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1篇: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摘要]本文主要从衡水市城镇化发展现状、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针对当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推进衡水市新型城镇

>> 关于加快推进河南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衡水市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法治思考 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快推进无极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加快湖南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对策 赤峰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 推进廊坊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策略研究 邯郸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加快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推进哈尔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 加快推进威海市新型城镇化建设 加快推进蓬莱市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 关于加快发展衡水市文化创意产业的调查研究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加快推进额敏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关于加快提升衡水市电子政务水平的对策研究 新型工业化背景下的衡水市工业新区发展研究 关于深圳市“三旧”改造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研究 突出区域特色推进衡水新型城镇化建设樊迎光 推进衡水市“三区同建”构建美丽乡村的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课题研究:2014年度衡水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关于加快推进衡水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4003B)。

李文红(1978-),女,河北唐山人,衡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

王雅楠(1983-),女,河北衡水人,衡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第2篇: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化;产业集聚

本文系唐山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3140212b)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812.45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新型城镇化视角下论财政支出结构优化――以唐山为例

收录日期:2014年6月7日

城镇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经阶段,是尽快实现从农业文明向工商文明转变的重要载体。近几年,唐山市坚持“城乡统筹、因地制宜、趋利避害、优化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使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坚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建设全过程,努力探索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一、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唐山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

截至2013年,全市的城镇化率达到了54.4%,比2012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城镇化建设成效显著。但是,唐山用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财政支出结构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财政一般公共服务支出比重仍然过高。财政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主要用于保障机关事业单位正常运转,支持各机关单位履行职能,保障各机关部门的项目支出需要,以及支持地方落实自主择业干部退役金等。唐山财政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连年下降,但比重仍然过高。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无论是城镇建设还是农民高质量的生活保障都需要政府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过多的财政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用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影响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二)财政对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支出明显不足。财政在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支出总额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支出比例也都稳中有升。但是,面对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更多的农民市民化,财政在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方面的投入仍然相对滞后,资金配比明显不足,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此外,唐山还存在着城市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能源供应系统、供水排水系统、交通运输系统、环保环卫系统等建设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未能与人口增长保持同步。

(三)财政支出资金管理较为分散。在唐山的财政支出中,涉及城镇化建设的资金规模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与进城农民息息相关的教育、社会保障、就业和教育等,以及涉农的城乡社区事务和农林水事务等方面的支出总额连年增长,部分支出项目的比重也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投入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一个较为可观的高度。然而,用于新型城镇化的资金在财政支出项目中分布面广,资金管理较为分散,难以形成合力,这对于集中资金发展大项目产生了不利影响,财政支出资金的利用效率较低,无法达到最佳效果。

二、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唐山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建议

为了解决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唐山政府必须着手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新型城镇化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节约财政支出,严格控制一般公共服务投入。财政一般公共服务支出是维持社会经济发展的行政基础和组织基础。但是,如果财政一般公共服务支出比重长期居高不下,就会造成公共财政资源的浪费,加重财政负担,不仅有损政府形象,还会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政府要严格执行财政纪律,逐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降低行政运行成本,精简机构,裁减行政冗员,并继续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的绩效管理,强化预算约束,制定完善的一般公共服务支出标准,严格控制各种公务费用,既要实事求是、保障供给,又要厉行节约,勤俭办事,坚决反对各种铺张浪费现象,对财政一般公共服务支出进行合理的安排和使用。

(二)统筹财政支出,重点加大社会事业的资金比重。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进城劳动者就业的不稳定、生活条件的低下、子女教育以及医疗和社会保障的缺失等,都会导致各种“城市病”的衍生与漫延。因此,唐山必须重点优化与新型城镇化相关的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社会事业的财政投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首先,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重,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教育均等化。此外,还要对从事职业培训的教育机构提供财政补贴,提高对农民工素质和就业的能力;其次,提高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比重,要不断加大社会保障和就业的财政投入力度,重点关注农民变为市民后的社会参与和社会融合,努力使进城农民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再次,提高财政医疗卫生支出比重,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唐山普遍存在着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小医院没人去的现象,特别是进城的农民更是缺乏公共医疗卫生方面的保障。面对这一现实问题,唐山应在财政医疗卫生支出持续增长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尽快建立健全适合唐山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完善政府医疗卫生投入机制,还要积极探索衔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基本医疗制度的有效途径,保障农民工和城市居民能够平等地享受基本医疗服务。

