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气候变化趋势范文

气候变化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气候变化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气候变化趋势

第1篇:气候变化趋势范文

关键词:人为驱动力;气温;降水;气候变化特征;新密市

中图分类号:P4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683(2013)03002106

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已经逐步成为深刻影响21世纪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明确指出,近100年来(1906年-2005年)全球气温线性增加趋势为074 ℃,这一趋势大于第三次评估报告给出的06 ℃的相应趋势,且目前陆地区域的变暖速率要快于海洋[1]。地球人口的爆炸,尤其是在20世纪内世界城市人口增加了近10倍之多,土地的开发垦殖使得接近一半的陆地已被人类改变和利用[2]。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明显受到人类的影响,气候分布状况随之改变,而气候变化又作用于人类生存环境,影响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所以,近年来地球气候系统变化及其影响己经成为国际社会密切关注的对象。

与发达国家相较,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在气候变化过程中抵御自然灾害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较低。中国作为典型的发展中国家,气候的区域差异性强,由于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带来的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影响不可忽视[34],深入研究其气候变化特征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气候变化特征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探讨气候变化的原因,即驱动力因素作用。已有大量研究探讨过某些区域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人为驱动力[57]。本文根据河南省新密市气象统计资料和社会经济资料,运用数学分析方法,定量判断影响该地区气候变化的主要人为驱动力,总结对比主要影响因子,综合判断气候变化特征突变前后人为驱动力因子的时空变化特点,为该区域的健康和谐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的1971年-2010年气温及降水量数据来源于新密市气象局;1981年-2008年社会经济资料数据均来自新密市统计局《新密市统计年鉴》及新密市水务局。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为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及灰色关联分析法。

在时间序列分析中,MannKendall检验是一种常用的突变检测方法,能够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序列在某段时间内的上升或下降趋势,且明确突变的开始时间及区域,是一种适用于水文、气象等非正态分布数据的非参数检验方法[810]。主要计算公式介绍如下:

对于具有n个样本量的时间序列x,构造一秩序列:

Sk=∑k1i=1ri(k=2,3,…,n)(1)

其中,ri=+1,当xi>xj

0,当xi≤xj(j=1,2,…,i)(2)

在时间序列随机独立的假定下,定义统计量:

UFk=[Sk-E(Sk)]1var(Sk)(k=2,3,…,n)(3)

式中:UF1=0,E(st),var(st)是累计年数Sk的均值和方差。UFk为标准正态分布,是按时间序列x顺序计算出来的,给定显著性水平α,若|UFk|>Uα,则表示序列存在明显的趋势变化。同理,可按时间序列x逆序计算出UBk,且使UBk=-UFk。

灰色关联度分析是对于一个系统发展变化态势的定量描述和比较。关联度是对两个系统或因素间关联性大小的度量,它描述系统发展过程中因素间相对变化的情况。对一个灰色系统进行分析研究时,要先解决如何从随机的时间序列中找到关联性、计算关联度,以便为因素判别、优势分析、决策提供依据。主要计算步骤包括原始数据变换、关联系数计算、求关联度、排关联序[11]。

数据变换方法采用均值化变换,经变换的母序列{x0(k)}与子序列{xi(k)}关联系数L0i(k)由下式求出:

L0i(k)=Δmin+ρΔmax1Δ0i(k)+ρΔmax(4)

其中:Δ0i(k)为两个比较序列的绝对差值,即Δ0i(k)=|x0(k)-xi(k)|(1≤i≤m);Δmax和Δmin分别表示所有比较序列各时刻绝对差值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一般取Δmin=0,ρ为分辨系数,本文取为01。

两序列关联度用两个比较序列各时刻的关联系数平均值计算,即:

r0i=11N∑N1k=1L0i(k)(5)

式中:r0i为子序列i与母序列0的关联度,N为比较序列的长度。

最后将m个子序列对同一母序列的关联度按大小顺序排列,组成关联序,记为{x},反映各子序列对母序列的优劣关系。

2新密市气候变化特征

新密市隶属河南省省会郑州,多年平均气温147 ℃,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663 mm,历史最大、最小年降水相差784 mm,年际变化量较大,属典型的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时间上表现为夏季集中、春秋不足、冬季偏少,空间上表现为米村-岳村以北及王村-大隗以南山区降水较多,大于675 mm,中部与东部河谷平原较少[12]。

2.1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2.1.1年代际变化

由表1中新密市不同年代四季平均气温可以看出,无论是年代平均气温还是各季平均气温在20世纪70年代与80年代都相差不大,80年代以后逐渐上升。21世纪初较20世纪80年代,年代平均气温上升近12 ℃,春、夏、秋、冬季平均气温分别上升近19 ℃、09 ℃、08 ℃、13 ℃,其中80年代到90年代各平均气温增幅异常明显。

表1新密市各年代年和各季平均气温

Table 1The annual and seasonal atmospheric temperatures

of last several decades in Xinmi

(℃)年代1年代平均

2.2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2.2.1年代际变化

表2显示了新密市20世纪各年代四季平均降水量。可以看出,新密市年平均降水量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有所增加,而后至世纪末逐渐减少,21世纪初又逐渐增加,较20世纪90年代增加近92 mm。春季平均降水量从70年代至90年代逐渐增加,在90年代最大,而后至21世纪初呈减少趋势,减少近24 mm。夏季平均降水量各年代变化趋势与年代平均降水量变化一致,21世纪初较20世纪90年代增幅明显,平均降水量增加近116 mm。秋季平均降水量各年代之间整体呈减少趋势,但变化不是很明显。冬季平均降水量整体变化幅度不大。

3新密市气候变化人为驱动力因子分析

3.1人为驱动力因子指标体系

本文结合新密市气候变化的人为驱动力指标,并考虑数据资料搜集的限制性,构建了生产过程、消费过程和生活过程三个一级指标,见表3、表4。一级指标是影响新密市气候变化的人为驱动力的总类;在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中细化了不同总类下的人为驱动力指标。其中影响气温的二级指标有14个,影响降水的二级指标有10个。这些指标间存在一定关联性,且较全面地阐释了新密市气温变化及降水量变化的主要人为驱动力影响因子。

3.2人为驱动力因子识别

根据文中新密市气候变化人为驱动力指标体系内容,结合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及原理过程,运用DPS软件对指标进行处理,从气温变化和降水量变化两方面分析其人为驱动力因子。人为驱动力因素对1971年-2008年新密市气温变化及2000年-2008年降水量变化的灰色关联度计算结果见表5、表6。

从表5中可以看出,人为驱动力因子与气温变化的关联度排序为:人口密度>总人口数>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年末耕地面积>大牲畜存栏头数>工业用电量>第一产业总产

序号1因子1关联系数X111人口密度10.973 3X101总人口数10.956 5X51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899 1X41年末耕地面积10.879 5X61大牲畜存栏头数10.726 6X71工业用电量10.594 8X11第一产业总产值10.577 9X81农村用电量10.541 5X131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0.530 5X141农民人均纯收入10.519 8X31人均生产总值10.510 4X21工业总产值10.494 3X1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477 0X91民用汽车拥有量10.439 4值>农村用电量>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民用汽车拥有量。对新密市气温变化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人口密度,关联系数达到0973 3,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年末耕地面积、大牲畜存栏头数与其关联系数也都在07以上,工业用电量、第一产业总产值、农村用电量、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生产总值与其关联系数在0.5以上。可见,人口密度快速增长是新密市气温变化的主要动力,其次是农业发展,能源消耗也对气温变化有较大的贡献。

表6新密市人为驱动力因素对降水量变化的灰色关联度

Table 6The gray relational grade of anthropogenic

driving forces to precipitation change in Xinmi

序号1因子1关联系数总人口数10.510 6Y11年末耕地面积10.438 4Y31农业用水量10.390 5Y81建成区面积10.385 8Y41工业用水量10.338 5Y51生活用水量10.333 5Y71城市化率10.306 5Y10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277 5Y21有效灌溉面积10.238 8Y91道路铺装面积10.210 7表6显示,人为驱动力因子与降水量变化的关联度排序为:总人口数>年末耕地面积>农业用水量>建城区面积>工业用水量>生活用水量>城镇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有效灌溉面积>道路铺装面积。对新密市降水量变化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总人口数,关联系数达到0510 6,年末耕地面积、农业用水量及建成区面积与其关联系数也都在04左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道路铺装面积等与降水量变化的关联系数较低。综上所述,人口及社会工农业发展状况是新密市降水量变化的主要动力,下垫面性质对其影响较小。

4气温突变前后人为驱动力因子变化分析

如前文所述,1971年-2010年新密市年降水量未出现突变的时间区域,因此本文只对气温突变前后人为驱动力因子进行了比较分析。

4.1气温突变前人为驱动力因子识别比较

对数据均值化处理,计算在ρ=01时,新密市各人为驱动力因子与气温变化的绝对差值,得到表7,其中所有子序列和母序列各时刻绝对差值最大值Δmax为2328 5,是1993年气温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绝对差值。由此可知,气温和14个驱动力因子间的绝对差值中有8个因子序列的最大值都出现在1993年,如:工业总产值、工业用电量、农村用电量、农民人均纯收入等,说明在1993年气温变化和各驱动力因子变化差异达到突变前的最大值。

8以上。此外,总人口数、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民用汽车拥有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也具有较高关联度。1980年以来,新密市的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均取得显著变化,国内生产总值(GDP)保持年均2125%的增长速度,但发展不平稳,1990年以前发展比较缓慢,以后增长速度加快。20世纪90年代初期,新密市全市的农业产值保持年均1074%的增长速度,这些发展过程中的人为力量给城市气候带来了影响。

