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资源共享的好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外部市场竞争激烈的推动下,企业必须向外拓展协作关系。通过企业转型和自身的改造、资源的重新整合来促进网络资源瓶颈的解决,甚至可以促进网络联盟的重组来达到资源的扩充,这种业务流程再造必须被网络供应链上的其它企业所接受。转型企业先从某一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开始入手进行改造,进而逐渐带动整个网络战略转型。转型企业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目标,从网络中选取符合条件的一些企业,以某种方式结合起来的,协作关系的重构又形成了新一轮依赖关系和执行过程。新的协作关系的形成需要参与协作的各个节点企业共享更多的资源,积累更具有创新能力的学习效应。
(一)集群网络成员协同式链接的关联类型1.有形资产的关联。价值链为有形关联的分析提供了起点。一个集群成员的专有资产可能与另一个集群成员的专有资产有共享价值活动,它们对某些原料进行联合采购和处理,且由几个集群成员联合组成的销售队伍通过同一个分销网络将两种产品一起运送到客户手里的,并对产品和工艺方面的技术成果进行共享。实现有形关联常常需要相关专有资产在一项、有时甚至是多项活动中协同作战。例如,当集群成员中的业务单元之间相互销售彼此的产品时,他们就是在共享双方的销售力量,可将集群资源共享形式分为以下五类,有形关联即由此产生,详见表1。2.隐形资产的关联。Hall(1992)认为隐形资产包括专利、版权、商标、商业机密、关系网络以及诀窍、声誉和企业文化。隐形关联中的信息资源、关系资源、技术资源、组织资源、市场资源必须附着于某些载体。尽管有些业务单元之间没有业务活动可以共享,但其基本的经营要素却可能相似,集群成员间的业务单元基本相似性意味着从一个业务单元中获得的技巧对另一个业务单元是有价值的,也是可以推广的。隐形关联即涉及不同价值链之间的知识及管理技巧的传播,这样的隐形关联是随处可见的,指出任何两个业务单元之间价值活动的基本相似性也总是可能的。相似性为研究隐形关联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方法。一个集群成员可以在其业务单元中考察主要的价值活动,从中发现可以为集群网络传播技巧创造条件的相似性,或者从中发现能够应用于新行业的技巧得以显现的价值活动间的相似性。当在多个业务单元中采用相同的基本战略时,隐形关联常常体现其中。
(二)关联的协同效应与竞争优势集群成员通过有形资产的关联得到了互补效应,虽然互补效应也有可能创造竞争优势,但其效果却是非常有限的。最普遍的互补效应就是用一种资源来服务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互补效应有个重要的特征:两个成员共享同一种资源。两个成员相互填补空白,从而使资源得以更有效地利用,但是共享同一种资源的能力被全部发挥出来之后,这种效益就不再增加了。实体资产的有限性决定了互补效应竞争优势的有限性。例如,闲置的厂房很容易就可以被发现,而如果有多余的资金,各企业的管理者也总会想办法把它运用起来。只要采用互补效应,企业运营者就不必为是否有回报而担心。互补效应的这些长处也恰恰是它的最大缺陷。因为互补效应是可模仿、可复制的,所有的竞争对手都可以模仿这种资源的组合,很容易地实现互补效应,它所产生的竞争优势自然也就不会是持久的。与实体资产有所不同,像知识之类的隐形资产可以被同时用于两个以上的领域,而其价值丝毫不受影响。当隐形资产被用于多个领域时,其价值不仅不会受影响,有些时候还会得到提升,协同效应就产生了。例如,某集群成员对某种特殊工艺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如果其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其他关联企业,那么关联企业通过对该知识的共享,技术的价值实际上在不断得到提高。而且关联企业在学会了这项知识之后,也有可能把该知识与其他知识结合起来,进而创造出其他新的知识。随着隐形资产的不断传播,其边际成本将会逐渐下降,但其隐形资产本身的价值则永远不会下降。正是隐形资产这种其他资源所不具备的特性为搭便车提供了可能,能够利用产品信誉、技术等隐形资产创造协同效应的企业,总是会比没有这类资产的企业更具优势。相反如果忽视了协同效应,集群成员间获得资源匹配的机会就会大大降低。
二、网络资源协同式链接的动态组合矩阵
协同机会识别对强化集群网络成员之间的资源共享协同关系十分重要。据调研结果显示:一些取得成功的资源整合案例都有一个显著特征是集群网络成员之间建立起了协同关系。参照ChristopherJ.Clorke的四分类组合分析法,将此方法应用于集群核心企业识别于网络成员之间的资源协同机会。本文认为使集群成员实现其资源整合战略目标的关键在于建立“网络协同式联接”,通过考察网络成员间资源的联接情况,可以非常清楚地识别集群网络的聚合程度和协同机会。集群成员中的资源整合最大问题,即“资源共享的问题”,亦即集群成员之间存在着共生互长的关系,正是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产生的。例如,转型企业和合作伙伴所生产的两种产品都需要使用共同的资源,那么它们在生产能力的使用、规模效益、学习效应、技术的研究开发等方面就可以通过共享使双方都受益。但如果没有构建成网络的联结关系,共享的协同关系就将不复存在。本文将集群成员中所拥有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分成几类,将网络资源组合分为产品市场组合、资源组合、技术组合、客户组合进行分析。当前客户与潜在客户的组合与资源组合联系起来,通过确定使用同一类资源的客户,可挖掘集群成员更多的资源共享机会。例如,销售队伍、物流系统等资源可能只适用于服务某一类客户。可观察出当前客户与潜在客户的组合的变化对资源组合所产生的相互影响关系。当然除此之外,还可以考虑当前客户与潜在客户的组合与资源组合与产品组合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把当前客户与潜在客户的组合与其他三种组合联合运用,通过四种动态组合相互关系的分析,可知当前技术与未来技术组合通常是为产品组合、资源组合和客户组合提供服务的,假如核心企业与伙伴关系企业在某种关键性的生产资源或知识技术上存在共享关系,那么如果伙伴关系企业倒闭,核心企业也将遭受打击。从集群成员间的资源共享协同关系考察,将得出集群成员间的相互联系是十分紧密的,通过对存在协同的领域重点进行发展和强化,集群网络的整体效益将不断提高。面对集群成员企业间千丝万缕的业务关联及依存关系,本文认为可把集群成员的资源划分为产品、资源、客户和技术等组合,然后再分析这些组合之间的相互关系。网络资源动态组合矩阵可以使我们同时从多个角度来考察集群成员间的有形与无形资源共享的协同关系,识别集群成员间存在的资源共享协同关系,据此集群成员就可以构建多层次的竞争优势与核心竞争力。无论是在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生产资源还是在目标客户群方面,它们的发展重点都非常明确。对于具有协同潜力的集群成员而言,只有通过协调和计划管理才能使资源共享成为现实。
三、网络资源协同式链接中的成本范畴
集群成员间的资源共享能够产生放大效应,有利于新的知识资源的形成。但是在资源共享过程中,随着相互依赖和不确定性程度的增加,相互协调会越来越复杂,这将明显地增加了资源协同成本。调查结果显示了资源共享中的组织间合作存在着较高的不稳定率,资源协同总要涉及成本,因为资源协同或多或少地都要求集群成员以某种方式修正它们原有的行为模式。为了促进资源共享的实现而对集群成员的战略进行调整的成本都包括在内,必须将这种成本与实行资源协同所能带来的收益进行对照比较。资源协同的成本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1.协调成本。协调是用于管理活动之间的相互依赖性。由于集群成员间合作关系中的参与者都是产权独立的经济实体,因此它们之间的合作关系需要协调机制加以保证。协调成本包括双方为实现资源共享必须在诸如制定工作计划、确定工作重点和解决问题矛盾等方面进行协调。除形式化和正式的协调方法外,还需要增加非正式的协调方法,如非正式的面对面沟通、人际关系以及需要有更高程度协调来处理相应信息,并进行更多的经常性、多层次的沟通和决策。资源共享的类型不同,协调的成本也会有很大不同。从冲突角度看,知识链成员的异质性必然导致知识资源共享过程中冲突的增加。2.妥协成本。资源共享通常并不能使每个相关集群成员在企业成长方面得到相同程度的改善,每个相关集群成员从资源共享活动中获得的净竞争优势也是互不相同。因此资源关联涉及的所有集群成员极少会以同样的眼光来看待资源共享的好处。集群成员各业务单元常常只看重局部利益,不会去积极配合那些对企业整体有好处,但对本单元关联的净价值甚至可能是负的共享。为了资源共享一项活动,集群成员各业务单元必须以某种方式折衷自己的需求,相应地技术人员的数量就不得不增加。因此,有利于资源共享的政策选择可能会对有关的一个或多个业务单元的成本或差异化产生负面的影响。合作关系的社会聚合程度越高,知识接受组织吸收知识的能力越强,妥协成本就越低,资源共享的效率就越高,反之,妥协成本就越高。尤其是在集群成员组织间知识的单向交流中,根据“知识与权力不可分原则”,这种单向输出知识的企业具有一种“权力话语”,进而形成新的约束、引导、控制模式,体现了不平等的合作关系。接受方企业就必须在接受非控股地位、接受对方派出的人员占据关键职位、考虑采取对方可接受的管理系统等方面做出妥协。3.刚性成本。刚性成本表现在退出壁垒方面,当市场竞争发生较大变化,捆绑在一起的资源共享组织在应变能力上将存在潜在困难。组织间的双边依赖会使企业容易失去自身的独立性,产生路径依赖。在资源共享中可能会使组织针对竞争对手更难于做出快速反应,因为一个组织企图抵抗威胁的行动可能会减少或削弱与兄弟组织之间资源共享的价值。资源共享还会增加退出成本,从一个没有竞争优势的业务中退出,可能会损害与这一业务共享活动的其他组织。与其他资源共享成本不同,刚性成本不是一种始终存在的成本,只有当产品中出现了替代品造成产品寿命周期缩短或由于市场竞争力下降时,它才成为一种成本。刚性成本的大小将取决于需要做出反应或退出壁垒的行业的复杂性。
