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体工程学的意义范文

人体工程学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体工程学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体工程学的意义

第1篇:人体工程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教学;能力;研究

一、背景及现状

工程人才必须深入掌握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具备面对领域问题的能力;工程人才更是需要了解和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和方法,才能具有从工程级到系统级的问题解决能力以及融汇贯通的创新和引领能力。参照如图1所示的ABET对工程人才的评估标准,工程人才的综合能力可归纳为工程能力和工程素养两大要求,包括: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实际问题的解决运力、复杂设计创新能力、自主学习探索能力、交流合作领导能力等多个方面。

近年来,国内高校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增加设计课、实验课等)、设立大学生研究实践计划、采用3+1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等改革,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等。但与国际工程人才标准相比较,我国现有工程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尚存在以下问题:培养体系通常以单一学科专业为背景展开,难以系统性地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理论与实践缺少关联,特别是各种学科竞赛往往缺少系统性的理论支撑,研究实践环节缺乏递进式系统发展,导致学生缺乏面向复杂工程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机器人技术是集运动学与动力学理论、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计算机硬件与软件技术、控制理论、电动伺服随动技术、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理论等科学及技术领域于一体的新型多学科交叉领域。同时,机器人技术也是进行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优秀平台。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机器人技术的教育与实践也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利用机器人技术对不同专业的辐射作用,近年来浙江大学开展了以机器人为教学载体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机器人教学为载体,本文对理论和实践深度结合、学科交叉和专业精深双重驱动、递进式和多目标纵(深度)横(受众面)兼顾的工程人才综合能力培养模式。

二、培养架构

面向高等教育工程人才能力培养之目标,针对以上问题,浙江大学以机器人为教学载体开展了高素质工程人才综合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建立了如图2所示的培养架构。在这一架构下,不同于传统的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的培养方案,而是采取了课程体系与实践体系建设双管齐下的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注重分层次的培养计划,分别建立了从基础课程到更加专业的提高课程,最终面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高级课程群。而在实践体系中,一方面与相应的课程群理论知识相对应,注重对课程理论知识的配套实验和实践;另一方面,更加突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通过学科竞赛的形式激励学生投入到主动实践的过程中。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相对独立,没有很好的融合。高效的机器人创新实践培养模式应该是实践体系与课程体系的有机结合,近几年陆续开设了机器人理论知识课程,课程具有覆盖面宽、内容形式多样、分层递进的特征,包含相关关学科知识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与较为精深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注重课程体系与实践平台之间统一协调的系统性,倡导与建立课程内容和课外实践的融合机制,以课程内教学传授的知识为支撑,通过课程外的启发性引导与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推进工程人才的培养。

其次,传统的实践平台更偏重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但在创新方面还不够。主要处于由教师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解决问题,对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和创新思维启发方面尚不够。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发现问题、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以机器人为对象,与学科竞赛相结合,兼顾多学科交叉融合和专业知识能力发展需求,创建“课程―实践―竞赛”深度结合、相互促进的教学实践体系。在系统建设机器人相关的课程体系和实践平台基础上,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递进式、多层次综合培养模式实践,使人才培养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学生兼具综合性和专业性的工程能力与工程素养。

2.1层次化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建设应遵循全面、循序渐进、相互促进的原则。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建立起如图3所示的课程群。这些课程构成了面向不同层次、从基础到提高再到创新的系列化课程体系,包括《机器人导论》、《机器人设计》、《机器人制作》、《机器人技术》和《智能移动机器人》等系列课程,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搭建扎实的多学科知识架构,为学生融会贯通、开展创新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在课外实践平台优化拓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课外实践平台,在课程体系中进一步加入基础实践、综合强化、创新实践环节,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启发和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为支撑递进式培养模式、满足多目标培养需求,系统性设计侧重不同年级、不同深度的通识性、提高性和专业性机器人技术课程群,为学生深入实践和创新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通过组织不同学科从事机器人研究的教师共同完成课程讲授和实践指导来确保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专业内容的深入性。

图3兼具综合性和专业性的多层次机器人课程体系

2.2以学科竞赛为推动力的实践体系

以多学科交叉融合和专业精深双重驱动为手段,建立不同层次的目标导向式(课外实践)和结果引领式(学科竞赛)机器人实践创新大平台,各子平台既有共通性又有差异性,如图4所示,通过组织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面向特定目标合作开展工作,来推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专业实践创新和多学科交叉融合。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结合课外实践平台,调整教学内容,增加实践创新环节,改变单一的试卷考核方式,采用知识点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并鼓励学生提出新方法。

以《机器人导论》、《机器人设计》、《机器人制作》三门课程为主要基础,在教授学生机器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引入国际知名院校的创新设计与竞赛教学方式,如美国麻省理工和东京工业大学普遍采用的IDCRoboCon竞赛课程,并选拔优秀学生参加校级和世界性的IDC RoboCon竞赛;以浙江大学机器人科教实践基地为依托,利用面向国际机器人世界杯赛RoboCuop的机器;平台,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以服务机器人平台为工具,面向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进行学术前沿教学和实践训练,培样学生的专业研发和创新探索能力。这些实践平台层次上循序渐进,内容覆盖广泛,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机器人实践平台综合了多方面理论知识和技能,有效支撑了多课程的学习和关联、多学科知识的实践和融合以及基于知识与能力积累的创新发展,达到多学科融合培养的目标。

图4以学科交叉融合和专业精深双重驱动的机器人实践平台

从能力培养角度看(纵向),学生培养是一个递进的过程;从学生受众角度看(横向),不同群体有不同的目标需求。上述的机器人课程体系和实践平台,可以有效支撑递进性、多目标的培养模式。前者可满足不同层次的理论学习需要,后者可满足不同深度的实践创新需要。既可根据培养对象及其发展需求设置不同知识点、不同难度级别和不同综合性要求的教学实践内容,开展递进式培养;又可形成较宽的入口,建立多目标培养模式,服务更多的学生。

三、结论

本文论述了浙江大学以机器人技术教学为载体,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的模式与方法。这一培养模式从课程体系与实践体系两方面入手进行建设,注重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层次性以及课程体系与实践体系的有机结合。同时,本文论述了科学全面的教学评估体系与机制,配合人才培养模,构成了完备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在十余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得到了验证和完善,对我国高校相关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发[2010]12号文件

[2]孙康宁,傅水根.我国高层次工科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现状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3(11):85-87

第2篇:人体工程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教学模式 岗位职责 教学做一体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1“基于岗位工作任务,教、学、做一体”课程的主要内容

1.1实现学习与工作的一体化

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以及教学内容,以职业活动为核心,以完成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实现学生学习过程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有机结合,即为实现学习与工作的一体化。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也完成了学习任务,充分彰显出了教学活动的职业性,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1.2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

积极寻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结合契机,重视教学策略的综合性以及教学内容的应用性,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熟练运用专业技能,避免出现理论基础薄弱或实践能力差的现象。应鼓励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并能独立解决问题。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