4.2气温突变后人为驱动力因子识别比较

和前述内容一样,首先对新密市气温突变后的各指标因子进行均值化处理。鉴于篇幅限制,对均值化处理结果及气温与人为驱动力因子绝对差值统计表在此不再展现,其中最大差值Δmax=2.780 6。当分辨系数ρ=01时,得到新密市各人为驱动力因子与气温变化的关联度,见表9,从中发现人口密度与气温变化关联度最高,关联系数达0918 7。总人口数、年末耕地面积、粮食作物耕地面积、农村用电量的关联度紧随其后,即在关联度最高的前五位驱动力因子中,在农业发展、能源消耗等方面对气温变化的影响最明显。

与突变前相比较,发现人口密度和农村用电量的增加与气温变化的关联度显著提升,分别由突变前的第三位(0833 1)、第十二位(0367 4)提高到突变后的第一位(0926 5)、第五位(0781 6),同时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大牲畜存栏头数的关联度值由突变前的第一、二位下降到突变后的第四、六位。可以看出目前新密市的农业及畜牧业发展不容乐观。另外,民用汽车拥有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关联度值也有显著下降。

本文利用新密市1971年-2010年的气温、降水资料及1981年-2008年社会经济资料,运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新密市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趋势及突变分析,对其人为驱动力因子进行了识别,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近40年来新密市气候变化特征表现为年、季平均气温持续上升,年平均降水量并没有明显的增加或减少趋势。突变检测结果显示,1993年发生气温上升突变,1993年以后为突变的时间区域;1982年和1999年降水量出现增加突变,但并未出现突变的时间区域。

(2)人口密度快速增长是新密市气温变化的主要动力,其次是农业发展,能源消耗也对气温变化有较大的贡献;人口及社会工农业发展状况是新密市降水量变化的主要动力,下垫面性质对其影响较小。

(3)新密市气温在突变前,农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对气温变化作用明显,贡献较大,为主要影响因素。气温突变后,农业发展仍然对气温变化的影响最明显,其次能源消耗等方面对气温变化的影响程度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IPCC,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of Climate Change 2007:The Physieal Scienee Basis.Contriburion of Working Group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2]丁一汇,任国玉.中国气候变化科学概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19.(DING Yihui,REN Guoyu.Science Overview of Climate Change in China[M].Beijing: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2008:19.(in Chinese))

[3]McCarthyJ J,Canziani O F,Leary N A,et al.Climate Change 2001 Impacts,Adaptation,and Vulnerability.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s Ⅱ to the Third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M].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4]夏军,左其亭.国际水文科学研究的新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6,21(3):256261.(XIA Jun,ZUO Qiting.Advances in International Hydrological Science Research[J].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2006,21(3):256261.(in Chinese))

[5]王宁练.冰川平衡线变化的主导气候因子灰色关联分析[J].冰川冻土,1995,17(1):815.(WANG Ninglian.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of the Leading Climatic Factor Influencing the Changes of the Equilibrium Line[J].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1995,17(1):815.(in Chinese))

[6]白晶.秦岭南北气候变化特征及人为驱动力差异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1.[ BAI Jing.Anlaysis on the Climate Change Status and the Human Driving Force in Guan Zhong and Shaannan Region[D].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2011.(in Chinese))

[7]许云锋,左其亭.塔里木河流域气候变化与径流变化特征分析[J].水电能源科学,2011,29(12):14.(XU Yunfeng,ZUO Qiting.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Climate Change and Runoff Variation in Tarim River Basin[J].Water Resources and Power,2011,29(12):14.(in Chinese))

[8]陈燕飞,张翔.应用推理公式推求不同形状小流域设计流量[J].水电能源科学,2012,30(6):68.(CHEN Yanfei,ZHANG Xiang.Longterm Variation Trend and Sustainability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Evaporation and Runoff in Hanjiang Basin[J].Water Resources and Power,2012,30(6):68.(in Chinese))

[9]Jiang Yan,Zhou Chenghu,Cheng Weiming.Streamflow Trends and Hydrological Response to Climatic Change in Tarim Headwater Basin[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07,17(1):5161.

[10]赵锐锋,陈亚宁,李卫红,等.1957年至2005年塔里木河干流径流变化趋势分析[J].资源科学,2010,32(6):11961230.(ZHAO Ruifeng,CHEN Yaning,LI Weihong,et al.Trends in Runoff Variations of the Mains Tream of the Tarim River during the Last 50 Years[J].Resources Science,2010,32(6):11961230.(in Chinese))

[11]陈林,王磊,张庆霞,等.风沙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水分灰色关联分析[J].干旱区研究,2009,26(6):840845.(CHEN Lin,WANG Lei,ZHANG Qingxia,et al.Analysis on Grey Correlation Degree of Soil Moisture Content under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in WindBlown Sand Area[J].Arid Zone Research,2009,26(6):840845.(in Chinese))

第2篇:气候变化趋势范文

关键词:后京都时代/气候治理/中国/战略选择

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签署到《京都议定书》的生效,再到后京都时代谈判的艰难之路,中国在国际气候治理过程中的受关注程度以及自身在国际上的地位都与日俱增。中国所持的气候变化谈判立场取决于中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程度。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上升、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及国际谈判经验的不断积累,中国参与国际气候谈判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通过分析中国气候变化决策模式和影响因素,本文认为,在当前阶段,中国必须以和平方式拓展发展空间,以发展低碳经济应对后京都时代的挑战。

一、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治理面临的挑战

气候变化是一个典型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伴随着全球环境保护的制度化趋势,建立公平有效的国际气候治理机制已成为当今世界政治的主要议程之一。如果从1990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算起,迄今为止,国际气候制度的演进大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1990年启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到1992年签署该公约,再到1994年该公约生效,这一阶段主要从法律上确立了国际气候治理(公约)的最终目标和一系列基本原则。第二阶段,从1995年公约第一次缔约方会议讨论制定第一个议定书开始,到1997年京都会议达成《京都议定书》,再到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一阶段首次为附件I国家(发达国家与经济转轨国家)规定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定量减排目标,并引入排放贸易(ET)、联合履约(JI)和清洁发展机制(CDM)三个灵活机制,在防范全球气候变暖方面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由于《京都议定书》所约定的减排目标非常有限,且目标执行年限也只到2012年,因此需要考虑《京都议定书》以后即“后京都时代”或“2012年以后”的国际气候协定。第三阶段,从2005年11月后京都时代气候谈判启动,并在2007年底达成巴厘路线图(Bali Roadmap),这个过程何时完成还留有很大的悬念。由于各国利益诉求迥异,全球协调应对气候变暖还面临诸多挑战。

(一)各国利益诉求迥异,难以形成政治共识

后京都时代国际制度框架必须公平地反映每个国家的具体国情,诸如责任、能力和减排潜力。尽管各种方案设计均有其理性基础,但协议的达成是一个通过谈判形成共识的过程。国际气候制度的走向主要受到科学认知、政治意愿和经济利益三个方面的综合影响。各方都试图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发挥自身的影响力,同时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利益,在妥协中为打破僵局寻求一条可行的解决途径。①可以说,任何一方的立场变化或战略调整,都会对“后京都时代”谈判的走向产生重要的影响。

当前,国际气候政治呈现出群雄纷争、三足鼎立的基本格局。欧盟、美国和中国的人口数量、经济总量、能源消费、温室气体排放在全球均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在参与谈判的众多缔约方之中,其地位可谓举足轻重。欧盟作为气候谈判的发起者,一直是推动气候变化谈判最重要的政治力量。欧盟一方面担心全球气候变暖危及欧洲“冬暖夏凉”的气候环境;另一方面,由于欧盟人口稳中有降、经济成熟而稳定、技术和管理先进、欧盟能源消费需求也相对饱和,因而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大力推进气候变化进程、维持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符合欧盟的战略利益。以美国为首(包括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等国)的“伞形”集团是国际气候舞台上另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美国地域广阔,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不及欧洲。虽然美国拥有世界最强大的经济实力,技术和管理水平也很高,但美国人口增长较快,同时他们不愿意改变其奢侈浪费的生活方式,因而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呈现较快的增长趋势。

(二)《京都议定书》模式与第三条道路的博弈

在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谈判启动艰难,其关键在于《京都议定书》模式用之不易,弃之可惜。作为妥协的产物,《京都议定书》兼顾了各方利益,具有可操作性。尽管是总量定式的独木桥,但有关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制度的设计,2/3以上均是京都模式的延续或对其的修订。《京都议定书》业已生效,公约/议定书会议(COP/MOP)可能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进展,将在欧盟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推动下,经过修正而得到延续。②欧盟在公约框架之下积极推进后京都时代的谈判进程,其实就是延续总量控制加排放贸易的京都模式。欧盟在2007年春季首脑会议上已经明确提出,2020年要在1990年的水平上实现减排20%的目标,并在巴厘岛气候变化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发达国家应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较1990年减少25%~40%的目标。

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后,没有任何重返京都机制的迹象。美国出于其国际战略考虑,不论如何修订,只要发展中大国没有参与减排或做出限排承诺,只要是京都定式,它均不会重返京都格局。而发展中大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之中,它们会明确反对任何具有约束力的排放限制。发展中大国和美国、欧盟之间的三方博弈,微妙地影响着后京都时代的国际气候进程。

(三)缔约方会议:国际气候治理的最终出路

根据《京都议定书》的有关规定,目前的这种格局将只能维持到2012年,全球急需尽快达成一项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新协议。第二阶段减排承诺谈判意味着谈判重点将转向更严格的国际气候制度构建。

“巴厘路线图”只规定了2009年前必须完成相关谈判,并没有就2012年后的温室气体减排设定责任。至于2012年之后各方应承担什么样的减排责任,则要留待2008年、2009年分别在波兰和丹麦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解决,这为未来的谈判留下了悬念。可以预计,在推动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推动建立2012年后发达国家减限排目标方面,由于关乎各国重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谈判一定会困难重重,可能会有多次反复。在涉及发展中国家承担具体义务方面,谈判将会更加激烈。