(三)集中财政支出,逐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当前,在用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财政支出持续增长的基础上,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还应关注于逐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其成为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的有力手段。唐山应切实发挥财政的引导和带动作用,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技术研发的投入,并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促进产业优化配置,不断强化新型城镇化的产业支撑。在新兴城镇中,唐山可以集中财政资金建立综合的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全力支持产业集聚区内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通过贴息、补助等方式重点支持产业集聚区内产业结构升级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并发挥辐射作用,推动产业聚集区内商贸、餐饮、文化、物流、金融等服务业的发展,以此带动城镇化进程,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又好又快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人的城镇化――40余位经济学家把脉新型城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第3篇: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制度改革

新型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增长和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也保持着良好的态势。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3年的53.7%,城镇人口由1978年的1.72亿增加到2013年的7.31亿,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城镇化进程。深刻理解我国新型城镇化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对于今后我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城镇化发展迅速、城镇规模不断扩大、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进展。在取得了显著成效的同时,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城镇化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等。这些问题亟待我们去解决。

(一)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取得的成就

第一,城镇化发展迅速,城镇人口迅速增加。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3年的53.7%,35年我国城镇化率提高了35.8%,城镇人口由1978年的1.72亿增加到2013年的7.31亿,城镇常住人口增加了5亿多。

第二,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功能明显增强。改革开放后,我国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投资,人们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市政公用设施服务水平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扩大了城市人口数量,提高了城市现代化水平。[1]

第三,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是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助力。户籍制度改革取得很大进展,2012年,全面开放了农民进入中小城市的户籍限制。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的政策和工资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享受的公共服务得到改善。城乡征用土地制度改革稳定推进,土地补偿和土地利用率不断提高,政府加大对农民的权益保护。

(二)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人的城镇化水平较低。我国城镇化尤其是新型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使得农村大量人口涌入城市,随之而来产生一系列问题。城市用地紧张、房价不断上涨使得居民居住条件得不到有效改善;公共教育资源紧缺导致农民工子女上学难,居民文化素质得不到有效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水资源遭到破坏;城市人口激增与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矛盾在加剧,居民幸福指数低。

第二,城市综合承载力不够。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会造成城市承载力不足。农民进城存在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不对等现象,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造成失地农民生活困难,从而导致社会的不稳定。此外,大量人口的涌入会造成城市交通、管理等方面的承载力不足,城镇化质量反而会下降。

第三,一些地方政府盲目投资,引起巨额负债,刻意追求城镇化率提高。即公共服务设施等领域、盲目投资,使一些城市出现“空城”现象。大规模拆迁、征地、建房,过度依赖房地产开发,势必会使地方政府举债累累。不排除一些地方政府刻意追求城镇化率,弄虚作假,从而失去提升城镇化质量的战略时期。

二、推进我新型城镇化的对策分析

中国新型城镇化与美国的新技术革命被视为是21世纪影响人类社会进程的最主要的两件大事。在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在国际经济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和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需要高度重视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解决。

(一)新型城镇化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

2013年初,在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考察时,首次明确表示:“推进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百姓。”[1]我们可以对新型城镇化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做以下两点解读:

首先,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主要体现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意味着投入,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第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包括公共交通、医院等;第二是对低收入人群的社会保障投入,包括保障房和廉租房建设。高度重视住房问题,他指出:“不能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低矮的棚户区。这种二元结构不消除,城镇化的质量就无从谈起。” [2]

其次,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要体现在居民幸福指数的提升。随着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居民收入越来越高,对环境适宜、交通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社会秩序稳定的诉求越来越强烈,这些因素成为提升居民幸福指数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要为建设幸福中国做好准备。

(二)大力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服务业,解决就业问题;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高效、节能、绿色新兴产业,发展新型能源,提高城市环境舒适度和城市管理能力,走集约、节能、生态的城市之路,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大力推行制度改革

制度改革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保障点。我国新型城镇化将是一个进一步完善体制的过程,也是对制度进行改革的过程。新型城镇化是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要通过户籍、土地、财税、行政体制改革,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和居民的幸福指数,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利益,保障社会公平公正,从而实现社会稳定。

总之,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必须坚持以科学

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为民服务理念,按照依法依规、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稳妥、规范有序地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努力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注释]

①徐宪平.面向未来的中国城镇化道路[J].求是,2012(5).

②新华社:《守住管好“天下粮仓” 协调推进“新四化”建设》,《人民日报》2013年1月16日。

③新华社:《打好新一轮棚户区改造攻坚战 破除城市内部二元结构难题》,《人民日报》2013年2月6日。

[参考文献]

[1]程必定.中国应走新型城市化道路[J].中国城市经济,2005,(9):5.

