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产业链的特征范文

产业链的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产业链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产业链的特征

第1篇:产业链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产业联盟 组织理论 组织特征

产业联盟是企业战略联盟的形态之一,是根据发展某一产业的需要,由大量处于该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及密切相关的支撑机构组合而成。本文将从组织理论视角切入,分析产业联盟大量存在的组织理论基础与相关的组织特征。

一、产业联盟的组织理论研究

1.组织的环境适应性与产业联盟

组织是有共同目标的人群的集合。现代组织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面向外部环境的开放的系统,它不断从外部环境中吸收资源保持其能量的转换,且总是在与环境的持续互动中寻找一种动态平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企业必须参与到全球竞争中,因此,在新的竞争环境下,经济组织必须要具备快速的环境适应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与组织学习能力,以便快速响应市场环境。

2.专业化分工与产业联盟

(1)专业化分工理论

1776年3月,亚当•斯密的《国富论》[4]中第一次提出了劳动分工的观点,他认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改良,以及在任何处指导劳动或应用劳动时所用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的大部分,都是分工的结果”。亚当.斯密认为分工之所以提高生产率,是因为:第一,每个特殊工人的技巧的增进;第二,从一种工作到另一种工作,对通常会损失掉的时间的节约;第三,许多机器被发明,以便利劳动,缩减劳动,是一个人可以成就许多人的作业。

专业化是分工的结果,也是协作的开始。专业化分工的存在,使世界上绝大多数物品都是大量劳动者协助与合作的结果。产业联盟是企业间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互相协作的一种组织创新,专业化分工为产业联盟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

(2)专业化分工是产业联盟形成的基本条件,也是产业联盟的核心机制。

专业化分工是产业联盟形成的基本条件。专业化分工使各经济组织形成了不同的特殊技能与资源优势,企业之间必须相互协作,因此彼此有了交易倾向,发生了交易费用。因此,企业只能在交易方式或制度安排方面寻求降低交易费用的途径。

专业化分工亦构成了产业联盟的核心机制。产业联盟是通过企业间的合作,使每个企业可以将资源更加集中于自己的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上,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其他资源与能力则可以通过与其他企业的协同工作与资源共享获得。因此,一个运作良好的产业联盟必定是一个具有良好机制约束的高效率的专业化分工合作体。

3. 产业联盟的组织特征

根据前述产业联盟的涵义,结合产业联盟的组织理论基础,可以清楚地看出,产业联盟具有如下组织特征:

产业联盟具有特定的产业目标。产业联盟是为实现一定的产业目标而设立的组织,产业目标是产业联盟发展的灯塔,联盟中的每个企业对联盟也都有自己具体的、明确的目标或诉求,没有目标或者目标不明确的联盟注定是没有活力的。因此,产业联盟的目标导向非常明确。

产业联盟组织松散灵活。产业联盟是由联盟中各成员通过一定的契约关系形成的联合体,各成员在经营中保持相对独立,不存在任何控制与隶属关系,组织关系松散;同时,由于产业联盟一般对联盟成员的数量不限制,对进入成员要求不严,成员退出联盟又基本不需要成本,因此,联盟成员进出联盟容易,联盟组织结构存在很大的灵活性。

产业联盟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产业联盟由于“共性”突出,通常情况下,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成员数量多、类型多,不但由产业中众多企业组成。产业联盟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取政府资源,规划布局内的产业联盟普遍得到政府从政策到资金的全面、大力支持。

产业联盟是目前新经济形势下,提升区域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创新平台。正确认识、识别产业联盟的组织特征是运营好一个产业联盟的先决条件,否则,一切的措施、手段都将起到“南辕北辙”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文泉,李泓泽.组织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5,5:5-9.

第2篇:产业链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高职;产业链;专业群;工程造价

一、引言

近几年,按照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战略规划》的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为区域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服务。目前,全国各地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凸显以产业转型升级为特征的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实践证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与区域经济耦合,与产业发展同步,产业转型升级必然带动职业教育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专业布局与调整应与产业布局相对应,产业链应与职业教育链相融合。在此基础上构建体现终身教育的职业教育体系。以天津市为例,近几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先进制造、服务、绿色低碳环保产业为代表的新型产业不断出现,大飞机、直升机、大火箭、新能源等大项目、好项目带动区域产业不断走向大型化、集成化、高端化。在基本建设和城市建设方面,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不断出现,从而使建筑——这一传统产业得到了根本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改造与提升是与全程产业链为基础的,按照专业化社会分工的原则,通过产业集聚发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速度经济和网络经济效益。作为为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服务的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在产业实现全程产业链的背景下,专业设置不应完全按照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专业大类,专业布局也应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高度吻合,对此按照全程产业链的要求应当打造相应的职业教育类。在“两链”对接的原则下,按照产业链的节点,构建专业群将是高职专业建设与提升的趋势。

为解决此类问题,相关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实践,提出了通过专业群建设,改变专业设置的盲目性,为高职专业设置和调整,及发挥资源聚集优势提供一种新思路。研究发现,当前对专业群研究主要集中在专业群概念、专业群的意义、专业群构建的原则和方法上,以及专业群建设内容等方面,还未深入对某一专业群建设提出具体指导意见。本文通过对建筑业产业链的分析,提出与建筑业产业链上某个节点对应的专业群建设思路,并以工程造价专业为例进行了阐述。

二、高职专业群的形成机理分析

高职专业群是指建立在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多个专业方向基础上的,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技能)要求,并能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的若干个专业(方向)的一个集合[1]。通过研究可以发现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形成具有内在的必然性和规律性。一般而言,高职院校的专业群一方面要反映产业链上各节点的规模和顺序,另一方面要体现产业变迁的最新要求,同时还要适应产业内在运行机制的机理。

首先,合理设置专业群。通常,传统产业链的环节众多而且伴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而变化,而一个高职院校的专业群不可能覆盖整个产业链的全部环节。因此,专业群应与产业链上的哪些“节点”或“环节”相衔接,就成为专业群构建中的关键问题。对此,应当要做好产业调研,勾画出清晰的产业链和产业链上的人才及职业能力需求;同时,应认真分析院校所在的人文环境、区域环境、经济环境、办学基础条件和师资状况,明确自身的专业特色和核心专业。在上述调研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产业链节点,打造专业平台,逐步建立起相应的专业群,成为院校整体专业框架的支柱。在专业群布局上,一定要实事求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到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切忌盲目开发,为了专业集群化而集群化[2]。

其次,按照产业的变化,合理对专业群进行动态调整。专业群建设必须紧跟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链的变化发展,按照产业链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群的结构。专业群建设是市场需求变化与高职院内在发展相结合的产物,是高职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产业的发展是个动态过程,产业链会伴随着技术的发展,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处于不断的延伸或萎缩中。因此,专业群的结构也要处于不断的调整过程中,从而使专业群内部旧的专业或专业方向不断变换,而新的专业或专业方向不断开发,使院校整体专业集群结构在动态中得到改造和拓展延伸,从而使专业建设与提升符合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变化要求,符合产业链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要求。

在此,在产业链与职业教育链对接基础上,按照专业群建设的思路进行专业定位。按照专业群形成机理,构建某专业群势必追溯到与之对应的产业链,因此,在对产业链进行分析和切割的基础上,构建与产业特征需求相吻合的专业群将是我国高职院校专业定位和专业建设与提升的依据。

最后,专业群建设必须体现校企深度合作。与传统专业构建途径相比,以产业链的状况作为专业群布局和调整的参照系,能够充分体现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密不可分的特征,因此,专业群建设对校企合作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只有积极争取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按照行业标准,在行业企业专家指导下,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构建专业平台,在专业群基础上进行课程开发,按照职业教育链下专业群的培养规格进行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以及“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才能在科学掌握产业链的发展态势基础上,保证专业群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可实施性。

三、工程造价专业群的构建的必要性分析

第3篇:产业链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煤化工 煤化工

1.煤化工研究目的及意义

通过开展煤化工产业链路径选择研究,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针对现有的能源资源优势,如何发展煤化工,发展什么样的煤化工,围绕这个问题通过构建数学模型,从客观、科学的角度来优选适合陕西资源禀赋、环境承载以及技术可行性的煤化工产业链;另一方面是对现有的煤化工产业链的发展路径进行整合优化,从而引导煤化工产业发展走协调发展、创新发展之路,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

(1)理论方面的意义

从理论层面来看,关于煤化工产业链的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和萌芽阶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框架,尤其是针对在不同区域资源禀赋不同的情况下如何选择和发展不同类型的煤化工产业链的研究还很肤浅和薄弱,缺乏量化的依据。本文通过开展基于组合赋权和灰色关联分析的陕西煤化工产业链路径选择的研究,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视角来分析煤化工产业链的形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的构成,为煤化工产业链路径选择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并进行了积极的尝试[1]。

(2)现实方面的意义

从实践层面来看,煤化工的发展在我国起步较晚,煤化工产业链的发展和路径选择急需产业链、价值链等相关理论的指导和解释。近年来,煤化工在我国发展势头强劲,各产煤大省纷纷发展煤化工,但由于缺乏相关理论的指导,部分地区不顾资源环境容量,竞相规划和建设煤化工产业项目,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潜在的负面影响。

2. 煤化工的概念以及煤化工产业链的涵义

煤化工按不同的工艺路线可以分为煤焦化、煤气化和煤液化;按不同的产品路线可以分为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醇醚、煤焦化—焦碳—电石、煤气化—合成氨等。目前在业内引起关注的煤化工,主要是指煤制油、煤制烯烃和煤制醇醚类的新型现代煤化工,像煤焦化、氯碱和合成氨制尿素等都属于传统煤化工。由此可以看出,煤化工产业主要包括焦炭、电石、煤制化肥等传统煤化工产品,以及煤制甲醇、二甲醚、烯烃、油品等现代煤化工产品[2]。

针对本文给出的煤化工产业链的定义包含以下几层的涵义:

(1)煤化工产业链的运行和发展主要依赖煤炭资源投入的物料平衡和梯级利用,通过上下游各环节的逐级加工和生产,形成煤化工的中间产品或最终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它需要煤炭开采企业和煤化工企业的协同运作,才能保证煤化工产业链的高效、稳定运行。

(2)煤化工产业链上的节点企业要以整条产业链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寻找产业链上自己适合的位置,利用现有的核心技术或先进工艺成为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努力争取占领煤化工产业链上价值分布较大的环节,也可以通过外部资源的内部化,把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或核心环节整合为企业自己价值链环节,提升煤化工企业在煤化工产业链上的相对地位。

(3)煤化工产业链的形成是围绕产品或服务为最终目的的,通过煤化工产业链上各环节的投入产出以及各节点企业的相互协同,在资源约束的前提下,发挥产业链的竞合和协同作用,通过扩大市场容量来提升整个煤化工产业链的存活力和竞争力[3]。

(4)煤化工产业链本质上就是由具有一系列供需关系的节点企业在不同环节上共同创造价值、按照一定的分配规律共享价值的价值创造系统,其结构性特征包括:产业链的结构类别、各个环节上价值大小的分布、各个环节上企业数量的多少、各个环节上企业内部价值链结构,这些结构特征决定了煤化工产业链的存在功能就是通过创造价值,从而再次分配价值。

