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温与气温的变化关系范文

水温与气温的变化关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温与气温的变化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水温与气温的变化关系

第1篇:水温与气温的变化关系范文

[关键字]南美白对虾 气温水温 溶解氧

[中图分类号] S968.9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5-232-2

近年来,浙北地区的水产养殖业蓬勃发展,南美白对虾作为平湖市水产养殖的主导品种,已成为平湖农业的特色产业和一大支柱产业,2011年全市养殖面积14133亩,总产量4748吨,总产值14244万元。

随着南美白对虾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掌握气象条件对其养殖的影响将显得尤为重要。在对虾的养殖期间,4月~10月是天气变化剧烈的季节,对虾养殖要经历梅雨、台风、高温等天气,容易诱发对虾病害,浮头甚至泛塘。通过分析研究气象条件对南美对虾生长的综合影响,为人工养殖对虾提供气象保障服务,减少因天气原因造成的损失。

1 资料来源

观测时间:2010年6月~10月,2011年4月~10月;

观测地点:平湖市林埭镇祥中水产养殖基地;

观测项目:鱼塘的水温、溶解氧等,观测时次为每小时正点记录,数据自动记录;

气象资料来源:平湖市林埭镇自动站,乍浦观测站资,祥中水产养殖基地。

2 温度对白对虾养殖的影响

水温是对虾养殖最重要的环境因子,水温不但直接影响对虾的新陈代谢,同时也会改变水环境从而间接影响对虾的生长,特别是在放苗期,掌握池塘水温的变化规律对南美白对虾的养殖生产至关重要。目前,对水体温度的研究多集中在海洋、水库等大型水体,但对池塘的研究较少,通过分析池塘水温与气温变化特征,建立水温预报模型,为对虾养殖水温控制和养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1 水温的季节变化

池塘的水温变化主要是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但由于水自身的热特性,使得池塘水温的变化有其独特性[1]。通过对养殖池塘4月~10月水温及气温观测发现(如图1),水温与气温的走向基本一致,但水温的变化幅度远远小于气温。受季节影响,春季、秋季池塘平均水温基本高于平均气温,池塘最高水温也会高于最高气温,而夏季期,池塘的平均水温与平均气温接近,池塘的最高水温均低于最高气温,当夏季高温天气时,平湖地区最高水温超过35℃。

2.2 水温的垂直变化

通过分析气温及0.5m、1m深度水温的变化情况,发现气温越高,水温的垂直变化越明显。夏季水温的垂直变化比春秋季显著。同样,晴好天气气温的垂直变化比阴雨明显,且不同水位水温的平均日较差随深度变大而变小,也就是说表层水温变化幅度大,深层水温更趋于稳定。因此,要依季节不同调节水位以控制水温,在春季水温较低时,池塘水位要浅,有利于池塘提高水温,这对白对虾的摄食、生长以及池塘微生物的生长都有利,放苗期池水深度保持低水位,在0.5m左右,而随着温度的升高,也应逐渐升高水位,至夏季需升到最高水位使得下层水温不至于过高而影响对虾的生长。

2.3 水温的预报方程

根据2011年4月~10月收集的表层水温数据与林埭自动站温度数据,得到水温与气温的散点图(如图2),并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yi=a+bxi

其中:y 为平均水温;

xi为平均气温;

a和b为回归模型参数。回归系数a=y-bx , 。

得到平均水温的预报模型:y =5.529+0.826 x 。

表1中R方是回归分析的决定系数,R方为0.938,说明回归较好。表2方差分析中,Sig.值是回归关系的显著性系数,回归模型F统计量值为2822.033,Sig.值为0,表明这个回归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表3中T检验结果也表明常数项和“温度”都具有统计学意义。

2.4 放苗期及收获期指标

2.4.1 放苗期温度指标及最佳放苗期

对虾幼苗从温室大棚池塘转入露天池塘称为放苗期,此时对温度尤为敏感,要求有合适的水温。一般要求露天池塘的水温达到20℃开始放苗养殖[2]。根据上述得到的水温预报模型,水温20℃时,气温在18℃,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8℃可作为虾苗气候适宜放苗的开始期。

根据71-00的统计资料来看,平湖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8℃初日为5月6日,为最佳放苗期。因此,5月上旬后期放苗,基本能保证日平均气温≥18℃。但近几年,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发现本地放苗的日期也明显提前,基本在4月底就开始放苗。对近十年日平均气温稳定≥18℃的初日做统计,发现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8℃的日期提前到4月30日,比历年统计资料提前6d。因此,4月底到5月初放苗能保证虾苗最佳成活率。另外,放苗期要求有连续3~4天晴好天气,最好在中午前后至下午17:00前,因为这段时间池塘水温较高,室内外温差小,虾苗成活率高。同时,放苗期池水深度保持低水位,在0.5m左右,池塘水位越浅,升温越快,有利于水中微生物和植物的繁殖,为虾苗提供天然的饲料和氧气。

2.4.2 对虾收获期指标及最佳捕捞期

对虾的收获期一般在10月中下旬,当收获期水温低于20℃时,即气温低于18℃时,对虾生长缓慢,产量明显降低。而水温低于18℃时(即气温低于15℃),对虾停止摄食,并极易受冷害影响,若水温低于15℃为捕捞期指标,从气候与养殖投入比来看,经济效益为负增长。因此,气温

根据71-00的统计资料来看,平湖日平均气温稳定

3 灾害性天气对南美白对虾养殖的影响及预防措施

3.1 台风、大风天气

每年对平湖地区造成影响的台风有1-2个。台风对南美白对虾养殖会带来许多不利因素,甚至是破坏性的,给对虾生产带来极大的危害。台风对南美白对虾养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强降水、大风。台风带来强降水,周边的淡水和污水大量注入虾池,污水中有害的化学药物污染虾池,大量雨水使得池塘盐度、PH值、温度急巨下降,并会造成水体分层缺氧,使对虾致病或造成死亡[3]。而大风引起的大浪、水位高涨,经常摧毁或破坏堤坝、闸门等设施,导致淹没虾池,甚至造成堤崩虾逃,经济损失惨重。

据观测,当风力达到6级时,对虾浮头略有影响,当风力达到8级时,影响较大,危害程度与影响时间成正比。而台风过后,一旦天气放晴,高温天气则会导致大范围的浮头。

因此,台风期间需加强巡逻观测,检查虾场设施的安全状况,观察对虾的活动情况,如果发现对虾异常,要适时全池泼洒增强对虾体质免疫力的药物,防止病害发生。 台风来临之前气压较低,导致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下降,造成对虾缺氧,因此要做好虾池的增氧工作,风雨过后要及时启动增氧机。另外,要合理投饵料,风雨天气会影响对虾摄食,要根据当时风雨和对虾状态决定投饵料与否,有风雨要减少投饵料量,风雨较大时,对虾不容易摄食,要停止饵料。

3.2 暴雨、连阴雨天气

统计2010年7月份每日平均溶解氧,从图3可以看出,溶解氧变化曲线的波谷出现在3日~5日、13日~15日。3~5日阴雨天气,总日照时数0.0h,林埭自动站4日、5日出现梅汛期暴雨,雨量分别为53.6mm,130.1mm,使得溶解氧含量极低,仅有2mg/L,出现对虾浮头现象。9日开始出现连续9d的阴雨天气,期间日照仅为4.5h,过程雨量134.6mm,池塘中溶解氧迅速下降,14日溶解氧降到4mg/L以下。溶解氧曲线的波峰出现在7日~9日、19日~25日,根据实况资料7~9日无强降水过程,日照时数达到22.5h,8日溶解氧含量达到了小高峰。7月17日出梅后,晴好天气为主,池塘中的溶解氧含量显著回升。由此发现,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和日照时数成正相关,当晴好天气时,溶解氧含量较高,对虾的生长非常有利,当阴雨天气时,溶解氧含量明显偏低,特别是当遇短时强降水时容易造成溶解氧含量明显降低,溶解氧含量明显低于正常水平,对虾的生长影响较大。

