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医疗急救范文

智慧医疗急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医疗急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慧医疗急救

第1篇:智慧医疗急救范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17.375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医疗保障也在不断深入。面对我国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和医疗急救保障中存在的空白和不足,如何运作能够更好的实现医疗急救体系的完善,更好的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保障弱势低收入群体的急症救治,是当前重要的社会课题。本文从医疗体制改革为入手,重点分析当前医疗急救领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希望以此为我国的医疗急救体系的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医疗急救在社会保障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各种突发性的急病和事故也进一步的频发。医疗急救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维护社会平稳运行中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通过对急症患者采取力所能及的急救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和生存机会,降低伤残、死亡的危险,从而达到挽救生命、减轻伤害和控制病情的目的。

伴随着医疗服务的市场化,我国的医疗条件,尤其是医疗急救的条件在不断地改善,主要城镇医疗急救的体系基本实现覆盖。但同时也要看到,面对社会弱势群体在经济上的弱势地位,当他们面临突发急症时,无法很好的接受医疗急救,从而引发了病情加重乃至死亡的案例也不在少数。在这样的情况下,以社会保障来推动全社会的医疗急救普及和覆盖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社会保障在医疗,尤其是医疗急救上的覆盖,可以极大地缓解社会低收入困难群体看病难、急救难的现状。尤其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大,越来越多的公民需要通过医疗保险、医疗救济等社会保障来实现他们的医疗问题。在医疗急救中,急救的高成本消耗限制了低收入者获取相关的服务,而低收入者的欠款又制约了医疗急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在两方面建立桥梁,既保障社会大众享有医疗急救的权利,又保障急救机构的正常运行,就需要社会保障发挥更大的作用。

面对医疗急救成本和费用的增加,加大社会保障的实现力度,更广泛和细致的实现医疗保障的全民普及,重点照顾弱势群体的医疗权利,充分实现医疗急救社会化建设,是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而医疗急救体系的进一步健全,必然要依托于全社会参与的保障体系来加以完善。

当前社会保障中医疗急救的不足

首先,我国医疗保障的覆盖面相对有限。我国虽然在大力拓展当前的医疗保障范围,但由于受传统保障思想和制度制约,其保障的对象仍然集中于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职工,保障的资源也相对倾斜于这部分人群。对于最急需救助的低收入群体,医疗保障力度过小,难以满足其求医看病的基本需求,当面临急症需要医疗急救时,更是几乎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于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村人口,医疗保障的缺乏和医疗费用的增加已经成为农村看病难的主要根源之一。2003~2005年我国农村人口的医疗费用的总支出从6%上升到10%[2],如此重的经济负担亟需通过社会医疗保障来进行救济。

其次,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滞后,综合发展不对称,使得社会保障无法真正落到实处。医疗体制的改革深入面临各方面的阻力,医疗保障、医疗保险的改革难以深入。传统医保模式没有全部破除,既有大量的困难人群缺乏相应的医疗救助资源,也存在部分高福利人群医疗资源过剩的状况。有限的医疗资源无法合理的配置,无法真正将急需的医疗资源,包括医疗急救资源用到最合适的地方,是当前医疗保障改革中重要问题所在。

其次,对于医疗急救的相关保障仍然存在极大的空白。目前在我国,医疗保障的重点依然是传统的看病吃药环节,对于农村人口和城镇低收入者的保障更多的集中在大病治疗和相关药品上,缺乏专项的对于医疗急救的保障项目和保障设计。同时,社会大众对于医疗急救收费存在诸多误解,包括在“120”急救需要收费等问题上,都缺乏相关的认识乃至存在抵触情绪。青浦区医疗急救中心2009年发生欠款18.3万,占全部业务收入的9.95%;2010年发生欠款22.6万,占全部业务收入的10.83%;2011年发生欠款27.5万,占全年业务收入的13.25%。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实现病患和急救部门的互动,让患者,尤其是低收入患者对于医疗急救不必心存经济上的畏难,而让医疗急救中心有充裕的资金运作,都需要政府和整个社会的保障的进一步覆盖。

加强社会保障中的医疗急救的措施

面对当前医疗保障,尤其是医疗急救保障的缺失,需要全社会动员起来,通过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来实现医疗急救的发展。

第一,要进一步的推进医疗体制改革,扩大医疗保障的覆盖范围。医疗体制的改革进一步的深化要把握三个重心:资源配置的均衡化、医疗费用的合理化和弱势群体的保障化。面对当前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均衡,要进一步的加大医疗资源的公开化和系统化,对于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医疗需求进行详细统计,对于各地的医疗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整合整体的资源,形成相应的立体网络,更好的实现医患双方面的互动,从而实现医疗机构资源更加均衡的为全社会服务。面对医疗费用相对的高昂,一方面要通过更为公开公示的方式让病患了解具体的收费项目,提供高低搭配的治疗选择;另一方面通过改革,更多的实现保障范围的覆盖,由社会保障为大众减轻医疗消费的负担。在这个过程中,保证合理的医疗费用是医疗机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必须,合理的调节要兼顾病患和医疗机构两方面的利益,保障在其中起到一个平衡的作用。对于社会的弱势群体,要加大保障的力度,甚至应当在新增保障的部分,进一步向弱势群体倾斜。无论是待业失业人群、低收入人群、农村人口等,都要一视同仁的普及社会医疗保险,在保障他们基本医疗需求的基础上,提供适当的医疗急救方面的救助,使得大病可医,急病可医,有病敢医。

第二,要进一步加强医疗急救机构的建设,优化急救机构的布局。面对我国当前医疗急救资源的不足和急救机构的缺乏,要通过新增和升级两个部分共同努力,实现医疗急救资源供给的增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社会保障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于急救中心缺乏乃至空白的地区,要进一步新增、新建急救机构或在原有的医疗机构新增或扩大急救部门,保证急症病患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在我们目前的不少中小城市,救护车配置数量少、车载设备标准低、医务人员流失比例大的现状依然没有得到扭转,这需要医疗资金的投入,更需要社会保障力量的协助,通过建立专门的保障型急救中心,更好地服务于全体公民,从而实现社会保障对于医疗急救的保驾护航的作用[4]。对于农村等医疗条件较差的地区,要借助医疗保障等条件,实现当地医疗机构、急救机构的升级换代,使其医疗和急救的功能进一步的增强。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改善农村的医疗环境,将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升级为更高级别的医疗机构,提高其诊治和急救功能的同时,降低就医的门槛,通过医疗救助、合作医疗等多种的医疗保障模式实现农村地区的医疗机构整体布局的均衡。

第三,大力的拓展医疗急救保障的财政和资金来源,保证医疗急救发展的持久动力。对于当前巨大的医疗保障资金的缺口,需要扩宽相应的融资渠道。从根本上来说,是需要在政府财政和社会募集两个方面加大融资力度。首先,从政府的财政投入来看,我国的医疗卫生投入在逐年增加,2007~2010年,我国的医疗卫生投入由1989.9亿元上升到4745.0亿元,增长了2.4倍。这种增长的背后,是政府对于医疗改革的支持和增强医疗保障的决心。但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这部分投入仍然远远不足,且投入的对象主要为公立医疗机构。因此,在十二五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大和优化政府的投入依然是医疗急救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之一[5]。其次,要进一步的加大社会的资金来源,扶持和发展私有医疗机构进入急救领域参与救治。无论是成立急救医疗基金会,组织社会常态捐助,还是向低收入人群发放急救救助卡等模式,都是积极有效的社会扶持机制,能够成为社会医疗保障的有力支撑部分。这需要主管部门放宽对于这类资金筹集限制的同时,各个医疗机构主动积极的参与到社会救助渠道的构建中去,以便更好的促进医疗急救的整体发展。

面对我国当前医疗急救的发展现状,医疗机构、政府、社会需要共同协力,不断的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和医疗社会保障的进程。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协作,实现医疗急救的蓬勃发展,更好的为救死扶伤,保障全社会公民,尤其是弱势群体的身体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敬.借鉴、创新、发展:境外医疗卫生现状与思考.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5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6.

