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微课课程开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特校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容
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容主要包含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三个方面。
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包含特殊教育专业理论、特殊教育康复理论、特教学校学科性知识、学科信念和学科发展等方面的知识;特殊学生发展和成长阶段方面的知识以及与残疾学生交往、互动的知识;特殊教育课程资源、课程目标、课程评价等方面的知识。专业技能包含教学实践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反思创新能力、职业特殊能力。专业情意包括对特教事业的深刻理解,对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的认知认同程度,对工作群体的向心力和奉献精神。
二、微课的概念及其应用
微课是近年来由国外微课程传入我国发展起来的一种资源类型。在教育部组织的第一届微课大赛参评项目及相关要求中,对微课的概述如下:
微课的概念:“微课”全称“微型视频课程”,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之有机结合体。“微课”核心资源是“微视频”(教学视频片段),同时可包含与该教学视频内容相关的“微教案”(教学设计)、“微课件”(教学课件)、“微习题”(练习测试题)、“微反思”(教学反思)等辅教与学内容。微课的类型分为讲授型、解题型、答疑型、实验型、其它类型。
三、微课资源开发与利用
微课资源的开发,首先能够促进特校教师明确课程目标,全面把握教材、分析教材,促进特教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其次通过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提高特教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特殊教育基本功;通过对微课课程资源开发,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和反思创新能力;通过合作开发与利用,从而加强对特殊教育事业事业的理解和对工作的向心力。
1.规划内容,合理选题
微课选题是微课的核心。微课主题的选择首先要确定学科知识点,做好内容的整体规划;然后根据教学中的重难点或某个教学过程进行选择。可以是学科知识及重点、难点、考点的讲授,也可是针对典型例题、习题、试题的讲解分析与过程,可以是围绕学科疑难问题进行分析与解答,也可是针对教学实验进行设计、操作与演示。
2.精心准备教学设计
在明确教学内容后,教师基于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材进行处理,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设计巧妙的活动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要对教学的环节、过程、具体内容、教学语言、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快速引入课题,内容讲授线索清晰,合理安排问题的提出、教学活动和学生协作探究解决问题等环节。
3.实施课堂教学,制作微课
在微课制作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进行课按照设计进行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主要呈现形式,教师的教学经验与策略常常内隐于教育实践情境过程中。教师要在短暂的时间内展示其教学技能,同时也要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即教师的教学任务更加明确化、精细化。要做到以上几点,就要求教师具备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精湛的教学技能,淋漓尽致地展现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 以视频为载体记录、再现和诠释真实的课堂。
在微课制作过程中,要求相关人员掌握并使用相关的现代教育设备与技术进行录制、编辑和处理。
4.拓展其他教学资源
微课是一个有机组成体, 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视频、教学设计,还包括多媒体课件、教学反思、专家点评、学生反馈以及课堂练习等教学资源,丰富了微课的内容。多样化的教学资源,要求教师掌握相关理论与技术,保证资源使用的方便性。
四、微课对特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微课不仅是特校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育资源,而且也构成了特教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它无论是对残疾学生的学习还是特校教师的教学实践以及专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师生互动改进与提高
微课以它的资源多样、情景真实吸引残疾学生,以它主题突出,指向明确是内容变得更加精简,以短小精悍更加符合残疾孩子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能够促进残疾学生的学习,补偿残疾学生的缺陷。众所周知,随着社会的发展,残疾学生的人数的减少,多重残疾更多的体现在他们身上。特校教师要求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因材施教,加强残疾学生的个别化教学。
2.利用微课,提高特校教师的信息素养
通过微课的制作与使用,不断促进教师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掌握与运用。在微课的使用和更新过程中,不断提高特校师生信息素养,从而逐渐“微课”资源从量的累积到质的变化。在网络环境下,在广泛共享微课资源的同时,通过开展对资源的讨论、评价等活动,借助师生的群体智慧促进资源内容的不断更新丰富,从而使资源达到新的扩展和提升。
3.基于教师教研,促建特校教师的专业发展
微课为教师提供真实而不加修饰的课堂教学和超媒体环境,为研究课堂教学、激发教师自主反思、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微课是由一线教师自行开发,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为教师所需,为教师所用,解决工作中的棘手问题,微课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范式。
微课在我国尚属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在特殊教育领域方面的开发与应用更是尚未见正式的研究。作为特殊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式,我们要密切关注新的教育教学动向,更新观念,创新方法,注重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特殊教育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胡铁生、詹春青.《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年22期
[2]吴安燕、陈继良、张弘毅.《微课理念下的教师教育技能实训方案研究》.《软件导刊》,2013年6月
[3]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远程教育杂志》,2013年04期
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曾说:“没有语文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开发。”相反,没有课程开发也就没有语文教师的发展。三级课程政策对大多数教师来说,“挑战”的成分多于“机遇”的成分,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才能迎接挑战。所谓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教育计划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以改进课程功能的总称。课程开发能力是指一种将学习者的经验内容的总体从整体的角度去改善的专门特性。课程开发能力不仅包括具体的课程开发,也包括注重平衡性的教育课程的全体和各学校自身的语文教师团体的专业力量。“语文教师开发课程思维方式是指语文教师自身所拥有并运用于课程活动中 ,直接影响课程活动的实施、决定课程活动成效的能动力量。”
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思维方式是指语文教师自身所拥有且在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中具体表现出来的理解、选择、规划、编制、整合、实施和评价校本课程的所有思维方式的统称。
