.251
随着我院社区工作深入开展,为慢病建档时发现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呈上升趋势,发病年龄呈年轻化态势,男性多于女性,我院社区的糖尿病患者215例,其中男125例、女90例,年龄在35~67岁;同时患高血压5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3例,神经病变2例;文化程度大专及本科以上142例,中等学历73例。患者均未受过系统的糖尿病健康教育。
存在的误区
社区内部分糖尿病患者在饮食控制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总结如下:①控制主食的摄入就等于饮食控制,吃得越少对病情控制越有利。②咸的食品或含甜味剂的糖尿病专用食品不用控制摄入量。③多吃了食物只要加大降糖药剂量就可以消化掉。④植物油比动物油要好,因此只要不吃动物油,就不需要控制植物油的摄入。⑤少吃一顿,就不用再吃药了。⑥膳食纤维对于控制血糖有利,因此每日吃粗粮不吃细粮。⑦采用胰岛素治疗后就不需再控制饮食。⑧山楂可以降糖,不用限制。⑨吃馒头比吃米饭升血糖较高。⑩不吃糖,但可以吃蜂蜜。
另外,药物治疗过程也普遍存在口服降糖药方法简单,容易被接受,但大部分患者及家属由于对注射胰岛素的认知程度和心理准备不足,认为注射胰岛素如同吸毒,会成瘾从而拒绝应用的误区。这些误区多产生于错误信息的获得,因此适时进行糖尿病知识的宣教是消除心理障碍的最有效措施。
一、能发挥它的德育功能
第一,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我们教室里的文化墙上大都是经过自己精心设计的优美的作品,也是孩子们自己最喜欢的、最得意的作品。所以在孩子们自己认为这是最优美的班级,而优美的班级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第二,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优美的班级环境、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向上的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规范作用。优美的环境对于孩子们的行为有很好的规范作用。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班级文化建设是以班级集体为单位,注重学校的集体形象。在设计班级文化的时候我们是有一定的要求以及规范和主题的,不是谁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在这里我认为就已经插入了学校、班级以及个人的形象。而在这样的要求之下,学生就必须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注意相互间的协作,必要时为了集体利益要牺牲个人利益,否则就会受到来自集体的人际压力。这种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都要求学生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以建成一种友好互助的群体氛围。
第四,真正的起到培养孩子们的精神文化的作用。在我们设计的基础之上,孩子们会自己介绍班级文化然后再展示我们自己的班级文化特色,其实就是在展示我们的精神文化,孩子们的自信、精神、团结、以及他们对艺术文化的魅力的追求就是在这里体现出来的,所以一个班级的精神文化从这里就体现出来了。而此时也是孩子们最自信的时候,是觉得自己最优秀的时候!
二、发挥它的美育功能
爱美是人的天性,而优良的班级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环境美可以升华为情感美。整洁漂亮的教室布置,朴素大方的服饰打扮,文明礼貌语言的使用、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均可诱导学生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在一系列审美活动中,学生会感受到环境美、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的深刻内涵;真正懂得和体验到诸如"大方"、"优雅"、"和谐"、"风度"等这些描述美的有关词汇的含义,从而把这些词汇的内涵变成他们自觉的行为,使追求美、创造美成为他们生活的需要。
三、发挥它的实践功能
[关键词] 高职护生;社区护理;认知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3(b)-126-02
2009年3月笔者对2005级5年制高护学生进行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了解高职护生对社区护理的认知情况,并分析总结,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5级高护1~5班,每班随机抽取22名,共110名护生,全部为女性,年龄19~22岁。她们均于2008年下学期学习过《社区护理学》。
1.2 方法
2009年3月笔者对2005级5年制高护学生进行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分为10个项目,每项分熟悉、部分熟悉和不熟悉3个等级并赋予10、5、0分,项目平均得分越低表明对社区护理认知越差。发放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110份,回收率为100%。针对调查结果对每个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2 结果
高职护生社区护理认知情况,见表1。
3 讨论
3.1 结果分析
3.1.1 学生对社区护理的重要性的认识问卷第3、10项结果显示:所有被调查学生均熟悉或部分熟悉社区护理的意义,但78.2%的学生部分熟悉或不熟悉其在实习中的重要性,只有21.8%的学生熟悉其在实习中的重要性。从表中第9项可以看出有83.6%的学生熟悉或部分熟悉社区护理的作用与地位,但对社区护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片面地认为护士只掌握临床护理操作技能即可,对社区护理是现代整体护理的一部分认识不足。
