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老龄化社会现象范文

老龄化社会现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龄化社会现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老龄化社会现象

第1篇:老龄化社会现象范文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人口的20%。相应,“中国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则表明,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占人口总数的10%。若按照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老年人口的年均增长率(3.32%)推算,专家们预测到2040年,全国的老年人口总数将进一步增至3.74亿人, 占人口总数的24.48%,而在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中,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绝大部分的老年人的疾病支出仅仅由社会医疗保险基金提供支持,而如此众多的老年人对中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2. 高龄人口的医疗保障现状

    “老有所医”是老年人口不可或缺的,是保障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直接影响制约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人老体衰,功能退化,多病,是老年人的常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年患病率高达39.2%,是年轻人的6.5倍,因而他们对“医疗保障”的需求急切而量大,尤以高龄老人为甚。高龄患者由于疾病治疗的难度增加,住院时间延长,所产生的医疗费用自付比例出现轻度的增加,而目前,我国高龄老人的经济、医疗社会保障水平很低,严重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中国的社会医疗保障是以全民保健为基础,以公费和劳保医疗为主体,以合作医疗和其他形式的医疗保障为补充的多层次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在2011年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三章基本医疗保险中明确规定了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施行规定,我国的老年人口,完全可以根据社会保险法的规定,参加并享有基本医疗保险的各项内容及权利。

    3.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产生的影响

    由于中国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也对中国目前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与冲击,具体如下

    3.1医疗费用增加,资金压力增大

    截止2010年底,我市户籍总人口为992.02万人,老年人口为142.64万人,老年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14.38%。2010年底全市新农合参合人数达到353.6万,参合率达到99.13%,超出省规定要求1.13个百分点,筹资总额5.3亿元,其中各级政府补助4.24亿元,多筹资金2,400万。如此庞大的医疗资金的支出,不仅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而在如此庞大的资金汇集中,也会产生资金利用率低,资金未落到实处等多种问题。

    3.2有关老年人的医疗政策规定的缺失

    在传统的医疗保障制度中,政府或企业按照“低工资,高福利”的政策,已经扣除了工人工资的一部分作为职工的医疗保险费,并承诺在工人退休后让他们继续享受公费医疗或劳保医疗。新医保模式是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显着标志为劳动者提供基本医疗保健的理念设计而成的,但这种低水平基础上的基本医疗保健的标准却是按照全人群来设计的,对因年龄差异引起的对医疗服务需求的不同,制度设计还不周全。

    3.3我国当前制度无法彻底解决老年人的医疗问题

    现行制度的漏洞和资源分配与使用的不合理会放大我们解决老年医疗问题的难度。

    3.3.1现行制度覆盖范围过窄。

    3.3.2现行制度的资金筹措能力、积累额很有限。

    3.3.3现行制度的资金分配、使用、保值增值、管理与监督等,存在很多漏洞。

    3.3.4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贫富阶层利用卫生资源的差距大,公共卫生防御体系薄弱。

    3.3.5现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运行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难以给予有效的支撑。

    3.3.6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医疗服务费用增长速度超过了人均收入的增长,医药卫生消费支出已经成为家庭食物、教育支出后的第三大消费。

    3.3.7缺少能与医疗保险制度相辅相成的社会化老年护理服务体系。

    总之,要有效应对老龄化提出的挑战,还需要尽快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行改革与完善。

    4. 应对对策与建议

    4.1加强对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管理,对不合理费用的监督 人口老龄化后缴费人群不断减少,导致医疗基金收入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医疗保险机构就更应加强对医疗机 构管理和审核,使有限的医疗保险基金尽可能的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充分利用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医疗保险日常监督管理制度以及医疗保险监督检查制度,动态监控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医疗服务和医药费用发生情况。

第2篇:老龄化社会现象范文

《飞越老人院》讲的是在一所民营的养老院里,一群平均年龄达到八十岁以上高龄的老人们,为了登上梦想舞台,施计驾车“逃离”老人院,在途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感人肺腑的故事。但有趣的是,该片导演却把它定位为一部“青春”、“励志”,甚至近乎“疯狂”的电影。

《遗愿清单》的主人公是两个身患绝症将不久于人世的老头儿。住在同一所癌病房的汽车修理工卡特和大老板爱德华把自己死前未了心愿列出了一个清单,并且决心离开医院去共同实现这些愿望:飞行、跳伞、去印度的泰姬陵、游中国的长城……随着清单上的各个项目一一实现,随着生命的最后时间越来越少,卡特和爱德华越来越明白了生活的本来含义:去帮助别人、去爱自己最爱的人。

《桃姐》的故事大家都熟知了,而女一号叶德娴的话让我难忘:“以前我没去过老人院,结果去的时候被吓了一跳。我发现很多老人身边缺人照顾。他们这么痛苦,都希望能多点机会再看子女一眼,但又不想耽误子女的时间和精力,这种心情很矛盾,你都不知道他们到底是想死还是想活。”正是老人们对生命的这种矛盾与纠结,使扮演少爷的刘德华也被“真的打动了”。他反思道,现在的年轻人整天忙着打拼。把很多的关系都建立在商业交换的基础上,“一旦我们渐渐忘掉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那生命还有什么意义?钱是很重要,但如果不能让家人和自己活得开心,钱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这三部电影无一例外地反映了人到暮年时内心的悲凉,也都毫不回避生命走向终点时所特有的死亡气息。然而,它们又都从不同的角度启迪着我们:晚年并不是浑浑噩噩的代名词,更不应该是社会的弃儿和社会施舍的对象,唤醒老人沉睡的勇气和参与社会的主动精神,正是晚霞与夕阳的美丽之所在。让每一位老人都有丰富有趣充实高品位的晚年应该成为全社会对文明的一种追求和一种期待。

可以说,这种由艺术作品引发的启示,恰恰正是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这个现实就是,今天的世界正在走向老龄化,而中国在这一趋势中更是首当其冲。按照联合国的标准,一个国家、地区的60岁以上的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的老人占到总人口的7%,就可视为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早在2000年底,中国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人,占总人口10.2%,65岁以上老年人口则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6.96%,已十分接近这一标准。这说明早在十几年前中国就已经基本步入了老龄化社会。按照权威部门的统计,截止到2011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85亿,占到总人口的13.7%,预计到明年即2013年将会突破2亿,2033年更将突破4亿。这就是说,在未来的20年间,中国平均每年增加的老年人口将为1000万。其速度不可谓不快,不可谓不惊人。

面对这种社会人口的结构性的急促变化,中国各级政府正在抓紧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条文来加以应对,同时在促进多种形式的养老事业、建立健全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发展“银发”产业方面也都做出了相应努力。然而,遗憾的是,所有这些努力都还远远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不但无法满足老龄社会的物质需求、服务需求、医疗保健需求,而且更无法满足目前近2亿老人的精神文化的渴求。把老龄化事业仅仅理解为加大财政投入解决养老和医保,把老人置于社会管理无足轻重的边缘位置,依然是当下最普遍、最常见、最简单,也是最粗陋的社会现象。

正是因为存在着这种社会现象,笔者才会郑重地分析上述几部影片所展示的社会意义。它们是在用泪水浸泡的真实告诉世人:物质的需求固然重要,但对所有的老人来说,他们更加渴望的却是这样三件看似简单却又极为珍贵的精神慰藉:一是与儿女及晚辈的亲情;二是与大自然(山水故乡)的亲近;三是与异性的温存。对于老人希望保持一种与异性的温存,常常要受到社会的曲解。但其实这正是出现大量“黄昏恋”的原因。而恰恰是舆论的压力和误解,才使许多正当的“黄昏恋”变得畸形。因此,笔者以为努力地去满足、尽量地帮助老人去实现这些最后的亲情、最后的亲近与最后的温存,是各级社会管理部门有效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一切为老龄化社会所进行的制度设计、所推动的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经济发展的人文基础。人文基础也就是人性原则。有了这个基础和原则,中国老龄事业就有了健康存在和顺利发展的根本保障。

