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免疫学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医疗人才;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9-0030-01
科学发展观的主导思想是以人为本,强调的是全面发展,目标是可持续发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时展对医院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医院人才群有着学历层次高、竞争强度大、工作任务重、知识更新快等特点。我们认为一个优秀人才,可以带动一个学科,创立一个品牌;一群优秀人才,就可以带动一所医院,抓住了人才,就抓住了医院跨越式发展的命脉[1,2]。
1 科学发展观对医疗人才建设的要求
医疗卫生单位既是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地方,也是医学人才聚集的地方。医院是知识密集型的服务群体, 面向社会和伤病员提供的是智慧及其将知识和信息转化而成的技能。没有一流的人才就不会有一流的专科, 更不会有高水平的成果。顶尖的、高层次的医疗人才是医院生存及发展的关键, 而后备人才队伍的培养及阶梯式结构的形成是医院实现人才战略目标及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如何吸引优秀人才, 留住现有人才, 培养后备人才, 是摆在每一所医院及管理者面前的课题。因此构建一支技术精湛、可持续发展的医疗人才队伍,也是全面落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2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医疗人才队伍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加深大家对可持续发展的医疗人才培养的认识,形成一些对培养和构建一支技术精湛的医疗人才队伍的新思路。
2.1 阶梯式医疗人才队伍的建设:要建成阶梯式的医疗人才队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后备人才培养: 首先医院要构建成学习型组织, 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给医院年青医师制订不同的发展规划,在全体员工素质提高的基础上, 优胜劣汰。②凡是新参加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 除特殊专业外, 一般要在内、外、妇、儿等临床科室中轮转,全面掌握各种疾病的一般诊治原则,并以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培训重点。③医院每年对住院医师按卫生部的要求, 进行规范化集中培训150 学时。由医院业务能力强,在专业领域有较丰富经验的医师授课,培训结束后考试,奖惩都硬。④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月活动: 医院每年开展学术月活动, 全体医务人员参加, 学术活动月的内容, 纳入年终全院业务人员的考试,严格进行。⑤经过5 年左右时间的临床锻炼,根据医院业务发展及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结合每个人自身的特点及意愿,再确定其专业,以达到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2.2 优秀人才的选拔:作为基层医院主要需要的是科技实用型人才,是不是人才由患者及内行评定,我院采取了科学、新颖的选拔方式:
①采取职工无记名投票推荐: 因为职工接触密切、了解广泛, 对彼此的综合素质、道德情操、工作能力都比较了解,能把医德高尚、务实勤奋、医学基础扎实、勇于创新、可塑性较强的人推荐给组织。从机制上剔除了那些华而不实, 沽名钓誉者,达到同行认可,单位满意。②采取专家认证:医院组织专家对大多数职工推荐的技术带头人及业务尖子进行知识的广度、深度、技术操作的规范性、熟练程度、思维的敏捷性、领悟性及给医院带来的经济及社会效益等多方面进行考查论证。③组织审定:医院班子根据全院业务发展规划的战略需要,打破部门界线,择优录用。在专业平衡的基础上,分门别类确定名额并进行目标培养。
3 医疗人才队伍的管理与激励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医疗人才队伍保持稳定的根本保证。留人必须留心,留心必须留心,医院要留住人才,必须了解人才的需求, 然后为其提供弘扬个性的场所, 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我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医疗人才进行激励。
3.1 物质激励:实行全成本核算, 对奖金及其它报酬的发放实行不同类别岗位、多层次的多元化价值分配方式,首先是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其次是医技及其它人员, 在临床一线中全面实行多劳多得, 按劳分配,充分肯定医疗技术的作用,鼓励冒尖,拉开分配档次。
3.2 精神激励:每年对人才队伍中的皎皎者在物质奖励的同时还授予荣誉称号、颁发奖状。同时为他们提供赴国内、外学习、观摩的机会,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为他们优先提供晋升更高级职称(破格晋升) 、更高级职务的机会, 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
3.3 感情激励:定期举行集体交流座谈会,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进行交流、谈心,了解他们在工作上、生活上的困难,并主动协调、解决。关心、尊重他们, 以情感人, 使他们感到组织的温暖而激发责任感和归宿感。从而在沟通的基础上达成共识, 在信任的基础上达成承诺,在自主的基础上达到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 王魁英. 应对医疗环境变化,开发人力资源[J]. 西南国防医药,2004,14(4):424-425
[2] 蒋晓燕. 构建创新型医学人才成才平台思考[J]. 医院管理杂志,2008,15(4):370-371
[3] 王发强. 坚持科学发展观,打造学习型医院[J]. 医院管理杂志, 2006, 13(2):199-200
[4] 吴复元.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升医院员工的学习力[J].医院管理杂志, 2007, 14 (1):79-80
摘要 医学免疫学是与临床和应用结合紧密的、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务必学习和掌握一门科学,近年来发展迅速,工科院校因为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对医学免疫学内容的选择和讲授必须符合自身院校的特点。本文从课程的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改革两方面来探讨在工科院校如何进行医学免疫学的教授和学习。
关键词 工科院校 生物工程专业 医学免疫学 课程设置 教学改革
医学免疫学是临床医学与免疫学基础理论相互渗透的一门边缘学科,也是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转变的一门过渡课程。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及其向医学免疫学的不断渗透,也使后者在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研究方法上不断得到改进、发展和完善,这给医学免疫学的的讲授带来很大的挑战和压力,尤其是工科院校由于任务重、课时少等现实特点,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不断更新的医学免疫学知识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是作者对工科院校医学免疫学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的一点初步思考。
一、课程设置
(一)确立教学目标。在工科院校,医学免疫学这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就是通过教学和学习,使学生掌握医学免疫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该领域内的最新研究进展,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能独立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与免疫相关的问题。通过学习,主要使学生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①掌握人类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②掌握机体免疫应答的种类、过程和特点;③了解一些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如爱滋病、自身免疫病等。④了解免疫学防治的相关知识;⑤了解和掌握一些重要的免疫学技术,熟悉免疫学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二)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理解、掌握和应用情况。根据工科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医学免疫学本身的发展特点确定课程的主要讲授内容分为以下四部分:①免疫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免疫系统、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免疫应答等内容;②临床免疫:变态反应、肿瘤免疫、移植免疫、艾滋病等内容;③免疫学防治;④免疫技术。
