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身体素质的含义范文

身体素质的含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身体素质的含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身体素质的含义

第1篇:身体素质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职业院校;体育课;兴趣

一、对于职业院校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的有关概述

兴趣是指的一个人对于某项事物的一种特殊感情,它指引着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向以及日常动向,而体育兴趣是指得一个人对于某项体育运动的喜爱程度,他愿意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进行项体育运动上。而职业院校对于学生对于体育课兴趣的培养将是对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各项才能全面发展的重要方法。

当今的学生,学习压力大,所以很多时候,学生容易忽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他们更愿意将更多的时间花费在一些学习上或者其他的一些休闲娱乐上,因此可能造成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不利于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身为当代的大学生,由于经历过紧张的高考学习以及上大学以后的宽松制度,因此很有可能造成他们对于体育锻炼的忽视,体育课的选择仅仅只是为了能够修满大学制度里所要求的学分,而不能真正的领会到体育课选择的真正含义。因此,职业院校在对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兴趣,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体育锻炼对于他们自身健康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的激起他们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在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兴趣的同时,能够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所提高,积极响应我国教育部门对于学生的各项体能的要求和发展。

职业院校对于学生的体育兴趣的培养有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所提高,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能够在体育锻炼中激起运动的热情,加强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得同学们能够在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师指导下,能够更好的学习相关的体育知识,培养自身的体育兴趣,提高自身的素质。

二、如何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兴趣

面对如今大学生身体素质低下以及对于体育锻炼重要性的忽视,因此我们需要结论出一定的方法去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兴趣,帮助职业院校的学生能够更好的接触和理解体育课对于我们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增加职业院校学生对于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若想要提高职业院校对于体育课的兴趣,最重要的是对职业院校的学生进行多次的正面宣传,使得同学们能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让同学们能够有一定的意识,明白体育课不仅仅只是为了满足学校对于学生的学分要求,更重要的是对同学们的身体起到了一定的健康和保护作用,积极的响应同学们对于体育锻炼的热情,呼吁同学们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职业院校的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兴趣;其次,职业院校的有关体育部门应当不定期的举行一些关于体育项目的比赛,或者关于体育知识的相关游戏小竞赛,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帮助职业院校的学生对于有关体育知识方面的了解。比如说一些接力赛,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友谊,而一些关于体育知识的游戏小竞赛,在休闲娱乐中能够使得同学们更加进一步的了解到了关于体育方面的一些小知识。体育锻炼不仅仅可以增强体质,帮助同学们能够拥有一个健康良好的身体素质,它还可以帮助同学们陶冶情操,使得同学们能够拥有一个健康积极的心态,充分发挥个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从而能够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最后,对于体育教学方案也应该有一定的改进和措施,对于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不应该单纯仅仅是对某项运动技能的讲解,在单一的讲解过程中,教师还应当增添一些讲解环节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性,使得同学们能够更加集中注意力的去听教师的讲解,除此之外,还应当在讲解过程中增加一些关于小游戏的互动过程,比如在讲解篮球运动中投篮的技巧,不应该仅仅是教师做示范,学生在旁边看着,更多的时候应该是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的投篮机巧后,能够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投篮技巧大比拼,使得每个同学都能够在体育实践中得到相关体育理论知识的实践,从而进一步的增加了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因此这就要求体育教师的职业技能以及授课方法有一定的提高。

提高职业院校的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使得学生能够有更好的身体素质,积极的响应国家对于我国学生身体素质的相关要求。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够有效的帮助当代大学生陶冶情操,在增强他们的体魄的同时,使得当代大学生能够更加健康的发展和成长。

三、提高职业学校学生对于体育课兴趣的重要性

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兴趣,有效的帮助了学生增强体魄,使得学生能够拥有一个更加健康的身体素质。体育锻炼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更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发展。在体育运动中,我们能够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运动友人,从而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交往,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了解,改善了人际关系。尤其是在一些需要团队合作的体育项目中,体育锻炼更能够增加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的关系,能够有效的改善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使得人际交往中更加和谐。因此从基本上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兴趣,使得同学们能够在锻炼中明白一些关于体育的一些小知识,从而增强学生的运动信心,使得同学们能够更好的融入体育锻炼中。

总结:

体育锻炼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提高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一定的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所提高,从而能够更好的进行学习。职业院校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兴趣应当采取贴合实际的方法,并具备针对性的小学手段使得同学们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关于体育方面的知识,从而能够更好的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第2篇:身体素质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小学体育;灵敏素质;阶段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6.010

1 小学阶段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

1.1 小学生的生理特点

小学生在幼龄儿童的基础上,身体在继续发育生长,身体的各项功能也在不断强化。以身高和体重为例,这一阶段在身体平稳发育的基础上,身体在快速增长,最明显的可以从身高看出,一年级还没有太大区别,但是一个寒假或者暑假过去,新学期见面大家会看到很多同学“突然”就长高了,低年级阶段,女生的身高会比男生的高,到了高年级段(五六年级),男同学的身高开始后来居上。还有在体重方面,很多同学和家长的感觉是“饭量”大,饭量的增长家长是最能看明白的。这是因为新陈代谢加快,身体需要各方面的营养素质,在这期间要保持充足的营养供应,以保证孩子身体发育的需要。体重的明显变化在于服装的变化,每年都要买新的衣服,因为之前的衣服已经“缩水”,穿不上了。身高的增长和体重的增加,都需要有更大一码的服装,男生“开始”从瘦弱逐渐变得强壮起来。

这期间除了身高体重的明显变化,内在的骨骼、肌肉、心率等都在逐渐强化。小学阶段,学生身体的各部分骨骼逐渐骨化,但尚未完全骨化,这时期的骨骼中有机物和水分较多,钙、磷等无机物少,所以骨骼弹性大而硬度小,这期间不正确的姿势会造成骨骼变形。小学生的肌肉虽然在发育,但是肌肉纤维较细,肌肉耐力与力量差,容易疲劳。这阶段小学生心率减慢,呼吸力量增强,但是存在呼吸快、浅、低的特点。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这是由神经兴奋决定的。表现为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三分钟热度,容易疲劳,但是恢复的也快。