3 王坤华,冉红莉.急救医疗与社会保障制度.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8):1944.

4 李剑阁.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几个问题.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2.

5 孙文中,赵文龙.我国农村医疗救助政策的现状及问题分析.福建论坛,2007,4.

6 刘家敏.城乡120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实践和管理创新.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10.

第2篇:智慧医疗急救范文

关键词:财政职能 构建 医疗救助 新机制

一、科学设计流程,构建六大体系工程

广大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看病贵”的问题,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着力点,也是推进改革的难点和薄弱环节。针对这一实际问题,我们结合中央和省《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相关精神,充分借鉴发达地区的医疗救助先进经验,坚持“广覆盖、保大病、多层次”的思路,不断健全城乡医疗救助体系建设。在救助对象上,我们按照物价上涨与居民收动机制,将城市低保对象、农村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城乡重点困难优抚对象、六十年代精减退职老职工、城市低收入家庭、城乡患持大疾病居民等7种对象纳入救助范围;在救助层次上,按照制度推进、部门参与、社会帮扶的原则,基本形成了参保救助、民政救助和慈善救助相辅相成的格局;在救助内容上,按照“保大兼小”统筹兼顾的原则,形成了以住院救助为主,门诊救助、大病救助、关怀救助为辅的全方位救助体系;在救助方法上,按照救急、便民、高效的原则,实施医前救助、医中救助、医后救助相结合“即时结算便民工程”,为困难群众提供了便捷优质的医疗救助服务;在救助标准上,按照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我市财力情况,将救助对象救助一次救助封顶线由4000元提高到6000元,二次救助封顶线由4000元提高到8000元,三次救助封顶线由5000元提高到6000元,同时将城市低收入家庭纳入救助范围,让广大的困难群众更多享受到经济社会改革成果;在救助程序上,不断简化入院就诊手续,取消了起付线和救助病种限制,使困难群众“有病即诊、无钱能医”,真正意义上体现了便民、利民、惠民,使公共医疗服务惠及到每一名困难群众。

二、加大投入,打造三大服务平台

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直接关系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是一项重大的民心工程。近年来,我们通过财政投入、社会捐赠等方式,累计投入近110万元,全力支持“六位一体”的医疗救助体系建设。

一是组建“即时结算便民工程”。投入资金40万元,支持民政部门利用省低保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组建“即时结算便民工程”,将医保补偿、医院优惠、医疗救助政策有机衔接,实现了财政、民政、卫生“三部合一”,为困难群众提供便捷的“一站式”医疗救助服务。即,救助对象到定点医院就医,经医院垫付资金,直接享受医疗费用减免服务。如城市低保对象李解元患食管上段癌,在市中心医院接受住院治疗,总共发生费用62639.4元,经医保补偿、医院优惠、医疗救助后,李解元出院结算时只用支付20599.3元,救助比例超过了2/3,而个人承担医疗费用不到1/3,不仅大大减轻了救助对象家庭的压力,也有效解除了医院为困难群众治病追求经济利益和体现公益性两难问题,更体现了医疗救助政策“以人为本”的原则,实现了“医患”双赢。

二是组建“定额门诊救助”系统窗口。“定额门诊救助”工程是一项科技化的医前救助举措,城乡困难群众可持救助卡不受病种救助限制和门诊看病限制,直接在定点药店医院购药和门诊就诊,将定额救助卡的使用范围扩展到药店,提高了医疗救助覆盖面。近年来,我们共投入1200万元专项资金,为2万城乡困难户发放600元/户的“定额门诊救助”卡,使困难群众能及时看病吃药,有效破解了困难群众无钱治病导致“小病拖成大病,因病返贫、致贫”的问题。

三是发挥财政杠杆效应,撬动社会力量共建医疗救助体系。为了弥补医疗救助缺失功能,我市财政每年安排20万元专项支持市慈善总会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慈善总会的作用,为更多的困难群体提供多样的医疗救助。通过发放资金实施医疗救助,市慈善总会共为全市9990名群众按照人均100-2000元的标准,发放医疗救助资金155万元;通过提供医疗服务实施医疗救助,市慈善总会将向国家慈善总会争取456万元医疗器械设备捐赠给爱康医院使用,并组织开展“爱在健康在”助医活动,为困难群众提供22.8万元的检查、治疗服务,撬动慈善总会投入医疗救助资金177.8万元,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效应。

三、科学管理,强化四大保障机制

(一)统筹管理,解决市区两级财政管理“两张皮”的问题

市财政按照“统管统拨、直达专户”的原则,将中央、省级专项和本级配套资金直接拨入医疗救助专户,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对区级财政年初预拨资金,实行年底据实结算,而医疗救助资金拨付、审核、检查、结算工作则由市区两级财政共同承担。通过理顺市区两级医疗救助资金管理,实现了医疗救助资金的拨付层级扁平化,资金结算高效化。

(二)公开运作,切实解决救助资金使用低效的问题

公开是最好的管理,阳光是最好的监督。医疗救助资金是群众的救命钱,直接关系到个人健康、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为此,一方面,我们借助政务公开信息平台,采取“四步”走的方式对救助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公开,主动地接受社会监督。第一步公开医疗救助资金总额;第二步公开拨入专户时间、银行帐户名、帐户号;第三步公开拨付给垫付资金单位名称和金额;第四步公开垫付单位和救助对象的详细信息和金额,如公开救助对象的身份证号、救助金额等信息。通过“四步”公开法救助资金的使用情况清晰明了,坚决杜绝了医疗救助资金违规使用、人情使用、挪作它用。另一方面,为了落实好中央和省关于困难群众医疗救助的政策,切实方便救助对象就医看病,我们联合民政、卫生部门综合分析各医院特色专科,药店信誉、规模、地理位置,困难群众的患病情况、居住地点等情况,通过政府采购招标“购买服务”的方式,科学合理确定定点药店和医院。通过实行政府采购制度,既方便了救助对象就近就地就医,又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三)多管齐下,切实解决特殊困难群众医疗救助难的问题

