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

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

第1篇: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 留守儿童;灾后心理辅导;适应;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G62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196-02

1 个案档案

刘杰(化名),男,1998-09-13出生于四川省广源市青川县大桥镇某乡。父母均为现在该生就读小学所属街道范围内的一个工厂的工人。孩子来自典型的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汶川地震后于2008年8月底转入我校就读,而此之前与祖父母生活在农村,就读于所属村小,属于典型的留守儿童。

2 问题概述

初来学校刘杰给人胆怯懦弱的印象:蜷缩在自己的座位上,不能大大方方的坐在位子上;不论上课还是课间都不敢跟人交流,一双大眼睛总是在小心翼翼的观察四周。接下来,在老师的鼓励下很多同学会主动与他交流,但是问题又来了:同学随意的拿起他桌上的一件文具想借机与他套近乎,可他非常紧张的把文具抢回来,并且把意图与他交流的同学推的很远。课间排队或者游戏时同学们间互有推搡,一旦碰到他,他会变的非常激动,疯狂的追打其他同学,把同学摁倒在地拼命的捶打。

1 原因分析

3.1 没有有效监护

小杰在2008年下半学年转入我校之前都是跟爷爷奶奶生活在农村,属于留守儿童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这种监护比上代监护好在,监护人还是直系血亲,监护人一般会尽心尽力。但是这种监护有它无法弥补的缺陷。(一)由于监护人与被监护人的祖孙关系,一般监护人会用溺爱的管教方式孩子。老人觉得孩子没有父母在身边,缺乏父母之爱已经非常可怜,做为爷爷奶奶心中更是不舍,这种看似善意的爱却毁了孩子。(二)祖孙辈年龄差距大,思想观念不同,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加之老人们对很多新事物并不了解,祖孙之间“代沟”的形成难以避免。(三)老人家年纪大了,精力也比较有限。孩子年纪尚小,多新生事物充满了兴趣和激情,但是年老的爷爷奶奶无法配合他,长期如此他对祖父母一代的信任和崇拜就会减退甚至消失,最后爷爷奶奶可能无法对他进行有效的管理。

3.2 父母关爱的缺失

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她的名作《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指出,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她说:“母亲必须喂养子女,当她出门时不应单独将他们留在家中。儿童需要‘营养’与联结母子间的‘爱’,因为她们可解决儿童适应上的困难。”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适应”上的诸多问题。

由于没有父母有计划的培养他与人交流的勇气和方法,也很少有与人交往的机会。他与人正常交往的能力远远不如生活在正常家庭的孩子。因而他渴望交往又不会交往,渴望爱又不会表达爱,时间久了,这样的体会变成了一种痛苦和压抑,最终导致孩子心理上的异常。最开始他渴望和父母在一起,这种渴望长期没有得到满足,于是父母在他的心里逐渐生疏,最后虽然来到父母身变,这时的父母对他而言就像是陌生人。此时父母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孩子也不能自然的亲近自己的父母,隔阂早已产生,并非一朝一夕。

在班级中他成绩不好,作业马虎甚至经常不做作业。当老师给全班听写默写时他都全对,但是你让他单独默写他就什么也写不出来了,同学们多次举报他考试作弊。课间与人交往经常是以打架的方式,而且他也会选择比他弱小的,比他强的他不会去惹,这样一个经常欺负其他孩子的坏孩子形象就出现了。

3.3 父母的愧疚心理助长了孩子的恶性发展

刘杰的父母都是性情温和的人。孩子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时候,他们每次回家都给孩子买很多的零食,怕孩子委屈了,私下里还会给孩子很多的零用钱。给了一堆的零食给孩子却没有时间告诉孩子:什么叫分享。孩子觉得难得的零食应该属于自己,他小心的收自的享用,自私就这样渐渐的形成了。每次父母给的数额巨大的零用钱没有人指导他怎么花,他会买各种各样的小贴画,小玩具,参加小店里的抽奖。

虽然地震后,父母把孩子接到身边,但是他们对孩子的心态还只是愧疚。任由孩子撒谎,把钱拿去上网,责备无力。而且当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时,父母首先觉得是自己一手造成,不是孩子的错,对孩子的行为缺乏指导和矫正,仅仅停留在愧疚当中。长期下去孩子就算来到了父母的身边,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同时在工厂工作的父母,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早出晚归,自己也根本没什么时间去真正的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

