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药发展现状范文

中医药发展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药发展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医药发展现状

第1篇:中医药发展现状范文

>> 北京市养老服务产业的现状及发展模式建议 中医药在南非的发展现状及传播策略 中医药在非洲的发展现状及传播策略研究 浅谈北京市旅游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北京市柔道俱乐部发展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北京市保健用品发展现状及监管情况的研究 蕲春县李时珍中医药文化 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中医药博物馆发展现状及建设方向初探 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 北京市居民对中医药的选择和利用及偏好调查分析 国外中医药发展现状 北京市卫星城发展现状研究及建议 北京市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北京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医药在海外的发展现状 北京市芦笋科技和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 北京市对口支援工作现状及发展建议 北京市蔬菜副产物综合利用现状及发展建议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 宋卫东,赵巍.北京西城社会养老服务现状需求分析[N].中国社会报,2015-5-4.

[4] 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N].北京日报,2015-2-25.

[5] 徐晓玲.北京市养老机构现况调查及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6] 苏群,彭斌霞.我国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料需求与供给分析[J].社会保障研究,2014(5):19.

[7] 肖建伶,杨艳旭,钟源,等.北京市养老院发展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的探讨――附50家养老院的调查[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5(22):3351-3353.

[8] 窦玉沛.建设中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力推现代养老服务业发展[J].社会福利,2012(6):35.

[9] 王莉莉.基于“服务链”理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供给与利用研究[J].人口学刊,2013(2):50-51.

[10] 谢春玲,赵雪伶,谷月.我国养老护理发展的困境与改进意见[J].商情,2013(41):171.

[11] 武萍,付颖光.对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法律保障的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2016(11):108-110.

[12] 徐娟芳.可穿戴设备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设计策略[J].包装工程,2016,37(12):126.

[13] 唐钧,赵玉峰.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政策思路[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4):56-57.

[14] 陈友华.居家养老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J].人口学刊,2012(4):52-54.

[15] 彭艳芹.国内城市居家养老的研究综述[J].社会工作,2010(3):11-13.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关于征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服务基本要求》等三项标准意见建议的公告[EB/OL].2014-10-14.http:///article/zwgk/tzl/201507/20150700852073.shtml.

[17] 杨继瑞,薛晓.社区居家养老的社会协同机制探讨[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5(6):106.

[18] 祁峰.完善我国居家养老的对策[J].经济纵横,2014(1):37.

[19] 马光川.居家养老服务的双重困境及其突破[J].山东社会科学,2016(3):82-85.

[20] 史册.吉林省城镇社区老年群体医护服务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新丝路,2016(12):86.

第2篇:中医药发展现状范文

1.1 我国中药业出口总额 

我国共有1.28万种中药资源,其中有约1千多种经营性药材,常用药材600多种。它们划分为药用性植物1.11万多种、1581种药用性动物以及80中矿物性药材;其中,中药材就有1200多种,中药的资源是中药产业发展进步的物质基础。从图1中可以看出,我国中药产品总值是不断上升的,从2003年到2013年,从7.12亿美元到31.4亿美元,体现其增长幅度较大。2006年我国中药产品出口总额为10.9亿美元,这是我国中药出口第一次超过10亿美元。 

1.2 中药产品出口结构分析 

在2006年之前,中药材及饮片的出口额所占比重最大,06年之后其出口额继续增加,但所占比重减少,反而植物提取物的出口额比重增加,并跃居第一(见图2)。 

2005年植物提取物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的35.3%,中成药占18.4%,中药材及饮片占46.43%,中药产品出口的主力是中药材及饮片。2013年,植物提取物占总额比重的44.9%,中成药占8.59%,中药材及饮片占38.53%,植物提取物一跃成为中药产品出口的龙头。 

2 安徽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及出口现状:以亳州为例 

2.1 亳州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2.1.1 中药材种植基本概况 

①久远的种植历史,中药资源丰富。毫州中草药种植已经有两千多年了,是闻名的药材之乡。毫州中药材市场自1995年开始建成,其药材贸易也得到飞速发展。亳州自2005年以来,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药材总产量也不断增加,亳州中药材从开始的小规模种植已经朝规模化种植方向迈进。②中药生产结构逐渐优化,成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加工基地。2013年,亳州拥有117家医药企业,其中通过GMP认证有86家,有79家医药企业的产值多达161.6亿元,这些企业中药进出口总额达1.9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贸易总额的44.6%。除了中药材交易市场,亳州有88家中药饮片加工企业,年产量35-40万吨,约占全国的30%、全省的70%,开始形成中国最大的中药材饮片加工产业集群。③建立多元化中药材销售流通新模式。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是全国最大的中草药交易市场。另外,亳州市还有一些药材批发市场、中华药都,华佗国际中药城等销售流通中心,发展了中医药贸易和文化相结合的新的销售模式。 

2.1.2 亳州中药材出口种类及贸易现状 

亳州本地生产的药材品种较多,有传统药材、引进品种和野生药材。亳州药材出口品种众多,主要以白芍、桔梗等出口为主,主要出口国家为韩国、日本等。2011年,亳州中药产业取得“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称号。 

从表1中可以看出,从2005年到2010年,亳州中药材出口总额是不断增加的。2011年累计前三个季度,出口额5397万美元,其进出口总额占全市的50%。2012年安徽中药材出口总额不断增加,中药材出口额达13530万美元,增长83.25%。其主要出口市场是日本、香港、韩国和越南。 

2.2 省份间中药材出口横向比较 

安徽省中药材出口情况如表2所示。2012年,安徽中药材出口额上升,成为我国第二大出口省份,而亳州市是安徽省出口的主要地区。12年我省中药材中,亳州占全省份额的60%。2013年,亳州市中药材交易量排名是全国四大中药材市场的龙头,安徽省的出口额和出口数量也跃居全国第一(见表3)。2013年,亳州市中药材年交易额多达200亿元。 

3 安徽省中药材出口贸易的发展优势及问题 

3.1 发展优势 

安徽中药材蕴藏量居华东之首、全国第六,同时安徽是中国医药学的发祥地之一,素以“南新安,北华佗”著称,所以安徽省在中药材出口贸易方面有着明显的自然资源和人文优势。此外,安徽省也是我国中药材和中成药的重要生产和加工省份之一,目前安徽中药材种植面积已经形成了以亳州、阜阳为重点的皖北中药材种植生产区域,以六安、安庆为重点的皖西大别山特色中药材生产区域,以黄山、宣城、池州、芜湖、铜陵等地为重点的皖南山区中药材生产区域。 

3.2 存在的问题 

安徽省中药材发展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其对外贸易仍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安徽省目前中药材的种植品种较为繁杂,重点品种培育的力度不够。其次,安徽省中药材缺少龙头企业带动,中药材产品大多以原料销出为主,深加工不足,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 

4 加快安徽省现代化中药产业及出口贸易的发展对策 

4.1 抓好中药资源种植基地的建设 

首先,要加强野生药材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其次,要重点抓好大宗地道药材的商品种植生产基地建设。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一批专业化药材生产基地,包括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制药企业也应重视自己的原料药种植基地建设,增加药材的种植面积。目前在药材种植方面的经验可借鉴以下几种中药产业化模式:以龙头企业来带动中药材基地建设、以中介组织带动中药材基地发展、以市场带动中药材基地发展、农场或庄园模式。 

4.2 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中药材产业新发展 

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对传统剂型逐步进行改革,加强与省外其他科研院所的合作,组织生产和加工技术,关注和推广研发新的药物,以及注重对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开发,高新技术设备的更新等方面落实工作,大量引进一些先进的设备,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中药加工业的发展,提高中药材及其产品的优势及市场占有率。 

4.3 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亳州品牌中药产品 

提高产品附加值。龙头企业是安徽贸易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要积极的帮助一些重点企业,支持和引导其对外贸易的开展,注重其主打商品的进出口,努力培育新的进出口品种。最主要的是建立自己的品牌,打造成为品牌企业,利用高新技术提高中药产品的附加值。 

