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文明城市规划范文

生态文明城市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文明城市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文明城市规划

第1篇:生态文明城市规划范文

在现在的形势下,城乡规划发展比较迅速,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暴露出更加严重的生态方面的问题,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1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被忽视

在现在以经济为中心的社会大环境下,人们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只关注自己能获得多少收益,而不顾环境在施工等工作过程中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巨大危害。例如:现在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私家车几乎成为了每个户的生活必需品。人们只顾自己在精神和生活方面的享受,却忽视了私家车带给生态环境的重大危害,越来越多的私家车导致,交通拥挤、尾气排放问题越来越严重。人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差。还有人们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对于排放的废水、废气等不加任何处理,就排放到环境中,造成的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通过查阅资料,我们找到了各种污染所占的比例:大气污染,件数:1533,百分比48.64%;水污染,件数:1011,百分比32.07%;噪声污染,件数:419,百分比13.29%;固废污染,件数:114,百分比3.62%;建设项目,件数:31,百分比0.98%;生态破坏,件数:25,百分比0.79%;辐射,件数:19,百分比0.60%;合计:件数3152,百分比100.00%。在这个所有项目中,在城乡规划建设中都有其形成因素。尤其是在最近几年中,我国洪涝灾害日益严重,南方雪灾,地下水匮乏、绿地面积大量减少,空气变暖等。这些虽然看上去和我们的日常生产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它们却通过生态这一中间环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我们总是向大自然索取,想征服大自然,但是总有一天我们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趁着现在还为时不晚,让我们关注生态问题,在城下规划发展的过程中,合理的处理生态文明问题。谋求人类的长远利益。

1.2资源极度匮乏对于资源问题的探究

还需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众所周知,我国虽然地大物博,资源总量众多,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了我国十三亿人口问题,再多的资源平巨到每个人身上都已经所剩无几了。对于资源的问题很多,城乡规划发展中主要涉及的还是土地问题、水资源问题以及石油问题。首先,土地问题是城乡规划发展问题中是不能避免的,城乡规划发展,免不了要由房屋建设问题以及农田规划问题。就目前来看,在现在的城乡规划中,大量的农用土地被改造为商业或者工业用房,是我国可用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面对农用土地越来越少的问题,是我们需要首要解决的。工业生产等用地使我国土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本来是可耕种土地,经过工业生产的利用,很多土地都会出现盐碱化等各种问题,在根本上使我国土地问题越来越严重。其次,水资源问题也是相当严重。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我们最基本的生命健康都无法得到保障。然而,在现在的城乡规划发展中,农业中,人们无节制的开采地下水用来灌溉农田,工业上,将大量的废水、污水排入河流,。这样就导致了现在我国水资源的众多问题,地下水严重匮乏、可用水水质越来越差。虽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有节制的采用地下水,修堤坝水渠,多使用地上水等。但是这些措施还是远远不足的,水资源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最后,石油问题一直是经久不息的话题。似乎石油在这些年中就从来没有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出。私家车越来越多,石油资源更是问题重重。

1.3盲目规划村庄对于村庄规划问题

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那就是村中的合并问题,以及村庄合并后的改造问题。

(1)村庄的合并问题。在现在的城乡规划发展中,村庄合并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必不可少的项目。一般赞同合并的原因有这么几个:首先,合并村庄可以节约土地,将农民聚集在一起,这样之前的村庄既可以转化为农用、商用或者工业用地,合并后还可以更好的对居民进行管理,使居民从基本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但是这中看起来似乎不错的规划措施具体实施到村民阶层似乎就完全变了味道,对于拆迁居民的补助不能保质保量给予,节省下来的土地不能有效利用等等问题。此外,这中做法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严重浪费建筑材料、破坏物质文明等。

(2)对于合并后的村庄不能做好善后处理工作。在村庄合并后,以为就达到了城乡规划的目的,好大喜功,往往忽视了合并后村庄的建设问题。例如:农田都采用了管道灌溉,但是农户还在吃自己家的井水;村子中活动房建设的有模有样,但是孩子们学习的教室还是危房等等。众多的问题暴露的都是在城乡规划发展中我们所犯的种种错误,已生态的视野经营城乡规划发展已经势在必行。

2如何站在生态文明的角度发展城乡规划

2.1注重生态保护

在进行城乡规划发展的过程中,不可以盲目的用城市建设的办法去发展城镇,要根据具体的问题,有目的的实施,例如村镇周围的绿地等生态环境必须加以保护。村镇的建设相对于城市建设要更加注重生态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资源的重复利用,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不再是之前的互相征服关系,而是人与自然共同发展。对于村庄的原有优势要加以保护,以前存在的问题要提高重视,重点发展绿化植被的恢复工作等。

2.2选择合适的技术适当应用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带给了生态环境的严重问题,但是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同样不能少了科学技术的应用。我们可以因地制宜的对先进的科学技术充分利用使的即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使我们的需求得到很好地保障。例如:对于阳光充足地区,我们要加强太阳能的利用,减少煤炭等资源的使用。可再生能源是我们进行生态保护的有效措施。总之,先进技术的应用要因地制宜,不可盲目跟风。合理考察当地的条件,选择合适的小规模先进技术加以利用,让科技进步同样带动生态文明建设。

3结语

第2篇:生态文明城市规划范文

太湖流域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是我国大中型城市最密集、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流域内多为平原河网地区,江湖相连,水系沟通,流域水面率达15%,但河道水面比降小,水流流速缓慢;且由于长期以来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大量的废污水排放,水污染治理相对滞后,流域河湖水质相对较差,水生态环境破坏相对较严重。东南诸河地处我国经济较发达、水资源较丰沛的东南沿海,境内多为山溪性河流,一般源短流急,独流入海,地表水质总体较好,水生态多样性较丰富。下面具体以无锡市、衢州市两座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为典型进行研究。①无锡市。无锡市位于江苏省南部,地处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腹地,以太湖为中心形成了西部宜兴地区和北部锡澄地区的空间格局。无锡市境内河网密布,江南运河从中穿过,长江、太湖是境内河网水资源的重要补给源。总结无锡水域特征:水系发达的平原水网,水资源短缺的经济富庶之地,水环境容量较小的流域上下游地区,水生态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水管理现代的智慧城市。②衢州市。衢州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钱塘江源头,是闽浙赣皖四省边际中心城市,长三角、泛珠三角和海西三大经济区交汇的重要节点,东部沿海连接中西部地区的“黄金通道”。衢州市境内山地丘陵居多,河流水系呈羽枝状分布汇集于衢江,不仅水质良好,而且水资源丰富。境内河流分属钱塘江和长江鄱阳湖两大水系,以钱塘江水系为主。总结衢州水域特征:水资源丰富的山丘地区,水环境优良的流域上游地区,水生态多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名城,水管理亟待提升的起步地区。

二、不同水域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模式和实践

1.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工作重点为建设合格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必须提高城市规划中水系规划的地位。目前,城市规划多以空间布局和用地规划为主导,很少把水系规划与社会、经济、产业发展、人文因素等真正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绝大部分城市和地区的水资源可持续规划依然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因此,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坚持将城市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和水系规划有机结合,通过一系列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构建水资源安全、水环境健康、水生态和谐、水文化鲜明、水管理现代的水生态文明体系,这是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工作的重点内容。

2.不同水域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1)无锡市水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和实践

