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微课课程开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特校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容
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容主要包含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三个方面。
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包含特殊教育专业理论、特殊教育康复理论、特教学校学科性知识、学科信念和学科发展等方面的知识;特殊学生发展和成长阶段方面的知识以及与残疾学生交往、互动的知识;特殊教育课程资源、课程目标、课程评价等方面的知识。专业技能包含教学实践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反思创新能力、职业特殊能力。专业情意包括对特教事业的深刻理解,对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的认知认同程度,对工作群体的向心力和奉献精神。
二、微课的概念及其应用
微课是近年来由国外微课程传入我国发展起来的一种资源类型。在教育部组织的第一届微课大赛参评项目及相关要求中,对微课的概述如下:
微课的概念:“微课”全称“微型视频课程”,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之有机结合体。“微课”核心资源是“微视频”(教学视频片段),同时可包含与该教学视频内容相关的“微教案”(教学设计)、“微课件”(教学课件)、“微习题”(练习测试题)、“微反思”(教学反思)等辅教与学内容。微课的类型分为讲授型、解题型、答疑型、实验型、其它类型。
三、微课资源开发与利用
微课资源的开发,首先能够促进特校教师明确课程目标,全面把握教材、分析教材,促进特教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其次通过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提高特教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特殊教育基本功;通过对微课课程资源开发,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和反思创新能力;通过合作开发与利用,从而加强对特殊教育事业事业的理解和对工作的向心力。
1.规划内容,合理选题
微课选题是微课的核心。微课主题的选择首先要确定学科知识点,做好内容的整体规划;然后根据教学中的重难点或某个教学过程进行选择。可以是学科知识及重点、难点、考点的讲授,也可是针对典型例题、习题、试题的讲解分析与过程,可以是围绕学科疑难问题进行分析与解答,也可是针对教学实验进行设计、操作与演示。
2.精心准备教学设计
在明确教学内容后,教师基于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材进行处理,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设计巧妙的活动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要对教学的环节、过程、具体内容、教学语言、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快速引入课题,内容讲授线索清晰,合理安排问题的提出、教学活动和学生协作探究解决问题等环节。
3.实施课堂教学,制作微课
在微课制作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进行课按照设计进行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主要呈现形式,教师的教学经验与策略常常内隐于教育实践情境过程中。教师要在短暂的时间内展示其教学技能,同时也要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即教师的教学任务更加明确化、精细化。要做到以上几点,就要求教师具备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精湛的教学技能,淋漓尽致地展现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 以视频为载体记录、再现和诠释真实的课堂。
在微课制作过程中,要求相关人员掌握并使用相关的现代教育设备与技术进行录制、编辑和处理。
4.拓展其他教学资源
微课是一个有机组成体, 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视频、教学设计,还包括多媒体课件、教学反思、专家点评、学生反馈以及课堂练习等教学资源,丰富了微课的内容。多样化的教学资源,要求教师掌握相关理论与技术,保证资源使用的方便性。
四、微课对特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微课不仅是特校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育资源,而且也构成了特教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它无论是对残疾学生的学习还是特校教师的教学实践以及专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师生互动改进与提高
微课以它的资源多样、情景真实吸引残疾学生,以它主题突出,指向明确是内容变得更加精简,以短小精悍更加符合残疾孩子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能够促进残疾学生的学习,补偿残疾学生的缺陷。众所周知,随着社会的发展,残疾学生的人数的减少,多重残疾更多的体现在他们身上。特校教师要求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因材施教,加强残疾学生的个别化教学。
2.利用微课,提高特校教师的信息素养
通过微课的制作与使用,不断促进教师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掌握与运用。在微课的使用和更新过程中,不断提高特校师生信息素养,从而逐渐“微课”资源从量的累积到质的变化。在网络环境下,在广泛共享微课资源的同时,通过开展对资源的讨论、评价等活动,借助师生的群体智慧促进资源内容的不断更新丰富,从而使资源达到新的扩展和提升。
3.基于教师教研,促建特校教师的专业发展
微课为教师提供真实而不加修饰的课堂教学和超媒体环境,为研究课堂教学、激发教师自主反思、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微课是由一线教师自行开发,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为教师所需,为教师所用,解决工作中的棘手问题,微课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范式。
微课在我国尚属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在特殊教育领域方面的开发与应用更是尚未见正式的研究。作为特殊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式,我们要密切关注新的教育教学动向,更新观念,创新方法,注重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特殊教育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胡铁生、詹春青.《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年22期
[2]吴安燕、陈继良、张弘毅.《微课理念下的教师教育技能实训方案研究》.《软件导刊》,2013年6月
[3]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远程教育杂志》,2013年04期
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曾说:“没有语文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开发。”相反,没有课程开发也就没有语文教师的发展。三级课程政策对大多数教师来说,“挑战”的成分多于“机遇”的成分,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才能迎接挑战。所谓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教育计划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以改进课程功能的总称。课程开发能力是指一种将学习者的经验内容的总体从整体的角度去改善的专门特性。课程开发能力不仅包括具体的课程开发,也包括注重平衡性的教育课程的全体和各学校自身的语文教师团体的专业力量。“语文教师开发课程思维方式是指语文教师自身所拥有并运用于课程活动中 ,直接影响课程活动的实施、决定课程活动成效的能动力量。”