(三)重视实验课开设。实验课的开设是训练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培养优良科研作风的重要环节,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动手能力,而且还可以验证所学习的基础理论,巩固所学知识,开发创新意识,培植学生创新能力。目前,一些工科院校由于课程设置将医学免疫学定为选修课、实验条件较差等原因限制了医学免疫学实验课的开设,这需要工科院校主管领导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重视医学免疫学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开设实验课,重新设置课程类别和实验内容,优化实验资源,唯有这样才能圆满完成培养新世纪生物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比如免疫细胞的形态特征、免疫细胞的分离纯化、T细胞表面的CD2和绵羊红细胞结合、免疫技术中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切片的制作等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的学习和记忆,使学生感到非常枯燥乏味,但是如果我们在理论知识讲授后马上接着开设免疫细胞形态学观察、外周血免疫细胞的分离纯化、玫瑰花环实验、免疫组织化学实验、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的制作等实验,加深学生对有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实验的开设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对医学免疫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研意识。
二、教学改革
(一)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的优化组织选择。工科院校学制为四年,开设的专业课程比较多,理论的教学内容随着研究的深入又不断地深化和丰富。工科院校学生学习具有课程重、授课时间短等特点,如何在有限的校内学习阶段让学生掌握大量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不断发展完善的新观点、新知识,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在讲课之前认真组织安排授课内容,精心选择授课方式、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接触并领会、记忆丰富的理论知识。①授课内容的组织:根据医学免疫学课程的的基本框架可以将医学免疫学分为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免疫应答、临床免疫和免疫技术等六大模块。前一模块的知识内容是后一模块知识内容的基础和铺垫,理解和熟悉前一模块内容可以易化对后一模块内容的学习和记忆,按照如此顺序依次进行讲授,符合人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规律,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此外,还有医学免疫学知识的最新研究进展,这些最新进展与以上六个内容的模块没有冲突之处,它们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共同完善着医学免疫学课程的理论知识;②授课方式的选择:授课方式的选择也就是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课堂讲授内容重点难点易混点等来选择讲授、自学、讨论、见习、实验操作、电化教育等相结合的多样化教学方法,使学生充分利用课堂的每一分钟,最大化的理解吸收课堂知识,如对最新研究进展的讲授可以和与此有关的理论知识穿行。在授课方式的选择上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把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此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和创造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景,诱导学生产生猜想,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良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1]。
(二)加强学校、医院和企业的联系。医学免疫学是医学基础学科更是一门临床学科,至少也是基础和临床联系非常紧密的一门过渡学科。社会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环境污染的加重以及疾病的诊断方法和技术的改进和提高等多方面原因,免疫性疾病发病率大大增高,特别是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症等。在对各种免疫性疾病讲授过程中,通过电化教学手段以影视的方式将这些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过程完完全全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这些免疫病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感性阶段,还要深入到理论层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与市内医院联系,带领学生到一些相关科室特别是免疫科亲自接触一些免疫病患者,观察他们的临床表现,了解诊断过程。通过电教和临床实习的结合,使学生达到对一些常见的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有一个系统、深入的认识;学生除了对一些临床常见病例有浓厚的兴趣外,还格外关注免疫学技术在一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实际应用情况。免疫学技术作为一种方法学对科学研究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这些特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同学的创新意识与创造灵感,使他们能把这些意识和灵感带到即将或正在开展的科研工作之中[2]。为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传授相关科研领域中经常用到的免疫学技术外,还要联系相关企业带领学生下厂参观、实习。实践证明,加强与临床和企业的结合很受学生欢迎,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开展学术讲座和课外兴趣小组。医学免疫学随着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不断扩展它的深度和广度,生命科学的每一步进展都补充和完善着医学免疫学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对于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必须了解和熟悉这些新的知识更新点,但工科院校由于课时少,如医学免疫学的课时一般都在30节左右,授课内容多等这些特点使授课老师在课堂讲授中不能过多地给学生传授这些新的进展情况,这样容易造成学习的知识和一些实践的脱节,因此,通过以下的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知识的脱节。①鼓励开展学术讲座活动:选择合适时间,学校鼓励任课教师或邀请一些该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学术讲座。一方面任课教师根据医学免疫学理论知识的最新进展给学生进行补充和传授;另一方面,和本领域的专家近距离接触可以使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了解该学科发展的动态;②组建兴趣小组:根据学生的兴趣可以组建“自身免疫病研究兴趣小组”、“单克隆抗体制作研究小组”或:“疫苗制作研究小组”,有专职教师带领,定期不定期的开展一些有关医学免疫学的活动,如医学免疫学知识竞赛活动、自身免疫病的调查和分析、参观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巩固和深化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处理能力和研究能力。
(四)改进和完善成绩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不能仅限于单一的试卷测试,成绩的评价要整体上反映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等综合素质,这就决定成绩的高低不能不能仅凭试卷考试,可以通过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回答问题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动手操作、实验报告的撰写等方式进行综合考核,将各项成绩加权后计入学生的总成绩,可以客观的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结论
医学免疫学不仅仅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更是与临床和应用结合紧密的学科,这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并且知识的更新和发展迅速,作为任课教师不能只重理论知识传授而忽略相关技术的传授,也不能只重视书本知识的讲解而忽略最新研究进展的传递,因此,任课教师思想上要重视医学免疫学培养目标和讲授内容的改变,在备课和讲课过程中有意识的选择教学内容和授课方法和重视实验课的开设,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出即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又具有实验能力的新型生物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食品免疫学 课程调查 建议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课程调查
食品免疫学基础课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免疫学发展的简史、现状及发展前景,掌握免疫系统构成的基本概念、生物学功能和免疫应答过程,尤其是与食品紧密相关的免疫反应,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食品生产和食品安全事件中与免疫学相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食品生产与质量管理工作打下基础。近几年,吉首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以免疫系统的构成、抗原、抗体、补体系统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免疫应答、消化道黏膜免疫、食源性感染免疫及免疫预防、超敏反应与食物过敏、食品营养与免疫等知识内容为重点开展了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哪些知识最感兴趣?他们认为哪些知识点最重要?哪些知识点最难理解?哪些知识对其一生都有帮助?带着这些问题,课题组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对96名同学进行了调查。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过程中的兴趣和困难所在。这些发现有助于教师在食品免疫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确定教学重点和采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法。