第3篇:老龄化社会现象范文

关键词: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老龄化;构建

中图分类号:F8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2-0102-01

我国人口众多,从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就逐步的进入了老龄化的社会。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不断增多,加上国家实行人口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子女数量的减少,使我国老年人的养老和护理问题突显出来,养老形势严峻。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问题是我国养老制度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针对我国的老龄化国情和现有长期护理保险的状况,建立科学完善的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势在必行。这不仅是对我国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提高,也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一、我国构建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1)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我国自进入21世纪以来人口就进入了老龄化。老年人口剧增,尤其高龄化和生活能力弱化的老年人数量高速发展,使我国对老年人的生活和护理需求加剧。老年人口数量到2009年年末,60岁及以上老人的数量已经占全国人口总量的12.5%,其中有11.4%的老年人超过了80岁,并且每年呈现大数量的增长。预计到2020年后,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占人口总量的17.17%,届时超过80岁的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3000万人。到21世纪中叶,预计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数量以上。数据反映着我国老龄化的严重现实,这种现象将在我国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剧,直接反映出我国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正在不断的加大。(2)家庭结构的变革,使家庭功能减弱。我国传统的养老都是以家庭的形式来进行的。传统以来,老年人多由子女来进行养老和护理的义务。但是我国几十年来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独生子女的家庭增加,家庭的规模和结构都有所改变。到2005年,我国的空巢老人数量显著增多,尤其是个别大中型城市,空巢老年家庭的数量达到了老年家庭的70%以上。独生子女的压力也不断增加,养老负担的加重也使子女对老人的养老任务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家庭养老功能的减弱使养老的社会化需求加重。(3)医疗护理费用的攀升,养老经济压力增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不断加强,医疗费用也呈现了快速的增长趋势。医疗和护理的费用随着市场的需求不断上涨,很多普通家庭已经不堪重负。到2010年我国的人均医疗费用比重占家庭人均收入的7.5%左右,看病难看病贵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老年人的就医费用占医疗费用的80%的比重,高额的医疗费用是养老的经济压力巨大,而我国现有的保险制度只提供基本的养老和医疗保障,不能保障长期的护理费用。因此,构建针对老年人长期护理的保险制度成为一种社会养老的重要需求。

二、国外发达国家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经验借鉴

在美国,长期护理保险采用商业保险的模式。投保的方式采取居民自愿的原则,保险多个种类的划分,可以满足社会中不同层次人群的不同需要。美国长期护理保险的示范法规将保险公司在长期护理保险的制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从最低标准到投保享受的权力都进行了规范化的管理。

在日本和德国,长期护理保险采用的社会保险的模式。日本的投保方式是强制性的,以公平性为原则,使全社会的老年护理得到全面的覆盖,社会福利性突出。但是因为缺乏一定的灵活性,符合社会整体的需求,但是对于高层次人气的护理需求不能使其满足。德国采取强制性和补充性相结合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是多种层次的需求都能够得到很好的满足,也减轻了政府在养老护理方面的财政负担。

三、构建我国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意见和建议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社会现状,通过对国外长期护理保险经验的学习和借鉴,对于我国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构建,可采用社会 保险和商业保险两种模式相结合的形式来进行满足多层次多需求的保险体系的建立。

(1)建立社会基本老年长期护理保险。1.保险的筹资。根据我国老龄化社会现实的需要,建议将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加入到社会基本保险体系的范围。在资金的筹集上以部分积累的模式进行长期护理保险资费的征收,费用由政府、单位、个人来进行共同承担。如果企业、个人因特殊原因或者贫困家庭的经济困难,对保费无力承担,政府应提供相应的保费的补充。费用的缴纳直接从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的缴费账户中进行相应比例的扣除,无需单独设立账户,个人缴费比例依然以薪资比例来计算。2.保险的运营。社会基本老年长期护理保险运营建议采用政府集中的管理模式。以保持基本收益稳定增值为原则,采用银行存款、国债发行、股票基金等多投资渠道相结合方式进行投资。同时,也可以采用信托的方式,将资金投入于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上。以多种投资渠道的综合运用来保证投资的稳定收益。可构建专门的基金机构,建立有效的全面的管理体制,加强法制建设。3.保险的偿付。保险的偿付方面可采用年金偿付制度。设立基本的偿付条件,如:投保年限,退休年龄,失能等级等。以医疗机构开具的失能鉴定书为主要依据申领保险金。(2)建立商业性老年长期护理保险。1.投保条件限制。现有我国保险市场已经存在的老年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多对年龄进行限制。建议放宽年龄限制,将投保条件放宽,既可以提高经济利益的获得,又可以满足多方面的需要,真正实现保险的价值。2.责任范围的认定。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责任范围的认定首要条件在于承保于投保人因接受各种医疗性质所产生的个人护理任务而产生的长期护理费用。个人护理任务包括家庭护理,委托机构护理以及后续的康复等。持续护理的时间在12个月以上。自我过时和不良习惯造成的特殊情况不在承保范围之内。护理的类型不同所对应的保险额度也不同。3.支付的方式。可采用服务和现金相结合的支付方式。现金支付又可分为年金支付和一次性留余支付。服务支付是指直接根据投保人的需求提供护理服务的方式。这种方式针对性较强,有其独特的优势所在。同时还需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制体系,提高监督管理能力,完善长期护理保险体系。

综上所述,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建立和健全,是符合我国老龄化国情的需要,解决老龄化社会带来的一系列负面社会影响的有效途径。为我国的养老问题开辟新的道路,真正的实现老有所养,保证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荆涛.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模式[J].保险研究,2010,4:77-82.

第4篇:老龄化社会现象范文

(一)人口老龄化的含义与特点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龄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扩大的过程,它是体现了一种人口年龄结构高龄化的社会现象。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大的国家,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我国面临的社会人口老龄化的现象十分显著。但由于我国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的不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极富“中国特色”,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

1.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人口规模相对大

联合国调查分析显示,本世纪前50年,我国老年人的数量占世界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数量最庞大的国家。到本世纪后50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略低于印度,但依然是世界第二大老年人口大国。

2.我国人口老龄化迅速

据统计,今后一个阶段,我国老年人口年增长将达800万。2025年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5,2050年将占总人口的1/3,此时我国将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比较严重的国家。

3.老龄人口抚养比明显增大

大多数的老年人口意味着失能、残疾、带病老年人口越来越多,给老年人社会管理和服务保障带来巨大困难,因此又进一步加剧了我国老龄问题的严峻性。

(二)养老保险制度的含义和构成老龄化现象的原因

1.养老保险制度的含义

养老社会保险业是指由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施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由国家的社会保险机构为其提供一定的物质帮助的制度。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养老保险制度的构成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为了使得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来筹集养老金,用以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经济来源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家庭养老以及个人储蓄等多层次养老体系。其中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是有政府主导的,强制执行的公共养老保险制度,旨在通过社会收入再分配解决退休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是国家强制或企业自愿的,在国家支持的基础上,以私营基金的方式给予企业员工的养老经济保障的补充。

2 我国养老保险的运行现状

(一)我国养老保险运行的存在问题

1.社会管理和服务程度低,社会统筹范围不统一,缺乏可转移性

目前,尽管养老保险已经实行了多方参与,但许多地方依然停留在市县级层次,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管理和服务水平也很低,导致了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仍然由企业承担,无疑增加了企业的负担。老龄政策体系的系统性较差,政策失业偏短、狭窄。中国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宪法》和有关基本法律为依据的老龄政策体系。但是由于缺乏战略部署,当前整个老龄化政策体系均立足于解决近期问题,缺乏长远战略目光。老龄化政策的内容主要局限于老年人的经济供养。医疗保健、生活照料服务、精神文化生活及权益保障等几个方面,将老龄政策的对象局限于老年人本身。

