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循环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循环经济发展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循环经济发展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循环经济发展报告

第1篇:循环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一、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换句话说,循环经济是指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实现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小的污染来获取最大的发展效益。

通过调研和讨论,我们认为,我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仅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减少废弃物排放,改善生态和环境质量,而且还能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是我们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打造城市名片的重要途径。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特别是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市已初步形成了煤炭、电力、水泥、金属镁和畜牧业生产加工五大优势产业和门类较为齐全的经济发展格局。

20*年,全市煤炭开采量达到1000万吨以上,作为国家重点企业之一的鹤煤集团,年产量达724万吨,占到70%。全市发电量为31.3亿千瓦小时,装机容量为50万千瓦,万和电厂二期、三期投产后,全市装机容量将超过250万千瓦。全市水泥产量为335万吨,同力水泥公司是新型水泥企业的代表之一,年生产能力200万吨,三期、四期建成后,全市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将达到800万吨。全市限额以上金属镁企业16户,年产量达8万吨,镁粉、镁粒出口量居全国首位,已成为全国优质金属镁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之一。

我市是河南省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创汇基地,是全国最大的规模化肉鸡养殖基地,20*年畜牧业产值和加工产值双双突破30亿元。万头猪养殖场32个,年出栏肉猪108万头;30万只规模化肉鸡养殖场210个,年出栏肉鸡9728万只;肉类产量达21.6万吨,禽蛋产量11.8万吨;猪鸡粪便处理加工厂10余家;饲料生产厂家64个,年消耗玉米、麸皮等农副产品70万吨;大用、永达等企业肉食深加工品种多样,部分产品直供肯德基、麦当劳、德克士等洋快餐公司,产品附加值大幅度提高。

近年来,我市城市生态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特别是新区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河南省城市建设的亮点。老区的城市改造、道路、灯光、绿化、污染整治、市容市貌等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淇河水质得到有效保护,为我国北方最清洁的河流之一。全市空气质量基本保持优良状况,好于全省平均水平。推广清洁能源和绿色能源、倡导绿色消费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城镇环境和生态建设有了新的进展。

在调研中我们看到,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我市这个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长期以来产业发展结构不合理,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对全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许多的负面影响。煤炭行业产生的煤矸石,目前全市累积存放1500万吨左右,占地45万平方米,合计670多亩,并且仍以每年50万吨递增;矿井水每年排放量在3160万立方米;矿井瓦斯气体每年排放量在4541万立方米。金属镁行业历史上积累的废渣已达120万吨,并且每年仍以1:12的比例递增。电力行业产生粉煤灰每年在36万吨以上,排放的废气在164亿标立方米以上。水泥行业产生的废气每年排放量在95亿标立方米以上。化工、造纸等行业,废气、废水的排放也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和根本治理。

委员们在调研和协商讨论中深切感受到,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容量形势、逐步枯竭的自然资源和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如果继续走传统的经济发展之路,仍旧沿用“三高”(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模式,以末端处理为环境保护的主要手段,那么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将不可支持未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必然阻碍快速发展的经济,并且会加大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贻害子孙后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城市转型模式,调整经济发展思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产品生产中,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通过调研和协商讨论,我们认为,我市发展循环经济具备一定的基础,部分产业具有一定的优势,煤炭、电力、水泥、金属镁和畜牧业生产加工五大循环经济产业链已初具雏形,城市生态建设也有了新的进展,居住环境大大改善,但这与建成国家级“循环经济发展试点市”的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市还处于初始阶段,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不少,主要表现在:一是少数人对发展循环经济认识不到位,认识水平有待提高;二是统筹规划和科学组织有待进一步完善,县区之间、产业之间、企业之间发展不平衡;三是政府主导循环经济发展的领导工作机制还不健全,责任落实还不到位;四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机制还远未形成,政策支持不够有力;五是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体系显得乏力,技术瓶颈制约比较突出;六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利益导向还不够明确,氛围不够浓厚。

二、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亮点与前景展望

在调研过程中,委员们欣喜地看到,目前我市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已经做出了积极的努力,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些具有鲜明的循环经济特色的环保项目已相继建成投产。比如,在煤炭工业产业链中,鹤煤集团利用煤炭开采中伴生的矿井瓦斯发电,首先在四矿建成2×500KW瓦斯发电机组;在二矿、三矿分别建成的年选煤能力45万吨和150万吨的选煤厂,通过对原煤进行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节约了资源,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年产1.8亿块的煤矸石烧结砖项目正在积极运作。在电力工业方面,万和发电公司利用发电时产生的粉煤灰制砖,投资650万元建成了年产1000万块的粉煤灰灰渣制砖厂。在水泥工业方面,同力水泥有限公司利用电厂产生的粉煤灰和工业废渣作为配料生产水泥,年消耗粉煤灰30万吨、工业废渣15万吨;利用水泥生产中产生的废气余热进行发电,每年可节约标准煤5.6万吨;对废水进行循环利用,实现零排放。在金属镁产业链中,维恩克镁基材料公司采用水煤浆代替原煤,提高能源利用率,使燃烧效率由原来的70%提高到98%。畜牧业方面猪鸡粪加工成有机肥料向市场出售,鸡血、羽毛、杂骨等下脚料加工成动物性蛋白质饲料等等。这些项目不但节约了资源,降低了物耗,减少了污染,给企业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而且也带动了五大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为全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树立了典型,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我市发展循环经济具有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前景。水泥厂三期工程建成后,本市产生的粉煤灰可全部就地转化,并消化部分外地粉煤灰,公司日产熟料将达到1万吨,成为全省最大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企业之一。电厂二期、电厂三期和热电联产项目建成投产后,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将超过250万千瓦,成为重要的电力工业基地,届时本地煤基本上全部就地转化。晋煤东输、风力发电等项目建成投产后,我市将成为颇具特色的立体能源城市。煤化工项目、废弃物再利用项目以及企业之间的共生耦合空间的开发利用,将为我市经济发展拓展新的领域,注入新的活力。最近几年,我市将新上工业循环经济项目35个,总投资约115亿元,这些项目建成投产后,将使全市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环境质量和城市生态得到显著改善。

通过调研和协商讨论,委员们对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前景有了一些设想,认为完全可以在1—2两年内,把鹤煤集团、万和发电有限公司、同力水泥有限公司、维恩克镁基材料有限公司初步建成循环经济型的示范企业,构建较为完善的煤炭、电力、水泥、金属镁和畜产品生产加工循环产业链,带动生态农业和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用3—5年的时间,创建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和生态工业园区,建立比较完善的政府主导机制、公众参与机制、法制保障机制、科技支撑机制,建成清洁生产、垃圾回收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中水回用、绿色消费六大系统,使全市资源利用率大幅提高,污染物排放量显著减少,空气质量继续保持优良,废水再利用和固体废弃物利用达到国家先进水平,把鹤壁初步建成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市。

三、对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发展循环经济,要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加以推进。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认真的协商讨论,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大宣传,提高认识,营造全民参与发展循环经济的浓厚氛围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既关系当展,又惠及子孙后代,利国利民,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要通过运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和印发宣传品等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大力普及循环经济相关知识,广泛宣传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提高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把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到各项经济工作中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企业领导树立循环经济的新观念、新思维,创新发展思路,开拓性地经营企业;使公众树立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自觉抵制浪费行为,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及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逐步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二)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健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工作机制