2 学生最感兴趣的知识
食品免疫学基础课程中有大量关于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学生普遍反映学习过程既复杂又艰苦。如何使学生从艰苦的学习中解放出来,是此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①苏联教育家%洹·赞科夫认为,“情绪具有形成动机的力量”,“劳动、学习的过程及其成果所带来的迷恋和喜悦会给人增添新的力量,赋予活动以高涨的精力”。 ②因此,在教学前先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所在,然后从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出发,引入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添学生学习的动力。调查问卷显示,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比较集中,对“超敏反应与食物过敏”知识点感兴趣的学生比例占到56.3%,对“食品营养与免疫”感兴趣的学生比例为30.2%,还有9.4%的学生对“抗体”一章感兴趣。在原因调查中,对“超敏反应与食物过敏”和“食品营养与免疫”知识点感兴趣的原因是这两个知识点都贴近生活,学习这些知识可以拓展学生关于食物过敏方面的知识,更具实际意义。另外,在食品免疫学基础课程之前已经开设了食品营养与卫生学课程,学生已掌握一些营养基础知识,对“食品营养与过敏”知识点比较容易理解。而对“抗体”感兴趣则是因为学生着迷于抗体的神奇结构并且该知识点容易理解。因此,在课程开始时,适当地以食品与免疫之间关系的介绍作为铺垫,容易捕捉学生对免疫学的好奇心,使学生成为乐知者,让学生在积极、轻松的氛围中学习食品免疫学知识。
3 学生认为最重要的知识点
课程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原材料”,是有待学生能动加工、作用的对象。③学生往往会从自身发展的需要,能动地对课程内容进行筛选。调查反映,关于食品免疫学基础课程中最重要的知识点这一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19.8%的学生认为抗原、抗体、免疫系统的相关知识最重要,因为是它们构成了免疫学的基础;29.2%的学生认为免疫应答知识最重要,原因它们是透彻理解免疫机制和学好免疫学的关键;还有28.1%的学生认为常识性、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免疫学知识最重要,例如超敏反应与食物过敏,而非免疫学的机理等知识,因为与生活贴近的知识更具实际意义。可以认为,持第一、二种观点的学生倾向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持第三种观点的学生更加倾向于对知识的应用。作为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对知识内容的选择,在了解学生的所想之后,在保障食品免疫学知识系统性教学的前提下,合理地设计教学方案,以满足不同学生对知识的个性化需求。
4 学生最难理解的知识点
食品免疫学是与医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营养学等学科存在广泛交叉与联系的一门学科,其内容繁杂抽象、艰涩难懂,初学者常常较难理解和掌握。由于食品免疫学内容系统性强,不能对内容随意删减,因此要求教师掌握学生理解各知识点的难易程度,然后在备课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才能使食品免疫学成为一个能被学生接受的知识框架。④调查发现,38.5%的学生认为“补体系统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最难理解的知识点,原因是之前没涉及过此领域的知识,许多概念都没接触过,觉得特别抽象。40.6%的学生认为免疫应答中的B细胞免疫和T细胞免疫的机理及其关系十分复杂,最难理解。还有一些同学除了免疫系统知识以外,对其他许多章节都难于理解,主要是因为这些学生觉得以后的专业工作中用不上免疫学知识,所以学习积极性不高。
5 学生对食品免疫学的态度
虽然大多数学生感觉食品免疫学基础课难学,但是他们也都认为该课程对自己将来的一生都有帮助。他们认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加深了对免疫学的认识,掌握了疫苗的基本常识,可以及早地发现身体出现的异常状况,在生活中防范过敏反应的发生,减少免疫系统相关疾病的发生概率,同时也可以帮助朋友及家人预防一些常见的疾病,在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方面有帮助。所以,学生都具有较强的学好食品免疫学基础课的动机。
6 课程教学的建议
虽然学生具有学好食品免疫学课的动机,但不合适的教学方法往往会让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对教学的最终效果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掌握食品免疫学知识?通过调查,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1)虽然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但他们依然喜欢有声有色有动画的东西,对PPT中充斥大篇幅文字有排斥心理,可以选择一些相关的视频结合教材进行教学。学生往往对视频里的知识记忆深刻,而食品免疫学中专有名词太多,学生特别容易忘记,在教学过程中用视频教学的方式也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
(2)学习的主动性十分重要。在绪论课中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开设食品免疫学基础课程的必要性。只有让学生明白课程对他们的专业和生活有普遍的指导性,学生才会有兴趣去了解它。
(3)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用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教,找到学生共同感兴趣的知识点教。授课内容可以从日常生活、饮食习惯、常见疾病等方面来教授,提炼浓缩一些纯理论的内容,让学生清楚地了解食品免疫学基础课的实用性,这样才能提起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也才能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4)注意课堂氛围的营造。整个课程的教授过程可以采用多种教法,以保持学生的兴趣和新鲜感。例如,多和学生互动,布置一些课堂作业,留待下一堂课与同学交流,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是老师先对整本书做个概况介绍,然后由学生自由组合选章节进行讲解,老师做点评、提问,其他组的同学积极参与,这既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查找资料、演讲等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引导学生查阅食品免疫学研究相关报道并开展讨论;介绍食品免疫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最新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增强课程内容的新颖性和前沿性,等等。
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13〕223号),吉首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2013JSUJGA07)
注释
① 盛忠兴.教学中的趣味性原则[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1).
② %洹·赞科夫.教学与发展[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
1 医学免疫学内容比较复杂抽象,看不见,摸不着,不直观[1]
比如说免疫分子这一章节,凡参与免疫应答的体液因子都称为免疫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补体系统和细胞因子三大类。这三大类分子都很抽象,知识点很零碎,往往让教师感到很难讲,无法用形象的、具体的语言直观的讲给学生,从而让学生觉得这些内容很难、很枯燥、不好记忆,对这门课程产生厌学情绪。这时就需要教师有效地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来克服医学免疫学知识比较复杂抽象这一情况。教师可将学生难以想象和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等采用动画、图片、声音等形式展现出来,将抽象转化为具体,深奥转化为浅显,枯燥乏味转为生动形象,从而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教师应该突出重点难点,切忌面面俱到。同时,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根据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精心设置一系列问题,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沿着合乎逻辑的思路进行思考,这种方法比将知识直接告诉学生更能激起学生的探索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学生对所获取的知识理解更深,记忆更牢,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了智力。