2.退休年限没有随着人的平均寿命增长而后延,养老基金收不抵支

我国实行的关于养老和就业的保险金大多是由单位负担,以致由于单位经营效益不好而出现拖欠的现象,从养老保险的长期运作前景分析,基金缺口讲越来越大,在未来20年间将累积到2.8亿元。退休年限没有随着人的寿命的增长而后延,从而造成了我国养老保险运行压力增大,因此也是我国养老保险的最大困难。人口老龄化快速增长给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带来了很大负担。

3.基金管理不规范

从全国平均水平看,目前养老保险基金管理跟不上形势的需求。管理得不到位,造成应收未收、应发未发及已积累的基金发生挤占、挪用等情况,直接模糊了基金流的平衡状况。例如,参保人数与缴费人数不符、企?I因经济效益等原因延迟缴费以及冒名顶替领取养老金等。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持续下降,使得紧紧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减弱,基金档期收不抵支的省市有逐渐增多和加重的趋势。基金的管理不规范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责任的划分不够明确,个单位推诿责任等等。

4.筹资方式单一

现行养老保险基金的筹备模式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依据一定收支平衡原则,确定一定收费率,已取得一定保险收入,以满足社会保险保障事业和经济稳定发展需要的制度。我国目前由于缺乏法律保障,加上企业业绩极不稳定以及人们收入水平整体不高,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还不能真正建立起来。我国应该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通过参考其他国家的养老保险的有益经验和教训,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险制度。

3 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健全我国养老保险制度

(一)健全城乡一体化基础养老保险,实现养老保险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现行的职工养老保险和“新农保”基础上,重塑基本养老保险体制,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已初步实现统一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过渡,农村养老保险则仍然处于摸索之中。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有更好地整合,重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其具体措施如下:

1.建立强制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当今“养儿防老”已经不现实,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或进城务工,导致会出现空巢家庭。再加上农村因思想落后,对养老保险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特别是固有思想作用,仅通过宣传难以达到目的,因此就必须使用强制性手段去实施。

2.建立全国共同实行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体制

全国城镇所有的从业人士都要缴纳养老保险金,个人和单位缴纳比例要统一;个人账户要在全国范围内通用,不受地域限制,当职工更换单位时个人账户中的全部存额可随之转移;建立养老保险资金个人账户,全国通用,并由专门机构进行管理。

3.提高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管理和服务程度

截止到目前,虽然我国的仰赖保险制度提倡统一管理,但是仍然有许多地区没有扩大到乡村范围。养老保险社会化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就要承担大量的事务性工作,要想真正为人们带来及时便利的服务,一是必须使用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对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管理机构实行计算机管理和网络管理,使用国家统一设计的养老保险财务、统计软件,加快管理现代化进程。二是为劳动力的流动及个人账户的转移提供现代化管理服务。三是通过微机管理系统,对每一个保障对象进行分户核算,每年公布每一个保障对象个人账户的存款本金与利息及当年发生额,使投保人关心自己的缴税情况,形成自我保障意识,社会通过一些好的服务化来更好地为养老保险服务。四是通过劳动力市场去最大限度地创造就业机会向新体制过渡,利用劳动力市场,通过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来有效解决养老负担过于沉重负担的问题。

(二)加强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提高基金收益率

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不仅需要有积累,并且这些积累应当得到较高的回报率。回报率的高低在长期内会对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根据世界银行所作的模拟结果表明,养老保险的缴费率对于养老基金的投资回报率的变化非常敏感。因此,首先应特别重视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防止基金被贪污挪用;其次,才谈得上对基金进行高效的投资运用,进行较为广泛的投资;最后,及时向投保人公布基金的投资方向,投资效果,接受监督。这样,可以提高投保人缴费的信心和积极性,降低保险费率提高的压力,增强基金平衡的能动性。

第5篇:老龄化社会现象范文

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特征

人口老龄化的衡量指标通常是采用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数量的比重。一般认为,如果一个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超过全人群的10%,或者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7%,则该地区的人口就处于老龄化社会。2005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达10055万人,占总人口的7.7%。同时,山东省从1995年到2007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都在640万以上,占总人口的比重也都在7.4%以上。根据烟台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显示,烟台市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到11.46%,同上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我市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5%,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水平2.59%和1.62%。烟台开发区作为新兴工业园区,目前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低,但随着开发区大量外地人口的涌入,以及烟台的宜居环境,更多的老人随子女不断移居我区。仅2014年一年60岁以上老人就比上年同期增加0.1万人,增幅达到3.4%。随着老年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多,用于老年人口的医疗保险费用将不断增大,给医疗保险基金带来巨大挑战。

二、人口老龄化对医保基金的影响分析

1994年,在“两江”模式的试点基础上,烟台开发区成为烟台市试点地区之一,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取代原有的劳保医疗制度,开始了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经过20多年的实践,“统账结合”的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公费医疗带来弊病,确保了个人账户的转款专用和患者就医的权利,对医疗费用起到了一定约束力,也减轻了医保部门管理方面的难度,确保了医保基金安全有效运行,医保待遇逐步提高。其中,在职人员和退休人员在一些参数上存在较大差异,具体如下:

(一)基本情况

1. 参保人数

2010年参保人数为170146人,其中在职人数149078人,退休人数为21068人;2014年参保人数为215812人,其中在职人数为180747人,退休人数为35065人。参保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退休人员增幅达66.4%,明显大于参保总人数的增幅。

2. 医保费用支出情况

2010年医疗费用总支出为8304万元,退休人员医疗费用占总费用比例为54.72%;2014年医疗费用总支出为25008万元,退休人员医疗费用占总费用比例为68.11%。退休人员占的比重较高,呈逐年上升趋势。

3. 住院人数及平均费用情况

通过对冠心病、胆囊炎、肾功能不全、脑梗死、糖尿病5种常见病住院信息进行对比,住院人数中退休人员明显多于在职人员,退休人员住院的平均费用均高于在职人员。

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出人口老龄化从多方面对医保基金产生的巨大影响。

(二)影响因素

1. 对参保人员结构的影响

自1994年烟台开发区正式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来,医疗保险覆盖人群不断扩大,由于人口老龄化等原因,参保人员年龄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医疗保险中的退休人员数量呈上升趋势,同时也给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的带来了很大压力。

2. 对医保基金持续发展及支出的影响

烟台开发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筹资方式是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离、退休人员不缴费。因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快,退休人员占总参保人数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再加上原劳保医疗制度没有医保基金的积累和沉淀,各地财政也没有相应的补贴,给医保基金的可持续性带来了很大风险。

此外,人口老龄化还影响了医保基金支出。退休后人们的生存时间延长,目前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以及呼吸系统等方面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再加上医疗技术手段提高,这些疾病可以得到了有效控制。这样对医疗保险的需求就会增加,医疗费用支出不断扩大。因此,人口老龄化对医保基金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

三、对策及建议

(一)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提高基金抗风险能力

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器,利用大数法则的原理,扩大覆盖面让更多的人参加医疗保险制度中,参保人数越多,医疗保险基金越足,分担风险,保障更多人权益。加大医保的政策宣传,让更多的人员体会到参加医保的好处,将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作为扩面的重点,增加总参保人数,起到互助共济的作用。

(二)加快医疗体制改革,降低医疗成本

医疗保险部门与医疗机构有着紧密了联系,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改革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医保制度的安全有效运行离不开医疗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医院“医药养医”的现象没得到有效解决,加上老年人人口占比逐年增大,医疗费用逐年上涨,医保基金支出与日俱增。针对这些问题,政府需采取多项有效措施,比如,通过加大财政补贴、给予优惠,解决医院以药养医等问题;在药品流通环节,加强公开透明的招标竞价,有效降低药品价格;同时,加强医疗行业职业道德教育,做到因病施治,合理用药,杜绝“乱检查、大处方”等违规行为。