四、网络资源协同式链接产生净竞争优势的判断尺度
(一)资源协同产生净竞争优势的识别集群网络各种知识与资源的积累并不一定能保证产生足够可持续竞争优势能力,尽管集群成员资源异质性有利于转型的核心企业的新项目开发,但其也会导致冲突而破坏合作绩效,因此必须做出合理权衡和评估,防止资源整合过程中过度的知识资源势差对转型企业与集群成员互动协同和转型项目结果的影响。当资源协同的效益大于投入的成本,并且超越竞争者,则其资源协同就会带来持续性的竞争优势。如果资源协同可以降低成本或增加产品的差异化,使独特性特征得到显著增强,也能产生竞争优势。同时如果集群网络成员间资源整合在产品的成本或差异化方面的改善超过了资源共享的成本,那么资源协同就产生了净竞争优势。资源协同产生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分别详见表2~表5。在实现资源共享时需要做出怎样的妥协,将是集群成员间双方在估计资源协同所产生的竞争优势,集群成员应该合理做出资源共享选择。
关键词:高职;评建;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1-0000-01
随着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加快改革,强化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近几年全国相继开展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该评估旨在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育行政部门完善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宏观管理,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化技术可以提高评估效率,规范评估操作过程,实现评估的标准化、科学化,透明化,完善教育评估体系,进而达到科学管理、统筹规划的目的,因此开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信息化资源共享模式的研究成为评估工作中构建完善的教育评估体系的重要环节之一。
一、高职院校评建资源共享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作为国家高校改革的重点,评估的成败关系到职业学生能力的培养,进而影响到就业和国家劳动力市场的稳定。以资源共享为主要目的、以满足评建需求为核心,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评建活动和资源共享方面的极性的有效资源共享模式应该具备以下条件:
(一)资源网络化
评估工作涉及行政部门、专家和学校师生等各级人员,涵盖学校的方方面面,评建资源的共享平台应建立在校园网、教育科研网和INTERNET网平台上,尽可能地利用网络上己有的资源。不管是学校师生、专家还是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或是其他有关人员只要通过接入网络的计算机就可参与评估工作,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
(二)平台易用性
评建资源的共享平台应包含评估工作中所有主客体,具有友好的用户界面,强大的信息检索和查询机制,方便的在线和离线编辑与管理。尽可能采用广大教师、专家最熟悉的操作方式,无需专门的培训和学习就可很快上手使用。
(三)操作规范化
评建资源的共享平台应按照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的要求进行设计开发,其评估内容、评估流程、相关材料、数据表格、统计方法的和共享都应标准化。
(四)信息开放性
评建资源共享平台的设计开发不仅要求功能强大、易用和规范。同时平台也应具备良好的开放性,即方便平台升级、修改,能及时地适应新的评估标准、评估方法;良好的对外接口,能方便地导入其它信息系统的有关数据。
(五)数据安全性
保证评建资源共享平台的数据准确和安全是评估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建立该平台必须要重点考虑的,建立完善可靠的用户认证、权限管理和数据安全机制,防止非法恶意攻击。
二、评建网的设计与实现
通过深入研究针对评建工作更加有效的资源信息化共享模式,本文采用B/S模式,以WEB网站形式,采用当前较先进的网络应用开发技术(C#)动态网页制作技术和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开发相应的评建网站,从而保证整个系统高效、安全,安装操作简便。
首先通过调查法对评估资源和信息化共享需求进行深入调研,获取评估工作的具体流程和相关模块,为评估资源共享模式的研究和评建网站的设计准备所需要的资料。考虑到评建工作中所处理信息的特殊性,需要记录和处理的数据形式和种类不确定性大,很难完全沿用传统的网站开发方式进行开发,因此需要保证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调研。也可以及时向有关专家请教,获得权威指导。
由于评估资源的特殊性,其处理过程复杂,应使用不同方法来记录和管理它们。一是比较标准的关系数据直接将其保存在传统的关系数据库中,如用户信息,专家库信息;二是以文档方式保存的层次结构管理,如评估报告、说明文档,图片等。这样做的好处是系统的灵活性极高,便于远程数据输入、离线或在线修改,可适应评估体系的变化和不同特点的职业院校,通用性好。但相应地也增加了设计的难度。
整个网站的功能结构图如图2.1,图2.2所示。
图2.1 网站前台功能结构图
其中,前台还包括倒计时牌,站内搜索、计数器等附加功能,这些功能能够极大地提高网站的体验度,使网站内容更便于浏览、搜索和提示。
图2.2 网站后台功能结构图
前后台所有的网页将采用微软强大的软件开发工具VS2005以及动态网页设计技术动态生成。其中,后台管理用户可以在网页中完成系统登录、资料查阅、文档上传下载、Excel数据表导入、评估报告在线编辑、打印输出等功能,就如同使用OFFICE办公系统一样。客户端无需任何可执行文件,只需使用IE浏览器如同访问一个网站一样在地址栏输入平台域名即可。这种方式最大特点就是通用性好,可方便地根据评估工作的实际情况变化而作相应的修改。
三、结束语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是继教育领域高校教学水平评估、普通中学星级评估后义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评估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发展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评估的信息化、科学化,尤其是评估资源的有效共享和评估网站的建设都将大大提高评估手段和评估效率,为进一步完善和补充高职高专教育评估体系,促进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雷宗光,李明高.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研究,电脑与电信[J].2009,8
[2]高铁刚,张佳,马鉴.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模式研究,中国电化教育[J].2009,6
【关键词】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对策与措施
信息资源共享一直是图书馆界追求的一个理想和目标,近年来更是成为了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主要议题。资源共享也是二十世纪图书馆学的最大遗产,它已成为全世界普遍接受的现代图书馆的办馆思想。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信息化、网络化高度发展的时代。图书馆已经从传统的单一的印刷型纸质文献资源逐步走向多元化、多种载体、多媒体网络信息资源越来越占主导地位的新型的图书馆。因此,如何达到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已成为高校图书馆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就此做初步探讨。
一、国内图书馆资源共享的现状
(一)共建共享观念淡薄
资源共享是由来已久的一个话题,专家对此进行过许多有益的探讨,但在实践中却进展缓慢,一个关键的人为因素就是观念上缺乏馆际协作的创新意识,行动上重收藏轻开发利用。对于信息资源共享,小馆缺乏实力,大馆缺乏动力,部分人持观望态度,部分人患得患失,各自为政,本位主义,“自给自足”式的办馆模式依然严重地存在。这是实现资源共享的最大思想障碍。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依然以习惯于以馆藏多少万册书刊作为评价图书馆等级的标准。满足于长期形成的封闭状态,“小而全”、“大而全”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没有把参与和支持资源共享当作自己应该有的权利和义务,只强调局部利益没有认识到图书情报事业眼前和长远的关系,这种观念和模糊认识严重地阻碍了资源共享的局面。
(二)管理体制不健全
长期以来,我国情报系统条块分割,不能形成自上而下的统一体系。各情报机构自成体系,自给自足,阻碍了合作的意愿。各情报机构只对上级负责,不重视纵横结合,协调发展和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传统的组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仍然制约着资源共建与共享。大多数为单馆自我保障模式,致使一方面因经费不足而造成文献资源漏缺,另一方面,文献资源重复建设又颇为严重,整体文献品种收藏失衡。在图书馆现代化建设方面,也缺乏有组织的整体化、自动化和数据库的建设,难以互联成网,给文献共建共享造成了极大困难。