二、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语文教师课程思维方式的现状
1.语文教师的校本课程思维意识与课程观念较弱。
“对大多数语文教师而言,在语文教师职前教育中所学习的是无课程的教育学,语文教师缺乏课程开发的知识技能。”校本课程开发中,语文教师专业的发展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课程开发的主体意识,摈弃陈旧的课程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出高水平、高质量的校本课程。因此,“课程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 。但是目前,许多学校仍将学生的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作为工作的中心。校本课程在这些学校流于形式,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
2.语文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思维意识缺乏。
长期以来,中小学基本上沿用一个教学计划、一套教学大纲和一套教材的方法,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长期的计划体制也使校长和语文教师完全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多数语文教师开发课程资源只是为“开发”而“开发”,是对现行学科和教材的翻版和补充,于是出现了不是按学生兴趣特长而开设、而是按语文教师“特长”开设的校本课程。教材编写往往是“师自为本”,学生没兴趣也只能被迫学习。
3.传统教学文化导致语文教师对校本课程的适应转型较慢。
我们将学校改革简单视为教材、教法、评价等方面改革的机械拼凑,没有上升到学校文化的高度予以必要的整合,结果使改革事倍功半。美国学者富兰(M.Funna)说过:“如果欠缺一个支援性的学校文化,课程改革无望。而学校文化转变是一件长久而棘手的事情。”课程改革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变革,是学校新文化与旧文化之间的冲突与磨合的过程。只有学校新文化的建构,才能使校本课程开发不流于形式,才能使校本课程融入国家、地方课程的体系,成为一个和谐不可分割的整体。校本课程的成功实施,需要新的学校文化与之相适应,这种新文化的特征应该是注重创新、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亲近自然、尊重差异、多元民主、合作参与。
三、提升语文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思维方式的对策
1.提高课程意识。
语文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提高语文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思维方式的前提。而我国语文教师多数只有教学意识,缺乏课程意识。“课程意识是语文教师的一种基本专业意识,是语文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对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包含有:主体意识、生成意识、资源意识。明确的课程意识支配着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方式、教育角色以及语文教师在教育中的存在方式与生活方式。
2.开展教育行动研究。
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理念是:语文教师即研究者,语文教师只有边实践边研究,才能提高自身科研能力,有效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语文教师进行的研究与学者和科学家的研究不同,语文教师的研究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语文教师既是研究的主体又是研究的客体。所以,行动研究是语文教师的主要研究类型。行动研究是二战后兴起的一种研究方法,它的基本特点是:行动研究者是语文教师本人;行动研究的目的是改进语文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语文教师在自己的语文教师实践中进行研究。教育行动研究是提高语文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思维方式的重要途径,能有效解决教育中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将二者结合起来。
3.丰富校园文化底蕴。
学校文化指学校中的主体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学校面貌、制度规范和精神气氛等,其核心是学校在长期办学中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仅靠语文教师转变观念、加强相应知识结构的改变,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只有建立民主、开放的学校文化,才能极大地促进语文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热情,语文教师的创造性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4.完善评价机制。
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语文教师的评价是一个对其自身开发的评价与质量监控的过程,它不应该仅仅是总结性的,更应是一种形成性、发展性的评价。正如斯塔弗尔比姆(D.L.Stufflebeam)所说,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为了改进”。“评价是一种划定、获取和提供叙述性和判断性信息的过程。这些信息涉及研究对象的目标、设计、实施和影响的价值及优缺点,以便指导如何决策,满足教学效能核定的需要,并增加对研究对象的了解。”
参考资料:
1.朱超华《新课程视角下教师课程能力的缺失与重建》,《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6期。
2.崔允部、沈兰《校本课程:辩护与批判》,《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11期。
3.张永谊《校本课程开发的困惑与思考》,《教学与管理》2000年第6期。
4.张立昌《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学校文化适应性及其改造的目标》,《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第4期。
5.靳玉乐《校本课程的实施:经验、问题与对策》,《教育研究》2001年第9期。
6.郭元祥《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
【关键词】 计算机课程 微课 开发现状 设计方法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日渐成熟,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学校都已经将计算机作为日常教学活动的辅助工具,并开设了一些有关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课程。如何利于计算机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为社会培养符合市场要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成为计算机课程教学的重点。
一、计算机课程微课的含义及特点
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指的是将计算机技术作为基础,以实践为教学目标的,通过录制短小的视频,记录老师们对于重点、难点知识的讲解或者针对某一个教学环节展开的教学活动等的全过程,以视频的形式为学生教授课程知识的教学。微课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具有课时短,内容精的显著特征,它的优势在于微课的教学内容所涵盖的教学内容十分广泛,不仅可以对传统课堂上的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进行教学,还包括园艺、厨艺、手工等等教学课程,内容非常丰富,并且制作简单、交互性强、可以将现实情境再现,并且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易于传播。微课所用的教学时间很短,是围绕某个教学案例、教学环节或者某个知识点、习题展开的教学活动,所以对于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进行个性化的学习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言有较强的优势。
二、计算机课程微课资源设计开发现状
