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课标语文教学要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话:由独白到互动
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应是对话式的,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新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实施建议”部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对话”体现了“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对话教学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
对话型的语文教学将彻底改变老师是文本发言人的角色,教师单方的讲解将由师生双方的对话所取代,作品的主题、情节推进将在精彩的对话中形成。师生在对话中思想相互碰撞,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引发出创造的灵感和冲动,在对话中甄别真善美,提升道德人格,涵养个性。有学者指出,我国的语文教学可望由“训诲─驯化型”和“传授─训练型”发展为“对话型”。犹如一朵耀眼的花,“对话”开放在语文教学的田野里。
二、启发:由注入到激思
教师教学语言的启发性,要求通过特定的教学方法和语言表达形式,把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重在启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教师讲课语言的启发性,即在用语上要处处着眼于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开动脑筋,独立地去获取知识。即通过教师的“讲”,诱导学生的“想”。对那些可以自然地顺理成章得出的结论,教师可以通过巧妙的提问、活泼的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表述;对那些较为复杂的深层次问题、教师可以设计层层“阶梯”,通过丰富生动的课堂双边活动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性语言,巧设问题,引导学生展开由此及彼、由因及果,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的联想,以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三、激励:由批评到赏识
论文摘要:随着语文新课标的实施,新课程语文也全面铺开。在当前的新课标教学中普通存在着一种“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对着新课标,苦想怎么教?捧着新教材,教法从何来?喊着新理念,讲着老教案。怎样解决新课标语文“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成为一线教师最大的困惑。为了化解“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我们采取了以下具体做法: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改进教学方法,有效节约时间;采取“任务驱动”,拓展第二课堂;大胆增补删减,重构教材内容等。通过实践,上述措施成效明显。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 重构教材 任务驱动 有效教学 高效课堂
随着语文新课标的实施,新课程语文也全面铺开。怎样解决新课标语文“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成为一线教师最大的困惑。
毋庸讳言,在当前的新课标教学中普通存在着一种“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对着新课标,苦想怎么教?捧着新教材,教法从何来?喊着新理念,讲着老教案。
为了化解“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我们采取了以下具体做法:
一、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新课程大大压缩了必修课的课时,新教材却没有减少内容含量。内容多,要求高,课时不够的矛盾非常突出。课时量与教材容量相比犹如“杯水车薪”。赶进度、开快车,使得知识不易掌握,基础难以巩固。在实践上,模块教材的深广度难以把握,讲少了造成教材很难顺利完成,讲多了又难给学生思考探究的余地,教学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这些问题成了制约新课程教学的瓶颈,也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为了解决教师普遍反映的课时不足的矛盾,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的要求。
二、改进教学方法,有效节约时间
教学时间不够用,教学内容完不成,这是许多语文教师日夜焦虑的棘手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寻求合理的教学方法。
第一,精讲片段,以点带面。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不是靠教师讲解一两篇文章就能一蹴而就的。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贪大求全,急于求成,而应总揽全局,精选片段,进行重点教学。
第二,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堂上,教师要真正做到:学生已经懂得的知识,坚决不讲;学生通过读书自己就能领会的知识,坚决不讲。教师应教给方法,让学生在多读、多思、多练中掌握知识。
第三,以练代讲,讲练结合。教师要结合课文重点段落和精彩片段所涉及的知识点,精心设计一些相关的小练习,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完成,不懂的地方再进行指导讲解。这样,力争把重点、难点消化在课内,排除在课外。
三、采取“任务驱动”,拓展第二课堂
对于语文学科而言,虽然课内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仅如沧海一粟,更多的工夫应该在课外。我们应延伸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增加课堂教学的厚度,不仅要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开一扇窗,更要为他们打开一道门,使之能够自如地迈进来,走出去,饱览更为美妙的风光,拥抱更为精彩的世界。