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思维方式是指语文教师自身所拥有且在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中具体表现出来的理解、选择、规划、编制、整合、实施和评价校本课程的所有思维方式的统称。
二、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语文教师课程思维方式的现状
1.语文教师的校本课程思维意识与课程观念较弱。
“对大多数语文教师而言,在语文教师职前教育中所学习的是无课程的教育学,语文教师缺乏课程开发的知识技能。”校本课程开发中,语文教师专业的发展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课程开发的主体意识,摈弃陈旧的课程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出高水平、高质量的校本课程。因此,“课程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 。但是目前,许多学校仍将学生的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作为工作的中心。校本课程在这些学校流于形式,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
2.语文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思维意识缺乏。
长期以来,中小学基本上沿用一个教学计划、一套教学大纲和一套教材的方法,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长期的计划体制也使校长和语文教师完全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多数语文教师开发课程资源只是为“开发”而“开发”,是对现行学科和教材的翻版和补充,于是出现了不是按学生兴趣特长而开设、而是按语文教师“特长”开设的校本课程。教材编写往往是“师自为本”,学生没兴趣也只能被迫学习。
3.传统教学文化导致语文教师对校本课程的适应转型较慢。
我们将学校改革简单视为教材、教法、评价等方面改革的机械拼凑,没有上升到学校文化的高度予以必要的整合,结果使改革事倍功半。美国学者富兰(M.Funna)说过:“如果欠缺一个支援性的学校文化,课程改革无望。而学校文化转变是一件长久而棘手的事情。”课程改革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变革,是学校新文化与旧文化之间的冲突与磨合的过程。只有学校新文化的建构,才能使校本课程开发不流于形式,才能使校本课程融入国家、地方课程的体系,成为一个和谐不可分割的整体。校本课程的成功实施,需要新的学校文化与之相适应,这种新文化的特征应该是注重创新、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亲近自然、尊重差异、多元民主、合作参与。
三、提升语文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思维方式的对策
1.提高课程意识。
语文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提高语文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思维方式的前提。而我国语文教师多数只有教学意识,缺乏课程意识。“课程意识是语文教师的一种基本专业意识,是语文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对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包含有:主体意识、生成意识、资源意识。明确的课程意识支配着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方式、教育角色以及语文教师在教育中的存在方式与生活方式。
2.开展教育行动研究。
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理念是:语文教师即研究者,语文教师只有边实践边研究,才能提高自身科研能力,有效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语文教师进行的研究与学者和科学家的研究不同,语文教师的研究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语文教师既是研究的主体又是研究的客体。所以,行动研究是语文教师的主要研究类型。行动研究是二战后兴起的一种研究方法,它的基本特点是:行动研究者是语文教师本人;行动研究的目的是改进语文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语文教师在自己的语文教师实践中进行研究。教育行动研究是提高语文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思维方式的重要途径,能有效解决教育中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将二者结合起来。
3.丰富校园文化底蕴。
学校文化指学校中的主体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学校面貌、制度规范和精神气氛等,其核心是学校在长期办学中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仅靠语文教师转变观念、加强相应知识结构的改变,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只有建立民主、开放的学校文化,才能极大地促进语文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热情,语文教师的创造性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4.完善评价机制。
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语文教师的评价是一个对其自身开发的评价与质量监控的过程,它不应该仅仅是总结性的,更应是一种形成性、发展性的评价。正如斯塔弗尔比姆(D.L.Stufflebeam)所说,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为了改进”。“评价是一种划定、获取和提供叙述性和判断性信息的过程。这些信息涉及研究对象的目标、设计、实施和影响的价值及优缺点,以便指导如何决策,满足教学效能核定的需要,并增加对研究对象的了解。”
参考资料:
1.朱超华《新课程视角下教师课程能力的缺失与重建》,《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6期。
2.崔允部、沈兰《校本课程:辩护与批判》,《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11期。
3.张永谊《校本课程开发的困惑与思考》,《教学与管理》2000年第6期。
4.张立昌《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学校文化适应性及其改造的目标》,《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第4期。
5.靳玉乐《校本课程的实施:经验、问题与对策》,《教育研究》2001年第9期。
6.郭元祥《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
【关键词】 计算机课程 微课 开发现状 设计方法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日渐成熟,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学校都已经将计算机作为日常教学活动的辅助工具,并开设了一些有关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课程。如何利于计算机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为社会培养符合市场要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成为计算机课程教学的重点。
一、计算机课程微课的含义及特点