要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是组织落实,要成立由市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循环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由发改委、环保、财政和科技等职能部门组成的常设性工作机构。二是责任落实,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目标考核体系,对市直有关委局和重点企业下达发展循环经济责任目标,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三是研究制定政策,通过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认真分析本地本部门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本地本部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四是强化督查督办,发展循环经济领导小组要定期听取汇报,研究工作,深入基层,发现和解决问题。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加强协作,确保循环经济项目、资金、技术和优惠政策落实到位,扎扎实实地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建立适合我市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纳入“十一五”规划。要通过调查研究、科学论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编制符合全市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统筹安排节能、节水、工业垃圾综合利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等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重点围绕煤炭、水泥、电力、金属镁和畜牧业生产加工五大产业,拉长产业链条,优化产品结构,促进产业之间的共生耦合,协调发展,重点安排工业废弃物再利用、再循环项目。在煤炭开采方面,要以鹤煤集团为龙头,围绕“三废”的综合利用,重点发展煤层气发电、矿井水综合利用、煤矸石烧结砖等项目;在电力生产及转化方面,以万和发电有限公司为龙头,围绕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重点发展电—粉煤灰—水泥、电—余热和脱硫综合利用产业链;在水泥生产方面,重点培育同力水泥有限公司,形成水泥余热—发电和粉煤灰—水泥循环链;在金属镁冶炼及深加工方面,以维恩克镁业公司为示范,打造金属镁—废渣—建材产业链;在畜牧业生产加工方面,重点推动粮食—饲草、饲料加工—畜禽养殖—畜产品加工—粪便处理以及饲草、饲料—养殖—粪便—沼气—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两个循环链。通过建立适合我市实际的发展模式和经济体系,使全市的循环经济有序运作,快速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2篇:循环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关键词] 循环经济 企业会计 变革

近几十年来,循环经济思想逐步成为国际社会发展趋势。我国于2009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标志着循环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也正式启动。循环经济的兴起将改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也将改变我国企业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思路,同时对现行会计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一、循环经济对现行会计的独特要求

循环经济是指在确保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自然资源合理利用而不走向枯竭的前提下,在环境的净化能力和承载能力范围内,利用市场机制引导人们追求效率和效用最大化的经济。由此,循环经济是与传统经济有本质区别的一种经济,它对现行会计体系有着与传统经济不同的独特要求。

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大变革要求现行会计率先变革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大变革体现在传统GDP向绿色GDP的转换,传统GDP没有涉及自然资源的使用费用和生态环境退化损失的成本核算,其后果是严重的。例如,破坏环境或过度开发引发草原荒漠化严重,治理草原荒漠的投资反而提升了GDP。由此,国民经济核算的变革势在必行,与之相对应的微观层次上得企业会计核算若不做出相应的变革,绿色GDP的核算就根本无法实施。

2.企业层次核算内容的重大调整要求现行会计相应变革

现行会计作为微观层次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反映全球性的、对消减自然资源使用量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事实上,现行企业核算体系只是以经济效率为中心,而不能为服务于效率、资源和生态三者的统一。而当今国际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企业必须追求三者统一,这对于作为国际贸易大国的中国企业来说,形式更为严峻。我国应引导企业重视资源的循环利用,这需要先构建一个有利于资源再利用的微观制度环境,而会计作为企业核算的重要工具应成为制度建设的关键环节。

二、发展循环经济我国会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会计目标问题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中指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在循环经济条件下,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主体不仅仅包括传统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还包括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情况的广大社会公众,他们所要求的信息不仅包括传统的财务信息,更要求企业提供有关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对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一系列的非财务信息。因此,循环经济下的会计目标应在科学核算企业自然资源使用减量方面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引发的财务会计事项基础上,向企业循环经济会计信息外部需求方,提供及时有效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

2.会计计量问题

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采用的是货币计量,这种传统的货币计量是指会计对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以及利润核算以货币单位为基础的计量,会计报表所反映的内容只限于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不能客观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环境状况。循环经济发展条件下,某些资源的消耗或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是无法借助市场来生成价格的,因而无法用货币对其进行计量,循环经济对会计提出了多重化计量的要求。

3.会计核算问题

循环经济下,要求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重大变革,集中体现为由传统GDP向绿色GDP的转换。它要求企业层面考核资源使用减化量和环境保护,从会计实践来看,在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中,还没有与资源、环境相配套的会计核算体系,仅在企业 “管理费用”会计科目中设置了“排污费”和“绿化费”等项目,所有这些表明传统会计侧重于核算与企业直接有关的信息、资金和物质商品,而对与企业有关的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有关系的情况反映和监督不够。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企业会计既要反映经济活动,更要反映企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设立相应的会计要素以及相应的会计科目进行科学合理的核算。

4.会计信息披露问题

从本质上讲,循环经济所处大环境是强调从源头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传统环境会计虽然把受托责任由经济责任放宽到环境责任,但仍停留在末端治理上。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披露的根本目标,就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关信息披露主体对其循环经济下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然而,提高信息质量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在信息披露方面,为了使会计报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在信息披露方面,为了使会计报表充分反映成本费用和资源开采的节约情况,披露污染尤其是污染源的治理情况,以及废物转化为资源的情况,一方面需在会计报表中设置循环经济资产、循环经济负债、循环经济费用、循环经济收入及循环经济利润的项目,用于反映相关信息;另一方面;在报表附注中应提供与本企业产品生产相关的治理标准;同时,还应披露治理的措施,企业的治理政策等等。总之,循环经济对会计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

三、 循环经济下我国的会计改革政策

1.遵循循环经济模式,完善会计目标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将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强化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循环经济并非忽视经济利益,而是在各种自然资源合理利用而不走向枯竭并在环境承载能力的范围内,追求经济利益。因此,会计目标应该重点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来提高企业经济活动的经济利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使三者趋于一致。

循环经济会计的具体目标可设为:第一,科学核算自然资源使用减量方面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引发的财务会计事项,合理反映和控制相关支出;第二,向企业循环经济信息外部需求方提供及时有效的财务信息;第三,向企业内部有关部门提供发展循环经济所需求得财务信息。

2.扩充会计计量方法,形成多元化格局

传统会计计量方法是以历史成本为计价原则,用货币来衡量经济事项。而循环经济需要会计计量重心从财务资源转向环境资源,应强调的是,循环经济会计并非放弃货币计量,而是应实行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两种方法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循环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会计计量应采用定量计量和定性计量相结合,计量的准确性和模糊性相兼容的方法。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的有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未来现金量的净现值、替代成本,边际成本,机会成本等模式。其他计量单位可以用于某些循环经济独有的问题的计量上。

3.创新企业会计核算体系

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是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内容,而循环经济下的会计核算内容必然发生大的变动。这就要求对现行的会计体系进行革命性变革,即从资产、负债、权益、费用、收益等基本要素,会计核算体系,会计原则甚至会计假设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和重建。循环经济对企业运行的核心要求是充分反映环境、资源,以及相应的生产方式的情况,一方面是实际发生费用的处理,另一方面是对环境资源责任的追溯。因此,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企业会计,核算内容应包括:第一,企业自然资源使用减量化(包括再利用和再循环)的财务影响;第二,对企业执行循环经济法规绩效的反映;第三,企业生态环境活动的财务影响;第四,企业的生态环境影响;第五,企业的生态绩效。

4.全面提升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企业会计应加强对环境信息,循环经济的披露,将采用独立报告披露和专题报告分析两种模式充分披露环境信息。独立报告披露模式主要是在传统财务会计报告中,用文字说明、补充资料、附注等形式披露一些基本的环境会计信息;采用专题报告分析模式是在现有财务报告的基础上,增加会计科目,会计报表和报告内容等方式报告企业环境信息,关于循环资源的披露,可以考虑设置单独报告进行专门披露,可以明确地披露出企业利用循环资源的情况,可以准确地向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表明企业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贡献,体现企业对循环经济的重视。

另外,提高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包括:企业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政府监管职能的强化。

循环经济是时代的产物,它的实施将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里程碑式的变革,企业是我国落实循环经济的基点,而企业会计又是我国企业落实循环经济的具体体现,所以我们要大力进行企业会计改革,以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企业会计也因循环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参考文献:

[1]樊华群.循环经济与我国会计发展[J].循环经济,2009(05):15-18

第3篇:循环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关键词:水循环经济;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发展模式

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必要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危机”日益显现,人们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也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起初人们对水资源的研究仅仅局限于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和运动规律,即着重于水资源自然属性的研究。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科技革命,使人们对水资源的研究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逐步从水资源自然属性的研究过渡到水资源的社会经济属性研究,从社会经济系统的角度广泛开展对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研究,这些研究领域包括水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水环境安全的研究、水权水价的研究、水资源管理体制的研究等。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短缺,以水资源的节约使用、清洁生产、水循环利用、污水资源化为核心的水循环经济理论与发展模式的研究逐渐成为当今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研究的最新方向。

1 水循环经济的概念与特征

1.1 水循环经济的概念

关于水循环经济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并未明确提出,大多数是在循环经济的概念基础上,从城市或产业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近似的概念。

陈琨[1]从实施水循环经济的模式方面,提出水资源循环经济应该至少包括两层内涵:一是在用水环节,对于跑、冒、滴、漏、污实现最小量化,最大限度地实现水的净化、回收、循环利用,达到或接近水的零排放;二是尊重自然界水的循环规律,在区域范围内,通过经济、工程技术、立法等手段调整水的时空合理分布和利用,维护水的自然循环系统,使水资源得以永续利用。张钡[2]从社会水循环的角度,提出了水产业循环经济的概念,他认为,水产业的循环经济应是一种在对水资源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其中污水处理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是水产业循环经济的一条重要原则和标志。

正确而又合理的水循环经济定义是水循环经济系统分析、核算与制定水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综上所述,在对水循环经济及其应用这一研究过程中,虽然各位学者给水循环经济所下的定义,规定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等都有所不同,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研究成果的大量问世,彼此间的差异将逐步缩小。本文认为,水循环经济首先是一种先进的水资源经济发展模式,它是建立在社会水循环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遵循循环经济的思想,按照水资源节约、水环境友好的原则,在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始终贯穿“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重视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并以完善的制度建设、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律体系为保障,提高水的利用效益和效率,最大限度地减轻和降低污染,来实现社会发展的最终可持续性。

1.2 水循环经济的特征

根据水循环经济的定义,通过传统水资源利用模式和水循环经济模式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水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1.2.1 发展目标上追求效率、效益和可持续的统一性

水循环经济模式在发展目标追求水资源利用的效率、效益和可持续性三者的统一,要求水资源利用模式必须按这三大目标进行重新构建。

(1)效率特征要求水资源利用注重节水,节水应在不降低人民生活质量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前提下,在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撑下,采取综合措施减少用水过程中的损失、消耗和污染,提高水的利用效率,高效利用水资源。

(2)效益特征表现在中观上水资源配置的高效益,要构建节水型经济系统和节水型社会系统。例如,非农产业的用水效益大大高于农业,低耗水产业的用水效益高于高耗水产业,经济作物的用水效益高于种植业,这要求通过结构调整优化配置水资源,将水从低效益用途配置到高效益领域,提高单位水资源消耗的经济产出。

(3)可持续性是指水资源利用充分考虑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是水循环经济模式追求的最高目标。可持续性主要体现在宏观层面,要求区域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塑造持续发展型社会;要求一个流域或地区量水而行,以水定发展,打造与当地资源禀赋相适应的产业结构;要求通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和精心管理,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的关系,将农业、工业的结构布局和城市人口的发展规模控制在水资源承载能力范围之内。

1.2.2 管理环节上追求供水、用水和排水等环节的健康循环

发展水循环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类提供健康的水资源生存环境,水循环经济要求水资源利用的各个环节和途径都应追求健康循环,且贯穿于整个水的社会循环过程中。水循环经济的健康、良性循环特征体现在水资源利用的各个环节中,需要贯彻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1)输入端的减量化原则(Reduce)。要求在供水环节,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水资源量,即用较少的水资源投入满足既定的生产或消费需求,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做到节约水资源和减少污染。在生产中,要求采用清洁生产技术、节水技术和节水实践,从而减少生产过程中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在生活中,要求人们使用节水器具和采用节水实践来减少对水资源的过度需求,从而达到减少废水排放的目的。

(2)过程控制的再利用原则(Reuse)。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要求从上一工序或过程排出的水资源能够直接为下一工序或过程所用,水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尽量多次重复利用。在生产中,要求企业采用清洁生产和先进技术,以便于排出的水能够不经任何处理就能为另一用途所用;在生活中,鼓励人们采取措施将生活水重复使用后用于冲厕、灌溉等用途。

(3)输出端的再循环原则(Recycle)。要求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污水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无用的废水。废水资源化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水资源循环利用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产品,二是水资源循环利用后形成不同的新产品,废水资源化后形成不同的产品可用于不同的用途。再循环原则要求水资源相关者将失去功能的废水恢复功能,从而可以再利用,以使水资源整个流程实现闭合。

1.2.3 利用手段上追求科学技术、经济与行政手段的一体化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没有先进技术的输入,水循环经济所追求的经济和环境多目标将难以从根本上实现。水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持体系由五类构成,包括替代技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污水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

有效的经济政策是水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必要保障。水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求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水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充分利用价格、税收和财政等各种经济手段,包括建立征收水资源税制度、上下游生态补偿制度、污水资源化税收优惠制度等,从而实现符合水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3R原则。

法律和法规作为一种强制手段可以有效地推动水循环经济的发展,也是所有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重要手段。从目前法制建设的需要来看,我国在水循环经济立法中存在着很多立法空白,极大地影响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的顺利进行,迫切需要制定新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各种水资源利用的行为,例如:建立《节水型社会基本法》、《污水资源化利用管理条例》等法律和制度,是水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管理手段上的重要特点。 2 水循环经济国内外研究进展

第4篇:循环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循环经济理论论文范文一:循环经济与环境审计互动机制研究

一、循环经济下环境审计的目标与特征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我国环境审计工作不断取得进步,循环经济视角下的环境审计工作更应明确目标,使之深入到社会领域和科技发展的各个领域,与绩效审计、管理审计、质量审计和社会审计相关联。

(一)环境审计的目标体系

环境审计的本质目标在于保护受托环境与管理责任得到全面有效的履行,其具体目标要依据本质目标的要求,结合国情和区域经济、自然生态特征,对环境会计报告进行检查与审计,并对环境管理系统的有效性与充分性进行评价,同时,还要对环境管理活动绩效进行研判,以保证被审计单位在提高环境管理效益的过程中,使现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标准等得到贯彻执行,并以此为契机,揭示在经济活动中违反政策、法规和标准的行为。环境审计的项目目标指的是依照其具体目标,对审计项目进行进一步的设计,使具体目标更加细化,管理层认定的内涵更加丰富。

(二)环境审计目标的特征分析

1.毋庸置疑,环境审计目标是作为一个开放、有机、多层次的系统存在的。在较高层次上,环境审计目标不但要解释环境审计的本质内容,还要保证其能够与各类、各时期的环境审计相适应;在较低层次上,环境审计目标的设定要能够反映出不同类型环境审计的要求,并保证其能够随着环境审计类型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呈现出动态调整趋势。从这个角度讲,基于循环经济的环境审计就应该构建一个与层次直接相关的动态性的目标体系。2.在可预见的将来,环境审计都将具有实际运用性,都会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发展起到指导和引导作用。因此,环境审计目标的制定(尤其是较高层次环境审计目标的制定)不但要对环境审计中的环境政策审计和环境资金审计予以重点考虑,还要对环境绩效审计加以关注。在制定环境审计目标时,不仅要考虑审计目标是否适用于当前的环境审计类型,还要考虑目标是否适用于将来经济环境的变化,以满足审计目标变化的诉求。