(5)煤化工产业链是一种组织形式,它根据产业链上上下游企业间投入产出的特定关系,即上游企业的产出是下游企业的投入,而形成的具有技术经济关联的又相互依存的链式组织。

3.煤化工产业链的运行驱动因素分析

从煤化工产业链上下游关系来看,各节点企业占据产业链的位置不同,其获取成功的关键驱动因素也不相同,可以依据企业自身所处产业链上的不同环节和位置的核心驱动要素来实施和推行企业的发展战略,根据煤化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营运模式和特征,把煤化工产业链的运行驱动因素分为资源驱动、创新驱动和品牌驱动三种。

(1)资源驱动

对于煤化工产业链上游的煤炭开采企业来说,企业运行的驱动因素主要体现在矿产资源的占有上,在这个“资源为王”的时代,只有拥有的资源,也就拥有了话语权和决策权,它直接制约和限制着煤化工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它也是煤化工产业链上价值分布最大的环节,因此,煤炭开采企业在煤化工产业链上的地位显得十分关键和重要。

(2)创新驱动

煤化工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所提供煤化工产品以及深加工产品的质量、功能以及单位成本等方面。为了获取这些竞争优势,煤化工企业需要进行技术创新,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同时采取差异化经营的策略,用以满足下游消费群体的多样化需求;还要对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进行创新,用以提高煤化工企业整合资源和高效运作的能力,从而用质优价廉的产品扩大市场容量,提高市场占有率[4],凸显企业的竞争优势。

(3)品牌驱动

煤化工产品以及深加工的产品的分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群体对煤化工企业或是煤化工产业链的下游企业以及对其生产产品的认知程度,打造一个知名品牌能够使企业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因而针对煤化工产业链下游的产品出售企业而言,只有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提高技术含量和强化科学管理以及通过强大的分销渠道将自身的产品展示和提供给消费群体,并赢得消费群体的认可和信任,才能赢得企业的长久发展。

4.结束语

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是我国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国内关于煤化工产业链的研究相对于国外而言比较深入而且全面,但总体来说,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华民,等.榆林市煤化工产业发展探讨[J].煤炭工程,2009(1):26-28.

[2]陈广超,丁红刽.加快煤炭转化,促进集团发展[J].山东煤炭科技,2004(6):64-66.

第4篇:产业链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养猪业;生态产业链;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S828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4.013

Research Summary on the Eco-industrial Chain Coexistence Mechanism of Pig Raising

LIANG Fan-li,QI Zhen-ho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uazhong Agricultur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0, China)

Abstract: From the angle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hain, defind the concept of pig raising eco-industrical chain and discussed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mode of the system. Based on the analyzation of the operational rules,made a conclusion about the coexistence mechanism .

Key words: pig-raising industry ;eco-industrial chain; coexistence mechanism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养猪大国和肉类消费大国,然而粗放式发展带来了日益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1]。据测算,2009 年中国畜禽粪便排放鲜质量为32.64亿t,是同期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总量的1.6倍;其中BOD、COD含量分别为7 273.95万t、8 039.96万t,COD 排放量已远远超过工业废水与生活废水COD 排放量之和(1 277. 54万t)[2]。养猪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中提出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如何解决规模化养猪业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制约当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研究发现,我国规模化养猪业造成的“畜产公害”技术原因是割裂了养猪业和种植业生态产业链的天然联系,制度原因是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相悖导致的环境外部性,因而解决的根本举措是构建农牧一体化的养猪业生态产业链[3-4]。笔者从农业产业链视角出发,对养猪业生态产业链概念进行界定,探讨其内涵和模式体系,在分析其运行规律的基础上,总结运行动力机制并进行述评。

1 养猪业生态产业链概念

生态产业链是一种特殊的产业链,是对传统产业链的生态化转型。尹琦等[5]认为,生态产业链即依据生态学原理,以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存量为宗旨,为提高资源基本生产率和根据社会需要为主体,对两种以上的产业链接所进行的设计(或改造)并开创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系统的系统创新活动。王兆华[6]认为,生态产业链是指某一区域范围内的企业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资源(原料、副产品、信息、资金、人才)为纽带形成的具有产业衔接关系的企业联盟,实现资源在区域范围内的循环流动。这是对生态产业链最具代表性的界定,随后学者在他们的基础上探讨了可更新资源生态产业链、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等[7-8]。王培成[9]首次对养猪业生态产业链概念进行界定,认为养猪业生态产业链即依据生态学原理,以养猪业为主体的某一区域农业生产系统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建立立体循环农业,力争使养猪业的上下游产业(种植业、渔业、加工业等),以最优化的方式链接起来,形成一个经济、高效、环保、稳定的养猪业循环经济产业流程,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转化率。

由此可见,对生态产业链的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在不断拓展,虽无一致界定,但对生态产业链的界定都涵盖如下内容: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技术支持和相互协作为必要条件,以废弃物交换、循环利用、要素耦合和产业联接为具体合作内容建立相应合作方式和网络体系,实现物质、能量、信息等在产业间循环流动和使用,最终达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目的。笔者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养猪业生态产业链是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养猪业为主体的某一区域农业生产系统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技术支持和相互协作的基础上,建立立体循环农业,力争使养猪业的上下游产业(种植业、渔业、加工业等)以最优化的方式链接起来,形成一个经济、高效、环保、稳定的养猪业循环经济产业流程,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转化率。

2 养猪业生态产业链共生分析

农业本身就是由农、林、牧、渔业构成的有机耦合体,由于农业产业部门之间的“天然联系”及其整体性特征,使得养猪业与种植业之间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即共生关系。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构成共生的三要素,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它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共生模式,也称共生关系,是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共生单元之间只有具备某种内在联系才能构成共生关系,即质参量兼容[10]。

养猪业生态产业链的构建是在模仿自然界“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方式上而形成的,养猪场和与其存在订单关系的农户构成生态产业链的生产者,由于其产业链和生态链特性,一方面,对畜禽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成为其产业链上的消费者,生物质、农业等产业成为其分解者;一方面,种植业、渔业等产业成为其生态链上的消费者,而将粪便转化为种植业和渔业所需的生物质技术或加工公司则成为其分解者。与自然界的生物链相似,生态链除了包含不同主体,在主体之间还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价值等方面的流动。

袁纯清[10]将产业链共生模式分为共生组织模式和共生行为模式,组织模式根据共生界面特征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行为模式根据共生能量和分配特征分为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互惠共生和对称互惠共生4种形式。彭建仿[11]在其分类基础上,对农产品供应链演化过程进行分析,认为农产品供应链也经历了从点共生到间歇共生再到连续共生的转变, 在现实中表现为从以往单一买卖关系到长期合同契约关系的转变。连续互惠共生行为模式是供应链环境下农户和企业的共同目标取向。

当前,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养猪业生态产业链也不断发展。以“公司+农户”为主导的养猪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在连接“小农户”与“大市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司与农户之间通过商品契约或要素契约,形成或松散或紧密的协作关系,以获取生态产业链的合作剩余。然而由于公司与农户力量悬殊、契约关系不稳、市场波动等因素,导致养猪业生态产业链很难形成稳固的利益机制,进而影响双方合作信誉及连续互惠关系形成。因而,当前养猪业生态产业链在组织模式上呈现出间歇性和非连续性特征,极易受市场等外界环境影响;在行为模式上,由于小农规避风险本性及公司规模、实力等的影响,当市场价格高于契约产品价格时,农户极易违约,而当市场价格低于契约产品价格时,企业会通过压价压级等方式变相剥夺农户利益,使得本该降低生产风险的企业和降低经营风险的农户均未获益,双方之间呈现出非对称互惠共生关系。与其他产业链一样,连续互惠共生关系的形成是养猪企业与农户共同追求的目标,在产业链不断演变中,这一稳定机制的形成依然有赖于双方合作、信任的建立及政府支持和法规约束。

3 养猪业生态产业链运行规律及动力机制研究

3.1 养猪业生态产业链运行特征

养猪业生态产业链是基于环境的生态链与基于经济的产业链耦合而成,养猪企业和农户为其主体,在市场导向下,以利益为纽带,实现产业链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从而达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目的。生态产业链是特殊的产业链,其首先必须是产业链,获取剩余价值是链上主体参与的主要原因,因而,养猪业生态产业链的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剩余价值获取为目标。同时,由于产业链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受链上主体行为、链条联结、政策法规,尤其是市场价格波动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平衡、稳定与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运转,市场化对养猪业生态产业链而言尤为重要。

生态产业链是以生态学为指导而建立的资源节约型循环经济模式,以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为组成成分。根据这样的食物链条所建立的养猪业生态产业链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为目标。养猪业生态产业链通过立体种植、立体养殖等模式,延长产业链条,加深产业链层次,减少生产环节资源投入,实现资源、能量、物质在过程环节中多次循环使用,减少末端环节资源浪费,同时由于中间环节的多链条,实现末端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进而减少了整个环节资源消耗,形成循环经济流程模式。

根据生态金字塔原理,不同的营养级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的流动,且符合十分之一原理。由于食物链的连接,使得物质、能量从一个生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生物体。养猪业生态产业链是按照自然界“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而建立的,通过物质的产生、分解、组合等形式被不断循环使用,从而构成了养猪业生态产业链的外在表现形式。物质流循环是循环经济系统最重要的功能之一[12]。通过生产者的生产,物质从生产者传递到消费者环节,进而到达分解者这里,实现物质的循环流动。物质流动又必然存在能量的传递,能量的传递和转化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通过建立立体养殖、生态养殖等模式,实现物质的多环节利用和能量层叠的梯次利用。

3.2 养猪业生态价值链运行特征

峰[13]认为,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既是一条能量传递链,也是一条物质传递链,从经济上看,还是一条价值增值链。张俊彪[12]认为,循环农业价值链的形成是以其利润大于零为前提条件的。养猪业生态产业链将畜牧业与其他农业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恢复了畜牧业与其他农业产业之间的天然紧密联系,形成了畜牧业、种植业、林果业、水产业及其延伸的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农产品消费及农业废弃物产业之间相互依存、紧密联系、协同作用的耦合体,从而实现养猪业生态产业链的价值转化。种植业所生产的农作物通过市场售卖实现其价值功能,而农作物产生的秸秆等作为养猪业原料,实现废弃物的价值增值,养猪业产生的粪便及种植业产生的秸秆等废弃物通过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转化成能源、燃料、肥料等有用产品,实现价值增值。

3.3 养猪业生态产业链动力机制研究

共生的基本原理是指反映共生系统形成与发展中的一些内在的必然联系,是共生系统赖以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则,是理解共生关系的要害所在[10]。目前关于生态产业链共生机理研究较为典型的有3个视角。

(1)利益相关者共生效益视角。岳琴等[14]从链内利益相关者、与供应商的相关利益、废气物资的回收系统和链内龙头企业这四个方面谈了利益在链上的界定与分配问题。蒋国俊等[15]从产业链企业间战略联盟认为,产业链运行稳定关键取决于合作企业之间的竞争定价机制、利益调节机制和沟通信任机制。蔡小军等[16]从合作博弈角度出发构建了生态产业链上企业的利益分配模型,并提出了共生产业链稳定必须满足的充分条件是共生产业链的合作方均应该获得其所有共生链组合中的最大收益。

