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提升老人生活质量的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经过长期的社区护理工作将不难发现,老年的糖尿病患者是社区糖尿病患者中最大的一群人。由于糖尿病同时伴随着许多其他的慢性并发症,同时老年人的身体各方面机能和自理能力较弱,所以更需要针对性强的特殊护理干预。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社区护理工作中,我们的一般护理模式是:确立适合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控制目标;建立符合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和锻炼方案;针对个别身体机能下降患者进行特殊的指导。文章就笔者的工作经验提出几点感悟。
【关键词】糖尿病 社区护理 老年 工作体会
糖尿病是由于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联合作用引起胰岛素分泌不足而导致的代谢性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生活的改变,它的发病率逐年攀升,现今已成为全世界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长期患病可引起多器官的损害,其并发症可波及全身各系统,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据调查,中国的糖尿病患者已达9700万之多,其中60岁以上的人占20.4%,80岁以上的患者占40%,由此可见,对老年糖尿病的防治工作已成为医疗工作者的重任。作为社区护理人员来说,合理的定制护理模式,对负责的社区病患进行合理适当的护理干预,从而提升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十分重要的。
一 建立全面的护理模式
首先我们应该制定出一套全面的护理模式,就一个社区来说,我们护理工作者要做好健康教育、运动和饮食的指导和护理、疾病的专业护理,这三方面的工作。在开展一切工作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自身的目标。就一般的糖尿病患者来说,我们进行治疗和护理之后都将对其进行评估,评估的标准是病患在空腹时血糖应在4.0~6.1mmol/L,餐后2h小于4.4~8.0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但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来说却很难实现该目标,所以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目标应以提高生活质量为宗旨,要以我们的护理干预找到血糖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平衡点,尽量避免高血糖带来的多尿、多饮和视力模糊等症状困扰老年患者的生活,而不一定要强求血糖控制一定要达到标准指标。
二 健康教育
现今提倡的口号是“将护士还给病患”,由于护理人员的工作较为繁忙,而大多数的时候都是在进行输液打针等工作,反而忘了我们护理人员也有对病患进行健康教育的义务。而糖尿病的教育层面不仅停留在社区的老年患者上,更应深入到家庭成员中,因为老年人的生活起居都是由其家人照顾,所以家庭成员的知识宣教更为迫切。在健康教育中又分基础知识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两大类:基础知识类一是要运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老年病患解释糖尿病的成因,症状,体征等;二是要让病患知道怎样合理的搭配膳食,适当的运用也有助于机体健康;三是要嘱咐病患的家庭成员多多关心和鼓励病人,消除病人的紧张心理,有利于治疗和稳定病情。专业知识类是要护理人员指导病人正确的使用降糖药,胰岛素治疗的注意事项,定期进行体格检查控制各类并发症的发生。
三 合理膳食和适当运动应注意
合理膳食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特别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来说尤为重要。总的来说,此类病人的饮食宗旨是控制血糖,减轻体重,改善脂类代谢,通过合理的膳食和合适的营养使病人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总的来说应以淀粉类食物作为主食,但要多吃蔬菜瓜果,少吃含糖、油、盐和动物脂肪较多的食物,根据需要适量进食奶及奶制品、肉类、高蛋类及坚果类。患者每次进餐的时间间隔应基本相等,应做到少吃多餐,不要暴饮暴食。同时也要根据不同的糖尿病患者具体的制定饮食计划,即按照标准体重、职业、年龄、性别、血糖量、热量标准,计算饮食中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来达到饮食治疗的目的。
生命在于运动,不管作为病人还是健康人,适当的坚持运动都是对身体十分重要的。而对糖尿病来说,运动和食疗一样也是一种辅助的治疗手段。运动能增加糖的氧化,并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促进血糖的降低。指导患者选择合适的运动是社区护理人员的职责之一,要尽可能的使患者做到全身性的运动,而老年的糖尿病患者更应严格的控制运动的分寸,运动量不应过度,有些患者由于大量的运动导致足部的破损诱发了糖尿病足和低血糖,所以运动方式以不感到疲倦为宜,如打太极、步行等。在运动期间要嘱咐病人要特别的关注自身的足趾是否有破溃或红斑,一旦发现就要停止运动并及时处理。
四 针对个别特殊病患进行特殊护理
由于老年人的机体各方面机能都较弱,加之患有糖尿病的老年人更不可避免地伴有感觉、运动和学习认知能力的下降,因此作为社区护理人员来说,要对社区内的老年糖尿病患的身体状况及时的监控,同时给身体机能明显下降的患者应给予特殊的护理措施。视力、体力、记忆力和认知能力的下降是老年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问题。视力的下降往往严重的影响了生活质量,使得患者不能正确按剂量服用药物或注射胰岛素,记忆力和认知能力的下降也常见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所以护理人员要针对特殊的病患特殊的机能反应进行专业的护理。例如,针对视力下降的患者,我们可以将视力转变为触觉训练,将药物按每天的计量分成小份并放置在病人易于触及的地方,让视力下降的病人改用触觉来判定用量。若需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就应配备放大镜,便于正确的调节用量;对于记忆力减退的患者可以借助闹钟提醒服药或注射胰岛素的时间,对于有识字能力的老人,可以将服药时刻表和注意事项打印下来,贴在墙上帮助他们记忆。而在与老年人交流的时候,护理人员应具备耐心,爱心和同情心,在交流时应尽量面对面交谈,并确定他们是否有听到。
通过笔者的工作经验来看,合理适当的社区护理能有效的控制患者的血糖,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并且能提高老年病人的生活质量。然而,影响糖尿病人生活质量的因素有多个方面的,作为护理人员我们应对老年病患经行全方面的了解并及时的运用我们的专业知识对其采取护理措施。同时,促进病患正确的认识糖尿病,提升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保健意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患者生活质量都是我们社区护理人员应尽的职责。
参考资料
[1] 侯玉华.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和社区护理干预探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3):183-185.
[2] 孙洪梅,孙洪玉.社区护理干预对DM患者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02,18(8):38.
关键词:养老问题 多子女 养老模式
一、农村多子女老人的生存现状及原因浅析
1.农村老人多独居,生活质量偏低。首先,从老人的观点来看,老人们大都有着安土重迁的思想,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再者,就是社会的过快发展,老人们的思想认识已不能同步于社会发展的进程,在城市化进程中老人们选择了坚守农村,自己照顾自己。老人的这种居住环境及思想观念,使得他们的生活质量较低。
2.人们的敬老养老意识在加强,但已偏离传统的孝道,致使老人们的精神负担加重。老人们的子女多已是中青年或中年,有着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大多不在老人身边,逢年过节、老人生日等时候回去看看,拿点钱给父母,以尽孝道,但是,这种尽孝道的方式不足以慰藉老年人一辈子的辛劳与付出。
3.老人患病不医,或无钱就医。老人的思想观念里大多是为子女考虑,患病后极少会去就医的,能拖就拖。再者,医疗体系不完善,依旧困扰着老人就医。相对于农村而言,又特别的明显和棘手。
4.老人的文化生活单调、匮乏,日子过得不快乐。
二、农村多子女老人的养老问题解决的对策及建议
农村多子女老人的养老问题现状的造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展现的百千世态也足以让人深思、反省,为解决这一问题,就我国的形式而言:
1.政府应健全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首先,政府应该担负起健全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责任,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完备各管理办法。政府可以从管理体制的内部构造、人员配置、资金运转、职权分离等多方面入手,严格管束以确保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归,病有所医,死有所安”,为农村多子女的老人们能过上一个温馨、舒适的晚年生活创造条件;其次,政府部门应落实各项监督体制,比如在资金收集的环节,要监管收费部门把所收款项能如数上交,严管、严打截留现象,确保所收费全额入账。在资金发放的环节,要监管发行部门做到足额发放。政府监管机构应经常检查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会计科目,严厉打击贪污、挪用、浪费资金等现象。再次, 政府部门应制定显影的法律条文,确保所有政策的有序实行,保证所有合法的执行措施得以开展
2.大力发展农村,为养老问题的解决提供物质基础。现在国家正在实施新农村工程,借此机会,为了更好地打造新农村,改善农村的整体面貌 。市级政府部门应统筹兼顾,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抓好农民致富工作,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力度,全面落实惠农政策,积极宣传政府的发展方案,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提升农民创业致富的能力,这样一来,农民有了一定的物质保障,才能在家乡安居乐业,侍奉老人才能更安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当前农村养老的压力,同时也可更好的建设与完善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们只有提高了思想道德水准,才能在较大程度上改善我们所面临的不善、不孝问题。这一建设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形式地开展。比如开展文化展演活动,通过电视剧、书刊、文化下乡等活动,大力宣传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精神,以激活人性中“性本善”的一面,从而促使更多的人尽心尽力侍奉老人,以缓解我们当前所遇到的养老困难,同时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为建设和谐美满的新农村起到了思想动员的作用。
