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产业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生态旅游 产业生态化 途径
一、生态旅游概念及其演变
“生态旅游”一次最早是由加拿大的学者提出的。世界旅游组织将其定义为: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之上的,是专项自然旅游的一种形式。到了今天,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了全球旅游发展的趋势,并且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对于“生态旅游”这一词的含义,各有不同的看法,其争议在于“生态旅游”和“生态旅游业”是否是同一个概念。最终得出了关于生态旅游的一个泛泛的含义:指的是在将一些景点、自然保护区作为旅游地点的同时,以保护作为原则,在发挥环境教育作用的同时,满足旅游者精神上的享受。生态旅游在发展起来的同时,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又能够对生态环境起到很大的保护作用。另外,还有的学者认为生态旅游还应该包括生态旅游规划和管理等方面,因此说生态旅游是一个涵盖你范围广的概念。
就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其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损害。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的充实,针对目前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的状况,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一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针对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二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
二、产业生态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启示
我国在旅游产业方面的生态化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当时研究的主要研究的对象还是以工业和农业为主。在工业方面,由于工业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为了改善空气质量以及保护自然资源,便提出了在工业领域的产业生态化;在农业方面,为了获得较大的利益,人们对自然资源进行大肆利用和开发,这种“反生态”的行为最终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枯竭以及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为了实现在不以危害生态资源和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工农业的快速发展,于是出现了产业生态化的发展要求。近年来,随着旅游行业的迅猛发展,自然景点以及保护区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于是产业生态化的领域便逐渐扩展到了旅游行业。旅游业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产业的生态化。目前,对于旅游产业生态化的研究的数量还是有限的,但其意义却是十分巨大的。旅游业具有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产业两方面的特性,产业生态化在旅游业的应用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在当下备受推崇。旅游产业生态化包含着对旅游区生态环境的建设和恢复:改善旅游地区以及交通沿线的生态环境;增强旅游企业环保生产的意识;另外要促进人们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及旅游规划等方面都要进行彻底的转变。旅游产业的生态化通过对降低对资源的消耗量以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从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旅游产业的生态化发展的现状来看,我们还需要不断加快其建设的步伐。
三、发展生态环保型旅游产业的可行性途径
(1)明确生态旅游的原则。旅游产业的生态化发展需要建立在以下几方面的原则的基础之上:以获利为基础;将旅游活动和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以生态保护为前提,进行旅游景点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手段的创新,一方面在满足游客精神需求的同时,使得旅游景区获得维护和管理的经费,一举两得。
(2)合理开发生态旅游资源。首先,要考虑到生态资源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在实现系统化的同时,优化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利用其相互影响,从而实现生态资源合理的开发。其次,建立起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反馈控制机制,从而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一个健康的生态旅游系统离不开对其进行监控,这是由于各个子系统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对其实施监控,能够保持其动态平衡,从而实现生态系统的平稳发展。最后,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需要时刻以系统理论作为指导。
(3)加强对旅游区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一旦为了经济而过分开采生态资源、污染生态环境,旅游业的发展也将受到极大的阻碍。因此,旅游区要采取可行的措施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从而实现获利和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一方面需要利用生态环境的相关法律来对旅游开发方进行限制,将其行为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要对其进行有效的指导,从而形成保护生态环境下的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
四、结语
旅游产业的生态发展已经成为了不可阻挡的潮流,它是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最佳手段。一方面实现了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完美地将自然、社会和经济协调起来,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孙冬英,王燕,华梅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生态经济,2010,(06).
[2]蔡碧凡,俞益武,方躬勇,孟明浩,朱云杰,钱圆.浙江省森林旅游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研究[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9,(06).
[3]谢春山,孟文,李琳琳,朱易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理论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
金华地区旅游产品种类多样,不仅有传统的观光旅游,而且涌现了符合现代人生活需求和品位的新型旅游方式,如武义温泉休闲旅游、磐安绿色生态养生旅游、义乌商务会展等各种综合型旅游项目。同时,金华地区文化产业内涵丰富,有市区网络文化服务、东阳影视和木雕、义乌文博、浦江书画、武义扑克牌等地方文化特色明显的文化产业。金华地区现有1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2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4个示范基地;有32项国家级非遗、102项省级非遗项目。当前,金华地区已经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进行了初步的实践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如何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产业提质增效、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进而促使两个产业的规模和效益进一步扩大,则是一个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非常值得关注的课题,而这正是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
一、产业融合、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的基本概念
产业融合的思想最早源于罗森伯格对美国机械工具业演化的研究,后来这一概念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我国产业研究领域的权威性和代表性人物厉无畏认为,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产品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的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其突出特征在于新的产业形态的出现或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在本质上是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旅游产业是以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为基础,以旅游者需求为导向,为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吃、住、行、游、娱、购提供服务,满足旅游者精神和物质需求的综合性产业。文化产业具有文化和经济的双重属性,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社会在对其基本概念的界定和行业分类的标准方面都不尽相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虽然我国学者们对文化产业的概念并非完全一致,但普遍认同这样的观点:文化产业是一种借助生产、流通、消费、再生产的过程,将文化产品转化为文化商品的产业。
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机制
(一)产业的高度关联性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均属于第三产业,二者融合的基础在于两者都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性。旅游产业不仅涉及行、游、住、食、购、娱等旅游内部的核心行业,还与金融、物流、会展等多个行业存在交叉依存的关系,旅游行业的发展既需要其他产业提供支撑和协调,同时又对其他产业有很强的带动作用。文化产业的特殊规律之一,就是“越界——扩散——渗透——联动”,它能够与其他多个产业进行渗透和关联,进而直接或间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存在高度的关联性。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经过开发可以转化成旅游资源,而一些旅游资源经过整合也可以转化成文化产品。旅游产业能为文化产业提供渠道和载体,促进文化产业链的延伸,文化产业能为旅游产业提供文化内涵,提高产业附加值和利润空间。
(二)创意理念的盛行