(2)交易费用视角。王缉慈[17]认为,运费和能源的节约、资源及基础设施的共享以及信息的快速流动和管理的配合促使企业产生主动集聚。王兆华等[18]从交易费用角度指出,企业建立工业产业链主要是为了使交易成本最小,认为追求低成本是企业建立工业共生网络的主要动力。苑清敏等[19]认为,虚拟生态产业链动力机制包括由共同利益、生产成本的降低在内的内在动力及环境压力、竞争压力在内的外部动力所构成。

(3)进化论视角。共生过程是共生单元的共同进化过程,也是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必然进化过程。共同进化、共同发展、共同适应是共生的深刻本质[10]。郭莉[20]认为,工业共生进化是一个通过持续技术创新的螺旋上升的进化过程。刘贵富[21]认为,产业链在企业利益的不断变化基础上,通过不断谈判形成一个螺旋式发展的产业链。 张俊彪[12]认为,产业链是由社会分工引起的,在交易机制的作用下不断引起产业链系统组织的深化。

养猪业生态产业链共生机理研究为产业链共生思想在养猪业领域的具体运用,对于以“公司+农户”为主要模式的养猪业生态产业链,公司与农户的合理利益分配是产业链运行的核心,而龙头企业作为产业链关键角色,其经营好坏直接影响产业链经营成功与否,因而国家资金和政策扶持对于壮大龙头企业而言也极具重要性。同时,由于环境的公共物品性质,使得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和农户难以有效约束自己行为,外在的激励和惩罚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对养猪业生态产业链共生机理研究有限,但是可以从工业生态产业链研究出发对养猪业生态产业链进行借鉴。

4 研究结论述评

对生态产业链的研究,学者们进行了大量有益探讨,研究领域不断延伸,应用领域及深度也不断拓展。随着实践的发展,循环经济理论也更具系统性,理论与实践联系更为紧密。 但是,对农业生态产业链研究有限,专门针对养猪业的生态产业链应用指导则是少之又少。随着循环理念的发展和实践的探索,生态产业链研究将逐步细化,养猪业生态产业链体系构建将成为亟待解决的重点课题,且对养猪业生态产业链的研究会从现有的静态研究为主转向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综合评价角度,同时将逐步出现对养猪业生态产业链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研究,以指导其更好发挥作用,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张子仪.重新审视传统千家万户养殖业模式在生态农业中的战略意义[J]. 饲料广角,2003(1):6.

[2] 张田,卜美东,耿维.中国畜禽粪便污染现状及产沼气潜力[J]. 生态学杂志,2012,31(5) : 1241-1249.

[3] 王培成,齐振宏.基于CVM的猪场环境价值计量的实证研究——以武汉市规模型猪场为例[C]//科技支撑科学发展——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18-324.

[4] 齐振宏,王培成.博弈互动机理下的低碳农业生态产业链共生耦合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11):136-141.

[5] 尹琦,肖正扬.生态产业链的概念与应用[J]. 环境科学.2002,23(6):114-118.

[6] 王兆华.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2:25.

[7] 王芳,赵黎明.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建设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5):72-73.

[8] 周颖,尹昌斌,张继承.循环农业产业链的运行规律及动力机制研究[J].生态经济,2012(2):36-51.

[9] 王培成.养猪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耦合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0.

[10] 袁纯清.共生理论及其对小型经济的应用研究(一)[J]. 改革,1998(2):101-105.

[11] 彭建仿.供应链环境下龙头企业与农户共生关系优化研究——共生模式及演进机理视角[J]. 经济体制改革,2010(3):93-98.

[12] 张俊彪.生态产业链与生态价值链整合中的循环农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74.

[13] 峰.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J].福建畜牧兽医,2008(30):49-53.

[14] 岳琴,尹琦.可更新资源生态产业链的利益机制[J].经济师,2003(5):59-60.

[15] 蒋国俊,蒋明新.产业链理论及其稳定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1):36-38.

[16] 蔡小军,李双杰,刘启浩.生态工业园共生产业链的形成机理及其稳定性研究[J].软科学,2006,20(3):12-14.

[17] 王辑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8] 王兆华,武春友.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生态工业园中企业共生机理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8): 9-12.

[19] 苑清敏,刘乐娟,葛春景.虚拟生态产业链的运行基础平台和机制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6):81-84.

第5篇:产业链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 产业链;产业链化;产业集聚;吉林玉米

中图分类号 F27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9)05-0116-03

作者简介 乔志强,长春大学管理学院物流管理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物流系统、供应链管理、产业经济。(吉林长春130022)

世界三大玉米黄金带,美国、乌克兰、中国。吉林位于世界著名的黄金带上,玉米人均占有量、商品量、出口量位于全国之首。玉米深加工及过腹转化产业已成为吉林省除了汽车产业之外的第二大支柱产业。长春大成、公主岭黄龙食品、吉林赛力万事达、乾安吉安生化酒精、皓月、正太、德大等大型集团公司已形成了吉林玉米龙头产业群。大成玉米深加工技术已进入世界先进水平。长春玉米园区将成为一个年产值过千亿元的玉米生物化工城。随着玉米产业向纵深发展和规模的扩大,玉米产业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转变的问题已成为吉林玉米产业面临的首要问题。由于世界粮食问题(粮食供给约束)的出现和我国玉米总量的约束,粮食用于工业的比重受到限制。国计民生、环保等问题对玉米产业的发展要求越来越高。玉米产业的科学化、精细化、结构、规模合理化是玉米产业今后发展主要方向。玉米产业链化和产业集聚问题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问题。

一、吉林玉米产业链化趋势

产业链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同一产业部门(或不同产业部门)相关企业,以产品为纽带,按着一定关系联结成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网链或企业群。玉米产业链就是以玉米产品为核心的集生产资料供应、生产、深加工、转化、销售于一体的生产单位或企业群。产业链化是指行业融合现象。过去农业相对独立,农业生产、加工、研发、转化、销售、服务基本处于分离状态。现在,传统农业生产与加工业、流通业出现了加速渗透流通融合趋势。所谓现代农业,就是传统农业在融合传统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基础上实现的农产品生产、加工、研发、转化、销售、服务一体化,在一体化的体系中传统的第一、二、三产业界限消失了。现代农业的具体表现就是农业产业链化趋势。产业链化是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现象,现在以至于将来,产业链化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

从吉林玉米产业链看,玉米产业链属于资源导向型产业链。玉米加工转化企业对玉米资源供给有很大的依赖性,而玉米资源供给者农户、粮库对玉米加工企业是有选择性的,在玉米市场供大于求的时候,农户(粮库)对企业选择小,价格受控于企业。在世界粮食资源紧缺的今天,农户的主导作用逐渐体现出来,农户(粮库)与加工企业这种竞争性资源供求关系是我国玉米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其结果就是农民收入难以提高,标准化栽培的专用玉米面积少,玉米工业加工价值增值幅度小等等,使玉米产业效益受到限制。这就是玉米种植户与玉米加工产业融合程度低下原因造成的,也就是产业链化程度低。吉林省到2005年为止,51.6%玉米加工龙头企业与农户属于合同关系,15.9%属于市场买卖关系,13.8%属于利润返还合作制方式,18.67%属于股份合作关系,省级以上玉米重点项目只有一家与农户实行股份经营合作模式。此外,与玉米加工企业配套的定点、定向的玉米原料基地建设处于初始阶段。分散的农户玉米生产方式使玉米生产集约化程度低,专业化进程缓慢,玉米加工企业缺乏稳定、优质的专用玉米原料。我国加入WTO后吉林玉米产业链化趋势加快,企业与农户订单种植,集约化经营并对玉米种植规模进行大稳定、小调整(要求与主导产业相适应)等做法收到一定成效,强化了玉米种植户与加工企业的产业融合程度。

美国是世界玉米产业最发达国家,在产业链前端的突出优势是紧密型的玉米原料基地建设。品种专业化、生产区域化、栽培标准化的大型农场化原料基地,产业链化特征明显。由于我国农业生产体制与美国有着实质的区别,以家庭小生产为主体的农业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优势,现代化农业特征难以体现。吉林玉米产业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利用产业集聚这种新的产业组织形式来实现小农经济与规模经济的完美结合。所以,产业链化是玉米产业实现产业集聚的前提条件,是实现现代农业必经之路。

在吉林玉米产业链中部和末端,是吉林玉米的深加工、转化、市场运行的产业链过程。在产业链中部是由三条链构成:第一是粮食产品链,第二是饲料过腹转化成畜牧产品链,第三是玉米精加工产品链。吉林玉米加工企业已达500余家,长春大成、公主岭黄龙食品、吉林赛力万事达、乾安吉安生化酒精、皓月、正大饲料、德大、广泽奶牛生态园等大型企业已形成企业群,是实现玉米产业链化生产的基础。从吉林玉米加工企业总体看,大型龙头企业偏少,多数属中小型企业,规模小、设备落后、产品技术含量低、加工层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强。除大成集团及少数企业技术装备、研发水平具有世界水平外,其他企业技术装备总体上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20年。致使产品质量低,耗水、耗能大,产出效率低,先进的生物技术、智能技术不能普遍应用,使玉米产业转化水平较低。吉林玉米企业这种规模差异、技术差异、装备水平差异是玉米产业链化的硬件障碍。而在玉米加工业横向管理方面,呈现跨行业、跨部门、纵向分割、横向封锁、多头领导分散管理局面,构成了吉林玉米产业链化的软件障碍。

目前,吉林玉米加工业存在的这些问题也是阻碍玉米产业市场化进程的关键问题。产业发展市场化程度低下意味着产业资源利用率低下,企业间融合互补性弱,企业专业化、规模化水平差等。吉林玉米产业要实现整体化发展,实现产业集聚像荷兰花卉业集聚、山东寿光蔬菜集聚那样,吉林玉米产业链化趋势必须完成。也就是在现有状况下加快玉米工业化进程,形成农工联合体、大龙头、大航母,产业梯次明显,企业间供应链关系明确形成一种高度协作化的生产体系,实现产业链化生产。2005年统计吉林玉米产量中只有15%左右在省内实现深加工,其余85%作为二级原料销往外省用于深加工。与此同时,外省深加工产品如味精、酶制剂抗生素等产品大量返销吉林省。这就是产业链深度、广度不够,产业链化程度过低造成的低效率玉米产业。

在2008年以后,吉林玉米产业有了较大发展。大成玉米250万吨玉米加工能力的确立,玉米深加工技术的研发、应用,使玉米深加工能力大幅提高。以玉米批发市场为中心的流通网络的建设,使玉米产业市场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玉米流通、需求链逐渐完善,年产值千亿元的长春玉米园区,玉米生物化工程已纳入吉林发展规划中。吉林玉米产业链化生产方式即将形成。

二、吉林玉米产业集聚的形成

产业集聚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在地理位置

上相对集中,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及相关机构的集合。如荷兰的花卉业集聚,拥有世界花卉65%市场份额,年出口创汇250亿美元。我国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聚,年交易额已达50亿人民币。产业链是维系产业集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产业链上不同环节都集聚着企业群,这些企业要形成合理分工、协作,共享市场资源就要在产业链化基础上结成产业效率明显的产业集聚形式。