二、中国气候变化战略的优先领域

中国的气候变化决策是以对经济利益的判断为基础的,而且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经济利益的内涵也不断扩展。由于国内各决策部门之间利益的高度一致性,中国对经济利益的维护主要通过外交谈判来完成,其政策的制定也随着认识的深入而表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在后京都时代谈判阶段,中国的战略目标主要有三个:一是争取和维护中国的发展空间;二是促进国内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树立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中国独特的国情和面临的挑战要求中国必须明确气候变化战略优先领域:通过维护发展中国家间的团结争取和维护发展空间;通过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实现最大现实经济利益。

(一)积极参与气候谈判,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内部团结

中国在国际气候治理进程中的地位同参与其他国际制度相比是完全不同的。在经济领域,国际经济制度的规则主要由西方制定,中国加入这一制度基本上只能是适应它,西方占据着主导权。中国对其进行改造、修改其规则非常困难,作用也相当有限。而正在建立之中的国际气候制度却不同,因为它刚刚起步,尚未成熟,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来完善。尽管发达国家凭借其政治、经济、科技实力而具有一定的主导优势,但在其发展演化的进程中,发展中国家还有很大的发挥作用的空间。

作为拥有全球性影响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在全面加入发达国家所主导建立的国际气候变化制度体系的同时,还要积极致力于发挥大国的制度构建作用,使国际制度处于正常有序的运转状态和利益分配的公正状态,在相对公正和稳定的国际合作中维护和促进中国日益全球化的国家利益。可以肯定的是,无论面临多大的国际压力,中国必须继续积极参与气候公约的谈判进程,不断增强参与的程度,提高参与的能力,力争在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当然,中国参与气候变化领域国际活动及履约谈判的首要任务是为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及可持续发展而争取应有的发展权,为中国未来的和平发展争取必需的排放空间。

(二)在清洁发展机制方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较,中国最初对CDM持谨慎的态度,进入CDM市场也相对较晚。尽管从2000年(比《京都议定书》生效时间早5年)开始就开展CDM项目,但中国直到2002年8月才核准《京都议定书》,直到2004年6月CDM的国家主管机构才建立,中国国务院到2005年10月才颁布《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③

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为CDM项目的大规模和快速开发奠定了法律基础,CDM国际市场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据世界银行的粗略计算,发达国家若要在2012年前如期完成《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减排任务,至少需要通过CDM项目购买25亿吨以上的二氧化碳当量(其他种类的温室气体按照其全球增温潜势折合成二氧化碳)的减排量。作为充满经济活力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具有很多有利条件实施CDM项目,如技术能力强、国家风险低、比较容易获取项目投资等。专家估计,到2012年,中国将占据全球CDM市场近50%的份额,温室气体减排量转让收益能达到数十亿至百亿美元以上。④

(三)积极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

中国的气候战略是以能源发展为中心的战略,这是由总体经济发展目标所驱动的。虽然中国一直反对为发展中国家设定强制性的温室气体排放限制目标,但这不表明中国不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虽然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国“十一五”规划中的首要目标,但很多障碍有待克服。这些挑战决定了中国在国内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方式以及中国的国际气候谈判立场。

中国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实际上已经做了不少努力。1990-2005年,仅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和提高能源效率,中国累计节约了约8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18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制定了“十一五”期间节约能源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具体目标,即到2010年,我国单位GDP能耗要比2005年下降20%。这一措施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比很多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下承诺的减排量都要大;也比美国政府提出的到2012年美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2年下降18%的目标还要雄伟。⑤这足以显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和勇气。如果这一目标能够实现,仅这一项行动,就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2亿吨以上。⑥此外,中国在发展风电、水电、生物质能发电、太阳能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资源和能源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必将实现巨大的温室气体减排量。

三、小结

中国在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怎么强调也不过分。面对即将成为世界上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的现实。中国备受国际社会瞩目压力巨大。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关系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关系到中国发展模式与能源安全、经济竞争力与对外贸易、国际地位和国家形象,必须统筹考虑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以积极姿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

中国的气候变化决策取决于对经济利益的判断,而且随着对气候变化认识的不断深入,经济利益的内涵也不断扩展,并上升到了地缘政治的高度。由于中国国内气候变化决策的集体性和部门间利益的一致性,中国的经济利益主要通过外交谈判来维护,其途径是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团结。这一点在后京都时代谈判中尤为重要。在《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没有温室气体减排或限排义务,通过开发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促进可持续发展符合中国的现实经济利益。虽然在现阶段中国还没有能力和条件承诺强制性温室气体限排义务,但中国采取了许多力所能及的措施应对气候变化,不仅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也有助于国内的长远发展。(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 H.E.Ott,et al,South-North Dialogue on Equity in the Greenhouse:A proposal for an adequate and equitable global climate agreement,Deutsche Gesellschaft für Technische Zusammenarbeit(GTZ)GmbH Postfach,May2004,http://。

[2] 潘家华:《后京都国际气候协定的谈判趋势与对策思考》,载《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5年第1期,第10~15页。

[3] 庄贵阳:《为下一步谈判留下悬念》,载《科学时报》,2007年12月21日。

[4] Robert D.Putnam,“Diplomacy and Domestic Politics:The Logic of Two-Level Game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42,No.3,1988,pp.427-460.

[5] [美]詹姆斯・多尔蒂和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著,阎学通等译:《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645~646页。.

[6] 吕学都:《全球CDM市场发展与中国MGD碳融资》,在“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开发合作项目”启动会上的发言,2007年2月6日。

注解

① 陈迎:《全球气候变化政治较量升温》,载《人民日报》,2007年12月7日。

② 潘家华:《后京都国际气候协定的谈判趋势与对策思考》,载《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5年第1期,第10~15页。

③ 见中国清洁发展机制网,http://。

④ World Bank,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in China:Taking a Proactive and Sustainable Approach,http://.

第3篇:气候变化趋势范文

关键词:银行改革;外资银行;银行竞争;银行监管

文章编号:1003―4625(2006)09-0021―03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简要回顾

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世界趋势,并且正在向纵深发展,其影响力对全球经济越来越大。在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过程中,跨国银行的出现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跨国银行的身影无处不在,不仅发达国家,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参与国际经济金融竞争、利用世界金融资源,都在极力开放本国银行业市场,引进外资银行,废除禁止外资银行兼并本国银行的法律限制。

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典型特征是允许外资银行在我国境内设置机构和办理银行业务。国内银行走出国门设置机构和办理业务的情形并不多见,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1979年我国拉开了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序幕。首先是允许外资银行在华设立代表处,然后是有限制地允许外资银行在特定地域设置营业性机构、开展特定银行业务,并逐步放开外资银行进入的方式和渠道。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银行业市场的步伐明显加快。概括起来有四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一系列有利于外资金融机构的管理规章制度相继颁布,并按照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逐步落实,消除了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法律和制度限制障碍。2002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随后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银监会成立后,2003年12月了《境外金融机构投资人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以部门规章形式从资产规模、资本充足性、盈利持续性等方面明确了境外投资者的资格条件,同时经国务院批准调整了投资比例,将单家机构人股比例从15%提高至20%,所有机构入股比例从20%提高至25%。二是我国这几年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健发展,投资环境(包括金融投资环境)大为改善,国家信誉度大幅提高,给外资银行以巨大安全感。二是我国庞大的市场产生的巨大市场赚钱效应对外资金融机构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四是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向纵深发展,为外资银行寻找获利机会、进行全球战略布局、快速进入我国银行业市场提供了便利机会,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使外资银行在我国银行业的渗透越来越深,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其影响力也逐步提高。

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银行业市场的方式,包括以下几种:一是设立代表处,二是设立独资营业性分支机构,三是成立合资银行机构,四是股权投资,五是与中国银行业机构开展业务合作。特别是近几年我国银行领域出现了一波比较壮观的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的景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共有22家外资银行通过不同的形式参股17家中资银行,参股总资本占我国银行业总资本的15%。仅仅在2005年的四个月里,就有多达130亿美元的外国资金投入中国银行业。

2002年至今,外资银行进入加速发展期,在华外资银行增加了52家,营业性机构达到225家,已有105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在中国25个城市经营人民币业务,并且61家获准经营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资产增长了1.08倍,截至2005年8月巳达815亿美元,约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2%。外资银行已成为中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来看,外资银行进入以后我国银行业市场格局没有明显变化,但我们不可忽视其发展在后WTO时期可能对我国银行业市场产生的重大影响。

二、后WTO时期我国银行业市场格局变化趋势

(一)我国银行业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将会明显提高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银行业市场已经彻底改变了单一的国有独资银行一统天下的格局,不仅新增设立了股份制银行、成立了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而且还引进了大量的外资银行,设立了中外合资银行 在股份制银行中,其资个构成也不再是单一的同内资本,还引进了国外资本,尤其是配合我国国有银行的改革,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上商银行都引进了国外战略投资者,计多银行的高级经营管理层都有外资银行的代表,银行业市场涌现了许多国际金融市场上才有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可以预见,外资银行在华设立的营业性分支机构、入股国内商业银行的资金、与中资银行的合作领域和范围、业务开拓领域和规模、新型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高层次银行经营管理人才的派出等都将大幅提速,从而大人提高我国银行业市场的国际化程度:这无疑会极大地推动我国经济的国际化进程,增强我国银行业整体的国际竞争力。

(一)我国银行体系将更趋稳健

在单一的国有银行股权格局下,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程序不完善,而且基本上所有的银行经营都具有高度同质性,都处于政府的保护之下,经营压力明显不足,竞争效率丧失,所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可能会跟随经济周期的波动而波动,抵御风险的能力偏弱;银行业对外开放以后,这种状况将会有重大变化-外资银行的进入,并不一定会出现有人听想像的我国银行业将不堪一击,我们认为,恰恰相反。银行业对外开放,在我国银行体系中增加了更多的国际化元素,市场参与主体的增加,竞争效率将会逐步显现,会分担来自不同领域的风险因素,减轻政府挽救危机银行支付成本的压力。同时,外资银行进入以后,会产生巨大的示范引导效应,推动我国银行改革和经营管理能力的提高,这无疑将大大提高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健性,有利于整个银行体系的健康发展:

(三)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方式将呈现多元化趋势并会做战略调整

从过去20多年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的发展历程看,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银行业市场的方式是多元化的。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银行业市场不可能仍然按照原来的方式有节律地进入,其进入的重点可能发生一此变化。应该说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银行业市场以后,对我国银行业市场环境逐步熟悉,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必然会按照外资银行的整体发展战略做出相应的调整、外资银行入股我国商业银行只能是阶段性的战略投资,其经营重心仍然只能在自己的在华分支机构上 根据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2005年10月的一份调查报告分析,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策略已经悄然发生变化。他们从2005年3月开始,对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的35家外资银行进行了调查,虽然外资银行对中国市场充满了信心,但是以什么方式进入中国做出了比较明确的答案,调查结果显示,“自我发

展”为首要战略扩张手段,其次是与内地的商业银行建立合资股份公司,与四大国有银行的“伙伴战略”仅位列第三,并被认为仅是近期内较为重要的选择。所以,我们不能仅仅看到近期外资银行的入股浪潮,还应看到后WTO时期其可能发生的变化。

(四)我国银行业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市场份额将重新划分

以国有商业银行为基础改组而成的新型股份制银行仍然是我国银行业的主体,属于大型银行类别,仍旧会占据垄断地位。一些股份制银行(尤其是有外资参股的股份制银行)也将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时期,这类中型银行变化不大。小型股份制银行和绝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显得比较困难。外资银行将是一个重要的市场力量而不可忽视。外资银行的进入无疑增加了新的竞争因素,包括新的市场竞争者的加入、含有外资股份的国内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高、国内其他商业银行的发展等:同时我们不可忽视的是,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的日期已临近,外资银行的经营地域和业务经营范围都将有更多的选择,可预见的是中、外资银行的竞争会是全方位的。因此我国银行业的市场份额必然将被重新划分,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会有一个明显增长期。从已有的信息我们发现,外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的市场份额相比外汇业务可能有一个显著提高(比如在上诲的外资银行2006年亡半年,人民币贷款增长额占本外币贷款增加额的七成左右),外资银行的赢利渠道不可能主要依靠传统的存、贷款利差,而将会依靠强大的产品创新能力在中司业务方面实现突破,针对个人客户的高端理财服务会占据相当大的份额:我们已经注意到,外资银行加快了人民币衍生业务发展的步伐,目前上海已有21家外资银行推出人民币衍生产品,有7家外资银行向上海银监局递交了代客境外理财,4家外资银行递交了代客境外理财托管业务。此外,外资银行还加大了包括保险托管、基金托管和保险等中间业务的开发力度。另有3家外资银行获准开办网上银行业务。这种发展态势并不意味着中资银行的绝对衰退,而是整个银行业的发展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将把我国银行业市场这块“蛋糕”越做越大,只是市场份额的占比发生了变化。

(五)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步伐将会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波动和其全球发展战略进行适当调整,不可能持续快速大幅度地扩大

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银行业市场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我们估计在前期出现以后,近期不会再持续快速增加,会有一个相对平衡期。因为我国银行业市场尽管在迅速扩大,但是市场毕竟是有限增长,银行业的发展也会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周期而出现波动,而几外资银行的发展,并不是只盯着中国一个市场,其眼光是全球市场,哪里有赢利机会就会将资本和业务重心投向哪里。根据银行业经营赢利周期的规律看,一般是从亏损开始,然后过渡到持平、逐步赢利到赢利稳定期,最后进入困难期。具有敏锐战略眼光的投资者,当其经营进入稳定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考虑投资经营的转向了。所以说,投资者是不可能死守一个市场的。已经进入我国的外资银行,经过多年的奋斗,其经营已逐步进入了赢利期,只不过还没有达到收回全部投资的时候。所以最近若千年,外资银行在我国仍然会有一个相对快的发展时期.但是不可能持续。我们应该准确判断银行业发展趋势,跟踪分析投资者的行为变化,及时调整监管策略,以保证我国银行业市场的平稳发展。

(六)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银行业市场将会有一个战略布局和调整期

外资银行经营的地域范围限制、业务种类限制和投资资本额的限制是我国银行监管当局的一个重要武器,其目的是保证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发展民族银行业。在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政策有节奏的控制下,外资银行进入我国,一般都是在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和沿江中心城市。我们发现,外资银行在这些地区的机构、投资入股的商业银行所在地、业务开展重心以及业务合作伙伴基本上都聚集在这些地方,尤其是上海、北京、深圳等地。根据一般发展规律推测,外资银行一旦完成在东南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布局以后,可能会将重心向东北及内陆地区扩展,可能会将在我国投资的各种机构进行重新整合。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外资银行在我国大型银行和中型股份制银行的投资布局完成以后,下一个目标有可能是条件比较好的城市商业银行,对此,国内商业银行和监管当局应有充分准备。

三、政策建议

我国银行业市场引进外资银行是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步骤和环节,是一个长期的国家政策,而非单一的银行改革措施。外资银行进入以后对我国银行业市场的影响将是全面而深刻的,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准备充分的应对政策。

(一)向外资银行开放应该坚持循序渐进的政策

从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过程可看出,中国银行业的对外开放是渐近式的、分阶段进行的,始终在国家严格控制下有序进行:这是保证对外开放政策取得成功的一条基本经验。主要步骤是:首先是允许外资银行在华设立代表处;其次是允许设立营业性经营机构,而且设立门槛很高,审批极为严格;再次是逐步放开经营业务范围和地域,先是外汇业务,然后是人民币业务,先是公司业务,后是个人业务,先在经济特区,后扩大到沿海开放城市,再扩大到内地中心城市。这种改革思路不能变,不能因为外资投资意愿强烈而放松原则。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在后WTO时期,应尽可能充分利用WTO的规则,避免过度的行政控制可能引起的贸易摩擦和纠纷。

(二)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外资银行的监管

在银行业对外开放过程中,我国金融管理部门出台了许多对外资银行市场准入、业务经营等方面的管理法规和条例,既保证了银行业对外开放的顺利推进,又限制了推进的速度、广度和深度。法律、法规的及时跟进保证了改革的稳定性: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速度非常快,对我国银行业市场、银行业结构、银行业监管及货币政策传导等许多方面都带来了许多未预见的影响,对此我们应该提前做好必要的准备,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中国人民银行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应该通力合作,加强日常检查、监督管理,监测其资金流量、流向和结构变化,利用各种政策工具引导其行为,将外资银行纳入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体系,以充分发挥外资银行的积极作用,保证我国金融业的稳健运行。

(三)引进外资银行应把握好尺度

我们应认识到银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关系到经济安全和政治安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金融控制权不能落在外资手上。国外也有类似的做法。比如根据新加坡银行法规规定,如果一家银行的控制权在外国政府或政府机构手里,新加坡政府就不会批准这家银行在新加坡开展银行业务。美国政府虽然标榜是完全的自由经济,但是对于一些自认为有可能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业(如金融、石油、IT行业等)对外资仍然设置了重重障碍,对国内企业实行保护。因此对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银行业市场应该把握好一定的尺度。对外资银行的入股比例、人股条件、引进外资银行的标准需要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应确保我国大型银行(国有商业银行)的控制权不落入外资手中,国家应掌握大银行的绝对控股权,必要的时候也可采取措施适当放慢引进外资银行的速度和规模。今后应鼓励外资银行向东北和西部投资。对于已经进入的外资银行,应该实现中外资银行的平等对待,取消外资银行的超国民待遇,同股同利,同样的税收政策和股利分配政策。

(四)密切关注外资银行进入以后的不平等竞争

第4篇:气候变化趋势范文

1.1分析方法

在气候干湿变化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定义了多种适用于不同尺度的指数作为干湿气候的区划指标[18].这些指标以不同类型的湿润指数或干燥指数最为常见,二者并无本质差别,湿润指数是降水量与同期潜在蒸散量之比.鉴于潜在蒸散量目前以FAOPenman-Monteith公式精度最高,且正在不断得到运用,因此本文分析气候干湿变化借鉴毛飞定义的湿润指数作为研究气候干湿变化程度的指标,湿润指数大(小)表示气候相对湿润(干燥)。对湿润指数总体变化趋势的统计分析采用趋势系数和气候倾向率[20].对湿润指数变化趋势和突变点的检验采用Mann-Kendall方法(M-K法).M-K法是一种非参数检验方法,变量可以不具有正态分布特征.M-K法趋势检验的基本原理在于将原始时间序列数据进行重新构建得到新的时间序列数据,将新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标准化后得到标准值,将标准值与给定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0.05的显著性水平下临界值为±1.96)相比较,超过临界值则称变化趋势显著,在临界值之内则称变化趋势不显著.M-K法具体的过程和公式可以参考文献[21].

1.2数据及来源

由于FAOPenman-Monteith公式中的土壤热通量、参考作物表层热辐射、干湿表常数、饱和水汽压和实际水汽压等指标可以由气温、湿度、风速和日照时数等指标推算出来,且搜集难度较大,因此搜集的气象资料有四川盆地18个站点1955-2009年逐月平均降水、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风速和日照时数.资料来源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网站提供的《中国地面国际交换站气候资料月值数据集》.

2结果与分析

2.1干湿气候变化的总体趋势

18个站点中,都江堰、绵阳、乐山、成都和宜宾,其湿润指数的趋势系数和倾向率为负,且都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湿润指数的变化趋势为显著的下降趋势,气候在不断变干;与此相反,达州和沙坪坝两站其湿润指数的趋势系数和倾向率为正,且通过0.1或0.05的显著性检验,湿润指数的变化趋势为显著上升,气候在不断变湿;广元、巴中、遂宁、内江、梁平、雅安和泸州,其湿润指数的趋势系数和倾向率为负,而万源、高坪区、万州和奉节,其湿润指数的趋势系数和倾向率为正,但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湿润指数的变化趋势不明显.这些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干湿气候的总体变化趋势并不明显,没有显著的变干或变湿趋势.