1.3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一体化

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将学生视为企业员工,充分发挥出教师的主导地位,鼓励师生共同参与一体化教学活动。在参与一体化教学活动期间,师生可通过交流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索各类理论知识,一起解决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师生一体化教学,进一步加强了教学过程与师生关系的开放性,是实现“教、学、做一体”的重要前提。

2实现“基于岗位工作任务,教、学、做一体”课程的方法

2.1大力打造一体化教学环境

为进一步落实“基于岗位工作任务,教、学、做一体” 课程,建设一体化教室是必不可少。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一体化教室是实现一体化教学的重要途径。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一体化教室建设力度。首先,为营造出真实的企业氛围,学校有必要添置或自制相应的教学实训设备,合理化教室布局,使整个教学环境充满职业特色。其次,有必要积极开发一体化教师功能,将教室打造为集授课、实训、考核等于一体的教学模式。最后,应积极引进企业文化,使学生能够零距离接触企业岗位的工作环境,充分感受企业文化与精神,这对增强学生职业意识与职业素养都是大有裨益的。

2.2培养高水平一体化师资队伍

教师是实现一体化教学的关键,因此,培养高水平一体化师资队伍至关重要。校方可为专业教师提供大量实践机会,可安排教师前往生产一线,亲身经历生产活动,参加企业产品技术的研发,使教师的实践经历更加充实。同时,学校应定期开展培训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专业技能考级活动,促使教师专业技能的不断提升。另外,学校可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校企双向兼职的方式,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兼职教师,学校优质教师进入企业兼职技术研发人员,使教师通过学习与进修,不断增强自身驾驭一体化教学的能力。

2.3建设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

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务必要遵循职业岗位与职业标准,以突出职业特色,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为根本目标,因此,有必要结合岗位工作任务,构建健全、完善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务必要充分贯彻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的先进理念,灵活处理工作任务和课程搭建之间的关系。采用“模块化”、“逆推法”等方式,结合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素养等内容,对课程类别与内容进行设计。此外,还应结合行业、企业的岗位特点以及岗位需求,将各类新知识、新工艺纳入课程,实现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以确保课程内容与岗位工作的有效衔接。最后,在课程实施期间,可通过设立开发小组等方式,要求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完成任工作任务,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与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2.4制定一体化教学标准与教材

为确保一体化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有理可依,制定一体化教学标准和一体化教材很有必要。一体化教学标准主要体现在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考核标准等方面内容上,因此,一体化教学标准的制定,务必要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结对课程所涉及到的实际工作岗位任务进行深入的社会调研,最终根据调研结果来完成教学大纲的制定。其次,应遵循一体化教学、任务驱动等要求,结合国家标准、企业标准以及职业资格标准,充分结合岗位需求,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与考核标准。另一方面,一体化教材的设计,应着重强调教材的实用性与有效性,实现教材内容的相互衔接与递进,合理设置理论知识与技能知识的比例。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开展“基于岗位工作任务,教、学、做一体”课程是新时期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涉及到教师、学校、企业方方面面,因此,学校应结合学校环境与时代背景,权衡各方面利弊,统揽全局,逐步落实。

第3篇:人体工程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人才培养;产学研一体;研究性学习;校企合作;多学科融合

近年来,计算机学科自身的内涵、外延和发展的动力与源泉都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计算机在不同领域中的创新技术与工程应用已经成了计算机学科发展的重要源泉,计算机学科的知识体系也逐渐呈现学科融合的趋势,人才国际化竞争趋势越来越明显。针对这些变化,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根据自身长期积累的教学基础和在技术与工程应用研究方面的优势,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锐意改革,建立了以工程型、复合型、国际化为特色的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多年来,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利用自身的学科研究特色,针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工程人才培养需求,整合计算机、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工业设计(信息产品设计方向) 4个专业的资源,围绕“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精品课程推动课程群建设,并以课程建设为基础[1-2],构建了多层次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3]、多方位的国际交流能力培养体系、多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知识体系,在计算机类工程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4]。

1建立多层次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长期以来,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产学研合作为平台,积极探索教学科研互动、校企互动、课内外互动的实践教学模式,针对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不同阶段,建立了基础实践、工程方法实践和创新体验等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1) 引导研究性学习,以课程综合型实验为基础,培养学生基础实践能力。

在本科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教学中,大力推行课程设计(俗称大作业Project),通过团队式合作、研究式分析、工程化设计完成较大型的系统或软件的设计题目。课程设计也为教师提供了一种从科研中提炼综合性、设计性实践内容,将科研成果转换为教学内容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们已在80% 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中设置了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如在3门国家精品课程中分别开设不同类型的综合实验:“操作系统”――Linux系统分析、“软件工程”――典型金融软件设计、“程序设计基础”――趣味游戏设计。在实施课程大作业十

作者简介:陈刚(1973-),男,教授,博士研究生,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何钦铭(1965-),男,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陈越(1967-),女,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陈丽(1970-),女,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

多年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编写了国内第一套涵盖13门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系列教材。

2) 加强校企合作,将主流技术和工程方法引入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工程方法实践能力。

我们与企业建立战略技术联盟,与知名企业合作,包括:共建专业方向和模块课程、聘请企业教师授课、共同指导毕业设计和学位论文、共建工程训练教学基地等,将主流技术和工程方法引入教学实践中。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若干相关热点问题进行研讨,作正式的技术报告,将项目实践引入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进行技术化、工程化。让学生在接触学科前沿、体验新技术的同时,培养科学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目前有9门课程获教育部-微软(IBM、Intel、SUN)精品课程,其中嵌入式系统、软件工程、并行计算与多核程序设计3门课程获国家精品课程。

我校已经与浙大网新和美国道富银行共建了金融信息技术方向的课程体系,与阿里巴巴公司共建了电子服务技术方向的课程体系等。开设项目实训课程10个左右,同时与Intel、微软、IBM、网易、网新、道富等著名国内外IT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企业实习基地30多家。

3) 以学科竞赛和科研训练为手段,激发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培养其创新实践意识。

我校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探索课内外互动的实践机制,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包括鼓励学生参与科技竞赛、科研训练和创新俱乐部(社团)活动等。

一年一度的“浙江大学学生电脑节”已举办,每一届电脑节直接参与学生人数均达到2000余人次,成为浙大最有影响力的学生科技活动之一。学院还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国际竞赛,包括ACM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国际顶级设计大赛等,并频频获奖。近5年共有100多位学生获省级以上各类竞赛奖,其中国际大奖50多项;利用学校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和自主设立支持的SRTP项目,使SRTP的学生参与面达90%;先后创建了IBM技术俱乐部、Intel技术俱乐部、腾讯创新俱乐部等近10个与专业技术相关的创新型学术俱乐部,成员超过500人。

4) 以高水平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大项目为平台,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研究能力。

我校将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中心作为工程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并结合近年承担的面向国家产业发展需求的重大工程技术性项目,吸引一批高年级的本科生进入工程技术型研究基地和课题组,从事高水平的工程技术创新研究工作。