创意是一种通过创新思维意识,从而进一步挖掘和激活资源组合方式进而提升资源价值的方法。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中创意已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创意理念已被广泛运用于各个行业。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多维度融合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创意理念的盛行,具体方法就是用创意将某一地域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特色提炼为具有辨识力的文化符号,再将之应用到旅游产业,实现两者的嫁接与融合。在这一过程中,富有创意的提炼是融合的基础和关键。如台湾的诚品书店就是在售书的基础上融入了创意元素,现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是许多游客到台湾旅游时参观体验的必去地之一。
(三)科学技术的创新
科学技术的创新是产业融合的重要推力,它通过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扩散促成产业融合的基础,从而模糊不同产业的边界,最终形成新的产业形态。科学技术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开创中国山水实景演出的先河之作《印象•刘三姐》便是以真山真水为演出舞台,以当地文化、民俗等旅游资源为主要内容,通过声、光、电等高新技术对其传统的舞台背景、灯光等进行创新改造,融合演艺界、商业界大师为创作团队,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旅游模式。在当前“互联网+”的热潮下,网络技术在旅游业的广泛应用则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旅游方式,形成了智慧旅游的新局面。智慧旅游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大大降低了传统旅游业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能够及时传递、整合、获取旅游目的地的各类信息,极大地提升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四)市场需求的促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闲暇时光的增加,人们外出旅行的需求愈加强烈,对旅游产品的形式和内容的要求也愈来愈高。传统单一形式的观光游览已经日渐衰微,而个性化、多样化、精神化、体验化的旅游产品则愈加受到人们的青睐。市场需求的转变促使旅游产业不断发展和创新旅游形式和旅游产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创新旅游模式、丰富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科普教育、增长知识、休闲娱乐的不同层次的需求,有助于实现旅游业的长足发展。
三、金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现状
(一)融合氛围良好
近年来,金华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1、在政府制定的相关文件如《关于印发金华市文化影视时尚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的通知》和《关于加快培育旅游业成为万亿产业的实施意见》中均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相关部门也对这些政策进行了积极的实践。2015年4月,金华市文广新局和旅游局联合开展了首批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的申报评审工作,最终义乌佛堂镇等19个村、镇成为首批金华市非遗旅游景区。2、政府围绕土地、资金、人才、税收、市场准入等方面,陆续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优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环境,为产业的融合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3、在工作机制方面进行突破,如成立了由多个部门的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市文化影视时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以此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二)融合成果显著
金华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在各自发展良好的基础上融合效果显著。各县市在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模式的过程中,十分注重旅游与文化因素的紧密结合。如磐安县在开发休闲养生旅游的同时十分重视文化因素的融入,深入挖掘人文景观、古村落、文保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先后完成了茶文化博物馆建设、玉山古茶场与孔氏家庙布展提升工程、双峰清德堂维修等重大文旅融合项目。东阳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较为成熟,有横店影视城、卢宅古建筑文化游、木雕竹编文化游、东白山生态文化游、古生物文化游等多种旅游门类、层次丰富、投资主体多样,文化旅游市场繁荣。据统计,2015年,东阳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824.85万人次,同比增长16.93%;实现旅游收入137.68亿元,同比增长21.67%。
(三)融合模式多样
金华地区文化资源丰富,历史积淀厚重,如宗教文化、婺商文化、戏曲文化、古建筑文化等;同时,金华地区也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横店影视城、金华双龙洞、永康方岩、兰溪诸葛八卦村等。以这些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为基础,金华地区的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形成了多样的融合模式。1、渗透型融合。旅游或文化产业的元素部分或完全地渗透到另一产业中,二者相互交融,形成文化旅游产业的新形态,这种融合方式为渗透型融合。如义乌佛堂古镇旅游,便是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形成了丰富的文化体验旅游,也为义乌古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与经济保障。2、延伸型融合。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具有互补的领域,两者在产业链上通过相互延伸进而打破各自产业的边界,最终实现产业的融合发展。如横店影视城便是在影视拍摄制作基地的基础上开发文化旅游项目,创新旅游服务,丰富影视旅游内涵,拓展了文化产业的外延,实现了产业链的深度延伸。3、重组型融合。重组型融合是指“发生在具有紧密关联的不同产业之间,使得原本各自独立的产品或服务在某一共同利益的刺激下,通过重新组合的方式融为一体的整合过程”。磐安休闲养生旅游便是此类融合的典型代表。磐安县结合自身在传统农业领域的发展优势和自然环境优势,将中药种植与古老的中药文化、流行的养生文化等结合在一起,与旅游产业进行融合,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内涵,满足了游客的多样性需求。
四、金华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融合层次不高
虽然金华地区的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种类较多,但融合层次较为浅显,大多停留在两者的浅表层融合,少数项目会涉及到技术融合,而文化创意、高科技元素在融合中的应用较少,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则更是不足。例如,金华虽然有旅游商品、纪念品和工艺品的制造基地和购买场所,但具有金华地方文化特色的产品却较为少见。
(二)品牌项目不足
除了横店影视城作为影视文化旅游的品牌项目广为人知外,其他种类的文化旅游领域发展则较为散乱,项目虽然繁多,但缺乏知名度和核心竞争力的品牌项目,起不到行业引领和示范的作用,难以形成产业集群优势。这样的发展现状对文化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极为不利。
(三)企业实力不强
金华地区旅游企业和文化企业数量众多,但具有“小、散、滥”的特征,大多数产业主体以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主,并且仅仅分布在文化旅游、娱乐、文化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方面,企业规模较小,产业层次和效益较低,生产的产品附加值较低。
五、金华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政府确保协调机制
产业间的高效、优质融合需要主管相关产业的政府部门打破行业分割,通过统一管理、统一执法,形成各政策主体相互协调的机制。为促使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进一步融合,确保融合发展的进度和效率,相关部门应当协调配合,形成相互支持、共同协作的保障机制。首先要从整体上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行合理布局。文化部门和旅游部门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时,需要相互沟通协调,确保两个产业规划具有良好的衔接和配套,使其在产业发展思路、产业发展目标、产业发展举措、具体时间安排以及空间布局等各方面保持同步配合,确保融合高效有序进行。其次,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文化与旅游部门之间应保持密切联系,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工作会商,讨论重要文化旅游产品、重大互动项目的开发建设,共同筹划重要的旅游文化宣传活动,共同商讨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二)企业增强创新意识
企业是产业发展中的主体,是推动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重要力量。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旅游企业和文化企业应意识到传统的技术、管理、经营理念都在一步步走向衰落,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具有创新的理念和精神。从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单纯的文化资源的消费已走向衰亡,而融入了文化创意元素的产品及服务则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通过创新创意,文化基础的吸引力会大大提升,与之相随的消费也会大大增加。在“互联网+”的浪潮推动下,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企业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深度挖掘客户需求,不断创新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注重提升客户体验,提高市场竞争力,从而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积极培育品牌项目
(1.河海大学 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2.金陵科技学院 旅游管理系,江苏 南京 211169)
摘 要:通过回顾旅游产业融合度的传统测度方法,得出由于统计数据和模型选择的缺陷,使得现有旅游产业融合度测度只能止于理论分析层面的结论;借助于旅游产业融合场和融合熵的概念建立了旅游产业融合运动的物理模型,分析了影响旅游产业融合运动的因素,提出了测度旅游产业融合度的指标体系;综合利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实证研究了江苏和全国的旅游产业融合度,分析了阻碍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解决对策。
关键词 :旅游产业融合度;旅游产业融合场;旅游产业融合熵;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实证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15)01-0090-06
收稿日期:2014-12-1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12YJA790163)