那么,怎样才能加强语文课堂的延伸教学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延伸课堂教学的内容深度。
(2)利用课前说话活动延伸课堂教学的内容广度。
(3)创设情境,开设活动,延伸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感官接受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
当然,关于延伸课堂教学内容的方法和形式还有很多,但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从学生的接受心理角度出发,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和最大的效益。
四、大胆增补删减,重构教材内容
新课标赋予师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选择权,在集体研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对教材有计划地加以取舍。避免舍本逐末,力争做到“舍中有得”,突出重点,直奔目标。
教材多了、厚了,周课时少了, 教材教不完怎么办?分析起来主要的问题在于教师在处理教材时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
长期以来我们“教教材”教惯了,教学只停留在“教”的层面上,不尝试“用教材教”。在实际操作中却不敢越雷池半步,不敢结合实际对教材加以取舍。
师生是教材的主人,不是教材的奴隶,教材不是“圣经”。教材内容的取舍权在师生。师生完全可以对教材作大胆地、创造性地处理。
要用好教材实施好新课程,除了专家引领、主体反思外,同伴互助也必不可少。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真开展了“三次备课,两次反思”活动,每次课后由同事评,学科组长评,专家面对面评,先集体反思再由执教者自已反思。并根据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处理好“讲”与“不讲”的关系。
总而言之,在中学语文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大处着眼、小处着力、妙处着手、细处着笔、疑处设问、尾处升华,就能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艺术水平,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进而从根本上解决新课标语文“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版)
[2]《新课标语文案例分析》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版)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5-0063-01
语文是初中教学中的基础科目,是学生与社会生活建立联系的桥梁。语文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中人的语言运用的体现。新课标实施以来,人们对语文课堂的生活化教学重新重视起来,实现语文课的生活化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基础,更是提升语文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要实现初中语文课的生活化教学,利用生活化教学素材、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创新。
一、导入生活素材,让语文贴近生活
语文来源于生活,新课本中有很多教学内容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密切联系,在教学时教师要抓住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主,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根本无法实现语文生活化教学素材的引用。新课标初中语文课本,对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十分重视,利用新课标教材,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引入生活素材,提高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水平。因此,教师要在平时积极搜集和整理生活教学素材。在素材选择时,要保证素材在符合教学要求的同时,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导入生活教学素材,教师要注意教学情景的创建。教学情景要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并依此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活动。例如,在初中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石拱桥》一课教学中,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平时收集的桥梁的图片,这些桥梁不仅有世界著名的桥梁,还包括学生经常看到的当地使用中的桥梁。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听课会十分认真,对中国石拱桥的发展和应用会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这种将学生生活中的常见事物作为素材引入课堂教学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内容生活化,把握好教学切入点
新课标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外经典名篇,文学性和艺术性较强。艺术和文学来源于生活,这些课文与学生的生活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艺术价值的同时,能够以生活的角度分析和理解课文,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安排时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在课文学习中认识生活,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课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从家里带一些颜色不一的花朵到学校,然后以“我的花为什么是红色、紫色、蓝色”等为话题进行说明,让学生在说明中去了解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由此而获得知识的构建。
