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粮食安全目前存在的问题范文

粮食安全目前存在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粮食安全目前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粮食安全目前存在的问题

第1篇:粮食安全目前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粮食;检测;问题;对策

不安全的粮食进入到市场后,会严重地影响消费者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广大群众生活幸福指数的提高。检测是粮食加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措施,它是检验加工设备性能、生产工艺是否达到设计效果和采用各项技术措施是否得当,以及了解原料搭配是否合理,最终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经济的重要措施。近些年,结合我国粮食收购的实际,在宏观、微观方面不断地涌现出一些粮食安全方面的新问题,不利于我国粮食市场上的供需平衡、粮食购销关系的稳定等。因此要结合当前实际,对粮食检验工作予以重视,针对其中的不足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以确保粮食检验质量的提高。

一、当前我国粮食检验中的问题分析

(一)粮食检验在取样方面存在较大的难度

国家关于储备粮食轮换的时间规定非常的明确,导致不断扩张粮食生产区域,大大增加了粮食的运输成本。此种情况下,导致了农户在销售粮食时更加倾向的方式为散装运输,经常出现粮食堆积的高度达到几米,粮食检验部门在取样时面临着很大的难度,即使目前粮食取样中推广了最为先进的工具——电动取样器,也难以从粮堆的最底层进行取样,而且也增加了取样环节的复杂程度,而且对劳动力需求较高,取样只能沿着纵向进行,故难以清晰地界定出内部粮堆的质量情况[1]。

(二)所取的样品没有很强的代表性

样品的代表性即为所取的样品是否能够反映出粮堆的实际品质,通过从粮堆中抽取样品来进行粮食品质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行,与粮食品质的综合判断联系比较紧密。分析当前我国粮食的收购情况,存在的突出问题即为如何对粮食品质进行有效的判断,此方面必须加大解决的力度。目前在粮食收购时,容易出现的情况是:在抽检时按照相关标准判断符合要求,而入库之后的检测却存在问题。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未全面地开展抽检取样工作,取样时未结合样品的实际情况做好层次性、多用性分析,导致将过于片面的样品送去检测,此种取样方式可能会出现以次充好来应付粮食安全抽样检测的现象,导致检测结果与粮食实际质量标准不一致[2];抽样检测具有一定的概率,虽然多数样品经过检测可以达到国家粮食安全标准,但是还是可能有些不符合标准的未及时检测出来,增大了粮库中粮食安全储藏的难度。

(三)粮食流通环节的管理存在问题

我国粮食市场自从改革之后有了很大幅度的改善,逐渐趋向于市场化、多元化,更多的人力资源、资金被吸引到粮食市场中来。这种趋势带动了粮食产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也导致了一些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如经营人员之间的素质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对粮食检验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不能完全贯彻落实国家在粮食安全方面的标准、检测人员专业能力欠缺等,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粮食检测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整体来说,目前我国粮食行业的检验人员中有丰富经验、专业能力强的人才非常稀缺,在领导未对粮食检测工作给予充分重视的前提下,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粮食行业的健康发展、无法保证粮食的安全。此外,粮食入库前检测符合标准、入库后存在问题的情况时有发生[3]。

(四)质检机构检测水平与当前需求不相适应

随着我国逐渐推进粮食流通的市场化,极大程度地影响到了粮食质检结构的发展,在撤销、归并等现状下,粮食质检机构的数量日趋减少,检测的质量水平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些粮食质检机构,尤其是一些基层机构,存在的问题包括设备过于老化未及时更新、维护管理不够、经费缺乏等,影响了检测水平,不利于技术人员的发展,导致大量有能力的人才流失,而人才的流失又进一步加剧了粮食质检水平,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5]。而一些新成立的质检机构,虽然配备了先进的设备,但受到技术人员经验、专业能力的限制,无法按照市场的需求有效开展粮食检测工作,在操作流程不科学、经验缺乏的情况下,检测设备的结果时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导致检测结果的多样性,准确性及精准性难以保证[6]。

二、进一步优化粮食检验工作的对策

(一)对粮食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健全规范

粮食的安全生产涉及到多个环节,需要建立起严格、完善的粮食质量管理体系,为各环节粮食的安全生产提供保障。针对多个环节,监管上可采取分段式,并辅助品种监管等方式来有效地推动粮食质量检验工作的顺利开展[7]。例如,可将粮食生产过程分隔开来,每个环节有不同的部门承担责任、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监管,各自履行职责。此种监管体系下,后期出现问题后可进行快速追踪,找到出问题的环节,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这就对各环节涉及到的部门、人员产生约束力,确保其真正发挥出责任主体的作用,提高粮食质量监管工作的效率。例如,在粮食的收购、存储、运输等环节中,结合其与粮食质量安全之间的关系划分粮食部门负责检测、监管工作,之后的销售环节划分到工商管理部门开展监管工作。针对当前我国粮食流通管理的体系现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健全完善,对粮食质量检测管理体系的职责进行进一步的细化,明确将职责落实到位,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都要求有专门的机构、人员专门负责粮食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二)不断提高我国粮食检测的水平

要使我国粮食质量、卫生情况得到有效的提高,必须加强监督管理,这就要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能够充分认识到粮食质量检测机构重要的作用,进而在政策、资金、人才方面加大对此类机构的建设,不断促进其发展,为各地粮食安全生产提供很好的保障作用。一是在检测机构、网点等方面加强建设,使检测力度从根源上得到提高,为了提高粮食质量检测人员的监测水平、责任意识,需要对其开展全面的培训工作,确保其对粮食检测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深入心中。二是对现有的检测设备、办公条件等进行改善,积极引进国内外粮食检测方面的先进技术、设备等,尽可能提高粮食检测的准确性、提高效率。加大对粮食检测新技术的自主研发力度,不断使我国粮食检测能力有所提高。

(三)推动粮食流通管理体制的健全和发展

当前我国各级粮油检测部门主要负责本级粮食流通管理,市场上也有一些第三方粮食检测检验机构补充到粮食检测队伍中来,此类第三方机构检验的设备更加完善,粮食检测人员队伍也更加专业、年轻化,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粮食检测工作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当前粮食检测部门存在设备老化、资金及人才缺乏的情况下,应该将第三方检测机构的作用积极地发挥出来,以不断健全我国粮食流通管理体制。粮食收购、储存企业和其他粮食经营者,应当建立粮食质量档案[8]。中央和地方储备粮的入库质量应当符合规定的质量等级要求。储备粮承储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储备粮的入库检验和质量把关,严格执行日常监测制度,合理安排轮换,确保粮食储存安全、质量良好。

(四)对各地粮食检测的标准实施统一化管理

结合当前我国粮食检测实际,需要加大对现有粮食检测方法的整理、完善,就粮食安全检测制定出统一化的标准,以免各类不同标准在市场上推广后导致粮食质量检测的结果出现多样化。储备粮经营管理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委托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对储备粮入库质量和储存质量进行定期检查。粮食收购和储存企业应当按照国家粮食质量标准对入库的粮食进行质量检验。中央和地方储备粮承储企业还应对粮食储存品质进行检验。此外,结合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生产的实际需求,就粮食交易方面建议进一步提高标准,要求粮食经营主体在粮食交易时统一按照规定实施。统一标准的制定,有助于检测人员在开展工作时有法可依。

三、结语

粮食的安全生产问题是一个国家长久稳定发展的重中之重,需要各级部门加大对粮食质量检测工作的管理。这就需要对当前粮食质量检测中的问题开展深入的剖析,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1]张玉杰.探讨当前粮食检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4(21):20.

[2]廉晓.当前粮食检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0,45(10):95-96.

[3]隋燚.粮食检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研,2015(29):297.

[4]杨一鸣,门柳.粮食检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食品安全导刊,2017,(18):69.

[5]孙慧叶.粮食检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研究[J].食品安全导刊,2020(21):60.