3.1.2 学生对社区护理的对象、涵义、工作目标与工作地点基本熟悉 从表1中第1、2、5、6项的得分可以看出(平均得分均超过6.3分),学生对社区护理的对象、涵义、工作目标与工作地点4项内容基本熟悉。被调查的学生80.0%能说出社区护理对象、涵义、工作目标与地点,即以社区人群为服务对象,深入社区进行健康知识教育,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减少或预防疾病的发生,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
3.1.3 学生对社区护理的步骤、工作方法、技术与手段等知识掌握不系统表1中第4、7、8项得分较低,分别为4.6、7.4、5.7分,反映出学生对如何正确开展社区护理不甚了解,没有系统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有些学生片面地认为社区护理就是对社区人群进行计划免疫和健康教育,不知道在社区护理工作中也可以运用护理程序的方法,对社区护理的基本步骤缺乏认识,这说明学生在学习《社区护理学》的过程中接受的社区护理知识是不完整、不系统的。
3.2 原因
3.2.1 学生对社区护理认识不够大多数学生认为护理工作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临床护理,即是给患者打针、配药和其他一些临床护理操作,没有认识到为社区人群提供社区护理也是护理工作的一部分,社区护理是现代整体护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再加上在学习《社区护理学》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内容比较抽象、空洞和枯燥,不像内、外、儿科等临床护理课程的具体、形象,因此学习起来不易理解,觉得乏味。学习热情不高、兴趣不浓,势必影响学习效果。
3.2.2 社区护理教学模式尚未成熟我国社区护理起步晚,特别是高职医药院校的社区护理教学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距今也只不过10多年时间。社区护理教育尚未形成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3.2.3 师资不足由于社区护理缺乏一定的社会认可和理解,从事社区护理教育工作的人员严重不足,在本院社区护理的教师与学生的比例是1∶2 000。同时,社区护理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实践经验不够等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3.2.4 缺乏社区护理实习基地由于没有社区护理实习基地,学生学习社区护理理论知识的同时难以将理论应用到社区护理实践中,学生只有抽象、空洞的理论知识,且易忘记。
3.3 对策
3.3.1 提高高职护生对社区护理重要性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要透彻讲解社区护理与临床护理的相互关系,及我国现行医疗卫生政策和社区护理发展方向。使他们能够清楚社区护理离不开传统的医疗临床护理,是现代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社区护理与临床护理又有所区别,即社区护理是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护理[1],侧重疾病的预防,减少疾病和残障的发生。最终使学生能端正学习态度,把学好社区护理作为一种自觉行为。
3.3.2 加强师资力量加强社区护理的宣传力度,完善社区护理的相关政策,吸引大批有社区护理实践经验的护理工作者从事社区护理教学工作[2-3]。
3.3.3 深化社区护理教学改革改革社区护理教学内容,讲授的理论知识尽可能贴近社区实际案例,避免空洞说教[4]。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对社区护理的兴趣。
3.3.4 强化社区护理知识系统讲授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社区护理的步骤、工作方法、技术与手段等知识,使学生熟悉社区护理是以健康为中心,以社区人群为对象,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为目标[5-6],把公共卫生学和护理学理论相结合的一门综合学科。
3.3.5建立社区护理实习基地开展社区护理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过程,应加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训练。
4 结论
通过对5年制高职护生在学完《社区护理学》后,对社区护理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发现护生对社区护理重视不够,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不很熟悉。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了在以后的社区护理教学中采取相应的对策,使护生接受更加系统、完整的社区护理知识教育,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区护理的重要性,掌握社区护理相关知识和技能,以便毕业后能在医院、社区等不同的工作岗位胜任工作。
[参考文献]
[1]谭立宁,钱永浩.建立社区护理基地,促进社区护理人才培养[J].中华护理杂志,2008,392:235.
[2]徐筱莉,陈继根,王丽萍.社区中医护理服务需求及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6):16-18.
[3]再娜莆,那兰慧剑.社区护理的研究与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1):122-123.
[4]邓跃辉,周琳.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人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7):16-18.