因此,阴雨或暴雨天气时,需延长增氧时间,确保溶解氧在5mg/L以上,并根据实际情况减少饵料的投喂量。另外,暴雨天气时,可提前增加池塘水深至最高水位,这样可以减少雨水对池塘盐度的影响,减轻雨水对堤堰的冲刷,避免池塘被搅浑。

3.3 大雾天气

大雾天气气压较低,使得溶于水体的氧气减少,甚至导致氧气从水中溢出,尤其是连续出现2d或以上大雾天气时,池塘的溶解氧极低,需连续使用增氧器,防止对虾缺氧[4]。

3.4 夏季高温天气

夏季,平湖地区表层最高水温可达35℃以上,高温环境对虾摄食、生长都有较大影响,容易致病。另外,在盛夏季节,表层水温较高,底层水温相对较低,池塘上层水体密度低,下层密度高,上下层水体不能混合,出现热力学分层现象[5]。表层水在太阳光辐射的作用下,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大量的氧气,使表层水中的氧量增加,由于底层水光线不足,光合作用弱,产氧少而有机物耗氧量大。由于白天水体热力学分层现象,上下水层不发生对流现象,致使出现表层高氧而底层缺氧的现象。因此,夏天中午要及时开启增氧机,同时高温天气需减少投喂量,当表层水温超过35℃时,减少或停止投喂。

3.5 持续干旱天气

平湖地区持续干旱天气较少,但2011年春季出现了罕见的持续干旱,使得平湖地区水位偏低,河水水质差,水体亚硝酸盐含量高,水中溶解氧偏低,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对虾生长情况较差。

4 小结

(1)日平均气温稳定≥18℃可作为虾苗气候适宜放苗的开始期,气温稳定

(2)要依季节不同调节水位以控制水温,放苗期池水深度保持低水位,在0.5m左右,春季池塘水位要浅,有利于水体升温,而随着温度的升高,也应逐渐升高水位,至夏季需升到最高水位使得下层水温不至于过高而影响对虾的生长。

(3)风力达到或超过8级时,对虾的影响较大。台风、暴雨、大雾或阴雨天气出现时,都需要合理延长增氧时间,并减少饵料的投喂。当预报有暴雨天气时,要提前增加池塘水深至最高水位,这样可以减少雨水对池塘盐度的影响,减轻雨水对堤堰的冲刷,避免池塘被搅浑。夏天中午要及时开启增氧机,当表层水温超过35℃时,减少或停止投喂。

参考文献

[1]闽信爱.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2:88-89.

[2]商兆堂,蒋名淑,汤红兵.水产养殖与气象[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29-30.

[3]查广才,周昌清.恶劣天气对凡纳滨对虾低盐度养殖水体的影响[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9(4):414-418.

第2篇:水温与气温的变化关系范文

关键词 台湾大种鳅;生态养殖;气象条件

中图分类号 S96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0-0214-02

1 泥鳅种鱼以及鱼巢准备

泥鳅鱼产卵池可选择小水泥池、小池塘等,水面20~100 m2、水深40~50 cm,最好能保持微流水。在产卵池中放上水草、杨柳根须、棕榈皮等作鱼巢,供卵附着。放亲鳅7~10组/m2(1雌、2雄为1组)。水温为18~20 ℃时,泥鳅一般在晴天的清晨或10:00前产卵;当水温为20~28 ℃时,多在雨后或半夜产卵。1尾雌鳅1次可产卵200~300粒,经多次产卵才能产完,共产3 000~5 000粒。受精卵黏附在鱼巢上,但黏着力较差,很易脱落,因而操作时要细心。产卵期内,每天上午将鱼巢捞出观察,若鱼巢上卵较多,应移至孵化池内孵化,下午重新放入鱼巢。如果鱼巢收取不及时,受精卵会被亲鳅吃掉。也可用亲鳅培育池作为产卵池。当水温升至18 ℃、个别泥鳅有追逐现象时,放入鱼巢,并使池中保持微流水,一则改善水质,二则刺激亲鳅繁殖[1]。

泥鳅受精卵常在育苗池内孵化。在鱼巢放入前10~15 d,对育苗池进行清整,为提高孵化率,可在孵化池(育苗池)水下20 cm处搭好网架,把鱼巢平铺在上面。约放鳅卵1万粒/m2,通常受精卵的出苗率为40%,据此可计算好放卵总数。鱼巢上方要遮荫,避免阳光直射,同时防止青蛙、野杂鱼入池危害鳅卵、鳅苗。在整个孵化过程中,要勤于观察,并及时将蛙卵、污物等捞出池外。在水温19 ℃时,受精卵经50 h左右可孵出子鳅(鳅苗)。刚孵出的鳅苗全长3~4 cm,头部弯向腹部,具有较大的卵黄囊,并具外鳃,其侧卧于水底或附于鱼巢上,很少活动,完全依靠卵黄囊提供营养。鳅苗孵出2 d后,体色加深,卵黄囊缩小;孵出3 d后,鳅苗体色变黑,卵黄囊消失,鳔出现,胸鳍变大,能够短距离平行游动,并开始摄食。此时,要投喂煮熟的蛋黄或豆浆。

2 人工育苗的气象条件

2.1 人工催产和授精

催产适温22~28 ℃,最适水温为25 ℃,催产药物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或垂体(PG)。每尾雌鳅HCG注射剂量为100~200 IU、PG为0.5~1.0 mg,雄鳅剂量减半。也可将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药物用0.9%的医用生理盐水配制,50~60 g雌鳅注射800~1 000 IU/尾,雄鳅注射剂量为雌鳅的1/2,如果雄鳅性腺成熟,充沛也可不注射。当水温22 ℃时,亲鳅14 h后便可产卵;水温27 ℃时,效应时间为8~9 h。注射时间为12:00―13:00,人工授精安排在后半夜。

2.2 授精孵化

当亲鳅出现追逐现象时,轻压雄鳅腹部流出。如雄鳅催产效果不好,可剪破精巢,用生理盐水洗出。并在短r间内将卵子和同时挤入瓷碗或瓷盆内,用羽毛轻搅,混匀卵粒和,待充分受精后,加入清水漂洗干净,将受精卵均匀撒在已消毒的鱼巢上,放入孵化器,整个受精过程避免强阳光照射。孵化水温为20~28 ℃,最适水温25 ℃,孵化即可放入孵化缸、孵化槽,也可放入孵化环道内孵化。水质要清新,溶氧量要求6.0~7.5 mg/L。水温25 ℃时,出苗时间约为24 h。2 d便可摄食,可投喂熟蛋黄,连喂2~3 d即可转入苗种培育池。

2.3 培育池选择与使用

先在池底铺混入腐殖质的松软土,要求厚度20~30 cm。注入40~50 cm的池水,进水时须用80目的筛卷过滤,培育池上方应搭建遮阳棚,池水中放少量水葫芦遮荫降温,用防护栏围住育苗池[2]。池水进出口安装拦鳅设施,池中挖鱼溜。育苗池在使用前10 d彻底消毒(用生石灰0.3 kg/m2),放苗前3 d换1次水。池塘排水口建一集鱼坑,池中设置与排水底口相连的鱼溜。

2.4 开口饵料选择

准备1个盛有水的烧杯,将煮熟的蛋黄装在120目筛卷袋中,放入杯中摇洗,取蛋黄悬浊液泼洒投喂。投喂时,环道中水流减慢,每天投喂4次,第1、2、3天投喂量分别为每100万尾苗10、15、20个,3 d后苗体颜色由黑转淡黄时,便可出池转入苗种培育池。鳅仔鱼的开口饵料为浮游植物和轮虫。

2.5 日常管理

苗种下塘后,前期培育(鳅苗体长2 cm)水深控制在30 cm以内,透明度控制在20 cm左右。同时,每20万尾泥鳅苗种用1 kg黄豆磨成15 kg豆浆,每天早、晚各投喂1次。定期清洗消毒饵料台、工具,定期投喂预防药。经常检查进排水口和池埂。

