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范文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

第1篇: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商业银行 内部审计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职业界在对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改进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审计方法。它基于战略管理理论和系统理论,以重大错报风险为导向,从审计对象的战略风险分析入手,按照“战略分析――经营环节分析――会计报表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对可能引起审计对象重大错报的内外部风险因素进行评估,来确定审计的重点和范围,将有限的审计资源集中在高风险领域,合理配置审计资源,以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的一种审计方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不仅仅是审计技术方法的一大变革,更是审计理念的更新。相对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主要呈现以下优点:

1. 风险评估范围扩大。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风险的评估由账户、报表的微观层次转向社会环境、行业背景、战略目标等宏观层面,注重对企业整个经营环境和经营过程的分析,将企业置于社会经济体系中,分析与其重大错报风险相关的内外部环境及其它风险因素。

2. 风险评估重心发生转移。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人为将风险评估分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评估,因固有风险不可直接评估,导致固有风险评估不到位,从而使风险评估以评估控制风险为中心。而现代管理层舞弊往往绕过或逾越内控,从而导致控制风险很低而实际审计风险很高,所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重新认识到固有风险评估的重要性,直接评估固有风险和初步控制风险的联合风险。

3. 风险导向发生改变。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仍以内部控制为导向,根据内部控制测试的结果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则以企业的经营风险为导向,根据对经营风险的评估及随后各步骤的评估测试,执行相应的实质性测试。

4. 充分运用分析性复核方法。风险评估的核心是分析性程序的利用,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审计师通过运用经营策略分析、绩效分析、财务分析等现代管理中的分析工具,使风险评估结果相互印证,帮助审计师发现重大错报的领域,减少细节测试的数量,提高审计效率。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银行内部审计的必然选择

1.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有利于银行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具有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负外部性,这种高风险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相对于其他行业对风险管理的要求更高、更严格。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风险”为导向,以战略系统观,从微观、中观乃至宏观层面上对被审商业银行进行更加科学分析与评估,准确判断重大风险点,针对高风险点实施审计,及时有效防范各种经营风险,迎合了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的需求。

2.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有助于提高银行内部审计效率

商业银行业务量大、业务环节复杂、资金往来频繁,会计资料及相关信息繁杂。所以无论是外部审计还是内部审计,审计资源的供需矛盾都比较突出。在有限的审计资源前提下,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质量,就成为审计部门的当务之急。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能够科学地解决业务数据“海量”的问题,它以全面评估风险为基础,经过科学分析与评估,将审计重点锁定在高风险领域,并依据风险排序合理配置审计资源,保障风险靠前的业务与区域得到优先审计,促进审计资源的有效分配和利用,提高了银行内部审计效率。

3.商业银行具备开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基础条件

一是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建立比较完整的风险评估体系,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已逐步渗透进银行企业管理文化中。经过多年的金融体制改革及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基本建立起覆盖各个业务系统的风险管理框架,研发了一系列风险评估指标和模型,风险管理方法及手段日益成熟,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二是银行信息技术起步早发展快,完善的信息化系统与程序利于数据采集,以满足审计人员充分了解被审银行的业务操作及其内部控制等需要,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开展提供了技术基础。

三、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用现状

总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实务状况与国外银行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开展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不仅只是引进一种新概念,还需要从组织架构、风险评估体系、人员配置、审计手段等方面需要进行革新和完善。有些商业银行虽然也是在“风险导向”下开展内部审计,但更多的只是“形似”,风险评估多采用定性分析方法,主要依靠经验判断或银行工作重点来确定风险所在,与国际先进银行运用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前沿方法进行风险管理相比,我国风险管理方法较为落后。同时,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财务会计人员占多数,而来自法律、管理、计算机、工程或其他专业领域的人才较少,具备“一专多能”的综合性素质的人才更少。落后的风险管理方法、难以胜任的审计人员、不健全的风险评估体系直接导致内部审计难以对银行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治理。

2.审计关注的风险类型狭窄。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执行的内部审计项目关注的风险基本集中在合规风险、操作风险和内部舞弊风险上,对于信用风险、国家风险和转移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则几乎没有涉及。并且,目前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所关注的合规风险、操作风险等均为内源性风险,而对于社会信用风险、政府干预风险、利率风险等外源性风险则基本未考虑,更未对一些重要的深层次问题如战略及其管理制度、政策法规、社会环境、监督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

3.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未能充分发挥作用。一直以来内部审计作为监督部门主要扮演查错找弊,纠正违规的“经济警察”的角色,这种理念下的内部审计只强调其监督职能,而不注重充当内部风险管理专家,为银行的风险管理及经营决策提供咨询及建设,未充分挖掘内部审计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4.审计工具软件开发和信息库建设滞后。目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都具备了运用计算机及相关软件进行内部审计的条件,审计过程基本实现了电子化,但审计软件的功能尚需进一步完善,比如数据的提取和加工、风险评估、审计抽样、审计模型等方面还需继续提高使用的准确性和效率,并增加分析性复核、审计指导等功能。同时,因审计人员在风险评估阶段需要从内外部取得大量的信息,以充分了解银行整体经营环境,识别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这就需要审计部门建立一个功能强大审计信息库,自动或人工收集全行各业务品种和作业条线的相关数据信息。而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库刚建立,有的甚至还未开始,数据积累不足,信息库的建设还达不到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要求。

四、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建议

1.推广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念。一是银行管理高层要重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宣传,从制度制订及财务资源上给予支持,从上到下营造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用氛围;二是各层级审计人员应勇于接收新事物,迎接新挑战,积极学习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于实践,促进商业银行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开展。

2. 加强风险评估系统建设。结合我国商业银行风险评估现状,首先,应构建全面风险评估框架,从风险识别、预警、决策、处理、监控等环节全过程对商业银行各类风险实施有效、连贯的监管。其次,可以借鉴国外银行先进方法和手段,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指标和已有的风险评价指标,运用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方法,构建以定量分析为主的风险识别、度量、监测的风险评估体系。最后,加强对风险评估体系的优化建设,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相关模型、指标,保障体系结果的准确性。

3. 重新定位内部审计职能。内部审计必须重新定位自己的职能,应从以监督为主向监督与服务并重方面发展。工作重点也应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向为银行内部的管理、决策及效益服务,其作业范围也应扩展到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使内部审计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参与公司治理,从而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目标,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

4.打造高素质的内部审计团队。第一,商业银行应当要求审计人员持证上岗,并鼓励审计人员参加注册会计师、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等各种专业资质考试,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专业人才。第二,可以采取脱岗学习、专家讲座、经验交流、到业务部门挂职锻炼等方式,针对性给予内部审计人员经济、法律、计算机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促进内部审计人员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和内容。第三,商业银行还应增强内部审计力量,人员配备至少应达到员工总数的2%,并不断引进新生力量,保持队伍年轻化。

5.革新内部审计技术和方式。首先,商业银行应大力推行非现场审计和远程审计。利用计算机手段,在银行内部搭建一个完善、高效的审计信息化系统和审计操作平台,对银行各项业务实施有效监控与评价。再次,推进审计信息库建设,做好数据收集和整理工作。银行可以建立专供计算机辅助审计服务的审计数据服务器,定期从业务生产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抽取数据,自动下载到审计数据服务器中。最后,不断完善审计软件功能。银行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开发符合自身实际的审计软件,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软件功能,逐步增强数据分析和模型查找的精确性。

参考文献:

〔1〕蔡春,赵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论.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37-49

〔2〕谢荣,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会计研究,2004,(4):47

〔3〕耿慧敏.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相关理论问题.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9,(4):73

