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网络课堂的建议范文

对网络课堂的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网络课堂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网络课堂的建议

第1篇:对网络课堂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传统课堂教学 网络教育 观念角度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0-0014-01

若把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教育比作一个生态系统的话,那么两者的关系应是共存且互补的。网络教育不应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替代品,更不是传统课堂教学的终结者。

首先,不能过分推崇技术而贬低传统课堂教学,那样会因为信息技术而异化了教育的真正目标。我国目前的网络教育仅仅是整个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不论是从其普及率还是影响力来看,都不能替代传统课堂教学。同时,也不能只看到网络教育的不足,而否定网络教育存在的意义。当前,我国的网络教育的确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只重视硬件不重视软件、只重视形式不重视内容、只重视物不重视人,造成了教育与技术的背离与失衡越来越严重。要解决上述问题,应从解决观念问题入手。

一 建立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创新继承观

随着因特网的飞速发展,网络课堂教学会对传统课堂教学在教学模式上发生深刻的变革,因此有人把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缺点总结为:填鸭式、没有个性化教学、无法培养创造型人才等。但是,经过网络教学一番炒作后,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依然是在扎实稳健地开展中。事实上,数百年来,传统课堂教学的主流地位从未动摇过。传统的面对面教学方式的相对优势包括:避免网络课堂学习中学习的随意性过大的问题;避免学生脱离教学目标,造成网络痴迷;能够促使学生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有利于系统的传授科学知识;有利于师生之间面对面的直接情感交流;有利于教师教育人格魅力的培养和学生相互协作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校园环境中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等等。因此,传统课堂教学还是有很多优点的,需要富有创造力的继承,使之继续发扬光大。

二 建立网络教育的学生主体观

网络教育的基本特点是以人机交互模式为主,有利于突显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适合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也适宜培养出创造性人才。在网络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既是课堂的中心,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和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在网络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得到充分发展,他们能体验到探索带来的乐趣。教师不再是一直板着面孔灌输知识,学生也不再是不可选择地接受,真正地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从而在和谐的氛围中讨论、争辩和探究。但是要注意的是,这种学生主体观并不能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从教育本质上来说,教育是具有阶级属性的,是依存于一定社会文化的。从教育的过程来看,不论是教学方向、教学内容或教学进度,都必须让知识更占优势、经验更丰富的教师来把握。所以说,不能以所谓的师生平等和学生主体性为由来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 恰当应用两种教育模式的优势互补观

网络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都各有其优点与不足,应将两者相互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形成新的网络课堂教学模式。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应该从网络课堂教学模式中得到启发。在网络课堂教学中,从技术方面要加强教师对整个学习过程的主导作用,同时要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和物理距离。通过使用电子网络教室软件的网络教室监控和远程遥控等功能,来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进一步提高网络课堂教学的交互性,通过灵活使用网络电子教室的语音广播、语音讨论等软件功能来加强师生间和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从而进一步改善网络教学的效果。网络课堂教学的优势能够恰当的补充传统课堂教学的缺憾;而传统课堂教学的优点又恰好能弥补网络课堂教学的缺点。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的优势互补,是中国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

四 建立网络教育发展中的开放合作观

我国的网络教育存在着校际壁垒、区域界限、利益争夺等方面问题,在客观上阻止了各校的网络教育之间的合作与联盟,这违背了互联网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必须通过整合全社会的网络教育资源,来改变现有各自为战的恶性竞争环境与理念。互联网教育必须依赖网络之间的联合共进,网络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也依赖于全体教育系统工作者们的合作与开放。只有在平等共享的网络教育信息平台下竞争,才是真正的有序竞争;只有包含着合作的精神,才能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

综上所述,网络课堂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各有优势和不足。将两种教学方法有机地融合起来,发扬传统课堂教学在人文因素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发扬网络课堂教学在提高教师备课效率等方面的作用。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和要求下恰当地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就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第2篇:对网络课堂的建议范文

论文摘要:文献检索课是一门培养学生情报意识、获取文献信息能力的课程。通过网络教学资源的界定及结构模型阐述,提出了在网络环境下文献检索课网络教学资源中的多媒体课件、网络课堂改革创新的内容及策略。

文检课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技能方法课,其教学内容是文献检索的基本知识及各类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手工检索及计算机检索的技能,运用各种手段从浩瀚的信息资源中快速检索到所需文献。因此,对网络环境下文检课的教学资源具有非常高的要求,教学资源是文献检索课课程建设的重点。

1文献检索课网络教学资源的界定及结构模型

1.1文献检索课网络教学资源的界定

按照我国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界定,网络教学资源主要涉及到各类网络媒休素材、网络题库、试卷、网络课件、网络课程、教学案例、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以及文献资料等。

(1)媒体素材。媒体素材是指传播教学信息的基本信息单元,可分为五大类:文本类、音频类、图形图像类、动画类和视频类。

(2)网络题库。题库是指按照一定的教育测量理论,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的某个学科测试题目的集合,是在教学模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教育测量工具。因而所有学科的网络题库都应遵循经典测量理论,都要严格按照经典测量理论的教学模型开发题库管理系统、组织试题。

(3)试卷。试卷是用于进行多种类型测试的典型成套试题。

(4)课件与网络课件。课件是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运用媒体信息的整合技术,对一个或多个知识点实施相对完整的、应用于教学过程的教育软件。根据运行平台的不同,课件可划分为网络课件和单机运行课件。网络课件应该能在标准浏览器中运行,并且能够通过网络教学环境实现共享:单机运行课件可通过网络下载后在本地计算机上运行。

(5)网络课程。网络课程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呈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以及通过网络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既要有完整的教学内容,又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实施整个教学活动,是网络课程区别于其他网络教学资源的重要特征。网络课程主要应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二是计算机网络支撑环境。

(6)教学案例库。案例是指由各种媒体元素组合表现的、有现实指导意义和教学意义的代表性事件或现象。案例库中的案例至少应包含实事描述、相关背景资料、分析与评价、相关应用领域、教学建议等组成部分。

(7)常见问题解答。针对某一具体领域最常出现的问题,给出全面的解答。

(8)资源目录索引。列出某一领域相关的网络资源地址链接和非网络资源的索引。

(9)文献资料。文献资料是指有关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条例、规章制度,以及记录重大事件的文章、书籍等。

1.2文献检索课网络教学资源的结构模型

网络时代信息的存储和传播都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具体地说,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处理的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信息,经过转换器抽样量化,由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因此,网络时代教学资源的概念则是指那些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设计、开发、存储与传播,基于信息化环境传递的教学资源。硬件资源主要有卫星接收设备、宽带校园网、在线平台、计算机设备和多媒体教室等;软件资源范围就更宽泛主要有:文字教材、音像教材、CAI课件、网络课堂、VBI数据广播、IP课件、计算机网络资源等类别。同时,还应包括上述资源应用与技术服务等工作。结构模型如图1;

2网络时代教学资源的创新意义及内容

2.1理论意义

对网络环境下文检课教学资源进行研究,丰富了文检课教学的内涵,使单一以教材为主的教学过程变得多样化、多元化,是文检课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该课程发展方向的探讨,同时为我国文检课向信息素质教育转变奠定理论基础。

2.2实践意义

对网络环境下文检课教学资源进行研究,有利于文检课的教学实践,使之更好的适应时代的要求;对多媒体课件的时代性开展研究,有利于使教学课件真正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克服传统教材的局限,更好的改进教学效果;对网络课堂的研究可以增进同行学术交流,扩大教学资源共享的规模。

2.3网络时代文检课教学资源的改革内容

随着现代技术引人教学实践,资源共享己逐步实现,为文检课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空间。教学资源作为文检课课程建设的基础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首先是教材由传统的印刷型教材逐渐向新型立体化发展,出现网络教材:另外,由于本门课的新颖性使得电子型教学资源成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课件、教学网站作为网络环境下新型的教学资源,己成为高等学校文献检索课教学广为使用的工具。