作者简介:严伟(1967-),江苏扬州人,金陵科技学院旅游管理系教授,河海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经济学。
旅游产业融合是近期旅游学研究热点之一,程锦,陆林等(2011)、樊小兰(2011)分别用综述的形式对旅游产业融合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评述[1][2],他们的研究表明当前对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集中于旅游产业融合概念、旅游产业融合动力机制、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和旅游产业融合效应等方面;但从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普遍性规律来看,在前述研究对象中似乎缺少了旅游产业融合度的研究,例如,同属产业经济学研究范畴的产业链研究、产业集群研究、产业关联研究都分别对应着“产业链完善度”、“聚集度”和“关联度”等概念,并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测度方法。有鉴于此,下文将在回顾传统旅游产业融合度测度方法的基础上,提出旅游产业融合度的测度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以弥补旅游产业融合研究的理论缺陷。
一、传统旅游产业融合度测度方法回顾
(一)专利数据法
专利数据法,又称相关系数法,是一种计算两两产业间融合度的方法。美国学者Fair(2001)等选择了32家在1930-1990年间具有专利活动的美国公司,将它们被授予的专利分别归属为化学、电子、机械、交通运输四个行业,计算了各个行业专利占总专利数的百分比,构建了一个产业间技术融合程度的相关系数矩阵,并以相关系数代表融合系数,根据相关系数的变化趋势判断两两产业间融合程度。
国外学者们关于产业间技术融合程度的研究为旅游产业融合度的测度分析提供了思路,国内学者束菊萍(2003)仿照此方法,利用饭店业与相关产业间的专利数量关系,计算饭店业与相关产业间的融合程度[3]。但由于数据获取困难,最终只进行了思路上的分析,表达了一种利用产业间专利数量关系度量其融合程度的思路。笔者认为,即使束文的研究得以完成,也只能衡量饭店业与关联产业两两之间的融合程度,未能对饭店业的总体融合程度进行把握。
(二)赫芬达尔指数法
Gambardella(1998)等在分析计算机、电信设备、电子元件、其他电子产品和非电子技术等五大产业技术融合状况时,搜集了各产业内代表性企业在各个产业内专利数量的基础上,计算产业内企业授予专利的HI值,以HI值代表融合系数,来衡量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融合程度。其基本测算方法如下:
假设某个企业在某一产业领域被授权的技术专利个数为xi,X表示某企业在所有m个产业的专利授予总量,以HI代表融合程度,则有:
他们将HI值分为0.84-1.0、0.68-0.84、0.52-0.68、0.36-0.52、0.2-0.36等五个区间,HI越小,表示技术融合程度越高,反之,技术融合程度则越低。学者梁伟军(2010)曾将该法应用于农业产业融合度测度中,并尝试不仅测度农业与相关产业间的技术融合度还要测度其产品和市场融合度,然而,也是由于专利数据的获取难度,不得不止步于思路分析层面[4]。
(三)以产业关联度替代产业融合度
由于旅游产业融合度计算难度大,表现在数据获取困难、计算模型不成熟,在此情况下,很多研究者就用成熟的旅游产业关联度替代了旅游产业融合度计算。
刘婕、谭华芳(2011)提出了旅游产业关联融合度概念,运用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等指标分析了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的融合度[5]。本文认为,以旅游产业关联度替代融合度来度量旅游产业融合状况有其合理性,但关联与融合的区别在于是否突破产业界面、形成新业态,如果以关联度取代融合度似有效应放大之嫌。
二、旅游产业融合度测度的物理模型
综前所述,由于数据获取困难、模型选择不当等原因,到目前为止尚无学者独立完成旅游产业融合度的实证研究,因此本文拟从旅游场域而非传统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观察旅游产业融合过程,通过建立旅游产业融合场和融合熵的概念,构建旅游产业融合运动的物理模型,以便从物理模型角度直观观测影响旅游产业融合度的各种因素,并尝试对之进行实证性研究。
(一)旅游产业融合场
著名学者布迪厄认为场域是一个网络或者构架,场域要素间的关系包括了支配关系、屈从关系、结构上的同源关系等[6]。将场论引入旅游学研究中并不鲜见,张国举(2005)认为“旅游场域是一个相对独立、充满竞争性的空间,它具有生成流变性[7]”;章锦河、张捷(2005)提出“旅游场是旅游活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具有能量、动量和质量,影响和作用于其中的旅游流的产生、集聚与扩散,反映场内各源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8]。”王长生(2001)进行了旅游场平衡力研究,认为“它由旅游力、旅游主体、旅游媒体和旅游客体组成。旅游力是旅游场平衡的决定性因素。当旅游力大于旅游污染力时,旅游场处于平衡状态[9]。
考虑到旅游产业结构体系的综合性、多样性、层次性的特点,可以从场域角度将其理解为具有耗散结构特征的场域体系,本文对旅游产业融合场作如下界定:
(1)旅游产业结构体系包含了传统狭义旅游业在内的诸多产业,并把这些产业理解为一定时间、空间下的源点,在旅游产业融合动力因素的作用下,这些源点之间发生碰撞、分裂、关联、融合等诸多和谐或矛盾的行为,经过涨落、渐变与突变的演化,最终形成显性的、动态的旅游产业融合态势。简言之,旅游产业融合场是以大旅游产业结构体系为背景,以各个具体产业为发生主体,以产业融合动力为作用力,各产业之间的矛盾冲突和融合为主要演化内容的复合体,源点、力、行为、演化、融合等要素复合构成了旅游产业融合场;
(2)在旅游产业融合场内,旅游业与相关产业间的融合程度、融合方式不同,也即在融合场内时空下,场强不同;
(3)在旅游融合场内,旅游业与相关产业间发生的碰撞、分裂、关联、融合等诸多和谐或矛盾的行为引发了融合场的混乱,这种混乱程度可以用“旅游产业融合熵”表达。
(二)旅游产业融合熵
熵理论自从1865年被克劳修斯提出以后一直不断地发展,随着熵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诞生了具有各种研究特色的熵概念。熵概念已超出最严谨的科学范畴而广泛地被移植和渗透到其他的学科领域,以致熵成为一个多学科的概念,如复熵、管理熵、结构熵、运行熵、道德熵、激励熵、制度熵、公平熵等[10]。鉴于此,本文提出旅游产业融合熵。
(1)旅游产业融合熵的提出
控制论创始人维也纳认为:“一个系统的熵就是它的无组织程度的度量。”因此,旅游产业融合熵是对旅游产业融合场内旅游业与关联产业间碰撞、冲突引起的场内混乱程度的度量。
熵的定性度量被称为玻耳兹曼表达式,玻耳兹曼于1877年借助于热力学几率Ω定义熵,热力学几率是指宏观状态对应的微观态数,即S=KlnΩ,式中K被称为玻耳兹曼常数。
该式表明,熵值大小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第一,系统构成元素的种类以及规模大小将直接决定熵值。在系统其它控制变量保持不变情况下,系统规模和熵值呈正相关的关系。第二,系统内部元素的种类丰富度和元素之间的关系对于系统熵值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当系统内部元素关系较为简单时,熵值就明显偏小。反之,熵值则偏大。第三,系统信息的丰富性和系统熵值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当系统拥有的有用信息越多时,对应的系统熵值就越大。
(二)场与熵视角下的旅游产业融合度测度分析
从自组织理论的角度看,旅游产业结构系统是一个处于非均衡状态的耗散结构,旅游产业结构系统内包含的各种产业、各种要素之间一直处于关联、运动、冲突和碰撞之中,这些活动方式促成了旅游产业融合的产生、发展;熵是旅游产业结构系统内这种矛盾运动方式复杂度和烈度的度量标准,旅游产业结构系统内包含的产业、要素越多,则发生融合的可能性越大。旅游产业融合场、融合熵概念的提出实际上是确立了旅游产业结构系统融合运动的物理模型,为进一步定量刻画融合度准备了条件。
由熵的玻耳兹曼表达式及熵值大小的影响因素可推知以下结论,这些结论表明了旅游产业融合场、融合熵与旅游产业融合度测度维度间的隐含关系,也是本文最终采用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法测度旅游产业融合度的理论基础。
(1)旅游产业融合熵体现了旅游产业融合场内包含元素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复杂性。融合熵反映了旅游融合场系统的混乱程度和无序程度,表现了旅游产业融合场的不确定性。虽然融合熵不能作为融合度高低的直接判断指标,但是因为熵值越大融合的可能性越大,融合熵可以作为融合度的影子判据;
(2)融合熵越大意味着旅游产业融合场内混乱程度越大,也即不同产业间碰撞、冲突、矛盾程度越大,旅游产业融合的可能性越大。旅游产业融合场内的状态越多、越复杂、越无序,其融合熵值就越大;反之,融合熵值就越小。
(3)旅游产业融合熵值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如系统组成元素数量的多少、规模的大小,组成元素的种类以及元素间关系的复杂程度都会影响其熵值。类似的,旅游产业结构系统内包含的产业越多、对旅游业的依存度和关联度越大、融合型旅游新产品类型越多则融合度越大;同时考虑到旅游产业融合的自组织和他组织相统一的特性,高新技术对传统旅游业的渗透程度以及旅游产业政策的推动也是衡量融合度的重要指标。
(4)旅游产业融合熵存在着不同层次的阈值,代表着初级、中级和高级融合的不同状态,同一融合熵值可能代表着不同的旅游产业融合状态。随着旅游产业融合熵值增大,旅游产业融合的可能性在增加,而一旦融合成为客观现实,也即从旅游产业融合的角度和层面讲,整个旅游产业融合场变得更为有秩序,那么旅游产业融合熵值减小。其后,在旅游产业融合动力机制作用下,融合熵继续增大,一直到新的旅游产业融合秩序再次出现,融合熵值再次降低,如此循环往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同样的融合熵值发生在不同的阈值区间中,却代表着不同的旅游产业融合程度,因此,不能用旅游产业融合熵作为衡量旅游产业融合度的指标,旅游产业融合熵只能作为某种秩序下旅游产业融合可能性大小的指标,融合熵只有在同一阈值下进行比较才有意义。
鉴于旅游产业融合场、融合熵与融合度之间的逻辑关联,本文以波尔兹曼熵公式为基础,吸收了旅游乘数和旅游产业关联度计算的合理成分,提出旅游产业融合度的计算模型如下:
其中:Et为旅游产业融合度;K为融合度系数,定义为旅游业每增加单位收入所带来的整个旅游产业结构体系的增加值;i为旅游业与相关产业发生融合状态的微观状态数;Pi表示每种产业融合状态对应的融合型旅游业态在旅游业收入中所占比例,即每种融合状态发生的概率,Pi满足ΣPi=1。
旅游产业融合度计算公式表明:①旅游产业融合场内,旅游产业的规模越大,旅游产业的综合性与带动性越强,融合度越大;②旅游产业融合场内,产业数量越多、规模越大,其熵值越大,融合度亦越大;③旅游产业融合场内,产业与产业间的关系越复杂、关联度越高,融合熵越大,融合度亦越大;④旅游产业融合场内,旅游业与相关产业间发生的融合程度不同,也即融合程度在场域内分布的强度呈非均质和非平衡态。
旅游产业融合场和融合熵概念刻画了旅游产业结构融合运动的物理模型,旅游产业融合度公式是对融合运动方式与结果的量化反映。但是,该公式的局限性在于只可意会影响旅游产业融合度的诸因素而无法进行具体地计算,因此本文借助于前文的相关概念、模型、公式提出测度旅游产业融合度的指标体系,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评判指标的权重,最后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旅游产业融合度进行综合度量。
三、旅游产业融合度的实证分析
(一)旅游产业融合度评价指标体系
考虑到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是管理科学领域的成熟方法,运用该方法进行旅游产业融合度的实证研究的学术价值在于提出旅游产业融合度的评价指标体系而非具体计算过程。下文根据旅游产业融合场和融合熵所构建的物理模型,将影响旅游产业融合度的物理因素过渡到产业经济学领域,用产业经济学的语境提出了如下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直接给出对全国和江苏的旅游产业融合度的测度结果,省去了庞杂的计算过程。
图1旅游产业融合度评价指标体系
(二)旅游产业融合度的模糊综合评判
通过层次分析法明确了准则层及子准则层的权重之后,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江苏及全国旅游产业融合度评价的研究,江苏和全国旅游产业融合度评价的实证研究,可以相互对比、相互映衬社会经济发达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关系,对中国旅游产业融合度的分布状况有更直观的理解。
