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服装设计的历史范文

服装设计的历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服装设计的历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服装设计的历史

第1篇:服装设计的历史范文

舞台服装设计概述

舞台服装作为表演者于演出时的着装,不仅塑造着人物的外在形象,还展现出了戏剧的整体演出风格。舞台服装来自于生活服装,但又和生活服装有所区别。最早出现在表演活动中的造型要素便是舞台服装与化妆。舞台服装设计即指针对某一特定对象,在计划过程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以适应人们的审美需要。舞台服装不但展现出较强的视觉效果,自身也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特别是受到商业价值的驱动,舞台服装的发展出现了百花争奇斗艳的格局。设计师需深入理解剧本内容,对角色的个性特征有较好的把握,依照演员的自身特点及戏剧的创作风格,发挥自身想象力,以设计出合适的舞台服装。在现今的舞台服装设计里,出现了大量创新因素,不过并非所有的舞台服装皆可随意创新,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演出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要求。服装自身不仅需与受众的审美需求与审美习惯相适应,还需与戏剧表演的功夫相匹配,例如水袖功、帽翅功及翎子功等,同时还需展现出哲学、民俗学、历史学、符号学、社会学及美学等价值。

舞台服装的设计目的

出色的舞台服装设计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展现舞台艺术、引起受众情感共鸣。舞台服装作为舞台艺术中的重要元素,不仅直接塑造出了角色的外在形象,还可借助暗示与象征功能对舞台场景设计产生影响。设计舞台服装的前提条件是正确认识舞台服装的特点。比如借助服装的色彩来表现人物的情绪转变,借助白色来展现人物的纯洁与高贵,粉色来展现人物的柔情,蓝色来展现人物的忧伤等,与舞台人物角色相匹配的舞台服装设计可以变成传情的一种重要手段,在给受众带来强烈视觉冲击的同时,令受众感受到舞台艺术所传达的情感与思想,因此,注重人物情感、形象和舞台服装设计的融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舞台艺术的表达。舞台服装设计的变化应遵循适度的原则,而统一应遵循和谐的原则,和谐的统一才能够给受众带来更出色的视觉效果,适度的变化才可以与统一互相协调、互相补充,又不会有混乱之感产生。舞台服装的设计受制于人物、剧情、空间与时间等多种因素。在服装上舞台服装艺术有其独特运用,它借助于自身特有的艺术语言将思想情感传递给人们。舞台服装作为服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化妆、灯光、舞美设计风格、环境条件、制作工艺、造型样式、色彩与材料等因素影响,随着这些因素的改变而改变。这一特征使得舞台服装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普通服装。各个地区、各个时代塑造舞台形象的方法与手段有所差别。它需要:一、符合大众审美习惯于审美需求;二、有助于表演者塑造人物角色形象;三、舞台服装的设计需与整体演出风格相匹配;四、有助于表演者的表演与行动。在舞台上,舞台服装成为了适应某个情节与事件需要,吸引大众眼球的特殊手段。

舞台服装的设计特性

1.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今舞台服装的设计有了新的装饰工艺技术、新的制作工艺、新的裁制工艺、新的设备、新的面料与新的造型。有大量的新型面料被运用于舞台服装设计中,比如七彩绘纱、金银线长毛面料、镭射面料、绣花面料、挑花面料、珠片面料与珠光面料等;此外还出现了各类新型面料的再造工艺技术,使得面料质感更具层次性与多样性,例如抽纱、褶皱、贴布、堆叠、刺绣、晕色与染色等。舞台服装的各类特殊装饰、造型、立体褶饰、分割线等皆可通过现代化立体裁剪的手法来实现。在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里,一套套款式各异的舞台服装令受众印象深刻,凭借这一套套舞台服装,我国的设计师们也将其精湛的工艺与出色的设计展现给了世人。

2.与角色的融合

舞台服装的设计可以对舞台人物形象进行塑造,展现出舞台人物的思想情感,也正由于这样,舞台服装的设计受到舞台角色形象的约束,一定要展现出特定角色的个性特征,例如借助服装色彩的转变来展现舞台人物情绪的转变,借助白色来展现人物的纯洁与高贵,粉色来展现人物的柔情,蓝色来展现人物的忧伤等,与舞台人物角色相匹配的舞台服装设计可以变成传情的一种重要手段,不仅对视觉效果产生重要影响,还能令受众感受到表演者所传达的思想精神,因此注重舞台人物角色思想情感与舞台服装设计二者的融合,将极大地增强舞台艺术的表达效果。

3.合适面料的运用

第2篇:服装设计的历史范文

根据舞蹈类型的不同,舞蹈服装也分为很多种,但其共同特点都在于为了表演而服务,为最大限度适应舞者的需要而存在,通过不同的造型、色彩搭配等烘托出不同的形象,进而升华肢体动作中所蕴含的感情。因此舞蹈服装的设计工作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更要从结构、用色和律动等方面入手,从而追求与舞蹈中夸张、浓缩或者抒情、优美、动感等特色的完美契合。由韩春启所著,中国纺织出版社于2013年1月出版的《舞蹈服装设计》一书紧密结合当今舞蹈服装设计专业的建设和行业发展问题,从舞蹈服装设计的内涵、特点、过程以及影响因素出发,附以大量翔实的案例,深入阐述了舞蹈设计的发展之路,旨在为高校相关舞蹈服装设计专业和行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综合而言,该书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研究方法多样、内容翔实丰富是该书的首要特点。该书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从舞蹈服装设计的概念、设计特征、影响因素、设计要点、知识补充等方面构建起了完善的设计内容研究体系。该书作者采用通俗易懂的论述语言,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艺术创作实践经验,对舞蹈服装设计进行了清晰、具体的论述。在该书看来,舞蹈服装设计要从舞者自身特点和舞蹈本身内涵出发,在制定设计方案的基础上仔细研究服装面料、工艺特征,以及它们对舞蹈表现力的影响、特点等,方能让服装完美契合舞蹈动作,达到传神的艺术效果。舞蹈服装设计师作为服装设计的灵魂人物,更要从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两方面充实、完善自己,并在艺术追求上要求严苛,才能设计出既具备高超审美艺术价值,又能丰富舞蹈动作内涵的服装作品。此外该书对于舞蹈服装的设计过程进行了清晰、全面的论述,从剪裁、色彩搭配到服装成品,每个环节都需要设计师和舞者的密切合作、沟通。丰富的研究方法和翔实的内容不仅让该书变得有理有据、极具可读性,更为服装设计专业的读者提供了大量值得推敲和借鉴的设计理念、方法和素材等,体现了该书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实践经验。