无锡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的重点建设内容,建议为:①加强落后产能淘汰和经济转型升级,减少污染物排放,重点在于点源污染的防控;②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充分利用好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③加强江河湖水系连通,畅通段头浜等毛细血管,通过调水引流增加河湖水动力,提高河湖水环境容量;④加强太湖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市域范围内湿地建设,减少城镇化建设对水文循环产生的影响;⑤在全国率先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水生态科技产业园,在水生态环境治理相关领域孵化出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并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推广;⑥深入推进建设“感知太湖,智慧水利”物联网决策指挥管理系统,达到水利现代化管理的国内领先水平。当前,无锡市已提出紧紧围绕全力打造“魅力无锡、创新无锡、创业无锡、幸福无锡”和建设“生态城、旅游服务城、科技城、宜居城和滨水花园城”的现代化特大型滨水花园城市的总体目标,坚持节约保护优先和水污染防治与水生态保护并重,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建设水生态保护工程、加强水生态文明理念宣传等措施,全面提高无锡的水资源保障、水环境保护、水生态维护、水管理完善和水文化传承能力,充分展现无锡市“水脉湖韵领秀水乡、智水灵城佳绝吴地”魅力,切实把无锡建设成为全省、全国水生态文明的先行区和示范区,为加快实现现代化滨水花园城市目标奠定基础。无锡市明确要求在2014—2016年试点期构建起安全集约的水资源体系、健康畅达的水环境体系、和谐秀美的水生态体系、严格现代的水管理体系和彰显特色的水文化体系。在实施中,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先行,筛选提出以太湖水环境治理为核心的16项重点示范项目,形成了辐射全市的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点。示范项目具体包括:太湖新城水生态城(含万达文化旅游城)建设、马山国际生态旅游岛、无锡城区古运河生态景观带、宜兴三氿生态风光带、江阴滨江生态风光带、水生态科技产业园、河湖治理研究科技创新园、湿地公园、长广溪湿地公园、农业节水灌溉示范园、工业污水处理回用示范园、龙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九里河生态修复示范园、洋溪河水生态修复示范园、百余个“美丽乡村”建设。

(2)衢州市水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和实践

衢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的重点建设内容,建议为:①深化水源地保护,加强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建设钱塘江流域上游水生态屏障;②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减少畜禽养殖、农田施肥等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源头控制水环境污染;③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发展原水产业、洁水渔业、生态旅游业等,加快转变生态优势、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④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严格工业项目落地专家决策咨询机制,实行空间、总量、项目“三位一体”环境准入制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⑤加强水文化传承和水生态文明宣传,培养市民节水、爱水意识,减少水资源浪费;⑥创新水管理机制,重点开创源头地区水生态约束激励、水生态补偿、水工程生态建设和河湖健康管理等机制;⑦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水利的科技管理水平。当前,衢州市已提出按照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和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五水共治”有关要求,牢记“钱江源头筑屏障,一江清水送下游”的责任使命,紧紧围绕“打造生态屏障,建设幸福衢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以水质论英雄”的理念,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通过水生态文明建设,加快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把衢州建设成为“浙江最具魅力新水乡”,实现“活水丰源、清水贯衢、净水兴业、美水惠民”的总体目标。目前,衢州市已明确在2015—2017年试点期构建起稳定可靠的水安全体系、健康优美的水环境体系、和谐多样的水生态体系、丰富鲜明的水文化体系、严格高效的水管理体系。同时提出全面实施以衢江水生态综合整治为核心,推进信安湖水利风景区文化旅游惠民工程、城区引水入城和水系连通工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及水量保障工程、沿信安湖水系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开化国家东部公园生态保护、美丽宜居乡村创建、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龙游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及水系连通工程等在内的8项重点示范项目,改善衢州市城乡水生态环境质量与人居水环境,全面提升衢州全市水生态文明水平。

三、结语

第3篇:生态文明城市规划范文

一、坚持“四个必须”,进一步提升城市规划水平

推动城市转型发展,必须以科学的规划为基础、为前提、为引领。提高城市规划水平,更好地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一定要立足长远,高点定位,克服急躁的情绪,真正树立长远的观点,努力打造百年工程、千年城市,让城市的建筑随着时间的延伸而增值,而不是十年、八年后就拆掉。市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发展一定要转型,其中城市转型是重要的方面。要实现城市转型,在更高层次上、更高水平上发展,更多是要提升档次和增加内涵,这些都需要以规划为引领。在规划的问题上,有这么几点:一是必须舍得投入。高起点的规划必须有智力、财力和时间支撑。要建立健全完善规划经费投入机制,聘请国内外一流的规划专家和设计团队承担城市重大规划的编制和修订。要注重高层次专家和机构规划人才两个优势相结合,确保城市规划设计既有高境界、宽视野,又根植本土文化,突出城市特色。转型发展先要转心态,既要快,更要好。要舍得拿时间搞规划,保证规划设计、论证、修订周期的需要,绝对不能心里浮躁、急功近利,出现边建设边规划设计,甚至建设完工后再补规划的问题。二是必须集思广益。城市是为市民建的,这个指导思想一定要明确。做好城市规划,不仅要发挥专家的作用,更要征求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意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各方面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吸纳进来。重大规划要进行听证,尤其要重视听取不同的意见,使规划能够更加科学、更加人性化、更具公信力。三是必须强化统筹。城市规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制定规划时一定要注重搞好总体规划与专业规划之间的衔接、各专业规划之间的衔接,尤其要搞好城市规划与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发展专项规划的协调。包括市委提出的“四个”,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性的东西,将来目标描绘要具体化、推进措施要系统化,下一步要以规划为引领,有序地推进。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对“四个”建设细化之后,要抓紧启动制定规划,这个规划要舍得投财力、舍得投精力、舍得拿时间,规划好后,一步步落实。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市域各类规划与国家规划、省规划的衔接,特别是与蓝黄发展战略规划相衔接、相适应。四是必须严格执行规划。城市规划一经确定就具有法律的效力,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坚决执行和维护。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能,强化对城市规划管理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做到事前把关、事中监督、事后检查,进一步加大对各类违法建设行为的监控和查处力度。规划的修订必须经过确定的程序,坚决杜绝因个人意志而随意改动。

