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范文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留守儿童心理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

第1篇:留守儿童心理教育范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A-

062-01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日渐增多,由于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照顾和关爱,有的留守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中会遇到很多难题,有的留守儿童会产生自卑的心理。据相关资料显示,有54.83%的留守儿童愿意把自己的心事告诉同学和朋友,有8.30%的留守儿童愿意将自己的心里话告诉父母,有12.10%的留守儿童根本不愿意对任何人讲心里话。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和心理疏导,通过多种途径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的缺失,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一、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

教师要对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研究,摸清每一位留守儿童的情况,为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个人档案。留守儿童个人档案的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生家长的姓名、家庭的详细住址、家长的联系电话、监护人的详细地址和联系电话等。此外,教师要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告知学生家长,以便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

二、用爱感化和温暖留守儿童

爱学生不仅要尊重学生,还要走进学生的心里,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减轻心理负担,感受老师的关爱和集体的温暖,以及同伴之间的友谊。学生梁淑静(化名)的父母长年在广东打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家人的照顾和监督,上课经常迟到,课后也不做作业,更不愿意与同学一起玩。有一次,梁淑静穿了一套几天没洗的衣服来学校,班上的同学看见她都远远地躲开了。放学后,笔者找到梁淑静,把新买的一件衣服和一个书包送给她,叮嘱她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要学会照顾自己,勤换衣服,勤洗袜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才能让父母放心。第二天,梁淑静穿着干净整洁的衣服来到教室,还把头发扎了起来,同学们看见了都说她变漂亮了。笔者还悄悄地对她说:“你今天可漂亮了,要继续保持哟。”梁淑静听完笔者的话,脸上露出了笑容。随后,笔者还组织班里的学生与梁淑静结成帮扶小组,在学习上帮助她,让她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慢慢地,不愿与人交往的梁淑静变开朗了,还严格要求自己按时上学,按时完成作业。在周记里,梁淑静写道:“老师,谢谢您对我的关心,我会努力学习的。”看着梁淑静的转变,笔者感到很欣慰。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中,教师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从小事入手,给予学生温暖和关爱。

三、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留守儿童存在品行偏差和心理障碍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的方式,引导留守儿童规范自己的言行,通过开展情感教育、生活教育等活动,让留守儿童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和幸福,消除不良情绪,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笔者所带的班里有个学生名叫尹晓倩(化名),该生8岁时父母就离婚了,妈妈长年在外打工,姐姐也在外读书,她跟亲戚生活在一起。在班里,同学们都嘲笑她没有爸爸,也不愿意和她一起玩,这让她感到很孤独、很自卑,她还多次表示不想上学了。笔者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决定到她家进行家访。通过家访,帮助她树立起了生活的信心,笔者还逐步引导她走出心理“阴影”,让她感受到老师的关怀。此外,笔者还开展了“坚强的他们”主题班会,通过案例的形式说明人在生活中要学会坚强、学会乐观。在笔者的帮助和引导下,尹晓倩变得乐观开朗,不仅放弃了退学的念头,而且学习成绩也有了提高。可见,教师要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关心他们的心理变化和生活状况,采用多种方法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乐观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四、对留守儿童进行感恩教育

我国教育专家郭健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的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平时,笔者注重向留守儿童讲述与感恩有关的故事,如“羊羔尚有跪乳之恩,乌鸦也有反哺之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知恩图报”的美德故事,还收集了感谢老师的故事,通过典型的事例来教育留守儿童。此外,笔者还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给学生做好表率。例如,有的学生为笔者搬椅子或倒水,笔者会对他们说“谢谢你”“辛苦你了”。对于学生的帮助,教师要及时表示感谢,这样做能够给学生树立榜样,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第2篇:留守儿童心理教育范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B82-05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他们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抚养、教育和关爱,由此产生了留守儿童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尽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在过去几年就已经存在,但一直未引起家长、学校、社会的重视。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1、生活缺乏安全感

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常常会对他人产生不信任,感到生活缺少依靠,没有安全感。他们喜欢把心事闷在心里,不愿与其他人说。他们时常会感到孤独、苦闷、焦虑、茫然,性格变得内向、抑郁、多愁善感。

2、敏感、早熟

在监护人监护下的留守儿童常常会被忽视而得不到悉心的照料,他们幼小的心灵就产生一种寄人篱下之感,想的事情增多,心理负担加重,变得比同龄人敏感、早熟。一些留守儿童甚至会产生嫉妒甚至仇视别人、社会的畸形心理,导致近几年农村留守儿童的犯罪率不断的上升。

3、逆反心理严重

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很严重。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严重影响了孩子与他人的社会交往,甚至感觉自己遭到社会和他人的遗弃,对社会产生逆反心理仇视态度。他们对家人和老师的管教都置若罔闻,甚至在公开场合与老师和家长顶撞,以显示他们的反抗和玩世不恭。不少留守儿童在校表现较差、人品较低、经常违纪、目中无人、不太合群、没有集体主义观念,有的还养成了抽烟、喝酒、沉迷网络游戏等不良习惯,往往许多留守儿童表面上来看都比其他孩子要更独立、更坚强,然而他们的心灵比其他孩子更脆弱、更不堪一击。他们心态极不平衡,情绪波动很大,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很容易受伤,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和仇恨心理,导致染上不良的习气,有的甚至误人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学习信心不足

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中往往表现出缺乏自信心、上进心、自暴自弃、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爱糊思乱想,课后不认真完成作业,怕学、厌学情绪严重,甚至经常逃学,对老师的批评教育置之不理。第五,人际交往障碍。农村留守儿童一般性格比较孤僻,内心有自卑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不合群,交流沟通能力弱,难以融入集体,在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中态度不积极,缺乏集体荣誉感。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突出教育重点,做到教育全覆盖