[6]赖丽琼.我国粮油检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食品安全导刊,2017(12):61.

[7]周婷婷.粮食检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探析[J].现代食品,2016(01):46-47.

第2篇:粮食安全目前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粮食储备粮食安全粮食储备格局

Abstract:The grain is throughout the economical development,social stability and the national security foundation,is relates the overall situation the significant strategic question.In any situation,the food security all is in the extreme important position.The perfect grain circulation system,is safeguards the country food security the important foundation.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grain reserves meaning and our countrys grain reserves pattern,has analyzed the perfect grain reserves significance and to the food security influence,had pointed out the current our country grain reserves system existence question,proposed the consummation grain reserves system measure.

Keywords:Grain reserves Food security Grain reserves pattern

1.健全粮食储备的意义及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品。粮食安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世界的和谐与稳定。我国用占世界9%左右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20%左右的人口,人多地少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对于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如果粮食和农业出了问题,谁也帮不了我们。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决不能依赖粮食进口,决不能把饭碗放在别人手里。实践表明,保证粮食安全,通常是通过国内粮食生产、进出口和合理储备来实现的。国内粮食生产的增加可以避免粮食进口带来的风险,但其自身也存在波动风险。因此,对突发的粮食短缺而言,粮食储备是避免粮食短缺的有效手段。

2.粮食储备的含义及我国的粮食储备格局

2.1粮食储备的含义。粮食储备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最低粮食库存”的概念。国际上公认的粮食储备的概念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出的,其定义为:在新的作物年度开始时,可以从上一年度收获的作物中得到(包括进口)的粮食储备量,也称作“结转储备”或“缓冲储备”。粮食储备包括周转储备和后备储备两个部分。周转储备主要是为了克服粮食生产的季节性和地域性与粮食消费的连续性之间的矛盾。后备储备通常用来补救因作物歉收造成意外的供应不足,或者用来平抑社会所无法承受的粮食市场价格的波动,即为们通常所说的吞吐调节。从粮食储备经营或管理者的目标看,周转储备主要追求的是效率目标,而后备储备主要追求的是安全目标。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政策上严格区分周转储备和后备储备,是确保粮食储备体系有效运行的前提。

2.2我国的粮食储备格局。1990年,国家建立了粮食专项储备制度,并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国家粮食储备局。专项储备制度的建立,使中国粮食储备体系中第一次包括了专门用于调节市场供求和平抑年际间粮食波动的后备储备,这标志着中国粮食储备体系朝着现代储备制度迈出了决定性和上步。现阶段粮食储备体系包括四个部分:①战略储备(“506”);②备荒储备(“甲子粮”);③后备储备(专项储备);④周转储备(商品储备)。国家储备粮油所有权、动用权属于国务院,未经国务院批准,任何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都不准擅自动用。国家储存在各地的储备粮油,必须服从国务院统一调度。

随着近年来国际粮价的节节攀升,粮食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地方储备粮体系已成为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我国储备粮体系的承储主体是政府组建的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和地方政府建立的国家储备粮承储企业,投资主体是中央、地方政府,储备成本较高。但包括社会企业、农民在内的社会储备粮成分非常缺乏,或者说还没有列入国家储备的计划系列之内,社会投资于国家储备的比例还非常低。

目前,国家粮食储备体系由国家、省、市、县四级构成,基本以原粮为主。中储粮总公司的管理分为两个模式,一个是中储粮总公司自己建设的粮库,为直属粮库,这在全国有若干个,以及负责其管理的若干个分公司;另一个模式是委托省市县原有粮食系统管理,这有严格的资格审查程序。中央储备粮由国家粮库保存,具体调配由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粮食局负责,业务管理由中储粮总公司负责。

3.粮食储备体系存在的问题

3.1多头管理中央储备粮。目前,储备粮管理涉及的部门较多,运转程序复杂,很难根据市场信号做出灵敏反应。当市场形势发生变化需要有关部门安排储备粮收购和抛售时,部门之间往往因利益冲突或判断偏差而运行迟缓,势必错过最佳的操作时间,影响调控效果。

3.2各级储备粮功能定位不明确。我国实行中央——地方粮食储备分级管理,中央地方储备影响市场的协调机制尚未形成,信息不对称和利益不一致,导致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的行为偏差,特别是当粮情突变时,地方与中央往往很难做到利益兼容。中储粮主要用于调节全国粮食供求总量、稳定粮食市场、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而地方粮食储备是平衡全国粮食供求的第一道防线。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省份还没有达到国务院提出的“产区保持3个月销量、销区保持6个月销量”的储备标准。而且,中央储备与地方储备目前在库点布局上缺乏统筹考虑,储存品种结构没有明确分工。现行政策和实际操作办法难以使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形成协同配合机制。

3.3储备粮轮换运作不畅。现行的轮换计划管理方式要求层层报批,由于计划往往赶不上市场行情的变化,难免以牺牲效率和效益为代价。受轮空期的限制,储备粮轮换周期与生产和市场价格变化规律难以一致,导致储备粮轮换不仅不能抓住市场赚取价差,反而会打压市场价格,增加轮换成本。

4.完善粮食储备体系的措施

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粮食市场稳定,我们要充分认识粮食储备的战略意义,高度重视粮食储备的重要作用,坚持和完善我国的中央储备粮管理制度不动摇。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从世界粮食储备规模不断减少这一世界性趋势中把握未来,认真研究世界粮食生产和供应能力的现状与潜力,敢于和善于利用国际市场,在确保战略储备的基础上,优化储备粮结构,建立合理的中央粮食储备规模,积极探索储备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将储备粮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具体讲,笔者认为,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4.1完善粮食储备制度。从增强宏观调控能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看,进一步完善国家粮食储备制度十分必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市场经济、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需要完善政府的宏观调控体系,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完善国家粮食储备制度,通过储备粮的吞吐,保持市场粮价总体稳定,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是健全政府宏观调控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政府运用经济杠杆调控粮食供求的重要手段。

4.2逐步调整储备粮的主体。中央——地方分级的粮食储备体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调节粮食市场、保护粮食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粮食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中央调控能力和调控手段的进一步加强,实行分级粮食储备体系,已不适应新时期粮食宏观调控的需要。因此,需强化中央储备,削减地方储备。将粮食储备过度分解给地方政府,很容易导致粮食生产的非专业化倾向,在全国范围内寻找粮食均衡点比在一省、一县内寻找更合适;地方储备是粮食省长负责制的一个结果,随着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力口强,粮食省长负责制的体制背景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况且也不能确保地方储备和中央储备粮的运作方向始终保持一致,它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中央储备的功效。因此,应调整省级粮食储备规模,大幅度收缩县级储备规模,逐步形成中央一级粮食储备体系。为此,在粮食市场化过渡时期,可先保留部分地方储备,防止区域性粮食市场的波动。随着粮食市场体系的完善,逐步减少地方储备,或将地方储备并入中央粮食储备。

4.3注重周转储备和农户储备建设。周转性粮食储备是确保粮食流通正常进行,居民一日三餐无后顾之忧的“蓄水池”。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经验性结论,周转储备应不低于全年粮食消费总量的12%。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周转储备主要体现在国有粮食仓储企业。而随着粮食企业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粮食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人,受收购资金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国有粮食仓储企业的粮食库存也越来越小。粮食购销和加工企业,零售市场上的私营粮贩与个体粮商热衷的是快进快出、边进边出,基本不搞库存,因而可以大量节省流通费用。周转性粮食储备是粮食储备体系的基础,应高度重视农户储备,保证农户充足的储备数量,真正做到“藏粮于民”。我国历史上储粮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公私皆储粮,况且我国农民历来有“养儿防老、积谷防荒”的传统。因此,国家大力扶持农户储粮对减轻财政负担,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鉴于目前我国农民收入水平偏低,独立承担建设或者改建现有粮食仓储设施比较困难的现状,国家应采取有效措施,主动引导农户的粮食储备行为,以此建立和完善农户储备体系。