二、立足“四个保证”,进一步提升城市建设水平

立全书记和焕彩厅长刚才部署的今年的城市建设重点任务,都是事关长远发展重大工程、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项目,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地抓好贯彻落实,具体工作当中要突出四个方面:一是保证投入。今年我们经济环境偏紧,城建的资金会比较紧张,建立完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成为我们保城建的基本要求。各级各部门要积极采取多种渠道,包括财政投资、银行融资、招商引资、企业出资和向上级争取资金等多种方式,千方百计保城建投入。城市转型不是不投,关键是往哪里投,不能出现过去投得很大而今年投得很少的情况。要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各级一定要有这种意识,从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把钱用好,确保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优先保证续建工程、重点工程和关键领域工程,不能留下半拉子工程,所有政府批准的开工项目必须保证按期完成。要加大风险管控,尤其要抓好各类投融资平台的安全规范运作,确保财政安全和资金安全。二是保证质量。城市建设是百年大计,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全市的发展、关系到的形象。各级各部门要本着对子孙后代负责、对长远发展负责、对历史负责的精神,着眼于建设百年工程、一流工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质量为先”,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确保实施的每一个项目、每一项工程都成为精品工程,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三是保证进度。今年全市城建项目数量比较多、任务也比较重,各级各部门要科学安排建设时序,进一步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各项工程按计划推进、按时限完工。对于关系重大节会和重大赛事的工程,要倒排工期,科学调度,留有余地,确保各项重大活动能够如期开展。我们今年有几个重大活动,包括鲁台会,鲁台会展中心必须确保工期,而且要给招商招展留出足够时间。在这个问题上,主管部门态度一定要非常明确,没有客观原因,必须按时完成;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要搞好协调。在这个前提下,要实行严格的责任制,绝不允许完不成工程而影响全局。同时,近期各级会议比较多、牵扯精力比较大,各级一定要两手抓,一方面要聚精会神开好会,谋划好全年全局,一方面要早作准备,一旦天气允许,尽早复工、尽早开工。四是保证安全。立全书记讲话中把安全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原则,我们一定要坚持。要健全完善行之有效的安全责任约束机制,严格落实现场安全管理措施,保证合理安全投入和施工工期,及时清理不达标企业和相关队伍,全面整顿规范建筑领域安全生产秩序。要进一步加强建设领域的廉政建设,坚决杜绝“吃、拿、卡、要、拖”等违法违纪行为,确保实现“工程优质、干部优秀”的目标。安全问题丝毫不能马虎。我反复讲,办一件事先保安全,就是常讲的不要带血的GDP,一定要警钟长鸣。关键是要把日常的、基础的工作做好、做实,要经常抓、平时抓、往基础上抓,不能哪个领域出事才搞哪个领域的整顿。

三、牢记“四个坚持”,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城市是“三分建,七分管”。无论是从城市健康运行的现实需要,还是未来向更高层次迈进,包括创建联合国人居环境奖,规范高效的城市管理都至关重要。要认真落实杨厅长和立全书记的要求,把城市管理真正做实、做细。工作中要突出把握“四个坚持”:一要坚持以人为本。要从居民的生活需求出发,围绕为民、便民目标,不断改善居住环境和公共设施,使城市更加宜居宜业。要高度重视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建立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城市管理模式,使城市更具人性化,实现人与城市的协调发展。二要坚持依法管理。要制定完善覆盖城市管理各个方面、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依法依规管理,既要坚持原则,敢于动真碰硬,又要文明执法,坚决杜绝野蛮执法、粗暴执法,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我市的城市管理执法水平与十年前相比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北京、上海、香港等先进城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下一步,要以更高的标准,更严格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执法水平。三要坚持公众参与。要通过报纸、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宣传城市管理工作典型和经验,反映群众关心的城市热点难点问题,对城市脏乱差现象进行跟踪和曝光,督促责任单位和部门及时整改。注重及时吸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真正形成人人参与城市管理的良好氛围。四要坚持综合治理。建立完善部门之间密切协助的综合管理机制,加大工作互补面,减少工作盲区。要综合运用数字化、网格化等现代技术和理念,丰富管理手段,深化管理内涵,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效率。将来城市管理靠科学化,但是在当前科学化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还是要靠人力、靠责任心来搞好城市管理。比如城市环境,将来可能会有更先进的手段,实现信息化、数字化、经常化监测管理,但在目前的情况下,一定要建立起以人为主体的监测体系。城市管理部门要尽职尽责,把这项工作做好,不能因为数字化、网络化没建立起来,就耽误了工作。城市管理不是简单的卫生管理和秩序管理,更重要的是环境的监测,生态的管理,要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推动“生态”建设目标的实现。

最后,我再强调两件事:第一件是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迎检。顺利通过创模复核验收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刚性任务。各级各有关部门思想一定要高度统一,工作一定要超前主动,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坚定信心、鼓足干劲,扎扎实实地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目前,《迎查方案》已经印发,各项任务、责任分工、工作标准及完成时限等都已非常明确。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制和职能部门分工制,切实把各项任务指标细化落实到人,确保按期完成。要对26项创模复核指标实行差别化对待,分类指导,已经达标的工作,要加大措施,巩固、稳定、提高;没有达标的,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尽快查遗补缺,争取提前达标,需要硬件建设支撑的,要抓紧启动、尽早开工。特别是对省预评估专家组提出的7个方面的问题,要逐条逐项明确责任和措施,确保全面彻底整改。对措施不力、行动迟缓、贻误工作的,要严肃追究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负责人的责任。

第4篇:生态文明城市规划范文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X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0028002

1 贵阳市基本情况

贵阳市位于我国西南云贵高原东部,是西南地区中心城市,贵州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西南地区沟通珠三角、长三角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地,全国重要的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城市,中国森林之城,中国避暑之都,是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和低碳试点城市。贵阳市自然资源禀赋,其中年均水资源总量为46.79亿m3,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30.7万kW,森林覆盖率达41.78%,园地占土地总面积的9.26%,林地占34.01%,动植物种类繁多。2016年贵阳市常住人口460多万人,2016年GDP超过3000亿元。

2 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经验

作为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城市,贵阳市早在2007年就在市委八届四次全会通过了《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把贵阳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生态产业发达、文化特色鲜明、生态观念浓厚、市民和谐幸福、政府廉洁高效”的生态文明城市。经过七年多的时间,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已初步形成了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体系,成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引领者和全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建设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五位一体,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局性

贵阳市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并不是孤立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而是按照“十”报告中关于“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格局”的要求,将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有机结合。例如,在进行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十里河滩湿地公园(图1)建设过程中,不是简单地进行污染治理和公园设施建设,而是把公园建设与园区周边违建整治、新农村基础建设、农民增收项目建设和城乡交通设施建设相结合,并具体结合花溪大道改造、汽贸市场搬迁等工程,实施一揽子工程综合建设,在极大改善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的同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2 依法建设,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权威性

生态文明建设是利国利民的大工程,涉及面广,客观上影响经济、政治、社会等多领域,要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权威性并得以顺利实施,必须进行依法建设。贵阳市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实现了法规建设先行。例如:贵阳市制定颁布了国内首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贵阳促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条例》,ι态文明各项建设进行规范。并制定颁发了《县级党政班子和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绩效考核办法》《关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意见》《贵阳市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含磷洗涤剂规定》《贵阳市阿哈水库水资源环境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法规。一系列法规的颁布,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使生态文明建设有法可依,为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序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3 由点及面,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性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课题,也是一项长期工程,不能也无法一蹴而就,应着眼未来、长期规划、循序渐进。贵阳市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充分尊重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规律,结合贵阳当地实际,采用试点先行、由点及面的方式,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建设,力求少走弯路,提高建设的科学性。例如,贵阳开展循环经济建设过程中,先明确一批试点企业,在政府帮扶下,当这些企业获得成功、积累足够经验后,就全面进行清镇煤电铝、煤电化循环经济示范基地,首钢贵钢特殊钢新特材料循环经济工业基地,联和能源清镇水煤浆项目,息烽合成氨及新能源开发项目,开阳磷化工循环经济项目(图2)等综合性大型循环经济项目建设,从而形成了全市循环经济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

2.4 分类指导,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针对性

生态文明建设涉及面广,影响面大,不可能“一招打天下”,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分类指导,从而取得预期成效。贵阳市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正是通过分类指导的方法,探索并遵循生态文明建设客观规律,紧密结合贵阳市实际情况,走出了一条值得借鉴推广的建设之路。例如:贵阳市通过制定《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将相关区域高效集约发展区、生态农业发展区、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区、优良生态系统保护区等四类,并对各类区域的功能定位、实现途径等进行规划,为有效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以生态农业发展区和优良生态系统保护区为例。其中,生态农业发展区主要范围在花溪、白云、乌当以及一市三县的农村,这些地区要以生态保护优先,建设特色生态村寨,不折不扣做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适当进行经济开发,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经济活动强度控制在生态系统可承受范围内,实现生态文明和农业经济合理有序发展。优良生态系统保护区主要包括红枫湖、百花湖、阿哈水库等饮用水源地和黔灵山、长坡岭、云关山等森林公园,这些地区的生态建设是排他性的,也就是说要不能有任何破坏和干扰自然生态系统的各类活动,甚至人的活动也越少越好,努力实现污染物零排放。