4.充分发挥农村村委会的作用。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但是村委会“造好了势”,在乡风淳朴的农村,舆论的效果应该是很大的。首先,村委会可以就近对那些很好孝养老人的人进行奖励与榜样宣传,做到有榜样、有模范,作为标准来净化村落的风气,形成一种敬老、孝老、养老的良好氛围。其次,村委会可以与所有的村民们协商共议,达成一些孝老的条款、文书,促使所有的村民签订养老协议书,为人们的孝老行为提供标准与行之有效的措施,并可在执行中进行过程控制。再次,村委会可以组建老年人协会,为老年人的文化生活提供组织形式、为缓解老年人的精神压力提供可行的方式。
5.老人应为自己的养老问题提前做好准备。农村老人一般都没有家庭,说什么、做什么都有一定的顾虑。所以,在老人还有的时候应该设立一些条文,以便日后自己可以提出一些符合自己的要求。促使分家的子女们还能聚在一起听听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有备无患,为自己的老年安定提前护航。
关键词:异地养老 积极老龄化 人口迁移
201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有 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标志着我国已迅速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老年人口年均增长3%,预计2020年将达到 2.43亿,占总人口的18%。人口老龄化将是我国未来较长时期内的基本国情。在此宏观背景下,我国异地养老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并涌现出了一批新兴异地养老目的地。
异地养老前沿理论与实践
我国的人口迁移研究长期重点关注青壮年劳动力基于就业需求的流动特征,对于老年人基于生活需求的流动特征研究较少。本节简要评述国外异地养老前沿理论,并分析国内外异地养老现状特征。
(一)异地养老前沿理论简述
Litwak等于1987年提出了老年人的“三阶段”迁移理论。他认为在第一阶段,“年轻”、已婚和富裕的老年人会选择迁移到环境较好的宜居地区;在第二阶段,老年人会因为丧偶、健康恶化、贫困、半失能等原因,而选择接近家庭成员或迁入熟悉社区;在第三阶段,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继续恶化以致失能,则会迁移到专业机构以获取继续照护。Litwak等奠定了西方老年人口迁移理论的基础,此后Conway等(2003)研究发现,低龄老年人愿意迁往具有良好生活环境的地区,高龄老年人则会因为高生活成本而被迫迁移。Calvo等在2009年的实证研究将老年人迁移划分为“计划”和“被动”两种,“被动”迁移者往往遭遇了离婚、疾病、丧偶等冲击,更倾向于出售房产和与亲戚共同生活,但迁移行为能改善老年人的福利和精神状态。
(二)异地养老的国内外发展实践
异地养老是养老服务与旅游休闲深度融合形成的产物,指老年人到异地生活并从事旅游休闲娱乐等活动。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异地养老是老年人完善人生历程、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积极老龄化目标的重要方式。以美国为例,老年人的平均两年迁移率是10%,在1992-2004的12年内,有30%的老年人迁移了住所,获取更好的养老服务和生活环境是迁移的最主要原因。2005年冬季,美国有81.8万名老年人在佛罗里达过冬,而夏季则有31.3万名老年人北上避暑。
长期以来,我国的老年人迁移率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迁移的主要原因是拆迁搬家、随迁、投亲靠友等因素,但近年来异地养老迅速崛起并朝多元化方向发展。依据空间尺度划分,我国异地养老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从跨省大尺度来看,每年前往海南三亚市和广西巴马县“候鸟式”养老的老年人分别为40万和15万;从省市区内中尺度来看,北京到2020年将新增的约14万张养老床位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外的新城、乡镇和农村地区,上海将城郊异地养老作为积极应对老龄化来临的重要方式;从县市内小尺度来看,以成都市为代表的西部劳务输出地区,积极探索将农村留守老年人的集中机构养老作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动力。
基于积极老龄化视角的异地养老功能
异地养老具有促进积极老龄化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经济社会功能:
(一)异地养老促进积极老龄化的重要功能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理论,以取代传统的“健康老龄化”理念。“积极老龄化”就是为老年人创造最优的健康、社会参与和安全的机会,以提高其生活质量的过程。“积极老龄化”理论对老年人不再仅从传统的“需求视角”保障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需求,而是从“权利视角”保障老年人参加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活动的功能,最终保障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相对独立、社会参与、人格尊严、社会关爱和自我实现等权利。通过将“积极老龄化”的先进理念贯彻于异地养老产业的规划、设计和运营之中,能够有效推动“积极老龄化”目标的早日实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异地养老能够改善老年人的生理健康。流行病学的转型赋予了异地养老更重要的功能。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1990至2020年间,发展中国家非传染疾病和神经精神疾病占所有疾病的比重将从36%上升到57%,老年人疾病防治的重点将转移到保持生理和心理健康上。异地养老及其伴随的休闲娱乐包含大量的身体活动,能够提升老年人的运动机能,降低意外跌倒受伤的概率,有助于治疗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老年痴呆和糖尿病等常见老年病。
其次,异地养老能够改善老年人的精神状态。异地养老必然伴随着老年人惯常生活环境的转换,进而增加与旅伴、养老服务者、异地居民等的社会交往,能够减轻独居老年人的孤独感,有助于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等精神疾病。独立生活能够削弱老年人的依赖心理,培养老年人的独立精神,增强老年人的自信心,改善老年人的精神状态。旅游和休闲娱乐过程有利于增加老年人的知识积累,实现向积极生活方式的转变。
最后,异地养老能够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异地养老本身包含娱乐休闲活动,老年人通过能够借此机会欣赏美景、品味美食、享受娱乐、购买特产,将会显著提升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异地养老让老年人能够追求退休前无暇顾及的人生目标,有利于老年人丰富人生经历,完善人生历程。
(二)异地养老对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功能
异地养老集养老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养生康体等诸多功能于一体,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和社会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第一,它能缓解老年公共服务的供需矛盾。通过建设面向城乡老年人的公共服务体系,有助于完善老年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制度,推进老龄服务体系建设,促进老年教育、文化和体育事业快速发展,构建“老龄友好型”的产业体系和人居环境。
第二,它能推动养老服务和老龄旅游休闲产业的快速发展。“十二五”规划预测,2015年我国养老服务和老龄旅游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4500亿和3235亿元,综合考虑两大产业的融合程度,2015年我国异地养老产业的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000亿元,将成为拉动我国内需的重要增长点。
第三,它能够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异地养老将老年人的惯常生活空间置换为宜居的养老场所,能够推动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实现居民生活空间的最优配置。城市中心区老年人到郊区、农村甚至外省市养老,既能够享受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优质的养老服务,又能够有效减少中心城区人口,缓解市区拥堵状况。农村老年人到基础设施齐全和服务条件完备的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既能够消除随子女迁入城市后带来的城市扩张压力,又能够降低在广大农村地区普及养老服务体系的巨大成本。
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偿流转,使“土地养老”向“养老金养老”模式转变,能够打破我国“老人农业”的现状,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最终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推动我国异地养老产业发展的战略体系构建
构建我国综合性的异地养老产业发展战略体系,包括以下六大方面的内容:
(一)制度保障体系
首先,国家应该正确认识异地养老的重要战略意义,从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等方面为异地养老提供制度保障;其次,在养老服务价格、文化体育消费、交通景区票价等方面给予老年人适当优惠,降低老年人的异地养老成本;再次,在异地养老发展战略、规划编制、项目设计和质量控制等环节增加老年人的决策权和谏言权;最后,消除老年人在异地养老各环节中所受到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
(二)经济保障体系
首先,国家应该加快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异地养老奠定经济基础;其次,应该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异地领取、服务和结算体系,破解老年人迁移的空间障碍;再次,鼓励老年人以多种方式灵活就业,充分利用老年人的人力资本为社会做出有益贡献;最后,在居民退休前协助其制订退休理财规划,保证退休以后资产保值增值。
(三)社会保障体系
首先,国家应该培育发展异地养老产业,保证老年人在异地养老过程中能享受到全程无缝化专业服务;其次,国家应该针对老年人需求,积极改善社区服务、公共交通、社会治安、文化体育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最后,应该研究并切实保障老年人的旅游休闲权利,培育完善家政服务产业体系,让老年人实现家庭照护和个人休闲的良性循环。在有条件的城市试行以房养老(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业务,在有条件的农村试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偿流转,以优化城乡土地(空间)利用和增加老年人收入。