4.4优化粮食储备区域结构。从完善储备体系角度讲,需要进一步调整的,一个是产销区域结构,一个是原粮与成品粮结构。目前我国储备粮基本上是原粮,原粮不能直接食用,就有一个加工问题。现在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粮食加工布局也在调整,包括面粉加工业、大米加工业、玉米加工业以及食用油加工业。小麦加工明显地向产区集聚,包括河南、河北、山东的面粉销往全国;食用油加工则明显向沿海沿江港口集中。“这些趋势都值得关注和研究。过去,我们的储备布局侧重与生产衔接,产区的库存比较大。”

从农产品流通规律上讲,储备与加工环节衔接同样重要。这就要求进一步完善和调整储备粮的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加强销区和粮食加工集中区储备,使储备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参与到粮食流通之中。这也是2008年初南方地区的冰雪灾害带来的启示就是,销区也要保有一定加工能力,否则原粮转化就很困难。当地虽然有原粮储备,但交通中断以后,怎么加工出来?这是销区政府需要重视的问题。

4.5建立粮食储备管理的信息系统。粮食储备的有效性取决于反应灵敏、信息准确的信息系统。要对储备粮的收购、销售、调拨、储存、进出口及分库点、分品种、分价位、分年限、分仓位等相关信息实施动态监控,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要加强市场调研,建立“粮食和农业信息及预警系统”,及时报告全球范围内的粮食供应、需求、价格、贸易、储备等重要信息,为主动调控及时进行预报预警。

参考文献

[1]《粮食战争》,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2]2008年5月《中国新闻周刊》

第3篇:粮食安全目前存在的问题范文

笔者与吉林省德惠市佳峰米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就粮食安全问题、目前国内农产品加工业、大米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大米加工企业未来的发展势头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交流。说起粮食安全问题不得不提到的就是转基因食品。目前,在我国转基因大米占据转基因食品的比例很大。这位负责人对转基因大米技术的研制推广持谨慎态度,因为它有很多弊端。转基因大米和普通大米相比较外表上没有什么区别,但它会破坏食物链,而且彻底杜绝其破坏污染食物链是很难的。在生态环境方面,这些大米所带有的基因很可能在自然环境中被转移到其他野生物种上,因此会破坏生物多样性。我国跟世界上很多其他地方一样,土地资源越来越匮乏,这些新的转基因作物对于化肥和农药的依赖性越来越大。

我国需要用更少的土地养活更多的人口,但他认为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完全可以解决人多地少的问题。除了把没有完全掌握的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会威胁粮食安全以外,有毒食品是粮食安全的又一大祸患。在食用后会引起人身体乏力、恶心、头疼等症状的毒大米事件曝光后,国人一片震惊。认为企业就像一个人一样,除了遵纪守法以外,企业就像人在社会中要遵守社会道德一样要遵守行业道德,正如总理在2012年“两会”上说的那样:企业家身上应当流淌着道德的血液。“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加工企业生产的产品尤其关乎国计民生,在生产中应自觉不越雷池一步。如果粮食加工企业连最起码的法规规定的食品安全生产底线都守不住,企业的存在不但没有了社会价值,不能为社会做贡献,反倒对社会起到了危害作用,那么它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

二、我国粮食加工行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粮食加工业发展的区域不平衡现象突出;一些地区产品单一,精深加工不足,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粮食加工业质量标准、检测体系滞后,国内外不接轨;加工企业繁多,但有实力的甚少,粮食加工的科技含量很低,呈现小而散且不精的局面,不像国外的大米加工企业等粮食加工企业那样,虽然少但个个都有雄厚的实力,在市场中具有一定的垄断地位。

三、对粮食加工行业总结与指导办法

1重视产品品牌效应笔者认为应让有实力的大企业兼并自身实力弱小的企业,这样不仅可以使生产难以维继的小型粮食加工企业起死回生,又能使本来就有一定实力的粮食加工企业进一步壮大。随时关注国家大型粮食加工企业的最新生产动态,不断更新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同时通过对大米及其他粮食作物的先进加工技术的引进、吸收消化和再创新,用与时俱进的粮食深加工技术武装企业。放眼世界,将粮食加工标准逐渐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只有目标立下了,企业才会向着这个目标不断迈进。实力雄厚的企业很重视所生产产品的品牌效应,品牌效应对一个企业至关重要,世界500强企业正是靠品牌赢得世界的尊敬,一家名企之所以有名也是因为它有一个品牌做支撑。食品行业的品牌效应更是如此,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关心的无非就是吃饭穿衣。大米加工企业生产的是食品,如果在这食品领域创立起了品牌,那么势必会比其他行业的品牌吸引人们更多的目光。

2粮食加工企业需要与种粮农户紧密联系通过一些优惠政策激励农户多种粮食,种好粮食,这样保证了企业有稳定充足的粮食供应,生产加工无后顾之忧,为企业赢利奠定了基础。反过来,企业赢利后需让与之有合作关系的种粮农户体会到真真切切的实惠,从而提高了农户多种粮、种好粮的积极性,由此粮食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合作关系会进一步增强,随之而来的是粮食加工企业生产出的食品品质的不断提升,带动企业知名度的提高。

3硬实力建设和软实力建设需要同步粮食加工企业的生产技术、经营方式、管理理念是硬实力;在互联网上的企业品牌宣传、企业道德是软实力,硬实力建设和软实力建设需要同步,哪一个方面欠缺了都不行,只有这“两只手”同时抓起来,企业才会不断做大做强。

四、结语

第4篇:粮食安全目前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当前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严峻问题

1.人口增长、城镇化、工业化将推动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趋势。工业化、城镇化占地不可避免,这意味着今后耕地减少的压力越来越大。2011年中国耕地面积为1.33亿公顷,如果按照全国13亿人计算,人均耕地面积是0.1023公顷,考虑到可供使用的极为有限的后备耕地资源,以及退耕还林种草、退耕还湖的生态建设,工业化、城镇扩展、房地产开发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挤占耕地等因素,我国耕地总量下降趋势仍难遏止。我国人口峰值的逼近,人均占有量下降局面更难逆转。而人口增长,生活水平提高对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需求仍将与日俱增。对此,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安全线,势在必行而又任重道远。

2.种粮比较效益低。种粮成本上升,一是农资价格上涨,成本加大。虽然现在种粮不但不交税还有补贴,粮价又较早些年大有提高,但农民并没有从中得到多大实惠,农民说粮食涨价涨“零头”,生资涨价涨“块头”,一只手得补贴,另一只手又把补贴送给了农资经营者。二是种田人工费用上升,上世纪90年代初期种田人工费用只有15-20元/天,中期至末期涨到25-35元/天,本世纪初期升到40元/天,现在则达100元/天。粮食涨价的90%被生资、人工的涨价抵消了。工价上涨还使种粮愈加不如外出打工。上世纪90年代初、中期,外出打一天工的收入比在家种一天水稻的收入高20-30%,而现在要高1~3倍。有比较就有选择。现在的粮价只是让种粮农民略有盈利,但也不足以吸引农民在家安心种粮。农村种粮的劳动力也不断减少和老化,有知识、有资本的农民都进城了。对地方政府而言,因为种粮不赚钱所以也缺乏规划种粮和鼓励引导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3.粮食供求缺口扩大。粮食产需缺口扩大已成为我国保障粮食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而国际市场粮食供求总体偏紧,将导致粮食供需总量平衡和市场调控的难度加大。目前,粮食供需区域性和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粮食生产重心北移,南方销区粮食产需缺口扩大,资源条件较差的西部及西南部分地区也存在缺口。粮食主要品种中,稻米在居衡,但优质品种不足,存在一定缺口;随着饲养业发展,玉米消费较快增长,产需关系趋紧;大豆、食用植物油国内生产潜力有限,目前食用油自给率仅为40%左右。同时,目前民间储粮进一步下降,地方政府储备任重道远。从国际市场看,粮食供求总体也是偏紧的,我国利用国际市场来弥补国内个别品种供给不足的难度加大。这些因素,都将加大粮食供需总量平衡和市场调控的难度。