要根据留守儿童实际情况和动态变化,有针对性抓好教育管理工作,做到留守儿童教育全覆盖。一是建档案。建立动态的电子管理档案,并分别为每个留守儿童设立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并及时予以更新,确保不漏登、不错登、不重登。二是上硬件。一方面进一步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项目建设和托管中心建设,从根本上使农村留守儿童得到有效托管、统一管理和精心服务;另一方面各级学校要继续配置相关教学设施、活动设施和生活设施,尽力满足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所需,尽可能为留守儿童与远方父母的“视频亲情会”创造条件。三是抓协作。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突出部门联动,积极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加大儿童合法权益的维护力度,为留守儿童开展心理教育、卫生防疫知识讲座和免费体检、法制教育等,并对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少年进行重点帮教。通过联动,拓宽教育领域,丰富教育内容,为实现教育的全覆盖夯实基础。

2、突出学习中心,做到学习全程跟踪

要根据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做好分析引导工作,做到留守儿童学习全程跟踪。首先,要建立完整的留守儿童学习档案,根据他们学习情况变化,做好鼓励和引导工作。对于学习成绩有进步的,要多给予他们鼓励,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对于学习成绩有退步的,要共同分析原因,找出不足,提出改进的方法和措施。其次,做好结对帮扶工作。对于留守儿童中部分“双差生”、“问题儿”,要为他们找好学习的伙伴,通过结队伙伴的辅导和相互学习,消除这些儿童学习上的焦虑和不安,使他们能正确对待学习上的问题和不足,提高学习能力。

3、充分利用各宣传教育载体,实现全员关注、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

(1)要通过订阅相关的专业期刊,全面提高相关人员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知识;其次要通过完善校园教育网络,制作儿童心理教育光盘,制作多媒体动画实现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动化。

(2)要多渠道发放健康教育资料,向适龄儿童学校、班级及家长发放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料并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如通过黑板报、宣传栏、自编刊物、召开家长座谈会、专题讲座、家长开放日等活动使学校和家长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更深入的认识。

4、加强学校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建设

首先要加强对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技能的培训,制订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达标的量化标准,如心理健康课教师和班主任必须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培训和心理测查。其次学校要积极开展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同辈团体的心理咨询活动,通过开展同辈心理咨询,让留守儿童了解他们在社交方面的长处和不足,进而加以发扬和矫正,达到熟练掌握社交技巧的目的。第三学校应开展适当的人身安全教育,引导留守儿童正确认识自己,从小潜移默化地接受人性平等、互相尊重的人类美德。

5、改善家庭教育环境

亲子之间的感情、父母对子女的直接教育,对孩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日本学者诧摩武俊曾指出:“不管你立足什么理论,在从婴儿期到儿童期、青春期的孩子人格形成(其别是社会化) 过程中,父母子女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因素。”除了面对面,家长还可通过电话、书信等通讯方式实施有效的亲情教育,并在交流过程中渗透教育因素。此外,由于监护人与“留守儿童”接触的时间长、影响大,他们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家长要妥善安排留守儿童的生活,选择好合适的监护人。同时要时常与学校、老师保持联系和交流,以及时了解子女的发展和变化。总之,要使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的关爱,在良好的心理环境中健康成长。

总之,留守儿童高度集中地分布在经济欠发达、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的落后地区。当前要重点关注这些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大力推行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地区和学校,尤其要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的道德法纪、前途理想和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在老师关爱、同学关心、同伴互助的温馨环境中健康成长,让他们在社会支持、学校重视、家长放心的和谐环境中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丁同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与对策[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03)

[2] 徐伟,孔令玲.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J]. 科技信息. 2010(07)

第3篇:留守儿童心理教育范文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归因

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多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因代沟障碍和教育观念的差异。两代人不能融洽相处。这些儿童得不到父母亲情的感化。应享有的亲子教育大打折扣。

养成教育缺乏。留守儿童大都是当地农牧民家庭子女,家长接受教育的程度偏低,家庭教育理论是个空白。家长一味顺从孩子的任性,过于溺爱和娇生惯养,偏重于物质的给予和满足,滋生了孩子的不良习性,缺乏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教育。造成孩子自主管理能力较差,不愿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独立生活能力差。

情感教育缺失。留守儿童因长期失去父母的关爱和呵护,幼小的心灵经受着生活与情感的折磨,情感无法倾诉,长期压抑的情绪形成了孤僻的性格,缺乏蓬勃的活力和奋发进取的意志。造成人际交往中感情体验不充分,人格发展不完善,这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

学校教育缺位。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存在差距,教育工作者代替不了父母的角色,社会教育内容和社会实践效果不能得以开展和落实。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学校的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还较薄弱。

法制教育缺少。一方面,虽然大多数留守学生都学过法律常识,接受过校纪校规和思想品德教育,但收效甚微,他们的法律意识依旧模糊。由于他们法制观念淡薄,自制能力差,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做出违纪违法的事。另一方面,一些社会不良风气和家庭不良教育的影响,使他们容易产生观念的错位和偏差。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策略

用“责任心”关注。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学校作为向社会培养人才和输送大量合格劳动者的机构,教师是先于学生受教育的人,不仅应学有专攻,而且应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能够遵循教育规律,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生接受知识和技能的特点,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因此每位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特殊群体,履行好教书育人的职责。留守儿童绝大多数内心是自卑的。性格是内向的,如果我们老师不负责任地将他们遗弃在一边,就会加重他们的自卑感,他们会缺乏学习的动力,甚至会自暴自弃,将来走向社会后既成不了才,又成不了人,这样就不能实现培养合格劳动者的基本教育目标。笔者认为,强烈的责任感是我们对待留守儿童应该具备的首要态度。留守儿童在学校大家庭中学习生活,学校要以高度的责任感进一步落实管理措施和创新关爱手段,使留守儿童的自卑感、孤独感消除,自信心、光荣感得到培养,性格、行为偏差得到纠正,生活质量提高,学习成绩上升,心智得到培养,拥有与非留守儿童一样的健康成长环境,感受到集体生活的温暖和快乐。