三、过程生活化,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以课文内容为基础、教师讲解为主的一对多的教学过程。新课标实施以来,这种教学方法已经无法完成语文教学要求。为了实现初中语文课的生活化教学,要让教学过程生活化,让学生形成生活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为学生营造思考的机会,并引导学生将课文与现实生活建立联系。教师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用生活经验来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更深层次内涵,从而激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新课标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故乡》教学中,先让学生讲一下故乡的景色、风俗和物产。在这一教学引导环节,学生的发言积极性会极高,通过大家的发言和讨论,认识了自己的故乡,并激发了热爱故乡的情感。学生对故乡的热爱情感,使他们更容易理解鲁迅先生在《故乡》中所蕴含的深沉情感,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作业生活化,降低学生课业负担
课后作业和练习是学生夯实语文基础的重要环节,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课后夯实课堂知识,教师需要创新作业布置方法,利用生活化的作业替代传统的作业,从而在为学生减轻课业负担的同时,实现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提高。为了提高生活化作业的完成质量,教师可以在作业设计时突出实践性,从而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应用语文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水平。例如,在《范进中举》一课的教学后,可以开展“我所认识的科举制度”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查询科举制度的相关资料,在了解科举制度过程中体会当时文人的生活。这种生活化的作业,学生更乐于去完成,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的实施,意味着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实现初中语文的生活化教学。只有帮助学生有效地建立课文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完成新课标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曾毅.语文教育生活化的理论与实践探析[J].教育探索,2006(05).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教学 困惑 对策
新课标语文教学,要求听、说 、读 、写的训练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适应现行社会的需要,而现行农村语文教学又面临诸多不利的因素,导致农村语文教学一直滞步不前,更谈不上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导致这些情况发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为农村语文教学提出好的建议。
一、当前农村语文教学面临的困惑
1、新教改的理念和多年“应试教育”之间存在矛盾
虽然国家多年前就开始提出素质教育,但由于衡量素质教育的标准太抽象,所以用考试成绩来衡量教师学生水平高低依旧保留。而应对考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题海战术。这么多年来的“应试教育”在教室和学生的心中已根深蒂固,而农村教学方式相对比较单一,要想改变这种教学方式,更是难上加难。
2、课外学习资源匮乏
农村中学都不具备像样的图书馆和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广播室、文学社、电视台对于他们来说更像是“奢侈品”。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图书馆,要知道语文成绩的好坏大部分取决于课外阅读量的多少,读得多了,知识面广了,语文思维自然也打开了。在农村中学,大部分学生有读课外书的要求,但却没有这种条件。
3、农村教育对语文不够重视
我国改革开放已经几十年来,但是在农村,还存在着思想比较守旧,对语文不够重视的现象。领导的重心是学校的外部设施,常常把教学资金过多地运用在学校的桌椅,装潢上等等。部分教师家长也认为孩子过多地接触课外书以及课外活动是浪费时间。要想让语文的新标准走进教学中,首要的是让它走人大家的心中。
二、构筑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农村语文教学体系
1、联系实际,张弛有度
语文教学中很多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是息息相关的。语文知识往往是生活中一些现象的重复再现或正在发生的产物。语文反映了现实中的生活,而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反映出语文知识的根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注重语文知识的合理拓展与延伸,甚至各学科知识之间的合理迁移和渗透,以“举一反三”的方式消化所讲授的课文内容。
2、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认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有助学生形成 “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若兴趣有了,那自然就轻松了,学生一旦对语文这门学课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动力激发他们不断向前。
3、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根据农村学生的现状,老师应灵活多娈,创造适合自己班级学习的氛围,如用普通话与同学、老师交流,建立图书角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组建学习兴趣小组投入到你追我赶的氛围中去,只要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4、重人文精神的培育