第2篇: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主要特征;审计条件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崭新的审计技术方法,它是审计技术方法的重大创新。它以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为导向,通过“战略分析―经营环节分析―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将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与企业经营风险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出了审计人员从源头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观念。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主要特征的分析

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相比,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风险评估的范围从微观拓展到了被审单位的宏观背景下,审计理念有了质的飞跃。具体说来凸现以下特点:

1、从以审计测试为中心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不能适应现代报表审计的需要,就在于其原有的风险评估不到位,未能有效发现高风险审计领域,造成审计过量或审计不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大大加强了风险评估程序,真正体现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对风险的根源进行评估,从本质上看问题,才不会被问题的现象所迷惑,而做出错误的判断。也可以说基本完成了由被动审计到主动审计的转变。

2、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二因素的风险评估转向重大错报风险的综合影响因素的分析评估。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型是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但是,随着企业与内外部环境联系的日益增强,引起审计风险的因素就不只局限于审计过程中了,被审计单位所处的宏观环境也会对审计风险控制产生重大影响,传统审计风险模型逐渐表现出其缺陷和不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确定了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新的审计风险模型是随着审计环境和审计实践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更符合审计的实际工作情况,有利于执行风险评估程序。

3、风险评估以分析性复核为中心。尽管风险评估包括检查、调查、询问、穿行测试等多种审计取证手法,但核心是分析性复核的运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分析性复核程序主要用于财务报表分析,往往会忽略非财务信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指导下,分析性复核开始走向功能上的多样化,不再是只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对非财务数据的信息也进行分析,而且要将现代管理方法中的某些先进的分析工具运用到工作当中去。

4、审计测试程序个性化。传统审计程序标准化,这种标准化审计程序存在很大问题,一是不能对症下药,没有贯彻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思想;二是无法突破客户预先设置的障碍或防范措施。审计测试程序个性化就是为了克服传统审计测试的缺陷,针对风险不同的客户、客户不同的风险领域,采用个性化的审计程序。

二、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所需要的条件

(一)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人员胜任能力的要求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审计理论和实践经验,还要具备必需的管理学知识和经济学知识,能够运用系统的、战略的观点充分了解、分析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发展状况,对有可能导致企业会计报表错报风险的内外部因素进行客观、系统的分析与评价,将审计视角扩展到内部控制以外,从较高层面上评估风险,而不是仅仅注重企业会计处理的细节。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仅熟悉审计和公司财务、会计专业的相关知识,而且要掌握战略管理、营销分析、业绩评价、金融分析等一切与公司运作相关的现代管理学,金融学,营销学知识和信息系统技术。

(二)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所需要的方法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分析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为核心,因此,分析性复核程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分析性复核程序一般包括四个步骤:确定要执行的计算机比较,估计期望值,执行计算及比较,分析数据及确认重大差异。从实际操作来看,审计人员必须把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和传统的审计综合到一起,以减少审计风险,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保证审计质量。风险和财务报表的联系实际上是一个成本和效率的问题,应当尽快地找到经营风险过程当中与财务报表有关的部分,而不是把所有的经营风险全部追查下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在所有的审计阶段都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将评估的风险与可能发生的错报相联系,不得不经过风险评估直接将风险设定为高水平,识别和评估的风险还要与实施的程序挂钩。新的审计方法所获得的证据很多都是定性的而不是定量的证据,无论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结果如何,都应针对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和披露实施实质性的程序。识别评估和应对风险的关键程序都应形成审计工作记录,以保证执业质量和明确职业责任。

(三)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所需要的技术工具与数据挖掘技术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不仅依靠传统审计技术,而且注重新型的审计技术。具体的分析技术主要从管理咨询领域以及营销分析领域借鉴而来,主要包括:战略风险分析技术、经营风险分析技术和经营业绩评价技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中分析性程序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辅助审计软件的使用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西方发达国家大量运用分析性程序的条件是辅助审计程序的开发和运用,它可以直接对数据库进行加工分析,依据软件模型自行处理数据,使运用分析性测试程序成为节约成本的重要手段。另外,采用审计软件使统计抽样的样本更具代表性,审计抽样风险可控,为风险导向审计提供了技术支持。

由此可见,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主要采用战略分析和系统分析工具,可以大大提高发现问题,识别风险的能力,因而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风险识别错误而导致的审计失败。

三、结术语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发展是审计职业为了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重新塑造和完善本职业抽象知识体系,从而保护审计职业职责范围的客观需要。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运用了自上而下的思路,从企业的战略分析入手,通过对经营风险及经营控制的逻辑推理,推导和落实审计的范围和重点,确定相关的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然后通过实施实质性测试审计程序,结合重要性的判断,来自下而上归纳和判断整个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并形成最终的审计意见,是对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理论进行继承与扬弃。

参考文献:

[1]马贤明、郑朝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探讨[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年20卷1期,9- 13页。

第3篇: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审计程序;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F23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6-0175-02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概述

1.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含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必须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以充分识别和评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并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程序。重大错报、漏报风险成为现代审计风险重心。

2.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其中:审计风险——当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时,审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重大错报风险——财务报表经审计之前发生重大错报的风险;检查风险——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的风险。

3.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特征。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具有以下特征:(1)审计重心前移。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重心从以审计控制测试为中心转移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由于不注重从宏观层面上了解企业及其环境,从而直接对固有风险评估为高水平,进而直接对控制测试进行评估,这样会导致对风险评估不到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从以审计测试为重心转移到以风险评估为重心,并且将风险评估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加以运用,真正体现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2)全面动态的分析评估审计风险。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需要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来判断各种影响因素,因此要将被审计单位置于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中,以此来评估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条件、经营方式以及管理机制的构成等方面的审计风险水平。(3)审计证据重点向外部证据转移。风险评估是客户置于广阔经济网络中相互联系一个复杂网络,由于审计重心向风险评估转移,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充分了解客户整体企业经营环境,从外部取得大量的证据来评价风险评估的恰当性,并以此评估客户的经营风险及审计风险。

4.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程序。(1)风险评估程序。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强调对特别风险的识别及评估,指出特别风险通常与重大非常规交易和判断有关,同时指出风险评估程序不足以为发表审计意见提供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还应当设计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2)进一步审计程序。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指出,应当以对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的相关评估结果为基础,并考虑既定的风险水平,来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再据此计划和实施实质性程序,制定总体应对措施,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设计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有效执行,将检查风险降至可接受水平。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中国的运用现状

1.小型会计师事务所主要运用制度导向审计。由于中国的审计事业起步较晚,目前小型会计师事务所采用的审计方法远远落后于国外知名大会计师事务所,其审计模式刚从账项导向审计逐步转向制度导向审计。因此,目前多数小型会计师事务所采用的审计模式是制度导向审计,也有少数小型会计师事务所采用账项导向审计。

2.中型会计师事务所主要运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从目前来看,国内一些中型会计师事务采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方法,但很多学者认为此审计方法实质上是植入了制度导向审计的风险导向审计。其审计方法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充分研究评价企业内部控制,以合理计划会计报表审计工作,并且在整个审计过程中正确运用审计风险的概念,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

3.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主要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经济社会环境,减低审计风险,中国大型会计师事务结合中国审计业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相关准则以及理论界的研究成果,纷纷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运用到实践中。但是由于中国各种条件的不成熟,现代风险导向的使用仅仅局限在以经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方法阶段。目前中国只有少数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有能力实施以经营风险为导向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审计人员队伍业务水平普遍较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相关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较高的风险分析能力和丰富的从业经验以及对各行各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外部监管环境等的全面掌握,然而,目前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素质却与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相差甚远,这具体表现为审计队伍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大部分注册会计师都是财务会计专业或审计专业,缺乏经营管理的相关经验,不具备相应的战略管理知识、行业知识和法律基础,知识结构颇为单一,不能满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所需的经验技能,大大限制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优越性的发挥。