3 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启示

贵阳市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积累的经验,对于其他地区,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如何发挥后发优势,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升地区发展水平,具有重要启示。

第5篇:生态文明城市规划范文

关键词:生态型城市;必然趋势;城市规划标准

一、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

生态型城市指的就是以生态环境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并且将环保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工作的各个方面,使城市规划与建设达到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发展,在这种指导理念下的城市建设称之为生态型城市生态型城市建设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的城市建设的根本方向,为了保证生态型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有效性,必须要对其规划标准进行规范和统一,以此作为依据和参考总的来说,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就是将生态要求融入到城市规划的各个环节中,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要求,以此保证生态环境与城市规划的和谐统一,促进我国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针对生态型城市规划的标准研究,需要对其基本原则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够在保证不违反生态型城市规划原则的基础上,实现生态型城市规划的有效性生态型城市规划的根本目标在于建设生态城市,使城市的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一致,因此,生态型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城市规划的一切活动都应当以满足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为基础;第二是坚持成长性原则,城市的发展是动态的长期的,因此其不能停留在其中的某一个阶段,要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生态型城市规划进行不断地更新与改革;第三,坚持生态环境为首的原则,对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要有科学的而分析,并且保证城市建设不会超过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避免由于人类过度的开采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更严重的影响;第四,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城市规划理念下,需要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本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为基础,才能使城市规划发展与环境生态建设保持平衡。

三、建设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

通过对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中需要遵循的原则进行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形势下,生态型城市规划的内容与标准也有着一定的差异,接下来我们会从规划内容、规划标准内容以及标准与指标体系三方面进行研究。

1.城市规划标准内容与生态城市规划标准内容的对应与结合

在生态城市的规划标准中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规划标准,而是生态所以生态城市规划标准首先要看到城市规划标准的内容,城市的规划标准主要包括城市规划标准总则。城市用地城市设计与建筑控制等生态城市规划一般包括可生态功能区的划分与土地利用以及环境容量产业结构布局等。经过我们细致的对比与研究,发现生态城市规划中的环境容量和生态适宜度生态功能区与土地利用布局人口适宜容量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都与城市规划标准中的城市用地的合理使用相适应。所以我们只要再次的基础上加深和扩大两者之间相对应的内容,就可以使城市规划标准的内容与生态城市规划标准的内容相结合。

2.城市规划内容与生态城市规划内容对对应与结合

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是建立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的,生态城市规划是建立在人们物质水平提高的基础上的,随意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需要与城市规划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前面我们已经提到高城市规划是在一段时期内对城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空间布局等一系列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而生态城市的规划就是在城市规划的时候要考虑到自然生态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两者的结合,是人们对城市的满意度提高,从而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也就是说在城市规划的各个方面考虑生态环境的因素,如在城市土地使用方面,在空间规模的预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容量,在空间布局方面要有生态园区的划分,在绿地系统是要以建立生态绿地景观的规划,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系统,利用生态自身的调节力来设计生态绿地系统又比如在对自然历史的保护上需要考虑城市与自然的衔接设计,自然保护区的设置以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3.城市规划标准与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对应与结合

城市规划标准是为了城市规划编制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法制化,所以城市规划标准很好地知道了城市在建设中的发展但是生态城市规划标准只是为了建设生态城市服务,所以会与城市规划标准有所不同目前有许多城市有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态指标体系,如2007年重庆拟出台的《重庆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上面就有提到包括住宅、公共服务设施、工业、市政公用设施、绿地与隔离带等向生态城市靠拢的内容。但这并不是直接以指标体系出台,所以基本没有达到生态城市建设要求的标准,将城市规划内容与生态城市规划内容、城市规划标准内容与生态城市规划标准内容以及城市规划标准与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三者有效的加以整合,这样才能为研究有效的生态城市规划标准形成有利因素在以在构建生态城市标准的时候应遵循对应原则,将国家生态指标中规定的内容与城市规划标准相结合;兼容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的地方规划标准,结合当地的特色进行有效的标准研究;简洁原则,在将文字规定与指标表格规定相结合,采取具体的数字指标体系,让规划标准简洁明了;地方原则,体现地方的生态系统循环规律,不能随意试图改变生态的自然循环持续原则,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让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型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是当前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的城市发展战略的主要方向,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应当与城市规划建设的标准相适应,并且通过有效的规划,将生态型城市建设充分融入到现代城市建设进程中,充分发挥生态型城市在当前市场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的生态型城市规划有着不同的实际情况,应当从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标准,促进我国城市建设工作持续稳定地开展。

参考文献:

[1]马汉文,胡波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途径探析[j]大江周刊,2010(08)

[2]叶麟珀浅议生态城市规划[j]山西建筑,2009(11)

第6篇:生态文明城市规划范文

一、充分认识推进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的重大意义

1.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人民谋福利、为子孙后代谋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虽然我市水生态保护工作已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与人民群众需求和新战略发展要求相比,我市水务保障能力仍然较弱。主要表现为:全市70%的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条件,农业仍然靠天吃饭;41%的土地水土流失严重,城市总体防洪能力尚未达到规划标准;1/4农村人口吃不上安全水,大约70%河段存在不同程度污染。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在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活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功能,努力构建服务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水利发展新格局。

2.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付出的水资源、水环境代价过大,一些地方出现河道断流、湖泊干涸、湿地萎缩、绿洲消失、地下水位下降等严重生态问题。我市情况虽然稍好,但是人均水资源较少,供需矛盾较大。全市总体防洪能力尚未达到规划标准,水旱、洪涝灾害隐患较为突出,一些河流污染较为严重,局部生态环境时有恶化。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3.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现代水利发展的重要抓手。我市是一座滨水城市,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有132条,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要事。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提高全社会水资源节约和保护意识,牢固树立现代水利理念和水生态文明观念;有利于引导各区、县(市)和各部门主动适应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力,科学确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模;有利于提升水利发展质量和效益,充分发挥水利的经济支撑、社会服务、民生保障、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功能。

4.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一些区、县(市)河湖水系不畅、水域面积萎缩、水生态系统退化、洪涝灾害频发、城市排涝标准过低等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制约我市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瓶颈。因此,必须大力开展城市水生态环境治理,逐步实现城市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打造和谐优美的城市人居环境,为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有力支撑。

二、哈尔滨市推进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的基础条件

1.水资源基础条件。全市境内共有大小河流1 321条,均属松花江流域水系,其中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32条,河流总长度6 179.5公里。全市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29.2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99.2亿立方米,地下水30亿立方米。全市人均占有水量1 290立方米,约占全国人均水平的60%。地表水开发利用率40%,地下水开发利用率80%。