用“诚心”信任。人们常说“信任是开启心扉的钥匙,诚挚是架通心灵的桥梁”。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要坚信:只有我们想不到的,没有学生做不到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没有一个人身上一点优点也没有,也没有一个学生不希望自己获得荣誉、被别人羡慕,而这种荣誉和羡慕,就是他们前进的动力和精神支撑。因此老师应多创造机会让他们充分地表现自己,鼓励他们寻找自身的闪光点。老师如果发现了他们的点滴进步,应及时给予肯定、表扬。通过真诚的交流,让留守儿童知道老师并没有放弃他、鄙视他,而是时刻都在关心着他,这样彼此才能消除沟通的隔阂,减轻心理负担,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用“爱心”呵护。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植根于爱”。师爱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有了爱,教师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才会对被施教者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勇气。爱心不是教育的全部,但爱心是教育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与人心灵的最微妙的接触。”所以,只有老师在平时的教学和生活中把学生当作朋友,尊重他们,善待他们,学生才可能无拘无束地敞开自己的心扉,接受品德的教化和熏染。因为有爱,才会有创造的喜悦,故而对教育、对学生更加充满爱的情感,真正的教育,正是这种爱与创造永无止境的良性循环。留守儿童从小就失去家庭的温暖,生活在冷落孤寂的特殊环境里,很少作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因此他们变得敏感,自卑,感情丰富而脆弱,经不起丝毫的刺激和打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倾注爱心,以自己的满腔热忱影响、鼓舞这些学生,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用一颗爱心去温暖留守生那幼小稚嫩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弥补情感教育先天缺失的遗憾,让这些留守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地成长,享受和煦阳光的沐浴。

用“自信心”体验。一个人只有对自己充满自信,才会对取得成功充满渴望,才能去拼搏、去奋斗。留守儿童大多自信心和自尊心不足。作为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留守儿童首先要有信心,对他们要多一些表扬,少一些批评和指责。平时多和他们交心谈心,了解他们的心理,倾听他们的心声,激励他们鼓起勇气,树立自信心。体验成功感和成就感是培养留守儿童自信心的条件。过多的失败体验,会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影响情绪和完成任务的激情及动力。因此。教师要根据留守生发展的特点和个性差异,在接受新知识之前,提出适合其水平的目标和要求,确立一个适当的目标,使其经过努力能够完成,把学生引进获取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如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地创设情境让留守儿童主动参与,创造机会让他们表现自己的才能,发挥其特长,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减少他们学习中的挫折,尽可能多地给他们以肯定和赞扬,从而使他们在不断的成功中培养自信,激起他们对成功的追求。教师不但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每一点进步给予及时的强化,而且还要善于有意识地制造机会,使其获得成功,从而使他们经常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第4篇:留守儿童心理教育范文

一、留守儿童形成的原因

首先,大多数的留守儿童生活的地区,经济都比较落后,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很多孩子的父母选择外出打工而将他们的孩子留给老人照顾。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理念也在逐步转变。父母们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千方百计将孩子转到条件好的城市接受教育,租房子由孩子的祖父母照顾。再有,改革开放以后,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块。农村很多青年都选择外出打工,而他们的孩子则留在农村。总之,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留守儿童,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他们都由祖父母照顾,父母常年不在身边。也正是因为孩子们不能经常见到父母,而祖父母的年纪又都比较大,所以在对这些孩子的教育方面就有了缺失。久而久之,这些孩子们或多或少都会性格孤僻,不愿与人说话,学习也比较吃力,导致他们的心理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甚至更严重的会导致犯罪的发生。因此,对于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目前来看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着三大心理问题

1.性格孤僻,自我封闭这些孩子由于长期与父母分开,导致他们从小就缺乏安全感。看到同龄的小朋友都有父母在身边,而他们的父母却长久不见,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产生不自信的表现,自卑、寡言、沉默,以此来掩饰内心的孤独寂寞。他们不愿意与人交流,害怕别人说他们没有父母,他们从小体会不到父爱和母爱,而祖父母的年纪也比较大,不能很好地与孩子沟通,长久以来,他们逐步养成了孤僻的性格,自我封闭以掩饰内心的脆弱。2.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留守儿童因为内心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爱和关怀,加上意志薄弱,因此很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在遇到问题时不会想办法解决,只是一味地发泄,对周围的人都充满了敌对心理和戒备。他们不会把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达,而是压在心里,久而久之就会爆发。因此,在别的儿童欺负他的时候,他就会产生极大的逆反心理。教师、亲友对他的管教更会加重他的逆反,一点小事他们都会斤斤计较,严重的还会产生暴力倾向。3.存在认知上的偏差一些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外出打工,会产生自卑的心理,他们总觉得自己家里穷,与别的儿童的父母比起来就会觉得自己的父母没有能耐,久而久之就产生了怨恨的情绪。他们对于父母的怨恨使得他们的内心充满了仇恨,别人对他的关心,他们都看不到,对一切都比较冷漠。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以后也不愿意与他们多说话,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的进取心不强,对未来一片迷茫,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厌恶学习,过早地流向社会,甚至学到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对自己的身心造成严重的影响。由此可知,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三、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有效沟通,营造健康的心理氛围沟通是人与人交流的关键,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要经常与留守儿童进行沟通,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使其打开心扉,这样才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作为教师,要经常关注孩子们的家庭情况。对于留守儿童,老师一定要更加关注,经常与他们进行交流。李荣盛小朋友从小父母离异,和爷爷生活在一起,爷爷对他很溺爱,很少让他和别的小朋友玩,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孤僻的性格。这个时候,老师主动和孩子亲近,时常关心询问他,还主动辅导他的学习。当他做错事的时候,耐心和他讲道理。有任何课外活动,老师都积极鼓励他参加。特别是在一次校运动会的时候,他获得了男子第三名的好成绩。通过这次活动,他树立了信心,话也多了起来,与其他孩子们的关系也越来越好。通过这样的沟通,帮助他建立了信心,打开了心扉,感受到了爱。2.学校家庭共筑爱的桥梁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们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感觉自己被世界所抛弃。因此,父母即使外出打工也要多与老师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比如,有的留守儿童长期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不经常和父母联系,甚至对父母产生了敌对。李某某,从小父母外出打工,留他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因为很长时间都见不到父母,他产生了怨恨的心理,他认为他的父母不爱他,因此学习不努力,做一切事情都很消极。这个时候,老师和他的父母及时沟通交流,父母通过多次打电话、写书信积极鼓励孩子,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老师也经常开导孩子。孩子表现好,父母和老师会给予表扬,还送一些小礼物。通过这样的方式,慢慢地消除了孩子对父母的误会,最终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