3文检课多媒体课件在教学实践中的意义

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电子文献资源的迅猛发展以及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开发和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己成为现代教育重要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情报利用技能为目的的文检课,作为一门重要的“方法课”,更适于引人多媒体课件教学。采用文献检索课多媒体教学课件有如下重要意义。

(1)有利于提高文检课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文检课教学氛围、教学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效果,而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其图文声像并茂的表现形式、人机交互的学习环境,可以把原本抽象、枯燥的数据和内容形象化、动态化,增加了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联想能力与认知潜力,突破传统教学单一模式,达到教学双方知识与信息“良性互动”,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2)有利于促进文检课教学方法的改革。

多媒体教学改善了教与学的关系,使教师作为教学设计和指导者的角色更加突出;而学生在学习中也有了一定的主动权,能够按自己的知识和习惯爱好选择学习内容,控制学习进程。这就要求教师不断从教与学的角度出发,研制促进学生提高理解力和创造力的多媒体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必将给现有的文检课教学注人新的活力。

(3)有利于促进文检课教学内容的更新。

文检课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运用,要求教师不仅熟练掌握计算机,尤其是多媒体技术,而且要能运用多媒体手段设计和实施教学、科学的选择和编制教学软件、指导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专业学习。因此,教师需要对文检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深人的思考研究、选择和调整、补充和更新,针对特定的教学目的制定出相应的计划,制作出符合教学实践需要、受学生欢迎的课件,这些措施有利于促进文检课教学内容的更新。

(4)有利于扩大文检课的教学范围。

文检课多媒体教学课件基于Web-based多媒体远程教学的结构特点,支持TCP/IP协议,可运用于多媒体综合教室、用HTML语言建立一个Web界面的“文检课教学系统”,并将系统挂在本馆的主页上,学生或其他读者可以通过校园网随时上网查阅信息,而不局限于教师课堂上的讲解。这无疑会扩大当前有限的文检课教学范围,有效实现文检课的远程教学,提高文检课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4文检课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思想及基本结构

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大体分为以下四个流程:策划阶段、素材收集、整理阶段、制作阶段、调试应用阶段。流程结构图见图2。

4.1文检课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求

(1)文检课要用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

目前,大多数课件都是任课教师自己制作Pow-erPoint幻灯片,将图片、网页以及文字添加到幻灯片中,授课中只能前进,难以后退,更不能实现跳跃交互,极大的制约了教师授课的灵活性。由于这些课件不能逼真的连续演示整个检索过程,从而影响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难以保证教学效果。因此文检课课件制作软件的选择要有一定的标准,要尽量采用高级多媒体技术、先进教学设备制作的课件。Au-thorware是目前最流行的功能强大的多媒体制作工具,用它制作的课件交互性好,画面精美。

(2)优质的文检课课件要做到通用共享。

优质的多媒体课件技术含量高,制作难度大,令广大文检课教师望而却步,掌握高难度多媒休制作技术的图书馆,应该研制通用型文检课多媒体课件,供广大文检课教师使用,既可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又便于课程的规范化发展还能增强课程的竞争力。

(3)常用多媒体课件开发平台。

目前,进行多媒体课件开发的工具非常丰富,如Macromedia公司的Authorware , Flash , Direetor,微软公司的VisualBasie, powerpoint, FrontPage,以及国内的方正奥思、易思等多媒体编著系统和一些高级语言,都可以用来进行课件开发。

5文检课网络课堂改革创新策略

5.1网络课堂的定义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和11项试用标准(简介)V1.0版》中指出,网络课堂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持环境,其中网络教学环境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

5.2网络课堂的特征

(1)开放性。

网络课堂基于网络教学,其教学内容可根据教学需要随时进行更新,特别是多媒体素材库的更新,使教师能方便地调整和更换网络课堂的体系和内容,这是传统课堂教学和单纯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无法实现的。

(2)交互性。

网络课堂的交互性不仅有传统的人、机交互性,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人与人在网络上的交互性,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可通过网络实现人与人网上教学的交互,打破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间相对孤立的状态,这种交互性是近乎实时的、而且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实现,如电子邮件、BBS、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系统、网上在线交谈等等。

(3)共享性。

网络课堂已不是一种单机学习模式,也不是简单的共享教师的授课内容或是串联多个教室或实验室的授课学习共享模式。网络课堂可通过链接等多种方式引人丰富的动态学习资源,从而实行远程教育,使多个地区、多所学校之间学习资源得到共享。

(4)协作性。

网络课堂的学习具有单点和多点学习的特性。通过网络课堂可以让教师和学生通过讨论、合作、竞争等协作形式完成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

(5)自主性。

网络课堂的学习不同于传统的授课模式,学生可以自主的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实现了学习的异步性和自主性。这也是终身教育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

(6)评价的及时性。

在传统的远距离教育中,对学生进行评价是件非常困难的事,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通过网络上的电子题库和自动评价系统,可使学生及时得到有关自己学习过程的反馈及有针对性的诊断,使得学生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

5.3文检课网络课堂改革创新

5.3.1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1)开发的文检课网站能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在交互性上加强,创建轻松的学习、交流环境,真正成为师生进行交流的平台,该平台既可以单独作为独立的模块使用,也可以作为系统使用。

(2)有经验的高校应编写网站的制作思想、方法和注意事项,为其他高校起一定的示范引导作用,并可以将这些制作经验应用于其他学科,增进网络课堂的实际价值。

(3)将教师需要重复完成的工作通过网络的形式加以简化,如可以通过“作业平台系统”、“在线测试系统”等功能将提交作业和考试考核等工序通过网络完成,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

除此之外,为达到更好的使用效果,网站还需要在艺术性、知识性等方面下工夫。

5.3.2制定网络课堂评价原则

教学网站的评价与教学不可分,同时也不能与计算机技术相脱离,所以其评价有一些特殊性,其原则一般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性原则:指网站所涉及的内容必须是正确的,即使学术上有争议的问题,也要给予公平、公正的反映和评述。

(2)教育性原则:指网站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和任务。也就是说,一个网站是为实现特定的教育教学目的而设计,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制作。

(3)教学性原则:指网站要有恰当、合理的教学策略,在方法、方式上,能够满足教与学的需要。

(4)技术性原则:指网站在其制作和编辑技巧上要达到特定的标准,满足运行流畅、跳转灵活等计算机软件的标准。

第3篇:对网络课堂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 网络课堂 大学英语教师 影响与挑战

自从第三次产业革命以后,全世界逐步迈入了信息时代,信息产业化的高速发展影响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各个领域:工业、服务业、商业及教育业等,大学英语教学也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网络课堂应运而生,大有与传统课堂齐头并进之势,在这种形势下,英语教师改如何改进以顺应时代的变化?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我提出自己的一点点心得,以期抛砖引玉。

一、教育理论基础的改变

在教育改革之前,我国的课堂教学就其根本而言属于传统教学,理论基础主要是行为主义。布洛克(Bullock,1982)认为,行为主义的基本主张是:客观主义――分析人类行为的关键是对外部事件的考察;环境主义――环境是决定人类行为的最重要因素;强化――人们行动的结果影响着后继的行为。行为主义的客观主义观反映在教学上,认为学习就是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的链;教育者的目标在于传递客观世界的知识,学习者的目标是在这种传递过程中达到教育者所确定的目标,得到与教育者完全相同的理解。行为主义者根本无视在这种传递过程中学生的理解及心理过程。行为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只研究外显行为,反对研究意识和内部心理过程。他们把个体行为归结为个体适应外部环境的反应系统,即所谓“刺激―反应系统”,学习的起因被认为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但是他们不关心刺激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过程无关,因此只要控制刺激就能控制行为和预测行为,从而也就能控制和预测学习效果。这就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根据这种观点,人类学习过程被解释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而教师的任务只是提供外部刺激,即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的任务则是接受外界刺激,即理解和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因而在这种理论支持下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的特点是: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主动的施教者,并且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学生是知识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