3.4 灾后第一时间里没有得到正规的心理指导

地震发展之后,孩子所在学校出现了房屋倒塌,有一个学生在地震中遇难。孩子所在的村镇也有很多人在地震中失去生命,或者落下身体的残疾。如果一个人在经历危机事件之后,不做心理辅导,可能表面上看似度过危机事件了,但还会留下心理创伤,影响以后的社会适应能力。若干年后,有的人仍然会回想起那些场面,出现情绪扰动、从噩梦中惊醒等现象,或被相似的情景重新唤起创伤的记忆,造成创伤的累积。还有一部分人,长期无法度过危机,出现严重心理障碍,比如焦虑、抑郁等。因此对他的心理辅导是非常有必要的。

刘杰的亲人虽然没有在此次地震中丧生,但是地震的阴影也或多或少会有。有校友丧生,有同乡丧生,有新闻上每天报道的死亡人数。这样的外部环境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是抹不去的。在一堂“感悟生命,情系灾区”的班会课上刘杰抽泣了,讲述起自己身边发生的悲剧,可见灾难在他的心中是存在的,并且已经在他的心中留下烙印。而这个孩子在灾难后没有专业的心理 辅导,忙着重建家园的爷爷奶奶没有时间照顾他,也没有地方照顾他,于是他被父母接到了父母工作的城市。虽然来到父母身边,当工作忙碌的父母哪有时间去时刻关注他,他的孤独只是换了个地点而已。接着来到学校,城乡的差异使他与其他同学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他没有自信反而有些自卑。他害怕周围的同学,充满了防备同时又极具进攻性。

4 问题解决尝试

4.1 指导家庭教育

刘杰的家长非常朴实,是中国千万农民工的代表。他们朴实善良,爱自己的孩子。忍受各种各样的痛苦,背井离乡来到大都市。在城市生活中发现自己与城市的距离。没有文化,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没有技术,只能做低收入的工作。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艰辛工作让家庭富裕起来;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过上比自己那代人跟更好的生活。但是他们却不知道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基于此我们需要对家长进行必要的指导:①注重孩子的卫生教育。孩子的衣服可以旧,但不可以脏。刘杰的衣服总不那么整洁干净:扣子掉了没补上;领子袖子不干净;衣服看不出原色而且皱巴巴的;白鞋子永远也不白其实这些虽然看上去不是什么大事,但家长得认真对待,因为一个孩子生活在集体中,要和其他孩子融合在一起就必须有共同点。其他孩子都很整洁,而一个脏孩子与大家在这个方面就有些格格不入,自然受到排挤,无法与大家自然融合。所以家长首先要重视孩子的个人卫生,让他在这个方面和其他孩子一样。

②很多孩子的家长认为自己没文化没能力教育孩子,认为家长只要满足学生的物质需求,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没办法的。他们认为孩子学习成绩坏是因为孩子的个人素质不行。但这样的观点必须改变。“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虽然时间久远,但却明确了教育子女是自己无法推卸的责任,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老师是孩子在校信息掌握人,家长不要觉得跟老师交流不好意思,而是要经常多跟老师接触,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便于抓住一切机会教育孩子。

③家长还应加强亲子间的沟通,多花时间陪孩子。怎么陪?孩子写作业有困惑,家长可以坐在孩子身边陪他,帮他一起思考,陪他渡过难关。周末有时间和孩子多进行语言交流。创造情景,例如:一起去公园,一起做饭,一起打扫卫生等。这样才能更近一步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孩子对家长也不会感到那么陌生了,孩子跟家长亲近了,他才能更理解家长,明白家长的苦衷。

4.2 激发班集体的教育力量

①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让儿童教育儿童”比单纯的教师教育更有效。集体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班级就像是一个大家庭,班主任的教育艺术就在于使这个大家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对这类特殊的孩子,更应该让他们在班级里感受到尊严与温暖。这样他们才会对班级产生向往感,感到亲切。因此我利用班会队会等课对全体同学进行教育。让大家知道不能因为种种原因而孤立班集体中的任何一员,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需要关爱,每个人都需要机会。给班干部们做思想工作,让班干部带头和他一起玩耍。逐渐形成互帮互助,互相关爱的气氛。

