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质量管理体系基础知识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校后勤;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2000年12月15日由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的。它总结了当代世界质量管理领域的成功经验,应用当前先进的管理理论,以简单明确的标准的形式向世界推荐了一套适用的管理方法模式。它是世界上唯一被承认的质量认证体系,目前世界上已有150多个国家采用该系列标准。为消除后勤对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制约,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中,许多有识之士不约而同采取了在后勤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做法,以实现后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一、高校后勤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随着ISO9000标准在各国的深入推广及广泛应用,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为基础的第三方认证在我国迅速发展,就高校后勤而言,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提高后勤管理水平的需要
在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下,计划是高校后勤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行政干预是其运行的主要机制,多年来形成了服务不讲成本,劳动不讲效益,管理不讲科学的状况。尽管这几年进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情况有所改善,但高校后勤管理沿袭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工作随意性大、成本高、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运行效率普遍低下等现象依然存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对提高后勤的管理水平以及建立现代高校后勤管理制度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二)实现“三服务三育人”的需要
我国高校后勤应坚持“三服务三育人”的宗旨,即必须坚持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服务,坚持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这是由高校后勤“经济属性、教育属性”的双重性决定。在后勤社会化进程中,这一宗旨应成为后勤集团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否则高校后勤就失去了其核心的价值。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需要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就是要让学校参与社会分工,减轻自身负担,实现管理的最优化,突出教学在学校中的中心地位,实现后勤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转变!为实现社会化目标,必然要求高校后勤组织从传统的行政组织向新型的经济组织转变,从行政管理方式向经济管理方式转变。因此借鉴现代企业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一种有效途径,是实现高校后勤的规范经营和跨越式发展的必然
要求。
二、高校后勤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可行性
(一)高校后勤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客观存在的
事实上,每个组织都客观存在着自己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都客观存在着自己的质量管理方法、模式和体系。也就是说,所有的高校后勤不论它的管理是有效、完善,还是松散、滞后;不论它的管理制度是正式的和成文的,还是非正式的,实际上都有一种质量管理体系客观存在。这种客观存在正是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现实基础。
(二)正在进行的后勤社会化改革为
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的引入奠定了基础
自从我国高校后勤实行社会化改革以来,不管是后勤领导还是一般员工,其服务意识、市场意识,包括个人危机感都大大增强,从思想上基本具备了推行标准化管理的基础。在近几年的后勤改革过程中,后勤的政企分离、服务部门的整合都达到了一个相对合理的局面,而且基础设施也得到相对优化。因此无论是从人员思想还是从服务性支持来说,高校后勤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都是可行的。
(三)通用性是高校后勤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保障
高校后勤管理点多面广,涵盖餐饮、水电、图书代办、物业、商贸、物流、幼教、印刷等多种行业。管理者要做到行行精通的确不现实,但借助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可以把后勤所有行业、所有部门都纳入一个统一的体系之中进行规范管理。ISO9000族标准覆盖物业管理、印刷业、宾馆及餐馆、发电及供电、医药品等39个行业。高校后勤所管理的各个行业,它都能覆盖。这种极具通用性的管理模式给高校后勤建立ISO9000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高校后勤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一般过程
建立、完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一般要经历策划设计、培训辅导、文件编写、试运行、体系认证五个阶段。
(一)策划设计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做好体系诊断、建立贯标机构、列出文件清单等几项主要工作。体系诊断包括确定后勤主要的工作流程、哪些是关键过程、哪些是薄弱环节、主要的接口是否协调;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与权限是否精干有效,有无职责交叉不清、人浮于事等内容。为此,要和请来的咨询专家一起通过查阅文件资料、召开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后勤的整体情况,调查、总结现有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了解最高管理者经营观念和对品质系统的期望;并对以前的管理工作进行诊断,发现问题,提出意见,在此基础上写出体系诊断报告。建立相关的贯标机构包括任命管理者代表、确定ISO认证小组、讨论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初步方案、初步确定质量管理体系职能部门、进行职能分工等工作。要列出的文件清单主要是指质量手册框架、程序文件清单和工作文件类别。
(二)培训辅导阶段
人是质量体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要素。人的理念、思维和行为都会直接影响质量体系的有效运作,因此要根据不同的目标对不同的人群进行培训。
对后勤领导宣讲ISO9000质量管理的知识和观念,要结合体系诊断的结果以及高校后勤的实际情况,让他们了解后勤存在的问题,为建立一套有序高效的管理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内审员是申请认证的组织在起草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时的主要编写人员,对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确定内审员时,应包括后勤各实体的中层干部、技术骨干、文件编写员等。培训内审员必须使其通过认证培训机构的统一考试、获得国家承认的内部审核员证书。
全员培训应该让全体员工对于ISO9000的基础知识有基本的了解,但最主要的内容应是指导实践的工作手册,对涉及自己岗位的职责、作业指导书、管理规定等内容则要烂熟于心,不仅要能理解,更应会操作。
(三)文件编写阶段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实际上是一种文件化的管理体系。所谓文件化管理体系就是要求将质量管理体系以文件形式表达出来,形成一套书面的体系文件,并以此作为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准则及其运行状况审核的依据。因此建立一套规范、完整、适宜的文件化管理体系是十分重要的。
编制体系文件需要对高校后勤原来的管理系统进行重新构思、规划和设计,使编写和使用文件成为具有动态的高增值的活动。
首先,编写时要把握好以下四个依据: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或ISO9004:2000《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有关高校后勤的政策与法律法规;高校后勤有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高校后勤以往的规章制度等。
其次,在编制体系文件时应注意以下五大原则:指令性原则。体现此原则,要做到内容正确、措辞严谨、概念准确、表达清楚、界定清晰,绝对不能模棱两可。系统性原则。体系文件必须强调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可任意删减ISO9001中规定的要素和内容。此外,文件之间的支撑关系必须清晰:程序文件必须支撑质量手册,作业文件必须支撑程序文件。协调性原则。体系文件中质量方针和目标、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质量作业文件及记录要协调一致,不产生矛盾,而且要各自为实现总目标承担好相应的任务。具体来讲,对同一活动决不容许在不同的文件中做出相互矛盾或者重复的规定。继承性原则。按照ISO9000标准来建立健全质量体系,并不是要把高校后勤的管理全部推倒重来,而是要在已有的基础上使之规范化、科学化。因此要从高校后勤的实际出发,总结以往的经验和良好做法,比较与ISO9000标准的差距,找出存在的问题,摒弃那些落后的、不符合标准要求的习惯和规定。可操作性原则。质量管理工作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体系文件能否得到有效实施。而体系文件得到有效实施的前提是其本身具有可操作性。为增强可操作性,体系文件在最终定稿前一定要认真征求有关部门、人员的意见,尤其是一线人员的意见,从而更好地保证文件符合实际、并有利于后的贯彻实施。
具体编制时,必须用文件的形式明确要开展哪些后勤服务和后勤保障活动,活动的目标及开展的程序,由谁来做、谁来查,做完之后怎样记录,如何分析和评价,如何进一步提高等等。为构筑一个科学的后勤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可由后勤集团统一组织制定,其余的工作手册和质量记录表格则由各个实体部门(中心)制定,从而保证体系文件在总体上和原则上满足ISO9000标准,在方法和具体做法上又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
(四)试运行阶段
体系试运行的主要目的是检验编写的文件是否有效、过程的运作是否协调。体系试运行阶段的重点在于执行。在试运行期间,高校后勤应该做好信息的收集、分析、传递和处理,这样才会发现暴露出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最后根据出现的问题,对文件进行修订,修改文件中无法执行或不具有可操作性的内容。
(五)体系认证阶段