(三)循环经济下环境审计的本质要求

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以管理层受托为基础的环境保护与管理责任具有了新内涵,除了要求管理层严格遵守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等原则外,还要在微观层面上进一步节约降耗,最大限度地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以实现减量化。同时,要对生产环节中产生的废弃物加以综合利用,并使之延伸到废旧物资回收与再利用的环节;按照资源条件与产业进行布局,充分延长与拓宽生产环节,以实现产业间的共生与耦合。而在宏观层面上,要充分调整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把循环经济理念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各环节渗透,以此构建与完善循环经济体系。这样一来,环境审计就必须体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尤其在面对人口数量增加、环境污染加剧以及生态蜕变之不可逆形势,审计人员更应该及时更新观念,本着提高人类福祉的意愿,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加以客观研判和评价,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和环境质量的提升。

(四)循环经济下环境审计的目标分析

随着环境质量问题的不断涌现,加之审计工作范围的不断扩展,环境审计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并呈现出了不同特征,单纯的环境绩效审计与项目审计已经很难概括这一事实,其具体项目与审计范围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比如:对废弃物审计的目标并不在于废弃物的产生过程或产生环节,而是要直接表述为如何加以处置,使之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在审计过程中,要考虑废弃物的可塑性,即能否将其最小化、再循环或者最终消除,只有这样,才能使经济环境与废弃物之间完成交换,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然,环境审计还要考虑在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存在和使用的能源的规模,要对能源的使用情况进行细致和长期的核查,以发现何种资源被浪费,何种能源被循环使用,何种动力来自于循环经济,何种能源具有潜在的节约性等。

二、新时期环境审计与循环经济共同发展机制的构建

经验表明,环境审计具有显著的影响力与较强的敏感性,从审计计划实施一直到审计报告完成,都要选择适当的审计方法,通过收集严密的证据,最终为完善环境审计机制出具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以此实现环境管理的效益审计目标。在新时期,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是生态环境的维持和进步,都需要全社会为此倾注更多的关注,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进步提供更多充足的动力。而为了实现这一点,本文认为,需要构建循环经济与环境审计的互动机制,通过完善环境审计的程序、深化环境审计的内容、明确规范环境审计的方法,加强审计监控,构建环境审计指标体系,拓宽环境审计的途径。

(一)明确规范环境审计方法,加强审计监控

长期以来,我国环境保护资金中有相当比例来源于国家投入,国家在公益性环境建设方面投入巨大。而为了保证国家在环保项目的资金投入更加可靠和高效,需要依照环境审计报告使用者所关注的重点与项目管理的内容、特点等对审计方法进行设计和选择,以体现环境保护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使环境保护资金能够真正地落实到位,达到应有的使用效果。比如:环境审计要借助对审计企业开出的环境报告,对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进行审查,对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损失进行评估,如果审查企业未能体现经济节约与对能源的高效率使用,低效运用受托环境资源,就要公布其环境审计结果,构建其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高效运行。

(二)构建环境审计指标体系,拓宽环境审计的途径

大量环境审计实践表明,环境设计评价体系的创新和完善能够决定环境审计的进步方向。因此,在循环经济视角下实施环境审计需要考虑审计工作的合规性、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三个方面,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环境审计指标体系,拓宽环境审计途径。为此,在开展环境审计时,要明确可以量化的指标,提高操作便利性;在环境绩效审计方面,要考虑其不确定性的影响,给予更多关注,降低操作难度。此外,在环境绩效审计环节中,要对被审单位或项目的环境管理活动进行综合性和系统性的审查,全面评估环境管理的现状与潜力,以提出能够改善环境管理和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建议和意见,完善审计活动,提高审计绩效。

(三)完善环境审计的程序,确定审计对象的环境状况

为了构建循环经济与环境审计之间的互动机制,促进环境审计事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完善环境审计的程序,确定审计对象的环境状况。为此,需要明确审计项目中的环境因素,对环境产生或可能产生的重大影响加以研判;依据相关法规和规范,对环境管理行为予以评价,以此规范环境审计程序。此外,还要对审计对象的环境问题加以调查,并及时反馈信息,以此掌握审计对象的环境管理运行条件,在收集到相关证据之后,确定环境问题和产生影响的严重程度。当然,在环境审计的基本程序中,还要进一步提高环境审计的信息披露质量,让社会公众和审计组织能够全面获知企业消耗资源的数量和规模、影响环境的合法性和环境保护信息的真实性等。

(四)深化环境审计内容

在完成了环境初步审计后,要进一步搜集相关审计证据,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审计前后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完成对环境审计程序的测试与检验。这样一来,初步审计结果将得到确认,审计结果也相对可靠和有效。此时,应进一步深化环境审计内容,对资源消耗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对那些影响环境计量方法和标准的选择进行综合分析,同时,要对环境资本、环境资产、环境成本和费用以及环境效益计量的准确性与完备性进行全面审核,以保证环境披露的真实性与合法性。比如:在实际操作中,要对与环境相关的信息予以强制性披露,对环境污染恢复和修复的处理成本要严格审核,看其是否符合国家环境标准。

三、结束语

环境审计势必以循环经济为背景,在合规审计和财务审计的基础上,优化环境审计过程和效果,使循环经济也能够参与其中,通过转变经济管理理念完成审计体制的创新,使之最终成为体制创新的先行力量。

循环经济理论论文范文二:循环经济内涵及有关理论问题探讨

1中国循环经济内涵容

1.1定位问题

循环经济理念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纵观世界以及中国的发展全局,循环经济的提出,主要是为了缓解生态系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严重矛盾,最后能够彻底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因为现阶段,资源环境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已经产生了很大的阻碍,而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对我国的生态环境也产生了致命的破坏,基于此,我国的循环经济应该是二维定位,换言之,就是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增长。有些学者在对中国循环经济进行定位时,认为应该进行三维定位,这实际上只是二维定位的一种延伸,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添加了社会进步。笔者认为延伸之后的理念并没有实际的意义,因为三维定位包含自二维之中,简单的定位容易使人理解,同时也能够反映出现今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矛盾。

1.2外延问题

因为上述定位的问题,使得中国循环经济理念的最明显的外延就是经济,而循环是其最明显的特征。这里所指的经济,不仅仅单纯的包含经济活动,更重要的是经济发展模式。站在经济学角度来说,经济活动,主要包含了两项内容,一是社会生产,二是社会再生产活动,具体的划分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生产、交换、流通以及消费等环节。这实际上就是中国循环经济的外延。按照给国外的社会经济发展经验,我国的循环经济外延应该注重生产、消费,如果站在产业划分来考虑这个问题,无论是交换,还是流通都可以看作是消费领域的范畴,同时也可以看作是生产领域范畴。

1.3表征问题

所谓的循环经济主要是使用低资源获得高经济产出,而且在这一过程只有少量的污染,这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差别非常大。但是这并不能作为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之间的最大的差别,因为有很多方式可以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如果要阐释循环经济的内涵,其必须要有独特的表征。

1.4根本性特征

传统的经济学强调的是线性物质流动方式,其显著的特征是资源、产品、废物,但是循环经济却有很大的不同,其是循环模式,即资源、产品、再利用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避免使用物质闭路循环方式的说法。闭路循环是相对的,分系统的大小而论,开放是绝对的。例如,整个地球物理大循环是闭路的,但企业、行业、甚至一个国家和区域都不可能实现物质闭路循环,是开放的。这就是日本现在开始研究物质国际大循环体系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有些物质如溶剂和涂料是无法进入循环利用过程的。另外,从技术经济可行性来看,现阶段不可能完全将所有的废物进行成本有效地再利用,甚至也不具备这样的技术,总会有废物要最终排向生态系统,这就需要无害化处置技术。