2 各章节内容独立但又联系密切,知识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教师在讲授部分内容时, 必然会涉及到后面章节将要详细介绍的很多概念, 比如我们在第一章讲述抗原时,必然会涉及到抗体、致敏淋巴细胞等专业名词,但教师不可能在这一时间详细的给学生讲述所涉及到的后面章节的内容,这往往使教师觉得很难教。而这些概念对于学生来讲都是陌生的,教师在讲授的时候只讲本节概念,而对于后面章节内容不过多展开讲授,这就使得学生感到概念多,头绪不清,压力较大,从而在课程的开始就产生畏难情绪,对本学科失去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在每次课前都拟定好本次课的目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突出重难点的方法,特别是要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用学生们能听懂的语言或者实例来表达和阐述。比如当给学生介绍抗原的概念时,我们往往会提到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启动免疫应答,并能在体内或体外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2]。很显然这里面提到的免疫应答和抗体都在后面的章节讲到,这时我们就可以把免疫应答比喻成一场战争,而这场战争的入侵者就是抗原,防御者就是免疫系统。用这些简单易懂的语言来表达,学生就可以更好的理解明白,同时在提到某些暂时不能展开讲授的知识点时,应该向学生说明这些知识点,现在可能不易接受,但随着课程的进展,知识的增加,就会逐渐理解这些知识点。在学习该门课程前,应该让学生全面浏览教材内容,了解本课程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获取更多相关的知识信息,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能更好的掌握基本知识,克服畏难情绪。
3 医学免疫学与其它基础学科有着联系的密切
教师在讲授医学免疫学时,因讲授的内容和这些学科的知识紧密相联,但解剖生理、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这些课程有时被安排在同一学期学习,这往往使教师觉得难教。因为学生没有全面的相关背景知识,每讲一个知识点就会涉及到其他学科的内容,这时就会让学生觉得难以消化,总是似懂非懂。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全面掌握相关学科的相关知识,经常了解与免疫学相关学科的交叉内容的进展,若讲课过程中涉及到医学后期课程内容,尽量简明扼要讲解,并提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务必注意各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性,不能孤立地学习某一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或者通过网络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学会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把似懂非懂的问题弄清楚,这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 医学免疫学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也是难教难学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免疫学;教学
医学基础课是医学院校各专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基础课学不好,那么在学习临床课时就会有困难。因此,各学校非常重视医学基础课的教学,然而,在诸多的基础课中,多数学生却对医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缺乏足够的重视。这其中原因很多,来自学校、教师、学生等各个方面。主要原因是医学微生物学所研究对象是体积微小,内容琐碎复杂;而免疫学内容大多是深入到分子水平、概念多、抽象、前后章节内容环环相扣、逻辑推理性强。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难度较大。笔者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就如何提高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及免疫学课程的重视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提高教学质量,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几点体会。
一、提高学生对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的认识
在课程安排上,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在大多数医学专业课程中,都设为考查课。主观上,学生在开始学习时,就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考查课程很容易过关,不用下功夫学。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向学生讲清楚,医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各学科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中间缺少哪一环节都不行。否则,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就有可能遇到困难。
二、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理解
中专教材的特点是简而精,许多内容是概括性的讲述,学生对某些知识的理解就有困难,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有些问题向学生做更进一步地阐述。例如,在讲授免疫学时,就根据认知规律按抗原、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免疫应答、免疫学应用的顺序进行讲解。而微生物部分将以前要求掌握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改为了解内容,将奈瑟氏菌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密螺旋体属等内容改为掌握;增补冠状病毒、禽流感病毒、霍乱弧菌O139、大肠杆菌O157及朊粒等较新的内容;增补新发现的“超级细菌”内容;结合学生大多来自农林牧区的特点,特将布鲁菌属、森林脑炎病毒作为掌握内容。另外,在细菌学各论的讲解中,教材都没有讲细菌的分类,我们在讲细菌学各论之前,先把细菌的命名法,分类法给学生讲清楚,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就清楚了种、型、亚型、株等之间的关系。这样医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教学就会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力求做到了教学的先进性与实用性。
三、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近年来进入中专学校的学生大多学习基础差,因此,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力差;对物质结构的空间想象力差;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因此造成大多数学生对学习兴趣低,成绩差。
因此,在讲绪论和新的学习内容时,我都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对所要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以调动学生们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讲Ⅰ型超敏反应一节时,笔者导入一些人在日常生活中因冷热、接触某些食物(牛奶、鸡蛋等)、花粉、紫外线等而过敏;甚至母亲因接触婴儿含有青霉素的尿液而使母亲过敏性休克而死亡的案例;又另外讲授了蚕豆过敏症、面食过敏症、蔬菜过敏症等的临床表现。提高学生们的兴趣与求知欲,授课效果相当好。
授课内容紧贴生活实际,能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消毒灭菌这一节内容时,就湿热和干热哪种消毒效果好进行提问,让同学们以日常生活体会(移动温度较高的物品时用干手巾还是湿手巾)进行讨论并总结。
基础课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联系其他学科的一些内容,以加深对医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内容的理解。例如:在讲授补体系统激活途径前,就生理学内容中的输血时为什么要做和怎么做交叉配血实验进行提问。这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教学效果好。
四、加强综合应用的训练,注意归纳总结
[关键词] 本科生;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0(a)-0141-03
《医学免疫学》作为一门生命科学中的前沿学科,其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涉及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多个领域,是各医学类专业本科生必修的重要基础医学课程。由于医学免疫学的理论内容抽象、概念较多、系统性强、难以理解,且与其他学科如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及临床医学联系紧密,加之免疫学新理论和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它成为医学生感觉较难学的基础医学课程之一。学生在开始学习时还充满热情和兴趣,但随着学习的进展,免疫相关概念的增多、发生机制深入,越到后面学生越感到听不懂、学不进,导致学生逐渐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挫败感和失落感。如何在免疫学教学中深入浅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是每一位授课教师在教学上需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断改革和创新,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1 设定培养目标