而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从70年代末,以布鲁纳为首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将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思想介绍到美国以后,对建构思想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维果斯基在心理发展上强调社会文化历史的作用,特别是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突出作用。另外,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正确理解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所有这些都对当今的建构主义者有很大的影响。当今的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他们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建构主义提供了一种与传统的客观主义不同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更易于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因而,建构主义在教学中的应用正在带来一场教学或学习的革命。

二、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

早在网络课堂出现之前,多媒体教室就已经走入了学校,基于此,广大教师对计算机早已是耳熟能详,而备课中常用软件,例如:Word,Excel和PowerPoint等更是信手拈来。然而,多媒体教室归根结底仍然是传统教室的一种,学生仍然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递,更加现代化和高科技的计算机仍然是一种展示工具;而在网络课堂当中,计算机成为了学生手中的工具,他们自主操作计算机来进行自主学习。这就造成了简单的教学课件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对教师的计算机知识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基于学生的自主操作性,网络课堂一般都是构建在网页甚至是网站的基础之上,目前大型出版社一般都为各个教材提供了教学网站,然而网站的内容基本仍然是源自于课本,在网络课堂刚刚起步之时也许能够暂时满足学生的需求,但逐步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来适应不同水平,不同需求的学生群体,学习架构网页、网站甚至开发课件都是有可能的。国内已经有很多成功的先例,苏州大学与美国伦道夫―梅肯女子学院合作开设的“在线英语阅读训练”就是一个基于网络的泛读教学课件,其中就有网上讨论区,要求在学生完成阅读之后针对该主题进行讨论,学生的反应非常热烈。还有很多其他成功的个案,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三、教师角色的转变

1.传授者变成指导者

正如前边提到的,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纯粹的知识的传授者,每堂课上都给学生灌输大量的信息,而学生只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这些信息;而在网络课堂当中,教师站在了指导者的位置,给学生创造适当的英语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引导学生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再帮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目标。正如古话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两者孰优孰劣,自是不言而喻。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台电脑链接到网络可以让人们了解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当学生面对如此大的信息量的时候,往往是茫然而无目的的,教师需要结合课本内容对信息资源进行编辑整合,整编出对学生有用的资源,丰富课本的内容,为学生创造出有利的英语学习情景,使学生将课本中学习到的知识实际运用起来,真正充分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3.课堂上的评估者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是整堂课的不容置喙的掌控者,师生之间是绝对的被服从与服从的关系,因此,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只能通过考试来测试,这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终结性评估,而在网络课堂当中,教师站对学生进行指导之后,大部分时间是在平等的位置上对学生的学习进展进行观察,这就是正在逐渐走上主导位置的形成性评估。前者关注的是结果,是在一个学习阶段的末期对学生进行测试和评价;而后者关注的是过程,是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关注学习进展,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成果随时进行评估和指导,可以避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走弯路,因此这种评估方式正在被教育界大力推广。

四、结语

总之,目前的实验表明网络课堂的推广仍然是弊大于利的,只要我们及时修改观念,学习新的技术,一定会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赵文书.计算机辅助英语写作教学:手段、方法与效果[J].国外外语教学,1999,(4):32-35.

[2]陈颢.重构教师角色的理想[J].人民教育,2004,(3-4):33-34.

[3]张波.网络教育――中国教育未来之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

[4]柳栋.网络教学的定义[J].惟存教育――理性思考,2002.4.

第4篇:对网络课堂的建议范文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中国 北京 100176)

我校自2012年始进行了英语分级教学的改革,即对经管学院的非英语专业的年级实施A、B两层的分级教学。到目前为止分级教学已有三年,总结和反思这三年的分级教学实践的得失成败可以为今后的教学实践和改革提供可靠的改革思路以及方法和手段。本文主要就以下4个方面探讨对分级教学的认识并提出符合学生学习水平和教学实践的想法和措施。

1分级教学目标的确立既要体现教学要求更要符合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理论上讲这两者应是统一的关系,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对立的情形。学校从教学目标出发要求学生通过高职高专英语A和B级考试以获得相应的证书;但有一部分学生入学基础很低而且对英语学习缺乏良好和积极认识,这就使得以硬性要求的过级考试和与之相关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得到学生的配合。这也是为什么实施了分级教学而通过率并无明显提高的主要原因。

权衡一下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学习要求,我认为首先应认真地了解和对待学生的需求,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和热情,从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并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如果以考试为杠杆和唯一目标,这势必会使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英语学习陷入困境。同时教学与学习的过程将受到很大的制约和影响。实践表明,为了应对每次的过级考试,每个学期都要拿出至少三分之一的教学时间进行考前辅导,这无疑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进程,破坏了教学的统一性和连续性。每个学期的考试压力和枯燥的复习式学习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更无兴趣可言,期望值逐学期降低。我们作为教师应客观冷静认真地对待此种问题,也是对学生负责和对工作负责,所以有必要对目前的分级教学进行调整。

2分级教学的实施要有科学的详细的可行的教学目标做指导

分级教学的意义和目的应是实行因材施教,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通过有效地学习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和进步。遗憾的是,我们的分级教学缺乏全面细致而有效地调查研究,没有制定详细的分级教学目标,这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中存在盲目和应试的弊端,给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和负面影响。建议全面细化每个学期的教学目标,可以通过摸底考试的情况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的教学班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A,B级的教学目标要保证学生经过一学年的学习达到英语B级的考试要求,并在最后一个学期争取达到英语A级的要求;C级的教学目标要降低难度,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形成正确和有效的学习态度和方法,鼓励学生完成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并增强学习的信心和信念,这部分凡是最终通过B级考试的学生应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应以学生的学习需求紧密相关,否则就是纸上谈兵。David Nunan 指出“第二语言的学习中学习者参与学习不是由于他们可能会使用外语,而是因为外语学习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认知,情感,人际关系和跨文化交际的技能,知识和态度。”这表明了外语学习的本质和意义,基于功利的学习违背了学习的基本规律和扭曲了教学思想,必然对学习效果产生负面的影响。我们应该利用分级教学的优势,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帮助他们达成学习愿望,从学习中获得自信和成就感。

3改灌输式的教学为指导性的教学

分级教学可以在更大程度和更高层面上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因为制定的教学目标更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业水平,从而可以采取更为积极有效地教学方法和手段完成教学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我认为应该在以下7个层次开展学习指导,帮助学生明确目标,激发动力并获得行动力。1)学生的人生目标;2)语言学习目标,交际网络和社会角色;3)客观需求,语言使用模式和个人资源的利用;4)语言掌握的熟练程度和学习语言的困难;5)主观需求:包括学习策略的选择、情感需求、学习行为的偏好,学习进度及对改错的态度;6)获取目标的信息;7)与发展学生学习策略相关的信息。如果我们利用分级教学的机会,充分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生自然会受益匪浅,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都到一定的提高。

4网络课堂应成为英语分级教学的重要阵地

计算机和网络高速发展使我们认识世界和学习方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积极建设和发挥网络课堂的优势使学生最大程度上按需学习,形成自我激励的学习方式,真正意义上推进学习向更高层次迈进。建议组织师资力量开发网络学习资源课件或引进一些网络课堂的资源,可以根据分级情况,规定学生每个学期完成与之级别相应的网络学习内容,通过相应的测试并计入学期考核。网络课堂的学习要求学生逐步养成积极自主有效的学习行为,并全面带动和促进课堂的教学和学习。

高职阶段的英语学习由于课程设置的限制及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的制约一直是徘徊不前,难以有较大的突破和进展,面对困难和被动的局面,我们更应要理性和客观地制定优化的课程和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分级教学的思路应该使英语教学更具特色和针对性,并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和带动教师的积极性,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促进英语教学的全面和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Krashen,S.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Pergamon,1982.