第4篇: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民生财政,新型城镇化,策略

一、民生财政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民生财政与新型城镇化具有互动关系,可以与城镇化实现协同发展。首先民生财政从制度上规划和确定公共资源整体配置,确保民生建设资金的合理运用,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其次,民生财政通过调节资金投入引领并监督新型城镇化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最后民生财政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互相推进作用。民生财政的建立,有助于从资金上支持和保证新型城镇的民生建设,推进发展速度;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必定带动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民生财政的比例将得到增加,来源将更加稳定和丰富,民生财政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互相依赖、互相推进、共同发展,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朝着健康的方向迈进。

二、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是当前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各个地区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河北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①城镇化建设起点低、标准低、水平低,导致城镇化总体水平偏低。近年来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但在全国排名仍落在后面,且城镇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②设区市、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发展不均衡,不同地区之间城镇化水平差异明显;③城市发展动力不足,规模实力偏弱,且产业不合理,现代产业体系尚未形成,造成城镇化持续发展动力不足;④管理粗放,城镇生存、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表现为城市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与城镇化发展不匹配,交通拥挤、生活质量下降、社会保障供给不足、失业率提高等。城镇总体带动能力和吸引力不强,城镇化发展面临挑战。

三、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策略

新型城镇化道路对于河北省是一次很好的机遇,随着京津冀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推进,河北省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应从实际出发,做好以下工作,促进城镇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一)加快产业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源动力。著名经济学家缪尔达尔的城市发展积累因果理论认为,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时,决定城市增长的不再是本地的资源禀赋,而是城市本身集聚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能力。这种能力取决于城市能否形成一种繁荣的主导产业,这一产业将会派生和发展出新的产业。这种累积和循环的产业发展过程,推动城市不断向前发展。河北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一方面,各地要结合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合理定位城镇功能,着力培育本地区的主导产业,建设产业聚集区,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增强农业发展活力。另一方面,增加文化产业、社区产业等公共服务产业扶持,提高人们在新型城镇化过程带来的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确定政府角色,促进城市统筹发展。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市场化过程,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政府的有限主导,就是要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确定“服务型政府”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国外城镇化发展经验表明,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各种“城市病”或城市危机的出现,与缺乏公共政策的及时有效干预直接相关。政府的干预、引导和服务群众的定位,能够有效缓解各种城市问题,同时通过优化民生财政支出结构,使城镇化惠及百姓。

(三)做好土地产权改革,保障农民权益。在新型城镇化中起到“护航”的地位。这就要求在坚持节约集约的原则下,坚持保护耕地和粮食安全生产的前提下,适时、主动、科学合理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使土地得到充分、有效的科学利用,协调新时期各行业和产业的发展,为新型城镇化提供用地支撑。同时也要建立一种机制,一方面给农民工建立起社会保障,另一方面使他们从农地上有偿退出,这样以家庭为单位的农地经营规模才能成倍扩大,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和经济社会城镇化的同步发展。

(四)培育多元化投资主体,扩大民生公共工程财政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投入,必须调整发展思路,培育多元化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主体,尽快形成适宜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建设的投融资体制。建立专项资金,加大幼儿园、小学、保障房、廉租房等方面的投资力度,逐步提高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性支出,加大政府的调控和支持力度,国家和省上规定专项用于城镇建设的专项资金要足额征收,全部用于城镇建设,缓解城镇化过程中农民转化市民等带来的系列问题。

(五)改变粗放式发展,走科技创新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集约路径。以科技创新缩小城市半径,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等,建立“智慧城市”,以促进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如当前微博等实时媒体工具让人们形成了通过发微博来信息的习惯,而民众的数以亿计的微博则成为大数据可视化处理的数据基础。同样地,可以利用这些先进的媒体工具为各种活动网络提供便利,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建立现代农业,将农产品绿色供应链产业化,以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六)完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提高广大民众享受社会红利。公共服务是21世纪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务以合作为基础,强调政府的服务性,强调公民的权利。推动城镇化进程,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注重民生,强调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因此,要完善比较短缺的教文卫相关职能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让广大民众能够充分享用社会进步所带来的高品质生活。

总之,实现城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们要从河北的实际出发,总结经验教训,量力而行,以制度创新、产业带动、错位发展为突破口,加快新型的、可持续的城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马忠华,程振锋,王延臣.我国新型城镇化创新路径探析[J]. 商业时代,2014(4)

[2]甘丹丽.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6)

第5篇: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城镇化;县域经济;城乡一体化

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课题。县域经济是城乡统筹发展的纽带,而城镇化又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全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新形势下,把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与推进城镇化进程有机结合起来,以县域经济的发展来推动城镇化进程,从而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一、城镇化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表现出巨大的推动作用