在吉林玉米粮食产品链、过腹转化畜牧产品链、玉米深加工产品链上集聚着数百家大中小型企业,现已形成企业群。这种企业群目前还没有形成产业梯度明显、供应链关系明确的产业链化关系,还需要随着玉米加工业市场发展、淘汰、重组形成一种新的平衡状态,也就是成熟型的产业集聚形成。吉林玉米产业集聚的形成方式主要倾向于由区位优势指向而形成的产业集聚。是由同一产业,生产不同产品的众多的企业组成,如生产过腹转化产品的正大、德大、皓月、广泽奶牛生态园等,玉米深加工产品的大成集团,黄龙食品工业公司等大型中心企业。

吉林玉米区位优势明显,正处于世界著名的玉米黄金带上,资源、信息,玉米加工转化技术,人力资源优势十分突出。交通便利,市场体系较完善,玉米产业集聚条件具备。吉林玉米产业集聚的形成一个关键问题是,产业链中企业应以供应链生产方式构成企业间合作,形成产业梯度(产业链中,中小规模技术装备一般的企业为大型核心企业玉米深加工起到补充,填补初加工或生产环节不足的空缺)。吉林玉米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存在着这样问题,一方面大型中心企业加工达产率低(年加工量/加工能力),生产剩余能力大。另一方面,玉米库存压力较大。从2000-2005年,吉林年平均库存量为2000万吨,每年需财政补贴30亿元。其原因是:第一,吉林玉米产业链短,除中心企业深加工产业链较长外,其他加工企业不具备,出现初级加工产品过多,市场竞争激烈,玉米深加工产品市场效率低,产生外省用吉林玉米淀粉等深加工后,产品返销吉林的现象。第二,玉米深加工链在玉米产业链中核心地位不强。玉米加工业处于玉米产业链的核心位置,向前衔接玉米生产,向后衍生第三产业。玉米深加工是产业链中科技含量最高、增值效率最强的核心产业。吉林玉米深加工能力除大成、皓月集团几个中心企业具备世界水平外,其余玉米加工企业都不具备,只生产单一或初级加工产品,如酒精、淀粉等。他们与大成等中心企业无法形成梯度式协作生产,生产集聚融合力小,市场增值弱。第三,市场流通环节效率低下。玉米产业链各生产阶段上下游产品市场有待于进一步发育,产品流通环节有待进一步简化,玉米加工原料性产品(如醇、聚酯、赖氨酸等)要以最低交易成本的供应链生产方式进入用户市场。

吉林玉米产业集聚的形成,不能简单用玉米深加工项目多少、加工能力大小等初级指标衡量。应以专业化分工程度衡量,如在种植链上根据深加工需要及种植土壤特征,衡量专用玉米种植的分工程度。在玉米饲料过腹转化链上,衡量饲料加工业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在玉米工业深加工链上,衡量供应链规模,玉米加工企业间互补关系,市场互补关系等等。这种分工程度及互补性是玉米产业分工深化的表现,可实现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是产业集聚的显著特征。

三、吉林玉米产业链化与产业集聚的发展

我国玉米产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吉林玉米生产量、玉米加工居于国内首位。吉林玉米产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玉米产业工业化进程有着重要意义。在玉米产业链化和产业集聚的发展过程中影响因素很多,抓住主要因素,系统化构建玉米产业发展,把握好各种因素关系,加速吉林玉米产业链化和产业集聚向更高层次发展。现在吉林玉米产业链和产业集聚还处在形成阶段。如美国玉米加工业加工产品已达到3500多个品种,而我国玉米加工产品仅有200多个品种,玉米产业链短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吉林玉米在这一发展阶段,注重自身的资源优势,用自然资源禀赋形成区位优势,引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用市场机制规范农户与加工企业间供应关系,保证资源效率。依靠玉米科技进步稳定玉米种植,推进玉米加工业发展。近两年来吉林玉米加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大成集团新开项目的投产,吉林粮食增产计划的实施,以及其他玉米粮食加工企业技术改造投入的加大,都会使吉林玉米产业很快进入成长期。吉林玉米工业化水平大幅提高,玉米加工产业链会进一步延伸,农户集约化种植技术提高、规模加大。农户、企业、政府、市场、科技等因素对产业集聚影响作用更加凸现。通过政府的推动,市场的诱导,科技的创新,吉林玉米产业链化和产业集聚将会处于世界玉米产业前列,真正成为世界级产业。

我国已经进入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密切相关阶段,产业集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进程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是产业竞争力的来源。吉林玉米产业发展速度很快,通过产业市场建设,工业化的深入,吉林玉米产业链、产业集聚会得到不断完善,产业竞争力会得到大幅度提高。产业集聚将会使吉林玉米产业在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效应方面产生突出的成本优势,促进吉林玉米业的分工与协作,形成玉米业区域化品牌优势,使吉林玉米产业在世界玉米产业格局中占有重要位置,带动吉林经济长期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祝业辉,刘笑然.吉林省玉米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4,(6).

[2]张越杰.中国玉米产业链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7,(12).

[3]杨丽,王鹏生.农业产业集聚:小农基础上的规模经济[J].农村经济,2005,(7).

第6篇:产业链的特征范文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化就是将农业生产中的生产要素重新组合优化,以市场为导向,旨在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打造生产专业化、管理科学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的多方、多环节参与的生产经营体系。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农产品市场的竞争格局发生了变化,农业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已成为主要模式。农业产业链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机构应该依据农业产业链的运作特征,提供适应农业产业链发展的金融服务。现有农业产业链融资是延续生产、贸易领域的融资创新方式,与传统融资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一是扩展了金融机构的授信条件,打破了以往抵押贷款可授信资产范畴。产业链融资方式关注点是产业链整体绩效表现,将对产业链的整体评估作为可授信依据。对产业链上企业的评估则更关注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影响地位。二是资金流动仅限于产业链内部相关交易,依据产业链上核心企业的资信,发挥放款资金的辅助监督职能。三是产业链融资以其实现的相关收益作为还款来源。我国农业产业链融资虽已广泛开展,但还是不够深入。因此,金融机构应该结合当地农业发展实际和农业产业链特色,提供定制化、差异化的金融创新服务。

二、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的比较分析

1、园区主导型产业链融资

以园区为主导的产业链融资是以园区内农业产业链上的企业为对象,利用产业链上各参与主体的业务合作关系,实现农业产业链上资金循环流动的金融服务。由于园区产业链上的参与经营主体在业务、资源、信息、技术及销售渠道等方面存在依存性,这一特征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金融机构的放贷风险,增强了农业产业链上参与主体的信贷能力,实现了金融机构和产业链参与主体的利益。

以杨凌农业示范园区为例。杨凌示范区是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目前已形成科学农业园区、农业中试园区、农业综合园区、农业观光及休闲带、生活服务区等七个功能区,园区规划面积83000亩,耕地面积61656亩。就杨凌示范区产业特色,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鼓励示范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国家政策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引导下,制定了一系列为园区产业参与者资金支持的相关政策,并进行了探索实践。2009年,杨凌农业示范区开始了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实践试点,开展了农村房屋、土地承包经营权、农业生产物资、设施、知识产权等抵押贷款工作,在很大程度上盘活了农村不动产,扩大了农村信贷的担保物范畴,有效解决了农业产业链上参与农户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至2013年6月末,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累计发放6400万元,余额2900 万元。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在为更好地服务于杨凌示范园区进行各种合作创新服务。杨凌示范区在国内首创农业生产保险“银保富”,为生产农户提供了生产保障,这一举措为生产农户、中小企业进一步扩展了融资渠道。目前,杨凌示范区为生猪生产、大棚蔬菜提供的保险支持已获得银行贷款8千万元;发放的基于订单的抵押贷款2288万元;2015年11月,国内首个农科村镇银行在杨凌农业示范区成立。

2、政府主导型产业链融资

以政府为主导的产业链融资是指政府立足于地方产业的特色,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出资建立农业生产基地,设立合作社,鼓励农户规模化、组织化生产,吸引农业龙头企业在基地内发展产业链条,与金融机构合作探索对信贷供需双方有利的融资模式。政府在此环节不仅充当媒介,还要为信贷供需双方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在政府的担保和撮合下,促进金融机构与产业链参与者的合作,实现多方共赢。

以陕西南部的茶叶产业带为例。陕西的主要茶产业区分布在汉中、商洛、安康地区。陕南以其特有的地理条件和优势资源使得陕南茶业成为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也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一直以来,陕西省政府特别重视茶产业的发展,把其作为重点产业来抓。陕南茶产业已经成为推动陕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柱和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业产业,已成功打造了“商南泉茗”、“汉中仙毫”、“秦巴雾毫”等知名茶叶品牌。陕西目前的茶园面积160万亩,采摘面积108万亩,总面积在全国排第9位,茶叶产量为4.4万吨,全国排名第13位。陕南产茶区有21个县、涉及26万农户,共计500万茶产业链参与者。茶产业链的高效发展直接影响着产业链条上参与者的经济效益。茶产业以茶农的源茶供应为基础,形成了一个在龙头企业带领下,以市场为导向,旨在提高茶产业链经济效益,打造茶产业生产专业化、管理科学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的,拥有多方、多环节参与的生产经营体系,很好地将生产农户、茶产业基地、行业龙头企业联系起来的农工贸、产供销一条链产业组织经营模式。民生银行等多家银行对陕南茶业实施“投行与商行联合”、“融资与融智结合”的金融创新服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龙头企业主导型产业链融资

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链融资主要以农户、合作社、企业为合作模式,产业链上龙头企业与农户或合作社签订生产订单,规定初级农产品的生产标准,必要时为生产农户提供生产物资、技术指导,并按合同约定价格统一收购、加工。金融机构为龙头企业主导的产业链融资是以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间的业务往来提供信贷服务的。

以陕西华圣企业(集团)为例。陕西华圣集团是以苹果产业化为主导,业务涉及农业产业化经营、风险投资、房地产开发、商贸旅游、国际贸易等领域的大型综合集团,是陕西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品出口示范企业。华圣集团由陕西华圣果业营销管理有限公司、延安华圣三农科技服务公司、宝鸡华圣果业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华圣果业国际进出口公司组成,打造了一个产供销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模式。华圣集团旗下的华圣果业公司投资3.5亿元,打造了目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仓储气调库,最高储存量达4万吨;同时还引进了世界先进的果品分选线,每年可实现苹果储存、加工能力达5万吨,苹果生产能力及规模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华圣果业集团在陕西农业发展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下,成为陕西鲜苹果出口的王牌企业。陕西苹果全国有名,出口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优质鲜苹果70%以上都出自华圣。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农户、生产基地、企业”为合作形式,向华圣果业提供贷款支持,华圣果业目前已建成苹果园、苗圃园各2000亩,并先后在20多个苹果县设立了生产基地,参与生产果农1.2万户,实现果农收入6000元,响应了政府发展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的号召。

三、制约金融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因素分析

1、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由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尚不成熟,处在初期阶段,农业经济弱质性本身也对金融机构的资金投放缺少吸引力。目前农业产业化企业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农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不稳定、风险较大等因素,抑制了金融机构的资金投入。除了以上因素,陕西省农业产业化中组织结构发展层次低,相关配套服务水平低,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部分农业产业链中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较好,但行业龙头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中的带动作用非常有限,也使得金融机构给与农业产业链上中小企业、生产农户提供的资金支持非常有限。再就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人口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不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发展。农业经济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自然生态,农村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如灌溉系统、防病虫害系统在农业生产保收方面都存在瓶颈,阻碍了农业经济的长足发展。