在评价旅游产业融合度等级时,由于经过模糊矩阵运算得到的是一个模糊向量,不能直接用于结果的排序评价,所以本文对各评语等级进行赋值,用一个向量V来表示评语等级集,本文取“非常好”为100分、“比较好”为80分、“一般”为60分、“不太好”为40分以及“差”为20分。
江苏省的旅游产业融合度模糊综合评判结果为:C1=B·R1=(0.23,0.42,0.25,0.10,0.02)。结果表明,23%的专家认为江苏省的旅游产业融合度非常好,42%的专家认为比较好,25%的专家认为一般,10%的专家认为不太好,2%的专家认为差。为了得出最终的综合结果,我们进一步将C1归一化为C1’=(0.23,0.42,0.24,0.10,0.02),与模糊评判向量V相乘即得出综合评价结果分值为:
同理,可以计算出全国旅游产业融合度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C2=B·R2=(0.11,0.35,0.32,0.16,0.08)。结果表明,11%的专家认为全国的旅游产业融合度非常好,35%的专家认为比较好,32%的专家认为一般,16%的专家认为不太好,8%的专家认为差。进一步,归一化为C2’=(0.11,0.34,0.31,0.16,0.08),与模糊评判向量V相乘即得出综合评价结果分值为:
为消除相邻等级跃变引起的不合理现象,对过中点的数据进行模糊处理,即将每个等级区间的中点作为分界点,当指标进入区间的中点时,该指标对该等级的隶属度为1;进入相邻区间中点时,该等级的隶属度为0。由此可知,江苏旅游产业融合度等级为比较好;全国旅游产业融合度等级为一般。
四、旅游产业融合度测度结果分析
(一)旅游产业融合处于低度融合阶段
分析江苏和全国旅游产业融合度的实证研究结果,结合实证研究时对产业融合度阈值的划分等级,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1.全国旅游产业融合度处于低度融合阶段,但是,不同行政区域,在旅游产业融合度的相关影响因素作用下,融合度不同,处于非均衡状态。
2.江苏旅游产业融合度处于“比较好”状态,全国旅游产业融合度处于“一般”状态,分值相差10分左右,江苏旅游产业融合度以较大优势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江苏在旅游产业绩效、旅游产业依存度和关联度、旅游新业态、科技对旅游产业的渗透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平均水平的前列。
(二)旅游产业融合处于低度融合阶段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1.主要原因
旅游产业结构作为一种具有失稳性的耗散结构体系,在旅游消费需求、旅游企业对规模经济的追求、产业政策的推进、科技对传统旅游产业的渗透作用等影响产业融合因素的作用下,使得中国旅游产业融合度处于低度、初级阶段,这既表明了这些影响旅游产业融合的因素发挥了作用,同时也表明在发挥某些因素作用的时候还存在着障碍。徐虹(2008)将影响旅游产业融合的障碍分成制度障碍、能力障碍和需求障碍[11]。
(1)制度障碍
制度障碍主要是指由于旅游业和其关联产业之间由于各自管理目标的不同而形成了具有各自产业特色的管理政策和制度规定,各产业的市场发育程度不同,因而,对产业融合的态度和需求不同。例如,以携程为代表的网络业在融合旅行社业务中就遇到了行业进入的审批障碍;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在融合中就遇到了体育产业严格管制的制度障碍。
(2)能力障碍
能力障碍主要是指当旅游企业面临着产业融合的市场机遇时,由于企业整合能力、核心能力刚性和知识学习与创新能力的不足导致了企业融合能力的下降。
(3)需求障碍
需求障碍主要是指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消费行为习惯和学习能力的不足阻碍了旅游产业融合。旅游产业融合的本质特征在于创新,当一种融合型新旅游业态推向市场时,都面临着市场是否愿意接受、是否有能力接受的问题,而这些都与市场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惯性有关。
2.解决对策
(1)以“大旅游”产业发展观促进旅游产业融合。以“大旅游”产业发展观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强调旅游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开放性、互动性和综合性,谋求整个大旅游产业结构系统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2)发展旅游新业态,满足多样化旅游消费需求。通过利用旅游消费需求多样化与旅游新业态间的相互促进关系,不断提升旅游产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
(3)放松产业管制,完善旅游业与关联产业间的跨界治理机制。例如,2010年7月,国家旅游局与农业部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2011年5月,国家旅游局和国家林业局签署了《关于推进森林旅游发展的合作框架协议》,联手推动森林旅游业快速发展。
(4)旅游企业经营战略创新。在企业实力和市场环境允许条件下,促进旅游企业采用有助于旅游产业融合的发展战略,如多元化战略、跨行业并购、垂直一体化、战略联盟、集团化等策略。
(5)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旅游业,提高产业素质。以携程旅游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传统旅游业的改造与提升是旅游产业融合的重要方式,甚至由此产生了一大批以旅游电子商务为主要业务方式的旅游电子信息业,是传统旅游业转型发展、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程锦,陆林,朱付彪.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进展及启示[J].旅游学刊,2011,(4):13-19.
[2]樊小兰.我国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述评[J].枣庄学院学报,2011,(10):93-97.
[3]束菊萍.试论饭店产业融合及其程度测量[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6.
[4]梁伟军.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
[5]刘婕,谭华芳旅游与房地产业的关联融合度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1,(2):150-153.
[6]陈金林.物质场论[J].科学之友,2011,(1):120-121.
[7]张国举,鲜俐玲.关于旅游场域的思考[J].嘉兴学院学报,2006,(3):13-16.
[8]章锦河,张捷.基于旅游场理论的区域旅游空间竞争研究[J].地理科学,2005,(4):248-256.
[9]王长生.旅游场平衡研究[J].渝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1,(10):69-72.
[关键词] 体育旅游业 新时期 发展 策略
旅游是现代人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快乐、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都有很大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对生活期望的提高,使得人们开始追求更丰富多彩的旅游方式;科技的发展,使得脑力劳动急剧上升,人们精神压力增大,开始主动寻求能调节心理压力的新型旅游方式。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体育旅游作为一种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能愉悦身心的活动方式越来越多地得到人们的认同和肯定。作为一种新兴的、健康的、充满欢乐体验的旅游方式,人们开始关注它并参与其中。
一、旅游产业及体育旅游产业的概念
1.旅游产业的概念
国内外对旅游产业均有不同的定义,但总结起来,有两个共同之处:一是认为旅游产业是一个综合性的经济产业,是由一系列相关行业共同组成的;二是认为旅游产业的任务是为旅游者提品服务。因此,旅游产业就是:以旅游市场为对象,为其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其所需要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
2.体育旅游产业的概念
作为体育旅游,目的是使人们善度余暇、健身强体、消除疲劳,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与放松。它首先必须具备旅游的基本特征,即人类以前往异地寻求审美和愉悦为目的而渡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根据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特征,可以认为,体育旅游是旅游和体育的结合,是通过体育资源与旅游资源的互补互利,把体育作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旅游活动,但目前,体育旅游没有统一的定义。总体来说,体育旅游产业是体育事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并从传统观光旅游中逐渐剥离出来的一种特色旅游行业,是体育科学与旅游科学交叉渗透而产生的一个新领域。
二、国内外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
国外体育旅游,其发展实际上与近代旅游产业的出现基本上是同步的。1857年,英国人就成立登山俱乐部,该组织向登山爱好者和旅游者提供各种服务;1885年,英国又成立了野营(帐蓬)俱乐部,主要是向喜爱野外活动的旅游者提供野外的食宿设施及相关服务。法国、德国在稍后的1890年成立了休闲观光俱乐部,向旅客提供类似的服务活动。一大批集食、宿、游、娱于一体的闲暇疗养圣地、度假中心、娱乐场所、休闲设施欣欣向荣地发展起来。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体育运动的普及,以体育运动为特色的旅游项目在欧美国家得以迅速发展。
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为发展体育旅游产业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从1979年~1992年,在旅游产业发展的带动下,宾馆、饭店、交通、通讯等极大改观。滑雪、漂流、攀岩、登山、沙漠探险、徒步游、自行车游、自驾车游、高尔夫旅游、武术健身游、海滨健身游等体育旅游项目在我国逐渐兴起。据有关统计,至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的营业性漂流场所已达150多家。1998年,黑龙江和吉林分别参与主办了一年一度滑雪节,至今已举办了4届;贵州举行首届国际皮划艇漂流赛;银川举行了国际摩托车旅游节等,都进一步拓展了人们的旅游视野与活动范围。
发展我国的体育旅游产业,现已开始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这些体育旅游项目的推出,对促进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在体育旅游方面,除登山、滑雪、海滨游泳等传统项目外,近年来在我国的一些地方,新的具有体育特色的项目,如漂流、攀崖、滑草、温泉浴及驾车旅游等项目也正在开辟之中。
三、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前景
1.体育旅游是旅游产业未来的新亮点
体育旅游具有健身、娱乐、消遣、调节情感的功能,是传统观光旅游的一种重要补充。由于体育旅游的外延宽泛,为人们提供了众多参与的机会,能够满足消费者多元化及个性化需求。随着消费能力的增长和假期的增加,人们越来越向往健康的生活方式,体育旅游将运动健身与度假休闲结合在一起,赋予旅游以全新的内容,其特殊魅力必将激起人们广泛的兴趣,尤其是那些有一定旅游经历而又不满足传统观光旅游的群体,以及追求时尚、喜欢冒险和挑战的青少年群体。
2.体育旅游有望成为旅游经济的增长点
未来学家约翰・托夫勒在《第四次浪潮》中指出:人类社会的第三次浪潮是服务业的革命,第四次浪潮是信息革命,第五次浪潮是娱乐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资料表明,全世界旅游群体中,以消遣娱乐、健身康复为目的的旅游者所占比例最大。可以预见,体育旅游是极富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也必将成为一条谋求经济效益、发挥经济功能的有效途径。
四、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策略
1.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
(1)体育旅游资源欠开发.