在质量管理体系试运行后,若通过内部审核、模拟评审认为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是有效的,就可以向认证机构申请认证。在通过审核后,获得质量体系认证证书,随后,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持续改进,同时接受认证机构的监督审核和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届满,重新申请认证。
四、高校后勤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应避免出现的误区
(一)贯标目的的偏离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之所以成为各类企业、各类组织提升竞争力的首选,其原因有二。一是由于ISO9000有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机制,它的引进可以提升组织的管理水平、管理效率,增强竞争力。二是由于ISO9000是一种通用的国际标准,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国际权威,就像肯德基、麦当劳一样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因此它的引进可以快速提高组织的知名度,获得社会各界的信任和支持。若高校后勤在引入ISO9000时,只看重其国际品牌的影响力,只看重其宣传功能,肯定会陷入为认证而认证的泥沼。若为了通过认证,甚至不惜努力寻找一些投机取巧的捷径,制造假文件和一些假记录等等,则必然会给高校后勤带来负面影响,产生很大的弊端。
(二)贯标过程消化不足
倘若建立体系过程中对标准理解不够、消化不足,则可能导致引入的ISO90000质量管理体系只是对照标准进行的简单模仿,建立的体系文件往往与后勤自身的实际情况脱钩;或者过分依赖咨询公司。
(三)全员参与不够
全员参与是ISO9000原则中的第三条。ISO9000标准认为:各级人员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收益。员工是企业之本,企业的一切目标是依靠企业的每一个员工来实现。因此,高校后勤在开始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时就应该让所有人员参与,而不是把这项工作安排给某个部门或某些人负责,其他人员就不管不顾;也不是等各种文件都制定好了,再安排全体员工学习、执行,这是对全员参与的一种误解。
[中图分类号]R197.6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3(a)-133-02
血站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对最大限度地确保血液质量与服务质量,以及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都是十分重要的。我站于2003年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通过制订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程序文件、管理制度、岗位职责、操作细则,以及经历内部审核、外部审核和日常工作中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使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并不断完善。
通过5年来我站质量体系运行的实践证明,这一质量管理体系对整个采供血过程的质量保证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员工质量意识明显增强,各项记录规范、完整,可追溯,血液报废率显著下降,顾客满意率达到98%。按照PDCA循环不断推动血站在质量管理、血液质量和服务质量上迈上新的台阶。
现将血站5年来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体会与认识和同行们作一交流:
1 领导作用、全员参与[1]
领导作用是质量管理成功的关键。管理层特别是最高管理者必须真正认识到建立质量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且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在体系运行过程中始终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及时满足资源配备的需求,同时认真地学习与研究ISO9000标准的相关知识,并且基本上掌握标准的精髓内容,认清我站在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通过ISO9000标准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性,从而坚定实施ISO9000标准和持续运行的决心和责任感。
产品(服务)质量是产品质量形成过程中全体人员共同努力的反映[2]。采供血工作从血液采集、制备、检验、储存、发放直至运输、交付的全部过程,是一个流水作业,环环相扣,中间环节较多,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漏,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个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和效率。所以,从贯标以来,定期组织学习质量体系文件,适时进行考核,并不断采取多种形式对全体员工加强质量意识培训及专业技能竞赛,提高员工职业素质,充分调动每一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主人翁责任感,使其自觉在实际工作中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
2 编制、改进质量体系文件并严格执行
质量体系文件的制订和贯彻执行是质量体系运行的中心环节,其他活动都是围绕这一中心展开的。为此,体系建立之初,在2003年血站专门组织熟悉业务工作流程、业务素质好并具有一定文字功底的人员成立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写小组,按照质量体系文件编写的要求,结合血站的实际情况,编写了质量手册、20个控制程序、34个管理制度,修订了19项操作规程,能做到什么程度就写到什么程度,文件一旦形成,经过最高管理者批准,就将成为体系运行的唯一指南。所有写到的,一定要做到,最终使影响质量的人员、设备、环境、材料、技术和管理等因素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运行5年来,我们共对质量体系文件进行了3次改版。第1版体系文件结构包括:①质量手册(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职责和权限等);②程序文件(标准要求形成文件的程序);③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操作规程;④质量记录。
在2006年卫生部颁发《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简称“一个办法两个规范”)之后,为满足法规的要求同时由于个别科室结构和职责进行了调整,我们对文件进行了改版(第2版),文件在结构上与第1版一致,补充了两个规范的要求。
随着对“一个办法两个规范”理解的加深以及在体系运行中发现的一些不适宜的问题,本着持续改进的宗旨,2008年我们对体系文件进行了第3次改版。第3版与第2版比较,改动较大,在文件结构上,包括:①质量手册(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职责和权限等);②程序文件;③工作制度(需全站执行的共性的制度);④科室工作手册(包括科室简介、科室岗位职责、科室管理制度、操作规程、科室受控文件、质量记录等)。
《质量手册》主要修改的内容有:①质量管理体系组织结构图;②质量管理体系要素职能分配表;③各部门质量职责与权限;④部分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管理途径。
第3版《程序文件》与第2版比较,主要修改的内容有:①新增11个程序文件,它们分别是:《档案管理程序》、《职业暴露的预防与控制程序》、《消毒与清洁程序》、《管理信息系统瘫痪等意外事件恢复程序》、《用户授权程序》、《确认程序》、《献血者献血后回告受理和保密性弃血的处理程序》、《血液运输的管理程序》、《血液质量投诉的处理程序》、《不合格项的识别、报告、调查和处理程序》、《血液收回程序》;②删除1个程序文件:《献血服务控制程序》;③合并2个程序文件:将《采供血过程控制程序》和《产品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合并为《采供血过程和血液质量控制程序》;④更名3个程序文件,它们分别是:《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程序》更名为《血液标识的管理程序》、《内部审核控制程序》更名为《内部质量审核程序》、《改进控制程序》更名为《质量体系的监控和持续改进程序》。
第3版《程序文件》的变化主要体现在,①程序文件数目的变化:包括29个程序文件,比第2版增加8个程序文件;②程序文件数内容变化:注重内容的修改是第3版《程序文件》的主要特点,即使对名称没有变化的程序文件,对其内容也进行了认真修改。修改的目的是使程序文件与“一法两规”的结合更加密切。
3 建立并不断加强内审队伍建设[3]
在一个组织内,内审员对质量体系的正常运行和改进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内审达到一定的深度,才能提出或找出深层的改进要求,提升组织的质量管理水平,从而满足顾客的要求。尤其在我站目前质量体系处于“只贯标不认证”的情形下,缺少了一定的外部监督机制,这就对内审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1 成立组织
内审员是体系运行的主力军,血站从各职能部门中选拔出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富有一定管理经验和责任感的同志作为内审组成员,组织成立了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小组,确定了内审组长,明确了内审员的职责。
3.2 加强内审员培训,提高内审队伍综合素质
从某种层面上看,审核队伍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审核的效果。因此必须精心地抓审核队伍的建设。对审核人员进行必要的审核知识培训,包括ISO9000基础知识和审核技巧的培训。通过专业机构培训、聘请本行业专家授课、审核人员之间的轮换以及适时的交流和研讨等方式,使审核人员不仅能掌握标准,正确理解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更重要的是达到熟练地运用标准进行审核并指导质量体系的实施的目的[4]。
4 加强监控,持续改进
建立自我完善、持续改进的机制,是血站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血站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追求的永恒目标。在质量体系的实际运行中,必定会出现不完善、不适应的地方,实践证明,只有通过不断地测量、分析,采取相应的纠正和预防措施才能使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持续发展。一方面通过信息的收集、反馈来确保血站内部与顾客的沟通,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另一方面,通过日常的动态审核、每月的定期审核、一年2次的内部审核及管理评审不断寻求质量体系改进的机会。近年来我站加强了质量监督体系,2006年专门成立了质管科,负责实施血站质量管理及日常质量监督工作,制订了月质量分析会制度,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由每年1次增加为每年2次。体系的运行是动态的,只有通过经常不断的自我检查、自我评价,采取相应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加以完善,才能使质量管理体系稳步运行、持续发展。每一个过程只有通过PDCA循环,实现过程的改进,才能更好地满足用血者、献血者和社会各界日益增长的对血站产品(服务)、过程和体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质量管理体系标准[S].2001.3.