为了不让任何一名困难群众遗漏于医疗救助制度之外,我们定期深入基层单位、社区、救助对象家中,了解救助对象情况,主动提供服务,实行分类别、分层次进行救助。针对特殊对象,我们采取另设政策的方式实施救助。今年,通过调查研究和倾听诉求,我们将困难干、参战参试人员等特殊优抚对象纳入医疗救助体系中,从低保预算专项中以每月每人补助30元门诊补贴标准,安排补贴专项52万元。针对特殊病种的救助对象,我们采取“特事特办”的方式实施救助。如下陆区胜利社区居民韦翠英、患尿毒症,每月透析需医疗费近5000元,而韦翠英全家收入仅有1100元,我们财政部门直接给予韦翠英2万元/年的医疗救助金,突破了医后救助的最高水平;针对特殊人员,我们采取设立专项的方式实施救助。我们从医疗救助专户安排资金154万元,用于市福利院“三无”老人、孤残儿童、流浪乞讨精神病人和其他疾病病人的医疗救治费用。通过一系列的特殊救助方式,让更多的困难群众享受到了医疗救助政策,帮助救助对象在医疗救助政策上实现应享尽享,在医疗费用上实现应减尽减,应免尽免。

(四)适当激励,切实解决医疗机构实施医疗救助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第3篇:智慧医疗急救范文

病历资料

患者,女,19岁。因“停经39-2周,阴道大量流血12小时”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007年6月6日,预产期2008年3月13日,停经42天出现恶心、择食、乏力等不适。孕3个月上述症状自行消失。孕早期无阴道流血及毒物放射线接触史。孕5个月自觉胎动至今,腹渐膨隆。孕早、中期无阴道流血、流水,孕中晚期无头痛、心悸、气短及双下肢浮肿,视物清晰。定期孕检,孕期顺利。于今晨4时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无流水,感腰腹坠胀,腹痛不明显。于中午12时阴道流血量逐渐增多,伴血块,到当地乡卫生院就诊,行B超检查示:胎死宫内。于16时来我院,急诊复查B超示:胎死宫内,胎盘早剥(完全性)。遂以“孕1产0孕39-2周死胎,胎盘早剥Ⅲ度”收住。

入院后查体:T 365℃,P 106次/分,BP 90/60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全身皮肤黏膜苍白,无黄染及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五官端正无畸形,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咽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甲状腺未触及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乳丰满对称,凸,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音。心率106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膨隆,宫底剑下2cm,子宫硬如板状,胎位扪不清,胎心音听不到,脊柱生理弯曲存在,活动自如,四肢关节无畸形及功能障碍。

专科情况:会阴血染,发育正常,已婚未产型,阴道畅,有大量暗红色血块及活动性出血,宫口开4cm,胎膜未破。髂棘间径24cm,髂嵴间径26cm,外结合径18cm,出口横径9cm,耻骨弓≥90°。

辅助检查:WBC 179×109/L,RBC 330X1012/L,HGb 98g/dl,PLT 76×109/L,N 086。尿常规:红细胞满视野。急诊B超提示:死胎,胎盘早剥(完全性)。

入院诊断:孕1产0孕39-2周,死胎;胎盘早剥(Ⅲ度)。

入院后主要治疗措施:入院后立即开放静脉输液通道。向科主任、副主任汇报病情,二人查看患者并详阅病历后,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患者系初产妇,胎儿已死,阴道条件不成熟,短期内不能经阴道分娩;再者患者胎盘完全剥离,继续等待必将加重内出血,发生休克,严重者可因为子宫胎盘卒中,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引起不可控制的大出血而导致患者死亡。需急诊手术。家属同意手术,在输液、止血治疗同时,备血(但须到中心血库联系)。告病重。汇报医务科、业务院长及相关医务人员。通知手术室。急诊于16:40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取胎术,术中见:子宫下段形成欠佳,子宫底部及后壁、侧壁、左右侧阔韧带均呈紫蓝色,双侧附件正常。切开子宫下段,见血性羊水约400ml,顺利娩女死婴,胎盘胎膜完全剥离,有大量凝血块约800ml,取出胎盘胎膜,干纱布擦拭宫腔干净后,宫体注射缩宫素20U,将米索前列醇600μg研碎口服,并经热敷子宫等处理后,无活动性出血,子宫收缩尚可。请示科主任:因考虑该患者年龄小,无孩,为保留生育功能,向患者家属交代,暂给予姑息治疗,保留子宫,如术后出血加重或出血不止,需二次手术切除子宫。科主任向患者家属谈话后指示关腹。手术经过顺利,术中麻醉满意,血压波动较大(90~60/70~30mmHg),术中输入平衡液1250ml,血定安500ml,出血约400ml,导尿清亮,量约200ml。

术后诊断:孕1产1孕39-2周剖宫产女死婴;胎盘早剥(Ⅲ度),子宫胎盘卒中。术毕向患者直肠置入米索前列醇400μg。于17时50分术毕,安返病室。患者返回病房后半小时,出现阴道持续性流血,血压逐渐下降。予心电监护,持续低流量吸氧;开放3条输液通路,粗针头、快速度、大剂量液体输入,按照先晶体、后胶体顺序。另一条通道用以维持血压平稳;给予止血、升压、促子宫收缩、抗休克、纠正酸中毒、预防感染、预防心衰、利尿及对症支持等综合性治疗;腹部压置砂袋以加压止血;告病危;记输入排除量;监护患者重要生命体征。汇报院长、业务院长及相关人员(家属正在中心血库联系血液)。经过上述处理,阴道仍有持续性流血,血不凝。血压维持在90~60/60~20mmHg之间,心率120~140次/分之间,心肺听诊无明显异常。术后50分钟出现血尿,尿量少。子宫轮廓不清楚。按压宫底见阴道有持续暗红色血液流出。术后急诊查电解质:K+ 174mmol/L,Na+ 13711mmol/L,Cl- 11104mmol/L,Ca2+ 158mmol/L,pH 743。肾功能:尿素194mmol/L,肌酐60umol/L。于19:45复查血常规:WBC 04×109/L,RBC 002×1012/L;HGB 00/dl,PLT 11×109/L。继续上述抢救治疗措施,患者阴道流血仍不止,加用垂体后叶素至30U,缩宫素剂量使用达到90U,出血仍不止。于20:30血液到达我院(中心血库仅有400ml),急诊交叉配血,输红细胞悬液400ml,患者仍有活动性阴道出血,血压波动在90~60/50~30mmHg。心率120次/分,尿色转清,量约200ml,呼吸22次/分。于21时复查血常规:WBC 189×109/L,RBC 169×1012/L,HGb 57g/dl,PLT 85×109/L。输血后患者子宫底脐下2指,子宫软,轮廓不清楚,阴道出血无减少。因为患者休克症状严重,已经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出现DIC症状。保留子宫的希望微乎其微,需当机立断手术切除子宫以挽救患者生命,须在输血输液同时手术,但因买回血液量仅有400ml,远远不能达到有效用量。目前血源不足,中心血库无血源保障,加之离我远往返需3小时,家属正在外出联系血源。又因为患者血压低,无血源保证,不能及时切除子宫,患者生命垂危,同时存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能否耐受手术及在手术中发生意外如何应对。故提请讨论:①进一步完善抢救措施;②是否切除子宫及下一步治疗方案;③患者目前可否手术、能否耐受手术。