(三)增强老年人保健意识,减少疾病发生

随着人口老龄化,退休人员的医疗需求增加,控制医疗费用支出,预防保健是关键,如,可通过定期开展体检,使退休人员常见病、多发病的隐患能够“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从去年开始,开发区为65岁以上老人实施每年免费查体,惠及万余老人。体检内容包括一般体格检查、血常规、尿常规、B超、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空腹血糖、心电图检测等项目,基本涵盖了老年人体检各方面需求。同时,还有一个社会现象需引起政府关注。我们看到,社会上以销售保健品为目的的保健讲座泛滥,而公益讲座相对缺位。保健品讲座利用了老年人对健康的极度渴求心理,夸大疗效,贻误病情,最终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和医保基金负担,还印发家庭意见分歧。正因老龄人群普遍高度关注养生保健,政府应举办各种公益医疗知识讲座,普及保健知识,引导老年人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习惯,倡导适合老年人的一些文体活动,减少疾病发生几率。这样,既可以节约大量的医保基金,又能减轻老年人疾病痛苦,提高退休人员的生活质量。另外,针对老年人意外伤害高发的情形,可适当借助商业保险,如开发区已连续多年实施 “银龄安康工程”,由政府买单为全区50~80周岁老人集中投保一份意外伤害险,惠及4万余老人,切实提高老年人抵御风险能力,减轻政府和家庭负担,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

(四)加快社区服务中心建设,降低医疗成本

第6篇:老龄化社会现象范文

衡量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指标主要有:①老年人口系数,指老年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一般用百分比表示。当这一比重超过7%时,称之为“老龄化社会”;②老年抚养比,指老年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③老年人口总数。2.人口老龄化的现状。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表明,成县总人口为24.23万人,其中0~14岁人口为4.48万人,占18.5%;15~64岁人口为17.70万人,占73.1%;65岁及以上人口为2.05万人,占8.5%。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下降6.9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比重上升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2个百分点。从老年人口系数来看,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成县老年人口系数为5.78%;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上升为6.45%,而到了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则提高到8.46%,分别比2000年和1990年提高了2.01和2.68个百分点。从老年人抚养比来看,1990年、2000年的第四、第五次人口普查成县的老年人抚养比分别是8.66%、9.47%;到了2010年的老年人抚养比却高达11.57%,比2000年高出2.1个百分点,比1990年高出2.91个百分点。从老年人口总数来看,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成县6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为2.05万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的老年人总数1.66万人增加了0.38万人,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的老年人总数1.33万人增加了0.94万人,增长比例分别为23.5%和54.1%[2]。以上分析表明,成县已进入老龄社会,今后老龄化发展速度和程度必将进一步加快,(见图2)。

成县人口老龄化趋势

(一)老年人口总数和老年人口系数继续增长

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三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1990年、2000年、2010年老年人口数分别增加1.33万、1.66万和2.05万人;老年人口系数分别为5.78%、6.45%和8.46%,年平均增长率为2.41%。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总体上呈现出逐渐加快的趋势,今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条件和医疗卫生条件的进一步改善、人均寿命持续延长,老年人口比重会日益提高,这种持续增长的态势还将继续扩大。

(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年龄结构属于老年型

对成县人口的年龄构成分析可以看出:15~64岁成年组人口数最多,成年人口系数为73.1%,在各年龄段中占有比重最大。从发展趋势看,这部分人口是未来老年人口增长的潜在基数,再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未来成县的老龄化进程将会进一步加快。

成县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预测

以成县2003—2010年的人口数量为依据,运用多种数学模型对未来县域总人口规模和老年人口数量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一)总人口数量预测

分别采用综合增长率法、经济弹性系数法、劳动力需求法三种方法对县域总人口进行预测,预测得出的结果为:2015年、2020年、2025年成县县域人口将分别为30.8万人、35.2万人和39.1万人,总人口数将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二)老年人口数量预测

采用年平均增长率法、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法对成县老年人口进行预测。

1.年平均增长率法的预测公式为:pn=po(1+r)n式中:Pn—预测期末的预测老年人口;Po—预测期起始年份的老年人口;r—老年人口系数年平均增长率;n—预测年限。由2000年、2010年全国第五、六次人口普查的老年人口系数6.45%、8.46%可得出2000—2010年老年人口系数年平均增长率为3.10%。即可得到成县老年人口数预测结果:2015年为2.39万人;2020年为2.78万人;2025年为3.24万人。

2.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法。以年代为自变量X,老年人口系数为因变量Y,构建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预测。由SxxΣX2-(ΣX)2/n;Sxy=ΣXY-ΣXY-ΣXΣY/n;b=sxx/syy;a=ΣY/n-(ΣX/n)b得到一元回归直线方程:Y=-354.6+0.181X可求得老年人口系数:2015年为9.43%;2020年为10.34%;2025年为11.24%。老年人口数分别为:2015年为2.90万人;2020年为3.64万人;2025年为4.39万人。由表1的预测结果可知,在未来数十年,成县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会不断加快,老年人口由2010年的2.05万人增加到2015年和2025年的2.65万人和3.81万人,增速达85.85%,呈不断上升趋势;成县的老年人口系数也由2010年的8.46%增加到2015年的8.60%,到2025年将高达9.74%,增速递增(见表1,图3)。

甘肃省成县人口老龄化发展的特点和原因

(一)成县人口老龄化发展的特点

1.老年人口增长速度超过全县人口增长速度。根据第四、五、六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从1990年到2010年的20年间,成县总人口由1990年的22.9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26.8万人,增长了17.03%;而65岁及以上人口从1990年的1.33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2.27万人,老年人口数增长了70.67%,老年人口增长速度明显超过总人口的增长速度,是全县总人口增长速度的4.15倍。

2.老年人口抚养比逐年上升。人口抚养比反映了少年儿童、成年人与老年人在数量上的对比程度,指的是劳动年龄人口负担的少年儿童和老年人口的比率。1990—2010年间,少年儿童人口比重是下降的,而老年人口比重则明显上升。虽然总抚养比由1990年的49.9%下降到2010年的36.9%,其中少年儿童人口抚养比1990年为41.2%,2010年下降为25.3%,但老年人口抚养比却从1990年的8.7%上升到2010年的11.6%。总抚养比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少年儿童人口抚养比的大幅度下降造成的。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继续实施,出生人口会有所下降,但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平均寿命有所延长,老年人口比例会大幅度增加。结果是,尽管少年儿童抚养比和总抚养比都呈下降趋势,但是老年抚养比却呈急速上升态势,这就意味着成年人口抚养子女的负担减轻的同时,赡养老年人的负担却在不断加重。

3.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我国的老龄化有别于发达国家的老龄化。西方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面临的情况是:(1)“先富后老”。即社会经济水平发达到一定程度,人们价值观和生育观发生了改变,自然生育率下降,老龄化进程基本上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同步;(2)“先备后老”。具有健全的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后盾和支撑。这些国家在步入老龄化时,自身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承受能力。而成县的老龄化与我国其他地方面临的情况相同,是“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老龄化社会的来临主要在人口预期寿命延长和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情况下迅速出现的,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协调,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在经济实力和社会承受力不足,相关社会保障体系滞后的情况下出现的,尤其在广大的西部县域农村地区。因此,成县老龄化的经济基础很薄弱,物质基础也相当脆弱。

4.社会保障水平难以满足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成县每年净增的老年人口数约600余人,老龄人口的增加无疑会加重社会保障的负担。而完整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稳定的社会保障资金筹措机制尚不完善,养老金的支付赤字较大,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缓慢。到2010年底全县共有县级社会福利院1个,农村乡镇敬老院36个,这与实际的需求尚存一定差距。