[5]黄惟清,李春玉.社区护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
【关键词】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活动
社区健康教育是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以促进全面的健康为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它作为初级卫生保健的第一要素,是社区护理的工作重点。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在不断深化。21世纪,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各国政府和科学家正在投入巨资和精力研究健康问题。现代医学表明,许多疾病与人们的不良生活方式或习惯有密切关系。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教育落后,医疗卫生水平低,传统的不卫生的生活方式和不良行为习惯未能根除,一些传染病、寄生虫病、皮肤病等仍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在经济较发达地区,与人们行为生活方式相关的现代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精神病、性病等,还没有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健康教育作为社区护理的重要措施,其影响超过疾病预防或治疗性干预。总体来说,国内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还不平衡,仍处于起始阶段。
1 社区护理的特点
社区护理是医院护理的延伸及补充,与我们平常熟悉的医院临床护理有许多不同点。社区护理的特点在于。
(1) 以健康为中心。 医院的临床护理多以恢复人的健康为主,而社区护理则强调促进健康而不是单纯治疗护理病人,其中心任务是提高人民身体、心理、社会整体水平。(2) 以集体为主。 社区护理工作就是要收集和分析人群的健康状况,然后解决这个人群中主要的健康问题。社区护士的工作任务是从一个护士照顾一个病人扩展到照顾人群、集体,甚至到对世界健康负责的全球观点 。(3) 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与独立性。 医院护士经常是在医嘱指导下进行工作,而社区护士由于工作范围广,到个人或家庭中访问护理往往是一个人,应具备一定的辨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在于:一是范围大、单位多;二是对象广,有各种人群;三是可利用资源多,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场所以及行政支持,并具社区凝聚作用。由于这些特点,也就使社区健康教育既有复杂性和相当的难度,亦为健康教育工作者具备了发挥的空间。
2 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的目的及其重要性
(1)宣传社区卫生服务,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知名度。通过健康教育让居民了解社区卫生服务相关政策、目的、方式、优越性、对居民的作用等。让全社区公民参考卫生保健工作中来,加强防病保健认知教育,培养优良的生活习惯,高素养的道德行为。(2)扭转居民的健康理念。社区居民的健康观念整体是:有病先忍,忍不住了再吃药,吃不好又忍不了再看病,看病要上大医院,预防没用,应该优先注重这方面的教育,改变现有健康理念。突出预防在健康护理中的重要性。(3)推广普及卫生基本知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加大投入,大力推广和普及卫生基本知识,帮助居民形成健康观念,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定期更新内容,开展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在日常工作中,要建立建全健康教育档案。(4)激励社区居民为自己的健康负责,改变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
不良生活习惯让人短命,这是人所共知的,不良生活习惯或行为方式,在不经意中影响人的健康,让居民深刻认识到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的危害,并自觉改变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在社区内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区居民的健康。比如在“爱耳日”,“结核病日”,“禁毒日”,“爱牙日”等宣传日加大宣传力度。(5)在社区内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的生活,营造有利于健康的社区环境和社区意识,激发社区居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3 未来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对策的几点建议
(1)将健康教育引入社区护士的服务项目中。居民健康教育是老百姓健康知识的最基本来源,护士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又长期与居民接触,充分发挥其在社区健康教育的主动性,参与性。(2)加大护理健康教育人才的培养。多数社区护理人员未接受过系统指导,当前教育方式也简介,内容泛化,接受群体教育背景不尽相同,教育方式显然不能一概而论。所以对于护理人员就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抓紧教育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3)健康教育充分结合到公共卫生实践中。社区护理是由护理实践和公共卫生实践综合而成的。凡是健康教育能够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各项工作之中,社区健康教育就能够发展,就能够取得很好的成效。(4)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应以“行为矫正”为核心。健康教育的核心在于“行为矫正”,通过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进个人、家庭、人群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达到全民健康的目的。 (5)结合国情,并改善管理体系 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可行的、统一的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程序和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建立各种规划和评价体系,使社区护理健康教育服务尽快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尽快研究建立更适用的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形式、指导、评价及评价测量工具等,使社区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层次和水平,真正达到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幼小衔接;家长;学校;老师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141-0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这说明幼儿园有为幼儿升入小学做好各种衔接工作的责任和义务。幼儿园树立幼小衔接的意识,对于帮助幼儿从幼儿园生活顺利过渡到小学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一. 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由于生活习惯上的骤变,以及课目的繁重,使许多小孩子在进入小学后出现疲劳、消瘦、害怕学习的现象。很多孩子进入小学后,开始兴致挺高,可几天下来就会发现,孩子总是丢三落四,不是把铅笔盒丢在家里,就是忘了老师让他带什么东西,老师上课讲了什么也说不出来,上学的兴趣也不大了,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问题,应该引起老师及家长的关注。因此,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工作很重要。
二. 幼小衔接幼儿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对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培养工作重要性认识。幼儿园虽然对社会性适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有一定认识,但重视程度不如对以认知为中心的学习适应方面的培养。从长远看,社会性适应能力培养相对于学习适应能力的培养,在效果上更具有长期性、深刻性,甚至会影响到学习适应的实际效果。因此,幼儿园老师还需通过积极的理论学习和深入的教学实践,加强对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培养工作重要性认识,切实搞好这方面的衔接工作。
2、改变偏重说教的教育方式,多形式、多渠道地培养大班幼儿的社会性适应能力。目前,幼儿园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培养的途径,尽管有专门教学与随机教育两种主要形式,但多数以说教式的认知教育为主。说教式的教育方式一来不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易使幼儿处在被动的学习地位,二来实际教育效果并不好。因此,应改革目前偏重说教的进行教育方式,在日常生活教育以及教学活动加通过行为实践,移情训练等以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主动性,多形式、多渠道地培养幼儿的社会性适应能力。大班幼儿道德品质的发展尚处在他律阶段,加上学习仍主要依赖具体形象思维,因此很需要有亲身实践的机会的,把认知转化成实际能力,为此,幼儿园应将能力培养目标渗透到日常生活教育中去,体现“教育贯穿一日生活“的思想,尽可能多地为幼儿创造实践的机会,让幼儿在行动中加深认识,提高能力,通过丰富幼儿的实践经验来促进幼儿社会性品质的内化和能力的获得。
3、积极谋求幼儿家庭的配合,发挥家园共育的巨大作用。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推进,许多教师都认识到“幼儿教育不等于幼儿园教育“,开始注重家园共育的作用,共同为幼儿提供持续一致的行为锻炼机会,从而促进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的发展。
4、加强社区内联系,增进幼小相互了解并建立双向衔接的意识。幼儿园在地域上总是依附社区而存在,它是社区的组成部分,为社区服务是幼儿园的重要任务之一,幼儿园对社区的影响也很大。幼儿园是教育机构,它具有极强的文化氛围,这种氛围会辐射到周围,影响到小区的居民。如幼儿园每天播放的音乐、组织的各种有趣的活动等,有的家长看到后,也希望将自己的孩子送到的幼儿园来。为此,加强社区内的联系,能够充分利用周边的教育资源。幼儿园应协助社区委搞一些宣传活动,如开办宣传栏、慰问军烈属、清扫垃圾、植树绿化、环保宣传等。又如节假日向社区开放幼儿园,供社区的幼儿利用园内设施;举办幼儿教育讲座提高社区成员的教育水平;辅导社区内的幼儿教育活动;协助社区开展各种教育活动等等。让社区了解幼儿园教育,建立双向衔接的意识并配合幼儿园做好相关的衔接进行教育工作。
5、注意科研成果的推广,发挥其指导实践的作用。当前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许多研究开始时轰轰烈烈,最后得出的研究成果却往往停留在书面报告上,未能进一步发挥其指导实践的作用。针对这种情况,科研工作应注意推广研究成果,同时,教师也应密切关注有关科研动向,努力学习,增强运用科研成果指导教堂实践的意识。
三、幼儿入学准备的具体措施
1、提高自理能力。要求幼儿会正确的穿衣、裤、鞋,会保管自己的学习用品,懂得自我保护。我们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来强化幼儿的自理能力。
2、增强文明礼貌。要求幼儿会用日常礼貌用语;在成人提醒下,能遵守班级常规,注意自己的行动不影响集体;学会倾听、不乱插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乱翻别人的东西;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3、讲究个人卫生。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会正确使用手帕;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环境整洁。
4、改变作息制度和环境布置。为了使幼儿入学后,能较快地适应小学的生活节奏,在大班第二学期,可延长时间,适当增加课时,并逐步减少睡眠时间;另外,在环境布置上,可按小学桌椅的形式排列课桌,并设立黑板。
5、带领幼儿参观小学。让幼儿熟悉小学和激发幼儿入学的愿望,还可与小学生联欢,搞“大手拉小手”活动,使幼儿从思想上、感情上做好入学准备。
6、进一步加强幼儿独立生活能力和劳动习惯的培训。小学生课间和课余时间由自己支配,生活需要自理,这就要求他们有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所以,在大班要特别注意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增强幼儿的独立意识,让幼儿学会自理、自立,逐渐养活成人的直接照顾。
7、搞好幼小的知识衔接。幼儿园大班教师应适时参加培训,了解小学的知识体系及学习内容,对于一些知识的传授能与小学衔接,并适当增加一些汉语拼音和执笔姿势及书写习惯的教学。