(四)健康保障体系
首先,国家应该加快老年医疗服务设施建设,在疾病预防、疾病治疗、长期护理、心理健康等方面提高老年人的生命生活质量;其次,考虑对老年人进行免费体检和健康测评,根据老年人的健康状况量身打造异地养老方案,最大限度发挥以异地养老促进老年人健康的功能。
(五)环境保障体系
首先,在全国形成适宜异地养老的多元化养老目的地体系和旅游线路体系;其次,国家应该出台老年人旅游景区、交通和生活用品的设计和服务标准,形成异地养老的全程无障碍标准化服务流程;最后,将异地养老服务质量作为考察相关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指标,在社会上形成争相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新局面。
(六)行为保障体系
首先,国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协助老年人规划退休生活,在老年人中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向老年人示范积极的异地养老活动,让老年人正确认识到异地养老对于改善身心健康、保持相对独立、增加社会参与、维护人格尊严、实现自我发展等的重要作用,增强老年人异地养老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其次,国家可以建立起老年人的学习网络体系,向老年人灌输“学习即休闲”的理念,增强老年人获取异地养老信息的能力,增进老年人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R].国家统计局,2011
2.民政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Z].民政部,2011
3.Litwak,Eugene and Charles F.Longino.Migration Patterns among the Elderly: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J].The Gerontologist,1987(3)
4.Conway,Karen Smith and Andrew J. Houtenville. Out with the Old, In with the Old:A Closer Look at Younger Versus Older Elderly Migration[J].Social Science Quarterly,2003(2)
5.Calvo,Esteban,Kelly Haverstick and Natalia A. Zhivan. Determinants and Consequences of Moving Decisions for Older Americans.CRR WP 2009-16[Z].Chestnut Hill:Center for Retirement Research at Boston College,2009
6.Smith,Stanley K. and Mark House.Snowbirds,Sunbirds,and Stayers:Seasonal Migration of Elderly Adults in Florida[J].Journal of Gerontology:Social Sciences,2006(5)
7.WHO.Active Ageing:A Policy Framework[M].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2
8.WHO.Global Survey on Geriatrics in the Medical Curriculum[M].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2
Key words: the age of aging;land according to law after the transfer;pension model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4-0100-03
1 相关研究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老年人的养老、医疗以及照料护理服务问题,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如何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是一大难题。这关系到广大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权益,关系到农村的繁荣和稳定,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新农村的建设。国内关于农村居民土地流转养老问题的研究普遍从描述现象及反映问题方面进行,张文斌[2]在《关于失地农民的生存状况》中以武威市凉州区清水乡张清村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描述了该类现象的一种表现,即在经济负担与心理感受上农民普遍不愿意出让土地,失地后无法维持生存状况包括养老等问题。桑军[3]的调查报告指出了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高文书[4]、石绍宾[5]等就该问题深入的分析了原因。但现今研究均未能就此类问题提出比较好的解决方案。本课题组就山东省滨州市吕艺镇养老公寓为案例,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探究土地流转农村养老的一种新模式,填补了国内未能找到成功案例的这一空白,为农村土地养老提供了新思路。
滨州市当地多个村镇正进行土地流转、旧村改造、合村并居,如何解决土地流转后老年人生活安置及养老,博兴县吕艺镇老年社区作为试点建设,吕艺镇以土地流转为载体,按照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要求,对马家、寨韩、正寨、寨王、夹河、寨李6个村近2万亩土地进行统一流转,建设博兴县益丰生态林场,博华佳苑和益仁花园两个社区分别安置上述6个村的村民,建设安置楼198栋,4864户。修建的“美好时光”老年公寓在博华佳苑以南,项目占地约4.75公顷,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分2期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1.35亿元。5层设计,设有大小2部电梯,方便老人正常上下楼和病床出入;养老公寓的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这种养老方式是否获得村民支持并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是否对其他进行土地流转的村镇具有借鉴性。
2 研究方法
针对滨州市博兴县吕艺镇新型养老模式的出现,此次针对农村养老模式的调查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辅助使用访谈法、直接观察法、文献调查法,选定的目标对象为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吕艺镇美好时光敬老服务中心老年公寓的部分住户。考虑到来鲁北新型农村社区养老模式的先进性和知识文化层次,调查问卷问题的设计以封闭型问题为主,辅以半封闭型问题。课题组的调查人员同时以聊天谈心的方式与老人交流以获取先设问题的答案。问题的设计遵循了客观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和自愿性原则。
调查问题的结构按照类别排列。第一模块为个人信息主要调查吕艺镇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子女情况、身体状况、退休前从事工作等。第二个模块的调查问题主要从日常生活状况和起居活动、家庭心理方面、社会保障方面、衡量生活质量的因素。本次调查共发问卷213份,回收问卷213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213份。
3 主要调查结论
3.1 老年公寓住户群体特征分析
3.1.1 男女比例平衡,年龄结构分布均匀,文化程度偏低
调查样本统计分析显示,男性与女性数量大致均衡,男性占比55.87%,女性占比44.13%,老年公寓住户的平均年龄分布在70-89岁之间,从拟合的正态曲线来看基本服从正态分布。文化程度总体偏低,初中文化及以下者占总样本的89.2%
3.1.2 婚姻状态比例均衡,儿女较多,老人身体状况良好
本次调查结果中已婚并且配偶健在者占比50.2%,近似于丧偶的老人占比49.8%。由于年代关系,有3个子女的老人占比高达64.32%,大多身体良好,但患有不同层次的疾病(包括重大疾病)。
3.1.3 退休前从事职业大多以农业为主
受访老人普遍以小学文化为主,因此相比于物质生活方面、精神生活方面的追求相对单一化。被调查者的子女生育情况多以3个以上为主,因此除养老公寓所提供的软硬设施之外,老人们普遍能受到来自于家人的照顾与关怀。被调查者的职业多以务农为主、经商、等,其他职业所占比重较小,因此相比较于全国不同区域内农村地区情况,同时具备一定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3.1.4 社区老人多数具备生活自理能力
根据调查可以看出,高达67.1%的老人都具备生活自理能力,这为他们入住老年公寓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条件。
3.2 生活调查情况的描述
3.2.1 居住条件普遍改善
通过本次调查,课题组发现老年人对居住条件与过去相比有不同的看法,分别体现在了:不如以前、稍差于之前、无差异、稍好于之前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特征。调查样本统计分析显示,“稍好于之前”的比重偏多;调查样本中所占的比重最小的是“不如之前”;而其中“无差异”、“稍差于之前”的比重频率中,“无差异”的比重要高于“稍差于之前”。通过调查数据显示,老年人对老年人公寓的居住条件是比较满意的,因为大部分的老年人都认为现居住的条件要“稍好于之前”,而“无差异”的比率要小很多,在总频率中“不如之前”的频率是最低的。
3.2.2 社区服务多元化
从该社区提供的优待老人的服务来看,社区提供了多元化的服务,包括节日登门问候、发放慰问金、特殊老人特殊帮助以及其他多种方式,也能够从侧面反映出社区提供的比较周到的服务。
3.2.3 健康服务有待改善
调查样本统计分析显示,老年人在生活的照料中饮食照料占23%、起居照料占12%、散步、休闲等娱乐活动占22%、看病陪护占比重的18%、代购物品占数据的比重为17%、而其它占8%。
从调查分析的结果看,有39%的老年人希望社区提供上门医疗,希望提供量血压、体检的占35%,希望提供健康讲座与咨询的占15%,希望提供护理的占9%,希望提供其他服务的占极少数比例为2%。社区内的老人日常的就诊方式主要为小病去社区医院,大病去大医院就诊的方式。可以看出社区的医疗卫生条件能够满足老人们日常医疗情需要。
3.2.4 公寓的日常服务良好、公寓设施配套完善、锻炼及休闲方式多样化
通过调查老年人的休闲方式上的数据显示:老年人在日常中生活中主要以听广播、看电视和串门聊天为主。也有部分老人靠做家务打发时间,所以由此可以看出老年公寓中配备的设施能够满足老年人的娱乐休闲。
数据显示在休闲娱乐地点上老年人更加喜欢社区内的广场、及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活动室),其次是公园自己一个人或邻居家里。因数据显示为:社区内的广场占数据的34%、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活动室)占32%、公园自己或邻居家里占24%、老年大学占2%、高级健身会所占3%、其它占5%。
本次社会调查通过对老年公寓内的老年住户访问,从文化生活方面进行了调查。通过数据调查显示,在老年公寓文化生活与之前的比没有什么区别并没有很好地吸引到老年人,在之前的生活中,老年人的文化生活是比较繁多的,因为与我们老年公寓相比“无差异”的频率较高,而老年人公寓所提供的文化生活与老年人之前居住的文化生活相比“优于之前”的频率较低,因此可见老年人所住的环境中对文化生活是很看重的。