2、农业产业链结构不健全,金融服务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

在我国农业产业化生产中,由于农业产业链上的参与者自身实力和信用状况不同,产业链上的融资主体的资金来源也不同,使得金融服务主体之间很难形成协作,产业链上的融资渠道存在差异化,使得资金在整个产业链上的流转效率低下。产业链融资中资质较差的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龙头企业的信用担保,一旦龙头企业出现经营风险或信用危机,风险会涉及整条产业链的参与者,会出现产业链的动荡,甚至崩溃,这都会影响产业链外部资金提供者的融资意愿。再就是现有农业信贷资金期限短,与农业产业化的资金需求不匹配。农产品生产季节性强,整个生产周期资金占用时间较长,而且农业生产面临较大自然风险,一旦经营不利,金融机构面临较大信贷风险。而金融机构为了降低信贷风险,更愿意提供期限较短的贷款。目前,农村金融体系尚未健全,能够满足农业产业链发展的多样化金融服务还有待探索。

3、农业保障体系不完善,涉农贷款风险大

由于农业经济的本身弱质性,保险机构开展的涉农保险服务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陕西省在2012年正式开始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试点品种有16个。虽然农业保险险种广泛,但很多险种的开展并不深入。由于陕西省保险机构在农村覆盖面低,全省整体农业保险的赔付率低,农业经济季节性强,定损复杂,使得保险业务的管理成本较高,利润减少,保险机构对涉农保险缺乏兴趣。农业抵押贷款仍以固定资产为主,缺乏多样性,把一部分中小企业拒之门外,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金融对农业产业链的支持。农业融资担保体系不健全也制约着农业产业链的融资效果。陕西省的担保公司大多数是由政府牵头或出资成立的,他们的服务领域主要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面向广大生产农户开展的担保服务所占比重较低。

四、金融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的改善建议

1、优化农业产业链结构,提升产业链竞争力

在农业产业链发展中,龙头企业充当了农业生产与市场对接的桥梁。农业产业链中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金融机构应重视对链条上龙头企业的资金支持,应该深入企业调研,开发适合不同农业产业链特色企业资金需求的金融服务,如农产品半成品、成品的存货、应收账款为抵押物的质押贷款。同时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依据其业务关系的需求提供贷款、贴现、理财、咨询等金融服务。通过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上的核心地位和号召力,规避金融机构放贷的风险,从而带动整条产业链的效益提升。

陕西省拥有国家级农业示范园区,要充分利用示范区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带动作用,加大对农业示范区的资金支持,进一步完善其在技术培训与科技推广方面的功能。大力支持陕南、关中、陕北等地区的特色农业产业带,依据当地资源打造农产品品牌优势,带动当地农户增收,拉动农业经济增长。

2、加强金融创新,畅通资金渠道

资金在产业链各节点的顺畅流动,是促使链上企业正常开展经营活动的关键,同时对于产业链条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金融机构应该加强金融服务创新,推出定制化、差异化的产业链融资服务模式,以适应不同产业链特征的资金需要。如对于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链,融资模式应重点关注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经营状况、综合信用水平;对于以政府为主导的产业链,在融资模式中应以政府担保为基础,采取银证合作方式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对于以园区为主导的产业链,其融资模式应以整个园区为依托,积极探索股权、信托、电子化融资渠道,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发展。此外,金融机构还要与龙头企业、协作组织、物流等其他参与机构加强合作,借助互联网优势,扩展融资渠道,借助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监管职能,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

第7篇:产业链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产业链融资;金融支持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07-0043-04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循环经济理念进入我国以来,我国的循环经济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在发展理念上,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这既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也是一种新的污染治理模式,还是经济发展、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一体化战略。从宏观角度看,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自然也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支持。从微观角度分析,循环经济的发展是每一个循环经济主体企业发展的总和,金融部门支持循环经济就是通过支持循环经济的主体企业达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目的。因此探索金融如何有效地介入循环经济主体,进而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是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对循环经济产业链及产业链融资的研究

(一)循环经济产业链

1. 对于循环经济产业链概念内涵的界定。杨银涛(2011)总结了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内涵:首先,循环经济产业链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核心。其次,循环经济产业链必须以3R为原则,就是在生产的源头减少物质投入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生产过程中循环利用废弃物,减少废物的产生和排放;在产品消费后,废弃物尽可能通过处理重新变为资源。第三,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落实以具体的产业链构建为载体。第四,循环经济产业链以产业链式发展为增长途径,促进经济发展。

2. 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形成机理。乔晶(2008)认为,企业是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基础,而企业的本质是追求利润,因此,能够为企业带来利润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才是企业需要的。杨雪峰(2008)从价值链角度探讨了循环经济产业链,他认为价值增值空间是循环经济产业链存在的价值基础。刘志坚(2007)探讨了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耦合机理,认为资源深度利用驱动、生产驱动、利益驱动是循环经济产业链耦合的三个驱动因素。

3. 循环经济主体企业构建产业链的必要性。唐晓兰(2007)指出大型浆纸企业内部有必要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首先,企业可以向产业链上、下游拓展。在产业链上游,通过培育企业林木基地,既能保证原料供应,降低生产成本,又能减轻森林资源的生产压力;在产业链下游,开展适当的业务,企业可以将生产过程中剩余的高质量浆渣生产成纸箱和纸板等产品,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其次,企业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树皮、木屑、污泥作为锅炉燃料,为生产提供能源。最后,企业可以通过技术改进,在排出的工业废水废气中提取有用化学物质,重新合成生产所需的化工产品。在企业层面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能够在企业内部实现物质和能量的闭环流动,把生产链条由“资源—产品—废弃物”改造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

(二)产业链融资的相关研究

1. 循环经济产业链融资的内涵。循环经济的发展一般分为研发阶段、技术转化阶段、科技成果企业化、商品化阶段和产业化阶段。循环经济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于金融支持的要求是不同的。在研究开发阶段,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和政策支持,多以政府资助的方式投入资金。在由理论成果向技术转化的阶段,资金需求量较大,单纯依靠政府投入远不能满足要求,需要综合政府开发资金、企业研究开发资金和个人投资。在科技成果企业化和商品化的阶段,由于蕴含着较大的市场风险,而且资金需求量更大,所以往往以风险投资方式为主。在产业化中后期和生产经营规模化阶段,对于金融支持的依赖性更强,投资主体更加多元,包括资本市场的产权交易、证券融资及商业信贷等方式。

2. 产业链融资密切了金融与循环经济主体的关系,提升了循环经济与金融结合的层次。从某种意义上讲,产业链融资对循环经济内部企业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围绕链条上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中小企业基于价值链的密切联系,使银行资金在可控风险之内流入产业链条并使其持续稳定运转。从表象来看,产业链融资发展最大的受益者是银行和核心企业,但对于循环经济这个大的范畴来讲,只有银行与循环经济内部企业的良性互动才能确保其快速稳步发展。因此,产业链融资产生的积极因素是从微观向宏观传递的,其意义在于提升了银行与循环经济内部企业的合作层次,对循环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二、泉林集团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及产业链融资

(一)泉林集团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形成

2000年,泉林集团年制浆生产能力仅有5万吨,但每日外排废水就达5万立方,COD高达450mg/L,被环保部门列入关停“黑名单”,年产由5万吨下降到1万吨,并面临全部关停的危机。2003年下半年,国家实施经济宏观调控、紧缩信贷资金,直接影响了造纸业这种资金密集型产业企业的投融资和资金的回笼,最大的影响体现在流通资金与项目建设资金上。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造成企业财务费用增加,产品间接成本大幅上涨,压缩了产品的利润空间。此外,贷款难度加大,造成在建项目进展缓慢,限制了企业的发展速度。

面对种种困难,泉林集团决定引入循环经济技术,依靠政府拨款等措施,先后投入资金5亿多元,以环保技术创新为突破口,自主研发了十多项环保治理专利技术,建起了中水深度处理、白水回收、黑液处理等多系统配套废水综合处理工程,不仅在造纸废水的处理上提前达到山东省2010年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制浆黑液提取木质素制造绿色肥料,废水处理净化后,回流生产与灌溉自有原料林竹基地,成材后的原料林竹用于制浆造纸。按“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形成了包括浆纸工业基地、生态林竹基地、水资源综合利用基地、绿色肥料基地和无菌复合软包装基地等五大经济实体,在产业链条的各个“节点”上,通过不同规模的科研项目促生了相关的企业群体。

泉林集团产业链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产业链以“内部化”为目标。在泉林集团循环经济的产业链上,所有的企业都是围绕泉林集团的核心——浆纸一体化而发展的,虽然每个节点的企业都是独立的法人企业,但都是子公司,其产业链内部化特征明显。二是泉林集团产业链的构建是以系统效益最大化为前提。泉林集团的产业链属于多产业高度关联行业,以林业、物流、能源供应、环保企业、化工企业等产业群,通过物质流动形成多条产业链。这种发展模式不仅仅考虑了浆纸企业本身资源循环,更重要的是横向提升了整个产业体系的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了规模效应。

(二)泉林集团产业链融资的主要方式

从银行与泉林集团合作方式看,实现产业链融资主要有两种模式。

1. “一对多”模式。这种融资模式是银行通过考察企业产业链,审查整条产业链的业务往来及交易状况,充分掌握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之后,针对其上下游的不同企业和项目等多个目标实行信贷介入。如农业银行高唐支行在泉林集团循环经济发展中,注重对整个产业链流程的支持,从农民的农作物生产,到泉林的秸秆收储、运输,以及造纸、有机肥的生产销售都进行了全方位的信贷支持。目前农业银行依托该产业链发放的贷款达到13亿元。

2.“多对一”模式。该模式是指多家银行对循环经济主体产业链上的一家企业或一个项目的银团贷款支持。如泉林集团2012年立项的年处理150万吨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立项,进入了建设实施阶段。国家开发银行经过考察,决定发放40亿元的固定资产项目贷款,主要是为满足企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长期资金需求。由于有政策性银行中长期贷款的保证,因此该项目很容易地获得了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的流动资金贷款授信,为项目投产后的正常生产经营提供了保证。“多对一”模式对企业的重点项目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完善和延伸。

在产业链融资模式的基础上,银行为企业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信贷品种。泉林集团贷款包括流动资金贷款,还有逐笔申请、逐笔审贷的周转贷款,以及在银行规定时间及限额内随借、随用、随还的循环贷款。产业链融资为泉林集团在金融部门开通了“绿色通道”,保证了该公司各项业务的快速办理。