[2]沈行峰.ISO9000与血站质量管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3.
[3]周翠珍.共建和谐血站文化[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6):184.
【关键词】计量认证;规范化管理;程序文件;质量管理体系;复查评审
1.引言
为了促进变电工程项目调试工作与之相配套的发展和业务能力水平的提高,我公司决定成立电气试验中心。电气试验中心共有化学试验室、高压电气试验室、继电保护试验室三个检测室。同年九月获得了国家计量认证CMA资质证书,一年多来电气试验中心运行平稳,综合检测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已达到地方级计量认证检测试验室的要求。
2.电气试验中心概况
电气试验中心试验面积160m2,其中油化试验室占地面积60m2。试验中心现有工程技术人员60人,其中高级工程师职称12人,配备国内外先进仪器设备,试验仪器总量达到500多台,基本满足在建所有大中型电站试验需要。电气试验中心2009年12月正式成立,经过历时半年的评审工作,于2010年9月取得了国家计量CMA认证,已可承担150项电站设备试验工作,可对外单位承担检测技术服务。我们坚持“客观公正、管理科学、检测细致、服务满意”的质量方针,合同履约率100%,顾客满意度达到100%,无一起客户投诉事件,2011年总体业务收入比去年增长40%。
3.试验室运行的规范化管理
电气试验中心在日常运行中,试验人员试验流程,操作标准都严格按照《程序文件》、《质量手册》及《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标准》执行,我们的主要工作有一下几个方面:
(1)严格落实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要求,实行标准化管理
质量管理体系是指试验室为了实现管理目的或效能,由组织机构、职责、程序、过程和资源构成的,且具有一定活动规律的有机整体,能够保证其公正性和独立性运行。对影响检验数据的诸多因素进行全面控制,将检测和校准工作的全过程以及涉及到的其他方面,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探索和掌握是沿海管理体系的运作规律,使管理体系不断完善,适应内外环境持续有效的运行,才能保证检验数据的真实可靠、准确公正。
我们制定了一套适合本部门运行的质量管理体系,主要由程序文件、质量手册、作业指导书、报告表格和质量记录等文件构成。
在日常每个检测过程中,我们严格落实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注重抓好程序化管理、规范化管理。从接受客户试验委托,签署合同、接受样品、样品流转、到检测完成出具CMA试验报告,每个环节都严格按照程序文件规定去操作,试验中心主任、质量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到各检测室试验人员都各司其职。技术负责人全面负责本试验中心的试验技术运作,包括重大技术问题的决策和开发,设备使用和作业指导书及各种技术类文件的审批等;质量负责人主要负责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的有效性,负责监督整个检测工作。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检测人人把关,使每个环节得到充分监控,保证了检测质量,从而确保了试验数据的准确性。所有从事抽样、检测、签发检测报告、设备操作人员都必须持证上岗,我们对上岗授权也进行明确、细化。例如进行油样取样工作或检测工作、签发某个范围的检测报告、仪器仪表操作等都有专人专用,进行登记备案。
(2)建立与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制度管理
根据电气试验中心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工作制度,并在工作中不断完善。包括试验中心主任、质量管理人和技术管理人岗位职责,各检测室主任责任制,使各类人员明确身上职责,做到岗位责任制。我们编制了一套程序文件和质量手册,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检测工作管理制度;独立性和公正性制度;检测设备管理制度;人员培训和配备制度;样品接受和处理制度;检测报告管理制度;技术档案借阅保管制度;环境安全与内务管理制度;突发事故紧急处理预案等等,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
出具的数据做到完整规范,油化试验、继电保护、高压试验所有原始数据要求必须有两人在原始记录上签字。试验人员和审核员都担负不同责任,最后技术负责人或报告批准人进行核准,对出具的CMA检测证书进行最后把关,这样严格要求,目的是把责任落实到每个人,使相关责任人对检测数据的准确性负责。
(3)抓好设备的管理和检验工作,保证设备的精度要求
为确保电气试验中心的一起设备台账清楚、技术资料完善、准确、档案齐全,我们把试验室的每一台设备都落实到专人专管,从设备申请采购、到货验收、仪表效验、发放使用、日常维护等都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可溯源的设备档案,严格做好每日运行记录。在综合办公室设立设备负责人岗位,按照《试验室设备使用维护规程》对所有仪器进行跟踪,确保每台设备及时送往国家计量部门进行鉴定,对使用频率高、价格昂贵的设备则按照《期间核查程序》进行期间核查,或送往电科院进行试验比对,并按时进行保养维护,时刻确保设备的精度要求。
(4)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
为确保电气试验中心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水平,专业技术能够满足日常检测工作,我们会制定详尽的技术人员长期培训计划和年度培训计划。
1)开展定向培训。依据我们公司专业技术人员实际情况,综合考量专业技术人员学历、资历、职称、工作能力等情况,根据电气试验中心发展需要,定向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2)开展集中培训。集中培训主要以规范、标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及职业道德规范等基础知识及实际操作进行培训。同时不断与时俱进,及时了解最新规范和方法。
3)组织技术人员到科研院所学习。电气试验中心油化试验室与上海电科院理化中心建立了长期培训关系,为我们技术提供有力支持。其中3名技术员不定期去电科院培训,学习最新试验方法和规范。
4.提早准备做足预案,认真细致的做好复审准备工作
我认为工作中切实落实好质量管理体系是通过计量认证复审的前提条件。电气试验中心日常工作得到领导高度重视,试验室所有人员基本能围绕《评审准则》要求,结合本试验中心日常试验量大,范围分散等实际情况,确定质量方针、目标,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能,认真按照《程序文件》《质量手册》《作业指导书》等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每个程序每个步骤严格落实,每个环节不落下,每个环节实事求是,规范试验室管理。
我们将在CMA资质证书有效期半年前向技术监督局提交复查换证申请。资料档案审阅、操作考核和人员问询是计量认证复审评审的主要方式。因此,做好资料分类和档案整理,向评审员汇报本试验室运行情况和不足之处的完善制度,是做好复审工作的关键。资料档案主要是近两年来所有设备使用记录、期间核查、维修记录等台账、及所有综合办公室出具带有CMA认证章的检测报告之类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记录,还有每年年初进行的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资料。这些内容试验中心在日常工作中都已逐步进行归类整理,按《评审准则》各要素的要求,用档案盒贴上标签分门别类,方便评审员检索查阅。
5.小结
【关键词】等级评审;中医护理质量;推进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751-01
2012年7月24日,我院召开了中医医院等级医院评审全院职工动员大会,会议的宗旨为:迎接湖北省卫生厅组织的中医医院等级复评工作,把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作为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推进祖国传统医学的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安全、便捷的中医医疗服务。中医护理工作是医院组织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中医医院工作中体现中医特色优势的重要方面。我院护理部在不断深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编写的《中医医院护理工作指南(试行)》的基础上,针对二甲复审对护理质量管理及中医临床护理,患者安全等方面的要求,对二级中医医院等级评审细则进行了仔细解读,同时进行了自查自纠,并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点及不足进行了评价,分析,制定了相对应的改进措施。以圆满完成复审工作为目标,以“落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为主题的“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为服务方向,切实加强了中医临床护理服务工作,达到了以评促进的效果,推动了我院护理事业的全面发展。
现将我院的具体工作介绍如下:
1 护理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1.1 护理管理者的能力不足使护理团队无活力
我院的护理管理者外出进修机会较少,无法更新观念,知识的更新通常靠自考大专或本科来完成,对临床管理技巧无体验,不会科学的,系统的,有计划的实施护理质量控制和教学培训,护士长不敢大胆实施管理职能,经常陷于琐碎的事物中,护理管理工作仅满足于不出差错,完成各项护理质控标准,团队发展无活力。
1.2 中医护理人力资源缺乏对中医护理质量的影响
现代社会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对中医养生,保健,康复知识有强烈的渴求。而我院护士大多毕业于西医院校,对中医基础知识的缺乏直接影响着中医护理质量,无法通过专业知识为患者提供整体护理,实现中医“阴阳平衡,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通过辩证施护为患者提供整体调理的护理方法。