3.2.5 老年人对住老年公寓的心理感受普遍良好
调查样本统计分析显示,可以看出在213个调查者中大部分老年人入住新型农村心理生活条件与之前相比差异不大,有少部分入住新型农村心理生活条件与之前相比还是产生孤独感,极少数的没有产生孤独感;所以从心理需求这方面的调查可以看出,新型农村建设应该多注重心理生活条件的建设。
通过样本统计分析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老年人都是喜欢住老年公寓、子女定期来看望的。大多数老年人都希望自己生活上的事情能自己做决定。而且大多数老人有心事或者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都喜欢向子女或邻居倾诉。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还是有部分老年时常感到孤独寂寞,觉的自己越老越不中用。有心事的时候藏在心里不提。所以老人最需要的还是子女的陪伴和安慰。
3.2.6 社区老人经济条件普遍得到改善
调查样本统计分析显示,可以看出在213位被调查的老人中。有104位老人表示现在的经济条件要优于从前20%以上,有97位老人表示现在的经济条件优于从前但不足20%,表示不如从前和无差异的老人仅有12人,从经济生活条件这方面的调查可以看出,新模式的产生也带动了区域内老人的经济条件得到改善。
3.3 老年人生活质量衡量分析
为了衡量土地流转后新型依托企业的养老社区的优势,课题组根据经济条件、居住条件、设施条件、文化生活条件、心理生活条件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得分X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并通过问询受访者个人的意见计算各部分所占的权重,其依据的频数分布如表1所示。
在标准得分的基础上乘以对应权数再求和即得到了综合衡量分数。从统计学角度来说,因为子得分已经经过标准化处理,因此综合得分有正负号区分,得分取值为负值说明新型养老社区相比于从前没有存在价值,分值大小说明其程度,反之亦然。通过计算综合得分,我们得到本次调查受访老人对目前生活状况满意程度的综合得分的描述统计量如表2所示。
可以看出得分均值为3.2992,反映出受访老人普遍对现有生活以及新型养老模式较满意,标准差为0.32,离散程度不是很大,即平均值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此外,极小值和极大值的差距也不是特别明显,全距仅为1.45,也反映出结论的一致性。为了验证此次得分是否为随机抽样误差所造成的结果,我们对得分样本进行了单样本T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检验T统计量为150.198,P值也远远小于0.01的显著性水平,据此可知综合得分是显著高于零的,也因此看出新型养老模式对受访老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4 结论与建议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吕艺镇的市场调查问卷了解到新型农村建设为老年人养老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不仅要解决基本的生活需求,也要满足老年人的文化娱乐需求,实现老年人的价值尊严需求。
关键词:文化养老;生活品质;离退休工作
党的十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文化养老战略,是落实十精神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广州(铁路)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广铁集团),按照中央对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整体部署,根据离退休干部呈现的新特点,积极推行文化养老战略,引导离退休干部以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为价值取向,积极搭建平台、努力创造条件满足老同志精神需求,提升了老同志的生活品质,维护了老同志队伍的总体稳定。
一、推进文化养老的主要做法
广铁集团有离退休人员近8万人,在确保“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前提下,逐步改善“老有所教”、“老有所学”的环境,努力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较好地丰富了老同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建阵地,搭平台
老年大学和老年活动中心是文化养老的主阵地。按照“学有阵地,乐有载体”的要求,进一步加强阵地建设,先后建立了15所老年大学,开设了书法、国画、钢琴、舞蹈、声乐、英语、易经等10多个不同种类的65个教学班,在校学员达到5000余人。对于老同志居住相对分散、较为偏远的站区,还分时段建立临时办学点,组织师资力量,提供流动教学服务。加强活动场所建设,更新设备设施,在各活动场所配备了轮椅、担架、急救药箱等应急器材,为老同志学习、健身、娱乐创造了良好条件,把活动室打造成为老同志交流活动的主阵地和休养身心的康乐园。
(二)抓管理,促活动
老年协会和文体团队是离退休老同志开展文体活动,实施“文化养老”的重要组织。高度重视,加大建设投入,推进规范管理,引导作用发挥。2006年7月,广铁集团整合管内若干老年文艺团队,组建了广铁老年艺术团。这是广铁继成立老年大学、老年书画摄影家协会、老年花卉协会、老年钓鱼协会等组织以来,为广大离退休人员奉献的又一道“文化盛宴”。为了充分发挥这些协会和团队的作用,健全了系列规章制度,制定了活动组织管理办法,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有效推动了协会和团队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各协会和文体团队针对老同志的生理、心理和兴趣爱好等特点,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果,深受老同志好评。
(三)拓渠道,创品牌
为满足广大老同志不同层次的文化生活需求,近年来不断拓宽文化养老建设渠道,努力创建和打造出一批深受老同志喜爱的文化品牌。一是打造安全文化品牌。鼓励和引导老同志“老有所为”,充分发挥大家时间宽裕、经验丰富、专业特长等优势,组织开展“争当安全功勋老人”主题实践活动,为广铁集团运输安全做出了新的贡献。二是打造精神文化品牌。为顺应“推进文化养老,注重精神关怀”的新型养老模式,以“创办一流刊物,打造文化精品”为目标,对《广铁老年》刊物在秉承原有传统风格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增强了娱乐性、知识性、时效性和政策性,努力为老同志搭建更有深度和广度的文化平台,为加强老同志思想政治学习,充实丰富老同志晚年生活,弘扬企业先进文化发挥了更为积极有效的作用。三是打造健康文化品牌。创办了以“共建和谐广铁、享受幸福晚年”为目标的老年大讲堂。大讲堂既有时事聚焦、政策解读等老同志所关心的热点、疑点问题讲座,又有健康保健、桥牌、垂钓、书画、摄影、花卉等知识的辅导,多方位、全方面地为老同志提供各种知识,开拓老同志的视野。
尽管在推进文化养老方面有了一些初步做法,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老同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和不足。如观念更新不够,部分工作人员和少数离退休老同志对文化养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仍然存在重物质养老、轻文化养老的思想,良好的文化养老氛围尚未形成。又如老年文化阵地建设与老同志的期望和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再如机制建立不全,缺乏有效的工作机制,文化养老尚未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管理,工作协调和经费保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等等。这些问题都或多或少制约着文化养老的发展,是亟需解决的重点。
二、推进文化养老的几点启示
推进文化养老,既是创新离退休干部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一项事关离退休老同志福祉的民心工程和幸福工程,对提升离退休老同志生命生活质量、促进企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从广铁集团的探索与实践来看,推进文化养老主要有以下四点启示:
(一)实施文化养老战略,必须坚持把贯彻以人为本思想作为基本前提
文化养老是相对于传统的待遇养老、物质养老而提出的一种新理念。它以老年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以满足精神需求为基础,以沟通情感、交流思想、拥有健康体魄与心态为基本内容,以弘扬个性、享受快乐、愉悦精神为目标,是一种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养老方式。文化养老既体现了传统养老文化,又注重当代人文关怀。因此,在实施和推进文化养老战略时,必须要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以老同志的精神需求为中心,围绕老同志所思、所想、所盼,来谋划工作、推动工作。在落实好老同志各项待遇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对老同志文化和心理层次需求的满足。
(二)制定文化养老方案,必须坚持以增进老同志队伍和谐稳定为主要目的
老同志和谐幸福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体现。老同志队伍作为企业的大后方,始终是推进企业发展、维护企业稳定、促进企业和谐的一支重要力量,老同志稳定则企业稳定,老同志队伍和谐则企业和谐。近年来,随着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到来,离退休老同志占社会总人口以及占企业职工人数的比例日益增大,维护老同志这个特殊群体稳定的压力更大,责任也更大。实践证明,推进文化养老能够有效发挥文化的引领力、感染力和凝聚力作用,在潜移默化中促进老同志对企业发展战略的支持、对企业发展目标的认可、对企业文化的认同,达到统一思想、凝心聚力的作用,是促进企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
(三)检验文化养老成效,必须坚持以提高老同志生活质量为根本标准
衣食足而文化兴。现今的老同志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吃饱穿暖,他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实施文化养老战略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离退休老同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提高晚年生命生活质量,使老同志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身心更加健康幸福。因此,在实施文化养老战略时,要进一步增强老同志对文化养老的认同,树立积极向上的养老理念,使他们乐观面对自己的晚年生活,做真正的“乐龄人士”。要积极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老年文化对调节、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的独特功效,使他们心态开朗平衡,精神世界充实。要努力创造文化养老的条件,使老同志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搭建老同志养生健体、学习娱乐、文化休闲的活动平台,实现自我追求,享受快乐生活,进而提高老同志生活质量。