我国体育旅游的方式主要有:登山、徒步攀岩、野外生存、自行车远行、自驾汽车或摩托车旅行、探险、漂流、热气球、滑翔、动力伞、滑草、滑沙和蹦极等方式。这些方式若能形成数量,相互配套,就能实现营销互动,实现规模经济和规模效应。目前我国在体育旅游方面仍存在着品种单一的情况,不能满足旅游消费多元化及个性化需求。
(2)缺乏体育旅游行业的经验积累及开发、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就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而言,旅游媒介已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平,旅游行业的决策者对于新兴的体育旅游的利润超过常规旅游也有共识,但又普遍深感体育旅游肩负的责任也大,花的精力要比常规旅游线路大,而且团队比较难组,客源不固定,宣传的费用较大等。因此,旅游从业人士多有畏难情绪。体育旅游的复合管理型人才匮乏是制约目前韶关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客观因素。
(3)经营管理水平低,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人才培养机制的缺位是导致体育旅游从业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经验严重不足,整个体育旅游服务体系存在着经营管理不善、服务质量不到位等问题,顾客的不满意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失去顾客,失去市场。
2.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1)要迅速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抓住机遇
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工作,让体育旅游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从宏观上加强对体育旅游的扶持与管理,在充分把握我国体育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认真做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划;要处理好加快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确保主要体育旅游资源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加以利用和开发;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资源优势,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发展特色体育旅游产业,要与当地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在充分体现风俗民情特色旅游的同时,还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旅游产业要有较大的市场需求或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二是能体现市场竞争的优势;三是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2)要充分发挥旅行社在体育旅游市场中的作用
体育旅行社还应当参与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特别是一些线路性质的如自驾车等的开发。体育旅行社还应利用其与体育界的关系,开展体育赛事观战游等活动。世界旅游组织专家指出21世纪旅游发展的项目中排在最前的是:追求清新的空气,追求人体的健康,追求亲情的返朴归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旅游。遵循和保护好传统体育,不要使这些资源庸俗化或“洋化”,否则会导致传统文化及其特色的丧失,失去本民族本地区的“原汁原味”。
(3)加大投入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发展特色
依靠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建立起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促使我国体育旅游产业投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合理规划路线。全面加强旅游景区内外交通和服务设施建设。要建立以注重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民族体育为特色旅游的主要路线,认真做好重要景区的精品策划,同时把历史、人文和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结合起来,包装组合,使旅游路线更显活力。
(4)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和综合协调的能力,积极开发体育旅游人力资源
大力挖掘现有人力资源潜力,加紧培养具有体育和旅游复合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体育旅游高级专门人才。
(5)重视安全保障问题
体育旅游的一大特点是旅游者的参与度高。有的项目还带有一定的刺激性和挑战性。旅游者通过挑战和超越自我而获得满足和愉悦,而这正是体育旅游的魅力所在。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安全问题。建立保障体系。在确保旅游者人身与财产安全的前提下发展体育旅游。
五、结论
我国的体育旅游有着广阔的潜在市场,应依靠独特的自然、人文条件,引进国外成熟的新兴项目,避免那些已经普及的或在社区、学校易开展的体育项目,建立起一批集竞技、娱乐、健身于一体的特色体育旅游消费市场,组建专业、独立的服务体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特定的历史新时期,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弘扬中国体育文化之精髓,展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之魅力,借鉴国外体育旅游产业的成功经验,努力探索我国体育旅游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之路。
参考文献:
[1]董玉明王雷亭:旅游学概述,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旅游产业集群;集群竞争力;集群创新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2月8日
一、旅游产业集群概述
和产业集群一样,国内对旅游产业集群也有“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企业集群”和“旅游集群”等多种称谓,但关于旅游产业集群研究都是基于产业集聚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对旅游产业集群进行界定:从产业集聚的目的角度认为旅游产业集群是旅游企业及旅游相关企业和部门为了提高竞争力和竞争优势而形成的服务体系或有机系统。从产业集聚的结果角度,认为产业集群是旅游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从产业集群的特征和功能角度界定旅游产业集群;麻学锋借用产业集群概念和旅游产品的特性对旅游产业集群进行界定;聂献忠等从集群企业关系和集群功能角度提出了主题旅游集群的概念。从国内目前关于旅游产业集群及与此相关的概念来看,尽管表述方法不一,但在地理集聚、集群组成、专业化分工及竞争和合作关系等方面达成了共识。
旅游产业集群(tourism industry clusters)以旅游为主导,由旅游带动或与旅游活动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和横向相关产业组成的产业体系与产业群体的聚集与集成,这个集群由旅游核心产业(旅游产业本身)、旅游相关产业(为旅游产业提供基础支持主要体现为纵向联系的产业)和旅游支持产业(为旅游增加体验消费型产品主要体现为横向联系的产业)三部分构成。简而言之,旅游产业集群是以旅游业为龙头,以旅游消费需求为驱动力形成的产业集群。
二、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不同机理及其分析
(一)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不同机理
1、基于规模经济、外部经济视角的旅游产业集群形成机理机制。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规模经济与外部经济,其结果主要有:(1)通过收益递增降低旅游企业的建设成本和经营成本,从而有利于旅游产业集群开展低成本战略参与国内外旅游市场竞争,获得低成本旅游竞争优势;(2)通过外部规模经济,有利于树立旅游产业集群整体品牌。相对于旅游产业集群,单个旅游企业的生命周期可能是短暂的,品牌塑造与延续难以持久,但旅游产业集群遵循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旅游产业集群品牌持久和知名度高的优秀旅游品牌是某区域旅游发展的珍贵的无形资产;(3)旅游产业集群通过外部规模经济带动了旅游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多群体联动,形成了旅游发展合力;(4)旅游产业集群内分工专业化、劳动力资源共享、信息交流与扩散速度极快,成为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动力源泉。
2、基于政府行为视角的旅游产业集群形成动力机制。稳定有序的市场环境是旅游产业集群横向规模效应实现的重要保证,政府的指导有利于旅游市场秩序维持。在产业集群过程中,政府通过政策的实施与权力的运用,并与企业双向沟通等方式,规范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推进旅游产业集群形成和保障其稳定运行的重要外部条件。
3、产业发展动力带来的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产业要素为复合型架构,包括了交通、餐饮、娱乐、游乐、观光、购物等服务性以及旅行车船、旅行装备、旅行服装、旅游酒店配套用品、旅游纪念品制造等生产性两种不同性质的产业类别及多种要素。每一要素,都能单独构成一个很长的产业链,在泛旅游产业整合的架构下,形成产业集群化发展。
旅游引导的产业集群,最重要的特征是能够形成本地化产业的集聚。比如琼海试水的温泉鹅、嘉积鸭、粗粮小食等作为乡土特色餐饮,基本都依托于旅游的带动,形成优势化的集群产业。
(二)旅游产业集群演进过程中的阻碍因素分析
1、客源市场。旅游消费者是旅游产业的主体,旅游产业中的任一环节都需要围绕着消费者的购买力和消费者偏好来进行。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在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掌握市场的结构以及各个结构的消费者需求偏好和购买力,明确目标,对企业和旅游产品进行正确的定位,制定规划,选择最佳促销手段,制定合理的价格,有针对性地开拓自己的客源市场,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1)消费者购买力。中国旅游业是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倘若消费者实际可用资金较多,那么消费者除了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外要保留一部分货币在手头就会增加获取满足自身精神上的需求,也就使旅游产业集群有了生存和支撑下去的动力。在旅游淡季,旅游业就会萎靡和停滞,对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造成阻碍。
(2)消费者结构。消费者的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和他们的旅游选择。而消费者消费的季节性和无形性也增大了旅游企业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难度。旅游企业必须根据客源市场的细分情况,进而针对不同的旅游群体对自己的旅游项目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创新。根据不同的变量可以把消费者市场分为若干个消费者群体,以便了解不同消费者的旅游目的和需求,进而确定目标市场。
2、资源禀赋。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就像楼房的地基。一个地区旅游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和品味往往决定了这个地区旅游业的规模和水平。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会造成对旅游者不同的吸引力。拥有全国甚至全世界吸引力的核心资源就必定会吸引相关的资本,围绕旅游相关产业的建设形成集聚现象。资源禀赋的优势仍是核心旅游产品中不可替代的关键因素,像黄山、张家界和九寨沟等这类世界闻名的旅游资源四周所形成的旅游产业集聚也正是资源区位集聚现象。因此,最大限度地挖掘旅游景点的美学观赏价值、科学文化价值和休闲娱乐价值对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着重要作用。