4.粮食生产规模小。尽管粮食生产是一个很大的产业,但都是一家一户的种植,具体到每一个生产者,其生产规模都是很小的,不利于产生规模效益,不利于大型机械的推广使用,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不利于进行统一的肥水管理和病虫害统防统治,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即使户户种的都是优质稻,但由于品种不一,不仅科技服务和管理难以统一,而且收购难以做到一仓一品,加工时混在一起,优质稻也就难成优质米;另一方面,农民粮食专业合作社发展滞后,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缺少能人、技术、资金等要素,粮农法制意识较淡薄,订单履约率低,导致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推广良种风险加大,积极性受挫。

5.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相比,目前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低,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强度明显不够,建设进度明显滞后,保障水平明显偏低,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全国有54%的耕地缺少灌溉条件。目前我国现有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大多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期修建的,很多设施工程老化,损毁、渗漏严重,有效灌溉面积萎缩,抗灾能力差,严重制约了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对稳定粮食生产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第5篇:粮食安全目前存在的问题范文

 

国内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型分析 

 

目前,国内对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研究已有了一定的成就。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粮食生产、流通、消费、储备等各个环节,其指导思想就是在出现粮食不安全时,立即启动系统中相应的调控措施,确保粮食市场安全、社会稳定。当然,系统采取的措施应当是可操作的、有效的。因此,粮食安全预警系统是应对粮食不安全警报而建立的,用来消除、防范、抵御粮食不安全,实现粮食安全。本文分别以上海、河北、福建为例介绍。 

(一)上海市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型 

上海是一个特大型的粮食消费城市,一个由市场检测、信息收集、数据分析、先兆预警等环节有序衔接的粮食安全预警监测体系在上海已经逐渐成型。这个预警监测模式的特点是能够即时应对粮食市场的供求波动。上海信息监测网络涵盖了九个大型粮食批发市场、五个粮油加工、销售骨干企业以及19个区县的粮食市场。其中有33个监测点,这些监控点按照每天每周每月的不同要求,将各自的进货量、销售量、价格等数据上报汇总。粮食预警监测体系就根据这些数据进行监测。 

随着上海粮食流通市场的发展,监测点的数量和检测网络的规模都将不断的扩大。除此之外,上海还密切关注周边地区和粮食主产区、主销区的市场走势,以及国际农产品现货、期货的市场行情。业内人士认为,在广泛监测和信息收集的基础上,粮食预警监测体系将对粮食市场的供求情况进行分析。判断粮食市场的变化趋势,进而实现先兆预警,然后即时采取应对措施。 

(二)河北省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型 

建国以来河北省的粮食生产得到了稳定的发展,1949年河北省粮食产量仅为469.5万吨,到1998年河北省粮食产量已经达到2917万吨,50年来增长了521.96%。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粮食生产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2007年河北粮食产量为2841.6万吨,与1978年相比河北省粮食年产量增长了68.3%,增加了1153万吨。但是河北省粮食增产速度时快时慢,有时甚至出现负的增长,由于种种原因河北省粮食产量在年度间的分布并不平均,而且还存在品种结构不合理,因而需要生产预警系统来对其进行监测和预警。目前,河北已经研究出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它的特点是把经济波动理论、经济预警理论运用到粮食安全预警监测分析之中,并运用灰色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计算手段,以及扩散指数法和预警灯图法对河北的粮食生产进行了实证和预警。这种模式的建立已经成为河北省研究粮食安全预警监测体系的一个重要成果。 

(三)福建省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型 

为了确定粮食生产警情,福建省也建立了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它的特点是研究福建省粮食总产量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以粮食产量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计量经济学方程。福建省对粮食生产一直持积极支持与鼓励的政策,但是福建省粮食生产尚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所以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投入要素,而不是需求,故在方程中应选择主要投入要素作为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变量,诸如农业劳动力x1、粮食作物播种面积x2、化肥使用量x3、农机动力 x4等,用这4个变量作为解释变量(数据来源:福建省统计年鉴),建立方程,经参数估计和检验后发现,由于我国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充足,农业机械虽然在提高产量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并非关键的作用,因而农机劳动力在方程中并不显著。重新建立模型,计算结果如下: 

模型1: ln(y)=o 7340741n(x2)+0.186691n(x3/x2)+u 

(0.056382) (0.10234) 

(13.02) (1.824) 

r2=0.99987,f = 59234.33832, 

se =0.07582,d.w =1.49310 

模型2:in(y)=0.8065071n(x1)一0.1731421n(x2)+v 

(0.108729) (0.089483) 

(7.418)(1.935) 

其中方程下方第1行为参数估计值的标准误差,第2行为对应参数的t的检验统计量值。r2为较正可决系数。模型1的参数估计值0.734074,0.18669分别为播种面积,每亩化肥使用量的产出弹性。即播种面积增加1%,产量增长0.734074%;每亩化肥使用量是这样的:播种面积增加1%,产量增长0.18669%。所以模型1通过经济意义的检验。类似地,模型2也通过经济意义的检验两个模型的方程和变量都很显著,拟合优度也都很高,接近于1。两个模型的随机干扰项都不存在一阶自相关。由于未采用截面数据作样本,且观察值全部为实物量单位,两个模型随机干扰项的异方差性可以避免。因而两个模型都是较理想模型。 

(四)粮食安全预警监测体系相关研究

尽管国内的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是根据不同的省份来设计的。不过它们有这样一个共同的模式。这种共同的模式可归纳如下: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由信息网络、信息处理、信息、预警指标、发出预警信号等子系统构成。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信息网络,它能借助现代互联网工具将遍及全省的粮食信息网点相互连接,并有效且及时的将收集到的信息传递到预警系统进行处理。这种预警监测系统,对可能发生的问题早作防范,然后信息处理。信息模式的特点是将信息处理形成信息网络,加强对粮食市场监测,及时收集、分析监测省内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预警系统根据信息处理结果,即时将这些信息定期提供给政府及有关部门,作为粮食行政管理和宏观调控的参考,采用适当的渠道定期向社会,使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和有关政策法规,调整生产计划或经营策略,以期达到调节市场供求平衡目的。预警指标,建立灵敏、准确提供信息的粮食安全预警系统,进行粮食安全预警。需要选择科学、合理的预警指标,因为从这些指标中可以判断粮食安全与否,如粮食生产、需求、进出口、储备、粮食价格等方面的指标。所以要建立某省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就要根据该省粮食生产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对系统进行设计。

国内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式的启示

通过对以上三个省份的具体分析,以及对国内研究的归纳,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一种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都是根据各自省份的具体情况来设计的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我们不能盲目的借鉴。但是可以借鉴别人好的经验。其中适用于湖南省的可归纳成如下几个方面:

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指标体系的设置是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的关键,国内对有关粮食安全的研究比较多,但对地区粮食安全预警的研究较少,分省尺度上的粮食安全预警监测不仅受国家整体水平上的粮食安全的制约还受各省具体粮食安全影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设计湖南省粮食安全预警指标体系时考虑的警情指标较全国尺度要少,可以忽略国际粮食供需变化的影响,同时重点考虑涉及湖南地区本身的指标。