(三)泉林集团产业链融资的成效

1. 企业获得了发展循环经济必需的资金支持。从企业开始引入循环经济技术起,到目前企业在循环经济上所耗费的研发、建设等费用大部分来自于产业链融资的商业银行贷款。产业链融资给予了泉林集团发展循环经济充足的资金。如果没有银行的贷款,企业自身的盈利无法满足发展循环经济庞大的研发和建设费用。以泉林集团产业链发展为脉络,可以清楚地表明产业链融资在泉林集团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06年5月,“林浆纸一体化项目”正式通过国家发改委核准。2006年12月,“林浆纸一体化”项目通过国家开发银行总行贷款委员会的审查,这不仅解决了项目建设所需的17.6亿元资金问题,而且得到了政府贷款平台的支持和其他股份制银行的积极跟进,2007年仅工商银行就为泉林集团新增贷款16亿元,泉林原材料供应的产业链进一步得到加强。2011年,150万吨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立项,2012年获得国家环保部、发改委立项批复,项目总投资规模106亿元,拟申请银行贷款79.54亿元,其中申请银团贷款59.54亿元,设备融资租赁20亿元。截至2012年末,泉林集团贷款余额达到40亿元,开出银行承兑汇票6亿元,国际信用证5000万美元,保理业务4.7亿元。

2. 企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产业链融资助推企业走向发展的快车道:2012年泉林集团的总资产已达93.7亿元,年生产能力机制纸70万吨,精制浆40万吨,有机肥料40万吨,食品医疗包装盒24亿只。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93.9亿元,利税11.34亿元,其中上交税金3.5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4.9%、12.5%、8.8%。泉林集团在生产能力逐年上升的同时,日平均排水量仅3.5万立方米,化学需氧量稳定在60毫克/升,悬浮物为30毫克/升,达到了山东省海河流域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化学需氧量≤100毫克/升、悬浮物≤70毫克/升的要求。泉林集团的发展也给农民带来了实惠。已经建起了周边遍及河北、江苏、河南、安徽等省的原料收购站,原料收购网络从原来20公里范围的收购半径辐射到周边600公里的范围。2010年,泉林集团草浆年生产30万吨,年可消耗麦草等农作物秸秆约75万吨,以每吨550元计算,可为当地及周边地区农民带来4亿多元的经济效益。与秸秆燃烧相比,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50万吨;与秸秆自然弃置相比,每年可减少堆放污染源化学需氧量排放260万吨;与国家有关标准相比,节水4000万吨,减排化学需氧量3200吨。

三、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链融资的有效性分析

(一)循环经济特有的稳固的内部化产业链,契合银行信贷规则

当前循环经济的主体企业一般都是大型企业,其规模化发展往往将企业间的产业链内部化,这样就形成了更加稳固的产业链。这种产业链不仅仅是废物流动所形成的,它还包含产品生命全周期过程的横向拓展。由于产业链的内部化和同一产品生命周期的拓展,银行较容易获得循环经济产业链上所有的企业状况(包括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利于银行分析链条上目标企业的应收、应付账款等信息资料,或分析产业链条上重点项目的发展前景等,使银行从静态看待企业财务状况转变为通过客户管理、业务分析等系统,审查链条上核心企业与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的综合信息,在贷款效益和风险控制上提供了更加丰富和精准的信息,增强信息的透明度,降低银行的融资风险。

(二)循环经济发展的多阶段性特征,决定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金融支持手段

由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多阶段性特征,决定了循环经济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于金融支持的要求是不同的。前期由于蕴含着较大的市场风险,虽然资金需求量大,但需要以企业自有资金和政策性资金为主;在产业化中后期,生产经营达到规模化阶段,产生了明显的效益,对商业性信贷资金的吸引力增强。例如本案例中泉林集团开始引入循环经济技术,依靠的是政府拨款等措施,先后投入资金5亿元。在资金耗用量大的固定资产项目投资方面,是由负有政策性支持任务的国家开发银行首先给予的大额贷款。在循环经济的主体企业产业化后期,银行部门逐步介入,基于对产业链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的掌握,通过审查整条产业链,为循环经济产业内核心企业和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三)循环经济的产业链融资格局

从银行角度来说,产业链融资模式既实现了对企业的个性化增值服务,又从根本上转变了以往银行和企业点对点的服务模式。银行可以通过自身对循环经济行业的宏观把握能力、信息掌控优势以及风险控制手段帮助产业链上企业改善经营并巩固产业链建设。从企业角度来说,银行纵向切入产业链,使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以不同方式获得资金,明确了资金的使用目的,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加快了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也确保了资金有序、顺畅地流入整个产业链,促进循环经济同步稳定发展。

(四)产业链融资利于银行信贷突破地域界线

以泉林集团为例,其根据产业化链条延伸的需要,在聊城、德州以及辽宁省等地投资建设原料基地和生产加工基地,因此与其有业务往来的银行就会存在大量异地业务,而异地金融风险难以控制一直是银行开展异地业务的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银行对企业的资金供给行为。产业链融资可以弥补这一不足,由于异地企业属于本地企业的产业链关联企业,银行可以从信息角度控制风险,并创新产业链金融服务在异地的开拓,进而为循环经济发展引入外地投资开辟新途径。

四、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链融资模式将产业链上的诸多“节点”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结合产业发展特性和企业自身特点,通过综合评测和融资方案的设计,既解决了链条供血不足的问题,又激活了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有效解决了企业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中的资金问题,为当前循环经济主体企业解决融资难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郭文才,薛绯.论金融支持与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J].科学管理研究,2008,(2).

[2]中国人民银行七台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发展循环经济金融支持模式的研究[J].金融参考,2008.

[3]李宾.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8.

[4]李睿,徐灵通.循环经济产业链研究相关述评[J].经济研究导刊,2012,(26).

第8篇:产业链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特色农产品;农业产业链;发展模式;宜春市

[中图分类号]17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11-0008-03

一、基于农业产业链视角下宜春市特色农产品的现状分析

所谓产业链及农业产业链指的是,在经济活动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复杂的和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依次,人们将各产业依据前、后向的关联关系组成的一种网络结构称为产业链。农业产业链是指与农业初级产品生产密切相关的具有关联关系的产业群所组成的网络结构。这些产业群依其顺序包括为农业生产作准备的科研、农资等前期产业部门,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等中间产业部

由图1可以看出,农产品各级加工部门即核心企业与龙头企业作为产业链的中心环节,向前联结农产品生产、养殖部门,即广大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后发展,联结众多销售商。从理论上看,农业产业链还可以进一步向上游延伸至特色农产品种门。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储存、运输、销售等后期产业部门,或者简单地说即农业产前、产中、产后部门。

(一)特色农业产业链内涵分析。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是指与特色农产品生产密切相关的产业群所组成的网络结构。包括特色农产品生产前的科研、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加工后产品储存、运输、销售等功能环节。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是农业产业链的具体形式,它既包含农业产业链的共性,又具有特色农产品的特性。如图1所示。子(幼仔)的培育,农药(兽药)、原料(饲料)、收割(屠宰)等生产用原料的生产等;而且产业链可以进一步向下游延伸至农产品的精深加工等。特色农产品开发及其发展战略的内容涉及到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以及众多行业的关联关系,需要从整体产业链上进行系统的经济分析。

(二)宜春市特色农业产业链功能环节和功能

1.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业。特色农产品主要是指能够满足人们对农产品需求变化的多样性和各行业生产上对差异性原料供应要求的农产品。特色农产品需具备三个基本特征:(1)生产的区域性。由于特色农产品对特定的自然资源条件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因而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表现出很强的区域性特征。(2)产量的规模性。在现有经济条件下,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效益与产品的产量规模紧密相关,只有在一定的产量条件下才能形成商品优势,因此必须以规模为依托。(3)品质的优良性。如果没有特色农产品的优良品质作为保障,就无法形成有效的特色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也不可能带来较高的和持续的经济效益。一部分经多年打造的特色农产品产业及龙头企业已成一定规模和气候,成为当地不可或缺的支柱产业,给农民带来较高的经济受益。

2009年,宜春市已发展无公害农产品61个,绿色食品51个,有机农产品71个;创中国名牌农产品3个,中国名牌产品2个,省名牌农产品28个。其中樟树四特酒、万载夏布、铜鼓红豆杉茶、明月山润田矿泉水和奉新飞宇竹制品,人选2010年世博会江西馆第一批名优产品。南坪村成为国家级无公害蔬菜基地、农业部和江西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围绕果品、蔬菜、食用菌、粮食等优势产业,规划建立了11个农业标准化国家级示范区、4个省级示范区,带动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158.5万亩。宜春市的特色农产品开发和产业化经营持续加快,大大小小的龙头企业纷纷涌现,起步虽晚,但主体分析。根据宜春市特色农业发展的具体『青况,作出宜春市特色农业产业链图(图2)。发展速度较快。

2.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禀承自然资源优势和经济区位优势。2009年,宜春市实施农业产业化“双十双百双千”工程成效明显,全市有1家龙头企业列入“双十”,21家企业列入“双百”,135个一村一品示范村列入“双千”。如万载县金源农业食品工业园,由出口加工企业带动形成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有茭湖、高村、仙源等9个乡镇。引导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增加终端产品比重。但综观全市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宜春市农产品加工业结榭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粗加工和低档次产品多,精加工及高附加值产品少。食品加工龙头企业较少,品牌知名度不高。对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发展难以起到明显的龙头带动作用。由于大多数企业缺少固定的原料基地,农民分散提供的原料在品种、品质、规模等方面远不能适应食品加工化大生产的需要,致使大量的农副产品得不到合理地开发利用。因此要想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竞争力,要积极投资于产品的研发,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力度,才能提升产品质量,扩大品牌知名度,成长为龙头加工企业。

3.特色农产品销售业。要发展特色农业,仅在生产技术环节上下功夫是不够的。分散的农户在市场上难以形成声势;小批量的生产也难以做大品牌。所以必须经过强有力的市场运作,特色农产品才能走向市场,扩大市场份额。以蔬菜、果品批发市场为核心,宜春市建设了230多个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同时,由商贸、涉农部门以及各乡、镇牵头,与国内多个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稳固的销售关系,与日本、韩国、美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农副产品进出口贸易联系。随着宜春市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功能的不断增强,对外交流的日益扩大以及商贸业发展和商务环境的改善,推动了宜春市餐饮行业的快速发展。餐饮业从单一的饮食形成集采摘、休闲、娱乐、饮食等为一体的新型消费方式,成为餐饮市场的一大亮点,使餐饮业市场异常红火,为社会经济带来巨大效应。

二、基于产业链视角下宜春市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模式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混合纵向一体化的联结机制。为了实现特色农业产业链合作企业的共同战略利益,使加盟产业链的企业都能收益,必须形成一种长期合作博弈的机制来加强成员企业间的合作,使成员企业间能够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这种机制就是混合纵向一体化连接方式,即以一家农业龙头企业为主进行产业链设计,将某种环节以某一利益主体独资、控股或参股的形式参与产业链各环节的投资经营,而又不与其他利益主体在某一功能环节以合同契约进行联结。特色农产品有着明显地域性特征,能反映一定的地方性的文化内涵,当企业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而健康发展后,就能使产品形成品牌至名牌,还能提高本区域的知名度和社会效益。目前,农产品龙头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带动区域的整体产业链及旅游、餐饮等行业的发展。这种选择和

运用纵向的前向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成功,可以归纳为在农业产业链中走以“从农村走向城市”的衔接道路。其启示是:今后可以在政府主导下,农民依靠政府的惠农政策,以及财政支持“以工业反哺农业”的行为,完成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形成;也可以在市场主导下,农业依靠产业关联的内在规律来自然接受“以工业促进农业”所形成的产业链。这样的模式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以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达到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目的,形成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