1.3 临床中医护理特色体现不够,护士对中医护理常规运用不能得心应手
护士中医护理水平参差不齐,由于能力不足,无法熟练提供中医特色护理服务。中医护理记录中只有简单的中药辩证及中医食疗、无脉象、神志的记录,缺少辩证施护的内容,护理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影响了中医特色护理工作的进程。临床开展中医护理操作对护士无权自主执行中医护理操作。
1.4 护理岗位的绩效考评机制滞后,未能起到激励作用
护理人员质控考核标准只按高、中、初级进行对年轻护士工作无触动,影响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1.5 中医护理整体管理机制不健全,未形成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护理管理体系和质控标准,给管理工作带来困难
目前在中医医院中尚未形成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护理管理体系,很多指标缺少量化,导致中医护理无法顺畅实施。
2 护理改进措施
2.1 加强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组织护理管理人员参加省、市级中医护理管理培训班,有计划的将护士长送到三甲医院进修学习,提高护理人员管理水平。要求各科室护士长制定年、季、月计划,周日安排使护士长的工作能有序进行,提高工作效率。
2.2 根据医院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中医护理专业水平,请医务科组织副高级中医专业为全院护士进行中医基础知识及中医特色技术培训,送护理技术骨干到省、市级中医院学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以点带面,推动全院适宜护理中医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通过对不同层级护士的中医基础,中医护理常规,中医护理技术培训和考核,提高了全院护士的中医护理技能。
2.3 加强与医生的沟通,医护共同制定专科疾病护理常规,中医健康教育处方,并请医生指导临床护士在对患者行中医康复指导的方法,中药煎剂的服法,请医生在医嘱中开“XX疾病的中医护理常规”,指导性的开中医特色适宜技术,如灸“关元”穴等,组织护士学习中医护理病历书写培训,提高护士对中医护理病历的书写能力。
2.4 建立了规范的护理人员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及考核制度,护士绩效考核细则,使收入分配与职称、晋升考核、评优挂钩,稳定了临床护理队伍,充分调动了临床护士工作积极性和学习积极性。
2.5 完善了各项质量考评标准及质量评价标准
如护理核心制度质量考核标准、中医特色护理质量控制标准、健康教育质控标准、护理文书质量标准、危重患者考核标准、分级护理质量标准、中医特色技术评价方案等,建立了垂直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使护理质量评价工作做到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对重点环节进行专项检查,将各项质量考核与科室绩效,个人年终绩效挂钩,从而使中医护理管理能够顺畅实施。
3 小结:
通过二甲复评工作,我院中医护理工作得到了很大的推动,虽然离省市级中医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体系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通过评审我们以评促进,理顺了医院内部护理管理职能,建立了有效的护理管理体系,使中医护理服务得以有效实施,护理人员的专业服务水平得到了提高,教育和管理模式得以推广,保障和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本文就锦州市中心血站自施行无偿献血以来,在采供血过程中强化血液质量控制与监督管理方面开展的工作进行探讨及总结。
1血站开展血液质量控制与管理的重要性
血站的工作是一项关乎公民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的颁布实施为我国血站树立质量管理的理念奠定了基础,《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简称“一个办法、两个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标志着血站血液质量管理工作进入了体系化管理轨道。血站血液质量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血液质量、保障血液安全,确保临床所使用的血液为合格血液,因此,保证采供血安全及血液质量是血站的根本职责,血站血液质量的控制与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血站开展血液质量控制与管理的措施
2.1领导重视,建立健全血液质量管理体系
(1)成立血液质量管理委员会。血液质量管理委员会由站长、业务副站长、质量控制科主任、业务科主任等有关科室负责人组成,在血液质量管理上具有监督和决策权力,负责监督检查采供血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定期或不定期征求各用血单位的意见,及时将各用血单位提出的有关血液质量的问题进行汇总,认真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2)设立血液质量控制科。血液质量控制科在血液质量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具体工作,实施血液质量管理目标岗位责任制,对采供血过程进行全面管理和监控,通过采取自查、互查、抽查、内部审核、质量评审、外部审核等多种形式的监控机制,实现血液质量管理体系的高效、持续运行。
(3)聘请专业社会监督员。从本市的主要用血单位中聘请检验科主任、输血科主任等专业人员为血液质量社会监督员,定期召集社会监督员举行血液质量信息反馈座谈会,对血液质量进行分析讨论,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及方案。
2.2夯实质量管理基础,提高全员质量意识
(1)开展血液质量管理教育,促进全员质量意识的提高。我站积极开展血液质量管理教育,强化全员质量意识的提高,将质量教育纳入单位继续教育之中,并从质量教育入手,同医德医风教育、生物安全防护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员工对血液质量重要性的认识,树立对待每袋血液的质量要像对待用血患者生命的高度负责态度,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2)强化专业人员培训工作。血站每年均制定专业人员业务学习培训计划,定期对全体专业人员进行采供血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培训,聘请专家讲解采供血领域出现的新理论、新方法;各相关业务科室根据本科室工作性质,每月由科室主任组织本科室职工进行2次业务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培训;血站根据长远发展规划,选派有发展前途的专业技术人员外出进修学习深造,积极支持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为其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创造条件。
(3)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实现质量管理标准化。我站将已经建立起来的血液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和质量标准落实到采供血实际工作中去,落实到每一个工作环节和岗位,使每个部门、每位员工明确制度规定、明确工作质量标准、明确自己的职责,切实实现质量管理标准化。
(4)加强重点岗位上的质量控制。我站在实际工作中强化了重点岗位上的血液质量控制环节,提高了全站的工作效率,保证了血液的质量。在血液采集方面,严格执行卫生部颁发的《供血者健康检查标准》,注意献血者病史询问、体检及采血核对,建立起完整的献血者档案,各种采血记录保存10年;按规定对采血环境进行消毒处理,确保采血环境符合清洁区标准;采血前按规定清洗献血者手臂,严格消毒采血部位,确保穿刺部位消毒面积达10cm×10cm;采血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范,每月至少做1次手的无菌培养实验;血液采集后按规定进行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和血型的全项检查,合格后方可贮存。在成分血制备方面,建立无菌净化室,装备血细胞分离机、大容量低温离心机、血小板震荡仪等,创造良好的成分血制备条件;确保机采室及成分制备间的整体环境整洁、舒适、安全,应用紫外线照射进行空气消毒,无菌用物均经过高压灭菌,合格后在有效期内使用;工作人员进入净化间均更换隔离衣、工作鞋,戴无菌手套和一次性口罩、帽子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确保成分制品的安全。在储血和供血方面,血库使用储血专用冰箱并连接温控系统,由电脑监控,使用血小板震荡仪保存血小板,确保血液质量;建立严格的出入库制度和交接班制度,严格执行核对制度,发血前做好血液质量检测;运输过程中防止血液剧烈震荡,保持血液及其制品所要求的温度,保证血液成分的有效性并抑制细菌生长,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2.3强化管理,充分行使血液质量控制科的职能
(1)坚持实行血液质量监督和质量审核制度。血液质量控制科开展经常性的血液质量监督与定期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提交站长办公会讨论决定。
(2)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管理血液质量。在实际工作中,血液质量控制科严格执行国家采供血的有关规定和ISO9001、ISO/IEC17025等质量标准,一是对成品血液及血液成分制品的质量进行抽样检查,坚决制止不合格血液及血液成分制品进入用血单位;二是对采供血过程中所使用的仪器设备进行定期监控和校验,确保仪器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三是严把试剂及原辅材料的进货、验收、质检、确认等关口,杜绝不合格试剂及原辅材料应用于采供血工作中;四是对采供血过程的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进行监控和检测,避免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血液质量。