四、结语

第5篇:留守儿童心理教育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健康教育 ;现状 ;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在社会主义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弱势群体,这些儿童由于生活条件和成长环境的不同,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特别的关爱,学校方面也要对这部分学生给予特别的重视,这样才能促进这部分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

1. 自卑心理比较严重

据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普遍自卑心理较严重。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导致了他们自卑心理的形成。自卑心理的形成对其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因为自卑心理作为一种负面情绪会一直伴随儿童的成长,他们会感到非常孤独,在内心会产生对同学和朋友的抵触,甚至对社会和国家的一些做法产生抵触情绪,是大大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

2. 性格孤僻,行为怪异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必要的心理沟通和语言的交流,缺少倾述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内心的困惑和冲突也得不到有效地发泄,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其性格孤僻、情感冷漠、胆小懦弱的性格。另一方面,由于在家照顾孩子的都是老人或者亲戚,对孩子缺乏必要的管教,往往认为让孩子吃饱穿暖就是尽到责任了,忽视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造成了留守儿童的脾气暴躁、冲动等性格,常常惹是生非,这也是为什么有的留守儿童年纪很小就出来务工的原因,更有甚至,受社会上一些不良人员的教唆,走上犯罪的道路。

这一时期的儿童是心理和生理都逐渐成熟的时期,也是其情感需要宣泄的时期,他们需要倾诉的对象和能帮助他们解决内心困惑的人,而往往照看他们的监护人不具有这个能力,也就造成了其心理的闭塞,不良情绪的产生甚至不良性格的养成。

3. 逆反心理严重

逆反心理是青春期儿童一种典型的心理特征,如不能给予正确的指导,会对儿童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产生极坏的影响。留守儿童普遍逆反心理较强,由于缺乏父母必要的关爱和保护,他们时常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怀疑,总是带着有色眼镜观察着周围的一切,对人与人间的关系更是不信任,这种情绪严重影响了儿童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有时他们甚至觉得自己是遭到社会和他人的厌恶的,对社会和他人产生极强的逆反心理和仇视态度。

虽然有些事过去很久,但仍不能不引发我们深刻的思考。马加爵事件早已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他那一句“囚衣是我目前为止穿过最好的衣服”不知道让多少人落泪,但眼泪的背后人们真正的思考了吗?这仅仅是一个马加爵事件吗?还是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的问题?这是发人深省的,是值得社会和政府关注的。

留守儿童的往往表面上看来比一般的同龄人要独立,要坚强,但其内心往往比一般的孩子更加脆弱。他们心态极不平衡,情绪波动较大,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很容易受到伤害,从而加重其逆反心理和仇视心理。因此,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二、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的相应心理教育措施

1.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

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不健康的关键就是长期和父母的分离,如能使这部分儿童和父母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学校可以针对这部分学生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让班主任掌握本班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定期电话家访,让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这样一来,不仅能够缓解家长和学生之间因为分隔两地给学生心理上造成的孤单,也可以加强家长和教师间的交流,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 以学校为主导,开展针对留守儿童专题教育

作为新时期新时代背景下的学校,不仅仅要教授学生知识,也要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步发展。尤其是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更要注重的是其心理健康状况。学校要完善健康教育理念,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学校要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帮助这部分学生构建一个完善的心理状态。

教师是学校构成主体,因此,学校就要提高教师的素质,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体贴,给予家长般的感情,使学生感到温暖,感到心理上有所寄托。

另外,学校还可以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专题教育,使留守儿童懂得他们不是异类,他们的父母出外务工赚钱,是为了给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作为子女,他们应该感到骄傲,并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父母。通过这种教育,可以消除这部分学生心理上落差,从而促进其健康的成长。

3. 树立榜样,以榜样带动整体

目前,本校的留守儿童大约有百分之四十多,在这些留守儿童中,不乏有一些优秀的学生,教师可以开展向这类学生学习的讲座,树立典型,发挥辐射作用,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其他留守儿童形成乐观健康的心理,从而促进整个留守儿童群体的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长期以来,政府和社会都在关注,但针对目前的教育情况,仍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因此,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真正实现城乡的一体化,城乡彻底的公平,使“留守儿童”这个词汇永远消失在我们的社会中。

参考文献:

[1] 叶曼.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J].心理健康教育,2008.