(四)推进文化养老举措,必须坚持以提高离退管工作水平为力量源泉
传统的离退休管理服务的工作重心,基本上是围绕满足老同志的政治、生活和医疗待遇等方面,即所谓的物质养老、待遇养老。从广铁集团近年的实践来看,推进文化养老就是促进离退管工作上台阶、上水平的有效载体和现实路径。努力把离退休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成一支讲政治、重感情、业务精、作风好的过硬队伍,从适应老同志的精神文化需求、法律和心理咨询、医疗健康保健等方面,不断充实各种新知识、新技能,进一步提升为老同志服务的能力和质量,为推进文化养老提供人才支持。
三、推进文化养老的主要思考
新形势下,广大老同志的物质生活得到基本保障,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增长。怎样提高离退管工作水平,更好为老同志服务,是各级离退管部门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
(一)更新思想观念,为推进文化养老营造浓厚氛围
全社会要提高文化养老价值认同度。文化养老不仅是老年人自身的需求,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需要和顺应时代改革的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和老年人都应该更加重视老年人精神生活、注重精神赡养,注重发挥老年人价值。政府要发挥指导作用,营造文化养老良好环境。要加强顶层设计,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各类涉老机构提供文化养老项目和服务,利用好社会资源,构建文化养老服务网络。家庭要发挥主体作用,为文化养老奠定基础。老年人应科学认识和积极面对老年生活,充实精神生活,理解改革、参与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家庭成员应多与老年人交流沟通,多了解老年人需求,多鼓励支持老年人参加社交和文体活动,参与社会活动。
(二)建立长效机制,为推进文化养老提供坚强保障
通过建立健全常态化、长效化的工作机制,确保老年人现由“待遇养老”、“物质养老”向“文化养老”的更高层次转变。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文化养老的组织领导。离退休工作部门研究布置工作时,必须更多地围绕文化养老来谋划、来部署。要把工作的精力由以往“侧重物质”转移到“物质与文化并重”上来,要把文化养老的理念融入到离退休管理各项日常工作中去。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对文化养老的沟通协调。离退休工作部门要定期与社区协调,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从社会化居家养老入手,为老年人“四就近”服务工作注入文化养老内涵,把文化养老与居家养老、社会养老结合起来。要加强与医疗、卫生部门协调,积极组织健康讲座,开展义务诊疗,为老年人文化养老提供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慰藉。三是要进一步加大对文化养老的投入保障。力争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个方面,把更多的资源用到文化养老事业上来,让广大老年人共享国家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加强阵地建设,为推进文化养老提供广阔舞台
按照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要求,老干部(老年)活动中心、老干部(老年)大学建设要纳入公益类文化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推进老年教育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加强社区教育机构和老年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和活动场所要为老同志活动、学习创造条件。互联网时代,老年人利用电脑、手机上微博、微信、QQ的人日益增多,加强网络学习交流平台建设,借助网络传播范围广,快捷方便的特点,把互联网+与文化养老有机结合,为文化养老提供平台和示范。
为了进一步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水平,普陀区对老年人的各项需求进行了深入调查分析。据调查:提供生活护理服务十分必要而紧迫;19.19%的老年人希望有助餐配餐的服务;25.14%的老年人希望有专门人员提供家政服务;12.52%的老年人希望有专门人员提供助浴服务;33.32%的老年人需要有人陪同外出;超过半数的老年人家里没有任何安全或疾病的急救设备,29%的老年人完全不会使用这些设备;27.34%的老年人需要提供相关的法律援助和咨询服务;将近一半的老年人表示需要有人陪其聊天;15.4%的老年人去医院看病配药经常有人陪同;66.70%的老年人认为社区提供的活动质量一般,现有的社区娱乐活动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普陀区在养老服务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对全区养老服务需求总量进行了预测。根据这些预测,在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居民导向理论、需求层次理论、服务质量评价理论的指导下,基于服务对象的普惠型、服务内容的精细化、服务提供的个性化三大理念,提出了建设宜居(适老型)社区的基本思路。
普陀区在构建具有引领性和前瞻性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方面,尽管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可能面临一些制约因素。普陀区统筹养老服务三大体系,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以老年需求为导向,构建“全人群、全领域、全过程”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制;综合利用政府与市场资源,建立多层次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体系;确立多层次的长期保障体系;把社区居家养老资金筹集纳入财政预算。总之,普陀区构建养老服务体系方面,做了充分调研,找到了理论依据,确立了服务工作理念,建设思路具有创新性,方案符合区情可行。但放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下看,建设“久龄家园”宜居型社区,还可能面临一些瓶颈因素。
第一,在未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情况下,对于财政资金紧张的地区,资金短缺是长期面临的大问题。上海市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各区县财政资金相对充裕,统筹构建家庭养老、居家养老、机构养老体系能够得到财政的较多支持。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体系,财政支持力度更加有限。因此,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通过职工和居民筹集养老服务的专项资金,意义重大。
第二,界定有偿服务、低偿服务、无偿服务的项目范围以及对象范围,这是规范养老服务工作的难点之一。建立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要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保证养老人群的全覆盖。财政资助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来源渠道之一,但财政资助受到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社会捐助也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金来源渠道之一,社会捐助随慈善人士的意愿变化,资金供给更加有限未必可持续。对养老服务项目适当收费,这是筹集养老服务资金的重要渠道。老年人的经济能力差异很大,社区对养老服务项目收费,不能一刀切。根据老年人家庭的费用承担能力及服务需求,确定服务的优惠项目和优惠对象。总体来说,对凭个人自身经济能力都无法满足初级需求的人群,由政府提供完全免费的养老服务。对家庭支付能力较强的老年人,政府提供有偿服务或低偿服务。
第三,子女赡养父母的责任意识淡薄,孝道文化宣传力度不足,这对做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极为不利。家庭养老服务是老年人的生活照料等养老需求完全是由家庭成员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出力者主要还是家庭成员,只是在家庭养老力量不足时社区给予帮助,社区养老服务内容与家庭养老服务内容互为补充。家庭养老与居家养老服务是养老体系的主体,绝大部分人的养老服务是由家庭成员提供的。因此,中国要大力宣扬孝道文化,教育人们要懂得感恩。
第四,老年人口规模庞大,养老服务需求呈现多层次,老年人经济支付能力、身体状况也有差异,要求提供养老服务的人员数量多和素质高。而我国养老服务行业由于薪酬水平较低,相当一部分具有专业知识的大学毕业生往往不愿意从事本专业工作,而正在从事本行业工作的往往是由农民工和下岗女职工转化而来。因此,加强在职人员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岗位技能培训,尤为迫切;采取政府补助的方式提高养老服务员工的工资水平,吸纳具有心理学、社会工作、医疗护理专业知识的大学生中专生,把他们充实到养老服务的队伍中,提高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大力发展志愿者队伍,尤其是充分利用老年人的人力资源,为社区居家养老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也为老年人实现人生价值和发挥余热提供机会和平台。
第五,目前社区老龄服务产业和服务品种欠缺、门类不全,无法全面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政府可以选择适当的项目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利用市场提供专业化服务。要提高养老服务的效率与水准,必须精细化分工,分工越细,就是实现专业化服务。社会化养老事业的发展要按照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思路,在管理方式、用人制度、分配制度、责任制度等引入市场机制,开拓社区老龄服务产业,丰富老年人生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有些服务项目可以由政府直接提供,可政府未必要包办一切,可以选择合适的项目采取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发挥社会组织的比较优势。大中城市人口密集,利用市场的力量满足老年人的部分需求,养老服务公司更有可能获得规模经济的好处;换言之,某些项目由市场供给与由政府直接供给相比,可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率。
6月23日,保监会《关于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允许自7月1日起,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开展“以房养老”试点,试点期限为两年。然而试点一个多月以来,市场反应冷淡,无论是消费者还是保险企业,对此新生事物仍然抱有疑虑。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理解“以房养老”,其试点工作又该如何落地呢?