1、计算机课程微课资源设计开发存在的问题。在对微课视频进行制作时,常出现镜头画面单一、画面不清晰、制作技术简单、以及趣味性不强等问题。由于视频录制的主要内容是老师的教学过程,因此在录制时,老师也只是将录像机或相机固定在一个位置,对着教师、黑板拍摄,并没有对景别进行调换,致使画面单一缺乏转换,趣味性不强。而画质不好主要是因为老师没有采用高分辨率的录制工具,这些问题都会对微课优势的发展起到制约影响。
2、在开发微课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教师是微课视频的制作者,在对视频进行制作时常常会遇到许多困难,例如对于微课的设计方法没有完全掌握,对拍摄脚本的撰写和拍摄录制技术不够熟悉,对录屏软件、课件制作的软件也不够熟悉,后期剪辑加工技术难度太大等等,这些问题都将直接影响着微课资源的质量,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计算机课程微课资源设计开发的方法
1、规范微课的设计开发流程。首先确定课程教学的目标,其次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录制视频,最后对视频进行后期的剪辑处理,这是计算机课程微课资源设计与开发的主要流程。许多老师采用微课教学实际上并没有依据教学内容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因此对于微课教学的利用并没有达到教学的要求。在以后的教学中,老师们还需要注意将微课的设计流程规范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首先针对计算机微课程的内容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并设计高相对应的电子课件、微课教案和习题等。其次制定好微课视频拍摄的脚本,依据教学内容进行视频的拍摄和制作,再次,将拍摄的视频进行后期的处理,并上传到课程资源平台,开展微课教学,最后还要根据微课资源的实际应用情况,学生对微课资源的接受程度对微课资源进行完善化的处理。2、注重微课设计开发中的创新。在对微课资源进行设计与开发时,重点不仅仅在于老师对微课视频的制作和应用,还在于微课视频的形式应该多样化,老师可以从电视和广播中获取经验,对微课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创新。需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拍摄和制作不同的有针对性的微课视频,例如形式上可以借鉴电视广告,以做广告的形式开展教学。这样一来,将会大大提高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们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程度。3、微课资源的完整性策略。目前老师对微课的制作主要是依靠自己利用相机或者录像机对教学内容进行录制,由于缺少高技术的拍摄和后期制作的工具常常使视频质量不佳,因此,学校要为老师做好微课视频制作的资源配置工作,通过为老师提供相关书籍和工具,提高他们对微课视频的录制质量。4、加强对微课制作的评审。在老师们制作完成微课视频后,学校要对其进行审核,只有通过了学校的审核才可以被利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去,审核的内容包括微课视频是否与教学内容相匹配、视频的清晰度和趣味性等,以此不断提高老师们的微课视频的制作能力,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小结:利用微课资源进行教学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在当前我国对计算机课程微课资源的设计开发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学校和老师提高重视程度,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以实现微课优势的充分发挥。
参 考 文 献
[1] 曹春荣. 计算机课程教学新思想、新方法的探索[J]. 职业教育研究. 2014(07)
[2] 孙悦. 计算机课程教学必须突出技能培养[J]. 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4)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微课;开发;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19-0054-02
“微课”一词由美国人戴维・彭罗斯首次提出,他明确指出微课资源将成为“知识脉冲”,即能促进知识的快速发展。近些年来,微课在国内外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受到了广大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
对于何谓“微课”,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上海师范大学黎家厚教授在《微课的含义与发展》中将微课界定为“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精悍,能集中说明某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微课主要是使用微视频来记录教师教授的知识与技能。
如今,微课正在引起一场史无前例的课堂教学的变革,微课资源已经在诸多课程中得到了开发与利用。《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是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在这门课程中开发与应用微课资源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开发与应用微课资源的意义
从目前来看,我国的中职教育存在生源差、学生入校层次低等问题,中职生对学习没有浓厚的兴趣,自我控制能力差、知识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差。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很容易心不在焉,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睡觉的现象屡见不鲜,久而久之造成师生双方都苦不堪言,导致课堂教学难以为继。
21世纪是信息社会,社会大众对计算机已经不再陌生,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成了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基本技能。很多学校将《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当作公共基础课开设,可见其重要性。同时,这门课程的实践性很强,但由于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在这门课程教学中过于强调理论灌输,导致学生兴致缺乏,教学目标很难顺利实现。
根据《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的教学要求和中职生的学习现状,结合微课资源短小精悍和主题明显的特点,将这门课程教学与微课资源有机结合有着明显作用,可以集中中职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不必拘泥于教师的灌输,学习效果大大提高。
二、微课资源在《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中的开发与应用
1.选取教学内容
中职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练习,能熟练完成计算机硬件的拆卸和组装。但由于不少中职院校缺乏应有的教学设备,实验教师综合素质不过关等,这一切都影响这门课程的顺利开展。在传统模式下,教师往往是对着教材讲解一遍教学内容,再让学生到实训室操作一遍,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很难记住操作要点,还可能损坏设备,特别是安装CPU时,可能会折断折弯CPU针脚。所以,在开发微课资源时,要着重加强计算机组装内容,使学生掌握必要技能。
2.设定教学目标
本次教学任务以工作小组为单位,主要是为计算机公司客户提供计算机组装服务。中职生先学习微课,掌握组装计算机硬件的基本要点与操作步骤,并通过实际操作完成装机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达到这一系列目标:(1)掌握组装计算机硬件需要的工具;(2)了解静电的防护知识;(3)掌握组装计算机各硬件的注意事项;(4)熟练安装计算机硬件。
3.设计计算机硬件组装微课
微课是为了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内容精、时间短的教学资源,微课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必须体现“精”这一特色,在教学目标定位方面要更加清晰,必须具有很强的目标指向性,而且微课资源不能成为教学内容的堆积,不是说在课堂上放放微课视频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针对这两个基本原则,再结合《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的教学目标,可以将微课设计成前期准备、硬件安装和点亮测试这三个微视频,再加上文字资源与图片资源,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
