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雾霾治理的必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为了准备这节课,我花了一个上午的时间。考虑到学生对于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认识不足,毕竟这是一个理论性很强的问题,学生接触不多,感受不深,需要一些具体事例来唤醒他们。
我联系到当前全国最大的环境污染问题----------雾霾。于是,我先百度到相关视频,再用手机拍摄下来进行视频播放转化,再插入到课件中。接着,我采取同样的方法,又插入了三段视频,一段是河南商丘癌症村引发原因及其现状的视频,一段是凤凰卫视播放的雾霾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的视频,最后一段是河北治理雾霾的举措。
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87的三段文字,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限时3分钟。在学生看完书后,我让学生观看三段视频:河北钢铁大烟囱直接排烟、雾霾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癌症村的成因及其现状。学生看完这三段视频,内心是受到了极大的震撼,神情凝重,对一些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任意排放废水废气是深恶痛绝的。我希望他们长大后做企业时真有社会责任感,做有良心的企业家,让他们的企业流淌道德的血液。在看到严重的雾霾时,我说,当前最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是谁。同学们哄堂大笑。是啊,雾霾严重,能见度极差,导致汽车停运、高速关闭,飞机停航,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居民的身心健康。
看完视频,学生再回答思考题,给答案就容易多了:一是要扭转片面追求GDP的导致的后果的必然要求;二是科学发展观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那么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呢?怎样贯彻科学发展观呢?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就在书上,直接看书就可以了。老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转换问题。因为书上只介绍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老师需要告诉学生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就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就回答了怎么办。
在学生看完书后,我首先引导学生掌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记住四个关键词即第一要义、核心立场、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然后让学生讨论:江苏张家港市四个看不见是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学生通过探讨,给出了正确答案。
审题要慢,答题要快。
二、通过审题,首先要断定考的“知识点”是什么?答上知识点,就可以得一半的分
一般来说,命题人的问题设计,都有一定的目的,都考一定的知识点。
1.要分清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还是用《生活与哲学》《文化生活》知识来答题,大方向不能错
一般,高考38题第一问是两小问,要用经济生活知识来答;高考38题第二问是用《政治生活》知识来答题。39题(1)是用《文化生活》知识来答;39题(2)(3)是用《生活与哲学》知识来答题。
例如:2012新课标卷38题(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经济生活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性建议。通过审题可知,此题考的是“分配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的“政策性建议”,考的就是“怎样实现社会公平?”的知识。
再如:2012新课标卷38题(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政府为什么要加大民生支出的比例?通过审设问可知,要用《政治生活》知识答题,准确地说,要用“政府”的知识来答题。还如,2012高考39题第一问,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科技对中医药文化发展的作用。通过审题可知,必须用《文化生活》知识答题,准确地说,必须用“科技作用”的知识来答题,而不能答“文化的作用”的知识。
2.对“知识点”判断正确,要背课本的“单元题目”“课题”“目题”“黑体字”
例如:09海南高考,请运用“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知识,说明你对“给志愿者物质和精神奖励”的观点赞成或反对的理由。“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就是一个目题。
三、要看问什么?
一般有三问,是什么?为什么?(原因、依据、必要性都是原因类主观性试题)怎么办?(建议、措施、如何、要求都是措施类主观性试题)
例如: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上,我国人民的伟大创举是什么?通过审题,问的是“是什么?”“新时期”是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理论上的伟大创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上的伟大创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再如: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政府和公民在治理雾霾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此题问的是“怎样”,政府怎样治理雾霾?公民怎样治理雾霾?
四、要看“主体”和客体
“主体”是设问中的“主语”“关键词”“名词”,这样才不可能偏离“主题”,从而很好地贯彻命题人的意图。
例如:2012高考39题第一问,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科技对中医药文化发展的作用。通过审题可知,主体是“科技”,关键是“作用”,要答“科技的作用”,而不能答“文化的作用”。再如:把对外开放推向新阶段国家的重要举措是什么?“主体”是国家,国家包括“政府、企业、公民”。关键词是“对外开放”。要答怎样对外开放?
例如:结合材料,说明政府是如何履行其职能的?如果审不清题,只答政府履行的职能,只能得一半的分;应看关键词“如何履行”?政府打击“不法商贩囤积居奇”,说明政府履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职能。政府实施的“扩大生产,增加供应”举措,说明政府通过“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履行经济职能。如: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诚信道德典范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要性。此问是让答“为什么要发挥道德典范的作用”,而“道德典范”这个词在文化生活第九课“为什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这个问题。
五、还审不清题,可以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建设;森林化;雾霾;生态;内涝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222