第5篇:对网络课堂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学生;听评课;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0048-02

教师听评课活动是教师之间交流教学观念,点出优点,指出不足,提供改进策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主要途径之一。不可否认,教师是这个活动的组织者与主要参与者,也是我们关注的主要对象,但我们往往会忽视到另外一个不可以忽视的人群――学生。

1学生角色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教师不能是“主演”,而应是“导演”[1]。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他们即是教师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受体,也是教师教学效果的体现所在和最终目的,学生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总结学院近几年开展的教师听评课活动经验,我们发现在教师听评课活动中学生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2教师听评课活动的开展过程

教师听评课是学院对听评课制度的坚持执行,对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对青年教师,能有效促进其成长。听评课制度包括听课、观摩评课、参与评课、被听课、被评课等内容,如下图1.评课活动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调控技巧、总体印象等方面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2]

听评课制度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教研室、教学团队的环境,创造条件,寻找最佳的新教师成长的途径。在听评课活动的开展中,结合其他教学制度进行细节把握,形成教学团队共同合作与竞争的良好氛围,有效解决新教师工作伊始出现的问题,不断培养其发展意识,促进成长,保障学院整体教学质量。[4]

3学生在教师听评课过程中的作用

教师在听评课中除了同行教师以及专家的指导建议与意见外,还需要学生这一课堂主体的反馈与评价才能综合各方面的信息、了解自己的不足与优点,有效进行全面改进。学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点:

3.1课堂互动与课堂教学效果体现。

课堂互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构成教学活动的人(即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信息传输而形成的具有稳定依赖性的教学交往活动,[5]它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开展的有效形式。课堂表现是教师听评课活动的教师的主要表现,教师通过课堂中与学生的互动向专家或同行教师展示自己的教学理念,技能,是其他教师听课的主要内容,也是他们评课的基础。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对课堂的整体把握,反映出优势与不足。

同样,通过学生的课堂反应以及对学生用进行问卷调查(《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从观察与调查两方面来了解学生对这堂课教学的成效反馈,是听课教师从课堂中获得的主要信息与评价来源。

3.2交流。

随着网络发展多样化,教师与学生的课后交流方式越来越多,网络课堂是由学校提供平台,教师在上面为学生提供课程的基本信息、布置课后作业、进行问题交流讨论,是教师与学生课后交流的一个主要平台,也可称为是“第二课堂”。

课后交流被教师应用于被听课之前、被评课之后,被评课之后是关键。教师上课之前通过网络课堂公布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做好课程预习工作,便于开展教学活动。在被评课之后,授课教师结合其他教师对自己的评价与建议,考虑新的思路,酝酿与实施新的策略,然后通过课后交流,在教室里与学生面对面的讨论课程教学方法与策略的有效性与可执行性;在平台上,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特别是部分不喜欢当面交流的学生展开对话,了解他们的想法与建议。同样,各种课堂外的继续教学方式如讨论题、思考题也通过天空教室或者课程网站的课后交流这一环节来开展。

3.3教材评价。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选择一本适合授课对象的教材,对教师教学内容的有效授予是十分有效的。教材是专家或同行教师对被听课教师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授课教师对教材选择的实用性和适合性,以及课堂授课过程中,对教材的运用能力与表现来评价教师,也是反映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与把握情况。

学生对教材的评价,是教师在专家或同行教师教材评价之外的主要信息来源,主要通过教师当面交流与发放教材评价表进行,从学生的角度来评价教师对教材选择的适合性以及运用的有效度。

3.4信息反馈与评教。

教学信息反馈是每周学生对教师上课信息的课堂表现通过文字叙述表达出来,经教务处收集、汇总分类发送至各教师所在学院,最后到教师,这是学生对教师课堂表现,上课效果的有效、及时地细节评价以及对他们需要待改进的地方提出建议和意见。任课老师可以针对反馈信息提出解释,在下次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交流。有效地做到一次课一次反馈与沟通,保障了本门课程的教学与学习效果。在听评课活动中,教师通过学生教学信息反馈,做好备课准备,在被评课环节结束后,可以根据教师建议和意见结合学生的意见与建议,做出有效的改进,提高教学水平。

学生评教是学生总结教师在对该门课程一学期授课的总体情况、效果,而做出的最终的量化的评价,是教师听评课活动评价的效果最直接、最客观的指标之一。

4结语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的重心不是教而是学,听评课不仅要听评教师的课堂教学得失,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来评判、引导教师的教学 。在教师听评课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教师的反应与收获更要学生的作用,以及他们在听评课活动中的的收获与成长。

参考文献

[1]吴玉条.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http:///newsInfo.aspx?pkId=65699.2009.11

[2]陈晨,钱成敏,马洪君.听评课制度与新教师成长[J].科教导刊,2010(11)

[3]陈晨,马洪君l杨华,吴建秋. 听评课制度对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促进作用的实证分析[J].时代教育,2012.09

[4]陈晨,钱成敏,马洪君.听评课制度与新教师成长[J]. .科教导刊,2010(11)

第6篇:对网络课堂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虚拟课堂;网络教学;教师援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236-03

一、虚拟课堂教学援助机制的理论前沿与研究进展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国际上兴起一大批对网络教学和虚拟课堂研究的理论成果,突出体现在学习援助与支架理论、教师接近行为与临场感理论、社会临场感理论和学业求助理论等等。其中学习援助与支架理论研究了学生在社会环境下如何学习和独立思考,教师和学生之间如何提供学习援助的途径。TharP和Gallimore等人认为提供支持的程度因学习的形式、内容和复杂性而不同,可采取教师将任务目标模块化或对任务与策略给予直观解释的形式提供支持。Bonk(1998,2000)在研究中提及了网络课堂上的认可、质疑、直接指令、案例分析、称赞、任务建构、寻求解释、推动探索和对话提示等行为对网络教学和虚拟课堂的重要性。教师接近行为理论指出教师的接近与援助是缩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身心距离的非言语行为。Christophel(1990)等研究了教师的赞美、幽默、近距离和眼神接触等行为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度有关。LaRose and Whitten(2000)研究了文本、音频和视频三种不同介质环境下,教师如何使用不同类型的接近行为,指出了网络环境下如何弥补接近行为的不足。社会临场感理论最初主要是基于学生在网络课程中如何与老师及其他同学进行社会和情感联系。研究表明,学生的临场感是他们参加网络课程满意度的重要衡量指标。unawardena and Zittle(1997)发现,社会临场感较高的学生更倾向于使用表情符号和书面体的辅助语言建立传统面对面交流中存在的临场感和接近性。Swan(2003)扩展了这一研究,发现问题学员在网上讨论时使用了大量涉及情感,凝聚和交互的语言指标,网络环境下教师不仅要突出社会临场感并使其任务模块化,而且要创建一种课堂文化鼓励学生有效利用。学业求助理论指出策略性求助和应急性求助是重要的自我调节工具,它与高等教育中的学术成果和学习满意度有关。Karabenick等人(2003,2004,2006,2007)区分了正式的向导师求助和非正式的向同学、家人求助。研究发现,策略性求助有利于学习者提高学习动机,加强自我监管,有较高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