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指的是将计算机技术作为基础,以实践为教学目标的,通过录制短小的视频,记录老师们对于重点、难点知识的讲解或者针对某一个教学环节展开的教学活动等的全过程,以视频的形式为学生教授课程知识的教学。微课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具有课时短,内容精的显著特征,它的优势在于微课的教学内容所涵盖的教学内容十分广泛,不仅可以对传统课堂上的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进行教学,还包括园艺、厨艺、手工等等教学课程,内容非常丰富,并且制作简单、交互性强、可以将现实情境再现,并且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易于传播。微课所用的教学时间很短,是围绕某个教学案例、教学环节或者某个知识点、习题展开的教学活动,所以对于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进行个性化的学习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言有较强的优势。
二、计算机课程微课资源设计开发现状
1、计算机课程微课资源设计开发存在的问题。在对微课视频进行制作时,常出现镜头画面单一、画面不清晰、制作技术简单、以及趣味性不强等问题。由于视频录制的主要内容是老师的教学过程,因此在录制时,老师也只是将录像机或相机固定在一个位置,对着教师、黑板拍摄,并没有对景别进行调换,致使画面单一缺乏转换,趣味性不强。而画质不好主要是因为老师没有采用高分辨率的录制工具,这些问题都会对微课优势的发展起到制约影响。
2、在开发微课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教师是微课视频的制作者,在对视频进行制作时常常会遇到许多困难,例如对于微课的设计方法没有完全掌握,对拍摄脚本的撰写和拍摄录制技术不够熟悉,对录屏软件、课件制作的软件也不够熟悉,后期剪辑加工技术难度太大等等,这些问题都将直接影响着微课资源的质量,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计算机课程微课资源设计开发的方法
1、规范微课的设计开发流程。首先确定课程教学的目标,其次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录制视频,最后对视频进行后期的剪辑处理,这是计算机课程微课资源设计与开发的主要流程。许多老师采用微课教学实际上并没有依据教学内容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因此对于微课教学的利用并没有达到教学的要求。在以后的教学中,老师们还需要注意将微课的设计流程规范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首先针对计算机微课程的内容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并设计高相对应的电子课件、微课教案和习题等。其次制定好微课视频拍摄的脚本,依据教学内容进行视频的拍摄和制作,再次,将拍摄的视频进行后期的处理,并上传到课程资源平台,开展微课教学,最后还要根据微课资源的实际应用情况,学生对微课资源的接受程度对微课资源进行完善化的处理。2、注重微课设计开发中的创新。在对微课资源进行设计与开发时,重点不仅仅在于老师对微课视频的制作和应用,还在于微课视频的形式应该多样化,老师可以从电视和广播中获取经验,对微课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创新。需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拍摄和制作不同的有针对性的微课视频,例如形式上可以借鉴电视广告,以做广告的形式开展教学。这样一来,将会大大提高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们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程度。3、微课资源的完整性策略。目前老师对微课的制作主要是依靠自己利用相机或者录像机对教学内容进行录制,由于缺少高技术的拍摄和后期制作的工具常常使视频质量不佳,因此,学校要为老师做好微课视频制作的资源配置工作,通过为老师提供相关书籍和工具,提高他们对微课视频的录制质量。4、加强对微课制作的评审。在老师们制作完成微课视频后,学校要对其进行审核,只有通过了学校的审核才可以被利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去,审核的内容包括微课视频是否与教学内容相匹配、视频的清晰度和趣味性等,以此不断提高老师们的微课视频的制作能力,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小结:利用微课资源进行教学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在当前我国对计算机课程微课资源的设计开发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学校和老师提高重视程度,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以实现微课优势的充分发挥。
参 考 文 献
[1] 曹春荣. 计算机课程教学新思想、新方法的探索[J]. 职业教育研究. 2014(07)
[2] 孙悦. 计算机课程教学必须突出技能培养[J]. 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4)
关键词:翻转课堂 微课程 PPT制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243-01
一、引言
双语教育(bilingual education)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最早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实施并获得了成功,被国际外语教学界公认为是一项成功的外语教学策略。有些国家出于统一语言、社会稳定的需要,专门由政府立法把它上升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1]国外的“双语教育”,在我国称为“双语教学”,近几年我国部分中小学、高职、本科开始了双语教学的探索,即把英语教学大胆整合到非语言学科教学中,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双语教学是外语教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是由我国的现实情况决定的。[2]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精通双语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3]微课程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1960年在美国传统教育中兴起的“微型课程”概念,“微型课程”又称为短期课程、专题式课程或者模块课程,是在学科范围内由一系列半独立的、小容量的学习单元(学习专题)组成的一种课程形式。[4]“微型课程”作为新型的课程形式在20世纪70年代正式引人美国的课程改革,因其自身周期短、灵活性强、易操作的特点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本文以计算机双语的微课程建设为例,讨论了基于翻转课堂的软件项目开发双语微课中的软件测试实例,为基于翻转课堂的计算机双语课程的研究提供了范例。
二、基于翻转课堂的计算机双语微课程的开发
在基于翻转课堂的计算机双语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将翻转课堂与微课程相结合,先让学生通过计算机双语微课程对教学中的重难点进行自学,再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间的协作学习掌握和内化知识,实现先学后教的计算机双语课堂反转。下面以基于翻转课程的软件项目开发双语微课程中软件测试为例,讨论微课程的设计环节。
1.教学分析
在计算机双语教学软件项目开发时软件测试(Software Testing)是教学的一个主要内容,这个章节主要求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软件测试,如要求学生掌握软件测试的概念、软件测试的目的和原则、软件测试方法、软件测试的步骤、软件测试用例的设计以及面向对象的测试等。现以“测试用例的设计(Testing samples design)”为例进行分析与设计。
1.1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白盒子法测试用例的设计(如语句覆盖、判定覆盖、条件覆盖、判定/条件覆盖、条件组合覆盖、路径覆盖)、黑盒子法测试用例的设计(等价值划分、边界值分析、错误推测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实际用例的设计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英语水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针对具体问题用不同方法进行测试用例的设计。