讨 论

主治医师A:患者病史、查体、手术经过已知,目前诊断基本明确。患者出血原因:主要是胎盘早剥发生内出血,子宫肌层由于血液浸润,引起肌纤维分离、断裂甚至变性,出现子宫胎盘卒中,导致子宫收缩力减弱,造成产后出血。又因为胎盘早剥持续时间长,出血多,大量消耗凝血因子,产生高浓度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导致凝血功能障碍。还有患者血小板明显低于正常,加重凝血功能障碍。目前抢救治疗措施得当,但因子宫不收缩,出血多,继续保留子宫将危及患者生命,需行子宫次全切除术,建议继续上述治疗措施,向家属交代病情。急诊手术为上策。

主治医师B:我们知道,胎盘早剥是妊娠晚期严重的产科并发症,具有起病急、发展快的特点,若处理不及时可危及母儿生命。发病机制不明确。病理变化主要是底蜕膜出血,形成血肿。在临床上分3度,很明确,该患者诊断是明确的。并发症主要是DIC和凝血功能障碍、产后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羊水栓塞。第1次手术主要顾及患者年轻,无小孩,为保留生育功能,所以保留了子宫。但术后出现难以控制的子宫出血,血不凝,发生凝血功能障碍。按目前患者状况,患者已出现胎盘早剥并发症中的产后出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两种。如不及时手术切除子宫,只能坐等死亡。而我院一是无血源保障,二是不能开展栓塞治疗,所以目前惟一的选择只能是当机立断手术切除子宫以制止出血,从而挽救患者生命。而且依据患者目前病情,不能转诊,只能就地抢救治疗,患者家属亦表示愿接受我院相关抢救及治疗措施。我认为在治疗抢救中除了继续本院抢救治疗方案同时,还要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及羊水栓塞的发生,所以足量的激素、利尿、强心药物的及时应用十分必要。而纠正休克及防止DIC症状继续加重最为有效的措施就是输新鲜血及补充凝血因子。现在的治疗重点是:在原抢救治疗方案上及时完善和补充;千方百计联系血源,保证血源有供给;积极手术前准备;手术前必须维持患者重要生命体征平稳,避免重要脏器功能损害;注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术中重在维持患者血压,保护重要脏器功能;术后以护心、护肾、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抗感染为重点。还有,我认为十分有必要向患者家属交代手术的必要性、迫切性,及手术后的对患者生育的影响,患者家属有知情同意权;请科主任及业务院长对目前抢救方案予补充和完善。

科主任(主治医师):因为患者年龄小,无孩子,手术切除子宫必将导致患者终生不能生育。手术中就是因为考虑到这种因素,所以才行姑息疗法。但依据患者目前的病情,保留子宫只会加重患者继续出血,其生命保障毫无保障,惟一的选择只能是手术切除子宫。而切除子宫必须要有充足的血源保证,但我院无,中心血库也没有,即就是急诊手术,没有血源也制约了我们的治疗与手术;没有血源,在手术中很有可能发生患者死亡;但不及时手术,继续出血也将危及患者生命,需要医院及时出面协调。所以术前必须反复向患者家属交代清楚:为什么要手术?手术当中及术后各种意外及并发症等等。谈话签字十分重要和关键。

业务院长(副主任医师):术后大剂量促进子宫收缩药物应用、止血、按压子宫等治疗均未达到有效止血目的,考虑出血时间长,已经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出现DIC症状。我认为并向患者家属已经交代,术后经过上述治疗无效,保留子宫已经无任何希望,目前惟一的希望只能切除子宫达到止血,制止DIC症状继续加重,从而挽救患者生命。患者家属同意手术切除子宫。但手术风险极高,患者在术前搬动中及术中随时有死亡可能。而且手术需要充足的血源保证,正在中心血库联系血源中。待血过程中准备手术。现在要做的是:继续抗休克治疗,注意液体配伍的合理性;及早预防感染;纠正酸中毒;预防心衰;升压药物持续使用以保护重要脏器功能;持续吸氧;做好监护、记输入排出量;做好术前各种准备。

麻醉手术科主任:患者血压低,波动大,有可能在搬动中死亡,或者患者不能耐受麻醉,在手术当中发生死亡。麻醉首选全麻,还有可能在麻醉中发生死亡或麻醉后不能苏醒。

体 会

Ⅲ度胎盘早剥是妊娠晚期严重的产科并发症,具有起病急、发展快的特点,若处理不及时可危及母儿生命。对于基层医院,第一无血源保障,第二不能开展栓塞治疗,第三该例患者病情不容许转院,所以本例患者当机立断行子宫次全切除术不仅挽救了患者的生命,也防止了因胎盘早剥引发的严重并发症的进一步发生,是抢救成功的经验。同时术前、术中、术后一系列抢救治疗措施得当,也为患者术后康复打下了基础。但因为术前术后我院及中心血库均无血源,致使患者休克症状不能及时纠正,因为出血和和子宫胎盘卒中等诸多因素导致了凝血机制发生障碍,使病情迅速发展,出血不能遏制。这是本例患者抢救治疗中的不足之处。

第4篇:智慧医疗急救范文

【关键词】基层医院;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

【中图分类号】R5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857-01

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是心血管内科危急重疾病之一,临床上预激综合征的发生率为1.5%0,其中约有11.5-39%的预激综合征患者并发房颤。因此,在基层医院也并非少见【1】。由于基层医院缺乏电复律和射频消融等及时手段,因此,快速、准确的诊断和全面、有效的药物治疗是抢救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的关键。我院于2010年1月 -2013年6月间对22例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的患者,采取积极的抢救治疗措施,取得满意的疗效,现将其体会如下报道: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2例患者均为我院2010年1月 -2013年6月间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的急诊患者,其中男性:15例,女性:7例;年龄:19-58岁;血压:75-90/50-60mmHg;心室率184-220次/分。就诊症状:头晕、乏力、胸闷12例,晕厥、黑蒙6例、心绞痛4例。基础性疾病:有高血压、糖尿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基础性疾病10例,余无基础性疾病。所选病例均符合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的心电图诊断标准。

1.2 抢救治疗方法:患者在门诊检查心电图后立即送入抢救室,给予吸氧,开放两条静脉通道,其中一条为套针管,同时接心电监护仪,再次查心电图予以确认心电图表现。即刻静脉缓慢推注普罗帕酮注射液70mg(约5 min)后,予以70-140mg+0.9%氯化钠250ml静脉维持,。如患者伴有低血压或休克患者,可静脉滴注阿拉明20mg+多巴胺40mg+l0.9%氯化钠250m,根据血压控制滴速,期间注意观察心电监护。20 min后,患者心电图改善不明显,停普罗帕酮改用胺碘酮注射液150mg 静脉缓慢推注,最多静注达3次,每次间隔至少15 min。对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要同时处理基础性疾病。

2 结果:

本组22例患者经抢救治疗,20例转为窦性心律,2例心率减慢,在130-150次/分后,转上级医院继续治疗,无1例死亡。

3 讨论:

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发病的基础是由于心脏房室间有异常的肌性组织且能前向传导的旁道。当心房发生房颤时,较多的心房激动就会经旁道下传心室,使心室率非常快,可高达220次/分左右,甚至蜕变为室颤。由于心室率极快,心室舒张期过短,心输出量显著降低,而使血流动力学发生紊乱,血压下降,心肌耗氧量增加,从而出现胸闷、乏力、头昏、气急、黑朦、晕厥、心绞痛等症状【2】,临床处理相当棘手。我们通过22例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患者的抢救治疗,我们认为在基层医院处理其类疾病需掌握“准确、快速、全面”的原则。即:①诊断要准确,避免误诊误治。我们要掌握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的心电图的特征:心率在150-220次/分, P波消失、R~R间期绝对不等、QRS宽大畸形且形态不一、在QRS波前有典型的“delta”波等【3】。同时需要与快速房颤、束支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等相鉴别。因为该病存在旁道传导,洋地黄类、钙阻滞剂及拟交感类药物能够加速室性心率,甚至诱发室颤。因此,准确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尤为重要。②处理要快速,防止病情恶化。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发生时心室率极快,影响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反之又能够导致心律失常的加重,及时、快速的阻止旁道传导是治疗该疾病的关键。我们在确认后要即刻予以静脉用药,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③治疗要全面,以免顾此失彼。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治疗的目的是阻止心脏的旁道传导,减慢心室率,改善心血管症状。其主要药物是Ⅰc、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普罗帕酮、胺碘酮,都能够有效阻止旁道前传,减慢心室率,促进宽大畸形的QRS波“正常化”,甚至转律成功。但二者在应用时必须综合考量他们的副作用及对副作用的处理能力,我们推荐首选普罗帕酮,在其效果不明显或无效的情形下使用胺碘酮。因胺碘酮在静脉推注时,可能会影响到激动经旁道下传,有诱发室颤的风险。同时我们要积极的处理基础性疾病,患者心肌的缺血缺氧亦会影响转律的效果。

总之,在基层医院临床急救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时,一定要仔细甄别心电图,并快速静脉应用有效药物,降低心室率,对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意义,值得基层医生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182-218.

第5篇:智慧医疗急救范文

关键词:盆炎清灌肠剂;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有效性和安全性;回顾性研究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既往称为慢性盆腔炎(CPID),指女性盆腔生殖器官及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慢性炎症性病变,发病率高,常是起病缓慢,病情缠绵,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2]。研究PID的治疗很有临床价值。本文收集2005年9月~2012年5月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科住院符合瘀热互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病例90例进行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回顾性研究,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患者为年龄20~50岁的女性,平均37.2岁;病程3个月~15年,平均24.8月。选取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住院病例90例,治疗组60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具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妇产科学》(全国高等医药教材,第7版)等有关内容制定。

1.2.2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版)、《中医妇科学》(张玉珍主编)拟订。

1.3药物的配制及用法

1.3.1药物配制

1.3.1.1治疗组 在常规治疗抗炎治疗等基础上加用盆炎清灌肠剂,盆炎清灌肠剂:按水煮法煎煮后装瓶,1瓶200ml,含生药45g。

1.3.1.2对照组 常规抗炎治疗等。

1.3.2用法 取1瓶(200ml),保留灌肠,最少30min,1次/d,月经期停用,经净后2d开始用药,2w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

1.4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盆腔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订。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尼莫地平法),疗效指数N=(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3]。

1.5统计学处理 由统计分析负责人与主要研究者,根据临床试验方案共同制订统计分析计划书。采用SAS统计软件。

2结果

2.1合并用药比较情况,见表1。

2.2不良事件 90例病例均未发生不良事件。

2.3 疗效评价结果,见表2。

2.4 主要疗效指标影响因素多元回归分析 由于治疗前疗程不均衡,加之用药过程中两组均有合并用药治疗,且合并中药外用组间不均衡,因此对这些指标是否对主要疗效指标有影响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以排除影响后比较两组盆腔炎疼痛症状综合评分下降值是否有差异,考察盆炎清灌肠剂的真实疗效。分析模型为:盆腔炎疼痛症状综合评分下降差值=治疗前盆腔炎疼痛症状综合评分+病程+合并抗感染药物+合并物理治疗+合并中药内服+合并中药外用+分组。

分析结果表明,治疗前盆腔炎疼痛症状综合评分、病程对盆腔炎疼痛症状综合评分下降的疗效有影响,合并用药及治疗对疗效无影响;治疗前综合评分越高,下降越高;病程越长,下降越低。在扣除影响因素的影响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1

3结论

通过以上临床回顾性研究,盆炎清灌肠剂合并抗感染药物、物理治疗及中药外用等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瘀热互结型)的临床疗效肯定,能改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瘀热互结型)的症状和体征,尤其对疼痛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无不良事件。值得推广借鉴。

参考文献:

[1]乐杰,谢幸,丰有吉.妇产科学(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68-276.

第6篇:智慧医疗急救范文

据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统计,我国每年有超过50万人死于心脏性猝死,其中70%的人是因为得不到有效的现场救护于院外死亡,这部分病人的抢救成功率不到1%。对120急救车上的重症患者而言,每一秒都极其宝贵,所以缩短院前急救时间,将医院专业的救治体系从手术室延伸到急救车中已成当务之急。

“120急救车接上患者以后,急救医生会马上做相应的急救,同时用iPad调出患者的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立即与医院进行音视频联系,报告患者情况。患者到达医院后,可以直接送入抢救室做手术。”天津移动相关负责人近日表示,未来依托4G技术,救护车可以变为临时急救室,第一时间对患者实施正确的专业救治。

目前,中国移动北京公司已与设备商联合设计、生产内置2G、3G无线通信模块的车载医疗设备。车载医疗设备除了可以在第一时间采集患者血压、心跳等生理体征信息外,还可将这些信息通过无线模块第一时间传回医院,医院会在患者到达前完成血库、手术台等相应的抢救准备工作。同时,通过车内摄像头,急救医护人员也将获得来自院方的远程医疗指导。

其实一年前,中国移动北京公司已经开始研讨助力政府及相关机构推进“智慧医疗”,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光纤网络、3G网络以及未来的4G网络等先进的通信信息技术,共同建设一个覆盖急救指挥中心、急救车辆、医护人员以及接诊医院的全方位、立体化急救医疗信息协同平台系统。

不仅如此,全新的业务模型也正在形成,新业务模型中,隶属于不同体系中的急救和医院间将完成无缝业务对接。通过急救车载医疗设备,病患从救护车到手术室的时间可缩短20%以上,为病患赢得珍贵的黄金抢救时间;通过无线数据传输,医生可实现异地多点会诊,护士也可以对病患治疗信息一目了然,节省人力成本2/3以上。

第7篇:智慧医疗急救范文

关键词:居家养老 一键呼叫 呼叫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6(c)-0049-02

居家养老是老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困扰,所有老人都希望自己的老年生活能够按照中国传统的生活习惯进行,即跟自己的子女、家人住在一起,而不是住在养老院等居所。但是由于工作的原因,家人不能长时间陪伴这些老人,就使得老人的生活得不到保证。如何既解决老人的居住安全,又不会影响家人工作,便成为当今关注的焦点,由此居家养老这个全新养老模式应运而生。

1 居家养老服务功能

(1)老人独自在家需要生活方面的服务,需要购买日常用品或突发疾病需要求救时,可通过家中安装的专用电话机,向智慧居家服务平台发送呼叫请求,调度中心根据呼叫内容,即可为老人解决问题。