3体会
[关键词] 实验室 计量认证复审(扩项) 迎审
引言
2007年后的迎审工作中,实验室计量认证复审(扩项)的主要依据是《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国认实函【2006】141号)(简称《评审准则》)中规定的11个管理要求和8个技术要求共19个要素。笔者现仅就陕西省迎审工作中自己的切身经验,建议实验室从软件、硬件二方面着手计量认证复审(扩项)前的准备工作。软件方面:包括《评审准则》中的管理要求要素和资料准备;硬件方面:主要指《评审准则》中的技术要求要素和实验室环境的整顿。
一、上报计量认证复审(扩项)资料
资料的准备报批是贯穿整个迎审工作的核心内容,从上报前的申请到评审后的整改报告,每一个环节的资料准备,都需要我们给予足够重视。
(一)上报资料前,先到西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备案,并且填写质检机构资质认定申请备案表,将此表复印件与上报资料《申请书》(典型报告、内审和管理评审内容也应并入申请书中)、《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业务质量管理记录》、《实验室间比对报告》和《检测分析方法验证报告》(有扩项)、《标准有效性确认报告书》复印件一并寄交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认评处。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认评处受理后,与陕西省计量认证环保评审办公室商定时间,安排现场评审。
(二)计量认证复审(扩项)现场评审结束后,监测站要给评审组提供2份检测报告(现场评审之前近期做过的和评审组现场选定的)和证书附表及授权签字人表。然后限期完成实
验室整改工作,编写整改报告,《整改报告》(含相应见证材料)完成后,连同其他评审材料一并寄交评审组长审查、签字确认,经评审组长审查合格后,寄交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认评处,获批后,领取资质认定证书和资质认定标志。
二、管理要求的准备
软件方面的准备工作在实践中经常未被迎审单位足够重视,是监测站的薄弱环节,根据《评审准则》中管理要求的11个要素,准备工作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一)确定申请项目和人员
根据监测站自身需要、技术能力和仪器设备配置情况,拟定计量认证申请项目,统计出复审项目数及新增项目数,新增项目的要注明清楚。每个申请项目要使用适合本站的方法标准,然后编制“申请资质认定检测能力表”和“仪器设备(标准物质)配置一览表”。在向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认评处递交资料前的一个月,要收集标准,然后到陕西省标准化研究院进行标准查新,保证标准的有效版本。
确定授权签字人,明确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质量监督员和培训内审员,关键岗位人员均要有任命文件。
(二)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监测站应当建立能够保证其公正性、独立性和与其承担的检测、校准范围相适应的管理体系,以实现监测服务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做出承诺。管理体系应形成文件,成立管理体系文件编制小组完成编制任务。管理体系文件编制完成后即,实验室进入3个月的试运行阶段,在全站进行宣贯和培训,要求实验室所有人员都知道并贯彻执行。根据试运行情况,修订、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然后进入正式运行。评审前实验室要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进行自查,开展内审和管理评审,并形成自查报告。
(三)编制管理体系文件
管理体系文件是描述管理体系的一整套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业务质量管理记录、作业指导书等四方面内容,质量手册是环境监测站根据评审准则规定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描述与之相适应管理体系的基本文件,提出了对过程和活动的管理要求,位于体系文件的第一层次。程序文件是针对质量手册所提出的管理与控制要求,为完成管理体系中所有主要活动提供方法和指导,分配具体的职责和权限,包括管理、执行、验证活动,位于体系文件的第二层次,内容与质量手册的规定相一致。业务质量管理记录是为了使管理体系有效运行,而设计的一些实用的表格和给出活动结果的报告,作为管理体系运行的证据,位于体系文件的第三层次。作业指导书是表达管理体系程序中每一步更详细的操作方法,指导职工执行具体的工作任务,还有技术记录和工作制度等,位于体系文件的第四层次。
质量体系文件具有符合性、可操作性和协调性,应符合并覆盖《评审准则》条款的要求和本站的实际情况。通过编制质量体系文件,使环境监测工作过程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
三、技术要求的准备
硬件方面的准备工作和实验室的环境是评审组对监测站能力的最初印象,亦是不容轻视的。人力和物质资源是质量体系的硬件,为了实现质量方针并达到规定的质量目标,迎审工作应以《评审准则》中技术要求的8个要素为基础,并依据各自监测站日常展开各项质量活动的需要,保证调配和充实与之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
(一)人员培训与考核
为了使技术人员能快速、准确地掌握检测技术同时不断进行知识更新,监测站可采取自学与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人员进行培训。
1.每年年初要制定人员培训计划(以文件形式下发),培训要有记录。年终将培训计划、计划完成情况、培训记录及对培训有效性评价的材料进行整理归档。
2.认真执行《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制度》,每个申请项目必须有2人持证,不得缺项。参加上岗证考核前,监测站要对申请项目进行自认定考核。
3.评审前需对全体员工进行一次计量认证基础知识的培训。首次及复查评审,需抽60%-80%的人员进行理论考试
(二)技术能力准备
1.新开展检测项目的评价确认
新开展的检测项目要有所需的仪器、设备及试剂等资源,要有检测依据的方法标准。监测站使用新标准、新方法实施检测时,对使用的仪器设备、环境条件、人员技术等条件予以确认,要有标准物质及实际样品作方法验证,证实方法的适用范围以及方法的特性参数。提供的验证报告包括:空白测定结果及方法检出限的测定、精密度和准确度测定、实验室内比对检测、实验室间比对检测。
(三)加强仪器设备(标准物质)管理
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是监测工作的物质保证,实验室应配备开展监测项目所需的全部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确保达到监测工作规定要求。
1.建立仪器设备台帐和编制仪器检定周期表,台帐的内容应包括仪器设备名称、型号/规格、主要技术指标、制造厂商、购置价格、购置日期、固定资产编号、出厂编号、检定日期、放置地点及目前状态。在用仪器应贴上计量检定部门的合格证或自校合格证;所有仪器设备均应实行三色标识的管理,即合格、准用、停用。
2.每台仪器设备旁边除应有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及使用注意事项、使用记录、检定证书外,还要有仪器设备的维护记录、核查记录、校准记录和仪器设备管理卡。仪器设备的管理卡包括固定资产编号、型号/规格、使用人员、维护人员和管理人员等。
3.仪器设备的期间核查
对于那些使用频率高、准确度要求高、易损坏及发生过损坏事故的仪器设备,在两次正式检定、校准、校验期间要进行期间核查。每年年初要制定期间核查计划(以文件形式下发),每次期间核查要详细记录。
4.加强标准物质管理,保证所有标准物质来自有资质的机构并在有效期内,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
(四)加强资料档案管理
按文件资料控制程序对质量体系文件、标准、规范、规程等受控文件进行发放登记和标识,定期跟踪,审核文件的有效性,保证在用标准是有效版本。所有文件都应清晰、易读、注明日期(包括修订日期)、易于识别和检索。应妥善贮存,以防损坏或丢失。另外,应规定各种文件的保存时间、取消和或销毁过期文件档案的记录。
1.每台(套)仪器设备必须建立一份档案,并设专人负责仪器设备的保管、检定、校准、仪器设备档案以及供应商档案的管理工作。
2.检测(监测)报告及相关记录的归档整理
按年度编制“检测报告登记表”,内容包括:序号、报告编号、项目名称、委托单位、合同金额、项目负责人(若有)、承担人、审批人、报告发送日期等。为了便于管理并保证检测过程文件的完整性,归档时通常将检测委托单、合同评审、检测通知单、原始记录(任务下达书、采样记录、样品交接和流转记录、分析记录、质控记录、监督记录、报告审核签发单)及检测报告等一并归档。
3.建立技术人员业绩档案
技术人员的业绩档案包括人员简历、获奖情况、培训情况、科技成果、发表学术论文、书箱及一些复印件(如:学历和学位证明、上岗证、课题完成证书、获奖证书等)。
四、整顿实验室环境
整顿实验室环境的目的是使实验室环境条件满足检测工作的要求,减少环境条件对检测人员身心健康的危害和对检测结果造成不良的影响,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1.实验室布局要合理,便于工作,测试项目之间应互不产生干扰。样品室要划分出样品“待检区”、“在检区”、“检毕区”,采样桶要划分出“地下水”、“地表水”、“污水”放置区域,避免采样桶产生交叉污染。
2.将实验室仪器设备分为在用、闲置及报废3类。将闲置的仪器设备单独存放,报废的仪器设备按照程序、规定进行处理。与所开展的检测工作无关的仪器设备不得放入实验室内。
3.安全环保管理检查
(1)水、电、气的设置及化学药品的放置符合安全管理的规定。
(2)实验室应配置消防器材,并在有效期内。
(3)实验室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有害物质应有处理措施或移交有处理资质的单位处理,不致造成公害。
4.化学试剂、药品的管理
危险剧毒化学品需双人、双锁保管,要有领用记录。化学试剂、药品可利用计算机管理建立台帐。配制的化学试剂要采用五格标签。
五、结束语