本文认为可以将预警指标设置如下:粮食亩产增长率,受灾面积增长率,播种面积增长率,食品工业产值增长率,人口增长率,化肥销量增长率,农药销量增长率,役畜拥有量增长率,农民与非农业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比例增长率,财政支农资金增长率,有效灌溉面积增长率,农业商品率增长率,农业生产资料零售价格指数,粮食收购价格指数,粮食经济作物比价,农用机械动力增长率,化肥价格指数,另外,农资价格是一个重要指标,由于受农民本身货币购买能力的限制,农资涨价对农民的购买能力更是雪上加霜。所以监测好农资价格是影响农民投资积极性的关键因素。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一套自动的预警监测系统。网络不仅可以提高预警监测的准确性还可以提高办事效率。利用统计信息和遥感估产信息动态分析区域粮食的年度和年内供求状况,对湖南省粮食供需总量和结构平衡进行预测和预警。这将为我省粮食宏观调控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为各粮食部门提供方便有用的信息参考发挥着重要作用。

湖南构建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式的思路

从湖南粮食生产的实际出发,把经济理论、经济预警理论运用到湖南省粮食生产中,进行粮食生产的监测预警研究,根据监测、信息收集、数据分析、先兆预警等有序的环节建立湖南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从粮食生产增长率的角度去发现湖南粮食生产中潜在的问题。

预警就是对事物发展的未来状态进行测度,预报不正常的时空范围和危害程度以及提出防范措施。粮食生产预警系统是为了防止粮食生产运行偏离正常发展轨道或可能出现危机而建立的报警系统。湖南是农业大省,自然条件优越,水稻产量居全国第一。但近些年其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2000年湖南耕地面积为507.98万顷,而到2003年耕地面积只有452.98万顷,平均下降13.75万顷/年,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耕地面积少有回升,但是增长速度缓慢。

从湖南粮食生产的实际出发,运用预警的有关理论,进行粮食生产的监测预警研究,构建湖南省粮食生产监测预警系统。这种系统从逻辑上讲应包括这样几个阶段:明确警情,寻找警源,分析警兆并预报警度。这里,明确警情是大前提,是预警研究的基础,而寻找警源,分析警兆属于对警情的因素分析,预报警度则是预警的最终目标。湖南粮食生产监测预警是根据粮食生产所出现的严重偏离正常的状态,在未造成粮食生产灾害之前进行预测、预报及调控。湖南粮食安全监测预警模型就是依据宏观经济预警的逻辑过程,即确定警情,寻找警源,分析警兆,预报警度,并对湖南省进行粮食生产预警研究。通过探索建立湖南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做到有备无患,加强对湖南省粮食市场供求形势的监测和预警分析,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准确把握市场动态,科学分析市场走势,确保湖南省粮食安全。对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稳定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6篇:粮食安全目前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粮食安全; 地区粮食安全; 国际粮食禁运; 综合生产能力; 粮食生产优势产业带

中图分类号: F32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6604(2012)01-0083-06

一、 粮食安全概念、范畴与标准

(一) 对经典定义的理解与完善

近30余年来,学界一直沿用FAO(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定义,即粮食安全指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其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具体可从四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保障范围上涵盖了任何人,包括懒汉、乞丐甚至死刑犯;二是保障时限上涵盖了任何时候,这是基于生命过程的连续性提出的要求,所以粮食安全保障在个体和代际两方面都要求可持续性;三是保障方式上是广义的获得(acquisition),强调食品安全保障形式与途径的多样化,包括农户生产和储备、市场购买、亲友馈赠及社会援助(国际援助、政府和社会救助)等;四是保障水平足够,包括数量足够和质量安全可靠。数量上既能满足生存需要,还要保障其基本的健康需要,质量和安全性方面要尽量避免食品消费给民众带来身心伤害。

该定义虽然全面、深刻和准确,但保障标准过于苛刻,很难实现,因此,笔者建议将粮食安全定义为: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时间都能得到其生存和基本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这并不是对主流定义咬文嚼字般地吹毛求疵,而是基于学术严谨性的考虑,至于什么是“绝大多数”,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居民收入水平和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理念。

(二) 粮食范畴划分

学界习惯性把粮食划分为“小粮食”和“大粮食”,“小粮食”即淀粉类的狭义食品,如谷物、薯条等,“大粮食”即“小粮食”之外的蔬菜、肉蛋奶鱼等广义食品。笔者认为,这样的划分并无必要:一是现代生活不仅水平高,而且丰富多彩,无论是“小粮食”还是“大粮食”,都不可或缺,甚至越来越多的人舍“小粮”而取“大粮”;第二,如果“小粮食”的生产和供给不安全,说明食品的生产、储备、流通、进出口与分配系统出了大问题,比如大的自然灾害、社会动荡和严重经济危机,那么,“小粮食”以外的其他食品供给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小粮食”和“大粮食”同处一个自然经济系统,往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果人为切割,对粮食安全实质与初衷的理解,对粮食安全保障目标的确定和水平衡量,都没有好处。

(三) 粮食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

学界把“粮食安全”英译为Food Security和Food Safty,很多人不加区别地混用。笔者认为,前者主要指数量保障,即“吃得饱、吃得好”,后者则侧重于质量尤其是安全性保障,即“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近30余年来,国际社会尤其是中国所关注的主要还是数量保障,这可以从公开文献中看出。这是基于粮食短缺的基本背景提出的概念。但数量和质量是一个有机整体,两者还可以相互转化。人类进入了21世纪,质量和安全性问题如果不能说比数量更重要,至少也是同等重要,尤其是在食品质量安全危机频频爆发的时代[1]。

在国人的印象中,食品质量和安全性问题往往发生在“大粮食”上,如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猪肉、化学火锅、农残蔬菜、地沟油等等。但“小粮食”的安全问题同样突出:首先是重金属污染。目前我国污染土壤已占到耕地面积的1/5参见秦勇、张启《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其中10%的耕地受到重金属污染,而“珠三角”地区至少40%农用地重金属超标。全国仅重金属污染就导致粮食每年减产1 000多万吨,每年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 200万吨,合计损失200亿元以上参见谢庆裕《我国每年重金属污染1200万吨粮食电池业成祸首》,?%25D7%25B3。。

要控制粮食产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从理论上讲,并不是粮食产量和供给量越高越安全,过分追求粮食产量会加大土地负荷和资源环境压力。如:过于频繁地复种造成地力难以恢复;过多地使用化学合成物加剧土壤板结、污染和农产品不安全;过多的坡耕地开发加速水土流失;生长调节剂(如激素)、转基因品种的大量使用会直接危害粮食和农产品安全性;等等,这些都必然损害未来的粮食安全保障潜力与能力。从实践上讲,过分追求粮食产量会导致农民“卖粮难”和“谷贱伤农”,打击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或者是弃粮务工,或者是种懒庄稼,自己够吃就行,或者种树、撂荒,或者挖成鱼塘,从根本上动摇国家粮食安全基础。而控制粮食产量就能主动调节粮食供求平衡,并实现产量、收入及生态的有机协调。控制粮食产量主要应利用经济杠杆控制粮食产量和供给量,如保护性收购的数量和价格调控及补贴标准的调整等。

(三) 推进粮食生产的区域专业化和集中度

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客观上存在粮食的优势产区或最适产区,比如农业部《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划定了东北平原、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3个水稻优势区;黄淮海、长江中下游、西南、西北、东北5个小麦优势区;北方、黄淮海和西南3个玉米优势区;东北(高油)、东北中南部(兼用)和黄淮海(高蛋白)等3个大豆优势区;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南方5个马铃薯优势区。

粮食生产的区域化和集中化既有利于增加粮食供给总量,增强粮食供给的稳定性,改善粮食和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性,又有利于提高优势产区内粮食生产效率、经济效益和区域竞争力,有利于完善粮食安全的区域分工与合作体系,实现产区内外双赢,有利于提高粮食补贴的效率,实现增产与增收的统一。经过5年(2003―2007年)的优势产业带建设,我国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化生产格局初步形成。2007年,13个粮食主产区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参见科技部《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http:∥most.省略/yw/20081114 65334.htm。。九大粮食优势产业带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85%,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集中度分别达到98%、80%、70%和59%,品种优质化率分别达到72.3%、61.6%、47.1%和70.3%参见农业部《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http:∥省略.cm/policy/txt/2008-09/12/content 164415713.htm。。