2中国循环经济有关理论问题

我国尚处以重化工为特征的工业化中期阶段。从整个发展过程看,压缩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使我国在较低发展阶段,遇到了发达国家未曾遇到的复合型生态环境问题。尽管我国为解决这一问题持续努力了30多年,但生态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直接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国环境保护战略思想一直与时俱进,正在由末端治理向源头和过程控制转变,由单一措施向综合措施转变,由单纯的环境保护向环境与经济相融合和协调发展转变,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环境与经济双赢发展方面取得了许多实质性的进展,积累了好的战略政策和实践经验。因此,在我国环境保护战略思想发生重大转变的过程中,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借鉴相关国际经验,我国环保届率先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力图寻求新的发展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复合型环境问题。所以,我国有关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必然从企业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起步,走了一条与德日等国循环经济起源于消费领域废弃物问题的不同道路。第二,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遇到了空前的资源和环境瓶颈约束的大背景下,循环经济肩负着解决资源环境瓶颈问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以上两个动因和背景决定了我国的循环经济必然从一开始就是涉及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范围广、层次高、内涵丰富的实践活动。当然,从所追求的目标和发达国家在生产领域的技术经济与生态效率的先进性看,我国与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内涵并不是本质上的差异,只是实践的侧重点和时间序列不同而已,而且,从德日循环经济发展的趋势看,有较明显的趋同性。

第5篇:循环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国有大中型企业对于本地民营企业的挤出效应由于自然资源的国有性和开采难度,使得一大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驻榆林。这些企业同占用着榆林的各种经济资源,在榆林市场上对于本地企业和其他中小型企业形成了挤出效应。据榆林市政协2011年9月的调研报告显示,国家已明确的榆林市煤炭资源准许开采总量为491.67亿吨,其中神华集团占有资源106.87亿吨,占已明确资源分配总量的21.58%,陕煤集团占有资源60.87亿吨,占已明确资源分配总量的12.38%,其他国有企业占有资源311.15亿吨,占已明确资源分配总量的48.81%,榆林地方企业占有资源84.73亿吨,占已明确资源分配总量的17.23%。

生态破坏严重随着榆林资源开采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承载压力进一步加大,生态恢复治理和生态建设任务愈益艰巨。据榆林市政协2011年9月的调研报告显示,仅神木全县因煤炭资源开采形成的塌陷面积达87.67平方公里,集中表现为部分地区地表下沉0.8-2米,房屋损坏,道路变形,岩层错落。造成2782户,10213人,4842间房屋,3762亩水地,24778亩旱地,90425亩林草地受灾。从理论上讲,依现在的开采模式,全市矿区范围终将成为采空区,若干年后这些地区很可能成为塌陷区。

榆林经济发展的出路———循环经济

榆林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确定的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根据国家发改委批复的榆林市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要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地区和行业发展以及自身发展规划和实际情况,抓好试点方案的组织实施,积极落实重点项目需要的相关资源、建设资金和各项建设条件。实施方案规划到2012年初步使榆林形成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环保型的循环经济体系框架,构建资源再生、产业延伸的循环经济承载平台,使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量等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争取将榆林建成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榆林发展循环经济的保障措施

1、确立循环经济意识榆林要运用各种手段,广泛宣传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和好处,以引起各级党政部门、企业管理人士及广大群众的重视;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大力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及相关法律知识,引导人们科学消费和文明消费;需要认真总结和推广外地及本地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通过典型示范增强人们的资源意识、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就榆林来说,也有一些企业和单位,循环经济搞得比较好,市、县应重视加以总结,归纳出几种属于自己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然后在一定范围内推广。

2、扶持地方企业发展榆林应建立重大项目准入和退出机制。榆林要出台严格的新建项目准入评价制度,采取筑高准入门槛的手段,划定节能、环保、土地、税收、安全、投资强度、生态治理、循环经济、产业政策、区域规划等“硬杠杠”,以节能降耗、环境治理、集约用地、安全生产、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作为遴选项目的标准。同时,扶持有实力、有潜力的地方企业,对地方企业应当实行适当的技术支持、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逐步减弱国企对于地方企业的排挤效应。

第6篇:循环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进入21世纪以来,内蒙古从区情出发,提出了加快推进全区“三化”进程,即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并且依托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目前,全区已经顺利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水平总体基本达到小康,尤其是GDP增速自2002年以来连续8年保持全国第1。2008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7600亿元以上,比上年增长17.5%;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1107.3亿元,比上年增长3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480元和46513元,均比上年实际增长11%;人均GDP超过3万元,按2008年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为4638美元,跃居全国第8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900亿元,增长8%;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620亿元,增长23%;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600亿元,增长14%。

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内蒙古水、土地、能源等资源约束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资源缺口越来越大,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十分严峻。因此,自治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采取了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循环经济,这是缓解资源约束、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要求,是开发利用再生资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必然选择。全区在近年来已经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首先在政策层面,为了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和《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的指导意见》的精神,自治区经委印发了《关于做好全区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而且在发展规划中注入了循环经济理念,结合自治区“十一五”规划,从循环经济的理念出发,完成编制了《内蒙古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自治区政府对循环经济示范区内的企业和项目实行项目贷款贴息和申报国债等一系列政策倾斜的措施,并对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进行优先审批或核准。

其次在产业层面,依托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初步建立了循环型产业链。经过“十五”时期的建设,能源、重化工产业初具规模,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产业集群逐渐形成。围绕煤炭产业,形成了“煤―电―化工―建材”、“煤―电―冶金”、“煤―电―粉煤灰―氧化铝”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在农牧业领域,优化种养区域布局,建立了“种植业―养殖业―沼气―生活用能”的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取得了初步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最后在企业层面,选取了自治区内的一批重点企业作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企业、园区的试点单位,如包钢集团公司、包铝集团公司、乌兰水泥集团公司、蒙西工业园区等,并建立了自治区首批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如托克托工业园区和科尔沁工业园区等。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和产品品牌优势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已成为内蒙古新的经济增长点。截至2007年,全区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累计达110家,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达424个,绿色食品产品数和生产总量均占全国总量的10%左右,位居全国第2位。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面积达2912万亩,年产值90亿元,年销售额89亿元,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 ―二、内蒙古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虽然内蒙古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而且根据循环经济在生产实践过程中遵循的“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循环(Recy-cle)、再利用(Reuse),制定了相应目标,“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和循环经济体系,产业结构趋向合理,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环境质量逐步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建成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典型示范企业、工业园区和农牧业园区”。但总体来看,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问题。要全面有效地发展循环经济,必须理性地分析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内涵认识不足

由于循环经济的理念传人我国的时间较短,而且全区人民的平均文化素质水平不高,加之我国长期以来实行“政府主导型”的环境保护工作模式,公众在环保领域对政府有很强的依赖性,将环境保护归结为政府责任。这就致使公众参与环保意识薄弱,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而且对循环经济概念的理解过于狭隘,认为循环经济仅仅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这三个方面的简单承接,只具有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系统的作用。他们意识不到循环经济是一种能够带来长远利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双赢发展的、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缺乏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

尚未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一些对发展循环经济有重要作用的核心技术如电厂烟气脱硫、化工厂废液处理等,还不能应用到工业企业的生产实践中。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等技术研发投入不足,研发水平较低;同时,新技术研发与推广成本较高,直接影响到资源利用率及废弃物的资源化程度,提高了污染监控和循环经济技术推广的成本。尤其是产业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相互配套的关系比较松散,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三)发展循环经济所需的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合理