[2] 陈香.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家庭应对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7.

[3] 周宗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第6篇:留守儿童心理教育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心理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191-03

0 引言

最近20多年来,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从农村走向城市,在很多流出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普遍出现了“留守家庭”问题,特别是“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而广东省就有留守儿童95.08万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农村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照料,对儿童正常社会化过程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往往会引发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行为和安全等一系列问题。

1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目前中国有近5800万的农村留守儿童,其中八成以上是14岁以下的儿童。这支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中的很多孩子或生活在由母亲一人抚养的“单亲家庭”里,或过着由祖父母、亲戚代为抚养的“寄人篱下”的日子。由于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他们就像小草一样,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自生自长。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1数量众多仅在安徽、河南、四川等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每年在外的农民工总数都在1000万人以上。按照保守估计,留守儿童在农村不会少于千万。据中央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部在江苏、甘肃、河北、河南、湖北等省进行的农村留守儿童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占总样本数的47.7%,也就是说,农村留守儿童几乎占农村适龄儿童的一半。

1.2教育缺失留守儿童中,大部分是上代监护或隔代监护的模式。监护人限于自身文化水平等原因,难以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上的辅导,只能更多的关注留守儿童的衣食住行和人身安全等物质的方面。加上留守儿童本身就处于经济不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并不十分充裕等原因,于是渐渐地,由于缺乏了学习上的帮助和监督,久而久之,留守儿童对于自己的学习产生了无所谓的态度甚至是厌倦的态度,把本应该放在学习上的精力转移到其他方面上,从而导致了行为的偏差等不良现象的出现。

1.3心理偏差处在学习和成长关键期的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了父母的关爱,生理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往往出现消极情绪。留守儿童家庭是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无亲家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得不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正确的鼓励和引导,情感交流和情绪释放途径的缺失,使留守儿童性格会变得自卑、沉默、悲观、孤僻或表现得任性、暴躁、冷漠、内向、极端。同时部分家庭出于对孩子的歉疚,物质上过度溺爱孩子,也助长了孩子消极性格的形成。

另外,在留守儿童道德观和是非观的形成阶段,由于父母长辈的教育缺失、社会环境的复杂和学校教育的缺陷,使他们心理抵抗能力较低,易受外界不良因素干扰,染成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如吸烟、喝酒、赌博、偷摸等恶习。在历年的刑事犯罪中,留守儿童也占到相当的比例。研究调查表明,留守儿童群体出现道德全面滑坡的情况,这种趋势将对留守儿童的长远发展带来极大隐患。

1.4安全问题严峻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的照料和引导不够,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照顾仅限于低层次的物质生活,父母的缺位以及与监护人沟通的欠缺,使得未成年人容易在同龄人中寻找情感依托和安全保护。在某些情况下,留守儿童容易被不良团体所引诱,走上歧路。

2 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对策和建议

留守儿童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导致留守儿童大量存在且不断增加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家庭经济条件不佳,大量农民因无法从农业所得维持家庭生计而被迫离开自己的田地、家乡而进城务工。但就此所产生的留守儿童问题同时又不仅是经济问题,而是涉及到社会、政策、教育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在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办法上,不能只专注于经济方面,要考虑从各个角度着眼,结合当地社会具体情况以及学校、家庭与留守儿童家庭三个方面制订解决该问题的对策。

2.1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

2.1.1打破户籍束缚,建立和健全关于农民工及其子女的相关政策法律首先,要打破户籍制度的束缚,给进城务工的农民以城市居民待遇。打破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束缚,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以城市居民待遇,使其在收税、社会保障,特别是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并确保留守儿童跟随父母到达城市后有学上,上好学。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结束远离父母的留守生活。其次,要将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政策落到实处。自90年代末期以来,中央和各级政府先后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部分解决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就学的问题。各地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学校的监督机制,确保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落实,从根本上改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学校就学的社会政策环境,确保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政策的落实和实施,帮助一些有条件携带子女到城市读书的农民工解决孩子留在家乡的后顾之忧。

2.1.2加强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配合“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仅靠教师的责任心、妇联的爱心难以整合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必须依靠政府行政力量组织实施。政府主要职能部门应权责相称,能够协调相关部门行动一致统筹实施“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

在当前,已经形成了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支持网络。这一网络有国家、群体和个人。涵盖司法、妇联、教育、工商、文化、物价、公安、民政等,这些社会支持系统之间的协调尤为重要,需要政府来进行协调,从而达到对留守儿童教育综合治理的目的。

2.1.3积极采取各种针对留守儿童的保护措施政府可以采取的保护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政府应争取对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的舆论支持。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代中国农村“流动中的希望工程”,只有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寻求广泛的社会支持,才有可能全面推动并落到实处。各级政府有关领导机关应将留守儿童的规模、学习生活状况、支持留守儿童教育的先进事迹、奋发图强的留守儿童典型事例等

等.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加以宣传。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社会的认识,使人们对留守儿童教育关心、重视、一视同仁,而且也有利于提高流动人口自身的认识,使其重视子女的教育,并为其子女接受教育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出钱出力、尽心尽力。

②促进农村教育的整体改革与发展。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护为契机,促进农村教育的整体改革与发展。“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与农村教育尤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留守儿童”身上出现的问题,“非留守儿童”也可能发生,针对“留守儿童”教育保护的诸多措施也适用于“非留守儿童”,我们建议以“留守儿童”教育保护为切入点,以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为蓝图,整合“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及农村建设中的诸多资源,对农村教育发展做出整体规划与部署。

③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数据库。通过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数据库”来全面把握“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国家用于农村建设和“留守儿童”教育保护的资源是有限的,而农村“留守儿童”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用有限的资源解决长期存在的问题,必须明确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可依据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及存在的问题,对”留守儿童”群体进行分类,针对问题相对集中的“留守儿童”分布情况及表现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要做到分类实施和重点突出,需要通过较大规模的数据采集和统计调查。