难点:条件组合覆盖、错误推测法。
1.2教学条件分析
教室中必须要配有计算机、投影设备、音响等教学设备,教师应熟悉计算机软件的测试用例的设计及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能熟练使用教学课件。
1.3学习评价设计
本课程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的学习评价方式。[5]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形成性评价,即在课堂中及学生完成随堂作业的过程中,通过巡视课堂、观察学生操作的情况,通过询问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基于翻转课堂的微视频设计
首先依据软件项目开发的课程标准进行视频素材的选取,一般是对已有的资源进行创作和加工。
然后再进行微视频内容的设计。这里将其分为三个步骤。步骤一:展示软件测试后的实例结果,进行翻转教学。[6]先让学生对测试用例的设计有一定的认识,再引发其对学习这个任务的兴趣;步骤二:先后使用不同方法进行用例设计。从实际测试用例的设计入手,让同学们对这个任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步骤三:进行测试方法的总结。总结不同的测试方法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接着要对上述内容进行详细的脚本设计。脚本设计完成后,再根据脚本进行视频的制作,用录播软件将上述过程和步骤都记录下来,在后期的编辑过程中,把画面编辑好后,再配上解说词和标注。
三、结语
在基于翻转课堂的软件项目双语微课设计中,需要教师在对本课程内容非常熟悉及英语口语非常熟练的前提下进行大胆创新,通过内容翻转和新的教学手段,促进高职计算机双语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亚丽:“双语教育在我国的实践”,《学前教育研究》,2002年
[2]魏日宁:“文莱的双语教育及其启示”,《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
[3]白丽洁.学前教育专业情境教学法在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 [J]. 校园英语,2014.
[4]刘梅.浅谈“微课"及其在高职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5]陈葆华.浅析微课在高职高专教学中的运用[J].时代经贸,2014.
关键词: 校本课程 教师角色 角色定位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成为一大亮点,各个学校都在涉水、探索中前行。国家在制订的有关课程管理文件中提出了相应的规范性要求,提出要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这些理念和要求的落实离不开学校的贯彻执行,而其贯彻执行必然影响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终身发展。由此,作为开发的重要主体――教师的责任义不容辞,其地位和作用愈发显得重要。
综合来看,校本课程作为新事物,教师对其开发的热情是相当高涨的,但在热情投入的同时,如何把校本课程开设得更好,更有针对性,更符合学生实际,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同时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很大挑战。教师作为课程开发与利用的重要一员,应深化相关理论学习,结合自身实际,分析实践经验,就如何更好地做好课程开发与利用承担的角色展开思考。
一、“开发者”和“传授者”双重角色
国家新课改设置“三级课程”,意味着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课程的开发者,使教师的角色发生很大程度的变化――他们不仅要决定“怎么教”,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教什么”,意味着我们要实现由课程的“传授者”向“开发者”和“传授者”双重角色的转变。
校本课程开发自主开放,给教师赋权增能,扩展了教师专业发展内容,凸显了教师教育智慧的作用。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和具体教育问题,能够灵活应对、顺利解决问题,有效提高实践能力。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师教育智慧增长的重要途径。
教师应主动承担课程开设和利用工作。学校应积极研究相应政策和措施鼓励老师们开发课程,承担好这一重任。
在开发过程中,教师自主比学生自主更重要。因为没有教师的自主,就没有学生的自主。在校本课程建设中,打破了“官方课程”、“制度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给予了学校和教师完全独立自主开发课程的机会,为教师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创造性的发挥搭建了一个宽阔的“平台”。教师应努力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增强自主性,树立课程意识,做好课程的开发者。
学校是教师真正的课程开发实践场所。因为参与决策与开发的主体成员是广大教师,我们应积极倡导树立“学校即开发”、“教室即开发室”和“教师即开发者”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和教师真正具备校本课程开发的职能和能力,并结合自身特点开设出有特色的选修课程。
二、授课过程的学习者和研究者
不可否认,我们对新课程的认识总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误区和不足,产生了很多问题。这并不是我们停滞不前或者知难而退的理由。从新事物的发展性上看,一种新的理念从它的诞生到付诸实践需要很多跨越,首先就是对它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抱着积极欣赏的心态做事。
作为开发者,加强对新课程理论及相关内容的学习,对照课程指导意见和参考标准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和实践操作过程,进而建立有效的理论学习制度,学会理性思考教学问题。理论指导是促进校本课程开发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保证。通过理论学习和思考,促使教师转变自身观念,理解校本课程理念,指导校本课程开发实践,避免因不理解、误解等出现“穿新鞋走老路”和“新瓶子装陈醋”的现象。
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学科知识的重新组合,包括学科之间的渗透与跨越,有些甚至是可能我们从未涉足的领域。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应乐意学习并开展合作,而且是自觉主动地自我培训与提高,这样,效率和主动性自然可想而知,开发的过程成了不脱产的师资培训。
教师承担学习者和研究者的角色,有助于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顺利进行,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大量技术难题。这种角色不一定是“创新型”的,但必须有较高的专业修养和技术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提高自身素质,开设历史类、手工制作类、思辨类表达类等。这些都是突破学科、知识、能力、地域等方面的限制,沟通学习与生活、拉近学生与社会的有效尝试,达到很好的效果。
三、学生成长的有效引导者和积极评价者
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关于学生学习理论中说道:“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最近发展区,给学生设置提高目标,‘跳一跳,够得着’。”这启示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必须有相应的考核机制,而且这个机制应当是以激励和引导为原则的。
作为新兴事物,新课程开设校本课程,从教师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以满足学生自身实际发展为要求,让学生学会交往,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在提高中更有自信。建立一套有效的切实可行的评价激励机制,各有情况,但至少应体现下列共性。