计量认证工作是国家促进实验室逐步与国际环境监测接轨,提高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作为迎审单位,各级监测站应以《评审准则》的要求为指导,严格按管理体系从软件、硬件二方面展开工作,保证实验室运行,结合各单位具体工作内容,加强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逐步完善实验室管理体系,建立良性管理、运行机制,保障实验室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编。《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指南》。[M].第二版。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7.
[2] 薛念涛,冯学岭,丁辉编。《环境监测的全面质量管理》。[M].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014年8月26日
一、公司基本概况
油田化工有限公司组建于2003年12月,下辖7个成员单位和2个直属单位,以天然气化工、轻烃精深加工和表面活性剂生产为主营业务,拥有9套化工生产装置。
公司组建以来,一直以质量和信誉求发展,赢得了用户的高度赞誉。2011年12月,工业混合烷荣获“黑龙江名牌产品”;2013年12月,工业辛烷、工业用甲醇荣获“黑龙江名牌产品”。我们依靠自己特有的技术优势以及过硬的产品质量,逐步稳固了市场竞争中强者的地位。
二、质量管理情况
(一)严格落实“企业是产品质量的第一责任人”的思想
公司深入贯彻落实企业是产品质量的第一责任人的思想,按照程序文件的要求严格质量管理,完善了三级质量管理机构,由公司副总经理主抓质量管理工作,各成员单位成立全面质量管理组织机构,由单位领导亲自挂帅,做到质量工作层层有人管,质量问题项项有人抓,保证了公司产品质量的稳步提高。
公司定期组织各成员单位召开“质量专题会议”,要求各单位从岗位工人、技术员、车间主任到机关科室,逐级对本单位装置生产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组织解决。公司按照中油集团标准要求,严格实施制度化管理,实行严格质量运行和监管体系,建立健全产品企业标准,各项质量指标、检验项目、检验方法和检验标准均符合要求。
(二)建立先进科学的管理体系,规范企业管理
多年来,公司坚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并将质量管理作为企业的核心环节,长期坚持以质量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将质量管理八项原则融于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推动了企业的发展。
公司先后通过了GB/T 1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GB/T 2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GB/T 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建立了HSE监督管理体系。同时将四套管理体系进行了整合,其年度目标与本单位经营总方针及总目标完全统一,层层分解落实到部门,归并了内部管理的职能和权限,以保证体系间的协调一致,使质量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三)加强管理,以高标准来提升产品质量
一是严控内控指标。为确保产品出厂质量合格率为100%,公司实行内部指标控制,在企业产品标准规定的基础上,设定更加严格的内控指标,每月按内控指标对产品出口合格率,化验中心的化验分析准确率、检验计划完成率进行严格考核,奖优罚劣。通过严格的考核,高标准的要求,保证了产品质量。
二是加大技改力度。甲醇分公司先后完成了清排水回收、循环水化冰等二十余项技术改造项目,解决了装置运行的瓶颈问题;通过实施汽轮机调速系统、工艺冷凝液回收、清排水完善等节能技术改造项目,深入挖掘老装置潜力,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生产消耗。轻烃分馏分公司戊烷精分装置进行了原料加氢脱硫的技术改造项目,以此减少戊烷系列产品的硫含量,提高产品质量。
三是开展QC小组活动。通过开展QC小组活动,使广大职工围绕生产难题和影响效益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攻关,取得了显著成绩。2009年甲醇生产QC小组的《提高甲醇蒸汽的利用率》获得国优称号,2012年动力维修QC小组的《解决氮压机频繁停车的问题》获得国优称号。
(四)坚持实施名牌战略,积极开展产品创优活动
公司积极开展产品创名牌活动,制定和完善名牌发展战略和实施计划,不断提升产品品牌价值,推进品牌国际化,努力打造高质量产品,演绎完美服务。一是加强市场调研,根据用户需要,不断改进产品性能,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二是对甲醇、轻烃分馏产品等具有优势的产品大力宣传介绍,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三是组织符合条件的产品申报省、集团公司、国家名牌产品,以及申报省、国家级产品免检。组织完成了市名牌产品申报工作。
几年来,公司质量管理工作经历了制度规范、采用国际标准认证、采用ISO9000标准规范等三个阶段,使公司的质量管理工作不断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公司决心进一步实施名牌战略,强化质量意识,促进质量再上档次、管理再上水平,向国家级名牌迈进!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继续夯实基础工作
进一步落实好甲醇、液氨的抽检工作;做好产品内部质量检验及外委物资检验工作;做好QC小组注册、培训、和推荐工作;做好标准的确认、更新、配备工作;
(二)深入开展“质量月”活动
为深化质量管理和提高队伍素质,根据国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管理局的有关精神,做好2014年度“质量月”活动。通过组织对有关法律法规和质量管理基础知识的学习活动,提升全员的素质。
(三)建立长效机制,确保管理体系持续改进
自2009年实施一体化管理体系以来,公司员工HSE意识和质量意识有了显著提高,实现了安全发展、清洁发展、和谐发展,初步形成了具有独立特色的企业文化。下一步要在现有平台上,继续加强管理评审工作,严格体系运行监督和绩效考核,以国家危化品安全标准化一级企业标准为基础,不断持续改进,自我完善,努力实现质量管理创新,把油田化工有限公司质量管理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关键词] 药检机构;质量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1(b)-123-02
药检所是国家对药品质量实施技术监督检验的法定机构,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出具的药品检验报告书是判断药品质量的法定依据。报告书的质量事关人民群众用药安全和药品行政执法能否顺利进行。随着医药经济的迅猛发展,药品分析技术的不断提高,大量现代化的分析检测方法用于药品的日常检验中,检验涉及的学科也越来越来多,这就要求药检所在加大硬件投入的基础上,加强软件和队伍建设,实现实验室内部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建立起药检机构整套完整的、严密的质量体系,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公正性和可靠性。本文结合多年来从事质量体系建设的工作体会,探讨了如何建立药检机构的质量体系,旨在提高检测水平和检验能力,更好地发挥其在药品监督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
1 充分认识建立质量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药品管理法第六条规定:“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设置或确定的药品检验机构,承担依法实施药品审批和药品质量监督检查所需的药品检验工作。”第八十七条规定:“药品检验机构出具虚假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药品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结果不实,造成损失的,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法律地位、权力、义务、责任的明确,使药检所责无旁贷的承担起依法检验的使命,在法律的约束下,向社会出具公正、准确的检验报告是药检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药品检验工作是与社会秩序、市场经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质量行为。质量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实验室资质认定的需要,是履行其法定职责、自我发展和为行政执法提供可靠保障的需要。因此对于药检所来说建立完善的质量体系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2 正确掌握质量体系的基本内容
2.1 理解质量体系的真正含义
在ISO/IEC17025:1999中,质量体系的定义是:为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在ISO2000中,改为“质量管理体系”。其定义是:在质量方面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1]。质量管理体系含有质量体系的内容,两者的内涵并不矛盾,只是后者更强调质量管理体系的各项活动是为了实现质量方针和目标以及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使其简明、科学、操作性强。无论如何定义质量体系,都要正确理解质量体系绝不是几个或一些要素的简单组合,也不是本本上的东西或是软件与硬件的结合,否则将失去建立质量体系的意义。质量体系是一切与质量活动有关的所有要素通过一定的组织管理模式形成的协调一致的有机的整体。应明确一个实验室只能有唯一的质量体系文件,一项活动只能有唯一的程序,一项规定只能有唯一的理解,不能使用无效版本。质量体系文件一旦批准执行,就必需认真执行,文件如需修改,须按规定的程序进行。
2.2 建立切合实际的质量体系
药检所制定质量体系必须与药品检验的工作职责、任务、活动范围相适应,制定符合实际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如地州级药品检验机构应结合地州级药检所的工作职责,即负责完成本辖区药品的抽查检验、复验、委托检验工作及开展与药品检验、药品质量等相关的科研工作,确定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建立质量体系。