现有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道富技术中心(金融软件)、嵌入式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计算机辅助产品创新设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视觉感知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等,每年吸收本科生150位以上。其中,道富技术中心几乎参与了美国道富银行所有的核心金融系统研发项目,成为国际化金融信息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也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大户。

2建设全方位的国际交流能力培养体系

我校以双语课程建设为基础,大力推行全英语教学,通过营造国际化教学语言环境、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师资等方式,构建多方位的国际交流能力培养体系,提升国际化教学的质量。

1) 推进双语教学,营造国际化教学语言环境,培养国际化交流基础。

大力推动双语教学,开展全英文教学,为本校学生和国际生源创造必要的国际化教学语言环境。

目前,我们有46门本科专业课程采用英文教材并实施双语教学,开设了全英文双语教学课程共27门,其中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两门课程获国家双语示范课程;另外我们还聘请外籍英语教师为学生开设高级英文写作、高级英语口语等实用语言课程。

2) 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跨文化国际交流能力,探索国际合作教学的新模式。

通过形式多样的海外高校短期交流、中加双学位项目等,加强学生跨文化国际交流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建设、海外师资队伍的聘任和教师国际交流等方面全面提升国际化教学的质量。

目前,我院已与加拿大、法国、爱尔兰、荷兰、新加坡、日本、德国、瑞士、瑞典、澳大利亚等地的19所高校实施本科学生交流。全部项目每年涉及本科生约100余名,达到单届学生总人数的25%。

2005年开始我院与加拿大西门菲莎大学(Simon Fraser University,简称SFU)合作,启动了中外学生共同参加的双向“2+2”计算机本科双学位项目,不仅在培养方案上融合两所优秀高校的特色,而且在双方教师的互派、两国学生的融合教育方面创立了新的模式。接下去,将继续探索研究生双学位项目,发挥两校优势,积极组建国际化团队联合培养研究生。

3) 引进国际师资,拓展国际生源,建设具有国际吸引力的人才培养环境。

我院聘请了一批国际知名大学的学者和国际著名IT公司的高级技术人员参与课程教学,并积极拓展国际生源,形成了具有吸引力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环境。

近五年来,我院邀请了24位外籍专家学者讲授本科专业课程32门次,接受来自加拿大、美国、法国、爱尔兰、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留学本科生89人(其中2009年接受22人),分别在我院进行课程学习、工程实践、毕业设计等专业训练,其中33人为攻读本科学位的全日制学生。

3创建多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知识体系

根据计算机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我院发挥学科研究优势,以计算机技术课程为核心,课程叉为基础,创建了多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知识体系。

在专业建设中,我院突出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催生了新的交叉学科研究方向,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良好互动。

1) 以“宽、专、交”的知识体系为目标,建立融合多学科知识的模块化课程群。

围绕“宽、专、交”的目标,我院整合计算机、软件工程、数字媒体、工业设计(信息产品设计方向)4个本科专业的教学内容,并通过模块化的课程群和交叉课程实现多学科知识体系的融合。

软件工程专业以计算机核心技术为基础融合了软件工程方法、金融信息技术、软件开发技术、电子服务工程等;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以计算机核心技术为基础融合了多媒体技术、艺术设计等;工业设计专业(信息产品设计方向)[5]以设计方法与技术为基础融合概念创新设计和计算机嵌入式系统技术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则围绕系统设计与分析的培养目标,融合数字媒体、金融信息技术、人机交互设计等多个应用领域方向。

目前,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共建设完成12个课程群,所有课程群均涉及2个以上专业,如图1所示。2门学科交叉型课程获国家精品课程为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信息产品)整合与创新设计。

图1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多学科融合知识体系

2) 发挥学科研究优势,突出专业建设特色,催生学科研究新方向。

我院工业设计专业是国内唯一一家设立于计算机学科内部的该专业,已形成了“工业设计+嵌入式系统+机电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培养了一批信息产品创新设计人才并形成了富有优势的信息产品创新设计研究方向。软件工程专业则依托学科在工程技术研究方面的优势,在金融信息学培养方向上具有很强的特色,形成了金融软件系统优势学科研究方向;并充分利用我校在计算机图形学和多媒体技术研究方面的优势设立了国内第一家数字媒体技术专业。

目前所有3个拓展专业都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其中工业设计专业被评为第一类特色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的软件开发技术、金融信息技术、服务科学与技术3个专业方向被评为第二类特色专业(方向)和国家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数字媒体技术被评为第二类特色专业,同时也已成为国家级动画教学研究基地。

3) 综合多学科知识,实践创新体验,建立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

目前我们已有2个教育基地成为浙江省首批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分别是浙江大学―网新国际金融信息技术与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浙江大学―杭州亿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信息产品创新设计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

网新国际金融信息技术与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与金融等专业的学科交叉,注重计算机软件、金融学、工程训练以及外语能力的培养。通过提供研究生的国际化科研实践基地,实战性的国际合作项目,不仅可以让研究生掌握产业动态,融入全球理念并拓展其研究视野和实践领域,还可以充分发挥研究生的积极性,实现理论研究与国际商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每年选拔的基地研究生不仅可获得3个月的海外研究和实践机会,而且有经验丰富的企业科研人员作为实践导师并制定以国际化为特色的实践计划。同时,合作企业网新国际还将为出访学生提供与国际专家的合作科研项目,以真实的银行金融历史数据为基础,从事金融数据分析与挖掘方面的研究。

杭州亿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信息产品创新设计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以“工业设计+嵌入式系统+机电一体化”为创新模式,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与形式化的视觉表达相结合,通过功能创新、行为方式等创新模式整合多学科知识,将“设计+技术+商业+用户”紧密整合在一起,由内而外,真正地将概念设计转化成生产力,为我国传统产业的提升作出贡献。在教学上,引入研究型、应用型课题到专业课教学,推行学科间互动,构建围绕学科发展的开放式创新教学平台,建立国际化互动的指导教师团队,以及建立国际竞赛和知识产权成果推进平台。

4结语

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需要有相应的组织与政策

保证。学院十多年前就开始建设以课程群为基础的课程小组,并以院级教改项目为驱动,教师评价政策为保障,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目前,已建立了14个本科课程小组(含12个课程群)和9个研究生课程小组,每年投入教学经费近100万元,同时设立了教学骨干教师岗位,以确保教师从事教学的积极性。

建立产学研一体的工程型、复合型、国际化计算机人才培养体系,有力地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的学生以其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在就业市场中广受好评。近年来,本科生就业率在99%以上,研究生就业率100%,毕业当年起薪保持全校第一。50%以上的就业学生到全球500强企业、国际一流企业工作。2008年48%的本科生出国深造或国内读研究生,其中出国深造比例13%。近年毕业生中,涌现了许多耀眼的“新星”,如浙江省十大“创业之星”、“手机备备”的发明人方毅,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的核心设计师章俊,被美国商业周刊称为TopCoder程序设计竞赛“大赢家”并据此要重新评估中国软件工业水平的吴嘉之等。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干红华,何钦铭,陈德人,等. 工程型国际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13):30-34.