(2)呼叫中心在收到呼叫请求后,根据工作内容进行工作分配,将任务下发到距离老人最近的社区,社区工作人员通过网络或短信方式收到任务后,即可展开对老人的帮助。

(3)社区服务部门根据老人预定的服务或着商品进行上门处理。

(4)社区服务站可通过智慧居家平台,随时关注老人请求处理的情况,其家人也可通过服务平台随时查看家中的呼叫请求处理的进度,双方均在监管下对老人进行照顾。

(5)调度中心可通过智慧平台的追踪系统提示社区服务人员展开回访,及时了解老人对服务的满意度,进而达到提升服务质量,规范化服务流程,让老人满意,家人放心。

2 居家养老呼叫系统设计

通过对现代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分析可见,在整个服务体系中呼叫系统是实现服务的关键,老人的需求会通过呼叫指令发出,第三方平台将会通过呼叫平台接收任务,进而完成老人们的各种请求,功能结构图如图1所示。

2.1 呼叫系统特性

2.1.1 灵活的救助终端

用于家庭救助的无线固定电话,可适用所有人群,即使没有有线固话用户也可使用。

2.1.2 科学的救助方式

当老年人通过呼叫终端向智慧服务平台发送急救信号时,智慧平台第一时间向其家人发送急救信息,同时将老人的呼叫请求与急救中心120进行传送,可实现老人亲属、智慧平台与急救中心三方通话,随时掌握老人状况,确定急救方案,随时掌握老人当前的情况。所有急救资料也会在第一时间发送到指定的医院,可使医院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为急救争取时间,保障了老人的生命安全。

2.1.3 精准的定位功能

紧急情况时,老年人救助指挥中心向老年人发送被动定位信息,通过卫星和基站双重定位,2 min内即可确定老年人详细地理位置,解决了老年人急救和痴呆老人走失的难题。

2.2 呼叫系统结构设计

呼叫系统控制器选用STM32F103,该控制器速度快,主频16 MHz,硬件资源丰富,带有512kROM,192Kram,112个IO,硬件FPU,支持FSMC,带有6个串口,3个SPI,2个I2C,通用性强,应用范围广。LCD显示设备,便宜好用,带背光,支持汉字显示,显示区域大小合适。按键采用流行的手机T9键盘输入法,按键少,输入字符多,可输入数字,英文字符和常见符号。GPRS模块用于电话报警、发送短信、向网络发送数据等,移动卡可以实现手机的所有功能,方便好用。WiFi模K用于联网,向网络发送报警数据,可采用HTTPClient模式和TCP/IP服务器模式。BUCK电源,高效节能,控制方便,分别控制主机、GPRS、WiFi和功放模块的供电。功放模块推动扬声器声音播放,采用D类功放、效率高、高效节能。内部硬盘用于存放音乐文件和主机配置文件的存储,用于SPI总线、SD卡、USB等存储介质之间相互文件访问,系统控制系统结构图如2所示。

3 结语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无线呼叫系统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宽泛,人们对其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通过研究数据表明采用数字化技术推动了信息化的革命,也必将加速居家养老模式的改变,向智慧养老方式前进。

参考文献

[1] 杨斌.基于AES的ZigBee标准安全机制分析[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0(7):42-45.

第8篇:智慧医疗急救范文

物联网与物联网医院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定义,所谓“物联网”,指的是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具有3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互联网特征,即对需要联网的“物”一定要能够实现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络;二是识别与通信特征,即纳入物联网的“物”一定要具备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M2M)的功能;三是智能化特征,即网络系统应具有自动化、自我反馈与智能控制的特点。

物联网医院的提出是基于物联网技术在医院的广泛使用的前景。所谓“物联网医院”,指的就是将信息传感设备,如无线射频识别装置、生命体征监测设备、红外感应器、温湿度传感器等装置安装到医院的各种物体、设备、设施和环境中,包括人体,并与医院局域网、WLAN、广域网等结合起来,融入医院大规模开放式一体化的医院信息系统,应用于医院患者管理、员工管理、设备管理、环境监测与管理等领域,转变医院运行和服务模式,提高整体运行水平和效率。

物联网技术在医院的应用已经超过10年,但应用水平还相对较低,应用范围尚相对狭窄。

物联网技术在医院应用的主要领域

医院物联网的应用,从广义而言,包含了现有医院信息化的所有领域,涉及广域网、局域网、无线网、传感网、3G等网络应用领域。狭义的医院物联网指传感网。从发展趋势来看,传统的医院信息化与物联网两者是密不可分的,物联网技术将越来越多地融入医院信息系统,用于数据采集、医院安全管理、过程控制、任务管理、全过程跟踪追溯等。一般而言,除涵盖传统的医疗信息系统外,物联网技术在医院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

基于医疗传感技术的物联网应用

目前最为热门的是远程智能健康监测、健康管理领域的应用。在医院内部的应用包括患者生命体征医疗监测,体温侦测,心电遥测,医院内各种健康信息的自助采集,人体经络像、热成像等基于中医药传感技术的智能采集诊断与远程诊疗,SARS等急性传染病患者基于传感技术的医疗监测、跟踪定位、防脱逃系统,以及人体芯片与传感技术应用等等。

在“感知健康领域”,依托健康物联网,建立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健康管理服务系统,利用生理信息智能感知/采集设备,对目标人群的生理信息进行连续性的采集和汇聚,通过健康管理平台对所采集的历次信息进行综合智能分析,在此基础为目标人群提供包括个性化健康检查、专属健康档案、慢性病健康促进、健康维护方案、家庭健康远程监护、健康咨询和全程绿色就医等一系列主动式医疗保健服务。通过健康管理平台可以实现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心脏病患者、孕妇、老人等多种对象的远程健康监护。该系统的核心技术包括智能健康监测技术与智能健康信息采集终端、智慧健康风险评估技术、智能分析专家应用技术、个性化知识推送技术、海量医疗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等。该领域的应用,将使医疗机构传统以疾病救治为主的医疗模式转变为健康管理,关注的是疾病未发生前的保健和预防,使医疗服务从被动救治、事后治疗,向主动管理、保健预防顺利过渡打造一个无边界的医院。

另外,各种医疗设备临床数据的自动化采集、联网,融入医院信息系统也是重要的应用领域,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如智能重症监护系统、手术麻醉系统、血液净化信息管理系统、眼科专科PACS等。其中重症监护系统能够将呼吸机、监护仪等采集的信息自动记录到患者电子病历中,同时进行智能化的判断、安全警示与提醒、综合各种相关信息进行自动化评分等。

基于物联网识别技术的患者管理应用

主要是各类卡的应用和电子标签、腕带等应用。包括患者就诊一卡通(院内、区域)、银医通,患者诊疗身份确认(挂号、收费、住院、护理等),重点患者定位管理(精神疾病患者、老年病患者、儿童病患者、失智老人、传染患者),母婴管理与新生儿防盗,急诊患者管理,患者电子钱包与院内自助消费等。还包括门诊就诊管理,各类自助服务管理,住院门禁管理,各种病床诊疗与数据采集,RFID电子标签触发相关的网络信息服务等。例如,住院患者可以佩戴RFID腕带,用于护理治疗时的身份识别,重点患者可以佩戴具有定位、体温感知、报警等功能的腕带,从而进行体温监测等。