4.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设计是一个系统过程,需要遵循一系列基本步骤。(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客户到计算机公司购买计算机的真实场景,让学生依照客户的要求进行计算机硬件安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已经学过的计算机硬件的相关知识,实现温故知新。(2)分析任务。教师要引导各工作小组深入分析本次任务中要用到的基本技能,需要的工具等,然后由小组组长汇报分析结果,再由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各有分工,共同合作,保障任务的顺利完成。(3)实施任务。在这个阶段,有前期准备、硬件安装、点亮测试三个环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微课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教师为有问题的学生提供技术支持。(4)评价任务。在该阶段要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具体包括组内评价、组间评价和教师评价等方式,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5)课堂小结。各工作小组代表集中发言,略谈本次课的收获,总结自己的不足,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最后由教师布置开放性作业,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
【关键词】建构主义;高职药学;无机化学;微课程开发;研究报告
一、研究概述
1.研究目的和意义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1]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高职院校的专业基础课程改革一直没有突破,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影响专业课程的学习,所以基础课程的改革不容忽视[2-5]。无机化学作为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必须满足专业课的需要,为专业课打好基础。微课程的开发和应用体现了教育教学思考与教育技术的结合,有以下意义:①可以使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②使教师的经验能够总结下来,同时节省教师一遍遍讲解的时间,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研究教学,从而进一步完善微课程。
2.研究过程
2012年课题负责人就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微课程教学,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欢迎,为高职药学专业无机化学的微课程开发提供了可行性经验也奠定了基础。(1)专业课程调研,确定无机化学的课程标准课题组对药学专业的后续课程进行了调研,同时也广泛听取了专业课教师及用人单位的意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依据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着为专业课服务和兼顾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最终确定了无机化学的课程标准。其中教学内容分为两个模块,十项内容。第一模块:微观领域模块,包括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两项内容,此模块为有专接本、自学考试等继续深造需求的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第二模块:宏观领域模块,包括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氧化还原反应、配位化合物、溶液、胶体溶液、电解质溶液、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八项内容,此模块主要讲授与药物有关的无机化学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2)提炼知识点,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进行课程设计此环节是整个课题的关键部分,针对课程的难点和重点,提炼成25个知识点,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对知识点进行微课程设计。在设计时,导入问题应该来自生活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样能更好的吸引学生进入学习情境。(3)按照设计进行微课程开发将上面的设计用多媒体表现出来就可以了,在微课程开发时,充分利用图片、动画、声音来表现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4)用微课程实施教学教学中,先让学生看微课程视频,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展开思考,自己寻求答案,最终让学生明白要学习的知识点,这个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建构新知识的过程。(5)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反思每次学完一个知识点,教师和学生都要进行反思,教师要反思在设计和制作上是否还要改进,在与学生互动讨论的过程中是否还可改善;学生要反思通过微课程的学习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
二、结果
1.系统性的开发了高职药学专业无机化学的微课程针对分解的25个知识点,开发了相应的微课程,使高职药学专业无机化学的微课程有系统性,现已传至学校网站供学生学习,效果较好。2.微课程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成绩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完成了2015级、2016级两届高职药学专业无机化学的微课程教学,图1为2015级、2016级期末成绩分布图。从图上可以看出2015级平均分数79.7分,2016级平均分数81.8分,说明成绩有所提高,成绩分析柱状图呈现高分多、低分少的偏态分布,说明微课程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多数学生成绩优秀。3.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经验率先在国内以高职药学专业的无机化学微课程开发为例,系统性的探讨了基础课程微课程的开发,满足学生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需要,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讨论
本课题在结合现代高职学生的特点和应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基础上展开研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首先根据药学专业的需求对无机化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重组,然后对教学内容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进行了分解,在分解的基础上对无机化学课程进行了微课程的开发和应用研究,开发出了25个微课程视频,并已上传至学校网站供学生学习,这些视频易化了无机化学课程中的难点、突出了课程重点,开发出的微课程除了应用于课堂教学,还可以应用于学生的课下预习和复习,改进和提高了传统的授课方式,从教学效果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看,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践证明,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符合当代高职学生的特点,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2011.
[2]张淑凤,王海杰,刘超.高职药学专业无机化学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教育教学论坛,2015,(27):260-261.
[3]张淑凤,王海杰,刘嘉坤.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30):279-280.
[4]张淑凤,王海杰,刘超.对高职基于工作过程的改革及医学生知识储备的思考[J].职业,2015,(17):37.