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三化”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说,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扩大农民就业空间和收入来源的现实途径,是新阶段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

(1)城镇化与工作化相互作用,是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两驾马车。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现阶段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问题;收入问题的核心是就业问题;就业问题的核心在于城镇化滞后。只有实现城镇化了,农民的就业问题、收入问题才能得到解决。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必然聚集大批企业和商贸市场,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必然吸纳更多的农村的剩余劳力入城就业,增加农民非农收入。

(2)城镇化可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从而促进了县域商贸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特别是农村有效需求不足,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从全国范围看,占全国人口70%的农民仅消费40%的商品,农村近3个人的消费只相当于城镇1个人的消费。因此,扩大县内有效需求,除了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之外,推进城镇化则是一个有效途径。推进城镇化可以促使农民进城建房或购房定居,这将有力拉动建材、建筑、电力、供水等许多产业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会促进县域商贸经济的发展。

(3)推进城镇化可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和缩小城乡差别,从而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不仅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小城镇就业,减少了直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数量,相应增加了农业劳动力的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也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此外,对于缓解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对于提高农民乃至全国人民的小康水平将产生重大影响。

二、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清醒地看到目前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1)规划尚欠科学。在全县城镇建设规划中,不少规划是粗线条的规划,缺乏个性和特色;城镇规划建设标准低,在有些城镇不同程度的存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城镇综合开发率低,出现规划趋同性。

(2)支撑力量不强。经济指数始终是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指标,脱离经济的迅猛发展谈城镇化建设无异于痴人说梦。目前,全县的主导产业并无强大优势,大型的集约型的企业群甚少,对引进企业缺乏长远谋划,城镇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3)配套政策尚不完备。城镇化建设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复杂的工程,涉及户籍管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土地流转、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但目前相关配套政策不够完备,在可操作性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全力加快城镇化进程

加快城镇化进程,不但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的国内国际形势,给县城镇化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好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和物产丰富的资源优势,加快城镇化进程。

第一,构建现代城镇体系要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加快地区中心城市发展,加快县城和重点中心镇建设。一是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城市组团、城市新区、中心城区协同发展。优化中心城市布局和形态,加强城市新区建设;二是增强县域城镇承载承接作用。把有条件的县(市)发展成为中等城市,把基础较好的中心镇发展成为小城市,提高承接中心城市辐射能力和带动农村发展能力,提升县城发展水平;三是积极稳妥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率先推进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城市近郊区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统一组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体制。

第二,强化产业支撑,进一步增强城镇发展动力。一是加强要素聚集与辐射,壮大城镇经济。要抓住我国经济总体转型、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为依托,加大工作力度,积极争取在新一轮产业分工中,全面提高城镇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努力扩大中心城镇和镇域经济的总量。要加强城镇战略规划研究,培育发展各个城镇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骨干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用区域发展政策指导城镇空间布局、产业分工和资源配置,避免趋同发展、低水平竞争。二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县域经济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科技、高附加值、无污染、低耗能、节水型工业。建制镇、中心乡镇要发展资源开发型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第6篇: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产城融合,济南,新型城镇化,路径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新型城镇化强调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协调,要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产城融合就体现了这些重要思想。

1引言

“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城镇)融合发展,一般经历三个过程,首先“产城一体”,城市要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产业也能支撑城市的初步发展,其次“产城互促”,城市的发展带动产业的转型升级,产业集聚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最后“产城融合”,城市和产业的紧密联系,互相促进,互相融合。产业区和生活区没有明显的界限,而是融合在一起。城市无论大小皆适合人类就业和居住生活,产业无论规模大小能产生满足地区需要的经济价值和具备长久的发展空间,最终实现产业和城市共赢发展。

1.1产业集聚是城镇化的前提与基础

城镇化的本质在于产业、要素、人口在一定空间的高度集聚,其中,产业的集聚是人口与要素集聚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城镇化的前提和基础。随着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关联产业的衍生,越来越多的农民被引导到第二产和第三产就业,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也逐渐向这一区域集中,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开始了城镇化建设。另外一方面,新型城镇化需要政府在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等各方面投资予以保障,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财源作后盾,这就需要加快产业集聚,提升经济运行质量。

1.2城镇化建设是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助推器

城镇为产业发展提供资源、平台和集聚空间。非农产业有着强烈的城市区位指向,它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具有比较优势的自然资源、较好的区位优势和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城镇既提供自然资源、劳动力等一般生产要素,同时又汇集人才、信息、科技等高级生产要素为企业所用,促进产业创新技术、优化结构和集约发展。而城镇在空间的集聚和扩张,除了为产业发展提供空间载体外,还扩大市场需求,创造发展环境上的外部经济效应。