2.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不完善。在中国,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相互分离的,股东委托管理层经营管理企业的日常生产活动,为了考核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股东聘请独立执业的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客观评价,并给出独立公正的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受经营者的委托来审计其生产经营活动。这样,由于注册会计师的受聘与否以及审计费用的支付都由经营者控制,因而,注册会计师很可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降低审计的独立性,并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意见。

3.会计师事务所的信息系统建设滞后。与传统审计模式相比,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不仅要了解被审计单位自身的性质及经营特点,还要宏观把握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管理、战略经营以及所处的行业环境、外部监管环境等因素。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要具备功能强大的信息数据库以满足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及其所在行业多层次、全方位的了解,从而有效地识别风险较高的领域,并针对不同的风险水平制定不同的审计程序。然而,当前,会计师事务所的信息系统建设非常滞后,对被审计单位及其所处行业的数据积累严重不足,而且缺乏有效的审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加工,这些不利因素大大降低了审计效率,同时增加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不利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广泛推广。

四、推进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中国运用的对策

1.提升注册会计师的业务水平。第一,要建立健全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力资源政策,会计师事务所在进行人才招募时要多吸收信息技术、管理、法律等方面的人才。第二,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后续教育和定期培训,进一步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和风险分析能力。第三,要强化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确保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持有谨慎、独立超然的态度,保证审计程序的严格实施,从而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2.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能够降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促进审计职业的健康发展。在中国,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顺利开展的基础,企业建立健全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其次,应加强对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控制和监督,最大限度地减少舞弊等违法行为的发生,为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奠定基础。最后,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作用。

3.加强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并开发软件。其一,针对信息系统建设滞后的问题,有关部门要根据不同的行业类别建立起功能强大的数据库,将各企业、行业的战略计划等最新相关信息及时在数据库中进行公布和更新,同时,要注意保证会计师事务所、金融机构以及政府等相关部门之间的联网,健全资源共享机制。这一举措必然能够提升注册会计师收集信息的能力,加强他们对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及其所在行业风险的了解和掌握,从而有利于审计效率的提高和审计风险、审计成本的降低。其二,针对中国目前缺乏高效审计软件的现状,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审计软件并对其进行改良,使之能更好地适应中国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程序和步骤,从而大大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并进一步提升审计质量,实现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大范围推广。

五、结论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应用是审计模式的一次飞跃,是传统审计模式创新发展的成果。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起源于传统的审计模式但又超越了传统模式,是目前最具优越性的审计模式。虽然,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应用的时间较短,并在实际应用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这些困难并不是无法克服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条件的逐渐成熟,这些困难将逐渐被转化成推进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应用的动力,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全面推广将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 蔡炯,刘晓春.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中国的实施[J].会计之友,2006,(4):42-43.

[2] 李华军,张晓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中国的应用问题探讨[J].财会通讯,2005,(12):80-83.

[3] 杨海波.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及其在中国的运用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12):75-77.

[4] 晋雪菲.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中国的应用[J].现代商贸工业,2009,(13):133-134.

第4篇: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审计程序 审计风险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注册会计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职业判断,评价被审计单位风险控制,确定剩余风险,执行追加审计程序,将剩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他将客户置于一个经济环境中,从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条件到经营方式和管理机制的等构成控制因素等内外部各个方面来分析评估审计的风险水平。现代风险导审计模式又可称为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简称为RBSSAA (Risk-Based Strategic-Systems Audit Approach),是一种广元化的风险观念,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一种狭义的“会计视角”(Accounting Lens)。它要求注册会计师仅仅关注与会计报表有关的重大错报行为,即关注财务数据的真实性,而很少关注被审计客户的战略风险和经营环节问题,因而其实际效果较差。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基本思路在于:注册会计师要想控制审计风险,必须站得高、看的远。它要求注册会计师应该从更高视角去审视被审计客户的经营风险,从源头上找寻滋生会计舞弊的种种迹象,以最大限度地识别被审计客户会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问题。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

1.审计重心前移

从以审计测试为中心到强调风险评估,审计程序主要包括风险评估程序、审计测试程序。这一点在新修订的国际审计准则IAS315及我国刚修订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两个准则均用大量的篇幅规定了了解客户并进行风险评估的有关事宜。这也充分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即:深入了解客户、严格风险评估及强化风险评估对审计程序的指导作用。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评估不到位,未能有效发现高风险审计领域,造成审计过量或审计不足,现在大大加强了风险评估程序,真正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

2.风险评估重心由控制风险向联合风险转移

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人为将风险评估分为固有风险评估和控制风险评估,对固有风险评估存在严重的缺陷,导致固有风险评估不到位,从而使风险评估以控制风险评估为中心;在审计实务中将审计程序分为三大类:了解内控、测试内控和实质性测试,前两种程序都是用于评估控制风险的,也造成风险评估以控制风险评估为中心。而现代管理层舞弊则是绕过或逾越内控,往往导致控制风险很低而实际审计风险很高,所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重新认识到固有风险评估的重要性,但因前述原因所以评估联合风险,并以联合风险的评估水平确定审计测试(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风险评估更加重视对客户经营风险的间接评估。传统风险评估直接评估重大错报的概率,也就是直接对审计风险评估,现代风险评估仍落脚在审计风险评估上,但更重视间接评估,充分借鉴和吸收了战略分析的成果,从了解客户经营环境、评估经营风险入手。因为:一是出于持续经营的考虑,经营失败往往带来审计失败;二是经营风险对审计风险的影响,经营风险超高,管理层舞弊的可能性就越大,审计风险也越大;三是从经营风险中能更有效发现财务报表潜在的重大错报,因为财务报表是经营的反映,如果经营风险未能在报表上得到体现,则财务报表可能失真;四是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合理性评估也要从经营风险入手,才能进行正确的评估;五是从经营风险入手容易将审计拓展为咨询。

3.重视审计策略,强调具体审计测试个性化

传统审计程序存在标准化的倾向,其结果一是不能对症下药,没有贯彻风险导向审计思想;二是客户的预期,由于很多客户的财务人员是审计人员出身,或系统学习过审计,或长期与审计师打交道,这使审计人员无法突破客户预先设置的障碍或防范措施。为此,国际新审计风险准则已要求对重大错报风险考虑选用“出其不意”的审计程序。例如考虑询问除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以外的员工或外部人员(如工程师、市场营销人员、估价专家等)。具体审计测试个性化就是针对风险不同的客户、客户不同的风险领域采用不同的审计程序,使审计工作不再是机械性工作,而是充分体现了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和创造性,审计工作本身更具吸引力,审计效果也更好。

4.审计证据内涵扩大

由于强调风险评估,而将客户置于广泛联系的经济网络之中,审计师必须充分了解客户整体经营环境,并由此出发评估客户的经营风险进而评估审计风险,所以审计师形成审计结论所依据的证据不仅包括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获取的证据,还包括了解企业及其环境获取的证据。