②老师多关注,多点时间来谈心:基于他的特殊性,我经常找他聊天。聊天的内容可以很广,不拘限于学习。想到什么聊什么,了解喜怒哀乐,消除他的困惑与迷茫,让他知道我一直在关注他,他是老师心中最牵挂的学生。生病了,我把他送到医务室;体育课受伤了,给他擦药,鼓励他男子汉要勇敢;生日到了,给他送一件他小礼物,让全班同学为他庆祝。我还尽量找他的闪光点,每次的举手发言都会鼓励他。渐渐的他有自信了、也有上进心了,有了学习的兴趣成绩也上来了。进步的他又得到老师的称赞,同学的羡慕,越来越有自信,心理也越来越明朗。这样教育的效果逐渐展露出来,孩子的内心开始良性发展。

③挖掘社会力量 协助孩子成长:孩子进入城市,也就从原来的农村社区,来到现在的城市社区,融入社区是必要也是自然。社区会给这些外来建设者的孩子怎样的帮助了?六一的慰问、暑假寒假的社区活动,不管是本户居民的孩子,还是外户居民的孩子都享有同等的权利。让这些孩子自然的觉得自己就是这个社区大家庭的一员。那觉得自己只是这个城市的外人的想法就会逐渐淡漠,孩子的自尊心才会不断增强。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小杰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作业能按时完成了,上课发言非常积极,课间和其他同伴们一起嬉戏。总之,一个孩子的身心、人格、思想的健康发展离开不了教育。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应相互配合,协调一致。营造一个关爱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政府来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象刘杰这样的特殊的群体正处于教育的重要阶段,我们理应给予积极地关注,给予他们更多的爱。才能使他融入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中来,让他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第2篇: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

关健词 留守儿童 成长 心理健康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4-0111-02

一、留守儿童情感心理的特点

(一)自我封闭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留守儿童会有失落感,不爱和别人交往,会变得自闭,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等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

(二)自卑心理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这种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负向情绪体验而存在。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这种自卑体验不仅不会减少,同时也造就了他们孤僻的性格。

(三)情绪失控

多项数据调研表明,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少数留守儿童认为爸妈没能耐,家里穷,才被迫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自己,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

二、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基地的功能

学校作为“留守儿童”所在地的教育机构,应该尽可能地利用相关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多做工作。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相应的心理辅导和咨询老师。学校可采取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管理办法,定期进行调查、摸底与登记,并将相关资料建立档案,进行跟踪管理,与他们的父母和监护人建立联系平台,并对“留守儿童”的思想、行为、学习等情况及时与父母或监护人进行联系与沟通。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给予“留守儿童”学生更多的关爱。对于极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入相关的医学心理诊治部门,防微杜渐,将危险减到最小。

(二)要适时针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及时解决留守儿童心理上的困惑

首先,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定期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灵释站等,传授学生必备的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自行调节心理状态,解决留守学生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心理困惑,解开心灵上的疙瘩。其次,一旦发现留守学生有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必须及时处理,防微杜渐。教师在处置问题,进行心理辅导时,要从旁协助,提供建议,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唱主角。在辅导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看法,渲泄情感。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应避免说“我比你知道”“我就晓得”“我告诉你”之类的话,应用鼓励性、商量式的语气同学生说话,如“我能体会”“我理解你的处境”“你觉得怎样做才合适”等语言同学生交流。在这种民主平等的气氛中交流,学生一般能稳定情绪,积极配合,敞开心扉,解决问题。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有必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怀,有效的弥补家庭教育对其关怀的不足,多给他们指导和帮助,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地方政府部门整治好学校周边环境,取消那些接待未成午人的网吧、游戏厅,加大对危害学生安全和学校工作秩序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维护社会安定,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创造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组织社会公益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呼吁社会成员多关心留守儿童,给予他们热心的关怀与帮助,为他们健康成长贡献力量。

(四)组建农村留守儿童家园

第3篇: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

本期话题:

关爱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迫在眉睫

1月20日,安徽省望江县发生了一起悲剧。9岁留守儿童小林(化名)在放寒假当天上吊自杀。就在这一天,他听到了母亲今年又不回家过年的消息。据了解,小林刚出生20多天就成了“留守儿童”,父亲一直在外打工,母亲带着他回到外公外婆和舅舅家居住。两年前,小林父母离异。

小林以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或许是一个个例,但对于留守儿童而言,他们普遍面临着“爸爸妈妈在哪儿”的问题。据统计,我国留守儿童数量在5800万以上,由于和父母聚少离多,缺乏监护和关爱,很多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如何关爱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呢?