2.6 饵料培育与选择

苗种培育时,在苗种培养池旁建1个蚤(藻)种培养池,用鸡粪、猪粪、绿肥等培养水体浮游生物。培养时应使池中溶氧达到5 mg/L以上,pH值7.0~8.0,底层水氨氮小于0.2 mg/L,透明度30~50 cm。鳅苗下池后1~3 d,向池中泼洒豆浆以培养浮游生物。每天泼洒1~2次,同时投喂配合饲料,投喂时用水将粉状配合饲料调成泥状,并捏成泥球,均匀投喂。

2.7 鱼苗放养

鱼苗下水前要注意水温的差异,一般不能超过3 ℃,如温差过大,要逐渐调整到3 ℃以下,鱼苗下水水温一般不低于18 ℃。一般每10 d或15 d加注1次新水,每次注水约30 cm,条件好的区域,水质灵活调节。池塘养鱼要科学使用增氧机械,一般每2 000 m2配备3 kW增氧机1台,并适时开机增氧[3]。为了调节改善水质,每10 d或15 d用生态制剂兑水后全池泼洒1次。在养殖过程中,由于泥鳅鱼的排便、饵料、残渣等因素易使池塘氨、氮含量偏高,施肥种类以鱼用生物肥为主,以达到施肥和调节水质的双重效果。

3 养殖水质的气象条件

3.1 水温

水温是泥鳅重要的生活环境条件之一[4]。它不仅直接影响泥鳅的生活,而且由于温度的高低会引起其他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也间接地制约泥鳅的生长发育。泥鳅最适宜生长水温为22~32 ℃。在适温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泥鳅摄食量增加,生长也加速。反之,当水温下降时,会出现摄食量减少、行动缓慢、生长较慢的现象。盘锦市年平均气温为9.5 ℃;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为-8.5 ℃;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气温24.7 ℃;月平均气温超过20 ℃的月份为6月、7月、8月,这3个月最适合泥鳅生长。

3.2 水体

水体的大小、深浅,水流和水位的变动以及气候等因素与泥鳅的生长都有密切的关系[5]。静水池塘的水体也有运动现象,除风力造成池水运动外,因水的密度差亦产生池水对流,即白天池水上层接受太阳热能,水温升高,密度较小;夜间气温下降,上层水温下降快,密度比下层水大,即开始下沉,而下层温度较高,密度较小,水向上浮动,即进行上下对流,称为密度流。这种现象多发生在夜间,对养殖生产弊多利少。

3.3 温度与水中溶解物质

天然水中含有各种气体。水中气体的溶解量因水体环境不同而各异。一般气体溶解量与水的温度成反比,水温升高,气体的溶解量降低;与大气压力成正比,降低气压或增加高程,将减少气体的溶解量;与水中杂质溶度成反比,如硬水或咸水含盐量高,会降低气体的溶解量。

水中溶解的主要气体与泥鳅鱼的关系:①氧气。在一般情况下,溶氧量充分而且分布均匀,泥鳅摄食力强,生长快,还能促进有机物分解和消耗有害物质,为泥鳅创造良好的环境。养殖泥鳅,要求水中的溶氧量达到3 mg/L以上,在2 mg/L时出现轻微浮头,如降至1 mg/L时引起严重浮头,降至0.3 mg/L以下时就会窒息死亡。②二氧化碳。水中缺少二氧化碳就会限制天然饵料的生长和繁殖,但含量过高又会使水的酸度增加,对泥鳅生长不利。一般池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宜超过80 mg/L,如达到200 mg/L以上就会引起泥鳅中毒死亡。③硫化氢和氨。硫化氢和氨都对泥鳅有很强的毒害作用。池水中硫酸盐含量不能达到20 mg/L,氨的含量不能超过0.025 mg/L。④亚硝酸盐。池水中亚硝酸盐含量不能超过0.01 mg/L。

4 投饵的气象条件

在泥鳅养殖生产中,除了靠天然水域中的天然饲料供给泥鳅营养外,还必须投放人工饲料,以加速泥鳅生长。投饵与气象条件有密切关系,在投饵时应参考季节和天气确定投饵量。

4.1 看季节

泥鳅的食量及其代谢程度随气候和水温而变化。春季,水温低,泥鳅鱼小,摄食量低。在晴天气温升高时,可投放少量精饲料。当水温升高到15 ℃以上时,投饵量可逐渐增加,每天投放精饲料约占吃食泥鳅总体重的1%左右[6]。夏初,水温升高到20 ℃以上时,泥鳅摄食量开始增大,可增投精饲料,每天投放精饲料占吃食泥鳅总体重的1%~2%。盛夏,水温上升到30 ℃左右,这时泥鳅食欲旺盛,生长迅速,可大量投饵,投放量占吃食泥鳅总体重的3%~4%。秋季,天气转凉,气温逐渐下降,水质比较稳定,泥鳅继续生长。根据泥鳅生长情况,仍可增加投料量。每天投放量占泥鳅总体重的2%~3%。

4.2 看天

天气晴朗应多投饵,阴天要少投,雨天不投;天气热、气压低、无风、要下雷阵雨时,应停止投饵。

4.3 看泥鳅活动情况

泥鳅鱼活动正常,吃食正常,则正常投饵。

5 成鱼养殖的气象条件

泥鳅成鱼养殖水温、水体、温度、水中溶解物基本与泥鳅养殖水质的气象条件一致。针对泥鳅成鱼养殖投饵的气象条件,应坚持掌握“早开食、抓中间、抓好后期管理”的投喂原则,具体要求如下:①早开食。选择安静、便于投喂的地方。驯化前停食1~2 d[7-8];驯化时,不可随意改变投喂点,并须确保驯化时间,同时每隔10 s敲击某物体发出声音,每敲击1次,投喂一些饵料。每天驯化2~3次,每次不少于30 min,驯化5~7 d。冬春季气温、水温较低,泥鳅基本不吃食,可以不投饵。但是在无风晴天,当水温升到10 ℃时,应及时投喂适量饵料,所投饵料既要保证数量,又要保证质量。②抓中间。在7―9月水温达30 ℃左右,晴天、水质良好的情况下,大量投饵;当天气变化、预测病害将要发生或泥鳅鱼浮头时,应控制投喂量或停止投喂,并加注新水。③抓好后期管理。秋高气爽季节,水温逐渐降低,在晴天中午水温较高时适量投饵,以确保鱼体长膘,增加产量[9]。

6 鱼病的气象条件

泥鳅鱼鱼病的发生与气象条件息息相关,一般在连续阴雨天时水中溶解氧较低,水质条件也随之较差,导致泥鳅发病概率加大,病情加重,而且阴雨天气泥鳅基本不摄食,即便投喂药物饵料也起不到药效作用;同时,阴雨天气水体消毒预防和治疗泥鳅鱼病效果较差。

预防和治疗疾病应在晴好天气时进行,应注意如下事项:一是药物拌料时,药物与饵料要尽量拌得均匀。二是泼洒药物时,要正确丈量计算水体;泼洒药物的同时,不要投喂饲料,最好先投喂后泼药;全池泼洒药物要均匀,药物应充分溶解后再泼洒;鱼浮头时或刚浮头结束时,不可泼洒药物,否则会引起大批死亡;泼洒药物一般在下午进行,这时水温较高,效果更好;泼洒药物应从上风处开始,逐步向下风处泼,这样药液在池中更均匀;用药浸洗病鱼时,浸洗标准时间应视水温、鱼的忍耐度灵活掌握。

7 参考文献

[1] 魏雅娟.稻田养泥鳅鱼配套技术[J].现代农业,2009(4):57.

[2] 王金凤.稻田养殖泥鳅的技术要点[J].现代畜牧科技,2016(11):28.