针对本科不同专业学生特点,以教材为主设置教学内容医学院校本科的不同专业具有各自的培养目标,专业不同学习的侧重点就不同,对于各门课程的要求也有差别。《医学免疫学》对于各个专业的教学要求也不一致,在学院教务处的领导下,根据专业特点编写Ⅰ、Ⅱ、Ⅲ模块的教学大纲,适当调整教学内容,让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使他们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学习更多有用的知识。以现有教材为依据,由于医学免疫学这门学科理论与新技术发展迅速,就讲解的内容是否脱离教材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83%的学生希望不脱离现有的教材[1]。对于他们来说,医学免疫学这门学科抽象、深奥,如再脱离教材进行讲解,就更难理解,依据教材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有据可寻。同时,根据教材编写《医学免疫学学习指导》[2],为同学归纳总结知识要点,省去同学课堂笔记的时间,让他们在课堂上更注重知识的理解。当然,对于发展日新月异的免疫学,任何一本教材的内容都会与最新的发现和进展有差距,对于学有余力渴望学习更多更深免疫学知识的学生,可以通过第二课堂、讲座、课后辅导、网络共同学习等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在以教材为主的基础上精简教学内容。本科生已具有前期课程知识基础及自学能力,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学时相对较少,《医学免疫学》课堂理论教学内容应适当删减。授课教师可指导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章节,课堂上详细讲解必须掌握的重点章节。例如在学习“免疫器官”一章时,在解剖学和组织学的基础上,教师只需对要求掌握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让学生复习并自学;而对于“抗体”一章,作为基础免疫学重点,则要详细为学生讲解概念、结构、生物学作用等重点和难点内容。同时,让基础医学各学科知识优化组合,让各种相似相同的概念做到学科交叉但避免过多重复。例如:医学免疫学有关凋亡信号转导的内容,会在细胞分子生物学和病理生理学中详细讲解,有关基因重排的内容,在生物化学中也会详细讲解,在讲解这些内容时,可让同学回顾或者在其他学科详细学习。
2 框架式导课
本校所用《医学免疫学》教材全书分五篇共二十三章,各章节的内容看似彼此相对独立、没有任何关联。如第二篇“免疫分子与免疫细胞”包括免疫球蛋白、补体系统、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细胞因子、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淋巴细胞及抗原提呈细胞等七章。第三篇“免疫应答及免疫调节”则包括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等内容。如果按部就班,一章接一章的依次介绍,学生不仅学起来常感到枯燥乏味而且不易理解。其实基础免疫学章节的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完全可以通过内在的联系串联起来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强调免疫是机体对“自我”和“非我”的识别, 抗原作为刺激机体的起始物,免疫应答作为“识别和排除”的核心,免疫系统则是整个免疫应答的物质基础。有了这一基本框架后, 让学生在学习免疫学的基础知识都紧紧围绕这一框架来展开, 从开始就了解免疫知识结构的系统性, 使局部知识与整体相联系。在每次新课的导课过程中, 都让同学重温这一系统的框架, 明白在这个框架中已经学习了什么、将要学习什么、将要学习的内容和已经学习的内容之间的关系、将要学习的内容在整个免疫学中的位置。这样从整体去阐述局部,再从各部分又回归到整体。那么每次课的内容都不再是孤立的,每一章节都不再单一。有了这样整体思维过程,学生的学习更有目的性,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学习起来更容易理解和接受[3]。
3 三级案例启发式推进教学
医学免疫学许多概念和知识点本身就具有抽象性和难理解性,结合案例的启发式教育在授课时能明显提高学生兴趣。一级案例首先选择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例如学生都知道的预防接种,引入免疫的概念、预防疾病的原理、抗原的性质、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等,再就是注射青霉素之前的皮试,在讲解的过程中多进行引导渐进式提问,例如“针对这一现象,你觉得是为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你认为有哪些可能性?”,“请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试着解释一下这一现象”或“除此之外你还有哪些看法?”;随着知识的积累,二级案例的选择可以进一步地结合临床,在教学中把学生已感知到的临床现象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从现象到本质,使学生的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教学内容富有特色。例如在讲述“MHC”内容时,先提出器官移植会存在哪些问题,再来帮助学生分析移植排斥出现的原因,即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组织相容性。什么是决定两者间的组织相容性呢?紧接着引入组织相容性抗原的概念,随即提出了MHC的概念。将基础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联系,利用推进式提问达到启发学生的目的,从现象到本质,将感性认识转换成理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趣味性。第三层次的案例则是目前免疫学最新的技术进展,特别是免疫新技术在临床、科研中的应用,如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等技术生产的单克隆抗体、细胞因子、黏附分子、生物导弹、基因工程疫苗等,以及利用这些技术为临床提供的服务,包括开发新型药物、“免疫”细胞治疗等,特别是在一些众所周知医学难题如控制恶性肿瘤、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艾滋病、延缓衰老等方面发挥作用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学习医学免疫学的积极性随着教学的推进通过三级案例的启发,让学生建立合理知识结构,不断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极发展想象力,初步建立科学思维能力[4]。
4 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来提高授课效果
针对医学免疫学理论性较强、概念较多、内容抽象等特点,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达到教学目的。
4.1 多媒体应用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引入多媒体以适应新形式下医学教育的需要成为必然。通过PPT、flash等软件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向同学展示免疫学相关图片、免疫分子结构图模式图、免疫学动画、临床病案等,并结合适量文字,尽量将幻灯内容做得通俗易懂,将需要掌握的内容归纳总结展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具有表现力丰富、共享性好、知识组织形式更佳等特点。但多媒体无法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方式有其无法替代的优势,例如板书,即时书写各堂课提纲性内容,并保存到课堂结束,有利于抓住学生学习思路并突出重点、难点;即时书写重要内容、数据及手绘的简图等,例如在讲解免疫球蛋白结构时,在黑板上手绘简图,边绘边讲,当图绘好,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功能和水解片段就一目了然,这是其他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效果。
4.2 拟人化教学
拟人化教学是让语言形象生动起来的重要手段。使用拟人化的方法,不仅易于应用形象思维激起抽象思维,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给他们带来学习的乐趣,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医学免疫学的研究内容之一是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将人体比作一个国家,免疫系统就相当于维护这个国家和谐稳定的军队(免疫防御)、清洁工(免疫自稳)和人民警察(免疫监视);在讲到五类免疫球蛋白的功能时,在机体抗感染过程中将IgG比作的“主力军”,将IgM比作“先头部队”,将SIgA比作“边防军”。
4.3 充分利用常见物品举例
例如在讲授抗原表位时,以手边的书本、粉笔盒、笔等物品来讲解抗原与抗原表位之间的关系;在讲授免疫球蛋白的结构时,教师高举双臂,可将整个人体看作一个免疫球蛋白,两肘关节以前部位就是可变区,其中手掌则是超变区;在讲授抗原抗体之间的结合时以“钥匙和锁”的关系来进行举例等。
4.4 制作教学模具
在讲授免疫分子时,教师在课堂上都会有事倍功半的感觉,仅仅通过语言和平面图总是难以让同学理解结构复杂的免疫分子,如免疫球蛋白、MHC等,而这些内容又直接关系到后续教学内容的理解。根据免疫分子模式制作其立体教学模具,让同学们看得见摸得到。学生看到形象具体的模具胜于教师模糊空洞的说教[5]。
5 多种方式评估反馈教学效果
教学反馈行为,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对教学活动的反应[6]。在《医学免疫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后,再把学生接受信息的状况,通过课堂提问、单元测验、课间课后交流等多种反馈途径加以掌握,评估教学效果,并调整教学策略和调控教学过程。学生的及时反馈,是教师改进教学的很重要的依据。这样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对重要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点拨、启发。《医学免疫学》教学课时少、进度快、要求高,评估并反馈教学效果,增强师生互动,让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真正结合在一起,真正实现“教学互长”。
[参考文献]
[1] 高燕,张兰英,邬于川.临床本科医学免疫学教学方法的调查及改革思考[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5,7(4):348-350.
[2] 许琰,吴虢东,宝福凯. 医学免疫学学习指导[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 陈永文,吴玉章. 《医学免疫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J].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9):1414-1415.
[4] 张才军,王玲. 《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 中国医学创新,2011,8(12):181-183.
[5] 尹晓林,盛赞. 浅议如何提高免疫学教学效果[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 16(8):986.