2济南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城镇化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城乡差别较大

新型城镇化不但是城镇人口的增加,还是城市对农村施加影响的过程,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查阅相关资料显示,2014年济南市有150多万农民工和大量城镇外来常住人口,处于“半市民化”状;城镇建设管理水平总体不高,发展方式粗放、土地资源浪费、环境脏乱差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离宜居、环保和生态友好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2.2区域发展不平衡,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偏弱

县区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体,实现协调发展,互促共进,是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根本要求。由于济南各区县在经济转型、产业培育、载体构建、优势发挥、资源利用等诸多方面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小城镇基础设施欠账较多,缺乏有力产业支撑,对人口的吸引力和聚集力不强。根据统计,商河县与济阳县的城镇化率在仅在30%,有些地方比这还要低。

3产城融合视角下济南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3.1政府引导,建立科学完善的规划体系

产城融合,属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范畴,由于工程量大,资源消耗多,并且其成果在较长时期内具有不可挽回性,因此要在政府引导下,对城市功能结构、用地布局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真实做到利用产业的外部规模经济性,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3.2要以资源集聚带动产城互动

要充分发挥城镇化的集聚效应,简单地说,就是由人口和资源向城镇集中,形成城镇的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最后实现要素和资源的集约利用、科学发展。另外一方面,要以业兴城,城与业融。产业发展方向与城镇要素结构相符合,城镇化建设需求与产业财力支撑相匹配;城镇设施供给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产业区域分工提升城市功能效益。

3.3以人为本,人城相融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进城镇化建设,就要保障人的权利,促进人的发展。这就要求城镇人居环境系统设计科学,生态良性循环,产业支撑有力,人民安居乐业;农民市民化后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生存和发展权益要充分保障;城镇化中农民的利益分配要均等、风险承担适量,人城能共容、共融和共荣。

总之,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实施产城融合,以“人”催生产业升级和城市嬗变,以产业促进人口集聚和城市转型,以城市实现“人”的城镇化,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等多赢的格局,推进新型城镇化高效、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慧.基于“产城融合”的乌鲁木齐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4.

[2]何玉芹,文丽红.论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以湖北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建设为例[J].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4(4):64-67.

第7篇: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融资模式 PPP 政府购买

2014年6月,国家发改委等11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选择符合条件的不同层级市、镇作为试点。12月29日,国家发改委等11个部委正式发文将XX市纳入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该市成为25个全国地级市试点之一,同时也是贵州省唯一的国家新型城镇化地级市试点。依托国家试点战略部署和自身特色与优势,XX市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确定了其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总体目标,即以破解投融资机制难题为突破口,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有序启动城乡一体化、行政区划、多规融合等领域改革,着力消除制约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构建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政策和制度体系。

一、城镇化融资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XX市政府一直依赖政府性融资平台作为城镇化建设的融资主体,缺乏通过市场化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的有效手段。绝大多数公共服务设施和产品是由政府信用为担保的融资平台来筹集资金建设,并由政府主导资金的投入方向。因此,该市城镇化融资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城镇化建设投融资主体单一

政府承担着该市城镇化建设投资的主要责任和义务,没有形成投资多元化局面,基础设施建设过度依赖政府的支持,在管理和运营方面,受到政府的影响大,约束机制弱。

(二)政府财力有限,投入资金严重不足

政府可用财力无法满足需要巨额资金的城镇化建设,当前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托以地方政府信用担保成立的投融资平台公司,在当前中央政府出台政策规范政府债务管理的背景下,平台公司融资能力将进一步弱化。

(三)城镇化建设资金渠道狭窄

该市城镇化固定资产投资资金的来源主要是政府和银行,市场机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其它市场主体的资金难以进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四)城镇化融资过度依赖土地财政

2013年政府性基金收入占全市地方综合财力的比重为36.83%、占市本级地方综合财力的比重为63.84%,土地出让金已经超过市本级公共财政收入的一半,形成了政府预算外收入的主要来源。土地出让收入作为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具有不可持续性。

二、项目分类及相应的融资模式分析

对XX市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进行分类梳理,将主要由政府引导的项目分为“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城乡统筹、公共服务”三大板块。其中,城市重大基础设施板块包括棚改、城市道路、保障房(非棚改)、污垃水等市政工程投资,城乡统筹板块主要为旅游类投资,公共服务板块包括文化设施、体育场馆投资。针对上面提出的城镇化融资存在的问题,本文将分别对各类项目的融资模式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融资新模式。