1.2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小学阶段的学龄儿童最小也是7周岁了,认知能力已经有了明显提升,对周围的事物开始有细致认识,并且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会有特别记忆,不过这期间的记忆仍以无意识记忆为主,带有具体的形象记忆。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开始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但很大程度仍受感性经验的影响。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开始有了自己的判断,但是因为年纪小,他们的意志力还比较薄弱,热情很足,但是持续性不够,完成一件事情,通常需要外界的压力。

2 灵敏素质概念

灵敏素质是指迅速改变、转换动作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含义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实际包含的内容却很丰富,它包括了: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等。力量是一个人肌肉伸缩的表现,速度是人体快速移动的体现,耐力是人体恢复的表现,柔韧是人体发展程度的重要体现。其实这些可以统称为身体素质,为什么在这里将其他几个素质能力归结到灵敏素质下?是因为灵敏素质是身体素质的一个重要外在表现!根据灵敏素质的含义,迅速改变囊括了速度素质,转换动作囊括了力量和速度素质,随机应变的能力将四个素质能力都包含了进去。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物品向你扔过来,你会躲闪,这就是灵敏素质的一个简单体现。

其实灵敏素质的重要性体现在随机应变的能力,这是一个身体、心理素质最重要的表现。单纯的身体素质,比不过健身教练等,单纯的力量素质,比不过摔跤等专业运动选手,单纯的耐力素质比不过马拉松运动员,单纯的柔韧素质比不过杂技演员。灵敏素质是一个综合素质,是人的运动技能、神经反应和各种身体素质的综合体现,之所以是综合体现,是因为各个动作都不同程度体现了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等素质。这些素质的综合运用才能保证动作的熟练程度。

3 小学阶段分段式教学发展灵敏素质

通过查阅资料可得,小学生(6-13岁)这个阶段是发展灵敏素质的敏感期(所谓敏感期就是这个阶段对外界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最为迅速的时候),这个阶段可用通过有效的教学和运动训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灵敏素质,根据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点,教学分成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三个阶段进行,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目标和训练方法。

3.1 低年级段的灵敏素质教学

低年级(一、二年级)的学生,身体正处于发育期,但只是身体发展增长较快,身体各方面都还比较脆弱,不能过度使用体力和负担过重的运动量,加之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阶段,对外界的事物感到新奇,愿意去探索,所以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兴趣,训练的方法主要是游戏训练,涉及一点专业运动知识,这是为了在这期间培养起学生正确的运动姿态,包括走路、跑步的姿势,身体的姿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骨骼发育还不完全,如果没有正确的方法来检查他们的不良运动习惯(包括平时走路等),学生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容易驼背、走路八字、进而导致腿部发生形变(罗圈腿)等。所以应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姿态。

低龄学生不宜进行专业的运动训练,一是身体发育不完全无法适应高强度的专业训练,高强度的训练会对学生的身体造成伤害;二是这个年级段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无法有效训练。这阶段的灵敏素质教学是以游戏为主。游戏也是一种训练方式,而且对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说,效果会更好。以打沙包游戏为例,学生分为2组,每组2-5人,一组主攻,在防线外侧,对里面的学生进行有效打击(有效打击指沙包击打在身上且没有被抓住),内部人员全部被击中下场,交换进行。这个游戏不仅简单,而且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团队配合意识,在攻守双方进行游戏的同时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灵敏素质。攻方要找到守方的弱点,迅速出击,这就考验了学生的眼力、运动能力,还有防线两侧人员的配合;而守方为了防止被击中,要判断攻方的击打目标,进行有效躲闪。这样,在游戏的过程中,参与学生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等得到了有效锻炼,而且游戏可以让学生感到快乐,不会产生厌倦心理。除了这个游戏,还有其他的益智类游戏、趣味性游戏等多种类的游戏可以进行,这一阶段的教学以游戏为主,不对学生进行太过专业的灵敏素质训练。

3.2 中年级段的灵敏素质教学

中年级段(三、四年级)的学生,身体发育相对完善了一些,可以进行一些专业的简单的运动训练,但是运动量不宜过大。

折返跑:30米的距离,两侧放置装有沙土的矿泉水瓶,每侧5个。学生来回跑动,碰到水瓶为准。可以2人或3人同时进行。同样的折返跑可以换成运球练习,在两侧各放置一个瓶子,运球绕过再返回。折返跑可以训练学生的耐力、灵活性。

障碍跑:50米的距离设置障碍,要求用最短的时间通过。障碍跑主要训练的是学生的灵活性。

颠球:以足球不落地为准,尽可能的走远,同时不能撞到其他人。

双人摸肩:在一定范围内,二人以触及对方左肩为准,在规定时间内次数多者胜利。

女孩子不喜欢多运动,以游戏为主。在玩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各项素质,尤其是灵敏素质的速度、力量、耐力等各项训练,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练习,但是运动量不宜过大,以免超过身体负荷能力。

3.3 高年级段的灵敏素质教学

高年级段(五、六年级)的学生,身体正是发育成长的关键期,正确有效的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灵敏素质,更是可以提高身体的各项素质,还可以有效促进身体对营养的吸收。这个阶段的训练主要是多个动作一起训练,专业性与训练强度都有所提高。

三个动作组合:交叉步侧跨步滑步障碍跑,主要训练反应力、爆发力、灵活性;旋风脚侧手翻前滚翻,主要训练韧性、爆发力;滑跳交叉步跑转身滑步跑,主要训练反应力、灵活性、平衡性。还有其他的动作组合训练,专业性有所提高,但是应适合这个年级段的学生练习。他们的身体正在发育,身体各方面素质可塑性很高,专业而正确的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身体素质。

篮球:单手运球练习,要求可以灵活控制篮球运动方向;反手运球练习,这一点相对困难一些,大部分人都是单手很容易上手,但是反手就比较难,正因为如此,才更应该注重反手运球,要求反手做到与单手运球的水平相差无几。双手运球练习,不仅仅是原地运球练习,还有背后运球、胯下运球、变向运球等。篮球是一项专业的运动,对身体素质的要求,尤其是灵敏素质的要求更高。它要求有好的爆发力,因为场地小,需要更好的爆发力去甩掉对手;要求耐力足,一场比赛40分钟,专业的篮球运动员,在身体巅峰时期打满40分钟的比赛没问题,但是年龄或者伤病都会导致身体素质的下降,这样是没有办法打满比赛时间的;同时篮球也是一项身体对抗比较激烈的比赛,在较小的空间内,如何让突破得分,都不能避免身体对抗。