4.4 强化对中药材产业的规范化管理 

制定质量标准,进行规范化生产。针对丹参、桔梗、白芍等一些药材已经制定好的生产标准,在这些基地建设中要严格执行,要使得药材种植更加规范化,药材加工更加标准化。对于药材品质安全,要加大监测化肥农药等的质量和使用量;加强对药品经营许可的管理,严格按规定办事,对没有经过GSP认证的企业一概从严治理。 

第3篇:中医药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中成药;发展

1 中成药发展面临的问题

直到现在,我国中药材的种植和培育还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缺乏科学化的种植和管理是我们最大的问题,因为原料药材的这种不足形态,直接导致药厂的大规模生产无法进行。由于原料药品种不是按规定采购的,不仅为药厂质量控制工艺带来极大的困难,而且对于中成药的价格也无法确定,在未来很长的时间内,中药材原材料的问题都遏制着我国中成药的发展[9]。此外,生产工艺及其工艺环境问题也是中成药发展的障碍,中成药运输和保存等环节的不合适,导致本来合格的中成药发生质的变化,仅仅是生产过程中,就出现这么多的问题,我们现在还没有彻底解决,更何况还有其他领域。中成药在用法和用量方面要求相当严格,如果不是按规定食用,该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将大大降低,不良反应反而会相对增加,现在的人们根本无法严格按照说明书来吃药,这就使得本来就不被人们所接收的中成药变得更难,由于不规范的吃药,疗效低下的结果使得中成药的正面影响大打折扣,中成药想要走向全世界还的我们继续研发。

2 中成药发展面临的机遇

化学药物给人们带来的冲击不断增加,回归自然地潮流得到人们的重视,传统中药的优越性就凸显出来了,可是碍于文化差异,西方社会还是不能完全接受传统中药,开始逐渐让西方认识的中成药就得到重视了。目前世界上对中成药的研发还处于初级阶段,中成药的组分复杂,还不能利用西方科技手段来分解;各种药物间的作用机理不能得到认可;所以现在研制成功的中成药也只是相对而言的,有着极强的针对性,而且疗效低下。从这个角度看,中成药有着非常广泛的发展前景,即将成为世界医药界的焦点。我国对中成药有着独特的理解,所以在研发方面,我们有一个绝对优势的地位,当这层黑暗的面纱被揭开的时候,中成药就走向了全世界。此刻就是中成药极好发展的机遇。

3中成药生产管理得到加强

自1985年以来,卫生部用了8年的时间,不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从根本上整顿了药品市场的秩序,政府部门对也加大了对中成药质量控制的重视程度,不管是研发生产还是医审、药审评议都得到很大的提升。1992年《关于药品审批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中对中成药的质量标准做出了进一步的完善,此审批一经做出就迅速让卫生局审批,按标准进行了,与此同时,对现有西药的质量标准也做出了大的改观,严格加强管理及其临床应用。在中成药品中,有约4100个品种实行了一房一名的制度,方便了药品质量的管理,有益于药品质量的控制,改变了中成药品种混乱的局面。

4 国外中成药现状

4.1 日本

从1985 年起,日本厚生省要求必须对汉方药从至少两种化学成分指标上进行检测和审理,测定其中的含量。我国在新药质量标准和中成药的研究方面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11]。目前,由于对中药有效成分的了解及其稀少,中成药的指标性化学成分十分复杂,导致中成药的制剂含量很难进行定量分析。过去的研究中,中成药计量的测定只是从单一的一种成分入手的,这样所获得的结果往往具有局限性,单纯的对有效成分的研究还不能说明中药的标准及其预期的疗效,现在要求对中药处方中两种以上的有效成分进行分析,明确中药的特殊性质和理化性质的差异。特异性强、性质稳定不易被破坏是中药有效成分的独显性质。处方中的指标性药物成分,经过多年的研究经验的累积也发生了改变,并制作了一系列的标准来规划中成药的发展,取得相应的新疗效。

4.2 我国台湾省

在中国的许多地方对中成药要求都不同,但是对于质量管理和测定都是及其严格控制的,我国台湾省也加强了对其的控制和最新推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根据卫生局要求,对于新的中成药检查和登记必须建立草案,登记在册,严格对其质量和方法进行控制[12]。对中药新药进行分类管理,中药各个组织成分进行分类管理,如基原、药用部位,外观和粉末特征进行分组鉴别。并对其杂质的种类和检查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比如提取中药成分进行分类:第一种对健康可以产生作用的有效成分;另一种是可以对生理产生活性的成分:生物碱和黄酮类药物;最后一种是药物的总成分或有效成分做出明确的规定。

4.3 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在中成药的质量方面有严重的的监管问题,因此在香港,香港政府对这样的问题已经开始重视起来。最近一些年来由香港政府跟中文大学共同创建一个重要研究中心, 这个实验室主要以中药和保健食品的成分控制为主要研究目的(由毕培曦博士等主持),目的是让香港的中药产业和相关产业得到更好的控制和发展 [13]。在这之后又组建了中药质量控制汇报 (由香港中文大学中药研究中心主编),主要是和已经建成的质量控制实验室达成合作和配合的目标,通过两个项目的合作能让实验室验证出来的中药成分还有分析结果,能及时的公布到相关企业中,以便于药厂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从而在未来的市场上,有过关的质量,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最重要的是可以满足国家的法规对质量的控制,这样可以更好的增加市场竞争力还有抗风险能力。

4.4 韩 国

从2013年4月起,韩国决定对进入其国内的中药材改变进关检验,由原来的先通关再检验改为先检验再通关,而且对中药材原料的一些参数进行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主要包括原产地、重量、制造厂、经销商等。更加详细的要求有比如:熊胆要符合华盛顿CITES公约;麝香要有CITES的进口认证标志等等。只有通过检验的中药材才可以进入韩国国内。

第4篇:中医药发展现状范文

模具是工业生产的基础工艺装备,是进行少无切削加工的主要工具。模具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产量、成本、新产品的投产及老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以及企业产品结构调整速度与市场竞争力。在电子、汽车、电机、电器、仪器、仪表、家电和通讯等产品中,60%-80%的零部件都要依靠模具成形。用模具生产制件所表现出来的高精度、高复杂程度、高一致性、高生产率和低消耗,是其他加工制造方法所不能比拟的。模具又是“效益放大器”, 用模具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往往是模具自身价值的几十倍、上百倍。模具生产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产品制造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的质量、效益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

模具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模具工业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二,模具工业又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领域,用信息技术带动和提升模具工业的制造技术水平,是推动模具工业技术进步的关键环节。CAD/CAE/CAM技术在模具工业中的应用,快速原型制造技术的应用,使模具的设计制造技术发生了重大变革。

第三,模具工业是装备工业的一个组成部分。1998年l1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了加大装备工业的开发力度,推进关键设备的国产化。将机械工业作为装备工业,把它同一般的加工工业区别开来,是对机械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重新定位。

二、冲压模具在国内的现状与发展

我国冲压模具市场的情况是:一是进口模具大部分是技术含量高的大型精密模具,而出口模具大部分是技术含量较低的中低档模具,因此技术含量高的中高档模具市场满足率要低于冲压模具市场总体满足率,这些模具的发展已滞后于冲压件生产,而技术含量低的中低档模具市场满足率要高于冲压模具市场总体满足率;二是由于我国的模具价格要比国际市场价格低很多,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因此国际市场前景看好。

模具CAD/CAM技术状况:21世纪开始,CAD/CAM技术逐渐普及,现在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冲压模具企业基本上都有CAD/CAM技术,其中部分骨干重点企业还具备CAE能力。