三、推动我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发展的措施

1.重构注册会计师知识能力框架

(1)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能力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改变审计思路,从企业环境、经营战略入手,分析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这要求注册会计师有很强的企业分析能力,从而特别强调专业判断;同时,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过程实质上就是专业判断的过程,它提升了审计的技术含量,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抽样需要根据审计对象的总体及特征,选择抽样方法,对抽样结果进行评价;对直接或间接取得的证据,注册会计师要判断证据来源的可靠性、适当性和充分性,并以此决定是否扩大或追加审计程序;对审计中发现的异常事项、重大事项要运用专业判断决定实施针对性的审计程序等,只有很好的运用专业判断才能提高审计的质量,避免形式审计。因此注册会计师在执业中应注意依靠执业经验和行业知识的积累、同业交流等对自身专业判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重新构建注册会计师的知识体系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注册会计师的知识体系要求更高更全面,因此应做出相应的调整。首先,在审计课程中要全面引进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和方法,以适应风险导向审计带来的变化;其次,应开设企业分析与估价方面的课程,其目的主要是强化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加强分析能力,以全面了解企业内外环境以及准确评估经营和审计风险;另外,由于现代IT技术在审计抽样、分析性复核中作用显著,而我国教学和考试中对其在会计和审计中的运用涉及很少,因此应该在会计和审计课程中增加工运用的部分。

(3)加强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为基础的相关知识能力培训

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加强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技术与方法”的训练,并且可以采取扶持政策鼓励审计从业人员报考ECPA方向的MPACC,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为基础定位其知识能力框架,指导其在实务中的应用,避免理论与实务脱节的现象。

2.完善法制环境

健全的法律环境虽然不是风险导向审计实施的必要前提,但风险导向审计作用的发挥确实离不开一定的制度安排,研究表明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来加大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对于抑制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而言,其长期性政策效应优于加重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企业的处罚,因此完善法制环境有利于审计人员做出正确选择,是推行风险导向审计的并行措施。

(1)完善相关法规中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

我国有关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分散在《注册会计师法》、《证券法》、《公司法》、《刑法》和《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中,由于立法技术等方面的原因,不同法律对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规定不完全一致,甚至相互矛盾,因此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必须消除法律之间的矛盾和不协调,保持执法的一致性;其次,提高责任认定的可操作性。我国法律明确规定注册会计师仅就自身的重大过失和欺诈行为承担法律责任,但缺乏区分普通过失、重大过失与欺诈的标准,所以应根据归责原则与作为性质对其进行界定,同时明确追究行政责任、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的依据,以进一步明确何种行为追究何种责任。

(2)完善民事责任制度

我国法律法规对注册会计师的民事与刑事责任规定太笼统,特别是对民事责任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客观上助长了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投机行为,因此迫切需要落实会计师的民事赔偿责任,应考虑:明确民事责任对象,参照其他国家的经验确定审计受益第三者的范围,落实会计师承担责任的具体对象范围;建立举证责任倒置制度,降低业外人士特别是会计报表的利害关系人如广大股民的诉讼难度;健全诉讼机制,简化诉讼程序,提高诉讼效率。另外,还应采取一系列措施严格业务检查制度,加大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社会监督力度。

(3)扩大宣传,使注册会计师真正建立起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

加强对新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的培训和宣传工作,扩大这些准则的影响,使注册会计师真正建立起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站在风险的高度上制定审计程序,使审计人员由被动地承受审计风险到主动地控制审计风险,审计风险的理论与过程紧密结合。这些都有利于注册会计师提高执业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综上所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作为制度基础审计的完善和发展,是现代职业审计的必然发展趋势,在实践中,尚无完整的模式可参照执行,需要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因此,注册会计师在现阶段,应首先接受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在执业过程中,将风险评估贯穿审计的全过程,不断探索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方法,以将审计风险降低到最低可接受水平,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水平。相信随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逐渐发展和完善,将在注册会计师职业界得到普遍的认可,尤其是新的审计准则在明年的运用,也必将全面提升注册会计师的执业形象。

参考文献:

[1]胡春元.《风险基础审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胡春元.《审计风险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3]谢荣,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沦研究与实务发展[J].会计研究,2004第4期

第5篇: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范文

一、风险审计的特点

(一)审计重心向风险控制倾斜

风险导向审计最大的特点是将审计重心放在事前的风险评估上,从以审计测试为中心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审计程序主要包括风险评估程序、分析性测试程序、审计测试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传统审计不能适应现代报表审计需要之处就在于其原有的风险评估不到位,未能有效发现高风险审计领域,造成审计过量或审计不足,现在大大加强了风险评估程序,真正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

(二)更加注重外部环境的影响

审计重心向风险评估转移导致风险评估程序显得至关重要,风险评估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审计效果和审计效率。风险评估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必要的审计证据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更加客观、真实的外部证据。仅仅依靠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内部证据来对风险进行评估,所得出来的结论是不可靠的。所以,审计人员在搜集审计证据时不应只采用内部证据,而应更努力地获得相关的外部审计证据来对风险进行评估。

(三)审计风险评估贯穿整个审计过程

在风险导向审计中,审计人员在各个审计阶段,都分别以审计风险模型为主,分析评价各自的期望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各项决策,从而能够全面控制审计风险。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中的审计风险模型是一维的,它只有一个决策目标——确定实质性测试所需的证据量,所涉及的风险层次和范围比较狭窄;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中的审计风险模型是二维的,它既包含了不同的风险要素,而且在不同审计阶段给各风险要素赋予了不同的内涵。

二、我国开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须首先从企业内外环境和经营战略入手,来分析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这就对审计人员的分析能力和专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过程实质上就是专业判断的过程,它提升了审计的技术含量。因此,审计人员只有很好的运用专业判断能力才能有效提高审计质量,避免形式审计。

(二)处理好审计成本与效率问题

从理论上说,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首先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重点关注领域,从而可以合理地分配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但是在实务中,执行风险评估程序主要依赖于外部审计证据,而搜集外部证据又没有专门的、固定的途径,使得搜集外部证据的成本较大,有时甚至要高于因减少进一步审计测试所降低的成本而使得总成本增加。如何降低审计成本使审计效益大于审计成本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三)健全法律法规制度

所谓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就是针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新形势,适时修改相应的一些不合时宜的法律法规,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应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加大对审计人员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与处罚力度,以强化审计人员的法律风险意识。

(四)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第6篇: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高校内部审计;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22日

党的十以来,深化改革的步伐已迈入到社会各领域的各个层面。高校内部审计作为我国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新形势应作出及时调整和改进,其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要用现念来解决它。

一、审计模式演化历程

(一)账项导向审计模式。账项导向审计模式是审计发展最初期的一种传统模式,业内人士称之为“账项基础审计”,它是将审计业务建立在对被审计对象的具体账目上并进行细致检查之后才完成的。它的功能和最终目的在于对被审计单位的账目查找错误以防止舞弊,其后给出是否发表舞弊意见的报告。因此,在这种模式下,审计工作不会考虑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和风险情况,直接对其账户余额进行详细、全面的审查。伴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逐渐扩大,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以及分工管理制度的科学化、新型化,账项导向审计已无法满足审计的需要,审计工作者为了适应审计市场领域的需要,将审计的重点也转向了以内部控制制度为中心的制度导向模式。

(二)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制度导向审计首先从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入手进行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寻找内部控制制度的薄弱环节,之后有针对性地对发现的薄弱环节进行深入检查,也就是说制度导向审计模式摒弃传统账项导向审计模式的漫无目的的全面审查,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审查方面,由此为基础实施抽样侧重审查。但是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在减轻工作量、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存在着弊端,显而易见,这种模式的实施是需要前提条件的,那就是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必须是真实的、有效的,只有这样才能将抽样审查的结果作为样本总体的代表。倘若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者形同虚设,在执行过程中没有得到充分的落实,则会导致这种审计模式无法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甚至是相反的审计结论,这会给审计带来巨大的风险,不利于审计的实施、防范和控制。