总之,做好幼小衔接,小学和幼儿园都要改革,在教育方法、形式上要逐步靠拢,小学低年级教师应该学一些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之类的学科,增加教学趣味性,另外,还可以开展知识讲座,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
参考文献:
【关键词】社区;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母乳喂养;高危儿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156-0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社会医疗体系中扮演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了儿童保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为了发现目前社区儿童保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社区儿童保健的工作绩效,本文对近年来我社区儿童保健工作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社区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参加儿童保健的约3862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318名,女1544名,年龄(0-4)岁。
1.2儿童保健方法:
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的开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社区配置1名具有医师资格的专职儿童保健人员,定期接受相关保健知识的培训。(2)儿保医生为社区内儿童提供医疗保健,每年对社区儿童进行身高、体重、心肺检查等。(3)为儿童家长提供健康咨询服务,教育儿童跟母亲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及喂养方法,儿童营养搭配注意事项,儿童日常卫生指导,意外伤害等。(4)配合上级单位工作,对社区儿童的健康状况进行入户调查及电话随访,对社区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病进行预防和监测。为社区0-4岁的儿童建立4-2-1卡,进行系统化管理。(5)不定期召开儿童健康知识讲座和各种形式的亲子活动。(6)对儿童智力进行早期筛查,对高危儿、出生缺陷儿进行专项管理和综合干预。
2结果
各年的建卡率、母乳喂养率和系统管理率均有上升趋势,目前辖区内0-4岁儿童建卡率已为100%,母乳喂养率为85.9%,系统管理率已达90%以上。对中重度贫血、体弱儿、重度肥胖、佝偻病、出生缺陷儿及高危儿的检出人数较前几年明显增加。
3讨论
3.1社区儿童保健的现况分析:
社区儿童保健是对社区范围内的儿童进行持续性、整体化的健康管理,以保证儿童健康的生长发育,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为儿童提供更好的健康保健服务,是整个社会对卫生保健工作的基本要求。社区是儿童生长的主要场所之一,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的好坏,与儿童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息息相关[2]。我们为社区儿童提供医疗保健、健康知识教育等多方面的医疗服务,以全科医学的观念指导儿童保健工作的开展。从本研究的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儿童保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辖区内0-4岁儿童已建立4-2-1卡,建卡率为100%,定期对儿童进行健康体检,母乳喂养率已达85.9%以上,系统管理率已达90%以上。对中重度贫血,体弱儿,重度肥胖,佝偻病等疾病进行了专案管理,对常见病和先天性疾病的检出人数得到提高,发育异常、高危儿、体弱儿童得到了及时的诊断,每年的智力筛查人数稳定上升,儿童健康状况得到了保证,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说明社区儿童保健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首先,儿童保健人手较少,检查仪器设备受到限制,仅能进行简单的身高、体格检查、心肺听诊、智力筛检等,对儿童生长发育情况进行简单的评估。其次是母乳喂养率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家长对母乳喂养的重要性认识尚有不足。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有的家长缺乏育儿知识,文化层次较低,也不愿意学习相关知识[3]。另一方面有的母亲即使通过健康教育,知道了母乳喂养的重要性,但为了保持产后体形,仍拒绝母乳喂养。因此母乳喂养的宣传力度还有待于加强,宣传重点和方法还有待于改进。再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流动人口的增多,给社区儿童的管理带来了压力。流动人口的住所和联系方式频发更换,限制了儿童保健工作的持续性和系统性。
3.2提高儿童保健工作的成效:
针对以上发现的一些问题,我们认为应积极做好产后访视工作,进一步加强对母乳喂养的宣传。儿童家长对母乳喂养重要性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应从产前健康教育做起,扩大健康教育的范围,使整个家庭对母乳喂养加深了解和认同,形成良好的宣传教育氛围。从医院、疾控中心、社区等多个层面为每位母亲或准母亲提供宣传教育,使其从观念上真正接受母乳喂养[4]。社区儿保人员应促进儿童家长的交流沟通,增加彼此了解和信任。儿保工作应继续将患有中重度贫血、佝偻病等疾病,和体弱儿童,重度肥胖儿童作为社区儿童保健的重点之一,为其提供定期的检查。对每一位儿童每年的健康档案进行统一整理,归纳总结,对儿童的身心健康状况进行纵向的评估和横向的比较,从而提出符合本社区儿童实际情况的保健干预措施,找准本社区儿保工作的重点,并从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体检筛查出有问题的儿童,应及时转诊进行进一步检查。通过与上级单位合作,增加儿童保健的服务范围,开展血微量元素检测等项目的检测。在现有流动人口管理体系下,社区保健医生应增加社区调研次数,了解儿童的去向,更新联系方式,以提高系统管理率。
总之,应充分发挥社区儿童保健的地区性和可及性优势,加强完善社区儿童保健工作,提高社区居民对儿童保健的认识,将儿童保健工作系统化,及时发现儿童的健康问题并加以预防控制,促进儿童健康发育成长[5]。
参考文献
[1] 田爱红.社区儿童保健服务对儿童健康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08,15(11):1932-1933.