(一)城市重大基础设施

1.棚户区改造。XX市棚户区改造可以通过“三统一”或政府采购模式开展。

采用“三统一”模式支持棚户区改造,可由某省级投融资主体统筹融资,政府财政资金作为项目资本金,以差额补助协议项下权益质押,还款来源为该市在财政预算中统筹安排的棚户区改造工程还款资金。(具体操作模式见图1)

图1 棚户区改造项目融资模式

采用政府采购模式支持棚户区改造,融资主体可为承接政府采购项目的供应商、市场化主体或市场化主体与政府共同出资组建PPP项目公司,其中由市场化主体出资比例高于50%。公司自有资金作为项目资本金,依托借款人自有资产和权益以及项目自身资源质押或抵押。还款来源依靠《政府采购合同》项下的政府采购资金及借款人综合收益。(具体操作模式见图2)

图2 政府采购融资模式

2.城市道路。由于城市道路项目本身无收益,宜采用政府采购模式建设,具体操作模式见图2。融资主体由市场化主体负责建设,项目资本金来源主要为公司自有资金,依托借款人自有资产和权益以及项目自身资源质押、抵押或第三方提供担保(筹资方式和信用结构)。还款来源依靠《政府采购合同》项下的政府采购资金及借款人综合收益。可考虑将无收益的道路建设与有收益的周边土地综合开发相结合,减少财政资金出资压力。

3.污垃水等市政工程。污垃水等市政工程项目是国家推进PPP模式的重点领域之一,由于项目本身有收益,可采用PPP模式建设。融资主体可由市场化主体或市场化主体与政府共同出资组建PPP项目公司,其中由市场化主体出资比例高于50%。项目资本金由项目公司筹集,依托项目项下收费权质押或者母公司担保等方式构建信用结构,并可通过加强与省再担保公司合作,由省再担保公司全额或部分担保的方式构建信用结构(筹资方式和信用结构),还款来源为水费、排污费等收费和列入财政预算的政府付费及财政补贴。可将该市污垃水项目分类打包,引进社会资本成立对应PPP公司,统一规划和分步实施。(具体操作模式见图3)

图3 水务及污水处理项目PPP融资模式

(二)城乡统筹

重点支持以旅游为重点的城乡统筹建设,由于项目本身有收益,可采用PPP模式建设。融资主体由市场化主体与社会资本共同出资组建PPP项目公司。项目资本金来源为项目公司自有资金;信用结构为商业性开发景区的门票收费权质押、政府批准的其他收费项目的收费权质押及借款人合法享有的其他权益和收益质押等(筹资方式和信用结构)。还款来源一是景区门票收入及景区内住宿、餐饮、交通、娱乐项目等其他经营性收入;二是旅游企业综合收益;三是各种政府返还或补贴的资金等。(具体操作模式见图4)

图4 旅游项目PPP融资模式

(三)公共服务

重点支持以体育、文化和社区服务为重点的城乡统筹项目建设,由于项目本身有一定收益,可采用PPP模式建设。融资主体可由市场化主体或市场化主体与政府共同出资组建PPP项目公司,其中由市场化主体出资比例高于50%。项目资本金来源为项目公司自有资金,信用结构为项目项下经营性收费权质押、借款人合法享有的其他权益和收益质押以及资产抵押(筹资方式和信用结构)。还款来源一是学费收入、体育场馆运营收入、门票收入以及相关其他经营性收入;二是各种政府返还或补贴的资金等。(具体操作模式见图5)

图5 公共服务PPP融资模式

三、其他金融工具运用

(一)资产证券化

可探索该市著名景区收益权、资产作为基础资产,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通过盘活存量资产积极吸引外部资金,用于偿还存量债务、新增项目资本金出资等方面。(具体操作模式见图6)

图6 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

(二)设立新型城镇化建设基金

设立新型城镇化发展基金,既可为社会资金发掘新的投资渠道,也可放大地方政府财政性资金有效缓城镇化建设资金解紧缺的压力。基金定位于市场化引导基金,重点投向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关领域土地一级和二级开发、重点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以及以旅游项目为支撑的产城融合重点项目。基金可由政府、有关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共同成立,与社会资本共同通过PPP方式支持该市新型城镇化建设。

(三)融资租赁

售后回租类融资租赁是盘活存量固定资产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将水务、收费公路、经营物业等资产所有权转让给租赁公司,取得相应资金用于新增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建设。可与有关租赁公司合作,将XX市存量固定资产通过售后回租的方式盘活,获取资金用于城市道路建设等公益性项目建设或融资平台转型。(具体操作模式见图7)