该书的另一亮点在于实用性强、极具社会应用意义。现如今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物质生活日益得到满足的同时,精神享受逐渐成为人们的追求。进出剧院、影院等的观众络绎不绝。在此种形势下,观众对于舞台艺术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要求日渐提高,这对于舞蹈服装设计工作者而言既是发展机遇又是挑战。因此为了让舞台变得更加有吸引力,让舞蹈艺术变得更有魅力,设计出光彩夺目又与舞台艺术相得益彰的服装便是摆在眼前的头号任务。该书中综合分析了审美特征、舞台灯光、服装效果图等影响舞蹈服装设计的多方面因素,告诫读者在进行设计过程中不能仅凭单一因素做设计,而是应该综合考虑进舞台场景、灯光色彩等其他客观因素对舞台效果的影响,才能有效增强服装的艺术表现力。该书还对舞蹈、舞剧、综艺表演等不同舞蹈表演形式的服装设计要点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舞蹈服装的发展史、大型舞蹈演出和服装设计现状等方面进行了知识补充,得出掌握好O计关键点、分门别类总结设计经验的重要性。此外该书的最后还呈现了丰富多彩的舞蹈服装设计作品选,如韩春启、陈晓君、吕云、张莹等名家的代表作,从不同的舞蹈风格和不同的设计风格出发给读者带来一场视觉盛宴。图文并茂的表现方法极具视觉冲击力和内容说服力。从时代的角度而言,该书对当今社会的舞蹈服装设计工作有极强的推动作用,由此也彰显了该书广泛的适用性和社会应用价值。

舞蹈服装设计的初衷是配合得体的舞蹈表演传达给观众美的视觉享受,从而烘托舞台气氛、凸显舞蹈本身主题意义。当今时代的舞蹈服装设计师更应始终铭记设计初衷,传承设计理念,并不断结合时展特色开拓创新,以满足观众日渐增长的审美追求。《舞蹈服装设计》一书无论从理论综述还是案例分析,都审时度势进行了总结与概括,为未来舞蹈服装设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是一本兼具学术指导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的优秀著作。

第3篇:服装设计的历史范文

[关键词] 品牌服装设计 管理模式

设计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出现,是现代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发展关系着工业设计自身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设计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设计管理时代。服装设计作为工业设计的一个分支,对设计管理的需求也是毋庸置疑的。对于品牌服装企业而言,设计管理具有很高的创造直接价值与无形资产的潜能,它构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也只有管理发挥了作用,才能真正发挥设计的价值创造力,使企业的创新有计划、有步骤、有实效地持续进行,也才能真正在日益剧烈的市场竞争中确立自己的位置。研究设计管理的意义就在于指导企业站在管理的高度,进行品牌服装设计的观念与思维创新。

一、设计系统的管理

企业的设计活动最终是通过设计师来实现的,设计师的组织管理显然就成了设计管理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服装设计师受雇于特定的企业,主要为本企业进行设计工作。设计师一般不是单独工作,而是由一定数量的设计师组成企业内部的设计部门,或者加入到产品开发部门,从事产品设计工作。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采取措施对设计师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具体的管理可以在以下基本模块下进行:

1.环境氛围,从工作性质和工作方式上看,服装设计是一个需要较大弹性时间、想象空间、环境空间的工作岗位,由于设计工作这些固有的特点,创造一个符合设计工作特点的工作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2.设计任务,现在的市场变了,和过去不一样了,并且变化也加快了,收集信息都来不及,甚至刚收集完就过时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越来越变的难以捉摸。过去单纯靠设计师个人品位进行设计的方法己经一去不复返了,设计师必须根据自己团体共同来完成设计任务。现在设计已经进入了团队创新的时代。这就涉及到设计部门的任务分工问题。设计分工比较明确的企业,产品设计工作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板块:风格设计、总体设计、款式设计、搭配设计、结构设计等,承担这些工作的设计师人数视其品牌公司的规模而定。

3.设计进程计划,设计计划的制定是按照产品企划部门对设计部门的工作进程的总体要求,根据设计部门的工作情况,制定严密并可操作的设计工作时间进程计划具体排出实施细节。一般情况下,品牌服装企业都会依据市场调查、流行预测、产品风格以及公司的实际生产情况来制定合理的产品计划。制定产品计划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优化服装产品的款式结构和比例,同时设计部门可以根据产品计划来制定工作计划,对于设计部的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质量审核,会同相关部门定期参与设计质量的审核。量化考核是设计质量考核的必要手段。经过量化的图像、素材、文件、表格、样品、报告等都是检查设计质量的实际内容。品质的成长也需要一定的数量来保证。目前,企业对于设计质量的最终认定审核是以市场销售量为标准的,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与市场销售量的高低挂钩。

5.激励机制,明确可兑现的由设计产生利益的奖励条件。以此提高设计师的工作热情和效率,保证他们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设计师的创作灵感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设计质量管理

企业经营者最为关心的是销售业绩,设计质量的高低往往以销售业绩为标准。虽然好的产品需要好的产品通道和好的销售方法配合,才能有好的销售业绩,但是,不好的产品即使有好的产品通道和好的销售方法配合,也很难产生好的销售业绩,而好的产品是通过高质量的设计工作来实现的。因此对设计质量的管理也是必要的。

设计质量包括款式品质和样衣品质,是对设计结果的评判。款式品质是指设计的产品与产品企划部门和销售部门对款式的要求是否一致。样衣品质是指样品服装的完成度与产品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对质量的要求是否一致。在保证时间进度的前提下,设计品质是最为关键的,是设计工作的核心所在。如果没有质的保证,量多就等于是浪费。

设计质量管理的目的是使提出的设计方案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并在生产阶段达到设计所要求的质量。在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需要依靠明确的设计程序并在设计过程的每一阶段进行评价。各阶段的检查与评价不仅起到监督与控制的效果,其间的讨论还能发挥集思广益的作用,有利于设计质量的保证与提高。

设计成果转入生产以后的管理对确保设计的实现至关重要。在生产过程中设计部门应当与生产部门密切合作,通过一定的方法对生产过程及最终产品实施监督。对设计的即时评价也是设计质量管理的一个途径。客观的设计评价,可提高设计师积极性,使他们乐于创新和积极创新。而即时的评价,还有助于实现交互的设计模式――让参与设计的每一方都“动”起来而且彼此相互影响,使其具有过程性、动态性和相互影响的功能。由于参与评价的各方可能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与不同的考虑重点,加上每个人对设计的喜爱与判断都有着其主客观的差异,因此,为了达成所设定的目的,除了要进行多次的讨论外,我们还需要与不同的顾客来互动。当我们面对客户对设计方案所提出的近乎无理的挑剔或意见的时候,也许也可以透过这些意见而产生新的创意或改进。

三、结论

在当前的情况下,设计管理在服装企业的运用成度只能达到树立理念和在技术性环节上推行有关的方法和模式的层次。这是与我国服装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管理模式和行为惯性密切相关的。而随着设计管理思想的日益深入,企业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设计管理的思想和运作模式必然在内涵和外延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服装设计的历史范文

关键词:鼠标;脚用;简便;经济;

众所周知,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可以找到许多方便上肢残疾人群使用的产品用具,这其中就包括脚用鼠标。但是目前在市场上并没有一款得到了推广的脚用鼠标,究其原因,在于这毕竟是小众产品,不适合批量生产,导致制作成本偏高,即使制作出了成品也难以得到推广。本课题研究的装置主要面向上肢残疾人群,着眼于制造一种方便而经济的辅助装置来实现普通鼠标的脚用,相信这会给上肢残疾人群使用电脑带来方便。