2.3 建立具有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的质量体系
质量体系文件的设计和编写没有统一的格式,要注意其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实验室为了保证检验数据的的科学、准确、公正,满足社会需求,就要加强实验室内部管理;同时为了达到资质认定的要求,建立质量体系。在质量方针的指引下,确定质量目标,为实现质量目标建立科学的组织结构、操作程序,完善设备、设施、检验技术和方法、并保证所有人员能按照程序要求履行各自的职责,同时对履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能按照程序规定加以完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质量体系不是一套空文件,也不是死框框,而是一个可控可靠,科学合理的利用人力、物力资源,更好的发挥技术资源,促进单位事业发展的良好的管理模式。
2.4 掌握质量体系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质量体系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质量体系要素组成。对药检所机构来说,最终产品是药品检验报告书,整个质量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都要以保证和提高检验报告书的质量为目的进行。检验工作的全部过程以及涉及到的其他方面,如机构设置、人员、设备、设施环境、资金、技术和检验方法、管理等条件因素及其质量形成过程中的各个活动都是质量体系的要素。这些要素存在相互依赖、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形成了具有一定活动规律的有机整体,以确保制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实现。
2.4.1 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质量方针是由组织最高管理者正式的质量宗旨和质量方向。质量目标是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质量方针为建立和评审质量目标提供了一个框架,质量目标在此框架内确立、落实、展开。方针和目标应保持一致,不能脱节和偏离。方针、目标的制定不能空洞不切实际,目标的实现是可度量的,方针和目标是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评价依据。
2.4.2 质量体系的文件化实验室需要建立文件化的质量体系,而不是编制质量体系文件。建立质量体系的作用是沟通意图、统一行动以利于质量体系的实施、保持和改进。所以,编制质量体系文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质量体系的一种资源。质量体系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文件形式表现出来的,质量体系文件是质量体系存在的基础和证据,是规范实验室检验工作和全体人员行为为达到质量目标的质量依据。质量体系文件一般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质量计划、质量记录。实验室管理者结合工作类型、范围、规模、员工素质等因素综合考虑,编写自己的质量体系文件。质量体系文件层次根据实验室规模和自身检验工作的需要加以规定。如果实验室规模小,程序简单,在质量手册中对过程和要素进行了描述,就不必建立其他指导性文件。规模较大的实验室,除应制定质量手册外,还应建立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同时注意质量体系文件中上下层文件应相互衔接、前呼后应、内容一致。质量手册是规定质量管理的文件,其内容范围应涉及整个实验室的全部检验活动,并对实验室的质量体系简明而又纲领性地阐述,能反映出质量体系的总貌,同时对质量方针、目标、组织机构、组织与管理、设施环境、部门职责、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协调等进行描述。程序文件是规定实验室出现质量活动方法和要求的文件,对检验活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作出具体细致的规定。结构内容包括:目的、范围、职责、工作流程引用文件和表格。作业指导书是指某个具体的过程,事物所形成的技术性细节描述的可操作性文件,要求要合理、详细、可操作。总之质量体系文件化就要把质量体系的形式、过程、要求规定等用文字的形式描述出来,形成文件,所有质量活动均按文件化的规定执行,并真实记录执行的过程和结果,这是质量体系文件的本质。
3 质量体系运行的措施和保障
3.1 领导重视,加强管理,严格执行
实验室领导要充分认识到:质量体系编写得再好,运行不好等于无质量体系,质量体系是空的。领导要以身作则,发挥领导作用,加强管理,让每一位职工都严格执行质量体系规定,让管理水平在质量体系的每一个环节都得到体现。
3.2 全员参与是质量体系运行的重要保证
要实现实验室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单靠领导和某个人的努力是不行的,实验室的全体人员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体,要充分发挥每个成员在质量体系中的作用。在质量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过程中,体系内部没有旁观者,每个人、每个岗位、每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单位的质量目标的实现。对于药品检验来说,从待检品接收、检验到出具报告书,除要求有符合规定的人员、实验环境设施、合格的试药试剂、对照品、标准品、性能正常的仪器设备等到硬件设施条件支持外,各部门、各类人员的优质服务也是保证检验工作准确可靠的基础。质量管理不能留空档,要充分调动所有职工的积极性,把所有因素有机的融合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有效的体系。是保证质量体系运行的重要手段。
3.3 认真开展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
质量体系的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是质量体系不断改进,自我完善的重要举措。时代在前进,科技在发展,条件在改变,任何一个质量体系都不可能一成不变,每个实验室应根据评审结果、质量反馈等信息,有计划、有重点地对质量体系运行有效性进行调查分析,实事求是地对质量体系的运行作出评价,对发现的缺陷,要结合实现实验室的质量方针和目标,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错施,对质量体系文件进行相应的修改或补充,确保质量体系有效运行。同时质量体系的改进不是随意的,必须通过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作出正确的分析评价后,按照规定的文件化要求和程序进行修改完善。
3.4 适应发展需要,不断壮大自己,提高检验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新产品的不断涌现,产品标准和检测方法的更新提高,实验室应制订技术发展规划,包括检验仪器设备的更新和添置、实验室环境的改善,检验人员新知识培训及补充新的符合要求的人员等,以满足新技术、新方法、新项目所要达到的目标,从而提高实验室的检测水平,真正发挥药检所在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中的技术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标准化;企业;国民经济
中图分类号: F25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我国引进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比较早,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做相关的研究和实验。但是由于政策和大环境的影响,迄今为止我国并未很好的实施这个体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我国企业将渐渐从粗放型的生产经营转变为集约型生产经营,这就必然依赖全面质量管理的继续深入和拓展,企业只有充分重视并有效实施科学化、多元化的全面质量管理,才能保证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市场活力,而只有全面质量管理广泛渗透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其才能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 全面质量管理及发展历程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 TQM),就是在一个企业内,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在考虑到充分地、最大化地满足客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有效体系。全面质量管理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通用电器公司质量管理部的部长菲根堡姆博士在其作品《全面质量管理》一书中率先提出的。此后,世界上各个国家的许多质量管理专家和学者都对全面质量管理给出了种种定义,虽然从字面的表达方式上千差万别,但基本含义是大体相同的,其内涵都应包括以下三点。
(1)具有先进的科学的系统管理思想和理念。
(2)强调建立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
(3)其目的在于规范用户和保障社会收益。
由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可以看出,全面质量管理不同于传统的质量检验管理,以及统计质量控制管理,其管理的内容不但涉及到产品质量,更延伸到产品质量赖以形成的工作质量,管理的过程从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生产直到销售售后无一不包,参与管理的人员是企业的全体人员,同时其管理的方法也更为先进和多样化,除了运用数理统计之外,根据企业不同的情况和影响因素,还采用包括现代数学方法、工业工程学、系统工程学、工程心理学、自动控制理论和价值分析等等技术手段和措施。可以说,全面质量管理是应市场对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在传统的质量检验管理和统计质量控制管理的基础上管理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质量管理的更高境界。