基于物联网识别技术的员工管理的应用

主要也是各类卡的应用,一人多卡,多卡合一。包括员工一卡通,员工定位(保安、护理等),重点部位门禁管理,医院停车场管理系统,医院图书馆管理,医院实验室管理,医院会议签到,员工自助消费,浴室计量,考勤管理,信息系统登录身份确认管理,食堂就餐管理,巡更管理,中距RFID在医院治疗室和感染性疾病科门禁管理的应用等。

物联网识别技术和传感技术对设备、物品的管理

主要包括贵重医疗移动设备的追踪管理,手术包或消毒物品流程跟踪溯源管理,资产盘点与库存管理系统,药品盘点与库存管理系统,气动物流传输系统的应用等。还包括贵重物品管理,法定药物控制,医疗废弃物管理,血液管理,被服管理等,全自动检验监测流水线,全自动药房,品管理机、分散式药柜等也在此列。例如资产管理,可以在医院资产张贴RFID标识,利用EDA和移动资产管理系统,实现资产管理和现场资产清核,使用有源RFID可以实现定位与防盗。

基于传感技术对于环境监测管理的物联网应用

包括各类传感技术在医院洁净手术部等领域的综合应用,基于传感技术的环境监测(含水、电、气、空调、灯光、内外遮阳、消防等领域,涉及空调风量监测、环境温度监测、光通量监测、电能耗监测、环境湿度监测等等)在医院楼宇智能控制中的应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数字监控,医疗物联网信息系统等。例如,医院公共空间和室外的灯光系统,可以基于光通量传感器和Zigbee技术,根据室内外光照强度,实现自动分区域启闭控制和调节;物联网冷链管理系统,通过无线传感技术,可实现对温度、湿度有特殊要求的空间(如冰箱、阴凉库等)和物品的全程实时、一元化、智能化、自动化管理。

基于无线移动技术的系列应用

包括基于WIFI的无线移动查房、无线移动护理工作站、无线移动心电采集、无线移动输液室管理、无线移动麻醉工作站、无线移动资产管理、无线移动点餐等等。随着3G、4G技术的发展,基于智能手机的远程办公、远程视频监控、远程会诊、VIP健康服务等将会有很大的发展。

基于3G通讯,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无缝隙急救绿色通道。将物联网、无线通信、GIS(地理信息系统)、LBS(移动定位系统)等高新技术与急救中心业务有机整合,利用“无边界”感知医院的医疗技术和人才资源优势,建立“院前急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三位一体的EMSS急诊服务体系,实现突发危重病例的诊治和监控,提高急危重患者的救治质量。患者被送上急救车后,急救车上的医务人员可以通过车载终端调阅患者健康档案,对患者以往病史进行了解的同时,利用车载心电监测设备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通过3G网络将采集到的心电信息、患者生命体征或呼吸器参数等车内实时传送到急救调度中心和目标医院急诊科,目标医院急诊科可以及时调阅该患者健康档案,根据生命体征监测情况给予救护车医护人员以远程指导,同时做好患者到院急救的准备工作,为患者抢救赢得时间。

综合集成数据平台

物联网管理融于医院现有的大规模一体化开放式的医院信息系统,与HIS、LIS、PACS、电子病历、EPR、BAS等系统融合集成,实现对医院内员工、患者、物品、设备、环境、医疗信息等的综合智能化管理。例如,实现医疗过程的安全监控、任务管理、过程控制,医疗护理及后勤管理中的各类预警、联动和智能导航机制,行政与后勤的精细化管理,管理层的综合查询和决策支持等。

物联网技术在医院的应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一阶段一般为传感器局部布置,简单、独立应用,如医院供应室管理、医疗垃圾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婴儿防盗管理、医护巡房管理、手术流程管控等;第二阶段为无边界的、融合的医院内物联网,包括医院高度集成的物联网平台、医院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统(HGIS)等,可以实现物联网技术的任意定制和接入的应用;第三阶段为无缝隙的医疗机构间物联网,借助于物联网的普及,提供无缝隙的医疗机构间互联服务。

物联网技术在医院应用的价值

物联网在医院的应用可以让患者、员工和医院管理者共享物联感知成果,提升医院数字化整体发展和管理水平。其主要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创新医疗卫生服务模式

借助基于物联网的医疗卫生健康管理云平台,医院的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更贴近城乡居民,居民可以方便地通过网络查询自己的健康档案,了解个人健康状况、历次就诊和医学检查记录、预防保健服务安排以及各项医疗卫生服务政策、办事程序,做到“心中有数”。同时,通过部署基于物联网的生命健康信息采集终端,可以使城乡居民家庭中得到持续、快捷、优质的医疗服务。

此外,物联网在医院的应用,也进一步改变了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确立了患者在医疗服务中的核心地位,使患者看病更便捷。患者从入院开始就具有一个唯一的电子标签,其在医院的一切行为,包括取用的药品、所做的检验检查等都在物联网中进行,有利于患者获得最佳的医疗效果、最低的医疗费用、最短的医疗时间、最少的中间环节、最满意的健康服务。

拓宽医疗卫生服务半径

基于物联网的医疗卫生健康云平台等的应用,基于远程的健康监测与管理,能够扩大卫生机构医疗服务的半径,实现向新型无边界医院的转型。开展数字医疗创新服务模式,实施远程健康监护、远程咨询会诊、慢性病跟踪监控等服务,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发挥更佳的运行效能。

实现真正的床旁医疗服务

采用移动医疗技术,可以使医护人员通过随身携带的具有无线上网功能的电脑或PDA,随时查询患者的相关信息。免除了医护人员携带厚厚的临床资料查房诊断的麻烦,改变了传统工作模式,帮助他们更加准确、及时、全面地了解患者的详细信息,使医生的查房工作变得简单轻松,而患者也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治。移动医疗还可以对医疗流程的关键环节进行有效控制,保证信息采集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实现医嘱的现场核对,加快医疗流程的运转速度,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确保医疗安全,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基于3G的一系列应用,使“千里眼、顺风耳”成为现实。

实现实时远程监护

系统通过各种功能模块,对重症监护室、抢救室和VIP病房患者可实时检测重症患者的心电信号、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呼吸频率和体温等重要参数,为医学临床诊断和监护提供即时的患者变化信息。可实现对各参数的监督报警,并且可以发送短信给值班医生,医生可随时动态地、系统地观察患者各类参数变化,一旦病情恶化,亦可随时进行远距离专家会诊,缩短了诊断和治疗时间。

实现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

将院前急救、急诊室急救和ICU急救一体化,使院前、院内的急救功能密切配合,形成连接与互补,实现院前患者的生命体征信息不间断地向院内急诊室实时传送,医生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患者的病情,提前做好准备,使危重患者平稳度过危险期,为各相关专业进一步救治创造时机提供有力保障。

实现医院整体运行智能化

第9篇:智慧医疗急救范文

非易事。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无法一蹴而就,更不可能靠单打独斗实现。因此,要摒弃以往狭隘的部门利益观,以更兼容、平等、共赢的理念去谋篇布局、分工落实,按照共建共享的原则来统筹办理,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且各方都能从中获得相应的收益。