足球:颠球、障碍跑,训练灵活性,更多的是耐力和爆发力。足球的比赛时间更长,场地更大,运动员,尤其是前锋运动员,需要前后场来回跑动,这对身体的耐力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

乒乓球:我们最拿手的球类运动,虽然看起来,运动区域没有篮球、足球那么大,但是它对反应力、判断力、爆发力等要求同样严格,这就好比带着镣铐在跳舞,舞姿不仅要优美,还不能碰到镣铐。

球类运动练习更多的是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等素质。因此在这个阶段的训练中,球类训练不能操之过急,而且球类运动专业性较强,在训练之初,一定要保证动作的正确性,规范的动作,加上适量的训练,才不会因运动过量对身体造成伤害。

同时针对各项素质,选择不同的练习项目。长跑,主要是练习耐力,短跑主要是练习爆发力,跑步过后的压腿练习,是练习柔韧性,哑铃等练习主要是力量训练。所有的训练都要规范,这是基础。虽然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身体有了一定的发育,但是运动量不宜太大,关键是坚持。

4 灵敏素质教学注意事项

4.1 练习方法、手段多样化

人的运动本能是长久练习形成条件反射,当身体对某个动作熟悉了之后就应该变换教学方法。尤其要运用好器械,有专业的器械,可以展开较为专业的训练,若无专业器械,就地取材,动作规范化,也可以开展专业练习。发展灵敏素质的练习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应该经常改变,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多样运动技能,还可提高人体各器官的发育。

4.2 把握训练时间与运动量

训练时间要合理安排,使之系统化,训练时间也不宜过长,训练量不宜过大,小学生的身体可以承受一定量的训练量,但是过量的训练,会使学生身体恢复水平降低,不利于灵敏素质的发展。同时休息时间要保证,经过一定量的训练,身体需要恢复和适应,训练太紧密,休息时间不足,会得不偿失。

小学阶段是人体神经系统发育最早、最快的时候,人的身体也是在这个阶段发育较为迅速,通过阶段式教学,合理的训练,可以挖掘身体的各项潜力,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反应能力,在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等方面得到发展,灵敏素质得到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敏豪.运动员基础训练的人体科学原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22.

[2] 杨世勇.体能训练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1-13.

[4]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体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组.美国学校体育国家标准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3.

第3篇:身体素质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武术教学 中学生 身心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097-02

进入21世纪后,独生子女的比例迅速增加,日益成为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主流,他们大多数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溺爱、娇宠、一帆风顺,好比温室里的花朵,往往经受不住任何风吹雨打的考验。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及广泛的适应性。随着现代武术的开展,使武术趋向于观赏性及保健性,又不失传统的攻防含义,更趋向于适合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作为强身健体的一种手段,武术教学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良好的影响作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长春市三所中学(长春市五中,长春市八中,长春市十九中)的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有关中学生身心健康研究的著作、论文、报道等进行精读、摘录及比较分析。

2.专家访谈法。访谈武术教育专家,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3.对比法。抽取具有代表性的以上三所中学里的300名中学生,对他们入学时的身体素质和参加武术锻炼后的身体素质进行对比。

二、现在中学生的身心异常现象及问题

(一)当代中学生身体素质概况

1.身体素质下降。调查表明,近年来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一些重要指标持续下降,突出表现在耐力素质和柔韧素质下降。虽然生活水平提高,中学生平均身高有了增长,但是有近1/3的13―18岁中学生出现肥胖或营养不良现象。吉林省近4000名中学生体检的结果显示,超重和肥胖的学生占到14.92%。

2.甩掉“东亚病夫”帽子,戴上“近视眼王国”桂冠。我国中学生、大学生视力不良是个老问题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上网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学习、娱乐的重要手段。长时间的伏案,对他们的身体健康特别是视力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中学生视力不良率呈逐年攀升的趋势,而且年龄越来越小,重度近视越来越多。

(二)当代中学生的心理异常现象

学习方面,厌学情绪严重,学习动力不足,感到学习没劲,丧失上进的信心,学习欲望低下,作业不能独立完成,盼望着早点毕业以求解脱。人际关系方面,与人不和,离群、畏缩、孤独,不敢与异性接触等特点,遇到困难宁肯自己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解决,也不向别人求助。

1.心理尚未定型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进入青春期,中学生心理逐渐成熟,但不完善,他们缺乏勤奋学习、奋发向上、努力进取、奉献社会的精神,一切以我为中心没有理想、意志薄弱、思想消沉。

2.“独生子女”增多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学校,中学生常见的不合群、自私、任性、执拗、反叛、畏缩、羞涩等表现。导致在学习生活中,不愿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没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没有自己的知心朋友,不能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喜人之喜,忧人之忧。

三、武术运动对中学生身心素质的影响

(一)武术训练对学生速度、力量、灵巧、柔韧等素质的提高

武术运动侧重全身各部位的肌肉力量,柔韧的发展,经常练习有利于他们速度、力量、灵敏和协调等素质的提高。针对武术锻炼的效果,我特在吉林省长春市三所学校的同一年级的中学生做了抽样调查,把300名学生入学时的成绩与经过半年的武术训练后的成绩做了对比和分析。

表1 300名中学生练习前后4项身体动作素质对照表

由表1可知,300名学生在通过半年的武术训练后,4项身体素质基本上都有明显的提高。比如协调性方面,训练前和训练后的优秀率和良好率有明显的变化,学生达到优秀和良好的人都明显增多,较差的学生明显减少,所以说武术运动有利于学生速度、力量、柔韧等素质的提高。实践证明,武术训练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通过武术锻炼不仅能达到增强体质的作用,而且能够学会攻防格斗技术,特别是武术功力的练习,更能发挥技击的实效性。

(二)武术训练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长期进行武术运动能锻炼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傅骢远等(1996)的研究表明,中老年人经过1年太极拳的锻炼后,植物神经平衡指数由0.214减小为-0.269,植物神经平衡状态有锻炼前的60.2%增加为锻炼后的84.6%。可见,武术具有调节植物神经,使其由不平衡状态转变为平衡状态。

(三)武术的保健作用

强调内外俱练。武谚云:“内练精气神,外练手眼身”,又云:“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等。如此内外具练,以求内壮外强,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中国人民千百年的习武实践和近年进行的科学研究都说明武术注重内外兼修,对身体有着多方面的良好影响。经常练习武术能收到促进生长发育、健美体格的效果,提高学习效率,为将来顺利升学和工作提供良好的身体条件。