2.水利工程基础条件。全市共有大中小型水库201座,设计总库容23亿多立方米,其中库容1亿立方米以上大型水库3座。各类堤防1 845公里,主城区松干堤防达到了百年一遇防洪标准。万亩以上中型灌区70处,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5处。共有公共供水厂29座。其中市区10座,供水管网长度1 577公里,日供水能力162.8万立方米,供水普及率87%;主城区饮用上了安全优质磨盘山水,水质合格率达到99%。县镇19座,供水管网686.55公里,日供水能力21万立方米,供水普及率82.9%。共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 673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61%,饮水安全率67%。共有污水处理厂22座,日污水处理能力151万立方米,其中城区11座,排水管网2 063公里,日污水处理能力131万吨,污水处理率83%。水田面积发展到1 000万亩,水土保持治理率49%。

3.生态水利建设成果。“北国水城”、“百里生态长廊”等重点项目取得了较好成效,阿什河综合治理重点工程正在抓紧实施。“北国水城”一期工程全面完工,规划建设的“一横”――发生渠及其以南渠道、湖泊将全部通水、见绿、通航,松花江北岸100公里堤防防洪抢险通道及横贯东西的北京东路工程将于年底全线通车。“万顷松江湿地”完成滩岛清障、退耕还湿20平方公里,初步打造了金河湾湿地植物园、民主湿地等松江湿地游景点。“三沟一河”综合整治稳步推进,阿什河清淤治污和三沟清水水源工程全面完成,“三沟”实现了全线污水收集和清水入河,城区日污水处理能力由74万吨提高到131万吨。

4.水资源管理工作进展。一是立法工作得到加强。陆续出台了《哈尔滨市水生态监测条例》、《哈尔滨市磨盘山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和《哈尔滨市滩涂管理条例》,为全市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了法制保障。二是水行政执法得到加强。制定了《水资源专项执法方案》,通过加大对水资源、供排水、灌溉工程及相关设施的稽查力度,破坏、占用灌溉工程,侵害、占压、私建排水设施,违章用水、排水等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三是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稳步推进。通过加强用水总量控制,严格取水许可制度,全市年度取水量控制在70亿立方米以内。通过推进高耗水企业节水技措改造和开展地下水保护行动,年节约用水2330万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8.1%。

5.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利条件。一是过境水资源较为丰富,利用空间较大。不但境内河流众多,而且松花江穿城而过,每年过境水量约为400亿立方米。按照国际惯例规定的过境水利用率一般不超过30%计算,松花江可利用过境水量大约为100亿立方米,而我市目前利用率不足4%,可利用空间广阔。二是水务一体化管理优势较为突出。我市是全国副省级城市中较早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城市之一,早于2010年3实现了对全市涉水部门一体化归口管理。继2008年获批成为全国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后,2010年3月又被国家批准为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城市,为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管理效率、提升建管水平奠定了体制基础。三是生态水利建设基础较好,前景广阔。不但前期开展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为进一步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特别是松花江沿岸“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是全国沿江城市中面积最大的城市湿地,面积达1.5万公顷,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6.水生态环境存在主要问题。一是地表水污染严重。现状水功能区总体达标率仅为40%左右,特别是松花江干流和呼兰河及阿什河下游水质污染严重。二是地下水超采。伴随开采量逐年增加,目前城区已形成大面积地下水漏斗区。虽然现状开采量已低于允许开采量,地下水水位也已大面积回升,但地下水下降漏斗仍然存在。三是湿地破坏。表现为湿地面积严重减少,湿地污染、旱化、沙化严重。四是水土流失严重。目前我市森林中除保存一些原始森林外,大多数是次生林和人工林。森林抚育缓慢,森林维护生态环境功能减弱,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三、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各项工作

1.加强领导,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涉及城市防洪排涝供水工程建设、水资源配置与节水用水、水生态修复与水环境整治、河湖岸线美化绿化及水景观营造、水管理体制等诸多方面。建议切实加强领导,将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建立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区、县(市)政府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水务、发改、财政、建设、卫生、环保、林业、国土、交通、旅游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落实责任,齐抓共管,保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2.科学规划,规范标准,保证工作有序开展。首先,要将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内容纳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不但要与《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号)、《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2011―2030)》、《城市水系规划导则》(SL431―2008)等现有国家政策规章制度标准协调一致,还要与其他相关规划有效衔接,建立起涵盖水生态文明城市规划、建设、监督、管理全过程的制度标准体系。其次,尽快建立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标准,在有关工作中切实体现以水定发展、以水调结构、以水规划产业布局的核心理念,制定管理办法,完善实施方案,明确建设标准和重点工作任务。

3.加强理论研究和技术引进,强化科技支撑。第一,积极学习吸纳济南等城市在开展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方面成功经验,充分借鉴其在现代生态环保技术应用和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等方面先进经验。第二,结合我市“北国水城”、“百里生态长廊”、阿什河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建设,鼓励有关部门、基层单位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加强水生态文明城市基础理论和实用技术研究工作,进一步明晰河湖水系连通、防洪、排涝、供水、截污治污、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规划布局、建设重点和对策措施。第三,进一步加强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从项目规划、立项、设计、投资、建设、管理全过程,统筹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夯实水生态文明城市发展基础。

4.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稳步推进创建进程。选取部分区、县(市),给予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创造良好环境,开展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为推进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开辟思路,积累经验。各区、县(市)和有关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加强沟通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着力开展前期研究和筹备工作,确保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取得实效。

5.完善机制,强化考核,保证工作落实。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水生态文明建设。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和节奖超罚的节水财税政策,运用经济手段促进水资源节约与保护。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安排专项资金,保证水资源费按照国家规定主要用于水资源的管理、节约和保护。出台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将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目标纳入政府、管理部门、干部考核体系,保障相关工作有效落实。

第7篇:生态文明城市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生态城市;规划探讨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construction in China rapidly,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city landscape construction in the city has a very important influence. 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trengthen the study on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of city planning. The author will make from the following several aspects.

Keywords: city planning; design;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study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言

城市的规划设计关系到整个城市的面貌和整体状况,也关系到整个城市居民的切实利益,同时,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实施生态规划设计更是现阶段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客观要求,有助于推进整个生态城市的建设。因此,要加强对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探讨,促进生态的和谐,推进整个社会的进步。

二、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影响因素探讨

有若干因素对住宅小区规划及其发展产生非常直接的影响,具体如下所述:

1.城市多元化

城市的发展以人为本,保持总体发展目标不变,而各子系统的综合目标则向多途径进行发展,实现城市多元化。城市发展的总目标可分解为若干子目标,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发目标,生态保护目标以及空间发展目标等。在进行规划时,应当仔细分析各子目标,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结合,从而制定出综合的发展策略,以实现城市平衡发展。这就需要着

眼于城市全局来实行具体小区的规划。

2.城市信息化

(1)城市信息化的基本概念

城市信息化,其目标是提高城市集聚辐射或扩散的能力,高起点地融入经济全球化,建设一个由大容量国际出口宽带、互联互通多媒体交换的通信主干网以及多种宽带接入网组成的城市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综合利用现有的信息网络资源,实行城市信息化开发运用的整体推进。城市信息化,就是信息化进程在城市这一特定地域空间上的实现。

(2)对城市居民工作方式以及住宅小区规划的影响

工作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部分,是最主要的生活行为。城市信息化,从两方面对居民工作方式产生影响:一是,办公地点扩散化;二是,居家办公的趋势。因此,小区规划,一要满足小区信息化的设计要求,二要树立信息城市的设计观念。

(3)对居民日常生活方式和住宅选址的影响

城市信息化对居民日常生活方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居民和政府间活动方式的变化。居民与政府相关的活动,逐渐增多,成为居民行为中很重要的部分,而且居民与政府之间的活动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点导致居民住宅选址更为宽泛,更为自由。