模具设计制造能力状况:部分高精度多工位级进模和多功能模已达到世界水平,且模具制造周期也已达到国外同类模具水准;信息工程等现代制造技术已在许多模具厂得到应用等。但在制造质量、精度、制造周期和成本方面,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模具质量状况:模具质量主要反映在精度和寿命方面,其次是结构和外观方面。当然,一套好模具,维修还应该是方便的。由于我国冲压件批量偏小,所以我国冲压模具在国内市场上寿命问题相对来说并不十分突出,而精度达不到要求、结构不合理、外观差往往成为质量的主要问题。

模具行业专业化程度及分布状况:我国模具行业专业化程度还比较低,模具自产自配比例过高。国外模具自产自配比例一般为30%左右,我国冲压模具自产自配比例约为60%。这就对专业化产生了很多不利影响。由于自配比例高,所以冲压模具生产能力的分布基本上跟随冲压件生产能力的分布。

冲压模具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点:

1全面推广CAD/CAM/CAE技术;2模具检测设备向精密、高效和多功能方向发展;3模具加工设备向高速、一体化方向发展;4一体化加工中心是目前正在发展的新技术;5模具材料及表面处理技术发展迅速;6模具工业新工艺、新理念和新模式逐步得到认同。

三、级进模的应用

先进模具之一的多工位级模具是当代所有模具中冲压功能最多、结构最复杂、生产效率和自动化程度最高的一种冲模。由于采用高硬度硬质合金等材料制造模具和采用先进的精密加工技术,多工位级进模也是使用寿命最长和模具精度很高的一种精密模具。因此,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而广泛使用起来。转贴于

使用级进模的条件:

1、制件的产量比较大(一般不少于5万件,但这个数不是绝对的)。

2、制件的精度适中,一般为大于IT10级,近几年随着模具加工技术的进步,多工位级进模的制造精度明显有了提高,从而使制件精度也提高,有的在IT8级以内。

3、用单工序模不经济,用复合模又难于冲压加工的情况下,只能用多工位级进模。

4、用单工序模不便定位和冲压加工,只能用多工位级进模生产的某些小而复杂的微型或超小型件。这种情况下,制件的产量大小往往不去过多考虑。

四、模具设计中模具CAD的优越性

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中采用CAD/CAM技术,是模具技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采用CAD/CAM技术,无论在提高生产率、改善挤压件产品质量,还是在降低制件成本、减轻劳动强度发面,都比传统的模具设计与制造过程有绝对优势。其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提高挤压件产品质量。过去,在人们凭经验设计计算时,不可能进行多方案综合分析比较。而采用CAD之后,由于计算机的最显著特点是不怕千万次重复计算,而且效率又极高,所以能进行多方案论证,多变参数模拟。又由于在计算机系统内,可以存储模具设计标准和设计准则等各种有关设计资料,为挤压模具设计提供了科学的数据,并可极大的减少人为因素对设计质量的影响。采用优化设计方法也可使模具的参数和结构更加合理化。通过CAD设计数据直接生成数控加工程序和采用数控机床加工,也可使加工出的挤压模具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总之,采用CAD/CAM技术可大幅度的提高挤压件质量。

(2)缩短模具设计和制造周期及提高生产效率。采用CAD的工艺分析和绘图,大大缩减了模具设计时间,而CAD与CAM的集成则可显著的缩短模具从设计到制造的周期。由于模具质量的提高,可靠性增加,调整及修模时间明显减少,实际上也就是提高了生产率。

(3)减少对熟练工程技术设计人员的需求。由于设计及计算工作采用人机交互型系统,因此,对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不高,明显的减少了对熟练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并且,大量的工程计算及模具图样设计都由计算机、自动绘图机来完成,所以设计人员从繁冗的设计和绘图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大大节省了劳动力,使设计人员能更好的从事其他创造性的劳动。

第5篇:中医药发展现状范文

论文关健词:高等中医药教育 现状 发展趋势 研究

论文摘要:文章对新时期高等中医药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从加强高等中医药教育工作,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深化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对学分制和课程体系、开放型课堂、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动手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等方面的教育特点作了分析,并提出其发展新思路。

在2005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强调,人才培养是中医药发展的关键,深人开展《中医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落实《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明确今后高等中医药教育工作的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体制改革和内部运行机制的改革,提高管理水平;保证高等中医药教育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快出成果。

1高等中医药教育现状

经过5年发展,高等中医药教育围绕“发展是主题,调整是主线,改革是动力,质量是根本,重心适度后移,加强继续教育”的工作方针,中医药教育有了较快发展。首先是中医药在校生大幅度增加。1999年以前,全国中医药本专科和中专在校生仅9万人,如今已达到45万人,其中院校在校生41万,成教生4万。其次人才结构调整初见成效。1999年以前,培养医疗类人才和其他人才是9:1,如今医、药、护、管理及其他的人才是5.5:2:1.5:1,各级各类的中医药人才,满足了社会的发展需求。第三,中医药院校初具规模,成为中医药事业的亮丽风景线。一批新建院校占地面积达到1. 3万亩,经费投人70亿元以上,如江西中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当然,在教育方面也出现了一些盲目建设、盲目发展的状况。对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又提出了“发展重条件,调整重市场,改革重模式,质量重标准,继续教育抓落实”的新思路,并制定了6个与教育相关的标准,包括中医药教育机构设施标准、中医药专业设置标准、中医人才培养标准、中医临床教学基地设施标准和中医基础名词术语标准等。通过标准战略,以保障教育教学质量。

2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趋势

今后将继续加强高等中医药教育建设,开展高等中医药教育研究,如全面出台系列设置标准,制定临床专业学位授予标准和继续教育基地建设标准;组织开展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和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加大对高等中医药教育的经费投人力度,加强制度建设和基地建设,提高整个中医药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开展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研究、中医药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及有效形式研究,进一步扩大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攻读中医研究生试点工作等,从根本上保证教育质量。

2. 1加强高等中医药教育工作,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做好高等中医药教育工作,继续加强中医古典文献整理,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继续组织重点挖掘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传承方法。要积极开展中医教学模式的研究,改革在中医理论、临床教学中基础课、临床课、临床实习三段分割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目标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以及“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培养中医人才的特点,探索采用基础和临床交替教学,理论与实践滚动联系的教学方法,建立起具有中医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全面组织实施“中医临床疗效评价关键技术研究”,与教育部共同研究制订中医药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开展中医药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及有效形式研究。修订《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管理办法》,制定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建设标准,建设一批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总结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加强管理,提高质量。

2. 2进一步深化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

(1)完善学分制体制改革,以适应人才市场需求专业设置的课程相互之间的分工和配合,构成了课程体系。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仅仅靠一门或几门课程,而是靠全部开设课程的协调和补充。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学分制用来计算学生学习进程或学习份量。学分制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根据各自的基础、特长、兴趣选修一些课程,允许学生跨专业、跨系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结构趋于多样化,也利于学科之间的渗透及边缘学科的发展,它要求学校和教师能够开出大量的选修课。

学生每成功修毕一门课程便得到若千学分,当考取到足够的学分便可毕业,至于毕业所需学分的多寡则视各院校的规定,学生只要完成了规定的必修课程,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任意选修其他感兴趣的课程。学生选修课程时有很大的自由度,有利于学生按其不同的发展水平、兴趣和专长主动地进行学习,也有利于学校培养不同素质和个性的学生。

国内高等教育竟争性加大,高等中医药教育系统应鼓励革新和创造,并以能够对社会需要做出最迅速的反应,学生、医院、政府都有选择的权利。高等中医药教育应适应市场竟争需要。同时,在科技日益发达的社会中,每一个学科领域,特别是在科学和技术领域,新的东西不断出现。要使高等中医药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势必要求大学开出新的课程,把最新的科技成果传授给学生。

高等中医药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比较灵活,除了一些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保持相对稳定不变外,老师可以根据新的科研成果或人才市场需求,开设新的选修课程,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科研成果,或学到最紧缺的专门知识而找到工作,而学分制的实行恰恰有利于新的学科较快地进人高校。