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共建共享,实质上是一个对各参与方利益重新调整的过程,它包含“共同建设”和“共同享有”两方面的内容。“共同建设”是前提,是对涉及多部门、多系统的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在网络基础设施、智能终端应用、业务应用平台、数据信息资源等方面实现统一规划、顶层设计和集约化建设;“共同享有”是目的,在“共同建设”的基础上实现各方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通俗点说,这个共赢策略就是大家一块出资源、一块建设、一块交换并一块从中获得好处。

因“迫切需求”而存在

在信息化发展历程中,由于经验不足和缺乏前瞻规划,经常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既造成资源的浪费,又不能高效地为市民服务。按照利益共建共享的原则,进行信息系统的大综合、大集成、大协同,是创新社会管理的迫切要求,是更好地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迫切要求,也是实现合作共赢的需要。

要创新社会管理,很重要的内容就要更科学、更精准、更智慧地实现对人的管理,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多部门共建共享实有人口数据库就是基础中的基础。目前,省公安厅已建有常住(户籍)人口(约4747万条数据)、流动人口(约2215万条数据)、旅馆业3个人口相关数据库;省统计局有8000多万条人口普查数据;人口计生委有6416万条全员人口数据;人社厅掌握着全省2000万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信息和270万享受待遇人员信息、1300万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信息和584万享受待遇人员信息、1514万职工医疗保险信息、730万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信息和2900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人员信息。上述这些沉淀在各个部门的人口相关信息,尚未实现很好地跨部门共享和利用。同时,数据采集和更新基本依靠本部门的力量完成,对同一公民信息,存在多个部门重复采集且在多个部门登记不一致的现象。这种部门各自为政的现状如不改变,就有可能产生人死亡后因社保部门不能及时掌握公安部门人员死亡情况,还在发放养老金;计生部门因为不能及时掌握流动人口的信息,不能有效管理超生人员等情况。为此,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打破部门间的壁垒和阻碍,遵循部门联合、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和保障安全的共建共享原则,发挥出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的最大效能。

智慧城市建设的最终用户是群众。要让群众得益,就要我们多发展“一键通”、“一卡通”、“一号通”等应用,而实现这些应用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做好共建共享。没有共建共享的理念,没有共建共享的后台支撑,不可能实现“一键通”、“一卡通”、“一号通”。以杭州市民卡项目为例,它包括“一卡、一库、一网”:“一卡”指发到市民手中的多功能IC卡;“一库”指通过新建、改造、整合各类与市民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建成全市市民基础信息数据库;“一网”指覆盖全市、面向市民的市民卡服务和应用网络。目前,杭州市民卡已覆盖主城区九成以上市民,不仅为广大市民在出行、就医、付费等方面的使用提供了便利,也有利于政府部门打破信息孤岛,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

不仅政府需要按照共建共享原则来建设智慧城市,网络传输商、网络服务商、IT企业等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合作企业,也要按照利益共建共享的原则来办理。以“入户最后一公里”为例,网络“入户最后一公里”接入不用三大运营商和广电等部门分别去铺设网络,完全可以组建一个联合公司开展建设,共建共享,既给老百姓带来很大的便利,联合建设单位也能获得各自的经济效益,还能树立企业品牌和形象。另外,一切按照利益共建共享原则来办理,也是跨区域多省市智慧城市建设合作的需要。以“长三角”区域为例,共建共享可以更好地推进高速公路ETC与交通违规处理信息联网,合作建立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及服务网络,推进长三角数字证书交叉认证和企业信用信息共享等。

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智慧城市建设的最高愿景是: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实时感受到触手可及的便捷、实时协同的高效、和谐健康的绿色和可感可视的安全。为让这个愿望早日实现,我省各级政府要紧紧围绕公众需求,以惠及百姓、以人为本为根本出发点,积极协调各方力量加快推进健康医疗、交通、安居、城管等方面的智慧应用,加快建设面向家庭用户的社会信息服务网络,建立惠及人人的公共服务体系。

智慧城市建设可以更好地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政府部门通过自身各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完善医疗、交通、住房、社保、教育、就业等社会信息服务体系,打造高效、便捷的网络化公共服务平台,从而提高政府的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比如,“智慧医疗”建设,通过整合专家信息、在线预约、远程挂号、远程医疗、医疗急救等医疗服务,完善不同层次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网络化协同机制,可以实现大医院与中小医院医疗信息共享,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大范围应用;通过运用云计算技术,探索建设“健康云”,可以建立和完善居民健康档案、健康医疗信息数据中心和健康医疗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医疗诊断效率和综合服务水平。

智慧城市建设能提高政府管理效能,更好地提升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政府的科学决策水平和工作效能提高,政府、市民、企业各自满足相应的利益需求。以丽水的智慧政务试点建设为例:一方面,通过“智慧政务”试点建设,按照按需配置、按需共享的原则,大力开展电子政务云计算工程,将全市电子政务容灾备份中心、机房集中建设和其他全市性应用系统作进一步的延伸、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电子政务云计算基础设施,实现电子政务系统的集中统一,资源的有效配置。另一方面,构建应急决策、城市、企业和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四平台),整合原有信息资源系统,逐步形成基于智慧应用和智慧管理的城市发展形态,让市民和企业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电视、电话、移动终端等多种渠道获取政务服务,满足市民和企业的需求,实现“信息强政”。

智慧城市建设还能更好地协助解决城市拥堵、安全、环境等城市病问题。以杭州市“梯联网”建设为例,谈如何有效解决前阶段电梯事故频繁造成严重的不良社会影响。近年来,杭州市电梯数量增长迅猛,但是电梯维保行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却没有相应增长,电梯维保对人员要求相对较高,并且电梯维保工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熟练的维保工人非常匮乏。所以,改变电梯行业依靠劳动力数量的发展方式,通过提高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和应用科技手段提升电梯企业管理水平已经迫在眉睫。杭州市开展“智慧安监”试点建设,准备率先开展1000—3000台规模的电梯运行安全物联网示范工程,配置电梯运行安全数据采集装置和音视频采集暨媒体装置,电梯安全数据通过网络向杭州市特种设备处置中心实时传输,并分发给电梯维保单位和电梯使用单位,从而达到“第一时间掌握电梯困人信息、第一时间发出指令、第一时间实施救援”的总目标,有效提高政府对电梯应急处置的效率。

为产业转升插上翅膀

我省智慧城市建设遵循“坚持应用驱动,拉动产业发展的原则”,始终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立足点,以智慧城市建设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来开拓新兴市场,这也是我省智慧城市建设区别于全国其他地方的鲜明特点。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关键是技术创新。智慧城市建设将促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浙江建立研发基地,并有利于传统产业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进行技术合作。比如,通过“智慧电网”的共建共享建设,广泛吸引企业参与,将促进我省智能电表、智能发电设备、智能输配电设备等一批智慧电网技术研发,并带动机械制造和电气制造业智能化升级转型。又比如,通过“智慧医疗”的共建共享,华为公司在宁波设立“智慧健康”研究院,使宁波一跃成为国内医疗信息化研究的高地。台州通过“智慧水务”试点建设,将智慧水务建设中形成的先进技术,与涉水制造业如水泵(温岭水泵业)、智慧水表、水管(伟星)、智慧电饭煲(苏泊尔)、智慧热水器、智慧喷雾浇灌设施等结合,提升产品智能化,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当然,“智慧城市”建设派生和改造提升的制造业产业链远不止这些,需要结合实践不断研究、挖掘和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