二、网络课堂中的教师援助与学习绩效的实证研究

1.英语教师援助机制的核心目标和行为分类。基于教师援助的相关理论,我们将网络课堂条件下,教师援助机制的核心目标突出定位在两大类:培养认知能力和增强情感交互。在培养认知能力的环节上,教师的角色主要包括:一是教学设计和管理,包括课程设置,教学目标设置,学习时间安排等;二是沟通交流,如对网络教学各项任务的讨论,学习中的分歧及消除等;三是教学要求。即教师提供焦点问题、讨论重点、学习的总结及答疑解惑等;四是参考任务,就是教师提供可选择的学习资源和针对性较强的学习策略。在增强情感交互的环节上,教师的主要任务包括:一是在不同介质环境下,教师能够熟练地使用适宜的语言及非行动,如在文本环境下使用赞扬、肯定,在语音环境下使用疑问、幽默,在视频环境下使用手势、微笑,通过语言、表情和形体姿态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距离。二是帮助学生在网络课程中与教师以及同学进行互动联系,增强社会现实性和个体情感。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网络礼仪,逐步适应网络讨论中使用涉及情感性和互动性的语言,如致谢、称赞、问候和建议等等。教师有义务为虚拟课堂设置必要的临场感,创建生动灵活、互动有趣的课堂文化,并作为模块化任务纳入到任务型教学体系中。

2.教师援助机制的实证检验。我们选取某高校的网络外语教学课作为分析样本,共六个教学班级参与实验,跟踪调查的时间期限为一学期。调查数据的主要来源是:第一,六位教师有关课程的帖子和公告。第二,对每位授课教师的访谈。包括学生在课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给予学生的援助方法,教师对于网络课程氛围的看法,对于学生求助的认识。第三,每周实地观察虚拟课题教学过程和讨论记录。了解学生讨论交流模式、学生之间以及师生间交流的频率以及帖子内容。第四,随机选取学生的访谈。包括:他们在网络课程中遇到的问题、如何获得帮助、对教师支持的看法、对网络学习氛围的看法等。第五,学生的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第六,其他归档文件,包括教师的教学大纲和任务书、学生作业、周测试成绩,等等。经过一学期的实际跟踪调研,基本情况显示:第一,授课教师都会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支持,最常见援助形式是对自主学习的认可与表扬;第二,教师在使用援助手段过程中受自身偏好影响较大,每个教师使用的方法和手段具有较大差异性;第三,普遍缺乏规范化的援助标准和体系。例如,对任务型教学方法中任务模块的制度与使用,针对不同阶段学生援助计划的制定,以及构建临场感,等等。这些方面需要在技术和制度上给予规范提高。

3.网络援助下的教学问题、效果。根据跟踪调研情况,我们从教和学两方面总结归纳网络教室援助的教学问题与效果。从教师的角度看:第一,网络课堂中教师支持的层次参差不齐。在实验样本中,很少有教师会反驳或引导学生的逆向思维,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第二,网络教学中对学生思维方法的引导存在严重缺陷。在引导学习思维方法上,基本不使用思维导图。只有一个班级从中心问题出发,在不同的分支和层次上进行延伸,把复杂的学习内容简洁明了地呈现出来。第三,任务型教学普遍被运用,但对任务模块的构建重点分歧较大。有的班级主要创建的是时间表,督促学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有的班级主要是围绕学习目标的制定,有的班级采取各种方式细分学习任务和缩小学习范围。从效果看,后者反响最好,而前者则因为任务目标不明确受到埋怨。第四,情景设计与互动环节有待提高。通过访谈得知,大部分班级并不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情景设计。第五,教师援助与学习成绩呈现较强相关性。从学习成绩看,期末考试中,学习成绩明显低的班级也是学生学习参与度较低,师生互动较少,网络活跃性较差的班级。第六,学生求助的原因多样化,但学生求助反馈及师生互动程度影响了教学效果。调查显示,学生寻求帮助的原因有多种,其中课程任务方面占17%、时间安排占36%、解疑释惑占33%、网络技术问题占5%、学生情感问题占2%、学习资料获取占4%、其他方面占3%。

三、完善网络教学中教师援助机制的基本策略

为进一步完善网络教学的教师援助机制,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师生情感交互,需要强化以下策略。

1.区分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中教师功能的差别。虚拟课堂中,教师施加的影响更强,教师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力更持久。教师应扮演比传统教学更多的角色,包括高质量课件设计者、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学习绩效的评价者、课堂活动的协调者、学生学业和思想的导师,等等。虚拟课堂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有熟练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既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传道授业解惑职能,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功能,既要掌握思想文化的前沿动态,也要适时适度利用多媒体。

2.完善教师援助的平台支持。应进一步结合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传媒技术的发展,丰富提供包括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动画在内的多媒体教学资源,进一步丰富资源库的功能,更多采用与学生有关或者学生自身能够参与的资源和素材,加强学生对教学资源平台的参与程度。教师可考虑使用各种可能的技术手段协助学生。充分利用帖子与公告、电子邮件、电话、QQ聊天、视频音频、博客等传播工具,丰富虚拟课堂环境,增强教师支持平台的快捷性。

3.重视师生互动与临场感的构建。网络多模态环境下,师生互动具有许多技术和环境上的便利性,应该充分利用。教师应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关注学习小组的动态与进程,在网络语言上,使用友好的问候,使用第一人称,表达情感和心情,保持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及时监测小组动态,邀请学生主动寻求帮助,积极鼓励内向学生参与等,应重视课题的情景设计和学生的角色参与,使学生具有学习的热情和冲动。

4.组合使用教师援助策略。网络教学不可能依赖单一的支持手段,应该综合使用各种支持手段来评估和改善教学。在认知支持层面上,应该提升对学生支持的层次,变知识的交流为思想的交流,变熟悉和掌握为阐述和解释,引导学生思考更有挑战性的话题,深化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技巧;在任务构建方面,应完善任务的要求、完成任务时间、任务阶段性、任务的细分以及完成效果等,使教学有的放矢;在思维导图构建方面,充分使用和完善思维导图设计,推动学生思维的发散和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Karabenick,S. A.Perceived achievement goal structure and college student help seeking[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4,96(3):569-581.

[2]Kitsantas,A.,& Chow,A.College students’ perceived threat and preference for seeking help in traditional,distributed and distance learning environments[J]. Computers & Education,2007,48(3):383-395.

[3]Kozanitis,A.,Desbiens,J.,& Chouinard,R.Perception of teacher support and reaction toward questioning:Its relation to instrumental help-seeking and motivation to lear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2008,19(3):238-250.

[4]Bonk,C.J.,Hara,N.,Dessen,V.,Malikowski,S.,&Supplee,L.We’re in TITLE to dream:Envisioning a community of practice,The Intraplanetary Teacher Learning Exchange.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2000,(3):25-39.doi:10.1089/109493100316201.

第7篇:对网络课堂的建议范文

蔡松吴苗凡金聪伟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 杭州 310053)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革新,新型网络技术Wi-Fi诞生,传统通讯工具发展成为功能强大的上网载体,为网民规模的扩大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大学生作为追求时尚与新兴事物的代表性群体,对Wi-Fi上网的接受程度以及使用率极高。本项目以杭州市滨江高教园区在校学生为研究样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结合半结构式访谈,分析校园Wi-Fi上网对大学生学习产生影响的因素以及影响程度,探究相关解决方法与应对策略,为高校校园Wi-Fi管理与合理配置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 大学生;校园Wi-Fi;学习影响

0引言

Wi-Fi成为手机上网的最主要接入方式。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手机在上网设备中的使用率高达83.4%,首次超过传统PC设备。Wi-Fi相比传统手机上网方式更受手机网民偏爱,成为手机网民首选接入方式,占比55.3%,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形成这一态势,主要源于Wi-Fi没有流量限制且稳定性强,能极大满足用户的网络需求。

手机网民的学历水平相对较高。我国网民结构中,20-29岁年龄段的青年人占比最大,其中20%以上是大专及本科学历学生。大学生受教育程度高,对网络运用熟练,对Wi-Fi上网颇为青睐。