(三)高素质管理人才缺乏
图书馆工作人员知识老化,结构不合理,缺乏现代化知识技术,尤其是计算机人才匮乏,造成现代化设备闲置浪费的状况,目前,为数不少的图书馆的建设仍然停留在建设本馆馆藏资源的本身网络服务上,在实践活动中缺乏从图书馆的整体规划、资源建设、标准规范及营运模式考虑。对于全球信息资源一体化发展趋势,我们在建设图书馆和开展资源共享方面的意识显得很淡薄。致使图书馆处于封闭状态,难以实现跨库和横向连接共享服务。高素质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与图书馆建设严重不相适应。
二、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对策与措施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传统办馆理念和文献自我保障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读者日趋增长的信息需求,联合共建和资源共享已成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必然发展趋势。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不仅有利于资源有效利用,而且是构建现代信息体系的必要措施。
(一)突破传统的“围墙”意识,建立图书馆联盟,增强文献信息共建共享的理念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裂变效应和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导致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任何一个图书馆都没有必要将所有的资料都搜罗过来,因此,我们必须通过资源共享来满足这一需要。而且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图书馆工作者传统“围墙”意识根深固,互相缺乏合作意识,明知协作的结果是互惠互利,资源共享,但往往在实现共享之前付出多大于得到的,在实现共享之后肯定是得到的大于付出的,而我们往往是在得到资源共享的好处之前就散伙了,因为大家只看到自己付出的一部分。这种围墙意识严重地阻碍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要使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有效建立起来,应该建立图书馆联盟。通过联盟增强购买力,尤其是增强购买电子资源的能力,分摊费用,共同拥有电子数据库的使用权;通过联盟给信息资源供应商施加影响以降低电子资源的价格。这种图书馆联盟无论对图书馆,对用户还是对资源供应商都是有利的,因而也是富有生命力的。
(二)转变思想观念,更新服务手段,普及使用新技术
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观念必须转变,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服务观念。在网络信息时代,全力做好信息服务工作应是图书馆首要的任务。要改变那种自我封闭,固守阵地的状况,从人才、设备和服务手段上大力挖潜,为开展网络信息服务创造条件。其次,要更新服务手段,充分利用国际互联机检索技术、光盘检索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服务手段和设备,建设好图书馆网络,逐步实现资源共享。二十一世纪,图书馆的体系结构将由传统和实体图书馆向实体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并存转移,用户要求的是可以在任何地方(包括跨地域),任何时候自由地咨询、搜索、利用虚拟图书馆及传统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不受借阅时间、期限与区域的限制,是信息资源真正共享的“大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这就迫切要求各图书馆积极投入普及使用中文信息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光盘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等新技术,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
(三)加强宏观调控,建立文献资源共享的保障体系
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是一项需要统筹管理的系统过程。我国文献分布条块分割,各系统间、各地区的资源共享困难重重,有偿服务更加剧了这种困境,从而阻碍了文献传播的时空范围,阻碍了网络互联。因此,在地区级、区域级和国家级图书馆三级共建共享网络的基础上,进行文献资源整体布局,在协作组织的各个成员馆中的合理配置文献,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分散的文献进行整序,使各成员馆所收藏的文献形成一个整体,建立起我国自动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的现代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横向上,在省一级加强各省学会的功能,以便协调和统一各类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减少重复投资与建设。纵向上,各系统加强领导。如高校图书馆可以在教育部的领导下进行统一的协调与管理,目前实施的CALIS工程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可以使高校图书馆按学科合理地配置信息资源,并达到共有、共建、共享的目的,由此带动整个高校图书馆事业健康良性地向前发展。
(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共建共享提供人力资源
文献资源的高速共享,意味着图书馆的电子化、网络化,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从传统的文献信息发展到网络信息源,各成员馆不仅要建设自己的特色数据库,还要利用现代化手段为用户开发网上信息源,这些都对图书馆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必须强化教育培训、吸收、培养一大批复合型人才,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为图书馆共建共享网络的建设、使用和发展配备合格的人力资源,从而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确保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子军.电子资源对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及对策[N].图书馆论坛,2002(10)
[2]于丽凤、高波.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障碍新论[N].图书馆杂志,2002(10)
[3]刘英楠.我国科学数据库资源现状堪忧[N].科学时报,2005(8)
[4]王宗义.“文献资源共享”理念的科学解读[N].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6)
【关键词】资源;信息化;优化
一、引言
面对日常趋激烈的国力竞争,世界各国普遍关注教育信息化在提高国民素质和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2011年教育部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提出了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为此专门设立了“国家教育信息化工程(金教工程)”。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1]“十二五”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虽然快速发展,但仍然面临着许多棘手的问题,在信息化资源优化层面有所体现。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针对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应用,国内外出现了一批研究成果:(1)美国教育资源门户网站GEM(The Gateway to Educational Material)目标成为“一站式,并可由此寻找到任何资源”的资源门户,其重要经验包括资源建设主体的多样化,使各类组织、行业机构都积极参与教育资源建设;注重规范资源质量,通过集中式的“元数据记录库”十分布式的“资源实体”的方式[2],将区域资源乃至全国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和交流。(2)英国高度重视教育资源建设,采取了政府、社会和学校三位一体的原则,并通过“教育高速公路——前进之路”将100家教育机构联网进行优质资源共享,其建设经验包括非行政性的建设体制、多元化资金投入、完备的引导和监管体制等。(3)新加坡国土面积不大,先后实施了MP1(Master-Plan1)、MP2,为开发和获取与课程目标相关的优质软件资源制定了策略[3],并设置了专门的服务中心用于学校查寻浏览和推荐软件资源。