[3] 姚发清,孙守旗.台湾泥鳅苗种培育技术[J].科学养鱼,2015(6):9.

[4] 王桂香,华正利,韩光颖.稻田养殖泥鳅试验报告[J].黑龙江水产,2006(4):8.

[5] 罗俊.稻田养殖泥鳅的方法[J].中国农技推广,1999(1):33.

[6] 刘凤志,张慧忠.稻田养殖台湾泥鳅的试验报告[J].黑龙江水产,2015(5):44-46.

[7] 朱光来,王建国,封琦,等.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J].水产养殖,2012(12):39-41.

第3篇:水温与气温的变化关系范文

【关键词】 微滤膜 低温运行预处理出水通量措施

中图分类号:TQ174.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飞速发展,水环境污染及水资源短缺问题日渐突出,因此,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回用设施的建设得到了政府及公众的重视。各地区污水处理厂越来越多,相应地污水处理厂在建设、运行和管理上所产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对待出现的问题,深入分析、总结经验。

近些年,因微滤膜具有处理效果好、运行稳定、适应能力强、自动化程度高且能在低驱动力下使用,运行费用较低等特点,常被用于污水再生回用工艺中。但冬季北方寒冷地区,气温与水温较低,环境恶劣,微滤系统常会遇到进水水质恶化、进水水温偏低、清洗效果降低等问题,甚至因操作不当造成膜的损伤。

本文主要针对微滤膜在北方冬季寒冷地区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可以采取的措施做初步的探讨。

1 冬季微滤系统常见问题

1.1冬季,微滤膜进水水质较夏、秋季变化较大,主要是因为在大型污水处理系统中,生化、絮凝沉淀往往是微滤膜的前端预处理工艺。当我国北方地区进入冬季后,气温降低明显,处理水水温也会有所降低,部分污水处理厂以工业污水为主,且生化前端流程较长,导致进入生化阶段的污水水温较低。生化系统的主体是活性污泥,活性污泥对有机物的转化吸收与水温密切相关。在污水处理中多数微生物生长最适合的水温为20℃-40℃,低温将降低微生物的代谢活力,通常在5℃以下时,细菌的代谢作用就会受阻,成休眠状态,只能维持生命而不发育。

表1水温异常对各处理段的影响

水温低,也会影响混凝沉淀过程。水温过低,分子活化能下降,布朗运动减弱,絮凝效果变差。另外因絮凝剂水解反应是吸热过程,水温低时吸热困难,水解反应不充分,影响絮凝效果。经观察发现,10℃时水温对絮凝的影响开始显现,当水温低于5℃时,此影响更为明显。

1.2 水温过低除影响污水生化及絮凝效果外,还会影响微滤膜出水通量。有关资料表明,在保持膜驱动力不变的情况下,水温每变化1℃,膜产水通量将变化约2%。这种变化在季节更替,昼夜温差变化大时尤为突出。下图为天津某污水处理厂某台微滤机组在11年4月16日1天内产水通量与水温的变化关系图。

图1某微滤膜产水通量与水温的变化关系图

1.3入冬后,随着气温的降低,设备故障显著增多,微滤系统前端处理工艺中,与水接触的室外设备如:格栅、启闭机、滗水器、刮吸泥机等常常会因结冰等问题导致设备无法运行,严重影响进膜水水质。另外,环境温度低将导致油(脂)粘稠度增大甚至凝固,可能产生机械启动负荷过大,造成设备无法启动或烧毁电机等事故发生。暴露在室外的过水管道及阀门也会因环境温度过低或因缺乏保温设施导致冻裂损坏。室内的管道及阀门常会因季节的温差变化造成管道及阀门连接处材质热胀冷缩而出现漏水、漏药、漏气的情况发生。

1.4膜的化学清洗在进入冬季后也会变得较为困难,主要原因是很难保证膜清洗药液的温度。膜的化学清洗药液温度通常为30℃,可利用电加热器对清洗罐中的药液进行加温并在循环清洗过程中持续加热,保证药液的温度在整个清洗过程中能满足要求,发挥作用。但冬季,环境温度较低,药液在循环过程中大量放热,药液温度很难维持,这样会降低分子活化能,严重影响膜的清洗效果。

2 常见问题的处理措施

2.1为改善微滤膜冬季进水水质,可以在微滤预处理单元如生化、絮凝等处理单元进行调整。如在生化阶段,可以延长污泥停留时间,使生化反应进行完全,也可适量增加污泥回流比,增加活性污泥量,降低污泥负荷率。也有研究表明,可以将耐低温微生物用于寒冷地区污水处理中,这种微生物在低温下可以自由生长繁殖,并对污染物质有很好的去除作用。在絮凝沉淀处理单元,由于冬季絮凝效果减弱,应根据水质变化及时调整药剂投加量,可根据情况投加助凝剂,如阳离子或非离子聚丙烯酰胺等。

2.2进膜水温低,膜出水通量下降,是膜材质的特性决定的,在驱动力不变的情况下只有通过提高进膜水水温的方式才能提高膜出水通量。目前可以使用的有太阳能加热、地源热泵加热、沼气锅炉加热、蒸汽加热、电加热等。选用何种加热方式需对污水处理厂所处环境、是否存在热源等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如需加热的污水量较大,应首先考虑是否可以利用周围企业的热污染源,如高温烟气、锅炉冷却循环水等,这些廉价的热污染源可以通过热泵及热交换技术加以利用,不但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也能降低企业的经济负担。

天津某污水再生水厂拥有微滤设备22套,处理能力4.8万m³/d,冬季进膜水水温最低可达2℃,为保证处理水量,需对进膜水进行加热。再生水厂周边有某企业发电站一座,内有130吨锅炉,其循环冷却水出水温度在50℃-60℃,经冷却塔处理后循环使用。经改造,循环冷却水通过加压泵站通入再生水厂,通过3台总换热面积为680平方米的板式换热器对进膜水进行加热。通过调节,可使进膜水水温控制在15-20℃之间,有效地提高了微滤膜出水通量,

2.3解决冬季微滤系统及前端预处理系统设备问题的关键是预防。在管理方面,入冬前应做好冬季应急预案,对可能发生的设备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并进行预案演练。要储存必要的备品备件,以应对设备的突发故障。在操作方面,入冬前应对管道及阀门连接处进行加固,如更换老化的法兰橡胶垫、紧固螺栓、对塑料管道粘接接头漏点进行处理等,另外在入冬前还需集中更换或加注设备油(脂)、检查清洗在线检测仪表探头,保证数据传输准确及时。入冬后,要对有热备的机组进行定期轮换使用,对能进行手动盘车的设备在启动前要进行手动盘车,不能手动盘车的设备在启动时要进行点动试车,以防止设备因不良或卡阻造成设备轴承及电机损坏。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冬季巡检,缩短巡检间隔,尤其在气温骤降时要严密关注设备情况,如出现设备冻结、损坏或设备启动电流过大等情况要及时处理,根据情况启动相应应急预案。

2.4冬季,因药液温度问题,化学清洗效果难以保证,因此,要通过调整微滤膜的运行方式避免或减少微滤膜的化学清洗。首先,可加大浓水排放量,适当降低回收率,减少膜的污染。其次,可在膜能承受的条件下增大反洗时的气水流量,加强反洗效果,也可有效维持微滤膜的产水通量。如果微滤膜污染严重,必须进行化学清洗时,需调整自动化学清洗程序,增加药液加热频次,保证在循环清洗过程中药液温度满足要求。必要时可进行手动化学清洗。在有条件的污水处理厂可以采用蒸汽等高温介质对药液进行加热,并可以在药液管道上加保温层或伴热管。

3小结

冬季,因气温降低常常会导致微滤前端预处理工艺处理能力减弱、微滤膜出水通量下降、设备故障率上升、膜化学清洗困难等问题发生。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加强对设备的管理,如:提前制定冬季应急预案,增加巡检频次,做好备件储备,加强设备等;其次可根据冬季工艺特点,改变运行参数和操作模式,提高微滤系统前端预处理效果、提升进膜水温度及化学清洗药液温度等。这样可有效减少设备故障率,提高设备冬季的运行稳定性。

参考文献

张建丰.活性污泥工艺控制[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40-41.