(4)对城市功能及其布局与住宅小区规划的影响

城市信息化,导致城市功能布局产生总体变化,城市功能逐渐融合,或逐渐分散,对城市交通功能也产生了极大影响,导致其变化,进而对住宅居住功能产生影响,导致其要求提高。因此,住宅小区规划应当注重完善小区住宅的使用功能。

3.消费观念和居住观念的变化

(1)新经济时代消费观念的变化

市场经济运作下,消费者的需求,在生活方面和精神方面都极大地提升,人们对产品精神层面的要求更为丰富。住宅小区规划,需要着重强调差异,重视居民的精神消费和需求。

(2)生活理念的改变

城市规划的变化,同时也导致城市居民在消费、居住等各个生活方面的观念,因此住宅小区的规划需要努力顺应这一发展,把握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方向,更好的为房地产企业创造更

大的效益。

三、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探讨

1.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

在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上,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以真正实现城市的生态化目标,并体现不同城市独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风格特色和吸引力。其基本设计有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和城市住区设计三个方面。

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在由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特别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观谢十,要在做好高层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园林设计的重点是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两岸林带以及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融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历史传统与现念及现代生活要求于一体,提高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要以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为平台,建设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型工业体系,同时努力发展旅游、教育、医疗、物流、文化、信息、房地产等产业。要建立生态产品开发、设计、孵化中心,逐步实施现有产业的调整和改造,实现产业的生态转型,提高生态经济在GDP中的比重。建立企业环境行为、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将企业的环境信用纳人企业社会信用体系之中,通过多媒体向社会公示。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

2.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我们的祖先将城市建在有水的地方,大江大河的沿岸都是城市的聚集地。所以,我们的城市都要很好的生态基础。对于这样的状况,对我们建立生态型城市是十分有利的,我们不仅要利用,而且要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原始的生态环境具有无法比拟的优点,任何人工建造的都不可能比它更好,所以我们必须采取一切措施尽可能的保护原始的生态环境,还有在保护的基础之上,我们还有对原有的生态资源进行提升,通过人工来对原有的资源进行完善。只有充分的利用生态资源,建设生态型城市,才可以更好地建设城市的发展

3.城市基础规划设计

(1)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设施、通信设施、能源动力设施、给排水设施、商业设施、住宅、教育设施和休闲娱乐设施等。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一定要有长远的观点,基础设施的建设既要满足近期城市发展的需要,又要留有发展的余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城市路网规划。城市路网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是实现城市各项基本功能的正常运转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城市的路网对整个城市的作用,就如同血管在人体中的作用一样,它联系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是城市的基本骨架。路网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并决定着城市是否能正常运转。在规划设计路网的形式(或走向)的时候,除了考虑人流、车流以及市民空间的需要,同时还要考虑到整个城市将来的通风状况,只有整个城市有良好的通风状况,才有可能保障市民具有良好的通风。

4.城市交通规划的生态化

我国城市的普遍特点是:人口众多、道路网络稀疏,人均拥有道路面积低,小汽车等私人机动车发展迅速。私人机动车的增加,特别是小汽车拥有量的大幅上涨,使得私人交通对城市环境的污染逐渐严重。公共交通优先正是实现城市交通规划生态化的措施,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方法。公共交通优先的含义就是:在整个城市交通体系中,要树立公共交通优先的意识,在法律和政策上扶持公共交通,在体制改革上率先引进竞争机制,做好规划和管理的研究,使得公共交通优越于其他交通方式,从而达到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目的。在规划阶段提倡公共交通优先,就是要优先考虑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优先落实公共交通发展用地,优先制定公共交通专项规划,在与其它规划的关系中明确其地位。

四、结束语

建设富有中国文化特色、能体现各地地域特点的生态市、生态镇、生态社区、生态村落,是应对新世纪的严峻挑战,建设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丁雷;赵琨.浅谈生态城市规划.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09

第8篇:生态文明城市规划范文

在金融危机阴影依旧弥漫、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压力凸显的情况下,搞好城市绿化建设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影响。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城市园林绿化经济建设,不仅有效的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完善了城市功能,满足了人们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需求,而且促进了我国城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城市绿化产业正蒸蒸日上地活跃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出现了小城镇绿化缺少资金、规划不到位,大中城市绿化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复建设等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由于城市经济总量和决策者重视程度的不同,各地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多数中小城市经济相对欠发达和环境意识不高,致使城市园林绿化投入不足,总体水平偏低。

2.对城市园林绿化的理解还停留在他的自然功能,对而他的经济功能产业功能考虑很少,多年来当作一项纯公益事业去做,与市场不沾边,其结果是生存缺乏手段、竞争缺少发展缺少后劲,有些地方形成了绿化经济效益外部性的特点。

3.绿化产业结构不合理:绿化市场管理混乱,产业结构设置跟不上发展,每年的绿化季节都是各吹各打,无统一标准,谁有资金谁说了算,作为有技术、又能力的主管局看着粗制滥造的绿化工程干着急。

4.园林绿地系统与城市规划脱节,随着城市发展的步伐加快,城市总体规划、园林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的上报、修编,须经各级政府(省、市,较大城市须经国务院)审批,迫于客观现实需要,绿化工程建设脱离图纸。

5.园林绿化行业的生产或绿化施工,很大程度上还以笨重的手工劳动为主。许多技术还依赖于个人的熟练程度。如:在施工中对一些高大乔木的挖掘、包扎、搬运、定植、修剪以及一些名贵树木的繁殖和管养等。均没有较为先进和科学的技术指导。

6.园林树种多样化选择存在着盲目性。有些城市的园林单位虽然很清楚“适地、适树、经济”,但是对各单位盲目购买不适宜的树种却无法控制。

二、城市园林绿化经济的发展形势

我国35%的人口生活在城市,按照国家园林城市的要求,城市绿化面积占城市规划区的30%,地方政府争创园林城、生态城的积极性,加速了城市绿化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善了居住环境、提高了物业价值,而且拉动了房地产、金融、装潢、建材、劳动力与搬运市场等。经过有关部门综合核算其经济投资产出比为1:5,从而推动了大中小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

1.把城市园林绿化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争创省级园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及生态城市作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大中城市把它作为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促发展的重要抓手;中小县城把加快推进创园活动和园林绿化作为改善环境、改善投资、加快发展有机结合来推进,相得益彰。

2.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要求我们必须把绿化定位于产业,树立绿化是生产力的理念,统筹城乡发展,调整城区、乡镇产业结构,建设园林绿化生产基地、城市园林花卉市场,从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从产业发展和生产力促进的规律上去思考、谋划行业更新、更多、更大的发展。

3.科学建绿借鉴国外城市绿化成功经验。从见缝插绿向“点、线、面一体”科学规划建绿发展,高标准的园林城市。

4.生态优先,打造节约型园林。在园林绿化规划建设中,以自然、生态、保留为原则,精选乡土树种,利用植物多样性,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水体、植被、历史文化遗存,因地制宜、因势造景,打造节约型园林绿化景观。

5.多元融资,市场运作。“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城市绿化建设增添新活力。通过市场运作程序,“管护权”、“承包权”、“冠名权”转让,社会资本参与绿化建设,民间资本用于城市绿化建设,形成了多元化的绿化建设投融资机制,减轻了绿化建设成本,努力实现政府、企业、社会效益的三赢。