3、交通区位。在一定的引力和外推力的作用下,游客流量与距离影响力是成反比的。在旅游效果影响因素中,与住宿、饮食、景点和其他服务消费项目相比,60%左右的人将交通列于首位。由此可见,旅游景区的交通是影响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目前,我国旅游景点普遍存在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区域差异性大的情况。旅游高峰时交通运营不能满足旅游需求。交通拥挤、无序等现象都严重影响了旅游者的出游心情,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
4、旅游信息化。旅游信息化是指利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手段充分整合各类旅游信息资源,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来改变传统的旅游生产、分配和消费机制,以信息化来优化旅游经济的运作,实现旅游经济的快速增长。旅游业的信息化程度决定了这个旅游区的便利程度和现代化程度。实现旅游业从传统到现代、从粗放向集约的转变,利用信息化对传统旅游业加以改造提升已经刻不容缓。
三、提升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对策分析
目前,制约集群演进的既有企业方面的因素也有集群整体的因素,本文从旅游企业、生产要素、环境、制度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一)重点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从企业管理层面来讲,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员工的知识和技能;二是企业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三是企业的管理和经营能力;四是公司创新品牌和运用品牌的能力;五是企业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观。核心竞争力具有独特性、价值增值性、延展性和时间性的特征,因此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要根据其特征有目的的培育。
(二)强化提升生产要素竞争力。首先,要整合旅游集群内所有资源,根据市场需求,转变观念,创建特色旅游产品和旅游路线,借助自身独有资源,不断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其次,要彰显区位优势,持续加大旅游交通投入,为旅游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再次,加大融资和引资力度,提高资金利用率;最后,加快引进和培养高层次旅游专业人才。当前,人才是制约旅游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旅游企业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不断提高环境竞争力。环境竞争力涉及的是旅游产业的宏观发展环境,它通常间接地对旅游产业形成影响,如技术环境渗透到集群各个企业,对旅游产品的价值创造过程起放大作用。环境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但在众多的环境影响因素中旅游的营销环境的作用最为直接,作用更为明显,故旅游的营销方式不容小觑。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消费者消费层次和品位的提高,原有的旅游营销方式已不适合当前市场需求,因此要转变旅游的营销方式,才能提高其竞争力。
(四)充实提高制度竞争力。制度竞争力对旅游产业集群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只有科学的制度才能促进集群的形成,引导集群的良性发展,使其竞争力不断提升。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统一规划区域集群,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增加产业集聚度。政府要加大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平衡各方利益,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各城市的主管部门应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制定详细的体育旅游开发规划,力求实现区域内旅游集群的旅游产业、市场、信息、管理制度的一体化;其次,应加强相关政策的执行和落实力度。通过不断地调研发现政策的落实情况,在调研当中不断地发现新的问题,并及时制定和出台新的政策以应对新情况。通过与相关旅游研究机构、大学以及各地旅游局协调合作,与旅游公司结合,并建立旅游产业调研基地,通过实地调研观测,了解旅游产业开发的新进展,以检查政策执行状况。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玲,邬永强.广州市会展旅游产业集聚过程及形成机理研究[J].人文地理,2013.2.
[2]陈梦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7.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旅游产业关系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精神,随后各行各业相时而动,纷纷展开了关于如何在各自领域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深入探讨。作为第三产业排头兵的旅游产业,在新的历史时期积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来重新定位其发展方向与战略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基于科学发展观“协调、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旅游产业要想实现科学、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主体和客体分别是人和旅游产品,人的要素包括旅游规划者、开发者、管理者、经营者、旅游者、服务者和当地居民等,而旅游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是人工自然扩大的一种产物。在旅游开发和规划中,旅游规划者扮演着重要角色,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有重要的影响,在旅游规划中既要尊重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要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对旅游发展进行科学化规划和设计。开发者、管理者和经营者都属于旅游产业的直接推动者,在旅游产业的经营管理中应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将旅游产品和服务人性化设计,保证行业的有序竞争和健康发展,同时又必须保证旅游资源和环境不受破坏。旅游者、服务者和当地居民是旅游活动过程中供需双方和受影响的第三方的集合,旅游者的到来给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当地居民对待旅游者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旅游发展的状况,如果当地居民采取比较善意的态度,则可同时扮演旅游服务者的角色。三者应该追求的是一种多方协调的局面,高素质的旅游者会对当地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小一些,而高素质的服务者和当地居民也不会因为短期的利益而忽视自然的持续性发展。总的来说,由于旅游产业是建立在自然的良性发展的基础上的,同时旅游产业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人与自然的关系错综复杂,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形成良好的互动。
2现在与未来的关系
在时间维度上,旅游产业的发展要处理好现在和未来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第一,资源的利用上,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对旅游资源的利用必须考虑未来的需求,实现持续性发展,而不能局限在满足当代人或者部分人的旅游需求;第二,产业发展形态上,旅游产业的发展从最初的简单组团,发展到传统的“走马观花”式游览,现在已经开始转型到休闲度假与旅游体验相结合,逐步得到提升;第三,旅游规划上,旅游的规划和开发是基于现在、面向未来的一项工作,在规划中必须有长远的目光和敏锐的洞察力,才能超出时间的限制,将旅游产业定位于未来;第四,旅游者需求上,从初级的感官享受,逐步提升到了精神的享受,甚至将旅游作为提升自我素养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因此,旅游产业必须立足现在实际情况,面向未来的发展目标,才能少走弯路。
3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正处于重要的转型阶段,在这一时期应努力实现从追求增长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一味追求数量上的增长,快速的旅游发展建设,在填实了旅游发展基础的同时,也出现了不科学的发展状况,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带来了无法弥补的过失。因此,在稳定旅游产业发展速度的同时,要注重旅游产业的健康指数,将发展的质量摆到首位,运用科学的发展观规范旅游发展的高质量增长,而不是数量和速度的增长。
4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旅游产业的发展依赖于旅游资源的开发,而旅游资源在经过开发和设计之后,是否会面临着破坏的危机,就需要通过科学地正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做到开发和保护的统一,是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收入和就业机会,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而资源的保护则需要大量的成本,因此需要在开发中贯彻保护的概念,而当旅游开发开始有了经济收益之后,又可以将部分收益用于资源的保护,两者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旅游开发不仅是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也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要求,旅游活动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高级形式之一,人类的进步必然要求开发旅游产品。同时,旅游资源的保护又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是相辅相成的,科学的旅游开发是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的开发,而不仅是以经济效益为唯一目的的开发。
5产品与市场的关系
旅游产品设计和创意不仅要考虑资源的赋存状况,还要考虑市场的需求特征和发展方向。只有在充分研究旅游市场需求特征的基础上,设计和规划出来的旅游产品才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最大程度地实现旅游产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同时,针对旅游市场的不同结构特征,为旅游者提供特色化、人性化和多样化的服务,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才能延长。另外,研究旅游市场的潜在消费趋势,将有助于提高旅游产品的市场迎合度,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主导或影响旅游者的消费倾向和消费偏好,从而引导旅游市场的科学消费、合理消费,实现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6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旅游产业是在竞争和合作中不断得到发展和提升的,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初期,由于没有客观地认识到这一点,从而形成了无序竞争的混乱局面,造成了大量的资源耗损,既损害了旅游者的利益,也妨碍了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旅游产业开始了区域化整合和区域性合作,也就是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形成更大的竞争优势,譬如泛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合作、长江三角洲无障碍旅游区的形成、粤港澳区域旅游合作圈的构建等。因此,旅游产业要做强、做大,就必须正确处理好竞争和合作的关系,在战略层面上强调区域整合的概念,通过产业联合、行业分工、内部协作的方式,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