2.2各阶段干湿气候变化的趋势检验

M-K法趋势及突变检验的结果显示,都江堰、宜宾、成都在20世纪60年代有过短暂的相对变湿趋势,其余大多数时段都处于相对变干趋势,并且在21世纪后边干趋势变得显著,成都存在突变现象,突变时间为1997年(图1a);绵阳、广元、内江基本上都处于一个相对变干的趋势,内江在70-80年代变干趋势显著,绵阳90年代以后变干趋势超过了0.05的显著性水平,并且存在突变现象,突变的时间为1993年(图1b);乐山在60年代后气候变化为相对变干趋势,70年代和2005年后相对变干趋势达到显著水平,70年代的相对变干趋势还存在一个突变现象,突变时间为1966年(图1c);与都江堰、绵阳、成都和宜宾不同,达州和沙坪坝在60年代中后期一直呈现一种相对变湿的趋势,只是这种趋势并不显著,只有少数年份超过了0.05的显著性水平,同时也未出现突变现象(图1d).其他站点的气候变化交替出现相对变干和变湿的趋势,但变化趋势并不显著.M-K法趋势检验结果与趋势系数和倾向率反映的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证明四川盆地干湿气候变化的趋势是可信的.趋势检验结果表明在不同年代的气候变化趋势上,以都江堰、绵阳、成都等站点为代表的四川盆地西部地区在60年代后气开始呈现变干趋势,而以达州、沙坪坝为代表的东部地区则呈变一种湿趋势,只是不同站点在不同阶段变化趋势稍有差异。

2.3干湿气候分布趋势

将各站点的气候湿润指数进行多年平均,采用反距离权重法通过ArcGIS9.3软件绘制得到四川盆地干湿气候分布图(图2).图2显示,雅安为四川盆地的相对湿润中心,其湿润指数的多年平均值在18个站点中处于最高值,为1.95;而广元、绵阳和奉节则成为四川盆地的相对干燥中心,其湿润指数的多年平均值分别为0.97、1.05和1.06.以广元、绵阳、奉节为中心,成都、内江、遂宁、高坪区,沙坪坝等构成四川盆地的相对干燥区域,但与青藏高原等区域相比,这一区域任然较为湿润[10].同样的方法,将各站点气候变化的趋势系数利用反距离权重法进行空间插值,插值结果(图3)显示,绵阳、都江堰、成都、乐山和宜宾为四川盆地气候变干趋势的中心,四川盆地由西到东,气候变化趋势由变干逐渐转为变湿,达州和沙坪坝成为气候变湿趋势的中心.不过,气候的干湿差异并不显著.

2.4影响干湿气候的气象要素

干湿气候受降水和潜在蒸散的影响,而潜在蒸散受太阳辐射、温度、风速和水汽压等气象要素的影响.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西南地区潜在蒸散发对太阳辐射的变化最敏感[22].而在无直接太阳辐射资料的情况下,气温和日照可以较好地反映太阳辐射的变化,有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西南地区潜在蒸散量主要受日照时数的影响[23].因此,本文对湿润指数和降水、温度、日照时数进行了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图表略)湿润指数和降水、日照时数的相关性最显著,全部站点数据都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检验,其中与降水的相关性为正相关,而与日照时数的相关性为负相关;大部分站点的湿润指数与气温呈现显著的相关性,只有雅安、乐山、广元、巴中、南充、梁平和沙坪坝等站点的湿润指数与气温没有呈现出相关性.因此,影响四川盆地干湿气候变化的主要气象要素是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其次是气温.四川盆地西部降水一直呈下降趋势[16],而气温却呈上升趋势[17],由此导致四川西部气候逐渐趋于变干。

3结论与讨论

第5篇:气候变化趋势范文

【关键词】降水量;降水日数;季节变化;最大降水量

一、引言

安阳位于河南省的最北部,地处晋、冀、豫三省交汇处,面积7413平方千米,人口542万,辖1市5县4区,中国古都之一。西依太行山脉与山西接壤,北隔漳河与河北省邯郸市相望,东与濮阳市毗邻,南与鹤壁、新乡连接。西部为山区,东部为平原。安阳资源充足,有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和矿产资源。东部平原是全国优质粮油棉生产基地,被誉为“豫北粮仓”。安阳的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适中,春季温暖,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冬季寒冷干燥,历年平均气温12-13.7℃。极端最高气温40.8℃,极端最低气温-17.4℃。全年平均气压1001.5毫巴。全年降雨量为606.1毫米。本文利用河南安阳(站号53898)1951~2010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此研究有利于对河南安阳的农业气候及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材料和方法

本文使用1951~2010年河南安阳(站号53898)的气象资料。数据由各省上报的全国地面月报信息化文件根据《全国地面气候资料(1961~1990)统计方法》及《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有关规定,进行整编统计而得。数据集为中国194个基本、基准地面气象观测站1971~2000年,数据集包括气温、气压、降水、水汽压、云、天气现象、蒸发、积雪、风、地面温度、冻土、日照等13个要素的数据,文件类型为ASCII码文件。分析时采用了回归拟合和统计分析方法。

三、分析结果

1.河南安阳1951~2010年降水的年变化特征

降水的年变化是指一个地区年与年之间的降水的实际分配情况。降水的年变化是一个地区降水气候变化特征的重要方面。中国大多数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具体而言,一多雨区年际变化幅度相对较小,而少雨区的年际变化幅度相对较大;沿海和内陆相比,沿海地区年际变化幅度相对较小,而内陆地区降水的年际变化幅度相对较大。图1给出了河南安阳1951~2010年降水的年变化。从图1可以发现,河南安阳的年降水变化幅度相对较大。在降水较少的年份,其年降水值不足300毫米。典型如1965年和1986年,其年降水分别为271.9mm和275.7mm;在降水较大的年份,降水能超过1000mm。典型年份如1963年降水量高达1182.2mm。安阳的最大降水量是最小降水量的大约五倍。整体上来看,河南安阳近60年来的降水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其变化趋势可以用对数方程y = -38.252Ln(x) + 699.22进行拟合。事实上,降水减少是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一个整体的变化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车辆矿物燃烧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剧了区域气候的变化。另外,河南安阳地区的降水,尤其是夏季降水的产生,与冷空气的活动关系密切。随着贝加尔湖附近冷空气的不断南下,与河南本地或者河南南部上来的暖湿空气在安阳交汇,即会在安阳附近产生比较明显的降水。最近有研究表明,近几十年来在巴尔喀什湖以东到贝加尔湖以南一线的高空环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气候平均分析表明,大气环流在这一带形成了一座隆起的“高地”,冷空气被迫绕道而行,从而使到达河南附近的冷空气势力逐年减小,因此降水相对较少,形成逐年减少的变化趋势。

2.河南安阳1951~2010年降水的季节变化特征

为进一步分析河南安阳降水逐年减少的具体情况,对降水分季节进行了统计分析。图2给出了河南安阳1951~2010年各季节降水的变化。从图2可以看出,河南安阳各季节的降水变化趋势并不一致。其中春季降水(图2a)变换较为平缓,与全年降水变化趋势相反,春季降水呈增加的变化趋势,但增加幅度较小。春季降水可以用对数方程y = 2.0997Ln(x) + 76.994进行拟合;图2b给出夏季降水的变化趋势。从图中可以发现,夏季降水变化幅度相对较大,其降水呈现逐年减少的变化趋势。夏季降水可以用对数方程y = -32.527Ln(x) + 470.79来拟合;图2c给出了秋季降水的变化趋势。从图2c可以看出,其秋季降水也逐年减少,但减少的幅度要略低于夏季,其变化趋势可用对数方程y = -7.4417Ln(x) + 131.42进行拟合。图2d给出了冬季降水的变化趋势。从图2d可以发现,冬季降水变化十分平缓,虽然也呈逐年减少的变化趋势,但幅度最小,其变化用对数方程y = -0.3828Ln(x) + 20.027进行拟合。整体上看,安阳的年降水呈逐年减少的变化趋势。但一年中的春季降水略微有所增加,其它三个季节的降水逐年减少。其中夏季降水减少的幅度最大,秋季降水减少的幅度次之,冬季降水减少的幅度最小。表1给出了个季节降水的对数拟合方程。

图3给出了河南安阳1951~2010年降水的月变化特征,表2给出了河南安阳1951~2010年各月降水占全年降水的百分比。从图中可以看出,河南安阳降水呈现不均匀的分布特征。河南安阳的降水主要分布在7月和8月。7月的降水是全年降水最大的月份,降水量占全年的29.4%;8月为全年降水第二多的月份,降水总量占全年的23.9%。这两个月的降水量之和超过全年降水总量的一半。6月是全年降水第三多的月份,其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的10.3%;5月、9月和10月安阳也有较为明显的降水,其降水总量分别为7.2%、9.9%和5.7%,其月降水量占全年的百分比超过5%≤月降水量百分比≤10%。其它月份的降水量相对较少。从河南安阳1951-2010年降水的季节变化图(图4)可以看出,河南安阳夏季降水比例最大,占全年总量的64%,秋季降水次之,其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19%。春季降水占全年的14%,冬季降水最少,其降水总量占全年不到3%。

4.河南安阳1951~2010年降水日数的变化特征 (见图5)