二.装置的结构设计与实施方式

2.1 装置的结构

该脚用鼠标装置主体部分由两部分组成,下部是一个可以将普通鼠标固定于其中的盒体,盒体中主要还有一个可与鼠标滚轮直接接触的滚轮,该滚轮的滚动可带动鼠标滚轮的滚动。盒体上部有一带有四个点击触杆的踏板由一个球铰和若干复位弹簧固定在盒体上,踏板可以以球铰为支点向任意方向自由转动一定角度。当使用者用脚控制踏板左右转动一定角度的时候,左右触杆可直接点击鼠标左右键,当踏板前后转动的时候,前后触杆可点触式带动盒体内的滚轮滚动从而实现鼠标滚轮滚动。盒体与踏板的材料采用硬质塑料或者钢材,滚轮采用与鼠标内部滚轮类似的橡胶材料制成。该装置的三维设计模型如图1及图2:

2.2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

将鼠标置于盒中刚好滚轮相接触的地方,用固定螺钉顶住鼠标两侧加以固定,下方是是一个开孔,使鼠标底部直接与地下的鼠标垫接触,当整个装置由脚带动时可以使鼠标得到控制。踏板由球铰和支撑弹簧固定在盒体上,踏板的左右转动可以带动左右触杆向下点击鼠标左右键,其前后转动可以带动滚轮触杆向下点触滚轮,从而带动鼠标滚轮转动。当人脚踏上踏板并用绑带固定时,就可以用脚来操作鼠标了。

2.3装置的结构分析

2.3.1鼠标的滚轴方式

滚轴也称为滚轮,是鼠标必配的功能键,其作用是实现各种扩展功能以及附加功能。在该脚用鼠标中它实现的功能如下:(1)实现翻页功能在浏览网页时,使用者利用踏板的前后转动可以带动滚轮触杆向下点触滚轮,从而带动鼠标滚轮转动,网页即可上下翻动,免去了移动鼠标和点击滚动条之苦,非常直观易用,因而滚轮鼠标又有Internet鼠标之美誉。而且,在包括Microsoft Office在内等众多编辑窗口和浏览窗口中进行编辑和浏览时,滚轮键也可以方便地取代滚动条实现上下翻动功能,特别是对大文档的浏览编辑。

(2)快速取得最佳视图除上述翻动功能外,滚轮鼠标的另一个显著功能就是使用者在用脚按下Ctrl键时,利用踏板的前后转动可以带动滚轮触杆向下点触滚轮,从而带动鼠标滚轮转动,滚动滚轮可以方便地对许多窗口的显示内容进行自由的缩放,从而得到最佳的视图。配合鼠标驱动程序,鼠标滚轴还能实现更多的功能。

2.3.2 鼠标的定位技术

定位技术是指鼠标定位的方式,和鼠标的工作方式密切相关,使用者利用踏板的左右转动可以带动左右触杆向下点击鼠标左右键,从而实现定位。

2.3.3 鼠标的移动

使用者将脚套在图中所示的吊带上面,以地面为基准,可以实现鼠标整体的移动,从而来改变鼠标指针在屏幕上的位置。

装置各部分材料的初选

3.1 外壳体材料的选择

经过搜集网上资料和权衡以后,秉承着经济耐用的原则,我们对装置各部分组件进行了材料的初步选择

对于装置的外壳体,我们选择了ABS工程塑料,即PC+ABS(工程塑料合金),在化学工业的中文名字叫塑料合金。之所以我们选择了这种材料,主要是因为优良的综合性能,有极好的冲击强度、尺寸稳定性好。这对于需要有稳定尺寸的外壳是十分良好的材料。除此之外,这种材料既具有PC树脂的优良耐热耐候性、尺寸稳定性和耐冲击性能,又具有ABS树脂优良的加工流动性。它的成本较低,所以价格便宜。

3.2 踏板和接触杆以及滚珠材料的选择

对于踏板和接触杆部分,我们选择了聚丙烯,它无毒、无味,密度小,强度、刚度、硬度耐热性均优于低压聚乙烯,适于制作一般机械零件,耐腐蚀零件和绝缘零件。而踏板和接触杆正是需要有强刚度强度的低密度材料,聚丙烯符合这个条件。

对于脚垫鼠标中的滚珠部分,我们选用了pc塑料外包橡胶,一方面可以减轻重量,另一方面又有弹性。

四.结论

经过本文的探究,我们已经论证的该脚用鼠标装置的优越性与可行性,并初步确定了装置的实施方案、尺寸以及各部件的材料。我们相信该装置完整设计制造出来一定会有不错的前景,这也是我们下一阶段的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第5篇:服装设计的历史范文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所,太原030006)

摘要:以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FG+H)为试验处理,膜下沟灌(FP)为对照,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对设施土壤理化性状及蔬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定植后26~55 天,FG+H处理明显提高了20 cm处地温;定植后118~154 天,5、10、15、20、25 cm处地温均低于FP。FG+H处理的表层土壤饱和导水率明显提高,是FP 的2.2 倍。FG+H处理可明显降低0~60 cm土壤硬度,而对土壤密度无明显影响。FG+H处理0~20 cm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比FP分别提高18.4%、47.6%、34.9%和20.9%,且明显降低了0~200 cm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FG+H处理相对FP 有缓解土壤酸化和盐化的趋势。FG+H处理番茄采收期相对FP 推迟约10 天左右,但FG+H处理番茄总产量相对FP 提高了19.9%。本研究结果表明,FG+H处理不仅明显改善了设施土壤理化性状,而且番茄产量也明显提高。

关键词 :日光温室;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土壤理化性状;蔬菜产量

中图分类号:S153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500

0 引言

设施土壤是设施农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1],随着中国设施栽培面积的迅速扩大及栽培年限的增加,设施土壤环境恶化,已成为制约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2]。连作障碍以及灌溉施肥是影响设施土壤环境的2 个因素,轮作倒茬是缓解连作障碍既经济又有效的措施之一,但在实际生产中,受蔬菜市场影响以及经济利益驱动,轮作倒茬难以实施,而传统的灌溉施肥方式不仅造成水肥资源浪费,同时也导致了土壤养分失衡[3]、C/N 比失调[4]、次生盐渍化[5]、酸化[6]等一系列问题,并且肥料种类对设施土壤pH和EC 值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7]。因此,改变灌溉施肥方式可以达到改善设施土壤环境的目的。

水肥一体化是实现水肥同步管理和高效精准的节水农业技术措施,灌溉时间、灌溉量及灌溉定额等技术参数对土壤pH、EC和全盐含量有一定的影响[8],水肥一体化不仅可降低土壤硝态氮淋洗,提高氮肥利用率[9-10],而且也能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11-12]。若水肥一体化与传统开沟种植模式相结合,不仅会引起根系周边土壤随水流向沟底造成根系外露,而且也会降低养分利用率,高垄栽培与水肥一体化技术结合将会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已有研究证明,采用高垄模式种植大豆,不仅可降低土壤密度,提高土壤温度,而且也提高了大豆的产量[13,14];露地种植马铃薯采用高垄栽培水肥一体化技术,不仅可以增加马铃薯产量,而且也可提高氮素利用率[15];尤秀娜等[16]在盐碱地种植黄瓜时采用高垄栽培结合水肥一体化技术,不仅改善了黄瓜品质,同时也起到淋洗盐分的效果,使盐碱土EC值降低了52%。