(二)成县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的原因

成县老龄化的成因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1.生育率的下降。20世纪70年代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生育率急速下降,是导致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3]。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孩子在家庭中作用的变化以及抚养成本的上升使得人们的生育观、价值观发生了巨大转变。生育意愿、出生率的不断下降加剧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成县从1978年开始具体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保持较低水平。近些年来人口综合增长率从2003年的13.4%下降到2010年的6.5%,生育率和生育水平均在持续下降。

2.死亡率下降和期望寿命延长。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全县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改善,一方面,全县人口平均寿命得到不断提高,由原来的65岁提高到71岁,老年人口逐渐增多;另一方面死亡率的下降,期望寿命的延长推动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

3.初期年龄结构的影响。由于人口惯性的作用,初期人口年龄构成对以后数十年的人口发展有很大影响。从近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可看出,少儿人口系数逐渐下降、成年人口系数和老年人口系数呈上升趋势的初期人口年龄构成,形成人口金字塔中下半部分呈减少型,上半部分呈增长型的人口发展结构态势,随着时间推移,这种上大下小的趋势会愈演愈烈,势必会导致未来老年人口数量和比重的逐渐增加。

4.人口流动和迁移的影响。人口流动和迁移在一定程度上对人口年龄构成也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因成县较周边地区在经济、工业、农业、城建、交通、生活居住等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区位优势,周围地区的人口,尤其是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会向成县流动和迁移,从而导致成年人(未来潜在的老年人口)和老年人口数量和比重不断增加。

甘肃省成县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作为人口年龄构成发生变化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必然会对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在西部县域地区经济还不够发达、社会综合实力还不够强的情况下,影响尤为突出和显著。表现为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方面:

(一)正面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主要表现在:

1.促进老龄相关产业蓬勃发展。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消费结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和消费数量存在较大差异。老年人需要更多是相关的劳务服务,而非一般性的物质消费,由此催生了伴随着老龄化而出现的新兴综合性产业———老龄产业。它主要包括:医疗保健业、医药制造业、家庭服务业、文化娱乐业、日用消费品业、金融保险业等多个行业和产业[4]。由此会带动和促进与老龄相关的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

2.有利于加速改进生产技术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人口老龄化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劳动人口的数量,主要表现在:劳动力数量减少,难以适应快节奏的生产活动,对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的掌握能力相对较弱,从而迫使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

3.迄今尚无例证表明有国家或地区因老龄化造成经济萎缩或陷入困境的后果。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比我们提前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它们几乎都经历了人口老龄化发展阶段,以老龄化速度最快的瑞典为例,其老年人口系数高达18%,几乎是我国的两倍,但它们都能利用老龄化对社会可能产生的积极作用,探寻适合本国的解决方法,保证了社会的发展与经济的繁荣,其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我国,北京于1990年比全国水平提前10年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至今已有22年,但GDP始终以10%左右速度增长,经济社会依然快速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整个社会对老年人口的承载能力[5]。

(二)负面影响

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冲击是全方位、多方面的,其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

1.对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老龄化对生产、经济方面的影响表现在:(1)从劳动参与率角度看,人口老化影响劳动力资源量的供给,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减少和比重降低,劳动力供给的匮乏和不足,其结果是劳动人口的减少和劳动参与率的降低;(2)劳动生产率的下降和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老龄化会导致劳动生产率下降,随着人的年龄逐渐老化,人的体力、脑力、精力会不断衰退,接受能力和创新意识都会不同程度地缺乏和减弱,从而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导致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

2.对储蓄、投资与消费的影响。老龄化会引起储蓄、投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第一、由于老年人退休后经济收入减少,加上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丧失、疾病的增多加重,使得老年人口用于储蓄的收入减少,而投资的主要来源是储蓄,储蓄率和投资是成正比的关系,储蓄多,用于投资的资金就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就大;反之亦然。老年人较低的储蓄率明显对投资和经济增长不利;第二,老龄化使老年人口从工作状态转向退休或休息状态,没有或减少收入的老年人变成单纯的消费人口,与此同时老年人用于消费的资金不断增加,这样无疑形成了消费增加、储蓄减少和投资下降的情形。

3.对国民收入中分配比例的影响。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使国家的抚养重心由少年儿童转向老年人,从而使国民收入分配中消费基金和积累基金的比例关系发生变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国家用于老年人口的养老金、医疗保健、生活福利等方面的支出上升,使消费基金增加,积累基金减少。此外人口老龄化还会改变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内部的比例关系,在积累基金中用于老年人生活福利、文化娱乐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大量增加,势必会减少用于扩大正在生产的投入;在消费基金中用于老年人社会保障、医疗保健等方面的开支会增加,因而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4.对社会保障的影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用于老年人社会保障的养老费用和医疗费用大量增加,结果是老年人养老金数额和领取养老保险金的人数不断增加,需要支付的养老金数额会不断增长,而为社会保障制度缴费的人数相应减少,给社会保障带来沉重的负担。

5.对家庭养老功能的影响。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经济发展,传统的大家庭逐渐被日益小型化的家庭结构取代,许多家庭呈现出“四二一”的代际结构,子女的养老负担明显加重,随之而来的是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人口老龄化引起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弱化了家庭养老功能,因而迫切要求发展以社区为中心的各项社会福利和服务事业,以补充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

成县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和建议

科学、合理、有效地解决好成县老龄化社会问题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宽,涉及范围广。通过分析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诸多正负面影响,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和建议。

(一)把解决老龄化问题纳入构建和谐社会战略中

人口老龄化不仅是单纯的人口学现象,它具有多学科的复杂性,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构建和谐社会强调个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老年人口在构建和谐社会战略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因此,在实施成县构建和谐社会战略的过程中,要重视人口老龄化与成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推进和谐社会战略的实施。

(二)大力发展经济

加速经济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键和根本途径。据有关资料显示,2030年之前,我国成年人口比重较大,总抚养系数不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期”,而甘肃省的老年抚养比在2035年左右将会达到高峰[6],未来二十多年是甘肃省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成县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大力发展经济,为解决老龄化社会带来的问题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完善养老保障制度

成县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尚不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极不协调,城乡养老保障制度处在初级阶段,城镇养老保障制度刚刚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尚在起步阶段,未来成县老年人口抚养比的提高将会对目前的社会保障状况提出严峻挑战。主要的建议有:第一,建立由个人、家庭、社会和政府共同组成的养老保障服务体系,以家庭养老形式为基础,社区养老形式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保险模式;第二,建立城乡有别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城镇,建立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商业保险和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互助为主要内容的养老保障体系;在农村,成县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养老体系的构建必须坚持“以家庭为养老主体”的原则,积极鼓励发挥家庭养老功能,进一步加强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多种形式的社会保险和社会养老形式;第三,继续大力发扬中华民族晚辈尊敬赡养长辈的优良传统,积极倡导老人与子女一起居住或邻近居住,让老人安享晚年,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四)实现健康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应采取的一项积极有效的战略选择[7]。成县应将“健康老龄化”纳入政府议事日程,需要做到:第一,进行宏观协调,共同推动实施。“健康老龄化”的推行需要科学、教育、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等多部门、多学科共同参与、协作配合;第二,加强宣传力度,尽力做到人人皆知。县乡各级政府应利用各种渠道大力宣传,使老年人充分认识到“健康老龄化”是个人健康、家庭幸福和事业有成的重要保证,同每个人、家庭、部门和全社会都息息相关;第三,对“健康老龄化”的目标管理、运行程序、实施手段、进展推进等方面进行协调规划,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第四,积极参与、组织推广“全民健身计划”和普及健康科普知识,促进老年人保持良好的身体、精神状态,形成健康的行为,提高生活质量和满意度[7,8,9]。