[2] 蔡虹.社区儿童保健情况调查分析[J].医学信息,2009,1(5):247.
[3] 赵春然.面向社区走向家庭服务人群[J].中国妇幼保健。1996,1(1):19.
[4] 徐志浩,曾艳红.广州市颐康园社区儿童保健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6):36-37.
一方面,社区教育给予了社区居民均等的学习和受教育机会,另一方面,社区建设也迫切需要丰富的、本土的、适应社区居民的优秀教育资源,以提高社区成员的综合素质,凝练社区文化,促进社区管理。因此,在社区教育的改革发展过程中,必须以开放的心态去面对社区的各种文化成果,无论是何种形式、何种类型的课程资源,都可以对其进行整合、开发及利用,以开发出最为理想的教育课程资源。这不仅是社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要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概言之,开发与利用社区教育课程资源的意义主要体现在:能有效促进社区教育目标的实现,加强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丰富社区教育的内容,拓展社区教育的功能,更好地为社区群众的终身学习及构建学习型社会服务。
二、社区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思路
(一)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指导理论是终身教育理论,其意义就在于为各年龄段学习者提供教育资源,从而促进全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社区课程教育资源必须符合多样性的要求,并充分调动社会各领域的资源,把区域历史文化特点和经济产业特色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内容。在社区教育资源开发中,其开发方法主要包括:
1.选择有能力承担资源建设任务的教学单位或成立社区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负责组织、统筹、协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建立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并建设社区基层办学点,充分了解居民的学习需求,根据学习需求开发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资源。
2.加强与当地高等院校的合作,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并开发网络教程,以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避免重复开发。
3.根据社区教育课程的特点,按照科学性、特色性、实用性、创新性的原则,编制各类评价表,进行多元评价,建立健全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评价机制。
(二)社区教育资源的利用
社区教育资源利用的目的是为了让社区群众只要通过社区课程资源库,就能享受到各种社区教育服务,并实现对社区群众终身教育的目标,同时也是建设学习型社区与学习型社会的前提。由于社区教育具有全程、全员及地域性等特点。因此,社区教育在服务对象、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上都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利用原则。因此,社区教育组织在利用教学资源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其针对性、实用性及多样性,以吸引更多的社区群众参与到社区教育中。同时,努力改革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注重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的整合,搭建远程在线教学平台,为社区教育提供更多的便捷服务方式。
(三)增强社区教育资源共识
社区教育是一种全员教育,要不断更新社区成员的教育观念和学习观念,提高社区成员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全社会及各类组织应适应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需要,秉承“社区一切教育活动皆课程”的开发理念,坚持社区教育公益性原则,增强服务意识与开放意识,加强资源的开发,努力扩大可供社会群众学习共享的资源“菜单”。
(四)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
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是社区教育事业的系统工程,是一个由多种因素共同联系与作用的整体。法律法规是社区教育有序运行与健康发展的基础。通过为社区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逐步建立政府统筹、教育行政部门协调、社区各单位积极支持、社区成员广泛参与的整体良性运行机制,统筹协调社区教育资源,解决社会其他团体、组织“各自为政”的局面,加大教育整合力度。(五)加大资源建设经费的投资力度作为社区教育建设的一项重要保障,多渠道经费筹措机制的建立是保证教育经费投入与落实社区教育制度的基础。社区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当地政府应改变社区工作经费的统一标准,同时建议相关部门加大对社区教育经费投入的监督力度,采取教育经费单列的方法,将社区教育经费纳入地方财政的预算范畴。另外,由于社区教育经费的来源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拨款与社区补助,渠道单一,且无保障。因此,社区应通过社区教育自身的公益性去寻求更多的社会和企业赞助,通过一定程度市场化的方式,多渠道充实资源建设经费的来源。
三、结语
【关键词】小学生;安全教育;安全意识;安全小标兵
一、在学校,学校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