综上所述,高垄栽培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于露地生产,不仅能够增加作物产量、提高氮素利用率,而且也能降低盐碱土EC 含量,而设施土壤因长期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形成了特殊的生态环境,势必导致土壤环境异与露地土壤以及盐碱土。因此,该技术对设施土壤环境及蔬菜产量的影响尚不完全清楚,为此,通过研究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对设施土壤理化性状及蔬菜产量的影响,以期完善该技术的研究内容,为设施蔬菜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试验地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庄子乡南赵村,地处东经112°48′44″,北纬37°38′15″,属温暖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8.4℃,无霜期123 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445 mm。温室土壤类型为石灰性褐土,其基本理化性状见表1。

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温室种植年限为3 年,供试蔬菜为番茄,品种为劳斯特,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FG+H)是在种植行处建梯形高垄,下垄宽65~70 cm,上垄宽45~50 cm,垄高20 cm,垄上整平(如图1 所示),番茄定植在垄上距边缘5~10 cm 处,每行番茄铺设1 条滴灌管,定植后25~30 天覆盖地膜;以膜下沟灌(FP)为对照,种植行开沟,番茄定植与沟坡中上部,定植后25~30 天将地膜跨垄沟覆盖,膜下沟内灌溉;高垄覆膜滴灌(FG+H)和膜下沟灌(FP)面积均为400 m2。

选择株高20 cm 左右,6~7 片真叶的健壮番茄苗,于2010 年11 月6 日定植,2011 年5 月24 日拉秧。定植前每处理施腐熟优质鸡粪48 t/hm2,有机肥养分含量为全氮(TN)24.69 g/kg,全磷(TP)4.03 g/kg,全钾(TK)9.76g/kg。番茄生育期的养分输入量及灌溉量见表2。

1.3 样品采集及测定方法

番茄定植后,在FG+H和FP 区种植行的2 株中间安装5、10、15、20、25 cm曲管直角地温计1 组(每处理3 次重复),从定植后26 天开始,每天上午8:30—9:00记录地温。

番茄拉秧后,分别在FG+H和FP 处理区用铁锹挖60 cm土壤剖面(3 次重复),每10 cm为单位用硬度计(日本Daiki Rika Kogyo Co. Ltd.生产的Daiki A-1505)测定土壤硬度,避开土壤硬度测量点用环刀取样测定土壤密度;另在各处理区选择3个点位,用Hood IL-2700入渗仪(德国U GT GmbH)测定表层土壤饱和导水率。

每处理区另选3 条种植行,在每行的2 株中间用土钻采集0~200 cm土壤剖面样品,以20 cm为单位将土样分开装袋并标记,带回室内风干后研磨过0.15 和2 mm筛,分析测定0~200 cm土壤NO3--N含量,0~20 cm土壤全氮(TN)、有效磷、速效钾(AK)、有机质(OM)、pH和EC。

NO3--N采用2 mol/L KCl浸提、三通道流动比色仪测定;全氮(TN)采用浓H2SO4消煮全自动凯氏定氮仪测定;有效磷采用0.5 mol/L NaHCO3浸提、钼锑抗比色法测定;速效钾(AK)采用1 mol/L NH4Ac 浸提、火焰光度法测定;有机质(OM)采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测定;土壤pH和EC 值按水土比为5:1 浸提,采用酸度计和电导仪测定。

进入采收期时,分别称量每次各处理区番茄产量并做好记录,按下列式(1)计算累计产量。

式中:Y:累计产量;i:第i 次采收产量;n:采收次数;ai:每次采收产量。

1.4 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0 和Minitab 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对地温的影响

由图2 可以看出,定植后26~59 天,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FG+H)明显提高了20 cm 处地温,而5、10、15、25 cm 处地温与膜下沟灌(FP)相近。随着定植时间的延长,在定植后59~85 和110~115 天,出现了2次明显的降温过程,这主要是受外界气候条件影响所致,在此期间,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FG+H)与膜下沟灌(FP)地温相近且变化变化趋势一致。定植后115~118 天,不同层次地温迅速回升,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FG+H)与膜下沟灌(FP)地温回升幅度相近。定植后118~154 天,不同层次地温均表现出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FG+H)低于膜下沟灌(FP),这是受外界气候回升的影响,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FG+H)灌溉频率相对增加所致。

2.2 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对土壤硬度和密度的影响

土壤硬度是指破碎土壤所受的阻力,硬度越大破土的阻力越大,作物根系生长的阻力越大。0~60 cm土壤硬度测定结果显示(图3),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FG+H)相对膜下沟灌(FP)土壤硬度变化幅度较大,除了30 cm处23.2 kg/cm2与膜下沟灌(FP)24.8 kg/cm2无明显差异外(P>0.05),其余层次的土壤硬度明显低于FP(P<0.05)。

土壤密度是土壤物理性质的重要参数,与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及有机质含量有关,由图3 可以看出,FG+H处理0~60 cm土壤密度的变化范围1.4~1.6 g/cm3均高于FP 的1.3~1.5 g/cm3,但统计分析差异并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

2.3 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

土壤饱和导水率是指土壤中的孔隙全部被水充满时,单位水势梯度下,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水量,是反映土壤饱和渗透性能的物理性质之一。其数值越大,表明土壤的渗透性能越好。由图4 可知,FG+H 处理的表层土壤饱和导水率40 mm/h 显著高于FP处理18 mm/h(P<0.05),说明FG+H 处理明显增加了土壤的渗透性能,这与闫映宇等[17]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2.4 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对土壤剖面硝态氮分布的影响

由图5可以看出,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FG+H)0~200 cm土壤剖面NO3--N含量高峰值出现在100 cm处33.9 mg/kg,膜下沟灌(FP)出现在180 cm处192.7 mg/kg,与定植前(基础土)相比,FG+H和FP 不同层次NO3--N含量均高于定植前,但统计分析显示,FG+H处理与定植前无明显差异(P>0.05),FP与定植前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硝态氮淋洗与灌溉方式、灌溉量、氮素施用量以及土壤质地等因素有关。由灌溉量和氮素输入量可知(表2),番茄整个生育期,FP 累计灌溉量3360 t/hm2是FG+H 处理2160 t/hm2 的1.6 倍,FP 氮素累计输入量638 t/hm2是FG+H处理308 t/hm2的2.1 倍,这可能是FP处理0~200 cm 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明显高于FG+H的重要原因。

2.5 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对土壤养分及pH、EC的影响

由表3 可知,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FG+H)0~20 cm 土壤全氮(TN)、有效磷、速效钾(AK)、有机质(OM)含量,相对膜下沟灌(FP)分别提高18.4%、47.6%、34.9%、20.9%,统计分析显示,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FG+H)土壤pH高于膜下沟灌(FP)0.04 个单位(P>0.05);EC 值相对FP降低了19.1%(P>0.05)。

2.6 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由图6 可以看出,在定植后136 天时,膜下沟灌(FP)处理番茄进入采收期,相对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处理(FG+H)番茄采收期的146 天提前约10 天左右。在定植后136~161 天,FP 处理番茄产量高于FG+H处理,定植后161 天至拉秧,FG+H 处理番茄产量高于FP。就总产量而言,FG + H 处理番茄总产量190119.1 kg/hm2显著高于膜下沟灌(FP)158577.7 kg/hm2(P<0.05),总产量相对提高了19.9%。