(五)开发老龄市场,促进老龄产业发展

老龄产业是针对在老年人特殊消费需求作用下产生的一系列相关产业,既包括老年服务、医疗保健、专用商品、福利设施等传统老年产业,也包括文化娱乐、旅游服务、老年教育等新兴老年产业。在国外,有人把老龄产业同汽车业、房地产业等称为未来最赚钱的行业之一。可见老龄产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成县在今后数十年中,人口老龄化会保持一个持续上升的势头,随着老年人需求的不断旺盛,要大力开发老年人消费市场,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各种服务需求,加快构建城乡老年人社会服务体系。据了解,目前成县还没有一家专业的老人用品专售商店,在开发老龄产业方面潜力巨大。建议成县应采取以下措施:(1)倡导、鼓励社区开办各种类型的养老服务机构;(2)积极发展针对老年人的医疗保健产业,把老年医疗保健作为社区卫生工作重点之一;(3)研究、开发和生产针对老年人消费需求的设备和产品;(4)大力发展专为老年人服务的家政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旅游娱乐业、文化教育业、咨询服务业等,激活老龄经济的蓬勃发展。

(六)利用挖掘老年人力资源,减轻劳动年龄人口和社会的负担

充分利用老年人才资源,实现“生产性老龄化”,把人口老龄化的压力转化为动力。激发老年人的能力资源和健康资源,重新开发,实现再利用,为成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新贡献。第一,积极组建、开拓老年人才市场和就业市场,为再度开发老年人资源创造条件、提供良好运行环境,进一步挖掘和激发老年人力资源潜力,使有用武之地的老年人发挥余热,保障老年人顺利再就业;第二,在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和保障有劳动能力的健康低龄老人“有一分光,就发一分光:有一分热,就发一分热”;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和照顾并给予优惠,维护老年人和退休人员的再就业权利,保护他们再就业的合法收入。第三,建立“老年人才中心”,为愿意工作的老年人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牵线搭桥,开展技能培训和再就业教育[10,11]。

(七)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立专门的社区老年人服务网络系统[12]。老年人可以通过使用互联网及时了解各种信息,获取所需服务,如网上购物、远程医疗、远程教育和文化娱乐等。目前成县境内尚无一个专门的社区老年人服务网络系统,加强城镇社区和农村乡镇老年服务网络建设,为老年人提供实用、便捷、高效的服务,迫在眉睫。

第7篇:老龄化社会现象范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区养老服务;居家养老

本文系2016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服务辽宁新一轮振兴计划的养老模式创新”(项目编号:201613218020)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4日

一、居家养老现状

根据养老场所不同,社会养老模式大致可分为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两种。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时代在发展,居民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机构养老逐渐进入大众的生活并被普遍接受。时至今日,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其中不乏需要照料又缺乏家庭养老条件的“三无老人”和“空巢老人”。面对庞大的老年人口机构养老承载量不足,而老人本身又往往排斥离开家庭或无力支付机构养老的高额费用。在此背景下,2003年大连市沙河口区首创了居家养老的新模式,实现了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填补与拓展,提出了依托社区服务解决养老问题的新思路。

所谓家庭养老,是指由老人自己、配偶以及子女来提供养老服务,照顾老年人日常生活起居,将老年人物质生活需要、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生活慰藉完全依托于家庭。而居家养老则是在我国空巢老人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对家庭养老的延伸,是一种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的养老福利模式。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产物,它需要以国家制度政策法律管理为保障,以社会养老服务网络为基础,是未来社会养老方式的主流模式。

居家养老服务从本质上属于公共福利的范畴,是建立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主要是由政府购买推动,由社区服务支持,由老年人自行购买,政府给予适当补贴。2008年政府推进《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其后在2011年将“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写入“十二五”规划。推动居家养老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政府重点强调的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途径。

二、我国居家养老现有城市实践

(一)大连模式。大连是最早采用居家养老模式的城市,早在2003年,大连市沙河口区便开始大范围推广居家养老模式。大连采取的是组织培训大龄失业女工成为专业养护员进入空巢老人家中提供服务。这种做法同时解决了两个社会弱势群体的问题,但失业女工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专业技能使得这一模式下的居家养老难以进一步发展。

(二)武汉模式。武汉的居家养老模式以武汉市百步亭社区的“情暖空巢服务队”为代表,充分发挥志愿者这一群体的作用,号召全市67万名社区志愿者与空巢老人结对子,提供以精神慰藉、照料陪护为主的居家型敬老爱老服务。但志愿者同样存在水平不一的问题,且志愿者群体流动性强,使得结对子项目难以保证长期稳定地持续下去。

(三)昆明模式。昆明市在老年人居住相对集中的西山区棕树街道办事处建立“昆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并支持企业进入社区兴办养老服务产业。由企业的专业护理人员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护理服务,提升老人生活品质,在推进居家养老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企业的力量,着力建设全国首个将护理理念纳入养老的专业养老服务平台,走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化道路。

(四)上海模式。上海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城市之一。τ诰蛹已老模式,上海市采取的是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模式。上海市大量建立社区助老服务社、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社区老年活动室等配套的社区服务设施,形成居家养老管理服务三级网络,制定严格的规范和标准以推进居家养老模式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相比之下,从长期来看,上海模式通过社区服务来扶持居家养老的举措更有利于居家养老模式的长足发展。而大连、武汉、昆明模式则是提供了一个将居家养老与社会其他群体相结合,从而减少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负担的新思路。

三、当前社区养老服务支持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建设社区养老机构,目前大中城市的社区养老服务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设施服务、定点服务、上门服务形式多样化,生活、娱乐、医疗全方位覆盖的良好格局,为居家养老模式的出现及起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基本的服务平台。现有的社区养老服务以社区活动中心和社区医疗服务为主,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了精神娱乐和生理健康的保障,是居家养老得以初步建立的基础条件。而我国现有的社区养老服务对于有力地支持居家养老模式的需求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一)现有社区养老服务缺乏统一指导。目前,普遍的社区养老服务没有形成统一规划,多数社区选择以设施服务为主,停留在为老人提供服务场所,而不是主动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服务。这种缺乏主动性的设施服务往往存在着实际效果较差的问题。另外,由于设施使用率低,老年人很少接受服务,且服务辐射范围有限,设施的资源也一定程度上被浪费。这种社区养老模式对居家养老所提供的只有最基础的保障,无法对居家养老的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二)社区养老服务投入不足,服务人员、设备不能满足居家养老模式发展需求。由于社区自身人员有限,很难分配足够人手负责养老服务,更无法提供及时充分的上门服务。此外,有限的人员和资金也限制了服务设施设备的规模,现有设备也缺乏保养。在这种背景下,居家养老的规模和服务质量势必受到影响和限制。

(三)社区养老服务层次单一。社区养老服务作为一项社会化服务,要体现出其福利性和自,同时也应兼顾市场化。社区养老服务中,纯公益性的基础服务可以提供基础保障,与此同时,还需要通过不同层次的有偿服务丰富居家养老内容。现有的社区养老模式基本停留在公益性的基本保障,甚至有些地区存在着利用营利性过强的有偿服务挤兑公益养老服务的情况。这种单一或过于极端分化的服务层次使得居家养老的受众对社区养老服务产生一定程度的反感,对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有害无利。

(四)社区养老服务缺乏信息化平台。当前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在养老服务方面,信息化平台的缺乏使得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无法利用信息化平台为老人提供及时高效的点对点服务。居家养老模式下老人与社区的对接是一个关键环节,如果不能构建一个有效的信息传递与反馈平台,居家养老的发展将陷入困境。

(五)社区养老服务规范仍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的社区养老服务没有统一的规范要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普遍缺乏完善的制度。因此,在社区养老服务的诸多方面存在着空白,其中最主要的是服务人员资质、服务流程、服务效果反馈方面。制度是一项服务长足发展的根本,在社区养老服务缺乏制度约束的情况下,居家养老服务很难得到规范化、标准化的长期发展,长此以往将导致各社区甚至同一社区各户对居家养老评价参差不齐,影响公众对于居家养老模式的认可。