以房养老:特点、风险与发展
文/肖严华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人口老龄化呼唤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
随着生育率水平的长期普遍下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老龄社会形态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未来。然而,与西方国家以百年时间逐渐人口老龄化不同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急速发展、超大规模、未富先老的特点。我国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2013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突破2亿大关,而且我国人口老龄化正在不断加速,我国养老保障体系正在承受日益沉重的巨大压力。如何缓解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巨大压力,切实保障老年人的退休生活,是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内我国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目前我国老年人的主要经济生活来源包括家庭其他成员供养、最低生活保障金、劳动收入、离退休养老金和财产性收入。据2014年7月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4》,由于近年来房价快速上涨,房产占城镇家庭财产比例在80%左右,是我国城镇家庭财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报告还指出,老年人家庭的人均医疗支出最高,其医疗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也最高,这意味着老年人家庭面临着更大的经济负担。因此衍生出以老年人的房产等财产性收入来养老的这种“以房养老”的需求,这样可以盘活部分老年人的不动产,可作为部分老年人养老消费的一项补充经济来源,有利于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
特点与风险
2013年9月13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这意味着以房养老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此次中国保监会正式《关于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被视为落实国务院决策的一项举措。按照《指导意见》,投保人群被限定为60周岁以上拥有房屋完全独立产权的老年人。这意味着“以房养老”商业保险正式开闸,其特点有以下三点。
一是主体不同。此前上海市推出“以房养老”试点的主体是上海市公积金管理中心;也有中信银行推出养老按揭。但此次由保险机构推出的以房养老,是一种保险产品。
二是运行模式不同。上海市公积金管理中心的运行模式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自有产权房屋出售给上海市公积金管理中心,老人在有生之年仍然可以居住在原有房屋内,出售房屋所得款项在扣除房屋租金、保证金及相关交易费用后全部由老人自由支配使用。中信银行推出养老按揭的运行模式是老人把房屋抵押给银行,获得一部分养老金,并且每月偿还一部分利息或本金,贷款到期后再一次性偿还剩余本金。如果到期后不能偿还本金,银行将收回房屋。
而此次保监会推出的“以房养老”运行模式是,作为寿险服务的“以房养老”不再规定按揭年限,老人可以一直居住到去世,其次,老人每月领取一定数额养老金,去世后,如果按揭款项没有用完,继承人可以继承剩余部分,或者支付老人已使用的部分将房产赎回。
三是设定犹豫期。此次推出的“以房养老”在设计上,保险公司被要求在保险合同中明确规定犹豫期的起算时间和长度、犹豫期内客户的权利,以及客户在犹豫期内解除合同可能遭受的损失,犹豫期不得短于30个自然日。
同时,此次由保险机构推出的“以房养老”试点,存在着以下三点风险。
一是房屋贬值风险。近年来,面对中国主要城市出现房价上涨过快、价格虚高的现象,国务院等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多项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2003年、2006 年、2010 年国家都频繁地出台了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2011 年以来,房地产限购政策、首付比例上浮、利率优惠政策取消等相关政策频频推出,这势必影响房价的波动。
二是道德风险。由保险公司提供的以房养老保险方案是投保人与保险公司按照自愿原则订立,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作为以养老为目的的金融产品,“以房养老”在制度设计上要紧紧把握养老需求,防止把“反向抵押”获得的养老金用于还债、后代教育等非养老用途。
三是长寿风险和房屋的70年产权问题、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问题以及住房维护修缮问题。长寿风险是指一个人的实际寿命大大高于其最初的预期寿命,随着医疗手段的进步,人类平均寿命不断延长,这对寿险产品的定价产生了很大影响。目前我国居民的房产只有土地使用权,在“以房养老”过程中,存在抵押期间产权可能到期的情况。虽然《物权法》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但是并未明确续期是有偿还是无偿。况且我国住宅设计使用年限一般只有50年。产权如何续接,直接影响到房屋价值评估。
“以房养老”是小众产品
从国际经验来看,“以房养老”尚属小众产品。从我国现阶段国情来看,“以房养老”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风险。它只是将老人的未来资产价值提前变现,提高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是一种商业化的补充养老工具,只能作为基本养老的一种市场化的补充,供养老者自愿、自由选择,尤其是为那些失独、孤寡、丁克老人提供了一个选择,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也可供那些手持多套房子的相对富裕的老人,通过反向抵押来获得更优质的退休生活。
“以房养老”涉及到房地产业、金融业、社会保障、保险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因此需要加强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一方面,政府应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兴办养老产业、大力发展养老社区、开拓养老模式及弥补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的短板,并针对产权、理念、房价波动等难点,搭建好房产评估、政策咨询、纠纷仲裁等机制,为以房养老落地生根提供土壤。另一方面,政府应高举监管利器,为购买以房养老产品的消费者保驾护航。
总之,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有利于健全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有利于拓宽养老保障资金渠道,有利于丰富老年人的养老选择,有利于保险业务进一步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
该不该购买“以房养老”保险
文/徐美芳 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国保监会关于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标志着酝酿许久“以房养老”保险终于迈出实质性一步。但从概念提出到正式实施,市场对这项新生事物一直争议不断。作为普通老百姓,该如何看待此项保险产品呢?
“以房养老”是一种补充养老工具
对于消费者而言,必须明确以下几点:第一,产品意义。“以房养老”保险是一种新型养老方式,即在现有的养老方式基础上,老年人又增加了一种养老方式选择。从宏观面讲,它促进了多层次、可持续养老保障制度建立;但这种养老方式也存在不足之处,例如,保险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市场,作为以养老为目的的金融产品,“以房养老”保险也容易产生道德风险。第二,资金因素。资金和情感是养老保障水平相关的两大关键因素。“以房养老”保险主要解决的是养老金问题,是资金问题,即它不能解决老年人需要的情感需求。第三,适合人群。国际经验显示,“以房养老”保险适用于高房价城市、高潜质房屋和高素质老人,而无子女老人和“失独老人”则是最合适的购买群体。2005年全国老年人口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无子女老人约有352万,每年还呈上升趋势。
理性分析自身保险需求
“以房养老”保险属于商业保险范畴,老年人可根据个人生活状况和养老需求自愿投保。理性分析自身保险需求时应考虑以下三点:
第一,自身对老年生活需求。身体状况、经济资源、生活经历、家庭关系、教育背景等不同因素决定了老年人对晚年生活的不同需求,通常,“以房养老”保险比较适合于倾向社会化养老的老年人;
第二,现有养老方式。我国目前养老方式仍以与子女同住养老及居家养老为主,敬老院等养老机构养老和保姆照料其次。从理论上讲,后者比较适合“以房养老”保险;
第三,个人经济资源。“以房养老”保险有助于盘活老年人房产,实现个人经济资源优化配置,提升老年人养老保障水平。例如,通过“以房养老”保险,老年人在盘活房产后,可以给自己养老找更惬意的中高档养老社区。因此,“以房养老”保险需求与是否需要盘活房产、拓宽经济资源有关。
掌握一些必要的保险知识
“以房养老”保险涉及老年人切身利益,又将传统养老保险与房地产市场联系起来,比传统保险更加复杂,消费者有必要掌握一些必要的保险知识。
比如,关于保险本质。保险是一种合同关系,即“以房养老”保险买卖双方是一种合同买卖关系,是一种相当严肃的购买行为,一旦购买,即受法律约束。
关于金融消费者知情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改)》第二十八条规定:“……提供证券、保险、银行等金融服务的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经营地址、联系方式、商品或者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价款或者费用、履行期限和方式、安全注意事项和风险警示、售后服务、民事责任等信息。”消费者应充分运用消费知情权,请保险企业提供相关信息,提高对房产评估、产品条款、业务流程等理解,以免造成不必要麻烦。
关于自身权利和义务。实践发现,许多保险消费者并不清楚自身权利和义务,从而导致许多不必要的保险纠纷。作为一项新生事物,购买对象又老年人,消费者必须清楚自身权利和义务。例如,现有试点产品分为参与型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产品和非参与型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产品,两类产品的购买者对房产增值收益有不同的权益:对于参与型产品,抵押房产价值增长部分,依照合同约定在消费者和保险公司之间进行分配;对于非参与型产品,抵押房产价值增长全部归属于消费者。另,还有年金领取情况、退保赎回价值等权利和义务也非常重要。
实现多方共赢方能破“遇冷”困局