[4] 陈根才,何钦铭,陈越,等. 与时俱进的计算机本科教育[J]. 计算机教育,2008(13):26-29.

[5] 孙守迁,应放天,罗仕鉴,等. 多学科知识渗透的创新型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计算机教育,2008(13):35-37.

Engineering and Compound Oriented Internationalized Computing Talent Training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Education and Research

CHEN Gang, HE Qin-ming, CHEN Yue, CHEN Li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 China)

第4篇:人体工程学的意义范文

(一)人体工程学综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增长,如何满足人们的需求变得尤为重要。人体工程学作为一门较为先进的学科,对人、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的考虑和评估,从而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在工程学的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随着人们对设计要求日益提高,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始终将人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不但要加强室内的视觉效果,还应注意对物理环境以及人们的心理环境进行研究和设计。

(二)室内设计综述

室内设计主要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能不同,按照相应的设计标准,考虑到建筑所处的环境和功能,利用建筑美学的有关原理和一些技术手段,设计出功能合理、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以此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室内设计的空间环境不仅要满足建筑使用要求,还应该体现出建筑的使用价值,在此基础上尽量设计出具有一定的建筑风格、历史文化以及具有特色的环境氛围的室内设计方案。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精神功能以及室内设计的实用功能两个方面。人们的心理环境的变化会受到室内环境的影响,好的室内设计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程度。另一方面,室内设计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所以在设计时必须控制好建筑的实用性。

二、室内设计教学中人体工程学的运用

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就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

(一)室内设计教学中生理计测的运用

人体在活动的过程中,其生理变化的状况是不同的,采用生理计测的方式能够科学、客观的测量出人体在活动时的负荷情况及能量的消耗状况。通常的计测方式有能量代谢率法和肌电图法。因为人体在消耗能量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耗氧量,活动时的耗氧量和平时的相比,强度状态会发生一定的变化,通过能量代谢率公式进行计算就能计算出人体在不同情况下的代谢率。肌电图法是利用活动过程中电流图和肌肉伸缩的情况来确定人体的负荷和活动强度的。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生理计测的结果,使学生提高室内设计中对人体活动情况的注意力,尽可能保证设计的合理性。

(二)人体工程学的基础数据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运用

人体工程学中的基础数据有三个方面:人体尺度、人体构造、人体的动作域。这些方面在室内设计教学中都会被运用。其中,人体工程学研究的基本数据之一就是人体尺度,加强室内设计教学中对人体尺度的研究对保证设计方案的实用性具有深刻的意义。其次人体构造是和人的运动系统联系最紧密的部分,如人体的肌肉、关节和骨骼,分别通过神经系统的分配,使人体各部分顺利的完成运动。骨骼是人体的支柱,通过四肢骨、躯干骨以及颅骨这三个部分进行运动,再通过骨关节的连接加强活动,最后由神经系统向骨骼肌传递信号,形成肌肉的舒张或收缩,从而协调人体的工作。人体活动的区间以及生活的空间范围就是人体的动作域。人体的动作域的大小和人体的活动情况息息相关,所以,准确的动作域的分析对确定室内空间的尺寸十分重要。在室内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尽可能的采用多种计测方式测定出人体的动作域,为人体工程学的研究提供基础的数据。

(三)室内设计教学中心理计测的运用

心理计测的方式主要有尺度法和精神物理学法等。尺度法主要是在心理学中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划分。精神物理学测量的方式就是采用物理的方式测量出最小的人体神经刺激量,以保证在设计中加以注意。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应该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践、合作,组织相应的团队,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通过自评、组评、互评以及团体评的方式进行教学,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第5篇:人体工程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人体工程学 室内设计

1在设计创新中寻找人的精神需求

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快,价值观念更新快,风格时尚体现得更为强烈。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曾经说过:“艺术不是进化,而是不断变化。”现代的室内设计个性化的构思往往会使设计以新奇制胜,所以在创新上要充分运用联想、象征、借景等手法寄情于环境中。现代消费观念的改变,使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观念也不断地发生改变,一方面重视高质量高技术,另一方面越来越重视人的情感和生存价值的需要,因此室内设计的高质量高技术与高情感的结合就形成了新的价值观。对设计师而言,要熟悉室内装饰材料的组合风格,力求从造型、色彩、质感方面满足现代人的不同要求,给以精神上的平衡,从而使价值观得以体现。

2现代室内设计已作为系统工程服务于人

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使用对象,相应地应该考虑有不同的要求。例如:一些设计合理的公共卫生间,其洗手盆并不像我们在许多公共卫生间所见到的那样,都是一个高度,而是分成高的低两种。低的只有半米多高,即使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洗手也很方便。一些公共建筑顾及残疾人的通行和活动,在室内外高差、垂直交通、卫生间盥洗等许多方面应作无障碍设计。这就要求设计师熟知人体工程学的知识。在室内空间的组织、色彩和照明的选用方面,以及对相应使用性质室内环境氛围的烘托等方面,更需要研究人们的行为心理、视觉感受方面的要求。例如:教堂高耸的室内空间具有神秘感,会议厅规正的室内空间具有庄严感,而娱乐场所绚丽的色彩和缤纷闪烁的照明给人以兴奋、愉悦的心理感受。室内环境的内容,涉及到由界面围成的空间形状、空间尺度的室内空间环境,室内声、光、热环境,室内空气环境(空气质量、有害气体和粉尘含量、放射剂量……)等室内客观环境因素。可以认为现代室内设计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系统工程,但是它的出发点和归宿只能是为人和人际活动服务。现代室内设计不仅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等要求,还需要综合地处理人与环境、人际交往等多项关系,需要在为人服务的前提下,综合解决使用功能、经济效益、舒适美观、环境氛围等种种要求。

3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意义

3.1体积

所谓体积,就是人体活动的三维范围。这个范围将根据研究对象的国籍、生活的区域、以及个人的民族、生活习惯的不同而各异。所以,人体工程学在设计实践中经常采用的数据都是平均值,此外还向设计人员提供相关的偏差值,以供余量的设计参考。

3.2位置

所谓位置,是指人体在室内空间中的相对“静点”。个体与群体在不同的空间的活动中,总会趋向一个相对的空间“静点”,以此来表示人与人之间的空间位置和心理距离等,它主要取决于视觉定位。人体工程学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有待于进一步认真开发,目前已有开展的应用方面如下:(1)确定人和人际在室内活动所需空间的主要依据。根据人体工程学中的有关计测数据,从人的尺度、动作域、心理空间以及人际交往的空间等,确定各种不同的功能空间的划分和尺寸,使空间更有利于人们的活动。(2)确定家具,设施的形体,尺度及其使用范围的主要依据。家具设施为人所使用,是室内空间的主体,也是与人接触最密切的,因此它们的形体,尺度必须以人体尺度为主要依据;同时,人们为了使用这些家具和设施,其周围必须留有活动和使用的最小余地,这些要求都由人体工程科学地予以解决.室内空间越小,停留时间越长,对这方面内容测试的要求也越高,例如车厢,船舱,机舱等交通工具内部空间的设计。(3)提供适应人体的室内物理环境的最佳参数。室内物理环境主要有室内热环境,声环境,光环境,重力环境、辐射环境等,室内设计时有了上述要求的科学的参数后,在设计时就有可能有正确的决策。