(2)开放型课堂改革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随着知识爆炸、技术革命和全球化市场等市场力量的作用,以及“概念经济”的出现,高等中医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由学生的智力、读写能力、创造力和设计创新能力等所决定,自然资源和生产能力所占的比重已经变少。为创造性而教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的共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创新精神的培养主要靠课堂教学,教师为学生创设开放型课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目前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所谓开放型课堂,是指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是主体对象,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权利和自由度;而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在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发表不同见解,同时给学生创设能使思维发散的课堂氛围和张扬个性的空间,自主获取知识的条件等。开放型的课堂能够刺激学生的兴奋点,能够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

要创设思维发散的课堂氛围,创造一个能够支持或高度容忍标新立异者和偏离常规者的环境,教师就要在课堂上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鼓励学生质疑争辩,自由讨论,指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给予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甚至有时证明学生的观念是有价值的。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教师能够在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给学生创设自由度很高、民主气氛很浓、思维空间较大的课堂环境。这样做的效果是很明显的,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体验到了“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而能勇于提问、勇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由于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课堂氛围很活跃,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也就能在这样宽松、自由、积极、愉快之中进行。

(3)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灵活性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现代科技与生产的发展,是以综合化为基本特征的,反映到高等中医药教育中就是课程的综合化。所谓课程的综合化,就是使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相互渗透、交叉进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具有解决复杂课题的技能。当今,高等中医药教育课程的综合化已得到国家的重视,国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高等中医药教育在课程改革方面已收到了显著成效。

比如,广州中医药大学现有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制药工程学、护理学、公共事业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药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药物制剂、应用心理学、英语(医药方向)等13个本科专业,其中中医学开办了3个方向的七年制本科教育;中医学、中药学是广东省名牌专业。有中医骨伤、中医美容、针灸推拿、中药制剂、高级护理、医学检验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此外开展成人教育和各层次的对外教育。从2003年起,我校由原来的单一医学学科门类课程增加到医学、工学、管理学、理学和经济学5个学科门类课程。

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也有很大的灵活性,除了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内容比较稳定不变外,其它选修课程内容经常改变。同样一门课程,不同教师采用不同教材,教学内容自然不尽相同,就算是同一个教师,在不同学期讲同一门课程,内容也会有所不同。 转贴于 除了基本内容不变之外,教师通常根据自己的兴趣或把科研成果作为教学内容进行讲授。尤其是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有的根本没有材,似乎也不需要材,教师只是介绍性地把学科前沿的内容进行讲解。这样讲法几个课时就讲完了,剩下的课时教师就让自己的助教准备一些有关的材料进行讲解,然后再布置一些题目让每个学生去准备上讲台讲,或让学生自己定一个题目,然后就这个题目查找资料,论述该题目。

这样的教学方法看上去杂乱无章,毫无定法。但这正是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各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学生为了准备讲稿,事先要查大量的资料,甚至还需要做一些仿真或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4)注重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高等中医药教育在考核学生时更注重能力而不仅仅是分数。考试是检查教学成绩的一种最普遍的手段,但今后高等中医药教育在考核时更强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记忆或描述能力。如在临床学科科目考试中,有一半问题要求学生从多方面讨论复杂问题,有现存标准答案的题目不多。象这类问题,书本上没有现成答案。正因为这样,学生们不需要死记硬背条条框框,而是尽可能发挥创造性思维,只要能言之有理,即能“自圆其说”,都可获得好成绩。同时,因为由于书本上没有现成答案,因而减少了学生作弊的可能性。

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上,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也别出心裁。除了规定的实验课程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外,有些本来没有安排实验的理论性课程,教师也把自己的科研项目或课题拿出来,让学生具体做其中一部分工作。如有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师把本来属于自己工作的校园网建设项目拿来,分配给每个学生一个具体的任务,如编程等。学生完成了任务,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掌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学生看到自己编制的程序被应用于网络时,其成就感是可想而知的。

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鼓励低年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与科研活动。目前,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使理论学习与实践较早地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另外,学校还鼓励低年级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甚至与导师一起撰写科研论文,进而熟悉基本的研究方法。

高等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今后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明显强于现在的大学生。原因是今后的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机会多。

一是半工半读为学生创造了条件。允许大学生打工,全日制学生和半日制学生均可以打工。

二是公民教育和为社会服务的活动,增加了学生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是校园文化活动把学生和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从不同侧面深人社会,了解社会。

四是鼓励学生去医院实习,找到实习机会的学生,实习期间不仅可以不在学校注册学分和上课,还可以把实习算作一门实习课程,并给学生计算一定的学分。

这样对学生来说是很合算的,因为实习期间不仅可以同样挣到学分,而且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能使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另外,还可以得到一笔可观的实习收人,有的甚至因此被实习的医院录用。尤其是研究生,有的隔一两个学期就能联系到实习的医院实习,有的连着实习一两年。所有这些都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并在这个过程中经受锻炼,积累经验,大大地增强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他们毕业后走上社会就不会有“断乳期”,但由于目前大学生长期处于封闭的校园里,疏与社会联系,对社会知之甚少,因此走上工作岗位后,大部分学生至少需要经过2至3年的“断乳期”。

(5)注重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专业技能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高度专业化、高度分工、高度协作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分工,需要不同专业的人才,同一个行业内需要不同研究方向的专门人才。在科学高度发展、新的技术层出不穷的信息化时代,人们有限的精力和能力决定了大多数人只能掌握某一个专业的知识或某一种专门的技能,而很多工作需要不同专业人员的分工协作才能完成,这就要求人们具有与他人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工作的精神和素质。

在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方面,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的做法应进一步改进,在一些理论课程中,教师会布置一个比较大的题目,让学生几个人一组共同去完成,每个人完成其中的某一点或某一个方面的论述。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如《温病学》实验设计等课程,教师一般会布置大作业设计一个项目,由学生自发分组,每个组设计一个系统。每个组的学生再进行分工,每个人具体做其中的一部分工作,如设计一个项目.而一个项目内各个环节之间是紧密联系的。这样一个组的学生要完成系统的设计任务,必须互相协调,分工协作。

第6篇:中医药发展现状范文

一、康养旅游的产生和发展现状

(一)康养旅游的产生

康养旅游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和墨西哥。目前,康养旅游发展主要来源市场是欧美国家,旅游目的地主要是欧美地区等非传统发展中国家。

(二)发展中医药旅游的背景和养生理论基础

养生理论是指通过各种手段或方法来护理人类生命的主观和客观行为,或根据人类生命过程的活动规律而采取的所有物质、精神和心理护理活动。随着人们对旅游业更深层次的认识,人们对旅游产品的需求日趋多样化,中医药旅游就是在这种状况下逐渐兴起。

(三)全国康养旅游发展现状

根据国家旅游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共有450多个景区、度假村和酒店等机构开设中医药康养旅游,90多家中医药机构从事中医、足部护理、按摩、水疗、药浴、美容理疗等中医药康养服务。

二、甘肃省中医康养旅游发展的产业基础

(一)甘肃中医药康养旅游发展的资源优势

甘肃旅游自然资源丰富,冰川、沙漠、戈壁、绿洲、石窟、文物、草原、马场、森林、高山、峡谷、瀑布、天池、沼泽、梯田、黄土、雅丹地貌、革命圣地、神话传说、魔鬼城、民族风情等等。甘肃是华夏古文化的发样地之一,完整保留了远古始祖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长城文化、政治文化等多种文化遗迹,系统记载着中华民族的八千年历史。甘肃省所拥有优越的中医资源优势,被称为千年医药乡,全省主产将近300种中药成为国家重点医药品种,拥有1600多种药用资源,是重要的药材产区。