叶红、徐成善.冬季污水处理厂现状及运行管理[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33(6):1-3.

段福仲、段爱兰.温度对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J]. 科技与经济,2006(17):117-118.

刘延俭.浅谈高寒地区水温对给水净化工艺的影响[J].新疆钢铁,1999(1):14-16.

第4篇:水温与气温的变化关系范文

关键词:池塘养鱼;池塘条件;水质

池塘是鱼类生活的环境,其条件决定着养鱼的效益,一般来说,影响鱼类生长的环境因子,主要有水的容积、水温、透明度、水体运动、溶解气体、pH值、营养盐类、溶解有机质、饵料生物、病虫害等,这些因子不仅与池塘的基本条件及所有增产措施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养鱼技术的实施也直接受到池塘条件的影响[1]。因此,鱼池应该尽可能做到有利于改善上述环境因子。

1池塘条件与池塘改造

1.1池塘必需的基本条件

1.1.1水源。水质良好而又可靠的水源是池塘养鱼必需的,因为养鱼池塘要经常加注新水以保持一定水量及调节水质,从而实现密放精养,高产稳产。

水源以无污染的江河、湖泊、水库水、井水为好,这些水的溶氧量高、水质好,有条件的最好过滤一下,除去敌害等水源的水质要求溶氧量能在3~5mg/L以上,pH值7.0~8.5,有机耗氧量在30mg/L以下,没有硫化氢。

1.1.2面积。养鱼池的面积要适中,一般亲鱼池、鱼苗池、鱼种池为便于管理和操作,以0.33hm2左右为宜。设备和技术条件较好的鱼种池也可在0.67hm2左右,成鱼池可在2hm2左右,目前由于养殖技术和各方面条件都较成熟,在实际养殖中成鱼池面积可达3.33hm2以上。池塘面积大,受风和日照面积大,风浪促使池水对流,使上下水层混合,可提高底层氧量,从而改善水质,促使物质循环,减少或避免池底氧债的形成,有利于养大鱼。但过大面积也有不利的影响,它会带来投饵不方便,容易形成鱼类吃食不匀,捕捞困难,堤埂易倒塌。

1.1.3水深。池深水宽是密放混养的基础。池水过浅,水体小,水质量变化,鱼类活动范围小,饵料生物少。池水过深,不但费用高,而且对养鱼也没有什么好处,深水处浮游植物数量少,光照弱,光合作用产氧少,风力不易使上下水层混合起来。一般情况以鱼苗池水深1m左右,鱼种水深1.5~2.5m,成鱼池2~3m为宜。

1.1.4池塘的形状和方向。池塘最好是东西向的长方形为好,长宽比为2∶1或3∶2,这样的池形优点是池埂遮阴小,水面日照时间长,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和水温的提高,在养鱼季节偏东风和偏西风较多,受风面大,有利水中溶氧量的提高,可减少鱼类浮头。长方形鱼池便于拉网操作,注水时易形成全池水的流转[2]。连片池塘要求规格化,这样便于饲养管理,而且有利于统一规划。池底要平坦,或略向排水口倾斜,以利于干池捕鱼。池埂脚和池底间应有1m宽的池滩,底质要坚实,便于下水杆网操作。池埂要坚固,池堤要高出供水位0.5m以上,以防洪水。堤坡可种植饲料作物或栽桑,不仅可生产养鱼的饲料和肥料,而且有利于招引昆虫,增加天然饲料,也有利于保护池堤,减轻雨水的冲刷,但堤坡不宜栽种高大树木。

1.1.5底质。池塘的底质从多方面影响水质,对养鱼非常重要[3]。池塘的底质首先要求保水性能好,才能保持一定的水位和肥度。池塘的底质通气状况不良,土壤间隙完全被水浸没,氧气来源主要是水中的溶氧。有机质分解较慢,池塘经过养鱼后池底会积存一层淤泥,这样池塘原来的底质对水质的影响就逐渐减弱,其作用被淤泥所代替。淤泥中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具有保肥、供肥和调节水质的作用,新修建的池塘施肥后,肥度和水质常不稳定就是因缺少淤泥的缘故。但淤泥过多,有机物耗氧过大,造成底层水长期缺氧,甚至形成大量氧债,容易引起鱼类浮头。因此,池塘的淤泥不宜过多,以保留10~15cm为宜,若淤泥过多应每年清除。

1.1.6池塘环境。池塘的周围不能有高大的树木和房屋。池边不应有窝藏敌害、消耗水中养分和妨碍操作的杂草及挺水植物。如果池四周障碍物多,不仅操作不便,还因遮阴挡风,影响池塘的氧气条件和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影响养鱼生产。因此,从养鱼增产的角度出发,池塘的周围应以开阔为好。

1.2池塘的改造

良好的池塘条件是获得养鱼高产稳产的关键因素,如池塘达不到养鱼高产的要求,就应加以改造,以改善鱼类的生活环境,达到高产稳产的要求。池塘改造的具体内容是:小塘改大塘,浅塘改深塘,死水塘改活水塘,低埂窄埂塘改高埂宽埂塘。

2养鱼水质

水是鱼类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其不仅直接影响鱼类本身,还影响到饵料生物的数量、组成和分布。养鱼水质包括的内容很多,涉及面广,各因子之间又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互相依存。

2.1水温

温度不仅直接影响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生存,而且通过水温对其他环境条件的改变而间接对其发生作用,几乎所有的环境条件都受到温度的制约[4]。

鱼类和水生生物对水温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有它所需要的最适生长温度,同时又有最高和最低的忍耐限度,超过限度就会导致生理失调而死亡。温水性鱼类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情况可以划分为3个范围:水温10~15℃为鱼类的弱度生长期,鱼体重缓慢增长;15~24℃为鱼类一般生长期,鱼的增长和增重速度一般;24~30℃是最适生长期,增长和增重速度最快。池塘水中的溶氧量与水温成反比关系,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减少。而鱼类的代谢强度和耗氧率随水温的升高而增高,因而高温季节应尽量减少有机耗氧,一般停止使用有机肥。池塘的水温随气温变化,因此,池塘水温出现季节和昼夜差异。但水温变化幅度要比气温小得多,一天的平均水温高于气温,一般白天低于气温而夜间则高于气温,正常情况下在14∶00—15∶00水温最高,清早日出前水温最低。

2.2溶氧量

池水中溶氧量的多少是水质好坏最重要的指标。晴天,池塘溶氧量的90%左右是由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补充的,从空气中溶入的氧占10%左右。池塘中溶氧量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存在明显昼夜变化,白天光照度强,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氧量多,下午溶氧超过饱和度而出现氧盈,产生氧盈的水层称为氧盈层,一般最大深度为90cm左右。夜间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停止,有时就会出现鱼类缺氧而浮头现象。此外,池塘中溶氧量还存在水平变化和垂直变化的特点,这是由于风力和光合作用造成的。一般成鱼阶段,可允许的溶氧量为3mg/L以上;低于2mg/L会发生轻度浮头,降低到0.6~0.8mg/L时会出现严重浮头,而降低到0.3~0.6mg/L时就会窒息死亡。池塘中低氧或缺氧,不仅对水生生物和鱼类有直接的危害,而且会毒化水环境,降低池塘鱼产量。

2.3二氧化碳

池塘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水生生物的呼吸作用和有机物质的分解作用。由空气溶入水中和二氧化碳量很少。水中二氧化碳的消耗主要是水生植物光合作用时吸收利用。池塘中游离二氧化碳在一般正常情况下是很少的,在开放式的情况下,都不会构成对鱼类的危害,只有在水被封闭的情况下,二氧化碳才会积聚到对鱼类有危害的程度。池水中的二氧化碳的变动随水生生物的活动和有机质的分解情况而转移,表现为昼夜、水平和垂直的变化,其变化情况一般与氧的变化相反,傍晚时下降到最低点,而黎明前升到最高值,二氧化碳是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会影响饵料生物的繁殖。