4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4.1办公空间设计

早期办公空间还没考虑那么多人体工程学的因素,附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在的办公空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办公空间的功能要素:一般规模的办公室最起码应该满足的功能要素是:前台或文员、工作区、经理室、会计出纳室、厕所、会议室、文印室、休息室。大型的办公空间功能会更加复杂,如专门的接待室,资料室,展示室等。所以在平面规划时应根据不同的功能的要求,有目的有意识的进行设计。

4.2家居空间设计

我觉得营造一个品位高雅、格调不俗的家居氛围,不是简单的把自己喜欢的沙发、茶几、电视柜、餐桌椅摆进家里,而是要从科学与艺术的角度,在空间的规划、色彩、光线、个性等方面巧妙构思,才能使你进入家的环境时,得到身心的放松和满足。现在提倡的“人性化”家居、“健康家居”等是人体工程学设计。

5总结

以上我主要讲的是人体程工程学在室内设计当中的办公空间和家居空间的应用。其实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当中的很多方面都还有应用。比如说(在商业空间中的设计和应用;在餐饮空间中的应用和在展示空间中的设计与应用)。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说明了。我们在室内设计当中要绐终坚持以人为中心,“为人而设计”的原则,运用人体测量、生理、心理计测等方法,研究人体的结构功能、心理等方面与室内空间环境的合理协调关系,创造出适合人活动需求的室内空间。在室内设计中,要营造出各种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的舒适环境,主要采用科学的手段,包括“关于人体尺度和人类的生理及心理需求”这两方面。除此之外,人体自身的空间构成的相关问题的重要性也显现出来。只有在室内设计当中处处考虑到了人体工程学的话,那样所设计出来的室内空间肯定是非常人性化的。符合人们生理和心理各个方面的需求。真正意义上的做到了人—机—环境三者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张月.室内人体工程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9.

第6篇:人体工程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人机工程学

汽车人机工程学是人机工程学是人机工程学知识、理论和方法在汽车工业及相关领域中的应用。汽车人机工程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则是通过揭示人、车、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以达到确保人――机――环境系统总体性能的最优化。汽车人机工程设计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利用人机工程因素解决汽车(车身)设计中的“空间几何”和“人机界面问题”。

1 定义

“空间几何”的含义是指,汽车的车室空间设计尺寸和造型设计尺寸应该满足驾驶员和乘员的主观与客观要求,能够“容纳”他们。例如,车室的空间设计(如车顶)与室内设施的布置设计(如座椅和踏步布局)应该考虑对人体尺寸的容纳与适应(如伸腿空间、进出车门);整车的总体设计和造型设计应该满足驾乘人员对道路等环境的视野需求。

“人机界面”的设计目标是优化和减轻驾驶员的工作负荷(如对外部环境和仪表的关注所造成的视觉疲劳和因操作杆件的操作力度及伸及所造成的操作疲劳)。

2 现状

目前,还有很多汽车制造公司还没有一个正式的部门来处理产品开发和设计上的人机工程问题,起因则是对汽车人机工程设计的使用和价值方面有错误的认识。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舒适性要求及新增需求,必将对车辆人机工程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和更加广阔的前景。

3 意义

随着机动车辆用途的日益扩大、形态的日益多样化、功率和工作速度的不断增加、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行驶道路和交通化境条件的日益复杂,驾驶员的工作越来越繁重,因而对改善驾驶员劳动条件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这就使得应用人机工程学的原理设计机动车辆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4 车辆工程领域的人机工程学研究

4.1 机动车辆驾驶操纵系统人机界面的优化匹配

机动车辆驾驶操纵系统是一种有驾驶员参与的反馈控制系统,其人机界面是典型的第一类人机界面。这类人机界面的优化匹配问题,在人机工程学领域最具有代表性,是人机工程学应当研究和解决的基本技术之一。

4.2 机动车辆的行车安全性及车内乘员的人体保护技术

机动车辆的撞车、翻车事故是行车安全事故的主要形态,频繁的撞车、翻车事故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生命和财产的安全。行车事故是在人――车――环境系统中产生不稳定或不平衡时发生的。

4.3 机动车辆乘员的乘坐舒适性

机动车辆驾驶员和乘员的乘坐舒适性,主要取决于座椅和人体的人机界面能否为人提供舒适而稳定的坐姿、驾驶员(或乘员)――座椅――车辆系统能否有效地隔离或衰减来自路面不平度的激励而产生的振动,以使驾驶员(或乘员)所承受的全身振动负荷低于规定的限制;驾驶员――座椅――驾驶室系统的几何位置关系能否为驾驶员提供良好的视野和相对于各种操纵机构与显示装置的舒适位置。

4.4 机动车辆的噪声控制

机动车辆噪声控制的目的是保证车内驾驶员和乘员的耳旁噪声满足人的听力保护允许标准,车外噪声满足动态环境噪声允许标准。

4.5 机动车辆内小环境气候的宜人化控制

对车内小环境气候宜人化控制的具体要求因机动车辆的类型、使用条件和运行环境的不同而异,依据人的热舒适性评价标准。

4.6 机动车辆驾驶员的驾驶适宜性

驾驶员是引起事故的主要因素。所谓驾驶适宜性,是指人具备圆满、不出差错地完成驾驶工作的素质。开展驾驶适宜性研究并制定科学的驾驶适宜性检查方法,对于驾驶员的选拔和科学化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例如,交通管理部门或交通运输企业可以通过驾驶适宜性检查,对申请驾驶工作的人的身心素质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可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或针对性指导训练措施。

4.7 机动车辆的道路交通适应性

人――车――路应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设计车辆性能时,既要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又要充分考虑现在及将来的道路交通特性;应当从用户主要是驾驶员的角度出发,评价车辆对道路交通条件的适应性,用以指导车辆的设计,使其协调一致。

4.8 人――车――路系统的综合优化

综合运用人机工程学,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一种科学的、以“驾驶员――车辆――道路一体化设计概念”为指导、研究驾驶员――车辆――道路交通环境系统的综合优化方法。

5 汽车人机工程学的未来

随着车辆使用者群体特征的变化,车辆设计与制造技术的进步、道路交通环境的改善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车辆人机工程学面临的研究课题必将不断发生变化。

1、由于医学科学新成就的不断出现和社会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使得驾驶群体的平均年龄逐步提供,车辆乘用群体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必将对车辆的“用户适用性”水平提出更新、更高、更多样化的要求。