7政策与舆论的关系
旅游产业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而且很大程度上需要政策的支持和引导。首先表现为弥补市场失灵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秩序通过“看不见的手”来加以调节,但市场运行过程中有“市场失灵”的客观存在,此时,政府就必须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来保证市场的正常秩序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表现为旅游均衡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保证旅游业各区域、各部门均衡发展,同时保证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比例协调。最后表现为大力发展旅游业的需要,通过相关政策对旅游业的倾斜,形成旅游产业发展的优惠条件。因此,政策对旅游产业具有引导和保障作用,而社会舆论对旅游产业的发展也有相当大的影响,从而间接影响到旅游规划和项目的建设。另外,社会舆论在一定程度上还能辅助政府实现旅游行业管理的职能,促进旅游行业规范化发展。因此,要正确利用政策和舆论对旅游产业的影响作用,科学地引导旅游产业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8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处理城市与乡村发展关系的原则,在大力推进城市旅游发展的同时,加快近郊旅游、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旅游的发展,有助于全方位扩大城乡旅游交流,实现城乡旅游资源互补和旅游市场互动,从而促进城乡旅游协调发展。此外,它还将带动乡村经济的整体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使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合理化。统筹城乡旅游发展,响应了国家促进农村发展的国策,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解决了“三农”问题,对国家和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为实现旅游全民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9出境与入境的关系
这里的出境和入境主要是指我国三大旅游市场的发展排序和旅游企业的国际化问题。从旅游市场角度来看,考虑到旅游业在外汇创收和回笼资金方面强大的拉动作用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近期我国旅游市场的发展原则上应遵循“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的基本方针。从旅游企业角度来看,国内大多数旅游企业呈现出小、散、乱、差的局面,总体竞争力不强,没有形成航母式的跨国旅游企业集团,无法主动“走出去”在国际竞争市场上站住脚跟;而我国加入WTO之后,随着服务贸易总协定中规定的某些行业进入壁垒的消除,我国的旅游业领域将被动“引进来”众多蓄势已久的国外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因此,我国旅游企业界的当务之急是通过资产重组、兼并收购、战略联盟等多种形式实现集团化扩张。
10危机与发展的关系
旅游产业的发展受到多方面要素的影响,属于敏感型行业。由于旅游危机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很容易对旅游业产生重大的影响,譬如SARS的爆发对旅游业就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但反过来看,危机的产生也会促进危机保障体系的完善和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不能因为危机的破坏作用而忽视了其积极的启示作用,客观、科学的认识到危机将给旅游业带来了更完善的管理功能和更强的竞争力。因此,短期损失和长远保障是辩证统一的,危机给旅游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免疫功能,使之更具生命活力。
总体而言,旅游产业的发展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关系,必须运用科学发展观,才能辨析旅游系统内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明晰旅游产业发展的主导思路,从而保证我国旅游业全面、协调、稳定、健康和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勇,周霄.WTO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新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戴斌.以社会发展目标统筹旅游产业运行[N].中国旅游报,2004-05-12
关键词:贵阳市;旅游产业;金融支持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贵阳,全市现著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3A级以上旅游景区14个,农业旅游示范点5个,历史文化名城1座,森林公园1个等等。2016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901.41万人次,同比增长52.1%,实现旅游总收入124.65亿元,同比增长68.9%,全省排名第一,全面开启了旅游经济新时代。在贵阳旅游产业愈发发展壮大的今天,金融支持已经需要高度关注并做出对应的解决方案才能保障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贡献,因而综合国际国内旅游业发展大环境制定本研究。自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产业经过一系列的经济政策与自身的优势相结合,逐步发展成为服务部门中的“首脑”产业,旅游业是拉动内需的关键,很大一步的带动和提升了国民经济。如果没有了来自社会各界的金融支持,旅游业现如今也不会发展得如此迅速,它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文章以贵州省贵阳市的景区为切入点,对贵阳旅游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的方式、融资渠道和策略作详细研究。
二、研究现状
到目前为止相对于国内,国外的相关研究较少。1950年以后经济学家才对金融结构理论有所研究。约翰•G•格利和爱德华•S•肖(1960)通过建模,将经济社会分为三个部门和四个市场,从而得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外部筹资方法。戈德史密斯(1996)研究金融结构、金融工具存量和金融交易流量的经济因素并阐述了之间的相互作用,由此形成和促进金融发展。国内近几年的研究主要有,金力伟(2015)分析了金融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张卓林(2015)以迭部县为例,从贷款抵押、金融服务方式和市场培训力度分析了旅游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及难度并提出建议。廖慧颖(2015)在金融支持与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性的基础上,探究了金融旅游的战略格局。方涛(2015)就某地的金融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探索了金融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方法。综上所述,对旅游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比较成熟,因此文章主要利用研究结论运用到贵阳市的旅游业发展中来。
三、贵阳旅游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基本情况分析
贵州省具有充足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各种各样丰饶的旅游资源。综合的旅游发展分区实现了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布局,相关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计划帮助贵州省旅游产业实现个现代化的快速发展。2016年全省的旅游业收入达到2586.7亿元,其中贵阳市对这一数字的贡献值是15%,得益于“多彩贵州”口号的号召,贵州省全境都开始了特色旅游发展方式的规划和建设,贵阳市率先开启了“自然+人文”的旅游概念革新,积极引入各方投资和新鲜的旅游文化概念,在区位因素的影响下,树立了全省特色化旅游发展的典型。贵阳市现有的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超过200余家,2015年,贵阳市政府响应省政府关于发展旅游专项资金的要求,开始在全市范围内的金融机构中配置旅游专项资金项目,已得到80%的对应机构支持。图1:贵阳市旅游产业金融支持来源图2:贵阳旅游业金融资本投入额由图1和图2中的数据分析可得金融业对贵阳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着重要的作用,且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之中,犹以银行资本的注入最为直接且数额较大,从2010年的旅游金融投入54.8千万元发展到2016年的293.8千万元,增长突破463%,呈现连年稳增长的金融支持现状。
四、贵阳旅游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实证分析
研究旅游产业发展的金融资本支持,即政府拨款及银行贷款两方面,所以本文主要选取贵阳市旅游总收入(TOUP)、人均可支配收入(PCDI)和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拨款(TDFA)三个指标,并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下β0、β1和β2为模型参数,u为误差项。由此回归理论模型建立如下:TOUP=β0+β1PCDI+β2TDFA+u利用Eviews回归模型结果如下:TOUP=-559.5365+6686473PCDI-757.0657TDFAt(-0.246175)(0.947992)(-0.408529)F=36.29509R2=0.973187从上述式子可以看出,在政府拨款(TDFA)不变的情况下,人均可支配收入(PCDI)每增加一个单位,旅游总收入(TOUP)就会增加6686473元,而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政府拨款每增加一个单位,旅游总收入就会减少757.0657元,也就是说,人均可支配收入即银行贷款对旅游总收入的影响程度远远大于政府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拨款对旅游总收入的影响。
五、结论
贵阳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事关贵阳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在应用现代化开发理念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也需要明确金融支持对一个新兴产业的重要性,只有综合的应用现代化发展理念对发展方式和金融支持做统一的部署与安排,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好政府和金融机构给予的金融帮助和支持,完善产业结构,进一步发挥旅游产业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为贵阳市经济建设添砖加瓦。相信在旅游企业和政府、金融机构的通力配合下,贵阳市旅游产业一定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作者:岳雪 梅丹丹 单位:铜仁学院
参考文献:
[1]约翰•G•格利和爱德华•S•肖.金融理论中的货币[M].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
[2]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金力伟.金融支持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
[4]中国人民银行迭部县支行课题组,张卓林.新形势下金融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以迭部县为例[J].甘肃金融,2015.