④设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护专项经费。经费不足是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建议设立“留守儿童”教育保护专项资金,可采取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主、社会资金为补充的方式,用于改善“留守儿童”的就医、就学和生活条件。同时对基层开展的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护的试点和科研工作给予资助,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⑤发展社区教育,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教育和相关法律的宣传。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外出打工家长的辅导和培训,增强他们对子女监护的责任意识,并帮助发展他们的远程监护能力(如对子女学习、生活指导及与子女的沟通技能等),这需要在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积极发展针对外出打工父母的社区教育和援助中心。另一方面。要加大《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和执行力度,对侵害“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责任人、尤其是家长应追究责任,切实保护好“留守儿童”的权益。

2.2充分发挥学校作为主要教育机构的作用学校对于留守儿童的影响是巨大而不可替代的。对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极大的意义。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非正常状态”中,容易导致思维方式、感知觉和意志品质改变而丧失自身控制感,构成种种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而作为对留守儿童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发挥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所以,我们认为学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问题。

2.2.1教师要有爱心、耐心,抓住短暂的与家长沟通的机会对留守儿童自身来说,他们缺少爱和关注,因此殷切希望得到更多人的关注。教师要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对他们多一份关心、爱护和照顾;对他们的偏激行为给予理解、宽容和耐心教导,用自己的爱去弥补他们所失去的爱,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就是他们学习、成长的家。留守儿童因缺少关爱,多少有些自卑,教师关心留守儿童不应只停留在表面,而要用真心换取他们的信心。减少留守儿童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同时,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建立起家校合作的制度,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2.2.2学校应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针对“留守儿童”内向、自卑、敏感、性格脆弱的特点,我们应该举办各种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如办手抄报、音体美兴趣小组等。通过活动的开展填补学生心灵的空白,让他们觉得学校生活是他们生活中美好充实的一部分。这些学生的父母在外打工,为弥补对孩子情感的亏欠,经常往家里寄钱,而孩子对金钱的自理能力不强,再加上爷爷奶奶或叔叔婶婶的娇宠溺爱,便养成一种乱花钱,甚至逃学、自暴自弃的恶习,形成自私、孤僻、暴躁、蛮横的性格。我们应该循循善诱,让他们知道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让他们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体会到父母在外务工的艰辛,知道金钱的来之不易,知道父母在外务工不是不爱他们,而是为了让他们生活得更好。

2.2.3学校应改善教育机制建立以校长为核心、班主任为主导、全体教师参与的校内教育机制。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结合农村留守儿童实际,组建留守儿童俱乐部、参加各种学习兴趣小组活动,办好留守儿童家长学校,设立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让每一位留守儿童都快乐的生活。要实行“亲情式”管理,经常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及身心健康状况,帮助他们纠正思想和行为方面的偏差,经常与教师交流互动,指导留守儿童每月定期以电话、见面、书信等形式与父母联系,给予留守儿童母亲般的关爱,并做到知道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家庭基本情况、班级和任课教师情况,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多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多到留守儿童家里走访;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托管人、任课教师沟通,交流情况,解决困难。

2.2.4学校应该在课程设置上大胆创新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了解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有条件的学校可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2.2.5增强对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强化其自我保护意识学校与教师应该在关注学生的兴趣与学习质量的同时,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自制力差,再加上脾气暴躁,往往会因为一件小事而和同学大打出手,甚至干出违法的事情,严重威胁着其他学生的人身安全,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所以作为老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知道如何来保障自身权益。

2.2.6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组建帮扶队伍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此外还应包括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和父母的基本情况。以便校方能随时与家长和监护人联系,在发现不良表现时多方面进行及时教育。另外,还可以组建“帮扶”队伍。为使“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各方面得到保障,需要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组建一支“帮扶”队伍。这里的帮扶

不仅包括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帮扶.还包括成绩好、思想品德好、热心助人的同学以及退休老教师、老干部等。帮扶的内容不仅仅限于学习,还可以是经济支持、心灵关怀、精神慰藉、情感交流等等。

2.3加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①父母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身体、经济、思想品德等状况。如果被委托者年龄很大,身体欠佳,本身的行为能力有限。那么这种委托不但没有意义,甚至有害。②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家乡的孩子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指导,例如多打电话给孩子及委托人、老师等,并向其询问孩子的基本情况。③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的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的地方上学,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成长。④父母应善于将自己在外务工的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

2.4建立留守儿童教育与心理健康辅导的合作网络仅凭政府或学校或社区单方面的力量,是无法很好地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的,应该建立行之有效的政府、社区和学校联动的运作机制: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培养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村委会应建立农村邻里管护网,做到每个留守儿童均有人照看,使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社区的关怀。

同时,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等,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让农村中小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快速转型时期,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多种文化对孩子均有影响,要使孩子健康成长,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建立一个相互依托、优势互补的系统,才能发挥全面、积极的作用。研究表明,在家庭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强有力的社会支持往往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支撑,比如修建留守儿童之家之类的福利机构。

3 结论

“留守儿童”的问题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城市化程度加深,青壮年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市所带来的一系列的家庭问题中的一个部分。经过调研,笔者对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的问题提出如下的建议:首先,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包括打破户籍束缚,建立和健全关于农民工及其子女的相关政策法律,加强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配合,积极采取各种针对留守儿童的保护措施等等。其次,应该充分发挥学校作为主要教育机构的作用。教师要有爱心、耐心,积极创造与留守儿童的家长沟通的机会;学校应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改善教育机制,在课程设置上大胆创新,同时增强对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强化其自我保护意识,并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组建帮扶队伍。最后,应该加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并且建立留守儿童教育与心理健康辅导的合作网络。