内蒙古大中型企业较多,国有及控股企业资产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60%以上,非国有经济发展较慢,传统产业占主体地位。而且,重工业能源消耗高、强度大,工业经济体系内部高耗能行业比重偏大,主要产品中初级、低层次产品较多。技术结构总体较为陈旧,工艺装备落后,核心竞争力不强。工业园区尚未形成完善的循环型产业链,制约了生产工艺的更新和产品质量的提高。近年来,虽然内蒙古意识到工业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性,并加大了对工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但历史形成的高消耗偏重的工业经济结构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四)对环保的投资较少,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过低

根据1997年世界银行公布的报告,当对治理环境污染的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1.5%时,可以控制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当该比例达到2%~3%时,环境质量可以有所改善。从表中可以看出,内蒙古的工业垃圾排放量逐年增多,而且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尤其是工业废气与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量更是如此。虽然,工业废物的综合治理数量每年也有所增加,但增长较慢,还跟不上排放的速度。从图中可以看出,内蒙古近几年污染治理投资占GDP的比

例都没有达到世界银行报告所要求的标准。除个别年份外(2000年、2006年与2007年),环保投资占GDP的比例基本没有什么变化,甚至有所降低。这说明自治区政府和企业对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

(五)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企业没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企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但是内蒙古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企业却没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里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问题。循环经济发展对技术要求较高。发展初期,技术研发、人才培训以及废物回收分类等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没有资金投入就很难发展循环经济。企业主体作为理性“经济人”,追求经济效益和利润是他们的主要目的。目前,内蒙古的企业都将大部分资金与注意力集中于企业与产业自身的发展,企业这种理性“经济人”的性质使得他们不可能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实施成本较高的循环经济当中。

其次,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成本问题。环境资源除了具有自身的自然属性之外,还具有公共产品理论中的非排他性属性。即使有企业或个人为治理生态环境提供技术或资金,但因为治理的是公共产品,也使得没有为公共环境做出贡献的企业或个人获得公共品的使用权,出现所谓的“搭便车”现象。由于这种性质的存在,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个体一般不会主动投资改善环境。在条件允许、并对自己不造成影响的情况下,他们大都使用由于科技水平提高和加工成本的日益降低所带来的日益廉价的初次能源,很少考虑采取成本相对较高的循环经济发展方式。因此,尽管内蒙古制定了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但由于企业成本方面的问题,循环经济从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还十分困难。

三、内蒙古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完善各项政策,建立循环经济政策支持机制

第一,完善和落实投融资政策。逐步加大政府投入,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通过直接投资或以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通过调整财政、税收等政策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同时扩大社会投资渠道,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筹措资金。积极争取国外银行贷款及环境保护专项基金,探索和建立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基金。重点加大财政对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及再生资源利用项目的投入。建立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工业污染防治和促进清洁生产的环保项目库,做好项目前期工作,论证和储备一批节能降耗产业化项目,培育招商引资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争取国家资金和国债资金的支持,积极寻找投资合作伙伴,走出一条开放式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路子。

第二,建立健全价格、收费政策。对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进行调整,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通过对水价、电价、气价等价格政策的调整,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阶梯式资源价格政策,加快推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健全绿色电价机制,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收费政策,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适时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合理确定再生水的价格。全面实行城市垃圾处理收费和废旧物资回收处理制度。

第三,制定和完善激励政策。通过制定政府奖励、税收优惠、政府优先采购、价格优惠等政策,鼓励清洁生产、绿色采购和绿色消费,使循环经济处于优先发展地位。对采用新工艺、回收废旧物资的企业进行奖励,对购买使用再生资源及污染控制设备的企业实施减税、缩短折旧年限等税收优惠政策,对再生利用产品强制设置一定比例。通过向废弃者收取废旧物资收集、再商品化等相关费用的办法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在工业园区,通过实施税收和价格优惠政策扩大废物代谢补链项目的招商引资范围,实现废弃物和副产品的循环利用。

(二)积极试点,为全面推广积累经验

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要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这个中心,以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和提高资源生产率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全民参与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新机制,为在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第一,企业试点。循环经济示范_企业试点要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研究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模式,研究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加快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政策措施。经过试点,企业资源生产率可以显著提高,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和废物产生量、排放量大幅度降低。

第二,TAk园区试点。根据不同园区的产业特点建立不同类型的循环经济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废物最终处置量。对进入园区的企业提出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综合控制要求,优化资源流、能源流和信息流,引进关键链接项目,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促进产业间的共生耦合,推动产业升级换代,增强综合竞争实力,提升园区的档次和竞争力。

(三)加强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公众参与的作用

第7篇:循环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建立并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发达国家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是随着循环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建立和不断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

在循环经济立法方面,德国走在世界的前列。1972年德国制定了第一部《废弃物处理法》。但当时仅强调废弃物排放后的末端处理。1986年的修正案将其改称为《废弃物限制及废弃物处理法》。从“怎样处理废弃物”发展到“怎样避免废弃物的产生”。在此基础上,1991年颁布了《包装条例》,规定了包装物再循环利用的目标。1992年通过了《限制废车条例》,规定汽车制造商有义务回收废旧汽车。1996年又制定了《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把废弃物处理提高到循环经济的高度,并建立了系统配套的法律体系。

自1991年起,日本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循环经济的法律,包括:《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废弃物处理法》、《特种家用电器循环法》、《可循环性食品资源循环法》、《绿色采购法》、《建筑材料循环法》、《容器和包装物的分类收集与循环法》等。2000年12月又出台了《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作为推动循环型社会发展的基本框架。目前,日本已经成为循环经济立法体系较为完善的国家。

1976年美国通过了《资源保护回收法》,1990年制定了《污染预防法》,但目前还没有制定出一部全国性的循环经济法规。20世纪80年代中期,俄勒冈、新泽西、罗德岛等州先后制定了促进资源再生循环法规。现在,美国已经有半数以上的州制定了有关循环经济的法规。

制定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

与法律相比,政策具有相对灵活性和时效性强的特点,因此,在循环经济发展实践中,许多国家还制定了一些相关政策,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生产资源节约政策。(1)征收新材料税。目的是为了使生产厂家减少对原材料的使用。美国许多州对超过循环经济立法规定新材料使用标准的企业,通过征收新材料税的方法限制其对新原材料的使用。(2)征收填埋和焚烧税。美国对公司和企业征收垃圾填埋和焚烧税,从而限制和减少了企业对原材料的投入和使用,达到了生产废物和垃圾的减量化和再生利用的目的。(3)征收生态税。目前德国已经开始征收生态税,除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外,其他能源都要收取生态税,间接产品也不例外。(4)减免税收。法国通过实行减免税收政策,鼓励企业采用节能型设备和使用利用太阳能和电能清洁汽车。

2、消费领域管理政策。(1)垃圾处理预交制。美国的一些州和欧洲一些国家对饮料瓶的处理采取了这一政策。美国统计局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这一政策的实行使废弃物在重量上减少了10%~20%,在体积上减少了40%~60%。预交金一部分用于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另一部分用于回收新技术的研究开发。(2)按垃圾数量收费。目前美国的200多个城市实行这一政策。(3)废旧物资商品化收费。目前,日本规定的废旧家电的再商品化费用为:每台电冰箱平均4600日元,每台室内空调器3500日元,每台洗衣机2400日元。(4)收取污水治理费。德国居民用水中含有污水治理费,市民用水每立方米为7.5马克,其中2.5马克归饮水公司,5马克归废水处理公司。同时,市、镇政府必须向州政府交纳污水治理费。

3、废旧物资再生利用政策。美国的亚利桑那州从1999年开始对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购买回收再生资源及污染防治型设备的企业可减税(销售税)10%。日本对废塑料制品类再生处理设备在使用年限内,除了普遍退税外,还按价格的14%进行特别退税。对废纸脱墨处理装置、铝再生制造设备、空瓶洗净装置等,除实行特别退税外,还可退还3年的固定资产税。同时,日本还实行资源回收奖励政策,目的是鼓励市民回收有利物资的积极性。