(二)建立“公司+园区+农户”的组织形式。传统的“公司+农户”模式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是农户组织程度不高造成交易成本巨大,而且各方违约严重影响了小农户的利益。农业园区的建设解决了一系列的问题,因而具有先进性。在“公司+园区+农户”的生产模式中,公司是主导:确保园区的统一设计,生产标准的制定,投入物资的供应,技术指导,回收、加工、销售,品牌宣传推广,贷款担保公司的组织。园区是关键:公司有园区才能统一管理和控制,公司有权对进园区的人进行筛选,进园区人员必须服从公司管理,可以对投入品进行统一管理,监督实施较容易,确保完全收购。农户是生产主体:农户投资,全额投资或投入流动资金或承包生产;农户生产,投资人自己当种植者,以农户为生产单位;农户是独立的经营者,可以自己决定生产规模、内部考核方法、内部分配等。

(三)建立“品牌+标准+规模”的经营体制。农业产业链成功与否决定整个产业链的效益,而产业链的效益取决于“品牌+标准+规模”的经营体制。其中品牌是终端产品实现价格增值的主要手段,没有终端产品的品牌溢价就没有整个链条价值的提升,风险就无法避免。传统农业产业链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各链条的行情风险无法因为品牌溢价而避免。标准化是品牌的保障,正是由于标准的严格执行,品牌才有溢价的空间。规模化就是将产业链模式复制放大,取得规模效应。

第9篇:产业链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 房地产产业链;相依结构;危机传染效应;RVine Copula

中图分类号 F830.9 文献标识码 A

1 引 言

在实体经济层面,我国房地产产业链较长,房地产业与其上下游关联产业较多,行业带动效应明显,总体上看,房地产业与其上下游行业之间呈现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相依性特征.因此,房地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中一直扮演重要角色,也曾一度被国务院视为支柱行业.近几年来,受国内外因素影响,我国房地产业景气程度呈持续下降态势,行业投资增速明显下滑,这意味着我国房地产业已经过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进入转型期.与此同时,房地产业衰退导致相关产业相继进入衰退期,进而拖累国民经济增长.当前,我国政府为了防止房地产产业链整体性衰退进一步恶化,正在转变之前一贯抑制房价增长及消费需求的宏观调控思路,进而采取税收、融资政策等更为市场化的调节手段来防范过度调控而导致全产业链出现整体衰退的系统性风险,进而起到“保增长”的稳定作用.在资本市场上,政府监管者也开始逐步放开对房地产业上市公司在增发、融资等方面的限制,希望通过资本市场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而学界对实体经济层面上房地产与相关产业的相依性及其在金融危机中的变化等方面研究较为成熟,但对资本市场层面上房地产产业链的相依性结构及其在金融危机中的结构演化特征则研究较少.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基本资本市场层面研究我国房地产产业链间相依结构及其危机传染效应,无论是对政府监管层还是投资者,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学者主要集中于研究实体经济层面上房地产业与相关行业的联动性,其研究结论大体相同,均认为我国实体经济中,房地产业与诸多行业之间存在紧密的联动性,而且房地产业的行业带动效应明显(刘水杏,2004;王国军和刘水杏,2004;魏巍贤和原鹏飞,2009;王媚媚,2009;何云,2014)[1-5].在资本市场层面,唐莉和张永娟(2006)[6]结合股票市场上5个行业指数(房地产业、金属非金属、金融保险、电子和上证房地产业)的数据,通过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来分析这5个行业之间的联动性,进而通过脉冲响应方法来测度房地产与其他行业之间的冲击响应.其研究结果显示:在资本市场层面上也存在显著的房地产产业联动性,而且房地产价格波动对上游产业的冲击程度大于下游产业.刘琼芳和张宗益(2011)[7]基于二元 Copula 模型研究了房地产业和金融业间的相依结构,其研究结论表明两者存在非对称、非线性的相依性结构;针对刘琼芳和张宗益(2011)[7]所采用静态二元Copula模型无法刻画行业间动态相依性的局限.江红莉等人(2013)[8]通过构建动态SJC Copula模型来研究银行业与房地产业间的动态相依性,其研究表明,这两个行业存在非对称、非线性的动态上(下)尾相依性;由于我国房地产业和金融业向来是频繁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的行业,两者之间的联动性势必会随着相关调控政策的变化而变化,甚至可能出现结构突变特征.而江红莉等人(2013)[8]的研究依然无法进一步挖掘这两个行业之间动态相依性的结构突变特征.随后,钟明等人(2013)[9]在同样构建动态SJC Copula模型来刻画房地产业和金融业之间非对称、非线性动态相依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出了这些动态相依性走势中存在的多个突变点,而且这些突变点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

从研究的方法来看,在实体经济层面上,大部分学者采用了投入产出法或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来分析房地产与相关产业的线性关联性(刘水杏,2004a,2004b;魏巍贤和原鹏飞,2009;王媚媚,2009;何云,2014)[1-5];而在资本市场层面上,学者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分析房地产产业链上的联动性:一是向量自回归方法(唐莉和张永娟,2006)[6];二是静态/动态二元Copula模型(刘琼芳和张宗益,2011;江红莉等人,2013;钟明等人,2013)[7-9].从方法的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来看,投入产出法只适用于实体经济层面,且存在几个局限:一是受限于投入产出表的更新滞后,导致分析时效性较差;二是该方法默认行业间的联动性是静态而线性的,与实际不符,进而无法刻画出不同行业间的动态联动性.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由于建模要求较高,所需数据复杂,进而限制其应用范围.静态/动态二元Copula模型只能充分刻画房地产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动态相依结构,尤其是尾部相依性,但却无法对多个行业同时进行高维建模,不仅面临“维度诅咒”,而且传统的二元Copula在高维情况下也存在参数估计困难.而实际上,我国房地产产业链长,关联产业多,只有同时对房地产产业链上多个关联行业同时进行建模分析,最终研究结果才可能贴近实际.对此,本文基于资本市场层面,采用新近发展起来的RVine Copula模型来对房地产及其相关行业(共9个行业:房地产、钢铁、有色金属、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建筑装饰、机械设备、银行和非银金融)进行建模分析,通过构建高维Copula模型来深入刻画房地产与其产品链和资金链上相关行业之间的相依结构特征以及这些相依结构在外部金融危机冲击时出现的变化.本文之所以采用RVine Copula模型,主要在于:第一、该模型克服了二元Copula模型面临的“维度诅咒”问题,可以灵活构建高维Copula模型;第二、该类模型的分解规则相比CVine Copula和DVine Copula更符合变量间的实际情况;越来越多的实证表明:RVine Copula所构建高维Copula模型的拟合效果优于其他传统Copula模型.相比现有研究,本文的特色在于:第一、首次引入RVine Copula模型来对我国资本市场上房地产产业链相依结构进行建模分析;第二、从产品链和资金链上来选择房地产的关联行业,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由此所构建的高维Copula模型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第三、通过对比金融危机前后房地产产业链相依结构演化及其相依性水平的变化,进而深入刻画金融危机对房地产与相关产业间相依性的冲击,突显出危机传染效应;第四、通过模型评价指标来比较RVine Copula模型与其他代表性Copula模型的拟合效果,进一步检验了本文所采用模型的合理性和稳健性.

2 实证研究

2.1 数据选取与处理

在房地产相关行业选择方面, 本文从产品链上选择了与房地产业存在密切产品供求关系的6个行业:钢铁业(GT)、有色金属(YSYS)、家用电器(JYDQ)、建筑材料(JZCL)、建筑装饰(JZZS)、机械设备(JXSB);同时选择从资金链上与房地产业存在融资需求服务的2个行业:银行(YH)和非银金融(FYJR),一共9个行业来代表房地产产业链.这9个行业指数均来自申银万国一级行业指数,数据来源于Wind资讯.研究时期为2000年1月5日至2015年3月31日.同时为了刻画2007年次贷危机及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是否对房地产产业链间相依结构产生影响.根据危机发生时点,选择三个子时期:危机发生前时期(200501~200707)、危机发生期间(200708~200908)、危机发生后时期(200909~201112).样本数据全部为复权后的日指数收盘价,共3684个样本数据,每个行业共有3683个收益率数据,其计算公式为:

本文所有的数据分析、模型参数估计均用 R3.12编程来实现.图1给出这9个行业指数在研究时期内的市场表现,表1给出9个行业收益率系列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检验.

从表1可知,9个行业指数收益系列中除了银行业和非银金融业出现右偏外,其余7个行业指数收益系列均出现左偏;所有行业都呈现出尖峰的分布特征.从正态分布检验(JB检验)结果来看,所有行业收益系列的JB统计值均在1%的置信水平上拒绝原假设,说明所有行业收益系列均不服从正态分布.在系列自相关方面,从Q(2)和Q(4)统计值来看,除了银行业和非银金融业在5%的置信水平接受原假设(不存在自相关)外,其他7个行业均在1%的置信水平上拒绝原假设,也即存在显著的自相关现象.同时,ARCHLM 检验证明所有行业的收益率序列都有明显的 ARCH 效应.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从ADF统计量(带有常数项,但不含有时间趋势项)来看,所有行业指数收益系列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序列不存在单位根现象,是平稳系列.总体上看,这9个行业指数收益率系列均是有偏、尖峰的平稳时间系列.从行业间的线性Pearson相关性来看,各行业间均间均存在较高的正相关关系,所有相关系数均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其中机械设备与建筑材料、建筑装饰业之间的相关性最高,分别为0.89、0.88;而银行与家用电器业之间的相关性最低,但也达到0.61.

注:***,**,*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置信水平下显著;Q(2)和Q(4)是系列自相关滞后2阶、4阶的统计量,ARCH-LM是ARCH效应的检验统计量,单位根检验(ADF)的检验方程中含截距项,不含时间趋势项,最优滞后阶数根据AIC自动选取.

2.2 实证模型

2.2.1 边缘分布模型

针对上述9个行指数收益存在的自相关、条件异方差、有偏、厚尾、尖峰等特征,同时考虑其波动聚集和非对称性.本文引入AR(1)-GJR(1,1)-SkT(v,λ)模型来对这三种行业指数收益率的分布特征进行刻画,该边缘分布模型的公式为

2.2.2 RVine Copula模型

Bedford 和 Cooke(2001) [-10]引入一种称为正则藤(RVine)的图形建模方法,其中包括了一般化的RVine结构和两种特定结构:CVine和DVine.由于后两种藤结构的组合形式简单易懂,近10年来已被广泛应用.图2和图3分别展示了6维情况下的CVine、DVine和RVine结构.图2左侧子图为六维CVine的结构分解图,共有5棵树,每棵树有一个主节点,该主节点连接到其他节点上,由此形成的每条边对应一个PairCopula.

2.2.3 实证结果

2.2.3.1 边缘分布参数估计

针对各行业指数收益率系列存在的自相关、有偏、波动聚集、尖峰和厚尾等特征.本文采用AR(1)-GJR(1,1)-SkT(v,λ)来进行刻画,从而构建各行业的边缘分布函数.通过R3.12软件编程进行估计,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中的KS统计量及其概率值是根据估计得到条件边缘分布,对原序列做概率积分变换,再运用KS检验方法检验变换后序列是否服从(0,1)均匀分布得到的.这些KS统计量及其渐近显著性的概率值均表明:这系列序列均接受原假设:变换后序列服从(0,1)均匀分布.同时对变换后的各序列做自相关检验,Q(1)和Q(2)-的统计结果也表明:变换后的各序列不存在自相关;基于BDS的独立性检验结果也表明,变化后的新系列均接受原假设(系列是独立的).这些都说明AR(1)-GJR(1,1)-SkT(v,λ)模型可以较好地拟合各序列的条件边缘分布,用它来描述各收益率的条件边缘分布是充分的.同时变换后的新系列适合用于RVine Copula模型的构建.