参考文献:

[1]容中逵.当前我国乡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特征、问题及解决思路[M].现代教育论丛。2010(1):77-86

第7篇:留守儿童心理教育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7―0032―0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到城市打工,于是出现许多的留守儿童。针对此状况,笔者对在本校就读的留守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有百分之五十多的留守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和性格缺陷。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值得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工作中的实际案例谈谈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一、基本情况

该学生父母亲外出务工,该生随爷爷奶奶在家中,学生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 厌学的情绪出现。学习上有畏难的心理,该生在学习、生活上对家长有依赖心理,在学习上有“四怕”,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

2. 竞争意识淡泊,缺乏良好的集体荣誉感。在班级、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中,小到一次发言,大到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显得没有热情,参与意识淡漠。

3. 有孤僻的心理倾向,与同学交往困难。该生与同学、老师交往时,往往显得不自信。平时沉默寡言,独来独往,偶尔也流露出想和同学们交往的思想,但显得不知所措。

二、问题分析

1. 隔代监护出现的溺爱过度,奶奶对孩子十分溺爱、大事、小事都迁就,不忍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教育,连日常生活小事都不舍得让该生做,甚至连整理书包、抄作业等这些本该孩子做的事都包办了。

2. 父母不正确的教育和疼爱方式。由于该生父母常年在外地务工,在生活中缺少父爱和母爱,在外的父母心里觉得内疚,因此对孩子处处补偿、事事迁就,特别是在物质上对孩子是有求必应,但和孩子在思想上的沟通却极少。

3. 自卑使他的性格发生了变化。生活状态的变化使他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内心深处的自卑感使他害怕竞争、害怕失败,宁可逃避一切竞争,将自己包裹起来,并远离集体。

三、教育和引导措施

1. 从监护人和家长入手,使他们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充分利用课题组制作的“家校联系卡”与监护人多次交谈,并用电话与学生父母进行沟通,让他们意识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严重性,使他们明白钱不能弥补自己对孩子的歉意,无节制的物质满足是在害孩子,会使孩子滋生许多生活上的恶习。要正确对待孩子的错误,该批评时要批评,要让孩子习惯接受批评,习惯认识错误,并使孩子形成有错就改的良好习惯。要教给孩子正确对待困难的态度,当孩子面对困难时应该教会他如何解决,而不是替孩子去解决困难。要还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地,不要让孩子远离集体,要让他到小伙伴中去,和他们一起融入集体。父母的教育关心要得法,要尽可能多回家来看望孩子或者经常打电话给孩子,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并对孩子取得的每一点微小进步及时肯定,这样能让孩子感到父母在千里之外的关心和呵护。

2. 帮助学生生确立自信、自强的信念,使其能融入集体,体会与人交往的乐趣。我与该同学结成了对子,我充分利用课余的时间,与其交往、谈心,经过一段的时间,我与他成了朋友,而且在交往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他的强项,并与她一起学习,一起讨论,并通过测试,让他感受成功的喜悦。有了自信的他,情绪产生了一定的兴奋性,我再次用朋友的身份,让他有困难找老师,使他多次进入我校的“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如何与人交往等,同时在其班级中,也相应地开展了以留守学生教育为主题的班会,看到了同学与老师的关爱,并产生了与同学、教师交往的意识。自此,他体验到了与老师、同学交往的乐趣,找到了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增添信心,提高了集体荣誉感。走出低谷后,我立即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并和他共同制定了一些具体可行的小目标,例如:每天坚持按时完成作业;每节课至少发一次言等,逐渐的,他的成绩提高了,他也一次次地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四、教育辅导效果

第8篇:留守儿童心理教育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缺失;关爱缺失

留守儿童是经济飞速发展的产物,是农村近几年来存在一个难题,政府关注,学校关心,社会也在呼吁。然而,作为一个弱势群体—留守儿童,还是得不到应有的爱。他们多半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伯伯、亲戚或朋友照顾,都不在父母身边,根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与呵护,缺少亲情的抚慰,心理的健康成长缺乏应有的督促和正面引导。因此,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加之今天的社会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日益横行,社会环境也日趋复杂。这一切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极大的冲击,也波及到了校园,波及到了学生。再加之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受家庭的宠爱、社会的宠爱等种种原因,造成学生心理问题日渐增多,其中存在心理异常甚至心理疾病的学生已占了不小比例。近些时间来,中学生自杀事件屡见报端,厌世厌学、重度抑郁等精神案例也是层出不穷,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日益显露出来,更是令许多教育工作者头痛不已。而人们都是将这些归责于学校教育的失败,认为在你手上教出问题了就是你的责任。素不知,这些都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没有很好从小就关注他们的心理成长,没有很好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的一些困惑,才使得他们没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去应对今天的挫折。

据全国各地的调查报告显示,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不容乐观。如在某地区抽样调查显示:中小学中34%有心理障碍,12.5%有心理缺陷,28.1%有心理异常;在大学抽样调查中,心理疾病率达20.23%等等,大量事实表明,目前我国青少年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青少年学生的主要疾病,如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导致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暴力等。如何用积极的自我形象和健康的生活态度,增强青少年学生抵抗压力疾病的免疫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呢?