1 建设自然生态城市的必要性
近几年来频发的雾霾天气,应客观反思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尽快将生态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加快城乡绿化步伐,提升城乡一体化绿化建设水平。
城市园林绿化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保持树种的多样性,大量的多功能综合型绿地,不但能够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而且能防风固沙、减轻PM2.5的危害,减少扬尘和降低噪音污染,提供人类呼吸必需的氧气、缓解视觉疲劳、提供自然、健康、生态、宜居的环境。
2 自然生态城市构建中出现的问题及建议
“城乡一体化”应把生态建设放到首位,坚持绿色生态、健康宜居、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在公园绿地建设和养护中积极倡导海绵、自然、生态、节约理念,建设雨水花园和下凹式绿地建设,使用透水材料;营造道路绿化景观,应注重选择乡土植物,科学配置园林植物群落减少投资和后期养护成本。建设多功能苗圃型生态景观防护林带,营造碳汇林,打造“城乡一体化”景观,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建设森林式家园。
在城市建设中,要把园林绿化生态功能放到首位,但现在大多数城市建设,还存在着对园林绿化的生态功能认识不够的问题,这样影响了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综合效果,尤其是越来越严重的雾霾问题,城市园林绿化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现在有些城市中园林绿化缺乏自然生态意识,单一注重景观效果,忽视了生态功能。而自然生态确是生物群落赖以生存繁衍的重要指标之一。现在国家园林生态城市考核指标不但要考察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同时应考虑园林绿化在城市环境中的降尘除霾、净化空气的作用效果。
调整城市园林绿化的功能方向,将城市园林绿化与生态环境提升到首位,从传统的“景观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转变为“生态效益、景观效益、社会效益”,制定生态远景规划,划定城市生态“红线”,以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功能建设为依据,大力发展自然生态工程建设,解决建成区环境质量差、居民游憩困难的问题。
以自然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功能为重要抓手,推进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建设规划,扩大城乡森林化进程,扩展湖泊、湿地等自然生态空间,将城市中的公园、街头绿地、水系、景观绿带、道路建设等纳入海绵城市建设生态网络,使城市建设自然生态化,材料低碳环保节能,便道、广场绿地推广吸水透水蓄水功能,建成自然、多样的绿色景观体系,形成自然生态节能环保宜居的园林空间,最大限度的发挥生态系统自身潜力,净化空气、防御大气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等功能。
把森林建设理念注入城市建设中,让森林的生态功能发挥到最大化,立体种植:上层有高大的乔木,中有低矮的灌木,地表有草本地被植物群落,立面有垂直绿化(藤本),屋顶阳台也要充分利用,拉伸绿化纵深,增加绿量,用以改善城市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加快旧城改造,棚户区建设,解放部分建设用地。疏通城市水脉,增加水源涵养区面积,走出城市生态景观建设瓶颈。
3 海绵生态城的未来发展战略
以自然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功能为重要抓手,推进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建设规划,扩大城乡森林化进程,扩展湖泊、湿地等自然生态空间,将城市中的公园、街头绿地、水系、景观绿带、道路建设等纳入海绵城市建设生态网络,使城市建设自然生态化,材料低碳环保节能,便道、广场绿地推广吸水透水蓄水功能,建成自然多样的绿色景观体系,形成自然生态节能环保宜居的园林空间,最大限度的发挥生态系统自身潜力,净化空气、防御大气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等功能。
海绵城市建设逐步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3大领域;投资方向有小区、城市道路、绿地、湿地、公园、城市水系等领域的生态功能的恢复和建设等。海绵城市建设会对城市建设森林化,园林绿化的生态修复,市政管网、便道、广场等蓄水、渗水环保材料的生产;公园、绿地、水系、湿地的自然生态建设;雨污风流、污水处理、中水利用、防洪排涝等相关产业要求更高,更加严格。
总之,“稳增长、保生态和惠民生”,向绿色生态,节能环保,健康宜居,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并赋予城市灵魂符号,让生活远离雾霾。把城市建在森林中,让绿化森林化成为城市绿地建设潮流。
参考文献
1.钢铁企业环境治理是改变我国环境现状的迫切需要。
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着工业制造出来的各种环境灾难: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尤其是钢铁工业的迅猛发展,不断排放的废气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工业废水、废渣得不到有效处置与利用,环境污染进一步恶化。从2013年开始,我国各地雾霾天数逐渐增多,尤其是华北、华东区域污染程度最为严重。根据环保部与绿色和平组织共同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空气质量最差的10个城市中,河北省占了7个,大气污染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钢铁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粉尘等,是造成雾霾天气的主要诱因。
2.钢铁企业环境治理是国家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钢铁业作为典型的重污染行业俨然成为治理重点,国家对钢铁业环保问题的治理力度正在加码,意图加快钢铁行业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除了已经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外,环保部还了《钢铁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新的《环境保护法》已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国家已经开始重拳出击,严格监管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指标,控制污染排放,对一些重大污染项目要求零容忍,对钢铁企业加大考核力度,加速淘汰落后产能。
3.钢铁企业环境治理是钢铁企业打造绿色钢铁的高标准。
近年来,我国钢铁产量与日俱增,产能明显过剩,钢铁企业冶炼工艺先进与落后并存,一些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落后钢铁企业,已严重制约了钢铁行业环境治理的进程。作为国有大型钢铁企业,邯钢实行“恪守环境法规,坚持持续改进,贯彻污染预防,实现清洁生产,创建绿色邯钢”的环保方针,坚持资源高效利用,加强环保技术的推广应用,深入推进公司环境绩效管理,强化环保设施管理和重点环境因素控制,不断提高环保体系运行质量。
二、邯钢环境治理的应对策略
1.贯彻学习法律法规是环境治理的执行利器。