(四)武术教学能够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地发展

1.武术教学过程中武德教育对学生精神文明建设有促进作用。武术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一向有重礼仪、讲道德、尚武崇德、见义勇为、不畏强凌弱等品德。因此,在学校武术教学中应该提倡继承发扬传统武术中的精华,大力宣传“未曾习武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的指导思想,把习武同宏扬祖国文化联系起来,利用武术的民族特色和名人轶事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

2.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建立成就感,锻炼意志。武术基本功的练习要不断克服枯燥关,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武术套路练习要克服疼痛关,培养学生刻苦耐劳、永不自满的品德,在练习武术过程中,建立成就感。有些学生目标达不到时就容易产生失败的精神压力,也就是挫折感,掌握了武术练习的技巧,当取得成绩后,学生便产生了愉快、振奋的幸福感。

3.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娱乐观赏水平,建立终身体育意识。传统的武德中讲究“学拳以德为先,凡事恭敬谦逊,不与人争,方是正人君子,学拳宜作正大之事,不可恃艺为非,以致损行败德,辱身丧命”。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制定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措施,营造一种融洽的学习氛围,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使学生沿着一定的方向,以某种速度或快或慢地朝着某种水平发展,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为今后的社会实践做好心理准备。

(二)建议

1.应用现代教学手段结合武术自身特点增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武术具有体育教学的一般特点,同时又具有本身独立的特点,就是直观教学。例如,在上武术课之前组织学生观看武术表演和比赛录像,或者在学习武术之前组织学生收集、整理和讨论武术的种类,名人轶事,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2.针对不同人群的培养侧重点。应针对不同群体有不同的侧重点,对广大学生应该侧重于让其对武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了解武术的历史,理解武术的基本含义。对有一定武术基础和兴趣的应侧重于对武术动作攻防含义的讲解,尽量掌握其技击含义。对于女生和个别身体较弱者应侧重于对武术的健身功能讲解,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培养对武术运动的情感。只有这样才真正做到因人而宜,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建丰.运用武术手段对初中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培育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第4篇:身体素质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 新课标 体育教学 评价

“评价”是一个使用范围较广,几乎人人皆知的词。如《辞海》所述,其含义是“衡量人物或事物的价值”。将评价应用于体育教学便产生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历来对教育活动具有导向、监控、鉴定等重要作用,因此,能否建立一个符合当前教育改革思路的评价制度,是关系到教育改革能否取得较高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2001年我国颁布了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标志着我国体育教学开始向健康角度和学生为中心发展。2011年基于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需要我国对原有的2001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新修订后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丰富了原有的体育教学理念与方法。两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对于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具有现实意义。在两次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要求中,评价一直都是重点论述和强调内容。新课标指出:“体育与健康的成绩考核,应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综合素质的考核与评价。”这一评价理念对于强化当前的体育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具有促进作用。笔者结合多年的基层初中体育教学经验,具体探讨新课标下对体育教学评价的认识与看法。

一、淡化考核、甄别等评价观念

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评价,并通过身体素质的测评对学生现实的体育学习情况进行打分,分数高的学生为优秀的学生,身体素质较差,体育课成绩相对不好的学生为不及格的学生。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过程中,评价的最主要功能与作业便是给学生打分,为班级和学生甄别好坏学生作出贡献。在现实的体育教学评价过程中,评价的最主要依据便是学期前所制定的教学任务,并根据教学任务考核和甄别学生的优劣。传统体育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是考核和甄别好坏学生,这样的体育教学评价手段与方法,与现实的以人为本的大的国家理念格格不入,毕竟学生的运动能力,受遗传、运动时间、兴趣等多因素的影响,基于这样的原因,部分学生由于先天身体素质高,即使不锻炼,其在现实的体育评价过程中也能够获得好成绩,而一部分认真上课,但先天身体素质相对较差的学生则体育成绩欠佳。这样的体育教学评价存在一定的欠缺,应该改变或淡化考核、甄别等评价观念。

二、淡化竞技能力评价注重健康诉求

在传统体育评价过程中,评价的最主要的内容是学生的体能评价或者说是学生的竞技能力评价,学生的体能越强,其在现实的体育运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便会越强,而传统体育教学过程由于特殊时代的要求,将运动技能学习作为最主要的学习任务。由于有这样的学习内容,因此在现实的评价过程中评价的最主要内容是学生的竞技能力。在评价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竞技能力某种角度上讲具有一定狭隘性,因为其仅仅考查了学生的某一方面能力,对于学生的整体健康情况测量不佳。现代社会随着物质充盈经济进步,人类对于长寿和健康的认识被推到很高角度,不但饮食注重健康,生活习惯注重健康、卫生习惯注重健康等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均体现出健康的地位和意义。在现实体育教学过程中与时俱进加入一部分健康的内容与元素,因此在现实的体育教学评价中新课标也加入对健康的诉求。

三、重视学习过程,轻视学习结果

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注重对于学生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期末对部分体育运动技能或项目进行测评,并且这次评价的力度较大,会直接与学生的期末成绩和名次挂钩。终结性评价某种角度上更倾向对学生整个学期的综合评价,这样的评价理念尚属第一代评价的观念,相对落后,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通过评价达到成绩增长的目的。这样的体育教学评价有失公平性,很多认真上课,学习态度端正,但先天身体素质不好的学生在期末的终结性评价测评过程中依然分数较低,部分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态度不端正,但先天素质较高的学生在期末的终结性评价过程中较为有利,这样的体育教学评价不太客观,即使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也会在学习过程中认为不用太认真,可以在期末考试中获得高分,而不认真学习,这样的体育教学评价不利于学生学习的有效进行。

四、评价主体多元化

中学体育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以往的体育课程评价的主体主要是体育教师或者是学校内主管体育的领导,中学体育发展性评价的评价主体呈多元化,为了更准确、全面地给学生在本学期的体育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打分,评价的主体不限于体育教师和主管体育的领导,学生的家长、班主任、同学甚至自己都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这样可以从不同角度给予学生一个更准确的定位。

体育教学评价是体育教学过程的总结和升华,先进的体育教学评价理念的实施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体育学习,新课标实施后积极对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进行改革,倡导发展性评价。在对新课标的学习与理解过程中,笔者认为在现实的体育教学评价中要淡化考核、甄别等评价观念;淡化竞技能力评价注重健康诉求;重视学习过程,轻视学习结果和评价主体多元化等,以更好地服务于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兰字力.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43-67.