图7 售后回租融资模式

(四)债券

国家发改委、银行业协会和证监会相继出台有关政策,债券发行逐步由审核制转变为注册制或备案制。XX市可抓住机遇,一是与有关证券公司合作,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设计方案,探索支持旅游、排水污水处理以及公共服务等领域的PPP项目公司通过发行项目收益债券、企业债和中期票据等市场化方式融资;二是运用国外市场和资源,探索在国外发行债券,运用国外资金解决公共服务融资渠道不足的问题。

(五)信托

借鉴信托公司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探索与信托公司合作,充分利用信托公司的资金优势和专业优势,积极探索政府与有实力的信托公司组建PPP公司的方式,拓展新型城镇化融资渠道。

四、对XX市投融资政策建议

(一)加紧组织机构建设

例如在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下设融资工作协调小组,统筹协调发改、财政、住建等部门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项目融资相关事宜。同时抓紧组建XX市PPP中心,负责对接省PPP中心,加强研究国家和省级关于PPP模式的有关政策;加快制定和完善配套体制机制建设,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项目PPP项目融资工作;建立PPP项目储备机制和项目库,制定PPP项目年度和中期开发计划。

(二)探索新型融资模式,丰富资金来源渠道

一是做好试点项目策划及在建项目资金保障。在建项目做好梳理和分类,统筹各类资金优先保障项目续建和收尾。已签融资合同项目,抓紧争取资金到位,确保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和发挥效益。二是加快推进融资平台转型。研究编制融资平台转型发展战略规划和实施计划,加快推进完善融资平台公司转型发展为PPP项目实施主体或城市发展运营商,对供水供气、污水处理等公益性项目作为PPP项目出资方,推进PPP项目融资。三是积极争取通过省政府代为发行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充分发挥试点优势,尽可能多争取通过省政府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的规模,并将债券资金用于存量债务置换。

(三)以存量债务甄别为契机,完善财政风险管理体系

根据《贵州省政府存量债务清理甄别方案》,做好存量债务甄别工作,为下一步存量资产化解和新增项目建设做好基础工作;采用投资补助、贴息等方式支持新型城镇化试点重点项目,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研究编制XX市中期财政规划、分级政府资产负债表,建立偿债率、债务率、政府投资项目债务依存度等风险指标,构建债务风险预警、应急处置机制和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建立政府债务应急处置机制和还款资金池,弥补政府负债流动性风险管理资金缺口。

参考文献

[1]陈伦盛.新型城镇化融资创新的资产证券化视角[J].市场论坛,2015(5):65-67.

[2]胡海峰,陈世金.创新融资模式 化解新型城镇化融资困境[J].经济学动态,2014(07):57-69.

[3]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湖北:统贷统还推进棚改试行政府购买服务融资模式[J].城乡建设,2015(10).

[4]刘涛.设立新型城镇化建设基金推进示范小城镇建设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2):131-131.

第8篇: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大学生农村创业现状分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机制研究 大学生返乡创业模式研究 论返乡创业农民工在城镇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成都市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城镇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进展 廊坊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文化传承及其产业化问题研究 旅游综合体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大有可为 河北省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研究 城镇化进程中新型自助农场经营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户金融服务研究 大学生返乡创业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发展问题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云南省临沧市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问题研究 湖北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肖欢欢.农村未就业大学生是城市4倍[N]. 广州日报,2015(3):19.

[5] Glaeser E L,Rosenthal S S,Strange W C.Urban Economics and Entrepreneurship [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10,67(1):52-66.

[6]张祥俊, 高兴民. 城镇化与创业: 理论与实证[J]. 经济体制改革, 2016(2):12-17.

[7] 张秀娥, 张梦琪. 新型城镇化与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互动机制探析[J]. 内蒙古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1):106-112.

[8]袁红清,李荔波.农村大学生就业质量分析:基于浙江省1514名农村大学毕业生的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2013(13):65-70.

[9]刘志侃. 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陕西省10所高校的调查分析 [J].调研世界,2014(7):30-35.

[10]张新芝.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基于系统基模的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66-72.

[11] 阳镇,胡雄亚. 民族地区农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8(1):70-75.

[12] 阳镇. 民族地区农村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实证研究―基于人力资本与家庭资本的视角[J].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1):85-90.

[13] 邢安刚,许文兴.农业发展与大学生农村创业对策研究[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3):27-31.