2.2.3.2 各个时期的RVine Copula结构及其估计结果

由于同一维度下的RVM矩阵构成并非是唯一确定的,对于维度d的RVine Copula模型来说,存在2d-1-个RVM矩阵,这里借鉴Brechmann(2010)[12]提出的最大生成树方法来确定RVM.其核心思路是基于最强相依关系对构建RVine Copula模型的重要性原则来构造每两个节点间的相依性性绝对值之和达到最大的第一棵树.也即,可以通过解决如下的最优化问题来确定RVine Copula树结构中的每个边,其中δi,j-代表每两个节点之间的相依性的绝对值.

本文将在第一棵树中寻找房地产产业链上9个行业间两两相依性绝对值之和最大的结构,主要通过采用最大生成树MSTPRIM算法来对变量间的相依结构进行自动选择.在树结构矩阵RVM中,有关该矩阵的结构说明这里不再重复,可详见相关文献.在确定好RVM后,面临RVine Copula结构内部Copula类型的选取,由于备选的Copula类型多达31种,为了全面系统优选出合适的Copula类型,这里同样借鉴学术界常用的原则:似然函数值LL最大、AIC和BIC值最小的原则来进行确定.这里参考了Aas等人(2009)[13]提出的算法,用R语言编程来完成RVine Copula结构内部Copula类型的选取与模型参数估计工作.由于样本数据维度为9,根据Pair Copula的分解原理,将有9×9-1/2=36个Copula类型待确定.经过分析,具体结果见后面的矩阵C和矩阵P.每个时期对应的树结构矩阵RVM、Copula类型选择矩阵C及参数估计结果矩阵P如下所示.由于文章篇幅限制,这里只给出各个时期第一棵树和第二棵树的结构及其相依性估计结果(见图4和图5).

在RVine结构中,第一颗树的每条边代表无条件相依性,而从第二棵树开始,每条边都是包含了某一条件下的相依性.显然,在每棵树中,无条件相依性水平要大于有条件的相依性.从第一棵树来看,在整个研究时期内,机械设备业在整个房地产产业链上起到了唯一枢纽中心的连接作用,该行业分别与钢铁、有色金属、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和建筑装饰业之间存在显著的非对称、厚尾相依结构,其中各自的相依性分别达到0.57、0.62、0.63、0.69、0.69,这些相依结构均合适用SBB1模型进行刻画.而房地产业与建筑装饰业、非银金融业之间存在对称的厚尾相依结构,分别合适用t模型和SBB1进行刻画,其上下尾相依性分别为0.62和0.51;相比之下,银行与其他产业联系较少,只与非银金融业之间存在对称、厚尾的相依结构,相依性为0.63,同样适合t模型进行描述.由此可见,在实体经济层面上,房地产业在其产业链上能起到承上启下的核心连接作用,但在资本市场层面中,房地产业却不具备这样的连接作用.

在金融危机前期,机械设备业和建筑材料业在整个房地产产业链中起到中心枢纽的连接作用,而且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对称、厚尾相依结构,适合用SBB1模型进行描述,其相依性达到0.67;其中,机械设备业分别与有色金属、建筑装饰和非银金融业之间存在对称、厚尾的相依结构,其相依性分别为0.62、0.84和0.47;同样,建筑材料业分别与钢铁、家用电器、房地产业存在密切的相依关系,两两间的相依性结构均适用SBB1模型进行刻画,其相依性水平依次为0.54、0.65、0.6,这说明建筑材料业与这三个行业之间存在非对称、厚尾的相依结构.而房地产业同样只与建筑材料和银行业之间存在对称、厚尾的相依性结构,其相依性分别为0.6和0.44;

在金融危机发生期间,房地产产业链相依结构相比金融危机发生前期,最大的变化就是建筑材料业的中心枢纽地位消失了,而机械设备业进一步强化了自身的中心枢纽地位,该行业与5个行业(钢铁、有色金属、家用电器、房地产、建筑材料和建筑装饰)之间存在对称、厚尾的相依结构,各自的相依性依次为0.6、0.57、0.64、0.54、0.7和0.7,而且大部分相依结构合适用SBB1模型来进行刻画.房地产业同样只与两个行业(机械设备和银行业)存在显著的相依关系,其相依性分别为0.54和0.52.

在金融危机发生后期,相比金融危机发生时期,房地产产业链相依结构又出现了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建筑装饰业起到中心枢纽的连接作用,并和机械设备业形成两大中心枢纽,而且两者存在显著的相依性,达到0.73,合适用BB1模型进行刻画.机械行业与3个行业(有色金属、家用电器和建筑材料)存在相依关系,相依性水平分别为0.57、0.63和0.64;与此同时,建筑装饰业与3个行业(钢铁、房地产和非银金融)存在对称、厚尾的相依结构,各自的相依性依次为0.58、0.6和0.55;银行与非银金融业之间存在对称和厚尾的相依性结构,其相依性水平达到0.62.

从不同时期RVine中的第一棵树相依性水平之和的对比来看,金融危机发生前的相依性之和为6.11,金融危机发生期间达到6.45,而金融危机发生后期为6.42,显然,金融危机的发生显著增强了房地产产业链间的相依性总体水平;其中最明显的是房地产与银行业之间的相依性由金融危机发生前的0.44提升到金融危机期间的0.56,而且两者的相依结构特征保持不变.从房地产产业链相依结构在金融危机前后的演化可以看出:第一、机械设备业始终起到最核心的枢纽地位,这种地位在金融危机期间得到强化;第二、金融危机的发生显著削弱了建筑材料和建筑装饰业在房地产产业链上的中心枢纽作用;第三、房地产业在整个产业链上并没有起到像实体经济层面上那样显著的中心作用,但其与银行或非银金融业之间保持稳定的相依结构,而且与银行之间的相依性因金融危机的发生得以显著增强;第四、房地产产业链间的相依结构普遍呈现出对称、厚尾的特征,而且大部分用SBB1模型的建模效果最好.

从第二棵树来看,在整个时期和金融危机发生前期,由机械设备业和建筑材料业所组合的节点在房地产产业链中起到中心枢纽的作用;在金融危机过程中,由机械设备业和建筑装饰业组合的节点起到中心枢纽作用,而金融危机结束后,房地产产业链出现两个中心枢纽,分别由机械设备业和建筑装饰业的组合点、建筑装饰业和非银金融业的组合点构成.相比第一棵树,第二棵树的相依性水平有所下降,下降的原因在于剔除了在研究范围内相关行业影响的净相依性.比如,在图5中的(a)子图中,建筑材料业和建筑装饰业在剔除机械设备业的影响后,其净相依性为0.27;建筑材料和非银金融业在剔除房地产业的影响后,其净相依性为0.2;钢铁和有色金融业在剔除机械设备业的影响后,其净相依性为0.24.到了第三棵树,节点间的相依性水平将进一步下降,这是因为每个节点之间的相依性需要剔除两个行业的影响;依次类推,到第八棵树中,节点间的相依性在剔除6个行业的影响后,将显得非常微弱.

2.2.3.3 RVine Copula建模效果比较

为了突出基于RVine Copula方法对房地产产业链相依结构进行建模分析的合理性和优越性,这里采用常见的CVine Copula和DVine Copula同样对整个时期内房地产产业链间的相依结构进行建模分析,然后采用Vuong(1989)[14]提出一种基于似然比率的检验方法来严格比较基于这三种方法进行建模的拟合效果.

3 结 论

本文采用RVine Copula方法对我国房地产产业链(由钢铁、有色金属、家用电器、房地产、建筑材料、建筑装饰、银行、非银金融和机械设备,共9个行业组成)上行业间的相依结构进行建模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2008年金融危机对房地产产业链相依结构的冲击影响,最后通过与CVine Copula和DVine Copula进行建模效果对比,来检验基于RVine Copula建模分析的合理性,具体结论如下:第一、房地产产业链上各行业间普遍存在对称、厚尾的相依结构,行业间相依性水平较高,一般适合用Survival ClaytonGumbel、Student t模型来进行刻画;第二、在整个研究时期内,机械设备业在整个房地产产业链上起到了枢纽中心的连接作用,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进一步强化了该行业的连接作用;与此相反,金融危机的发生也显著削弱了建筑材料和建筑装饰业在房地产产业链上的中心枢纽作用;而房地产业并没有像实体经济层面那样起到中心连接作用,只与银行或非银金融业间存在稳定的相依结构,但金融危机的冲击增强了房地产与银行业之间的相依性;金融危机期间和金融危机后,整个房地产产业链的相依性水平都比金融危机发生前期要高,外部金融危机传染效应较为显著;第三、房地产产业链上行业间非条件相依性要显著大于其条件相依性,而行业间的条件相依性测度行业间剔除其他行业影响后的净相依性;随着条件行业的增加,各行业间的条件相依性水平大幅下降,到了第5棵树时,行业间的净相依性水平就很微弱了.这说明,在房地产产业链上,当同时考虑4个及以上的行业指数时,行业间的条件相依性就表现出相互独立的特征;第四、RVine Copula方法在对我国房地产产业链间相依结构进行建模分析的效果要明显优于CVine Copula和DVine Copula方法.

参考文献

[1] 刘水杏.房地产业与相关产业关联度的国际比较[J].财贸经济,2004(4):81-87.

[2] 王国军,刘水杏.房地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2004(8):38-47.

[3] 魏巍贤,原鹏飞.房地产业关联关系与地位度量分析:以北京、上海、厦门为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9(5):98-105.

[4] 王媚媚.中国房地产产业的投入产出分析[D].重庆:重庆大学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系,2009.

[5] 何云.基于CGE模型的房地产行业波动分析[D].厦门: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数量经济学系,2014.

[6] 唐莉,张永娟.房地产产业链关联性的分析研究[J].世界经济文汇,2006(3):19-27.

[7] 刘琼芳,张宗益.基于 Copula 房地产与金融行业的股票相关性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1,25(1):165-170.

[8] 江红莉,何建敏,庄亚明.基于时变Copula的房地产业与银行尾部动态相关性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3,27(3):53-58.

[9] 钟明,郭文伟,宋光辉.中国房地产业与金融业动态相依性及结构突变特征研究[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3(9):59-70.

[10]Bedford TIM, Cooke Roger M. Probability density decomposition for conditionally dependent random variables modeled by vines[J].Annals of Mathematic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01,32(1): 245-268.

[11]J DIMANNA, E C BRECHMANNA, C CZADOA,et al. Selecting and estimating regular vine Copula and application to financial returns[J]Computational Statistics & Data Analysis,2013,59(3):52-69.

[12]M BEATRIZ, M SEMERARO,R LEAL. Paircopulas modeling in finance[J].Financial Market Portfolio Management,2010,24(2):193-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