第5篇:身体素质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 体育落后生 原因分析 教育转化方法

体育落后生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往往是最容易忽视的特殊群体。其形成原因很多,如独生子女家庭的娇生惯养、重智轻体思想的影响、先天遗传等等。由于他们从小缺乏锻炼,在体育活动方面与同龄人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种现象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呈上升趋势。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落后生就成了一种普遍现象。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课堂教学,采取适合的转化教育的方法,促进这类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一、体育落后生的含义及类型

1.体育落后生的含义

体育成绩是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中所取得效绩的总称。内容包括:学生在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中的行为表现,身体素质和运动项目的测验成绩,学习掌握运动与健康知识、技能的水平,群体活动取得的成绩等。体育落后生则指体育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2.体育落后生的类型

(1)基础性体育落后生。这类学生体育基础较差,包括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

(2)项目性体育落后生。指大学生在不同体育项目上有较大的差异性,例如有的同学立定跳远很好,但引体向上很差。

(3)心理性体育落后生。这类落后生主要是有一定的心理方面障碍,表现在教学实际中为怕对抗、怕困难、怕难度等等。

(4)生理性体育落后生。主要是指由于生理缺陷(如眼残、手残、腿残等)而形成体育落后生。

二、体育落后生的形成原因分折

造成体育落后生的形成原因很多,如智力因素、生理因素、情绪、环境因素,还有教育思想、教育体制等等,下面从5个方面分析。

1.思想观念落后,认识偏差。受重智力轻体育思想的影响,对体育课的学习、锻炼目的性和意义认识模糊,部分学生参加体育课只是为了混学分。

2.身体素质差。这部分学生缺乏掌握运动技能和提高运动成绩必要的身体素质,到大学后对体育存在不适应和陌生感,产生害怕情绪,从而造成体育成绩落后。

3.体育教育不公正待遇所致。如对体育落后生的冷遇、偏见等等消极教学因素。

4.教师的素质不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工作态度及工作作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体育能力的开发。

5.意志品质薄弱,不能吃苦耐劳。在上课过程中怕脏怕累,遇到困难就退缩,不能坚持。

三、教育转化体育落后生的方法

笔者在长期的体育教育与教学中发现,提高体育落后生的方法很多,作为体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

1.明确学习目的和意义,克服重智轻体思想

重智轻体的体育落后生,由于对体育锻炼的目的和意义不明确,从而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淡薄。思想上严重地存在着重视专业文化课的学习、轻视体育锻炼的倾向。经常利用体育课做其它事情;课堂练习消极怠慢,该类体育落后生性格比较内向,女生多于男生。

针对该类体育落后生存在的问题,体育教师必须谆谆引导,使他们明确学习体育的目的和意义。并且,进一步了解到体育锻炼具有塑造健康体魄、促进心理健康、锻炼敏锐知觉等独特功能,还可以增强个人自信心、培养责任感、加强团队精神。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克服消极逆反心理

在体育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体育落后生对上课不感兴趣,消极应付,甚至根本不做动作练习,有对立逆反心理,这种情况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制止,将会产生学习逆反情绪,就会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教学实践表明,体育落后生的逆反心理的产生主要原因有:(1)教学难度太大,不符合教学对象的实际水平;(2)运动负荷太大,学生身体难以适应;(3)教学方法、手段不合理,不能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4)教师的语言生硬、简单,学生难以接受等等。因此,教师要善于因材施教,适当调整教学方法、手段、练习强度,以增强体育落后生的练习信心;体育教师还应激励、指导和鼓励体育落后生积极参加练习,以克服他们的逆反心理和消极情绪;培养他们积极向上,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3.赏识体育落后生的优点,激发学习积极性

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曾多次论证过表扬激励法对于转化落后生的重要作用。体育落后生虽然存在着体育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差异。但是,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给予表扬,激发他们的兴趣并鼓励他们:只要积极科学地参加锻炼,动作技术和技能一定能掌握,身体素质一定会提高。

4.重视学生集体影响在体育教育中的作用

在教育实践中,如何教育转化体育落后生,是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比较棘手的问题。在实践中人们往往从教师角度着手寻找出路,而忽视了学生集体影响的力量。学生集体影响的合作学习就是:在一个班级内的教学中,使不同性别、不同水平的学生围绕具体目标进行实质性的交往和学习活动。它能让体育落后生平等地参与集体的学习活动,通过集体成员鼓励和帮助,增强了体育落后生自尊心和自信心,这也是转化体育落后生的一条重要途径。

5.合理调整体育成绩评价比例,鼓励他们的学习和进步

对体育落后生的学习成绩评价,应重视学习效果,把学生学习进步、积极参与纳入评价内容;并把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乐观的生活态度,体验运动乐趣和成功感觉作为课程基本目标的心理健康指标;同时,要适当降低考试项目的难度和标准,使体育落后生在体育课中感到:课有所练,练有所获。所以,教师在制定考核内容的标准时,要根据体育落后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制定出针对体育落后生的考核标准,以鼓励他们的学习和进步,提高他们学习和锻炼的兴趣。

普通高校体育落后生正呈上升趋势。如何转化体育落后生,使之健康的成长,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只要我们正确分析体育落后生的形成原因,采取有效的教育和教学手段,调动他们练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参与运动的自觉性,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才能有效地转化体育落后生。

参考文献

[1]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何玉芳.差生教育探索[J]. 职教论坛,2004(2):50.

[3]陈东,吴浩.高校“体育落后生”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0(3):190-120.