(4)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始把资源投入作为衡量区域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展开评估。(5)国内也呈现出一些积极的研究成果:在区域范围内采取由基层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共建共享的建设模式成为解决方案之一,Web2.0、Moodle等新技术途径正在区域资源建设中推广;资源建设关注与区域教研、教师专业发展相协同;知识管理、教育信息生态系统视角的研究开始发挥指导作用,资源结构向主题资源和生成性资源过渡;出现了一批整合教研发展和资源建设等功能的区域门户等。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实践,区域性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环境建设正在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4]。北京、广东、上海等地区成功开展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服务体系,在资源建设层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北京开展了先进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与管理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上海在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层面适应了该地区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优化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环境;广州成功建构了基于学校的教育行政学术合作机制,吸收了一批教学名师、学科专家、教学团队、基础教育学校等各种机构的重要力量,为研究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形成了强大的学术研究团队,
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5]。目前适用于高校教育教学的高可用性的优质信息化资源比较贫乏,在共建共享和有效应用层面缺乏引导和监督机制[6]。
三、信息化影响因素现状
1、信息资源获取方式分析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教育资源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目前高校师生主要从网络获取教育教学资源。据调查统计,有22.5%的教师和30.3%的学生从传统图书中获取教育教学资源,而从网络获取教育教学资源的师生比分别是66.2%和65.1%。很多高校的图书因为查阅率低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这样就造成了很多教育教学资源的闲置与浪费,特别是目前很多高校的图书配套光盘、教材闲置现象严重,一方面这些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另一方面使得这些教育资源被师生忽视。高校师生查找教学资料通常会进行互联网搜索,其次会通过登录与材料相关的专业学习网站或学校的数字资源库查找,这两部分所占比例约90.23%。高校师生对互联网的依赖性很大,并且对高校建设指标和考核指标而言,建设好优秀、丰富的教学资源库供师生使用是高校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工作的重点,但除了优质的精品课程外,其他教学资源相对贫乏,这些资源需要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高校或机构,共同开发,充分使用,努力做到共建共享。
2、高校教师需求方面分析
自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项目实施以来,国内高校纷纷建立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购买一定的电子资源库供师生使用,带动教师开设精品课程,在近几年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47%的高校资源平台并不对外开放,超过25%的高校资源平台是收费的,剩余的部分不仅供校内互联网用户免费使用而且校外用户可免费登陆和下载。在调查阻碍高校将数字教学资源共享的因素中,主要因素是高校及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没有设置相应的鼓励机制,教师日常进行教学资源共享、职称评定或职位晋升都与自身的教学、科研业绩密切相关,但与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的关系不大。由此可见,资源共享应设置完善的激励机制,使教师充分体会到参与教学资源共享给自身带来的便利和好处,高校在年终考核、职称晋升时对教师的考察要涉及到对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参与和支持程度。
四、资源视角下改善信息化优化对策
1、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的持续投入
优质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共建共享需要较大的建设资金投入。政府部门作为资源建设的主力军,在优质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方面担负着重要的使命,主要体现在对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长期投入。美国的远程网络教育质量一直有很好的盛誉,主要原因在于美国不仅重视教育信息化资源库的建设,而且注重资金的不断投入,该国政府在对网络大学、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给予了很大大的支持。他们拟定了“全国信息基础设施”方案,并提出并实施了“因特网”计划,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以建立和丰富网络精品课程和远程网络教育。除此之外,还成立了面向全国高等学校的信息网络系统,由专门的“联网咨询委员会”管辖。由此可见,政府在网络远程教育和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投入并非一次投入就足够,若要使优质教育信息化资源持续发挥资源配置核心作用,持续的投入资金是非常必要的。
2、基于数字化校园实现高校内部数字教学资源有效应用
基于数字化校园的教育教学资源有效应用主要指面向高校内部的院系、职能部门和师生。在高校有关职能部门正确指导下,通过高校内部院系合作来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库,同时,要搭建的资源共享平台,设置各类用户的使用、上传和下载权限,共享给校内各用户有效利用。通过这种方式将会极大调动高校内部各部门和院系的共享合作意识,提高了资源建设的有效使用率,同时也加快提升了高校的教学效益,提升高校的教学知名度。
3、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模型设计
从目前共建共享情况开看,高校和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单位开发现状较混乱,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主要原因是我国缺乏一个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的协调机构,使得已有的远程网络教育资源不能充分共享,而且大量低水平重复性的开发工作仍在一些高校不断开展,急需打破种种障碍,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协调结构。各高校和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单位所建立的资源由协调结构统一负责协调、整合和优化,并对学科、专业、网络课程、远程教育等内容做好统一管理和规划,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主要职责有三个层面:第一,负责和高校签订优质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协议;第二对目前已有的教育信息化资源做合理评估,整合和优化网络教育资源;第三搭建网络教育资源交易平台,做好服务和后续维护工作。
本文从分析国内外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现状及教学资源获取途径、教学资源建设现状和师生对信息化资源的需求、信息化资源的共享及高校内外交流状况等方面入手,从三个角度构建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模式,提出了基于教育主管部门的集中分布式资源共享管理模式,并对模式的创建和共享做了详细分析,为搭建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参考文献:
[1]李海霞,具滋亿.韩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近况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9(07).