面对数千万留守儿童,一些学者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发现,有超过70%的留守儿童在标准化测试中表现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迹象,比如感到焦虑和抑郁。日前发生在安徽省望江县9岁留守儿童小林(化名)因得知父母不能在春节回家探望的消息而在放寒假当天上吊自杀的悲剧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结论。遏制类似悲剧的重演已然刻不容缓。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体现。正如已故南非总统曼德拉所说:“没有什么比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更能深刻折射这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追求了。”因此,关注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关乎社会进步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留守儿童不仅仅需要衣食无忧的生活,更需要来自父母的爱和关怀,他们需要的是本该属于自己的那片湛蓝深邃的爱的天空,如今这片天空显然充满了灰暗的“阴霾”。

第4篇: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

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很少有全面发展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品德发展不尽人意。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总体差于非留守儿童。“双差生”绝大部分产生在留守儿童中,是学校和老师的一块心病。由于没有父母的细心监护,而班主任老师又不可能面面俱到,相当一部分留守生学习缺乏自觉性,交友没有选择,喜欢成群结伙,打架斗殴;花钱大手大脚、不懂勤俭节约;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参与偷盗,迷恋上网,有的甚至早恋。

解决留守儿童心理教育问题的策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正在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安全缺失和家庭监管缺位是产生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政府、家庭和学校联手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

1.提高教育留守儿童重要性的思想认识水平。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责任感。义务教育的巩固与提高,必须认识到留守儿童是最易辍学、逃学的群体,控流保学首先要做好留守儿童工作;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关爱和家庭教育,其道德行为和心理往往出现异常,容易受到各种不良风气影响,妨碍他们的健康成长,需要我们特别关爱。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从提高民族素质,加强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的大局出发,切实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

2.认真贯彻执行新的教育政策、减少留守儿童。由于辖区就读政策,及学校收费问题,孩子要入城?x书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所以大多留守儿童都不能跟随父母就地读书。政府虽然新出台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就地入学的政策、但有些地方因管理上的因素未能认真贯彻执行。希望有关部门加大监督管理以便有效的落实以实现,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数量。

3.建立学校、家长与学生交流的平台。积极推行家长学校的建设,加强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解决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对留守儿童教育偏差的问题。设立家长热线,保持学校与家长、临时监护人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在出现特殊情况时能够第一时间与家长和临时监护人沟通。如有条件定期让留守儿童与家长在网络上的联系,让家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让学生了解家长的工作情况,以弥补留守儿童亲情抚慰,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4.尽快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留守儿童,其年龄大多数在16岁以下,而这正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此时父母外出打工,这些青少年多数缺乏父母的关爱及正确的导向,进而引起性格孤僻、沉默悲观、任性暴躁、使留守儿童最终形成性格偏激的倾向,出现稍有不顺心如意的地方就会走向极端,以致使这些留守儿童心理扭曲,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教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同时,还要教会他们以各种方式方式来加强同父母的情感交流,生活和学习中的苦乐告诉父母,使情感得以抒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要对留守儿童有充分的了解,留意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对他们不正常的行为表现及时干预,正确引导并进行有关心理辅导,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心理辅导教师要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到学生的家庭中去,用社会正能量为榜样,经常和这些学生进行情感和语言上的交流,以填补他们缺少父母呵护的空白。

第5篇: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心理辅导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逐渐增多,由此带来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

我所在学校是一所农村初中,据每年的统计数据表明,留守儿童占的比例这几年保持在10%~15%之间。按我校的规模,学校就有100人左右的留守学生。而这些留守的学生正处在身体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得不到父母的悉心照料,出现了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所以,对留守学生的关注,是农村中学必须面对的问题。

留守儿童有很大比例会表现出如自制力差、自私、自卑、孤僻等问题,这些都会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障碍。如何帮助留守儿童清除这些障碍,让他们顺利地渡过这个关键期而健康成长呢?应该说,长期在农村中学的一线教师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办法,这些办法在实践中也是卓有成效的。而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中学的开展,为我们带来一些新的方法,其中,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运用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

我们知道,留守学生很多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他们缺乏父母的关怀,也缺乏父母对他们的约束。如果我们能在集体中给他们更多的亲情般的关怀,很多问题将迎刃而解。