6.城市园林绿地定为防灾避灾的场所。规划公园、绿地街头游园活动功能应从人的需要出发,不仅满足居民游憩休闲活动得需求,而且满足防灾避灾的要求。

三、发展城市绿化经济应注重的问题

1.把园林绿化建设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起来。在工作中注重结合实际,充分利用海湾、江河、沟渠进行绿化,重点在城市绿化、海河治理等方面建设一批精品工程。

2.把园林绿化与改善城市管理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从治理脏乱差入手,对毁绿、占绿等现象进行制止,努力营造整齐有序的城市环境。

3.把园林绿化建设与强化环境保护、节能降耗紧密结合起来。

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抓好污染防治,加快江河综合治理,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保护蓝天绿水,保护好、营造好一方水土。

4.把园林绿化与创建文明城市紧密结合起来。搞好园林式单位、园林式庭院评比、检查、验收活动,推进精神文明单位建设。

四、发展城市绿化经济的措施

1.统筹城乡发展,科学规划。从生态园林城市出发,遵循生态设计原则,应布置大型生态绿化,科学地配置植物群落,要力戒毁林、毁田造园林的作法,以较小的投资获得较好的效益。

2.实施绿色图章制度,加强绿化工程监管;实行“绿色图章”审批制度,各类工程建设项目的配套绿化工程要做到“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对达不到规定绿化标准的不得投入使用。通过日常检查来控制工程安全与质量,提高施工企业自身综合实力,在引导施工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严格资质审批,加强企业管理。经济发大省市绿色图章的启用,收到一定预期效果。

3.依法治绿,加强维护“绿线”的严肃性。

4.作好宣传,发动群众参与园林绿化。

城市是接力的城市,不仅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更是将来的。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做统领,积极探索和借鉴先进的园林理念和先进的园林绿化方法,将我们的城市建设成美丽的大花园――“城在林中,林在城中”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真正实现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吴福明.园林经济新现象“大树进城”的利弊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2007(12).

[2]管怀庆.对城市园林经济发展创新机制与途径的探讨.技术与市场(园林工程,2007(01).

第9篇:生态文明城市规划范文

关键词 城乡规划 生态文明 策略 重庆

中图分类号:TU984.115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报告首次提出“美丽中国”概念,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是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抓手和平台。重庆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有着大山大水的自然生态格局,在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时代背景下,城乡规划对于城市如何维护山水格局,实现经济与生态共生共荣,历史与现代相得益彰,促进城市生态化发展进行了积极而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

1 重庆是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的、特大山地城镇的典型代表

1.1 全市概况

全市现状户籍人口3329万人,常住人口2919万人,城镇人口1606万人,城镇化率55%。其中,主城区已建建设用地619平方公里,城镇人口700万人,占全市城镇人口43%。

1.2 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

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南丘陵山地区,北有大巴山,东有巫山,东南有武陵山,南有大娄山。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山地面积占76%,丘陵面积占18%,水域面积占1.29%。从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来看,渝西地区地形以丘陵、低山为主,地形相对平坦,适宜城镇发展。渝东南和渝东北地区分别靠近大巴山和武陵山两座大山脉,多高山狭谷,地质地貌复杂。城镇密度呈西密东疏态势,西部城镇密度是东南部和东北部的3至4倍。

1.3 三峡工程关乎国家生态安全大局

三峡库区是全国乃至世界最为特殊的生态功能区,蓄水至175米时,淹没陆地面积达632平方公里。重庆处在三峡工程生态屏障的核心地带,库区重庆段东西长约600公里,南北宽约80公里,面积约占整个三峡库区面积的85.6%,库区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354人,是全国平均数的2.1倍和同类型山地丘陵的4倍以上。2009年,三峡工程竣工后,重庆段淹没陆地面积467平方公里,涉及主城区和13个远郊区县。目前,三峡库区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的后三峡时期,但库区仍然存在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安全等多重压力。

1.4 重庆主城城市发展历程与山水格局特征

重庆是著名的山城、江城,主城区范围内“一岛、两江、三谷、四脉”的自然山水环境形成了坝、坡、嘴、沱、场等山地典型特征。上世纪四十年代重庆成为战时首都以来,大量人口的涌入使城市发展迫切需要规划控制和引导,此后,先后制定了6次城市总体规划,主城区人口规模从抗战前的47万人,发展到抗战胜利时125万人,1997年直辖时的500万人,到目前的700多万人。在此过程中,规划始终尊重、顺应自然山水环境特征,有机分散、分片集中的规划理念一脉相承,多中心组团式发展的城市格局在实践中逐渐发展和完善。

2 强化山地城镇生态规划理念,有机疏散的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

2.1 生态优先的低冲击城市发展策略

利用主城区良好的生态格局,在规划中积极贯彻生态优先的低冲击城市发展策略,保护好等山体、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和水体等生态廊道,保障主城区生态环境安全。对四山中高程350米以上、覆被条件好、坡度大、具有较高地表起伏度的山体进行核心保育。在城市建成区与自然山体间的大型片状林地,规划近1000平方公里由郊野公园、风景名胜区和上百个城市休闲公园组成的山地城市特有的城市绿地系统,形成足够的生态缓冲地带。加强组团隔离带规划控制,利用两江沿岸、城区高速公路沿线的绿岛、绿带和绿楔建设,构建生态廊道,形成对本底和斑块之间的串联、对异质斑块间隔离。

2.2 优化与转型结合的城市产业布局

抓住两江新区战略和“二环时代”发展契机,促进主城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中心城区由传统产业向第三产业和生产业转型,积极发展金融、科技、创新、会展、商贸等功能。两山之外的城市新区则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产业,形成“内优外扩”、“内外联动”的规划发展态势。深入研究主城特大城市人口、产业、交通布局发展特点,以主城为核心在更大区域的大都市区统筹规划布局,使工业区、市场体系等功能有更多的布局选择,增强区域协调发展活力。

2.3 有机疏散的组团城市空间格局

在主城5473平方公里中,规划1188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占总用地的20%,其余的80%为两江、自然山地、森林公园、大型绿地、郊野公园及农田用地构成的非建设用地,形成容纳1200万人的特大城市框架。城市空间形成“五大片区二十一个组团”结构体系,生态空间形成“一岛两江三谷四脉百廊千园”结构体系,走向人工建设与自然生态有机融合、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将特大城市分解为10个左右相对较为独立,人口规模在100万左右,有相对配套完善的综合功能的组团,既保持特大城市的规模优势,又尽量减少因城市规模过大带来的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问题。

2.4 因地制宜、分区辐射的城市中心体系

与城市空间和组团布局相适应,形成城市中心—副中心—组团中心的三级新中心体系。疏解旧城,发展新区,提升中央商务区以及5个传统城市副中心的商务集聚功能,培育10个左右新的城市副中心,分担部分市级公共服务功能。按照人口分布与公共设施布局相匹配的原则,配套发展一批组团中心。

3 引导和塑造大疏大密,山、水、城交融的城市空间形态

3.1 大疏大密的特色城市环境

规划主城九区1188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实际分布在3000平方公里的空间内。传统上重庆城市密集的区域建筑密集,富有紧凑城市的特点。规划形成分组团宜高则高的“高而疏”、“低而适中”与部分新区地区“低而疏”,加之组团之间的大片山林绿化,形成独有的疏密有致的空间分布格局。3000平方公里的城市地区,平均容积率远低于同等规模的城市,显现特有的环境品质。