新《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现行法律中最严格的一部专业领域行政法,其多项规定将对钢铁企业带来较大的影响,并进而可能对企业的生产形成制约。第一,钢铁企业为了使生产行为中污染物的排放符合环保法规,可能会主动减少产量;第二,由于新的法案对污染企业的罚款是“上不封顶”,显示出国家对于污染的惩罚力度进一步加大,而很多钢铁企业为了避免罚款,预计将主动加大环保投入。但是在钢铁行业近来经营形势一直不见好转的情况下,一些环保成本高于生产效益的企业,可能会迫于压力而主动退出市场。这均将有助于化解钢铁行业的过剩产能,缓解市场供应压力。此外,《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对钢铁企业既提供了有效指导,又对企业是一种约束。
2.成立环境保护小组,落实领导责任。
公司成立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公司环境保护工作,传达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法令、指示精神,监督检查集团公司对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标准的执行情况,介绍、推广同类型企业单位环境保护管理的先进经验和方法。结合公司规定的各单位职责,各单位环保管理按照“一岗双责、党政同责、实行单位和责任人双罚”的管理原则,厂部长、党委书记对本单位环境保护工作负主要领导责任,分管环保的副厂部长负主管领导责任,生产或设备副厂部长对分管工作的环保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
3.增强全员环保意识,层层分解指标。
邯钢围绕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两型企业目标,每年编制下达年度生产经营计划时,列入环保指标,要求必须达到省、市政府部门和集团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二级单位围绕公司目标细化分解减排指标,从设备、技术、管理等方面全方位治理,结合本单位实际,细化制订环保工作内容,制订完善应急预案和责任体系,不断提升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职能部室定期监测环境质量现状,跟踪环保指标,对二级单位给予考核。全公司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保证年度目标完成。
4.当前邯钢环境利用水平情况。
近年来,邯钢以“绿色邯钢”为抓手,不断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避免废水、废气、环境噪声和固体废物违规和超标排放,减少和控制生产中各类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大力实施循环经济、低碳技术,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并开展厂区环境综合整治,绿化、美化厂区,实现了资源充分利用、能源高效转化、环境持续改善,让职工尽情享受绿色环保生活,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2014年全年COD、SO2排放均完成向省、市承诺目标。深入开展厂区环境综合整治,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8%,厂容厂貌不断改善,企业形象持续提升。坚持资源高效利用,全年回收利用含铁含碳物料133万吨,吨铁利用量达到104千克,超额完成攻关目标。加大转炉煤气回收利用,焦炉煤气、高炉煤气、氧气保持零放散。加强发电、节电攻关,狠抓设备运行方式优化及避峰就谷等措施落实,利用二次能源发电35.5亿度,同比增加1.5亿度;自发电比例52.7%,同比提高3.1个百分点。开展系统节水攻关,吨钢耗新水降至2.46立方米。
5.积极推进清洁生产。
【关键词】风险刑法 防卫犯罪 法益 节制
【中图分类号】DF6 【文献标识码】A
著名德国刑法学者乌尔斯・金德霍伊泽尔在《安全刑法:风险社会的刑法危险》一文中阐述了刑法的变迁与变革,并首次提出了安全刑法即风险刑法的概念。认为随着危害社会安全的风险行为的频繁发生,刑法对法益的保护也应当突破传统刑法“事后规制”的理念,提前对可能引发犯罪的风险行为采取“事前预防”的方式,并认为风险刑法是风险社会稳定的保证。至此,风险刑法理论逐步被刑法学者所关注。
风险刑法理论被介绍到我国以后,被学术普遍理解为“在主流刑法体系之外通过规制人们可能因违反规范导致风险的行为,以处罚抽象危险犯的方式来实现刑法一般性预防功能的目的。”①在刑法价值的追求上,风险刑法改变了传统刑法“事后规制”理念,提前介入到行为秩序当中,为了防止危险性犯罪的发生,对可能引发危险的行为进行非难,从而实现了刑法法益的提前保护。风险刑法的调整对象是具有风险性的犯罪行为,即构成风险犯罪必须是行为人实施了某种抽象的、不确定的却可以预测的风险行为。风险刑法的目的在于控制有可能对法益造成损害的风险。可见,为确保风险社会中社会共同体的安全,风险刑法的目的从惩罚和矫正犯罪转向预防犯罪。
风险刑法是刑事政策防卫犯罪的改革方向之一
在我国,对待风险刑法理论的态度有赞成、反对、折中等不同观点。赞成者认为转型时代的中国正处于风险社会,刑法的理念和立场应该随之调整,刑法也应由传统的罪责刑法向风险社会中的安全刑法转型,认为“风险刑法的价值在于:改变了传统刑法对某些罪行处罚过于滞后的做法;解决了传统刑法的一些归责难题。”②反对者认为,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管理方面具有较强避免风险发生的能力,并不像有人认为的那样已经进入风险社会,因此,缺乏风险刑法存在基础。持折中态度的人虽然不绝对排斥风险刑法却又坚守传统刑法理论的基本价值。
笔者认为,在我国社会转型阶段,各种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尤其当风险都是由人们的群体行为引发,个体对风险引发的作用不明显时,传统刑法的规制能力相当有限。例如,当前普遍关注“治霾”问题,就是一种典型的群体行为引发风险危害,但我国刑法并没有积极地投入到“治霾”行动当中。原因是,一方面,单独个体对造成“雾霾”的作用不大,其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并不严重,刑法的介入就没有必要;另一方面,正因为个体不能成为“雾霾”风险的刑事责任的承担者,致使越来越多的个体加入到群体风险侵害当中,成为“雾霾”的“贡献者”。然而,风险刑法理论可以突破传统的刑事责任理论,构建防卫犯罪的预防罪责论,设立抽象的环境危害犯和过失犯,从而对潜在的单独个体环境侵害行为起到一定程度的警戒机能。因此,在我国有节制地引入风险刑法是刑事政策防卫犯罪的改革方向之一。
风险刑法迎合了人类对安全诉求的法益理念
普遍认为,刑法的目的在于保护法益,但由于法益的概念并不十分明确,所以刑法学界对法益意域的理解存在不同的观点。德国著名刑法学家李斯特认为法益仅限于法所保护的生活利益。事实上,更多的刑法学者都在强调法益的物质性概念,尤其在日本,刑法理论界定的法益必须是具有可以成为犯罪侵害的具体的对象。
然而,随着人们价值观的改变,精神法益概念越来越引起关注。例如,德国刑法学者威尔兹尔将法益定义为纯粹规范所保护的实在的状态和对象,从而使精神法益的概念得到一定程度的延伸。事实上,刑法法益的内涵和外延不是永恒不变的,随着人们价值观的改变,刑法法益的内涵不断由生活物质利益向精神利益扩张,外延也不断由个人法益向国家法益乃至社会法益蔓延。尤其当人们普遍面临难以预测和防范的社会风险,又无法根据已有的认知能力和经验积累并运用科学、理性应对时,人们对法益概念的理解必将突破以物质为基础的生活利益的界限,从而转向精神观念领域。人们对法益保护的需求不可能只局限于对被侵害法益的恢复和补救,而更加注重法益可能被侵害的防卫对策。
当人类将对安全的需求作为生活的追求目标时,对于存在的可能危及人类安全却并没有造成实际法益侵害行为,基于对风险的防范,也希望运用刑罚进行规制。作为事前的风险控制法,风险刑法注重对法益精神概念的诠释,强调严格责任理念,逐渐淡化刑罚报应机能,主张以一般预防为中心的刑罚预防机能,从而防卫犯罪行为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性。正如乌尔斯・金德霍伊泽尔举例强调的那样,“犯的罪责也许可能很轻微或者由于心理性疾病的原因而根本不能承担责任。……如果说等到他的行为实施完毕、等到这种危害结果出现了再做出反应,显然已为时过晚。对他处以严重的处罚,益处又有多大呢?”③
风险刑法能够实现刑法规范的指引功能