注重发挥社会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

在循环经济发展中,世界一些国家还特别注重发挥社会中介服务组织的促进作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日本的废旧物品回收情报服务机构。为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日本大阪有关部门专门建立了废旧物品回收情报服务机构。该机构出版的《大阪资源信息循环月刊》,定期各类废旧物品方面的信息。同时,该机构还定期组织废旧物品调剂交易会,通过及时沟通信息、调剂商品余缺,推动垃圾减量运动的发展和消费的节约。

2、加拿大的社区服务组织。如,蒙特利尔市政府定期与社区组织签订环境维护与废弃物回收合同。由该组织动员社区群众和志愿者担任区域内环境监督检查工作,协助政府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3、英国环保团体在推进循环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英国环保团体是环保领域的非政府组织,该组织有资金、人才和专业技能,对国家制定的环境法的实施过程进行监测,对政府和企业的环境行为进行监督。积极帮助当地政府以更加严肃的态度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贯穿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项目中去,并监督企业以更加积极自觉的态度保护环境。

增强公众循环经济的意识和参与的积极性

一些国家在推进循环经济中,还非常重视采取各种措施增强公众的环境意识和参与的积极性,从而使循环经济能够在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众支持下发展。

1、通过舆论传媒和教育方式增强公众循环经济的意识。日本大阪市经常结合城市美化宣传活动,发动市民开展公共垃圾收集活动,普及垃圾处理和再生利用的知识,增强广大市民的循环经济意识。英国的环保团体通过各种方式普及环保知识,促进环境信息的交流,倡导有益的消费方式。

2、鼓励公众参与环境管理。鼓励公众参与环境管理是当今国际社会政策导向的一个主题。在很多国家,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范围、程序、形式和法律已经日臻完善。在英国,鼓励公众参与环境管理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法律赋予公众环境权(包括环境知情权、参与环境事物决策权和环境诉讼参与权),通过法律方式,使公众能够行使对政府、企业和个人环境行为的监督;二是公众参与环境评价,英国环境影响评估项目中规定必须向“适当的机构”提交环境影响报告,该报告必须征询公众团体的意见,并给予公众表达他们观点的机会。在美国1969年制定的《国家环境政策法》中,也赋予了公众参与环境评价的权利。

积极构建不同层次的生产组织体系

积极探索和构建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生产组织体系,是世界各国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经验之一。从各国的实践看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和三种典型模式。

1、单个企业的循环经济――杜邦化学公司模式。在单个企业内部进行物料循环,实行清洁生产是循环经济在微观层次的实现方式。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杜邦公司创造性地把3R原则发展成为与化学工业结合的“3R制造法”,通过放弃使用某些循环有害型化学物质,减少某些化学物质的使用量以及发明回收本公司产品的新工作等,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环境保护目标。1994年杜邦公司已经使生产造成的塑料废弃减少了25%,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了70%。

2、面向产业生态链的循环经济――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模式。在具有产业生态链的相关产业部门间进行物料循环,是循环经济在中观层次和范围上的实现方式。丹麦卡伦保生态工业园区兴建于1982年,目前已经是世界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最为典型的代表。该园区合作方包括石膏灰泥板厂、发电厂、炼油厂、市政府水与能源供应部、胰岛素及工业酶等厂家,合作项目包括水资源的再循环利用、能源转换、废弃产品的再循环利用等。到目前为止,已有数十个生态工业园项目在美国、加拿大、荷兰和奥地利规划实施。经过不断发展,这些园区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3、基于社会生产层面上的循环经济――德国双元回收系统模式。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形成“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和综合利用”是循环经济在宏观层次和范围上的实现方式。它不仅包括生产环节,还包括流通、交换、消费环节以及资源回收与再生产利用环节。德国DSD双元回收系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DSD是一个专门组织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的非政府组织。由产品生产厂家、包装物生产厂家、商业企业以及垃圾回收部门联合组成。它接受企业的委托,组织回收者对废弃物进行分类,然后送往相应的资源再利用厂家。DSD回收系统的建立,对德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建立循环生产技术体系为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

从技术层面上看,循环生产技术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没有循环生产技术的支持,就不可能建立起循环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讲,循环生产技术就是可以把各种废弃物质都运用于再生产过程的技术。世界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发展,也有赖于循环生产技术体系的建立和支撑。

调整生产结构,加快循环经济发展

国际经验表明,调整产业结构,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也是世界一些国家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

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做法是,减少、关闭或转移资源消耗高、综合利用率低的产业部门,重点发展资源消耗低和综合利用率高的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建立资源环境核算体系,使循环经济有序发展

一些国家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还建立了资源环境核算体系,通过对本国资源环境的质量分析与核算,加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对企业行为的监督。

第8篇:循环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关键词:工业企业;循环经济;模式;实践路径

循环经济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其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构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有效利用资源和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工业是循环经济实施的主体之一,其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工业生产作为将资源转化为产品的主要途径,是“减量化”的关键环节;工业是再制造和再生资源加工利用的主要承担者;工业是循环经济所需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供应者。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因

1.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动力。从发展循环经济比较成功的企业看,基本上都能够通过循环利用本企业的副产品或废弃物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推动力。环境保护政策日益严格,迫使一批企业不得不考虑减少污染排放,以便减少污染排放费用支出,以降低成本压力。

3.资源的短缺和市场相对价格变化,迫使企业为了确保利润,开始寻求从废弃物中提取有用物质和循环利用资源,替代原始资源进行生产,以规避企业的环境风险。

4.规模经济是实现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实现成本最小化、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社会化的前提,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

5.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和经济效益好坏,往往取决于技术体系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6.政府对企业循环利用资源给予一定的财政或税收优惠和直接或间接的补贴,对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

路径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路径二:从推行清洁生产入手,打造新型循环经济型企业。路径三:推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路径四:将循环经济理念引入企业设计、管理、生产的全过程,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线,延伸产业链。路径五: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咨询服务体系。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要件

(一)制度支撑

1.计划和布局制度

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计划应以国家环境保护计划为基础,包括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方针、分期目标、考核目标、计划性对策和重大项目等事项。针对地质的环境资源情况和外来资源的可得实际,对产业结构体系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空间布局,明确企业循环经济的目标、任务以及要采取的政策措施,保证循环经济战略的顺利实施。

2.循环程序和示范制度

不合理的再用或再生利用程序往往导致不同的经济、环境后果,为了保证循环经济循序渐进地发展,应重视循环程序的制定,通过建立重要技术、工艺、设备和区域的示范制度来带动面上循环经济的发展。

3.市场准入制度

企业循环经济离不开市场的推进,但市场的推进必须符合市场规则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市场准入条件,主要表现为:投资是否符合一定的数额标准,技术和设备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是否合格等。通过提高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限制和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产品和设备。凡新建和改、扩建工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包括合理用能、用水方案。

4.信息化建设制度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生态工业化,逐步建立综合信息系统、安全生产调度监控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人力资源信息网、资金管理信息网、产品销售信息网、物资管理信息网等,提高企业循环经济的水平。

(二)管理支撑

1.建立循环经济统计体系和信息平台

这是对循环经济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基本的物质流量表,对于企业和地区进行循环经济管理缺乏基本的数据信息。针对目前缺失的物料和能量利用的数据,建立相应的综合性的数据统计和信息系统,在企业建立基本物质流量表,企业之间实现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关联和交换,逐步形成生态型企业网络。

2.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需要逐步把资源和环境代价计入成本,真实反映、科学评价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设置经济运行指标、资源消耗指标、循环再用指标、废弃排放指标、建设保障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指导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建设,使抽象的循环经济具体化。