(三)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最初阶段是传统型的,它是伴随着企业风险管理思想的萌芽而在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掀起的一种将审计风险模型纳入准则体系的模式,但后期随着审计环境的转变和技术的革新,它的弊端和不足逐渐显露,业内人士对其M行了重新改良和修订,最终形成了一种以战略观和系统观为理论支撑、以对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为基础同时兼顾企业经营风险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启蒙。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力的不断下降、经营业务出现滑坡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经营者的利益严重受损;与此同时,在政府监管、投资人、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各方压力下,企业的经营管理层很可能会产生想要粉饰财务报告的动机,至此,要求审计人员发挥职业判断素养,找寻产生舞弊根源的各种可能性,从被审单位的全局和整体出发,并对被审单位所处行业的环境、经营环节分析等入手,通过综合评价经营风险以确定实质性审计的范围、时间和程序,将财务报告的错报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模式。审计风险的种类或要素及其关系是审计风险模式研究的内容,因此要研究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势必要从其审计风险模型的研究入手。新修订审计准则最大的亮点就在于提出了以一种全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即“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为核心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该模型的出现对审计人员在实操中提出了相当高、相当严格的要求。“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而其又包括财务报表整体和认定两个方面的风险,前者与会计报表项目没有直接关系,是指与企业所处宏观环境有关的战略风险和经营风险;后者恰恰与会计报表项目有关,如各种业务交易、账户类别及余额、信息披露。“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经过一定的审计程序后仍未能发现有重大错报的财务报告而造成的风险。在这个模型中,如果将“审计风险”固定不变,那么“检查风险”则与“重大错报风险”成反比关系,“重大错报风险”由被审计单位决定,审计人员只能对其水平进行评估,通过评估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然后着手下一步的审计程序。

(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无论在审计理念、程序还是方法上,都要优于其他审计模式。其特点表现在:审计重心向前移动,从以审计测试为中心转移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充分运用多种取证方法,将管理方法运用到分析性程序之中;针对不同审计对象,采用个性化审计测试程序;强调“从上往下”与“从下往上”相结合。

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高校内部审计风险防范

(一)深化高校内审人员业务能力和道德水平建设。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内审队伍的综合素质有待提升,无论是从业务水平、政策水平还是理论水平都要适应新形势下的需求,始终树立“从工作中摸索学习的方向,在学习中融入工作的需要”的理念,让高校内审人员的正能量始终发挥作用。

(二)实行高校内部审计公开制度,营造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内部审计公开制度”作为校务公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推行势在必行。该制度向全校公开审计纪律、审计计划、审计程序、审计结果、审计处理决定和反馈意见等内容,目的是增强内部审计工作的透明度,扩大内部审计的威慑力。其中,“审计纪律公开”是把双刃剑,既要把应遵守的纪律向被审计部门交代清楚,同时也要接受被审计部门的监督;“审计计划公开”不仅是将此次审计的计划提前让被审计部门知晓,也是将教育主管部门和国家审计机关交办或者委托的事项进行落实;“审计程序公开”要求内审部门有义务告知被审部门,要求对方在充分了解程序的基础上积极配合开展工作,如提前将所需的材料等准备好,这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体现;“审计结论和处理决定公开”一方面是接受公众的监督,让公众有知情权,另一方面也是起到威慑的作用;“反馈意见公开”主要是针对被审计部门而言的,按照审计的结果和处理决定由被审计部门进行整改,这个环节可以反映出被审计部门的态度和决心。

(三)建立和完善审计质量量化考评体系。不言而喻,审计质量的高低可以直接反映出内审部门的工作业绩。它如同人的生命线,反映出不同时期的晴雨表。如果能对内审质量做出科学的、客观的、及时的评价,对其做出全面量化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各类评优相结合,则会给内审人员带来巨大的驱动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让内审工作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新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问题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5.9.

[2]毛成银.加拿大高校财务管理、内部审计的特点及借鉴[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

第7篇: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审计模式 风险导向审计 新审计准则

一、审计模式的演进及背景

审计模式(Auditing Approach),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审计目标所采取的审计策略、方式和方法的总称,即审计目标、范围、和方法等要素的有机结合。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审计模式也发生着变化。审计模式的发展经历了账项基础模式、制度导向模式、风险导向模式三个阶段。这种演进使得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与外沿不断增强。

(一)审计模式的演进 审计模式的第一个阶段是账项基础审计(Aeeounting number-based audit approach)。账项基础审计现在我国还被广泛使用,该模式是以凭单核对为重心,以审查账目有无舞弊为目标,以数据的可信性为着眼点,从会计科目入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方法模式。采用详细审计的方式,着重于资产负债表审计。这种方法费时费力,且难以查找产生错弊的原因,不能揭示会计系统中不合理的部分。在经济业务规模不断扩张,业务不断复杂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审计质量和效率,产生了制度基础审计,即审计模式的第二个阶段。制度导向审计(System-based audit approach)。20世纪40年代开始成为审计方法的主流。审计人员也发现内部控制制度的可靠性对审计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种方法要求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制度要有全面的了解,强调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决定实质性测试的时间、范围和程度。该方法的重点是发现内控的薄弱环节,找到问题的根源,然后扩大审计的检查范围。这种方法着眼于整体制度的分析,可从总体上对管理提出建设性意见。相比账项基础审计有所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注意力都集中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上,使审计人员过多依赖于内部控制的测试而忽略了审计风险产生的其他环节。再加之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审计诉讼的不断增加,这就需要降低审计风险,获取有效工作结果的审计方法出现。审计模式第三个阶段风险导向审计(Risk-based audit approach)。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日趋复杂,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已经不是一般的会计核算差错。企业内部控制本身就是管理层制订的,受利益的驱使,管理层的舞弊行为层出不穷。这种内部控制只能控制一般员工,而对于管理高层的蓄意行为无能为力。而制度基础审计的局限性也很明显且审计风险巨大,于是产生了风险导向审计。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对控制风险进行评价,而应主要对产生风险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用以确定审计人员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和测试水平,确定如何收集、收集多少和收集何种性质证据的决策。风险导向审计大量运用了分析的方法,这种分析的方法贯穿于审计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终结阶段,使审计风险结论和整个审计过程联系更为紧密,使审计人员能够重视产生审计风险的各个重要环节,使审计过程成为―个不断克服和降低审计风险的过程。传统审计风险模型是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1983年提出的,该模型是人们通常所讲的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内容。即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其思路是会计师在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下,通过对会计报表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定量评估,从而确定检查风险,进而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该模型解决了审计资源分配到最容易导致会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的领域。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实质上是制度基础审计的发展,虽然使效率和效果有了实质性提高,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固有的缺陷。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2003年对审计风险模型重新描述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包括两个层次:会计报表认定层次和整体层次。会计报表认定层次的风险运用传统审计模型可以解决。会计报表整体层次的风险主要是指战略经营风险,是会计报表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际情况的风险。