第6篇:身体素质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 田径 课余训练 注意问题

田径是在校学生十分喜爱的运动,它既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手段,又是其它运动项目的基础。许多学校都设有运动队,以便组织学生进行课余训练,参加各级比赛,但我们在观察中发现,许多教练员在训练的安排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直接影响到训练的效果,为了科学系统地安排训练,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抓住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打好身体素质基础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各项身体素质增长的速度不同。所谓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是指,身体素质自然增长最快速的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可塑性最大。如果进行科学的训练,会获得明显的效果。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要特别注意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如10岁以前,骨骼有机物质多,无机盐类少,因而骨骼、韧带柔韧,富有弹性,关节活动范围大。这时,应多做柔韧性练习。到10~13岁时,人体神经系统具有较高的灵活性,身体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此时应特别注意通过发展高频率和协调性以提高速度能力。12~14岁时,加强一般力量和灵敏素质的训练。15~16岁时,可以开始采用较大重量的负重练习来发展力量;较长的练习距离来发展专项耐力。

二、进行全面的身体训练,掌握多种运动技能

学校田径训练的内容应以全面的身体训练为主,选择和安排要全面多样,使学生的各个部位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都得到发展。在此基础上,学习掌握多种运动技能。依据在校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人体是在大脑皮层统一调节下的完整统一的有机体的理论。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某一方面的发展,都会影响其它方面的发展与提高。田径运动各项目技能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促进作用,学习掌握多种运动技能的过程,既是一个挖掘技术潜力的过程,又是扩大运动技能和培养灵敏、协调等素质的过程。不仅要学习多种运动技能,而且还应学习一个项目的多种姿势,如学习推铅球的侧向滑步技术和背向滑步技术,学习跳远的蹲踞式和挺身式。要求学生能用左、右腿完成跳跃的起跳,左、右腿完成跨栏跑的攻栏等。使身体匀称全面的发展。

三、处理好运动负荷的量和强度关系

运动负荷是指做身体练习时所承受人体的生理负担,表示运动负荷大小的指标有“负荷量”和“负荷强度”。负荷量反映着负荷对机体刺激的量的大小,负荷强度反映着负荷对机体刺激的深度。人体机能的改善和提高,必须在适宜的运动负荷刺激下实现。运动负荷增加过快,特别是超过人体所承受的范围,不仅不能提高运动成绩,还会损害健康,甚至导致伤害事故。运动负荷过小,或者人体对某一运动负荷产生了适应,人体的机能得不到足够的刺激,训练效果就不大。因此,我们应该使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相互配合逐渐增加,尽可能的让运动负荷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对在校学生,通常先从增加负荷量开始,当他们产生一定的适应后,再增加强度。当增加负荷量的时候,安排的负荷强度应小一些;当增加负荷强度的时候,安排的负荷量应小一些。这样,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交替地不断增加和下降,提高承受负荷能力。

四、合理安排练习顺序与间隔时间

只有在训练中合理安排练习顺序和间隔,才能使身体机能逐步提高,避免疲劳积累带来的伤病,取的最佳的训练效果。如在有氧耐力练习后进行力量练习,就不能使人体能量物质有效利用。应该在准备活动后先进行力量练习,这时体内能量物质血糖的消耗,来自肌糖原和肝糖原储备的分解。接着进行有氧耐力练习,在糖原下降后机体能氧化消耗更多的脂肪供能。一般练习的顺序是:在准备活动后,灵活性和速度性练习在前,耐力练习在后;技术性练习在前,身体素质练习在后;学习新技术的练习在前,复习巩固性练习在后。同样,我们运用重复练习法进行速度训练时,由于间隔时间过短,身体疲劳没有消除,必然导致下次练习强度下降;或间隔时间过长,练习的兴奋性将降低,这都不利于进一步的练习。下面给出的是间隔时间对人体机能的影响,可作为安排训练时参考。在1~20秒很短的间隔时间内,能调节运动员的呼吸节奏,缓解紧张情绪;在30~60秒练习的间隔时间内,能使运动员的心率下降很多,恢复部分肌肉疲劳;大强度负荷的重复练习至少需要3~4分钟的间隔时间;5~10分钟的间隔时间能使运动员心率接近正常水平,多应用于耐力训练;20~25分钟较长的间歇时间,能使身体肌肉和内脏器官系统机能充分恢复,心率趋于正常;2~12小时的恢复间隔常应用在一天多次训练或比赛中;1~2天的恢复间隔能预防过度训练带来的伤病,或准备比赛的调整。

五、重视速度训练

现代田径运动技术发展的特点显示了速度的重要性:像短跑强调不充分后蹬的快速摆动;长跑采用高步频技术;跳跃从以“可控速度助跑”变成了以最快速度助跑;投掷则要求最后出手动作尽量快,都强调了“快”字。田径运动的成绩主要取决于速度,这一点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所讲的速度,不仅是跑的速度。这个速度的含义包括:所有的训练内容,如包括跑的练习、各种跳跃、力量以及技术练习等,都应该有速度的要求。例如:慢跑练习不能使任何一个径赛项目成绩提高;力量练习完成的动作速率慢,几乎没有田赛项目需要这种能力。在校学生速度训练宜采用一些快速动作练习。例如:对突然发出的信号快速应答反应动作;短程追逐游戏、接力跑、追球跑;80米以内的加速跑、间歇跑、行进间跑;短距离斜坡跑、顺风跑、牵引跑;快速跨步跳、单足跳、摆髋练习等。要求:采用多种训练手段,在学生兴奋性高、运动欲望强的情况下进行。注重练习动作的自然放松,避免简单地过多采用那种大强度的计时跑。

六、科学安排女运动员例假期的训练

在校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身心尚未发育成熟。因此,我们在训练上应进行科学安排,尤其是对女学生更是如此,要充分考虑到她们的生理特点。但在目前学校实际训练中,一般的教练员对这个问题还不是十分重视。女学生在例假期间一般不休息,照常进行正规训练的情况经常发生,有时还安排一些跳跃性和力量性练习,这样对学生的健康损害极大。我主张从月经来潮的前一周开始,运动负荷逐渐减小,直到月经期内维持相对最小的运动负荷。月经期后运动负荷逐渐增大,在月经后一周达到相对最大。维持一段时间后,在下次月经前一周又逐渐减小,循环往复进行。例假期间只进行一般的活动,如散步、慢跑、一般性的体操等练习。建议女学生没有特殊情况周六和周日不要休息,可以进行正常的训练。因为,女学生平均每月一次例假,一般需要四天左右的时间才能恢复。若例假刚好不是赶在周末,就会影响四天的正常训练,在加上周末休息几天,一个月下来实际上练不了多长时间。因此,我认为女学生的训练应该根据她们的例假周期来科学安排。也就是说平时不进行调整,利用例假期自然调整。