刑法规范作为最重要的行为规范,集裁判和指引于一体,既影响刑法的适用,也指引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心理责任论为基础的传统刑法比较注重于刑法规范的裁判,希望运用罪责刑相适应的机制来实现对社会危害的补偿,以实现刑罚的报应功能和公平正义的价值。
然而,当传统刑法强调的事后报应和恢复机能的心理责任理论无法应对在深度和广度都有所突破的社会风险时,刑法规范的指引功能价值就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通过刑法规范形式指引人们行为,以形成人们普遍遵循的新的社会伦理规范和规范意识。例如,对待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和犯罪行为,国家不仅运用大量的经济法、行政法方式进行规制,而且设置了相当数量的犯罪类型,并配置较为严厉的刑罚。但众所周知,对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和犯罪行为的控制效果却并非让人欣慰,食品安全的风险并不因为刑法的过度干预而减少。究其原因,不在于刑法规范本身的伸张力不足,而在于对待食品安全犯罪的刑事政策的导向错位。食品安全风险不仅存在于食品销售环节之中,而且存在于食品的生产、流通、储存和监管各环节之中,同时威胁食品安全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我国现行刑法对食品安全犯罪责任强调的是心理责任,即刑法仅仅对某种食品在某个环节的重大安全危害的发生存在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生产者或经营者追究刑事责任,而众多潜在的威胁食品安全的行为始终在刑法规制之外。这样,打击食品安全的犯罪呈现出这样一种趋势:发现一起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追究刑事责任,接着又发现新的食品安全犯罪,刑法又追究刑事责任……。面对如此被动的犯罪控制手段,人们开始重新质疑传统刑法的机能。风险刑法虽然不可能全面取代传统刑法,但风险刑法理论至少能给我们提供一种运用刑事政策防卫犯罪的新思路。因为人们普遍相信,风险一旦发生,后果将无法弥补,刑法与其坐视等待风险发生后惩治引发风险的行为或行为人,不如事先采取防卫措施将风险的发生降至最低。
为此,风险刑法就可以通过设置抽象危险犯的规定来指引和警戒特定行为人的潜在危险行为,防范群体性风险危害引发的犯罪,从而促成公众对于犯罪的道德厌恶,培育自觉守法的意识,提升对法秩序的信赖,实现刑法一般性预防的功利目的。事实上,这种理念已经先于风险刑法的概念在西方刑法学界得到了普遍尊重,并影响到了司法实践。例如,德国联邦法院根据刑法典规定的“保卫法律秩序”这一概念,明确提出了刑法规范的指引下的一般预防论的目的在于建立和增强市民对“法律秩序的稳定及效力的信心”,这一概念也被联邦的判决所采纳。
有节制地推行风险刑法的必要性
风险刑法作为一种有效防范风险的刑事政策手段,其工具性价值正在被不断地提升。在人们的生命和身体健康面临风险危害的情形下,现行的刑法理论往往只能等到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出现以后,才对行为人实施非难,追究其刑事责任。刑罚的预防功能只能在犯罪发生之后得到发挥,这种“罪后防卫”的刑罚预防功能大大增加了法治成本。因此,人们应当将目光转向风险刑法视域里,运用社会防卫刑事政策思想,分析各种引发犯罪的社会风险,制定充分有效的社会防卫方面的刑事政策和犯罪的预防措施,尽可能消除或降低风险。
然而风险刑法并不是刑法的异类,只是刑法的发展形态,运用风险刑法对风险行为的规范和调整,也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公民的自由和权利。因此,风险刑法从其理论诞生到发展也就必然受到质疑。尤其在我国由于对刑法理论移植的“本土化”进程还没有完成时,对引入风险刑法的态度更是谨慎,对于如何合理界定风险刑法的控制范围,以防范风险刑法本身的风险,成为风险刑法理论研究的主要课题。正如陈兴良教授所说:“风险刑法在化解风险中固然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但风险刑法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刑法风险,因而也需要化解。”④
如果对风险刑法规制的“风险”作宽泛的理解,将传统刑法中的违法可能带来的危险归入到风险刑法调整的“风险”范围,必然扩大风险刑法的调整对象和范围,很有可能带来刑法规范的风险。例如,有人将我国当前转型期社会问题引发的―爆炸、投毒、杀人、绑架等恶性暴力行为―看作为风险社会中的“风险”的表现。也有人将巨额财产的研究也纳入了风险社会刑法研究当中;还有人将恶意欠薪行为也视为引起风险社会的重要因素,等等。这无疑曲解了风险刑法所能够规范的风险类型。因此,笔者认为在对待风险刑法的问题上理应采取“节制”的态度。
首先,风险刑法作为预防风险犯罪的社会防卫手段,对风险的认定应当采取严谨的态度。风险刑法作为一种刑事政策导向的选择和抗制风险的手段和工具,其目的是维护社会安全。风险刑法规制的风险应当具有独特性:一是风险的社会性,即人类的决策与行为成为风险的主要来源,尤其是国家往往也成为风险的主要制造者。例如,国家制度不健全、不协调导致经济发展与环境侵害之间冲突引发的风险。二是风险的双重性,即风险在带来人类发展和自由选择机会的同时,也会产生危害人类安全的危险。“风险的结果是双重的,既可能遭受失败的损失,也可能获得成功的收益,成功与失败、收益与损失,即风险的正面与负面效应共存于风险社会始终。”⑤例如,人们不能完全控制网络技术发展而导致的网络犯罪的风险。三是风险影响的伸延性。“风险社会的风险在空间上呈现全球化态势,在时间上其影响具有持续性,不仅及于当代甚至还影响后代。”⑥四是风险影响途径的不确定性,即风险社会的风险造成的危害影响往往不固定且不可预测,超出了人类认识能力的范围。例如人们对食品需求的高要求导致食品安全标准难以确定而伴随的风险。基于风险刑法理论中风险的独特特点,在理解和研究风险刑法时,就不能将传统刑法中因违法行为引发的危害视为风险,纳入风险刑法的规制范围。
其次,应当尊重风险刑法目的的正当性,以风险犯罪预防机制作为其核心价值。风险刑法的目的是防范风险犯罪,维护社会正当秩序和效益,所以,在利用刑事政策加强风险社会防卫时应当采取适合其所追求的目的的手段,必须有节制地运用,而不能为实现目的而不择手段。例如,在风险刑法中增设过失或故意环境污染危险犯、过失或故意食品安全危险犯等时,在定罪上认定风险危险的程度应当采取节制的态度。同时,在适用刑罚时不能为了实现环境治理的目的而阻碍经济的发展,也不能为了确保食品安全限制人们对食品消费的需求。
最后,利用风险刑法加强社会风险防卫时,应当遵循必要性原则。风险刑法是对传统刑法理论的深入,其应当遵循刑法的基本原则,尤其是谦抑性原则。这就要求,一方面不能将属于传统刑法类型的犯罪随意归入风险犯罪,从而扩大风险刑法的打击范围;另一方面,对某种社会风险,在没有通过非刑事规范控制和防卫之前,刑法不能随意介入。而且,在刑法规范风险行为之前还应当制定出客观地预警和评估风险的非刑事法律制度,以实现对风险行为的有效管理。因此,笔者认为,风险刑法应当作为其他社会规范的补充,只有当非刑法规范对可能引发犯罪的风险的规制和防控无能为力时,刑法的干预才是必要的和正当的。正如张明楷教授所说,“适用其他制裁方式不足以保护合法权益,即没有其他制裁力量可以代替刑法,只有动用刑法才能抑止这种行为、才能充分保护合法权益。”⑦
作为防卫社会的刑事政策改革的措施之一,不可否认,风险刑法理论一直遭到质疑和批判。笔者认为,应当立足于刑法谦抑主义,对待风险刑法应当采取客观科学的态度,这本身就是一种谦抑的态度。正如有人提倡的那样:“风险社会对传统刑法的冲击已然存在,切不可因噎废食妄加否认风险刑法理论体系及其益处和必要性,更不能全盘否定或者全盘接受。”⑧
(作者为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广州海洋大学讲师)
【注释】
①何立荣,蔡家华:“风险刑法正当性探析”,《社会科学家》,2013年第11期。
②王拓:“风险刑法:风险社会下传统刑法的必要补充”,《检察日报》,2010年4月26日。
③[德]乌尔斯・金德霍伊泽尔:“安全刑法:风险社会的刑法危险”,《与现实》,2005年第3期。
④陈兴良:“‘风险刑法’与刑法风险:双重视角的考察”,《法商研究》,2011年第4期。
⑤黄家瑶:“哲学维度:反思现代风险”,《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⑥劳东燕:“公共政策与风险社会的刑法”,《中国社会科》,2007年第3期。
⑦张明楷:“论刑法的谦抑性”,《法商研究》,1995年第4期。