文/于辉 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当今中国已经步入到老龄社会,据权威数据预计,202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养老服务的需求急剧增加,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任务艰巨。养老服务财政投入虽然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老年人口及其养老服务需求。养老矛盾日益突出。
“以房养老”保险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业务流程较为复杂,期限较长,涉及领域较广,通过试点的方式,目的是逐步积累开展此项业务的经验,推动该项业务在我国的健康发展。此次试点设立了两年的试点期,试点城市为北京、上海、广州以及武汉等四个城市。试点期间,投保人群为60岁以上拥有房屋完全独立产权的老年人,单个保险公司业务规模不得超过总资产的一定比例。
从网络媒体报道以及相关部门信息情况看,试点运行以来情况不是非常理想。很多保险公司并未开展相关业务。
一方面是由于新生事物,缺乏积累和经验借鉴,保险机构对将面临的风险难以准确预判,如当下最现实的房价波动风险、利率风险、长寿风险、现金流风险等业务风险,同时也将受到房地产政策、税收政策以及法律环境的影响等,使得保险公司对此项业务保持谨慎态度。另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影响,以及对以房养老知识的不了解、担心受骗各种因素影响,有参与意向的老年人也非常少。
在笔者看来,“以房养老”仅仅是辅的养老选择,需要理性看待。“以房养老”在发达国家实施较早,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对于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功效,但从发达国家实施的情况来看,即便是最典型的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类型的“以房养老”也仅仅是辅助补充性的养老选择,无法代替基本养老。总体而言,“以房养老”模式,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推出只是给有需求的老年人多提供一种市场化的养老选择,需要更理性看待,从思路上看必须营造出消费者、险企和监管层三方共赢,才可能可持续的推行下去。
另外,“以房养老”模式的成功需要完善的制度政策配套以及公平公正的运行环境。“以房养老”的成功可行并不仅仅在于市场规模如何,更重要是各种法律法规是否能配合,是否能够提供一个稳定的法制环境等,市场监管的法制化是“以房养老”能够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以房养老”涉及到保险、金融业、房地产市场、社会保障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相关领域的运作方式和运作质量决定了“以房养老”模式运行质量,如何能够保证这些部门和行业的公平、公正经营和管理,在当前我国相关法律法制不健全的条件下是个很大的挑战。
“以房养老”模式的成功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和相关政策研究。 加强宣传,注重宣传方式、宣传效果,以得到消费者强力支持的认同。加强相关政策研究,为新生事物完善提供理论支撑。
国外如何“以房养老”
荷兰:“以房养老”模式起源于荷兰,但荷兰人对这种方式不感兴趣,“倒按揭”基本没有市场。一般人65岁退休时可拿到工作时收入的70%以上,房子一般都是自己买下来,没有租房的压力,2009年荷兰人住房自有率为57%。退休后的生活更轻松,有了很好的生活保障,他们一般不需要也不会考虑用“以房养老”这种方式来过退休后的生活。
美国:许多美国老年人在退休前10年左右就为了自己养老而购买了房子,然后把富余的部分出租给年轻人使用,利用年轻人支付的房租来维持自己的退休后生活。由于美国的房屋出租业比较发达,美国人支出的房租大约占个人支出的1/4到1/3,因而房屋出租的收益也是比较可观的。“以房养老”已被许多美国人认为是一种最有效的养老方式。
关键词:志愿者服务;现代化养老;社会价值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3-0053-02
目前,全球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超过6亿,每月有100万人跨入60岁的门槛,据预测全球老人的要在未来五十年间上升到22%,达到20亿。世界人口的大变化,对整个人类的经济、政治、文化、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必须及早正视,及时采取对策。我国的情况是处于未富先老的特殊现象,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达成最大的养老效益选择最好的养老模式,是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志愿者组织及其在社区养老中的作用
对志愿者组织,目前有以下几种定义:第一,根据法律定义。美国相关法律规定,志愿者组织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一是机构的志愿者目标具有慈善性、教育性、宗教性和科学性。二是机构的年收入不得为私人利润。三是机构所从事的活动不能影响选举。第二,根据组织定义。具有自我管理能力的数量众多的私人组织,该组织的使命并不是将利润分配给股东、董事,而是改变政府部门之外追求公共目标。第三,经济性定义。如果一个组织一半以上的收入来自于组织成员所缴纳的会费和社会捐献,而非来自通过市场交换商品或者服务所获的利润,那么这个组织就是第三部门组织。
笔者认为我国志愿者组织概念是相当宽泛的,它不以盈利为目的,独立于政府之外,拥有独特的使命、文化、资源和行为模式,承担社会公共事务和社会福利事业的组织机构。
本文研究的社区服务中的“社区”侧重为基层法定社区,特指我国城市中以街道和居委会为依托,并且有地域性的社会生活的共同体。社区服务指的是在政府的领导下,发动和组织社区内外的人员开展互的社会服务行动,为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提供各种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笔者认为社区是包括以城市街道、居委会为依托,依靠社会力量兴办的实行自负盈亏管理的社区性社会福利管理组织和社会服务网络。为不同需求的老人提供对应的志愿服务,这也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另外本文中的社区养老是指狭义的社区中老人的生活,只针对社区中的老年群体。
在当前的社会中,从养老资源的提供或者养老的支持系统,这两个中任一角度出发,现阶段存在三种基本养老方式: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随着我国国情的变化,尤其在城市中社区养老成为快捷方便和成本较低的主流。
志愿者的目的是在社区养老中互相促进和实现各自价值,具体表现在本质、性质和前景等方面:首先,从社区养老的结构角度看,现代化社区养老是养老内部的个人、家庭、社会以及各主体良性运行、协调发展的状态。从养老慈善内容上说,社区养老中正式的养老体系和非自身体系内的社会支持。当前处于改革发展和转变的养老模式,需要志愿者这种非养老体制内的力量的支持,这也是志愿者在社区养老的根本目的。再次,志愿者通过在社区养老的服务中,不仅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拓宽了自己的生活范围,丰富了人生阅历,锻炼了实践劳动,提高了精神境界,得到了社会承认和明确了自身价值,最终志愿者成为公民精神培养和公民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最后,志愿者和社区养老是双赢的本质,志愿者为社区养老提供动力和催化,社区养老给予志愿者新的视野和崭新发展的可能。双方在共同促进中,实现了与自身个体和整体的融合,不断向前发展。
二、社区养老中的志愿者行动存在的问题
虽然现在对于养老的社会工作中的志愿者行动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但由于发展历史尚短,在资金来源、组织形式、服务手段等方面存在着问题。所以从总体上来看,它还停留在公益事业的浅显层面,需要建立完善的志愿者体系。
1.社区养老存在的主观和客观环境的变化
社区养老的客观环境主要是随着社会养老的需要不断增多,随着核心家庭的不断增多,老年人在社区居住生活的现象愈来愈多,而我国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以后,生育率减少,导致人口下层基数减少而显得老年人相对增多的现实状况使得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更加突出。
从社区的供给来说,是否有资金为老年人提供合适的服务设备和场地,是否有能力为社区志愿者提供老年护养的培训,是否有意识去选择对老年人心理和生活状态调节的科学方式和方法,是否去联系外部社会团体和志愿者组织为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提升提供外力,这些问题都需要对社区管理组织重新审视。
最后志愿者作为社区养老重要的外部力量,志愿者的行为对社区养老的提升作用在当前我国人口的转折期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志愿者面对社区养老问题当前存在的缺陷等不良环境,自身的问题更显重要。
2.社区养老中志愿者行动筹资和效益等动力机制的不足
社区养老服务要得到更好的发展,离不开充足资金的支持。
首先,我国志愿者行动的资金一直不足,同样社区养老也类似(发达国家政府投入在社区养老的50%以上,而我国政府最多30%),我国这两方面都是以自筹和社会资助为主。在政府支持之外的社会资助具有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也导致志愿者行动与社区养老服务的结合无法流畅发挥,仅仅依靠社区养老管理和志愿者组织的本身创收,不仅无法满足志愿者进行进一步老年服务的可能,也导致服务设备如志愿者的医疗、活动等场地和设施的匮乏。综上服务社区养老的志愿者因为资金投入的不足,不能为志愿者提供更多优质和稳定的服务。
其次,社区养老的需求不足。首先社区老人对志愿者服务的认识不到位,有的老人认为养老是自己的事,需要志愿者和社会其他力量的辅助是不可理解的,也是自己经济能力不足的象征和表示。有的老人则片面依靠志愿者行动,导致志愿者付出额外大量的重复性援助,增加了没必要的工作量。然后社区养老的组成动力能力不足,过分强调志愿者的片面服务,对现有的社区养老资源和志愿者服务没有共同的沟通平台,也缺乏因地制宜组织社区内部的年轻人有志愿倾向者积极投入志愿者服务中。
再次,社区老年服务的发展与提供服务的志愿者个体人员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水平息息相关。目前社区志愿者服务成员主要有学生、公务人员、待业妇女,真正接受过专业社会工作的人员匮乏,受过专门老年服务培训的人员也不足,志愿者成员的服务道德和素质也没有强制的自律和法制规范。
三、完善志愿者在社区养老中的服务途径
在社区养老中,政府、社区和老人自身是最重要的几个主体,通过这几个主体在社区养老中的分析,才能知道志愿者服务根本问题的缘由。
根据组织进化理论,志愿者行动是城市养老服务多维供给的要求之一,作为一个非正式养老的支持者,志愿者行动在社区养老中的服务是建立在社区基础上进而充分调动来自政府、企业、非盈利组织、非政府组织等来自社会各个主体的志愿者的力量,并采用灵活的服务方式,实现志愿者的价值最大化和老年人融入社会发挥余热的目的,志愿者行动不需要接受服务的老人离开自己熟悉的社区环境,也不需要改变自己的正常生活习惯,从而达到耗损最小化,而且可以利用社区的各个资源,一方面发挥老人自己、家属、邻里和社区工作人员照顾老人的作用,另一方面接受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协助,为老人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通过两种资源的互补结合,使老人在熟悉的社区环境中实现多元化的福利。