第7篇:身体素质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问题;对策

一、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过于竞技化

在现阶段中学体育教育中,仍然是以传统运动教学为主,而教学内容的选择往往是根据竞技运动的难易程度来决定的,过于注重讲解竞技水平的规则以及要求,对于竞技成绩的重视度也远高于提高中学生身体素质程度,从而导致在体育教学中难以提高学生身体机能。尽管竞技体育项目具有较强的实效性,并且能够大幅度提高运动成绩。但是这种模式并不适合用来进行中学教学,容易让学生失去对普通体育的兴趣,同时竞技体育的教学内容过于枯燥,最终影响中学体育教学。

(2)教学过程规范化、纪律化

中学体育教学效果的好坏,与学生对体育项目的积极性有着很大的联系。但是很多中学体育教师往往过于重视提高学生运动竞技水平,而忽略了体育教学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这一主要目的。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很多都较为重视文化课,从而中学生缺乏运动能力。如果过于要求学生的体育成绩以及竞技技术,会造成学生的畏惧以及逆反心理,降低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积极性以及热情。尽管体育教学需要一定的纪律性来维持其教学秩序的稳定性,但是过分强调纪律,就会造成体育教学的机械性训练,从而失去了体育教学的真正含义。

(3)重结果的评价体系脱离了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评价也不例外。教学评价不但能够检验教学成果,而且能让学生更加了解自身情况,根据评价结果来鼓舞和激励自己向更高的目标前进。但是目前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过于强调评价结果的重要性,统一将运动技术水平的高低作为评价标准,这样的评价体系没有排除先天客观因素的影响,用同样的标准去评价不同的个体,过分看重结果而忽视了后天努力的结果,是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的。

二、相应的解决对策

(1)更新体育教学内容

更新体育教学内容是解决当前体育教学问题的方法之一,一方面可以增加娱乐型运动项目,推广“快乐体育”的教学模式。这种教育方式不但主要注重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同时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独立个性都有一定的提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上达到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这需要体育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选择,挑选一些娱乐性强的运动项目来展开教学。另一方面可以尝试推行选项课教学。目前,已经有很多中学展开了选项课教学。作为青少年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中学体育课程的展开要充分根据中学生身体素质以及生理机能来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展开选项课教学能够从学生的兴趣以及特长出发,有效的开展课内外教学以及体育活动,从而充分调动中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以及兴趣,从而养成体育运动的好习惯。除此之外,除了要进行体育常识的教学之外,还需要给中学生保留足够的室外活动时间,同时要积极研究探索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时间的分配。

(2)创造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创造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是解决当前体育教学不足的措施之一,一方面需要将自由、健康作为中学体育教学主线,充分根据趣味性的原则,来对教学内容、方法以及教材等进行选择,充分塑造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另一方面要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引导学生自我批评以及自我学习的能力。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强调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体育教师的科学引导下要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利用多种方式和方法与老师和同学进行有效沟通。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及优势,不断展示自我。

(3)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中学体育教学体系中,体育教学评价是极为关键的一项内容。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教学评价,不但能够对体育教学起到指导性作用,还能够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有效的实现体育教学目标。中学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从这个方面来看,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应当更加重视教学过程。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对考试标准及内容及时进行调整,但要避免过于随意,评价体系一定要体现一定的激励性和鼓舞性,这样才能在客观给出学生成绩的同时让学生能够找出不足及时改正,争取更大的进步。

第8篇:身体素质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微运动;中学体育;课程改革;教学应用

现代社会我国人民群众已经进入到了“微时代”,“微信”“微博”“微电影”“微小说”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快捷,让民众能够享受到快餐式的“微生活”。随着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推进,中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实现“微运动”教学,这样才能满足中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才能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在运用“微运动”教学时需要制定不同的方案,有针对性地给予他们体育指导,从而达到新时期下的体育改革教育目标,为中学生以后的生活学习提供有益帮助。

1“微运动”的含义

“微运动”的诞生是时展的必然产物,它最早是由长期工作在办公室的人提出的一种运动方式,该种运用方式借助简单的器材就可以进行锻炼,从而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随着健身人群的增加,“微运动”形式逐渐扩大,人们将其与“微信”“微博”等软件相结合,从而更好地达到运动效果。因此“微运动”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它让人们参与运动的形式更加简便,人们可以结合自身状况随时调整运动计划;第二,它能够与现代智能软件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激发人们参与运动的兴趣,帮助他们来监督自身运动数据,以保障自身的健康。

2“微运动”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的异同

2.1“微运动”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的相同点

“微运动”教学与传统中学体育教学存在一定的相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学设计都以学生为中心。“微运动”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都要求教师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之上,教学设计都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他们找到参与体育的乐趣,激发他们学习体育的热情,进而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第二,教学目标都是为了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微运动”教学和传统体育教学都比较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状况。尤其是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重要时期,只有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才能确保他们的健康成长,让他们有更多精力学习知识。

2.2“微运动”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的不同点

“微运动”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也存在不同点。“微运动”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微信群、QQ群鼓励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及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应找到体育学习的兴趣。传统体育教学得更加注重对学生知识的讲解、体育动作的示范。“微运动”教学形式灵活,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参与运动,从而降低他们的运动负担,使其在生活学习中感受到运动带来的快乐。

3“微运动”在中学体育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3.1做好教学内容的优化选择

中学体育教师在进行“微运动”教学时应该要做好教学内容的优化,选择适合中学生学习的体育知识,让他们对体育有更充分的认识,从而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最终达到中学体育改革教学目标,满足不同学生体育学习的需求。笔者在教学时就采用“微运动”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们感受到体育的乐趣,克服他们对参与体育学习的恐惧心理,使其在运动中认识体育,在体育学习中增加运动。比如笔者在让学生参与长跑运动时,就通过班级“微信群”长跑比赛信息,首先告诉他们参与比赛的奖励,以提升他们参与长跑的主动性;其次让制定长跑比赛规则,在保证学生自身安全的前提下使其自由选择时间进行跑步运动,每次跑步时间不得累计,但是在比赛期间可以多次参加,以最远的一次跑步计算最终成绩。在这样的“微运动”中,许多学生都愿意参与到这一教学活动之中,在生活中锻炼自己的身体。除此之外,在开展长跑“微运动”前,笔者还为学生制作了“长跑微视频”,将长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需要注意的动作要领为他们讲解清楚,以确保长跑的安全性。