我校坚持将学生的安全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做到安全工作时时抓,安全案例每周讲。学校坚持每周三进行集会训练,要求学生根据音乐指令分楼层下楼避免了学生在下楼时由于人多、出口窄小而造成的拥堵现象。同时在每个楼层的出口都设有安全管理监督岗,引导学生有序下楼。学校坚持每月进行1次法制案例教育,每学期举行1次紧急疏散演练,目的就是通过各类安全活动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除了每周进行安全教育外,学校将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集中定为“安全教育周”,对学生的教育内容包括“课间安全教育、课外活动教育、课堂安全教育、自救自护教育”等,每逢节假日前学校要集中对学生进行假期的安全、综合治理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强化安全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同时学校坚持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以安全为主题的班会活动,使得学生通过活动和案例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二、在家庭,加大对家长的宣传,做到家校一致,共同教育
为了更好地增强学生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的时间以“给家长的一封信”的形式,向家长详细介绍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意义、目标、计划以及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同时,向家长宣传一些如何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方法以此来提高家长的自身安全意识。让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逐渐掌握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安全自护意识。
如结合学生正确使用家中的常用器具、盛倒开水、摔伤或砸伤后及时止血;父母出门在外,学生独自在家中时千万不要给陌生人开门;有紧急情况时孩子可以请邻居帮忙等常识,学生在假期期间怎样提高自我防护能力等。同时我们还向学生宣讲如何正确乘坐汽车,以及在乘坐父母驾驶的车辆时应该怎么做等。学校鼓励孩子回家做家庭的安全监督员,有一名家长在一次五一小长假结束后在班级的QQ群留言说“感谢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在这次假期期间我们一家驾车出游,一路上孩子不断提醒我们要注意安全、系好安全带、不要和驾驶员说话等,真是我们家合格的安全监督员”。孩子用自己的言行带动更多的家庭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形成了良好的氛围。
三、在社区,广泛宣传,努力形成人人讲安全的良好氛围
为了使学生加深对安全重要性的了解,我校积极与当地交警队联系,在交警队同志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敦煌地区第一支学生交警队。学生们经过系统训练后和交警叔叔一起走上街头进行值勤,劝戒那些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们。当看到有人在过马路时闯红绿灯、有司机在行车时没有系安全带,孩子们就走上前去敬一个少先队队礼,认真地告诉他们应该怎么样做。看着这些孩子说的头头是道,大人们也心悦诚服。同时,学校还和社区联合,走进社区居民中用故事、快板、小品等多种形式向居民宣传安全的重要性,得到了社区居民的一直好评。同时,在假期同学们成立假日雏鹰小队,向邻居们宣传节日期间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在向他人宣传安全常识的同时,也强化了同学们的安全意识, 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也得到了家长、社区居民的普遍好评。
安全重于泰山,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不容半点马虎,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安全管理网络,小手牵大手,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春英,《浅议小学生在校期间安全问题意识培养策略》,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河北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0)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使得新生一代的父母们整天忙于工作没有时间顾及到小孩的培养,同时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时间变得越来越少,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为成立新兴一代的亲子交流乐园提供了意见,促进新理念的创业模式的形成。
关键词 社区;教育;亲子交流
基金项目:201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201410075024)。
在20世纪末期的美国和日本等地逐渐兴起了现代的亲子教育模式。亲子培训是建立在平等的情感沟通基础上,从而教给老师怎样用一种亲切、温和的态度对父母、孩子进行双方的互动。亲子培训除了理论外,还包含了亲子游戏和育养常识等丰富的活动形式。亲子培训也是交给老师怎样通过对父母的培训和提升而达到对亲子关系的调适,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1]。对于目前的中国社会来说,很多家长对于亲子教育完全依赖于幼稚园的固有教育模式,过早地把宝宝们置身于远离自己的环境之中,或者有的父母直接让老人们来抚养小孩,自己一头扎入工作之中。