本文以校园Wi-Fi上网对大学生学习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探究更合理的校园Wi-Fi管理办法,为校园移动网络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建议与意见。本次调查共发放325份问卷,问卷有效率为85%,即有效问卷共276份。

1校园Wi-Fi覆盖情况分析

空间上集中覆盖。根据调查,滨江6所高校并未在空间上实现校园Wi-Fi的全覆盖,覆盖区域几乎都在教学楼、图书馆和体育馆等固定场所。此外,校园Wi-Fi都不对外开放,均采取身份权限识别机制,以保证在校师生正常登录使用。

时间上无限覆盖。滨江6所高校基本实现校园Wi-Fi的24小时开放,但开放也是相对的,部分学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对校园Wi-Fi的管理采取一些限制性的手段,如上课期间,学校会控制校园Wi-Fi网速和信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校园Wi-Fi的时间覆盖率。

2大学生校园Wi-Fi使用现状分析

2.1校园Wi-Fi的主要使用群体分析

低年级学生成为校园Wi-Fi的主要使用群体。据调查,校园Wi-Fi的使用人群主要为大一和大二的在校学生,占比71.01%,其中35.87%的学生是在课堂上使用校园Wi-Fi上网的;大三学生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占比7.61%,大四学生更少,仅1.81%。导致这一现象原因有:

首先,学生自我约束能力逐渐增强。刚踏进大学校门的大一学生,没有了老师和家长的约束,也没有了漫天飞舞的作业和试卷,整个人就会放松下来,自我约束能力也就不强。而随着年级及年龄的增长,自我约束能力也随之增强,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课堂上使用校园Wi-Fi上网的频率也就减少。

其次,学业压力与就业压力增强。读四年的本科学生,大三要开始考虑专业方向、毕业论文的设计与答辩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与规划;而读三年的专科生则要考虑实习与就业,压力更大。因此,大三大四学生更重视课堂教育以及课余时间的利用,合理安排时间,以提高工作与学习的效率。

2.2大学生使用校园Wi-Fi时长与上网地点分析

校园Wi-Fi的使用时长与学生的专业类型无直接联系。校园Wi-Fi网速较快,信号稳定且可免费使用,因此深受在校师生的欢迎与青睐。调查显示,63.41%的学生使用校园Wi-Fi时长平均每天达2小时以上,仅36.59%的学生使用校园Wi-Fi时长少于2小时。各专业学生所占比例相当,学生使用Wi-Fi的时长与专业类型并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

校园Wi-Fi的使用时长与性别无关。滨江高校使用校园Wi-Fi的男女生所占比例分别为50.36%和49.64%,使用时长小于2小时的男女生比例分别为19.93%、22.10%,使用时长大于2小时的男女生比例分别为50.36%、49.64%。各时段男女比例都很接近,无明显差异,因此校园Wi-Fi使用时长与性别没有必然联系。

学生使用Wi-Fi的地点较集中。51.23%受访者都选择在教学区使用校园Wi-Fi,教学区成为Wi-Fi消费的主要阵地。由于大部分学校校园Wi-Fi都只覆盖了教育区、图书馆等学生学习区域,并未在休闲区域内实现网速信号优良的Wi-Fi配置。受校园Wi-Fi空间覆盖范围的影响,学生除了上课期间在教室使用校园Wi-Fi以外,在课余时间也大都会选择教室作为Wi-Fi使用阵地,毕竟在休闲区域内没有校园Wi-Fi,即使有校园Wi-Fi,信号不稳定,网速也较差。

2.3大学生使用Wi-Fi上网的动机分析

2.3.1娱乐心理

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使用校园Wi-Fi上网,主要是因为觉得老师讲课内容颇为枯燥,想找些事情做以娱乐心情、打发无聊时光。他们主要选择玩手机游戏、登陆社交门户网站及聊天工具、看视频、看小说。调查数据显示,这一现象在高校教育中颇为普遍,该人群所占比例竟达到65.01%

2.3.2求知心理

在信息时代,传统的传播媒介已经远远满足不了正处于求知黄金阶段的大学生需求,发达的互联网络信息包罗万象。无论学生在课堂上还是课余时间遇到问题时,即可连接高速快捷的校园Wi-Fi,通过手机搜索引擎获取相应信息。调查显示,搜索引擎在学生校园Wi-Fi应用中占比15.24%,说明传统教育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高校课堂也必须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网络相融合,随时更新信息,才能达到知识有效传播的效果。

2.3.3求新心理

大学生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群体,而互联网所具有的即时性和和高速性信息,能满足他们的求新心理。调查发现,浏览新闻资讯在校园Wi-Fi上网应用内容中占比19.75%,仅次于社交聊天。

3校园Wi-Fi对大学生学习影响分析

3.1校园Wi-Fi对大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

综合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果,校园Wi-Fi的合理利用确实能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不少好处。

(1)校园Wi-Fi的设置使校园内学习资源与互联网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提高。许多学校图书馆学习资源可能只允许学校内网访问、下载并共享,也有一些文献资源网站在校内网访问时才能免费分享资源。当参加各类竞赛、毕业论文设计等,学生都需要大量

参考文献,校园Wi-Fi的设置则为学习资源的使用提供了便利。

(2)校园Wi-Fi促进了同学、师生之间的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当老师、同学都不方便面对面交流时,利用校园Wi-Fi进行网上学习交流,降低了交流成本,提高了学习效率。

(3)校园Wi-Fi的合理使用促进学生有效掌握(下转第252页)(上接第130页)课堂学习知识。手机搜索引擎随着各大品牌手机搜索APP的推出、手机浏览器等多渠道推广,逐渐为学生所青睐。手机搜索引擎在大学生校园Wi-Fi上网应用中占比15.24%,学生在校使用搜索引擎主要用来查询与专业相关的文献资料,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了解。

3.2校园Wi-Fi对大学生学习的消极影响

校园Wi-Fi虽然利益无穷,但上网犹如一把“双刃剑”,为大学生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隐藏着许多不利影响。因此,如果相关管理者不能合理配置与管理校园Wi-Fi,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不尽的麻烦与消极影响。

综合所有消极影响的结果就是学生学习成绩下降。具体表现如下:

(1)调查中,17.03%的学生反映校园Wi-Fi虽然提高了学生的出勤率,却降低抬头率,导致听课效率大打折扣。部分学生来教室上课的理由是教室里有免费Wi-Fi可蹭,而不是真正为了听课。为此,有些高校的老师为了防止这一现象的发生,采取了强制性手段——上交手机或者是屏蔽整个教学区的信号等。然而这些做法虽然有一定效果,但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可以说有些不妥当。

(2)若教室校园Wi-Fi信号好网速快,部分同学则会联网,做课堂学习无关的事情,降低学习效率;然而教室Wi-Fi网络信号不好,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对于需要网络课堂教学的老师来说,网络是必不可少的,若教室只有宽带,而没有校园Wi-Fi,则无法使学生进行现场资源的查找与共享,对教育质量的提高是一项大的挑战。

(3)当校园Wi-Fi网速太慢或信号不稳定,而又急需用时,会致使学生心情烦躁,丧失耐心及热情。

4相关建议

4.1对管理者的建议

管理者须详细了解校园Wi-Fi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优化Wi-Fi配置与管理,以提供更完善的网络服务,为贯彻落实网络课堂教育提供坚实基础。具体建议如下:

(1)管理者可开拓出适合大学生的个性Wi-Fi使用方案套餐。根据大学生使用Wi-Fi动力,使用时间分布,管理者可开拓不同的使用方案套餐。例如使用的时间控制,访问限制,地域限制,提供不同方案套餐,在帮助大学生学习的同时为其提供休闲娱乐的无线。另外从无线费用的角度出发,在免费使用时限的基础上,适当收取无线使用费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无线滥用的现象。

(2)结合教务课程需要,在固定教学区配置信号优网速佳的校园Wi-Fi,而在非需区域则不配置校园Wi-Fi但配置校园宽带。从无线定点配置的角度,配置适合不同学习场合的无线,结合课程老师的意见,控制学生无线使用,但切莫采取强制性的不合理措施。

4.2对学生的建议

作为学生,应该清楚认识到校园Wi-Fi对自己的利与弊,正确合理地安排时间,合理利用学校提供的Wi-Fi网络资源,切莫沉溺于网络,荒废学业。与此同时,做好人生规划,为为未来的职业道路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宫小淇,高娃,李晨光.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的调查及对研究[J].学园,2013(34).