笔者认为,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与优势产区划分口径过于宽泛有一定关系。主要粮食品种优势产区包含的重点县是:水稻739个,小麦558个,玉米575个,大豆117个,马铃薯393个根据农业部《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整理计算而得。。以全国2 862个县级性质区计,分别占25.82%、19.47%、20.09%、4.09%和13.73%。主要粮食品种的优势产区占了全国县级行政区的一到二成,这个比例已经不小。再扣除某些品种在很多县都不生产,比如北方的多数县都不产水稻,还有多数的大中城市郊区粮食生产已经转移或者萎缩。这样的优势产区比重将更高,从而失去了优势和集中的意义。因此,笔者认为中国的粮食优势产区还需要进一步凝练,真正体现优势和集中。

确定了真正的优势区域后,就应该认真经营这些产业带。从政府的引导和支持角度讲,建议把政府粮食安全扶持政策与资金,包括粮食补贴、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粮食研究与开发资源、粮食仓储、物流、加工等资源主要投放这些地区。运用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财政贴息、担保等经济杆杠,引导国内外粮食加工企业进驻优势产区。通过中央的宏观调控,如转移支付和大幅度提高补贴标准,使种粮农民和产区政府都不吃亏。更为关键的是,把其他不具有粮食生产优势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地区从“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的沉重包袱中解脱出来,在不适宜粮食生产的地方发展工业和加速推进城市化,或者退耕还林(草、水)等,为彻底解决中国城市化、工业化与耕地保护、粮食安全、生态平衡的矛盾提供契机。

(四) 进一步加大对农民补贴的力度

鉴于目前的粮食补贴存在针对性偏差、瞄准性偏差和激励性衰减等问题,笔者建议在现行“普惠制度”原则、既定受益群体及其补贴标准的基础上把增量补贴全部用于粮食优势产区的种粮农民、全国的种粮大户和种田能手,明确补贴的唯一目的就是增产,按实际种植面积补贴,大幅度提高主产区或者优势产区粮食补贴标准。

(五) 积极应对国际市场的变化

笔者认为,我国应以商业眼光看待粮食进出口问题,淡化其政治色彩;主动参与国际市场,相机行事,视国际粮价情况逢低吃进,逢高卖出;低调入市,避免在购买之前大肆渲染,自己把国际粮价喊上去。

参考文献:

[1] 吴铀生.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是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J].农村经济,2011(2):104-107.

[2] 雷 宇.转基因食品是天使还是魔鬼[N].中国青年报,2010-05-18(6).

[3] 曾向荣,关家玉.袁隆平:保住18亿亩耕地红线有难度[N].广州日报,2009-04-08(A19).

Theoretical Issues on Grain Security

Liu Chengyu

(Center of China’s Western Economy,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engdu 610074, China)

第7篇:粮食安全目前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粮食 供应链管理 物联网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2-117-03

粮食安全问题关系国家安危,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为保障粮食安全,除了要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及增加粮食储备,还需完善从“田间到餐桌”的粮食供应链。但是目前我国粮食供应链整体运作水平低,上下游企业之间信息流动不畅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无法实现信息实时共享,粮食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将物联网引入到粮食供应链中能够帮助节点企业实时监控供应链上粮食的数量与质量信息,提高信息流动的速度,加快粮食供应链的快速反应。

1我国粮食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201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7亿吨,约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尽管我国粮食产量基本保持增长趋势,粮食企业规模逐渐壮大,但是,我国粮食市场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1粮食质量安全体系不完善

粮食从“田间”到“餐桌”中间经历众多环节,任何环节的监管不善都会造成粮食质量安全隐患。

(1)生产隐患。在粮食种植过程中,为了消灭病虫害、促进粮食生长而喷洒大量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及使用过量化肥,造成农药和化肥残留超标。

(2)储存隐患。粮食储存过程中,需用熏蒸剂杀虫,过量熏蒸剂的使用导致在粮食中残留超标;另外,粮食储存条件不合适易发生霉变,甚至产生霉菌毒素污染粮食。

(3)运输隐患。由于运输时的湿度、温度、敞口等条件不符合要求,或与有毒物品混装,都可能导致粮食变质,缩短保质期。

(4)加工隐患。在粮食加工过程中,经常存在加工环境污染、滥用添加剂、杂质污染、辅料不符合标准、包装材料不卫生等隐患。

1.2 粮食企业核心竞争力弱

尽管我国粮食企业近些年得到快速发展,仍然存在因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等原因造成企业竞争力低下。主要表现在:

(1)主业不强,辅业不足。粮食企业多以粗放式经营为主,企业主营业务可复制性强,而辅业又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

(2)粮食企业之间同质化严重。我国粮食企业经营模式类似,提供的服务也很接近,导致相互之间“抢粮”,形成恶性竞争、无序竞争。

(3)粮食企业产业链条短。多数粮食企业各自为政,缺乏上下游企业资源整合,产业链条短,不利于企业的迅速壮大。例如,中储粮只掌握了粮食,却没有下游加工转化业务;而中粮集团具有加工转化业务,却没有向上下游延伸形成网络体系。

1.3 粮价涨跌幅度大

2006-2008年持续三年的国际粮食价格飙涨之后,于2008年9月在高价位的峰值上猛跌下来,从 2009 年又开始波动上涨并在 2010 年开始飙升。尽管我国粮食价格没有像国际粮价一样剧烈波动,但是也有一定程度的波动。虽然粮价的波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市场供求变动,引导生产和消费,但是如果波动幅度过大,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当市场价格过高时,既增加城镇居民的生活成本,甚至引起通货膨胀,影响社会稳定,又会引导农民过量种植粮食,导致粮食收货时出现“谷贱伤农”现象,使农民遭受严重损失;当市场价格过低时,减少农民收益,打击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同样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1.4 粮食产业化程度不高

由于我国农业的信息化水平偏低,导致粮食的产业化程度也不高,主要表现为粮食种植特色化不足,精深加工水平不高,粮食龙头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粮食产业化链条较短等。目前,我国农业仍存在“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造成粮食产业化水平低,难以实现粮食生产的规模效应,也制约了粮食企业的供应链的建立与完善。另外,我国粮食产业基本停留在原粮出售阶段,我国粮食产品加工率只有5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粮食加工率一般在90%以上。

2粮食供应链管理中物联网的应用

粮食价格的波动和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目前还未建立起完善的粮食供应链,导致物流与信息流在供应链流动时不断被扭曲和失真,难以有效控制供应链,不能根据供应链变化及时预警与平抑粮价;现有的粮食质量监控体系具有滞后性,不能实时监控粮食质量。目前我国粮食行业存在着“缺乏有效预警机制平抑价格波动、粮食质量安全无法得到实时监控、粮食产业化程度低及粮食企业竞争力弱”四大问题。运用具有信息实时性、准确性和共享性的物联网完善粮食供应链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传统的粮食供应链中粮食生产、加工、配送和销售等各环节都是处于运动或松散状态,各节点企业存在数据误差与延迟现象,影响实时、准确共享供应链上的信息,无法对供应链的变化做出及时反应。基于RFID(射频识别技术)和EPC标签的物联网在粮食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利用安装在粮库、加工企业、配送中心及零售企业货架上的读写器能够实时获取粮食信息,实现物流与信息流同步,提高供应链的透明度,有效解决上下游节点企业信息不畅问题,实现整条供应链的无缝衔接,其示意图见图1。由图1 可见,基于物联网构建的粮食供应链的大致流程是:

(1)在粮食生产出来后由粮食收购企业贴上物联网的EPC标签,写入粮食的产地、出产日期、储存方法及食用方法等基本信息。

(2)粮食加工厂加工好或包装后的粮食信息写入EPC标签。

(3)粮食配送中心从粮食加工企业采购粮食加工品,在对粮食加工品储存、配送及装卸搬运等环节中运用物联网技术,提高作业效率。

(4)粮食配送中心把粮食加工品配送到各个零售企业,利用物联网实时监控整个配送过程。

(5)零售企业最后将粮食加工品销售给最终消费者,消费者可以通过EPC标签获取商品从生产出来的一切信息,确保购买到“放心粮食”。

3物联网对粮食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分析

将物联网引入到粮食供应链的管理中,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并为供应链节点企业提供实时数据。下面从供应链功能运作与供应链主体两个角度加以分析其影响。

3.1从供应链各环节分析

粮食供应链涵盖粮食运输、储存、装卸搬运、配送、零售等环节,应用物联网技术将提高供应链各运作环节的效率。

3.1.1储存环节

通过物联网感知粮食储存的基本状态,并连接各个粮库及储粮点,动态掌握粮食的状况并做出相应的反应,提高粮食仓储管理水平。

(1)通过设置感应秤感知储存粮食的数量,为合理库存管理提供依据。

(2)动态感知粮库的湿度、温度及粮食是否发生霉变等情况,实时监控粮食质量并通过自动调节系统自动调节仓库的储存条件。

(3)利用物联网中的红外感应等手段,时时感知进出粮库人员及鼠虫进入等状况,提高仓储安全系数。

3.1.2运输环节

在粮食运输工具中运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大大提高运输效率。

(1)通过对运输车辆贴上EPC标签,在运输线的检查点上安装 RFID 接收转发装置,实时掌握车载粮食的基本状态,减少运输过程中的粮食损耗。

(2)实现可视化运输,及时、合理调度粮食运输车辆,降低无效运输。

(3)利用物联网动态掌握各粮库库存状况及在途运输量情况,为科学合理的运输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提高运输合理性。

3.1.3装卸搬运环节

在装卸搬运环节中的运用物联网具有两大优势:

(1)物联网动态感知粮食质量与数量,减少检验环节,实现装卸搬运的连续性,大大提高无物流效率。

(2)动态监控粮食装卸搬运过程,找出导致粮食损失环节,进而改善工艺,减少粮食浪费。

3.1.4配送环节

在配送环节,通过在粮食配送车辆及粮食包装中运用物联网,时时掌控整个配送过程,及时了解车辆配送品种信息,提高配送准确率。另外,粮食配送中心可以利用物联网及时监控零售商粮食的库存、货架情况,感知粮食储存环境及销售情况,进而制定合理的配送决策。

3.1.5零售环节

在粮食零售环节,一方面物联网可以帮助顾客迅速找到要购买的商品,实现商品的快速结算,大大提高顾客的购买效率;另一方面,当顾客从货架上取走商品时,装有射频识别技术的识读器的货架会自动记录货架存货状况,为零售店及时补货提供依据,并当顾客将商品推至收银台时,物联网技术会将所购商品的清单与价格全部显示在电脑上,无需对商品一一扫描,提高商品结算速度。

总之,通过物联网将提高粮食供应链各环节的运作效率,汇集整理供应链的各种信息,实现粮食的全程质量监控和质量追溯。

3.2从供应链主体分析

通过有效集成粮食供应链上的信息,帮助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及产品质量,降低产销成本。

(1)政府部门运用物联网可以提高粮食宏观调控、保障粮食安全的能力与水平。1)将全国粮食仓储企业纳入物联网,政府可以实时收集全国粮食数量及质量等信息,及时了解国家粮食储备状况,减少粮库普查的人力与财力,为国家粮食调拨提供可靠的信息数据;2)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控全国规模粮食企业储存、加工与销售信息,为合理预测粮食供需情况提供依据,提高政府平抑粮价的水平;3)监控与感知各地区粮食物流的流量、流向,为粮食物流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提供重要的信息,降低政府保障粮食安全的成本。

(2)物联网在粮食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各节点粮食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增加企业效益,促进供应链企业信息共享,提高粮食供应链可视化水平,加快各节点企业一体化运作,降低供应链整体库存与人工成本,极大地降低“牛鞭效应”,实现各节点企业无缝链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农户可以利用物联网掌握粮食供求与流通情况,降低粮食销售时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还可以指导农民根据市场信息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尽量避免“谷贱伤农”现象,提高粮农种植收益。

(4)消费者利用贴在粮食及其加工品包装上的EPC标签,了解粮食产地、质量、生产日期等信息,当发生粮食安全事故时,可以通过物联网的回溯功能,及早发现出现粮食质量问题的环节,快速找回问题粮食,减少事故导致的危害。

总之,基于物联网完善粮食供应链,可以提高粮食产业化水平,增强政府对粮价的宏观调控能力,提升各个粮食节点企业的运作效率。但是由于粮食的散货性、低值性及粮食物流主体的复杂性,为物联网的应用带来一定的难度。随着物联网技术逐渐发展成熟,粮食市场体系逐步完善,物联网在将来必能引起粮食供应链革命性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赵荣.粮食质量安全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12):28.

[2] 刘建国,张红梅,刘军,等.浅谈当前国内粮食市场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0(23):57-58.

[3] Thiesse Frederic,Condea Cosmin.RFID data sharing in supply chains: What is the value of the EPC network? [C].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Business,2009:21-43.

第8篇:粮食安全目前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粮食企业 储粮 安全管理

粮食仓储管理工作是粮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形势下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环节。粮食仓储工作在粮食流通领域始终发挥着“蓄水池”的作用,是重要的“无形粮田”,无论从国家粮食安全宏观考虑,还是从企业的发展来看,它在整个粮食工作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强化粮食仓储管理,是做好粮食工作的关键所在,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效益发展的加速器,尤其我国正在进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府对“三农”问题极为重视,国家最低收购价政策的稳步实施,使粮食储备量不断增加,但许多地方面临的是储备条件较差和技术力量满足不了安全储粮要求的现状,加之从世界性的粮食安全角度考虑,强化粮食仓储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做好这项工作,不但能更好地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而且可以保障和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

1.粮食仓储企业储粮安全事故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安全投入不足、设施陈旧

粮食仓储企业对安全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主要表现为:消防设施不仅配备不足,而且现有设施中不少因陈旧而不能使用。 绝大部分粮食仓储企业按规定应配备固定式灭火系统或移动式消防器具,因资金缺乏未配备。已配备的又因资金不够而缺少维护,致使其功能丧失,一些粮食仓储企业因供水压力不足而造成消防管道形同虚设。 粮食机械(粮食输送、通风、除尘、熏蒸等)配备不足,且维修保养不及时,存在带病作业现象,粮食仓储企业中也有忽视粮仓机械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的现象; 仓储设施维修改造滞后, 不能满足安全储粮技术对仓房条件的要求;缺少必要的熏蒸气体浓度检测仪器,熏蒸仓房及周边环境的毒气浓度不能准确检测, 进而不能科学安全指导熏蒸作业。

1.2 安全体制不顺、责任不明

粮食仓储企业现行的安全管理体制, 一般仍是由分管仓储工作的副主任分管安全保卫及安全管理工作,职能部门是保卫科或综合科。 这种管理体制的弊端主要表现在: 没有落实法定代表人是企业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要求, 难以建立对整个企业安全工作实行全面管理的领导体制; 加之粮食仓储企业安全保卫部门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安全管理往往成了治安管理,很难实现对粮食仓储企业进行完全的安全管理与指导; 没有落实粮食仓储企业各职能部门, 特别是各岗位工作人员对安全生产全面负责的安全职责。 因此,导致粮食仓储企业无论是领导层还是基层都不同程度存在着重安全保卫、 轻全面安全的思想。 同时,仓储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安全管理知识,对粮食安全管理活动中的安全技术不精通, 不能很好地准确判别和预测安全隐患,缺乏自我防护意识。