社会的变迁使得的3岁以下的孩子在上小学之前普遍缺乏足够的社会交往环境,同时也往往缺少与父母的交流能力,造成社会性的发展不足,幼儿入园难等问题的出现。“幼儿教育的成功离不开社区和家长的合作与努力”,亲子交流园就是义务教育的一种早期尝试性的体现。
亲子交流园——按照不同年龄的幼儿成长特点和需求,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以活动为指导,主要以亲子沟通为内容形式,当家长或亲人在现场时可以进行现场指导,带领孩子及其家长或亲人开展针对性的活动,同时普及相关的早期教育理念,当在家长们去上班时也可临时担任家长的职责照顾小孩的日常生活,等到父母下班回来时可以直接把孩子带回家,既保证了孩子的人身安全又保证了孩子的教育,促进孩子积极主动地发展[2]。主要教育活动形式是教育者、家长、亲人,教育者在小区管理者的配合下,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从认知、语言、社会交往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导,进一步提升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技能,同时家长也可以作为教育资源,父母之间、家长和小区管理者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学习,使得社区与亲子交流园直接紧密连接起来共同进步。将在亲子交流园中学到的互动性与实践性运用到亲子互动的日常家庭生活中,使日常亲子互动成为科学教育生活的一部分。社区为家庭和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共同活动的场所,为不同年龄的婴幼儿个性化、社会化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3]。它有助于儿童独立自主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有助于家长科学地教育,有助于增进亲情间的关系,有助于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个性化、社会化的发展。可以说,社区中的亲子交流园是家长学习教育方法的重要途径,亲子活动是父母科学育儿的重要形式,亲子交流园是幼儿园建构学习型社区开始的重要一步。
社区在组织指导亲子活动的过程中,满足了孩子不断发展的基本需要,让父母学习到了科学育儿的方法,让社区管理者在实践中探索亲子教育及社区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使孩子、家长、社区在互动中同时受益,形成一个学习型社区的大环境[4],把孩子的教育工作作为社区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开发社区幼儿教育潜能,进而提升社区的整体经济效益。使得亲子教育成为现代社区的基础与核心,成为社区功能中的一大组成部分,使得小区的功能更加利于小孩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也是亲子教育发生作用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的儿童乐园只是单纯的感官刺激,一般的幼儿园只是简单而直接地面对孩子本身,社区亲子交流园鉴于其本身的优势,同时受到小区各个住户的监督就决定了其活动需要在科学的指导、系统教育的干预下进行教育活动,对象重点指向孩子,指向家长,指向社区。亲子同乐能使亲子关系更加和睦,消除孩子们对于远离父母的焦虑感和恐惧感,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助于提高儿童交往范围和交往能力。
当前,家园合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大家都知道家庭是幼儿的另一个学习园地,家长是幼儿的另一位非常重要的老师。对于幼儿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区与各个家庭的联系是否紧密,取决于家庭是否与社区的教育工作者的有效配合,在教育越来越强调生态化的今天,教师学会和运用沟通是小区教育者与家长之间互相巩固的重要方法,只有充分发挥利用社区这个特殊的教育资源环境,才能促进社区里幼儿与家庭的全面发展。成立公益性小区亲子交流乐园不仅仅提高了新一代社区的功能,更发挥了社区教育小孩的服务意识,主人翁意识。
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在通常情况下都是喜欢说话,喜欢与人交流的。父母作为孩子们最亲密的老师,如果忽略了自身对于孩子教育的重要性,无疑不是家庭教育的重大缺失,他们生性活泼,对世界充满好奇,同样渴望参与[5]。与人沟通和分享是他们最正常的需要。在与爸爸妈妈的交流中,可以倾吐自己一天的发现和收获,吐露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在父母关爱的倾听中感受到轻松和自在。他在发表自己看法的过程中也在对世界敞开,自己独立的观点在萌芽。愉快的交流,或者是自在舒服的畅所欲言,往往会让小孩子觉得十分快乐。不用给他们额外的玩具和奖励,光是认真倾听他们的说话就能赢得小孩子的喜爱。他们在交流和分享中感受到被关注、被接纳。他们希望自己被听见,也渴望和父母的亲密接触。父母也通过和孩子的对话了解他们的孩子,在交流中紧密彼此的关系。这种亲子交流,对于作为成人的父母和仍处在儿童阶段的孩子都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刘桂莉.眼泪为什么往下——转型期家庭代际关系倾斜问题探析[J].南昌大学学报,2005.
[2]周洪宇.发达国家的社区建设及其启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
[3]朱琦,张庆林.国外关于社区对儿童和青少年影响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2.
[4]叶一佗.国内外关于亲子关系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3.
[5]余增伟.安全盒子——北京传统社区中的儿童安全成长模式[J].中国园林,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