志愿者自身的建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自身出发是从志愿者的角度去解决社区养老的服务问题。
1.志愿者多元化的资金筹集和利用
从志愿者的社会多元化着手,志愿者首先争取政府的支持,得到财政的支持。其次争取社会援助和相关基金,然后在可以合作的范围内,实现和商业组织的合作,实现志愿者的品牌价值。志愿者吸引养老产品市场经营的各种主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市场,在根本上扩大养老存在的经济土壤。
在资金利用方面建立公开、公正、透明的支付体系,实现资金的利用、监督的最大化。志愿者通过自己的养老服务获得的社会信息,对其实现商业价值的利用,获得一定的收入,同时为老龄企业指明研发的方向,实现多方的共赢。
2.发展和扩展自身队伍和专业化老年服务的人员组成
实质是志愿者人力资源建设,志愿者的人员配置由正规社会工作人员与其他成员的合理配置,加强对志愿者教育和培训工作,同时也要对老人进行介绍和说明,争取老人的理解。使在志愿者深入服务的时候,实现良好的互助氛围。
其次要在专业的社会工作中选取优秀的人才领导老年社区服务工作。扩大志愿者的形式和规模,在发达国家社区志愿者服务一直是社区服务的主要形式,而且相当普及,例如美国一半的成年人参加志愿者活动。
最后加强社区内部资源的利用。例如选拔社区内部的人士为志愿者,实现招募耗损最小化。
3.完善服务项目满足老年人更多的需求
首先灵活的提供多样化服务,对高龄老人的日常生活的照顾;对中龄老人的医疗和日常照顾;对空巢老人的精神慰藉、聊天解忧,对生活困难的老人的救济和保健指导;具体老人具体对待,实现从生理到心理,多层次的服务。再次将社会化服务和市场化服务合理配置,社会化服务为主,兼顾市场化的服务,不断地探索多层次养老服务方式,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关键字:银发产业 老龄化社会 老年人市场广阔
正文: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34亿,并正以每年3%的速度急剧增长。与此同时,我国老年人购买能力总和也相当可观。目前我国老龄产业每年市场潜在消费能力高达3000亿元。“银发产业”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城市老人中有42.8%的人拥有存款。目前每年老年人的离退休金、再就业收入、亲朋好友的资助可达3000亿元至4000亿元,这将使老年市场成为未来国民经济各行业中有较大影响的消费市场之一。
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老年人的收入将呈不断增长之势。有关专家预测,仅退休金一项到2010年就将增加到8383亿元,2020年为28145亿元,2030年为73219亿元。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项怀诚表示,人口普查及人口研究中心预测数据显示,2030年前后,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预计将增至4亿左右,相当于现在欧盟15国的人口总和;到2050年,我国60岁和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总数将分别达到4.5亿和3.35亿,这意味着每3个人中就有1个老人。
根据中国国家老龄委提供的数据,目前中国老年人用品市场的需求量为4000亿元(每年仅老年人的服饰穿着消费潜力至少也有1000亿元),到2010年将达到10万亿元,而现阶段全国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不足10%,离市场需求差距很大。
近几年来,中国社会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也引起了各有关方面的关注。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本公表示,200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2051年达到最大值4.37亿,之后 将一直维持在三四亿的规模。到2100年总量仍高达3.18亿,占总人口的31.09%,“人口老龄化将伴随21世纪始终”。 我国现在虽然还处于劳动力黄金时期,但60岁以上人口超过14%,65岁以上人口超过10%,按照国际社会标准,已经跨进了老龄化社会的门槛。而去年5月,世界银行公布了一份关于中国未来养老金收支缺口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在一定假设条件下,按照目前的制度模式,2001年到2075年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收支缺口将高达9.15万亿元。此外,许多学者也认为,老龄化问题将从多方面给中国社会带来巨大压力和挑战。
老龄化社会虽然给中国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但是从某些方面来看,人口老龄化也会给我们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其中最大的机遇就是老年人群消费所带来的产业发展机遇。在一些发达国家,老年人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银发产业”也成为市场的宠儿,有人认为“人类在18世纪发现了儿童,19世纪发现了妇女,20世纪发现了老人”。我国的“银发产业”也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有专家甚至指出,“银发产业”将与汽车、房地产等产业共同构成21世纪“最赚钱的十大行业”。
虽然“银发”市场有潜力,但市场大不等于回报高,商家自然不会忽视行业的风险。除了回收期长的问题外,投资老年市场也要考虑到竞争,从环境竞争到服务竞争,再到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都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如发展中国家的老年公寓要达到完全成熟,还有一些特殊的问题要解决。社会保障、医疗保健和养老金制度也相对不如发达国家成熟,因此发展中国家老年服务市场的风险大于老年商品市场。但发展中国家可以面向国际市场,如为欧美国家提供家政和护理人员服务等。
目前,我国“银发产业”受到的最大制约就是老年人消费能力较弱。因为我国农村的老年人基本上都是靠子女赡养,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和消费自由。对于现阶段的城市老年人来说,工作时期处于中国经济比较落后的阶段,没有充裕的积蓄,基本上是依靠退休金维持生活,而目前我国的退休金标准偏低,在大部分地区仅能维持基本生活,因此消费能力有限。可是随着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老年人的退休金也将不断增加,老年人的经济实力和消费能力将显著增强。预测表明,到2010年,我国老年人的退休金总额将达到8383亿元;到2020年时将达到28145亿元;到2030年,将增加到73219亿元。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老年人的储蓄额也会不断增加,例如日本的老年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7%,而储蓄存款额却占其储蓄总量的55%。
现在中国的老年人大多经历过历史上的困难时期,生活十分节俭,不愿意在生活必需品之外消费。而随着新一代人口的老龄化,他们的独立消费能力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将不再固守“能吃饱穿暖就行”的消费观念,愿意为自己的健康和娱乐支出更多的费用,老年市场的服饰、保健、娱乐、休闲产品需求量也将随之不断增大。
应该看到,老年人的消费品位将不断提高。现在社会较高收入的中年群体具有与上一代不同的消费特点,他们的消费更追求生活品位和质量,汽车、旅游、住宅、健身等市场的发展主要依靠他们在支撑。随着这部分人群的逐步老龄化,将整体提高中国老年人的消费品位,提升“银发产业”内各类产品和服务的档次,也必将推动“银发产业”的迅速发展。
当然,“银发产业”不应当仅仅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一项产业,也应当发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保障他们身心健康的重要社会功能。特别是对于其中具有重要社会意义、却难以盈利和吸引投资的行业,政府应当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投资的进入,借助产业发展缓解老龄化问题给社会带来的压力。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老年人生活方式的进步,中国对智能化、人性化、对象化的涉老产品和服务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开发一些适应“银发族”的事业,是大有前景的。当前,可开发的有8种产业。
一、老年人自费安养机构。市场化、现代化、城市化促使家庭功能缩小,老年人的家庭照顾发生困难。老年人的经济情况较以前为佳,老年人自费的安养机构,已成为老年人的新宠。
二、中老年人百货公司。当前老人购买自己生活及医疗用品,总是要跑上好几家商店,市面上很需要一些老人专用购物中心,提供生活所需的各种衣、食、住、行、乐、医疗保健等器材与用品,这些东西需要一些特殊材料设计与制作,为符合中、老年人身心之需要。
三、老年人疗养机构(康复机构)。针对瘫痪、卧床及其他慢性病者的需要,兴建合乎现代化设施、小型疗养设施(康复设施),也是目前老年人社会的需要。这类机构需要医师、护士、服务人员以及社区工作人员等,提供生活、医疗、护理及社区服务,养生、送葬均需俱全。
四、中老年餐厅。由于老年人一般味觉不好,对饮食品味与消化均不如青年,中老年的食物配方均需针对其生理配方有所调整,如能针对这些因素提供餐饮服务,想必会受到“银发族”的喜爱。
五、中老年服务机构。如中老年人咨询顾问公司、健康及康复中心、交友服务、文娱康乐及旅游服务、职业训练及再就业服务。
六、老人专用辅助器材产业。例如,老人专用床、浴缸、淋浴器、马桶、尿壶、保温电瓶、书桌、电话、电动轮椅、按摩器材等等。
七、金融、保险服务业。退休之后,完全依赖退休金养老,日子可能会过得较清苦,不如在中年时期买一些终身保险单,等老年后可定期领到一些保险金额补贴老年生活的不足。保险公司可开展多项保险业务,如医疗、意外伤亡以及老年投资、资产管理、生活融资等等。
八、社区居家老年人服务公司。此类公司所提供的为老人服务,正迎合老人家庭中子女上学、上班人手不足情况的需求,一般来说如老人生活上所需的清洁、淋浴、购物、煮炊、医药、护送看病、读书(读报)、写信、聊天等等的家事服务,以及卧病者(老年人)的护理和紧急事件的处理。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产业只能说是刚刚起步。目前我国老龄商品主要以老年保健营养品为主,其他老年人专用品开发得很少。
据了解,一些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老年人用品市场的开发。厂商为了迎合老年人的需要,千方百计发展老龄商品和服务市场,从药品到宠物食品、家居防盗安全系统、适合老年人假牙咀嚼的口香糖、自动配药服药定时器等都很受老年人的青睐。
老龄产业能否真正发展起来,取决于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因此专家认为,提高老年人的保障水平和收入水平至关重要,贫困不会有老龄产业的发展。国家通过政策调整,增加老年人福利,提高老年人养老保障水平,是发展老龄产业的消费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