【关键词】探究;城镇化进程;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生态环境从整体上来看属于一个有机的系统,它能够随着人类参与而实现能量和物质之间的平衡,但是相对的,进行城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因为人类始终在参与并且介入,导致大批资源形成了聚集的效应,而这种效应在城镇化的进程当中造成了生态平衡的破坏,还造成了大量环境问题,对于城镇化建设的整体工作产生了非常不良的影响,甚至对社会发展以及建设产生了非常严重的阻碍作用。针对这一现状,各级政府也实施了不同的生态治理举措,得到了一定的成绩,不过这些举措当中尚且还存在一些弊端,阻碍了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发展。
一.在城镇化的进程当中出现的环境问题
最近这些年以来,我国不断发展的城镇化进度令资源以及能源都出现了过度消耗的现象,同时还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也逐渐被破坏,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渐渐地凸显了出来。
(一) 生活垃圾形成严重污染
当前我国大多数城镇都没有配备比较完善的处理污水的设施,导致大量生活污水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水源当中,对当地水质以及土壤等产生严重的污染,进而大幅度降低农作物的产量;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城镇,特别是一些二线城市,由于垃圾处理设备不够完善,导致垃圾堆积,特别是居民的日常生活垃圾,只能做到简单地集中堆放,无法进行无害处理,形成了多次污染,导致人们的日常生活存在非常严重的健康隐患。除生活垃圾之外,过分地使用农药以及化肥,或者畜禽养殖业进行了不科学的发展等都有可能让城镇的环境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这些情况都对整体的空气环境、土壤条件以及水资源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继而可能会导致城镇化建设整个的水平以及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系统不能得到比较长远的效益。
(二) 工业污染的问题日趋严重
目前大多乡镇地区的企业都严重地缺乏具备科学性的规划管理模式,并且在经营模式上也呈现出了鲜明的粗放式,生产规模也相对较小,一部分中小企业由于资金的限制在治理污染的设备上严重缺失,导致出现了大量的废物。
在2013年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存在的雾霾就是因为在空气当中含有大量工业废气以及尾气等形成的,随着不断增加的雾霾天数,我国的PM2.5也变得越来越严重了,这种对空气的严重污染不但可能会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健康水平,严重的甚至可能会造成癌症,最终致死。说明在城镇化进行建设的过程当中如果不能重视工业污染,将会对地区生态产生不良影响。
(三) 水土流失情况不容乐观
进行城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不管是在地理差异上还是经济差异上都会形成不同程度上的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的消耗,通过这种消耗来进行基础性设施的建设工作,大多基础性设施落成之后都会在不同程度上造成城市地面硬化现象,继而降低了土壤暴露量,令直接渗透到地下的雨水量也不断地下降,造成内涝。
在2011年中旬,我国湖南长沙地区等都在大面积的强降雨当中出现了严重的内涝现象,其主要原因正是该地区的地面硬化现象。一部分原因是地方政府单纯追求经济上的收益,大面积占据土地,不断地扩大建筑所占的面积,片面提升GDP,却对环境保护的监督和管理非常薄弱,导致植被面积越来越小。众所周知,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都是无法再生的,因此,假如不能进行正确的规划和建设,就很可能会导致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在片面地进行城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不断地流失,对于城镇化整体进程来说非常不利。
二.如何解决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出现的环境问题
(一) 加强政府人员以及群众的环保意识
当前我国的政府工作人员以及群众对环保尚且没有形成完善的环保意识,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几种手段来提升:首先,作为教育部门,需要在从幼儿园到中学的日常课程当中适当地开设环保课程,将其纳入到教学大纲当中,从小就对公民环保意识进行培养,令公民可以充分地了解环保对于人们的生存发展的必要性,树立起科学的环保观念,并且通过一些实际的日常行动来真正地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其次,我国目前的成人占到了总人口70%以上,达到了一半以上,因此成年人应该是环保的主力,与此同时还是急需进行环保教育的主要对象,不过,由于成年人在思想观念上基本上已经成型,想要提升环保意识是比较困难的,可以借助一些免费课堂来进行环保教育,或者开设专门的网络下载通道,提供免费的环保资源供人取用。
(二) 对相关的法规进行适当的完善
借助对相关法律和法规进行适当的完善,能够显著地提升政府保护环境的力度,同时在立法的角度来对生态环保工作进行保障,其主要的措施包括:首先,借助法律来明确在生态环保的工作当中企业需要担负的义务以及拥有的权利,借助激励的政策来促使企业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其对环保的意识以及责任感;其次,对我国环保以及治理环境相关的法律进行完善,提升其执法的规范性以及可操作性;其三,相关部门需要设置比较详细且严格的惩罚规范,针对违法行为加强检查以及打击的力度,不但需要对违法的人员以及相关单位进行惩罚,还要对环保部门的责任人进行惩罚,降低违法行为的发生概率。
(三) 调整治理环境的手段
当前我国还是由政府采取一些强制性的举措进行环境治理,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而且这种强制性的举措可能会造成群众的不配合以及消极对待,大大地降低了企业完成治理环境工作的积极性。综合西方发达国家进行环境治理的经验来看,我国政府部门可以适当地选择经济上的激励手段。例如,自愿协议或者是污染税等,调动企业的热情,令更多的企业可以自发参与到环保以及治理环境的工作当中去。
结语: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情况下,城镇化建设工作当中生态环境的治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否能够保证生态环境的良好将会对城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产生影响,同时还与人们的身体健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当前我国很多地区进行城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都采取了比较多的治理环境的措施,不过由于治理人员和群众都没有非常强烈的环保意识,还有法律保障环境和质量手段都不够完善等,导致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进行环保建设的整体水平都不够理想,因此,在强化环保教育,提升人们对环保的正确意识之外,还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环保工作可以拥有非常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行为上则要对治理手段进行适当的创新,提升治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史亚楠,佟光霁.浅析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2013(08).