[2]李华.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几个热点问题研究——网络安全与信息管理[J].电化教育研究,2009(09).
[3]胡钦太.高等教育信息化深度发展框架与趋势分析[J].教育研究,2009(10).
[4]付道明,杨改学.网络教育传播研究概览:比较分析与述评[J].中国远程教育,2012(10).
[5]王燕,王永波,范庆彤.浅析高等教育信息化[J].才智,2010(03).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1 资源共享
图书馆资源共享在不同发展阶段有其不同的内涵及不同的表现形式,最初的信息共享一词产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指的是联合目录的编制和馆际之间的互借等。进入到二十一世纪的信息化社会后,信息共享指的是联合采购、网络查询、网络检索和网络上传送等。在上世纪末,国内124家图书情报部门共同签署了《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倡议书》,并向国内图书馆行业提出了八项倡议,邀请国内图书情报部门共同加盟信息资源共享共建网络,加入的原则是"互惠互利,自愿为主,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该网络由国家级文献信息资源网络作为主导、各地文献信息资源网络共同组建。出于建设信息资源共享共建网络,国家图书馆、地方图书馆、部门与行业图书馆都着手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重点是建立数字化图书馆。
自从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引入计算机技术、电子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后,图书馆通过计算机网络、信息网络、局域网络及互联网等加快了图书馆及馆际间的自动化建设及合作步伐。在图书馆全部实现自动化后,其运行与管理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2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用户的迫切需求
在社会与经济持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图书馆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无论是需求内容还是需求方式都在发生变化。图书馆提供单一馆藏信息已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客观上要求图书馆在信息提供内容向更全面,更广泛,提供方式上形式多样方向发展。这就需要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向全方位和综合化方向努力,通过馆际间的合作,建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来实现建设目标。用户对信息需求在形式方面更追求电子化和网络化,这要求图书馆加强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存储、检索和查阅的电子化、网络化,并对信息做出分析、综合、分类,整理,建立新的分类序列和新和知识单元,以方便用户查阅。完成这些任务,单个图书馆是无法实现的。
3 如何对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行共建共享
(1)建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法律保障体系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依据的是国家的相关法律,而完善法律体系建设则成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奠定了基础。由于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需多个行业多个部门、多个单位共同参与协作,有必要通过法律法规对这些行业、部门和单位的利益、责任和义务做出规范,维护各方合法权益。我国正在酝酿制定《图书馆法》和为其配套的法律法规,将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地位、经费来源、参与者的权利与义务,运行机制、管理体制、总体布局等在法律上做出规范。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将会带来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例如,版权保护问题,文献的复制、传递、编目、检索及互借等都需要在法律层面做出规范,所以,制定的法律应遵循高起点的原则,为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提供法律解决途径。使用户在使用公共信息时有法可依,并体现出及时性、公平性和共享等好处。
(2)规范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制上的保障办法
我国的图书馆系统可划分成公共系统、科研与高校系统和工会系统等,这种系统分类导致管理松散,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设置了许多障碍。应通过改革建立多元化、立体化、综合化的可实现统一协调、布局科学的图书馆体系,有利于政府在宏观上做出调控与管理。应组建全国性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对国内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和布局、统一组织实施、统一协调管理。各省市应加强图书馆学会功能建设,对辖区内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协调和指导,以防止出现重复建设的现象。高校等图书馆应由教育部进行统一协调统一管理,以CALIS工程作为示范标本,使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按学科实现合理配置,以完成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目标,从而促进高校图书馆系统走向信息化。
4 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
信息资源整合指的是在信息自信息源经信息传输渠道向信息归宿点传播这一过程当中,将信息系统内部所有构成要件有机集成到一起,使其之间实现相互渗透,相互协作,相互控制,实现信息传输过程的优化,并实现不断地外部环境中获取信息和相关能量,以使信息资源在优化过程中获取最大效益。信息资源体系是一个动态资源体系,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信息资源整合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目的构建一个全新的信息资源体系,进而创造出新功能,实现更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在信息传播媒体多样化,信息载体形式多样化和人们对信息需求多样化的今天,人们既需要有限的纸质文献,又需要海量的数字文献,既需要用手工检索的方法来满足信息需求,更需要用网络检索技术与方法来检索自己需要的知识信息,因此从多渠道多载体来满足用户需求,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需要.在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树立信息载体多样化的观念,充分认识各种载体形态的优势与缺陷,某种载体的优势正好是另一种载体的劣势与缺陷其次是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要以用为中心,不断调整两种类型文献的收藏比例其三是从满足用户信息多样化需求出发,在满足用户一般纸质文献信息需求的情况下,尽量用数字文献满足用户网上较深知识内容的需求.对于不具备购买文献数据库条件的图书馆,可通过网上使用的形式予以满足,实现复合图书馆信息载体形态上的优化与整合。
参考文献:
摘要:文章以鞍山市图书馆文化共享工程工作为主线,全面揭示在新时期鞍山市文化共享工程创新品牌、健康发展、文化共享一体服务的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8-0008-02
1全面展开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实现文化共享点面的全覆盖文化共享工程是一项文化基础工程,也是一项民心工程。鞍山市文化共享工程支中心的建设工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先后于2004年、2012年两次投入大量资金确保鞍山市支中心平台建设。其中2004年投入80万元,2012年投入30万元,购入了卫星接收设备、网络安全设备、中心机房设备、空间存储设备、专用于共享工程的软、硬件设备,使鞍山支中心共享工程设备建设完全达到共享工程管理中心参考配置标准的各项要求。
2003年,鞍山市图书馆作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级支中心正式成立,同期建立了支中心专门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2008年5月19日,鞍山市支中心正式与所辖的7个县区公共图书馆签订了县级支中心建设协议,并与4城区支中心管辖范围内的42个乡镇、街道签订了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建设协议。据此,揭开了鞍山文化共享工程全面实施和推广工作的序幕。