2、基于计算机和电子技术的各种控制系统、辅助装置在轿车上的大量采用和不断完善,轿车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因此轿车驾驶操纵的人机系统功能分配、人机系统特性调和人机界面优化匹配的内容、方法必将随之发生新的变化。

3、随着能源与环境问题的备受关注,车辆技术发展的趋势可能从石油燃料车辆转变为电动汽车,将对驾驶者带来许多新的操纵特性,需要人机工程学更好的去平衡、协调、优化设计工作。

参考文献

[1] 杜子学, 汽车人机工程学,2011,第1版

第7篇:人体工程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人机工程学;夹具设计;人机环境;以人为本

0 引言

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人机工程学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机及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1],研究人和机器以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人在工作、生活中怎样才能够统一考虑工作效率、人体健康、安全和舒适等问题,是把人-机-环境系统工程运用系统科学思想和系统工程方法,正确处理人、机、环境三大要素的关系,探讨人机环境系统最优组合的一门科学,如何实现人-机-环境系统的最优组合是我们研究的核心问题。已有研究表明,在设计、生产中应用人机工程学是必要和有效的[2]。本文利用人机工程学的原理对机床夹具设计过程中的有关工作效率、人的健康、安全和人机环境匹配等几方面进行探讨。

1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设计内容

将人机工程学应用于机床夹具设计过程应当包含两个方面:1)应用是全过程的;2)应用是全方位的。全过程、全方位地应用人机工程学进行夹具设计,不仅体现其功能的科学性、使用的合理性,还要考虑到舒适、安全、省力和高效等功能[3]。人机工程学在夹具设计中的应用要体现在夹具设计的每个阶段,具体内容如下:

按照这个要求,机床夹具设计从工作效率、人体健康、安全和人机匹配几个方面来进行。

1.1 工作效率

机床夹具设计的总体目标就是“优质、高效、低成本”,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高效率是我们追求的一直追求的重要方面,所谓“高效”是指夹具的工作效率最高,使用价值最大,这是对夹具设计提出的最根本要求之一。在夹具设计中,除了按照生产纲领合理配置夹具的定位装置、夹紧装置、对刀或导向装置、分度装置等夹具各个组成部分的自动化程度,提高生产效率外,装、夹动作应准确、迅速、操作方便,安全省力[5];各个部分的操作手柄、杠杆、开关、显示装置或其它辅助工具应放在操作者的最大工作范围之内,并且要尽可能靠近操作者,但应避免放在操作者的正前方且按动作顺序进行排列与布置;应使操作者手移动的距离和移动次数越少越好;夹具上的各种操作机构的位置应尽量使操作者在使用时不改变或极少改变身置;尽可能采用联动夹紧机构。从而缩短辅助时间,提高人的工作效率。

1.2 人体健康、安全

所谓“安全”是指在系统中不出现人体的生理危害或伤害。在夹具设计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指导思想,夹具设计应安全可靠,确保操作者的人身安全。对于存在离心力的夹具,需采取的平衡措施,方法有两种,一是在较轻的一侧加平衡块,平衡块的位置最好可以调节。二是在较重的一侧加减重孔[5]。设计夹紧装置时,为防止工件在加工过程中因振动而松动,夹紧装置要有足够的夹紧力和自锁性能;夹紧装置的自锁装置性能应可靠,以防止产生松动,致使工件有飞出的危险;对于存在冲击载荷的夹具设计时,夹紧力大小要求保证工件夹紧可靠,施力方向和作用点要恰当,必要时可采用辅助支承和浮动夹紧装置,以提高夹紧刚度,因此夹具各元件要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在设计和布置定位元件时,应尽量使主要支承面大些,定位元件的支承之间要尽量远些;还要注意防止夹具上的元件与机床的回转件相碰,引发安全事故。夹具上尽可能避免有尖角或突出夹具体(或机床)轮廓之外的元件,必要时应加防护罩。

安全防护装置的设计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为保证安全设置在机床上的防护装置设计和个人防护用品设计。防护装置设计的结构和布局应设计合理,防止人体各部位均不能直接进入危险区,主要包括防止人的误操作而引发的事故,要有防误撞装置,比如可以增大操作阻力或按钮保护盖板;防止操作者误入危险区而设置的安全防护装置,比如设置防护网或防护挡板;为防止切屑、切削液飞溅而危害操作者的健康和安全,可设置防护罩或防护挡板。安全防护装置与夹具的配套设计,防护装置设计要保证操作者容易对加工区进行观察。最好有通过对系统进行自动监测与诊断的方式去避免或排除故障、避免事故发生的装置。个人防护用品设计应符合人体工程学,包括防尘、防潮、隔声用品的设计,为操作者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减少不必要的危害。 转贴于

1.3 人机环境之间的最佳匹配

人-机-环境系统强调“机宜人”、“人宜机”,将人、机、环境这三个要素看成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系统,并用系统工程的方法使系统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要使人、机、环境三大要素相互之间达到最佳匹配,就要使人-机关系、人-环关系、人-机-环境关系的总体设计要合理。夹具的设计要符合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工作环境要符合人的特性。

在机的总体布局时,夹具的高度应使操作者可以变换操作姿势,可以坐、站交替,具有舒适感;夹具的操作手柄、杠杆、开关、显示装置或其它辅助工具应与人体尺寸相适应(人体平均身高大约1700mm),绝大多数人习惯用右手操作工具和做各种用力的动作,这一事实在人机系统设计时应该予以考虑。夹具设计要能够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和对工人的技术水平要求,双手和身体的动作应该尽量以减少不必要的体力消耗为准则,过度消耗体力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夹具的结构工艺性要好,便于制造、装配、调整、检测和维修。维护作业应满足人的要求,维护时间要短、维护费用低,满足与维护有关的可靠性与安全性的要求;夹具的检查点、点以及液压气压系统的维护点都要布局在便于接近的位置;显示器应尽可能安排在视野中心范围之内,使人的视觉效果最优,避免产生视觉疲劳。

夹具使用过程中的噪声、粉尘、切削液对人体、环境的污染也是不容忽视的,切削过程中的噪声、粉尘、切削液往往会对操作者造成身体伤害、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在夹具设计时,就要考虑对噪声、粉尘、切削液等污染物进行防治。

2 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工作条件、生活品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对产品的人机工程特性也越来越重视。提高采用人机工程学原理设计的机床夹具,使人机环境的关系更加协调,对提高企业生产率、降低综合成本,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丁玉兰,人机工程学[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Abrahamson L.Production economics analysis of investment initiated to improve working environment[J].Appl.Ergon.2000,31(1):1-7.

[3]吴强等,基于人机工程学的设计实践[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7(6):45-47.