[2]尤伟琼,王兴宇.云南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3(01).
[3]王莉萍.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纵横,2015(11).
关键词:绿色会计;必要性;对策
一、什么是绿色会计
绿色会计也就是跟环境相关的会计。主要针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成本以及取得的效益进行记录和计算,然后进行综合性的评估,从而计算出环境保护对于企业的经济发展形成的影响。绿色会计的从业人员不但要对会计的知识进行系统地掌握,同时也要对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和了解。总的来说,绿色会计对于从业人员的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要求相对较高。
二、绿色会计的需求性分析
(一)环境现状的需求
伴随着我们国家的工业迅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随之出现。北京的雾霾使得人们深受其害,环境污染治理以及环保意识的宣传势在必行,在这种背景下,绿色会计就有了用武之地。企业对于绿色会计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制约企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以及资源的过度开发。在控制环境污染的同时,也保护了企业的经济发展。
(二)经济的需求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很多发达国家为了减少一些企业在本土造成的污染,把企业放置到中国。这样一来虽然给我们国家增加了很多就业机会,但是对于我们国家的环境也造成了污染。在这种形势下,为了让外国的企业更够控制对我国生态环境的伤害,同时也使我们国家的本土企业环保水平达到更高的标准,绿色会计的推广和发展势在必行。
(三)企业的需求
虽然我们国家正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但是还是有很多工业企业仍然对环境造成非常大的污染。他们普遍认为进行环保治理污染会增加他们的运营成本。这种想法显然是错误的,从长期来看,如果完全不考虑环保,跟政府要求的基本战略背道而驰,成本反而会更高。所以这就需要绿色会计来把这种环保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呈现给他们。
(四)消费的需求
随着我们国家人们对于生存环境以及健康的注重,在消费的时候不再只是注重价格和实用度,而是对于很多日常的消费品都有着环保绿色的要求,包括农业食品以及衣服和住房等方面。一些企业为了顺应这种趋势,也把绿色环保作为企业的特点,人们也对绿色环保企业的产品更加的信赖。在这个过程中,绿色会计就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推动环保的同时也为企业创造了更大的利润。
三、对绿色会计进行推广的基本对策
(一)宣传绿色会计的基本理念,树立环保的观念
想要更好地推广绿色会计,就必须树立和推广环保的观念,同时也要对绿色会计的理念进行宣传和推广,当企业意识到进行环保之后不但不会影响企业的效益,同时还有助于企业发展的时候,他们就会意识到绿色会计的重要性。从而使得绿色会计得到有效的推广。
(二)推动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
绿色会计的推广要建立在环保的大环境下,想要建立一个环保的大环境,就必须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要给予处罚,对于保护环境治理环境的企业要给予奖励,这样一来绿色会计也就得到了有效的推广。在建立法律法规的同时也要加大监管检查力度,不要让一些企业有机会阳奉阴违。同时在银行贷款方面也要对不注重环保的企业设立高门槛,让他们意识到不注重环保会对他们的经济效益造成更大的阻碍。
(三)培养和吸纳相关的人才
绿色会计的推广同样需要更多的相关专业人才,这种会计与环保两者兼顾的学科本来就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为了能够让绿色会计在我们国家得到更好的推广,培养更多的绿色会计从业人员是非常有必要的。希望更多的大学设立相关的学科,同时也希望现有的会计从业人员能够向这个方向发展,为我们国家的环保做出贡献。
(四)遵守渐进性的基本原则
我国工业污染已经存在了很多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另外,不同区域的企业不管是在经济效益上还是在企业观念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所以在企业中进行绿色会计推广的时候一定要遵守渐进性的原则。首先要在东部和南部的一些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中首先开始推行,取得成果之后再向东北和西部地区的企业推行。在推行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和完善绿色会计的内容和理念,这样才能确保绿色会计得到更好地推广和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绿色会计的推行是需要以人们的环保意识作为基础的。当前我们国家人们对于环保的理解还远远比不上发达国家,而且因为大学中的相关专业也比较少,绿色会计的从业人员也相对较少。所以绿色会计的发展还需要政府和从业人员共同的努力。相信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以及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绿色会计的实施和推行将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王 追,王铮.科学思想扩散的阶段性――以绿色会计思想在我国的扩散为例[J].科学学研究,2007,25(6):1063-1066,1248.