关键词:课堂;凝聚力;选修课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100-02
高等教育中,专业选修课旨在帮助学生开眼界,长见识,扩充知识面,为其日后发展拓宽空间,因而深受一些对某领域有兴趣且有潜质的学生的欢迎。但在部分学生心目中其地位和分量毕竟不如必修的基础课、专业课和公共课,其原因在于选修课学时少、学分少、刚性要求少。如果课堂教学缺乏凝聚力,即使教师备课认真,讲课卖力,效果也不尽人意。这样不但不会提振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反而会使少数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选而不修”,甚至出现逃课挂科现象。以免疫学选修课为例,作为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其分支学科众多、交叉渗透复杂、知识体系庞大;内容抽象,名词术语概念缩写新颖繁多。如何使这种貌似枯燥乏味的选修课程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产生凝聚力,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笔者的主要做法是:
1.用人格魅力增强教师的感染力。古人云:“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专业基础,而且更要有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对于刚刚走进免疫学选修课堂的学生来说,思绪还处于忐忑纷乱之中,对教师也不太知根知底,自己能否适应老师的教学思路和风格学好这门课,心里还完全没底。针对这种傍徨心理,笔者首先从人格形象和心理情感上贴近学生。比如首次开讲时,仪容整洁大方,衣着时尚得体,精神饱满抖擞,声调洪亮、微笑可亲、字正腔圆,给人感觉赏心悦目,符合多数学生的需求和愿望,容易引起共鸣。又比如在“开场白“中,除了简短介绍本课程的基本情况和基本要求外,通常首先把现实生活中的“我”介绍给学生:当初为什么要选择生命科学专业,又为什么对免疫学或生物技术感兴趣,在这个领域自己做了什么,又是怎么做的,有哪些经历和经验教训,目前正在做什么等等,并欢迎同学们随时参观自己的实验室等,同时还轻松聊些诸如个人经历、考研读博、留学花絮、业余爱好等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另外,主动提供手机号、QQ号和电邮地址,请同学群添加自己为微信好友等。这些似乎常情常理的做法既能给人亲切、平等、坦诚的感觉,又能使人受到人格魅力的感染,从而为师生融合打下基础。
2.用课外功夫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没有交流就没有理解,没有投入就没有收获。课堂凝聚力的培育仅仅局限于45分钟的课堂本身是不够的,课外功夫往往也是促进课堂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精心备课、吃透教材、用心批改学生作业,用心对待课外互动,用心线上解难答疑等,毫无疑问是课外功夫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比如每新一轮选修课开讲,笔者尽量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用心熟记班上每个同学的名字,不久即使突然路遇也可叫出某某同学的名字,一个普通同学能被任课不久的老师叫出名字来,那是非常感动的;又比如班上有同学生病,笔者主动问候并看望安抚,无论何时何地遇到班上学生,主动打招呼,利用一切机会与学生贴近,使学生感觉到你课堂上是老师,课外是朋友。还比如用课外时间不断丰富自己的电子工具包(U盘)。一是借助电子表格加强课堂的视觉效果。比如把生物技术中的一些经典的克隆方法和基因手段、免疫系统的三个部分、三大功能、三道防线、三个层面等概念等制成电子图表,使人一目了然;二是制作课件加强课堂的情境效果。比如将抗原与抗体、过敏与过敏源、免疫与免疫细胞、自动免疫与被动免疫、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T细胞与B细胞、球蛋白与免疫球蛋白等抽象名词以及免疫应答与免疫耐受、超敏反应与脱敏反应等初学者难以理解的概念制成示意图,直观易懂;再就是通过网络终端用心留意搜集下载有关影像教学资源加强课堂的人气效果。比如下载以相关内容的知识点、交叉点、疑难概念为背景制作的动画、漫画等进行播放演示。总之,课外投入越多、功夫越深,就越能有效地增强学生对选修课的注意力。
3.用有效切入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如何使貌似枯燥乏味的免疫学等选修课变得对学生有吸引力,用心寻求切入点,制造兴奋点,将教材讲活、将课堂盘活、将学生激活至关重要。笔者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铺垫引路,增强学生自信心。选修免疫学的学生虽然已有一定的生命科学专业基础,但仍有不少学生感觉它神秘复杂,无从下手。为了从心理上打消和淡化学生的畏难情绪,尽量不要让学生感觉它的精深离自己很高很远,利用“开场白”做些自问自答的铺垫,使学生觉得免疫学现象身边随处可见、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轻松上阵。比如讲,为什么穿着化纤内衣感觉不适、食物单一营养不良、接触新鲜家具头昏脑胀、雾霾天气和春暖花开季节出行感觉皮肤瘙痒、或者身体某处淋巴结肿大等等,本质上都是一种免疫反应或是免疫应答反应;有的人感冒、哮喘、腹泻、扁桃体炎、支气管炎等常见病之所以反复发作,根本原因就是人体免疫力下降,使抗原性的病原体或物质暂时占了上风等;还比如,长期熬夜、偏食、不运动、精神忧伤等容易生病,其实质是免疫细胞减少了,接种疫苗就是利用抗原“以毒攻毒”,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注射球蛋白就是补充体内抗体队伍,输入干细胞就是恢复造血系统,重建免疫功能等等;再比如讲,癌症患者实际上就是免疫系统的预防和监控功能出现了问题,出现了“自己人不认识自己人”或者是不能识别和清除自身的突变细胞等;另外,还联系人的“生老病死”现象,让学生认识到免疫系统对生命的重要性。比如讲,人体好比是一个国家,婴儿的出生相当于国家的建立,免疫系统(国家机器)还有待完善,对病原体(敌对势力)的抵抗力不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免疫系统不断健全,这就是为什么青壮年时期的人很少生病的道理;一旦进入老年时期,人的免疫系统开始弱化,对环境的适应力大为下降,因病或衰老死亡实质上就是免疫系统的全面崩溃,如果用数学模型表示,人生的免疫系统形成的免疫力就像一条抛物线,研究免疫学就是怎样让这条抛物线得到合理调节与延伸等。实践证明,这些看似与深奥的课程关系不大的常识性铺垫其实能增添学生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激发学习热情,为顺利进入免疫学殿堂注入了动力。二是激励共勉,增强学生求知欲。免疫学的巨大成就和广阔的诱人前景一直受到生命科学工作者的极大关注。所以笔者在讲授有关章节时,总是特别有激情地介绍免疫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很多有待于破解的迷,使学生有热血沸腾、津津乐道的感觉。比如讲,20世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对免疫学的褒奖已达20多次[2],首届诺贝尔奖就授予免疫学成就;上个世纪70年代之后,免疫学每10年就有三次获奖,今后还必然会有新的免疫学诺贝尔奖得主问世;又比如讲,免疫学根深叶茂,目前分支学科就达20多个,仅向医学各领域的渗透衍生出的交叉学科就达30多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有更多的分支与派生学科的出现;还比如讲,现在每天问世的免疫学论文就有数十篇之多,专利则更多,更令人鼓舞的是,疫苗成果日新月异,仅我国自主研究的疫苗就已覆盖了60多种传染病中的36%,目前人类利用免疫学手段已经有效控制了天花、霍乱、鼠疫和麻疹这些恶性或致命性的传染病等等。针对选修免疫学的学生中不乏有人是为将来的深造、就业或创业打基础的,笔者还特别注重介绍免疫学中还有哪些奥秘和未知领域等待着我们去探索与攻关。比如讲,人类的恶性肿瘤、艾滋病、一些新的传染病和免疫性疾病等还没有得到有效防治和遏制,器官移植、生殖控制、衰老延缓等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所有这些,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于免疫学的突破等;又比如讲,如何利用少量的血液、体液、唾液和细胞因子等进行免疫学检测,让分子免疫学手段的快速发展为疾病的快速检测开辟新的天地,实现疾病的早期确诊和早期治疗,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免疫学工作者去发明发现等,从而使学生倍感自己任重道远。同时又以赞美、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比如说,兴趣是成功的开始,只要勇于开始,就一定能找到成功的路,只要专心致志,在座的同学们中将来一定有人成为免疫学领域的专家、企业家、科学家甚至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成为一个对人类有特别贡献的专门人才。三是引喻联想,增强学生想象力。免疫学知识体系庞大,交叉渗透复杂、尤其与生物化学、医学联系紧密。如何将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兴趣、遐想和悬念,笔者通常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点,借助比喻法[2],深入浅出,化繁为简,诱发联想。比如为使学生能深刻理解抗原抗体的反应具有特异性,将抗原与抗体的结合比喻为钥匙和锁的对应关系,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种抗原只能与其相应的抗体结合;讲免疫应答时,将抗原(细菌、病毒等)又比喻为免疫系统的触发剂,体内一旦有抗原进入即可导致一场战斗;讲补体激活时,将其过程比喻为高速公路“汽车追尾”效应,只要第一辆汽车陡然停下,后续汽车就会依次倒下;讲免疫球蛋白时,将其5种类型[3]称为5兄弟,它们都是浆细胞的儿子、B细胞的孙子,构型各异,在体液免疫中各有分工,有的是常规兵,有的是边防兵,有的是特种兵,还有的是信号兵,都是人体的“保护天使”,它们巡视在人体的各个角落,发现敌情立即作出反应等等。通俗化的比喻,将抽象的概念、过程、事件与学生所熟悉的日常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相似性进行类比。这种方法简单明了,按号入座,容易理解,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增强学生的想象力。
参考文献:
[1]杨秀英.课堂凝聚力刍议[J].青岛化工学院高教研究,1994,(4).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045-02
一、前言
在整个医学教育教学当中,“医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是一个十分关键且必不可少的基础性课程,该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主要为:对和医学相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征、免疫机制、致病性以及疾病的诊治方式等进行分析与研究,以便为医学院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一些类型疾病(临床感染性疾病、免疫损伤性疾病)的发生机制和诊治打下坚实的基础[1]。对现代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而言,“医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程,并且和流行病学、医学检验等之间存在极为紧密的关联,实践性极强。