第8篇:人体工程学的意义范文

与制造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数控机床造型研究方面的重视和投入都明显不足,产品缺乏对操作人员的人性化关怀,在与同级别国外机床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下风,影响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摸索以人机工程学原理为指导,利用包括虚拟人体模型技术在内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设计数控机床外观的途径,充分表现现代数控机床宜人、宜用的特点,既提高了产品在市场中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又有利于各选用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获得更好的经济利益,同时对于其他装备制造产业的设计革新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数控机床造型设计中的人机关系研究

数控机床与操作员工、周边环境构成了一个典型的人机系统,在设计数控机床造型的过程中必须关注“人”的操作体验,构建科学的人机关系,人的体验大体可以分为生理、认知和情感三个层次。

1.人的生理特征与数控机床的关系

在操作数控机床的过程中,人体相关的各种尺寸、手臂弯曲角度、身体倾斜角度等操作姿态、触碰范围和视野范围等生理特征数据都直接影响人的操作体验。在进行数控机床造型时,整体的结构布局和人体生理参数需要构成一个合理的映射,这个映射也是数控机床造型设计的重要依据。

此处以人体身高与视角参数举例说明设计机床前部斜角的过程。分析图1可知,人眼的最舒适观察范围在水平方向为-15°到+15°之间,而站立时竖直方向的最佳观察角度为水平下以下10°。根据这一参数,基本可确定数控机床前部倾斜角度。根据机床高度的不同,可以采取如图2、图3所示的设计方案。

2.人的认知特征与数控机床的关系

人作为数控机床的操作主体要经历一个认知过程后才能顺利操作机床,这个过程的实质是人在心中先构建了一个关于操作对象的印象并产生个人的认同,从而指导自己的操作行为。所以在设计数控机床的造型时,应充分意识到操作者的心理认知特点,合理搭建机床结构和认知之间的沟通桥梁。如图3所示为认知模型与设计模型之间的对应关系。

以数控机床的挡门设计为例:当人看到如图4所示把手时,他会根据生活中的经验自然而然地去向两边拉开,当看到图5所示的把手时,自然会选择向上掀起。但是如果把水平把手装在两边拉开型的挡门上,操作者势必会感到困惑。因此,在设计中将这种心理认知与数控机床的外观指引结合起来,使操作者一目了然,才能真正体现造型设计过程中的人本关怀。

图4 向两边拉开的把手

图5 向上拉开的把手

3.人的情感特征与数控机床的关系

作为现代先进制造业的一个典型代表,数控机床天生具备高科技、高效率和高精度的特征,会给人留下冷漠、无助的情感印象。但是作为操作者的人来说,却希望能和数控机床产生情感上的融合统一,希望数控机床业具备一定的人性化情感因素。在设计数控机床外观造型的过程中,积极赋予机床造型友好的情感因子,是设计师不懈追求的目标之一。

不同的人,情感特征千差万别,对于造型的需求与感受也不尽相同。在造型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提炼一些具有共性的形态情感要素,来赋予数控机床一些基本的情感因子。如我们希望数控机床能传递给操作者可靠、稳定且安全的感觉,在外观造型中应注重形体重心下移,偏高就会给操作者带来危险感和压迫感,如图6、图7所示。

图6 不合理造型带来压迫感与危险感

图7 合理造型带来的稳重感与安全感

二、基于虚拟人体模型的机床造型方法研究

现代工业设计的实施越来越多地借助于功能强大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这些软件也越来越多地考虑到人机工程学设计的要求,开始集成功能强大的人机模块,这些模块实施的基础是科学精准的虚拟人体模型。

1.虚拟人体模型的构建

(1)虚拟人体模型的数据来源。

人体的数据受地域、年龄、性别、族群、职业甚至环境等因素影响,往往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在建立人体模型时,必须先准确圈定目标群体,进行针对性的尺寸参数测量和数据分析整理,从数据中寻找规律,给设计提供科学的指导。

我国成年人人体尺寸的国家标准GB10000-88于1998年7月开始实施,根据人机工程学要求提供了我国成年人人体尺寸的基础数值,适用于工业产品、建筑设计、军事工业以及工业的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及劳动安全保护。该标准提供了47项人体尺寸基础数据,按男、女性别分开,且分三个年龄段:(1)18~25岁(男、女);(2)26~35岁(男、女);(3)36~60岁(男)、55岁(女)。

(2)虚拟人体模型。

人体从整体上看是皮肉附着在骨骼上的综合体。很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中已经提供了丰富的人体模型库,以Creo软件为例,就提供了如图8所示的精细的人体模型。

2.使用虚拟人体模型进行人机工程学设计的原理

在进行产品人机工程学设计的过程中,三维虚拟人体模型是重要的一环,整个设计过程可以表述为:先依据人机参数建立人体模型,然后基于人体模型进行产品初步设计,再使用人体模型对设计结果进行人机校验,从而获得准确的反馈,进而对设计进行评价和改进,该过程如图9所示。

图8 虚拟人体模型

图9 应用三维虚拟人体模型进行产品设计的基本流程

三、虚拟人体模型校验数控机床设计举例

在根据人机工程学基本确定设计方案后,可以使用虚拟人体模型校验数控机床的人机使用体验。以方便设计者验证设计效果,及时、高效地修改设计方案。

1.装入人体模型

在Creo环境中利用“插入人体模型”工具插入一个人体模型,模型名为“m_cn_50.asm”,即为中国男性18~60岁第50百分位的人体数据,其身高为168cm,体重为59kg,符合国标GB10000-88的规定。将该人体模型的站立平面(Stand On)设置为机床模型放置的地平面,并调整模型面对机床,设置人体模型到机床的距离为最佳适合操作距离800mm,如图10所示。

图10 插入并定位人体模型

2.调整人体模型姿态

通过人体模型的姿态调整可以使人体模型在装配环境中呈现不同的作业姿态,对于数控机床操作员而言,主要动作涉及到手部与挡门、手部与操作面板及头部动态观察等,此时设置人体模型颈部旋转角度为-10°,设置手臂抬起角度为50°,设置小臂与大臂之间的夹角为35°,摆出常规操作挡门的人体模型姿态,如图11所示。

图11 调整人体模型为操作挡门的姿势

3.分析人体模型操作感受

(1)视野评估。

在当前定制的人体模型姿态下,可利用软件系统对当前人体模型的可视范围和效果作出评估。

当前人体的有效视野范围如图12所示,能有效覆盖挡门的主要操作区域。

图12 操作员的有效视野范围分析

(2)范围包络分析。

范围包络分析可分析当前人体模型可操作的最大触及范围及最佳操作区域等。根据分析结果,门档把手的最佳持握区域在人体模型的最佳达到范围内,符合人机工程学要求,如图13所示。

四、虚拟人机关系在数控机床造型中的应用发展

随着工业设计与各行各业的深度结合,以人为本的人机工程学设计理念也越来越被重视,由于人的个体差异较大,人机工程学设计、评估的主观性非常强,标准和工具很难统一,人机工程学理论的应用存在着较大的困难。