关键词 微课程;教学模式;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0-0066-03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micro curriculum concept, charac-teristic and design principle, and analysis of micro course used inthe feasibility and advantages of teaching by using literature researchmethod, and combined with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the course of mi-cro curriculum design and development,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micro curriculum design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micro-courses; teaching mode; teaching resources
1 前言
各种微电子设备的不断涌现,催生了新的教学形式――微课程。它的出现加强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弥补了教师不能一对一教学的缺陷,适应了个性化学习。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领悟程度进行网络下载或重复收看,真正落实教学内容,继而提高教学效率,也节省了教师的工作时间。本文通过对微课程的设计过程的研究,结合微课程开发实例,提出微课程设计与开发的优化策略,进而推广微课程教学模式。
2 微课程概述
微课程概念与特点 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教研员胡铁生首次在国内提出微课程的概念。他认为微课程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1]。微课程是将原课程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为一系列包括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是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整合为一体的新型资源,是课程改革与信息化进程中的学习资源创新[2]。一般认为,微课程是来源于现实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师授课的浓缩、搬迁与改版,本质上属于教师为中心的模式[3]。微课程将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结合起来,通过分解教学内容将之形成细化的教学目标,以产生一种更加集聚的学习体验。
微课程从字面上可以看出是以“课”为灵魂、以“微”为中心作为其显著特点的,它强调了课不仅包括学习资源,还有学习内容、学习活动等教学服务,而“微”准确抓住了学生注意力集中的特征。整体而言,微课程具有以下5个方面的特点[4]。
1)课程短小精悍,内容少而精。微课程是以短小著称的,从时间角度来看,微课程学多在10分钟以内,这样能节省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同时,10分钟的学习更符合小学生注意力集聚的学习规律。再从内容上看,微课程学习是将教学内容分为若干部分,并对其中一部分进行设计学习,因此更注重内容的细化、片段化。
2)课程主题明确,针对性强。微课程的内容直接指向具体教育教学问题,关注小现象、小故事、小策略,主题突出,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难点或重点的教学,目的性明确,学习需求也能一眼看出,具有典型性、专题性的特点。
3)课程注重交互性,参与性强。学生可以进行在线学习、移动终端学习,还可以进行网上提问,对于不理解的知识点可以重复收看,可以进行快进、后退、暂停等操作,即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控制自己学习的节奏,个体参与性更强。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留言、提问情况来调整教学进度。
4)课程的运用更加灵活、便捷。微课程的学习不局限于课堂,也可以在课下,学生可以使用手机、iPad、MP4等终端设备进行下载、缓存,更灵活,方便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进行学习,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
5)课程完备的教学设计。微课程的制作包括设计、开发、制作、应用、评价、反馈等,是一套完整的教学过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具有流畅的网上学习平台和良好的学习支持服务平台。
微课程设计原则 相关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表明,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一般要遵循以下5个方面的原则[5-7]。
1)微原则。微课程与其他课程最显著的优势就是“微”。所以,在微课程的设计中也必须发挥“微”的优势,这个原则不仅符合小学生的视觉驻留规律和认知特点,而且“微”也表现在学习内容的碎片化上,微课程将学习内容划分成一个个小的学习单元,这样更有利于内容的吸收。
2)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微课程的设计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上来,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措施都是围绕学生更能吸收知识、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在设计过程中,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
3)交互性原则。交互性原则是最能体现微课程教学服务这一特征的,学生通过在线交流,实现双向互动。学生进行提问,教师进行答疑解惑,同时学生之间也在进行交互,会慢慢形成一个学习兴趣和爱好相同、交往频繁的认知网络。微课程学习的交互不单单是与学习资源的交互,还有学生与教师、学生之间建立的动态联系。
4)情境性原则。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生动为主题的场景,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微课程教学就是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首先给予学生视觉的冲击,接着通过问题引入,激起学生大脑的运动,使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学习不再成为一种负担。
5)实用性原则。俗话说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就是帮助人们理解事物的本质。教师应该给学生灌输学习知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培养他们观察生活、勤于思考,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来解释某一现象的能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3 Flas设计与制作微课程个案设计
个案设计前期分析 在本案例中,由于Flas设计与制作课程操作性极强,根据微课程设计的原则,特别适合微课教学。
1)案例内容选取与分析。本案例选取Flas设计与制作课程中“长方体制作”作为开发内容,主要是要学生认识空间立体图形的制作。在学习之前,要求学生具有空间想象能力,通过联系日常生活中看见的一些物体,了解立体图形特点,这样学习也就有了概念思维。
2)学生分析。Flas设计与制作课程是高校教学内容,学生已经进入成年,学习活动比较受兴趣的驱使。因此,充分运用感性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好奇,进而通过直观形象的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这样的学习更有效。
基于上述分析,学生要学习立体图形制作,教师有必要通过情境性的引导,尽量采取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立体的逻辑思维结构。
“长方体制作”的微课程设计 课程主题:长方体的制作。
1)学习目标:通过制作长方体,掌握在平面动画设计中制作具有立体感的动画;并通过本例,掌握Flash中“三维旋转工具”和“三维平移工具”的使用。
2)教学重点:三维旋转工具的使用。教学难点:三维旋转中x轴、y轴、z轴的控制。
3)设计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境,生成问题。出示包装盒动画图1,提问它们是怎样制成的?并指出各面的制作原理,引起学生思考。
第二步:建立表象,生成概念。对长方体的面、棱角、顶点等具体关节点结合图形进行描述,让学生回忆以前学习的图形绘制工具的应用;然后教师出示课件提出相关的问题,结合图形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对从平面到立体的迁移。
第三步:探索制作方法。了解了制作的过程以及制作原理,再结合基本动画制作中的“传统补间动画”制作相关知识,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的模型,并通过使用“三维旋转工具”和“三维平移工具”,从前面、侧面、上面各个角度观察模型,如图2所示,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更牢靠掌握知识点。
第四步:迁移类推。通过本案例的制作,要求学生掌握三维工具的使用,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相互转化的理解力,学会根据条件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
第五步:优化训练,灵活练习。出一些由易到难的练习题目,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而且可以学以致用。
4)微课程的制作。需要设备有电脑一台,麦克风或话筒一个,屏幕录像软件或智能拍摄手机或数码相机,PPT课件,视频编辑软件。搜集有关的教学材料和多媒体素材,根据教学设计过程,制作PPT课件;打开电脑的屏幕录像软件或打开手机的录制功能,调整好话筒的位置和音量;讲解者打开要用的PPT课件,调整好PPT的界面和录像的位置后,点击“录制”按钮,开始录制;按照教案,执教者一边讲解一边进行课件切换的各种操作,尽量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最后对录制的视频进行后期编辑,使得视频质量优良。
微课程的个案评价 微课录制完成后,在民考汉的学生中进行一定的实验应用,通过后期的学习效果调查和对学生的访谈发现,学生对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充满兴趣。而且微课视频的使用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让学生在更加灵活的学习环境中学习。
4 小结
微课程的出现,给教育领域带来巨大的革新,相信它的前景会更加宽广。经研究发现,微课程应用在高校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中较受欢迎,由于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模块化特点突出,符合微课程微小精的特点,而此次个案应用也证实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2]姜玉莲.微课程研究与发展趋势系统化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64-73.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4]刘静波.构建微学习生态系统:基于微课程的教师培训新模式[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9-11.