3.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指标考核体系

把发展循环经济的指标和措施具体化、定量化,纳入干部、职工的业绩考核体系,从而将有关监督、考核、奖惩制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应有的动力。

(三)技术支撑

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哪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循环经济的技术思路,是通过对经济系统进行物流和能流分析,运用生命周期理论进行评估,旨在大幅度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在生产过程中应用先进技术,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深度、广度和精度,从而降低资源消耗的强度。因此企业要强化循环经济领域有关技术研发工作,把重点放在降低生产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生产过程无废少废,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等科技项目方面,尽可能实现对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并将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

(四)文化支撑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不只意味着体制和机制的转变,也不只是工艺、技术、设备等硬件的建设问题,同时需要企业文化的有力支撑和配合。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灵魂。现代企业文化的构建必须以企业的社会责任为基础,把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文化整合和再造的重要内容。企业的社会责任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资本与公众的矛盾和企业与消费者的矛盾。要搞清洁生产、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就要减少利润。生产优质产品,不欺骗顾客,也存在着与消费者争利的问题。这都关系到企业的精神和文化。企业要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当中,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促进作用,大力营造有利于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第9篇:循环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关键词 循环经济 煤炭企业 生态经济 途径

中图分类号:F407. 2 文献标识码:A

进入新世纪,煤炭企业发展模式并没有很大的变化,依旧采用传统的高开采、低利用、污染高的发展模式,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制约煤炭企业的发展,也造成了环境的重度污染,不符合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为此,要对煤炭企业进行发展模式上的改革,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环保的发展模式,以资源高利用,环境低污染为发展目的,是遵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具体到煤炭企业是以煤炭的低消耗获得更多的优质产品和附加产品,并对煤炭进行重复利用、高效利用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

一、中国煤炭企业的发展现状

煤炭产业一直是我国支柱性产业,其发展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往往造成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由于煤炭的形成周期较长,环境回复也比较困难,所以,当资源枯竭,环境不可逆恢复时,将会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阻碍。我国目前勘探出的煤炭资源非常丰富,并且品种全,煤质好,分布也比较广,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燃料能源。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譬如,各地区煤炭品种分布不理想、质量变化较大,大部分的煤炭分布较深,不适合露天开采等问题,这些因素为我国煤炭的利用带来了很大的问题。

煤炭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很大,中国是煤炭的储存大国,也是煤炭消费大国,煤炭在一次性能源消费中占据主要地位。例如,在用燃料进行发电时,就以燃烧煤炭为主。我国煤炭消费结构多元化,电力、建材、钢材和化工的生产经营都离不开煤炭,所以煤炭的需求量很大,是具有竞争力的能源。我国正处速发展阶段,对于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并且现今我国大力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所以煤炭在民营市场的潜力也是很大的。所以,应该大力注重煤炭企业的发展,将煤炭企业做为能源基础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紧密相连,脱离煤炭支持,将很难实现我国发展战略目标。

由于煤炭需求量大,为保证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所以开采煤炭的企业很多。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开采煤炭过程中对煤炭资源和环境造成的破坏。由于技术的限制,我国煤炭开采方式都是以井工开采和露天开采为主,在开采过程中也存在着管理的不当,造成煤炭资源极大的破坏与浪费,环境污染严重。主要表现在:煤炭开采造成大量的煤炭资源浪费、造成表面植被的破坏,井工开采造成对土地资源的破坏,露天开采造成对土地的破坏和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煤炭的采选过程中产生的矿井瓦斯等温室气体与煤炭消费对大气环境的污染。为合理利用有限资源,保护环境,煤炭企业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

二、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

1、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新时期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煤炭企业以煤炭开采和洗选加工为主,在此生产过程中,由于生产的设备陈旧、工艺落后和管理不当,造成资源浪费,能源利用率低,同时,在生产过程中排出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造成生态污染、环境破坏,给企业自身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这不符合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我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企业战略目标背道而驰。随着国家的环境保护意识与能源节约意识不断增强,对于企业的要求也会逐步的提高,特别是即将出台的《循环经济促进法》及相关法规、法章的出台,煤炭企业若任然采用传统的生产模式,将会为法律所不容,为国家所禁止。

2、发展循环经济是提升煤炭企业效益,增强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循环经济模式是从生态学上得到启发,并经过市场验证的。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产品投入越低,产出越高,污染越少,企业越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符合“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竞争法则。煤炭企业做为我国支柱型产业,若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转变原有的发展模式,走上一条,低消耗、高产出、轻污染的循环经济道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面对市场竞争,我国更要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来实现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3、发展循环经济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能源的重要途径。我们知道我国是能源储存大国,也是能源消耗大国。煤炭企业肩负着重大责任。做为环境污染大户的煤炭企业要对社会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行使一定的职责。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煤炭开采的过程中,要加大废物的回收利用,资源能源的节约,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努力促进我国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和谐社会的建设。所以,在煤炭生产、加工、运输过程中,以循环经济发展为指导思想,尽最大可能的进行废物回收再利用,尽最大可能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浪费,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特征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将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进行结合,以“资源―产品―再资源”的流程运作,充分利用清洁技术、环境无害化技术和资源回收技术使废物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解决资源、环境容量的有限性与发展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的经济思想,缓解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我国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具有许多优势。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包括组织模式、生产模式、技术模式、文化模式、制度模式等为主要的营销模式。以下进行具体分析。 (下转第219页)

(上接第174页)1、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中的组织模式优化循环经济的组织模式有力的保障了企业的生产运营。要保证企业顺利的生产运营,就必须组织规范化,结合煤炭生产内部生态链网,保证企业内各种流量畅通。所以,要做到内部市场机构的柔性化,改革传统企业的行政组织模式,理顺生态链网中各个企业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的指导作用,将企业引导到市场竞争中来,实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2、煤炭企业采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模式主要体现在生产模式上。在煤炭企业内部要树立清洁生产的意识,企业形成生态链网,通过具体到每个单位实行清洁生产,将物质、能量的消耗减少的最小,废物最小,然后实现整个生产网络能量、物质的递增利用循环。具体做法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严格遵守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在以煤炭做为主要产品的同时,构建附属产业链,例如:将开采煤炭过程中产生的甲烷气体回收利用。循环经济以生态学为指导,构建煤炭生产生态链网,利用自然资源、消化废物,借鉴自然界中物质能量循环流动方式,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3、循环经济技术模式是环境无害技术。利用技术优势,科学合理的使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污染排放量,在环境可承受范围内处置残余的废弃物。可以利用生态复垦、污染治理、废弃物综合利用、清洁生产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也是建设企业文化模式,企业文化主要内容是经济文化、生态文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企业经济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发展。

四、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的发展模式,煤炭企业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必须从社会层面采取措施,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必须以国家政策为指导,完善国家循环经济发展构架。

通过具体分析煤炭企业发展现状和特征,建立健全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以法律明文规定来确立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规范政府,企业、个人的权利和义务,使得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同时,也要制定相关的鼓励和支持性政策,转变传统观念,打破原有企业体制,寻求国家支持,企业才会自发的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构建实施循环经济的制度、指标和规范,充分体现行业主管部门的价值取向,协调煤炭企业与地方的利益关系,实现煤炭企业健康发展。

五、结语

实现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任重而道远,通过准确分析煤炭企业发展现状和特点,充分了解发展循环经济能为企业带来的长远利益,坚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信心。同时需要做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宣传,使得公众和企业把握模式的内涵,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实现企业顺利的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作者单位: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运销公司)

参考文献:

[1]杨红亮.商业经济.黑龙江: 哈尔滨出版社.

[2]叶雪均.柿竹园多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选矿流程研究 矿产综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