有助于增强学生自信,能在学生积极参与中形成自我认同;有助于学生增强有意识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掌握一项技能,养成好习惯,可以是认识上的或者实际操作上的;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认识到交流与合作、分享的重要,等等。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使人发生变化,使人变好,就是好的教育;使人变坏,就是坏的教育。”我们在课程开发中要观察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发现学生成长中的缺失。关键是使人发生变化,向着好的体现个性美的方向变化,才是存在并发挥作用的教育。
1 对校本课程内涵的理解
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校本课程一词是在1973年爱尔兰阿尔斯特丹大学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校本课程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开放性等特征.因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本质上是对传统课程教学的变革, 它具有隐性和显性、有形与无形的特征.校本课程的作用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推进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 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因此,各学校将校本课程的开发提到了课程改革的核心地位.
2 校本课程的开发
2.1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基本的理念坚持“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在重视学生的学习需要,尤其重视个体学生的有差异的学习需要,同时也要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
2.2 校本课程《趣味物理实验》开发的意义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是实现物理教学目标的基本手段,是实现手、眼、脑综合运用的过程,通过实验可以加强中学物理的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国著名的物理教育家、苏州大学教授朱正元就当时中学的办学条件,提出了“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教育思想,要求广大物理教师要想方设法把实验开展起来,让学生动起手来.在新课改的今天,强化实验教学就显得更加突出.物理新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精神中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等在物理实验中学生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培养.在《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 可以指导对物理实验有兴趣的学生在校本课程中, 选修具有更高要求的物理实验专题,开发物理探究性实验校本课程, 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我校基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物理教研组开发了校本课程《趣味物理实验》,校本课程《趣味物理实验》中选择的实验是一些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趣味物理实验为教学内容,如不倒翁的原理、趣怪的饮水鸟、烟花在下落时为何呈现球形、帆船为何能逆风前进、在太空中如何测量物体的质量、声波制冷冰箱的原理、磁冰箱的原理、如何分辨生熟鸡蛋、在失重条件下如何测物体的质量等,该课程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如何用实验方法观察物理现象,研究物理规律,更能够让学生了解物理实验技术在许多科学研究领域、工程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校本课程《趣味物理实验》开发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于以下三方面: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趣味物理实验》校本课程的开发,加强了学生对实验课程的体验和感知,在实践应用中巩固所学物理知识、增强技能,在实际动手中提高发现探究与创新的能力,逐步养成勤于动手、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行为习惯.同时,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不断学习科学探究方法,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兴趣,形成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2)有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特长
《趣味物理实验》的内容呈台阶式上升,既关照全体学生初步感受和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要求,又让具有理工科倾向的学生有进一步开展探究实验的条件,更让有今后从事科研愿望的学生有机会走向高校、社会,进行物理前沿体验式实验,因而能较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学生的需求,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张扬他们的个性特长.
(3)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当今社会,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显得格外重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成为一条永远流淌的小溪”.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主力军, 是具体的组织者、实践者.校本课程的开发意味着教学思想和方法的变化,必然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①形成了教师的课程能力.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自己确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课程评价形式等,必然有助于形成课程能力;②提升了教师的研究能力.校本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趣味性、知识性和专业拓展性,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就是教师参与研究的过程,它要求教师承担相应的研究任务,这对教师研究能力的提升大有益处;③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学要求教师站在整个课程的最高点,对整个学科有整体的、全面的认识,从而提升了教师驾驭课程教学的能力.教师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出符合本校特色和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使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
2.3 校本课程《趣味物理实验》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1)自愿性的原则
在实施的过程中,提前将《趣味物理实验》课程的安排挂在校园网上,让学生了解相关信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发展和潜能自主选择学习.
(2)主体性的原则
以学校为主体,自主开发和发展的课程,应充分体现学校特色,并体现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体现以学生的实际需要的主体.