但是,在实际的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该门课程内容比较多且繁杂,不易记忆,进而导致教学效果差,学生的学习成效也比较差。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医学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要想培养出具备较高素质水平的医学人才,那么对医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极有必要的。以下笔者将对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进行探讨。
二、提升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从某种层面上而言,医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有比较强的理论性,并且其中所涉及的概念也极为抽象难懂,医学生在对其进行学习时,往往会觉得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习的兴趣;此外,由于现今大多数医学院的教学方式依然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且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教学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进而导致大部分医学生并不了解现今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将来的实际需要之间的关系。所以,激发医学生学习医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的兴趣与热情,使其由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医学生往往对临床病例或者是学科最新进展有比较高的兴趣,所以,教师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多添加一些临床案例,并积极主动地向学生介绍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比如教师在对学生讲解“呼吸道病毒”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说明当前甲型流感病毒的流行状况,亦或是向其介绍目前大家极为关注的禽流感病毒,且与临床病毒诊断、变异以及免疫学防治等有关的知识相联系,进而展开课程教学。虽然在课程教学大纲中一些内容并没有涉及到或者是没有给出明确的要求,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医学生学习医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的兴趣,拓展视野,丰富知识。
三、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一)合理制定教学计划
伴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同时也新增设了许多的专业,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要想对教学内容做到面面俱到是极为困难的。所以,高校应当依据不同的学制,并充分结合专业的特点与教学课时,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增减处理,将课程教学中的重难点都凸显出来,且对教学方案进行优化创新。比如,相对而言,药学专业的课时比较少,那么可以适度减少感染和免疫或者是检查和诊断等方面的内容,而侧重学习微生物在药学当中的运用,其中主要包含的内容为耐药和抗生素两者之间的关系、药物的体外抗菌实验,等等。
(二)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伴随着临床感染模式的转变,耐药细菌的逐渐增多,新病原体的发现、医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的知识内容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对以往落后的教学模式加以转变,并且将新技术的运用与有关的知识介绍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对培养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极为重大且现实的意义。近些年来,病毒感染十分严重,所以随着新型变异病毒的发现,应当适度增加对该方面理论知识的讲解。
教师应当密切注意现今世界上病原菌的发展现状,了解由病原菌所导致的疾病情况,关注各个国家为应对相关疾病所的政策,然后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学生,比如甲型H1N1病毒、艾滋病,等等。在对艾滋病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可与当前我国艾滋病防治的成果相结合,且适度地对医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使命感,同时还能够与最新的艾滋病疫苗研究进展相融合,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四、创新教学手段,强化教学效果
(一)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这点是传统教学方式难以企及的。医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的基本特点为:有较多的小知识点,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极易混淆,并且有极大的记忆量;另外,采取文字语言的方式对病原体的形态与结构进行描述,既枯燥又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然而采用多媒体技术展开教学,可以将形象生动的图片展示在学生眼前,便于理解,比如把“噬菌体侵染细菌”这种讲解起来比较困难且抽象的知识点,采取动画的方式表示出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生的感性记忆,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总而言之,采取多媒体技术展开播放讲解教学,图文并茂,将微观、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具体化,这样不但有助于医学生医学知识的认识与掌握,同时还便于教师的讲解;另外,利用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板书的时间,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课程知识量,进而避免了课时少而教学内容多的冲突与矛盾,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二)实施以问题为基础的启发教育
所谓的启发式教育,指的就是一种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将讲解的内容和学生的思考结合在一起,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展开思维,进而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促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方式[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所要教授的内容通过问题的方式引出来,以引导学生开拓思维,认真思考,在该问题的基础之上,通过解答的形式展开授课,采取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教师在向学生提问时,应当有一定的针对性与目的性,由简到繁,从浅到深。以问题为基础的启发式教育方式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其学习的兴趣与欲望。比如可以运用一些最新发现的病原微生物或者是再次出现的病原微生物(结核杆菌、SARS冠状病毒等),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再逐渐引导学生对各个问题进行思考。这种启发式教育方式能够有效地加强教师与学生彼此之间的互动,为更好地学习好医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实验教学
众所周知,临床医学是一门较为特殊的学科,具有极强的运用性与实践性,在医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是其中两个极为关键的组成部分,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对实验课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与设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理论课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微生物一般是存在于人体或者是自然界当中,是人用肉眼无法看到的,所以,教师在完成微生物学理论部分的讲解之后,应当及时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实验,例如运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细菌的接种培养以及消毒灭菌,等等。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能够进一步加强医学生对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的认识与理解,进而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由于免疫学方面的内容章节有比较多的概念与名词,内容交叉,难以理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前几次的实验课中,可以选择一些实验原理较为简单且容易观察出实验结果的实验项目,比如对ABO型血进行鉴定的实验,等等,通过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免疫学方面的知识与内容。
五、结束语
综上,对医学生而言,医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是十分关键且必须掌握好的一门课程,因此,教师应当不断探索与创新,总结实践教学经验,并且充分结合医学生的实际特点与学习能力,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医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的兴趣与热情,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为医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实践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红梅.浅谈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改革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3,(38):44-44,45.