关键词 污染治理 市场失灵 公共产品 经济手段 财政政策
一、污染治理的市场失灵分析
(一)环境资源的公共产品属性
公共产品,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收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可以说,环境就是一种公共产品,它不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导致了人们在使用中忽视了代价,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表现为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对周围环境造成了极大污染。例如,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空气、水等没有明确产权的公共资源往往缺乏保护力,由于污染排放者无须承担对他人造成不利影响的社会成本,就导致一些市场主体仅从自身收益考虑而自己污染环境。
(二)理性“经济人”短视行为
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理性“经济人”并不理性。由于制度的不完善,“经济人”为了利益最大化,可能导致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损害。由污染气体不合格排放可见,个体利益最大化行为并不能有效配置社会资源。理性“经济人”的短视行为,是由于人自身的局限性所致。它是一种为少数人利益代言的、短视的经济学。市场的自由运作没有使整个社会效率最大化,没有实现帕累托最优。“经济人”自利的行为没有像亚当・斯密预想的调节经济,普遍存在的污染问题证明了这一点。
二、污染治理的政府失灵分析
(一)政府规制的必要性
根据之前分析,仅仅依靠市场调节,而缺乏一个完美的制度,是不能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的。当市场出现失灵时,政府不仅有义务而且有能力克服市场运行的种种障碍。政府针对空气污染等环境规制是为了纠正私人部门产生的外部性。公共利益理论强调,当市场严重失灵时,政府规制是必要的。融合公共利益理论和利益集团理论分析,认为政府规制在弥补市场缺陷的同时也考虑各利益集团的影响。规制不仅体现了广泛的公共利益,同时也存在着狭隘的私人目标。作为一种私人利益,政府规制又经常受到利益集团活动的影响。当政府规制者被特殊利益集团俘获时,政府失灵出现。政府失灵的存在弱化了规制的合意性。
(二)相关利益主体缺失与政府公共品供给负外部性
政府公共品供给的负外部性源于公共决策行为主体的缺失。相关利益主体未能参与公共品决策过程表现出外部成本。当政府决策取代公共选择,供给决策成了垄断厂商和政府之间的交易。这将产生“官商联盟”而导致的负外部性。突出表现是与居民品质相关的污染治理的供给严重不足。同时从代际维度看,后代居民不能参与当代的公共品供给决策过程,显而易见,当代人和后代人这两个利益集团地位不平等,表现为行为主体缺位。
三、污染治理的经济手段分析
(一)经济手段的理论依据
关于经济手段,可概括为:从影响成本和效益入手使得价格反映全部社会成本,引导经济当事人进行行为选择,以便实现改善环境质量和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目标。
现阶段,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是主要的范式。其前期理论依据是庇古的“外部效应内部化”,征收“庇古税”①达到减少污染排放的目的。后期理论是“科斯定理”,指出只要产权明晰,就可以通过谈判的方式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并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②之后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认为环境污染与人均国民收入之前存在倒U关系,随着GDP到某一程度,环境问题会迎刃而解。
(二)经济手段的有效性
经济手段的作用机制在与确保环境和资源的合理价格,影响决策者的决策和经济当事人的行为方式,使得人们最终做出的决策和生产、消费方式选择服务于可持续发展需要。因此,“在采用经济手段的条件下,人们对环境的关注通过改变当事人的条件而不是当事人的价值结构或偏好而被内在化了。
如果环境和资源定价合理,同其他生产要素一样,环境资源和服务就会在市场上受到同等对待,如此一来,就确保了生产要素配置的经济有效性。
(1)宏观上,经济手段以税收为主,为政府提供了财政收入,该收入可用于环境保护项目。政府机构采取调整收费的方式相比于修改制度法规更加快捷灵活,且提高了效率。
(2)微观上,经济手段通过污染可根据有关收费情况进行相应的预算,允许污染者自己决定采用最合适的方法来达到规定的标准,可以节约成本。
(3)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经济手段刺激了污染者为节约成本而开发低污染技术和产品。将外部利益转化为与污染者息息相关的个人利益,这种刺激作用是可持续的。
(三)可运用的经济手段
(1)税收手段。由于消费所产生的环境污染的成本主要由社会而不是由私人来承担,所以在市场经济自发状态下,环境污染的程度肯定会超过社会最优污染程度。“庇古税”等经济手段是多数发达国家所采用的,最有效的方法。课征环境税的实质是按照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和“污染者付费原则”,通过向污染者征税的方式,将环境成本纳入企业成本中,从而促使企业生产者和消费者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更加有利于环境资源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私人成本提高,即把对于消费者而言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如此一来消费者会在决策时考虑到这些成本,从而使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
(2)实行优惠税收政策和强化资源税政策。这也是税收手段的两种不同形式。具体的,环境税收可分为三类。对资源使用以及污染征税;对环境和资源保护的行为实行税收减免;差别收税,即对有益于环境的产品低额收税,相应的可以向污染环境的产品征收附加税。很多发达国家试试了税收优惠政策,在税收上的优惠减轻了企业的负担,促进了排污处理的产业化。
(3)政府奖励政策。例如,财政补贴政策,信贷贴息政策等,运用这些手段给予环保行为和环保企业经济资助,提高环保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总结
本文以政府治理环境污染的经济手段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污染问题之所以存在的市场失灵和政府管制失灵原因,结合庇古理论、帕累托最优的原理为莅临基础,分析了政府运用经济手段的必要性和可行的手段。通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环境污染治理存在市场失灵问题,政府管制是必需的;行政管制必须与经济手段相结合;政府治理环境污染的经济手段的主题主要是政府和排污企业,实施经济手段过程中有利益冲突;完善经济手段,可以从排污税收收费管理机制入手。
注释:①庇古税:根据污染所造成的危害程度对排污者征税,用税收来弥补排污者生产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使两者相等。由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最先提出,这种税被称为“庇古税”。
②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
(作者单位为中国传媒大学)
[作者简介:朱楠(1993―),女,天津人,中国传媒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经济与管理。]