(3)一致性的原则
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尽可能与学生所学的物理知识同步,灵活地作内容和形式上的调整,力求与物理教学内容同步.
(4)补充性的原则
校本课程是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国家课程的“不足”部分的有益补充,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可实现对国家、地[JP3]方课程体系的有机整合,完善二者之不足, 形成学校的教育特色.
(5)实用性的原则
物理学与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联系非常紧密, 因此, 开发校本课程时加强与生活、生产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物理来源于生活,让物理走进生活,能够学以致用.
(6)开放性的原则
既要切合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宽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评价的差异性,又要灵活安排,分段实施,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选择最佳的实施时空,科学安排课时和学习进度.
2.4 校本课程的评价
校本课程评价应强调以发展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为主,主要是对课程、教师、学生的评价.
(1)对课程评价
学期末,教师都对本学科的课程从优势与不足两方面进行评价,学校参考开课情况、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效果等因素对各门校本课程进行评价,适时调整教学,使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成为学校、教师、学生成长发展的平台.
(2)对教师评价
学校通过听课、调查访问、研究报告, 或进行成果展示等形式,对校本课程教师进行考核.主要有“五看”:“一看”学生选择的人数;“二看”学生学习的效果;“三看”同组教师听课后的反应;“四看”学生问卷调查的满意度;“五看”教师教学案例、教案的实用性、撰写的课程纲要、反思能力等进行评价.
(3)对学生评价
——《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一课的尝试和反思
闵娟利 桐乡七中 314500
一、主题内涵阐述
课程资源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指一切对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其中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第一,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爱好、知识本身是一种资源;第二,学生也可以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学生的知识主要靠个人领悟和体验所得,只有在学生原有基础上的探索和体验,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定实际的经验情景,作为思维开始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景,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动脑、动口等多种途径参与教学,使传授由静态到动态,变平面为立体,激发学生兴趣。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生活情景试图最大限度开发学生资源,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受教育既是权利又是义务,从而在实际生活中更好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二、案例描述和分析
为确保项目学习类课程扎实有效地实施,该校把“常态推进”作为主攻方向。为此,运行了课程开发与实施“三级管理”体制。
一级是学校成立课程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负责制订学校项目学习类课程的指导思想、课程总目标、开发及实施、管理总方案,指明课程资源及实施途径,提出课程设计、实施及成果总结的规范化要求。
二级课程项目组分别由相关学科组长、备课组长、参研骨干教师组成,负责周一至周五校内分学科类小型项目、周六外出跨学科综合性大型项目、小组研究性学习项目、社区服务项目、职业体验项目、劳动技术项目开设方案的制订和课程实施的指导。二级项目组还负责对三级课题的开发和实施进行指导评价。
三级课题由班主任和学科教师负责开发并实施。学科教师在与学生一起学习讨论二级课程项目的基础上,根据二级课程项目规定的领域和研究的方向发现并提出几个三级小课题,学生自由结合分组,各小组分别承担一个三级小课题开展活动。
目前对项目学习类课程的管理都还处于摸索阶段,本课程对教师、学生的管理与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与评价都还比较笼统,有时会影响活动开展的质量。初中教学是按班级授课,班级学生是相对固定的,教师对学生了解熟悉,更利于因材施教。而有些项目学习课程,比如较高层次的小组研究性学习项目的参与学生,更多是在年级甚至跨年级各班中选出的少数有兴趣或有特长的,这样的学生则不能完全按班上课。面对这些学生,教师不容易了解学生个性,学生相互间也不了解。师生每周只有一两个课时在一起开展学习活动,相互交流讨论的机会大为减少。因此,项目学习类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极有可能影响到常规教学质量。另外,若由于教师管理力度不强,课堂秩序混乱,逃课现象也将无法杜绝。这一切又该如何管理?对此,该校的做法是:拉长此类学习项目的探究活动时间(一般是1至2年),这既是项目深入开展探究所必需的时间要求,同时又为学习团体的稳定、熟悉和磨合提供了时间保障;每周定期、定点、定人、定内容集中开展探究活动,保证学习活动的扎实有效推进的同时,为学习团体提供时间和空间保障;制订严格的规章制度,将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的态度、纪律、效果等以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三个维度进行记录,并与学生操行评定、推优选先等挂钩,杜绝秩序混乱、随意散漫的现象。
开设项目学习课程,首先考虑的是指导学生学什么。该校在“师本”(以“教师特长”为出发点)的基础上,大力拓展“校本”(以“学校条件”为出发点)资源,衍生出许多“特色课堂”。但课程设置区域扩展,还有另一条重要途径,即“生本”(以学生在“学习兴趣、需求和发展趋向等方面的特点”为出发点),这也是充分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的体现,更是项目学习课程设置最近的发展区域。
为建构学校项目学习类课程的内容体系,该校进行了针对教师、学生、家长的课程内容及主题选择调查。