2009年2月,辽宁省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工作采用“进村和入户相结合、广播和点播相结合”的方式分层次推进,让广大农民群众在家里用电视机就能利用共享工程的资源,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进村入户。鞍山地区海城、岫岩、台安、千山四个支中心下设的自然村被纳入“村村通”工程中。从实施进村入户工作开始以来,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先后为辽宁提供了 3,000 小时的视频资源和农业科技类的电子图书资源。同时,辽宁省在接收国家资源的同时,还统筹整合了文化、教育、农业、人口计生、科协、广电等部门的信息资源,设置了包括金农热线、聚焦三农、供求信息、科普之窗、教学园地、知识讲堂、文化艺术、新闻回放、阳光政务、图书阅览、电影欣赏等栏目。采用模拟电视频道方式在全省的 226万农户实现了共享工程视频资源的入户,每天服务时间为 18小时;采用点播方式,在全省的 209 万农户实现了机顶盒点播入户,每天更新视频资源 3 小时,图文信息 100 条以上[1]。文化共享工程“广电模式”的实施,为鞍山广大农民群众送去了便捷丰富的信息服务,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学科技难、获信息难、看电影难、找市场难,这些困扰农民多年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破解。2以加强管理制度建设为保障,促进文化共享工程健康发展在辽宁省文化厅、省图书馆、鞍山市文广局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鞍山市图书馆作为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地市级支中心,工作中坚持政府主管、文广局主抓的原则,以市县图书馆(室)为中心,乡镇文化站、街道、社区文化活动室为重点的基层服务网络,打造鞍山特色文化共享工程服务品牌。通过共享工程的实施,将为新时期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民搭建新的平台,并以此推进和完善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文化服务水平,促进城乡文化事业的发展。
为了确保鞍山市共享工程支中心工作顺利开展,使共享工程成为鞍山地区一项真正的惠民工程,特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鞍山市图书馆马骅馆长亲自担任,下设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专职工作人员,制定了支中心岗位要求和各项管理制度。各项工作层层落实,强抓实干,支中心主要工作有:完成了全市共享工程业务建设规划,负责全市共享工程工作;配合鞍山市文广局,加强对市支中心、基层服务点的管理和协调工作;负责市支中心的正常运行,承担支中心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负责市支中心系统的日常维护和技术保障工作;负责指导县(区)级基层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业务建设,承担技术保障工作;负责共享工程县级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积极宣传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读者活动,认真听取读者意见,不断改进社会服务工作,做到记录准确、规范,及时统计、总结、归档,按时向省管理中心上报数据资料。
目前,鞍山市支中心建设了7家县级支中心和42家基层服务点,在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安排从事多年共享工程工作的专职人员担任培训老师,集中组织筹划、精心安排课程、细心斟酌教案,培训了一大批共享工程专、兼职管理员,已经逐步将共享工程人员培训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常态化,制订并完善了人员培训总体规划、培训方案、培训各个年度工作计划等内容。几年间,累计开办各类培训班190余期,参加培训的各级管理人员达3,800多人次。
3不断丰富特色文献数据库,拓展支中心资源共享服务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鞍山支中心经过几年对鞍山地方资源的积累、组织、开发、建设,加工、整理了大量具有一定规模和价值的地方特色文献数据库。目前鞍山支中心自建的地方特色文献数据库已颇具规模,共拥有23个大类,下设159个数据库,近28,700多条的文本、音频及图片信息,总容量可达29.85G。超额完成了向国家管理中心、省管理中心的上缴任务。所有地方特色文献数据库内容通过鞍山数字图书馆网站的“地域文化”专栏向广大读者提供免费使用和下载,对于广大读者了解鞍山地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朱惠明:启动文化共享工程新引擎朱惠明:启动文化共享工程新引擎服务是文化共享工程的落脚点,文化推广是开展服务工作的基本途径之一。为了使文化共享工程的推广服务工作更有成效,文化共享工程鞍山市支中心在做好一般用户的数字信息资源推广服务工作以外,还注重加强对社会各类群体的服务推广工作,创建文化共享工程服务推广品牌,极大提升了文化共享工程服务创新水平[2]。鞍山市支中心结合国家共享工程管理中心及省分中心各项工作安排和具体要求,结合本地区读者年龄、文化程度、学习心理等多方面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读者喜闻乐见的社会服务工作,内容主要以优秀视频展播活动、电子阅读活动为主,让广大读者、市民都能共享丰盛的文化盛宴。以鞍山市图书馆2012年开展地区展播为例:2012年5月15日“跨越时空的文明”铁东区支中心视频展播;2012年6月21日“知识、学识、见识――阅读与人的全面发展”铁西区支中心视频展播;2012年7月12日 “身边的礼仪”立山区支中心视频展播;2012年8月16日“远离 关爱生命”海城市支中心视频展播;2012年9月5日“孟子的智慧”岫岩县支中心视频展播;2012年9月27日“胡雪岩的启示”台安县支中心视频展播。几年间,累计开展视频展播服务1,487场,接待读者17,076人次。与此同时,市支中心利用鞍山数字图书馆网站平台建立共享工程网站专栏,让全市广大读者、市民都能通过文化共享工程网站栏目,看到文化共享工程优秀视频资源和文化精品资源。据统计,共享工程网站栏目点击访问服务量达到了68,597人次,充分体现了共享工程网站栏目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其在社会服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4整合资源形成联建合力,建成文化共享一体服务模式
指导支中心与基层服务点建设工作是鞍山支中心整个文化共享工程重点工作之一,为了进一步加强此项工作,鞍山市支中心制订每年指导基层支中心、基层服务点工作计划,依照计划全面开展指导建设工作。以2012年为例,指导鞍山地区7家县级支中心“全国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百题知识竞赛活动”;指导县级支中心如何填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指导7家县级支中心如何参加“文化共享杯”群众摄影艺术作品征集大展活动;指导铁东区支中心“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示范点”推荐与报送工作;指导铁东、铁西、立山、千山县级支中心及管辖范围内的基层服务点共享工程网络平台使用与利用的常见问题等内容。几年累计开展实地指导、现场指导、电话指导、网络指导共达548次,确保基层支中心及服务点共享工程工作的顺利开展。自2010以来,鞍山市支中心先后与鞍山市艺术创作研究所、鞍山市博物馆、鞍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三家单位联合共建共享地方信息资源数据库,签订《共享工程资源共建共享协议书》。通过几年的扎实工作,合作共建了鞍山碑志数据库、鞍山民间艺术数据库、鞍钢文化数据库、鞍山文学艺术人物数据库、鞍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等11个共享工程地方信息资源数据库。
当前,鞍山市各个公共图书馆存在藏书量少、新书少的情况,须继续大力推进“共享工程”建设,充分利用“共享工程”的丰富文化资源,结合“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建设,全面提升鞍山市级支中心的设备,提高鞍山市共享工程的建设水平。要进一步扩充文化设施网点,早日实现行政村全覆盖。以市、县图书馆为中心,加强基层文化设施网点网络化、数字化建设,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为深入推进共享工程的实施打好基础。要充分发挥共享工程的作用,大力开展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尤其加强对广大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将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通过多种形式拓展服务范围、创新服务方式,将地方文化、音乐、曲艺、歌舞、美术等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共享工程建设内容,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共享工程更加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参考文献:
[1]冯锦福.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建设中的重要环节[J].图书馆建设,2011(2).