(二)甘肃中医药康养旅游发展现状

1.建设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2013年11月,甘肃陇东南地区启动陇东南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创建。2015年11月,甘肃省推介五市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产品,并与省内外旅行社签署了合作协议。

2.建设养生旅游产业园。甘肃省发展中医药保健养生旅游基地的首要保障就是省内生态环境多样性,中医药历史文化和中草药种植等优势。同时,建设一批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产业园、产业基地。

3.形成特色的保健旅游品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优势,开发出类型丰富、优势明显、吸引力强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产品,形成特色的中医药生态保健旅游品牌。

三、甘肃省中医药康养旅游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一)缺乏完善的行业标准与规范

目前,我国中医药康养旅游标准几乎空白,因为没有完善的消费标准作为参考,旅游消费者只能从旅游供应商提供各种旅游产品进行挑选,随之而来的是供应商进行虚假宣传,而消费者跟风消费的趋势愈演愈烈,导致中医药康养旅游行业时常发生消费者投诉,消费争议频发,消费者满意度低,市场价格波动等问题。

(二)产业链不完整导致行业聚集性差

中医药康养旅游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链,产业完整性尚未达到行业标准,由于前端产品设计的形式相对薄弱,以中医药康养旅游为主题的体验服务,产品推广和营销网络发展跟不上步伐,中医药康养旅游终端服务质量和满意度评价不完善等问题导致中医药康养旅游产业链三端缺乏有机的整合与联结。

(三)基础条件薄弱以及品牌特点缺乏

当前甘肃省的中医药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开发,无法像发达地区一样投入大量财政资源,农业基础薄弱、高寒阴湿的六盘山、秦巴山区等连片贫困地区是甘肃中药材主产区,由于中医药康养旅游品牌效应尚未形成,中医药康养旅游和健康旅游企业的品牌特点不突出,导致旅游消费者对中医药康养旅游的产品差异性触觉相对较弱,缺乏全国性、地域性影响较大的中医药康养旅游品牌。

四、促进甘肃中医药康养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分析

(一)政府加强康养旅游行业标准化管理

中医药康养旅游标准化管理制度应涵盖中医药康养旅游行业规则、中医药康养旅游标准体系、康养旅游市场准入制度等,形成规范中医药康养旅游自律发展的完善机制。强化中医药康养旅游高素质、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的储备;确立中医药康养旅游行业的规则,包括:产品信息公开、公平竞争与诚信经营、确保产品的品质与质量基本要求等。

(二)行业促进康养旅游系列产业链完善

在宏观层面上,行业通过引导技术、资金、人员、信息等元素到中医药康养旅游产业中聚集,发挥产业链的规划和导向作用;在微观层面上充分发挥区域财税政策改革和区域财税政策优惠的作用,鼓励和支持中医药康养旅游企业的发展,鼓励外商和各类所有制企业参与中医药康养旅游项目的投资与支援。

(三)景点挖掘自身特色大力构建品牌体系

景点需挖掘自身特色,建设健康体验观察基地,通过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进行珍贵中草药栽培,发展田园生态和休闲旅游健康体验场地;同时注重中医药养生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发展医疗浴、沙疗、泥浴等系列养生项目,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构建属于自身的品牌体系。

(四)推动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

第7篇:中医药发展现状范文

3中医药信息的学科建设和具体内容

中医药信息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就目前科技文化的发展现状而言,将信息技术科学合理地应用于中国医药事业当中,以促进中医药事业的现代化发展,这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这也要求加强中医药信息的学科建设。

(1)作为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年轻学科,中医药信息这门课程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还没有统一的定论。就目前的发展来看,一些高校已开设的中医药信息课程主要包括:“中医药文献信息的获取与利用”、“中医药文献信息检索”、“公共卫生网络信息资源”、“医学网络资源利用”、“现代图书馆利用”、“医学信息系统”、“多媒体技术在医学中应用”、“医学软件设计”等课程。

(2)中医药信息学是中医药学科体系的一个新生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医药学是一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学科,它的发展充满包容性和进步性,不断地吸收着先进的学科知识和技术手段,将其融会贯通,为我所用,中医药学与信息学的交叉恰恰体现了这一点。因此,在中医药信息的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又要对中医药相关理论知识有一定了解,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医药的不断发展。

(3)中医信息学的主要研究手段包括文献检索和数据分析两方面。文献是信息的载体,中医信息学的研究归根结底就是对中医医史文献的研究,利用一些相关的中医文献数据库进行查询检索、归纳整理,是中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因此,中医药文献学、中医文献检索等学科与中医药信息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中医药信息的学科建设过程中,还要重视文献检索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建设。

(4)建设强大的中医药信息学的教师队伍是进行中医信息学的学科建设的必要条件。中医药信息学由中医药学和信息学两者交叉产生,它需要的是既要了解中医药学,又能够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的全面人才,而目前这样的人才还是比较缺少的,师资队伍也相对薄弱。因此,要进行中医药学的学科建设,还要建设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培养相关人才的发展要求。

第8篇:中医药发展现状范文

前言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旅游的日益兴起,人们越来越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饮食,各种健康理疗,中医药旅游便应运而生了。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对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有助于中医药服务业的延伸和养生旅游的扩展,有助于旅游业转型升级。国务院日前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纲要》的出台让中医药健康服务与健康旅游产业迎来发展总要契机。

伴随着中医药旅游行业的逐步发展,国内对中医药旅游产业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并形成一定的成果:郭鲁芳等学者(2000年)[1]认为健康旅游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指一切有益于现代人消解第三状态、增进身心健康的旅游活动。田广增(2005年)[2]认为中医药的深厚文化内涵、独特理论体系和内容为基础,以各种医疗和健身方法、药材观赏、购买和使用为基本吸引物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张文菊、张念萍(2013年)[3]提出中医药自然旅游、生态型中医药旅游属于中医药旅游与生态旅游的交集部分,是生态旅游中一种新的实践方式。综上内容来看,对中医药旅游的研究主要还处于概念、现状分析;研究方法也多是描述性为主。因此,本文在“旅游+”理念指导下,对岭南地区中医药旅游发展模式进行探索,以期为其发展做出一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

一、岭南地区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岭南地区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丰富

岭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气温适宜,雨量充沛,冬季无严寒,四季常绿等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中医药植物生长。巴马旅游、长寿养生和中医民族医药相结合,继承发扬民间壮药、瑶药的中医药疗法;玉林市发展区域特色中药材种植带旅游资源;云浮市禅宗文化资源,养生文化旅游资源底蕴深厚;惠州葛洪鲍姑夫妇的养生文化与坡养生文化;鲍^和何仙姑相传留下了许多有关惠州的著名的中医药著作等使得岭南地区有着丰富的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

(二)国家政策支持的优势

2016年12月6日,《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这是我国首次以政府立场昭告世人,中医药在展馆国家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意味着中医药事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巴马、玉林、云浮、惠州等岭南地区主要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基地纷纷抓住机遇,积极开发自身蕴藏丰富的中医药旅游资源,并结合地方实际实施一系列有利于中医药旅游发展的条例措施。

二、岭南地区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中医药旅游资源开发层次不够深入

岭南地区中医药健康旅游开发除巴马地区的养生旅游形成一定规模,在国内外中医药健康旅游市场上具有较大知名度外,大部分地区具有特色的中医药旅游品牌的竞争优势弱,中医药产品价值低,品牌少,且宣传力度不够,客源市场较小。

(二)中t药旅游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我国虽然在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方面已经具备较好的机构、硬件设施,但运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的扩展度不够广,中医药健康旅游相关的配套设施和服务需要完善,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供给的能力和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三)中医药旅游专业人才缺乏

促进中医药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培养既掌握中医药知识又有旅游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求将外语与旅游服务技能相结合的旅游业复合型人才。但当前掌握中医药知识、外语导游服务技能及拥有外语导游证的人才严重缺乏,难以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