作为管理科学的一门新兴学科,全面质量管理自菲根堡姆于 1961 年提出至现在已经过去 50 多年,历经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最初,全面质量管理先是自发源地美国传入日本,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优秀经验的日本人从中领悟到全新的质量管理的思维方式,而那时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并不完善,但日本人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实践,使其内容不断丰富,对日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到上世纪 70 年代前后,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已渐渐渗透到几乎所有的日本企业中。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已经从全面质量管理中获益的日本企业越发意识到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开始将全面质量管理当作一门科学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广泛采用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来对其进行推广和实践,这使得全面质量管理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到 20 世纪 80 年代后,业已被企业广泛采用的全面质量管理,被注入了新的活力,国际标准化组织在 1986 年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和要求进行了标准化,并于次年正式颁布了 ISO9000 系列标准,全面质量管理与标准化的结合使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时至今日,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企业界,都充分认可了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作用,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普遍准则。
2 我国企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现状
我国是在 1978 年改革开放初期引进了全面质量管理,当时由于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启动和发展的迫切需要,机械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一个名为“质量月”的活动,到现在我国注册的 QC 小组已经超过了 1554 万个,这充分显示了全面质量管理在我国的普及程度。然而,尽管近年来我国政府和学者都对全面质量管理给予了最多的关注、研究和宣传,表面上看全面质量管理似乎也完全渗透到我国的企业中成为被普遍接受和采纳的企业管理模式,但真实的现状却远没有那么乐观。
首先,我国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无疑是执行力度不够。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的民营企业,质量计划、规章制度都制定的很完美,但仅仅作为企业的一种装饰和对外宣传的噱头,实际上并没有被很好的贯彻和执行。上层管理者仅将制定战略和规章制度作为自己的任务,片面的认为其落实和执行是下面的事情;基层管理者则出于维护
所在部门的利益考虑及碍于个人情面,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涉及到的责任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长此以往,全面质量管理必然难以对企业的质量管理起到实质的促进作用而形同虚设。
其次,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实践应用严重滞后于理论形式、只重形式而不重实效。我国大多数企业虽然宣称已经实施了全面质量管理,但也往往是将其囫囵吞枣地、形式化地在管理上生搬硬套,使得企业徒有全面质量管理的躯壳,有形而无神;而许多积极倡导全面质量管理的学者仍然以教徒般的狂热去追求其理论的发展,却并不重视将理论成果转化应用到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去。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在管理的形式和理论的研究上花费了昂贵的代价,在质量和表现方面的改进以及成本的降低等实质预期上却收效甚微。
再者,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体系不完善,规章制度不健全。这尤其体现在企业中全面质量管理的监管、奖惩和质量责任体系机制上。由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最主要特点就是要求全员参与,全程管理,而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的民营企业,都或多或少存在缺乏有效的监管、奖惩制度不明确、职责分工不清等问题。
3 有效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建议
为了使得全面质量管理能够有效融入到企业的管理工作中,从而切实起到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应当尽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首先,企业应做到自上而下地组织学习全面质量管理的知识,普及宣贯全面质量管理的精神,使得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植根于每个成员的头脑中。通过组织学习、培训等方式以及系统性的管理,充分调动企业中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只有企业的各个阶层人员都对全面质量管理重视起来,全力合作并积极参与其中,才真正体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全员参与、全程管理的精髓,才能将全面质量管理落到实处。
第二,健全和完善全面质量管理的体系,特别是积极引入 ISO9000 标准体系。通过建立 ISO9000标准体型,完善企业内部各种活动的相关标准,从而使得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能够对活动的有效性和高效性进行可靠的衡量,以达到充分满足消费者或客户的要求、使其满意的目的,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同时完善的体系也能够更好地监管管理活动、清晰地明确责任以及有效实施奖惩,从而为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保驾护航。
第三,加强全面质量管理的政府调控。虽然我们一再强调企业主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企业始终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一部分,其发展方向必然会受到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影响,也是社会整体利益的需求。因此,政府应采取更为积极的方式,正确规范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行为,特别是加强协调、监督、服务和控制等政府职能,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质量法规,从而帮助和引导企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4 结 论
总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我国企业将渐渐从粗放型的生产经营转变为集约型生产经营,这就必然依赖全面质量管理的继续深入和拓展,企业只有充分重视并有效实施科学化、多元化的全面质量管理,才能保证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市场活力,而只有全面质量管理广泛渗透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其才能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企业领导者大力提倡和关心支持,也需要全面质量管理工作者的创造性工作,使之在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企业只有真正认识到质量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持续不断地推进全面质量管理在企业的深入实施,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不断地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 廖济广.全面质量管理基础知识讲座 [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1
[2] 杨文士等.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3] 润等.小型企业全面质量管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4] 曾海洋.论全面质量管理中的观念再造.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P19-22,2008(3)
[5] 张丽薇等.浅谈全面质量管理在我国中小企业中的运用.经营管理者[J].P163,2010(22)
[6] 张剑波.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深化的对策研究.商场现代化[J],P74-75,2007(27)