参考文献
[1] 郭小聪.政府经济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 王玉庆.环境经济学[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3] 丰海英.政府经济行为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关键词】 建筑;节能;混凝土;生态环境
1.混凝土的产生及应用
混凝土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作为土木工程中一种常用的建筑材料;混凝土时一种胶凝性材料,主要有水泥、粗骨料(碎石或卵石)、细骨料(砂)、外加剂和水拌合按照一定比例组配置而成;在过去的建筑工程中由于混凝土具有原料丰富,价格低廉,生产工艺简单的特点,因而使其用量越来越大。 同时混凝土还具有抗压强度高,耐久性好,强度等级范围宽等特点,在建筑工程、机械、造船、海洋开发等领域中使用范围十分广泛。 混凝土的特性主要包括和易性、混凝土强度、变形及耐久性等。 在建筑工程中常被使用的有(密度划分)重混凝土 (表观密度大于 2500Kg/m³)、 普通混凝土 (表观密度1950~2500Kg/m³)、轻质混凝土(表观密度小于 1950Kg/m³)。过去的建筑工程中混凝土在现场进行搅拌,造成过多噪音产生,同时也导致水等各种材料的浪费,随着对混凝土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混凝土搅拌站的不断增多,对生态也造成了破坏,同时混凝土运输业产生了大气的污染,因此新型混凝土的产出的时代进步的体现。
2.建筑节能的必要性
建筑节能是近年来世界建筑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向,同样我国作为建筑大国也在向建筑节能发展,建筑节能也是当代建筑科学技术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只有不断推进建筑节能的利用,才有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有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据统计:发达国家建筑用能一般占到全国总能耗的 30%-40%,所占比重较大。 在我国采暖人口占全国人口的 13.6%,而采暖用能占全国总能消耗 9.6%。 由于经济的发展,采暖范围日益扩大,空调建筑增加,建筑能耗增长的速度将远高于能源生产增长的速度,由此可见,如果建筑行业在能源消耗量减少,将有利于我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雾霾天气成为了困扰人们生活的一个难题,雾霾的产生和治理成为了一个重点,只有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才能减少雾霾,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只有我们通过利用新能源的循环利用,才能做到建筑节能的要求。
3.新型混凝土技术在节能建筑具体成果
3.1 混凝土空心砌块
在我国过去的建筑业中, 砌体结构的工程多数是用红砖进行施工;由于红砖是以粘土,页岩,煤矸石等为原料,并需要经过 900 摄氏左右的高温等多道工艺才能烧结而成,红砖的制作过程造成了土地浪费、大气污染,随着建筑节能的推行,红砖以逐步消失,经过对混凝土的研究;混凝土空心砌块就适应了建筑节能的要求,同时也是建筑节能进步的体现之一。混凝土空心砌块是由水泥、砂、石等普通混凝土材料制作而成,混凝土空心砌块使用与建筑地震设计烈度为 8 度及以下的各种建筑,同时还适用于其他市政工程的建设,应用十分广泛,混凝土空心砌块具有形状多种、自重轻,传递热量性能好,隔音效果好、制作工艺简单、抗震性能好,砌筑方便,墙面平整度好,施工效率高等特点。 同时他用途广泛不仅可以用于非承重墙,较高强度等级的砌块也可用于多层建筑的承重墙。混凝土空心砌块的原料可充分利用我国各种丰富的天然轻集料资源和一些工业废渣为原料,对降低砌块生产成本和减少环境污染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双重效益等优点,因此混凝土空心砌块的出现时建筑节能的一个起点。
3.2 泡沫混凝土
泡沫混凝土是通过发泡机械将发泡剂通过水溶液制备而成泡沫,再将泡沫加入到含有硅质材料、钙质材料、水及各种外加剂等组成的料浆中,经过混合搅拌、浇筑成型、养护制成的一种含有大量封闭气孔的新型轻质保温材料,属于泡状绝热材料,它具有特点:
(1)由于泡沫混凝土密度较小 ,密度等级一般为 300-1800kg/m3,在建筑工程中常用的在 1200kg/m3之内,随着对泡沫混凝土的不断研究,将会有密度更小的在建筑工程中得到应用。 由于泡沫混凝土具有轻质、密度小特点、在建筑工程中常被使用在墙体的内外、屋面的保温材料,同时在建筑结构中也被采用,采用泡沫混凝土作为结构构件更能提高构件的承载力。(2)由于泡沫混凝土具有大量封闭的细小的空洞 ,决定了它具有良好的导热、保温、隔音的特点,同时泡沫混凝土作为一种无极材料,还具有良好的耐火性能,同时在建筑工程中使用还能提高建筑物的防火性能。(3)泡沫混凝土所采用的原料为水泥基发泡剂 、发泡中无有害物质,避免了环境污染。环境保护性能好;同时泡沫混凝土还具有生产加工方便、施工方便等特点。(4)泡沫混凝土同时也具有开裂 、吸水、开孔率高等缺点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泡沫混凝土将不断向更好发展。
3.3透光混凝土
透光混凝土简单理解就是允许光线穿透的混凝土。 从隔墙的正面能清晰地看到站在背面的人。砌筑这面隔墙的材料正是透光混凝土。这种混凝土由强透光纤维和混凝土材料混合而成, 最大透光率可高达20m。 并且可根据建筑需求掺入不同的透光材料,使得透光混凝土呈多种不同颜色,制造多样的光学效果。更为可喜的是, 在混凝土墙体中掺入的光导纤维含量只占透光混凝土总量的4%左右,对混凝土本身的强度没有负面影响, 其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分别可高达50MPa和7MPa。 因此,砌块不仅可用于砌筑非承重隔墙,还可用于砌筑承重墙体。 同时,由于混凝土材料的可塑性,使用者可根据使用需要,将其制作成不同形状和尺寸的砌块。
透光混凝土的主要特点就是能允许光线从墙体内部透射,从而使得建筑物自然采光性能大大提高,能有效改善室内的光环境,减小人工照明的能耗,并且对室内工作者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与传统玻璃幕墙相比,透光混凝土有其独特的吸光特点, 可在允许光线穿透的同时,吸收大部分太阳光的辐射热量,起到很好的保温隔热作用。此外,这种透光混凝土在灯光下可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 能充分发挥建筑师的艺术想象与创意思维。
4.新型混凝土技术在建筑节能趋势
随着混凝土在建筑行业中地位的不断上升, 通过人们对混凝土的不断研究和探索,将来有更多的新型混凝土产品在建筑行业中投入使用;新型混凝土首先要做到四节一环保,其次方便施工、运输;最后回收再利用做到循环利用的目的;在对混凝土的不断研究中使混凝土的原料不断利用工业中产生的垃圾,只有不断的加强对混凝土的循环利用,才不至于在将来出现大量的混凝土垃圾,变废为宝;随着建筑工程、建筑节能等多方面的要求,在将来会出现更有利于经济发展、更好的为环境保护的做出贡献的新型混凝土产品即绿色混凝土。 这些新型的混凝土在建筑行业的做出更大的贡献,达到建筑节能的要求。
5.结语
混凝土作为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混凝土的应用好坏不单单是与组成材料有直接关系, 同时也说明了建筑工程的技术等有关,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社会在建筑节能中的更高要求―绿色建材。 在混凝土新技术的应用,更多的新型混凝土材料将在结构工程的设计中被应用。越来越多新型的、节能的混凝土产品投入使用,也将是混凝土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