3.2完善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

中学体育教师在开展“微运动”教学时需要完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这样才能明确自身的教学状况,也能够帮助其及时了解学生的运动情况,进而发现自身教学中的缺陷,有针对性开展“微运动”引导,以增强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最终达到中学体育课程改革目的。笔者在开展“微运动”体育教学时,就制定了自己的一套评价系统,具体分为三级指标:第一级指标主要包含学生的身体指标、心理指标、学习现状等;第二级指标是在第一级指标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明确的划分,如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身体机能、一般心理指标、知识掌握程度等;第三级指标就更为详尽(具体见表1),这样能够帮助笔者更好地评价学生的运动状况。

3.3实现教学形式的多元设计

在现实体育教学中,中学教师还要实现教学形式的多元化,这样才能提升课堂的吸引力,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为“微运动”课堂的建立奠定良好基础。尤其是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拓宽,如果教师不能调整自身的教学形式,将会降低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进而不利于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提供帮助。笔者在采用“微运动”时,就从学生的体育学习角度出发,结合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课程进行丰富。比如笔者在让学生学习健美操时,就采用了“微视频”+“微小组”的形式,首先为他们制作了与健美操有关的短视频,将他们学习的重点内容纳入其中,然后笔者让学生在“微信群”中自由结合成“微小组”,相互探讨自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趣事。又比如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篮球时,就采用“微练习”+“微监督”的形式,让学生们每天在微信中上传一些自己练习篮球的视频,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动作要领,监督彼此练习状况,最后为他们准备一场篮球比赛,以激发他们对体育的热爱之情。

3.4增加教师学生的体育交流

师生之间要想保持和谐的关系,就要做好彼此的交流工作,这样才能减少彼此间的摩擦,才能更好地达到课堂教学效果。“微运动”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它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他们彼此间的沟通架起坚固的桥梁。笔者在采用“微运动”教学时,就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在交流中发现自身教学设计中的不足,并征询学生的修改意见,以提高他们参与体育“微运动”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比如笔者在开展体育课前,都会利用微信、QQ等软件来询问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运动,并结合他们的兴趣来设计教学方案,在交流过程中笔者充分倾听学生的内心想法,认识到当前许多学生之所以不愿意参与体育锻炼是因为受到错误学习观念的影响。在此状况下笔者为他们讲解了体育学习与其他科目学习之间的关系,端正了他们对体育的态度,最终班级学生的体育水平整体大幅提高。

4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体育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要做好“微运动”设计工作,结合不同学生的需求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达到中学体育教学要求,才能提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对“微运动”进行应用时,体育教师需要择优选择教学内容,以激发中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增强师生之间的互信。除此之外,中学体育教师还要实现教学形式的多元化,增加与学生的体育交流,充分发挥“微运动”的优势,以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使其拥有健康的身心。

参考文献

[1]张宏宇.体育“微”现象的后现代哲学阐释——兼论“微体育”内涵的构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52-55.

[2]赵刚,金炳鲁.微运动理念植入中学体育课程改革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4(3):148-151.

[3]雷运清.高精度微运动测量方法的研究[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7(1):22-23.

[4]刘旭光.微运动理念植入中职体育课教学的探讨[J].亚太教育,2015(10):119,113.

第9篇:身体素质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体育游戏;中学体育;体育教学;重要性

一、体育游戏的含义

体育游戏是在游戏中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分支,体育游戏是在体育运动的基础上,综合人体的跑、跳、投基本生活与劳动技能及各项体育基本运动形式,创编出来的各种形体动作。它属于体育运动的同时,也是一种游戏。相对于体育运动中较为枯燥、单调的练习,体育游戏把游戏中的一些特质充分融入其中,使体育课堂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也更为活泼生动。

二、体育游戏的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体育教学中有许多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传统教学方法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锻炼过程中容易产生疲劳的现象,正确的动作技术不容易掌握。体育游戏教学内容新颖,形式活泼,有丰富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寓教于乐,消除身体锻炼过程中的枯燥乏味和较易产生疲劳的现象,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能够对学生身体素质起到积极作用和良好效果的游戏,体育游戏能够吸引学生参与,通过游戏使学生锻炼了身体,强健了身躯,愉悦了精神,达到健身、健心的效果。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能发展学生的生理机能,发展体能,促进身体健康。

3.诱导学生掌握技术动作

在体育课中有些技术动作难度较大,学生学起来较吃力或容易产生畏惧心理。为了加强学生掌握技术动作,可以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先穿插与教学内容接近或难度较低而又通过比赛形式的游戏,通过游戏的形式,使学生对学习技术动作有了初步的概念,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学生很快就能进入角色,这样就能起到诱导练习的作用,便于掌握技术动作。

4.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通过体育游戏能够培养学生机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他们战胜对方、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另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大型体育比赛视频,学生通过比赛,感受到运动员的顽强拼搏精神,提高自身的爱国情怀。

5.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体育锻炼能提高人的大脑思维能力,在游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诱导和鼓励学生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些更加适合自己参加的体育游戏,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三、游戏在教学各个环节的重要性

游戏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受到学生普遍欢迎的同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怎样有效合理地运用体育游戏到实际教学中呢?

1.准备部分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准备部分安排一些游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准备部分运用体育游戏能够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的兴奋性,起到热身的效果,防止学生受伤,也为基本部分打下基础。

2.基本部分

基本部分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要传授的基本技术和技能都安排在基本部分。因此,在基本部分如果一直反复练习这些内容,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不会认真对待,所以,在适当的时机安排一些与练习的技术和技能项目有关的游戏就会起到升华的作用,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3.结束部分

结束部分的任务是让学生全身彻底放松,在一节课的放松部分能够引起学生发笑、运动量又小的游戏,能使学生产生愉悦感,同时不能产生一种余兴未尽的感觉,有利于下一次体育课的开展。

体育游戏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不但可以起到准备活动的作用,而且也可以达到放松身体、消除疲劳的目的。不仅可以作为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手段,还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精神。作为体育教师的我们要根据体育教学各个环节的任务要求,恰当合理地运用体育游戏,善于利用条件和创造条件,根据学生的心理安排适合学生的游戏,随着体育游戏教学的不断发展,体育游戏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突出。

参考文献:

[1]蔡锡元,李淑芳.体育游戏[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9.

[2]李仪.体育游戏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M].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出版社,19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