第9篇: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巴州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分析

巴州地处天山南麓,面积47.87万平方千米,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一个自治州。巴州主要产业是农牧业和工业,农牧业发展模式仍然是小农经济;工业则主要以初加工为主,这些都是今后巴州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克服的问题。当前,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巴州在新疆发展中发挥着“承北启南”的桥梁作用,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推进新型城镇化加速发展,将促使巴州增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巴州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人口增长缓慢,与发达地区差距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二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抑制农民工市民化,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三是农民工就业能力低,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缺乏专业技能,这些不足直接影响了农民工的就业层次和就业范围,使他们大多只能从事一些服务性岗位。由此可见,巴州新型城镇化建设目前所处的状况除了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外,还存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农民工文化技能提升的问题。农民工知识技能的提升程度会直接影响工业化进程。所以,正如中央所提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就是‘人的问题’”。农民工的问题解决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高等职业教育在巴州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的机遇

解决人的问题尤其是人才素质的问题关键要靠教育。而解决提高农民工知识技能的问题则要靠职业教育。农民工进入城市后直接面临两个现实问题:一是就业,就业使其在城市生存下去的基本要求;二是生活,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后,接下来就是生活。农民工因为其固有的生活习惯、文化、人际交往等因素的影响,其生活环境封闭保守,生活质量不高,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特殊群体。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来实现。(一)巴州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高技能型人才。巴州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工业化的推进和农民工的就业问题都需要发展高职教育。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能为巴州新型城镇化建设培养专业的高技能人才,为其工业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高等职业院校还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开设短期培训班,针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工高薪就业。由于农民工受自身知识技能的限制,在城市就业压力大,大多只能从事服务性的简单劳动,收入也比较低。通过短期职业培训,一方面能够使农民工有一技之长,能够在城市顺利就业;另一方面可以使农民工扩大就业面,从事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作,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二)巴州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高职教育为其提高市民素质。农民工市民化是巴州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但农民工市民化不是一个简单的户籍变更就能实现的问题。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是:农民在生产生活上真正融入城市,即农民工无论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真正认可自己已是市民。物质上的转化相对简单,精神上的转化则需要时间。农民工要在精神上真正融入城市生活,首先要提高文化修养,改变长期在农村养成的封闭保守的生活习惯。高等职业教育在对农民工开展的短期培训中增加提高文化修养的课程,使农民工通过培训既提高技能又提升自身素养。(三)巴州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新兴岗位需要高等职业教育。为其培养专业人才巴州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因为城市人口的增加出现了一些人口较为集中的大规模居民生活社区,社区的运转需要专业管理人才。这些新兴岗位的出现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无疑是难得的机会。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以适应社会需求,促进自身发展。(四)巴州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业现代化发展也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支持巴州的主要产业之一农牧业发展水平并不高,农产品基本停留在初级产品的生产阶段,主要原因是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都不高。巴州农牧业的生产和发展主要是有农民自主经营,没有专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来进行科学的管理和生产。所以巴州要推动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牧业生产经营者的管理能力和生产技术。巴州唯一的高等职业院校——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就开设有畜牧兽医专业、食品加工专业和园林园艺专业等,这些专业是专门针对巴州地区的农牧业特点开设的。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服务巴州经济发展的需求。

三、高等职业教育在巴州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的挑战

巴州新型城镇化建设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使高等职业教育面临更多的挑战,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政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作用重视不足。巴州政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还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发挥的积极作用。地方政府虽然重视职业教育,但并没有把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没有充分发挥连接高等职业教育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桥梁作用,使高等职业教育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出现脱节现象。(二)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还不能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求。1.专业设置滞后,不能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需求。如前所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产生了许多新的工作岗位,但却没有专业人才。这一点充分说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存在缺陷,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专业设置滞后于岗位需求的典型问题。2.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理念陈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巴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理念还是沿袭传统的那种市场有哪些岗位需求就设置哪些专业,管理缺乏前瞻性和创新性,进而导致设置的专业不具有竞争优势。3.校企合作不畅,没有实现校企信息联通。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极为发达的社会,合作伙伴之间信息沟通是极为重要的。而巴州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却非常有限,基本限制在企业为高职学生提供实习场所这一点。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进行技术研发的情况较少。学校往往是通过市场反馈获得信息,而不是从企业直接获得信息,使得信息显得滞后。

综上所述,巴州新型城镇化建设为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高职教育要把握机遇就必须积极应对挑战:一方面通过提升自身管理理念,在与企业的合作中表现的更为积极主动,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更多的作用,引起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应有的重视。另一方面要与政府积极沟通,引起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的重视,从而使政府发挥其在高等职业教育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桥梁作用,从而真正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巴州新型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

作者:陈冲羚 单位: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窦苏明.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院校职业技能教育探索[J].职业与教育,2014年18期.

[2]王振洪.发挥综合性高职院校优势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09期.

[3]陈跃,佘高波.基于“就业需求观”下的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辨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