(四)中医药旅游制度管理不完善

目前,中医药健康旅游业作为产业融合新业态,其产业边界相对模糊,在产业管理、监控、引导等方面具有大的交叉性和复杂性,而具有规范性引导性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相当薄弱。缺乏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规划及行业服务标准,管理模式方面存在模糊不清、把关不严、缺乏创新等问题不仅影响人们对传统中医药服务的认识和评价,而且造成旅游市场更加混乱无序。

三、岭南地区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模式探讨

(一)中医药+乡村旅游模式

岭南地区中医药+乡村旅游把乡村旅游与中医药资源紧密结合,将中草药种植园开辟成旅游景点,发展休闲乡村旅游,实现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旅游产品的生产销售一体化。对农民加以引导,让农民参与到中医药健康旅游业的生产服务体系中,并从中获取相关的利益。

近年来,玉林市着力打造以“五彩玉林,都市田园”为口号的乡村旅游取得成效。在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公布的2016年度四星级(含)以上名单中,玉林市7家乡村旅游区和5家农家乐上榜。同时玉林素有“南方药都”的美誉,中药材原材料丰富,市场交易活跃,是岭南特色中药材主产地。那么玉林可以开发中医药旅游产品,成为乡村旅游的一部分。一方面,发展区域特色中药材种植带,将中草药种植园开辟成旅游景点,将其纳入到乡村旅游线路规划中。另一方面,建设乡村旅游景区时,完善中医药相关服务、人员及设施设备。对景区人员加强服务意识和素质的培训,聘请当地有经验的农民管理中药材种植园并投入建设中医药相关设施设备。

(二)中医药+养生旅游模式

岭南地区中医药+养生旅游模式将中医药与“养生旅游”“绿色、健康”等养生旅游要素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模式,不断壮大旅游产业,延长产业链。

对巴马、云浮的传统养生保健技术(如针刺、艾灸、香薰、推拿、拔罐、足底按摩、采耳、药寓药膳、药物外敷以及传统医疗体育如太极拳、太极剑等)整理挖掘与创新,形成养生药膳、中医药加工参观体验、中医药疗养服务等产品。再用中医药与养生旅游结合为主要旅游品牌,加大中医药旅游文化的宣传力度,开展中医药旅游的科普宣传,提高中医药的影响力,使群众更加了解中医相信中医热爱中医,从而了解中医药旅游这一新的概念,推进中医药养生产业的发展。

(三)中医药+文化旅游模式

岭南地区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是中医药文化及中医药产业与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进行有机融合,以提供中医药文化传播及养生保健、医疗康复等服务为主题的创意旅游新业态及其产业链条。将中医药与现代化的旅游服务和设施与地方古朴居民、民风、民俗文化等紧密结合,并对名人中医药相关的文化内涵传承发扬,形成地方独特的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的同时对历史文化遗迹进行有效的保护。

如惠州有中医药文化养生名人葛洪鲍姑夫妇和坡等,在中药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重点要围绕着这些历史名人的中医药理念展开,打造惠州独具恃色的中医药人文旅游资源。打破传统的结构单一的旅游产品体系,把惠州已成型的中医药文化旅游景区,未成形的打造成型,将其连片成块。

四、结语

第9篇:中医药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蒙医药;蒙医药特色;发展概况

中图分类号:R2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16)06-0004-06

Abstract: Mongolian medicine is a precious cultural heritage to the Mongolian people,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medicin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Mongolian medicine makes a certain contribution to the health of the nation because of its unique theoretical system and rich experienc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ngolian medicine ,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ongolian medicine by consulting the Mongolian medicine research literature.

Key words: Mongolian medicine; characteristics Mongolian medicine ; development situation

蒙医药是蒙古族人民多年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总结出的一套完整的系统的医药,具有显著的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理论及丰富的临床经验,除多用天然药物以外,还有灸疗、火针、药浴、放血等多种特色疗法[1]。蒙医药特有的治病法则、天然和安全等特性赋予的潜在市场利润使其在医药领域受到广泛关注,为蒙医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是,目前蒙医药发展还存在规模小、人才短缺、需求量少等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蒙医药发展,加强蒙医药文献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加强蒙医药科研工作及蒙医药相关宣传工作,充分开发利用蒙医药饮食等,以适应时代的新要求,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安全有效医疗服务要求,笔者提出促进蒙医药发展的几点建议。

1 蒙医药特色

1.1 独特的理论体系

蒙医药独特的理论体系是蒙医药继承发展的根本。其显著特点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的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为主导[2],即以阴阳五元学说哲学思想为指导的“整体观”和对“六基症”的辨证施治。蒙医学认为疾病种类虽然繁多,但病因上归纳为“赫依、希拉、巴达干、血液、协日乌素、粘”等6种因素,称为“六基症”,本质上分为寒热2种[3]。蒙医理论认为三根七素是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能量与物质基础,并且也是产生一切疾病的根本因素。三根七素学说在蒙医学理论中居为核心理论。所谓三根是指赫依、希拉、巴达干。蒙医理论认为三根在人体内以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存在,如果三根失去平衡,则会产生各种病理变化。七素是指食物之精华、血、肉、脂、骨、骨髓、(经血),也包括滋养这些物质的元素,七素是构成人体形态结构的最基本单位,也是人体三根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蒙医诊断主要是通过望、问、切三诊,问诊以询问患者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病史、体质等;望诊注重面色、形体、五官、皮肤、头发指甲等;切诊以切脉为主。治疗原则上结合饮食起居、患者体质、生活习惯、四季给予治疗[4]。在实际工作中应当把这些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体现蒙医特色理论,提高蒙医诊疗水平,用蒙医药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1.2 丰富的文献资源

千百年来,在蒙医药学系统理论奠基与传承发展历程中,形成并保存了大量的医学文献,具有系统的医学体系和重要的医学典籍。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脉诀概要》《药物识别》《甘露滴珠》《甘露临证鉴别论诊疗集》《识药晶鉴》等一整套蒙医药著作;此外还有《巴莎森制药法》《医法海鉴》《蒙药正典》《甘露医理》《实用蒙医药学》等著作[5]。这些文献是蒙医药知识的主要载体,是蒙医药传承与发展的坚实基础,也是临床和新药开发研究的重要依据和情报来源。蒙医药丰富的文献资源使蒙医药学日趋完善,形成了具有鲜明北方民族医药特点和地域特点的近代蒙医药学。

1.3 丰富的药材资源

据统计,蒙药材品种多达2200余种,较常用的有1342种,其中植物类大约940种,用药部位包括种子、果实、根及根茎、全草、枝叶、花等;还有菌藻类14种,昆虫类、动物类大约290种,矿物类大约98种[6]。其中黄芪、麻黄、肉苁蓉、沙棘等多数药材是内蒙古著名的地道药材。此外,具有药用价值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16种,保护植物40种[7]。如此丰厚的蒙药资源是蒙医药事业蓬勃发展的前提。

1.4 独特用药方法

蒙药在品种方面具有地方特点外,其用药原则、药材的加工炮制方法,配方、用药及药引子等方面也有独特的风格。蒙药用药上遵循“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用药原则,重视地道药材及对药材的正宗采集加工炮制方法。如热、温性药材晒于阳光下或火烤,凉、寒性药材风吹或阴干。在蒙药配方中,90%以上药味为生药,极少数药味炮制也是轻微从简[7]。与此同时,蒙医临床用药特别注重药引子。由于蒙药药引子在医疗实践中功用独特,它能够引导药物快速并准确达到病灶,因此蒙医对症所用药引子很多,如奶油、牛奶、红糖、黄酒、白酒、马奶酒、绵羊肉汤等。这些奇妙的药引子造就了蒙医药特色药引子文化[8]。蒙药的独特用法使得蒙医药研究更加有必要。