[5]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5-18.
一、制度推进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推动力
在学校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建立三级课程管理的机制,这对普通中小学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我校已敏锐地感觉到仅仅重视国家课程在学校的实施,必然与课程改革的主要精神产生差距,不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课程改革也必将是不彻底的课程改革。为此,我校在全面推进国家课程的同时,积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试点。我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的过程中,在制度推进上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在我校的《关于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见》中明确了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在促进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任务及基本要求;二是出台了《校本课程开发三年规划》《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学校本课程开发评估细则》等;三是将校本课程开发试点作为本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列入教育工作年度计划;四是将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纳入对教师的专项督导评估,出台了详细的考核细则。通过制度的强有力推动,促进了全校的校本课程构建工作。
为使校本课程工作落到实处,教学研究中心根据学校《关于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见》的精神,组织全校教师自愿申报、开发校本课程,并成为该科辅导教师。在此基础上,学研中心对全校学生进行遴选并重新编班。学校与各科室签订了《校本课程开发建设责任书》。责任书规定了课程开发的领导、组织管理等4项职责,同时也规定了教学研究中心、学研中心的进行培训、指导组织研讨和成果交流等7项职责。通过签订责任状的形式,教研部门和学研中心感到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使得教研、学研和校本课程开发教师结成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责任共同体,加强了学校与校本课程开发教师的合作。
从我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来看,应该说我们的课程开发是成功的。学校的课程开发离不开教研、学研中心的培训、指导、组织,离开了教研部门的专业指导,校本课程开发很可能就失去了应有的规范性和专业支持。同时,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也为教研部门的研究提供了真实的案例,避免了教研部门在校本课程开发指导上空洞的理论说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本土校本课程开发的感性认识和相关理论。
二、观念与理念并进的课程开发基础
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之下,在小学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它不但涉及国家和地方的课程政策、课程改革理念评价理论、课程管理方法、课程资源、课程结构、课程体系、课程纲要等,也涉及校长、教师、学生等角色及相互间的关系,它较之于在学校实施国家课程更有难度。以往教师在实施国家课程时,更多的是“如何教”的问题,而校本课程开发不但要考虑“如何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考虑“为什么教”和“教什么”的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校本课程开发就只能停留在概念上。为解决这一连串的问题,我校教研部门不失时机地创造条件,采取一切措施,加大对校本课程开发教师的培训力度,组织教师到南京、上海、重庆考察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情况,与此同时,组织校本课程开发专题培训和成果展示研讨。以上多种形式的培训增强了校长及广大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增强了教师的课程意识,为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三、以课题形式对校本课程开发集中攻关
通过以上各种培训,虽然广大教师不同程度地了解了一些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途径和方式,但“校本课程开发没有一成不变的途径和模式可以照搬,必须‘因地制宜’,与当地的实际相结合。不同的校本课程资源,不同的区域文化沉淀,就会有不同的开发途径和模式以及相应的配套方法”。对于课程资源相对短缺的我校来说,并非采取“拿来主义”死板套用就可以解决校本课程开发的所有问题。为此,教学研究中心在校本课程开发已经启动的基础上,于2011年11月向区申报了“十五”教育科研立项课题――“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模式行动研究”,试图通过课题研究的形式凝聚更多的教师解决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问题,形成本土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也试图通过课题的研究使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更具规范性。一年来,教学研究中心组织专门力量,以课题培训、成果展示、经验交流、问题研讨、中期指导、论文评比等方式,组织40余名教师对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者以大量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课程纲要、课程设计、评价案例等为基础,对教师遇到的各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解决了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方面的问题。如对“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主体”提出了新的认识,研究者在开发实践中认为学校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推动主体,而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主体,在理论上强调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是教师的责任,更是学校的责任;在实践方面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反思、重建、评价模式等。通过课题研究,解决了校本课程开发“因地制宜”的问题,使更多的教师能够面对本校课程资源,提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和课程纲要,也使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趋于规范。
四、保障机制为校本课程开发奠定根基