2.4pH值

pH值表示水的酸碱度,当pH值等于7时水为中性,小于7时为酸性,大于7时为碱性。鱼类能够安全生活的pH值范围大致是6~9,因此,凡是pH值低于5.5或高于10的水都不能用来养鱼。pH值对水质、水生生物和鱼类有很大影响,pH值过低时,光合作用不强,水体生物生产力不高,鱼类生长明显受抑制。因此,酸性水不能养鱼,需要进行调节和改良。

2.5浮游生物

池塘的浮游生物对养鱼水质影响最为重要。俗话说“看水养鱼”,就是以浮游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所反映的水色为依据的。水色可以判断池水的肥度。肥水具有“肥、活、嫩、爽”4个特点:“肥”是池水中饵料生物丰富,水色淡浓适中;“活”即池塘的水色一天内有变化;“嫩”即水肥而不老,池水颜色鲜明,而不发灰发暗;“爽”即水质清爽,水肥而透明度适中,溶氧量高,生活环境适宜。

2.6细菌和有机碎屑

池塘中细菌和有机碎屑是鱼苗和滤食性鱼类的重要饵料。在人工投饵、施肥的过程中,有机碎屑就成为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重要食物,池塘中的细菌有50%可被鱼类摄食。池中有机物质是以溶解的状态存在,是水中营养盐类的重要来源。

参考文献:

[1]瞿汉宏,何义维.种草养鱼及池塘养鱼高效放养模式[J].畜牧兽医杂志,2010(1):81-83.

[2]王建飞.池塘养鱼水质管理[J].养殖技术顾问,2010(2):163.

第5篇:水温与气温的变化关系范文

【关键词】孝感市;水产养殖;鱼病;气候条件

孝感市位于湖北省北部,地处中纬度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年平均降水量为1100mm),热量充裕(年平均气温为15.8℃),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20h),雨热同季,无霜期长。水产养殖的气候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全市有养殖水面近33333hm2,每年各种养殖水产品达数千吨。

1 资料与方法

在孝南区三叉镇选择成鱼鱼池30口,面积为55hm2,鱼池水深1.5~2.0m。成鱼池放养时间基本在2月底,放养大规格鱼种(100~300g/尾),当年养成商品鱼。养殖鱼的种类有草鱼、鲢鱼、鳙鱼、鲫鱼、鳊鱼、鲤鱼等六种,放养比例分别为20%~30%、10%~20%、5%~10%、20%~40%、10%~20%、5%~10%。每口鱼池都为混养型。每隔10~15d观测1次鱼池各种鱼病的发生情况。

气象资料选取孝南区气象局观测站常规气象数据(距三叉镇养殖鱼池约10公里)。

分析鱼发病率与气象条件关系方法主要用统计学方法、相关分析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两年鱼池发病情况

图1为2011年和2012年三叉镇鱼池鱼病发病率变化情况。2011年因遇到干旱,5月中旬以前部分鱼池水位仅1m,一般池水为1.2~1.5m,5月份以前基本没有监测到病害,5月份由于池塘水位低,水温高,发病率严重,5月1日~5月10日成鱼池发病率为13.01%,5月10日~5月20日上升到64.94%,持续较高的发病率,6月中旬有所下降,6月下旬又呈上升趋势,8月中旬以后基本没发病。主要病害为草鱼烂鳃病、肠炎和出血病,发病以后及时使用药物,控制了病情。

2012年水源较充足,鱼池未有缺水现象,发病情况比上年较轻。2012年鱼池鱼发病从5月初开始,发病率在5月18日达到第一次高峰,随着防治与管理加强,发病率随之下降;随后在6月20日左右达到第二次高峰,经防治后下降;7月20日左右又达到第三次高峰,随着防治其后就稳定下降。

2.2 鱼病发生与气象条件关系

气象条件对养殖鱼类的摄食、生长、发育以及行为均有重要的影响,与养殖鱼类疾病的发生、流行关系也较为密切。尤其是夏季,鱼池残渣加速分解,水中还原物和浮游生物增加,耗氧量大,造成水中缺氧,使鱼类感染疾病,甚至死亡。鱼类病害主要有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和寄生虫性疾病,而这些病源均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

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并多次与有关专家咨询、讨论后,我们选择了日平均温度、气压和风速三个气象要素进行了分析。在时间段上选择了当天、前一天、前两天、当天至前两天的3天平均、两观测期间平均等5个时段,考虑到气象要素突变也对鱼病发生影响较明显,还选择了前一、两天的变温、变压和风速差。统计分析,得出表1相关数据。

从气压和气温变化的一般情况来看,5~7月气压变化范围在990~1010hPa之间,日平均气温变化范围在15~35℃之间。由以上两式均可得出鱼发病率在10%~35%之间变化。

两年鱼发病率观测资料显示,发病率有高于35%的记录,如最高的65.9%(2011年5月30日)。这种高发病率的数据可视为个别情况或偶发现象。

3 结论与讨论

在本项目研究所用温度要素是采用气象站中的观测气温数据。虽然本项目其他子项目有研究水温与气温关系的,也有水温观测资料,但我们主要考虑在项目研究结束后方便应用于气象服务。

在两年多的研究中,我们认识到养殖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当发现有鱼得病时,肯定要防治。这一防治,后面所观测到的发病率肯定会下降,也就是说后面观测到的发病率不是气象条件变化而引起的。这也给较精确的定量研究造成了不利影响。

通过研究,我们认识到鱼之所以会得病,主要是鱼池中

有了一定数量的病菌。若我们观测到鱼池中细菌性疾病的种类和数量,再用相应的气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就可以直接分析与研究鱼类细菌性疾病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这方面的工作可在今后其他研究中改进。

第6篇:水温与气温的变化关系范文

【关键词】锅炉;热效率;燃烧;维护;节能

一、锅炉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

为使锅炉燃烧及热量传递过程中能量平衡,有必要了解一下锅炉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锅炉的蒸汽参数包括容量、蒸汽压力、蒸汽温度和给水温度。锅炉的容量是额定蒸发量,即在规定的出口压力,温度和保证效率下最大连续生成的蒸汽量。

锅炉的主要工作过程:

1、燃料燃烧过程:层燃:煤煤斗炉排—(完成燃烧)高温烟气

2、烟气向工质传热过程:高温烟气—(辐射)水冷壁—(辐射对流)凝渣管—(辐射对流)过热、再热管—(对流)省煤器—(除尘脱硫)低温烟气排向大气

3、工质的加热器化过程:给水(系统用水补给水)给水箱泵省煤器锅筒

(下降管)下集箱水冷壁管束—(辐射对流汽水混合物)分离器饱和蒸汽过热器过热蒸汽用户

二、为了使燃料能充分燃烧,建议采取以下节能措施

1.降低排烟热损失

在锅炉运行中,由于操作不当或者设备原因都会引起排烟量增大或排烟温度异常升高,造成排烟热损失增加,使锅炉热效率下降,为了降低排烟热损失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1煤粉燃烧器运行合理

锅炉的燃烧器沿炉膛高度布置,一次风粉喷口有数层,当锅炉负荷发生变动时,根据锅炉的运行状况,合理地投停不同层次的燃烧器,会对排烟温度有所影响,在锅炉正常运行的情况下,一般下层燃烧器先投用,这样可使排烟温度和炉膛出口温度保持正常。

1.2减少受热面积灰和结渣

锅炉运行中受热面会积灰和结渣,由于灰和熔渣的传热系数比较小,会增加受热面的热阻。在锅炉受热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如果积灰和结渣比较严重,传给工质的热量将大幅度减少,会使炉内各段烟温升高,从而提高排烟温度。运行中,调、粉配比合理,风速和风率适当,防止煤粉冲刷炉墙,避免炉膛局部温度过高,这些措施能有效地抑制飞灰黏结到受热面上形成结渣。为了保证锅炉的正常运行,必须定期对受热面进行吹灰和除渣,可防止和减轻积灰、结焦,从而保持排烟温度正常。