人文精神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即人性与理性。人性是指以人为本,注重个体的存在及平等,主张幸福及尊严的追求。在我们的各种教材中,如何将课本知识与这些理念融合好是实现内容堵育的关键。不是要将这些抽象的概念介绍并解释给学生去理解,而是教师在理解其内涵的前提,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潜移默化的启发。在语文课讲解当中,通过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比较人性的优劣、平等的重要性,并晓之以情,在不断的过程中逐步灌输基本的人性光辉。
5、优化课堂教学
要从优化教学设计和改进学习方法两方面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即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达到最优化,每一堂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最优化,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课堂中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构思和安排达到最优化。主要要搞好以下四个设计:一是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二是问题设计;三是课堂练习和作业设计;四是板书设计。
参考文献
一、高中语文教材作为具有教育功能的文化载体,在结构和内容方面“略输”
(一)文化构成比例失衡
2011年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继续倡导了教育教学中的文化理念:“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强调语文教材的选文应该“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同时也指出要“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但新课标教材似乎并没有重视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据统计,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主流文化占总体的10%,精英文化占90%,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则极少选入,除了必修教材中的《祝福》《边城》《林黛玉进贾府》等作品涉及一些民俗民情外,其他少有涉及。缺少民间文化浸染的高中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方面存在着不完整的空白地带,因为传承民间文化是继承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程高中语文教材在少数民族文化内容方面安排的比重也较小,即使有,也是小心翼翼的,或者遮遮掩掩的,这不仅悖于新课标的多元文化精神,也不利于学生多元文化意识的培养。
(二)国外作品入选比例偏小
课程文化视野决定着课程的文化广博性、开放性和宽容性。笔者对高中新课程语文教材中的80篇选文进行了统计,不同国别的作品构成情况如下:
国别 美国 苏联(俄) 法国 德国 英国 奥地利 匈牙利 哥伦比亚 日本 总计 总体比例
篇数 10 1 3 1 2 0 0 0 0 17 21.1%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新棵标语文教材必修1-5中,共有课文80余篇,其中外国文学作品占总数的21.1%,相比较而言,外国文学作品的比例较以前的几种版本有所增加,但是,选材对国外作品的选文比例还是有点偏小,而且偏重于欧美发达国家,其中美国作品占的比重太大,亚非拉等国家的作品很难见到。就地域而言,语文教材的文化选材取向过于集中,在多元文化的时代,要想让学生形成多元文化意识,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也应该有所涉及,这样才能形成合理的教材文化结构,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三)选文缺乏现代气息
新课标教材增加了一批富有时代气息的现当代作品,比如钱钟书的《谈中国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但是,总体来说,还是缺乏现代气息,选文在2000年以后的更是凤毛麟角,这与新课标的要求相差有些远。语文课程是应该重视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但是这种过于重视传统经典的文化取向,势必造成课程文化内容的滞后。教材内容与现代生活的脱轨,也容易造成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降低,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此外,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材中,关于经济、政治、文学、意识、宗教等各领域的选文比例也不够协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文化视野。
二、教学过程较少从文化的角度去阐释文本
在语文新课程的很多课例中,我们会发现教学课堂上对于文本内容的解读,还是局限于传统的解读方式,限于课文本身,缺少文化色彩。比如,在《祝福》的教学课堂上,“祥林嫂的死因”是课堂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是,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交流,往往按照传统的思路,用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封建制度来概括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原因,其实鲁镇的人未必对祥林嫂的人生悲剧负直接责任。如果我们站在文化的角度再一次细读文本,就会认识到这些人物身上所承载的许多传统文化,形成一种扼杀无辜生命的合力。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鲁迅作品的深层含义也是对文本的尊重和深入理解。可是,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在这方面的引导往往做得不够,很少对教材文本中的文化资源进行更深入的挖掘。
三、教学方法选择上的单调和不合理