四、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的建议

居家养老模式的兴起有赖于社区养老服务的支持,而居家养老要取得进一步发展,首要任务就是完善社区养老服务。

(一)发挥政府主体的指导作用,加大支持力度。社^养老服务以政府购买为主,政府应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行统筹规划,详细考虑社区养老服务的辐射范围,确保能为居家养老提供基本保障。在此基础上,政府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各类养老服务有序进入社区,并对进入社区养老体系的第三方养老服务统一监管,引导社区养老服务健康发展。

(二)扩大服务规模,拓阔服务人员吸纳渠道。居家养老想要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丰富社区养老服务的内容。除了现有的医疗保障设施及老年活动中心之外,老年食堂、文化中心等全方位的服务设施也应当逐步投入建立,构建一个覆盖吃穿住用行的全方位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同时,为了支持相应设施的建立,人员的吸纳不可或缺。在使用社区原有人员的基础上,应积极借鉴大连、武汉的居家养老模式,将社区内的失业群体、社会志愿者集体纳入到社区养老服务中来,同时也要招募一定的高素质人才,为居家养老模式的长足发展提供人才基础。

(三)形成多层次服务网络。居家养老是一种由老人自行购买、政府提供补贴的养老服务。因此,面对不同家庭情况、不同身体状况的老年人,多层次的服务网络还是有必要的。在福利性的公共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之外,还应设立帮扶和有偿服务。福利是为全体居家养老的老人公用的最基本的养老服务;帮扶则由社区成员自愿为老人提供服务,或居家老人间互帮互助;而有偿服务可以将企业引入社区养老服务,或由政府兴办,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并适当收取服务费用。

(四)构建信息化服务平台。信息化是时代的整体趋势,社区养老服务也应引进信息化的服务平台,利用信息化平台传递速度快、范围广的优势,实现更及时、更准确、更具影响力的养老服务。通过平台实现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服务的对接,利用预约设施、呼叫上门服务等方式为居家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养老服务。更重要的是,居家养老最难以解决的突发疾病等问题也可以通过信息平台的紧急呼救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生活。

(五)制定社区养老服务管理体制,规范服务制度。当前的社区养老服务完全由各社区自发运行,既缺乏统一的运营制度又没有合理的评价标准。为了推广居家养老模式,使其可以在统筹管理下获得长足发展,与其相配套的社区养老服务必须形成规范的管理体制,对人员管理、服务流程、反馈机制做出明确的约束。制度是一项服务体系运行的保障,在统一制度的管理下社区养老服务才能高效切实地推进居家养老模式的进一步发展与推广。

五、小结

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空巢老人”等社会现象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在“四二一”的家庭结构及社会经济就业形势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家庭养老无法应对激增的老年人口,我国的机构养老模式也存在着先天缺陷。因此,作为一项折中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将是我国老龄化社会未来解决老年人赡养问题的主流模式。而随着居家养老的建立与兴起,现有社区养老服务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居家养老需要依托于社区组织,因此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要以社区养老服务的完善为前提,只有充分完善社区养老服务才能支持居家养老模式的长足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卫红.居家养老模式[J].老龄问题研究,2005.3.

[2]王承慧.全面连续、集约高效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体系规划思考[J].城市规划,2013.37.10.

[3]俞贺楠,王敏,李振.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出路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1.19.1.

第8篇:老龄化社会现象范文

关键词:广场舞;文化;健身;背景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该文以广场舞多元价值文化及其形成背景为研究对象。1.2研究方法1.2.1文献资料法利用知网等文献查阅系统,查阅有关广场舞相关的文献,特备针对于广场舞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文献。1.2.2专家访谈法针对研究的对象制定相应专家访谈提纲,主要针对广场舞文化发展的形成和现状进行了解,并分析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及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为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呢支撑。

2分析与讨论

2.1多元价值文化的内涵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与此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和社会历史的沉淀物。广场舞作为在中老年人体育锻炼主要选择,是因为广场舞具有较多价值,并且这些价值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得到体现。广场舞价值文化的形成主要依照其主要社会功能而逐渐形成的。广场舞多元文化依附于广场舞本身,以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前提,群众的健身需求为主要内在动因,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具有社会价值的多元文化体系。调查数据显示,广场舞的多元文化价值丰富而又意义深远,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1)发展城市社区文化;(2)体育健身文化;(3)促进和谐文化;(4)完善休闲文化;(5)展示创意文化;(6)融合民族文化。

2.2广场舞多元文化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胜利召开,我国竞技体育项目的发展得到了长足的提高,群众体育发展也进入了新一个时期。国家体育总局纷纷制定相关政策,对全民健身工作不断加大政策和经济上的支持。全民健身日的正式设立以及新版的《全民健身计划》的颁布,都昭示着我国群众体育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从改革开放至2008年之间,我国体育发展主要集中在竞技体育层面,大力发展举国体制,发展竞技体育项目,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大大促进了我国的竞技体育实力,大大提高了国家在世界体育上的国际地位。同时,这个时期也是国家改革开放的重要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单纯的物质追求不能够很好地满足群众的需求,特别是发达城市需求,被忽略的群众体育开始不断被国家政府和群众本身重视,广泛的开展和宣传群众体育的重要性,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口号和意见。这样的时期可以说是“群众体育发展的准备期”。2008年北京奥运会至2014年10月这个阶段,北京人民群众开始广泛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国家不断研究和开展群众体育事业,这个时期的群众体育活动开展火热,纷纷开展相关大型体育活动,如:马拉松、自行车赛以及其他群众性的体育娱乐活动。人们纷纷参加到体育运动中去,较为典型的就有社区健身区域的建立,由体育彩票公益金向全国建设社区体育健身场所。国家政策法规不够完善,体育健身条件不高。国家相关部门在这个阶段,积极地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体育运动及场馆标准,设立相关运动健身中心,为群众体育开展铺好路,搭好桥。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改变,不断的开始走出房间,走向社区健身场所,走向操场。年轻人开始不断尝试新鲜的体育运动,中老年人不断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健身方式方法。特别是中老年人,由于人群的特殊性,不适宜进行较为剧烈的运动,以往的健身形式过于单一,就是在社区里散步和器械练习,复杂的练习太极拳。单一的运动形式,不能满足我国如此庞大的中老年人健身需求,逐渐开始演变成了广场舞,在这个时期的后半段,广场舞尤为盛行,可谓是举国开展,足以证明广场舞在此时已经十分火热。这个时期人们开始真正理解体育的健身功能,自觉从事体育锻炼,可以说是“群众体育发展的发展期”。2014年10月国务院正式颁布第46号文件,标题为《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正式宣布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个阶段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努力营造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社会氛围,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体育总局也在近期起草了“十三五体育规划(征求意见稿)”,明确了群众体育的重要意义,强调大力发展群众体育的重要性。在一系列的利民制度与政策颁布的同时,可以发现,群众们锻炼的热情更加高涨,参与到体育运动中的人们越来越多,参与到体育消费的人也越来越多。这个阶段正是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期”。我国正处在并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前期人口结构发展得到了很好的调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前期制定的一系列人口政策使得我国人口结构出现了偏老龄化的结构体系。从2000年的人口普查结果来看,我国正式进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2015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两次的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进一步显示出,我国人口结构的基本形态,老龄化的结构体系显现并呈现出加快的形式。这一方面体现出我国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我国在老龄化人口建设中的许多不足。在老年人健身方面,对我国的群众体育特别是中老年人体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中老年人体育需求不仅仅关系到我国社会结构的发展,甚至关系到我国社会稳定的持续发展。在这个历史背景下,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中老年人进行广场舞健身的实际需要不断增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广场舞的文化,文化的多元性价值也在不同的层面得到体现。

3结语

广场舞多元价值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背景主要依照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体育发展的历程为依据,以及我国老龄化人口结构不断加深等作为历史背景,不断发展演进和完善。时间上主要有三个节点,即从改革开放至2008年之间的“群众体育发展的准备期”;2008年北京奥运会至2014年10月的“群众体育发展的发展期”;2014年10月国务院正式颁布第46号文件以来的“群众体育发展的期”,这三个时间段,广场舞多元价值文化都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广场舞多元价值文化主要包括发展城市社区文化、体育健身文化、促进社会和谐文化、完善休闲文化、展示创意文化和融合民族文化。每一个子文化都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演进,都与群众、社会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S].2015-12-24.