1.3降低给水温度的影响

如果锅炉给水温度降低,将会增大省煤器传热温压,省煤器吸热量增大,在同等燃料量情况下使排烟温度下降。但是,如果锅炉蒸发量保持不变,因为省煤器出口水温发生下降,蒸发受热面所需热量增大,就需增加燃料量,使锅炉各部烟温升高。这样,排烟温度受到燃料量增加和给水温度下降两方面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如果锅炉负荷保持稳定,给水温度降低,排烟温度将会降低。但这种方法并不可取,因为排烟温度降低虽然提高锅炉效率,但由于汽轮机抽汽量减少,电厂的热经济性随之降低。电厂的热力系统,可通过设置高、低压加热器来提高给水温度,从而提高锅炉热效率。

1.4控制送风机入口空气温度

锅炉运行中,送风机入口空气温度必须保持合理,如果高于正常值时,空气预热器的传热温压降低,传热量减小,排烟温度升高,当送风机入口风温超过设计值较多时,会使空气预热器出口风温升高,炉膛内燃料燃烧更充分,炉内烟气温度升高,导致排烟温度升高。锅炉运行中必须合理分析入炉空气温度变化与排烟温度变化的关系,及其对锅炉热经济性的影响,保持锅炉最佳运行状态。

1.5降低制粉系统运行的影响

(1)对中间储仓式制粉系统,进入炉膛的三次风量对燃烧影响很大,应注意减少三次风量。由于三次风一般设计布置在燃烧器的最上部,三次风含有一定的煤粉,而且风温较低,炉膛送入三次风后,会推迟燃烧,使火焰中心提高,从而提高排烟温度。

(2)锅炉运行中,保持制粉系统正常,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煤粉细度合格,提高各分离元件的分离效率,降低三次风的含粉量,防止炉内火焰中心偏高。

应该知道,不能无限制地降低锅炉排烟温度,只能在运行调整的可行范围内进行。相对于设计值来说,排烟温度过低,会导致空气预热器低温腐蚀,对锅炉安全运行造成影响。

1.6减少过量空气系数

锅炉燃烧过程中生成大量的烟气,排出烟气量的大小,与锅炉的漏风量及炉内过量空气系数有很大关系。锅炉密封较好,可以减少漏风量。但是燃料的燃烧和送入炉膛的总风量密切相关。保证燃烧正常的情况下,尽量降低送入锅炉的过剩空气量。过量空气系数过大,将会影响锅炉燃烧效果,增加排烟量,降低热效率。

2.减少固体(机械)未完全燃烧热损失

固体(机械)未完全燃烧热损失的大小与飞灰和灰渣中的含碳量密切相关。在固态排渣煤粉炉中,飞灰占总灰量的比例相当大,如果能降低飞灰中的含碳量,就能有效地减少热损失。降低飞灰及灰渣中的含碳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2.1重视燃烧调整

锅炉燃料燃烧的好坏,炉膛温度的高低,煤粉进入炉膛时着火的难易,都直接影响到灰渣及飞灰可燃物的含量。炉内燃烧工况不好,就会较低炉膛温度。煤粉进入炉膛后。预热和点燃热量不足,将会推迟燃烧,增加飞灰的含碳量。要使炉膛内燃烧工况正常,为煤粉创造较好的着火条件,需对燃烧器的风率配比,一次风粉浓度及风量进行调整,熟悉燃烧器的性能及特点,使锅炉燃烧处于最佳状态。

2.2合理调整煤粉细度

煤粉细度对灰渣可燃物的影响很大。燃煤煤种不同,其合理的煤粉细度也不一样。理论上讲, 煤粉越粗,炭颗粒大,燃烧不完全,飞灰可燃物含量将升高,热损失加大。煤粉越细,燃烧后的可燃物越少,有利于提高燃烧经济性。但煤粉越细,受热面越容易粘灰,使传热率降低,增加制粉系统电耗。所以应选择合理的煤粉细度。

2.4提高燃油、燃气温度

对于燃油、燃气锅炉,可通过设置燃油、燃气加热器,对油气进行预热,使燃料充分燃烧,减少飞灰含碳量,从而提高锅炉热效率。

3.保证锅炉燃煤质量

燃煤燃烧完全程度和燃烧速度与燃煤的组成成分密切相关。煤的挥发分高易着火燃烧,煤的挥发分低着火困难,而且不易燃烧完全。

4.减少汽水损失

锅炉运行中存在一定的汽水损失,除了由于检修质量不高造成的跑,冒,滴,漏之外,主要是锅炉运行中疏水和排污热损失,所以认真巡检,发现漏点及时处理,优化运行,精心操作,就能有效地降低汽水损失。

第7篇:水温与气温的变化关系范文

整个试卷中的地理部分,文字信息和图像信息互相呼映,互为补充,主题突出,与后面试题关联性强,这无疑是对中学地理重视地图教学的一种肯定,同时更加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色。现以2006年文综试卷第10至12小题和2005年文综3至5小题为例,分析在一幅坐标图下,形成的一组环环相扣题,怎样能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最终获得满意的结果。

(2005)下图是长江口外水域叶绿素含量、水温和盐度垂直分布的某次监测数据合成图。叶绿素含量在水深10米到20米之间先升后降。据此回答10―12题。

10.下图中①、②、③曲线依次代表

A.盐度、温度、叶绿素含量B.盐度、叶绿素含量、温度

C.叶绿素含量、盐度、温度D.叶绿素含量、温度、盐度

11.从上图中可以看出

A.水深超过10米后,盐度随深度增加持续升高

B.水深超过10米后,水温随深度增加持续降低

C.水深15米处,叶绿素含量、温度、盐度值均达到最高

D.水深超过20米后,叶绿素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升高

12.此次监测所处的时节

A.长城内外――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江淮平原――草长莺飞二月天

C.燕赵大地――赤日炎炎似火烧

D.太行群山一霜叶红于二月花

分析如下:(1)先选择图中最熟悉的海水温度变化规律,表层海水以下温度随水深变化不大,深处随深度增加而递减,这是教材中出现过的图像规律,确定③是水温曲线;(2)再根据题干中显示的内容,“水深10米到20米之间先升后降”这句话,分析图中①曲线反映了这一规律,就是叶绿素含量;(3)剩下的②就很可能是盐度线,可以通过长江口外水域受径流的调节表层盐度较低,进一步验证确定,得出第10小题答案是C。

通过以上判断准确无误后,就可以逐条分析每条曲线的特征,对号入座,第11小题:图上看出,叶绿素含量最高是在水深10米到20米处,盐度在水下15米到20米上升,其余变化不大,只有温度是随着水深不断下降。故选B。第12小题:根据长江表面温度是17度左右,说明该季节是春季或秋季。再根据叶绿素含量在水下10米到20米最高,说明水面附近水温在降低,大量绿色植物开始死亡,这只能是秋季的情形。古选d。这样,通过细密保险的分析,就能做到确保答案的准确性。

(2006)雪线高度是指终年积雪下限的海拔。下图表示全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分布。读图回答3―5题。

3.表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曲线依次是

A.①②③B①③②C③②①D③①②

4.多年平均雪线高度

A随纬度增高而降低B在副热带地区最高

C在降水量大的地区高D在南半球低纬度地区最低

5依图示资料可知

A.北半球高纬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B.南半球中纬地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C.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气温变化趋势一致

D.北半球高纬地区陆地比重小于南半球

第8篇:水温与气温的变化关系范文

关键词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

中图分类号TV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7-0084-02

建国以来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抗涝防旱、保护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工农业生产稳定持续发展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也应看到它的建设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甚至是持久而深远的。