小杰,男,是我校2011级的学生。父母在他小学时就外出打工,每年春节,他才有机会与父母团聚,平时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在小学初、中段表现良好,但到五六年级后,开始变成老师眼中的刺头。升入初中后,很快就和其他一些表现不好的学生混在一起,不做作业、逃课、上网、打架是家常便饭。老师对他是无可奈何,各种教育方式都收效甚微。

其实小杰的例子只是一个普通的例子。在农村中学中,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所以,我们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几个人,而是一个群体。所以,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来帮助留守学生,成为一种有效的方式。

在学校开展团体心理活动,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性,给学生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使其在体验中获得感受,在活动中,形成各种认同意识及正确舆论导向,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约束机制,使健康向上的意识转化为学生的内驱力来影响其心理与行为。因而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学生采用团体活动,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让他们认识到如何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么,如何运用团体活动来帮助留守学生呢?

一、确定团体活动内容

根据需要,我们把团体活动的目的主要放在创建一个和谐温暖的班集体上。

我们选择了这样一些团体活动:《拥有一个快乐的集体》,展示集体的力量。《独一无二》,你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优点大聚会》,原来你们每个人都是优秀的。《秘密天使》,帮助他人和得到他人的帮助,原来都是一种幸福。《班级大家庭》,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同学们就是自己的兄弟姊妹。

二、设计有效的活动方式

1.融冰活动。即进行热身活动、放松训练(包括想象放松、游戏放松、深呼吸放松等),或做个小游戏,或讲个小故事,或利用音乐渲染、富有激情的语言描述,创设开放接纳的气氛,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得以在紧张中放松、在不安中坦然、在竞赛中找到观点,充分放松自我、表现自我、流露真情。

2.活动体验。整个活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诸如,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讨论分析、谈话沟通、故事联想等,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表达内心的感受和经验,进而增进自我认识,减轻或消除心理问题,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班级成员的互动合作。有时一节课是多种形式的交互运用。

3.活动分享。同学间交流活动中的领悟,分享成功的体验和在游戏中产生的友谊感、成功感等各种真实感受,分享活动的得失、成败,正确认识自我,认识同伴,以促进改变自我的愿望,建立新目标。在此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进行主题的总结提炼。此时,教师要积极倾听,即用“心”来听,不仅要听懂对方话语的内容,还要听懂话语背后的潜台词和情感含义,指导要适当。因为教师指导少,学生无从下手,表面上热热闹闹,纯为活动而活动;指导太多,又可能养成学生的依赖性,变成教师的说教。

4.进行团体活动反馈。通过每次的调查反馈,或写活动日记,活动感想,使教师了解学生的情况,并进行相应的整改,以保证每位成员进行正常的活动,使活动效果更好。

通过一学期我们在三个班的具体操作,应该说,团体辅导活动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引导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们在三个班的班风、学风都比较好,班级的留守学生也表现出良好的学习积极性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6篇: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推进,城市化进程得以加快, 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向城市转移。由于社会大环境和转移者自身条件的限制,多数农民工在进城的同时不得不将子女留在原籍,这使得子女与外出打工的父母分别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地区,由此便产生了“留守儿童”问题。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除了一般的教育问题外,留守儿童教育还有其特殊性,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等,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情感教育问题。由于缺少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留守儿童感情比较冷漠,性格比较孤僻、偏激,时常与人打架斗殴。

(2)学习教育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网吧在农村日益普及,而农村地区对网吧的管理不够严格,这使留守儿童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这些学生为了凑足上网的钱,有时还会敲诈低年级的学生,引出一系列的教育问题。

(3)道德教育问题。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行为方式往往是孩子一生的座标,但是那些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

三、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策略

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来说,家庭、学校、社会是三个不可分割的环节,各自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才能解决好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1)重视社会教育,形成儿童良好的成长环境。妇联、教育、关工委等家庭教育工作责任部门要把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加强对父母和临时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整合镇、村的资源建立农村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咨询指导站,发动家教志愿者担当家长、义务辅导员,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学习和行为习惯;统筹农村学校的老师、退休老同志等各方面力量,在村中成立德育工作站,开展假日学习小组活动等有益的集体活动,给予留守儿童提供一对一的特别关怀,逐步建立起社会监护体系。

(2)鼓励利用“股份制”模式,兴建留守儿童学校。在公办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建立留守儿童学校,专门负责教育和管理农民工适龄子女的特殊学校。可以利用“股份制”模式建校,如三方筹资共建,即国家、当地政府、家庭,按比例(如6∶3∶1)共同出资兴办留守儿童学校。