(二)审计模式变革的原因及背景 首先,外部因素――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在社会越来越复杂的业务中,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相互关联性的增强,使得被审计单位规模和经营不断庞杂。在加速融合和经济一体化的现代社会,没有一个系统是绝对有效的,所以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必经之路。从社会环境来看,在经济转型期,投机与短期行为是很普遍的。我国相应的经营规范和法律法规也不很健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财务舞弊和虚假财务行为的发生。又由于社会公众期望审计人员能毫无遗漏地发现被审计单位的舞弊行为。但审计行为只是对被审单位的财务报表是否按公认的会计准则编制发表意见,所以不能保证发现所有的舞弊行为。这种审计期望的差距,客观上也促进了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其次,风险规避――重大管理欺诈和舞弊案例的日益增多加快了新的审计方法的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到80、90年代,管理欺诈行为愈演愈烈。并给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从社会公众的观点来看,查错防弊一直是审计人员的职责。正是由于传统审计方法的限制,制度基础审计方法在审计技术等方面的滞后等方面的原因要求新的审计方法的创新。再次,思想演进一战略管理思想的发展为新的审计方法提供了基础。战略管理最根本的着眼点在于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及企业的风险对策。财务报表的风险其实就是企业战略风险及相关经营活动风险的衍生物。所以要充分把握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就要理解企业发展所依存的内、外部环境,基于这些环境而制定的发展战略目标及所包含的风险。明确外部战略风险对于财务报表认定做出合理的判断。战略管理思想及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为新的审计方法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实践基础。最后,成本效益一审计要想发展求生存,就必须增收节支。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代社会,会计师事务所按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的原则确定所需要的审计程序。虽然扩大了审计的程序和范围,但采用分析性复核程序,对于异常情况予以更多关注,也降低了成本。

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种类与特点

(一)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种类 目前风险导向审计可分为三种类型:传统风险导向模式、战略风险导向模式及改良的风险导向模式。传统风险导向模式实质上是发展了制度导向审计,只是在制度导向模式中加入了风险测试,建立了审计风险模型对风险进行量化的测试,但其固有风险的量化测试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不能体现客观性。不能改变制度导向模式自下而上的从交易项目报表测试综合成审计结论的审计方向(图1)。战略风险导向模式依据系统论和战略观的观点,从分析企业的经营模式入手,自上而下地理解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从战略风险评估,业绩计量等方面来评价审计风险。但在实务中这种模式给了管理层更多的操作空间。改良后的风险导

向模式抛弃了“无利害关系假说”,建立在“合理的职业怀疑态度假设”的基础上,要求注册会计师在计划和执行审计时不做任何预先判断,只有在收集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后才做出合理恰当的审计结论,将对管理层是否诚信、是否有舞弊造假的驱动保持合理的职业谨慎。同时建立了新的审计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考虑了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的不可分性,将两者合成重大错报风险。要求注册会计师将审计起点定位在围绕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来设计和计划审计程序,并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密切关注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将风险评估工作作为整个审计工作的基础与先导。在关注内部控制的同时,还综合考虑企业环境、发展战略、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的评估。

(二)风险导向模式的特点 首先,要求审计人员不仅对控制风险进行评价,而且要对产生风险审计的各个环节进行具体的评价,以确定审计人员实质性测试的重点。通过对企业环境、发展战略、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的评估,发现其潜在的经营风险及财务风险,并评估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风险,以便使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有两道防线为防止会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和漏报。第一道防线是了解被审计单位及环境,包括内部控制。第二道防线是注册会计师审计。重大错报风险是由于第一道风险没有把好关,而使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新准则明确要求审计工作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为起点和导向,从企业的战略经营风险人手,强调从宏观上了解被审计单位及所处的环境,紧紧围绕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来设计和执业审计程序,最终保证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而检查风险是由于第二道防线没把好关,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的过程中没有检查出错误的风险(图2)。其次,风险导向审计以风险评估为基础,对影响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多种因素进行评估,确定审计范围、重点和方法,其不仅重视与内部控制系统直接相关的因素,而且还重视各种环境因素。通过对产生风险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评价,并利用风险模型量化风险,最终确定―个可接受的检查水平。在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定下,注重对分析性复核中波动大的项目的详细审计(图3)。最后,风险审计大量运用了分析性复核的方法,这种分析的方法贯穿于审计的全部阶段。关注企业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风险评估包括检查、调查、询问、穿行测试等多种审计取证手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是对分析性复核的运用。分析性复核的对象不仅包括财务数据还包括非财务数据。

(三)现代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区别 一是审计切入点不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通过综合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由于固有风险难以评估,切入点一般为企业的内部控制或会计报表项目;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通过综合经营控制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审计起点为企业的战略系统及业务流程。如果业务流程不重要或内部控制很有效,则将实质性测试集中在例外事项上。更针对于风险设计、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程序,且注册会计师有利于节省审计成本,克服因缺乏全面性观点而导致的审计风险。二是风险评估识别以分析性复核程序为中心。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对于信息的再加工程度不够,其分析性程序主要用在报表分析上。目前分析性复核程序正在走向多样化:在数据分析上不但要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对非财务数据也要分析。分析工具上借鉴现代管理方法,将战略分析、绩效分析、财务分析及前景分析等分析工具运用到风险评估中。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注重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以识别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三是风险评估方式由直接评估变为间接评估。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评估是一种直接的方式,即直接评估重大错报的概率。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从经营风险评估入手,间接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因为经营风险越高审计风险也越大,也就是管理舞弊的可能性越大;并且从经营风险中能更有效地发现财务报表潜在的重大错报,因为财务报表是经营的反映,如果经营风险未能在报表中得到体现,则财务报表很可能失真。此外,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合理性评估也只有从经营风险入手,才能进行正确的评估。四是审计程序实施具有个性化。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审计程序是标准化形式,对不同的被审单位采用相同的审计程序。使注册会计师无法突破预先设置或防范的措施,审计结论无法保证正确;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要求注册会计师将评估及识别的审计风险与实施的审计程序相结合,针对不同的客户及相应的风险实施个性化的审计程序。五是审计证据的内涵扩大。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式下,重心向风险评估转移,审计证据也由内部向外部转移。注册会计师在充分了解企业整体经营环境的基础上,评估客户的经营与审计风险,同时必须取得大量的外部证据来证明风险评估的恰当性。六是扩充了内部控制要素。由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内部控制三要素(控制环境、会计系统、控制程序)变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下的内部控制五要素(控制环境、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过程、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系统和沟通、控制活动和对控制的监督)。最后对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过去仅掌握会计、审计知识到现在要求转向管理和相关行业知识。如现代管理知识和行业知识。审计人员不仅要加强专业素质的培养,还要提升职业道德素养。

(四)我国风险导向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要在审计计划阶段和执行控制测试阶段,注册会计师关注的范围扩大,涉及的内容多,审计的难度加大,会导致工作时间和审计成本的增加,即成本的增加和后续教育的支出要求收费的相应增长,但被审计单位不一定会承受相应的费用的转嫁,这会使一部分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在竞争中无法生存。审计主体没有建立良好的供求关系,低价竞争现象比较严重,审计价格难真实地反映其价值。其次,信息系统的建设问题。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特征是审计重心前移,注册会计师必须首先执行风险评估程序,充分了解客户整体经营环境,然后针对风险不同的客户、客户的不同风险领域、设计个性化的审计程序。所以,注册会计师要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西方国家大量运用分析性程序的有利条件是大量审计程序软件的开发与运用。使用分析性测试程序成为节约成本的重要手段,但在我国还处于初步阶段,所以要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审计方法的科技含量。再次,审计风险评估出错会导致审计失败或审计无效率。评估结果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审计质量。在审计计划阶段,评估出错会接受高风险客户的委托,增加审计风险;在审计实施阶段,评估出错会执行不恰当的审计程序或错过高风险的审计领域;在报告阶段出现评估错误,有可能会出具错误的审计报告。这需要执业经验丰富、业务素质高的审计人员,但这方面的人才缺口使得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开展有一定的难度。最后,我国的鉴证事业起步较晚,一些法律法规建设还不健全。注册会计师的素质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发展。另外,由于我国的民事赔偿制度不完善,注册会计师承担的损失不足以产生威慑力,这也使得注册会计师对风险的估计不足。