(一)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的东北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旅游产业作为朝阳产业迅猛发展。1996年9月,黑龙江省召开旅游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把旅游业作为全省新兴经济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出将黑龙江省打造成“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的目标,要求充分利用黑龙江省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资源,整合旅游资源,把哈尔滨、五大连池、镜泊湖、扎龙湿地、神州北极、兴凯湖、小兴安岭、抚远华夏东极、大庆温泉、鹤岗黑龙江界江等十大旅游地作为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重点,辐射全省。目前我省有旅行社613家(其中5家入选“全国百强旅行社”,位居东北三省之首)、星级饭店309家、家庭旅馆230家、景区景点1000余个(其中包括国家A级景点175家)、中国优秀旅游城市9个、S级滑雪场29家。黑龙江省2008—2013年度旅游产业发展良好,旅游收入稳步增长,平均增长率达到18%左右。
(二)研究方法
采用旅游增加值进行旅游产业对黑龙江省国民经济的直接影响分析。然后,使用贡献率指标并加以修订,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其间接影响。
(三)旅游产业对黑龙江省GDP的影响
1.旅游产业对黑龙江省GDP的直接影响。以往对于黑龙江省旅游产业与国民经济的比较,采用旅游总收入和GDP直接比较的方法。旅游总收入是一段时间内黑龙江省旅游业的全部旅游收入,而黑龙江省GDP则是这段时间的生产总值,是所有产业的增加值之和,其与旅游收入属于不同的统计口径,如果将两者进行比较,会夸大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因此,本文借鉴李江帆、李美云在1999年发表的《旅游产业与旅游增加值的测算》中提出的“旅游增加值”概念,将旅游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相比较,从而得出结论。黑龙江省旅游总收入除2005年增长缓慢外,2006—2013年均稳步上升。旅游增加值也呈逐步递增趋势,其中,虽然2004、2005年受到“非典”影响、2011年全球经济复苏导致升幅略有下降,但总体发展情况较好,绝对数值稳步提升。旅游增加值绝对数值的增加并不能完全说明旅游产业的发展情况,只有旅游增加值占黑龙江省GDP的比值增大才能充分说明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通过计算得出,旅游增加值占黑龙江省GDP的比例基本呈上升趋势,其占第三产业GDP的比例达到支柱产业标准,说明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贡献较大。虽然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发展趋势较好,但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尚有差距,这与地理位置、环境、资源等因素相关。因此在制定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时应有针对性地进行部署规划。除了从旅游增加值的角度研究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外,通常还需运用贡献率指标分析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贡献率是指某产业的产出量与投入量之比,借此了解这一产业生产的产值利用中间消耗的比例。2004—2013年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的贡献率在1.4%~11.6%之间上下浮动。受2003年“非典”影响,2004年黑龙江省旅游收入下降,2005年开始回升,又由于2008年全球发生经济危机,导致2008—2011年旅游经济再次陷入低潮,直到2012年有所好转。这是由于旅游产业的特殊性质,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2004—2013年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的贡献率有所波动。总的来说,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的贡献率水平逐步上升,说明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2.旅游产业对黑龙江省GDP的间接影响。旅游产业自身收入是对黑龙江省GDP的直接贡献,而其通过间接消费和诱导消费又为旅游目的地做出进一步的经济贡献,即旅游产业对GDP的间接影响。本文采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旅游收入对黑龙江省国民经济的间接影响。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y=a+bx,设黑龙江省GDP为y,历年的旅游收入为x。回归系数的标准误差显著性水平小于0.05,可以认为所建回归方程有效。R方的值是0.993,R方的值越接近1,说明回归方程对样本数据点拟合得越好,表明旅游总收入与黑龙江省的GDP关系密切。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回归平方和为111400000,残差平方和为799502.325,总平方和为112200000,F统计量的值为1114.759。F值检验目的是检验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是否显著,是否可用线性模型来表示。F值越大,说明自变量造成的因变量的线性变动越大于随机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越显著。这里F值较大,说明旅游总收入造成的黑龙江省GDP的线性变动远大于随机因素对黑龙江省GDP的影响,二者之间的线性关系较显著。根据回归方程计算结果,每产生1个单位旅游收入,黑龙江省GDP增加8.326个单位,说明旅游收入对黑龙江省GDP的间接影响显著。
二、结论
一、引言
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战,其中具有战略意义的是“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牧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绝不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也就是说,居民收入与精准扶贫之于小康,其伟大的战略意义与深厚的历史内涵,确关大局,已无退路。实践证明,发展旅游业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极为重要的路子。然后如何从宏观上核算旅游收入占居民收入比重,以及由于发展旅游使多少贫困人口受益和脱贫,较为科学和具有说服力的宏观数据尚为鲜见。
二、旅游收入与居民收入、精准扶贫贡献的核算
(一)旅游业增加值与旅游产业增加值的界定。旅游业增加值与旅游产业增加值是两个涵义不同的概念,世界旅游组织的分类体系中就有这个不同概念的分类。旅游业增加值就是旅游直接增加值,它是依据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旅游卫星账户:建议的方法框架》(TSA:RMF)关于旅游特征产业的定义核算的,即旅游业增加值是来自游客在旅游特征产业中消费旅游特征产品(TCP)而产出的增加值,或者定义为“为由旅游产业和经济体的其他产业为服务境内旅游消费而产生的增加值”。而旅游产业增加值是由旅游直接增加值和旅游间接增加值的加总,即两者共同构成旅游产业的完全增加值。旅游产业增加值的长处在于它不但可以反映出游客的消费活动是怎样通过直接和间接影响和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产出,而且还可以计量出旅游业发展的乘数效应。
(二)研究旅游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主要方法。迄今为止,研究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主要是投入产出分析法。通过投入产出表的第I象限(参数象限),即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参数―直接消耗系数,可以清楚揭示出旅游的消费活动与经济各部门之间复杂的联系性,也即将旅游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将涵盖于国民经济各部门旅游业从投入产出表的联系中分离出来。通过投入产出表的第III象限(内生变量象限),可以通过国民经济各部门增加值率,核算出旅游业的增加值,再通过投入产出表的第II象限(外生变量象限),运用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ij)和列昂节夫逆矩阵(I-A)-1,以及它们与旅游各相关部门的最终消费需求(Yi)的关系,核算出旅游产业增加值。这样,可以清楚看出旅游产业的完全增加值是如何直接和间接地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从而弥补了旅游乘数研究无法解决的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影响和贡献的过程。进而核算缏糜味跃用袷杖牒途准扶贫的贡献。
(三)旅游收入与旅游产出(产值)的关系。弄清楚旅游收入与旅游产出(产值)之间的关系,这是利用投入产出法分析一个颇为重要的问题。根据国家旅游局《旅游统计调查制度》对旅游收入的解释是:游客(入境游客和国内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支付的一切旅游支出,也即是国家(省、区、市)的旅游收入。这就是说,对游客来说旅游收入就是游客的旅游支出,对国家(省、区、市)来说即为旅游收入。
还有一个与其相对应的概念是旅游消费,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消费的定义,旅游消费是指“由旅游单位(游客)使用或为他们而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也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及目的地停留期间所支出的全部费用。由此可见旅游收入和旅游消费都是从需求角度加以定义的。对旅游目的地来说,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旅游收入在数值上等同于旅游消费总量(当然不包括旅游漏损)。它体现在投入产出表的第II象限内,即用支出法计算的GDP的“最终消费”项内。
旅游产出(产值)是从生产或供给方的角度加以定义的,是衡量旅游特征产业在核算期内生产的提供给游客进行旅游消费的价值总和,以反映旅游特征产业各部门生产活动的总规模。这是计算各部门增加值的基础,因为增加值是生产活动总规模即产出(产值)减去中间投入的价值。由此看来,旅游消费属于支出概念,旅游收入属于收入概念,都是从需求的角度出发的,体现在现行的旅游统计制度中,而旅游产出(产值)属于生产概念,体现在现行投入产出表中。旅游消费、旅游收入和旅游产出(产值)只是在不同视野角度下的概念,而在数值上是等同的。
(四)旅游业增加值的核算。通常将产业增加值与产值,中间使用之间的关系表示为:产业增加值=产值-中间使用,那么旅游业增加值也可表示为,旅游业增加值=旅游业产值-旅游业中间使用。因为等式右边的旅游业产值是已知的(在数值上等同于旅游收入)。但中间使用是未知数,因此需要利用投入产出表第Ⅲ象限中的相应各部门的增加值率(这是已知的),乘以旅游业产值即得旅游业的增加值。
假设第i部门的增加值率为Pi,将与投入产出表对应的第i部门的旅游收入为Yi,那么旅游业增加值的计算公式:
TVA(旅游业增加值)=∑YiPi(1)
显然,旅游业增加值是旅游特征产业与旅游相关产业直接引起的增加值。尽管它是衡量旅游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核心综合指标,但它没有考虑旅游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完全影响和贡献。由于旅游业是涵盖国民经济各部门,它的间接贡献远远大于直接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