3.2 山、水、城交融的城市风貌特色

重庆主城长江和嘉陵江江湾曲折、变化丰富,构成了两江四岸丰富的江湾景观。两江江面宽度适宜,长江平均宽度约600~1000米,嘉陵江平均宽度约300~500米,这个宽度既不同于100~200江面那样缺少气势,也不像长江下游城市两三千米以上的江面使得两岸之间难以联系。以两江四岸滨江地区为重点,突出山水城市特征,开展主城“两江四岸”滨江地带城市设计,高品质塑造滨江地带城市空间,展现富有重庆特色的城市意象。

3.3 四山管制规划和规定

为切实保护主城四山生态屏障,编制了《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管制分区规划》,并颁布《重庆市“四山”地区开发建设管制规定》。近年来划定了主城区的绿线、蓝线,设立了7个自然保护区、6个风景名胜区、28个郊野公园和生态农业区,加强了对山体开发建设行为的管控,为山体生态系统的维育,生态服务功能发挥,生态安全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撑。

3.4 规划混合聚居、功能复合的大型聚居区

以“公交引导、职住平衡、配套完善、融合聚居”为原则布局21个大型聚居区。以居住空间为主体,结合产业分布、环境品质、城市功能和设施支撑等条件因素,将达到一定居住用地和居住建筑规模的功能空间,为未来居住空间发展的重点区域进行规划统筹和发展谋划。各个聚居区用地范围约10~3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约20~30万,总用地约400平方公里、居住总量约500万人,并带动就业、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相配套,形成“四位一体”的聚居区完整规划体系。每个大型聚居区围绕自身中心都有轨道交通、城市快速干道系统、公交换乘枢纽等,并使之与中心城区及各组团串联,形成交通便捷、出行顺畅的多元化交通网络。测算周边产业园区的就业岗位,实现产业和居住的职住平衡。均衡配套服务设施,形成不同层次,服务周到、覆盖全民的均等化公共服务体系,满足民生发展需求。同时,按照“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的原则,规划布局了不同类型的住房体系。

4 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各种交通方式有机衔接的多层次、多类型山地低碳绿色交通系统

4.1 强化交通规划引导城市发展

沿各组团、中心布局快速路网,规划“六横七纵一环七联络”总长882公里的干道骨架,以及39座跨江大桥和37座大型穿山隧道。其中,已建成跨江大桥22座,在建6座;已建成大型穿山隧道17座,在建3座。优化城市次干道和支道路网,形成自由式山地网格化交通系统,提高山地大城市城市道路交通科学性。

4.2 确立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策略,规划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75%以上

重庆现状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63.6,高于国内多数大城市。规划沿主要交通集散点布局大运量城市轨道,布局9条线路、480公里的轨道线网,运送能力达850万人次/日。目前,已通车里程达142.5公里,位于全国第五位,西部第一位。围绕轨道站点实施TOD开发,优化布设各层次地面公共交通网络。

4.3 探索实践山地低碳交通,构建步行、扶梯、缆车、自行车等多种方式有机融合的特色慢行系统

创新将包括自行车、步行在内的低碳慢行系统纳入到各级规划编制及管理中。在两江四岸等相对平坦区域开展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兼顾交通、健身、休闲等特色功能。优化城市步行环境,系统开展山城步道规划,在各商业中心区、大型集散场、交通枢纽中普及无障碍通行,利用地形高差规划电梯、扶梯、缆车、索道等辅助交通方式,形成连续、完善的立体慢行系统,也方便各种交通方式无缝衔接和高效转换。

5 高度重视人居环境安全,构建现代化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5.1 加强山地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的基础研究

结合地形地貌、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及人类经济活动等因素,对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进行了不易发区、低易发区、中易发区、高易发区的四级划分。以此为依据,把市域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区分为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重点防治区包括各个沿江城市的环库区、重要交通干线和国家级自然人文景观人口密集区等,地质灾害防治主要采取以工程治理和监测预警为主、搬迁避让为辅等措施进行防治。重点防治区外的广大地区,均为一般防治区,主要采取监测预警、搬迁避让为主的非工程治理措施进行防治。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建立了灾害信息采集、快速处理水平,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和信息共享机制。

5.2 制定专项规划,全面提升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水平

规划编制完成了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泄洪通道专项规划、城市消防规划、人防工程建设总体规划等大量专项规划,并出台了相应的管制措施并予以充分实施。其中,《主城区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分城市级——市级——区级——社区级四个梯级,与21个组团相对应,分别规划了21处市级应急避难场所、130余处区级应急避难场所,以及全面覆盖主城区的大量社区级应急避难场所。市域40个区县也全部编制完成了分区防灾避难场所专项规划,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计划。《主城区泄洪通道专项规划》共规划了233条泄洪通道系统,规划要求除满足泄洪功能外,还应为泄洪通道建设及城市安全、景观必须预留的空间距离。

5.3 积极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为改善环境质量,建设生态文明,提升城市品质,市政府提出了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目标。具体措施上,通过优化产业布局,环境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制度创新、宣传教育等多种方式,实施环境保护优化、空气质量达标、水环境质量达标、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环保达标、环境能力建设、城乡环境整治、公众满意度提升等系列工程,将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5大类26项指标进行分解落,力争2013年通过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验收。

6 注重技术创新,开展生态城市规划试点示范

6.1 生态城市课题研究

针对生态城市规划,配套开展系列专题研究,包括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研究、适用于山地条件的生态技术研究、山地生态城规划标准体系研究等十多项课题。其中,生态城规划指标体系将一般城市规划标准的基本内容与生态城市建设指标进行有机关联,结合重庆具体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特点提出具有可操作性,充分体现重庆山水城市地理特征的指标体系。通过开展山地生态城规划标准体系研究,有利于对我国城乡规划标准的具体内容完善,弥补现有体系对于山地区域考虑的不足。

6.2 开展宜人尺度的悦来生态城规划,加强山地生态城市规划创新

启动悦来生态城规划试点,探索山地城市的生态城规划理念和方法。悦来生态城于2012年10月15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复同意规划为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纳入了中央财政对绿色生态城区给予资金定额补助范围。在规划中,以低碳生态的小尺度城市空间布局为目标,形成紧凑型的低碳邻里社区。

7 重庆推进生态文明对策建议

生态文明只有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协作关系时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因此其建设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下一步,城乡规划要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在城市规划编制、规划实施、规划监督等方面,对生态规划理念、技术方法、指标设定、操作路径、组织保障、应用推广等做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

7.1 优化城镇体系布局

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及重要林地、重要湿地、重要水源地、重要生态功能区等生态区域纳入城镇体系空间保护系统中,从产业布局、交通设施布局、城镇布局方面,协调与城乡建设的关系。

7.2 对城乡总体规划进行深化,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保障规划实施

要以保护城市山体山形和水系水质为前提进行城市规划布局,构建生态网络,整合山系、水系、湿地、自然林地、人工绿地以及道路空间、游憩空间的建设与保护,协调生态保育的技术与政策,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路径、技术路径与社会经济保障措施。

7.3 服务低碳经济发展,做好低碳技术的规划引导,将国际先进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规划管理法定依据

即将生态环境、能源利用、水资源利用、固废处理、绿色交通和建筑设计的先进技术转化为具体的生态指标及控制引导要求,落实至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定图则中。

7.4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进一步加强生态空间管控和人文服务

加大规划执法监督力度,保护生态资源,保障开敞空间和公共空间。加强均等合理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布局,搭建生态文化空间。推进工业区生态化、生态社区建设、可持续的建筑等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