在新课程理念的环境下,对于许多教学方法,并没有真正运用起来,只是流于表面,看上去热热闹闹,似乎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并不能让学生在这种浮于表面的讨论中获得文化素养。还有的语文课堂上,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不惜让学生成为舞台上的小丑,大量运用表演法,试图通过学生之间的对话来达到理解教材内涵的目的,但没有考虑到有些内容是否适合于角色扮演式教学,是否忽略了文本本身的文化内涵,学生在此过程中有没有受到任何文化的感染。笔者举一个适合于表演式教学的例子,从正能量的角度谈谈文化因素的挖掘与培养。例如,《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文章,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角色的扮演和内容的改编,然后分组,让各小组分别进行演绎,然后再集中表演、讨论、总结鉴定等。在这样的活动中,可以适当地扩充课文材料的背景知识、人文风貌和地理民俗等等,扩大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切身体会到文化的内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教会学生对剧本如何进行改编等戏剧知识,让学生快乐地接受比课本更充足的养料。
【关键词】写字教学;简约课堂
2011版课标的写字教学建议中新增了这样的一句话:“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许多老师有这样的困惑:每节课写什么内容?第二课时在阅读教学中哪有时间来写字?全国“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届课堂教学”大赛开赛了。与会期间,18位参赛者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写”,随后杨再隋先生的精彩点评如醍醐灌顶,让人茅塞顿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会有的。
一、去繁就简,确保练习时间
杨再隋教授剖析:语文教学还存在着“虚、闹、杂、碎、偏”的现象,呼吁我们“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也认为: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放弃一些与学生的学习无关的东西。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必将每句话、每个句子都讲得那么透彻,留点余地和空间就是给学生自由和发展。
1.减去多余的环节
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的快活的事情,但是语文教学中,教师总是喜欢设计一个又一个环节,然后沾沾自喜、自我陶醉,殊不知这样的安排耗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而实际教学效果如何则有待深思。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给台湾的蝴蝶谷设计一个宣传标语,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美丽的蝴蝶谷。这样的设计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要求太高了,起不到一点效用。如此毫无意义的环节应该果断地删去。
2.减去繁琐的花招
陶行知先生曾说:“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要以最经济的教学手段,取得最高的教学效应。例如,孙双金教授给三年级的学生上《儿童诗》,课件只有两张,第一张:台湾林武宪的《阳光》,第二张:梁上泉的《太阳》。简简单单,没有让人眼花缭乱的把式,孙先生就像一位内功深厚的大师,谈笑间,打开诗歌的大门,孩子们在里面张开想象的翅膀,擦出思维的火花,写出一个又一个精妙的诗句:阳光在鞋上歇着;在山顶,太阳是被云朵抬出来的……
3.减去可有可无的内容
学会放弃是一种智慧。薛发根赞成三个“不讲”,学生已经懂了的不讲;学生能自己读懂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还是不懂的,不讲,留到以后再讲。只有合理取舍,才能筛选出真正需要教师精心教学的重要内容。比如《菩萨兵》中,抓住“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感悟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教学目标已经达到。“要让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这一句的深刻内涵,三年级的孩子不能完全理解,老师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讲析,就让学生囫囵吞枣,似懂非懂地感受,当将来的某一天,领悟力达到一定水平,他恍然大悟,豁然明白,一定比现在死记硬背要更有深刻体会。
二、有机整合,彰显教育智慧
课堂教学中写字的时间得到保证,我们还要关注课标中的这句话:“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也就是说,写字训练是贯穿在每个教学实践中的。
1.在巩固作业中“巩固”练字
有不少学生《习字册》上的字端端正正,课堂上“10分钟”写的字认认真真,但到自己写作业时东倒西歪。说明学生端正的书写习惯还没有形成,可以通过我们的一些巩固性作业进行强化。比如在教学《鹬蚌相争》时,品悟文本后,就可以让学生完成《补充习题》中的“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既完成了练习,巩固了文本,又达到了练字的目的,一举三得。当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字在格子中的分布,字与字之间的距离、穿插避让关系等等,剩余的一部分作业在课外完成,使课内的好习惯慢慢延续到课外,使练字的效果在作业中呈现,形成良性循环。
2.在随文练笔时强化写字
关键词:语文学习 生活 尝试
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新的语文教学要求我们除了在语文课堂上和课本中学习语文外,还要从生活中学语文,从生活中吸取语文知识。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可开发利用的。生活有多宽,语文就有多广。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非常重视学生与生活的关系,他说“生活即教学”、“社会即学校”。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重视各种语文学习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生活、记录生活、思考生活,尝试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