目前,该校已初步构建起项目学习类课程的总体框架,但是,对于一些学习项目名称和课程门类还有待进一步界定与完善。应尽可能地根据学生需要和教师的能力开设项目学习类课程,并尽量能够体现学校特色。从调查得知,教师在选择与组织学习项目的内容时,绝大多数能够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但也有部分教师还是依据“知识点的顺序”和“自己的想法”。如果学习项目过多依赖教师个人的想法,就容易变成教师本位的课程,而且,项目学习内容枯燥必将成为学生不喜欢本项目的主要原因。这就要求在开发一项学习项目之前,要去了解学生禀赋、兴趣及要求,选择恰当的角度,合理地设置项目学习内容。落实在学习过程的实施上,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课自,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余地。
课题探究活动是该校开设项目学习类课程的重点,它将普及与提高、共性与个性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项目策划、执行、评估等实践能力。劳技类主要是培养学生设计制作能力、手脑并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社区服务类主要是加深学生对社会和生活、生产实际的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
在课程的开设上,课程内容重在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适合学生的口味;在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上,不要求大而全,不要求系统性,只要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对能力提高有帮助即可。比如影视文学专题,就是让学生对影视文学有所了解,从中汲取营养,不要求也不可能要求进行非常高深的研究,得到多么尖端前沿的研究成果。
同时,项目学习类课程并不回避升学考试,或者说,本课程的开设还应该关照升学考试。其实,基础性的项目学习类课程,与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是对应的,与升学考试的能力要求是高度一致的。这类具有选择性的、接地气的活动探究性课程,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在某些方面发展了学生的特长,对学生素养的综合提升是绝对有利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惧怕考试的那些题目吗?只要是认认真真地做,让每一个学习项目扎实有效地开展,学生是不怕考的。
该校通过对学生入学及毕业学业成绩抽样调查数据对比分析,有力地证明了系统开发实施项目学习类课程,对学科成绩无负面影响,回应了家长和社会的质疑。
(1)样本选择:选取该校2012级11班为实验班、8班为对照班,在系统开设校内、校外、劳技、职业体验及社区服务类项目学习活动的前提下,11班有90%的学生、8班有20%的学生自愿选择小组研究性学习课题类项目学习课程。
(2)测试依据:入学成绩总均分和中考成绩总均分。
(3)数据统计:项目学习类课程对学生中考成绩影响差异。
检验1:
检验2:
(4)数据分析与结论:
①入学成绩分析与结论。选取显著水平为a=0.05,Z0.005/2=1.96,Z=1.720.05,所以,在a=0.05水平上两个班级入学成绩的差异不显著。
②中考成绩分析与结论。选取显著水平为a=0.05,Z0.005/2=1.96,Z=2.44>1.96,P
面对项目学习类课程,个别教师难免会有难以应对之感,尤其是刚刚“出道”的年轻教师,甚至可谓“毫无章法”,于是只好以不变应万变,按学科课堂教学的方法和形式来应对这类课程。于是,项目学习类课程会呈现出一种传统讲授教学的翻版。起初,学生尚有新鲜感,但很快便觉得索然无味。因此,课程实施若想取得良好效果,还需对众多一线年轻教师进行方法指导。
项目学习类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与学科课程有所不同,是学科课程内容的拓宽、补充和深化,开设不同的学习项目或课题,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选择。在教学方法、组织形式上也可以根据项目学习内容和学生需要及特点进行多种尝试,这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具有良好的效果。
下面是该校项目学习类课程四大课型教学活动流程。
(1)选题指导教学活动流程:
(2)课题实施指导教学活动流程:
(3)成果(资料)整理教学活动流程:
(4)成果汇报(展示)教学活动流程:
项目学习类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能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更快乐、更科学、更高效地学习知识、提升能力、陶冶情趣,但学生对待此类课程的现实态度又如何呢?部分学生对本类课程的确非常欢迎,因为他们认为从中可以得到相当多的收益,但仍有部分学生对本类课程认识不够,甚至认为是“耍耍课”,真正参与活动、投入学习的学生并不多。学习目的模糊,动机不强,学习不积极,活动过程注意力不够集中。因此,学生对项目学习类课程的学习,大多数仍停留在浅层的“兴趣”上,一旦“趣味”过去了,效果自然可想而知了。
项目学习类课程不能与所谓的“正课”(中考统考学科)相比,课后一般不布置作业,更没有什么考试。并且,项目学习类课程也绝不能以传统方法的标准化考试,以及笔试测验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尤其是过程。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无从客观评价,这就形成课程实施过程的“有始无终”。这不合理,也不科学。
所以,评价是推动课程扎实有效实施,深化课程改革最有力的杠杆。学校对项目学习类课程设置的配套措施应该逐步完善,尤其是评价机制必须逐步建立健全,既要与传统学科课程的评价方式区别开来,又要有符合本校学情、师情、校情的标准。
该校项目学习类课程实施表现性评价的标准是:
1.体现学生自主,师生、生生之间有效合作;
2.内容超越国家学科课程,体现知识扩展和综合应用;
3.手脑并用,结合实际加深体验;
4.探究有价值的生产、生活、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一、初等教育专业课程分析初等教育专业是指在高师所设置的专门培养小学教师的专业。由于我国师范教育体系的特殊性,初等教育专业是指小学教师大专化的教育。1984年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试办五年制师范专业,开始了我国小学教师学历大专化的尝试;1998年南京师大首次招收小教本科专业学生,标志着我国小学教育专业进入本科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可见,我国小学教育专业的层次和类型是不同的。按照教育部师范司对一部分办学条件、教育质量较好的中师加大投入,充实、提高后可升格为招收初中毕业生的五年制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办学精神,我校自1999年由原来的中师向五年制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转轨,并开始招收小学教育专业学生。2000年我校又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为三年的初等教育专业的文、理科方向的学生。经过尝试和实践,我们认为:初等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既不同于‘五年一贯制”的小学教育专业,又有别于师范专科课程。