三、审计模式的变革

2003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为提高审计质量,了一系列新准则。其中

ISA200准则将审计风险模型修改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强调从宏观上了解被审单位及其环境,以充分识别和评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作为一种审计理念,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无疑是更加科学的。从整个审计行业来看,无论是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仍处于遵循账项导向审计模式和制度导向审计模式阶段。我国审计准则一开始就是借鉴国际惯例,并在国际审计准则的基础上制定的,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目前已做到了体现风险导向审计方向及与国际接轨的平衡点,建立了我国新准则体系。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新制定的审计准则,标志着我国新准则体系的形成。在《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工作计划表》中单独列示了一组与风险评估及风险的应对有关的准则。包括《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01号―计划审计工作》、《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一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一审计重要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一注册会计师对评估风险应实施的程序》、《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2号―对被审计单位使用服务机构的考虑》。这些审计准则中,《审计重要性》原来就存在并且继续有效,而《计划审计工作》则是原来虽然存在,但是进行了修改,其余准则都是新制定的。这些审计准则充分体现了修改后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特点,尤其是新制定的《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与《注册会计师针对评估风险应实施的程序》准则,更是说明我国新建立的审计准则体系是建立在改良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基础上的。我国新建立的准则体系中强调重大错报风险概念,而不再采用固有风险的概念,这充分体现了改良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特点。这样新准则在如何识别与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都作为相关的规定,加强了可操作性,提高了审计效率,同时也降低了审计的成本。体现了国际趋同的理念,为指导以后我国的审计实践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审计模式的应用与发展

第8篇: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现代风险导向理论; 碳交易审计; 审计程序

【中图分类号】 F239.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19-0103-04

一、引言

风险导向理论的发展由来已久,近年来对其的研究也日趋成熟和系统化,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明显的实践效果。审计行业借鉴该理论发展了现代风险导向的审计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是注册会计师应对复杂环境变化,有效控制风险的一大利器[ 1 ]。与此同时,随着国内碳交易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于建立全国范围的碳交易市场的强烈要求,对企业碳排放量核查、鉴证业务的需求愈发强烈,碳交易审计这一新兴业务流入中国[ 2 ]。但对于国内的注册会计师而言,碳交易审计是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加之当前碳交易问题的敏感性,这就要求在碳交易审计中应特别关注对风险的控制,并依据统一的国际标准为碳交易审计指明重点[ 3 ]。因此,以现代风险导向理论为基础,结合ISO14064国际标准对碳交易审计程序进行研究,对建立和完善我国碳交易审计业务具有重要意义。

二、碳交易审计程序设计引入现代风险导向理论必要性

目前,我国开展的碳交易审计缺少审计理论支持,尤其是在审计程序的设计方面缺少对风险点的控制,没有突出审计重点,导致审计风险较高、审计效率低下,难以适应碳交易审计发展需求。下面从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对碳交易审计程序中引入现代风险导向理论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从内部而言,碳交易审计作为一项鉴证业务,最终需要对碳交易活动提出审计意见并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证。在审计工作过程中,注册会计师难以避免地处于较高执业风险的环境下[ 4 ]。效仿传统财务报表审计,注册会计师在设计碳交易审计程序时,引入现代风险导向理论,可以更好地规避碳交易审计风险。

从外部而言,碳交易审计的审计对象是企业的碳排放活动,碳排放活动是极其复杂且难以全面监控的,对其进行全面审计不现实,也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在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应关注重大风险领域,将主要的审计资源投入到重要的、风险程度较高的碳排放活动中[ 5 ]。现代风险导向理论可以识别和评估风险,区分重大风险领域,进而起到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碳交易审计程序的作用。

因此,为指导碳交易审计程序的设计,笔者将以现代风险导向理论为依据,即以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为主线,关注企业碳交易过程中的风险领域,并结合碳交易业务的特点,设计碳交易审计程序。

三、现代风险导向模式下碳交易审计程序设计

在风险导向理论的指导下,注册会计师将以识别、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为工作重点,设计合理有效的审计程序控制检查风险,从而控制碳交易审计风险[ 6 ]。图1列示了设计的碳交易审计程序及其与现代风险导向理论之间的关系。

对现代风险导向碳交易审计程序进行具体分析,可划分为以下环节:

(一)接受业务委托

作为一项新业务,注册会计师在实施碳交易审计业务前应明确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获取企业与碳交易有关碳排放情况的信息。(2)识别碳交易审计目的,明确审计结果的用途及受影响的利益相关者。(3)确定企业的组织及运营边界,确定对象空间范围[ 7 ]。(4)根据目标用户的需求确定保证等级。(5)保证自身符合独立性要求,避免与被审计企业之间存在利益关联。(6)保证专业胜任能力。鉴于碳交易审计的特殊性和专业性,会计师事务所承接业务前必须严格检查审计团队的专业胜任能力是否能够满足业务需要。

(二)计划审计工作

确定接受委托之后,注册会计师需要编制相应的审计工作计划。此阶段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1)确定企业主要的碳排放源;(2)分配审计资源;(3)确定重要性水平,即依据量化和非量化信息,综合确定整体重要性水平。

(三)碳交易风险识别

碳交易活动归根结底其实是碳排放量的交易[ 8 ]。因此,审计过程中必须重点关注产生的源头,识别相关的碳排放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深入了解企业碳排放过程,并借助ISO14064标准提供的核点识别碳排放风险。此风险识别过程中有以下四个关键性问题需要重点把握。

1.确定排放名单。ISO14064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为了环境管理标准化所制定的测量和控制碳排放的国际通用标准,可用来服务于碳交易,指导碳交易审计工作。该标准把碳排放分为三个类型:直接排放、购买能源产生的间接排放、与企业相关的其他间接排放[ 9 ]。

2.测算的方法和技巧。测算碳排放量是一个繁琐和系统的过程,目前国内企业难以做到对碳排放量准确的计量。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可以参照ISO14064标准规定的能量守恒法①和排放因子法②对碳排放量进行重新估算。

3.碳管理内部控制系统。类似于评估企业的内部控制环节,在碳排放活动运行的同时,需要有相关内部控制系统对碳排放信息进行记录和存储。应国家和市场的要求,国内许多企业都陆续开发了内部控制系统来监测碳的排放。注册会计师需要判断碳排放管理内部控制系统设计是否合理、运行是否有效。

4.碳足迹的注册登记。为获取碳排放额度和进行碳排放交易,企业必须依靠认可核准的碳排放量在碳交易市场注册登记[ 10 ],注册会计师需要关注企业登记过程的合规性以及信息的真实性。

(四)错报风险评估

在完成碳交易风险识别过程后,应对其恰当评估,判断是否会导致错报风险。同时,还应评估该风险是与具体认定相关,还是与碳排放报告整体相关。

如果与具体认定相关,可以结合财务报表审计中对具体认定的划分,依据审计目标判断该风险是与碳排放量相关(见表1),还是与碳信息披露相关(见表2)。

在风险评估过程中,注册会计师需要判断碳排放报告中各项认定是否恰当,是否公允反映了碳排放状况,并将审计目标对应到具体认定中。注册会计师还应当借助风险评估一般方法判断碳交易风险是否会导致错报风险,确定错报风险的重要性水平。

(五)重大错报风险应对

面对碳排放报告整体层面的重大错报风险,注册会计师需要制定总体应对措施。这些措施至少包括:(1)在证据收集和分析过程中保持足够的职业审慎;(2)派遣有专业胜任能力的注册会计师,如需要可利用相关专家的工作;(3)对审计过程提供更多的监督和管控,保证对审计质量的控制[ 11 ];(4)选择不被审计企业预见的审计方法和程序;(5)对拟实施审计程序作出相应的修改,必要时可增加其他程序。