1.5 蒙医特色疗法

蒙古族的先民不仅积累了诸多药材、成药治疗疾病,也发明了很多颇具特色的治疗方法。早在两千年前,蒙医的“七十二脉放血”、震脑术、皮疗法、马奶酒疗法就已经成为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疗法之一[9],此外还有如酸马奶疗法、色布苏疗法、矿泉疗法、针刺、灸疗法、拔火罐疗法、冷热敷、正骨疗法、药浴、蒙医火疗、茶疗、蒙药熏蒸、盐浴等。蒙医赞巴拉道尔吉火针、温针疗法、蒙医正骨术、熏鼻疗法、乌拉灸术、焖汤疗法、红柳灸疗法等蒙医特色疗法没有被遗忘,得到了充分的发挥[2]。

2 蒙医药发展现状

2.1 蒙医药规范化、标准化不断完善

标准化体系建设推进了蒙医药现代化进程。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蒙医药标准不断完善。2007年,建设了GLP实验室,即优良实验室规范实验室,制订了《蒙药材炮制规范化研究》《蒙药制剂规范》《蒙药材质量标准化研究》及《蒙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使蒙医药标准更系统化。

在蒙药品种调查与整理方面,我国曾对蒙药进行过一定规模与范围的资源普查,对蒙药进行了标本采集与鉴定工作[7]。例如,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野生蒙药用植物的调查证实,库布其沙漠地区含有丰富的蒙药用植物资源,共有蒙药用植物29科,49属,51种、1亚种、2变种[10];对新疆厄鲁特蒙古族民间药用植物进行普查证实,新疆厄鲁特蒙古族民间药用植物共有42种[11]。

在单味蒙药的品质评价研究及蒙药成方制剂规范化质量标准的研究方面,《内蒙古蒙药材标准》收载蒙药材322种,《内蒙古蒙成药标准》收载103个品种,《内蒙古蒙成药标准》补充本收载100个品种,《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收载蒙药材57种、蒙成药145种。还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成药标准汇编》收载了十几个品种的蒙成药;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了4种蒙药材,12种蒙成药。

在蒙药材考证方面,《蒙药学》共收载蒙药543种,附墨线图333幅;《蒙药志(上)》共收载蒙药152个品种,并附墨线图195幅和彩图146幅[12]。

在蒙医治疗方面,开展了《蒙医名词术语规范》和《蒙医护理标准》《蒙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汉译》《蒙医传统正骨操作规范》《蒙医传统疗术操作规范》《蒙医疗术标准穴位图谱》等标准化项目[7]。

2.2 蒙医药服务机构不断健全

国家和积极推进蒙医医疗机构建设。据统计,旗县级以上蒙医医院或蒙医中医医院94所,其中三级以上19所,二甲以上54所[13]。目前,已形成了以2所自治区级蒙医医院为龙头,16所盟市级蒙医机构为骨干,90所旗县级蒙医机构为基础,其他各类医院蒙医科为补充的庞大服务机构体系[13]。在蒙药制剂机构方面,有54家持《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的蒙药制剂室。配制剂型有丸剂、颗粒剂、汤剂、胶囊剂、片剂、合剂、散剂、酒剂等,具有6000多个蒙药制剂注册批准文号[14]。此外,在蒙药产业方面,有内蒙古奥特奇蒙药股份有限公司、赤峰天奇制药有限公司、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库伦蒙药厂、内蒙古乌兰浩特中蒙制药有限公司等中蒙药制药企业25家[15]。这些医药服务机构的完善,不仅改善了患者就医难的问题,也为蒙医药的发展提供了硬件支持。

2.3 政策扶持推进了蒙医药发展

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2009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第八条“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中提到国家文化发展规划。党的“十七大”和“十”都提出,“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2011年1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全国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全面总结近年来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取得的成绩,弘扬中医药文化,研究部署“十二五”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推动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交流经验,研究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的思路和方法[16]。此后,又相继出台了《自治区推进标准化三年行动计划》《食品药品安全内蒙古建设方案》《自治区蒙药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等相关条例。《关于进一步扶持蒙医中医事业发展的决定》,涵盖了蒙医药产业政策、投融资机制、蒙药材标准、蒙药材炮制、蒙药制剂和蒙中药材种植基地规范化建设等。并把蒙药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列为一项内容,加快了蒙药标准化建设步伐,明确了蒙药产业及蒙医药发展方向,提出了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14]。这些法规为蒙医药事业的法制化、规范化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3 存在问题

3.1 蒙医药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

建立高素质、高水平的蒙医药人才队伍是蒙医药学传承与发展面临的迫切问题,首先,不少资深的蒙医年事已高,他们优良的医疗技术面临一定的失传风险。其次,在高校当中,研究生数量不足,造成承担科研课题的导师无法顺利进行研究或对研究进行深化,减少蒙医药学研究的后备力量[17]。再者,设立蒙医药学院或专业的大学招生规模有限,满足不了医疗机构对蒙医药人才的需求,严重影响了蒙医药整理、研究和传承等工作。

3.2 蒙医药产业化发展程度低

蒙医药产业化发展存在产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自主研发能力弱、创新能力不足、缺乏科学的营销手段、缺乏国内市场销售网络等一系列问题。据统计,2008年全国蒙药专业生产企业只有5家,行业产值不过2亿元人民币[18],表明没有足够规模的蒙药企业。一方面,相对国内中药产业而言,蒙药研发过程及产业化步伐较缓慢,基础研究薄弱;另一方面,由于对市场需求的了解不透彻,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不符,生产和科研相脱节,存在产品与消费者需求相脱节的情况[19]。在销售环节,蒙药没有直接商,导致蒙药的大部分利润被中间商掠夺。这些问题最终导致整个蒙药产业链条的不完善。对此,亟须加强蒙医药的基础研究和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积极支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的研发路径,努力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大适应现代工业需求形式的高端民族医药精品,使蒙医药产业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快速发展[20]。

3.3 蒙医药需求受限

长期以来,由于蒙医药的覆盖范围较狭窄,受地域、交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消费者对蒙药的认可度不高。绝大部分蒙药局限在以内销售和使用,在全国各地的销售很少。据孙畅教授的调查,全国有高达73%的汉族人民并不经常接触蒙药,有近25%的人根本就没有接触或听说过蒙药[21]。可见蒙药被认可度小,需求量少。此外在供给上,蒙药产业出现市场供不应求的现象。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消费者对蒙药的了解不够深入,而引起需求量少。

4 蒙医药发展对策及建议

4.1 蒙医药古籍文献的整理及电子信息化研究

蒙医药古籍文献是蒙医药知识的主要载体,如《四部甘露》《秘诀补遗批注》《秘诀宝源》详载了蒙医药核心思维、核心观点及诸多方剂,为蒙医临床诊疗技术和经验提供了文字依据。蒙医药古籍文献、经典著作是蒙医药学研究的命脉,保护研究古籍文献,继承创新蒙医药最基础的工作,具有历史文化意义和现实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8]。

大量的蒙医药古籍文献为蒙医药学文献电子数据库的建设提供了充足的信息资源。浩必斯嘎拉图提出[22],建立蒙医药学文献电子数据库的原则是立足具有相关专业高校,面向社会,既要考虑蒙医药文献数据库的合理性,又要保证数据源的完整性,并具有代表性、实用性、先进性,符合蒙医药学专业和蒙医药学文献的发展趋势。此外,程鸿等对蒙医药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出了科学有效的方案[23]。因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建立蒙医药数据库、蒙医药信息网络、虚拟蒙医药研究机构和蒙医药远程教育网络、蒙医药智能化信息平台,形成蒙医药信息化的网络体系,不仅避免文献古籍的遗失,也可以便利人们随时查阅[24]。

在蒙药材信息化方面,“常用蒙药材数据库应用系统”收录了326种常用蒙药药材和516首方剂信息,使用该应用系统能够便捷地查询常用蒙药的基本信息,为蒙药数据挖掘搭建了良好的基础平台[25]。因此在蒙医药其他方面加快信息化建设是很有必要的。