降水日数是指气象站观测有降水的日子。本文中一个降水日所必需测到的最小降水量定为0.1毫米,即当日降水量大于或等于0.1mm,将其定义为一个降水日。图5给出了河南安阳1951~2010年降水日数的变化。从图5可以发现,河南安阳的降水日数变化较为复杂。近60年以来,安阳的降水整体呈现“增加―减少―增加”的变化趋势。从1951年至1961年的10多年时间内,安阳的降水日数增加幅度较大;1960年过后,一直到1985年左右,安阳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降水减少期;从1980年代中期至2010年左右,降水有一个缓慢增减的变化趋势。整体上看,安阳的降水呈减少的变化趋势。其变化趋势可以用多项式方程y = -3E-05x4 + 0.004x3 - 0.1885x2 + 3.0003x + 65.109进行拟合。降水日数的减少与前述降水量得减少趋势大体一致。

图6给出了河南安阳1951!2010年最大降水量的变化特征。从图中可以看出,安阳近60年来的最大降水量呈现“双峰双谷”的变化特征。从1951年至1960年代初期,安阳的的最大降水量缓慢增加;从1960年至1980年左右的近20年时间内,河南安阳的最大降水量逐渐减少;1980年以后一致到2000年左右,安阳的最大降水量进入另一个上升通道,2000年以后安阳的最大降水量开始减少。近60年以来,安阳的最大降水量可以用多项式方程y = -0.0009x4 + 0.1132x3 - 4.3618x2 + 61.713x + 600.58进行拟合。

四、结论

利用1951~2010年河南安阳(站号53898)的气象资料,分析了安阳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1.整体上来看,河南安阳近60年来的降水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其变化趋势可以用对数方程y = -38.252Ln(x) + 699.22进行拟合。

2.河南安阳夏季降水比例最大,占全年总量的64%,秋季降水次之,其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19%。春季降水占全年的14%,冬季降水最少,其降水总量占全年不到3%。7月的降水是全年降水最大的月份,降水量占全年的29.4%。

3.从季节变化来看,一年中的春季降水略微有所增加,其它三个季节的降水逐年减少。其中夏季降水减少的幅度最大,秋季降水减少的幅度次之,冬季降水减少的幅度最小。

4.近60年以来,安阳的降水整体呈现“增加―减少―增加”的变化趋势。1951年至1961年的10多年时间内,安阳的降水日数增加;从1960-1985年左右,安阳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降水减少期;从1980年代中期至2010年左右,降水有一个缓慢增减的变化趋势。其变化趋势可以用多项式方程y = -3E-05x4 + 0.004x3 - 0.1885x2 + 3.0003x + 65.109进行拟合。

5.安阳近60年来的最大降水量呈现“双峰双谷”的变化特征。从1951年至1960年代初期,安阳的的最大降水量缓慢增加;从1960年-1980年左右,河南安阳的最大降水量逐渐减少;1980年以后一致到2000年左右,安阳的最大降水量增加,2000年以后安阳的最大降水量开始减少。

参考文献:

[1]王大钧,陈列,丁裕国. 近40年来中国降水量、雨日变化趋势及与全球温度变化的关系[J]. 热带气象学报. 2006年03期 .

[2]翟盘茂,章国材.气候变化与气象灾害[J]. 科技导报. 2004年07期 .

[3]严中伟,杨赤. 近几十年中国极端气候变化格局[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0年03期 .

[4]翟盘茂,任福民,张强. 中国降水极值变化趋势检测[J]. 气象学报. 1999年02期.

[5]山崎信雄,何金海,周兵.中国和日本气候极端降水研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

第6篇:气候变化趋势范文

关键词 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吉林延边;1961―2015年

中图分类号 P4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3-0214-01

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其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近年来,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事实,作物所需的辐射、热量、水等自然资源在同一地区呈不同程度的增加和减少。多位学者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1-2]。

1 资料与方法

1.1 区域概况

延边州地处吉林省东部,中、俄、朝三国交界,面临日本海,位于北纬41°59′47″~44°30′42″,东经127°27′43″~131°18′33″,面积42 700 km2,耕地面积21.8万hm2(水田4.3万hm2,旱田17.5万hm2)。人均拥有耕地面积0.1 hm2,高于全国和吉林省平均水平。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和大豆。

1.2 数据资料

选用的数据为1961―2015年延边地区8个台站气象资料,图们1976―2015年气象资料,包括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初终霜日、≥10 ℃有效积温等[3-4]。

1.3 分析方法

以延边地区1961―2015年的气象要素(每日4次日照、初终霜日、平均气温、降水量)为xi值,以年份为ti值,通过一元线性方程拟合分析气候特征的变化规律,方程如下:

xi=a+bti(i=1,2,…,n)

2 结果与分析

2.1 热量资源变化

2.1.1 年平均气温。通过分析可知,延边1961―2015年的平均气温总体是上升的,其变化趋势为每10年上升0.27 ℃(P

2.1.2 ≥10 ℃有效积温。近55年,延边地区≥10 ℃有效积温平均值为1 132.3 ℃・d,气候倾向率为28.0 ℃・d/10年(P

2.1.3 初终霜日变化。通过分析延边地区1961―2015年初霜日和终霜日的变化发现,这55年间初霜日明显延后,延后的天数为每10年延后1.66 d(P

2.2 水资源变化

分析发现,延边地区近55年的年平均降水量为570.1 mm。气候倾向率0.92 mm/10年(P>0.05)。年降水量最高值是2000年的799.5 mm,最低值是2011年的346.5 mm。

2.3 日照资源变化

延边地区近55年日照时数呈波动减少趋势。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312.4 h,气候倾向率-33.12 h/10年(P

3 结论与讨论

延边地区近55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中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7 ℃/10年(P

延边地区近55年气温升高、日照减少等农业气象资源变化趋势,必定对农业生产潜力、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较大的干扰,但是这种气候的变化也可以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其负面影响[4],而如何利用农业气候变化趋势,选择适合延边地区的农业气候生产潜力的公式,得出作物生产潜力,进而为政府决策、制定农业发展战略规划等提出有价值的建议,有待进一步研究。

4 参考文献

[1] 任国玉,初子莹,周雅清,等.中国气温变化研究最新进展[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5(4):701-716.

[2] 周晓宇,张新宜,崔妍,等.1961―2009年东北地区日照时数变化特征[J].气候与环境学报,2013,29(5):112-120.

第7篇:气候变化趋势范文

关键词 作物生长季;气候变化特征;辽宁大石桥;1963—2012年

中图分类号 S1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235-02

气候条件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事件频发[1-6],给粮食生产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7-10]。有研究指出,气候变暖使中国东北、西北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发生改变[9],其中辽宁省存在“气温显著升高,降水、日照减少”的暖干化趋势[10]。大石桥市是国家确定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质米生产基地之一,也是国家重要商品粮食基地。因此,研究该地区作物生长季气候变化特征,可以为调整产业结构等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选取大石桥市地面气象观测站1963—2012年4—9月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气温、积温、降水、日照、冻土、无霜期等)制作距平曲线,运用线性回归方程y(t)=a0+a1t(其中,y为各要素平均值,t为时间;a为线性趋势项,a×10表示各要素平均每10年的气候倾向率),按照世界气象组织规定的30年(1971—2000年)平均值作为气候值,分析大石桥市作物生长季的气候变化特征[11-13]。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温

由图1可知,近50年大石桥市年平均气温与作物生长季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波动中均呈增温的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436、0.480 ℃/a。生长季平均气温在20世纪60—70年代负距平比较多,在1963—1980年间仅有4年为正距平,近50年来的最低值出现在此时段的1976年,为17.7 ℃。80年代之后的负距平逐渐减少,正距平逐渐增多,其中在1997—2012年间仅有1次负距平,近50年来的最大值出现在此时段的2007年,为21.6 ℃。从年代际变化来看,20世纪60、70、80年代的生长际平均气温分别为19.0、18.8、19.3 ℃,均低于气候值(19.4 ℃),20世纪90年代、21世纪00年代明显上升,分别为20.0、20.8 ℃,分别高于气候值0.6、1.4 ℃。

2.2 积温

由图2可知,近50年大石桥市作物生长季5、10、15 ℃积温总体均呈增温趋势,且变化趋势基本趋于一致,气候倾向率分别为83.069、89.420、113.840 ℃/10 a。其中,15 ℃积温波动幅度较5、10 ℃积温偏大。从年代际变化来看,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00年代5、10、15 ℃积温呈逐渐递增态势,20世纪60—80年代变化平稳,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00年代增温明显,其中21世纪00年代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5、10、15 ℃积温分别增加了269、286、456 ℃。

2.3 降水

由图3可知,近50年大石桥市作物生长季降水量与年降水量变化趋势趋于一致,均呈下降的趋势,平均每10年分别下降9.0、10.7 mm,其中1963—1978年间波动幅度较大,1979—1984年间变化平稳,1985—2009年间下降趋势较为明显,2010—2012年间降水明显增多。近50年生长季降水最少年为2006年,为308 mm,最多年为2010年,为900 mm。

2.4 日照时数

由图4可知,大石桥市作物生长季日照时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平均每10年下降54.6 h,近50年下降273 h。从年际变化来看,1963—1966年间波动较大,1967—1972年间变化平稳,1973—1985年间下降趋势明显,之后出现短暂的上升,在1989—1996年间再次明显下降,经过短暂的振荡后,进入21世纪又呈下降态势。

2.5 无霜期

由图5可知,近50年大石桥市无霜期明显增多,平均每10年增加9 d,其中1963—1987年间,负距平较多,占76%,1988—2012年间则正距平较多,占88%。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无霜期增加明显。

2.6 冻土深度

由图6可知,大石桥市年最大冻土深度在波动中总体呈下降趋势,平均每10年下降6.3 cm。其中20世纪60—80年代间多数年份高于气候值(77cm),20世纪90年代、21世纪00年代除个别年份外,大多低于气候值,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00年代年最大冻土深度明显低于气候值。最大值出现在1969年,为106 cm,最小值出现在2002年、2007年均为49 cm。

3 结论

(1)近50年大石桥市年平均气温、作物生长季平均气温、5 ℃积温、10 ℃积温、15 ℃积温变化趋势一致,总体均呈增温趋势。

(2)近50年大石桥市作物生长季降水量与年降水量均呈下降的趋势,平均每10年分别下降9.0、10.7 mm。

(3)近50年大石桥市作物生长季日照时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平均每10年下降54.6 h,50年下降273 h。

(4)近50年大石桥市无霜期日数明显增多,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无霜期日数增加明显。

(5)近50年大石桥市年最大冻土深度在波动中总体呈下降趋势,平均每10年下降6.3 cm。最大值出现在1969年,为106 cm,最小值出现在2002、2007年,这2年数值均为49 cm。

4 参考文献

[1] 丁一汇,戴晓苏.中国近百年来的温度变化[J].气象,1994,20(12):19-26.