针对认定层次的碳交易重大错报风险,注册会计师应从两个方面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一是对内部控制系统实施的测试;二是对具体认定实施的实质性程序。注册会计师首先通过初步测试,对企业的碳管理系统进行深入的了解,并确定出管理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作为进行穿行测试③的依据,形成对此系统是否完善的整体意见。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测试发现和预防重大错报,依赖企业碳管理控制系统,适当减少实质性测试,减少碳交易审计工作量。

在碳交易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实施的实质性程序既要关注企业碳排放量核算的公允性,也要检查碳排放数量信息、碳活动合法性信息在温室气体报告中的披露情况。所以,需要从碳排放量认定和碳信息披露认定出发,梳理出审计目标与实质性程序三者间的关系(见表3、表4),以期指导碳交易审计工作。

(六)完成审计工作

注册会计师在完成上述程序后,应汇总和评价审计证据,运用专业分析和职业判断,形成恰当的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需要将碳交易审计过程书面记录,形成审计工作底稿,便于后期质量复核。审计报告需要沟通并提交给被审计企业,被审计企业将自身的碳排放报告与审计报告一同提交给碳交易监管部门,用来证明碳排放活动的真实合规,以期获取碳排放配额或者进行碳交易。

综上所述,现代风险导向碳交易审计程序包括接受业务委托、计划审计工作、碳排放风险识别、碳排放风险评估、碳排放风险应对、完成审计工作6个环节,整个审计过程贯彻了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的核心思想,以识别、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为导向,通过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低水平,为注册会计师顺利完成碳交易审计提供了保证。注册会计师运用该审计程序在确保碳交易审计工作质量、顺利完成审计目标的同时,在审计程序中突出了对风险点的管控,使得审计过程更具有针对性,提高了碳交易审计效率,推进了碳交易审计在我国的发展,从而有助于碳交易审计更好地为碳交易活动服务。

【参考文献】

[1] 魏东,岳杰,王Z珉.碳排放权交易风险管理的识别、评估与应对[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8):28-32.

[2] 陈华,王海燕,荆新.中国企业碳信息披露:内容界定、计量方法和现状研究[J].会计研究,2013(12):18-24.

[3] 钱纯,苏宁.关于我国碳审计主体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1(17):76-78.

[4] 袁B.探析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开展碳审计业务的机遇与挑战[J].现代经济信息,2011(5):101-104.

[5] 张帆.风险导向的碳排放审计程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34-35.

[6] 岳杰,居岩岩,王Z珉.碳排放权交易风险管理的识别、评估与应对[C].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会计与财务分会场论文,2011.

[7] 李敬.碳交易背景下第三方碳审计研究[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5(5):19-21.

[8] 郝玉贵,陈小敏,付饶.低碳治理导向的碳审计功能与机制设计[J].财会月刊,2015(22):54-57.

[9]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4064-2006[S].国际标准化组织,2006.

第9篇: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范文

一、什么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以企业的经营风险分析评估为导向的审计方法。具体来说,它是一种基于战略观和系统观思想,通过综合评价企业经营风险,对企业所处社会和行业的宏观环境、企业战略目标和关键经营环节进行分析,以确定审计工作的实质性测试范围、时间和程序的一种审计方法。它具有以战略论、系统论为理论基础、将审计重心前移以及注重运用分析性程序几大特点。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推进企业内审工作转型中的作用

1.运用其战略性,为内审工作准确定位。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的监督部门,因此内部审计要围绕企业的发展目标而服务,这是内审工作的基本定位。内部审计应该立足于战略观,首先关注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关注管理层关心的问题,不能把审计的重点仅仅放在价格上,而应从服务大局的角度考虑问题,分析评价管理系统的风险,从制度上提建议,有效规避企业经营风险。

2.运用系统性,探寻企业经营风险。企业是整个社会经济的一个细胞,同时企业各部门又是企业的各个细胞,因此如何权衡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企业长期运营至关重要。内部审计必须深入考虑这些因素,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首先,从基层层面了解公司运营难点,在职能处室之间进行调研,了解其管理瓶颈;其次,要关注领导关心的问题,了解管理层当下所面临的困境。内部审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权衡各个风险点,选择企业增值性强、管理层关注的审计项目进行立项审计,发挥内部审计的建设性和前瞻性作用。

3.运用重心前移性,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现代内部审计的新目标是为企业增值和改善运营提供服务。内部审计除及时、准确地向管理层报告有关查错防弊和资产保护信息之外,更重要的任务是要围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这个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内部审计师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将审计重心前移,实现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并举的转变,防止管理层战略决策失误,有效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增加企业价值、改善企业运营。

4.运用注重分析性,对企业经营进行多元风险评估。分析性复核程序是现代风险审计的重要程序,内部审计师执业时注重从微观入手,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识别企业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在数据分析时不但要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也要对非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在分析工具上借鉴现代管理方法,把战略分析、绩效分析、财务分析及前景分析等分析工具运用到风险评估之中,使风险因素不再惟一,变一元风险评估为多元风险评估,使得出的风险评估结果更加可靠。

三、如何转型

1.立足战略观,从常规审计中发现普遍性风险问题。内部审计在日常审计中要擅于总结,对普遍性问题进行归纳,再从企业宏观角度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如我们在对某公司的四项措施审计中发现存在两个普遍性问题:一是效果评定未经权威部门确定,随意性大,存在舞弊风险;二是各基层单位付费不一致,公司造价部门无统一标准,而是由各基层单位与技术服务单位通过一对一谈判形成相应的价格。对此审计组提出两点建议:一是效果评价需由权威部门鉴定;二是积极与公司造价部门沟通,统一付费标准。公司造价部门与被审计单位及时采纳了审计建议,统一了公司付费标准,防范了其中的舞弊风险,发挥了内部审计对企业长远发展的建设性作用。

2.立足系统观,创建有利的内审环境。推进内审工作转型,是对旧的审计理念进行的一场深刻变革,要使这一变革顺利进行,单靠审计部门自身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内部审计必须立足于系统观,明确自己只是公司治理环节中的组成之一。在思想上,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关注管理层关注的问题,同时要加强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沟通;在工作方法上,要采取被审计单位参与合作的审计策略,共同研究问题,共同商讨解决问题方案,争取得到领导、其他部门和被审计单位的支持、理解和配合,为加快内审转型创造良好的环境。

3.立足发展观,积极拓展新的内审领域。内部审计应积极开拓新的审计领域,只要是企业发展需要的,就是内部审计应该监督服务到位的,如公司的“安全环保”、“节能减排”、“对标”等项目,都应引起内部审计的关注。2008年某公司某罐体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突然被勒令停工,原因是该工程环评工作滞后,权威部门认为该工程损害了周边生态环境,不符合国家环保要求。这一事项不仅造成了公司大额资金损失,还引起了公司法律诉讼风险。因此,内部审计应该积极开展此类业务的审计,及时有效地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的发生,实现由财务审计向风险导向审计转变,发现型、符合型审计向预防型、增值型审计转变。

另外,内部审计可以依托现有较成熟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平台建立审计信息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审计信息风险评价系统,实现信息化、科学化审计方式和手段的转变。目前正在推广使用的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就是一个很好的信息平台。ERP是一个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它把企业涉及到的资源整合起来,内部审计借助ERP可以迅速快捷地找到所需信息,实施各流程的动态监控,充分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动态化审计。

总之,企业内部审计实施中,应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贯穿审计业务的全过程,不仅要考虑微观层面的风险,更要考虑宏观层面的风险,要牢固树立风险意识,有效推进内审工作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