一、基本思路
以利用为导向,以共享为目标,先易后难,逐步规范,这是青岛市电子文件管理的基本思路。2002年电子文件管理起步时,有关电子文件许多具体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譬如电子文件的真实性问题、法定效力问题和存储格式问题等,而如果等到这些问题全部解决再抓电子文件归档接收,还需要很长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加强管理,许多电子文件就会消失,造成资源的浪费。鉴于这种情况,青岛市根据国家的有关标准和本地实际情况,开发了“易初档案管理系统”,供各机关使用,有效地解决了相关标准和软件技术问题。而对真实性问题,先从管理角度入手,即只要是按规定程序归档的,暂时视为有效的,即使有万分之一的差错,但毕竟还有纸质档案并存,何况多数利用者主要是利用档案信息,不一定都作为法律凭证。在实施电子文件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果不实践,就不可能发现问题,也不可能一步就达到尽善尽美。按照这样的思路,自2002年以来,青岛市在业务指导上把重点放在电子文件管理上,从软件使用到质量检查,从数据管理到档案利用,对各机关进行系统指导监督,促使电子文件管理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走上正轨。
二、管理模式
随着经济和科技发展,党政机关和各行各业都在采用计算机提高效率,加速现代化进程,随之产生大量电子文件。电子文件操作方便,传递快捷,存储空间小,具有传统文件无可比拟的优势,但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电子文件真实性、安全性还没有完全解决,在很长一段时间将与纸质文件并存,因此,电子文件管理必须与纸质文件联系起来考虑,实行“四同步”,即“同步归档、同步著录、同步整理、同步利用”。
(一)同步归档:在文件生成、运转过程中,我们要求各单位电子文件要制作纸质拷贝,纸质文件要进行数字化形成电子文件。文件归档时,由文书人员核对文件材料是否完整,同时核对其电子版本的真实性与原始性,如果不符合要求,文书人员重新制作电子文件,如果符合有关要求,则将电子文件保存到计算机硬盘中进行物理归档。
(二)同步著录:电子文件在收文、发文登记及其流转过程中按照公文处理的要求进行著录,并随文件的流转而补充和确认,文件归档后,按照归档文件整理要求补充与电子文件相对应的纸质文件应包含的档案信息(如:全宗号、保管期限等),电子文件与其对应的纸质文件共享这些著录信息。未经收发文处理的归档文件及电子文件著录信息采取归档时集中录入的方式进行。
(三)同步整理:我们认为同一份文件的电子版本和纸质版本应该采用相同的分类方法,具有相同的保管期限,在电子文件管理系统中确定电子文件的档号,归档纸质文件与其对应电子文件使用相同的档号,电子文件根据全宗号、年度、保管期限、件号等著录信息生成存放路径保存(如C:\DATA\000012003100001,其中“DATA”为规定的存储电子版本的文件夹;“000012003100001”为存储一件电子文件的文件夹,文件夹可通过全宗号、年度、保管期限、件号自动产生,其中第1-5位为全宗号;第6-9位为年度;第10位为保管期限,永久是“1”,长期是“2”,短期是“3”,第11-15位为件号。)。
(四)同步利用:在文件查阅时,利用者可以通过同一“档号”,检索到纸质和电子两种类型的同一文件。在提供利用时以电子文件利用为主,将可公开的电子文件在网上直接提供利用,另外还可通过刻录光盘或复制软盘提供利用。由于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凭证作用、法律效力尚未根本解决,因此在需要发挥档案凭证性作用时,可按照同一件号调阅纸质文件。
“四同步”管理模式可以充分利用文件管理的成果,提高了电子文件归档齐全完整程度,实现文档一体化;可以使纸质文件及其电子版本建立准确、可靠,即统一的标识关系;可以有效地发挥电子文件便于利用和资源共享的优势,又便于确保具有凭证依据作用的实体档案的安全,是电子文件法律效力尚不明确阶段档案整理的较好模式。通过“四同步”方法管理电子文件及纸质文件有利于对纸质文件及其电子版本进行一致性的核对,提高电子文件的有效性和完整性;有利于缩短文件管理的时间,消除纸质文件整理过程中不便利用的弊端;有利于避免文件管理时间过长容易造成归档材料丢失,使重要文件能够及时整理归档;有利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监督指导,从网络上检查文件材料归档的情况,提高工作效率。
三、初见成效
我们在开展电子文件归档整理的同时发现,不能仅要求各单位归档、整理、移交电子文件,还要让各单位充分感受到电子文件利用的好处,进而提高各单位实施电子文件归档的积极性,如果只给各单位档案人员压任务,要各单位增加投入而感受不到实惠,就很难全面推进电子文件归档的有效开展。为此,我们以电子文件资源共享为目标,并在信息共享方法上进行了研究探索,推动电子文件资源共享工作的全面开展。青岛市电子文件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总体分三个部分。首先是建设数字档案室,利用局域网实现本单位电子文件信息共享,其次是建设青岛市数字文件中心,依托全市电子政务网实现面向全市各单位电子文件共享,第三是全面实现网络环境下的馆室一体化。
(一)依托数字档案室,解决电子文件在各单位内部利用问题。2004年,我们制发了《青岛市机关数字档案室建设标准》,在市直机关开始数字档案室建设。考虑到各单位不仅仅利用新形成的电子文件,以前纸质档案的利用率也比较高的特点,我们在数字档案室标准中提出“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的要求,各单位不但要通过本单位局域网实现电子文件的收集、管理和利用,还要将室藏档案全部数字化,在局域网上同时提供利用,使本单位工作人员“自助式”查阅档案信息资源成为可能。目前,青岛市已经有30多家单位建成了数字档案室,实现了电子文件网络查询。实践证明,这种利用方式不但为各单位内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而且为全市范围内的信息资源共享打好了基础。
(二)依托青岛市数字文件中心,实现全市机关电子文件信息资源共享。在全市数字档案室建设全面启动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电子文件资源共享水平,2004年,青岛市档案局开始建设青岛市数字文件中心,借助青岛市电子政务信息网建立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利用一体化的工作平台,实现全市各单位公开级电子文件的实时联网查询,在市直机关范围内开展电子文件信息资源共享。目前,各有关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已逐步转变档案利用观念,从在机关内部四处找档案员查阅相关文件,变为即时利用青岛市政务信息网上的档案查询模块开展电子文件查阅,省时、省力、高效便捷。数字文件中心为各单位解决了文件查阅难题,实现了机关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在全市各单位引起很大反响
一、信息技术:开阔学生视野的渠道
如今,互联网中的信息量非常大,简直就是一个资源库,可以说无所不包,应有尽有,我们需要了解什么,上网一查就行,所以教师只要让学生学会如何上网搜索,就能在互联网上获取很多急需的新知识,这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例如初二《物理》教材第十章中《物体的浮和沉》一节中,如何让学生掌握应用物体浮沉条件及浮力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呢?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上网搜索,查询到许多有关浮力方面的知识,然后将学生搜索到的资料进行整合汇总。采取这样的办法,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浮力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而且也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如学生很感兴趣的潜水艇的浮沉原理、气球怎样实现升和降、沉船是怎样被打捞上来的、孔明灯的制作原理等。所以首先应让学生设定上网的目标,指导学生如何上网,这样学生就能充分利用互联网来获取更多、更新、更有用的知识。
二、资源共享:教师电子备课素材的源泉