一、在语言交际中学习语文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点组成部分”,这就注定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联。新课标提出了人与人之间交流时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根据这个要求,实践中我鼓励学生在与进行语言交流时注意正确使用文明语言,并留心倾听别人的语言,对其好的、美的语言加以吸收,对其不好的、粗俗的语言予以舍弃。比如社会上一些文明礼貌用语、校园里一些洋溢师生亲情和同学情谊的话语,都提醒学生记载下来,揣摩品味,以提高自己的语言成熟度,增加自己的语言美感,努力达到新课标口语交际的总体要求“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二、在课外读写中学习语文
在新课标环境下老师不再是“教课本”,而是“用课本教”,也就是说师生的阅读视野要有大的拓展,在课外读写的广阔天地中有所作为。
1.开展好读书读报活动。开学初,我即根据新课标的推荐书目和语文教材的指定阅读书籍,要求学生或买或借,在每周的语文阅读课上循序渐进地进行阅读。还推荐学生订阅了《中学生报》、《语文报》,我自己也将平时读书读报时发现的好文章好语句摘抄给学生共享,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同时要求学生阅读要与积累相结合。 “初中生必背古诗文”一定要做到能脱口而出、随手写出,此外还要背一些自选的“古代经典名句”(如七年级上册有关花木的古诗词名句)。这样,使学生的语文功底不断加厚,语文能力逐步加强。
2.读写中既重视文内功,又重视文外功。文内功指的是写作的方法技巧,文外功主要是思想感情、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丰富学生的文外功,一是千方百计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使之具有说、写的素材和内趋力;二是千方百计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和知识面,丰富他们的知识积累。知识的积累是有用的经典性、哲理性的文化精华。积累,一是记在本子上,二是记在脑子里。为此,我要求学生每人要有一个课外笔记本,记下自己的生活素材和知识素材。同时也重视训练学生的“背功”,以做到“下笔如有神”。这样做,使学生的思想和感情比较丰富了,说、写的内容也比较丰富充实。
3.既重视写的训练,又重视说的训练。在教学中注重为学生创设各种说的机会,如讨论、辩论、讲演等,以提高他们的口才。
4.既重视写,又重视改。这里的改,指的是学生的自改。自改的方法有:集体批改示范,四人小组批改,二人互改,小组评改竞赛等。自改与互改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5.作文与练笔的命题,尽量联系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或社会生活,让他们有事可写,有话可说。
三、在各学科中学习语文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综合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学好其他学科又可以反过来促进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科教材措辞的严谨、内容的条理,都是大可值得学习借鉴的,几何证明题的逻辑性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很有帮助。像英语中与汉语的不同构成方式、语法习惯,都对开拓学生视野大有裨益。
四、在影视中学习语文
影视是学生喜爱且经常接触的。电视新闻的规范语言,电影、电视剧的剧情结构、语言风格、背景材料,等等,引导得法,都可以变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极好教材。我就要求学生在收(观)看影视之后的观后感中不但要记故事梗概,还要记好的台词语言,并尽量用自己的风格语言来进行评述。
五、在班级、学校的各项活动、会议中学习语文
学生更多的时间是在学校,在班级,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少不了学生的参加。学生参加这些活动,当然都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感、这都可以作为语文学习的机会。如学校组织的“艺术节”和“运动会”,我班学生都积极参与活动,动手制作生物标本、绘制科学漫画、写作科幻故事、撰写消息报道,在相当大程度上进行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实践。
六、在各种社会文化活动中学习语文
“学以致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用到语文:一个招牌、一条标语、一则广告……小到请假条,大到法律文件,语文几乎无处不在。要让语文恰如其分地发挥作用,前提就是要学好语文。在 “漫游语文世界”综合性学习实践中,我组织学生走上街头,去搜集广告语、公司匾额、产品说明书、对联、报刊病句、荧屏错别字等,然后加 以筛选、梳理,整理成各种门类的小册子,还组织了一次活动汇报会,同学们生动、风趣的演讲,让大家都感受到语文实践的无限乐趣,学生自然也不再觉得学习语文是枯燥的了。
“语文学习的外延跟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学习的领域拓宽之后,语文学习的资源更丰富了,我和我的学生们也深深感到语文课有了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怎样开放设计语文定量作业?我认为下面几个方面值得一试:
一、开放作业内容设计
语文定量作业的内容可以是新课标教材内容,也可以是教材以外的内容。
教材内容可以是课文后的习题,也可以是教师编写的课文导学案或同步练习,还可以是学生课堂笔记或学生根据课文自己设计的问题,如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等。
教材以外的内容可以是读书笔记、日记、周记、习作,也可以是文章背诵、摘录、改写或赏析,还可以是课外语文活动方案、社会调查报告以及演讲、朗诵、讲故事、听新闻等具体的语文活动。
总之,只要是与学习和运用语文有关的内容或行为都可以作为语文定量作业的内容。作业内容的全开放,为学生每天完成语文定量作业提供了十分广阔的选择空间,能更好地彰显学生作业的个性,提高学生语文作业的质量,使学生的语文作业真正落到实处。
二、开放作业形式设计