(3)从细微处入手,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留守儿童的根本问题就是心理问题,这得从心理入手。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教师要对本班的留守儿童充分了解,知道他们的家庭背景、人际关系、性格特征、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学习动机和态度,为他们建立起“心理健康卡”。教师要留意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并作详细记录,对他们不正常的行为表现及时干预、正确引导,并进行有关心理辅导,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

第7篇: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

一、“周末服务站”的作用

“周末服务站”的建立,搭建了留守儿童活动的平台。在周末或节假日采取就近原则组织留守儿童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等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关爱、生活照顾、安全监管,促进其健康全面发展,进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及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留守儿童的思想素质和智力水平。“周末留守儿童服务站”的建立能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在周末或节假日教育空档的难题。

二、“周末服务站”的建立模式

“一总、二分、三流动”的建站模式,实现了对留守儿童空间上的全覆盖。即依托乡镇留守儿童托管家园或学校设备设施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周末服务总站’”,依托村小学校舍建起了“周末服务分站”,在不具备条件的村建起了“流动站”,确保每个村留守儿童都能就近集中开展活动,做到了不放弃任何一位留守儿童。

三、“周末服务站”必须作到“六有”

1、有辅导员:动员发动,按照自愿原则,吸纳部分县乡人大代表、村社干部、退休干部、学校教师、志愿者等组建留守儿童周末服务站人力资源库,按需要配置服务站的辅导人员,根据个人特长安排针对性的服务。

2、有场地:充分利用学校、村办公室、空闲农舍等作为服务场地,让留守儿童就近有一个相对集中的活动场所。

3、有设施:整合共享托管家园、村小学的设施设备,包括图书、体育器材、信息技术设备等,对依托村小学开展服务活动的“周末服务站”由镇政府、中心校根据服务人数、活动内容,配备学习用品、生活用品、活动用品等,如篮球、图书、电话等,近两年来,为3个村级“周末服务站”共配备了桌凳127套、图书710本、篮球13个、安装亲情电话6部,为镇“周末服务总站”安装亲情电话25部、亲情电脑4台,设置了亲情沟通区。

4、有制度:制订了《站长职责》、《辅导教师职责》、《活动须知》、《活动场地管理制度》、《“周末服务站”安全管理条例》等8项制度,制度上墙,切合实际,保证了各项服务活动有序、有效实施。

5、有活动:根据留守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学习成绩等方面的综合情况分组开展安全教育、亲情体验、学习辅导、心理疏导、生活救助、劳动教育等活动。

6、有经费:多渠道筹措“周末服务站”活动经费,确保了各项活动正常运行。

四、“周末服务站”的活动

活动形式多样,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为了增强周末服务站的吸引力,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教育性,根据心理疏导、生活关爱、学习辅导等服务原则开展了外出参观学习、周末兴趣活动、心理疏导等形式的关爱活动。

各周末服务站根据留守儿童自身实际特点,按照同质(兴趣、爱好、年龄、心理)组建的原则设置了乒乓、绘画、科技、书法等小组,吸引了全镇182名留守儿童的参加,乒乓组儿童球技精湛,训练认真,科技组儿童制作认真、耐心,制作精益求精,书法组儿童挥毫泼墨,彰显书法国粹,绘画组儿童笔下一幅幅画生灵活现,彰显了童真,这些常规的兴趣小组,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了个性特长的发展,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良好的心理品质,同时周末服务站教师仔细分析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现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补救,增强学习信心。在特殊节假日组织留守儿童外出学习参观,如暑假组织了28名留守儿童到重庆科技展览馆参观,感受科技带来的时代变化,组织乒乓组的留守儿童到重庆市乒乓球队观摩学习,现场感受训练氛围,并接受重庆市乒乓球队主教练的培训,乒乓球竞技水平得到提高。每个服务站设置了心理辅导室、开设了爱心电话、设立了亲情电脑,有兼职的心理辅导教师进行定期疏导,留守儿童不受限制的使用爱心电话、亲情电脑与远方的父母交流心理、学习、生活,同样感受到家的温暖和爱。

“流动站”方式灵活,利用院落、村社办公室组织就近几个院子的留守儿童流动开展书法、绘画、阅读、心理交流等活动,辅导教师与留守儿童亲密接触,在活动中感化、关爱、教育孩子,流动的“站”,“多彩”的内容,让孩子的心更“温暖”。

第8篇: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

从以上调查情况显示,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由于父母长期在外,亲情的缺失,家庭教育的缺失,致使许多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受遭到了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从而生活上、心理上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有以下表现:

1.1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

在山区跟孩子们接触时,他们大都不会主动跟你讲话,主动跟他们讲话的时候,有的留守儿童因为惧怕外人而吓得发抖甚至哭起来.有的留守儿童因为无人管教,学习成绩特别差,甚至有读五年级的孩子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的.孩子们的自卑心理大都是因为自己的父母不在身边,生活在大山深处,很少与外界接触造成的.