[2]宋静.城市社区休闲文化的建设与创新发展[D].浙江大学,2013.

第9篇:老龄化社会现象范文

【关键词】异地养老 养老目的地 老年人口迁移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老年人口迁移的阶段演化与养老目的地的主要类型划分

美国社会学家利特瓦克(Litwak)和隆吉诺(Longino)于1987年提出了老年人口迁移演化理论,将老年人口迁移行为从理论上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当老年人退休后,拥有较为健康的身体、完整的家庭和充足的收入,能够实现生活自理,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而迁移到乡村或其他州。

第二阶段,随着老年人的生理机能逐步衰退,开始出现中等程度失能,生活自理遇到困难,很多老年人还遭遇丧偶变故,加剧了独自生活的困境,为了获取生活照护需要靠近子女居住。

第三阶段,老年人失能程度进一步加剧,高强度、专业性的照护需求超出了子女能力极限,老年人只能迁入专业养老机构。

老年人口迁移演化理论并不意味着所有老年人都必须顺次经历三个阶段,但它却总结出了老年人口迁移随生命历程演进的典型规律。在我国老年人口迁移动机长期以投亲靠友为主,近年来随着观念转变和收入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迁移到宜居地区养老。同时,在预期寿命延长、独生子女增多、家庭规模小型化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传统家庭照护功能在不断减弱,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失能后进入养老机构。我国老年人也开始表现出老年人口迁移演化理论所描述的规律。

三个阶段的老年人口迁移行为从空间上看催生了三种类型的养老目的地。每类养老目的地对应不同生命历程阶段的老年人群体,因而,具有不同的发展规律。

积极生活型养老目的地。老年人为了获取宜居环境而迁往积极生活型养老目的地。这种宜居环境既可能是更舒适的气候,也可能是更优美的社区环境。老年人生活能够自理而不用依赖外界援助,因此,距离并非阻碍迁移的重要因素,老年人为了舒适气候甚至愿意迁移数千公里。

追随子女型养老目的地。老年人为了获得子女照护而靠近子女居住,大部分老年人居住在子女家中或者周边社区,但有时因为房价、限购政策等原因会在大城市周边形成养老目的地。离子女距离是老年人选择居所的首要考虑因素。除此之外,优美的社区环境、紧密的社会关系网络、丰富的社会生活也能够显著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医疗照护型养老目的地。老年人在失能程度进一步加剧后,如果家庭和社区缺乏照护能力,就只能迁入养老机构。由于老年人大多处于失能或半失能状态,与养老服务和养老成本相比,社区环境和社会关系网络已经不是选择养老目的地的主要考虑因素。但是,优美的社区环境和紧密的社会关系网络仍然能够有效提升失能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成功的养老目的地应具有四大特征:一是有优美舒适的宜居环境,二是有紧密的社会关系网络,三是有健全优质的养老服务,四是有优惠合理的养老价格。因此,不同类型养老目的地的社会功能和发展模式差别巨大,在建设养老目的地时应首先明确客户需求和市场定位,然后确定养老目的地的建设模式和发展路径。

应主动对接大众化市场,提倡“积极老龄化”发展理念

养老目的地发展不仅仅涉及到项目建设本身,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构建起养老目的地发展的综合性社会支持体系。

积极服务大众化市场。养老目的地建设如果要在我国应对老龄化进程中发挥战略性作用,就不能仅仅针对老年人中的精英阶层,而应该主动对接大众化市场,让普通老年人也能够享受到老龄产业创新红利。我们不应将异地养老看作社会负担的异地转移,而应将养老目的地建设看作新的区域经济振兴战略。根据老年人口迁移演化理论分析,不同生命历程阶段的老年人都有异地养老需求。在郊区甚至市外建设大型养老目的地能够降低开发成本,将养老价格控制在普通老年人的承受范围内。大量背景和需求相近的老年人集中居住能够形成消费规模经济,便于为他们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养老设施,也能够降低服务价格。

现阶段我国养老目的地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是老年人难以申请到住房贷款,而全额支付房款又超出了大多道夏耆说某惺苣芰ΑN夜可以研究出台老年人住房贷款政策,以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等方式增加老年人收入,以增强老年人异地养老的经济负担能力。另外,我国养老目的地发展还可以不仅局限于国内老年人市场。与我国相邻的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老龄化问题严重、冬季气候寒冷,外国老年人有意愿到气候温暖的积极生活型养老目的地生活。我国可以研究出台针对外国老年人的签证类型和居住计划,以推动我国养老目的地的国际化发展。

以“积极老龄化”为发展理念。理想的老年生活不仅包括身心健康,还应包括相对独立、社会参与、人格尊严、社会关爱和自我实现等积极生活诉求。因此,养老目的地除了保障老年人身心健康以外,更应该为老年人营造积极的生活环境。通过营造紧密联系的社会关系网络,策划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创造老年志愿服务和受教育机会,增强老年人与当地居民融合,鼓励老年人参与社区运营管理等方式推动“积极老龄化”理念。

养老目的地与旅游目的地不同,要能够满足老年人的长期居住需求。因而,应建成自我包容型的“一站式”服务社区,以大项目建设形成强大的市场吸引力。养老目的地应配套老年人生活所需的交通、医疗、安全、文化、体育、购物、娱乐等设施和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完善的生活解决方案。

应实现养老公共服务区域均等化、一体化,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共同支撑作用

全国统筹发展养老公共服务。养老目的地的发展有赖于养老公共服务的全国统筹发展。首先,应实现养老公共服务区域均等化。既要保证有养老服务需求的老年人在不同区域都能公平地受到养老公共服务覆盖,又要保证养老公共服务的质量和实施效果在不同区域间趋于均等化。

其次,应实现养老公共服务区域一体化。要消除老年人在异地享受社会保障、医疗照护、救助补贴等养老公共服务时存在的身份和户籍等歧视政策,消除异地养老的制度障碍。各区域间应建立医疗保险、养老服务补贴、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领域的对接机制,最终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养老公共服务统筹发展。

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异地养老作为一种全新的养老方式,是传统老年社会管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它既包含医疗、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典型的公共服务,又包含护理、房地产、旅游、休闲、娱乐等典型的市场服务。因此,养老目的地在发展过程中,应同时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共同支撑作用,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实现综合式发展。

政府主要保障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发挥“兜底线”功能,让所有老年人都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养老“普遍服务”,保障养老服务的普遍性和公平性,避免因为疾病或失能而导致老无所依、老年贫困、子女失业等社会问题。但如果养老服务仅靠政府提供,又会导致总量供不应求、内容形式单一、产业融合性弱等问题。特别是异地养老并不属于传统养老公共服务领域,而仅依靠政府提供服务势必会导致严重的供不应求。因此,可采取公建民营、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保障公共服务供给。

在非基本养老服务(如选择单人套间)、非养老服务(如餐饮、家政等服务)和配套服务(如旅游、娱乐)等领域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机制来保障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目的地发展。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主要体现在宏观规划引导和服务质量监管等方面。

(作者为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

【注: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老年季节性迁移机理及社会支持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3SHC026)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Eugene Litwak, Charles F. Longino Jr:Migration Patterns Among the Elderly: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J].The Gerontologist,27(3):266-272.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