3 结论与讨论

土壤温度受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如耕作方式、灌溉方式、作物种类、天气以及土壤类型等[18],当作物种类、气候条件和土壤质地条件一致时,耕作方式和灌溉方式则成为影响土壤温度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结果表明,定植后26~59 天,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处理(FG+H)相对膜下沟灌(FP)明显提高了20 cm 处的土壤温度,而这段时期正处于设施蔬菜根系生长阶段,从而有助于培养壮苗,为抵御低温胁迫和提高产量奠定基础;由于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处理(FG+H)每次灌溉量均低于膜下沟灌(FP),随着外界气温的逐步回升,土壤蒸发量加大,因此,必须增加FG+H处理的灌溉频率才能满足作物的生长,所以,在番茄生长后期(定植后118~154 天),不同层次土壤温度均表现出FG+H处理低于FP。

土壤硬度和密度均会影响作物根系生长,土壤硬度达到1.5 MPa 即15 kg/cm2时(1 MPa 相当于每平方厘米面积上的承受压力为10 kg),能促进甜菜侧根系生长[19],当土壤强度达2.5 MPa即25 kg/cm2时,根的生长完全被抑制[20],并且在同一生育期,紧实土壤(密度为1.55 g/cm3)相对疏松土壤(1.25 g/cm3)有利于激发黄瓜根系加粗生长[21]。本研究中FG+H处理0~60 cm 土壤硬度变化范围在18.3~23.2 kg/cm2,FP 在23.5~24.8 kg/cm2,且FG+H处理0~60 cm 土壤密度在1.39~1.6 g/cm3的变化范围略高于FP 的1.31~1.56 g/cm3,因此,FG+H 处理相对FP 是否有利于激发作物根系生长,还需作进一步的相关研究。

影响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因素包括土壤水分特性、质地、土壤结构、土壤中阳离子组成与含量、土温、有机质含量、土地利用方式等[17],本研究结果显示,FG+H处理的表层土壤饱和导水率显著高于FP对照,其原因需作深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硝态氮是植物能够直接吸收利用的速效性氮素,不易被土壤胶体所吸附,易随水移动[9]。FG+H处理相对FP 在低灌溉量和低氮素输入量的基础上,降低了0~200 cm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该研究结果与前人[9,12,15]研究结果相同。虽然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FG+H)的肥料施用量低于膜下沟灌(FP),但收获后的土壤养分含量较高与膜下沟灌(FP),因此,在采用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FG+H)时,还需合理施用肥料用量。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FG+H)对0~20 cm 土壤pH和EC 值虽然无明显影响,但相对膜下沟灌(FP)有降低土壤酸化和盐化的风险。

对番茄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FG+H)处理的番茄采收期相对FP 推迟约10 天左右,但在定植后161 天至拉秧,FG+H处理的番茄产量始终高于FP,最终,FG+H处理番茄总产量相对FP 提高了19.9%。因此在实际生产中,采用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可适当选择定植时间,以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本研究结果表明,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FG+H)相对膜下沟灌(FP)明显改善了设施土壤的温度、硬度和入渗性能,降低了硝态氮的淋洗,同时番茄产量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乃明,常晓冰,秦太峰.设施农业土壤特性与改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6-10.

[2] 史静,张乃明,包立.中国设施农业土壤质量退化特征与调控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7):787-794.

[3] 王立革,王劲松,焦晓燕,等.山西南部日光节能温室土壤化学特征及其相关性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2011,26(5):218-221.

[4] 吴忠红,周建斌.山西设施栽培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5):136-140.

[5] 陈碧华,杨和连,李亚灵,等.不同种植年限大棚菜田土壤水溶性盐分的变化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2,26(1):241-245.

[6] 周德平,褚长彬,刘芳芳,等.种植年限对设施芦笋土壤理化性状、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2,18(2):459-466.

[7] 李海云,王秀峰.不同阴离子化肥对设施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2(4):126-128.

[8] 张玉龙.保护地土壤水分管理及其土壤退化防治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4,35(5-6):378- 382.

[9] 韦彦,孙丽萍,王树忠,等.灌溉方式对温室黄瓜灌溉水分配及硝态氮运移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8):67-72.

[10] 吕谋超,蔡焕杰,黄修桥.同步滴灌施肥条件下根际土壤水氮分布试验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8,27(3):24-27.

[11] Ayars J E, Phene C J, Hutmacher R B, et al. Subsurface drip irrigation of row crops: a review of 15 years of research at the Water Management Research Laboratory[J].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1999,42(1):1-27.

[12] 聂斌,李文刚,江丽华,等.不同灌溉方式对设施番茄土壤剖面硝态氮分布及灌溉水分效率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2,19(3):102-107.

[13] 刘丽君,马秀峰,乔栋,等.大豆高垄平台土壤生态环境动态变化[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0,31(3):215-220.

[14] 孟英,刘丽君,祖伟,等.三江平原低湿地大豆“高垄平台”土壤温度的动态变化[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2(3):11-13.

[15] 井涛,樊明寿,周登博,等.滴灌施氮对高垄覆膜马铃薯产量、氮素吸收及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2,18(3):654-661.

[16] 尤秀娜,卜崇兴,贾永霞,等.高垄覆膜滴灌全价营养液对次生盐碱地种植黄瓜的影响[J].上海农业学报,2009,25(3):51-53.

[17] 闫映宇,林新慧.灌溉方式对土壤水分运动参数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1,18(4):160-165.

[18] 陈新明,刘立库.不同灌溉方式下番茄根系层土壤温度分布特征[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3,24(5):101-105.

[19] 张春峰,刘峰,祖元刚,等.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及甜菜生长的影响[J].农学学报,2013,3(04):13-18

第6篇:服装设计的历史范文

必须强调理论课程之间的渗透与衔接、融合,实现教学内容多位一体化

核心课程、拓展课程及衔接课程相互关联、承接、递进,将其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体现能更好得保证教学效果。可以通过大纲制定、教师研讨、课组交流、学期排课、联合授课等多种形式得以实现。主要课程的融合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服装设计的知识素质方面。基本知识课程中教学内容的设置无不服务于服装设计专业两大主干课程《服装造型设计》、《服装画技法》,也就是为了培养学生服装设计的基本素质:造型表现及造型设计,同时造型表现的根本目的又是造型设计。

按具体课程来讲,《服装素描与速写》旨在服装人体绘画技巧的掌握,《色彩构成及服装色彩》重在学习服装色彩的搭配知识,《图案基础》强调图案的设计能力,《服装材料应用》可以促进对服装面料质感及性能的把握,《色彩写生》可以加强学生的审美意识。而以上这些课程都是为了培养服装设计的基础素质,是为主干课程《服装画技法》的学习打好基础,只有熟练地掌握了服装画绘画的基本技法及技巧,也就是具有了充分的服装造型表现的能力,才能为主干课程《服装造型设计》的教学做好铺垫,最终培养学生服装设计的专业技能。

2.服装设计的过程方面。服装设计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即服装造型设计、服装结构设计及服装工艺制作阶段。体现这三个阶段的三大课程《服装造型设计》、《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制作》(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具有服装设计师素质的主干课程,其他各门课程均围绕此设置,层层递进,互为手段,相互关联,相互促进。