关键词:免疫学;教学质量
免疫学内容复杂、理论概念抽象和且英文缩写符号繁多,这对初学免疫学的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常使学生听不太懂,继而望而生畏。这也是历届学生反应较难学的课程之一,教学效果常常是事倍功半。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教学质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现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教学实际情况、通过学生所学实践活动,本人谈谈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1讲好免疫学绪论开篇章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良药",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只要对某种事产生了兴趣,才会乐此不疲地学习下去。因此,在讲授免疫学概述的时候,比如介绍免疫的三大功能"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免疫监视"时,可做适当的比喻,如"国防军、清洁工、公安局",再加一些故事作为引导,这样学生面对的不再是那枯燥抽象的书本知识,不再是以前的死记硬背式的学习,自然而然的就进入角色,积极思考,记忆深刻,学习兴趣油然而生。讲授免疫学应用时,强调免疫疗法是未来临床治疗肿瘤最有效的方法,也是解决器官移植后一系列排斥问题提供了思路,最后总结出免疫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在讲授过程中也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说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免疫学的第一堂课是至关重要的。
2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好免疫学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呢?我有几点做法:①让学生养好良好的预习习惯。要求学生做好预习笔记,通过自己预习,找出自己认为学懂得知识,并找出新知识点与旧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最后提出自己的疑问。只有让学生真正做好预习,才能在课堂上占据有主动权,有的放矢地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和答案。②让学生每次课后及时归纳总结重点和难点,并给学生适当的布置一些拓展性强的思考题,指导学生通过自学、前后联系、查阅参考资料找到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学科结构、启发学生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③在绪论这一章,让学生充分地了解医学免疫学的知识结构特点以及科学的学习方法。首先去强调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比如我经常说:目前临床上许多疾病几乎都与免疫有一定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如果以后要当好一名医生,要会看病和治病,必须具备有扎实的医学免疫学基础知识,让学生不要为考试而学,而要为构建自己完善的知识理论体系而学。再者,利用简单地流程图给学生介绍医学免疫学知识,各章节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了解医学免疫学与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研究形态学的课程有很大的区别,不仅是机制多、概念多,而且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因此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最后,告诉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要求学生会归纳总结,理解记忆,纵横联系,切忌浮于表面的死记硬背;要求学生学会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
3注重启发式课堂教学
以问题为中心展开启发式教学,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讲授一个新的概念或机制时,往往是先举实例。根据实例提出问题,由此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出概念。讲授超敏反应的内容时,先提问学生所知道的有哪些过敏疾病,并将临床上常见的一些过敏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介绍给学生,比如,青霉素是如何引起过敏性休克死亡?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了解临床表现,以及发病机制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讲授医学免疫学要采用形象贴切的比喻,以抓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抗体的生物学作用ADCC效应,可以把抗体比作是桥梁,连接NK细胞和靶细胞,从而使NK细胞能够直接杀上靶细胞,这样的比喻轻松帮助学生理解ADCC作用。
4注重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愉快的课堂气氛
医学免疫学这门课程概念多、机制多、抽象深奥,如果教师在授课中表现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满嘴生疏的医学术语在讲台上"说书"的话,只能让学生们越来越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作为一个益友参与到教学当中去,用具有亲和力的表情,优雅大方的姿态,通俗易懂、抑扬顿挫的语言,去感染学生的情绪。同时,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尊重学生、多引导、多鼓励,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切感,更重要的是与学生架起相互信任、互相配合、相互理解的情感桥梁[1]。
医学免疫学知识中看不到摸不着的概念和机制多,也是很难给学生讲解清楚的难点。教师应尽量采用一些形象的动画,幽默风趣的比喻和姿体语言,同时可以穿插一些有趣的小故事等,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生动的比喻带给学生对免疫学抽象概念的形象理解,同时结合多媒体的教学方法,理论知识与图像动画结合,将难以理解的知识深入浅出地讲解给学生,使得免疫课程生动有趣,使得学生易于接受有关理论知识,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比如在讲抗体的结构时,可将每个人伸个胳膊做个"Y"姿势比作是一个抗体,扭个腰、抬个腿,抗体的基本结构就呈现出来[2]。通过这一形象的类比,学生面对的不再是枯燥抽象的书本知识, 不再是以前那种单纯的记忆式的学习。在合理应用多媒体的同时,应该通过丰富的表情、准确的手势、抑扬顿挫的声音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兴趣,形成师生的良性互动。
5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创新意识
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训练可以巩固专业知识,增强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开阔思路,磨练意志,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培养协作精神[3]。早日接触科研工作,是创造性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本科学生,应要求针对某一疾病共同讨论并促使提出感兴趣的问题,确定拟撰写的主题和方向,然后共同查阅英文文献进行分析讨论,最后共同完成免疫学前沿进展综述的撰写[4]。通过这样的训练,查文献、读文献、最后总结归纳获得对该问题的全面认识过程,可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外语阅读和翻译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归纳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科研经历直接影响学生的将来和职业发展。因此,引导学生尽早参与科研创新思维培训、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是提高人才培养的基点。
6注重学生的反馈与自我评估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效果主要掌握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教师可以在课下和学生交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每节课随堂测试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同时可以让学生无记名的反馈一下教师的授课优缺点,对于教师来说,可以促进其丰富自身理论知识,用心于教学改革,为教师提高能力、提升境界搭建新的平台。
7结论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抽象、逻辑性强的学科,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等教育理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不再觉得免疫学像天书一样枯燥难懂[5]。现代免疫学处在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许多疾病从免疫学的角度可获得新的、更合理的解释。对于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不但要让同学们学到免疫学基本理论,也要让同学们对这门学科的新进展有所了解,为其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梁英.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3,5(1):80-81.
[2]Seldin P, Miller J E, Seldin C A. The teaching portfolio: A practical guide to improved performance and promotion/tenure decisions[M]. John Wiley & Sons, 2010.
[3]杨明,刘斌,杨小庆. 医学影像系大学生科研计划训练的实践与探讨[J].现代医学影像学,2006.15(2):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