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一年的实施过程中,始终将之纳入年度工作重点,有计划地安排专项活动,不失时机地进行指导。学校实行三级管理:一是建立校级领导小组,二是建立指导小组,三是建立课程开发实施小组。学校由业务校长牵头负责本校的课程开发工作,教学研究中心主任及6名教研员总体负责课题研究、培训、研讨,学研中心负责学生、班主任的编制、考核等。三级组织既分工又合作,形成联动之势。一年来,学校开展多次大型课题培训和课题的中期指导活动,借一切可能的机会与开发教师就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交换意见,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以校本教研的方式组织本校教师培训、听课、观摩和交流成果。
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三级管理制度的实施,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形成了总体工作有安排、有人抓、有落实、有检查的局面,在组织、人员、制度方面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高职 课程开发 教师中心 学习者中心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但无论是新课程还是老课程的开发,其次要地位都一直存在着。这种情况在高职院校中体现得较为明显,以下从高职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出发,以具体的课程为例进行课程开发要点的分析。
一、高职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开发的重视程度低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因人设课的情况还在一些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出现着。在一些教师对待一门课程的态度可知,课程开发的重要性。在备课时,一些教师仅依靠一本选定的教材,就完成了教学大纲的编写。教学大纲的编写、对课程内容的确定,还停留在教师的个人行为,而非集体行为。而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专业课程内容如果贴近新技术将显得尤为重要。若教师自身都未对这些新技术进行关注,仅完全依靠一本有出版周期的、落后于新技术的教材来进行教学,这种效果可想而知。而以上情况,并不是高职院校中存在的个案。这是即使在加强各类质量监控以后,仍是教学检查中出现的盲点。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中对课程的开发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设计仍盛行
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设计,仍是现在课程实践中的主流。备课备学生的提法提了很多年,在基础教育中,课程的设计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在高职院校中却较为忽略,在课程设计中对学生的关注较少。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仍扮演着权威者的角色。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教育的层次越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越高。而课堂上的权威性,决定了教师更多时候是在扮演着知识的传播者,其传播的知识都是有唯一正确答案的,较少允许课堂上有不同的声音存在,于是在高职的课堂上较少有质疑声。
二、高职课程开发要点
在此,以汽车消费心理学课程为例,来阐述课程开发中的要点。
(一)明确课程地位
在课程的前期开发中,首先应对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进行明确,只有课程的地位明确了,在后续的课程开发中才能以此定位来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等。比如,在以汽车营销为主的汽车相关专业中,汽车消费心理学课程的安排可能会有两种情况:其一,当是专业拓展课,在第五学期开设时,在课程开发中应考虑到学生前两年的专业基础。于是,此门课程应定位于拓展类的课程,侧重于对各类汽车营销案例的综合心理分析,引导学生对前两年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其二,当是专业基础课,在第一学期开设时,对于刚进入大学对专业知识还没有开始了解的情况,所以在课程开发中应更多考虑从专业基础知识的角度进行展开。这时就属于认知类的课程,通过基本消费心理学的知识讲解,辅以各种案例,引导学生去了解专业的概貌。
一些教师对不同的专业相同课程名称的课程,用同一份教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期开设的同名课程,也用同一份教案。同样的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不同性质和不同排序,也会导致课程有不同的侧重点。而确定具体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这是在课程开发中的首要一步。
(二)拓展课程资源
在课程开发中,确定课程基本框架的各块内容以后,应注重课程资源的拓展,多方面挖掘资源。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能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学资源是上策。但目前大多数专业的教学资源库还在建设当中,并不是每门专业课都能有丰富的共享资源。由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凭自己的能力,先行寻找一些适合于课程教学的资源来辅助教学,同时也拓展学生的视野。在汽车消费心理学课程中,从汽车营销和消费心理学这两个角度去寻找拓展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中的应用效果较好。比如准备品牌心理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时,在课程中将会以最新的资源来展开,如《2012全球品牌百强排行》《2012世界品牌500强之汽车企业排行榜单》等,和学生一起共同对最新的这个榜单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去分析品牌的重要性。
拓展课程资源可有以下操作要点: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多角度地收集资源;然后对这些资源进行分类管理,一部分是可用于课堂中的,一部分可放在网上和学生共享。如果每一门专业课都能逐渐积累起足够多的资源,将为后续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添砖加瓦。
(三)以学生者为中心设计课程
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设计,重点关注“学生要往哪里去?”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会首先考虑“学生者在哪?”然后才会关注“学生要往哪里去?”在大多数的高职专业课程设计中,更多只关注着到达目标的途径,而未考虑到学生和教师所在的出发点并不一致。当教师以高高在上的姿态,为学生设计出一条通往目标的看似捷径的道路,有时候对于学生而言却是越行越远。由此,教师要放低姿态,去认真关注,你现在的学生到底在哪里?他们需要何种方式来达到目标。
关键词:设计思维创意;创新教育;视觉传达设计
纵观我国设计教育现状,无论是在广告设计、包装设计还是在版式设计方面都难以尽如人意,大多数学生作品因循守旧、缺乏创新,与西方国家的设计水平相去甚远,虽然近几年本国一些设计院校纷纷采用西方先进院校的教学模式,但是只有理论上的更新,难以于我国自身实践特点相结合,效果往往都是徒劳无功。
毋庸置疑,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设计教育起步较晚,但这并不是导致我国艺术设计落后的根本原因。忽视创新教育,缺乏对设计思维创意能力的培养是其根本所在。通过比较国内外创新教育发展的历史及现状,来阐述创造性思维开发与艺术设计教育相融通的重要意义。
1 国内外创新教育比较
1.1国外创新教育发展简况