服装设计的第一阶段,涉及的课程主要是《服装造型设计》,服装造型设计的实现是依托于《服装画技法》和《服装款式工程制图》,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出服装的款式造型;服装设计的第二阶段,涉及的课程主要是《服装结构设计》,有《服装CAD》与之相辅,将第一阶段设计的款式进行结构分析并打版;服装设计的最后阶段,主要是服装实物的最后实现,相关的课程主要是《服装工艺制作》及《服装设计岗位实操》。

强调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交互融合

1.以课内实践的形式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融合。在改革过程中,将这一特色突出体现在新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制定中,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授课、示范讲解、学生实践、个别辅导、集中讲评等方式来进行,将各种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中,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有些课程将课堂直接搬进实训室,淡化教室和实习实训室的界线,坚持教、学、做合一。比如《服装造型设计》课上,学生在进行创作实践时可以随时翻查各种影像、平面资料,随时取得教师的指导,多次修正,保证完成最理想的设计效果;《服装结构设计》课上在教师讲授示范后,学生马上动手操作,制作1∶1样版,并配合工艺制作,体会服装结构设计的原理、内涵。《色彩》课在讲解时对照摆放静物,使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色彩的空间关系,有助于绘画能力的提高;在《立体裁剪》课程教学中,教师直接在讲台上边操作边讲解,同时学生在下面随之练习,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服装CAD》在上课时采用讲解示范一部分内容,马上让学生随机操作的形式,改变了过去集中讲课,另外集中上机的方式。

2.强调实践教学三个阶段不同课程实践之间的连续性。集中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课内实践教学交互相融合,互为依托:在艺术基础实训室中完成了《服装素描与速写》、《色彩》、《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及服装色彩》课程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质,强化了空间感受能力、服装面料质感的塑造能力及造型表现能力,为服装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服装画技法》、《服装造型》课程教学以后会将学生的实践设计在《photoshop》 、《corelrdraw》课程教学时的上机实践中再度以电脑绘画效果图的形式表现出来,然后通过《服装结构》课程实践及《服装CAD》上机实践实现手工、电脑打版制图,同时,也可以以立体裁剪的方式进行,最后在《服装工艺制作》集中实践时,完成作品制作。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工艺操作能力的实践贯穿于每个学期,使学生以实践为主体,各任课教师全程参于指导,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共同为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而努力。

服装专业工作室是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成果推向市场的有效载体

服装专业工作室应配备图形工作站、手提电脑、数字化仪、专业裁床(切割机)、绘图仪、彩色激光打印机、数码相机、专业设计软件等,是模拟服装企业设计室、样品室的仿真实训环境,是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及理论与实践教学成果得以实施的有效载体。

1.将师生的优秀成果推向市场。在每一门理论及实践课程教学后,担任课程教学的教师在专业工作室中组织学生将所有的优秀作品,通过数码拍摄、扫描等手段以电子图片(文案)的形式记录,保存,并从中择优选取一部分输出或深入实施。比如从《服装造型》课学生作品中,选出款式构思新颖、顺应流行趋势,有较强可行性的设计,以自愿报名的方式由本作品作者充当负责人组成课题小组,对设计重新审定,利用专业工作室的设备,在教师的指导下,电脑打版,裁切样版,由立裁室及工艺室配合,制作成标准号型的样衣,由此体现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产生的作品成为学校向企业推销学生的有效凭证,并且有许多好的作品符合某些服装企业的市场定位而被订单或者参加国内国际服装赛事获得奖项。

第7篇:服装设计的历史范文

服装设计就是时尚设计。设计师所做的工作不仅仅是做一件能够遮体的“布衣”,而是一件让穿着者从内心感到振奋的“华服”。从务虚的层面上阐述:我们要设计的不是服装产品,而是引领风尚潮流的服装新精神。服装设计这一概念,其历史并不久远,仅仅产生在18世纪中叶欧洲的产业革命之后。在此之前,所有的手工艺是没有单独设计意识的,而真正意义上的服装设计,诞生于19世纪中叶。在漫长的世界历史进程中,人类的服装变化总是有着明显的自身文化特征和造型、色彩、工艺特征,服装设计发展史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正确对待“继承与发扬”、“批判与吸收”,“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既要弘扬古老中华民族优秀的服装文化,又要学习全人类服装文化的宝贵经验。所以在服装设计的教育教学模式方面,一定要有创新,通过对各个时期、不同地域服装的发展特点的了解,认识服装发展变化的规律,开拓视野,提高修养,增强对服装发展趋势的分析和预测能力的培养。

二、服装设计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构建

1、服装设计课程的创新模式

服装设计课程在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服装设计发展史以及服装造型设计基础的学习,服装设计课程一定要有独特的创新模式。为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以致用,特别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做到“产学结合”,许多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已经走向了工作岗位,与时代接轨,设计并研发了一系列的新服装,这种好的案例可以运用到教学中去,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带动学习积极性,更好地进行服装设计方面的创作,因为服装设计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一个好的服装设计直接直接体现了创作者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2、学生个体发展兴趣培养模式

每个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既要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又要发挥个体作用,突出服装设计的独特性,服装设计的创新理念与学生自身的设计理念也是分不开的,从学生的心里上进行单独的辅导和关心,从而发展学生的个体性,采取兴趣培养模式,使学生具备独特的思考精神和能力,典型的创造性设计思维是从事服装设计要重点研究的内容之一,发挥学生特长,使服装设计教育教学有创新的培养模式。

3、发展“工学交替”“产学结合”的一条龙学习模式

学校近几年大力支持各专业的“工学交替”模式,使学生边实践边学习理论,效果非常突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大大提高,根据这一特点,服装设计也应“产学结合”,从设计效果图,到面料设计与选择,到设计成衣一体化,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多参与社会实践,投入部分时间到企业中去,提高社会实践教学能力,在发展服装设计教育教学方面,能有较好的社会基础,因为服装设计是与时俱进的,服装的设计直接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和地区内的人们对服装的款式、色彩、面料及着装方式的崇尚和追求,并使这种局部的着装方式通过竟相模仿和传播而形成一种逐步扩大性的社会风潮,随着现代服装文化的发展,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均在不断地吸取彼此的精华,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文化体系。

三、服装设计的教育教学创新模式迫在眉睫

如果说对创造性设计思维的研究如要解决服装设计的思维方式的问题,更注重对服装设计师在创意思维方法上的引导;那么,对创新设计灵感捕捉问题的研究则主要体现在对服装设计灵感阐发的渠道、规律和方法的探索上,更关注有效获取服装创新设计灵感的方法、过程与结果。服装设计的教育教学创新模式迫在眉睫,不能一成不变,特别是灵感是中客观存在的东西,但它漂浮不定,其显现与捕捉的过程带有许多偶然和不可思议的成分,所以,它总是以披着神秘面纱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不过,积累、养性、思考、探索是服装设计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老师用方法引导的,这样才能使服装设计教育教学有更好的设计灵感和发展。