4.2 紧抓教学,加强蒙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蒙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是蒙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也是长期追求的目标。教学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应建立合理的教学团队结构,加强教学实力。做好蒙医药科研、开发蒙医药科技工作,特别是在医疗科技领域中,必须把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科研人才放在现代化发展的全局性重要位置,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医战略,不断培养大批的蒙医药人才[26]。让广大教师在扎实的蒙医药学理论知识基础上,紧抓教学质量,培育出一代代蒙医药高等学历人才,使蒙医药人才更加丰富,对于蒙医药事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3 遵循蒙医药发展规律,加强蒙医药规范化研究

蒙医药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蒙医药现代化研究必须遵循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发展规律,不得将现代医学理论生搬硬套,强加在蒙医理论之上,必须要将蒙医药特有的发展规律和现代科学方法有机结合来研究蒙医药[27]。虽然经研究者们经多年努力,在蒙医药规范化、标准化研究上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还不够完善,导致迄今为止,蒙药还没有真正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28]。因此,将现代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合理应用于蒙医药的研究中,规范蒙医药标准,加快发展创新步伐,是蒙医药走向世界的基础。

4.4 合理开发蒙药资源,积极推进种植、养殖资源

蒙药源问题是困扰蒙医药产业化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蒙药材多为天然产物,虽有地广物博的药材产地,但也因长久采集或环境因素等易导致药材匮乏问题。另一方面,蒙药广泛采用珍稀动植物入药,比如藏红花、麝香、羚羊角等。由于国家对珍惜动植物保护力度的不断增大,蒙医药产业化生产遇到药物原材料缺乏的窘境。对此,在传统理论指导及实践基础上,以现代科学方法及手段开展蒙药材研究,充分利用药材资源[29],同时针对稀有物种药材,需要积极栽培绿色药材,用生物防治手段,建设无污染药材基地和人工喂养动物,培育地道药材,推广优良品种[9]。

4.5 加强蒙医药相关宣传工作

首先,应立足于做好蒙医药宣传工作;其次,再面向全国甚至是全世界,全面宣传蒙古族的文化传统与习俗,不断向社会展示蒙医药的博大精深和疗效,发挥蒙药和保健品的优势[21]。如今,辽宁省82所各级蒙医医疗机构发挥着重要作用[30],在蒙医药全国性发展方面发挥着引导作用。这对全国范围内推进蒙医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6 开发利用蒙医药饮食

蒙医饮食疗法分为食物和饮料两大类。食物类包括粮食类、肉食类、油脂类、乳食类、蛋类等;饮料包括水类、奶类饮料、茶类、酒类等4类,总计包括近200种饮食[18],不少饮食长期以来被蒙古族人民用于预防及治疗疾病。在蒙医饮食疗法研究中,元代蒙古族医学家和营养学家忽思慧的《饮膳正要》是饮食营养和食疗医学的集大成之作,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饮食疗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营养学专著[31]。此书中把日常饮食分为谷物类、禽类、牲畜类、鱼类、蔬菜类、瓜果类、副食类等7大种类,并且对食物的性质及功效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不仅附有170余张图,还把饮食营养学与药理学相结合起来,给后人研究和探讨蒙医饮食疗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2]。如酸马奶,蒙医传统经验用于滋补和调护身体,如今“酸马奶疗法”的研究已证明了酸马奶对高血压、冠心病、瘫痪、肺结核、慢性胃炎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非常明显,其开发利用潜力很大[33]。此外还有蒙古奶茶、奶食品、肉类食品的医用开发也在不断研发中[34]。

5 小结

蒙医药学是蒙古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以及同自然界、疾病做斗争中逐渐积累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在防病治病方面日益凸现出他的独特魅力。人类对于医疗保健“同归自然”的呼声更为蒙医药的开发研究带来了挑战和机遇。但我们也应认识到,蒙医药的发展既要讲特色也要讲优势。因此,振兴和发展蒙医药,推进其研究与开发,是历史的潮流、时代的需要。我们应更好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借鉴其他民族医药的发展经验,更加深入研究与开发蒙医药,更好地保持和发挥其特色与优势,坚持标准化,实现现代化,不断进取,使蒙医药为人民的保健康复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圆,尚远宏,刘超,等.蒙药的历史与研究现状、发展前景[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2(2):282-285.

[2] 玉荣,布仁巴图,赵百岁.论蒙医药的继承与发展[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5,21(6):69-71.

[3] 王玉华,色仁那木吉拉.蒙医药学概述[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5,37(1):48-52.

[4] 陈留柱.加强内涵建设发展蒙医药事业[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4, 20(8):54-56.

[5] 布仁达来.蒙医药古籍文献的整理与研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3,19(5):68-69.

[6] 刘程惠,胡文忠,何煜波,等.中华民族医药――蒙药的发展历史与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476-11478,11536.

[7] 乌兰.蓬勃发展的内蒙古蒙医药事业[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0, 16(7):1-6.

[8] 包温泉.蒙医药的继承创新[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4,20(8):58-60.

[9] 毕力夫,吴岩,常福厚.继承和发展蒙医药,加快蒙医药的研究和发展[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7,29(3):186-189.

[10] 姜春义,铁龙,哈斯巴根,等.内蒙古库布其沙漠野生蒙药用植物的初步调查[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5,34(3):65-68.

[11] 巴音达拉,嘎日桑敖力布,哈斯巴根.新疆厄鲁特蒙古族药用民族植物学的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3):1-4.

[12] 周桂坤,关金凤.蒙药的历史渊源、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7(1):6-9.

[13] 乌兰.世界传统医药瑰宝、国家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医药[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5,21(9):1-5.

[14] 王玉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筑牢蒙药梦――蒙药产业化发展趋势[J].北方药学,2015,12(12):131-132.

[15] 李啸浪,焦爱霞,唐萍.贵州民族医药科技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亚太传统医药,2013,9(7):1-3.

[16] 包梅花.发展蒙医药文化推动蒙医医院长足发展[C]//北京中医医院.2013京蒙蒙中医药高峰论坛论文集.通辽,2013:254-257.

[17] 韩牡丹.如何发展蒙医药事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 15(37):132.

[18] 杨丽梅,杨丽莉,张璞,等.少数民族医药产业创新与发展的思考[J].前沿,2012(1):164-166.

[19] 高宇航.内蒙古蒙医药开发利用现状、发展前景刍议[J].中国保健营养,2014,24(7):4464-4467.

[20] 杜江.中国民族药产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1,17(10):70-71.

[21] 武小兰.内蒙古蒙药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25):16-18.

[22] 浩必斯嘎拉图.内蒙古医科大学图书馆建立蒙医药学文献数据库的构想[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6):14.

[23] 程鸿,李.基于学科导航的蒙医药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4):108-110.

[24] 吉木斯,阿拉腾巴根.探讨蒙医药学的创新与发展[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4,20(8):56-57.

[25] 马运运,郭静霞,毕武,等.常用蒙药材数据分析及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构建[J].中国现代中药,2016,18(2):170-172,177.

[26] 于连云.加快蒙药开发研究,实现产业化步伐的若干对策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1,11(2):56-57.

[27] 毕力夫,乌仁图雅,吴岩.蒙医药学的现代化研究是蒙医药走向繁荣的必经之路[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7,29(4):256-258,263.

[28] 吕振兰,王雨梅,孙鑫鑫.蒙药产业化发展浅析[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0,16(12):79-80.

[29] 特布沁.中国蒙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现状和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5,43(1):102-104.

[30] 齐秀珍,齐宝山.强化蒙医药管理,走突出蒙医药特色和优势发展之路[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2,18(10):72-74.

[31] 鄂兰秀,额尔德木图,程立新.《饮膳正要》蒙医学理念探析[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2,34(4):331-336.

[32] 忽思慧.饮膳正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