1.2缺少亲情关爱,心理发展异常

父母亲由于长期在外打工,不能陪同孩子,心理产生愧疚感.许多家长便想从物质上给予补偿,对于孩子想要什么,便满足什么.这种爱的方式,在孩子的心中形成了“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而在生活中,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却无法找到亲人诉说;当感到迷惑时,却得不到父母的正确指引,久而久之失落感,无助感逐渐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发展.

1.3家庭教育缺失,成长过程脱轨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许多习惯的养成,都与所处家庭环境有着直接关系.留守儿童,一般都没在父母亲的身边.大都是被隔代带养或者寄养.从而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是被过分溺爱便是得不到关爱.很少接受到来自长辈的正确引导.由于无人看管,很容易养成散漫,对什么都无所谓的态度,导致成长轨迹发生偏转.

2对策及建议

2.1加强调查研究

对留守儿童的现状进行全面了解,对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进行统计、分析,根据了解的情况,分析留守儿童存在的原因,探索解决它的办法.

2.2呼吁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家庭教育要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与孩子交流、互动的过程.只有双方共同参与才能收到“春风化物,润物无声”的效果.所以,父母必须要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责任观,对孩子不单单是物质上给予满足,在心理上更为重要.外出打工的父母应该要常与孩子联系,时间间隔越短越好,时刻了解孩子心理状况,关注孩子的成长变化,及时的给予帮助.要懂得分担孩子所遇到的烦恼,分享孩子们的快乐,让孩子们最大程度的感受到家的温暖.

2.3学校教育是主导

学校对于“留守儿童”可谓第二个家,孩子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所以学校的教育变得尤为重要.在给予孩子知识教育的同时,要加强对孩子的品格、思想、道德教育.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进行单独的心理辅导.为孩子和父母间提供免费的交流平台,学校老师也应与孩子父母经常沟通,通过家庭与学校相辅相成的教育方式完善对孩子的教育.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吸引孩子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中,消除自卑感、孤独感,促使其人格健康发展.

2.4健全机制,完善留守儿童的管理措施

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一个普遍现象,必须要引起广泛的注意.各级政府部门,学校需齐抓共管,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从政府政策到学校制度,给予留守儿童最大的关怀.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统一机制.

3共青团常宁市委将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作为重点工作

2012年,常宁团市委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在常宁团市委的积极组织协调下,衡阳市流动青少年宫走进常宁塔山中、小学,为孩子们带去了一堂堂精彩的心理辅导课、鼓乐课、音乐课、舞蹈课、电子琴课、绘画课、吉他课等.团常宁市委牵手衡阳市教育局实验幼儿园的领导、老师、小朋友、爱心家长及社会爱心人士,在常宁市塔山瑶族乡狮园完小,举行“同在蓝天下,幸福手牵手”情系贫苦留守儿童的爱心助学活动.衡阳市教育局实验幼儿园向狮园完小捐赠了幼儿游乐设施、电子琴及爱心善款20000元.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书包、水彩笔、布娃娃、铅笔等礼物.两地的孩子们一起唱歌、讲故事、做游戏,让孩子们提前过了一个快乐、难忘的儿童节.共青团常宁市委联合市粮食局、珠江村镇银行和衡阳市“备战服务总队”在常宁市江河乡隆重举行“携手关爱留守儿童、情系江河共庆六一”活动.珠江村镇银行向江河中学两名学生发放了慰问金,向“七彩小屋”捐赠爱心图书、学习用品和体育用品等价值六千多元的物品;市粮食局志愿服务分队向江河完小小学生发放学习用品三十余份;“备战服务总队”给同学们带去了精彩的心理辅导课、舞蹈课和演讲课.