[2] 陈隆勋,朱文琴,王文,等,中国近45年来气候变化的研究[J].气象学报,1998,56(3):257-271.

[3] 孙风华,杨修群,路爽,等.东北地区平均、最高、最低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及对比分析[J].气象科学,2006,26(2):157-163.

[4] 魏凤英,曹鸿兴.中国、北半球和全国的气温突变分析及其趋势预测研究[J].大气科学,1995,30(2):140-148.

[5] 翟盘茂,潘晓华.中国北方近50年温度和降水极端事件变化[J].地理学报,2003,58(S1):1-10.

[6] 赵春雨,刘勤明,李晶.辽宁省近48年来气候变化研究[J].气象,2000,26(5):32-35.

[7] 刘颖杰,林而达.气候变暖对中国不同地区农业的影响[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3(4):229-233.

[8] 肖锋劲,张海东,王春乙,等.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的可能影响及适应性对策[J].自然灾害学报,2006(S1):327-331.

[9] 孙智辉,王春乙.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J].科技导报,2010,28(4):110-117.

[10] 纪瑞鹏,张玉书,冯锐,等.辽宁省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J].资源科学,2007,29(2)74-82.

第8篇:气候变化趋势范文

关键词:ECHAM5模式 海河流域 气温 降水量

气候变化不仅影响着水文、生物和生态系统,还影响着经济、生活,因此未来气候变化引起的效应对地区、国家甚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性[1]。国内已经进行了许多对流域气候变化及其未来情景预估的研究[2-5]。海河流域位于东经112°-120°,北纬35°-43°之间,包括了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以及山西、河南、山东、内蒙和辽宁等省区的一部分[6]。流域内人口众多,工业发达,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海河流域水资源问题已进行大量研究[7,8],但影响海河流域水资源的气候因素尤其是未来海河流域气候系统变化特征未见系统分析。本文采用德国马普气象研究所提供的ECHAM5模式输出三种排放情景下2001-2050年温度和降水数据分析研究了2050年前海河流域气候变化时空特征,对未来海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及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研究。

1、数据与方法

考虑到观测和模式数据时间序列的一致性,选用了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海河流域29个气象站温度与降水的月数据(1961.01-2000.12)分析已观测的气候变化时空特征;采用德国马普气象研究所提供的ECHAM5模式输出的未来三种情景下(SRES-A2,A1B,B1)温度和降水数据(2001.01-2050.)分析了2050年前海河流域气候变化时空特征。

对气温和降水首先进行了趋势分析,分别计算了各年代相对于1961-1990年平均值的距平,在基础上用Mann-Kendall非参数统计检验方法检验了各季节的趋势变化,最后对气温和降水空间趋势分布进行了计算并插值成图。

海洋环流模式(ECHAM5/MPI-OM),同时耦合海冰和陆面过程模式,采用较高的模式分辨率对地球系统的未来气候进行预测,其中大气模式采用T63的网格,水平网格分辨率为1.875°×1.875°,垂直分31层。新模式更新了可预报的气溶胶模块,对云覆盖重新进行了参数化过程,同时对云里面的冰和水进行了不同的过程处理,大大提高了对降水过程的模拟[9,10]。

Mann-Kendall非参数统计检验方法分析,该方法亦称无分布检验,优点是不需要样本遵从一定的分布,也不受少数异常值的干扰,更适用于类型变量和顺序变量,计算比较简便[11]。空间分布图则采用ARCMAP中反距离权重法(IDW)插值成图。

图1 海河流域及气象站点示意图

Fig.1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the Haihe River basin

2、模型验证

本文选择ECHAM5实验期1961年1月至2000年12月为模型验证期,比较了同期模拟数据与观测数据的差异,比较结果表明:ECHAM5模型对温度把握较好,观测到的海河流域年平均温度为10.3℃,模式模拟海河流域年平均温度为9.6℃,模式模拟年均温度比实测年均温度的标准差低0.01,说明模式很好的把握了年均温度的年际变率;而对降雨量的模拟不是很好,观测和模拟的海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分别为535mm和835mm,模式模拟年均降水量的标准差比实测年均降水量标准差值大68。此外,年平均温度和年平均降水量的距平(相对于1971-1990年)符号一致率分别达到55%和52.5%。

计算1961-2000年观测和模拟年平均温度和降水量并插值成空间分布图(图2),由图2可知,模型对温度和降水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模型能够一定程度上把握年均温度由南向北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也能模拟年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的空间格局,但降水量模拟数值差异较大,且观测年降水量最大值位于海河流域东部地区,而模拟年降水量最大值则位于海河流域西南地区。

可见模式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尤其是对温度的模拟较好,在此基础上分析海河流域未来气候变化时空特征,具有一定的意义。

图2 观测和模拟海河流域年均温度和降水量空间分布

(a:观测年均温度;b:观测年均降水;c:模拟年均温度;d:模拟年均降水)

Fig.2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the Haihe River basin

(a: observed temperature; b: observed precipitation; c: simulative temperature; d: simulative precipitation)

3、气候变化时空格局

分析1961-2000年海河流域29站气温和降水资料可知:海河流域自1961年来气温呈升高趋势,线性倾向率为0.24℃/10a,80s气温开始升高,90s气温距平值达到0.6℃;降水的呈减少趋势,线性倾向率为-23mm/10a,80s降水开始减少,90s降水距平达到-36.7mm(表1)。

表1 1961-2005年海河流域年均温度和降水距平(相对于1961-1990年均值)

Tab.1 Anomaly of annual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the Haihe River basin during 1961-2005 (to average level of 1961-1990)

3.1气温变化时空格局

分析ECHAM5模式输出的三种情景下2001-2050年月降水量和气温数据,结果表明:2001年以来,海河流域年平均气温三种情景下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其中A1B情景下升温幅度比较大,线性倾向率达到0.51℃/10a,A2情景下为0.32℃/10a,B1情景下为0.15℃/10a。由表2可知:A2情景下,2010s海河流域处于高温期,2030s后升温显著,其中2040s年均温度距平值达到1.8℃;A1B情景下,2030s升温比较显著,其中2040s年均温度距平为2.4℃;B1情景下,温度变化相对缓慢,直到2040s年均温度距平才达到1.1℃(表2)。

气温在三种情景下四季都为升温趋势,除A2情景冬季和B1情景春季没有通过90%置信水平检验,其余都通过置信水平检验。其中A2情景下,秋季升温最显著;A1B情景下,夏季升温最显著;B1情景下,夏季升温最显著(图3)。

三种情景下,海河流域全流域升温趋势都通过99%置信度水平的MK显著性检验(图略),可见2050年前,海河流域年均温度空间分布特征为全流域显著升温。

表2 2050年前海河流域年均气温距平(相对于1961-2000年均值,单位:℃)

Fig.2 Anomaly of annual temperature in the Haihe River basin during 2001-2050 (to average level of 1961-1990)

图3 三种情景下2050年前海河流域四季气温趋势MK检验(虚线分别代表99%,95%和90%置信度水平)

Fig.3 Mann-kendall test of seasonal temperature under three scenarios in the Haihe River basin during 2001-2050

3.2降水变化时空特征

2050年前海河流域年均降水在A2情景下为减少趋势,线性倾向率为-16mm/10a,A1B和B1情景下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线性倾向率分别为12mm/10a和25mm/10a。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上,A2情景下,2010s、2030s和2040s都为少雨时期,A1B情景下2001-2040年都为少雨时期,只有2040s为多雨时期,年降水距平值为30.3mm,B1情景下,2010年以后都未多雨期,其中2040s年均降雨距平值为120mm。

表3 2050年前海河流域年均降水距平(相对于1961-2000年均值,单位:mm)

Fig.2 Anomaly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the Haihe River basin during 2001-2050 (to average level of 1961-1990)

降水的季节变化上,A2情景下,只有冬季降水为上升趋势,其他三个季节都为减少趋势,只有夏季减少趋势通过90%置信度检验;A1B情景下,春季和秋季为上升趋势,也没有达到置信度水平;B1情景下,四季均为上升趋势,其中秋季和冬季分别通过95%和90%的置信度检验(图4)。

图4 三种情景下2050年前海河流域四季降水趋势MK检验(虚线分别代表90%和95%置信度水平)

Fig.4 Mann-kendall test of seasonal precipitation under three scenarios in the Haihe River basin during 2001-2050

年降水量空间变化趋势为:A2情景下,2050年前海河流域中部地区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且通过置信度检验;A1B情景下,海河流域大部年降水量没有明显变化趋势,只有西南一部降水有增加趋势,且通过了置信度检验;B1情景下,海河流域降雨增加趋势明显,主要集中在海河流域西南部,并有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弱的趋势。

图5 三种情景下2050年前海河流域年降水趋势MK检验 (a:A2情景;b:A1B情景;c:B1情景)

Fig.5 Mann-kendall test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under three scenarios in the Haihe River basin during 2001-2050 (a: SRES-A2; b: SRES-A1B; c: SRES-B1)

4、结论

通过对海河流域1961-2000年观测气温和降水月数据及ECHAM5模式输出1961-2050年气温和降水月数据的分析,得出海河流域2050年前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主要结论如下:

海河流域气温持续观测到的升高趋势,未来三种情景下气温仍然保持升高趋势,其中A1B情景下升温比较显著;季节变化上,A2情景下秋季升温最显著,A1B和B1情景下夏季升温最显著;空间变化上海河流域表现为全流域一致性的升温趋势,且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A2情景下海河流域降水量变化持续观测到的减少趋势,但A1B和B1情景下降水量呈增加趋势,且B1情景下增加趋势比较明显;季节分配上,A2情景下,只有冬季降水呈微弱增加趋势,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A1B情景下春秋降水为增加趋势,也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B1情景下,秋季降水增加显著,且通过了90%的显著性检验,B1情景下,四季降水均为增加趋势,其中秋冬季节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空间分布上,A2情景下海河流域中部地区呈现明显的降水减少趋势,B1情景下西南地区降水呈明显增加趋势。

未来海河流域全流域升温显著而降雨增加并不明显且只有在B1情景下南部区域降雨有增加,随着海河流域人口增多,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海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可能进一步扩大。

参考文献:

[1]袁飞,谢正辉,任立良等.气候变化对海河流域水文特征的影响[J].水利学报,2005,36(3):274-279

[2]田红,许吟隆,林而达.温室效应引起的江淮流域气候变化预估[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 4(6):357-362

[3]姜彤,苏布达,王艳君等.四十年来长江流域气温、降水与径流变化趋势[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5, 1(2):65-68

[4]曾小凡,苏布达,姜彤等.21世纪前半叶长江流域气候趋势的一种预估[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 3(5):293-298

[5]刘绿柳,刘兆飞,徐宗学. 21世纪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气候变化趋势分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 4(3):167-172

[6]肖嗣荣.未来气候变化及其对海河流域环境影响[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5,8(1):32-35, 49

[7]刘春蓁,刘志雨,谢正辉.近50年海河流域径流的变化趋势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2004, 15(4):385-393

[8]王金霞,李浩,夏军等.气候变化条件下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及适应性措施:海河流域的模拟分析,2008, 4(6):336-341

[9]牟林,星,陈学恩,等.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情景下全球海洋变化主要特征分析[J].科学通报,51(19):2304-2308

第9篇:气候变化趋势范文

关键词 气候;变化趋势;陕西户县;1959―2014年

中图分类号 P4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2-0245-02

气候是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是该时段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全球气候变化不仅影响人类生存环境,也将影响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1]。气候变化对我国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部门已产生了明显影响,这种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但大多数是负面的,应当引起有关部门和地方的注意[2]。了解一个地区的气候资源变化是保证当地农业生产的基础。该文利用户县1959―2014年气象资料,对气候变化进行分析,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户县地处关中平原南部,南依秦岭与安康市宁陕县以秦岭分水;北临渭水,同咸阳兴平市隔河相望;东接长安县,以沣水相隔;西连周至县,以白马河为界。总面积1 255 km2,其中平原面积占总面积的47%。县城地理坐标为北纬34°06′35″,东经108°35′56″,海拔418 m。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冷暖干湿分明,光热水资源丰富,雨热同期,是适宜农业生产和多种经营的地区[3]。

本文选用户县气象站的气温、降水、日照、无霜期等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数据,对各要素的年、季、月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回归分析。

户县四季划分: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月至次年2月。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温变化特征

户县1959―2014年平均气温为13.9 ℃,极端最高气温为43.0 ℃,出现在1966年6月21日,极端最低气温为-19.0 ℃,出现在1977年1月30日。

2.1.1 年平均气温变化特征。户县1959―2014年56年间,年平均气温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分为2个阶段:1959―1985年下降,1985―2014年上升。温度时间序列趋向相关系数为0.708,概率0.000,通过了检验,说明气温与年份呈显著相关。关系式为Y=0.033x-51.869。

2.1.2 月平均气温变化特征。户县地区56年平均气温为13.9 ℃,全年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显著,1月平均气温最低为0.1 ℃,7月气温最高,月平均气温可达26.9 ℃。春季8.7~20.0 ℃;夏季气温较高,为25.3~26.9 ℃;秋季7.3~19.8 ℃;冬季气温较低,为0.1~3.2 ℃。春秋季气温变化幅度较大,升降温速度快。

2.1.3 季平均气温变化特征。户县四季分明,气温变化较大,夏季炎热,冬季寒冷。1959―2014年春季平均气温为14.6 ℃,其中平均气温最高是16.9 ℃,出现在2000年、2006年、2009年;最低的是12.7 ℃,出现在1970、1976年。夏季平均气温为25.8 ℃,其中平均最高的是27.7 ℃,出现在2013年;最低的是22.7 ℃,出现在1976年。秋季平均气温为13.8 ℃,其中最高的是16.0 ℃,出现在2013年;最低的是12.1 ℃,出现在1981年。冬季平均气温为1.6 ℃,其中最高的是3.9 ℃,出现在1999年;最低的是-1.3 ℃,出现在1969年。

春季、秋季、冬季平均气温与年份序列关系为的线性关系,方程为:

Y春=0.056x-96.062,相关系数0.715,概率0.000

Y秋=0.032x-49.267,相关系数0.597,概率0.000

Y冬=0.037x-71.257,相关系数0.543,概率0.000

说明户县1959―2014年56年间春、秋、冬季气温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其中春季气温上升最为显著,其次为冬季,秋季气温上升相对缓和。春季升温对年平均气温上升贡献最大。夏季气温变化趋势不明显。

2.1.4 最冷月、最热月气温变化特征。户县地区7月气温变化不明显,1月略升高。

年最冷月1月、最热月7月的月平均气温与年份线性关系式为:

Y1=0.022x-43.922,相关系数0.285,概率0.000

Y7=0.013x+0.352,相关系数0.189,概率0.189

可以看出,1月关系式通过了检验,7月未通过检验。这说明户县地区最冷月气温变化明显,呈现变暖趋势;最热月气温无趋势性变化。

2.2 降水变化特征

2.2.1 年降水量变化特征。户县1959―2014年年平均降水量为626.3 mm,其中最高年降水量为1 033.9 mm,出现在1983年,最低降水量为377.1 mm,出现在1997年,最高年降水量是最低年降水量的2.74倍。年降水量随年份呈现波动性减少的趋势。

经过相关性分析,线性相关系数0.024,概率0.862,未通过检验。说明户县地区1959―2014年年降水量无趋势变化。

2.2.2 月降水量变化特征。户县1959―2014年各月平均降水量差异较大,分布很不均匀,降水主要集中在7―9月,总量297.1 mm,这3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平均降水量的46.7%,其中9月平均降水量最多,为114.5 mm,占全年的18.0%,而1月、12月降水量最少,分别只有6.6、5.9 mm,分别占全年的1.0%、0.9%。

2.2.3 季降水量变化特征。户县地区四季降水不均匀,夏秋季多,春季较少,冬季最少。户县1959―2014年春季平均降水量为149.0 mm,最多的为295.8 mm,出现在1987年;最少的为61.4 mm,出现在2000年;夏季平均降水量为245.7 mm,最多的为454.6 mm,出现在2007年,最少的为68.1 mm,出现在1997年;秋季平均降水量为206.9 mm,最多的为470.4 mm,出现在2011年,最少的为76.1 mm,出现在1998年;冬季平均降水量为24.7 mm,最多的为85.2 mm,出现在1989年;最少的为1.9 mm,出现在1999年。

春季降水量与年份的线性相关系数0.346,概率0.009,通过检验。线性方程为y=-1.162x+2 460.346。说明户县1959―2014年春季的降水有减少趋势。

夏季、秋季、冬季降水量与年份相关系数分别为0.252、0.069、0.044,概率依次为0.061、0.615、0.749,大于0.05,未通过检验。说明这3季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

2.3 日照变化特征

2.3.1 年日照变化特征。户县1961―2014年54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882.3 h,其中日照时数最多为2 284.5 h,出现在1962年;日照时数最少为1 097.6 h,出现在1996年。户县日照时数变化较大,可分为3个时期,其中1961―1978年、2001―2014年2个时期日照时数大于1978―2001年。

日照时数与年份的相关系数为0.035,概率0.800,未通过检验。说明户县地区近54年日照时数变化趋势不明显。

2.3.2 月、季日照变化特征。户县日照的月平均日照时数156.9 h,4―8月高于平均数,为166.0~205.7 h。其中 6月日照最为充足(205.7 h);其他各月低于平均数,在119.8~150.3 h。其中2月最少,仅为119.8 h。

户县季平均日照时数为470.6 h。春、夏季高于季平均值,分别为509.4、593.2 h。夏季日照时数有所增加,是全年日照时数最多的季节。秋季受华西秋雨影响,多连阴雨天气,降水增多,日照时数迅速减少为394.1 h。冬季日照时数最少为385.6 h。

2.4 无霜期变化特征

户县地区1960―2014年无霜期延长明显。

经回归相关性分析,无霜期与年份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553,概率0.000,通过检验。方程为y=0.548x-862.388。

3 结论

(1)户县1959―2014年的年平均气温呈波动性上升趋势,升温趋势明显。春、秋、冬3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春季气温上升最为显著,其次是冬季,秋季相对缓和。春季升温趋势最为明显,对年平均气温上升贡献最大。夏季气温变化趋势不明显。最冷月1月升温明显,冬季有变暖趋势。最热月气温变化不明显[4]。

(2)户县1959―2014年年降水量无明显变化。从季节方面看,春季降水减少趋势明显。夏季、秋季、冬季降水量均无明显变化。

(3)户县1961―2014年日照时数年际变化较大,总体变化趋势不明显。其中春季、夏季日照最为充足,高于季平均值。秋季受华西秋雨影响日照时数减少,与冬季日照时数相当。

(4)户县地区1960―2014年无霜期延长明显。

4 参考文献

[1] 丁国玉,石广玉,丁一汇,等.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2(1):3-8.

[2] 林而达,许吟隆,蒋金荷,等.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2):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