如今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教师的教学手法多样化,课堂效率相应得到提高。但同时,这也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几乎每所学校都要求教师实行无纸化备课,即电子备课。如想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必须做好电子备课这项工作。而要备好一节电子课是很不容易的,既要输入大量的文字,还要制作动画等,对于物理学科来说,还有许多公式、物理量和单位的特殊符号要输入,备好每一节课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何况不是每位教师都能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一些特殊的符号也很难马上找到。但运用互联网技术,借助他人成果,实现资源共享,即可大大节约个人的时间和精力,使电子备课变得轻松多了,即使不会制作动画,也可以先到网上去找,然后下载复制过来。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修改补充,加入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样就可以变成自己主创的课件了,从而大大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和质量。
三、网上资源: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法宝
传统的教学手段在正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学生对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也感到枯燥厌烦。学生每天都要上很多节课,如果整天对着冰冷死板的书本,再看着教师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还有什么兴趣可言呢?学生只能傻乎乎地坐着发呆,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把课本里死板抽象的东西变得生动、具体、形象,这在以前是很难做到的,但现在不同了,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轻松地从互联网找到所需的教学资源,并可直接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例如初二《物理》课本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的第二节《探索更小的微粒》中,讲到了物质的微粒结构,其中介绍了卢瑟福提出的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说明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绕原子核旋转的电子组成的。课本上的平面图是很死板的,那怎样解释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呢?笔者从网上的资源库中搜索到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动画,这些动画既形象又生动,极富活力,学生看后很容易就能明白:原子核在原子的中心位置且质量很大,就像太阳系中的太阳,而电子很小且离开原子核一定距离,但又绕原子核旋转,就像太阳系中的行星。这样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相应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共同任务:齐建教学资源库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思路,应该尽可能地发挥每位教师的优点和特长。在创建中,可以分配每位教师制作1~2个不同内容的精品课件,然后再以学科或学校为单位进行汇总,最后上传到网上,实现资源共享。经过持续不断地补充,教学资源库的内容就会变得越来越丰富,以后教师的备课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
在资源库的建立过程中,有些问题难度较高、专业技术较强,不是每位教师都能做好。譬如教学用的模拟动画,就需组织专门人员进行开发制作,一般教师制作课件最好用PPT,这种软件简单易学,互动性强,容易操作。作为课件,不是所有内容都能用得上,而是需要经过筛选的,用PPT的好处就是能进行修改。
[关键词]集体备课;团队合作;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6-0037-01
新课程改革要求要加强教师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通过教师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使教学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如今,集体备课的必要性和长处已经逐步显现出来。
一、集体备课的好处
(一)集体备课是教学改革的需要,是推进教学改革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教学改革从备课这个环节抓起是明智之举,因为备课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环节,备课失误直接影响教学的其他环节,因此,有效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是推动教学改革向前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可减轻备课的沉重负担。学生需要掌握和复习的内容多样,知识点可谓错综复杂,若每个教师埋头收集、整理、总结、归纳这些内容,那么,需要占用所有的课余时间,备课负担可想而知。而集体备课组可以将复习内容分工负责,指定擅长此专项的教师负责备课,资源共享,从而减轻教师复习备课的沉重负担。
(三)集体备课是个人备课的补充和优化。每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只局限于某一方面,思考问题的宽度、广度有局限性,集体备课可以弥补个人备课的不足。通过集体备课对复习内容的研讨从而找出个人备课不到位的地方,进而优化个人备课方案,形成准确把握重点、灵活破解难点的教案,使复习课的教案更加适合学生,实用、有效、易于操作,以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四)集体备课能够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引领作用,培养青年教师迅速成长。集体备课把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直接传授给青年教师,使青年教师通过实实在在的指导、手把手的示范逐步积累教学经验,减少教学失误,在短期内快速成长,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要求。
(五)集体备课有利于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提高整w教学质量。集体备课的目的是集体对教学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问题在集体中研究解决,能够减轻教师教学焦虑程度,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促进教师之间的团结,形成和谐集体,这样有利于整体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六)集体备课能够便于教学统一管理。集体备课便于教学的“四个统一”,即学进度、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阶段测试。这样有利于学校对年级教学的统一管理,便于对教学的监控,有利于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集体备课应注意的问题
(一)集体备课要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大纲、教材、教学参考书以及其他相关的材料;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深入学生,摸清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教学。教师必须写出备课提纲,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出较具体的教学目标,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方案设计,捕捉难点。教师对教材要有充分的了解,对教学目的要有深入的认识,对理解知识或传授方法感到困难的内容要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
(二)集体备课要研究考试说明,抓住考点多方练习。用集体的力量钻研考试说明,抓住考点,研究考点出题变化规律,不走弯路。集体备课应该收集和整理出考点的全部变形,让学生操练并掌握变换的形式和规律,不管题的形式如何变,抓住考点这一根本不变,就能达到万变不离其宗的效果。
(三)备教学环节。初三年级复习课知识点多、容量大,应精心安排好上课环节,如本节课听写什么、讲解什么、练习什么、测试什么、教法是什么、学法、甚至是家庭作业是什么等等一定要在备课时一一明确认真准备,上课时严格按照备课环节进行,而且要全年级统一进行,不要随意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