[2]缪红燕,刘相臣,吴祥辉.TAM模型视野下大学生移动学习行为的调查研究[J].学术探索,2014(2).

[3]CNNIC.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7).

[4]CNNIC.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8).

第8篇:对网络课堂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 网络信息 拓展 教学 空间

网络,在这里特指校园局域网和互联网。所谓校园网是指利用网络设备、通信介质和适宜的组网技术与协议及各类系统管理软件和应用软件,将校园内计算机和各种终端设备有机地集成在一起,并用于教学、科研、学校管理、信息资源共享和远程教学等方面的计算机局域网络系统。在网络中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网络服务器(文件服务器)、网络通信设备和工作站(微机)及用户终端设备。所谓网络环境下,就是通过建立一个主题学习网站,构建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学习情境,学生与教师在网络平台上实现基于丰富资源的交互式学习。也包括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检索与搜集的学习活动。

全球范围内正掀起一个建设网络信息高速公路的热潮,即建立一个能够给用户提供大量信息,由通信网、计算机、数据库以及各种日用电子设备组成的完备网络。校园网络建设也正向这个方向发展。

1、任务设计

1.1积极建设教学网站,开辟网络课堂

教学网站的制作不强求其精美绝伦,但要求简洁大方实用,只要把学生想要的知识信息表达出来即可。网站的内容主要由以下几方面来组成:

1.1.1教师的授课教案

1.1.2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内容

1.1.3课后练习题、复习指导等相关数据

1.1.4学习参考书籍

1.1.5设立一个学习论坛,提供师生在线的互动式课堂

1.1.6提供学生交互式的辅助教学课件

1.1.7链接相关学习网站

通过以上内容的设计,使得教师的教案、习题及教学参考书等都公布于众,从两个方面来讲: 其一是有益教师专业知识的再提高和改变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其二是有利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将学生转变为主动学习者。

1.2公开教师电子信箱,确保师生沟通

利用电子邮件其快捷、方便和学生喜欢的特点,可以和学生经常保持联系,听取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和疑问,从而使教师全面了解掌握自己的教学全过程,可以让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在与学生的共同探讨中寻求一种更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有益于学生,也得益于教师。没有哪一位教师是完美的,只有在不断的摸索与探究中提高,才能无愧于人类工程师的美誉。

1.3利用聊天工具,畅谈教与学

据笔者调查,学生们普遍都有自己的QQ号,它是目前最流行的聊天工具了,想让我们的学生更好的参与学习,教师也必须要掌握这个聊天工具。从而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达到一种更好的教学效果。

2、资源收集

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通过计算机网络可扩展至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是全世界,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的学习资源,每个学习者可以在任意时间、 任意地点通过网络自由地学习、工作。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每一个人不管贫富贵贱都有可能得到每个学科第一流老师的指导,都可以向世界上最权威的专家请教,都可以借阅世界上最著名图书馆的藏书甚至拷贝下来,都可以从世界上的任何角落获取到最新的信息和资料。

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的类型主要可以分为二类:

2.1本地资源:指教师在上课之前把学生需要的部分资料收集整理好,集中在本地的局域网上,供学生参考使用。

2.2远程资源:指可以利用“雅虎、新浪、搜狐”等搜索引擎直接上Internet收集的资源。

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采的交互式人机界面,能为学习者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联想记忆特点的、按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因而很容易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为学习者实现探索式、发现式、研究性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3、优化辅导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并不排斥教师的辅导作用,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通常要求学习者自己做出决定和自己决定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指导和建议更多的是暗示性的而不是直接的,它只在学习者需要的时候才出现。教师可以帮助学习者最大限度的使用自己的认知资源和知识,作出适当的决策。

3.1由于网络资源的极大丰富,教师在筛选学习资源、组织学习资源、传递学习资源方面的主导性作用特别重要,要引导学生查找有益资源,避免漫无目的的无效劳动。

3.2加强个别辅导。个别辅导可以在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留言簿、电子邮件等非同步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校园网的聊天室实现同步的交流辅导。前者不受时空、地域的限制,后者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请教,得到教师的即时讲解,就像面对面一样。

网络教学是学校未来教学的一个必然趋势。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和提高,单机教学迟早要被网络教学所替代。多个单机一经形成网络,用户可随时访问网络上所有微机终端的软件,实现资源共享。这样既可集中管理教学,又可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在当今教学经费紧张、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以教学、办公为中心建立起一个校园局域网势在必行。校园网将真正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校园网的建立必然使学校突破空间的围墙、时间的界限,极大的扩大教学规模和节省教育投资;校园网的建立必然实现跨越校界、省界乃至国界的资源共享;必然能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推进教材内容、方法、手段和教育模式等全面深刻的变革。

参考文献:

[1]王竹林等.校园网组建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来宾,付晨朴.网站规划建设与管理维护[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

第9篇:对网络课堂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WebQuest;大学英语;网络课程;设计

WebQuest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探究学习方式,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问题(专题)为载体,以学习者为主体来培养其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能力。如果我们努力探索WebQuest的规律,将WebQuest与网络课程有机结合,无疑会弥补网络课堂不足,促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04)中提出的“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之目标。

一、网络课程的内涵及特点

(一)网络课程的内涵

按照《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定义,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高校网络课程在组成结构上应尽量适应网络化学习模式的要求,实现学习资源共享、多向协同互动、自主学习、实时反馈转变。其内容应该包括“教、学、考”三方面,这既是教师的课件也是学习者的学件,还应当体现对教学活动的支持和学习效果的追踪和监控能力。既要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为学习者营造探索与创造的空间,又要通过在线交流平台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协作化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网络课程的特点

1.超时空性。网络课程通过互联网连接的特点保证学习者可通过网络终端随时随地地获取,其学习时间和空间不受限制。

2.资源共享性。网络教育资源是一种以电子网络为载体和传输媒介的数字化资源,可供网络用户随时访问。

3.便于合作性。网络课程的学习可不受时空的限制来进行交流和研讨,学习者可利用适当的软件工具支持协同学习与研究。

4.多向互动性。学习者既可以在自身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时产生人机双向互动,也能与教师、同伴、专家对话而产生“人―机―人”之间多向互动。

二、WebQuest的内涵及特点

(一) WebQuest的内涵

WebQuest是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的伯尼•道奇 (Bernie Dodge)博士和汤姆•马奇(Tom March)于 1995年创建的一种以网络为协作平台,基于探究的专题学习模式。一个WebQuest必须包括绪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估、结论等关键属性。还可以有诸如小组活动、学生角色扮演、跨学科等非关键属性。基于 WebQuest的研究性学习方式主要是在教师设计的网页中为学习者构建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学习者确定主题后,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最后予以评价。

WebQuest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探究学习方式,其实质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指导的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基于丰富网络资源的研究性学习;基于任务驱动的研究性学习;注重评价的研究性学习。

(二) WebQuest的特点

1.资源信息的丰富性和可取性。学习者可以根据特定任务在互联网上有效地收集、解释和分析信息。

2.任务相对统一性和开放性。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者都要以特定主题为任务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并且其探究活动的过程是开放性的。