1 对局地气候与大气的影响

1)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会给库区的微气候带来影响和改变。特别是大中型规模的水库及灌溉设施的建成,对于其周围环境的改变和影响是不可避免(如陆地向湿地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局部的小气候。主要表现在:一是库区大面积的蓄水使得降水的出现;二是,由于受到低温效应的影响,而其周围一定距离内的降雨量会有所增加;在降雨的时间上,由于库区夏季水面气温相对大气较低,使得对流减弱,降雨减少;而冬季反之增加;

2)建成后的水库或大坝下垫面由陆地面变成水面,与空气间的能量和强度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气温的变化,年平均气温略有升高,尽管影响不明显,但却不可忽略。

2 对水文情势与水温带来的影响

1)在水利枢纽建成后由于其改变了河道的流量(水文循环情势),从而导致整个流域的周围环境受到利弊同在的影响。存蓄水期的水库,可能使原本的河流变为湖泊,水位抬高水面增大,这不仅致使水面水汽蒸发的增大,大气中水分的循环变化;也会导致水库发生渗漏,水库等地下水位上升。总体来说水利工程对水文情势带来的影响变化主要包括了:季节性高峰期流量的失去,不同阶段水流速变缓,急流状态消失;流量的稳定性和水的流速频率变化;水位落差发生变化,来水的时期、时间都发生相应改变,水的蒸发与下渗改变了水分的循环等,这些水文突变都影响和改变了原河流以及其周围的生态过程和功能;2)对水温的影响。水温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原有的水库水温结构,使流入库中的水温与流出的水温产生的温差现象。

3 对泥沙的影响

水利枢纽的建设导致水库上下游河道的泥沙输移及沉降模式必然性的被改变,从而影响到整条河流和库区生态环境。水库蓄水后,上流河段的流速减缓,流入库区的水流中的泥沙淤积下来,不仅给航道的运行带来影响,库容也因此被减小,导致了水库运行效益的降低,水库使用年限的减少。另外,河流上建坝,阻断了天然河道,河流流态也随之发生变化,泥沙的运动规律也发生改变,进而引发和导致整条河流上下游和河口水文特征的改变,这也是最大的生态问题之一。

4 给水质带来的影响

水库工程对于水体水质的影响是较为明显的,总体来说一方面,由于库内水体体积大,使得水流减慢,水体滞留在库区的时间增长,这不仅对流入库内的水体中悬浮物的沉降有利。沉淀后,水体硬度得到降低,也减小了因水体中碱性pH值增高导致的水体毒性增大。另一方面,库内水流速的减小,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水与空气中的气体交换的速率和库区及周围污染物的迁移扩散力都会降低,富氧能力减弱,这对水库自身自净力是不利的。

5 对地质和土壤带来的影响

建成后的水库会导致沿岸地下水储存的变化,上升后的地下水位浸没周围的土地,导致周围土地盐碱化、沼泽化。

浸没在地下水中的土地,由于水的阻隔,其与空气的通气条件受到影响而减弱,导致土壤中原有微生物的减少、土壤肥力下降,从而影响作物的成长。另外,土壤中过量的水分致使植物根系呼吸、导致植物根系衰败,而当地下水位上升到达耕作层时,土壤水分湿度过大,土地就会被沼泽化。

对地质带来的灾害影响:

水库及周围水压增大,致使水压作用力下岩石本身存在的裂痕缝隙与断裂面产生,导致岩层与地壳间原有地应失去平衡,地震的诱发可能性增大。库中水位的升高,导致岸坡土体抗剪强度降低,滑坡、塌方的发生及危险岩体失稳的出现,从而出现库岸滑塌。建成后的水库,水体渗漏会给库区周围的水文条件发生改变,如果库中为污水则极易造成周围地下水体的污染。

6 对生物的影响

对陆地生物的影响主要包括:库区淹没和永久的工程建筑,对陆生动植物带来直接甚至永久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对库区及周围造成间接性的气候变化、土壤沼泽化、盐碱化等问题,并导致动植物结构、种类及生活等多方面的影响和变化。水库的兴建以及之后的蓄水会淹没流域或沿岸地势、海拔较低的农田、坡地、平原等,这对农业以及陆生生物带来不利影响。

对水生生物来说,水利工程对于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直接而明显。对水生物的影响最大的是在鱼类的资源上:鱼类的洄游路径被阻隔。河流的梯度开发,水库大坝对江河截断,都导致鱼类加重或不能按照正常的周期和条件正常生活。水库带来了水体的水文变化,从而影响到不同栖息环境。

7 对人口迁移和土地利用的影响

人口迁移问题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但总的来说,水利工程会打破一定区域内人们长期建立起来并赖以生存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体系。另外,水利工程的建设中会带来噪音、废水、固体废弃物等的污染,建设后还会由于周围湿地的产生、增多,对蚊虫等的滋生提供了条件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总之,对于水利工程来说,其本质就是处理好生态问题,任何一项的水利工程都不应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水利工程建设就应以树立和坚持和谐、绿色、科学的发展观为基本理念,正确并从长远利益角度处理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生态环境和水利工程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汪恕诚.再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兼论大坝与生态[J].中国水利,2004,8.

[2]李忠强,李静旭.浅议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J].中国科技信息,2007(14).

第9篇:水温与气温的变化关系范文

1.适量授饲。秋季气温虽逐渐转凉。但早秋水温还是较高,鱼的生长仍然较快,尤其是鱼体的增重更为明显,因此,抓好投饲对确保塘库养殖产量和效益有重要的作用。9月下旬以后到10月下旬,鱼病高发季节已过,天气正常,养殖鱼类浮头危险也减轻,可适当加大投饲量,让鱼日夜吃饱。如以青绿饲料养殖为主的,须增加投喂商品饲料的比重。但也要防止投放太多或变质饲料有害鱼体和恶化水质。

常规鱼投喂要提高饲料质量,日投喂量为在池鱼体重的5%~6%:虾饲料中动物性饲料要求占60%,日投喂量是在池虾体重的7%~8%:河蟹增加荤性饲料比例,河蟹饲料动物性饲料占65%。日投喂量是螃蟹总重量的10%。初秋是河蟹摄食水草、螺蛳的高峰期,应密切注意,既要保证河蟹的吃食利用,又要有较高的存塘量,不足的池塘要采取措施。补足水草和螺蛳。

另外,秋季鱼种摄食量大,生长迅速。必须保证饵料供应。饵料以食草鱼种为主,鱼种池应以投青饵料为主,适当投喂精料。先投青饵料,后投精饵料。

2.合理施肥。早秋水温仍较高,加上气候多变,水质易变化,而鱼类吃食旺盛,耗氧量大,因此,施肥要量少次多。以主养滤食性鱼类的塘库9-10月以施无机肥为主,每10-20天1次,保持水体透明度30厘米左右。

3.调控水质。有水源的塘库,尽可能地做到每隔10-15天加注新水1次,每次加注新水20-30厘米,并适当排放老水。无水源条件的塘库,则可利用塘库自身水抽、喷、射等,增加水体的对流和运动。配备增氧机的塘库,在晴天中午12时至下午2时开机。促进表层水和底层水的循环,使溶氧均匀合理,增加鱼类食欲和抗病能力。每隔半个月,按每亩用20千克生石灰化水泼洒1次,以改良水质,中和酸性,释放营养元素。

进入秋季甲鱼养殖应以水质调节为主,水质好了,甲鱼的摄食量才能提高。

4.防治鱼病。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标本兼治。每隔半个月至1个月定期施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捕大留小或筛选密度的每拉网捕捞1次,就进行水体消毒1次。防止细菌和寄生虫入侵损伤的鱼体。注意投喂饲料的质量,不投霉烂变质的饲料,投喂的青饲料须先洗干净用15克/立方米漂白粉浸洗消毒。阴天、刮大风、暴雨、气压低、浮头或有其他异常时不投药饵。不泼洒药水。以免浪费和引起不良反应。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