设计必须创新,模仿就是剽窃。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求我们进行设计创作时必须具备能够进行大量创新的能力。西方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明白了在专业知识迅速更新的时代,学校不可能给学生提供面向未来的知识,专业教育必须以激发能力为主,学会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知识。他们将这种创造性思维能力贯穿于各个院校的所有课程中,甚至从启蒙教育、幼儿园、小学时代就开始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
德国虽不是第一个将创造学引入教学中的国家,但创新却早己成为德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理念,特别是在与技术相关的学科和人文艺术学科的教育领域中表现最为明显。与此同时,美国对国民进行创造性思维开发教育和训练已经成为本国实施开发国民创造力,并将其转化为生产力发展战略的基础性工程。
1.2国内创新教育发展简况
其实早在20世纪初俄国巴甫洛夫和美国华生建立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就错误地影响了我国教育思想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在这种教育模式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被动的,被刺激的记忆过程和机械反应过程。在这种满堂灌的陈旧教学体制中学生失去了思维和行为的主动性,创新能力也被抑制了。
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应该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是在我国江南大学(原无锡轻工大学)设计学院的引领和倡导下逐渐开展起来的。值得可喜的是,目前国内许多艺术院校相继采用了平台加模块的教学模式,纷纷将设计思维创意课程应用在设计教学中。新式教学模式的引入,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纵向思维能力,相对于技巧性的知识积累更注重思维形式与素质的培养。
2 设计思维创意课程的重要性
毋庸质疑,良好、正确、先进的教育形式和手段,可以从任何类型的学生中发掘其固有的优点,并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和独创性。设计思维创意课程是对人的思维方式进行研究、开发和有效训练的课程设计与体系。它是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新获得的信息和已储存的知识为基础,综合的运用各种思维形式和思维方式,克服思维定势,经过对各种信息、知识的匹配、组合,借助类比、直觉、灵感等特点创造出相对于自身的新办法、新概念、新形象、新观点,从而使认识或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思维活动。
就我国本土来说一味地效仿国外设计院校或视觉大师的理论研究,将理论强化和培养脱离本国特色实践的运用,只是照本宣科地复制,无法将其运用到学生的设计创作当中,这种培养与研究同样是白白浪费,徒劳无功。要想培养出具有真正时代特征的艺术设计人才,就要充分认识到设计思维创意课程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先进的设计创意理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通过设计更好地展示自我,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
3 设计思维创意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3.1构建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要帮助学生建立完美的创造性人格。人格代表着人的整体面貌,创造性人格决定着创造过程中的精神状态。没有完善的创造性人格基础,学生难以从容、坚定地应对创作中的重重困难,创作也就无法得以顺利的进行。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冒险精神,激发他们对待事物的好奇心,改变其长期以来惯有设计经验的束缚;通过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爱好,注重学生自身的直觉能力和独创性,激发学生自身或张扬或内敛的个性将其想法通过不同的视角充分的表达出来,从而培养学生设计思维创新能力。
3.2设计思维创意课程的技能训练
在开发学生设计思维创意能力的教学方法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思维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它是开发创造性思维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我们必须总结出一套适合的训练模式(这种模式既能够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又不会形成新的束缚),并教会学生如何使用以及何时使用它们,使学生们的思维能够通过科学的训练得以充分地开发。
(1)直线性联想思维训练方法
直线性联想思维也称近似联想思维。在思维心理学领域中:直线性联想思维是指思维沿着逻辑思维调控——发散思维定向——联想思维提供材料——想象产生成果,这一串线性单向的方式进行心理加工。“直线性联想思维”是一种规律性较强,比较冷静、理智的思维方式,它的特点是直线性,也就是常说的不做横向或反方向思维运动。
直线性联想思维是一个重要的心理过程,它是学生设计创作过程中视觉形态主体对客体经过思维之后的提炼和升华。在艺术创作和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通过艺术化的设计表现手段将这种“人工”的艺术表象植入作品当中,从而使观者透过视觉的表象形式感受到作者所要传递的艺术思想,进而达到心灵的沟通。
(2)逆向思维训练方法
逆向思维法是突破思维定势,不采用人们通常思考问题的思路,而反过来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逆向思维,也有求异思维的说法。它是一种反方向的、对性质相反或外形有鲜明对比的事物表象进行的联想。逆向联想思维实质上是打破了直线联想思维的一般规律,其思路不是直线,也不是曲线,而是反其道而行之。表现在设计上,往往采取和正常思维相悖的方式。
逆向思维模式的训练,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将看到、听到、想到或接触到某个事物的时候,为了让思路打破常规、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有意识地摒弃常规和常理,让自己的思路逆时针方向运行,达到出其不意、使人过目难忘的效果。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就是魔术师,就是要有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本领,设计思维创意课程就是要将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通过培养学生自己的艺术想象和处理使之变为深刻的、不同凡响的、让人们过目难忘的设计作品。
(3)交叉性联想思维的训练方法
交叉性联想思维,心理学界也称为发散性思维,还有专家称之为“幻觉思维”、“超常思维”。交叉性联想思维是把性质、外形、质感、功能完全不同,甚至完全相反,完全没有任何联系的不同元素、不同客体、不同事物综合起来进行联想。
“交叉思维”是极具创造性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打破了具象和抽象之间的束缚,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冲破了各种材料的限制,调动了一切必要的手段来服从设计的需要。不论你通过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将学生的激情、灵感直接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