数控机床作为典型的人机互动系统,迫切需要以人机工程学理论为指导进行设计。现代虚拟人体模型和人机分析工具的发展必将成为数控机床造型设计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发展方向。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深入探讨以下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

(1)深入研究现有的数控机床,设计人机工程学理论模型,量化主观性和差异性较强的设计及校验标准,扩大实际应用范围。虽然在目前的manikin模块中,视野、舒适度等均已可测,但其他的一些重要指标,如可辨别性、可操纵性、噪声及人体感受等指标的量化工作还需进一步积累和开发。

(2)研究基于三维软件平台实施产品造型设计和校验的流程,优化“创意概念模型基本可用模型零件和装配体”的设计路线。

第9篇:人体工程学的意义范文

北京市工商局近日本周食品下架信息,共有11种食品被停售。哥俩好、牛排王、乡吧佬、小面筋等四家品牌的部分调味面制品成为本次检查出的主要问题食品。

本次共抽取样本706个,不合格样本11个,抽检合格率为98.44%,其中蔬菜、鲜肉、食盐、大米、食用油、食糖、水发产品、鲜奶、干菜、小麦粉、蜂产品抽检全部合格。日常烹饪调味品大料(八角茴香)出现在下架榜单之上。北京佳久发商贸有限公司生产的古福牌50克/袋的大料被查出二氧化硫含量超标,该产品在去年8月份就曾被查出质量问题。

取款机肮脏程度如公厕

人们往往认为公共厕所是最肮脏的地方,也是公共卫生最大威胁。然而,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最新调查发现,自动取款机(ATM)的肮脏程度堪比公厕。因此,下一次从自动取款机上取钱时,最好戴上手套。

英国某公司的专家用棉签在英国城市中心每天被无数人使用过的ATM取款机的数字键上提取标本,与从公共厕所马桶上提取的标本一起,在实验室里进行培养和观察。检验发现,ATM机键盘和公厕马桶标本都含有假单胞菌和芽孢杆菌(导致疾病和细菌性腹泻的病菌)。

明亮的灯光可缓解老年人抑郁症状

一项新的研究显示,使用特殊设计的灯箱进行三周的光照疗法,可使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症状改善54%。除了可提高病患的情绪外,光照疗法也可改善睡眠,并使神经传导物质血清素的水平最佳化。血清素水平过低被证实与抑郁有关,且通常是抗抑郁药物的治疗标的。此外,研究还发现,接受明亮灯光治疗的患者,压力型荷尔蒙皮质固醇浓度有所下降,其睡眠质量同样也得到了改善。明亮的灯光疗法为那些不愿意、拒绝或无法耐受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患者提供了替代的方法。

散装土鸡产蛋更具营养

在超市里,标明“有机”、“绿色”、“散养”等概念的高价柴鸡蛋为数不少,那么,它们与普通散装鸡蛋相比,到底有何不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刘华贵给出了答案:“产蛋鸡分为高产蛋鸡和地方土鸡。高产蛋鸡多为国外进口品种,目前许多品牌鸡蛋其实是高产蛋鸡所产,并不是柴鸡蛋。真正的柴鸡蛋应该是散养土鸡所产。土鸡属中国本地品种,其蛋孕育时间长,产量低,因此营养价值会更高些。因此选鸡蛋,首先要看鸡的品种。”

他说,在北方地区,被《中国家禽品种志》收录的北京油鸡属中国优良地方鸡种,已有300多年历史,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品种。其适合山地散养,但平均产蛋率只有笼养的40%左右,年产蛋量不超过120枚,饲养成本比普通鸡蛋高一倍多,因此市场价也比普通鸡蛋贵一倍。

刘华贵称,真正的柴鸡蛋与普通鸡蛋的区别有三:一是外形颜色不同,柴鸡蛋较小,一般在42至52克之间,大小、颜色深浅不一致;二是柴鸡蛋比等重的普通鸡蛋的卵磷脂营养含量高;三是柴鸡蛋口感比较香嫩,没有蛋腥味。

他提供的区别柴鸡蛋与普通鸡蛋的区别方法是:煮熟后不立即浸冷水蛋壳很难剥离,且易剥下蛋白的是普通鸡蛋;煮熟后不用浸冷水也很容易剥离,且蛋白更加透明的则是柴鸡蛋。

个别日用陶瓷铅镉超标严重

广东省工商局近日公布了2010年广东省流通领域日用陶瓷商品质量监测情况,在抽查的120款日用陶瓷餐茶具中,23款商品质量问题较严重,不合格率为19.2%。但令人担忧的是,在抽查的120款产品中,竟有72款是无厂名厂址商标的“三无”产品,占抽查总数的60%。其中检测出铅镉溶出量超标的商品8款,7款为“三无”产品。

专家提醒消费者,慎购无厂名厂址的餐茶具,陶瓷中的铅镉遇热、遇酸更易溶出,长期使用会引起慢性中毒。购买餐具时,纯白、无装饰的更安全。

母乳喂养的孩子学习成绩较好

澳大利亚一项新研究为“母乳喂养有益孩子智力发育”提供了新证据。研究显示,婴儿期接受母乳喂养6个月以上的孩子在10岁时的学习成绩要明显好于母乳喂养少于6个月的孩子。这一点在男孩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科研人员分析了1 038名澳大利亚儿童的学习成绩,并与他们的母乳喂养记录等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排除可能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其他因素,比如家长的受教育水平、家庭收入以及家庭早教状况等,研究结果显示,母乳喂养6个月以上会对孩子日后的学习成绩有明显益处。这一点在女孩身上表现得不如男孩明显。研究人员说,这可能是因为男孩和女孩的发育情况有所不同,所以母乳喂养对男孩的大脑发育影响会更大一些。但他们指出,这并非说明母乳喂养对女孩不重要。

研究人员介绍说,母乳对于婴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十分有益,母乳中许多对大脑发育至关重要的营养成分是配方奶所不能提供的。他们之前的一项研究还发现,母乳喂养达到6个月以上的婴儿在儿童期不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鉴于母乳喂养的种种益处,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应大力提倡接受母乳喂养至少6个月。

老人上网更长寿

老人的长寿法则,不仅仅是清淡饮食、适量运动和早睡早起。美国护理服务公司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上网、写博客、玩电子游戏等时髦行为,一样能成为长寿秘诀。

以前不少老人都有“恐脑症”,觉得高科技产品太难学。其实,越是年龄大,越应该接受一些新事物。首先,老人每天上网浏览新闻,或是关注自己曾经从事领域的最新进展,可以防止自己的知识落伍,有助于增强自信。其次,聊天工具和社交网络有助于让老人和子女、朋友保持联系。再次,老人可以利用电脑写博客,或把家人的照片做成PPT等,这样可以把美好的回忆永久保存下来。最后,在搜索、打字、写博客等过程中,脑细胞活性能被充分调动,延缓脑力衰退,能有效防止老年痴呆的发生。

不过,老年人上网跟应该注意有度,如果染上“网瘾”,一样会危害健康。

药监局曝光9种产品违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