38名志愿者在团常宁市委和湖南环境生物职院带队老师的率领下,在江河乡中心小学开展支教活动.活动以“农村环境卫生知识普及”、“生态文明流动课堂”为主题,志愿者当起了小老师,以“行为养成、安全自护、环保科普、垃圾分类”为主要内容开展.课堂上,向小学生讲解“有机垃圾与无机垃圾的分辨、分类及处置”、“化工废料、农药化肥等特殊垃圾造成的危害”等知识,使孩子们懂得保护环境、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留守儿童爱心营”是此次活动的亮点,针对受教育的学生年龄普遍偏小,志愿者们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和业余特长,向同学们教授了包括健美操、毛笔字、音乐、五子棋等项目.同时,与小学生进行了聊天式的谈心,询问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辅导;大家还开展了跳长绳、羽毛球、丢手绢等一系列的趣味活动.

第9篇: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 留守儿童 成长缺陷 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目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城镇化进程迅猛,越来越多的父母不得不将孩子交给老人照看或放在亲戚家寄养,以便外出务工。全国妇联近日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六千万,总体规模扩大;全国流动儿童规模达三千多万,数量大幅度增长。

在留守环境下,这些孩子的成长充满了不确定性。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会随时出现感情危机、认同危机,在感情和社会性上都是残缺的,存在一定的成长缺陷。而“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相对缺失,他们的学习和个性表现明显区别于接受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较差;心理压力很大,容易造成心理障碍;不关心班集体,经常违反纪律,我行我素;人生价值扭曲,部分留守孩子产生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缺乏进取心和刻苦学习精神。留守儿童的成长缺陷性已成为学校教育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个重大的教育挑战。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引导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矫正他们因成长缺陷而扭曲的心理。

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对全部留守儿童的生活、思想、学习和家庭教育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逐步建立起留守儿童成长记录档案,并实行动态跟踪。在学习生活中,教师还要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工作,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教师在和他们交流的过程中要正确引导他们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让他们懂得父母工作辛苦,自己要珍惜现在难得的学习机会,努力学习。增强他们的是非观、判断力和责任感,使他们对父母的理解转化为学习动力。教师要善于发掘留守孩子身上的优点,对他们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的精神加以表扬,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后,才能极大地促进学习。

二、积极对留守儿童开展关爱教育活动,让他们健康成长。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对留守儿童给予更多关爱。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坚持启发和引导相结合的疏导原则,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组织班队活动让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管理,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要求班级的留守儿童定期通过亲情电话或QQ视频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并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情况,加强父母与子女间的情感沟通,消除留守学生对亲情的心理饥渴。一旦发现班级留守儿童思想不稳定或者成绩下降,就及时与学生谈心,稳定其情绪,建立帮扶机制,发动学校、家庭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

三、寻找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触动学生心灵。

在各学科教材中寻找触动学生心灵的素材,因时制宜地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如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我们可以对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加以梳理,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例如:《珍爱生命》一课,让学生采访爸爸妈妈,体会生命的来之不易,感受生命的精彩,从而更深刻地体会自己存在的价值,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我喜欢和同学在一起》一课,让学生认识到怎样和同学建立好关系,让班集体更有凝聚力,同学之间怎么相处等;《心中有阳光》,让学生体会天生我材必有用,在学习活动中大胆表现自己,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寻找能发挥自己优势、提高自我生活能力的角色。在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挖掘锻炼心理品质、善于调节情绪、磨砺坚强意志、承受挫折、勇于开拓进取、塑造良好性格、陶冶高雅情趣、培养爱国情操、增强自律能力等与学生心理密切相关的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文本的内涵,触动学生幼小的心灵,帮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如教学《学会合作》时,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友好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合作才能获得成功,在模拟实验中体验团结合作带来的快乐情感,增强合作意识。初步掌握如何团结合作,以培养合作能力。让这些留守儿童融入班级、学校等集体中,身心获得健康成长。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常态化,有效预防。

除了班主任的关爱,各科教师在平常教学中也要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潜移默化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学校要请经过专门培训的心理辅导教师对科任教师进行系统培训,介绍留守儿童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等,使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学校定期开办心理健康专栏,开设心理咨询室,通过讲座、谈心等多种形式,对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及时化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危机,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使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

总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学校教育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它需要教师、父母、监护人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主阵地是学校,教师是关键,我们要本着对每一个孩子负责的态度,把更多的关爱和呵护送给这些心灵脆弱的孩子们,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8.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