四、结束语

第8篇:服装设计的历史范文

一、古装影视剧中服装设计的原则与特点

作为一门叙事性很强的表演艺术,使影视表演中对服装的设计产生了一些不同于其他元素的特征,如创意性、虚拟性、戏剧性等,这些特征体现在影视剧中的各个环节。对于古装影视作品中的服装来说,这些特征体现得更为明显,特别是虚拟性和创意性相对现实影视剧更加忽略了实用性。虚拟性体现在可以将古装影视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身份地位更好诠释出来,与现实社会区别和比较,让观众更具心灵感受,同时,再现历史不等同于对历史的复制,在古装影视剧中的服装设计上不应该拘泥于历史发生的真实性,而更应该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对其创作和升华,时时引入创新的元素,正确运用创新的思维贯穿于对古装设计的操作中。与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如今的古装剧在服装的设计上增添了新的创作特色,一方面,在色彩、面料和造型上都带有浓重的象征性意味,注重色彩的绮丽和视觉完美,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震撼感受。另一方面,服装采取夸张式的造型和意境的渲染,一般在历史服饰造型和色彩的基础上,更加夸大对古装设计以突出服饰的亮点,在设计中刻意加入舞蹈等元素作为衬托,表现舞台效果和特殊意境。所以,21 世纪的中国古装电影是对艺术造型的把握和艺术美感追求的完美结合,把握古装影视剧中服装的运用特点是古装影视作品中服装设计和创作思路的基本原则。

二、古装影视剧服装设计中的虚实体现

古装影视剧服装设计所追求的是一种 “出之贵实,用之贵虚”的理念, “实”是为了把历史和自然真实表现出来,“虚”是为了增强古装影视剧中的艺术感染力,虚实结合营造出最佳影视效果。即对艺术形象的创作和塑造不仅仅受制于原型,而应灵活自由展现艺术形象的丰满充盈,从而完成影视剧中各个因素的塑造,并在把历史和时尚融为一体的基础上用一种新的视觉表达方式体现古典美,从各方面的创作素材比如古籍、文物等,发掘传统文化的本质,寻找更大的发挥空间,这也是体现出 “实”的部分。

在影视剧 《赤壁》《无极》《夜宴》等剧作中都有体现,比如电视剧 《水浒传》剧中的人物服装设计,创作灵感主要来自于宋朝的绘画、浮雕以及瓷器等,以历史遗留下的痕迹设计出梁山好汉的各种服饰,特别是水军的几种服饰是从 《清明上河图》中挑担人身上得到的灵感,由此设计出阮氏兄弟身着的衣物特点。

在以 “实”的基础上,合理运用 “虚”的设计理念,使古装剧不仅符合历史真实情况,而且适合当代人的审美认知,服装设计师在创作中以独特的视角对传统文化进行发挥和演绎,古典和前卫两者兼具。比如在 《大明宫词》一剧中,唐代鲜明的服装特点被演绎得淋漓尽致,整个剧中服装设计在整体上表现历史上唐代的鼎盛状态,衣物在细节的设计上尤为突出,如半胸式拖地长裙、领口宽阔并有弧度、颜色艳丽多变等,给人以富贵飘逸的感觉。 “虚”在此被很好地体现出来,即在原汁原味的模拟之中透露出浪漫主义的情调,这无形中给历史增添了新的现代元素。

再比如影视作品 《乱》中服装色彩的大胆和鲜艳象征了一种地位和权力,而 《英雄》里服装色彩的设计随着人物的情绪和命运而变化,设计者巧妙运用这种服饰颜色的反差区分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步调。在当今古装电影的服装设计中,虚实的结合运用不仅带给人们美好的视觉感受,而且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三、古装影视剧服装设计中的意境美表达

一直以来,中国的古装影视剧中对服装设计的精神内涵总体表现为一种内在的潜在的意境之美,这也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关键的部分,服装作为每个时期每个阶段的文化存在形式,随时在向人们传达着有关历史、社会、政治以及宗教、艺术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无一不传达着真实的感情流露,有无形和有形之分,而无形的艺术认知感觉便被称为意境,它是情景统一的产物。从审美的情趣和艺术技巧都可以给人以美的感受和共鸣,拿 《红楼梦》一剧来说,剧中人物的服饰同形象都具备传统意义上的审美意境,主人公贾宝玉的衣着服饰非常鲜明体现了情与景的融合,从不同场合的服饰到服装材质的变化以及配饰都很好刻画出人物的政治背景和历史环境。贾宝玉过于华丽的装饰也体现出这个人物的女性化特点,给人以柔美形象的感觉,从另一个层面上讲,对贾宝玉服装的设计也向人们表达出一种风格意境,他的服饰具有浓厚的生活根据,是被提炼出的艺术化的形象代表,因此给人以潜移默化的美的视觉感受。

从审美的角度和服饰文化来说,中国古装影视作品中的服装设计除了在设计形式和色彩程度上给人以美的视觉感受,还可以使人们产生很多关于美的联想和感知,给人们以视觉上和心理上的愉悦。《梁祝》 《倩女幽魂》都体现出影视服装的华丽和暗示,使主体与客体结合即达到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如 《红楼梦》剧中宝钗戏蝶一幕,服饰在这里起到了调节的作用,因为此刻的宝钗与之前形象格格不入,质朴、自然的服装使得人物的形象并没有违背之前的定型,而是与当时的环境和人物心理更为贴切,短暂的欢乐却又是为了反衬黛玉葬花的悲凉之感,这种哀乐共鸣的手法更突出了悲的主题。不同的审美形象在不同的环境里被服装设计的衬托表现得浑然天成,这便是古装剧中服装设计带给我们的天人合一的境界美感,即便是西方,在艺术原理和意境的表达方向也是同步的,只是不同文化氛围罢了,在我国古装影视剧中,服装设计所表现出来的传统文化使我们更客观地看到中国国际化的发展和趋势。

四、古装影视剧服装设计与表现人物性格特征之间的关系

由于当代审美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变,利用原有的传统服装思维和服装材料对古装影视剧进行设计,已经束缚了设计师的创作灵感和古装影视的发展。《英雄》 《大明宫词》众多影片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这些方面进行再次设计,使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好地体现出来,服装材料的再次改造可以使古装影视剧的服装与现代服装差别更明显,古装剧对于服装的要求更习惯于展现夸张和创意的特点。在古装影视服装上加入银丝、亮片等有光泽的饰物,使其更加精美华丽,更具现代色泽,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古装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比如 《满城尽带黄金甲》一剧中,在服装上参考唐代的面料式样,将金色大量奢华地应用到服装的设计上,衬托出唐代皇宫贵族的奢华和高贵。此外,服装上图案的设计和位置也对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起到一定的影响。古装影视剧中的服装图案一般以许多不同形式的配饰放在领口、裙摆等部位,这些边缘部位甚至整个衣身运用了大量的图案,图案运用的不同部位可以突出视觉的重点和加强服装线条轮廓。不仅表现出人物的气质和地位,而且可以起到聚焦的装饰性用途,图案内容的选择在古装影视作品中也具有一定的标识作用。例如古代表现文人墨客一般将书法或者儒雅的动植物应用到服装的设计中,可以充分表现其文质典雅的气质情怀,而一般以花朵的装饰图案表现人物活泼、洒脱的性格特征。