1.3 安全制度不严、督查不力

目前粮食仓储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不仅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也存在一个现有制度检查督促不力、执行落实不细的问题。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经营,粮食仓储企业对外开展购销业务逐步增多, 外来人员到粮食仓储企业联系业务工作的很多, 但相应的管理制度却没有及时跟上;粮食仓储企业普遍缺乏安全质量标准、岗位作业标准、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的贯彻培训,不能有效地做到上标准岗,干标准活,员工缺乏必要的规范化管理和标准化操作能力,更谈不上精细化管理。

2.粮食仓储企业储粮安全管理的对策措施

2.1加强培训教育,强化安全生产意识

定期组织职工学习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重要文件,新职工上岗前做好岗前培训,建立长效的安全生产制度,定期进行培训、检查和考核。一是使每一名职工明确自身的权利和义务、法律责任,掌握事故的应急救援和处理措施,同时使每一名职工明确岗位容易出现的安全隐患,做到早检查、早发现、早排除。二是利用安全心理的优先效应,抓好对新员工进单位后的安全教育,以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给新员工打下安全生产烙印。三是利用安全心理的近因效应,以典型案例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用活生生的事实影响员工、教育员工。四是利用安全心理的暗示效应,运用含蓄的、间接的办法,对员工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行常规教育。通过培训教育使职工的思想从“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不断强化人的自我安全保护意识。

2.2健全制度,强化监督考核

建立“一项工作,两项方案”制度,按照管生产管安全及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单位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负全面责任,并成立安全生产管理办公室,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定期进行检查、考核。一是制定完善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和防火、防汛、储粮事故处理、安全保卫等安全生产制度。二是制定各项工作安全操作及作业规程和守则,明确操作前准备工作、操作管理控制、操作要求等事项,避免盲目操作。三是建立储粮药剂的采购、管理、使用、报废、包装回收、残渣处理等制度,实行科长、分管主任、主任层层监管、审批制度,确保储粮药剂安全。四是对各种仓储设施设备、消防泵、强排泵、发电机、消防设施等定期检查、保养与维护,确保实用性符合要求。五是建立定期的安全生产检查、考核制度,由安全生产办公室采取定期组织和重大工作现场监督等形式,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考核,发现安全隐患立即提出整改意见,并责成相关责任人进行整改,经复查合格后方可进行作业,并定期考核。

参考文献:

第9篇:粮食安全目前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截止目前,全局共应上缴税金32万元(其中穗源公司上缴19万元),已经上缴32万元;应上交养老金27万元,已经上缴25万元;应上交失业金3万元,已经上缴2万元。据我们测算,到年底各项经济指标都可顺利完成。

 二、在抓好主营业务的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发展三产。

 1998年粮改以来,小杂粮退出国家保护价收购范围,农发行不给各粮站贷款支持,导致各粮站无法开展业务。从2002年开始,国家加大了清资核贷的力度,各站在资金极度紧张的情况下,归还了发行贷款328万元,导致全县基层粮站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积极想办法,谋出路,努力扭转这种困难局面。首先,从2006年开始,引导各站筹集资金兴办自养项目,元堡站的养殖场今年已取得明显效益,现有奶牛10头,肉牛8头;油坊粮站办起了幼儿园,现有幼儿70人;牛心粮站今年投资5万元,办起了肉牛养殖场,现有肉牛7头。通过发展三产,有效地解决了职工的生活来源,消除了全系统的不稳定因素。第二,议价公司新建的商住楼现已全部峻工,该工程建设历时一年,建筑面积3972平方米,总投资220万元,于十月中旬交付使用,为城市建设增添了一处亮点,并且安置了议价公司16名职工(为职工交纳养老金到退休,发放一次性补偿金,解决了欠发职工工资、押金等,一次性解除劳动关系),议价公司的改制也圆满结束,为其它企业的改革摸索了经验,开了个好头。第三,今年,按照农业发展银行的“以销定贷、以效定贷”的政策,组织各站按照购得进、销得出、有效益的原则积极收购农民余粮,服务于农民,认真做好非保护价粮食收购工作。全年共争取发行贷款630万元,截止目前收购非保护价粮食830万斤。第四,我们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坚决执行国家退耕还林有关政策,尽心尽力为退耕农民发放粮食,提供优质服务。目前2006年的退耕还林粮食补助1100万斤,已全部发放完毕,2007年应供1519万斤,已供出647万斤,剩余未供部分因政策因素没有及时发放到退耕农民手中,按国家政策移交财政部门,以现金方式发放,现正在与财政部门办理移交手续。

 三、积极招商引资,抓紧培育龙头企业。今年我们积极抓了穗源公司的招商引资工作,但由于公司生产设备陈旧,生产能力低,资金短缺,仅停留在小打小闹的局面上,龙头带动作用很难体现。从年初开始,我和公司负责人积极走出引资,争取以联营、合作等形式,来改进小杂粮生产设备,扩大穗源公司的生产和销售规模,经和太原六味斋公司进行了多次接触,并来我公司进行实地考察;与香港冠皇集团签订了1.3亿元的合作意向,另外,我们继续在争取25000吨面粉厂项目立项,从2006年开始,2006、2006连续两年上报到国家计委。今年,我们又到省计委积极争取,把25000吨面粉厂项目单独上报到国家计委,目前还在争取中。

 四、掌握政策,拓宽思路,积极稳妥地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和盛市有关文件精神,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由管理国有粮食企业转变为管理全社会粮食经营者。为此,我们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对《条例》进行了认真学习贯彻。首先,摸清了全县粮食经营者的底数。在全县乡村通过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对《条例》进行了广泛宣传,使广大群众更加了解《条例》,营造实施《条例》的良好氛围;第二,为加强粮食宏观调控,确保全县粮食安全,我们积极争取县级调控粮500万斤,现正在争取发行贷款,争取年底落实;第三,我们组织力量,对我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经过反复测算、调查摸底、会议多次讨论,目前已摸清底数,制定出了实施方案。

 五、健全制度,狠抓队伍建设。

 首先,我们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及粮改有关文件精神,努力创建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机关”,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各项工作,提高全局职工的素质。第二,切实加强行风建设。我们围绕当前的粮食工作,查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认真整改,并制定了“粮食局行风建设承诺书”,通过全系统职工的共同努力,行业作风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带动全局精神文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

 总之,一年来我团结

共2页,当前第1页1带领全局干部职工,发扬务实作风、开拓进取的精神,为开创全县粮食工作新局面作了一些工作,按计划完成了各项任务。同时,我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很多,机关工作作风还需进一步改进,如何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粮食安全体系如何创新,部分企业职工工资如何解决,小杂粮公司如何做大做强等等,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逐一得到落实。

 六、二00六年工作思路

 二00六年,是贯彻落实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的关键一年,我们要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三大体系”(即确保粮食安全为中心,健全和完善粮食市场体系、粮食储备体系、粮食应急供应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两个职能,稳定粮食市场,为促进全县经济实现跨越或发展作出努力。

 1、搞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一是要搞好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改革和职能转变。切实履行《行政许可法》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赋予的相关监督检查粮食流通市场的法律责任,对粮食经营者从事粮食收购、储存、运输活动和政策性用粮的购销活动,以及执行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保障全县粮食安全。其次是对国有购销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新型企业,政企彻底分开,新老完全划断。按照国家政策,妥善解决“三老”问题,保护职工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第三、组建县粮油储备公司,性质为国有独资企业,收购高家堡粮站、城关粮站和粮油门市部部分仓库,使仓容量达到1100万斤,使全县粮食储存、市场调节规模达到2000万斤,用来承担县政府调控粮的管理,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载体,继续发挥主渠道作用,确保我县粮食安全。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