首先家庭教育的缺失, 在许多家长看来,自己的孩子年幼无知,需要被教育;不知责任,需要被管制;乳臭未干,需要被扶养长大;不谙世事,需要被保护……农村来说许多家长们往往是视而不见。没有看到孩子的成长变化过程中的好与坏,有的家长根本就没有文化,又何谈教育孩子,就这样地恶性循环。有的农村家长忙于生计无暇照顾子女,甚至长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平时也极少和子女沟通,从而使缺少关爱的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心理问题日益严重。而有的家长沉浸于不健康的娱乐中,对子女的教育缺少关心和耐心,甚至以简间单粗暴的方式来教育子女。这些都很容易造成子女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和不健康心理的产生。更严重的是有可能出现心理疾病,诸如厌学厌世、冷漠与孤独、过度自卑、嫉妒心理、抑郁与焦虑、社交或异往障碍、对抗行为等待。这些结果的产生都是源于农村家长的自身素质的低下和教育子女的观念陈旧。

其次是学校教育的缺失 ,在当前考试指挥棒的指引下,教育过程被简化成了考试,学生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升学,应试教育紧紧围绕着升学这一目的来设计培养目标,着眼点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应试教育面向少数学生而忽视多数学生,学校里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空白,没有真正地心理健康教师,也没有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只能靠班主任工作。另外,学校活动的开展也没有,一个安全问题就制约了一切活动,学生的一天就是上课下课。校园里听不到歌声,看不到画板,偶尔看到一些跑步,就算是体育活动。可想而知,农村学生的生活多么的单调,发展的空间又有多大哪。难怪有一些学生厌学厌世,暴力抵抗、孤僻自闭。所以说:“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尤其是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学校教育更加突出重要。为此,教师学习和掌握心理卫生常识尤为关键。

第9篇:留守儿童心理教育范文

一、多方接触,了解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缺点。尤其是留守儿童,更需要从各方面去关心他们,鼓励他们。四年级学生李彦炳异常好动、又脏又懒;学习习惯较差,经常惹麻烦;上课管不住自己,家庭作业也很少能完成。如何找到转变他的突破口呢?我绞尽脑汁也没想到好办法。

一次体育课上,我发现这孩子打乒乓球的感觉很好,就用心指导、训练他打球。结果他的乒乓球水平提高很快。原来他表现不好是为了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关注,现在打球比别人强了,觉得自己在同学中也有了强项,找到了自信心,所以没有平时那么淘气了。我常鼓励他:“咱能把球打好,其他事情一样能做好。”进一步引导他在学习上首先认真完成作业,课堂上努力克制自己,后来他各方面表现都有转变,现在变得既活泼又可爱。

二、组织活动,创造情境,让留守儿童置身其中,进行自我教育

创造他们重新认识自我、找到自信心的机会。我们利用每年的重要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开发潜能,同时更好地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如:运动会、文艺表演、读书演讲、书画竞赛、开座谈会谈感想。二年级同学刘华阳在元旦联欢会上出语惊人:“愿地球上的小朋友,天天开心!”;王姣琰同学由表演唱歌,成长到做了“六一“文艺演出的主持人;语文老师指导梁小文、雒焕虎、韦宝祥合作朗诵,声情并茂、精彩动人;一年级的几名小同学诵读《道德经》,也是有板有眼;刘缘龙勇夺学校乒乓球冠军。他们都努力了,进步了,心底迸出了一句相同的话:相信自己!

三、引导读书,让留守儿童在阅读中“充电”,获取长期发展的精神动力

读书能够汲取精神食粮,改变人的内心世界,涵养人的气质,还能不断地为自己“充电”。通过读书,体味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认识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她像老师一样,引导孩子们去关心和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给人温暖,自己快乐。

刘春梅同学个子小,胆子也小。我们发现她对书很感兴趣,就指导她读书。她读了不少课外书,阅读速度很快,记忆力也好,学习成绩明显提高了。渐渐地也敢在课堂上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了。习作水平跟着提高了,与同学们的交往多了、深了,丰富了自己的精神生活。在与书接触的过程中,改变了她敏感、孤独、胆怯、抑郁的心理,走向了自信、阳光的道路。现在,她还是喜欢静静地读书。

四、积极疏导,洒阳光于留守儿童的心灵

我校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发现心理问题突出的孩子,就及时给予疏导,播撒阳光于他们的心灵之中,让他们健康成长。

六年级的梁瑞同学家庭特殊,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常年在外,由爷爷、奶奶抚养。他的学习习惯不好,成绩也差,家里没人能辅导他的学习。平时沉默寡言,不与人交往。我们找他谈心,想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可任凭怎样引导,他硬是一句话也不说,总是那副无助的样子,惊恐的双眼中看不到一丝的希望。寄宿那一年,我们发现他起床后不叠被子,连续几次都是这样的情形。原来他不会叠被子。我们安排老师教他叠被子,他才学会的。任课教师给他单独设计作业,量少而又简单,都是他有能力完成的。大家肯定和鼓励他的点滴进步,结果他写的字整齐多了,也能写到格子里去了,学习逐渐有了进步。到了六年级的时候,他敢在班上说话了。毕业联欢会上,他不光发了言,脸上还露出了难得一见的笑容。

五、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育

留守儿童身上存在的问题往往比较顽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需要反复进行引导和教育,特别要和监护人取得联系,配合做这项工作。社会力量的参与,也能在他们的教育过程中发挥作用。

每年儿童节,白银市白银区妇联的领导来到学校看望、关心他们,为留守儿童送来慰问的节日礼物。爱心妈妈献爱心,弥补他们缺失的爱。王岘镇的30多名妇女干部与我们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每逢活动日,她们也来学校和孩子们一起读书、下棋、打球、聊天,共同表演节目,赠送礼物,并合影留念;有的还带学生回家做客,让他们得到了亲情般的关怀。有些孩子家里表现好,学校里并不好;有的同学学校表现好,回到家里就成了霸王;学校安排班主任老师进行家访,召开家长会,全面地了解孩子在家在校的表现,掌握他们的心理,然后家校配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