语文定量作业的形式除了书写,其他形式也可,如背诵、朗诵、演讲、讨论、讲故事、听新闻、读名著、制作知识卡片等。开放语文定量作业的形式,有利于学生根据语文学习与运用的实际内容灵活选择他们喜欢的作业形式,增加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与有效性,极大地调动学生语文学习与运用的积极性,为语文教学注入无限活力与生机,有效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开放作业定量设计
魏书生老师让他的学生每天做500字的语文定量作业的做法值得借鉴。用字数定量便于学生操作,也便于检查和评估。在具体实施时,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变通执行。学生每周作业天数和每天完成字数都可在教师设定的基数上上下浮动。上可不封顶,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需要;下可要求学生在书面申请中写清每周能完成的天数和每天能完成的字数,满足学习吃力学生的学习要求。学生每天的作业写好日期,并在语文定量作业登记本上逐天逐项登记并标注字数。每周只要完成规定的作业天数和字数的基数就行。开放语文作业的定量,学生作业更轻松。每天的成就感会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更自信,学习与运用语文的兴趣一定更浓。
四、开放作业评估设计
学生作业,教师批改,这是传统的作业评估做法。新课改下,学生语文定量作业的评估,可由学生自主完成。每个学习小组每天可以安排一人负责检查当天本组成员语文定量作业的完成情况并签名,也可以小组成员间每天相互检查并签名,写了申请书的学生的定量作业按申请书上的定量检查。每周由合作学习小组长或小组指定轮值人员统计汇总小组各成员定量作业完成情况并报语文课代表登记。语文课代表对各小组定量作业完成情况登记查实后,对优秀小组和个人在班上予以表彰,并把检查结果在班上张榜公布,同时上报给语文老师。语文老师可根据课代表汇报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抽查一些项目的学生作业,然后根据学生作业倾向布置一些重点习题让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当然,这项工作也可以由语文教师指导语文课代表完成。
1. 转变观念,创新教法与学法。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教书与育并重,提高语文素质,把学生培养成既有健康个性又有健全人性的新人。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要重新定位。首先,把教案设计成学案,即把传统的教转化为教会学生怎么学。其次,改变由教师满堂灌的“专制”式教学法,充分发挥教学“民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互为主体。当然,课堂“民主”,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民主是在教师主导下的民主,它的终极目标就是师生互为主体。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科学的尺度,尺度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所以,教师要以创造性的劳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课堂环境是实现目标的前提保证。新教材改变了旧教材“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教材内容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它的新颖性、多样性,给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新老教师都面临着新问题,从根本上改变旧的语文观、教学法,摒弃一味传授字、词、句、段的单一性,彻底改变过去步步为营地传授点滴知识的灌输法。
创新教法,树立大语文观,增强边缘学科渗透力,是实践新教材的首要步骤。教师自我进修、培训,教学实践中的切磋、交流、互帮是摸索、探讨新教材教法与学法的有效途径。教师的创新能力是实现变的关键;有效的教学法根植于教师主导作用的正确发挥。因此,学习新课标,吃透教材,开展课题研究,要具有灵活性、应用性、综合性。
2. 提高语文素质在于积累、感悟、熏陶、语感的培养。语文教材与读本,是师生积累知识的最好材料。依据大纲要求,强化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就是教学的中心工作。教师在备课、设计教案、实施教学过程中,应以此为落脚点,吃透教材,系统地进行知识点、重点、难点的讲解,并辅以练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课本知识。指导学生有效地阅读,强化分析问题是打造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出色的教师就在于教会学生运用这把钥匙去开启课本之外的语文知识宝库,这就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有效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要求教师树立创新观念,积极营造大语文环境,把历史的、人文的、科技的等等知识有机地贯穿于教材中。
如讲授《荷塘月色》,不能简单地以本为本,应以朱自清的思想发展轨迹、时代背景,乃至其学术活动等营造一个大语文环境,从而引导学生去领会、解读朱自清的文章,感悟其思想精神。朱自清20世纪20年代供职清华大学,那时激烈的政治集团之间的斗争,让他进退两难。这对于一个追求自由、享受艺术,走中庸之道生活的知识分子来说,无疑就夹杂于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之梦的碰撞中艰难地生存。醉人的“荷塘月色”勾起了朱自清无尽的遐想、愁思。心动之余,到底惦着江南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那淡淡的喜悦中涌出了淡淡的哀愁。教学的艺术在于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感情脉络,感悟《荷塘月色》情与景的融合,就不难解读朱自清欲忘怀而又无法忘怀的心路了。
3. 教是为了不教,根本点在于启发学生轻松、自主的学习。教师的创新能力是营造大语文观、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以“诚信”命题作文为例:一般作文,都会从正反两面举例论说诚信。但如果以逆向思维来理解诚信,可以这么论述:人有时可以不讲诚信。比如,战争中的欺骗、瞒天过海战术,商业机密、商业谈判上的虚晃一招等等,都可以拿来做话题。这样的作文就是创新,这样的引导最直接、最有效。
丰富知识来自于积累、感悟、熏陶、语感。积累的首要途径在课堂教学,其次是课堂之外的积累。我们的身边到处是语文知识,小到一条标语、一则广告、大到报刊、杂志、书籍。就电视而言,其实是一部很好的百科全书,关键是教师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