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三、二”分段。从学年分段看,课程设置分两个阶段进行,前三年比照原中等师范课程设置进行,后二年比照师范专科课程设置进行,因而兼有中师和师专的特征。显然初等教育专业的课程无法照此模式开课。同样,初等教育专业也不能照搬师专课程,因它们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是不同的,师专培养的是初中教师,课程设置应强调专业性,而初等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小学教师,课程设置更应强调师范性。如果初等教育专业的课程只是简单的叠加或机械模仿,则达不到预期的培养目标。尽管教育部也出台了初等教育专业的各科培养方向的课程方案,但如果各校的课程设置只是照搬照套指导方案,形成一个模式,不能体现学校特色,槁好校本开发,实现培养目标恐怕会出现阻抗。
针对初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特征分析,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我们开始了‘着眼大局,立足本校,挖掘潜力,全员参与的校本课程开发探寻工作”目的是抓好课程建设,办好初等教育专业,适应小学教育需求,培养优质毕业生”
二、校本开发的探新工作
为实现培养目标,达到校本开发的目的,我们主要从强化学习,理论先导;真抓实干,注重实效两策略出发,脚踏实地地进行了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探新工作。
(一)强化学习,理论先导。校本课程一词是根据英文‘School-basedcurriculum”翻译而来,为正确掌握其内涵,我们组织广大师生进行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以达到统一认识,统一思想,从而正确指导行动,明确校本开发的目的。
1.专家指导。主要指聘请高校的课程论和教学论专家、教授来校讲课,并建立专门的、长期的合作关系。
2.教育硕士论坛。主要指利用本校教育硕士资源,对相关老师进行理论讲座和辅导。
3.名师点击。主要指利用本校高级讲师和骨干教师进行相关理论点评。
4.自学研讨。主要指组织教师先自学,然后集中讨论,谈心得体会,达到学习的目的。
通过学习,我们的共识是: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学校为基地开发出来的课程,是学校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因此,校本存在于学校的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于每一位教师的身边。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并以理论为指导,人人都可以参与校本开发,学校就能形成校本课程开发的新气象。
(二)真抓实干,注重实效。虽然初等教育专业的校本开发工作可资借鉴的参照系不多,还存在一定的困境和阻抗,但我们通过理论学习,采取有力措施,还是真抓实干地进行了丰富多彩的开发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开发。校本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体现学校特色。初等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在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呈现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局面,应当突出特色,体现水平。为此,我们着眼于引导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发展自己,让更多的学生有所选择,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表现,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开发了以下课程:教育技能技巧课;教育科研基础课;小学教育实践课;心理健康辅导课;地方特色教育课等等。并要求学生至少选修3门课程,以保证对学生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综合能力培养。
2.符合小学教育实际的课程开发。初等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明确而具体的,要使毕业生能很快胜任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就必须真正研究小学教育和小学教育改革动态,主动适应小学教育改革的要求。做到想基础教育之所虑;急基础教育之所难;谋基础教育之所求”。因此,初等教育专业的校本开发必须适应或超前于小学教育改革的需求。
我们的做法是:从量上精简课程内容,反对抽象、空泛的陈旧内容登堂入室,把压缩出来的课时还给学生,增设内容充实的,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更贴近小学教育实际的课程。从质上重构学校课程体系,在‘强化基础,服务基础教育”的原则下,建立少而精,博而通,实用而前位的课程内容,放开教师手脚,解放学生身心,为素质教育前提下的创新性小学教育服务。因此,我们注重开好以下课程供学生选择:文科综合课程;理科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计算机信息课程;小学专题性研究课程等新型课程。从而为毕业生走出学校,很好地适应小学教育的需求奠定厚实的知识基础。
3.考虑教师专业化特征的课程开发。对教师专业化的研究认为,教师作为一个专门职业必须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等专业素质。据此,我们认为初等教育专业的校本课程开发要考虑到教师专业化的特征,注重培养职能专业型教师。首先,要调整课程结构。主要做到突出师范性,加强学分制;注重现实性,开设综合课;彰显主体性,增多选修课;立足开放性,反对单一化。其次,要强化实践性课程。主要做到延长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时间,增设教育技能课,突出教育调查和教学观摩等实践活动,开设教育信息、专题研究等综合教育实践活动课。最后,整合课程内容。主要做到打破学科界限,综合各学科知识,加强综合课程建设和开发。这样做,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教师专业素养,奠定学生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知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