五、我国古装影视服装设计的发展和前景

总而言之,古装影视服装设计的进步和发展在今后的路途上还有待努力,需要不断从创作和实践的过程中寻找和探索,从而增强其艺术修养和审美内涵,为在影视行业上占有一席之地而继续奋斗。主要趋势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传统服装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被大众平民化的趋势所替代,体现了社会文明成果的共享,如今的古装影视以其自身的特点与现代社会互相融合渗透,并引导和诱发了现代服装的流行和演变,也成为人们效仿的参考。在如今的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发现身着传统服装风格的人们,传统服饰设计在现代文化中被日益改变,并将随着古装影视作品的发展而越发国际化。另一方面,要了解古装影视中服装设计的真正内涵,不应仅仅局限于对某一作品的评价和欣赏,也不能只看到片面的创作和设计,将来的古装影视服装的设计会更加高效创新,应形成一种适合自己的独特风格,迎合国际时装模式之下的产业发展。逐渐促进设计形成自身的品牌优势,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为现代流行服装及相关产品的设计文化,使古装影视中的服装设计成为媒体行业重要的组成因素。此外,在一定环境下可以对古装影视剧中的服装进行收藏和拍卖,增加影视产业的附加值,使那些优秀的影视作品不因时间的流逝而消散,延续它带给社会的深远影响,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影视产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

第9篇:服装设计的历史范文

    论文摘要:中国服饰艺术能够在世界时尚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树立本民族品牌,离不开中国历史大背景。“民族的就是国际的”,没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服装是没有根的服装。中国传统艺术成为了服装设计中需要不断注入的既古老又新鲜的灵感血液。如何认识这一点,并准确的将博大的传统艺术精髓植入到现代服饰中。并有效结合成为整体,是我们将要研究的课题和任务。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被忽略的传统民族艺术也逐渐成为艺术工作者表现形式的主流。对于服装设计教育来说,从上世纪末便提出的“民族的即是国际的’旧号,也从未像今天这般为我们所感同身受。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民族艺术,如何将传统民族艺术更好地融人服装设计的教学实践中去,也成为高等院校进行服装艺术设计教学所面临的课题之一。对于服装设计来说,将传统民族艺术与实际应用完美结合,积极吸收新的艺术元素并加以创新是服装设计从业者应认真对待的任务之一。

    中国传统服饰的源流追溯起来是一部涣涣长河,其大背景就是中国五千年的辉煌文明史,“衣冠中华”谱写了绚烂的服饰宝典。在经历了“西服东渐”的冲击之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其服饰的文化归属感在国人心目中也表现的愈来愈强烈。

    在今天的服装艺术教学与创作中,民族化与时代化之间,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传承与创新之间,它们枝蔓缠绕的关系不禁使得一部分人困惑、矛盾。时代感,是文化最具生命力的品格,无论在哪种文化之中,时代感的强弱都是其文明程度最敏感的标志,服饰文化也不能例外。作为一名服装教育工作者,将传统民族艺术植人服装设计教学实践中,以民族传统为基础,面向时代,以现代服饰设计为目的,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一、注重传统艺术的发掘与借鉴,力求在继承中不断创新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它们共同构建成了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奇葩。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辉煌的艺术成就,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中,我们看到了本民族文化有着积极的成就,也有着不足之处。我们应该用批判的态度进行选择,有机把握传统艺术文化中的“利”与“弊”,以便于汲取并传承传统艺术中的精华。今天,许多传统艺术面临湮灭的尴尬,许多传统技艺后继无人,甚至失传。我们今天的学习与继承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对民族艺术的挽救,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像我国古代的绎丝工艺,由于其工艺精繁、对工人素质要求高,时间花费多,见效慢,其有些技艺在建国后慢慢消失,不过,这种技艺在我们的邻国—日本,被很好地保留并传承了下来,现在的日本仍保留着从隋唐时期传人的“本绎丝”及“引金箔腰带”技艺。今天,这项在中国失传的技艺在两国的文化交流中辗转回到中国。这不由得我们不警醒—不要让老祖宗的好东西败在我们手中。

    二、传统民族艺术在服装设计教育中的植入形式

    我们要做到将传统艺术很好地植人服装设计教育中,首先我们要将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服饰有机结合,它们应成为互为包容、相互协调的统一体。他们之间既相互包容,又相互对立。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引导学生深人了解传统艺术的文化性、地域性,注重传统艺术符号在服装设计中的嫁接与借鉴。摒弃程式化的、流于形式的肤浅模仿,注重挖掘传统艺术精髓中认识传统艺术的文化土壤及历史属性,学会在服装设计的学习中把握和体现传统艺术的文化脉络。在当今的服装设计界,中坚设计力量对此有了很深的体会,并将传统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融人作为开启世界时尚大门的金匙。

    其次要重视地域文化,促进服装创新。纵观服装的历史发展,也是一部时代变迁的历史,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文明发展的脚步,同时反映出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经济水平、文化水准及人们的审美观念,由于自然条件(种族、地理、气候)、精神状态(风俗习惯、时代精神)、历史环境等因素,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地域性服装文化。其服装以外的艺术形势也强烈的表现出这一特征。

    传统民族艺术在服装设计教育中的植人形式很多,我们简单总结如下:

    1.意境植人方式

    我国传统民族艺术讲究意境,尤其以寓意吉祥美满的内容居多,往往通过图案及图案的形式来完成。这是我们祖先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创作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完美的将吉祥与图案结合在了一起,代表着传统的民俗民情。

    吉祥图案涉猎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学、历史、风俗、宗教等方面,赋予人们积极向上的内涵与意义,是中国人热爱生活、努力创造幸福、美满、乐观的心理反映。如“喜上眉梢”,“竹报平安”,“五福(蝠)临门”等等。“龙”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代表奋进、勇敢、尊贵与威武。这些吉祥图案以其寓意被用于传统艺术的各个门类,不论是雕刻还是瓷器装饰,不论是剪纸还是染织,千百年来这些带有美好寓意的图案被赋予了生命与灵性,成为中国人重要的精神寄托。如今,这份宝贵的艺术遗产成为了设计师们表现的法宝之一,新锐设计师祁刚为影星高圆圆精心设计的“喜上眉梢”惊艳戛纳,以民族传统吉祥图案传递着特有的中国文化。

    2.图案植人方式

    中国传统图案的历史由来已久,中国文化从开始就认识并强调纹饰的作用。我国传统图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从变幻无穷、风格各异的传统图案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各时代的工艺水平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许多传统图案至今仍被广泛使用,经久不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在服装设计中,将具有传统艺术形式的图案与现代服装相结合,成为设计师们常用的设计手段,传统图案在服饰中的巧妙植人,成为时尚与古典的重要碰撞形式。

    传统图案在植人服装设计中时,要注重图案与服装结合的形式美感,形态与功能的关系、形态与材料以及工艺的关系,这样才能将传统图案与服装完美结合在一起,更有效地完成对服装文化内涵的诊释。

    在具体的图案植人时,首先要考虑到地域性、时代性,才能在选题、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的把握上做到严谨、准确,有特色;其次要考虑到传统图案的创新,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试验性创作,得到新的启发,获得创新灵感,给古老的艺术注人新的生命与活力。

    3.色彩的植人形式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懂得使用色彩的民族之一,最早确立了自己的色彩结构。形成了属于中国人特有的色彩喜好。在传统艺术中,像“青花瓷”、“唐三彩”等以色彩命名的艺术形式比比皆是。传统镀金工艺中的“婆金”、“描金”,妇女妆容中的“花黄”,纺织工艺中的“撒花”等在引发后人无限遐想的同时,也为我们揭示古人对色彩的种种喜好,甚至今天国际上以“中国红”这一对红色的命名来显示中国人对这以色彩的偏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