3.任务驱动性和协作性。教师通过特定任务的构建来驱动学习者分析利用各种网络资源,通过独立或者协作方式找出解决任务的方法。最终使学习者对问题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并通过新的方法建构知识。

4.虚拟与现实的结合。WebQuest以Internet的虚拟空间为基础来分析和评价各种资源,以提出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有效方法。

三、WebQuest建构的大学英语网络课程设计的理论依据

Jonassen (1999)曾指出,学习是意义建构,强调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目标指引性、任务真实性、不断反思性和互动合作性。一般认为,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和人本主义思想(Humanism)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的重要理论基础。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cognitivism)的进一步发展,其理论内容丰富,但其核心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则认为:学习者自身具有学习的能力;当学习符合学习者自身的目的时才会有意义;当学习者负责任地参与学习过程时,就会促进学习;涉及学习者整个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学习;同伴学习和小组学习,可促进学习。因此,学习者的建构知识意义的能力在决定其获取知识的多少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借助于迅猛发展的计算机技术,正可以发挥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优势,为学习者创设有一定难度的教学任务,对学习者实施针对性地语言知识教学,在有效的合作活动中培养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解释和社会交际能力。网络课程要体现多媒体化、个性化、合作化、交互性和开放性特征,除了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以外,还要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支撑。要重视学习环境的设计,体现学习者的认知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能体现学习者自主学习性和协作学习性。而基于Webquest的网络主题探究学习,有机结合了“支架式(导言)”和“抛锚式”(任务驱动和预设资源)的教学方法,体现了建构主义思想,强调“在用中学”“在解决问题中学”。

WebQuest和网络课程在教学设计理念上的诸多一致为两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结合提供了新思路。大学英语学习者的交流、协作和竞争在网络环境中可以得到真实的体现。基于WebQuest的大学英语网络课堂应围绕学习者的思维发展和认知能力的提高来设计,注重学习者的主体认知作用,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并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创造语言学习者自主学习氛围。因此,大学英语网络课程在设计上应突破简单的语言知识演示型模式,要体现语言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和运用语境;重视问题与回答方式的设计,提高学习者的主体参与程度;加强对学习者的引导和帮助,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提供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实现软件的超链接结构,启发学习者的联想思维。将WebQuest的设计与网络课程的有机结合将极大促进当前大学英语网络课程设计和利用中的不足,实现大学英语教学向个性化、主动式和协作性方向的转变。

四、基于WebQuest的大学英语网络课程设计

(一)基于WebQuest的大学英语网络课程的设计目标

基于webQuest的“网络课程”的设计目标应符合网络教学和英语学习规律,充分体现英语课程的特点;应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优势来设计开发各类英语资源,为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提供最优化资源。在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具体设计上,既要运用先进的教与学理论指导进行教学设计,又要充分应用WebQuest设计学习平台来设计适合英语网络教学新模式,最终达到培养学习者能力的目的。

(二)基于WebQuest的大学英语网络课程的特点

1.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专业性、规范性

课程教学内容无科学错误,教学实例有实际代表性、学科相关性;各种资源都要符合教育资源相关标准和学科专业标准等。具体而言,大学英语网络课程里的内容应该是规范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做到既是语言知识的传授体,又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传播体。

2.资源的丰富性、共享性

课程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一定量的额外参考资料;课程内资源的共享性既是课程学习者之间的内部资源共享,又能做到外部资源共享。要充分利用Internet的资源优势,为学习者提供尽可能多的与英语学习相关的音频、视频和文本资源,又要有合理的外部资源链接功能;不仅仅是教师的管理平台,也是学习者相互交流、上传与搜索英语学习资源的宝库。

3.问题(专题)式

问题是实施探究学习的起点,是发现知识的开端,学习者围绕着课程中既定的问题(专题),或在课程创设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最终实现内化知识,学会应用,实现创造。英语语言文化知识的学习虽然在很多人看来只是听说读写译的技能训练,但实际上却蕴含诸如语义、语用、文学、文化等诸多深层次问题。尤其是特定英语语汇在不同语境中的运用和翻译是中国学习者所迷惑的,而中西文化的比较更是学习中的一大难点。这些都可以通过问题(专题)让学习者进行不同层面的探究,从而真正理解语言的运用,文化的实质。

4.开放性

探究学习的过程和教学方式都开放的。基于webQuest的网络课程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也可以用于学习者课外自学;网络课程可以是课堂教学的辅助,也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更可以是课外学习的平台。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已从单纯的教授向交际运用过渡,课堂已成为师生互动的舞台。而英语学习者的层次和需求是多方面的,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网络课堂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时少,需求多的供需矛盾。从而让学习者转变学习观念和模式,从被动的“让我学”到主动的“我要学”。

5.自主探究性与合作探讨性

基于webQuest的网络课程能突出体现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满足学习者自主学习的需要,充分发挥学习者自主探究资源的能力,满足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自我选择、甄别和管理。英语语言文化知识所涉及的内容广泛,学习者本身对语言知识的需求千差万别,而教师的课堂教学仅仅只是大学英语教学设计环节的引导,要借助“多媒体(multimedia)”来进行“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教学,以更“贴近学生生活(relevant to students’ lives)”和“贴近职业市场(career-oriented)”。这一过程的实现无疑需要学生在文化情景下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探讨,以满足个人对知识的需求。

(三)基于WebQuest的大学英语网络课程的设计策略

1.学习情景的设计

任何知识都具有情境性,知识在不同情境具有不同的意义。因此,为了让学习者能够理解英语语言文化知识的真正意义,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要借助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呈现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真实情境,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者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以问题导入,创设引入思考的问题情境,激发学习者的好奇心和探求心理,培养学习者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习者协作学习设计

协作是网络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基于webQuest的大学英语网络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通常要借助各种通信工具(如电子公告版、聊天室、网络协作学习平台和电子邮件等)进行协作交流。这种协作学习模式不应局限于写作和翻译方面的技能训练,还应应用于口语合作练习中。

3.教师作为意义建构指导作用的体现

基于webQuest的大学英语网络课程在设计与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兼顾和融入教师的导向作用。可以通过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重难点、教学安排、学习要求、学习指导与建议等的详细说明和教师同/异步答疑、助手同步帮助(智能)来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尤其重要的是,教师在学习情景的创设和相关讨论主题的设计上更应体现建构作用,明确学习目标和过程,使网络课堂不仅实现人机对话,更重要的是进行人际交流。

4.知识意义建构过程的呈现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过程,意义建构是学习的目的,它要靠学习者自觉、主动去完成,教师和外界环境的作用都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计算机和网络作为一种外在的媒介是实现学习者意义建构的一种有效桥梁,它必须以实际有效的资源内容为核心来促进构建过程的实现。基于webQuest的大学英语网络课程必须要有符合大学英语学习者知识水平的资源素材,要符合英语语言学习的内在规律。

5.网络课程中的评价设计

网络课程的学习评价是网络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是检查网络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特别是在学习者自学活动中,评价不仅可以检验学习效果,还可以激发学习动机,激励学习热情。评价结果作为一种反馈信息,可以使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者及时知道学习者的学习情况,为教与学的行为提供客观依据,并可据此修订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指导;学习者也可据此变更自己的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学习评价的目的就是要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随时可得到反馈调节的可控系统,使教学效果越来越逼近预期的目标。基于webQuest的大学英语网络课程尤其应注重学习者探究的实际效果,讲究学习评价。这种评价可以是单独的个人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全体评价或教师评价,或者是匿名的(网络游客)评价,也可以是多种方式的组合评价。无论采用何种评价方式,学习者本人都应意识到评价本身的反拨作用。

参考文献:

[1]于晶莉,韦明.谈高校网络课程建设的问题与思路对策[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5)54-57.

[2]陈炼.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新途径―――网络主题探究教学(WebQest) [J].山东外语教学,2005,(3)58-60.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Z].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